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基础知识范例

英语基础知识

英语基础知识范文1

一、中职基础英语教学设计中的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的实质首先要端正英语教学观和学生的英语观,在学生现有差异性的基础之上,重点培养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研究出满足学生这种差异特点与发展需求的一种教学策略。目前中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对英语学习也缺乏兴趣。其实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英语观,很多中职学生认为进中职院校就是学专业技能,学习英语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这种英语观在学生的心理根深蒂固,使得学生对学习英语失去兴趣。另外,目前中职院校的教学模式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师演讲”的方式,有的学生根本跟不上教师的进度,从而放弃了英语的学习。因此,在中职基础英语教学中引入分层教学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分层教学法的核心是因材施教,根据差异性来发展差异性。教师要根据英语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要求,结合学生的英语实际情况,对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级的英语教学目标,并提供不同的学习要求和辅导,最后进行测验,从而提高不同英语水平学生的英语能力和成绩。

二、中职基础英语教学设计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法最早兴起于20世纪末,主要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通过参与、体验、思考、探究的现实任务中学习英语,更加注重中职基础英语教学的实践性。目前中职院校的基础英语的教学主要就是以教师课堂口头讲述为主,并且过于注重理论化,基本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轨,以致于学盛无法理解和掌握英语知识。因此,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到中职基础英语教学中,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中职基础英语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要提高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还要加强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的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学情,以完成各种真实、具体的学习任务为目标,将英语教学内容设计成主题性的各种具体的任务,并创造英语实际生活需要的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参与、体会、实践、思考中,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加强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景中的英语能力。同时,学生可以通过自主的参与实践中,探索出学习英语的方法和策略,从而提高英语的成绩和水平。

三、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在目前中职基础英语的教学课堂上,基本上是以教师口头讲述为主,缺少互动和交流,使得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无法融入到英语课堂中。因此,英语课堂逐渐以教师为核心,成为教师的演讲现场,教学彻底失去其意义和作用。为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变以往枯燥的课堂气氛,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中职基础英语教学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发展,激发学会的英语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其次,活跃的课堂氛围的基础就是互动和交流,这种互动和交流分两种,一种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一种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可以通过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和掌握知识的程度。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和知识的接受程度,以便于更好的调整和改进,不断探索创新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学生,让学生增加对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外,教师也要注重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这样可以使得学生们的思维和想法进行碰撞。通过不断的交流探讨,让学生自主的思考和时间,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丰富中职基础英语的教学设备

英语基础知识范文2

组长:

常务副组长:

副组长:

成员:

校园安全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履行下列主要职责:

(1)指挥有关教师立即到达规定岗位,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安排教师开展相关的抢险排危或实施求救工作。

(3)根据需要对师生员工进行疏散,并根据事件性质,报请上级部门迅速依法采取紧急措施。

(4)根据需要对事件现场采取控制措施。

(5)对本校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程序进行督察指导。

(6)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应当根据“生命第一”的原则,决定是否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在第一时间内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二、预警预防

各学校负责对学生进行日常监测和管控,发现疑似问题学生及时送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开导。乡校园安全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会同各学校,根据心理辅导师反馈的问题向上级部门报告。

三、信息报送

各学校发现,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跟踪好后续信息并及时报告乡校园安全应急处置领导小组。

四、应急处置

乡校园安全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接到各学校有关报告后,立即启动《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并采取以下应急措施:

1.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参与校园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理,积极配合学校采取措施。

2.组织居委会、村委会和学校做好突发事件的收集、报告等实施工作。

英语基础知识范文3

关键词: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忠诚度;影响因素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弗雷里克在《忠诚的价值——增长,利润与持久价值背后的力量》一书中指出,职业忠诚是目前国家和社会现实情况发展的必然要求。换言之,职业忠诚是当前形势发展的根源[1]。作为企业的员工来说,用自己的忠诚来为公司获得更多的利益,是每个员工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同样的,作为教师来说,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创造人生价值也需要良好的职业忠诚度。目前,在学校体育中,体育教师职业忠诚度所带来的问题已经慢慢凸显出来。怎样提高教师的职业忠诚度,并且有深度,有远度地去研究这一问题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体育教师作为体育事业的先行者,对于外界的关注度无疑是最高的,如何提高体育教师职业忠诚度对于未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1南京市初级中学教师基本情况及忠诚度状况的分析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南京市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忠诚度进行了基本调查。共发放了220份问卷,有效问卷为200份。其中年龄方面:20-30岁占总人数的58%,31-40岁占总人数的31%,41-60岁占总人数的11%。性别上:男教师占总人数的51.5%,女教师占总人数的48.5%。在婚姻状况上,已婚教师占总人数的61%,未婚教师占总人数的39%。在职称上:无职称的占总人数27%,二级职称占总人数的41%,一级占总人数的28%,高级占3%,特级占1%。学历方面:专科学历占6%,本科占86%,研究生占8%。而根据相关性因素分析得到,年龄越高,教师的职业忠诚度越高。而在职称方面,职称越高,教师的职业忠诚度越高。对于学历来说,学历越高,反而教师的职业忠诚度越低。在性别和婚姻状况方面,女性教师表现出的职业忠诚度往往高于男性教师,可能的原因在于男性的生活压力和社会压力往往较大。未婚教师的职业忠诚度也高于已婚教师的职业忠诚度。

2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忠诚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以查阅相关资料为基础,问卷调查为前提,结合专家访谈和实地调研,对南京市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忠诚度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发现南京市中学体育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忠诚度不是特别高的问题。在走访调查中,与各个学校的体育教师进行沟通与了解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个人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薪资福利因素等。

2.1个人因素

在上述调查中便会发现,教师的年龄,性别和婚姻状况对教师的职业忠诚度有一定的影响。(1)在年龄上,不可否认,所谓年轻气盛是有一定道理的。在现在的教师招聘上,很多学校会首选有一定工作经历的老教师。教师的一项基本能力就是处理学生突发状况的能力。很多年轻教师是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在应对学生突发状况上往往不知所措,特别是面对一群正处于幼稚期和青春期交替的初中生,往往很多时候会显得没有耐心和爱心,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下,年轻教师如果得不到排解的方式方法,心态便会容易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他们对工作的热情。(2)从上文的数据中分析得出,学历越高,职业忠诚度低;学历越低,职业忠诚度反而更高。目前高学历的人才已经是层出不穷了,纵观整个江苏省的教师招聘现状来说,研究生学历应聘中小学教师已经是很普遍的事情了,而目前南京中小学教师的最低学历基本为本科生。在调查的过程中,存在少数量的专科生,在如此激烈的职业竞争下,学历相对较低的教师会感到压力倍增,唯有不断努力工作,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才不会被这个行业所淘汰。因此,他们会比同职业高学历的人更加忠诚、热爱于自己的工作。(3)在职称方面,数据反映出职称越高,职业忠诚越高;职称越低,学历越低。在本人实习过程中便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越是高职称的体育教师,在课前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中都要做的比其他教师更好。他们的每一堂体育课作为新教师来说都是一堂值得学习和模仿的模范课。他们的教案,备课笔记,听课笔记都能作为范本。而很多职称较低的教师往往欠缺这方面的能力和经验,长此以往,便会习惯于现状,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漠然的态度,从而影响教师的忠诚度。

2.2学校因素

2.2.1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软件设施)

(1)管理制度上,作为统一领导下的公办机制学校,在统一的制度领导下,各个学校在自身的文化建设上仍存在一定的区别。俗话说有什么样领导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兵。因此有什么样的校长,也会造就不同的校园文化氛围。首先在管理上,教师管理虽然作为一种最为基础和底层的班级组织管理,但也有着一般管理的内在性规律性和要求,而理性管理和人文管理构成了教师管理的有机整体,二者不可分割。每个学校除了要遵从国家对学校建设的规定外,还应制定符合自己学校特色的管理制度。拥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是一个学校办学质量的好坏的基础。在调研过程中,参观苏州市个别民办质学校,从他们对学生管理,对教师的制度管理上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发现,学校制定的管理制度要向科学化,人文化,合理化靠拢。学校作为事业单位之一,更需要更为完善的管理制度。一个学校拥有良好的考勤制度,公平的考评,评优制度,健全的聘用制度,合理的奖惩规定可以很好的抓住体育教师的心理,从而影响他们的体育教学行为上的付出,对学生教学工作态度以及对学校和学生的情感。教师是一个高危性质的职业,长期处于紧张严肃的工作氛围,教师便会对这一职业产生厌烦心理,从而影响教师的教学工作。作为学校领导来说,如果能给教师创造一个轻松有爱的工作氛围,势必会让教师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岗位。(2)一所学校是否能够给教师提供一定的学习交流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忠诚。教师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俗话说学到老活到老。在学校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中,老师更要学会与学生共同进步与成长。一个学校能够定期的给教师提供外出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教师的教学兴趣,提高教学乐趣。体育教师是一个包容性的岗位,它是集心理学、教育学、体育学为一身的一门学科,如果体育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得不到学术知识的补充,必将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和积极性。同时,体育教师对体育项目并不是全部了解的,学校如果不去组织教师对于各个体育项目的培训,势必会影响教师的全方位发展,影响教师教学内容的开展。(3)教师与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领导之间的关系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体育教师忠诚度。谢明荣和朱晓亚提出,教师与学校之间在心理契约上的理解越是趋于一致,教师的需求如果能得到满足,则教师便会主动的忠诚于学校领导组织。反之可能会降低教师忠诚度,教师会出现不良情绪,怠慢工作,寻求兼职或者离职等不良的后果[2]。在其他文献中也提到,教师与学校以及领导之间的心理达不到共鸣,以至于间接影响了教师职业忠诚度。美国著名管理学家schein认为心理契约为每一团体中成员与成员,成员与领导存在着的一定的、共向的、心理上的期望和目标。一般认为,违背心理契约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可能自己的情感和意识收到了背叛和不公正的待遇以至于教师产生愤懑和不满的心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设是一门很难的学科。在同一工作单位与同事之间的相处应是合作共赢的状态,与上级相处应是相敬如宾的。如果体育教师与同事之间没有良好的关系维系,势必影响各自的教学行为的开展。与上级领导没有达成共识,势必会影响自己在学校各项工作的进行。

2.2.2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

(1)而在学校的体育设备上的建设更会影响体育教师教学行为。有些年轻体育教师想通过利用一些器材设施来设计一堂能够来提升学生体育兴趣的课,但是会由于场地受限或器材不完善的原因无法开展。在调研的过程中,这些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很多初中没有标准的田径场,而田径场中间仍然是泥地。没有专门的排球场,就连单双杠也少之又少。而初级中学的体育教材中明确规定了初级中学生三年间需要学习的内容,从三大球到三小球,再到体操健美操武术等等,可谓是多方面全方位的。但是这些器材场地长时间得不到解决,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便会受到限制,便会降低教师教学的兴趣,从而慢慢回归传统的上课模式,即“散养”模式,如此便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会影响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而对体育教师的职业忠诚度产生负向影响。(2)除了在体育设施上,教师的办公环境也影响着教师的忠诚度。在问卷数据的分析中发现,大多的体育教师对现有的办公环境和人文环境不太满意。同时在笔者走访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办公室较为分散,一所学校的体育教师分散在各个学科办公室中,体育作为一门的单独学科没有单独的办公室,当遇到特殊情况时,组内教师不能够及时沟通交流,大大削弱了整个组别的办事效率。因此,没有良好的办公环境,也会降低教师的职业忠诚度。(3)体育图书,教材等资源的缺失也是降低体育教师职业忠诚度的原因之一。体育教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身体运动,更要教会学生怎样运动,以及教授学生心理等方面的知识。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同时作为体育教师来说,不仅要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在学术领域创造一定的价值。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教师热衷于学术的研究,定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夯实自己的理论基础。如果一所学校不能提供教学方面的图书,电子等理论资源,便会无形中增加体育教师的负担,从而侧面拉低体育教师的职业忠诚度。

2.3社会因素

2.3.1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1)中国的自古文化中便有着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家庭生活中,男人占家庭的主导地位。现在虽然已经是开放型的社会,崇尚男女平等,但是这种思想仍然存在,男主外女主内一直是现代家庭较为流行的生活方式。因此,男性肩上往往担负着更重的家庭压力和社会压力。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影响下,男教师往往忠诚度不如女教师。处于南京这样一个房价高,消费水平高的城市来说,教师收入水平远远达不到很多男性同胞的要求,虽说体育教师是一个阳光且健康的职业,但仍然被很多人议论,认为男生当教师是没前途没希望的。在这种家庭压力和社会压力的双重压力下,男性教师渴望更高的社会地位。(2)在婚姻上,已婚教师忠诚度往往不如未婚教师。首先已婚体育教师的压力会更大,不仅仅是工作上,更多的是来源于家庭。一个家庭中,孩子,父母以及各种家庭琐事无疑会分散一个教师的精力和注意力。如何协调家庭和工作,成为了已婚教师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作为性别和年龄来说,不仅仅是教师这一行业的个人问题,更上升至整个社会热议的话题。(3)在现代社会中,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在这个多样化的社会里,重文轻武的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在中学阶段,家长和学校重视文化课的情况下,就导致体育老师的自我价值难以发挥。通过走访调查不难发现,很多中学尤其以初一年级最为突出常以考试,补差,订正作业为由,各文化科目的老师肆意的占用体育课的时间。很多家长更是为了避免孩子受伤,担心体育活动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私下和文化课的老师进行交流,与体育教师却不是很亲近。体育课被认为就是让学生随便玩,体育也仅仅是一种身体锻炼的行为。在与家长的交流过程中发现他们认为的体育课的过程也没有多少技术知识含量。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在中考中能考个好成绩,考取一所好高中。不仅仅是在学校,纵观南京的各大培训市场,目前体育培训已经做的风风火火。而在各大场馆中,几乎见不到中学生的身影,很多家长都以孩子学习太忙没时间为由。这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应有的承认和尊重长期得不到改善,使体育教师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的明显降低,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巨大差距,将使个人的存在价值和道德价值的改变,心理压力是教师职业忠诚形成下降的直接原因。

2.3.2个人目标追求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的一致性

(1)教师工作虽然安逸稳定,但迫于生活的压力,很多体育教师会跳槽选择更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如宋勇刚在他的自我发展一文中就提到体育教师个人对职业的认知,组织发展与自身发展的吻合程度,抵抗工作压力等都是影响其忠诚度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从实践中看,即便学校能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发展机会,但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社会地位,经济待遇的同时,倾向于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便选择跳槽或更换职业,也就无法形成对组织的忠诚感[3]。(2)每个人在社会上的自我地位不同,生存目标也不同。结合南京的现实条件看,有的体育教师并不仅局限于只当一个体育教师,他们需要体育教师这一行业来帮助自己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当体育教师这一职业满足不了自己的需求时,他们便会做出新的选择,因而无法忠诚自己体育教师这一职业。

2.4薪资福利因素

(1)通过了解得到,目前南京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工资为2800,初级中学体育教师基本工资为3500。相对于其他的事业单位的职业来说,工资水平是比较低的。因此其职业感便会下降,特别是许多年轻教师便会产生随便怎么上课都是一样的工资,还不如随便上上的想法,出现对学校忠诚度下降的情况,这也是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忠诚度下降原因之一。(2)体育教师的工资除了基本工资外还有绩效工资,而绩效工资的发放则由各个学校根据教师在校期间的表现以及工作量进行发放。南京各个初级中学对于绩效工资的标准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因此,发放的标准也只能是各个学校视情况而定。这就存在同一各区的不同教师有可能每月拿到的工资不一样,因此有的体育教师就会产生不满情绪,从而影响体育教师的心理,进而影响体育教师的职业忠诚度。(3)体育教师除了基本工资和绩效外,节日福利也是教师薪资福利体系中的一部分。福利的发放也是依据每个学校的要求进行发放,标准不一。因此在一定条件下会造成教师们的相互攀比,从而会让一些体育教师产生不平衡的心理,间接的影响教学态度,从而影响体育教师的职业忠诚度。

3结论

3.1南京市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忠诚度不高与教师自身的性别,年龄,薪资,婚姻状况和职称有关

调查发现,体育教师的职业忠诚度存在着自身的性别,年龄,薪资,学历和职称的差异。年龄越大,体育教师的行为,情感和态度忠诚度越高,即年龄越大,体育教师职业忠诚度越高。男性体育教师在在行为忠诚,情感忠诚这两个维度中,都表现出低于女性体育教师的水平。性别对态度忠诚的影响不大,但不影响整体结果分析。未婚体育教师三个方面的忠诚度显著高于已婚体育教师的职业忠诚。学历与体育教师的行为和情感忠诚有一定的关系。最后,职称越高,体育教师的专业忠诚度越高。

3.2影响因素的多样性

从调查结果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主要以个人原因,学校原因和社会原因为主。

参考文献

[1]弗雷德里克.莱希.忠诚的价值增长、利润与持久价值背后的力量[M].华夏出版社,2001.

[2]谢明荣,朱晓亚.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教师忠诚度的研究[N].调查研究,2012.

英语基础知识范文4

关键词:民族高师英语专业,语音,语法,语篇三项技能达标 

    引言

    教育部教高[2007]1、2号文件强调指出,全国范围内将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并就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出若干建设性、指导性意见。根据文件精神,民族高师院校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突出民族师范教育各专业面向基层,面向民族地区基层教育,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民族基础教育教师。英语专业同样须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教育质量,着重强调提高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英语教师。

    一、语音、语法、语篇三项技能达标提出的理据

    根据教高[2007]1、2号文件精神,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进行,同时以基础性、全局性、引导性的项目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民族高师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必须在此文件的指导下,根据实际变革教学和评价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基础教培养合格的师资。同时民族高师英语专业教学与评价模式的改革必须是根据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精神,创造性的、科学合理的改革。在英语专业教学评价实践过程中,着力强调和推广基于语音、语法、语篇三项技能达标的民族高师英语专业教学评价模式源于以下具体的因素。

    (1)民族高师英语专业学生素质状况

    民族高师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全面提高各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各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迈上新实际征程的重任。民族高师大多处于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来源也主要为少数民族学生,以贵州省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为例,少数民族学生占总数的65%。与我国中东部地区相比,由于诸多客观的原因,民族学生整体专业素质教弱,学习方式单一。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专业素养似乎有其特殊性,集中反映在语音、语调,英语语法知识、英语语篇的鉴赏能力三方面。由于这三方面的欠缺造成民族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不强,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较弱的现实。民族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他们的语音、语调常常受到各民族语言干扰并在中学阶段仍不断地受到“强化”,当学生进入英语专业学习时,常常出现“石化”现象。例如学生在发英语中辅音时常常加附上[e]。如[d]-[de],[t]-[te],[s]-[se];唇齿音发为双唇音,如[f] [v]等等。语调的问题仍如此,学生由于缺乏对英语中升、降调所含意义的了解,在阅读过程中难以把握英语语言的短语、句群的韵律特征进而把握其中所含的意义。除此而外,根据调查反映,学生对英语语法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弱。从学生口语交际过程、写作过程及教育实习实践中均能普遍反映出这一弱点。再者,学生语篇的鉴赏能力不强源于教与学的过程。在民族高师英语专业教学队伍中,教授英美文学并有一定造诣的师资严重匮乏,学生缺乏充足的指导,同时学生学习方式单一,学习资源主要接触教材以外,很少能利用图书、媒体等资源自主学习,语言视野狭窄也是造成语篇鉴赏能力弱的原因。基于民族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事实,他们在语音、语法、语篇三项技能必须得以强化提高,为高一级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2)民族高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

    民族高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根据民族师院的特点,以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为重要目标。就民族高师英语专业而言,人才培养规格为通过四年本科学习,要求掌握中等学校英语教师必备的本专业语言和教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较熟练的听、说、读、写、译、教的技能,有独立思考,获取本专业最新信息和独立进行教学、科研的能力。总之,民族高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体说应具备基础师范性、民族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基础师范性是指民族师范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要突出“英语+师范”的复合性特征,师范性强调其基础教育性特征。这就要求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强调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语言基本技能的培养,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英语师资主要来源于地方师范院校,具备扎实语言基本功和教学技能是民族师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高度重视“英语+师范性”的教学是民族师范英语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民族高师扎根民族地区,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教育发展为己任。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强调积极参加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学改革的调研调查,同时鼓励学生积极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动向,通过教学实习(训)参与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改革的相关研究。这就是民族性是民族高师英语专业体现出的民族性特点;除此而外,民族高师要培养英语复合性人才。这是基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变化的需求提出的。国家进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变化迅速,同时需要大批在管理、旅游、外事等领域工作的英语专门人才,这些人才主要依赖地方院校的培养,民族高师在民族地区担当培养英语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民族高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除了高举师范性的旗帜外,还要顺应社会变化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合格的英语综合性人才。

    从以上分析看出,无论哪个层面的民族高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多必须强调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毫无疑问那就必须从语音、语法、语篇的基本训练抓起。

    二、语音、语法、语篇三项技能达标教学与评价模式的实践

    本文针对民族高师英语专业学生及民族高师英语人才培养的规格提出语音、语法、语篇三项技能达标教学与评价模式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也就是包括教学和教学评价两个范畴。因此,这样的模式必须贯彻落实于教学与教学评价的每一个环节,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础语言技能,才能实现民族高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再者,此模式在强化英语语言基础性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同时,辐射培养学生语言各项知识和能力,如语言运用中的策略、语言运用的得体性等。因此它又是教学与教学评价过程中最基础的要求。我们可以清晰看出,基于语音、语法、语篇三项技能达标的教学模式着重强调对学生语音知识、语法知识及句法知识、篇章结构知识的教学,目的是为学生语言能力形成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语言节奏韵律、词语得体选择和语篇鉴赏能力,通过在语言实践中强化这样一些语言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学生语言组织(策略)能力和语用能力,构建学生整体语言能力。这种由内而外,由易到难,由基础到综合的教学模式符合民族师院英语专业学生的现状和实际,同时突出了人才培养的方案,那就是高师英语专业必须重视学生语言基础性教学,为学生进入职场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p#分页标题#e#

    (1)语音、语法、语篇三项技能达标教学模式

    根据本文提出的观点,在语言教学领域,如何实现语音、语法、语篇三项技能达标是切实提高民族高师英语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

    首先是英语教师的语言师范性。传统教学过程中,我们过多强调教学材料在学生学习语言过程中的示范性作用。这种“静态式”的语言示范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以及时了解学生语言学生过程中的状况。例如语音、语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仅按照教材线索向学生讲解分析,学生除了获得那些相关理论知识外,缺乏语言训练,最终难以正确得体的使用语言。为此,我们必须强调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言示范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必须使用语言交际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为学生营造准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语言训练过程中逐步习的那些基础语言知识和能力,为更高一级学习奠定基础。其次,英语学科各课程教学中应高度重视语音、语法、语篇三项技能的训练。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之本,是民族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之源。强化语言基础性知识和能力是基于学生的实际,是基于基础教育英语学科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符合语言学习规律和特点的需要。因此,在各课程的教学中,特别是英语语言知识及相关知识课的教学中,须把帮助提高学生语言知识和能力的基础性放在教学的第一位。再次,教学过程中应分阶段,分层次地实现语音、语法、语篇三项技能达标。要实现本文提出的三项技能达标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是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同时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为此,在英语专业低年级阶段着重强化语音和语法的教学和实践,让学生准确把握英语语音的发音规则,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教师必须努力帮助他们及时矫正那些错误的发音和表达,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高年级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有词、句、段引向英语语篇的分析与鉴赏上来,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和批评鉴赏能力。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相对的分阶段、层次教学应是多维度的而非单一的。最后我们指出,要真正实现三项技能达标必须强调在语言实践中教学和学习。英语语言任何知识和能力的获得必须在实践中获得。就师范院校而言,我们可以通过进行基础教育英语教学实践中检验和考查学生三项技能的基本情况。这首先让学生通过教学相长获得语言基本知识技能,同时又实现三项技能与基础教育英语学科要求的对接。

    (2)语音、语法、语篇三项技能达标评价模式

    三项技能达标的评价内容包括对学习者的评价(学习评价)和教学者的评价(教师评价)两项内容。只有通过对学生三项技能的评价方能检测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状况,同时反过来说,这样的评价又反映教师教育教学的成果是否实现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因此它又包括对教师评价的内容。

    三项技能达标中的学习评价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形成性评价要求及时反馈各阶段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对于民族学生来说,即时发现他们在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获得过程中的问题并加以指导帮助,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终结性评价要求教师在结束某一阶段的教学活动后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做一个概括性的总结。无论哪一种评价方式的使用,我们必须注意的是:注意将评价至于课堂教学。对民族学生的语音、语法、语篇能力状况必须分布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中,使学生得到必要的诊断、反馈,使学生学习与评价走向一体化,关注民族学生语言基本知识与能力的点滴进步。第二方面,评价过程中关注学生自评与互评。三项技能的培养和提高除了在课堂接受教师的传授和帮助外,更多的依赖学生课外的自主性学生和语言实践。因此学生自评与互评是必要的措施。学生的自我评价包括借助学习辅导材料、媒体网络提供的评价方式进行,也包括自我反省,自我调节的过程,学生的自我评价常常对自身的学习起直接的作用。同时发动学生之间互评或小组评价是对学生语言学习发挥了监督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语言学习的热情。

    以上是对三项技能达标评价的手段和要求,只有把这些评价方式融入教学中的各环节,客观反映民族学生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把握情况,即使调整教师的教学方法,真正实现民族高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师范性的要求。

    三、结束

    本文针对民族高师英语专业学生状况及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提出基于语音、语法、语篇三项技能达标教学与评价模式的教学改革思路。首先它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因为英语语言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提高贯穿专业教学全过程,只要强化教师对民族学生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提高的必要和紧迫性认识,认真落实于各专业课程的教学,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民族学生语言能力一定能得以大幅度提高。其次,本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民族高师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英语基础知识较差,底子薄的现状,我们必须面对现实,着力抓住培养和提高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这一核心问题开展教学和教学改革,使这些未来从事基础教育的英语教师们有能力、高素质地落实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各项要求,真正实现英语教育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Bachman Lyle F: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英语基础知识范文5

1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现状

“跨文化意识”的定义如下,所谓“跨文化”,就是指跨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界线的文化。从学习理论上来讲,顾名思义,跨文化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语言交往交流中“双方参与者不仅仅依赖自己国家或者民族文化的代码、习惯、观念和行为方式,而是在交流的过程中尝试去经历和了解对方文化背景影响下的代码、习惯、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所有关系。从文化理论上来讲,跨文化意识涉及到了一定的文化认同,就是指人类群体或个体对于某一特定文化的归属和接纳,带有文化价值的特定指向性,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就是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也注重对于英语文化的培养,使自己成为英语实用型人才。考虑到初中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和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英语实际能力,能够做到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们的有效交流,当前初中英语教师已经逐渐开始重视对于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训练,通过传授英语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渗透英语背景文化来树立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观念,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成绩和效果。然而,目前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还是侧重于对于理论语言,包括单词、语法、阅读技巧的教学,文化渗透只是一个附加的过程,往往一带而过,而且,目前初中英语课堂上的跨文化英语教学缺乏成型具体的理论指导与充分丰富的经验积累,学生自身也没有形成将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综合文化素养的培养与联系结合起来的意识,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对自己英语文化素养的培训,然后产生轻描淡写的意识和浮光掠影的印象。同时,目前的英语训练包括日常作业和考试训练,还是侧重于基础知识、阅读技巧与语法能力的训练,类似于英语作文这种比较检验英语跨文化意识的题目在日常训练中往往被忽视,只是考前突击背诵一些文章和句型,甚至课本教材的编写中,对于系统性理论性充足性的跨文化内容的补充与编写都没有提上日程,这对于全面提升学生英语中文跨文化意识与能力都是十分不利的,也是目前跨英语文化教学的最大难点所在。面对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与教师学生目前跨文化意识的薄弱,当代初中英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跨文化意识教学的重要性,在已有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初中英语跨文化教学,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英语应用型和文化交流型人才。

2初中英语中“跨文化意识”的教学对策

2.1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跨文化教学资源。初中英语课堂上的已有跨文化教学资源相对减少,需要教师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相应资源。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为教师获得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了条件,初中英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内容,打造跨文化教学情境,由此提升学生跨文化意识。一方面,教师要形成英语课堂的英语模式。当下初中英语课堂多半还是类似于普通教学课堂,为教师主导讲授学生被迫接受的机械化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与外国课堂有较大出入,因此,英语教师要自觉将中式课堂与西式课堂相结合,外国英语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有认知同化模式、范例教学模式和情境教学模式等等,通过“1创设情境—2确定问题—3自主学习—4协作学习—5效果评价”这一课堂环节流程来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学习能力,初中英语教师也应学习西方较为先进的教学模式与风格并融入实际课堂中,打造具有英国文化背景感染的高效课堂,提升学生跨文化体验与意识。另一方面,教师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增加课堂跨文化教学资源。例如在讲解“Whattimedoyougotoschool?”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上网搜集英国学生的上学时间安排、上学方式选择等介绍视频,不仅吸引学生课堂兴趣,也使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中英文化差异,进而形成对于中外跨文化区别的初印象,对于提升学生跨文化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跨文化教学资源,打造真实生动的跨文化教育情境,使学生开拓眼界,接触到更多的西式文化,在体验接触的过程中提升跨文化交流理解意识。

2.2挖掘教材资源,提升跨文化差别敏感度。在目前的英语课堂上,教师对于教材的运用往往停留在基础知识的讲授,包括单词词汇、文章阅读、语法技巧等方面,而往往忽视教材编写者在课本编写时加入的体现英国文化的内容。为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提升对于教材内容的使用效率,提升学生对于跨文化差别的敏感度。首先,对于课本中词汇体现的文化差异教师应注重对于学生的传授。英语词汇包括单词发音、拼写、情感等多方面内容,目前学生对于英语单词的学习往往还停留在基本发音与听写上,教师也更加注重对于这方面的考察,但是英语单词词汇往往体现出独特的文化气息与中国文化的差异。例如色彩上,蓝色在中国往往象征着一种希望和未来,但是在英语中,blue代表的是忧郁、惆怅的意思,通过对于学生这种中英文化差异的教导,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于跨文化学习的兴趣与能力。其次,教师应注重在文章阅读中讲解中英文化差异。例如英语文章中往往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特殊句型,在翻译时与中文有较大差异,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中英句子使用的特殊内容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句子差异感受到中英文化交流中的差别,提升跨文化理解与感受。最后,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或者是其他小贴士,充分利用文章中与基础知识关系不大的内容例如通过图片欣赏使学生提升对于文化差别的敏感度与兴趣度,不断提升跨文化交流意识。初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加大对于学生基础知识之外的文化内容教育,使学生充分发现教材中体现的英国文化的独特之处,由此提升跨文化意识与差别敏感度。

2.3加强中英跨文化交流,回归现实生活。初中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与英语交际能力,使学生可以比较流畅地与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人交流沟通。因此,教师应加大对于学生中英跨文化交流的训练,提升学生实际的语言交际能力。首先,教师要提升言语交际在成绩考核中的比例。训练检验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方式有很多,可以通过口语演讲或者英语对话的形式,提升学生的英语口语交流水平。教师应从发音、语序、语调、情感等多种角度对学生加以培训,使学生减少“中国式英文发音”这种在英语学习中较为常见的问题,真正体会到不同文化的语言差异。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应侧重于使用英语给学生授课。很多初中英语教师因为怕完全英文学生会听不懂、跟不上课堂进度而采取中文教学。实则不然,英语语言交流与表达能力就是在这种训练与磨合之中慢慢培养提升的,只有通过充分的语言训练,才能真正提升英语教学的实际价值。最后,教师应将跨文化英语教学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去。中文教学强调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英语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可以通过课下有时间的时候给学生播放英文电影,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西方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同时对于西方文化背景产生比较全面的认识与理解,为跨文化语言交际的开展奠定基础。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英语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去少年宫与外国友人进行对话,或者请外教来到课堂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接触与沟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与能力在与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实际交流与沟通过程中会得到更加高效的培养与提升,通过类似实际生活的体验与训练,对于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很大帮助。加强中英跨文化交流,初中英语教师在用英文授课的同时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得以切身实地地与外国友人交流,切实提升跨文化交流表达理解能力,同时使跨文化训练源于生活并回归于现实生活,在实际实践与体验中发挥其实用价值,切实全面提升学生初中英语学习的跨文化意识与能力。

3结束语

英语基础知识范文6

笔者对学前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堂双基教学模式中的“双基”是这样界定的:(1)基础知识包括:①语言基础知识,即语音、语调、词汇和语法;②教学基础知识,即英语教学法和教学理论。(2)基本技能包括:①英语语言技能,即听、说、读、写和译;②英语教学技能,即教学设计、教学法运用课堂教学和活动组织能力。

二、英语口语课堂任务型双基教学模式研究

1.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语言教学方法。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将英语的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中,通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用目的语解决交际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英语。在任务型课堂教学中,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通过设计相应的交际情景传授新句型、新词汇,指导学生练习。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内容、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学生是任务的完成者,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结合自己已有知识,通过对话、交流等学习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并能将所学的语言融会贯通,进而扩展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创设任务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健康发展。

2.任务型双基教学模式教学程序

英语口语课堂任务型双基教学模式是指以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要信息输入内容,以“布置任务—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信息输出—评价总结”为教学程序的课堂教学模式。(1)布置任务。教师在上一节课堂最后布置口语交际任务,要求学生通过多媒体查找相关信息;然后在口语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足量的信息输入,其中包括会话相关的语音、词汇、语法、中西方文化差异、交际技巧等。课上教师引入并介绍任务,介绍任务的要求和实施任务的步骤。(2)信息输入。在这个阶段,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学生语言技能的现有基础上,系统合理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输入,总结复习已学过知识,呈现并讲解新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3)信息加工。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形式,对老师所教授的新知识和技能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同时,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解决学生在交际练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4)信息输出。教师可以按照个体差异和互补的原则为学生分组,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时能够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在这个阶段,学生通过独自或小组合作,按要求完成任务。老师挑选几个或几组有代表性的学生,以口头汇报形式总结任务完成情况,也可以以组为单位在公众面前进行任务过程操练、展示。(5)评价总结。针对任务完成情况,由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或对自己进行分析评价,使学生在对自己的任务认识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新知识的熟练掌握。

三、传统常规教学模式与任务型双基教学模式比较

传统常规教学模式教学是以教师领读、分析和讲解授课内容,学生跟读、理解所学内容为主要形式。由于基本上是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师生间缺乏真正的交流。此外,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认知能力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任务型双基教学模式主要特征如下:

1.课程设置是从整体到部分,重视概念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2.教师以互动形式开展教学,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个体或小组必须具有内在动力、团结协作,共同确立自己的目标。

3.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上时间,教师主要精讲课本内容,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讨论、小组活动,这种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考查、观察和交流,对学生的书面作业、课堂展示、学习态度等作出过程性的评价。这种评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激励,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并转化为继续进步的动力。

四、结语

英语基础知识范文7

关键词:职业技能;高职英语;英语口语教学

自2008年以来,职业技能大赛已走过了10个春秋。“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一项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职业技能大赛有力地推动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了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结合,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1]。作为职业技能大赛重要的组成部分,英语口语技能大赛日益受到高职院校师生的重视。此项赛事,不仅是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口语比赛的“战场”,更是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实践“课堂”。对于学生而言,通过大赛的层层激烈竞争,可以提高自己英语的实用技能,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更好地与后期职业规划相对接;对于教师而言,可以通过大赛反思教学成果,总结教学经验,更好地实施英语教学改革,从而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

一、技能大赛折射出的高职英语课程教学问题

(一)学生英语基础知识根基薄弱

目前,高职英语课程教学处于一种被边缘化的状态,学生英语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英语能力评价模式仅限于A、B级考试,而这种考试的专业水平又不是很高,也没有对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口语水平加以考查,因此学生对高职英语学习处于一种过级即停的状态。准确流利的英语口语表达是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之一,同时也是英语技能大赛基本素养之一,然而,由于多数高职院校学生词汇量匮乏,语言结构和语法结构把握不精准,在口语表达中容易出现不够准确的英文句式。在技能大赛情景交流这一环节,要求参赛者抽取一个场景题目,再根据题目要求扮演相应的角色,与外籍主试官进行一对一交流,多数学生对文本资料理解不够精准,或者是虽然理解充分,但由于不适应外籍考官的陌生发音,而难以准确捕捉对方说话的关键词,从而误解所提问题,更谈不上准确有效地交流。此外,很多高职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英语表达的口音上存在较重的地域色彩,对语音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也就是我们平时所熟知的“方言”英语,英语发音不准确,而这往往与学生长期的发音习惯有关系,短期内难以得到改善[2]。

(二)思辨能力培养欠佳

思辨能力是一种集思考、分析、辨别以及说服解释的能力,既包括思维能力也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就英语口语技能大赛而言,在职场描述(Presentation)这一环节,要求参赛者抽取一幅反应行业、企业业务发展或社会经济等热点问题的统计图表或图片,根据给出的说明,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口头描述和观点阐述。参赛选手准备时间为10分钟,表述时间为3分钟,由于时间比较紧,参赛选手往往看问题流于表面,无法剖析问题本质,缺乏冷静思考,出现逻辑混乱、语言欠缺条理性、语法错误、词汇单一等问题。还有些参赛选手在思维对话中,总是中英文来回转码,习惯于先打好中文稿,在现场描述时再套用英语句式翻译出来,这样不仅浪费比赛时间,而且对图表的思维表达逻辑不够清晰,不能辨清图表背后实质问题。所以,在英语学习中不仅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及英文思维习惯。

(三)知识面狭窄

英语口语技能大赛不仅考查学生的“专业性”,还在一定程度上考查学生的知识面维度。可是,由于学生还没有踏入社会,缺乏一定的生活阅历,知识储备欠缺,在分析问题时很容易将自己的思维限定在一个非常狭隘的范围。就英语口语技能大赛的即席辩论(Debate)这一环节而言,要求参赛选手分正反方,就某一职业领域或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现场即兴辩论。而学生由于自身知识面狭窄,回答问题往往缺乏深度,反应迟钝,思维不够敏捷。英语口语大赛的每个项目基本依照“内容、条理、语言、举止”四个主要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评定,而这每一方面又都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可是,比赛中发现,学生回答问题内容不完整,不能很好的就主题发挥,逻辑性混乱,条理不清晰,语言不丰富,对本专业知识掌握的精准度不够,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涉猎也较浅薄。

(四)公共场合话语表现力不足

高职学生大都缺乏自主表达英文的自信,虽然意识到英语表达对参与职业竞争的重要性,却不愿意在公共场合进行英语表达,很多高职院校仍然存在哑巴英语这种现象。英语口语技能大赛不仅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思辨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公众场合话语表现力的一种考查。很多参赛选手一直处于紧张状态,无法进行正常发挥,此外,还有些学生口头禅、停顿、重复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也是学生心理素质差的一种表现[3]。另外,口语表达一直是高职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一个短板,平时在日常对英语口语的训练程度不够,发音不标准,缺乏足够的英语交流,也导致了学生对于英语口语表达的自信心不够,从而在赛场上表现力欠佳,体现不出学生的实际语言功底和语言风采。

二、英语口语课程教学的改进

(一)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

针对比赛中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了解英语的衍变、英语的词汇、英语语法、英语语音等基础知识,通过学习与英语有关的基础知识,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当然,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全英式教学,以扩大学生词汇量,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发音;另一方面就高职院校学生英语水平测试而言,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更高级别的英语等级考试。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像其他的学科显效那么快,学生可以每天进行一些强化训练,可以每天坚持看一篇英语美文,听一些英语歌曲,看一些英语电影或是英语综艺节目。对于学校而言,应提供高质量的英语教学材料,对于英语这种时刻更新的语言学科来说,更要选择适合学生学习背景,具有实用性综合性的教材,教材内容的选择不能单从课程要求入手,还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了解这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使得教材更加专业化、生活化,为学生的在校学习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4]。

(二)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引导,深耕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优秀的教师要善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其思维创造。高职院校英语口语技能大赛旨在考查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及对相关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其独特的比赛内容和流程设计,要求我国高职院校的英语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式引导,深耕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就某一个社会现象或热点问题展开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是观点,从而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眼界更加开阔。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要深耕教学资源,不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还要让他们深层次地了解为什么,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吃透材料。在技能大赛中发现,多数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的把握运用达不到要求,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更高的专业素养,能够准确把握教学资源所要表达的内容,并能有效地传输给学生。《中庸》有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孔子也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辨能力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当然思辨能力的培养一日不可方得,在课程教学中,教师须对学生加以引导,利用先进的数字化资源和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长此以往才能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开设选修课,拓展学生知识面

学校开展选修课可以让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都得到很大的提升,学生知道的更多,发展更全面。兴趣是学生学习和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有意识地创设各种兴趣情景,学生就会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另外,教师还应该巧设问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使学生结合已学的知识去探索、创造,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四)注重公共场合话语表现力的培养

职业技能大赛考核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一定程度上也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考查。学生在比赛中由于过于紧张,语言缺乏逻辑性、条理性、思维混乱。为消除这一现象,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公共场合说英语的环境,举行班级同学之间的英语辩论赛,英语演讲比赛或诗歌诵读活动。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同学分小组进行讨论,改变学生害羞、怯懦的心理特点,刺激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意愿[2];其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英语大赛来提高自己英语口语水平。一方面,可以通过比赛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敢于在公共场合表现自己;另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对教师的教学成果进行有效检验。

三、结语

英语基础知识范文8

【关键词】就业;高职英语;教育

一、强化英语基础知识教育

这里所说的英语基础知识教育包括公共英语基础知识和专业英语基础知识。对于英语专业的同学要强化其专业英语基础知识,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则要强化其公共英语基础知识教育,学校在这方面要有所区分。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是对高等职业学院学生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制约高职生就业的重要考量因素。如何强化英语基础知识教育?建议做到以下几点:(1)摸清生源来历及生源质量(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在英语教学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还有的地区高考不考听力)。(2)结合生源质量状况,制定不同培养方案。有些地区的同学入学时英语基础本来就很好,其起点可以放高一点(如从英语2起步);有的同学英语底子太过薄弱,其英语学习起点应该降低(如从英语1开始起步),这样便可以解决因生源质量分布不均引发的英语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3)区分英语基础课方向。高职生进入高年级以后,根据其上学年英语成绩,把成绩优秀的同学吸收到发展班学习。发展班要区分学习方向,不再使用综合性教材,而是有针对性地把英语课分为英语写作、科技英语翻译、英美文化、商务英语、英语口语交际、英语听力实训等板块。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亟待弥补的薄弱环节选修其中的2门。这样便可以很大限度地照顾到每位同学自身的学习情况。(4)实时考核,定期反馈。考核可以不停留在每门课的结课考试上,也可以全校集中进行期中加试。通过加大考核力度给学生施压,保证其不懈怠不滑坡。另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是四六级通过率,四六级与就业息息相关,也是企业在人才招聘时关注的重点,绝对不容忽视。

二、进行专项职业英语教育

对于不同专业的同学,要开设专业英语课,讲授本专业设计的术语、专有名词、专业英文著作等,并要求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进行基本的沟通交流,应对常规的交际场合。还要教会同学们使用外文数据库来查阅外文文献、阅读外文期刊、报纸、专著。以金融专业为例,常用的术语有Agent(人)、AgencyBonds(机构债券)、ATOI(税后营运收入)、AffiliatedCompanies(联营公司)、Acquisition(收购)、AcquisitionPremium(收购溢价)等。这些如果仅仅依靠公共英语课该专业的同学几乎很难触及得到,开设专业英语课旨在让相关专业同学零距离接触本专业必备的专业英语知识,这给其今后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专业英语课要辅之以实践课,实践的主题一定要取材于就业求职活动,可以采取情境创设的模式。例如金融专业的同学,在学习完专业课以后以三到五人为一组,模拟商业洽谈活动。实践模拟活动要提前一周生成模拟策划书,策划书务必涵盖实践主题、实践意义、实践内容、实践总结、教师评价几个部分。教师在审批策划书时关键看学生对专业英语知识的运用情况是否全面准确,是否能体现出专业英语课对学生今后在真实的职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创新授课模式,加强师生交流

高职生由于年龄的问题,在英语课堂上普遍表现出“很害羞、易尴尬、不积极”。老师抛出问题,台下鸦雀无声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并不是由于同学们的英语水平差,不懂不会,而是因为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觉得这种问答模式显得很幼稚很无趣。“情境问答”这种在中小学英语教育中行之有效的办法随着学生自身年龄的增长早已不合时宜了。教师在授课时应该竭力避免这种矛盾的产生,要善于创新授课模式,以此来激发同学们的热情。笔者认为,高校生的英语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自己探索,独立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从备课到授课再到课后反馈承担着过多的教学压力,老师的上课内容与学生自身的兴趣也很难契合,结果师生双方都很累,但收效甚微。新的教育模式下,教师退居二线,在英语教学中起到辅助点拨作用,自身的教学压力得到极大释放。学生根据自己设计去学习,学其想学,做其想做,遇到问题及时与老师沟通讨论,如此便能因材施教、事半功倍。当然这种模式下,教师还要起到监督作用,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情况,不让问题积压。

四、开设就业指导课

笔者调查发现,很多高职生在校期间不仅对英语课程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甚至对于今后的就业都显得很云里雾里、一知半解,更不要说把二者结合在一起了。因此学校要开设就业指导课,先让同学对自己所学专业领域的就业形势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对于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有一个大概的认知。在此基础上,了解自己求职必须的技能,在后期学习中才能够有意识地去训练技能。就英语而言,教师可以结合国家政策及国际形势向同学们强调,经济全球化下,英语几乎已成为个人职业发展的基本功。无论是外企、合资企业还是国企、高校,乃至是机关事业单位,对英语水平都有硬性要求。要让同学们明白,英语已经成为高校生学习的重头戏。

五、必要的实践环节不可少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终。”知识与实践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英语是一门实用学科,要求具备听说读写四项能力,这要通过反复大量的实践才能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学生单纯地从课堂上进行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训练还远远不够。要知道听外国人说话,与听老师用英语授课或者看英语视频是有较大差异的。同样地,与外国人交谈也不同于课堂上的英语交流。英语在国际间的交流不只是英语单词和英语语法的简单堆叠,其背后还蕴含着复杂的英美文化。要能够透过语言感知说话人的心理、意图和思想情感。笔者认为,现如今很多高校都有外教,可以利用这部分师资开设公共选修课,让各专业同学都有机会和外国人实打实地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准确得知自己在英语口语交际上存在的问题,需要补充哪方面缺口,需要朝那个方向努力都变得十分清晰。而不是一味地闭门造车,结果学成了“汉式英语”。除此之外,英语翻译行业常用的“同声传译”和“交传”也是训练英语交际能力很不错的方式,值得广大高职院校英语老师借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全面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实施,英语正在逐步向各行各业渗透。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致使就业形势愈发严峻。从个人、企业到国家,要想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少不了与外界的交流学习,而实现高质量的对外交流离不开扎实的英语交际能力。不管是从眼下的就业形势还是高职生个人自身的发展出发,都要求高职生把英语学的透彻、用的熟练。针对现下高职院校在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各高职院校必须尽快做出调整。要不断优化英语课程教学计划、创新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增加就业指导课和专业英语实践课,以此为依托,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从学校到职场的无缝对接。值得一提的是,在实践环节要加大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祖国的现代化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关姗.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研究[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04)

[2]方耀萍.就业导向视野下的高职英语教学转型路径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1)

[3]徐莹.就业导向下高职英语的教学创新策略研讨[J].亚太教育,2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