小学语文教材范例

小学语文教材

小学语文教材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诚信课文;对比分析

“诚实守信”是中华文化中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小学生成人之根本。教育部日前将“诚实守信”写入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时机,结合教学内容,将诚信教育有机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德育课程和文科教学要结合教学内容,丰富诚信教育内容,寓诚信人物、事件等于课堂教学之中。由此可见,小学阶段的诚信教育是“诚实守信”传统美德传承中的重要一环,而教科书则是诚信教育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关小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愈发增多,但就小学语文教材谈诚信教育的研究却微乎其微。而笔者认为,语文教材在诚信文化的渗透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于是将人教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含有诚信要素的课文进行了简单的对比分析。综合前人研究及教育部指示,依据我国道德教育纲要、小学语文教科书教学建议,本研究中对诚信要素的分析,主要分为诚实、守信、守则三方面。根据内容的不同,将“诚实”要素细分为待人真诚、信任别人、做人老实(说实话、做实事),但其中也包括善意的谎言。“守信”要素具体为信守承诺;“守则”要素则是遵守规则。本文主要结合这三要素,从出示板块、选文特点、人物形象等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希望为语文教材在培植小学生诚信品质的内容编制、运用上提供一些多元化见解。本研究统计单位是课文和课后、单元练习的数目,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对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诚信要素进行频度分析和内容分析。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共12册,课文346篇,练习93次,诚信要素出现的频次共71次,其中课文65次,占课文总量18.8%,练习6次,占练习总量6.5%。苏教版语文教科书共12册,课文315篇,练习88次,诚信要素出现的频次共34次,其中课文27次,占课文总量8.6%;思考与练习7次,占练习总量8%。综合数据分析,发现苏教版、人教版教科书在“诚实守信”方面存在以下几点异同。

一、苏教版诚信课文、单元练习的数量比例较人教版更均衡

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材中设置凸显诚信要素课文主要是为了从思想层面培养小学生“诚实守信”的意识,而其在单元练习中多以口语交际的形式出现,最主要的设置目的是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衔接,着重训练小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诚实守信”这一道德标准。人教版比苏教版更倾向于用课文的形式呈现诚信要素,两版在课文总量上相差约10.2%。从课文总量上看,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似乎比苏教版更强调“诚实守信”。但苏教版教材通过练习呈现诚信要素的频率较高于人教版,两者之间的比例相差1.4%。同时,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诚实守信”,通过课文呈现的概率都比练习高,但人教版课文与练习之间的比例相差将近12.3%,而苏教版在整体上较均衡。可见,苏教版在注重小学生“诚实守信”内涵提升的同时,也兼顾了诚信教育实践中的运用问题,因此通过课后练习加以巩固,实现均衡发展。而人教版在这方面却显得有点重“思想教育”,轻“实际操作”。

二、“诚实守信”选文的类型、形象数量都呈增长趋向

据以往的研究结果显示,不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在选文上大多以伟人事件的记叙文为主,通过“不平凡”的革命领袖、科学家、战争年代的英雄、古代历史人物等形象,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这一崇高道德品质的灌输,造成教科书远离实际生活,忽视了平凡的人和事。而基于对最新版本小学语文教材的统计,苏教版在选文的类型来源上又是较均衡的,而人教版语文教科书更是大多以平凡人发生的生活、事为主,占比41.5%。其次是伟人的事件,占比35.4%。最少的是童话故事,但所占比例也不低,达到了23.1%。由此可见,随着教科书的不断更新发展,两版在选文的类型上呈明显增长趋向。这说明追求生活化、科学化已经成为两版教材编写的一种普遍趋势,特别是依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尊重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内化教材内容达到最优化。现今的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以及使用,都逐渐从“学科为本”走向“学生为本”,着眼于教材的适用对象——学生,突出学生在教材使用中的主体地位。正因如此,两版教科书在向学生进行“诚实守信”教育时也紧密联系低年级学情。与其他学段相比,低学段在童话故事类选文的数量分布上所占比重最大。但细分来看,苏教版在高学段童话故事类选文的数量分布位居第二,而人教版是中学段位居第二,在高学段则没有数量分布,说明其在各个学段的数量分布上有所欠衡。同时,从这类选文中的人物形象来看,除了儿童形象外,还多以动植物为主角。在人教版15篇童话故事类选文中,就有9篇涉及动植物的形象,占了60%;在苏教版9篇童话故事类选文中,竟有7篇涉及了动植物的形象,占了近77.8%。选文在赋予了动植物以人的性格特点的同时,还在讲述人与动植物以及动植物之间和谐相处中展示出来的诚信品质,从而调动学生探寻其背后的道德思想和价值体现,灵活生动地教育学生应“诚实守信”。

三、选文内容以榜样激励法突显“诚实”要素

(一)选文的呈现方式都以榜样激励为主

人教版在65篇诚信课文中,共有涉及伟人事件的选文23篇,占比35.4%;苏教版在“诚实守信”的27篇课文中,共有涉及伟人事件的选文9篇,占比33.3%。从数量比例来看,相差不大。但据统计,无论是哪个版本,在涉及伟人事件的选文上都是以榜样激励的形式呈现诚信要素。在涉及平凡人的选文上也是如此,唯有人教版《蓝色的树叶》一文中,注重从学生自身出发详细描写“道德两难”的选择过程,选取的事例也与学生生活十分贴近,读来尤为印象深刻。同时,借助学生的主动性和判断力对其进行诚信教育,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诚信的熏陶,在自主地思考中树立诚信理念,立志做诚信之人。

(二)选文诚信要素都以“诚实”为主导

从总量上看,两版语文教材选文、单元练习中的诚信教育三要素:“诚实”“守信”“守则”要素在数量分配上都不够均衡,“诚实”要素所占比例总是高于“守信”和“守则”要素,特别是在中学段的选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可见,诚实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最受到教材选编者的重视。具体来看,在诚信要素内涵的丰富性上也做得不够到位,较单一。即使是“诚实”要素的选文,大多也是以待人真诚为主。人教版53篇“诚信”要素的课文中,有49篇“待人真诚”的课文,占比92.5%;苏教版21篇选文中,有17篇“待人真诚”的课文,占比81%。而涉及较少的守则课文基本上都是以守时为核心,略显单薄。另外,人教版65篇“诚实守信”课文中共出现4次,6篇单元练习中共出现1次;苏教版27篇“诚实守信”课文中共出现4次,7篇单元练习中共出现2次。相较正例而言,不论是哪个版本的课文、单元练习中有关诚信要素的反例,本身出现的次数不算多,但相比而言,苏教版反例数量的占比比人教版略高。并且从两版为数不多的反例来讲,就算出现也都全部集中在了“诚实”要素上,而其他要素的反面教材均有所缺失。

四、诚信教育在主题单元、选文的课后练习题中强化

通过数据可知,两版教科书中都单独有一个与“诚实守信”相关的主题单元,人教版是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以诚待人”,苏教版则是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人文精神”,主要的设计意图是利用主题一致原则强化巩固诚信要素,集中性地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另外,在“诚实守信”的选文上,两版有两篇内容相同课文,如人教版第9册《钓鱼的启示》和苏教版第6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的课后练习题分别为:“想一想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而父亲却坚持要“我”这么做?”;“‘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虽然两版课后问题的提法有所不同,但都是侧重于让学生理解“守则”的价值,即使在没有人的情况下也要遵守约定,教育学生“守则”不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而是自我行为的约束。又如两版都有的《珍珠鸟》这一课,人教版的课后练习为“想想‘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结合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体会?”苏教版的课后问题设置与其如出一辙,为“默读课文,说说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在这一问题的设置上,主要意图是让学生在课文情境中寻找到信赖的正确打开方式,明白信赖的价值。据以上分析,两版课后练习命题点都在课文“诚实守信”的核心要素上,诚信教育通过明确要素功效和联系生活实践的方式,在这类的课后练习中有着明显的直接渗透,其实质目的就是为了巩固加强对学生诚实守信品质的培养。通过人教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对比分析,在初步获得了两者的一些异同点,同时获得了如下几条“诚信教育语文化”的教材编制、实施建议,以期望更快更好地实现诚信教育目标——培植小学生诚信品质。

(一)儿童视角、道德两难是教材“诚实守信”类选文的动力源

基于新课程改革以来突出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现状,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强调“以学定教”,过渡到教科书编制的选文环节应为“以学定文”,应着眼于从学生实际水平和心理特点出发,以儿童的视角选编教材,从而逐步健全小学语文教材下诚信文化的结构框架。这样更易于学生体悟“诚实守信”的核心要素,使他们从内心深处真正愿意接受诚信教育,而两版教材在童话来源的选文上不低的占比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同时“诚实守信”是需要从身边的小事起,渗透于日常生活中,以此激发学生的知行转化。因此,在选材上,两版教材都应继续向关注学生现实迈进,让学生产生代入感,感悟具备诚实守信优良品质的重要。这样才能更好地关注学生个体的切身经验,摆脱纯“灌输式”的抽象诚实守信教育。在选文呈现形式上,除了提供榜样示范外,还可以通过道德两难法、同辈激励法等。特别是应该让道德两难成为“诚实守信”类选文动力源的基础上,在文本中创设与现实生活同构的环境,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产生道德冲突,站在儿童自身角度以道德人思考“诚实守信”的课题,从而积极向文中赞扬的“诚实守信”的品质靠拢,自觉培养道德判断能力,培养诚信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最终将诚信理念内化为自己的道德需要并外化于道德行动之中。

(二)诚信要素的多元、平衡是诚信教育的多扇窗口

诚信教育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其中有一条明确的共识是教科书的编写要体现诚信要素。教科书在选编诚信课文时应着力改变诚信要素单一、不均的现状,在选文的类型上,应该追求多元全面;在选文的数量上,应该追求平衡增长。根据已有研究发现,关于诚信要素的内涵各抒己见,莫衷一是。其实,“诚实”要素的内涵可以有很多,包含待人真诚、信任别人、做人老实(说实话、做实事),其中也包括善意的谎言等;“守信”要素也可以具体为信守承诺,主要有遵守约定、有信用、信誉等;“守则”要素则是遵守规则,还包括守时、守纪、守法等等。那么,教材编写者可以参考多家之言,在“诚实”“守信”“守则”各要素都有所涉及的基础上,拓宽各要素的数量范围,丰富各要素的精神内涵。将诚信要素多元、平衡地融入各个学段的教科书中,才能在引导小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诚信观时,不仅仅对“诚实守信”有概念的把握,更对诚信品质有内涵的提升。另外,在诚信要素反例的运用上,也不应只局限于“诚实”这一要素上。在各个要素上都加以合理地运用反例,才能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失去诚信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恪守诚信做人的原则。因此,利用正、反例不同的效果呈现更佳的课文内容,是教材编写应当考虑的选文标准之一。

(三)语文实践练习是诚信教育的收割机

诚信教育不只是为了培育诚信意识的教育方式,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习得良好的诚信行为采取的教育活动。虽然诚信教育的内容很广泛,可最基本的立足点就是从小处入手,体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诚信教育的小型实践活动,主要是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板块中的“口语交际”。在教材的编制环节,两版都要维持课后练习贯彻诚信教育的问题设计,但人教版还应向苏教版教材积极借鉴“口语交际”这部分的内容、数量安排,着重改变重“思想教育”,轻“实际操作”的诚信教育体式,致力于通过课后练习对课文诚信要素加以实践巩固,实现“诚信教育与诚信行为相互对接”的教材设计宗旨。在教材的实施环节,教师需合理利用课后练习,借助诚信核心要素的价值,联系学生生活实践的诚信教育方式,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同时要注意的是,很多教师抓好了课后练习,但往往忽视了单元练习中“口语交际”的诚信实践价值。其实利用好这一部分有关“诚实守信”的内容,对学生的诚信行为的塑造具有莫大的帮助。教师可以通过同桌、小组合作练习,班级评比的形式,开展课后的口语交际环节。既不耽搁上课学习的时间,也能在课后恰如其分地将诚信要素贯穿小学生最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诚信体验,积累经验,为诚信道德的提升提供基础,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小学语文教材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教材;核心素养;学习习惯

一、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冲动,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语文课堂上,当然还是离不开对文字的学习,不仅要教会学生识别文字,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多读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和阅读兴趣进行培养,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了解他们的认知程度和想法,再制订具体的教学方案进行实施。在课堂上应注意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引入新的教学元素,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想要了解的心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很多课堂上的内容可以结合生活进行表现,让学生感觉学习就像生活一般,每天都不能落下。在课堂上也可以根据课堂需求营造一些教学情境,在和谐的环境下,与教学知识相结合,促进学生更好地吸收掌握知识。情境的创造首先需要教师对所学内容有清晰透彻的了解,再针对其进行情境创造,其中也可以根据需求借助道具营造氛围。一些有关记忆的知识,可以鼓励学生积极诵读,以背诵加深记忆。

二、帮助学生培养学习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学生受益一生。所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有义务帮助学生建立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学生日后的生活也会有所助益。从学生步入课堂开始,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而且小学语文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对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应让学生从小摆正学习姿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心态和习惯,同时要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看他们是否认真听讲,学生是否能够与教师进行交流等。教师应该严加管教,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思想,还可以间接地积累作文素材。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课下的小作业,比如让家长跟着阅读,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阅读后与同学、家长、教师进行分享,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交流能力,还间接地调动了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

三、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

语文知识比较繁琐复杂,通常一节课讲下来,学生能听懂的不一定能全部掌握,而一些本身就比较混乱的学生就更容易一塌糊涂,所以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整理,或者教师引导学生对课上所讲知识进行规划,方便学生加深记忆。语文是一门操作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在课堂上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师从旁进行指点。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的突出影响着语文整体效率的提高,教师要对每节课所讲解的知识进行整理,梳理正确的关系,方便加深学生的认知。教师要将语文中的学习训练详细地列出,再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安排。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也可以针对朗诵课文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学生朗诵课文了解学生文字、发音以及情感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再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指导。朗读中要求学生富有感情色彩,注意语速的控制,了解文章的情感走向,更好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教师不仅要督促学生学习,还要指引学生如何学习,告诉学生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首先,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以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标记,等到空闲的时候再进行思考。其次,要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提升阅读理解的能力。最后就是了解文章习题设计的意图,根据训练的要求来进行学习。学生日后的交际能力离不开母语的基础,所以小学语文教学所教授的基础内容是不容忽视的。教师还要给学生普及基本的礼仪要求,以及交际习惯和交际意识,为学生日后需要做准备。同时也要求学生认真地学习,因为其中很多细节都需要注意,不同场合不同对象都有不同的交流方式,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营造一定的环境来帮助学生记忆。

四、结语

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小学语文教学密不可分,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授学生小学语文知识,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养提供了一个好的环境,帮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形成自身的良好习惯,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应从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展开培养,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而努力,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尽量满足自己的愿望,成为被社会需要的人,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自己想拥有的,充分地展现自己的价值,以便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苇杭,潘新和.语文核心素养之动机、价值观素养———以言语生命、德性教育为首务[J].语文建设,2016(8).

小学语文教材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插图教学;进行分析

一、引言

纵观以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上,也有很多美丽的插图,但由于教师的教学意识和理念相对比较传统,因此并没有意识到插图的重要性。近几年,随着社会各界对于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也开始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反思,并在实践探究中发现了插图教学的可行性,事实也证明,利用插图教学,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不但得到了增强,整个课堂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教学的意义

(一)引发学生的无限思考

众所周知,插图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等特点,很多时候,一幅优秀的插画作品甚至可以再现课文的内容。与此同时,除了能够生动且形象的表达生涩难懂的文字,还能有效引领学生实现思维的扩散。比如:《黄鹤楼送别》这首古诗中的插图,即是“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的画面”,看到这样一幅插图,学生必定也会被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所感动,并不断回忆自己所经历过的类似情感场景体验。

(二)帮助学生加强记忆

插图的形象性特点,能够让学习者获得更加丰富的视觉感受,进而加强自身的记忆里。尤其是一些小学语文教师,习惯于利用插图加强对学生课文复述和背诵环节的指导,比如:阅读插图教学过程中,通常就是指导学生找出与插图相应的课文内容,而当插图与相应语句相联系之后,插图也就显得更加语言化了。以《一株紫丁香》这篇课文为例,老师伏案窗前,辛勤工作的身影,就和那株紫丁香遥相呼应,所以,学生根据插图进行课文背诵也就显得十分容易。

三、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教学的体现

(一)利用课文插图教学汉语拼音

经过改编后的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材,有很多的插图都比较形象直观、色彩鲜明的,并且多数还是和拼音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目的就是希望教师能够在教学的时候有效利用插图。比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gkh这一课中,第一部分是三个声母:g,k,h,且配有一幅图,即一只和平鸽衔着弯曲的橄榄枝飞来,其中,鸽子的“鸽”提示的则是g的音,而橄榄枝的形状提示得也是g的形;与此同时,湖边有水草和蝌蚪,蝌蚪的“蝌”提示为k的音,而蝌蚪和水草构成的形状则是提示的k的形……其实,想要让六七岁的孩子掌握这么多单调、抽象和枯燥的汉语拼音,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而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插图,不但能够降低汉语拼音教学的难度,而且也能帮助学生学好汉语拼音。

(二)利用课文插图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其实,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但插图数量多,而且其色彩还十分鲜艳,并富有童趣,如果能够将其有效应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定会得到有效的提高。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书上的插图美在哪里,然后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引导他们看小青蛙在干什么,并一边描述:荷叶圆圆的,就像圆圆的歌台;荷叶绿绿的,就像歌台上铺着绿绿的地毯,最后,教师再指着图上的景物,让学生在提示下练习背诵……又比如:在教学《春天》这篇文章的时候,则是先让学生看课本上所描绘的春天景色插图,并指导学生按照方位顺序,由上到下,由远到近的观察插图,接着就是进行启发谈话。总之,这样能够很自然地把学生带进到《春天》这一课程的学习中。

(三)利用课文插图教学古诗词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即是很多学生对于古诗词中的意象以及情感表达的认识都不够深刻,无疑也给教师造成了诸多的教学困扰。为此,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些重难点与插图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巧妙利用插图,解决学生古诗词学习的问题。比如:在教学《山行》这首古诗的时候,很多学生对于诗词中的“霜叶”这一意象就错误地认为是“带霜的叶子”,同时也不理解诗句中所说的“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含义。正当学生迷惑不解的时候,教师可以趁此机会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从插图上,学生也将很清楚地意识到诗人所说的“霜叶”,其实就是“被秋霜打过的枫叶”。很显然,这样一个困扰很多学生的问题,在充分利用插图的基础上得到了十分有效的解决。

(四)利用课文插图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是为了增长学生的知识,也是为了有效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研究调查发现,85%的学生都存在语言表达能力差等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也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其实,提高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有很多,只是相对简单且效果明显的当属插图教学,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有效地利用插图,并对小学生进行适时地语言训练。例如,在教学《天安门广场》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看着插图,并要求他们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天安门广场,以及其周围的景物,而学生看着插图进行口头表述,其整体的思维也是相当清晰的。总而言之,长期接受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必定会随之得到提高。四、结语在21世纪,我国的人才培养理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因此,作为一名专业且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积极转变自身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从而才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素质型人才。而插画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将其应用到课堂之中,不但体现出教学资源实现了最大化的利用,同时也能促进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事业实现更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雪枫.小插图,大用处———浅谈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的作用[J].形象品牌,2016(7)

[2]王丽.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小作家选刊,2017(10).

小学语文教材范文4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小学语文教材;价值;策略

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价值观的一门学科,怎样充分挖掘小学教材中的内涵本质,发挥其根本价值,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已经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值得深究的课题。随着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发展,情景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已经普遍出现在各项学科教学课堂中。借助情景教学法还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此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材的实效性。

一、情景教学法概述

情景教学法是当前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模式,其通过语言、图像、物体以及音乐等形式,为学生创设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真实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形象是情景教学法的几个重要特征,通过生动的语言以及形象的肢体动作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教师所创设的情景中进行学习,可以强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而进一步地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审美能力,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价值。

二、关于通过情景教学法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1.借助语言艺术、开展想象情景教学

较高水平的语言艺术可以提高自身教学的有效性,而想象力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可以借助课堂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语文课文中的相关情景,促进自身的语文学习。通过语言进行课程导入是情景教学中比较简单但也是比较复杂的一种方法,空洞乏味的语言无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也无法充分体现语文课文的内涵本质,因此,就是要通过优美生动的语言来烘托以及培养相关的课堂感情,学生在教师的语言引导下,感受课文中的文字内涵以及深度。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想象来感受课文中所描述的画面以及所想要表达的情感。比如说在学习《狼和鹿》这部分内容时,当看到题目,小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认知,在脑海中想象出狼的形象以及鹿的形象,在讲述生气勃勃的凯巴伯森林以及在林间嬉戏的鹿这个场景时,教师可以采用轻快并且生动的语调,让学生由此感受到其中的欢快,而在讲跟在鹿身后的狼时,就可以采用急迫并且粗犷的声音,学生由此感受到狼的可怕。在之后的人类捕杀狼、鹿大量繁殖、森林遭到破坏时亦是如此,使用不同的语音语调以及语言,引导学生感受自然规律以及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进而反思人类的行为是否恰当。其中的所有场景都是学生根据教师的语言变化自行想象出来的,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有效融合音乐、增强氛围渲染

音乐也是情景教学法的一个重要方式,音乐作为一种文学艺术的存在形式之一,其与文学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由此看来,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文学的另一种表达,基于此,语文教师可以将音乐有效融入语文教学中,由此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增强语文课文内容的渲染力。比如说在学习《忆江南》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首先要清楚《忆江南》描绘的是江南的美好景色,春回大地、红日映照、江水碧绿充分展现了江南春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如诗如画般江南风光的赞美之情以及怀念之切。因此,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婉转悠扬的古典音乐或者是清新的江南小调,给学生营造一种如诗如画般的情景,引导学生在如此惬意的氛围中感受江南的魅力之所在,进而充分体会到作者对江南的赞叹。通过音乐增强氛围渲染,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般的感觉,进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诗词的美感,在提高学生对本首古诗的理解欣赏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3.多媒体情景创设、增强语文学习体验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语文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结合语文内容以及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特点,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多媒体教学设备中的PPT课件、视频以及图片等,将课本中的文字转化成直观并且形象的图片内容,以此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体验,进而引导学生深层地理解与感悟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比如说在学习《恐龙》这节课时,众所周知,恐龙是在白垩纪时代中的一种生物,与我们当前的生活距离遥远,小学生也只是通过一些模型或者是电视了解恐龙,但不了解其中的具体内容。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通过图片以及视频向同学展示不同种类恐龙的形态以及生活习性,小学生讲解恐龙生活的年代以及环境,让学生充分了解恐龙这一生物种类的存在。以此再通过讲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恐龙的消失之谜,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进而将其升华成生命感恩教育。通过多媒体情景创设,以生动的画面以及形象的声音,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指明方向。

三、总结

总而言之,借助情景教学法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极大地活跃了语文课堂教学,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充分激发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故事、音乐等形式,将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鲁芳芳.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法提高学生兴趣探析[J].吉林教育,2016(42):69-70.

[2]段正雷.情景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展分析[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年课堂教学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2.

小学语文教材范文5

为了实现课程教材化、教材教学化的理想状态,有必要对小学语文教材二次开发进行深入探究。基于此,文章主要分析了小学语文教材二次开发的有效策略,即把握编者意图,直奔主题;突出文本特点,挖掘价值;贴近学生生活,拓展资料;创设教学情境,增强趣味。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材;二次开发

《语文课程标准》的“教材编写建议”中明确提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1]。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新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靠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焕发活力。”[2]可见,教师要上好课,必须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那么,教师应如何运用有效的策略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例从以下四点来谈谈拙见,望能抛砖引玉。

一、把握编者意图,直奔主题

小学语文教材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思想,编者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在教材框架上安排了六部分内容,包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汉语拼音、识字写作、习作、课文。其中,课文占据主要位置,且每一篇课文,都是经典之作。编者出于科学的统筹安排,把它放在教材的某一单元中。教师要善于揣摩编者的意图,认清文本在单元中的地位与作用,更好地把握主题。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一篇精读课文,编者把它放在以“爱护周围环境”为主题的第二单元中。文本的环保内容与主题达到了和谐的统一。教学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村庄前后不同的变化,形成鲜明的对比,带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的震撼。再借机提出:“为什么原先美丽的小村庄,最后却被洪水卷走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通过朗读、默读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进行小组讨论,找到小村庄变化的原因:小村庄的人们过度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极大地削弱了森林的防洪能力。这样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倘若乱砍滥伐,不保护森林,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教师应根据教材编排特点,紧扣文本主题,删繁就简,简化课文,抓关键语句,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讨论,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突出文本特点,挖掘价值

教材内容纷繁复杂,呈现多样化。教师应细读文本,紧抓文本特点,灵活处理,做到了然于胸,不能照本宣科,并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解读教材,筛选出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教学内容。例如,《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有着诗一般的语言、空灵的意境、整齐划一的篇章结构。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同时文章语言诗意盎然,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理解起来较困难。教学时,笔者把握文本独特的语言特点,挖掘出最适合学生接受的教学价值来突破难点。分三步进行:①首行成诗,理清脉络;②品词析句,对比感悟;③仿创写诗,秋意浓浓。文章中,作者在每个自然段的开头都用一句话写出了他的感受,把首行连起来,就变成了一首小诗: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秋天的雨,是丰收快乐的歌。学生在朗读中,读懂了这首小诗所表达的情感,每句话都概括了每一自然段的意思,顺利地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接着,课件显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单纯描写颜色的句子: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它把红色给了枫树,金黄色是给田野的,橙红色是给果树的。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让学生找出文中相对应的句子进行对比朗读感悟。学生读着读着,一下子发现书中的句子写得更生动、更有趣。笔者又引导学生抓住描写颜色的词语,读出秋天的绚丽;“扇哪扇哪、飘哇飘哇”赏出动态之美;“你挤我碰、争着、频频点头”品出秋天的活泼。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感知了课文的语言表达形式,为第三步仿创写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笔者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秋雨带来的颜色还不止书上描写的这些,她还把颜色送给谁呢?”学生仿照书中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得精彩纷呈,如“秋雨把紫色给了葡萄,一嘟噜一嘟噜的葡萄像一串串珍珠,晃啊晃啊,晃来了丰收的喜悦。”“秋雨把黄色给了香蕉,弯弯的香蕉像一只只小船,摇哇摇哇,摇来了秋天的收获。”可见,如果教师将眼光聚焦在纯粹的语文元素上,突出文本特点,浓郁的语文味一定时时荡漾在学生心中。同时,教师要增强对教材内容的批判性理解,对教材内容有所筛滤,遴选出最有价值、最具生动、最契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为教学内容,真正做到“用教材教”。

三、贴近学生生活,拓展资料

语言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去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教师在把握教材文本的基础上,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与文本内容相关及学生感兴趣的的课外资料,来更好地辅助、补充教学。教师应该善于在乡土文化中开发课程资源,以本土的历史文化、饮食文化、曲艺文化、社交礼仪文化、婚丧庆典文化等作为补充语文教学的源泉。另外,教师要积极组织实践活动,在地方自然环境中开发课程资源,将各个地方的植物、动物、山川、河流等资源作为资料的拓展。例如,《蟋蟀的住宅》一课,通过教学,学生了解了蟋蟀的住宅特点和建造住宅的过程,从而更加敬佩蟋蟀认真工作、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动物的生活习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笔者趁热打铁,展示查阅到的有关法布尔的资料,让学生认识并走进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文学家。再精心挑选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昆虫形态图片供学生欣赏,选取《昆虫记》中描写昆虫捕食的精彩有趣的一两个片段让学生学习阅读,从而激发学生对昆虫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去阅读世界名著《昆虫记》。整堂课,学生的兴趣高涨,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充分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联系生活实际,适当地补充和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相关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主旨。

四、创设教学情境,增强趣味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朱绍禹先生曾经指出:教师的基本作用在于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这既要靠教师的知识经验,还要靠他们的艺术与品格;而表明良好的学习情境的标志是,使学生有广泛的思考自由。教师将趣味故事、音乐、舞蹈、绘画、表演等活动应用于语文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例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教师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把课文改编成生动活泼的课本剧,让孩子们成为小演员,演一演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孩子们自编台词,自创动作,惟妙惟肖地进行表演,教师又把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根据《比尾巴》这首儿歌的节奏编成了一首新儿歌。课件出示歌词,播放伴奏音乐。顿时,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跟着音乐,摇头晃脑地打着节拍把儿歌声情并茂地唱出来:谁的尾巴能把蚊蝇赶,老牛的尾巴能把蚊蝇赶;谁的尾巴拨水忙,小鱼的尾巴拨水忙;谁的尾巴掌握着方向,燕子的尾巴掌握着方向;谁的尾巴容易断,壁虎的尾巴容易断。可爱的小壁虎别忧伤,你的尾巴断了还会长。整堂课在教师创设的活泼轻松的氛围中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既把思维训练与趣味性相联系,又启迪了孩子的心智,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教师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要用心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把握编者意图,让主题更鲜明;突出文本特点,让教学价值更突显;使课堂贴近学生生活,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实践;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把思维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生林.有关语文教材二次开发的几点浅见[J].新课程(小学),2014(5):78.

小学语文教材范文6

选文、编排、注疏、点评和印刷是“文选型”语文教科书编撰的基本工作,而选文则是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随着教育多元化的不断发展,教材编审和发行体制的改革,小学语文教材出现了多种版本,每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彰显出自身的个性。从总体上看,我国现行的各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还是按选文为主体编制的,是典型的“文选型”教材。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作为全国语文教材的杰出代表,其选文的增加与删减总能引起全国范围的关注。因此,在专家和学者的反复斟酌之下,人教版语文教材的选文颇具教育意义和深厚的情感,希望学生阅读选文,促进个体和谐发展,进而达到与他人、自然、社会和谐的目的。通过分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至六年级共12册课本中(除去选读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内容外)的353篇必读课文的主题发现,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中直接或间接涉及培养个人与他人和谐关系的课文有66篇,占课文总数的18.7%;涉及赞美自然,鼓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课文有109篇,占课文总数的30.88%;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民族、祖国、世界的情感,提高社会责任感的课文有75篇,占课文总数的21.25%;对学生进行个体行为规范教育的课文有103篇,占课文总数的29.18%。从选文的主题分布可以看出,语文教材使用的选文除了要满足语文作为一门学科所要承担的传授语言文字、文学素养等基本知识技能的需求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这方面的内容成为语文教科书选文的主要出发点。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是树立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也体现了这一点,其选文的主题多是针对教会学生如何培养正确的人事物关系展开的。因此,语文课文选文的德育性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立和完整人格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的德育因素及侧重点

1.选文德育因素和内容

依据选文的主题,可以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的德育因素分为关系到个体建设的德育、关系到生活所在集体和谐的德育、关系到社会国家以及世界发展的德育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各有其丰富的内容,通过选文灵动的文字或直接或间接传达的德育信号。德育在个人层次上主要要求人格的优化以及个人品质的提高;群体层次则涉及与亲人、师长和朋友的关系,从爱自己的家人做起,延伸到关心生活中与自己有亲密关系的他人和小的社会群体;在社会、国家以及世界层次将个人道德品质推及整个社会群体,是道德品质进一步升华的体现。可以看出,通过选文所表现出的德育提倡逐渐渗透、层层递进,这也符合中国传统人伦教育的推己及人的理念。

2.选文德育因素各层次内容的侧重点

(1)在个体层次上突出个人素养建设和精神境界的提高。

德育虽然重视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遵纪守法,但是个人素养建设和精神境界的提高则是德育的更高要求,语文教材的选文必须在陶冶学生情感的同时起到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作用。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中,不乏表现儿童日常生活乐趣的文章。例如,三年级上册的选文《金色的草地》《槐乡的孩子》,在描绘孩子们生活剪影的同时表现出儿童纯净的内心世界。同样选入五年级下册的第二组课文,无论是《古诗词三首》中所选的三首古韵的诗词,还是《儿童诗两首》所选的现代的儿童诗,都体现出五光十色的童年;《冬阳•童年•骆驼队》刻画出的冬阳骆驼、《祖父的园子》表现的热闹与惬意、《童年的发现》彰显的大胆探索都真真切切地展现出儿童的游戏天性、儿童生活的愉悦和乐趣。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幸福的童真童趣,通过阅读他人在生活中的所见所感,学生可以对比审视自己的日常言行、习惯、情感,对不正确之处进行纠正,从而提高个人素养。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中,共有77篇文章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对宇宙浩瀚的惊叹、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动植物和谐生长的赞美。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编排的第一组课文共四篇,分别是《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火烧云》,这四篇课文虽描写的主要内容不同,但是所要体现的主题都是表达对大自然雄奇美好的赞美之情。同时,共有49篇选文是体现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优秀成果。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一组选文的四篇课文《草原》《丝绸之路》《白杨》《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在赞扬大自然美丽景致的同时兼顾表达了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歌颂之情。反复出现的题材,或描绘令人心醉的景物或颂扬宏伟壮丽的历史文化建筑或表现人类对神奇宇宙的不懈追求,这些文章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情景、表达出希望和友爱,对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他们健康的心灵和性情、美化其人格有很大的帮助。

(2)在群体层次上表现亲情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奉献。

亲情是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的一个重点,这与中国传统的人伦观念讲求“至亲至孝”有很大关系。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表现亲情的选文有15篇,这些选文有的表达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有的表达子女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比如在五年级上册的选文《地震中的父子》《慈母情怀》以及六年级上册的《怀念母亲》,这类课文体现父爱母爱的伟大,也让学生换位思考自己的父母,达到让学生采取实际行动去感恩父母的教育目的。人不是孤立的个体,在小学阶段引导学生树立集体意识,与周围人群建立和谐友好的关系,是这一阶段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因此,语文教材的选文突出关爱和奉献这一主题。例如,三年级上册的选文《给予树》和三年级下册的《她是我的朋友》,都以围绕给予周围人关爱,奉献他人不图回报为中心,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为人处世的态度、掌握有效的方法提供一定的指导。

(3)在社会国家及世界的层次上重点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我国语文教材编撰的灵魂。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点,表现民族和国家的文章一直是语文教材选文不可或缺的部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共选入61篇文章,表达对祖国和民族的深刻情感,这些文章有的赞颂祖国的大好河山、各个民族的风土人情,有的树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的榜样形象,有的直接抒发真切的爱国情感。例如,在一年级上册的《我多想去看看》,这篇选文是一首简单的儿童诗,表现出母子两代人希望能去首都看升国旗的共同心愿。所表达的感情真挚自然,同时也表现出一种纯朴的且令人感动的爱国之情。同样,在二年级上册第三组选入的四篇课文《欢庆》《北京》《我们成功了》《看雪》都围绕首都北京展开。《欢庆》以短诗的形式,表达出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之情;《北京》一文介绍了我国的首都北京,让学生对祖国的首都肃然起敬,心生向往;《我们成功了》描述的是北京申奥成功后人们的喜悦,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跃然纸上;最后一篇课文《看雪》讲的是台北的孩子希望能到祖国首都北京看雪的故事。本组课文以《看雪》收尾,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由此可见,语文教材选文在情感的编排上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极具道德教化的意义。

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德育因素呈现的方式及特点

1.选文德育因素呈现的基本方式

一般来说,关于语文教材选文对文学篇章的界定,选取的是广义的文学意义,也就是说除了论说性质的文本外,将多种形式的文学体裁都归入文学范畴,其中包括儿童诗歌、古诗、寓言、故事、童话、小说、散文、书信、日记等。多种文学体裁选入语文教材,不仅能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建立起系统的文体意识,提高其文学素养,还能通过阅读多种文体和文学表达形式丰富学生的情感态度,升华其价值观。各个层次的德育因素一般不会采用对学生直接说教的方式来呈现。隽永的字里所体现的深刻的德育内涵,需要学生挖掘和体会,对学生形成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由于选文文本的题材和体裁具有多样性,因此隐含在选文之中的德育因素在语文教材中也有多种呈现方式。综合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总体来说所选文章德育因素呈现的基本方式有通过直接抒情呈现、通过叙事后直接说理呈现、通过形象化的事物呈现、通过典型人物塑造呈现和通过人物话语呈现五种。

2.选文德育因素呈现方式的特点

(1)直接说教和间接呈现相结合,以间接呈现为主。

通过语文课程对学生进行德育,自然不同于直接对学生进行说教性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语文教材在选文时,大多是选择间接呈现德育因素的文学作品。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353篇选文中,采用间接呈现德育内容的课文有296篇,占全部选文篇数的83.85%,而以直接说教的方式呈现德育因素的选文仅有57篇,占全部选文篇数的16.15%。在全部57篇通过直接说教呈现德育因素的选文中,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呈现的有29篇,采用叙事后直接说理的有28篇。间接呈现出德育内容,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例如,一年级上册的选文《雪孩子》,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中塑造的雪孩子是一个可爱的、舍己为人的形象。这是一篇典型的间接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文章,故事直到最后都没有直接对雪孩子进行赞美,而是说雪孩子变成了一片白云,将雪孩子无私奉献的精神升华,这一点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感动。这类间接呈现德育因素的篇章,需要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仔细体会。当然,这类间接呈现德育因素的文章在人教版语文教材的选文中还有很多,如一年级下册的《小白兔和小灰兔》。为了避免直接说教,选文会用对话的形式将所要表达的德育内容间接呈现出来。《胖乎乎的小手》这篇选文就是通过记叙一家人对话的方式,间接教导学生要为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表达出自己对家人的感激和爱。同样,选入三年级上册的课文《掌声》在文章的最后记叙了英子的来信内容:“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文章没有用直接说教的方式教育学生要与他人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也要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而是通过英子的感受间接转述呈现这个道理,寓德育因素于人物话语之中。当然直接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选文在教材中也是存在的,只是数量上不如间接呈现多。例如,一年级下册的选文《吃水不忘挖井人》就是直接通过文章记叙老区人民对的感恩之心,在进行感恩教育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还有一部分选文会在文章的结尾直接向学生讲明文中的深刻含义,以起到点明中心升华主题的作用。例如,四年级上册的选文《秦兵马俑》在文章最后就写道:“它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结尾的一句话起到概括主题的作用,一种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2)正反人物形象对比,肯定正面积极形象。

小学阶段语文课文选文多以记叙故事为主,记叙故事自然离不开人物影响的塑造。选文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人物对比,烘托出正面形象的伟大,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这篇选文就是将没有种出花的雄日与其他种出花的孩子进行对比,在众多孩子的烘托下,雄日的这种诚实的品格才显得更加难能可贵。《尊严》这篇选文也将年轻的哈默的行为与其他的难民的行为进行对比,这样更加表现出哈默追求个人尊严的行为是值得肯定的。在语文教材选文中,也有很多塑造英雄形象的选文,例如,《王二小》《狼牙山五壮士》《小英雄雨来》等选文,这些都是纯粹塑造正面形象的文章,通过积极肯定这些榜样人物,直接给学生注入正能量,让学生直接从正面形象身上体会到他们的精神,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目的。

(3)低年级阶段主理,高年级阶段主情。

著名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将道德发展分为三级水平六个阶段,9岁以下的儿童处于前习俗水平,他们有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更多的是服从。10~12岁处于习俗水平,这一时期人的道德发展具有维护社会权威和秩序的定向。在小学语文教材选文中,一年级至三年级选文多倾向于让学生明白道德事理,四年级至六年级选文侧重于表达道德情感。例如,三年级下册选文《太阳是大家的》,通过一首小诗的形式,向学生直接说明太阳是我们地球上每个人的,要热爱地球、热爱自然。在六年级上册的课文《山雨》,通过选文字里行间表现的强烈情感,表达对自然的赞美,让学生建立起珍惜自然、热爱自然的道德情感。

四、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中可能阻碍德育的因素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编排精炼有序,整个教材选文体系囊括古今中外、学科内外,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选文来感受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广袤的自然风光、不同民族的习惯。但是,以时展和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视角来审视,所选文本所蕴含的德育因素,仍存在着可以改进之处。

1.部分选文时代感不强,学生难以体会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表现当今科技发展文章并不鲜见,这类文章或表现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或体现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通过学习这类文章,特别是展现我国新技术发明的文章,学生会体会到强烈的归属感、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因此,这类文章的德育意义是显而易见的。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在教材中呈现出的往往是“过时”的技术,这些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科学技术,很难让生活在21世纪的小学生感到神奇,很难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四年级上册第八组的第一篇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主要表现的是20世纪的科学技术成就,仅在全篇最后对新世纪做了简单的展望,如今历史的车轮早已进入21世纪,这篇文章明显缺乏时代感。同样,在五年级上册第三组的课文《新型玻璃》,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一篇传统课文,文章中所介绍的一些玻璃技术已经被广泛使用,算不上是“新”。表现科学技术发展的文章入选教科书是希望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今后投身奉献科学技术产生最初的憧憬,而选文里所描述的这些似乎有些“旧”的科技,已经很难引起学生的好奇,共鸣感和使命感自然会降低,德育意义也会随之减弱。

2.部分选文成人化印记较重,与儿童发展阶段不符

小学语文教材范文7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材解读;教学过程;方法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渠道是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语文教材为基本材料,对学生进行语言与知识、思维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及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新时代的语文教学将发挥统编教材的育人功能,切实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语文教学目标,扎扎实实将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一、抓好关键步骤,全面解读教材

(一)要准确地把握中心

中心是解读语文教材中最重要的因素,它制约着研读的方向、重点的把握,影响着整个教学的过程,因此,必须把它放在解读教材的首要位置。第一要在准确把握中心上下工夫。所谓准确就是指对中心的把握既不能偏,也不能夸大或者缩小,要恰如其分。第二要明确把握中心。明确就是不能模棱两可,要用恰当的词语将中心是什么表达得清清楚楚。如《爬山虎的脚》是状物的文章,但是作者还表达了什么意思?又如《瘸蝉》这是好心帮助蝉减轻痛苦而以失败告终的一个故事,但其中心不在于故事本身,而在于告诉我们一个人生道理。只有这样透过教材的表面,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

(二)根据中心,找线索、抓重点

根据中心抓重点,这一步的关键是头脑中要牢记中心,以中心为尺子,衡量判别每一部分内容,把重点筛选出来。第一,从课题入手,整体阅读。抓住课题,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透着文章的主要内容、教材的中心和主题,再根据中心一部分一部分地读文章,抓住那些对表达中心有重要作用的段落、句子和词语等,再逐层深入地品读,根据中心逐步抓住教材的重点。第二,抓主放次,通过抓主要矛盾的方法找线索,抓重点。如《威尼斯小艇》一文既介绍了威尼斯美丽的风光,又介绍了艇与人之间的关系,抓住主要矛盾就要从人的视角来抓重点。从总体上看,根据中心抓重点可以采取以下主要策略:写人记事的文章要从人物的行为表现(语言、动作、神态等)抓重点;散文要抓作者重点描写事物的特点和直接表达感情的词句;诗歌要注意品析最能突出作者思想感情的字词;说明文要注意抓写特点的词语和写作用的词语。

(三)抓住语言之间的联系

在准确把握教材中心,抓住文章重点的基础上,只有抓住语言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好地为教材中心和教学重点服务。抓语言之间的联系,要以重点词语为圆心,围绕三个问题逐词逐句地品读。第一,作者写的是什么?(画面、特点);第二,怎样写的?(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性;写作的顺序和层次;词句之间的关系);第三,为什么这样写(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认识、抒发的情感)。如《鸟的天堂》中,第一次描写:大树→枝叶繁茂,但“鸟的天堂”却没有一只鸟→非常遗憾。第二次描写:大树→到处鸟声鸟影→感慨:鸟的天堂。以上两次描写“大树”,每次各有语言间的联系,两次描写间又具有彼此间的语言联系。这就是语言间的联系,要把联系抓到这样一种水平。因此一篇文章不是一片一片的,必须能看到文章中“由文字联系形成的一串串葡萄”,有几个重点就应该有“几串葡萄”。再如《詹天佑》一文,詹天佑面对困难他毅然接受任务(阻挠、要挟、嘲笑;高山深涧、悬崖峭壁),但最终提前两年完工(精心勘测、设计人字形线路、两种隧道开凿方法)[1]。抓住这其中语言间的联系,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的育人功能。

二、精心设计优化教学过程

在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要优化高效设计教学过程,使教学重点突出,平台设计恰当、训练扎实,促进学生发展。

(一)精心设计好学生发展平台

发展平台是指在文本结构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围绕重点、学习过程、学习步骤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结构的重组和优化,使其最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围绕重点设计几个综合训练的环节时,每个环节都要设计好以下内容:重点的呈现方式、学习和训练的步骤与方法、达到的目的,这三方面的内容要齐头并进,同步设计,使每一步的学习和训练都清楚明了,让语文学习像数学那样清晰明白。为了有效训练,一般搭建两三个平台为宜,平台必须是重点,必须有利于引导学生练语文。写人的文章,应该紧紧围绕人物的表现设计平台;写景的文章,要紧紧围绕景物的特点描写设计平台;散文则应紧紧围绕作者情感表达的线索设计平台。另外,要针对不同学段的要求,设计体现年级特点的平台。同时类如表演之类的平台设计都必须落实在对学生的语言训练应用上。

(二)围绕重点设计好环环相扣的问题

教学过程的问题设计要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问题之间应该是一环扣一环的逻辑关系,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第二个问题的出发点。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设计方法。1.从整体感受入手进行问题设计。首先引导学生通读课文获得对人或事物的一种整体印象,接着从这种印象入手,设计几个问题。如:……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画一画有关的重点词语)从这个人身上你体会到什么?又如:文中的景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作者是怎样写的?你有什么感受?2.抓住重点词语进行问题设计。一般要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是什么意思?(2)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3)从这里你能体会到什么?(4)作者是怎样写的?以上的问题设计,基本上反映了这样一个过程:写的是什么?怎样来写的?为什么这样写?3.根据文章的结构特点设计分组问题。一般来说文章有几个重点,就分组设计几组问题。例如《威尼斯的小艇》,第一组:小艇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要突出这些特点?对设计小艇的人你有什么想法?第二组:从哪儿看出驾驶小艇的人技术高超?你对驾驶小艇的人有什么看法?第三组:小艇给威尼斯带来了什么?(白天?夜晚?)威尼斯的小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评论一下威尼斯的小艇和威尼斯的人民,把想说的话写一写。

三、教材解读与教学过程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材范文8

一、课前准备环节

新版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在目录顺序上、篇目上等都有所调整,尤其是在识字量上,不仅降低了识字数量,同时还增加了很多常用常见字,注重了学生生活与学习之间的融合,以及学生民族精神等综合素养的培养,所以教师就要注重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调整,从而更好的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在课前准备环节教师首先要熟悉课本文章内容,然后可以收集一些相关的图片、视频、歌曲等;其次做好教学方案设计以及课时安排等规划。教师也可以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相关的课件,将所学知识图文并茂的展现给学生,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继而达到素质教学的目的。

二、教学过程

首先教师让学生回答“上学的心情”、“你对上学的看法”、“来到学校最喜欢的建筑标志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在自由交流中,进入到学习状态,并激发学习的兴趣,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然后让学生一一进行自我介绍,培养学生的感情基础,积极创建和谐的氛围,打破学生尴尬氛围。其次让学生观察文章中图片,让学生分享自己看到的建筑物以及感受,并说一说自己最喜欢或是实际见过的建筑物,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同时让学生互相介绍自己的籍贯、以及不同地区的民族习惯,让学生更加了解各个民族,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精神。另外教师引导学生朗读《上学歌》,根据多媒体共同进行《上学歌》赏析以及跟唱;最后让学生听完《红星歌》、《团结就是力量》等爱国儿歌后,引领学生富有感情的进行文章阅读,继而抒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接着广设兴趣小组,并引领学生初读文章,认识并读准“迟到”、“功劳”、“神气”等生字生词;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正确的进行断句,并标记和分享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其次提问学生“太阳和花儿露出笑脸”、“小鸟看见了忍不住要问问”等句子写作手法,并引导学生简单的区分写作手法;让学生按照句子写作手法等进行造句,此时学生会回答“星星眨着眼睛”等;最后让学生总结对于“不迟到”的学习收获。最后根据为中华振兴读书学习展开讨论,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师可以进行实现愿望、为祖国做贡献的总结。最后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情景演练,模拟相互问候、相互介绍、积极上学等场景;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才艺展示,包括背古诗、唱儿歌等,挖掘学生的表现潜力,也可以对于学生心理活动进行掌握,为以后的教学计划调整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教师可以将最近读到的好诗、好文章等进行示范性的描述,然后可以提问学生最近观看的书籍,让学生以双师的教学方法,模仿教师示范演讲的顺序、感情、手势、表情等进行将故事内容进行概括,以及自己从中学习到了什么;其次师生对于学生演讲的表现等进行点评打分,包括声音清晰度、表现力等,并采取一定的奖励制度,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以及独立自主学习良好习惯的培养。最后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水平差异,或是本篇文章内容等,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读物;同时也可以展开一系列的家庭亲子活动,将亲子共同阅读的视频、图片,或是学生写作的作品等上传到学习官网,继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