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程范例

英语课程

英语课程范文1

苏联早期杰出的心理学家Vygotsky提出了“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认知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学英语的教学同样脱离不了语言之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人类认知活动的最重要形式是通过社会和物质环境内的互动而得到发展的,而这一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的人在学习者的学习与认知过程中会起到特殊的作用,两个或更多具备不同程度知识与技能的人能够产生社会互动,从而促进学习者进行有效的学习。在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充当具备丰富知识与技能的人首先应当是教师。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倾听的模式,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策略、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互动与交往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自我建构新的知识。此外,Vygotsky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把“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与有能力的伙伴的合作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应当充分开展课堂合作学习,帮助发挥学生间相互协助、相互启迪的优势,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吴鼎民教授提出,大学英语应拓宽课程功能,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把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系统地融入教学内容,构建“三套车”式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建议把大学英语课程改造成英语语言学习和技能训练、跨文化交际以及通过英语获取多学科基础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的、多功能的课程。这一理论的提出也为通识教育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同时也是一门汲取多学科知识,了解不同国家文化的通识教育课程。因而,大学英语应扩充其课程功能,充分利用语言这一载体去承载古今中外的科学文化知识,拓宽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英语课程设计应当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与造就高素质人才服务。此外,英语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工具,是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并非单纯地学习英语的语言文化知识而忽视对本民族语言文化知识的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化知识的缺失同样会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近年来,部分学者提出了要加强英语专业学生的国学素养,这一提议同样适用于大学英语的学习者。因此,大学英语的课程设计要巧妙地将我国的母语文化融入到大学英语的课程学习之中。

二、通识教育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设计的基本问题探索

课程设计作为课程的组织结构与组织形式,是要对课程的各个方面做出合理的安排与规划,力求使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这些方面包括课程的各个要素,即课程的内容、课程的组织形式、课程的评价等。我国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英语课程设计的基本问题作过探讨。如基于任务教学法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等。以下将依照通识教育课程的本质与内涵,以及通识教育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的组织、课程的具体实施及评价等有关课程设计的基本问题作进一步探讨:首先,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应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思考,增强课内与课外的互动,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创设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实施环境,在考试的形式与教学的评价方式上避免单一化。

在教材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从学生主体需要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与时代同步的、具有一定人文性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应当与时俱进的课程,教材需要不断更新,避免出现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脱离社会发展的现象发生。在教学的形式上,大学英语课程习惯于以课堂教师的讲授为主。而通过上文所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课堂教师讲授并非学生最喜爱的教学形式。故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应多样化,根据学生层次灵活应用教师讲授、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演讲、辩论等不同的课堂组织形式,使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更具丰富性与趣味性。学生个体存在着差异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进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部分高校现已开始对学生进行分级测试,依照测试结果将学生进行分班,进而实施分级教学。这一做法符合教学的规律,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但由于仅通过一次分级测试来划分学生的层次,就存在测试的结果是否准确、是否存在偏差的问题。因而,对如何使测试内容及测试方式更有助于得出客观科学的结果还需要通过实践进一步摸索。对于层次较高的学生,除修完基础的大学英语课程外,可提供不同形式的适合这一层次学生的补充教学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自主选择。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传授的不仅是英语的语言知识,同时还有西方的文化知识。而中国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爱国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等等,值得我们去继承与发扬,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素养。大学英语课程是一门很好的可以将中西方文化融会贯通的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具备良好的国际交往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素养。此外,中西方文化具有互补性,西方文化更多地强调逻辑与抽象思维,中国文化相对而言更强调形象思维;西方文化强调个性,而东方文化强调集体性,两种文化之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互相交流。利用大学英语这门课程,让大学生同时接触这两种悠久的文化,除了使其能够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外,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以正确的眼光看待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帮助实现人类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共享。因而,大学英语课程在课程内容的设计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注入对中西方优秀文化知识的传承,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与西方国家的历史、传统与视点,使语言知识的学习与文化知识的学习相互推动,使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协调地融合于学生的个体。

除了传授知识以外,情感与意志品质的培养也应成为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使“知、情、意”在学生个体的身上得到全面均衡发展,使学生个体不仅掌握丰富的语言与文化知识,而且具有高雅的生活情趣、高尚的情操,懂得生活是通识教育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的使命。语言文化知识本身是既具有知识性,又具有陶冶性情的涵养性的。因而,大学英语课程应借助于语言这一载体,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确立价值取向、建构正确的人生观。在设计大学英语课程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利用教学素材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及意志品质的培养。例如有选择性地就单元话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除借助于单元话题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外,鼓励学生抒发情感、表达自身对话题的意见与见解,相互交流。

三、新课程设计模式的特点

英语课程范文2

摘要:

写作课程是当前英语专业教学中急需改革的课程之一。基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写作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回归写作作为社会文化实践的本质意义,且能够重新构建写作课程的理念和目标,促使学生的系统内语言和认知能够协同发展。基于此,分析基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的写作课程的理念和目标,探究写作课程的实践,分析写作课程改革与实践的初步成效。

关键词:

社会文化理论;英语专业;写作课程;课程理念;课程实践

0引言

英语专业写作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为了实现语言技能训练、英语学科素养、思辨能力培养三维有机结合,构建新的教学理念和目标。在当前背景下,写作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但是怎样进行改革,确实需要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探究和实践。写作是语言的输出功能,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国内外有关“应用语言学领域”的研究课题非常多,其中“写作能力发展中语言和思辨关系”引起了众多学术研究者的关注。社会文化理论是由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S.Vygots-ky)提出的,它主要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认知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核心作用,具体来讲就是人类认知的社会文化属性和语言在认知发展活动中的中介作用。社会文化理论的思想和方法为当前英语专业写作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笔者尝试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辨析英语写作能力发展与思辨的关系,重新构建写作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在此基础上,分析写作课程的实践,剖析写作课程改革与实践的初步成效。

1基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构建的写作课程理念与目标

1.1学术写作是社会文化理论实践的具体活动

开展学术写作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于写作基础知识的理解,在实践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写作能力,还能够使学生的英语学科基础技能得到训练,更能够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培养。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使学生了解学术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使学生的学术写作作品更具有价值性。

1.2改变学术写作的教学方式

学术写作过程不再采用“灌输式”讲解的方式,而是将课堂教学设计成一种恰当的活动。整个活动过程中,中介、活动、语言活动交织交融,使学生的语言和认知协同发展,从而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的学习任务。这样一来,整个课堂教学生动形象,不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还能使学生完成知识内化,促使整体素养得到提高。

1.3确立学术写作课程的教学目标

学术写作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学会感知、诠释和概念化。学术写作教学中,必定会涉及到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代替学生学习,而是要引导学生参与到复杂的、目标明确的活动中,促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这样的课堂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思辨能力,促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1.4学术写作涉及到的知识非常广泛

学术写作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其他学科知识的支持,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抓住写作课程“跨学科”这一特点,帮助学生树立迁移意识,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近期来讲,能够使学生更为轻松地完成学习目标,提升专业素养;长久来看,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从容面对社会。从某种角度来讲,学术写作就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实践活动。社会文化理论视角的学术写作课程教学过程,就是实现“语言能力、思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三维目标的过程,促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课程实践的角度来讲,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是通过创设恰当的生活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自主分析、自主探究的环境,且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进而实现培养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课程教学目标。

2基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的英语写作课程实践

2.1社会文化理论作为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

社会文化理论及其基本思想作为英语专业写作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对英语专业写作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意义,它是指导框架形成的基本依据。在英语写作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学术写作是核心内容之一。因此笔者将以学术写作作为基础,对基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的英语写作课程的实践进行探讨分析。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学术写作就是一个活动系统,该系统的核心就是运用各种中介工具,如阅读文本、教师语言、学生语言等。具体来讲,学术写作教学过程中就是运用阅读文本、教师语言、学生语言等中介工具开展的教学活动,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语言技能、认知能力、基础知识”三者的协同发展。基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的写作课程教学,师生在课堂上的地位都发生了变化。具体来说,学生不再是课堂教学的“被受者”,更不是问题的“回答者”,而是课堂写作活动的“参与者”“创造者”“行动者”;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而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设计者”。这一教学主体的变化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英语写作教学的质量水平,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2.2立足实践,以学术写作为例,创新理念,完善教学体系

学术写作课程改革与实践的着力点和攻坚点就是:在教学改革和学院课程的整体框架下,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内心需求,创新和完善课程理念,树立恰当的课程教学目标,且能够通过课堂教学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社会文化理论视角的学术写作过程,要选用恰当的中介工具,创设写作活动系统,激发语言、思维和社会三者之间的交互,实现基于持续性、密集型、一贯性语言中介活动的学术写作能力发展。实践是检验成果的最有力的手段,因此教师在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应当对遇到的各种情况进行一定的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英语写作改革的顺利进行。另外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当以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教学中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实践活动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2.3评估改革效果,跟踪调查,综合分析,健全评价体系

基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的英语写作课程的实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一步,而建立相应的评估体系也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评价体系的评估作用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更进一步地提高英语写作教学。例如可以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定期对其英语写作能力进行一定的考核,并将考核的成绩进行分析统计,进一步确认英语改革的成效。在这一过程中尤为注意的就是在进行样本选择的过程中,应当进行随机挑选,且各个学习水平的学生都应当包括在内,以保证跟踪调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评价体系的建立对英语教学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对理论应用实际的效果进行考察,可以及时发现教学改革中的不足之处。当教师发现改革中存在的弊端之后可以与其他任课教师进行探讨,对其中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制定可行的解决措施,为建立健全英语写作教学体系提供坚实的保障。另外教师在进行评估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应当广泛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最大限度地保证评估体系的科学性,避免由此引起的评估不准确,影响下一步教学改革的进行。

3英语写作课程改革与实践的初步成效分析

3.1英语写作中,阅读对语言发展的影响

基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的英语写作课程改革实践后,学生的语言复杂性和准确性都有显著的提高,具体表现为:学生能够产出更为复杂的句子;使用的学术单词、句法都有所增加,且出错的几率大大降低;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大;写作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通过对比分析,课程对学生语言发展有积极影响。改革实践后,笔者通过访谈学习者了解到:改革之后的学术写作课程特点表现为阅读任务繁重,刚接触阅读材料时,会觉得难度很大,不知如何着手,但是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觉得越来越容易。这个过程确实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最终收获却非常丰富。可见,教学活动系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众多的阅读文本素材,且整个教学思路就是“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进而实现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就是调节语言习得活动的过程。

3.2学术写作课程对学生认知发展的影响

学术写作课程改革实践有助于促进学生对于教学活动的感知,能够使学生明确课程教学活动与认知发展之间的自觉(self-perceived)关系。学术写作课程在学生认知发展过程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独立开展学术研究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整个系统中涉及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笔者常采用面谈、文献阅读、论文撰写等活动,促使教学目标的实现。

3.3学术写作能力发展中学科阅读的中介作用

“读”与“写”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学术写作能力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学科阅读的作用。学科阅读能够有效地体现理解、分析、应用以及评价等认知能力的综合发展。通过阅读文本材料,可以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完成由低级能力到高级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说促使学生完成由记忆、理解到评价、创新的提升。课堂教学上,教师可以组织开展“独立阅读”“撰写述评短文”活动,通过阅读与理解相关学科知识、学术写作特定框架和步骤,尝试应用所学去解读学科阅读材料并撰写述评短文。笔者在日常教学中一般会采用“师生间一对一或者小组面谈”“教师关于学术写作的基本技巧讲解和案例分析”“针对阅读包的‘独立阅读任务’”这三种中介活动,有效提高学生学术能力。

4结语

英语专业写作课程并不受广大学生的欢迎,甚至部分学生在学习写作课程过程中,会产生焦虑的情绪,因此教师必须要认真对待学生的“学习焦虑”,防止其负面影响扩大,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写作学习。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课堂环境中的语言学习和发展是与话语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习者相互之间及其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正是通过话语实践产生的。作为一线英语写作教育工作者,要明确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课程改革与实践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成功的,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引起各高校的重视,给予支持;二是,立足实践过程,及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更要修正文化学习的引导和评价模式;三是,当课程理念变化引发教师教学生活变化时,教师必定会承担很大的压力,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缓解教师压力,为教师提供更多帮助和支持。

作者:李茜 单位:黑龙江工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顾世民.促进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课程因素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2]蒋荣.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互动与第二语言学习者词汇习得效应的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9.

[3]牛瑞英.《第二语言教育中的社会文化理论:以叙事为纲的入门教程》评介[J].英语广场,2014,(8).

[4]罗荣.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外语课堂师生话语互动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0).

[5]江韦姗.外语课堂话语第三话轮对学生话语输出影响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0,(1).

第二篇:英语阅读课程改革内容依托教学探析

摘要:

为了解决高校英语专业在阅读课程教学上存在的问题,作者结合内容依托式教学模式,透彻分析了目前英语专业阅读课程的瓶颈状况,以及结合内容依托式教学法进行的改革。

关键词:

内容依托式教学法;英语阅读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英语语言全球化,我国英语专业的定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英语专业改革也一直在迂回中前行,每一次的变化都反映出英语专业在社会变革浪潮中的定位及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了满足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复合型英语人才应运而生,许多英语院系纷纷设立了商务、新闻、法律等复合型专业,以满足社会对多面型人才的需求。但其课程设置仍以英语技能训练为主,复合型专业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反而造成了专业不专,英语不精的局面,所以单纯以顺应社会迎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专业课程设置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英语专业自身的学科建设问题,更进一步凸显出英语专业工具化的倾向,使得英语专业再次面临“纯语言专业”的压力,以及专业学生的思想深度、知识结构及分析能力等发展不足的质疑。因此,从专业本身入手,注重英语专业人文教育内涵,重建学科架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及创造力才是根本。笔者从阅读课的教学实践出发,以“内容依托式”的教学理论为基点,结合我校学生学习现状和认知水平,分析探索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课程改革的可行性方案。

一、我校英语专业学生阅读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英语阅读》是本科英语教学五个模块即听、说、读、写、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英语专业学生重要的基础专业课程之一。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注重教学理论研究的同时,还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处理理论知识与能力、学与用的关系。但在实际教学中,阅读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笔者对我校四个年级的英语专业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普遍存在的问题有:

1.学生对课程认知、态度存在问题。参与调查的所有学生都认为阅读课程在英语课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有一半的学生认为阅读课程与精读课程比较起来相对比较枯燥,而且与精读课程的界限比较模糊不清,除了应对考试外,平时很少主动进行阅读。

2.阅读目标不明确,应用能力差,依赖性强。许多学生认为通过阅读课程提升阅读速度并掌握一定阅读技巧就是阅读课的目标,但对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理解水平、什么样的阅读速度不明确。对字典和老师过于依赖,过于纠结于不认识的字词句,而忽略了对文章的整体内容和结构的把握,对于不理解的内容,往往等待老师讲解,而非主动解决问题,

3.阅读技巧应用能力差,体现在学生进行阅读往往带有“功利性”,对阅读速度的追求、字词的理解都建立在应试基础之上,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比如阅读新闻报纸杂志、名著小说等就完全无从下手,甚至看不懂。

4.跨学科、跨文化知识的缺乏。阅读材料中所涉及的领域广泛,要充分理解文章,除了具备相应的词汇量、文化功底外,还要有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学科知识。目前大部分英语专业学生只关注自己的语言专业功底,忽视了广泛涉猎的重要性,跨学科、跨文化知识的缺乏,给学生的阅读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严重制约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二、以CBI为基础的课程改革

CBI是Content-basedInstruction的简称,内容依托式教学,它起源于加拿大的沉浸式双语教育,是一种将语言与内容有机融合的语言学习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将教学重点从学习语言本身转移到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学习语言(Brintonetal.,1989;Krueger&Ryan,1993;Met,1991)。这种方式不再围绕老师或学生为主体,而是充分对教材内容、学习的信息或教学内容进行钻研,给予充分关注,有利于学生自然而然地通过内容学习语言,把听说读写四种技能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此教学法最初应用于第二外语教学,用于教授目的语言环境中的移民或留学生,后来也被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中。内容依托式教学法遵循三个主要原则:(1)学科知识为核心;(2)语言材料要真实;(3)要适应特殊学生群体的需求。在内容依托式教学中,内容主宰着教学,语言是通过内容习得的,通过真实系统的语言教学材料,可以为有效的学习语言提供语境。CBI通过提供各方面的语言材料满足学生学习语言的环境,把学生自身的认知、需求和兴趣发展联系在一起,使得学生在各种语言环境中更为轻松地系统地获得语言知识。

三、课程内容改革影响总结

各年级阅读课程的教材内容在遵循真实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原则的前提下,可以按照不同板块不同学科划分,如分为语言、文化、文学、翻译和跨专业学科五个领域。目前英语阅读课程每学期32学时,各板块内容分别占用6学时左右。由于学生的基础和层次有所差异,因为各阶段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也不同。低年级阅读课程涉及的各领域内容应以概念性、普遍性为主,重点在于阅读技能的培养和基础概念性知识的掌握;随着年级的升高,在语言知识难度加大的基础上,可通过深入、专业性的阅读篇章或材料来提升学生对各领域深入系统的思考及研究。通过四年的专业学习,学生不仅能通晓语言专业的基础知识,还能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对各领域知识都有较深入全面的认识,并且逐渐发展成独到的见解。阅读课的课时有限,仅依靠课堂的时间远远不够,因此,教师可以提前布置或推荐相关领域的书籍或文章,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一个延伸,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写作或论文。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内外表现进行期末给分,对学生起到促进激励的效果。“依托式”语言教学模式下的阅读教学在注重学生内涵式学习的同时,还能加强其动脑能力的开发,对挑战大学新生的“二元论思维”,打破应试教育的恶劣影响,帮助学生获得自主思辨与自学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作用重在启发、引导,使学习成为自主、思索、动脑和创新的过程,所以该教学方法适用于整个专业教学阶段,也不止局限于阅读课程。而且“依托式”语言教学法使学生在获得英语专业学科相关技能的基础上保证了其知识面的拓宽,从而能有效地缓解英语专业学生综合能力不足的尴尬境况。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法都不一定百分之百令人满意。但笔者希望能从阅读课程的教学中为“依托式”语言教学法在英语专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提供有益的启示和经验总结。

作者:谭异 单位: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常俊跃.《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实施效果的定性研究———用英语开设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影响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9):36-40.

[5]刘润清,吴一安.中国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本研究为吉首大学2014年校级教学改革项目成果,编号为2014JSUJGB21。

第三篇:英语课程改革更新教育运用

当前,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决策。课程改革能否落实到实处的关键是能否把改革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广大一线教师能否把课改理念转化为日常教学工作的自觉行动。英语学科是课程改革中力度较大、困难也很大的一个学科,英语教师要把课改精神贯彻到英语学科的教学中,发挥教师在课改中应有的作用,把新课程课堂教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下面我谈谈我学习课改的点滴体会及我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体现这一课程理念,和大家共同学习、探讨。

一、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意志,教会学生做人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国家必然要积极主动在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英语便成了我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英语是一门语言,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必须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寓思想教育与语言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培养具有民族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中国人,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牛津版新教材中的每一单元都有这方面的思想教育内容,教师要抓住时机,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二、创造英语教学情景,实施分层教学与互动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情景是指人们生活的一切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总和。语言和情景是分不开的,因为人们的交际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的,因此要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英语大环境。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置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进行交际活动。这可以说是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比如,我在教牛津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2SchoolLife这一单元时,我首先在班里开展小组讨论,谈谈自己在本校的一些生活情况。然后要求每个学生把问题和答案整理在一张纸上,第二天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带领他们到距离较近的另一所学校去,要求他们以小记者的身份向对方学校的学生进行采访,了解对方学校学生的学校生活,并做好记录,回来之后,再让他们比较两所学校学生的生活不同之处,并写成一篇作文,从而达到了本单元的教学目的。

三、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新教材

新教材里有许多单词、语法、活动、任务等,老师在课堂上往往教不完,而且好多学校班级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用新教材,如何能将教材内容按规定的要求教下去,这些内容确实困惑不少老师。我认为在理解课程改革的精神之后,创造性地与灵活地使用新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和灵活性地使用新教材,都是一个出发点,就是完成课标所提出的要求,同时结合我们自己所教学生、所处地方的具体情况来使用教材,并不一定要将某一单元中所给的内容全部都教出来,我认为教材中的主要内容跟课标要求直接相关的内容都是要教的,而有些较难的内容,比如歌谣或一些外国歌曲可适当地去掉。还有教材中内容的顺序是可以相互颠倒的,而不一定要按教材的顺序来做,比如牛津英语的每单元里都是先Reading后Gramma再Task,而我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是先讲解语法知识,再学习Reading,然后再接触到Task。当然教师也可以适当地增加,补充教材。比如我们可以适当地在课堂上创造性地安排许多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培养自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改中反复强调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必须设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促使他们去积极思考,主动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思想。而恰当的情景设置,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有助于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另外,创设情景教学法还可以使抽象的词语变得妙趣横生,枯燥的单词、句型变为活的语言。如:我在课堂上经常就故事、对话人物等展开小组讨论,给学生提供机会表达各自的观点,开展交际活动,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踊跃发言。在此活动中学生开阔了思路,消除了心理障碍,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也敢开口说英语了。这样许多学生都有机会利用已学过的语言材料,结合所听到的语言内容,进行交际,逐步掌握新的语言知识,同时掌握了学习外语的实质———运用。

五、寓教于乐,积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多种认识因素的协调连动使课堂教学形成良性运作过程。由于班级学生英语程度不同,要做到使优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唯有从共同兴趣入手,才能取得“共鸣”,形成必要的课堂气氛。根据心理学理论,兴趣是儿童进行活动的主要动力。儿童的兴趣总是和一些积极、肯定的情绪相联系,它可以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可以降低儿童意志努力的程度,使其注意力较长时间集中在一定活动内容上,并能唤起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的欲望。有了兴趣,儿童就会主动地、自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表现自我、完善自我。而缺乏兴趣的教学,尤其是单纯理智的学习,需要儿童付出更多的意志努力,把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单一的教学过程中,这对于兴奋性程度高、意志力薄弱、注意力易分散、转移的儿童来讲无疑困难重重。此外,由于理智性的学习缺乏一定的情景和趣味,儿童始终处在羞怯、惧怕说错的情绪状态之中,影响儿童丰富的想象,不能充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思想,使儿童产生厌倦情绪,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牛津英语的教学中,采用快乐教法、游戏、全身性的反应活动、都能引起学生对语言本身的兴趣,并能帮助他们加深理解,加深记忆。

总之,要想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只有理解课程改革的精神,并将这一精神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为祖国培养更优秀的人才。

作者:商振宝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兆丰学校

第四篇:七年级英语新课程改革教学体会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发展,英语教学面临着诸多问题。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传统的应试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下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求,为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教师不得不结合新型课程改革的发展目标,制定适合初中生的英语教学方法,推动英语教学进一步发展。本文以人教版七年级新课程英语教材出发,结合《新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的目标要求,分析了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英语教学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新课程;教学体会

在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环境下,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发展方向指导。由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英语教学逐渐具有科学性、制度性的发展特点,但在具体的教材教学和教学策略上还存在部分问题,阻碍了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利用《新课程标准》的具体教学指引,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英语教学,为英语教学提供正确的发展方向。

一、新目标英语教材存在的典型问题

1.词汇量较大

在新目标英语教材的词汇设计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词汇知识,以七年级上册英语教材中单元词汇量为例,提供的词汇量对于刚开始接触英语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困难性,容易致使他们产生厌学心理。

2.音标表较少

七年级的英语学习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关键所在,而记忆单词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部分学生觉得记忆单词很难,主要因为对单词的发音掌握不全,音标的学习是记忆单词的重要途径。在新教材中,只有一个音标表,对字母组合发音规律没有作相关说明,对学好音标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师教学策略的问题

以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从新课程改革对七年级英语教学的调研活动为例,将相关学校作为考察对象,重点分析教师对英语教学的策略问题,以供教学参考。

1.教学课型不够完善

从调研活动的结果记录来看,部分教师没有全面掌握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对英语教学的课型设置不够完善,导致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产生很多问题,不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例如,某位教师在讲解“What’sthisinEnglish?”单元知识时,备课时以听力课为这次的课型,但在具体授课时,采取“先阅读、再学词、后听力”的方式,将本次上课的重点内容——听力放在了最后,对听力所耗费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

2.教学环节缺乏层次

在幽默、轻松的教学氛围下,学生更加容易静心学习。教师为与新课程发展方向相统一,在具体英语教学中频繁设计教学活动,希望以此增加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但是,相关教学环节缺乏层次递进作用,致使教学过程显得颇为生硬、不流畅,教学效果并不明显。例如,在进行“Unit7Howmucharethesepants?”课堂学习时,教师利用半节课的时间,对单元知识进行“听录音、填资料”的方式,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同,利用这种教学方式,只会导致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变得难以进行。

3.教学活动效果不明显

在新课程改革下,部分教师开展的英语教学活动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其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没有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设计的教学活动存在两极分化严重现象:简单的活动太过简单,学生的参与主动性不高;困难的活动太过困难,学生缺少相应的参加水平,更加不愿意参与。

三、对教材处理和教学策略的建议

1.适当增删教学内容

对于新目标英语教材的“词汇量较大、音标表较少”问题,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适当增加或删减部分教学内容,创建新型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例如,以七年级上册英语教材WordandExpressionsinEachUnit中的部分单词为例,效仿英语词典的设计,按照ABCD字母大小的顺序对各单元单词进行排序,结合具体的英语教学进程来安排学生记忆相关单词,将大量的单词分批记忆并及时巩固,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又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电子信息对教材中的音标进行扩展,建立每组字母对比音标表格,帮助学生学习音标,从而掌握相关单词的读法和含义。

2.增加标准课程学习

完善教学课型,需要从标准课程学习入手,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整合,明确授课主体。例如,七年级上册的前几个单元学完之后,在学生完全掌握了26个字母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对关于“be动词”疑问句的知识进行备课。在开展教学中,教师可以就听力、阅读或者语法知识讲解为备课重点,选择一项作为讲课重点,如:“this\that\it的用法,避免课堂出现“多个重点”现象,有利于学生对语法或词汇的全面学习。又如,对英语日期表示法的教学讲解,可根据语言学习的“由浅入深”原则,从当天的日期学习延伸至周期、月份、年份的学习,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

3.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标准下,英语教学的环节缺乏层次主要是由于教学目标设置不够全面,其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不明确,导致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在进行具体教学内容时,教师需要明确每节课的出发点,考虑语言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策略,开展符合适宜的教学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以新目标教材中“’Whenisyourbirthday?”单元学习为例,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可以采用“自报生日”的游戏活动环节,让学生大致了解每个人的生日时间,教师也可说出自己的生日时间,随机抽取一些学生的生日日期。等到上课之后,让学生用英语时间日期表达格式说出他们的生日日期,通过游戏来应用英语知识,如:August2nd,2015(2015年8月2日)。

总结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活动,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结合本文对七年级新目标英语教材和教师教学策略的分析,从“教学内容”、“课程学习”、“教学目标”方面来提出对策,让英语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下发展更为长远。

作者:李萍萍 单位:安徽省怀远县永西学校

参考文献:

[1]包永宏.多元智能理论视阈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1:139-142.

英语课程范文3

关键词:英语教育专业;综合英语;课程改革

英语作为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第一语言,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以英语为母语的使用人数,也仅次于汉语和西班牙语位列第三位。我国的英语教育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具最早的文献记载,英语在1862年正式进入中国,当时的清政府以培养翻译人员为目的,创立了京师同文馆。之后的1903年英语进入大学教育,成为一门学科。到了1922年民国政府颁布“壬戌学制”,改学年制为学分制,英语学分居首位。新中国成立后,俄语曾一度力压英语成为唯一的外国语,1952年至1953年的两次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全国高校的英语教学点从49年的50所变成了仅剩9所。到了1962年英语进入高考科目,1964年教育部将英语定位第一外语,英语学习逐步升温,英语学习的人数也开始逐年递增。英语教育的目的是掌握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培训英语思维,从而更好的发展生产力,满足社会主义事业的要求。全国几乎所有的师范类院校,部分非师范类院校都开设了英语教育专业,从而培养能够进行英语教学和研究的英语教育工作者,据统计2017年新开设的英语教育专业的院校就有近百所。现阶段英语教育专业课程有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语写作、教育学、心理学等科目。其中综合英语课程,其内容广泛,涉及日常生活的各种话题,在听说读写译方面均有涉猎,并突出人文素养和文化意识。开设此门课程的目的在于传授英语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基础技能的训练,通过对于课文的精读,来掌握常用的语法知识,掌握词汇量,不断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拓展英美社会文化知识。2017年我国GDP达到12.2万亿美元,增速为6%,占全球经济比重为16%。由于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与国际交流贸易的日益加剧,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英语人才的需要也日益加大。虽英语教育在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但其问题层出不穷,教育工作任重道远。

一、英语教学师资水平问题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英语学习浪潮开始,英语学习热情居高不下,参与人数众多,全国拥有英语专业的高校也超过千所,以前只有在初中才开始系统接受英语教育,现在不单在小学,连幼儿园都进行英语启蒙教育,这就需要大量有责任心,爱心的教育工作者,但由于扩招及院校教育水平师资力量的差异,造成教育教学的区域不对等,很多不达标的教育工作者只注重任务量不注重教学质量,把教育工作当作一种任务,而不是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去更好的教书育人,致使教育教学成果收获甚微。

二、英语专业学生现状问题

英语究其根本不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入门易深入难,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每年大量的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也让很多学生把心思放在其他更实用回报率更高的课程中。当今学生人文素质弱化现象严重,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心理承受力较弱,对民族历史文化优秀文化,优良传统知之甚少,对于英语在非母语国家实践场景的局限性,造成学习英语的持续性和深入性受到很多阻碍。

三、英语教育存在问题

首先,教材课程的设置原因。教材课程的僵化,是一项重要原因。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教材与课程的设置要紧贴时代脉搏,要定期做出调研与分析,根据社会与市场的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不能闭门造车,盲目教学。其次,师资力量问题原因。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很多良好的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一些中小城市教师水平堪忧,教育教学标准要求不高,课堂教育质量的无法提升。另外,学生主观能动性差的原因。学生缺乏对自身客观判断,不能做到主动学习,对于社会实践认识不足,无法不断调整自身的学习重心。

四、综合英语课程改革的策略研究

(一)明确课堂教学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学生的互动意识

课堂上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过于固化的教育模式,阻碍了学生自己的发展。要富有趣味性、逻辑性的课堂内容引导,让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英语的教育教学要遵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其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其后,英国学者斯克里温纳曾提出,学习者掌握发展知识技能,要在实践中汲取,教师要作为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要在课堂这一特定场景中,带领学生彼此互动,多设置开放性强的话题,唤醒学生的思考。

(二)教育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水平进行分级管理,制定针对不同知识水平学生的教学大纲,因材施教,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教学,协助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成为教学场景的搭建师,模拟实际生活环境,营造学生的协作学习、交互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小组工作,案例研究,口头报告等形式,进行开放性任务型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勇于表达自我,在活动中发现自身问题,从而更好得到提升。

(三)促进教学与现代技术运用

移动端的网络发展,线上教育的不断壮大,给英语教育带来了更多可能,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亲临到真实的英语环境中,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能力,同样也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素养和文化素养,汲取更多的时代信息。例如:游戏化的教学,是一种未来教育的趋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关卡的挑战,挑战成功后获得相应的奖励,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的应用,也会让英语教育教学有一个质的飞跃。

五、结语

英语教育专业中综合英语作为其基本课程,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同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开展教学改革活动,逐步推进综合英语在实践教学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胡壮麟.对中国英语教育的若干思考[J].外语研究,2002(3):2-5.

[2]王守仁,赵文书.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育[J].外语研究,2002(5):62-65.

英语课程范文4

摘要: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即将颁布,我国高等学校的英语教学将逐渐向专门用途英语的方向发展,在这样一个转型期,本文以河北省三所不同层次的学校为研究对象,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对ESP课程需求的不同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为河北省各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研究提供数据支持[1]。

关键词:

河北省;非英语专业学生;ESP;需求分析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研究,所使用的《大学英语ESP学生需求问卷》由课题组根据对学生和老师的访谈总结出的问题设计而成。该问卷设计了包括:学生需求,教师配备,课程设置,考核方式,教学方法,教材选用等六方面的内容。全面调查学生们对于ESP课程的想法和需求。

二研究对象

课题组成员选取了保定市内三所高等学校进行抽样调查。其中综合类省属院校学校一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71份;理工类211院校学校二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6份;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三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0份。全部学生采用不记名方式作答。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一)学生需求

各层次学校的学生都对于开设ESP课程有较高需求,尤其是一本综合类院校的学生,由于程度较好,专业配置合理,学生对于符合专业和自身发展的ESP课程有更高的需求。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需求相对较低,但也超过了标准值。这表明大多数的学生认为ESP课程可以更好的提高英语水平和专业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就业水平。

(二)教师配备

该维度主要测试了学生们对于ESP任课教师层面上的需求,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生们都认为有留学经历的且有三年教学经验以上的教师是教授ESP课程的合适任课教师。在三所学校中,依然是综合类一本学校的学生需求最高,理科类院校和应用型大学的学生在对ESP任课教师的需求上相差不多。

(三)课程设置

该维度调查结果显示出大部分学生认为ESP课程应该设置成选修课并且以小班形式授课才更有利于提高课程的效果。三所学校中依然是应用型学校的学生需求最小,这可能和学生对于自身的学习规划和未来的计划不够明确有关,建议学校可以对学生进行更为详细的专业介绍,帮助学生们做好自身定位。

(四)考核方式

三所学校在该维度的调查结果相差不大这表明学生们普遍认为,作为一门应用型课程ESP课程应该更重视平时成绩,在考核时也应该以听说等输出能力为主进行考试。而不应该像传统的EGP一样重点考察英语知识的记忆和输入。

(五)教学方法

三所学校的学生在教学方法方面的结果十分接近,这表明大家都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并讲授一些专业词汇以提高阅读能力,以双语教学为佳。

四结果分析

(一)学生需求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不同层次的院校学生对于ESP的需求尽管有高低之分,但是最低的学校三的平均值也超过3分,在合格成绩以上,这表明在当今社会不断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较大的情况下,更为适应专业需求的英语内容被所有学生所需要,教师和学校都应根据学校定位,专业发展,学生的未来需要来设置个性化的ESP课程。

(二)教师配备

在教师配备的维度上,学生问卷反映出学生们希望教授ESP课程教师应该在具有英语教学经验的同时,又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而在这一点上,大部分学校目前还不能完全满足。英语教师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尽管拥有较丰富的英语基础知识,但是对各专业知识了解有限。学校应该在教师的进修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机会和交流平台,促进学校之间的交流。

(三)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学生们越来越要求课程的个性化,希望授课内容可以最大程度上适应自己需求。尤其是在层次较高的学校,学校可以尝试在在第四或第五学期开设多种多样的选修课,要求学生们在其中选修一定分数的课程,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在高年级开设方向限选课程,使得程度较好对于英语有较高要求的学生可以获得与专业相关度更高的英语知识。

(四)考核方式

由于ESP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一般EGP不同,因此在考核方式上也与一般的英语课程不同。大多数学习者也认为ESP课程的考核不应该只是专注于英语基础知识的考察,而是应该真实的反应学习者在专业英语方面的能力。可以针对不同专业向不同方向的专业特点进行有侧重的考核,有针对性的考核结果可以对大纲、教材、教学方法等起到检验作用,可以指导ESP教学的前进方向。

(五)教学方法

有统计结果可见,大部分学生还是希望教学手段可以更加多样化,避免之前传统的语法-翻译型的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这种方式学生的参与度很低,学习效率不高。学生们希望教师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与专业相关的阅读材料和专业词汇的讲解上,充分体现ESP与专业挂钩的特点[2]。使学生们在获得英语知识的同时得到足够的能力训练,提高英语输出能力。

五结语

本次研究以河北省三所不同层次学校的非英语专业大一大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于ESP课程需求状况。该研究的意义在于为河北省大学英语ESP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实践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尽管学生个体需求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并且不太稳定,但是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ESP课程的需求研究和分析可以促进河北省内各层次学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的修订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促进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作者:李旭炜 单位:保定学院外语系

参考文献

[1]程世禄,张国扬.ESP的理论与实践[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文秋芳.大学英语教学中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之争:问题与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1):1-8.

[3]冯璐妹,赵建宁.云计算框架下教育考试信息系统规划与设计[J].软件,2013,34(5):125-127.

第二篇:大学英语课程学习评价实践发展

摘要:

大学英语课程学习评价是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然而,目前的大英语课程学习评价存在主体不明、内容单一、方式和策略简单等问题,不利于发挥大学英语课程学习评价的反拨作用。本文简要概述大学英语课程学习评价的理论、实践与发展,并期望以此来推动大学英语课程学习评价改革。

关键词:

大学英语;课程学习;评价

大学英语课程学习评价是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然而,目前的大英语课程学习评价存在主体不明、内容单一、方式和策略简单等问题,不利于发挥大学英语课程学习评价的反拨作用。本文简要概述大学英语课程学习评价的理论、实践与发展,并期望以此来推动大学英语课程学习评价改革。

一大学英语课程学习评价理论研究

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于上世纪80年代创立了多元智能理论,并在上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主要由语言、数理逻辑、空间、人际等多种不同的智能构成,而且不同个体的智能组合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而应采用多元化和差异化的评价方式[1]。这种多元化和差异化的评价方式具有以下特点:1)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自己,还可以是教学管理人员;2)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自评、互评、档案袋评价、形成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定性评价、定量评价等;3)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如学习态度、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知识掌握程度等;4)多元化的评价策略。如访谈、问卷调查、纸笔测试、查阅学习档案等[2]。20世纪80年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学习赋予了新的含义。该理论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关注个体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者与周边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起关键的作用。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学,而不是选择和判断。因此,大学英语课程学习评价不仅要对学生的课堂及课外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合作与交际能力等进行评价[3]。在教学评价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不仅是评价的对象,同时也是评价的主体。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认为学习的目的和结果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使学生的整体人格得到充分发展。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把促进人格完善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它实现了教育的几个重要转变:教育目标从“学会学习”到“自我实现”;教育过程从重视传授知识到重视人格培养;在学习过程中重视意义学习,提倡自由探索;在师生关系上强调老师是促进者,是学生的朋友;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师的促进作用,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在教育评价上从外部评价转向自我评价。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选拔和甄别学生,而是要使评价融入人本主义的精神,使之成为促进学生整体人格发展的重要手段[4]。《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和即将颁布实施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充分吸收了上述理论的核心思想,明确提出对学生的评估分为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种,要实现“对学习结果的终结性测试”与“促进学生学习的形成性测试”的有机结合。

二大学英语课程学习评价实证研究

除了上述理论研究之外,不少专家学者在实证研究方面也做了大胆尝试。例如,在评价维度方面,崔敏和田平认为,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评价应从参与程度、合作交流意识、情感与态度、语言运用能力等方面进行[5]。在实践层面,王婷等将总分为100分的英语成绩转换成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并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于广构建了大学英语“235多元评价体系”。其中,“235”是指期末学业成绩各部分所占的比例,即口语成绩20%,平时成绩30%,卷面成绩50%。参与此次课程学习评价改革的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6]。这些研究具有鲜明的校本特色,它们一方面吸收了多元智能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建构学习主义理论的研究成果,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兼顾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使教师和学生亲身感受到了课程学习评价改革所带来的效益。另一方面,也感受到了大学英语课程学习评价改革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比如形成性评价信度不高,评价过程费时耗力;学生观念与认识跟不上、教师操作技术不熟练、评价标准不统一、评价监督和管理难到位等问题。

三大学英语课程学习评价的发展趋势

(一)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由于终结性评价只关注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因而受到人们的广泛诟病。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生的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合作意识、批判性思维能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便于老师因材施教,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这正是形成性评价所关注的内容。毫无疑问,与过去单一的终结性评价相比,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能够更好地促使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而代表着大学英语课程学习评价改革的发展方向。

(二)评价指标多元化

由于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而且知识的构建是基于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那么,在评价过程中就必须考虑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从而保证评价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多维度、差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有效地解决了现有评价体系内容单一的问题。例如,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将重点放在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方面,在引入形成性评价机制以后,评价内容从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拓展到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合作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课程学习评价的信度和效度有了大幅提高,进一步强化了课程学习评价的反拨作用。

(三)计算机网络辅助评价

计算机网络辅助评价的主要特点是方便、快捷、效率高。目前主要用于在线测试、电子档案和基于大数据的学习评价。从在线测试来看,目前已实现了客观题和主观题的自动评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老师的课程学习评价的负担,方便师生及时获取成绩并进行分析评价。电子档案记录学生网上学习的过程,方便老师在线查看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基于大数据的学习评价有利于老师准确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计算机网络辅助评价正在成为大学英语课程学习评价的又一重要手段。

(四)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定量研究表征的是显性状态,但是很多影响学习效果的隐形因素并不能通过定量研究加以测量,因此,定性研究就成为大学英语课程学习评价的重要补充。比如,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态度和策略应用就很难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反而通过访谈或问卷调查,更容易了解到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作者:徐坤银 单位:武汉轻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晓艳,刘怡春,王静.民族院校大学英语多元化评价体系建构[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156-161.

[2]王婷,文慧.构建大学英语课程多元评价模式[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12-115.

[3][4]王红艳,蔡敏.我国英语教学中多元教学评价的探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49-152.

[5]崔敏,田平.大学英语教学评估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外语,2012(10):8-12.

[6]于广.大掌英语教学罗元评价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8(8):92-93.

[7]李建伏.面向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人工智能教育[J].软件,2013,34(5):161-163

第三篇: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观察初探

摘要:

课堂是语言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平台,本文着重从课堂观察的相关理论出发,探索了课堂观察的开展方法以及其对于推动大学英语教与学水平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大学英语;课程观察;教学方法;学习策略

课程观察是指观察者带着某种明确的目的,凭借一定的手段、从课堂情境中收集相关资料,并依据这些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堂,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最重要的载体,是师生交流的主要平台,也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重要场所。很多学者发现,针对于课堂的观察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很好地帮助当代大学英语教师改进他们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能。

1课堂观察的开展方法

在Chaudron(1988)看来,要发展课堂观察研究,四个方面是重点,传统的心理测试学,课堂互动分析,对话分析以及相关的人类学研究。具体而言,课堂观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开展:最初的课堂观察方法是事先准备一个模型,模型中有罗列出了各种想要观察的的具体的目录,然后观察者在上课过程中完成模型中相关表格的填写(Moskovitz’sFlint1971)。这种观测模式在某种程度上虽然过于笼统,但有一个最明显的好处便是对于技术层面要求不高,观察者不同担心在监控的过程中因为设备的问题打断教师的教学,也不用担心在观察课堂时,和后期脚本制作时会有很大的硬件开销。可是它也有一定的弊端:这种观察模式需要大量的、训练有素的观察人员。并且,观察的结果会因为观察人员的个体差异而导致观察内容的客观性不够稳定。再有,因为观察的结果最后都体现在纸面上,所以如果有人想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将会变得很困难。并且,由于纸面资料存放的局限性,如果某人将要对间隔相当大(比如60年代与80年代)或者是地域相差比较远的地方(比如东方与西方)进行相关的对比分析,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还有一种是对于整个课程的全记录录像,然后对其脚本做出后续的长时间的复杂的研究。相对于二十世纪的教学条件,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种观测方式更具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现代很多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录播设备,能够记录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整个过程,使得大量的,普遍的课程观察成为了可能,并且由于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这些录播资料可以长时间,大量的保存,一旦有人需要,便可以通过网络对需要的人进行无线传送,省时省力,方便快捷且在经济上不会对研究者造成太大的负担。最重要的是,这种观察的成果可以为不同的人所用,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对相关的语料进行筛选和分析,独立地得出自己的相关研究结果,而受到其他人的观测结果的影响。

2课堂观察的意义

课堂观察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了外语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语言教学者和学习者在课堂上所采用的语料以及他们在课堂学习上所采取的有效的或者是无效的策略,对于推动教学,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水平无疑是具有很积极的意义的。具体而言,从教师的角度,对课堂上教师的话语和行动的观察,比如教师在纠正学生错误时采用的策略,或者是提问时采取的技巧,甚至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学生的反馈等等,都能够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适时的反思,增强教师对自己课堂行为的的敏感性,从而对教师的教学能够起到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例如,Long(1981)年就通过课堂观察发现,相对于教师在课堂上用的特殊疑问句,教师多用yesorno问题如能后带来师生进一步的协商交流,从而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课堂观察最直观的好处便是对成绩优异的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学习策略的识别,当我们把这些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加以总结和推广,就能对其他的学习者起到一个很好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同时,由于教师在课堂上总是专注教学,加之现在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要让老师注意到每一名同学的学习情况,并加以分析是很难做到的。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在后期对其所教授的课堂进行一次课堂观察,就能了解到他们的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风格和他们的学习障碍,就能够很好地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的困难和问题进行相关诊断,从而指导教师今后的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宏观而言,对教师和学习者的课堂行为和反应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学习教材的选择,教学的方案的制定,甚至是教学思路的开发,也是很具指导意义的。

3结语

总之,课堂观察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生动的、真实的语言材料,可以作为我们培训青年教师,推广教学经验,帮助广大教师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的一个很好的载体之一。最重要的,它能够为学生所用,指导学生改进自身的英语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效率。

作者:王惠丽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第四篇:CBI大学英语课程国际化研究

摘要:

课程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包括课程目标国际化、课程设置国际化和课程内容国际化三个方面。大学英语课程国际化要求英语语言教学与专业知识教学相结合,并把课程分为通用英语、专业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三个阶段。主张“内容结合语言”的CBI(内容为依托)教育理念有望改进大学英语课程重“技能”轻“意义”的不合理现状。一方面,在通识英语教育中,CBI教育理念将以人文性知识为依托拓展二语习得者的国际化视野;另一方面,在专业英语教育中,CBI教育理念将以专业知识为依托深化专业教育的国际接轨。

关键词:

大学英语;课程国际化;CBI理念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以合理的本国教育特性为基础,以国际化标准衡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与国际教育制度接轨,从而实现课程目标的国际化、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和课程内容的国际化。HansdeWit总结概括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国际意识与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结合的发展过程;第二种观点把高等教育国际化视为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第三种观点强调全球意识和超越本土化意识,并将其发展为高校的精神和氛围。对于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第一、二种观点只是手段和方法,第三种观点才是旨归。只有超越本土,包容“他者”,高等教育国际化才能培养国际意识,促进文化自觉,实现教育、文化和民族的复兴。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大学英语课程国际化

虽然涵盖层面众多,但从根本上来说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是课程国际化。而外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是课程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课程国际化首先要求语言的国际化,因此,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英语就成为了课程国际化的“敲门砖”。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为课程目标,也就是说大学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而传统的大学英语教育的弊病是片面强调语言的“技巧”训练而忽视了语言的“内涵”领悟,枯燥冗繁的语法和句法等技巧充斥大学英语课堂并消磨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一弊端的本质在于忽视了教育的“人文性”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把语言学习过程归结为纯粹的理性思维。因此,大学英语课程对“人文性”教育的迫切呼唤,使得势在必行的大学英语课程国际化理当体现“人文性”特征。一方面,这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大学英语课程提出的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大学英语课程的国际化的合理开展也将快速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然而,对于如何开展并深化大学英语课程国际化这一课题,以内容为依托的CBI教学理念带来了一些启发。

二、CBI理念与大学英语教育

CBI(Content-basedInstruction)理念,即“内容教学”理念,始于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蒙特利尔的浸入式教学[1]248。Krashan的输入假说理论为CBI理念奠定了理论基础[2]78,这一理论提倡“内容结合语言”的英语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技能”教学法,CBI强调“意义”教学法,也就是重视语言的人文性,更倾向于提高二语习得者的综合素养。课程国际化的改革趋势摒弃了技能教育的导向,转而以学科教育为导向,涉及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双变革。课程国际化的目标是整合国际因素融入课程的内容与教学,这正契合了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理念,也迎合了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呼唤。根据目前的状况,大学英语课程强调工具性为主,人文性为辅,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还未充分挖掘。如果将CBI理念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以充分挖掘其人文价值,必将给大学英语课堂带来崭新的面貌。丰富的文化知识将取代枯燥的语言知识讲解,并以此全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三、CBI理念对大学英语课程国际化的启示

教学改革无外乎更新理念、丰富内容和改变方式这三个方面。按照语言和内容的权重,Met把CBI教学模式分为以下五种:完全或部分浸入法;以第二语言教授的专业课;专业课加语言教学;按主题划分的语言课;经常用内容进行训练的语言课[3]30。Brinton提出了CBI理念的五个基本原理:其一,语言学习应该与学习者对语言的实际使用相结合;其二,语言课堂中引入学科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驱动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其三,有效的语言教学应该将学习者当前的语言能力与其学习经历、学科知识以及学习环境相结合;其四,语言教学不应局限于句法层面,而应针对语言在特定场合的应用;其五,在理解专业内容过程中,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同时提高[4]。相对完善的CBI理论框架给大学英语课程国际化带来了以下几点启示。课程设置方面,目前的大学英语教育以通识英语EGP(EnglishforGeneralPurpose)为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由于缺乏实用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语言学习脱节,从而导致学习效果欠佳和学习积极性低下。通识英语并不能满足专业知识与语言能力结合这一课程国际化的要求。因此,大学英语教育应当把英语语言教学和专业知识教学相结合,包括通用英语、专业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等三个阶段,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合理安排语言教学和内容教学的权重。在通识英语教育过后,可以根据专业方向引入多学科的通用学术英语(EGAP),以这样的方式使专业知识和语言知识挂钩,一方面开阔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的国际化视野,另一方面以专业知识这一内容为依托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掌握。教学模式方面,大学英语教学应结合具体教学阶段采取多元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教学阶段的特点灵活运用Met的五种教学模式。其中,针对主题模式Stroller提出了“6-T”教学法。该方法紧密相连的六个要素为教学提供了完整的自然语境,包括主题、课文、话题、线索、任务和过渡。这一教学方法在通识英语和专业基础英语阶段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对于专业英语阶段的教学,正如范守义所说:“CBI与ESP相通,都在特定的专业环境中学习英语。”[5]52语言学习结合了语言的实际使用,也就实现了与相应专业知识的结合,从而真正实现了以学科教育为导向。教学对象方面,大学英语教师应深入了解英语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并以此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活动,以便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动力。当前大学英语教育强调的语言技能训练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学习经历、学科知识以及学习环境,这是学习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课程国际化要求学生具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这也就要求学生的学习经历要紧密结合国际化环境和国际学术前沿。因此,各个阶段的大学英语教育应以此为标杆研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如是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师资水平方面,大学英语教师需要重视外语教学理论的应用。Krashen“i+1”语言输入假说认为只有学习者的学习内容略高于现有水平,这种学习才有意义[6]221。而学习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大学英语教师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坚实的教学理论为依托,“活到老,学到老”的钻研精神对一名称职的大学教师来说必不可少。其次,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必然要求同样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大学英语教师需要在教学任务与自我提升之间找到平衡。相比于其他学科的教师,外语教师的国际交流经历尤其重要,当然主观上的需求也需要客观条件的支持,也就是高校要不断加大对国际交流的资助力度,这本身也恰恰体现了高校的国际视野。另外,随着大学英语教育的深入,专业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阶段的教学单凭大学英语教师是无法完成的。高校各专业之间虽然在管理上相对独立,但是为了高校教育国际化这一共同目标,院系间应当加强协调,以实现专业课教师和英语教师配合完成相应的专业英语教学任务这一理想状态。院系间的团队与合作精神对于大学英语课程国际化的开展尤其重要。

四、大学英语课程国际化的其余思考

大学英语课程在运用CBI教学理念开展内容为依托的国际化过程中,还应平衡以下两组关系。首先是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精神在人类认知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学英语课程与文化的关系尤其紧密,因为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载体,文化是灵魂。在大学英语课程国际化的过程中运用CBI理念,正是强调了语言与文化的结合,强调了语言“技能”与文化“意义”并重。其次是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高等教育国际化本身也是高等教育本土化的过程,因为本土化是国际化的起点也是终点。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本土化的手段和方法,本土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本土化的繁荣和复兴。只有植根于本土文化的高等教育才能在国际化的环境中吸纳适合自身的人类文明。

五、结语

CBI教学理念以二语习得研究和认知规律研究为基础,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其实践性和有效性也在国外广泛论证,这为我国二语习得的优化提供了新的视野,并从教学理念、教学设置、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提供了一整套可行性思路。当然,运用CBI教学理念的大学英语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诸如专业内容与语言学习的平衡,教学模式与教师水平的差距,学习效果的评估,教学内容的分级,等等。影响大学课程国际化的主要因素还包括狭隘的地方观念、区域研究的忽视、教师国际交流的不足以及民族性课程的缺失等。这些难题的进一步解决急需后续研究的开展。

作者:李甫洛娃 单位:淮海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苏州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4]戴庆宁,吕哗.CBI教学理念及其教学模式[J].国外外语教学,2004(4):16-20.

[5]范守义.英语教学:概念、定位、方法与教材[M]//俞理明,蔡基刚,邵军航.中国语境下的CBI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第五篇:大学英语课程语言教学

摘要: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交际教学理论的一种延伸,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交际教学理论被广泛采用的历史背景之下所提出的。任务型语言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对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在一定的程度上推动着大学英语的发展进步。对于大学英语课程的任何一个环节,任务型语言教学都很适用,且不会因为环境的原因而使其倍受限制。尽管如此,在其实施的过程中自然还是会有问题出现。本文就以六安高校为例,针对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影响做出了调查和分析。

关键词:

任务型语言教学;英语教学;影响;六安高校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在上世纪末慢慢成熟的,在课堂上教学方式方法的实施几乎没有取得成功,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英语教学理论却一直在朝着实际应用以及实际交流的层面不断的改进。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的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研究,其在实施的过程中势必会有一些问题存在其中。而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学习者不仅可以将目的语习得,既定任务目标的实现还可以使用目的语与他人交流,这是在开展任务的过程中;除此之外,也是将一种运用语言的自然环境,通过任务的形式向学习者提供。

1任务型语言教学在实施中的问题所在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我国也积极地进行教学改革,尽管如此,目前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的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研究,其在实施的过程中势必会有一些问题存在其中。教师是否需要参加相关的培训等都包含在其中。下面从六安市四所高校出发对其进行分析探讨。

1.1是否需要培训的任务型教学教师

1.1.1分析存在问题

任务型语言教学,就是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现如今在教育界是高度推崇的,是课堂教学方式的一种转化,将语言所具有的基本理论向着具有实践意义性质转化。虽然在大学英语课程之中的应用,目前有着极大的自身发展优势以及极大的支持力度,但是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就是教师了解的程度以及所持有的态度,所以任务型语言教学应用于英语课程中,是否进行有关方面的培训,是否教师可以积极的将自身的作用发挥出来,都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1.1.2解析调查问卷

此次研究对六安市的四所高校所开展的问卷调查,就是针对上面问题的疑惑所展开的。经过调查研究表明:47.5%的教师愿意尝试任务型语言教学,而75%的教师认为,任务型语言教学不但能够将交际的能力提升,还能够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增强;时常实施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教师占有18.75%,仅仅只是尝试过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教师占有着46.25%;尽管已经有着如此不利的局势,更为糟糕的就是,并不清楚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教师竟然占有87.5%,而只有12.5%的教师对任务型语言教学有所了解。

1.2难易程度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任务设计中实现

在英语课程的学习中,认真把握难易程度所针对的就是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在平时对于英语课程的传统学习之中,成绩比较不好的同学学习起来比较费力,而在学校之中,成绩差的同学所相对应的就是成绩好的同学。目前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以及信息科学技术的进步,任务性就是任务型语言教学所适应社会的现象性。通过调查研究显示,从述调查结果可以得出:在布置任务的时候,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依据每一个同学的心理状态,还应该将其意见进行参考,这样就会变为中等难度,先从比较简单的入手,慢慢的升级难度,从而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

2任务型语言教学应用于英语课程中

2.1提升学生兴趣

任务型语言教学应用于英语课程中,为了促使学生对全新的任务感兴趣的程度提升,将学生的关注度引起,就要通过一个活动的形式将学生带入其中,之后的完成可以在主动的、积极地氛围以及环境之中完成任务。为了让任务型语言教学应用于英语课程之中,老师作为课题的设计者,就应该与此次英语课程的内容相关。

2.2从实际情况促使学生学习英语

任务型语言教学应用于英语课程中,不仅需要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工作,最为主要的就是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将自身多年学习英语的经历以及经验体会,或者是背景紧密的结合,从而将二者合二为一,促使学生将自身的实践经验和课堂的知识积累相互融合,将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

2.3更好融入任务主题

任务型语言教学应用于英语课程中,积极的将学生的兴趣引起,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融入进任务的主题之中,其阅读技巧的培养可以在谈论中获得,本次授课内容的预测,可以通过任务的名字辨别。

3结语

本文所积极探究的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是基于大学英语课程中的,不仅对六安市四所高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还对其教师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中积极地运用任务型语言教学,具有极高的实践价值,对于皖西学院英语教学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而言。不但可以促使本专业的学生获得以及构建能力,还可以加深本专业的校本特色,促使皖西学院英语教学专业教学的国际化,最终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取,积极推动以及引导学生就业于本地的相关企事业单位。

作者:刘欢欢单位:皖西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裴霜霜.从教育哲学角度看改革时期大学英语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置[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4):59-63,94.

[2]安琳,王蓓蕾.新要求新视角新体验——“新目标大学英语”阅读系列教材编写理念与特色[J].外语界,2016,(2):23-30

第六篇:互联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模块化教学

摘要: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社会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水平、更多元化的要求。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在保障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否认的重要性。就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模式而言,模块化教学相比传统教学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教师个性化教学需求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后续课程模块化教学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与个性化学习的机会,而且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

互联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模块教学;个性化学习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角色众所周知。随着“十三五”建设时期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全面推进,国家对外语人才提出更高水平、更多元化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大学英语课只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而且有些高校进行大学英语改革后,大幅度削减大学英语课时数。与此同时,分级教学也在很多高校如火如荼地进行。部分基础好的学生在分级考试后即免修大学英语,有些学生过了大学英语四级后免修,因此造成英语学习出现断层,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在保证语言学习的延续性以及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上显得格外重要。顾名思义,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就是在大学四年中,学生完成英语基础课程后进行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后续提高、完善与补充的课程。通过后续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做到大学英语四年不断线。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是探索培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尝试,是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后续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毕业后,短时间内迅速成为一名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的合格人才[1]。但是,如何进行更有效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是目前许多高校正在思考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模块化教学是开设后续课程的极佳途径。

一、“互联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模块化教学的优越性

传统的基础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教师、一本书、一支笔,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播。教学内容封闭,课本所容纳的内容有限,提供的信息滞后,教学行为僵化,教学模式与教材都比较单一,不能满足个性化学习要求,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模块教学体系的设计理念是将大学英语课程内容设计成若干子模块,然后根据每个专业学科的特点和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模块进行搭配和组合,形成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主体模块,通过科学地组建课程内容模块,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提高语言操作能力,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相结合[2]。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性学习方向发展。”《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同时指出:“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和条件。”[3]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模块化教学不仅符合教学要求,而且具有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一)提供自主选择与个性化学习的机会

模块理论强调“部分功能之和大于整体”,“互联网+”模块教学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目的并不局限于语言水平的训练和提高,而是更加注重不同水平、不同兴趣、不同需求的学生的自主、个性化学习。网络学习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灵活性、开放性、多元性和创造性,使得英语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更具个性化和自主化,为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模块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互联网+模块化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教学内容更丰富,更科学。学生可以在完成基础英语课程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英语水平以及专业方向选择相应的模块进行后续学习与提高。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模块尤其受到师生的关注与推崇,因其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相关专业的英语原版书籍,汲取国际先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在今后工作中使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应用能力。模块化教学体现了不同专业学生在学习内容上的侧重,切实保证专业取向的同时,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选择自由,实现专业学习和英语学习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不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无意识的积累,而且是认知结构的建构和重构,是学习者主动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当前新知识信息进行加工、改造、提取并建构形成对自己有意义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互联网+模块化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好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建构”。在这个知识构建过程中,学生为自己的学习创建目标并进行监督,管理和控制自己的认知、动机和行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下,学生不再被动地等待知识的传播,而是自主决定学习模块,主动构建知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的重组,培养探索能力、创造能力。丰富的网络资源和社交网络等多途径的媒体介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接触丰富而真实的语言环境。通过网络提供的协作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就某一感兴趣的领域自由组建学习小组,利用互联网与教师一起探讨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得以调动,英语语言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个性得以发展。互联网+模块化教学模式才是真正以学生为核心。

(二)弥补师资不足,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

在大学多年的扩招后,大学生人数的增加使得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严重失调。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大学英语教师的现状进行过两次大规模调查,调查数据显示,1998年教师总数与学生人数之比为1∶50,2001年师生比为1∶130。可见,大学英语师资力量的缺乏到了何种地步。2008年第二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大学英语教师工作量依然十分繁重,有一半以上的教师周工作量为8~12课时,教师周工作量达到16课时的学校占被调查高校总数的四分之一[4]。而开设后续课程需要更多同时具备英语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师资力量。这势必导致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凸显。要抽调足够的师资力量来进行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建设难度很大。如果后续课程按照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进行,那么由于学时的限制和班级人数的增加,将导致教师和学生很难在课堂上完成所有学习任务。借助于互联网,将很好地从时间和空间上延伸课堂教学。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围绕互联网进行,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在实施模块教学过程中,打破大学英语传统的一名教师教一个班或者两个班的教学模式,每一个主模块课程由一名教师专门负责。该教师把教学内容上传互联网,无数个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习。网络辅助手段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无限的学习空间,突破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突破课堂教学的空间限制,突破课堂教学人数的限制,突破教材资源的限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5]。因此,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师资建设问题可以依靠网络教学平台,实施模块化教学得到解决。教师可以将有限的课堂时间集中在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上,实现教师资源利用最大化。对于英语教师自身而言,在模块教学模式下,他们不需要面面俱到,而是做到“术业有专攻”。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科研情况及兴趣,研究并承担自己比较专长的教学模块,这样有助于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改善。此外,教师可以灵活自主地选择适合学生实际情况和课堂教学需求的教学资源,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三)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笔者曾对所在的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就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1)后续课程是否需要进行模块教学?2)你愿意选择哪个模块?是英语语言技能类课程模块,文化素养类课程模块还是与专业相关的ESP(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模块?3)你希望教学方式是网络自主、课堂讲授、专题讲座还是自主与讲授相结合?受访学生人数200人,涉及文理不同专业10个。发出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68份。调查结果是:70%的受访学生表示希望开设后续课程;65%受访学生选择网络自主与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授课模式;38%的学生选择与专业相关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模块,而选择文化素养类和语言技能类的学生比例各为32%和30%。西安外国语大学任佳迪的硕士论文不仅对大学在校生进行调查,更重要的是对大学毕业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其调查结果是在校大学生中有近50%的受访者选择“网络自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42.9%选择语言技能训练,35.7%选择与职业相关的课程。受访的毕业生中,60%选择语言技能训练。40%选择与未来职业有关的课程[6]。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要求因人而异,更多的学生希望在语言技能和专业英语方面得到提高。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分工越来越细,学生所学的专业不同,将来从事的职业也不同。不同职业对英语技能会有不同的要求。只有模块教学,特别是根据学生的专业设置的模块教学才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理想的外语教学就应该发现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各种需求,并使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有助于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二、“互联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模块化教学实施策略

(一)模块的划分

“模块”指的是组成知识的各个不同的功能部件,它反映了学习内容不同但互相联系的知识内涵。模块化教学兼具综合性、独立性、开放性、灵活性和个性化特点,模块化教学既解决了正常教学与企业用人需求的矛盾和就业市场的变化,又充分发挥和挖掘了学生的兴趣特长[7]。无论是根据哪种理论划分模块都是对所学知识的提升与巩固。

1.根据专业划分模块,开设ESP后续课程

如今,许多个体渴望学习英语不是因为英语国家的推动,而是因为他们想要接触科学技术信息,与国际组织进行交流,开展全球贸易[8]。而社会对英语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和专业化也凸显英语的工具性和应用性特征。因此,在学生完成大学基础英语课程后,以实用性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专业开设专门用途英语后续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与职业领域相适应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在基础英语学习阶段没有掌握的专门领域的英语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逐步有效过渡到专业英语的学习,具备以英语为媒体进行专业学科交流的能力。高校应开设一系列ESP(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将语言应用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并将教学的重点从基础阶段的语言习得转向专业知识与信息的交流和沟通。改变重基础轻应用的传统教育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7]。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要求课程设置者考察个体学习者在特定交流领域的具体使用,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学习目标。开设专门用途英语后续课程符合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由单一性向多样性发展的现实需要,让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是利用英语去学习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信息。各校的专业性质不同,办学方向不同,师资情况也不同。模块的设置可以灵活变化。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根据专业细化模块,分成金融英语、航海英语、会计英语、医学英语等,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为他们提供有关会议记录、谈判策略、口头陈述、论文写作和报告写作等专业方面的英语技能培训课程,比如SpeakingSkillsforLegalStudents,ProfessionalandTechnicalWrittenCommunicationforEngineers,ClinicalOralEnglishforDentalStudents,等等。如果师资力量有限,无法完全根据专业开设ESP后续课程,可以在不涉及深层次专业知识的情况下,把后续课程按照大类划分为科技英语、商务英语和社科英语,形成有针对性的以实用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文科专业学生可以选择具有文科性质的课程,比如社科英语、商务英语;理科学生可以选择偏向科技性的后续课程,比如科技英语。虽然学生不能深入了解与本专业密切联系的专业英语知识,至少可以接触到相关专业的词汇、表达以及相关知识点,比如,“solution”在数学中是“解法”,在化学中指“溶液”,而在医学中是“药水”。学生因而能更深层次了解专业英语,培养国际化视野,成为各自行业的精英。专门用途英语涉及的语言知识侧重于不同专业学科的语言特点和规律,课堂传授与专业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所学专业服务,引导学生在已有的英语基础上学习更多新的知识。通过专门用途英语模块化学习,学生会意识到英语与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关系密切,学习英语不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2.根据语言技能划分模块

听说读写是最基本的语言技能。而在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中,有的强调听说能力,有的看重读写水平。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可以据此分为听说模块和读写模块。在两大模块下,细分为社科英语听说模块与读写模块、商务英语听说模块与读写模块、科技英语听说模块与读写模块。不论是听说模块还是读写模块,社科英语模块让学生更深人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历史、法律和文化等,而科技英语模块的教学内容更偏向科技知识,尽量跟专业英语挂钩,选择偏向专业的听读材料,让学生多听多读跟专业相关的文章资料,在听与读不断输入的同时进行口语与学术写作产出训练。教师也可以规定学生完成互联网上具体的听力材料,比如,科技英语模块的听力可以通过互联网收听国内外科技知识讲座、新闻(比如BBC,VOA)等接触科技英语常用的词汇,了解世界各国科技最新发明,熟悉科技英语的语体特点和表达方式。然后利用当面授课就学生所完成的听力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读写模块完全可以在互联网上完成。读的内容可以选择具有专业特征的来自于科技领域最前沿的科技文献、报刊、杂志等阅读材料。在完成读的任务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读的内容进行讨论,撰写文章。利用互联网上的作文批改软件,学生可以自行发现错误,修改作文。教师的精力可以更多地用在选择准备“读”的材料,同时挑选经过学生修改的作文作为范文来教授学术写作技巧。科技英语相对而言句式复杂,内容抽象,晦涩难懂。互联网集文字、声音、动画、视频多种表现形式于一体,提供多模态教学资源,使得科技英语课堂更加生动、多彩。经过听说读写的训练,学生在不同模块上的语言技能都能得到提高。

(二)翻转课堂的利用

本人以及任佳迪[6]的调查结果均表明,大部分学生更愿意选择“网络+讲授”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就是实现这种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教师的任务主要是素材选择、加工设计、课件制作。然后将制作好的课件或者视频上传互联网并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内化与构建。此外,国外一些知名大学都在网络上开设公开课,学生可以在网上看到教育界精英有关各个领域的课程。这些课程把真实的语境带到学生身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记忆,积极有效地建构知识,重组原有知识结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倾向“微课+面授+讨论”。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完成教师上传的课件后,上网观看这些公开课并查阅相关知识,收集各种体裁语料,扩大知识面。比如,商务英语模块的学生,可以上网收集商业计划书、市场调查研究报告等。课堂面授课则是学生互动交流学习、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由于学生已经在课前通过课件学过课堂讲授的内容,面授课上用于师生互动交流的内容得到了极大的延伸。师生可以进一步就需要深入理解的知识点进行探讨与交流,学生之间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互助协作完成基于真实语境的教学任务和活动,采用presentation的形式把学到的知识和内容输入到情景当中,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也可以制作成视频上传班级网站,师生一起讨论、分享、评价,甚至可以邀请相关的专业课教师参与在线讨论,从专业角度对学生的成果进行分析,给予专业上的指导。专业课教师和英语课教师互相配合,弥补不足。有效的后续课程教学过程应该强调有声模仿、内容认知、文化习得、社交运用,达到专门用途英语知识的建构和实践。而专门用途英语强调教材内容的真实性。互联网提供无限量与各种专业相关的真实材料和真实案例。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利用真实的语料让学生进行模仿和情景再现等各种形式的英语知识拓展体验活动。此外,翻转课堂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安排学习进度,课前完成“信息传递和接收”,课内完成“吸收和内化”,并独立构建语言文化知识,自主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这无疑对培养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总结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必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他们精通专业业务还要求他们有较强的外语能力。社会各行各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专业化趋势,因此,在深化改革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后续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的优越性与必要性日益凸显。将后续课程建设与网络建设联系起来,以“互联网+”的方式建立新的外语学习模式,为学生增加知识吸纳点,这无疑为提高学生个人素养增添了添加剂,也为外语教学改革再上台阶增加了动力[5]。“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模块化教学充分考虑到学生需求与相关专业知识,同时兼顾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发展。互联网技术运用于外语教学的巨大优势,决定了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模块教学的必要性和优越性。这种教学模式既能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科学技术提供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又能很好地整合大学英语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将语言学习与学科知识学习结合起来,极大地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课程改革的需要。此外,利用互联网,不仅校内不同专业领域可以合作,甚至可以进行校与校之间师资共享。“互联网+”背景下,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教”,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完成意义建构,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巩固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拓宽其专业发展道路。

作者:姚文清单位: 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欧阳博恩.《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下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研究[D].重庆:四川外国语学院,2012.

[2]马丽群.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8(3):153-154.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7:6-9,16.

[4]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144.

[5]李山.英语语言教学改革与创新:互联网+教育探讨[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35.

[6]任佳迪.基于学生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研究[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5:31-35.

[7]郭剑晶.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117.

[8]高慧.全球化视野下的英语教学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51.

第七篇: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创新与改革

摘要: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创新与课程改革一直是一项紧迫而又严峻的任务。本文以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为个例,详细分析了学校在改革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效,同时也对面临的问题做出了分析。

关键词:

独立学院;英语教学改革;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评估;语言生态环境

一、前言

近十年多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重点从以语法为主到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主再到强调语言的听说能力,这一过程显现了英语其作为语言的功能性的提升。2007年正式颁布实施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确定了思路和方法,其中包括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思想,课程目标定位、教学管理以及教学评估等等。全国各层级高校都在其指导与要求之下,不断尝试积极探索。独立学院作为全国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语教学改革也从最初的生搬硬套母体英语教学模式,到开始慢慢探索符合自己的改革之路上来。2009年11月29日,全国首届独立学院大学英语研讨会在三亚学院正式召开,这标志着我国外语教学的一个新突破与新发展,自此独立学院的大学外语教育迈入了规范化时代。为适应时代需求,独立学院的外语课程及课堂教学也必须加入到不断改革不断创新的洪流当中。而事实上,独立学院的性质决定了其入校学生有其一定的特殊性,比如,学生入学文化水平较低,初高中的应试教育造就了只能看懂英语;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挫折感,自卑感;学分制改革要求压缩课时;英语教师有较为明显的职业倦怠;师资力量不足等诸多教学困境。所以,如何在这样特殊境遇当中披荆斩棘,探索出一条适合独立学院自己发展的道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独立学院改革基本现状

2016年5月7日,由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与南京大学出版社共同举办的江苏省第一届大学英语教学交流研讨会召开,会议就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与模式创新、应用型本科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探索、“大学英语”与特色化大学外语教学,大学外语个性化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创新与探索等做了深入研讨。根据研讨内容,笔者总结出现阶段独立学院教学改革的基本现状呈现出如下两个重要特点:

(一)分层分类教学是主线

大部分独立学院都按照《课程要求》所规定,在入学时按照入学测试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级,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充分确保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的语言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提升。比如,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在对学生进行分层的基础之上,将课程分为基础实用英语、学术英语、文化英语以及托福雅思类的尖端考试类英语课程,充分覆盖到不同层级、不同需求的各类学生。

(二)终结性评估仍占主导

作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最要环节,教学评估是否全面、客观和准确直接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无论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还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都应该科学合理。但笔者发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形成性评估的形同虚设状况较为突出,作为终结性评估的一种有效方式,大部分的独立院校还是较为关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过级率,并以此作为教师考核的一个强制性指标。与会的独立院校中,只有极个别学校的四六级考试成绩不作为考核指标。虽然,随着英语教学的不断发展与改革,作为全国性规模最大的英语能力测试的四六级考试也在不断的与时俱进当中,但是只要它做为终结性评估的硬性指标的使命不改变,应试教育的弊端就会不断显现,各种改革也只会是纸上谈兵。

三、南广学院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创新与改革的现状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作为一所以传媒为特色的文化类综合性独立学院,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从最初的小心翼翼到如今的体系成熟也已经历了十年风雨。十年来,南广学院的外语教学在坚持正确方向与理念的指导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分析近年来南广学院的大学外语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十年来,南广学院依据“大传播、全媒体、综合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理念,以及“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活跃创新思维的应用型信息传播人才”为教学目的,在“用国际语言传达中国声音”这一国际传播意识的指导下,大学外语教学一直力求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融合。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两模式&三层次的课程划分

经过数年探索,南广学院确立了有效的两模式&三层次的课程划分标准,将大学英语课程划分为读写教学模式和听说教学模式,并按照学生专业需求的差异,调整两模式的总学时时间划分配比。比如,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会在第四学期只重点进行听说模式教学。三层次课程划分是指通用基础英语课程层次、选修提高英语课程层次和传媒专业英语课程层次。在三层次的课程划分下,学生在完成基础英语课程学习的同时,可以选择翻译课程、影视欣赏课程、中西方文化课程等高一级的选修课程。除此之外,学校设定传媒英语作为专业英语必修方向,此项课程从2011年正式设立为南广学院专业英语教学。2016年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听力部分中新闻听力的加入更好的证明了南广学院传媒英语专业教学的科学性。

2、原汁教材与传媒英语教材的编写探索

“英语不是一种简单的工具,也并非纯粹的文化载体,它实际上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由南广学院发起联合其它省内外五所独立院校,在南京大学出版社的支持下,出版了《新常态大学通用英语》教材,该教材个单元的文章都是选自国内外有广泛影响力的杂志、文摘的原作,完美地尊重了作者的用词习惯及文章的原汁原味。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开拓国际视野,理解西方文明,帮助她们形成科学公正的态度来对西方文化及核心价值观,培养实际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除《新常态》之外,南广学院还编写了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传媒英语专业教材,极大的提升了在校生的国际新闻敏感度,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库存。

(二)大学英语综合评估体系的完善

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估对其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要想取得彻底的胜利,必须要全力推进评估方式和内容的改革。南广学院在近十年的改革尝试中,依据《课程要求》逐步形成了一套兼备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的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估体系。其中具体体现在评估手段的多样化,评估主体和内容的多元化以及关注评估对于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反向促进作用。除去平时的课堂评测,期末评测,南广学院还加入学生日常口语评测,这在加强学生动口能力上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学校一方面积极正面的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另一方面不再将学生大学英语四六级的测试成绩与学位硬性挂钩。力求既能用好考试正面促进学生英语学习,又能有效避免应试教育弊端。

(三)校园和谐语言生态环境的构建

一直以来,受各种条件制约,全国高校的大学外语教学几乎完全等同于大学英语教学,这种近乎强制性的二语习得使得英语教学的弊端也越发明显。作为传媒类院校,在“用不同的语言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这一理念指导下,从2012年开始,南广大学外语教学除了开设大学英语课程之外,还加设了大学韩语课程和大学日语课程。学生在大一进校之初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未来发展目标自主选择在大学期间所要学习的外语课程。多语种班级的开设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学习选择,也使得整个学校的语言生态得到良性动态循环发展。随着大学日韩语课程试点的成功,以及师资力量的不断增强,学校将在未来几年开设大学法语课程以及大学葡萄牙语课程,积极发展多语种大学外语教学,构建更为和谐更为动态的大学语言生态环境。

四、南广学院大学外语课程教学创新与改革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南广学院在过去十年当中坚持科学的大学外语教学改革观,遵循外语教学规律,在课程建设、教学评估、教学方法上面都进行了积极有效探索,确实也取得令全体教职员工满意的成效,但是无法否认,这样那样的问题总还是存在。

(一)教师自身方面: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

所有一切学改革的核心目标都是要提高教学质量。所有不能达到最终核心目的,只在表面上做文章而达无实效的改革都是“耍流氓”。南广学校的教学改革要想进一步得到提升的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素质。众所周知,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毫无疑问在于师资力量。同样,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能够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师资力量的好坏。一所高校当中,首先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真正意识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同时自觉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把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教学培养目标;其次,只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的存在才有可能对自己所处的英语教学改革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才能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而不断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所以,要想大学英语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关注英语教师专业性发展,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迫在眉睫。

(二)学校方面:师资队伍有待进一步建设

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尤其是外语师资队伍一直都是教学改革得以顺利开展的一个绊脚石。以南广学院为例,外语师资队伍的呈现的特点有:教师人数与学生人数比例严重失调,专职教师人数与外请教师人数比例严重失衡,教师队伍稳定性差,流动性偏高。这些都会造成改革成本无谓提升,改革成效大打折扣。所以,包括南广学院在内的所有独立学院在学校层面都应该认真应对师资建设这一课题,尽快建立自己高质量而又稳定的师资团队。除了提升入职门槛,优化学历职称结构外,更需为青年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撑力量。从而提升及稳固好教学改革的主体,为改革能取得实效提供前提保障。

(三)学生方面:学生独立自主意识、学习热情有待增强

独立学院的学生素质相较于国内一本二本院校学生的素质尤其明显不足之处,其表现最为明显之处为学生独立自主意识较差,学习热情欠缺。在南广学院实施大学外语和谐生态创建之中,对身处大学韩语和大学日语四个班级当中一百六十多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日韩语进行学习的唯一理由竟然是“英语实在学不下去了”,只有小部分学生因为对日韩语言和日韩文化的热情而确立自己明确的学习目标的。据任课老师反应,那些“英语实在学不下去”的学生当中有也很大一部分学生自我控制力薄弱,学习毅力缺乏,学习态度懒散,也就直接导致了日韩语学习效果不佳。所以,帮助独立学院学生增强独立自主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显得尤为重要。除了家庭,社会的积极健康引导,学校教师更要“育人”与“教书”并重,因材施教,不断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热情,帮助每一位学生实现潜能发挥最大化。

作者:杨青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项目:

本文系江苏省省级教改重点课题《助力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创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与授课形式改革与研究》(项目编号:2015JSJG55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王守仁.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J].外语界,2013,(6):9-13.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3]李丹.转型期中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所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J].英语广场,2015,(11):90-91.

英语课程范文5

参照《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借鉴其他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果,普通医学院校可建立“大学基础英语+EPS英语+大学选修英语”的课程设置模式,并改革相应的教学模式、教材和成绩评价,优化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具有较强英语应用能力的医学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

新形势;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成绩评价

国际交往的双向性与跨文化交际的要求是目前英语学习者面临的新形势之一(王守仁,2001)。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大学英语教学以通用英语和通识英语教学为主、学术英语教学为辅(胡开宝、谢丽欣,2014)。大学英语课程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当前的教育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地域性差异、生源质量、专业特点、培养目标等进行个性化的课程设计,在加强学生英语基础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也就是ESP水平和能力。2014年12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也明确提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笔者结合一所普通医学院学分制改革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初期经验,通过查阅文献、借鉴相关院校改革和科研成果,结合社会、学生需求分析,提出一套符合普通医学院校实际、具有较强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一、现阶段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研究特点分析

近几年,各高等院校积极改革探索,提出多种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方案,如山东理工大学(2013.6)基于分级教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南京师范大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2012.12)、河南师范大学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方案(2012.12)等。笔者通过CNKI学术搜索,对学分制下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和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改革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有以下特点:

1.关于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改革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

医学院校的改革成效仍不显著,还未真正开展有医学院校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学分制下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

2.现有的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改革未体现个性化。

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学大多套用国内其他高校的教学模式,未体现出医学院校英语教学应有的专业性和独特性,导致现有的此类研究多呈同质性。

3.近几年关于医学院校ESP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

大多研究未着重于实践运用及研究的可操作性,对于如何以ESP为指导,将专业英语(即医学英语)与大学基础英语阶段的学习有效衔接,因材施教,以及如何满足学生需求,进而提高他们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不足。

二、普通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内容

笔者通过对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成绩评价、教材改革等方面的全面研究以及对社会和学生需求的分析,借鉴同类院校大学英语改革的成果和经验,探索学分制下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可行性及应用性,制定出符合院校实际,系统、完整、全面的普通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一)课程设置改革

参照《指南》,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按因材施教的原则设置课程,建立“大学基础英语+ESP英语+大学选修英语”的课程设置模式,英语教学三年不断线,使学生能够依照自己的能力层次学习英语,提高学生ESP水平,即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1.改革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根据学生的英语能力层次进行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实行小班授课,加强学生的基础英语。对具备较高英语能力层次的学生适当进行ESP英语的课程设置。

2.改革专业英语课程设置。

根据专业设置ESP英语课程,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与之专业相对应的专业英语课程。实行两班合班授课,改进授课效果,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3.改革选修课课程设置。

根据学生对普通英语课程的学习需求设置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如通识教育类、跨文化交际类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并使其英语水平达到更高层次。按照学生对ESP英语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设置专业英语选修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二)教学模式改革

大学英语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中心,分级教学+课堂+现代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实行分级教学,按照学生能力层次进行课程设置,选用教材,确定教学内容,配备师资。根据课程特点确定授课组织方式。新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利用优质网络资源,网络教学平台,多媒体和自主学习软件系统,适当选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方式拓展教学内容,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实自主学习资源,建立网络资源库、考试题库,逐渐利用网络教学系统,发挥传统课堂教学优势,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材改革

大学英语根据学生学业层次和语言能力,ESP英语按照专业特点选用教材。将选用优质大学英语教材和选用自主编写大学专业英语教材相结合。

(四)成绩评价改革

大学英语和ESP英语的成绩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并针对ESP英语的特点和规律,确定和调整其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的内容及方式。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对学生提出切合实际的ESP英语能力要求,并进行较为科学、合理的本校ESP评价与测试。

三、普通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预计成果

通过改革可以优化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加强ESP教材建设和师资培养,构建全新ESP英语评价体系,有利于普通医学院校结合本校实际和人才培养特色推行学分制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并初步构建符合实际、较为合理、完整、系统的突出专业特色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普通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医学复合型人才。

作者:李娟 单位:包头医学院外语系

[参考文献]

[1]王守仁.关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1-5.

[2]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2011,(9):4-11.

[3]胡开宝,谢丽欣.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研究[J].外语界,2014,(3):12-19.

[4]束定芳,王惠东.外语课堂教学功能的重新思考与定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8).

[5]王雪梅,徐璐.国际化复语型人才的内涵与培养模式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1).

[6]曾宪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思考[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7).

[7]王玲香,李萍凤.医学院校英语教学改革模式的再思考[J].卫生软科学,2005,(4).

英语课程范文6

 

作者:郝成淼   单位:江苏宿迁学院   近十年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概况   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自始便受到特别重视。在试点并全面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后,教育部迄今共批准了三批共100所高校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学校。示范点项目学校的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在全国高校中呈现出较为鲜明的特色。另外,部分非示范点项目学校的实践也引起了较多关注。但是,也有许多非试点、非示范点学校在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却乏善可陈。笔者在访问部分示范点项目学校及非示范点项目学校大学英语相关网站的基础上结合有关文献进行汇总分析发现,近十年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可归为如下三种主要形态:   1.基本沿袭传统课程体系的形态,即“大学英语(1)至大学英语(4)”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虽然自2002年初便开始启动,但走的是“试点→全面实施→示范点”的路子。其中试点学校为180所,示范点项目学校为100所,相较于全国841所普通本科高校(笔者注:教育部截至2012年4月24日统计数据)的总数来说,所占比例甚少。在本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许多非试点、非示范点学校(如江苏宿迁学院)因政策、经费、传统、学生、师资、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并未跟上国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步伐,其所谓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基本上沿袭了传统的课程体系,即课程名称仍为“大学英语”,性质为必修课程,内容主要为综合(基础/通用)英语,在1—4学期开设,合计16学分左右;这些高校虽也有一定的面向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选修课,但基本都是教师自发开设,未有形成体系;专业英语课程则由专业教师开设,未纳入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与大学英语教学几乎完全没有关系。   2.传统课程体系基础上改革而成的形态,即“综合课程+拓展课程”这种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形态的共同特点是压缩传统综合(基础/通用)英语课程,增加各类拓展课程,重新设定综合课程和拓展课程的学分分配与开课学期。其中,综合课程一般为必修课程,而拓展课程则既有必修课程,又有选修课程。但是,这种课程体系形态在不同高校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在综合课程方面,不同高校分别开设一至四个学期不等;在拓展课程方面,不同高校作出了不同的定性,一些学校基本定为人文性课程,一些学校基本定为专用英语课程,还有一些学校兼有;在综合课程与拓展课程的开设顺序方面,多数学校先综合课程再拓展课程,也有一些学校综合课程与拓展课程平行开设,打破学期限制由学生自主修读。以上海理工大学(该校曾为试点学校)为例,该校先开设综合课程,拓展课程则主要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包括英语语法、英语词汇训练与提高、交际英语口语、情景英语口语、中级英语口译、高级英语口译、实用英语写作、报刊英语阅读与翻译、英语报刊选读、影视英语、旅游英语、会展英语、法律英语、商务英语谈判、科技英语阅读与翻译、英美社会与文化、跨文化交际等[10]。   3.传统课程体系基础上“革命”而成的形态,即“专门性英语课程体系”受专用英语(ESP)及英语专业(EnglishMajor)教育等研究与实践的影响,一些高校在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采取了革命性的尝试———彻底摒弃传统的大学英语综合(基础/通用)课程,设置面向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完全专门性的英语课程体系。比如天津大学(该校为示范点项目学校,且曾为试点学校),该校的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程英语读写译、英语听力、英语口语等,以及选修课程英语写作、翻译实践、英语视听说、英美文化、西方文化导论、英语影视欣赏、经贸英语等[14]。大学英语教育专门性课程体系的构建顺应了世界公共英语教育的主流,符合社会和学生的需要,为大学英语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突破口。   存在的问题   综合近十年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研究与建设情况可以看出,如今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仍然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现提炼如下。   1.政策缺陷影响课程体系建设   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主体的现行大学英语教育政策既是本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果之一,又是其行动纲领。但是,政策制定者、实施者和目标群体之间对政策的控制层次不平衡,在信息的掌握与处理方面不对称,政策弹性与适应性不足,公平与正义方面也有问题存在,然而又缺乏配套的问责机制[15]。具体到有关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规定方面,《课程要求》在内在逻辑上都存在混乱,存在前后不一致的表述:“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各高等学校应……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大学英语课程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等等[1]。看到政策规定的这些表述,实施者会有这样的困惑:大学英语是一门课程还是多门课程?大学英语是基础课程、素质课程、工具课程还是人文课程?大学英语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到底该如何定位?总之,政策本身的缺陷使得以此为行动纲领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在科学性上出现问题,影响了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   2.实践与研究一定程度上脱节   学界近十年对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研究取得的“一个总体认识、四种主要理念、四类主要模式”的主要研究成果,可以说,对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较为多元的科学视野。但是,在实践层面,许多高校(尤其是非示范点学校)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循传统,视野狭窄,缺乏整体观念,忽视当代教育哲学的课程与教学思想,没有科学的课程理念,大学英语课程目标“应试化”倾向严重,对社会与学生的新英语能力需求缺乏有效回应,大学英语教材设计、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陈旧的局面未能有效扭转,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展现,大学英语教师无奈地停留在“教书匠”层面。#p#分页标题#e#   3.不同高校的课程体系形态存在较大不平衡   迄今,学界对大学英语教育性质(属性定位)的认定依然存在分歧,主要存在“长期占主导地位的‘通用英语说’、发展势头强劲的‘专用英语说’和折中主义的‘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结合说’”三种观点[16],而对大学英语教育性质的认定直接影响着对大学英语教育目标的构想与表述,自然会对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产生影响。各高校在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呈现出基本沿袭传统课程体系的形态、传统课程体系基础上改革而成的形态和在传统课程体系基础上“革命”而成的形态等,除了传统、资源(经费、设备、师资)、学生等方面的差异外,根本原因还在于各高校对大学英语教育性质认定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得各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思想大为不同,故而在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形态上出现较大不平衡。   总结与建议   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是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尽管改革已然十年,但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的课题依然具有迫切性。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研究方面,如何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并让研究切实地指导实践,如何去规避政策缺陷以使政策成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的科学行动纲领,如何深入探讨大学英语教育性质问题使得大学英语教育的性质定位有一种兼具普遍性与前瞻性的思想指引,等等,都是接下来需要深入研究解决的问题。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各高校应该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拓视野,尊重学生,解放教师,发挥传统、资源、学生力量,借鉴先进高校经验,在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方面作出更富建设性的努力。

英语课程范文7

(一)课程设置

大学英语(一)包含语音、基础听力、阅读、基础口语四门课程;大学英语(二)包含基础听述、交际口语、批判性阅读三门课程;大学英语(三)涵盖九门课程,主要包括语言文化类和高级技能类课程,分别是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中国文化英译、中国文化西传与解读、英国社会与文化、英国历史与政治、美国社会与文化、美国历史与政治以及翻译和听说;大学英语(四)是公共演讲或写作与人文通识课程的综合体,一共开设六门课,分别是公共演讲+美学建筑音乐绘画、公共演讲+世界文学、公共演讲+欧洲社会与文化、写作+欧洲建筑音乐绘画、写作+欧洲历史与政治和写作+西方文明史。

(二)分级教学

大连理工大学对大学英语课程进行了分级教学。学生入学后参加统一考试,按成绩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起点,一级为最低起点。一级学生两年修完大学英语,从第一学期到第四学期分别修大学英语(一)任意一门、大学英语(二)任意一门、大学英语(三)任意一门、大学英语(四)任意一门。二级学生三个学期完成大学英语的学习,从第一学期到第三学期分别修大学英语(二)任意一门、大学英语(三)任意一门、大学英语(四)任意一门。三级学生以大学英语(三)为起点,两个学期分别修完大学英语(三)和大学英语(四)的任意一门。四级学生只需在第一学期任选大学英语(四)的一门课程修完即可。

(三)学分和课时数

新的课改方案对本科阶段大学英语的学分和课时数做了相应的调整,相比以往,都有所减少。大学英语(一)、大学英语(二)和大学英语(三)的每门课程均为2学分。大学英语(四)是套餐制,即两门课程的综合体,故为4学分。因此,一级学生要修满10学分,二级8学分,三级6学分,四级4学分。对于课时数而言,大学英语(一)、大学英语(二)和大学英语(三)的每门课程均为32课时,即一周一次课;大学英语(四)为64课时,即一周两次课。

二、研究设计

大连理工大学本硕博一体化英语教育改革方案于2012年9月正式实施。笔者于2013年11月末开始就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情况及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做了问卷调查。笔者根据不同的目标群体设计了3份问卷—2012级大学英语一、二级调查问卷,2012级大学英语三、四级调查问卷,2013级调查问卷。其中2012级大学英语一、二级问卷在不同专业的学生中发放300份,收回270份,有效问卷为259份。2012级大学英语三、四级问卷在不同专业的学生中发放200份,收回179份,有效问卷为174份。2013级问卷发放440份,收回417份,有效问卷为415份。所有问卷均采用无记名答卷方式,随堂发放,调查结果比较客观可信。在问卷回收、数据处理之后,笔者还对一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1.大学英语教学情况满意度

1.1感兴趣程度

整体而言,学生对所选学课程都是比较感兴趣的。在大学英语(一)的四门课程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基础口语,感兴趣程度高达82.35%;其次是语音课,感兴趣程度为78.95%。基础听力和阅读的感兴趣程度分别为73.91%和62.23%。在大学英语(二)的三门课程中,学生的感兴趣程度由高到低排列为交际口语(83.5%)、基础听述(80.39%)、批判性阅读(64.11%)。由此可见,在基础技能阶段,学生对阅读课的感兴趣程度略低于其他科目。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生在中学阶段一直注重阅读能力的提高,而忽略了听说技能的训练。上大学之后,学生迫切希望提高英语听说技能。对于大学英语(三)的九门课程而言,学生的感兴趣程度均高于70%,尤其对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及美国社会与文化这两门课程表现出了极其浓厚的兴趣,感兴趣程度高达90%以上。学生对大学英语(四)的课程也很感兴趣,感兴趣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写作+欧洲建筑音乐绘画(87.3%)、写作+西方文明史(87.09%)、公共演讲+世界文学(84.51%)、公共演讲+美学建筑音乐绘画(80.3%)、公共演讲+欧洲社会与文化(74.19%)、写作+欧洲历史与政治(73.53%)。这表明,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技能之后,渴望学习语言文化类和人文通识课程,积累中外文化知识,开阔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解中外文化差异。

1.2教学内容满意度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所选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满意,22门课程的满意度均高于60.8%,对大学英语(三)和大学英语(四)尤为满意,满意度达到68%以上。这表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关于教学内容的改革比较成功地达到了课改目的。访谈发现,部分学生不满意的原因有以下几点:教学内容广而宽泛,不够深入;教学内容缺乏很强的实用性;知识量和信息量太少;缺乏大学英语四、六考试的应试技巧。

1.3教学方式满意度

整体而言,学生对选学课程的教学方式比较满意,22门课程的满意度均高于64%。经访谈得知,教师常用教学方式有:教师讲解,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音频视频PPT辅助教学,学生上台做presentation,小型演讲比赛等。这表明,现行大学英语教学方式已在逐步摆脱传统“填鸭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活动增多,教学方式逐步走向多元化。但也有部分学生指出,师生互动交流不足,上课表现自我的机会较少,课堂教学效果不优,收获较小等问题。

2.课程设置满意度

笔者做调查时,课程设置改革方案已实施了三个学期,2012级学生对其已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笔者在大二学生中开展了关于课程设置总体满意度的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2.1“总体而言,您对目前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满意吗?”

题1调查结果显示,除一级学生外,2012级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总体满意度都达到半数以上,这说明学生对现行课程设置比较满意,但认可度并不是太高,学校还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访谈发现,一级学生满意度较低的原因主要有:大学英语(一)和大学英语(二)的课时数太少;缺少四、六级考试的辅导课程;老师要求不高,学习动力不足;很难适应全英文教学。与其他级别的学生相比,四级学生的满意度两极化严重,即学生的满意比例和不满意比例均为最高。这表明,针对四级学生只修一门大学英语(四)的情况,学生观点迥异。有些学生对自己的英语水平和自学能力很自信,认为一个学期的课程足以,其余时间自己可根据兴趣和需要来自学英语;有些学生则认为课时数和学期数太少,只修一门课程远远不能满足自己的英语学习需要。有些同学则表示,虽然分级考试成绩理想,但听说能力远远没有达到直接学学英语(四)的水平。

2.2“目前开设的课程数量和种类能够满足您的学习需求吗?”

题2调查结果表明,除一级学生外,认为课程种类还不够丰富的占到最大比例,近半数左右的二级学生和超过半数的三、四级学生都认为目前开设的课程数量和种类还不能完全满足自己的英语学习需要。认为目前开设的课程数量和种类还不够丰富的学生比例在一到四级学生中呈上升趋势,分别为一级38.56%,二级48.11%,三级53.21%,四级53.85%。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希望学校开设更多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实用性课程,也有部分学生希望开设更多语言文化类课程。这就要求学校关注教师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要培养基础技能阶段的师资,而且要培养“语言应用”类和“语言文化”方面的师资,以开设更多符合学生兴趣、满足学生需要的课程。

2.3“您认为大学英语课程应该开设几个学期?”

题3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级别的学生中,认为大学英语课程应开设两个学期的占到最大比例,一级47.06%,二级35.85%,三级42.20%,四级32.31%。其次是四个学期,一级19.61%,二级26.42%,三级27.52%,四级30.77%。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开设大学英语的必要性,完全取消大学英语的条件尚未成熟。与现行课程设置相比,四级学生一个学期修完大学英语的做法不太符合学生要求。访谈发现,部分四级学生修完英语课之后,几乎没有再学习过英语。这表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较差,期望通过上课来提高英语水平。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有意识地加强学生自主性学习训练,正确引导和督促学生,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本文来自于《外语研究》杂志。《外语研究》杂志简介详见。)

四、结语

英语课程范文8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告诉发展,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变得愈来愈大。然而,在不同地区,由于文化与地域的差异,使得英语的基础教育具有一定的不同。针对中国不同的国情,实行基础教育英语课程,采取不同阶段的英语教程。使得不同地区的英语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得以促进不同城市的发展与建设,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关键词:

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比较差异研究

一、引言

经过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都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不同地域的英语教程水平也不相同。针对每个地区的经济情况以及发展水平,其发展的政策也都不尽相同。由于政策所规定的学习目标不同,导致不同地区的英语学习负荷各不相同。从而进行深思,就会得知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在中国各个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以下分别从不同地区的基础教育英语课程进行相应的比较。

二、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学习负荷差异

英语作为一本应用型学科,其教程特点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自主运用能力。由于政策的实施与规定,依照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其对学生掌握英语技能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但在具体的大方向上,中国的基础教育英语课程还是主要针对“听、说、读、写”四方面进行主要的教育。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方法、语言技能、说读能力以及语言知识具有一定的要求。以政策要求作为主要影响力,导致不同发展情况的地区对英语技能的学习负荷都不尽相同。[1]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就体现在考试能力上。不同地区学校招考时对于英语考卷的难易程度不尽相同。为了保持教育的公平性原则,发展较为落后地区的英语考卷程度会较发展较为发达地区的简单。其中发达地区就以北京、上海、广州作为代表。其中上海的英语教育水平又可称为中国的标准水平。由于不同的考试能力要求,导致学生对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学习负担产生差异。另一方面则是体现在不同地区招聘单位对英语技能的掌握能力上。[2]由于地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差异,导致每个地区的企业发展情况也都不尽相同。这就使得学生在就业时容易受到外界企业的影响。其中,外企对于英语技能的掌握能力最高。从而这就导致不同就业倾向的学生对于英语技能的学习负荷也产生差异。

三、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家庭教育差异

与城市地区的孩子相比,农村地区孩子所受到的英语课程教育水平较为低下。这就是由于农村家长自身的文化修为受到限制的原因。由于自身的文化修养不高,对于英语技能的认知性不够,从而产生“英语是一门无用学科”的念头,导致学生在家庭教育中,对英语的认知度产生偏差,从而使得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实施受到阻碍。并且,家长不热衷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使得学生的家长学习氛围不够浓烈,影响学生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在课余时间,农村孩子需要利用课外时间为家庭帮忙干家务,减轻父母负担,这就导致农村孩子的英语学习进度远远比不上城市学生。

四、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学校教育的差异

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同,导致每个学校的教学设施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具有较为发达的经济条件,使得学校教学设备齐全,英语课程的多媒体教室以及教学教师的水平都能够走在时代的前沿。由于具有较为完善的学校教育环境,使得学生受到相对较为优越的学习环境。发达地区的师资力量较为强大,教师受到过较为完善的系统培训,其自身的英语知识量以及发音都能够与国际水平相接轨。每位英语教师的学历要求都相对较为严格,这就造成学生的发音标准会趋向于标准化,更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英语,构造出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部分发达地区还会为学校聘请外教,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感受到英语环境,接触到更为标准的英语发音,有利于改善学生英语口音,利于未来发展。相比于发达地区的英语教育,发展地区的教育则稍显落后。甚至现在仍存在部分农村地区缺乏英语教师的现象,英语教育在部分地区还未得到及时的普及与发展。即使农村地区具有英语教师,其英语教师由于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其发音标准较偏向乡土化,这就导致学生不能够得到正确的英语教育,不能进行标准的英语发音。

五、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地区文化的差异

不同地区具有其各自不同的文化风格。每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条件都不尽相同,这就造就了不同地区的英语教育课程的差异。部分城市较为重视英语教育,政府等对其进行大力的推广,使得学生对其具有较大的重视程度,也从另一方面督促家长监管学生学习英语。外界环境因素也在政府政策的鼓励下,积极开展英语学习辅导班等,引领英语学习新潮流。学生处于这样的社会文化下,就能够积极的进行学习英语,热爱英语。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还能够通过一系列手段促进学生学习英语,如图书馆中丰富的英语资源、层出不穷的英语辅导班、随处可听的全英文广播等。通过所处可见的、生活中的小地方来促进学生学习英语。而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而言,英语是一个“稀罕物”,英语的“珍贵性”阻碍英语的发展,从而阻碍学生的发展。英语作为一门开放性学科,其最主要的作用就在于不断地用,只有将其用于生活才能够体现其真正的价值。这也就表明英语是需要从生活中获取的。所以,营造一个良好学习英语的氛围是十分重要的。

六、结束语

通过对发达地区(特别指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与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比较,容易发现其不同地区在英语教育上的差异。上文通过对比学生学习英语的学习负担、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文化的不同,从而得出结论。

作者:王聃 单位:云南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