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专业范例

财经专业

财经专业范文1

【关键词】财经专业;隐性职业素养

一、培养隐性职业素养是时展的需要

一位私企老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叹息说:从国外买回了一流的设备,却生产不出一流的产品,主要原因是工人不按流程操作,责任心差,致使生产的产品工艺粗糙,根本无法和国际一流的产品竞争。只因现实中显形职业素养的培养比较容易见成效,而隐性职业素养由于看不见、摸不着,不能量化,往往被忽视。但不可否认的是隐性职业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国家竞争力的提高,是时展的需要。

二、培养隐性职业素养有助于显形职业素养的提高

我常为学生成绩停滞不前或提高缓慢而苦恼,教研时也常和同事讨论,找原因,想办法。最后总结出几条:学习不主动、缺乏恒心、怕吃苦、习惯不好等隐性素养的缺乏,是大部分学生成绩不理想的主要原因。隐性职业素养提升了,显性职业素养也必然提高。

三、培养隐性职业素养是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

培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良好的隐性职业素养就像一双隐形的翅膀,在学生将来成人成才的道路上将起到更加关键的作用。

四、要通过日常教学培养隐形职业素质

1、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我在财经专业学生中做过一个问卷调查,在回答为什么选择会计专业时,“父母的意愿”、“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随便选的”占到了36.08%;在“你对所学专业了解多少?”的回答中,“不清楚”高达66.66%。这就造成学生学习专业课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态度显得尤为重要。1.树立职业自信。中职生普遍基础差,缺乏自信、学习不主动、不积极。我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渗透会计专业发展前景及毕业后待遇高的真实案例,帮助学生树立远大职业理想。针对学科特点,我还采取思维导图、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最大可能降低专业课的学习难度,帮助学生增强自信,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2.培养敬业精神。敬业精神就是严格要求自己,做事就要做到最好。我要求学生对作业和账簿中每一个细小的错误都不能放过,及时更正。一开始,有些同学毫不在乎,改错马马乎乎,书写也不认真。我在课上表扬改错认真者,并结合将来就业说明这样做的意义。对屡教不改者,私下找其谈话,做耐性的说服教育。当然,持续的检查督促是必不可少的。经过长期的坚持,学生的作业和账簿登记大为改观,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做事就要做到最好的精神。3.增强服务意识。财务部门不仅是管理部门,也是服务部门。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培养学生服务意识:给老师搬张椅子、上课前擦干净黑板、收拾整齐讲台、上课时帮老师拿相关教具、主动捡起一片纸屑、相互礼让等。对帮助别人,为同学、老师服务的同学提出表扬,树立典型,正面引导,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2、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作假账。”是对会计人员基本的要求。我搜集了大量财务案例,如海尔砸冰箱事件、安然公司造假倒闭等,将这些案例贯穿到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诚信廉洁教育。我还要求学生从不抄作业、考试不作弊等日常行为规范做起,课代表对上交的作业严格检查,有抄作业者上报给任课教师,并在千分制考核中扣除相应的分数。经过坚持,基本杜绝了抄作业的现象,诚信考试、诚信做人成为共识。3、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会计工作必须要认真严谨,才能保证财务数据的准确无误。在对企业的调查中发现,有些财务人员办事不认真,应付差事;在报账、交税过程中,不会与人很好沟通,使企业和各方面的关系比较紧张等。1.养成认真严谨的习惯。我建立了作业、笔记、改错本积分制度,每周检查一次笔记、错题本并作出评价,根据完成的质量记入千分制考核,督促学生养成及时记笔记和改错的良好习惯,通过优秀作业、账簿展评进一步巩固。良好习惯的形成反过来又促进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2.养成与人沟通的习惯。财务人员需要与银行、税务局等众多部门打交道,这就要求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与人沟通的能力。我重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来强化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让小组成员通过相互合作、积极沟通来完成各组的任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生会、社团组织等锻炼与人沟通的技巧。隐性职业素养是基础,显性职业素养是外在表现。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在显性职业素养培养中,强化隐性职业素养培养,能为学生将来成人成才提供不竭的源泉。

参考文献

[1]陈鹏.职业启蒙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起点[J].职教通讯,2015(19):76

财经专业范文2

近几年时间,由于社会对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视,各类高职院校在这一有利的形式下蓬勃发展。国家出台一系列对高职院校的扶持,并提出对各类高职院校的发展的建议。在2014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消息显示中国目前共有高等职业院校1321所,年招生318万人,在校生973.6万人,占高等教育的45.5%?从2006年以来高等职业院校累计为中国输送了8000万名毕业生,占新增就业人口60%,成为中国中高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巨大的学生流和市场的巨犬需求为高等职业学院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二、高职院校专业培养目标

1.财经类的专业基础能力。

主要是指各类课程所设置的专业基础能力,比如说:会计专业的基础做账能力,包括填写凭证、审核凭证和出具财务报表等。专业基础能力是一个专业的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是一切后续工作的基础。这部分的知识扎实程度,将决定学生以后在专业上发展的基础动力。

2.财经类的专业提升能力。

主要是指各类课程所设置的专业提升能力,比如说: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专业提升能力是一个专业的学生所具备的专业发展能力。现今是21世纪,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个职业人只有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拥有相应的技能。技能从哪儿表现?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手段。专业提升能力主要解决的就是这一突出的问题。

3.各类人才所需的沟通及团队协作能力。

主要是指各类人才所需的通识能力,主要包括: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其他一系列相关的能力。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并不是一个单一的个体,而是以群体的出现。怎样在一个群体中,展现自己的领导才华、专业技能使得你成为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通常与通识能力息息相关。因此,在此我认为除了有扎实的专业能力之外,通识能力将成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职场上的利器。

三、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一些建议

1.致力于考证基础课程(例妯会计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等)一时长:1年2个学期。

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于本科学生来说,学历上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他们更加可以在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上下功夫。众所周知,从业资格证就像是财经类行业的“敲门砖”。而各类从业资格证主要以机考和笔试的形式呈现,综合考察了考试人员专业综合能力。所以,我认为第一阶段的学生培养主要是从专业基础知识能力以及获得相应从业资格证作为发展的目标。课程开设建议(以会计专业作为例子):会计基础、财经法规及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等专业基础课程。

2.着重培养学生财经类专业实操能力一时长:1年2个学期。

根据我们在有关市场上了解到的财经类人员的岗位要求,我们可以看出财经类专业的大方向包括:出纳、会计、融资专员、金融、证券等,都对财经类从业人员有相当多有关专业实操能力的要求。换句话说,学生的实操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以后的就业能力和薪资待遇的情况。课程开设建议(以会计专业作为例子):出纳实务、初级会计实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ERP系统的运用、经济法、excel在财务中的运用、中级会计实务(选修)等。

3.围绕学生综合实操能力以及就业面试的能力和技巧一时长:半年1个学期。

财经专业范文3

关键词:财经类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并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旅游需求也在发生变化,这就对旅游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如何能够适应这种变化,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使得他们在校期间就具备从业的相关素质和能力,是摆在旅游类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2吉林省财经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分析

2.1部分高校人才培养和用人单位需求还存在错位现象

从人才培养方案上看,部分财经类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存在“重理论、弱实践、重成绩、弱能力”的现象。由于旅游的快速发展,急需旅游人才,因此很多用人单位希望能通过短期培训就让学生直接上岗,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储备,然而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出现了偏差,造成了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很快的适应旅游相关的工作,造成供需错位的现象。

2.2课程体系不完整,专业特色明显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课程体系的构建关系人才培养的成功与否。现在的旅游管理专业大致分为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3个专业方向,由于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一样,个别专业发展还是很滞后,特色不明显,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出本专业的特色。

2.3部分财经类高校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内容单一

实践教学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部分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流于形式,为了实习而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学不到应有的知识,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没有提高,使实践教学内容和旅游企业的实际需要不吻合,不仅消耗了学生的宝贵时间,还影响了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影响学生日后的就业选择。

2.4财经类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有待于加强

师资队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教师队伍中有企业实战的经验的教师数量非常少,这样学生在实习或者工作时,会有书本知识无用这样的错觉,进而影响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学科的发展。

3吉林省财经类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途径

3.1制定符合旅游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吉林省大力发展旅游业的黄金时期,需要大量的旅游人才,因此,市场需求是人才培养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既要依托学校管理学和经济学的优势学科,同时也要考虑用人的需求,培养不统层次的适合不同需求的,并且富有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的各级各类人才,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尽快的适应社会,同时还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

3.2构建有专业的课程体系,注重实践教学

在课程设置方面,要符合本学校的专业特色,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最终的目标,课程的安排既要有理论深度,又要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设置分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在理论教学体系方面,可进行模块化教学,细分为学科基础、通识教育和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方面可细分为专业认知实习、课程实践实习和毕业实习三大模块。通过实践教学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尽早的接触和适应工作环境,并且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有目的性的学习,外语应用能力,管理能力都能够得到提升,真正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丰富理论,做到学以致用。

3.3借助优势学科,加大校企合作

继续依托学校的经济、管理等优势学科,让学生系统地学习管理学和经济学相关课程的同时,开展专业知识的学习,另外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特色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能力高、素质高的专业人才也是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改革当中的一种新诉求。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使学生的学业和就业能很好的衔接起来,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能够在旅游行业各领域前沿独挡一面的经营管理和服务人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要求非常高,只有将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相结合才能获得用实践验证和思辨所学的知识,进而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理论知识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真正学有所用。

3.4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师资水平

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将会影响到教学效果,要将现代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手段并用,不断改革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另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学的前提和保障,师资队伍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校企合作、进修访问等途径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等综合素质。

4结论

当前,人才的培养已经一项重要的工作,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不仅要结合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借助财经高校经济、管理学科的优势,制定符合旅游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有专业的课程体系,注重实践教学,借助优势学科,加大校企合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师资水平,为培养既掌握旅游管理知识又通晓经济管理能力的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明菊,李金荣.财经类高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新思路和方法[J].企业文化,2013(7).

[2]赵黎光,刘明菊.财经高校生涯规划课对就业工作的影响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8(4).

[3]张鹏.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实习模式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0(9).

[4]赵黎光,刘明菊.财经高校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7(10).

[5]邓雷.地方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3).

财经专业范文4

一、吉林省财经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在吉林省内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普通本科高校共计15所,除独立办学和民营办学外的财经类学校,仅有吉林财经大学和吉林工商学院两所。因此,以吉林省为例,在财经大学的教学环境特点下研究开拓财经类高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新思路、新方法,有助于旅游人才的发展。吉林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掌握扎实的旅游企业管理和服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策划、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及较强的外语表达能力,能够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包括大型旅游集团、景区管理、旅行社、星级酒店、会展公司和航空公司等)从事管理工作,或在旅游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吉林工商学院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的、服务区域经济,具有从事旅游业工作能力和良好身心素质的,具备扎实的管理学和经济学专业知识,掌握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创新能力,适应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与旅游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资源开发、服务及相关工作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两所财经类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都定位在:在专业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和实际操作及企业管理工作,或在旅游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吉林省财经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旅游业已成为吉林省的支柱性产业,这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就增大了,同时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标准和方向也在逐步转变,由单一的局限在导游服务、酒店服务等服务为主导的方向转变为管理层面的高端人才,而这种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单一的人才了,更加体现的是全方位的知识管理型复合人才。财经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虽然具备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对日后从事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帮助,但现存的人才培养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部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脱节。在现有旅游业发展的多方因素影响下,部分财经类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存在“重理论、弱实践、重成绩、弱能力”的现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性很强,但操作性较弱,因此,造成学生在学习和就业中专业定位不明,出路不好的境遇。第二,部分专业方向设置不当,学生知识结构弱化。虽然在2012年旅游管理成为二级学科,并下设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三个专业方向,但由于各高校的情况不同,因此特色不鲜明,部分专业发展方向滞后,如会展管理、旅游交通、度假管理等方面。第三,部分财经类高校课程体系不完整,学生实践能力弱。课程体系的设计对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旅游本科专业需要有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但部分实习形式和内容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导致教学内容与旅游企业的实际需要脱节,影响学生对旅游行业的热爱,从而造成就业选择的偏差。第四,师资队伍中缺少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旅游专业师资队伍中,职称和学历高的教师多数的专业背景是地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和外语等,教师缺乏旅游行业的实践技能,并且到企业进行培训的机会也较少,再加上旅游管理是边缘学科、年轻学科,因此,在师资队伍的配备上也要考虑实际需要,增加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充实到旅游的师资队伍中。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论应用于实践。

三、吉林省财经类高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建议

(一)适应旅游行业的用人需求,重新修订人才培养目标

2016年12月,吉林省旅游局正式更名为吉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吉林省的旅游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并且在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旅游管理类”单独列出,与“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类并列,成为设置于“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这就说明旅游业在高等教育和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在不断提升。旅游业的经济属性和市场需求是决定财经类高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重要衡量指标,将经济属性和市场需求结合,确定旅游管理专业的终极目标应当是培养富有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的各种专门人才,能成为旅游管理中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在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相关背景下,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及教学科研部门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依托财经类高校优势,加强知识复合,注重实践教学

财经类高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较其他高校的优势在于有可以依托学校的经济、管理等优势学科,在这些领域,财经类高校学科建设较成熟,由于旅游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因此无论是学生或是教师,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上都应该具有更高的意识和要求。通过实践教学,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尽早接触和适应工作环境,并且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学习,外语应用能力、管理能力都能够得到提升,真正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丰富理论,做到学以致用。学校的教学实验室和实验软件都将为学生提升能力提供良好的前期环境,使学生通过实验室的这一项初步培训,在他们走出校门进入社会时能够更好地适应岗位,适应社会。

(三)开展校企合作,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校企合作是现在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中一项很好的形式,很多高校联合企业或事业单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了联合培养,也出现了几种方式,如“顶岗方式”“订单方式”等等。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创新的源泉,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特色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培养能力高、素质高的专业人才,这也是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诉求。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能够在旅游行业各领域前沿独当一面的经营管理和服务人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要求非常高,只有将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相结合,才能达到用实践验证和思辨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理论知识的不足,从而回归到课堂上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为其以后成为高级管理人员做好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

(四)提高师资专业水平,合理设置课程,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教学模式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学的前提和保障,但在部分财经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中,师资队伍建设体系无疑成为了部分专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很多教师具备深厚的管理和经济知识背景,但旅游管理专业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因此部分课程在开设时过于趋同化,同时很多开设课程中的知识存在重复的现象,因此提高和加强师资专业水平的同时,应结合旅游行业用人的实际需要,针对财经类高校的特点开设专业课程或者学生自选课程,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财经类高校的自身特点优势相结合。同时,财经类高校在配置师资时,既要考虑流动性,又要保证相对的稳定性。因此,在此基础上的理论交流、课堂教学、实践互动及企业讲座等都可以成为教学的新突破点,从而建立一套立体式的教学模式。

四、结论

财经专业范文5

关键词:财经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

0引言

计量经济学引入中国已有几十年时间,在此期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内的学者在吸收和创新过程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计量经济学本科教学过程中,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已基本取得普及。然而,根据多年的计量经济学教学经验,尤其是财经类本科专业,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加强对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的研究,对于推广和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财经类本科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教材选取不当问题。当前针对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教材琳琅满目,总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一,偏重理论的,该种教材主要针对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的来龙去脉、基本证明进行适当演绎和归纳;其二偏重实践的,该种教材主要针对应用,强调软件的使用,不告诉学生为什么,只教授学生怎么做;其三是理论和实践结合,该种教材既告诉学生为什么,又教学生怎么做。总的来说,这三种教材各有所长,以第三种效果最好。(2)软件不易选择问题。现在可以应用到计量经济学教学的软件业比较多,主要以STATA、Eviews、Sas、Matlab、Python、R等为主,但这些软件侧重点不一样、难易程度不一样,导致任课教师在选择过程难以做出合适的选择。(3)学生的积极性问题。普遍来讲,现在的财经类大学生,尤其是二本学校的学生,大部分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大学的课程大部分比较简单,一旦碰到譬如计量经济学这种稍微需要认真学习的课程,就是产生畏惧心理,导致学生厌学,这样就产生恶性循环,导致学生针对本门课程缺乏积极性。(4)师资问题。其一,授课教师只是就上课而上课,基本不做有关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这种情况课程就缺乏实用性,比较古板;其二,授课教师知识老化,由于近些年计量经济学发展比较迅猛,有些任课教师没有及时进行知识的更新,导致知识陈旧,这样也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三,有些任课教师自己较少实践操作,导致只能就理论而理论。

2财经类本科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提升对策研究

根据上文的分析,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1)因“生”选“材”。首先教材的选取,现有的教材种类繁多,要依据学生的水平,比如,一本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可以适当选取难度较大点的教材,比如古扎拉迪的教材等,二本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可以选用庞浩的教材等;其次,针对软件的选择,当前比较主流的计量软件是STATA,当然其他的软件也是可以的,但是从应用角度来看,应以STATA为主,兼顾其他软件,这个也是主要考虑学生的情况,针对基础好的可以选择Sas、R以及Python等高级点的语言,其他的学生可以选择STATA、Eviews。(2)提升学生兴趣。计量经济学学习给财经类学生的印象是难学、缺少乐趣,其实计量经济学也是很有趣的,可以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采用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案例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兴趣。(3)进行师资培训。针对计量经济学知识更新过快,任课教师知识储备不足问题,学校要积极组织老师培训,比如计量经济的前沿知识从截面数据、时间序列数据过渡到面板数据,现在研究的热点又到了空间面板、断点回归、合成控制法、双重差分等新兴的计量方法,相关任课老师要掌握这些前沿的基本方法,这样才能达到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孟醒.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因果推断的逻辑与方法———评《基本有用的计量经济学》[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21):85.

[2]向仁康,马嫚.应用型地方高校经济学本科专业数据分析类课程的优化探析[J].高教学刊,2020,(33):75-77+81.

[3]李媛.普通农业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J].现代农业科技,2020,(16):248-249.

[4]陈艺琼.“互联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25):120-121.

[5]李博.“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07):35-37.

[6]李春华,吴望春.《计量经济学》课程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的作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17):86-87.

财经专业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经济法是一门综合了经济与法律两方面的交叉型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课程,也是我国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所有学生都必须精修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在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等相关职业资质考试过程中,经济法是作为一门单独考试课程而存在的。由此可见,经济法在培育财经类专业学生以及培养实用性人才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日常的经济法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结合经济与法律,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强大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的学生,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国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经济法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一直以来普遍存在一种十分错误的倾向,即教师过度重视理论教学反而轻视应用教学。这就使得大多数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更注重系统性的理论知识传授,而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也就不能正确引导、启发学生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为了改变目前这种经济法的教学现状,提升学生对经济法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就必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感知力,提升学生的问题处理能力和分析能力,从根本上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经济法。

一、结合实际合理设计教学项目

所谓项目教学法,指的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自处理一个课题项目。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是由教师提出具体项目,从而引导学生带着这一课题项目,主动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使其通过与其他同学一起合作、交流的过程,找出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可以促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式得到转变,将教学重心转移到学生这个主体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动手能力及动脑能力都得到显著提升,在问题处理上也思考得更加全面。同时,项目教学法增加了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通过沟通交流使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例如,教师在教授“合伙企业法”的过程中,可以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你在毕业后,想要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合伙经营某家企业,有哪些事情你认为是必须前期约定、规划好的呢?在提出问题之后,教师通过相应的启发方式及引导方法,不断尝试着激发学生通过自主讨论的形式,归纳出自己对这一课题项目的所有认识,分条列明各项合伙协议的法定内容。在学生列出自己对这一课题项目的所有想法之后,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自由分组的形式,在组内进行交流、讨论,从而归纳整理出合伙协议的主要内容。与此同时要求每一小组自行建立一个合伙企业,签订相应的合伙协议。项目要求主要有:企业的名称,企业经营场所的详细地址,合伙人姓名,合伙人地址,合伙人的出资方式(包括出资数额以及缴纳期限),企业利润分配的方式,亏损的承担准则,相应事物的分配方式,入伙方式及退火方式,问题争议的解决方法,合伙企业的解散、清算制度以及违约所需承担的责任等。在模拟创业的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天马行空地进行讨论与想象,任意选择自己所钟爱的创业地点、创业项目以及相应的出资方式等。项目教学法的出现将课堂理论知识同实际教学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学生在通过完成各种具体课题项目的过程中,也逐渐掌握了课堂上所传授的各项理论知识。在对课题项目进行分析讨论的过程中,相应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以及问题处理能力等都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提升。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最后讨论结果轻易地发现学生最感兴趣的法律知识。与此同时,因为在各项课题提出之前并没有对所涉及的法律知识进行具体的讲解、介绍,所以学生在实际的课题项目讨论过程中,必定会犯下一些法律知识错误,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这些法律知识错误的印象。教师需要对学生所犯下错误的法律知识进行重点的讲解与培训,不但可以实现针对性教学,还能够将学生摆在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长此以往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可能性,引导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课堂上所传授的理论知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适当增加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比例

众所周知,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着缺乏学习主动性的现象,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所要传授的知识不断进行优化、整合,创新、改革教学方式。与此同时,善于利用各种情景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亲自面对具体问题,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独立地探索与解决各种问题。教师进行问题情景设置的时候,可以多找一些性格较为活跃的学生作为情景设定中的主人公,列举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人作为情景设置中的人物,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尽快进入状态,形成强烈的画面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认真地学习相应的法律知识。例如,诉讼这类较为抽象的基本性法律知识,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教学情景:假设你们班的A同学在大一时向你借了人民币500元,约定好一周之后会还款。但一周之后A同学却并没有将这500元钱还给你,你碍于同学情面也并没有向A同学进行索要。大四毕业即将来临之时,你才向A同学要求还500元钱,A同学并不情愿还款,有拒绝还款倾向。面对这样的情形,你想通过诉讼的方式来解决。你是否能提起诉讼?你如何证明自己是债权人呢?小明是否可以拒绝还款,原因是什么呢?通过学生日常生活情景设定方式,不仅能够具体而生动地将相应问题情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而且容易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角色代入,站在情景教学所设定的角色上去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寻找相关的法律知识,在对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判断其应用方式以及应用场合,从而解决问题。如此一来,既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的印象,又能够提高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的运用。

三、优化教学案例

在日常的经济法教育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是最有效也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案例教学方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不能有效吸引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但如果能够将案例中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那么学生就能更好地融入相应的教学过程中,从而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应的法律知识,学生在学习相关法律知识也就会相对轻松很多。为了能够找到这种既常常出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又具有经典性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法律案例,笔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各种网络平台以及各种媒体渠道上搜索相关的法律案例素材。其中笔者经常观看各种频道的法制栏目,这些法制栏目普遍采用了大众十分喜欢的栏目剧的播出形式,通过情景再现、剧情设定等相应的表现手法,对所搜集到的各种社会热点进行了二次创作,从而突出了这些热点中所暴露出来的一系列法律问题。笔者在多年的一线教学过程中试图对以往的教学案例进行优化,尝试向这些法制栏目制作方式靠拢,将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经济纠纷、法律纠纷等问题进行梳理,了解故事梗概,编写相应的剧本,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及拍摄,通过栏目剧的形式二次呈现在学生的视线中。要求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对自己的分析结果进行合理的判断,对自己的知识漏洞以及知识疑问与教师进行交流。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对教学案例进行优化,让学生亲自参与、拍摄相应的法律案例,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组织协调、团队合作、语言表达等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主动参与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同时,这种形式的教学案例可以将一条条空洞、乏味的法律条文以另一种方式,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提高对相应法律知识的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巩固教学效果,使学生养成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教师还可以在完成相应的栏目剧视频制作之后,将这些已经拍摄好的法律案例以及对应的问题解决方法(包括案例中所涉及的法律知识点分析、知识点的具体运用等)整合成Word文档或者PPT的形式,上传到学校及其他的网络学习平台,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自行下载学习,可以与教师、同学等在平台上沟通交流,不断地加深学生对相应法律知识的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法律知识,并使之提升法律意识、增强法律思维,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对类似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判断、解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法是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其对于财经类专业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为了不断提升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敏感度,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定合理的教学项目,增加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的比例,并不断对教学案例进行优化,从而让学生亲自参与相应的法律案例分析中。如此一来,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学生对经济法教学的固定认知,进而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彪.高职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9

[2]张贵兴,高旭.基于高职教育目标的经济法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

[3]夏莹.基于职业素质培养的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4]王文博.高职财经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手段改革与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

财经专业范文7

关键词:人文素质;高职;财经专业;教学方法

实际上,素质教育是以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手段。它重视人的品格、修养、技能等各方面的教育。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以人为本,通过教育,将所学知识加以内化。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工作中需要重视和关注的重点问题,是培养能够适应岗位工作的专业素质人才最有效的教育方式。而高职院校教育目标就是为了培养社会所需的实用型人才,其重点在于通过专业知识的教育教会学生如何为人处世。所以,在高职财经类专业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这是学生得以成长发展的关键,是加快教育体制革新的必然趋势。

一、高职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高职人文教育的内容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其中包含学生的道德品质、情感、价值观念、学习态度、思想觉悟、抗压能力等。当学生拥有了这些基本素质,他们才能够正确地看待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敢于质疑,积极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促使他们不断地进步;二是职业精神方面,这一内容包含学生的职业态度、技术水平、责任意识、信誉等等。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教育就是为了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应用各项技能、能够对未来工作岗位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与热情、能够对自身专业进行准确定位、能够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为日后步入岗位工作奠定基础;三是实践创新精神,这一内容包含学生学习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创新能力等。通过对学生实践创新精神的培养,能够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工作和学习的需求[1]。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高职财经类专业教学方法

在高职财经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都是以专业基础知识或简单的案例讲述为主,教学方式较为单一,课堂教学氛围比较沉闷,学生学习的热情不高,这样不利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渗透。一直以来,高职院校为了突出专业特色,发展特色专业,比较重视校企合作[2]。但从目前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看,人才的培养也就是解决学生就业和满足企业岗位需求而已,在科研及职业素养等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甚至并未考虑到这一内容。而人文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必须要对企业或社会需求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考虑,要多给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从外请专家为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讲解,这就需要校企构建长效合作机制,双方共同制定学生实习方案、计划,发挥校企各方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具体可以采用如下方式:

(一)以实战模拟为载体,进行课程实操锻炼

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就必须要进行实战模拟,组织学生进行实操锻炼。以银行办理财经类理财产品—信用卡这一项目为例,在实操锻炼时,要将学生的态度、团队合作意识等内容融入到素质教育中。该阶段的实操锻炼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营销能力,也是最基础的工作,其质量关系着学生是否可以开始下一阶段的营销训练。所以,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是很关键的。同时,在课程实操锻炼过程中,“诚信”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在进行关于信用卡的营销实践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学生就要采用各种营销手段来拜访客户,了解客户的基本需求,填写客户反馈记录表等。学生只有严格按照要求来核对各项数据,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相应的营销任务完成,及时准确地将客户的信息进行整理归档。而在实操锻炼中,关于“坚持”也是培训的一个主要环节。学生在营销信用卡时,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如,客户拒办理,客户态度不好等等。在遇到这些情况时,若是学生的抗压能力不强,极易产生负面情绪,影响营销效果,这时,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坚持”,让学生在经历过营销失败后还可以振作起来,鼓足勇气,用饱满的热情面对每位客户,从而完成营销任务,这是人文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另外,在课程实操锻炼中,“团队合作”意识也是很关键的,也是培养的重点。在进行信用卡营销时,同学间要互相合作,分工协作。而教师要根据学生项目完成的实际状况,科学地进行评价。

(二)将节假日校外实习作为载体的实践训练

这一阶段的训练任务主要是学生营销能力、岗位认知能力提升的强化性训练。通过上一阶段的实践,学生已经对财经类产品营销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和了解,营销实践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这时,若是学生能够利用节假日实践继续在营销岗位实习,自身的能力会得到进一步提升。要成功的将理财产品营销出去,并达到银行的标准要求,学生仅仅拥有一些营销经验和能力是不行的,还要有职业态度。所以,在此阶段,学校可以借助电话沟通、网络沟通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及工作态度,并做好记录,事后以讲解案例的形式将学生实践训练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行讲述,强化学生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为未来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奠定基础[4]。

(三)将顶岗实习作为载体的实践训练

在经过上述两个阶段的训练后,学生已拥有了一定的理财产品营销经验与素质,接着进入银行理财产品营销岗位实习。根据银行的岗位需求,营销人员的营销能力必须要满足考核标准,从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水平。在该阶段,学生作为普通的实习生,在营销岗位实习时,必须要严格按照岗位要求完成银行所规定的理财产品的相关营销任务,学生面临着一定的业绩考核方面的压力。所以,为了及时了解学生顶岗实习的情况,学校要一直和学生所在的单位取得联系,通过对学生工作场所的考察、巡视,与实习单位的电话沟通、微信交流等多种方式,全面的了解学生的职业态度、技能、素质等。当发现学生面临工作上的压力时,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和他们进行一对一的交流,让他们以更加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各方面的挑战,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完成岗位工作,得到实习单位的认可[5]。

(四)以教学助理身份进行人文素质训练

在经过上述阶段提升学生财经类营销产品竞争力的训练中,他们的营销综合素质水平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但对于学生来说,要想在未来进入工作岗位后,脱颖而出,成为自己的学妹、学弟们学习的榜样,发挥带头作用,除了对他们的业务能力、素质方面有要求外,还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与心理素质。要达到这一效果,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向教师学习外,还可以以教学助理的身份参与到教学训练的过程中来,学生在帮助教师处理相关的教学任务时,可以学到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等更加全面的知识和能力,强化他们的职业认同感,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水平,认真完成自身工作,热情、耐心地为每位客户服务,正视理财产品营销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学生不断地学习与改进,取得更大的进步[6]。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职教育中将财经类专业知识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起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就要从传统教学思想、模式中走出来,从专业特点及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理解能力方面入手,确定培训目标和内容,灵活地选用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教学,使革新后的课程体系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保持一致,培养更多高素质能力水平的专业技术型人才,更好地满足我国各行各业经济的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周丙洋,郭平龙,等.高职素质教育的系统化建构与实践探索[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8,2(13):129-136.

[2]沈惠霞.关于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8,10(22):329-346.

[3]张轩,等.高职院校推进人文教育需要厘清三个关系究[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6(08):429-621.

[4]周丹,丁香语.优化和改革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探究———以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为例[J].考试周刊,2017,6(22):529-631.

[5]习琲,张书瑶.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8,3(21):329-421.

财经专业范文8

伴随经济的日益发展,与经济相关的专业也应运而生且不断增多。财务管理与会计学就是众多相关专业中的两个。然而对于这两个专业的相似性,学术界也有过许多不同意见。面对众多的相似性,专业的发展势必受阻、面临困境。无论高考填报志愿还是考研都处于一种尴尬境地。

关键词:

财务管理;发展困境;专业特色;互联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与经济、金融相关的专业日益呈现火爆的局面。然而,一系列服务于经济、金融专业出现的背后,也不乏各个专业交集过于紧密的现象。就财务管理专业而言,1998年教育部正式设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在2012年教育部新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财务管理属于管理学门类下的工商管理学科。同属于管理学门类,财务管理专业却有着会计学的深深烙印。

一、困境的原因所在

(一)会计学、财务管理傻傻分不清楚

高考结束,很多人关心的是志愿的填报,然而面对纷繁众多的专业将如何抉择则是一大难题。选择会计还是财务管理更是令人头疼的一件事。对财务管理的疑惑与不了解,总会抛出一连串的问题:财务管理专业是研究什么的?它与会计学有什么区别?毕业以后可以从事什么工作?然而在学术界这个问题也是争论不一、尚未达成共识。凌婕、徐文佳曾撰文指出: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太过相似,没有必要单独开设,应并入两者之中。陈四清则对此表示不同意:虽有相似,但也各有千秋。学术界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存亡与否尚有争议,孰是孰非暂不清楚。有人说财务管理与会计学区别不大,那么就有人质疑:既然区别不大何必开设两个专业,岂不是多此一举?也有人说这两个专业肯定有区别的,但具体有什么区别也是不清不楚的。只了解两者侧重点有所不同,会计学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的结果进行记录、计量和报告;财务管理更多是针对资金的融资及使用的管理以及对未来的经济活动做出预测。必须承认二者侧重点是有所不同,可是仅凭着细微的差别就分成两个专业恐怕也是难以服众。最后,留给人们更多的是对于两者之间共性的思考。两个专业之间不明晰的界限,依然存在,学术界的争论也依旧没有停止。

(二)本科教育两者专业定位、核心课程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会计学专业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悉国内外与会计相关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国际会计惯例;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处理现实中的会计工作。财务管理专业培养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金融、会计、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备会计手工核算、资金筹集、财务分析等方面的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综上不难看出,不论会计学或财务管理专业都需要掌握管理、经济、会计、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对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有着较高的要求。明确当前国际、国内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能够分析当前市场经济运行变化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后果,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独立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繁杂的财务问题。再者,专业核心课程:《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学》、《高级会计学》、《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等等,两个专业都有涉猎,交叉学科较多。在一些普通高等学校这两个专业压根就没有区别,人才培养模式几乎相差无几,这种现象不是个别存在的。对比以上,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在内容安排上,两个专业都有太多的重合;无论是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还是在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这两个专业都有过多的交集,两个专业的本质特征尚未明确。

(三)本科招生火爆,考研面临困境

纵观近几年研究生报录的状况,会计学研究生与财务管理研究生招生的数量有着天壤之别。除去全国财经类院校招收会计学硕士外,还有许多的综合性大学、科研院所也对会计学研究生有所青睐。相比之下,招收财务管理研究生的院校却寥寥无几,只有东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等少数院校目前招收财务管理研究生。而且,部分财务管理硕士点还是刚开设不久,正在一步步探索中前进,缺乏相匹配的经验及人才培养模式。相比,本科阶段众多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想继续深造却面临巨大难题。众多财务管理本科生考研选择受限,实属尴尬。无奈部分人只好跨专业考研,追寻继续深造的机会。全国会计学硕士点与财务管理硕士点数量相差岂止几倍!财务管理专业硕士点数量稀少的背后,反映的是一个专业的专业特色与理论研究的匮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存在缺陷、尚不完整。因此,才会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方面存在缺位与断档的现象。

二、几点拙见

(一)发掘专业特色,财务会计相分离

1.创造核心价值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新的竞争力量的不断加入,使得依靠会计学得以发展的财务管理专业面临巨大冲击。新的时代背景下,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充分发挥组织资金运动、协调财务关系的作用,突出在筹资、投资、收益分配等方面的优势。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那么创造新的核心价值也就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围绕“创造核心价值”的主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贯彻“价值最大化”的思维理念,重视价值的作用,在理论与实践中发掘特色、突出重点。

2.保持专业特色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重新审视财务管理的理论体系,始终坚持“创造核心价值,发展专业特色”这一思想,加强财务管理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不断促进财务管理专业内部催生出新的分支,使得财务管理形成一套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中级到高级的理论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彻底剥离会计学的外衣,保持专业特色,发挥专业优势,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理论联系实际,发展网络财务

2015年7月4日经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此项举措增强各行各业的创新力量,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增加新的驱动力。财务管理也要抓住新的机遇,乘胜追击,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实现飞速发展。积极发展区别于传统财务软件的网络财务软件,大力发展网络财务,提高效率,实现资源互通共享。积极开创远程处理、信息共享、集中处理的财务管理新模式,增强企业快速反应和果断决策的应变能力。同时,在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下,除了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外,更加注重培养运用互联网、利用新媒介的能力。

(三)“引进来,走出去”

新的经济形态下,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将中国特色与国际惯例结合起来。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运行规律、发展方向,不断增强财务管理专业内生力量。将传统融资途径,融入新的时念,开创别样的筹资新渠道。时刻牢记我国的经济体制、会计制度、市场环境、有其特殊性,研究与教育要结合中国具体财务环境,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理论。同时,坚决摒弃全盘西化的错误思想。

三、结语

财务管理专业面临的困境亟待处理,但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问题。它需要日趋完善的理论体系为保障,突出的专业特色为核心,相关部门的重视为牵引力,整个学术界同心同德,才能开创出财务管理的新方向。

作者:甘远勇 单位:安徽建筑大学

参考文献:

[1]凌婕,徐文佳.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专业设置与定位:财务管理和金融学专业的对比研究[C].第十三届中国财务学年会暨财务理论与实务国际论坛论文集,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