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究英语课程设计

考究英语课程设计

一、通识教育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

苏联早期杰出的心理学家Vygotsky提出了“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认知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学英语的教学同样脱离不了语言之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人类认知活动的最重要形式是通过社会和物质环境内的互动而得到发展的,而这一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的人在学习者的学习与认知过程中会起到特殊的作用,两个或更多具备不同程度知识与技能的人能够产生社会互动,从而促进学习者进行有效的学习。在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充当具备丰富知识与技能的人首先应当是教师。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倾听的模式,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策略、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互动与交往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自我建构新的知识。此外,Vygotsky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把“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与有能力的伙伴的合作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应当充分开展课堂合作学习,帮助发挥学生间相互协助、相互启迪的优势,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吴鼎民教授提出,大学英语应拓宽课程功能,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把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系统地融入教学内容,构建“三套车”式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建议把大学英语课程改造成英语语言学习和技能训练、跨文化交际以及通过英语获取多学科基础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的、多功能的课程。这一理论的提出也为通识教育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同时也是一门汲取多学科知识,了解不同国家文化的通识教育课程。因而,大学英语应扩充其课程功能,充分利用语言这一载体去承载古今中外的科学文化知识,拓宽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英语课程设计应当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与造就高素质人才服务。此外,英语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工具,是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并非单纯地学习英语的语言文化知识而忽视对本民族语言文化知识的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化知识的缺失同样会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近年来,部分学者提出了要加强英语专业学生的国学素养,这一提议同样适用于大学英语的学习者。因此,大学英语的课程设计要巧妙地将我国的母语文化融入到大学英语的课程学习之中。

二、通识教育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设计的基本问题探索

课程设计作为课程的组织结构与组织形式,是要对课程的各个方面做出合理的安排与规划,力求使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这些方面包括课程的各个要素,即课程的内容、课程的组织形式、课程的评价等。我国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英语课程设计的基本问题作过探讨。如基于任务教学法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等。以下将依照通识教育课程的本质与内涵,以及通识教育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的组织、课程的具体实施及评价等有关课程设计的基本问题作进一步探讨:首先,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应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思考,增强课内与课外的互动,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创设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实施环境,在考试的形式与教学的评价方式上避免单一化。

在教材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从学生主体需要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与时代同步的、具有一定人文性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应当与时俱进的课程,教材需要不断更新,避免出现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脱离社会发展的现象发生。在教学的形式上,大学英语课程习惯于以课堂教师的讲授为主。而通过上文所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课堂教师讲授并非学生最喜爱的教学形式。故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应多样化,根据学生层次灵活应用教师讲授、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演讲、辩论等不同的课堂组织形式,使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更具丰富性与趣味性。学生个体存在着差异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进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部分高校现已开始对学生进行分级测试,依照测试结果将学生进行分班,进而实施分级教学。这一做法符合教学的规律,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但由于仅通过一次分级测试来划分学生的层次,就存在测试的结果是否准确、是否存在偏差的问题。因而,对如何使测试内容及测试方式更有助于得出客观科学的结果还需要通过实践进一步摸索。对于层次较高的学生,除修完基础的大学英语课程外,可提供不同形式的适合这一层次学生的补充教学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自主选择。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传授的不仅是英语的语言知识,同时还有西方的文化知识。而中国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爱国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等等,值得我们去继承与发扬,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素养。大学英语课程是一门很好的可以将中西方文化融会贯通的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具备良好的国际交往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素养。此外,中西方文化具有互补性,西方文化更多地强调逻辑与抽象思维,中国文化相对而言更强调形象思维;西方文化强调个性,而东方文化强调集体性,两种文化之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互相交流。利用大学英语这门课程,让大学生同时接触这两种悠久的文化,除了使其能够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外,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以正确的眼光看待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帮助实现人类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共享。因而,大学英语课程在课程内容的设计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注入对中西方优秀文化知识的传承,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与西方国家的历史、传统与视点,使语言知识的学习与文化知识的学习相互推动,使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协调地融合于学生的个体。

除了传授知识以外,情感与意志品质的培养也应成为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使“知、情、意”在学生个体的身上得到全面均衡发展,使学生个体不仅掌握丰富的语言与文化知识,而且具有高雅的生活情趣、高尚的情操,懂得生活是通识教育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的使命。语言文化知识本身是既具有知识性,又具有陶冶性情的涵养性的。因而,大学英语课程应借助于语言这一载体,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确立价值取向、建构正确的人生观。在设计大学英语课程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利用教学素材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及意志品质的培养。例如有选择性地就单元话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除借助于单元话题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外,鼓励学生抒发情感、表达自身对话题的意见与见解,相互交流。

三、新课程设计模式的特点

总的来说,新的课程设计模式应改变传统的英语课程教学内容的单一性,使课程教学内容多元化,除了基础类英语课程教学内容,还应同时增加实用英语类及文化修养类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与传统的课程设计模式相比,新模式应更加注重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学素材与内容应更加突出人文特色,教材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材内容的覆盖面应更为广泛,涉及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知识,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渗透多层面的知识;改变传统的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教学方法,制定科学的方式划分学生的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起点进行分层次教学;改变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更多地启发学生的思考、开拓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将语言的学习与文化的传承相结合;新的课程设计模式还应更多地依托于网络的平台,综合运用各种新的教学辅助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新课程设计模式下,教师需要具备更高的素养,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必须知识广博、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

作者:曹蓓蓓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