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实践活动范例

学习实践活动

学习实践活动范文1

关键词:活动型课程;社会实践活动;学习对策

根据《2017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思想政治课程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性学科课型。强调以“活动”为纽带,把“学生主体”与“学习内容”有机联结起来,要求以“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承载学科内容的载体。这一转变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以提高政治的核心素养,但是受“高考指挥棒”和各地课程资源分配不均的影响,如何让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能只流于形式,真实的促进学生学业水平的发展,本文就这方面进行探讨。

一、学习的内涵及界定

学习是个体心理的积极建构,而不是对教学的被动接受,学生在开放的、充满意义解释和建构的环境中,通过协作、会话达成意义建构的目的。1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我们很容易将学习等同于认知过程,这不仅将学习的概念窄化了,还将学习的途径固化了。因此,学习的丰富性和深刻性要求学习是学生作为主体的多样化实践活动,通过知识理解,社会参与、情感体悟等环节,将抽象的知识表征与具体事物的特征建立关联,以实现个性化和社会化的教育宗旨。学习经验的最终归宿在于意义的创生,而这一系列内化的过程只能在生活中得以发生。《2017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规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性质是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并在实施建议中多次提到以社会实践活动为方式承载学科内容,这无疑为我们学习指明明路。不可否认,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一定工具性,使学习在情景中发生,它的开展建立在问题解决、复杂情境、多层次的互动上,学生通过理解、体验获得新知,这也是学科核心素养中社会参与的必然要求。

二、活动型课程视域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活动型学科课程是思想政治课程“专享”的标识性概念,而学科内容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是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显著特点。围绕议题,展开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身处在社会前沿,既仰望星空,又照进现实,让学生愉悦地体验到身边“熟悉的风景”中蕴含的学科知识,师生合作交流中将知识得以内化,这是我们未来教学的愿景。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的开展建立在问题解决、复杂情境、多层次的互动上,学生得以在不同的情境中提高自己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本领,促进道德定力和及辩证思维能力的培育养成。并且,将学生“放出去”,真实接触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理解、体验获得新知,这也是学科核心素养中社会参与的必然要求。

三、社会实践活动学习实施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活动型学科课程是思想政治课程“专享”的标识性概念,学科内容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是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显著特点。受社会环境、传统观念、实践载体等多因素制约,社会实践活动学习在实施中不可避免遇到许多问题,更需要我们迎难而上,解决问题,以获得最佳实践效果,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以学习学科知识为内核,确定恰当活动目标

现实中,不少学校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活动被认为是“带学生出去玩”,不少老师反映活动开展的本意是好的,但在实施过程中他们发现不少学生停留在表层,有的仅象征性地做些活动便停滞不前了,他们失去了学习的目的和方向,热衷于闲聊,导致实践活动失去了意义,这就陷入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提出的“悬在半空中的主体”的漩涡之中。依据新课标要求,“把特定过程的体验作为课程目标来规定,把课程内容安放在活动过程铺就的轨道上运行”,这是成就学科素养的必由之路。2因此,制定目标时要考虑到实施中方方面面的影响因素,包括课程标准、学情,教学环境等因素,用生活逻辑来统整知识逻辑,用生活事件来润泽知识命题,以力求达到“学习内容活动化、活动设计内容化”的效果。比如:在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时,教师可组织学生查阅党史相关文献,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战役历史纪念馆,感悟从革命战争年代的旧中国到今天的新中国的巨变,领悟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宗旨。

(二)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现在,仍有部分高中把升学率作为评价办学质量和水平的唯一标准。在应试教育带来的短期效益影响下,不少老师担忧“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会不会耽误上课时间”、“高考压力下活动的开展能不能带来分数的提高”、“课堂模拟活动也能取得类似的效果,何必非要走出校门”。这些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教师意识到学生能力发展离不开对社会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为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提供有力途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教师对活动有效性的担忧,即活动能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高中政治课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延伸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与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渗透与融合,使学生与知识得以面对面的融合,在活动经历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达到教育无痕的效果。这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要善于挖缺教材中可操作性的知识点,采用参观访谈、问卷调查、模拟实践等多种形式,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

(三)活动方式独辟蹊径,灵活多样

实践性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特征,也是其范畴的应有之义,但受考试评价压力和学校管理运行的现实限制时,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缺乏合适载体,开展时经常会出现“形聚而神散”的问题,甚至有的组织者在事前误解教材议题的要领,整场活动的进行地点与流程让人一头雾水、毫无意义。此外,活动方式与教材内容主旨不匹配,活动的开展一味“牵强附和”教材内容,不仅让学生对活动产生“抵触心理”,而且影响学生脑内知识逻辑体系的建构。二十世纪皮亚杰指出学习不等同于知识,它是由“情境所激发的”3,发展才是其核心旨趣。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是一致的,既在真实情境中发展个体社会性经验。学科的素养水平注定要通过身处的、真实的、有情节的具体情境或回归到具体情境中才能表现出来。教育是个体个性化和社会化的过程,一方面,活动是让主体与内容面对面融合的舞台。教师要强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活动设计,把理论观点阐述于社会生活和学生活动之中,对活动议题及内容的发展具有预见性,使活动通过结构化的设计,目的得以明确,内容得以清晰,以起到促进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倡导综合性教学形式。高中政治课虽然有严密的逻辑体系,但它不是孤零零的课程,活动实施可以另辟蹊径,与其它方式进行整合,有效地组织起学生零碎化的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与客观世界、他人、自身的对话,以温和协商的方式,将新观念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坚持“求同”与“求异”相结合的评价标准,注重学生行为表现

杜威将具有教育性的经验划分了两个基本标准,一是“经验的连续性”,二是“经验的交互作用”。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感性经验,这只是学习的第一步,将其在头脑中系统化并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以此来提升经验,并加以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使知识化作自己的“血与肉”,才是学习的最终归宿。但是,社会实践活动属于情感内化的活动,很难通过量化指标进行评价。因此针对思想政治课程的社会实践活动,评价时可采用“求同”与“求异”相结合的方式。“求同”是指,对于性格各异的学生在活动中表现着行为的差异,教师要不忘活动的“初心”,以活动目标和基本观点为标准确立“统一要求”。而“求异”一方面是活动中,学生能以多视角看待问题、多方面分析问题、多方式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是活动后,教师能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互通有无,不仅评价学科内容的学习效果,更要评价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不仅关注学生表达的学科内容,还要关注学生表达时的思维逻辑及解决问题过程中遵循的理论依据,力求达到“多把尺子量学生,促进全面发展”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晓东.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课评价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31):52-54.

[2]郭元祥.论学习观的变革:学习的边界、境界与层次[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01):1-11.

[3]朱志平.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05):4-8.

学习实践活动范文2

一、总体要求

按照在思想认识上有新进步、在解决突出问题上有新进展、在创新体制机制上有新突破、在促进科学发展上有新成效的目标要求,充分应用学习调研、分析检查阶段的活动成果,坚持解决实际问题要实事求是,真抓实干,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针对在学习调研和分析检查阶段梳理出来的突出问题,把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提出的思路和措施进一步细化分解,将整改措施目标化、具体化、责任化,按解决问题和完善制度的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分类提出整改落实的目标、方式方法和时限要求,建立责任制,明确分管领导、分管部门。

二、整改内容

在学习调研、分析检查两个阶段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多次召开党委会议,对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逐一进行梳理归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思想观念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思想不够解放,创新意识不够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学管理理念的意识不强,干部职工的精神状态还不够饱满,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宗旨观念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发展思路创新不够。一是生产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目前我市大部分制盐企业,仍以原盐为主,资源利用率低,盐化工、海产养殖虽有一定发展,但发展的广度深度不够。二是批发企业经营业务单一,整体效益提高慢。多数县公司完全依赖食盐专营,专营以外的产业发展缓慢,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差,缺乏新的经济支撑点。

(三)落实措施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上还没有完全做到统筹兼顾,工作责任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推动工作的力度还不够扎实。一是盐政执法力度仍需加强。走私贩私屡禁不止,假复合膜案件增多,对大案要案的追查还不够彻底。二是落实食盐专营政策不完全到位。个别批发企业仍存在不规范的经营行为,只考虑小团体利益,大局观念差。三是食盐流通现代化建设推进不够快。

(四)管理运营机制不够完善。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制度还不很健全,管理运营机制还不够科学有效。

(五)工作成效不很显著。一是在食盐流通领域中,违法生产、加工、贩销私盐现象仍然存在,食盐专营各项指标仍有待提高,食盐安全综合保障措施还需要加强。二是在盐政执法方面,人员、资金、设备短缺,与外省市边界盐业市场治理难度大。三是制盐企业无序开发、资源利用率低;企业管理粗放,产品结构不合理;人员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人才匮乏。等等,这些问题成为制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六)工作作风需要进一步改进。存在重业务工作,轻作风建设,影响机关效率效能的进一步提高。个别干部职工存在“懒、散、拖、浮”现象。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基层较少,调查研究做得还不够,形式主义仍不同形式的存在,领导干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意识仍需进一步增强。。

三、整改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用创新精神破解难题,紧紧围绕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中心,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思路,开拓工作新局面。要全面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职工队伍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为盐业各项工作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要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加快盐业发展,实现由盐业大市向盐业强市的转变;要加强盐政管理,进一步提高食盐专营水平,坚决履行好党和政府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民族素质的提高;要创新执法与服务相结合的盐政执法机制,促进全市发展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四、整改措施

(一)针对思想观念不够解放的问题,着重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和科学实践锻炼,全面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职工政治理论素质和科学发展能力。

(1)强化理论学习。将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与开展党员干部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制定完善理论学习计划和学习制度,坚持周五集中学习,正确处理好工学矛盾。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重点,明确学习内容、形式,严肃学习纪律,务求学习取得实效。

时限:年3月开始完善制度并严格组织实施。

责任科室(处):党委办公室。

(2)创新党员干部教育机制。把党建工作与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党建工作,全面落实“”制度和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逐步形成党建工作和党员干部教育机制,促进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对科学发展精神实质、深刻内涵和本质要求的认识不断深化,增强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塑造一支思想政治可靠、科学发展能力强的党员干部职工队伍。

时限:年底形成党员干部职工队伍建设的特色长效机制。

责任科室(处):党委办公室。

(二)针对发展思路创新不够的问题,强化追赶赶超意识,科学分析,因地制宜地找出科学发展的突破口。

(1)建设市局直属原盐生产基地。力争2年内建设3—5万吨直属盐场,稳定全市食盐和小工业盐市场供应,提高单位抗风险能力。

时限:年底以前完成。

责任科室(处):办公室。

(2)加强食盐专营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开工建设市食盐储备库,全面提升我市合格食盐的稳定供应和保障水平,确保食盐安全,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民族素质的提高。

时限:年底以前完成。

责任科室(处):办公室、批发管理处。

(3)以科技进步为依托,加快生产企业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尽快拉长盐业产业链条,形成“盐、化、养”并举的循环经济模式。

时限:年底取得实效。

责任科室(处):盐政综合科。

(4)批发企业要结合食盐流通现代化建设,加快专营以外的产业发展,重点是发展现代物流业,提高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

时限:年底基本完成。#p#分页标题#e#

责任科室(处):盐政综合科。

(三)针对落实措施力度不够的问题,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意识,加强考核与督察。

(1)进一步完善对各县公司的经营管理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考核和奖惩体系。

时限:年7月底完善制度并实施。

责任科室(处):盐政综合科、财务科、办公室、党委办公室、批发管理处。

(2)进一步落实执法责任制度,规范盐政执法行为,创新执法方式,维护盐业市场秩序,提高依法行政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时限:年底以前完成。

责任科室(处):盐政综合科。

(3)建立健全督察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各项工作部署的落实。

时限:年9月底完成。

责任科室(处):办公室、盐政综合科。

(四)针对管理运营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大胆引进和创新经营管理理念、方式方法和措施手段。

(1)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和资本运营管控,提高行业经营管理水平。将财务预算、资本预算等工作内容全部纳入对各县公司的经营管理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范围,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考核和奖惩体系。强化对投融资、担保等重大财务事项的管理和控制,切实防范财务风险。

时限:年7月底以前完成。

责任科室(处):财务科。

(2)全面推进内部“三项制度”改革,通过改革促进管理创新,提高企业效益。

时限:年9月底以前完成。

责任科室(处):党委办公室、财务科。

(3)按照《省推进食盐流通现代化实施方案》的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食盐营销网络,保证食盐流通渠道的便捷、高效和畅通,确保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时限:年底以前完成。

责任科室(处):盐政综合科、批发管理处。

(4)积极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以现代化管理手段提升管理效率和水平。

时限:年9月底以前完成。

责任科室(处):办公室。

(5)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落实企业的安全主体责任,健全安全生产组织机构,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

时限:年7月底以前完成。

责任科室(处):办公室、盐政综合科、批发管理处。

(五)针对工作成效不显著的问题,重点从消除制约科学发展瓶颈入手,努力实现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

(1)建立健全边界联合执法长效机制,加大与外省市边界盐业市场治理力度,打击私盐冲销现象,净化食盐市场,为食盐专营工作保驾护航。

时限:年底以前完成。

责任科室(处):盐政综合科、批发管理处。

(2)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特别是高素质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培养,努力消除制约企业科学发展的人才瓶颈。

时限:年8月底作出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责任科室(处):党委办公

(六)进一步加强班子自身和干部职工队伍建设。

(1)加强班子自身建设。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健全党委工作制度,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执行领导干部谈话制度和述职述廉制度,坚持理论中心组等集体学习制度,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

时限:年8月底以前完善全部制度。

责任科室(处):党委办公室。

(2)进一步改进作风。以开展“发展环境优化年”活动为载体,以加强行风政风建设为重点,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加强自身修养,牢记服务宗旨,强化责任意识,增强纪律观念,弘扬优良作风,全面加强干部职工队伍作风建设,全面提高机关效率效能,全面提升盐业管理服务水平。

学习实践活动范文3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阅读尝试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它既是目标又是新旧知识间的连结点。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组织已有知识经验,努力克服思维障碍,主动地学习。考虑到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文化背景,问题设计应与课程计划目标一致,通过组织教材,主要是变教材知识的逻辑顺序为数学活动顺序,并结合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进程,安排恰当的问题情境,以使课堂教学活动适合学生认识的发生规律。如把教材中作为巩固知识的应用型习题、帮助学生理解的解释性说明、引入课题的知识性问题等改创成问题情境,也可通过做游戏,讲故事,摆弄学具,制作模型等来提出问题。当然,问题情境主要由教师创设,可通过语言描述,幻灯显示,也可利用多媒体提供。应注意的是,问题应体现较强的目的指向性和渐进性,适当的障碍性和探索性。并应视学生的思维进程灵活调控问题的难易度,即进行必要的解释说明和启发。

2组织探索讨论

探究和发现是现代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个别化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包办”多,讲得多,学生不是在自己的“数学现实”上去学习建构新知识,而是在被动接受老师经过充分“咀嚼”之后的知识。但学生毕竟不是容器,知识也不等同于有形的物质。现在我们把全班分成6到7个小组,每组5到6人,每小组设置组长一个,负责组织协调本组的讨论进程,每次讨论设中心发言一人,轮流担任,负责收集和整理小组讨论结果,并代表本组和向全班交流。这样教学对象由班级向小组,再向个人转化,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尝试和思考的机会。面对问题学生就会产生新的认知矛盾,首先是个人的心理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如能解决,则可在小组提出自己的想法,供讨论,如不能,则可通过直观操作、图示探索、建立模型、或寄望于讨论,从中获得启发和帮助。若是好的解答方案,也能够在讨论中得到认可、补充和完善,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即使是错误的想法也会及时得到纠正,代之以新的解答方案。这一点还将在交流评价中得到升华。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是要相信学生的潜力,二是给学生以时间,即主要由学生探索完成,教师可适当启发引导。

3指导交流评价

小组的探索讨论过程本质上是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尽管是初级的,但却是难能可贵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它是个人与小组的融洽。本阶段的交流与评价更体现是社会建构的特征。先是教师指定某小组发言,则该小组中心发言人将收集整理的讨论解答或困惑,向全班交流,那么其他小组的发言就带有评价和交流的双重功能。之后教师组织自由评论,适当时教师要作出评价、补充或强调。这一过程教师要注意运用“追问”抓住学生的思维过程,如“你们是怎样想的?”“如何想到的?”使思维过程显示出来。即使学生回答不上,也应该看到是学生的思维遇到了障碍,而不是没有思维活动,要让学生将思维的困难讲出来,然后通过教师或其他同学的分析、回答等予以解决。不难发现,这一学习过程,也是个人、小组与全班的交流过程。以往,我们对于交流在教学中的意义重视不够,这实质上也反映出对学生个体主体性的漠视。而对话是交往在教学中的重要表现形式,对话的过程即使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带来视界的敞亮。

4综合解答与反思

综合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最高层次,也是形成知识结构以及由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转化的最重要的环节。综合是指每一个学生对问题解答过程进行总结、优化、延拓。若是解题,则可要求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案,写出综合解答过程。此时,更注重解答的步骤和格式,注重说理的清晰、简洁。反思则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再认识和检验的过程。它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方法、思维等整理纳入认知系统,因此要引导学生沿自己的思维路迹重温过程,总结一下是如何找到突破口的,运用了什么策略和知识手段,分清哪些是原有的,哪些是新学到的,以便提高认识,完善认知结构。即使失败了,也应该反省自己原来的设想,寻找到那些过于急躁或错误的操作行为,总结教训,以此为鉴,避免重蹈覆辙。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体会到,数学课堂中进行数学活动有利于将学习过程中的直观感知、情感体验、知识构建等有机融合。其中,前二者为我们长期忽略,现在加以重视和应用,使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但数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因此,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考虑活动的方式和时间。如交流就不一定每个小组都要发言,另外开展活动也并不否定教师的系统讲解。当我们关注学生创造性的同时,也要看到数学活动在知识系统化、强化双基方面的弱势。对于数学课堂中的活动,我们尚在探索阶段,在课堂操作程序上可能并不那么科学合理,可能尚有不便操作、不易把握在之处。但我们相信,在课堂教学模式上主动寻求“接受式”与“活动式”的有机结合,让学生的心理活动与行为活动协调发展,是现代数学教育改革的大趋势。

参考文献

[1]顾泠沅.现代背景下的数学教育.数学教学,1997年第1期

学习实践活动范文4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教学;学习兴趣

2017年9月25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1],这份纲要明确指出了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2]。综合实践活动以实践性学习为特点,强调的是“做中学”的理念。基于这一理念的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虽然可以将信息技术的内容作为研究的对象,但更强调它的工具价值,在如此条件下实现信息技术教育,需要将信息技术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其他领域的内容,有机地融合起来加以实施,这对于中小学生是一种理想的信息技术教育形式。

一、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加大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软、硬件的投入,几乎每所学校都配备了计算机教室,信息技术教学进入课表,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但是在信息技术教学实施的具体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师层面

目前,学校教育教学越来越多地依赖信息技术设备,因为专业特殊性,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教学同时,常常身兼数职,如管理学校机房、网络,维修多媒体、电教设备等,他们在教学之外所付出的其他工作可能比其他学科的教师多;部分乡村学校因师资紧缺,信息技术学科兼职教师占多数,在教学上积极性不高,有些教师备课、上课比较随意,有时甚至放之任之,往往造成信息技术课成了电脑游戏课。

(二)学生层面

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但喜欢的关键点在于信息技术课有机会玩游戏。刚接触信息技术课时,学生通常都会表现出极强的新鲜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学生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学习逐步失去了兴趣,兴趣点逐步集中在玩游戏和上网聊天。

(三)家长层面

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学生家长来说是又爱又恨。一方面,让孩子适当学习信息技术有助于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方法,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担心孩子自控能力差,一旦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会给孩子身心造成较大的伤害。如何引导学生上好信息技术课,提高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兴趣,打消家长的顾虑,起到更好的学科育人,创新育人功能?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过程中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环节,对信息技术学科课程的开展作用巨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中提道:“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从而改变信息技术教学的老套路,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信息技术教学注入活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融入信息技术教学的策略

怎样才能使学生对信息这门学科保持长久的“新鲜感”,这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师集思广益,寓教于乐,灵活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始终对这门课程保持浓厚的兴趣。笔者认为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整合性、联系性为指引,对于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以兴趣为先导,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的专家学者都在告诉我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是多么的重要[3]。当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思考和灵感,积极主动地参加实践和探究活动。教师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广泛兴趣和主动参与活动的欲望,使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乐于参与,善于体验、获得知识。闽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scratch软件学习内容中包含制作“鲨鱼捕小鱼”“小猫走迷宫”“猴子接枣”等编程小游戏,这些编程难度较大颇具挑战性,学生一开始兴趣盎然,但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有不少学生往往因为跟不上进度而渐渐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由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组织学习小组评分、竞赛的方式激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以任务推动课堂。通过动手设计简单测试满足学生收获的喜悦,还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学生完成的优秀作品并表扬鼓励他们,让学生产生自豪感。这些实践方法较好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保持,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与学生达成特有的默契,由此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突破学科局限,促进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科融合

这些活动主题的设定,为信息技术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要系统考虑信息技术课堂不是单纯的对学生信息知识的灌输[4],如果一味地把信息技术课堂看作是“知识课堂”,那必将是一节枯燥、单调的课。如三年级上册关于打字的相关课程键盘上26个字母如何用正确的指法是重难点,但前提是学生要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要认得“字母”才能记住它是由那个手指控制,要认得“单词”才能够快速地打出单词和句子,只有明白你打的英文是什么意思,学生打字时才会有动力。笔者把这节课设计为实践活动的“打字小能手”挑战赛。把全班分为若干组,各组进行打字比赛。学生为了取得竞赛的好成绩,勤学苦练。原本单调、枯燥的打字练习变成了你追我赶的擂台赛,学生的打字速度得到了飞速的提升。比如,四年级下册拍摄、整理、修补数码相片的课程,教师可结合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镜头下的美丽世界”进行实践研究。四年级的小学生刚接触数码拍照,难免由于缺乏经验,拍摄出令人不满意的相片。学生对旋转、裁剪概念有一定的认识,理解起来并不困难。笔者教学时可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通过拍摄家乡美景的照片,再自己动手实践,自行修补数码相片,从修补后美观的画面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在实践中掌握了技术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组建合作小组,将信息技术学习以合作方式拓展到生活中去

目前小学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难度不大,大部分知识都是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笔者认为构建信息技术新课堂,还可以适当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过组建学习小组或开展实践活动等方法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与学习落后的学生互帮互助。例如,教师在班级中可以组建wordt软件学习和应用的小组,发挥小组互帮互助的作用,让学生合作制作简单的通讯录、课程表、月历、电子板报等,鼓励他们把电子板报打印出来,进行电子板报评比,让他们产生学习自豪感。学生还可以组建PPT软件学习和应用的小组,小组成员共同调查家乡的美食、家乡的风景、家乡的人文风貌等,并将其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进行PPT汇报,信息技术课堂成了一个学生实践成果展示会。教师组建趣味编程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合作中走进编程世界。这样的信息技术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课堂,而在于对生活点点滴滴的探索。

三、结语

综合实践活动融入信息技术课堂对于枯燥、深奥的信息技术学习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它会使我们的信息技术学科充满生活的气息,通过实践活动整合,小组的合作学习及思维的碰撞对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非常有益。信息技术课堂的转变,需要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共同努力。以综合实践活动为指引,让信息技术课堂“动”起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7-09-27)[2019-05-20].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4.

[3]潘勇.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融入综合实践课程教学的实践[J].教育信息技术,2014(5):71-73.

学习实践活动范文5

【关键词】语文;综合实践;策略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已被纳入《语文课程标准》,并在日常教学中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作为小学教师要认识到综合实践对于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意义,要为学生努力营造真实且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下面就基于发挥学生创造性、锻炼学生操作能力的活动目标,谈一谈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一、结合教材,激发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着眼点在于“实践”二字,希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去动手参与实践活动,但无论何种实践活动都不能脱离教材基础,肆意妄为。对于阅历不多、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教材内容是“纸上得来”的间接经验,实践活动是亲身经历的直接经验,两者相辅相成、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小学生的“知识内核”,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来安排综合实践活动,既要有吸引学生的趣味性,又要有锻炼学生的实践性,使学生在兴致高昂地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架构,丰富知识维度。以“感受秋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例,首先,教师要带领学生反复阅读教材中关于秋天的文章,或是朗读,或是默读,或是精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品味一下作者是怎样描写秋天的,欣赏、感受秋天的美丽,体会他们对秋天的情感内涵;其次,要在家长的支持下引领学生观察秋天、感受秋天的变化,如在周末时,可以让家长带着孩子去公园、景区游玩,看一看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在认真思考后说一说秋天的变化,什么走了、什么收了,画一画秋天的色彩,什么红了、什么黄了;再次,收集与秋天有关的古诗词,开展以秋天为主题的写作活动、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触摸”秋天,在心中形成独具特色的秋天印象。

二、回归生活,促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大多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要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的日常实际联系起来,使其回归生活、回归社会,让学生一边熟悉身边事物一边体验情感变化、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进而获得丰富的语言知识。例如,在“国庆节”的时候开展“国家变化”的调查交流活动,可以去访问身边的长辈,让他们讲一讲过去的故事,说一说几十年来我们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印象深刻的事情有哪些,对祖国有哪些美好的祝愿;可以去街道、社区探寻这些年来的具体改变,听一听他们的总结;也可以走上街头,对过往路人进行随机采访,听一听他们真实的心声;还可以走进博物馆、纪念馆,通过那些历史实物了解祖国的各种变化和进步,通过这些了解和接触,深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又如,结合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在过“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时,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回归生活,不仅要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节日的由来、风俗习惯、历史演变等,还要了解本地区关于传统节日具体讲究,像是中秋要吃月饼,这种习俗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内涵呢?学生要认真探究并以手抄报、读书笔记等形式记录下来,同学之间互相传阅、分享交流,进而对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深入了解,不仅利于其传承与发展,也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创新形式,丰富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因而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参与度对于活动的完成效果就有着直接影响,为此,语文教师要想办法创造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并根据教学实际经常更换,保持学生对实践活动的新鲜感,促使他们用百倍的热情投入到实践活动中来,也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实践活动,将语文素养的提高落到实处。教学实践中常见的活动形式有竞赛式,如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赛等;游戏式,如成语接龙、诗词填空、我做你猜等;表演式,如课本剧表演、文艺演出等,这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实践活动,确实能够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提升活动实效。以“狐狸分奶酪”为例,同学们就组织了两场课本剧表演活动,第一场是按照教材进行表演:同学们有扮演狐狸的,有扮演两只小熊的,有扮演“围观群众”的,还有旁白进行解说,表演的惟妙惟肖、高度还原课本故事,;第二场是学生自编自演的续写故事:第二天两只小熊又在路上捡到了一块奶酪,狐狸又颠颠地跑过来,想要给兄弟俩分奶酪,两只小熊严词拒绝并互相谦让着分了奶酪,没让狐狸占到便宜。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己编写台词、分配角色、自己发挥想象、准备头饰服装、自己组织排练,大大锻炼了学生的感悟能力、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还给学生传达了正确的情感导向,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都十分有利。

四、注重评价,提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评价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可小觑的重要一环,也是课堂反馈的必要渠道。首先是自我评价。俗话说:“最了解你的人就是你自己”,小学生虽然年龄不大,但对自己还是有一定的认识的,因此,要引导他们对自己进行具题评价,如学生在活动进行中或完成后都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参与度等“软性”因素进行客观评价,或是制定自我评价表,或是推行综合活动档案袋,对自己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其次是多元评价:一方面是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不再是评价的唯一主体,也不能进行“一锤定音”式的评价,学生和家长也能成为评价主体,学生之间互评、家长点评;另一方面是评价内容多元化,既要评价学习成果,也要评价学习过程,既要评价课堂表现,又要评价作业情况,最后将各种评价结果放入档案袋,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和自己进行纵向对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实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再次是客观评价。教师评价不能以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与发展,学生之间的互评要从学习实际出发,不能因为个人情感因素而偏左过右,也不能有“你给我评价高、我给你评价也高”的投桃报李思想,家长评价也不能过于严厉或过于宽松,要用鼓励的语气去肯定、去表扬学生的进步,用诚恳的语言指正错误,切实发挥评价对学习的促进和反思作用。总之,综合实践活动乘着新课改的东风而来,确实吹活了课堂教学这潭春水,唤醒了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小学语文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但语文教师不能懈怠,还需要继续钻研,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各种有益的尝试,使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越来越丰富,语文教学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王明祥.立足农村实际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J].基础教育课程,2005,(5):14-15.

[2]于浩.如何开发与利用校内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J].山东教育,2006,(4):96-97.

学习实践活动范文6

1影响实践活动成效的主要问题分析

首先宣传方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常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等统一部署,各高校在暑假前下发通知,各学院或学生社团组织实践团队制定实践方案、开展实践活动。宣传方式单一,宣传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不够深入人心,学生、学校、实践活动对象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认知存在偏差,重视程度不够,参与度低,这也使得实践活动的质量打了折扣。其次,参与主体协作方面,各参与主体责任不明,学校宣传指导、组织协调、管理监督不到位,学生信息接受不良,团队策划准备不充分,实践活动对象对来访学生团队接受度不高,学生与学校、学生与实践活动对象、学校与实践活动对象沟通协商不畅,时有冲突和突发状况发生,实践成效降低。再次,监督考核方面,主要采用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过程中提交新闻稿和结束后提交总结报告、学院审核监督和学校考评的方式,缺少了阶段性反馈改进环节,忽略了整体评价,并不能很好地反映暑期社会实践的真实情况和效果。缺少规范的监督管理制度和评价激励机制,常常导致实践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最后,实践活动形式和内容方面,支教、地方文化、特色产业、当前国家时政实施情况调研是目前大学生暑期实践的主要活动形式和内容,各实践团队和高校实践形式与内容同质化严重,不符合当代大学生发展需求[8]。实践时间多为五到七天、甚至两三天,时间短,学生很难进行深入调研,实践流于形式,创新性和可持续性不足,学生得不到锻炼,更难给社会实践活动对象带来实质性帮助。

2实践活动成效强化对策

2.1做好宣传引导,扩大参与范围

实践活动宣传主要通过互联网、海报、现场宣传等。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目前主要的宣传方式是借助互联网,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易班网、班级QQ群等针对学生做活动前组织动员宣传。活动开展过程中新闻宣传主要根据实践成效和文字材料在共青团App、学校网络/微信平台、二级学院网络/微信平台。活动结束后的评价总结则只对获得优秀资格的团队或个人推送考核结果。宣传工作通常由各高校团委、宣传部指导完成。宣传时间相对集中,宣传对象针对的主要是学生,宣传形式单一。活动宣传的目的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暑期社会实践的意义,参与到活动中来,更好地完成文化、科技、卫生下乡的目标,实现实践育人的目的。因此针对学生,可以建立更完善的宣传方案,丰富宣传方式、扩大宣传范围、延长宣传时间线。不局限于为组织实践团队而做的集中式宣传。另外,可以结合学校或专业特色、实践内容和形式,针对实践活动开展对象,向当地相关机构、居民开展实践活动宣传工作,使其成为主动的参与者。

2.2明确主体责任,强化协作共赢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学生教育重要的一环,学生、高校、活动对象是实践活动的主要参与者。然而学生作为参与主体对活动重视和认识程度欠缺,大多忽略活动内涵和可持续性这些实质性的东西,活动成果质量差、内容空[9]。高校作为活动直接组织者、管理者和评价者,身兼数职,却往往很少真正将其当做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来执行,从前期筹备、过程管理到后期总结,重视程度和参与度不足[10]。社会机构,包括实践活动开展地的居民、相关单位等因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不足或彼此沟通不畅等原因,经常性造成活动难以持续等问题。因此强化各参与主体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明确各方责任,提高重视程度对实践育人目的的达成至关重要。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将其当做一门重要的大学课程,饱含热情参与到活动当中,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践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同时,高校应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作为重要教学任务执行,严格按照制度进行实践教育教学管理,或建立相应的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制度,在活动开展形式、内容、结果反馈、评价考核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制定活动理论指导教学方案(大纲),开展必要的活动指导理论课程或讲座。为活动顺利开展做好学生、社会引导工作,提供充足的资金、人员支持。综合学校资源,开拓、建立校级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另外,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我国广阔的乡村开展,因活动主题和内容不同,针对的群体会有区别。如针对乡村儿童的科普、英文教育、心理关爱,针对乡村居民的政策、法律、农业科技宣传和技术帮扶等。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乡镇管理部门的支持,也需要乡镇居民主观上的接受和配合。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共赢。

2.3加强管理考核,健全激励机制

为了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正常进行,大部分高校的做法是:建立以党委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为组长,团委、学生处和各二级学院领导为成员的学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2]。要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取得实效,需要各职能部门和学院联动形成合力。如教务处可以把社会实践纳入培养方案,与学院一起将社会实践与导师制结合起来,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和二级学院把社会实践投入经费纳入人才培养成本,建立实践活动投入保障机制;完善学生实践活动考核激励机制[11-13]。实践活动考核目的是通过甄别评判学生实践活动开展效果优劣,发现闪光点,为学生实践活动开展发挥好导向作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共同进步。针对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考核环节存在的考核标准模糊、考核方式单一、考核人员不足等问题,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社会实践活动考核机制是非常必要的。首先,从实践团队/个人工作表现、成果质量及对社会的良好影响或社会效益多角度制定与社会实践密切相关的、客观可行的考核标准。其次,确定能够充分体现社会实践目标和考核目的,能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起到正面引导和激励作用,具有普适性、实用性强、易于操作的考核方法。再次,增加考核者培训,统一标准,避免个人偏见,提高考核工作投入。然后,及时反馈考核结果,增加考核申诉制度,做好与学生的双向沟通。最后,有效利用考核结果,适当与推优评奖挂钩,向学生传递学校的目标和期望,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使学生实践活动形成有机运作机制。

2.4丰富实践形式和内容,保持实践创新和可持续性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对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强化学生责任意识等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仍存在实践内容单一、缺乏创新,与专业结合不紧密、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和连续性,实习成效不够显著等问题。通过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化、项目化、品牌化等[14-16],加强暑期实践活动与学生专业的联系,实现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连续性,增强活动的实效性,是很多高校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措施。(1)组织专业的暑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团队。从形式到内容凸显专业特色,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各高校的实践活动指导老师多是由学校辅导员担任,主要在活动组织、安全管理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指导。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配备专业的指导老师,可以更好地从专业角度指导学生实践团队充分做好实践内容和形式的前期准备工作,增强实践内容和形式的专业性,使实践活动免于形式化。如法律专业学生可以结合自身专业,每年制定不同的普法宣传主题。既可以真正达到文化下乡,帮助当地居民了解和熟悉我国法律法规、强化法律意识、实现知法守法和自我保护的目的,又可以充分将课堂理论学习内容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不同宣传主题,也有利于与地方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进而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实现实践活动长效化和可持续性发展。(2)对实践团队实行项目化、精细化组织管理。根据团中央社会实践指南和学校统筹规划,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兴趣组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师科研项目、国家互联网+、挑战杯大赛等相结合,在专业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策划独具特色的活动方案,严格项目评审,突出专业性、学术性和整体性,形成高质量、高层次的实践团队。加强过程指导,有系统地开展前期培训、过程监督和反馈,能更好地对具体细节进行优化调整、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为当地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在实践活动过程以及结束后,及时组织团队学生撰写实践过程见闻和感想,做好总结和宣传,开展实践交流活动,增强实践育人成效。(3)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做成品牌,进行品牌化运作,有利于提高实践活动关注度、扩大活动影响力、激发学生兴趣、强化活动成效。实践活动品牌的形成和建设离不开与专业的高度结合,品牌化运作过程也脱离不开精细化的组织管理。实践活动品牌化建设需要在高校各部门的共同支持下,经过长时间的凝练,有明确的活动品牌宗旨、内涵和特色,经得起时间考验方能实现。如北京理工大学结合专业和科研项目,经过十多年发展形成了具有较强可复制性和推广应用价值的“生态科考”大学生社会实践品牌,品牌效应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和创新育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结语

学习实践活动范文7

目前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在思想认识、项目策划、组织实施中凸显许多弊端,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实践内容、形式和载体;注重专业指导、因地制宜设计实践项目、合理策划、注重成效、建立长效机制,把“三下乡”做成“常下乡”,才能实现双赢效应。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

0引言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是指“文化、科技、卫生”下到农村。2004年8月,中央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近几年来,伴随着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生活情况、农村精神风貌等各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与此同时,农村的青年人流动性增大,常驻青年人突减,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增多,部分农村基本覆盖信息化,日常文化生活匮乏等新现象凸显。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如不对传统的“三下乡”形式加以创新,紧跟时代步伐,就无法真正成为服务社会和培养学生的一个有效载体。

1目前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凸显出的问题

1997年5月、中央文明办、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大中学生志愿者暑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至今已逾15年。经过15年的探索与发展,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已经成为国家科教文卫等职能部门服务广大农民、服务基层的重要品牌[2]。目前,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按专业特长分类,可以分为科技宣教类、文化文艺类、卫生保健类。近年来,还有一类综合卫生与文化的人文关怀类,比如关爱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就属于这一类。按实践内容分类,可以分为宣传调查型、设计维护型、帮助生产型、表演展出型、支教授课型。按实践时间分类,最少的有3天,最长的有1个多月。按实践人数分类,一般至少5人为一队,人数也可达到50人以上。通过以上的分类,就构成了现在各种形式的暑期实践活动。尽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也作出了一定成绩,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不足,正视存在的问题。

1.1思想认识不到位

社会实践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在大学生素质拓展,专业能力提高,对国情的了解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的高校还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给予相应的学分,然而这种重视提高不了大学生对其正确认识。暑期“三下乡”的参与面不广,个别院系在选拔实践队员的时候缺少足够的思想教育,选拔过程简单宽松,有个别服务意识不强,个人素质不高,觉得社会实践新鲜好玩。还有的参加动机不纯,为了获得“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有的实践队大学生,为了完成学校要求的任务,为了“下乡”而“下乡”。在集市摆几张桌子,横幅一拉,向来往的群众发宣传单,对前来咨询的群众泛泛而谈,摆摊时间1小时左右就打道回府。领略乡镇美景美食,购买特产反倒成为实践队员们的主要“工作”。这样思想认识不到位的实践队,不仅影响到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还会损害到高校的名誉,受到当地政府或单位的排斥。

1.2项目策划有误区

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实践活动主题、形式的确定、组队,对组员进行思想动员,作初步计划等。尽管每个实践队在出发前都会制定相应的计划,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但是很多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调研,教师对于前期的方案指导不足,学生筹备时也没有深入了解实践地的实际需要。很多的实践队存在一个误区,想方设法筹备更多的实践项目,这些项目有些华而不实,没考虑到是否适合实践对象,实践对象是否又需要这些项目,最终造成实践成效不佳,大学生成就感低下。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许多高校都是派辅导员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造成在实践过程中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带队老师力不从心。个别老师责任心不强,难以给学生很好的指导,影响了实践效果。特别是有些带队老师经验不足,造成实践活动不顺利。

1.3实践经费难筹措

高校团委每年都有专门的学生社会实践经费预算,每个高校划拨的经费相差很大,“三下乡”社会实践经费与学术研究、技能提升等经费相比比例还是偏小,申请额外划拨经费难上加难。有些高校这部分经费十分紧张,具体承担实践组织工作的院系部门,在制定实践队的活动时间、参与人数、实践项目时往往受到实践经费的限制,导致实践效果打折。

1.4实践效果短期化

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的社会实践基地,每年的“三下乡”实践活动中,并没有连续地选择社会实践基地,流动性比较大。部分高校院系领导遵循的是哪里方便,就去哪里的原则,没有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基地,使得社会实践基地成为空牌,浪费人力、物力。社会实践活动缺乏稳定性与长效性机制,也使得实践活动无法制定长期目标,浮于形式。

2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思路

2.1端正认识,注重专业指导

高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发动者,作为具体承办实践活动的院系,必须积极动员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让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明确社会实践并不是一次单纯的体验生活,一趟旅游。应该是利用自己掌握的技能特长,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锻炼自己运用知识能力的同时,围绕实践主题为当地群众服务。让学生在出发前有使命感,参与时有光荣感,归来时有成就感。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成员名额有限,基本从各级学生会、社团、班委中选出。只有突破身份、专业、年级等因素的限制,组建自愿为主,或返乡大学生群体的实践队,才能够大大地提高实践主动性。各院系要组织好实践队员的培训工作。围绕实践队的主题和活动项目要求,可以聘请多名专业老师集中指导,也可聘请校外专家指导。规模较小的院系可以形成联合实践队,加强院系之间、高校之间、校企之间的合作,开展更丰富的实践活动。要紧紧抓住实践地政府当年的主要工作,将实践项目贴近地方发展,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拓宽思路,涉及到例如环保、水利、法律、农业、电力等行政部门,可以寻求他们的指导或申请组成联合实践队,通过地方、企业出资协办的方式筹集实践经费,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与赞助,推动社会实践更好开展。

2.2因地制宜,服务与实践并重

不同实践队各有特色,实践项目与时间也各有不同。实践队在设计实践项目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自身特长,结合当地特点开展实践活动。例如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力系与信息系联合实践队发挥专业特长,深入乡镇村开展义务维修,并为文化氛围浓厚的尤溪县管前镇九曲村献上文艺晚会;河海大学能源与电气学院实践队深入尤溪县西城镇凤元村、秀村、七尺村、文峰村等地,实地考察了当地的水渠、排洪沟、河堤等农田水利设施,开展了测量河道落差,河道防洪排洪功能检验等活动;福州大学实践队深入乡村,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实践活动;福建省中医药大学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来到尤溪县八字桥乡,调研全县重点中药实验基地发展状况。这些实践队开展的实践项目因地制宜,需求与供给相适应,使实践活动具有很好的成效,得到当地政府积极的支持。

2.3合理筹划,花“小钱”做“大事”

实践时间的制定,依赖高校划拨的实践经费,当地政府或单位对实践队的支持情况而定,时间过短,学生实践效果不佳,对当地的服务不够。进行合理的经费、时间预算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最短保证在一周左右为宜。实践队住宿一般是安排在学校宿舍或者政府宿舍,当当地无法承担时,就要居住宾馆,这对许多实践队来说,是费用最高的一项。社会实践最大的花费无非是在住宿费与日常饮食上,经费不多的实践队,要尽可能与当地沟通,得到支持。也可以采取自己买菜煮饭的方式,这种自食其力的方式不仅增进了大学生们之间的交流,还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4精选实践基地,制定长效机制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为了让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接地气、察民情。高校在选定社会实践基地时,要根据学校专业特色以及能够开展的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合理性分析,签订责任书。实行双赢原则、就近原则,把社会实践与思想教育结合,与专业学习结合,精心组织。实践基地要能承担大学生相关专业社会实践的需求,融合教学、科研、生产、育人为一体。在向实践基地提供物质支持的同时,积极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化,让大学生受到更好的锻炼,地方与单位取得更好的效益。加强校地联系,制定长效性的保障机制让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目标。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应是临时性的实践活动,要保证活动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将“三下乡”变为“常下乡”。

2.5设计实践成效考核制度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队成员的表现情况,要纳入日常的教学安排并给与相应成绩,纳入评先评优的考核指标,作为入党的考核依据。实践队指导教师的指导成效,也将作为职务(称)晋升、年终考核的重要条件;同时加强对学院的考核力度,把社会实践开展情况作为学院学生工作考评的重要指标,确保社会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3]。将“订单”式的社会实践引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去,形成高校出学生,基层单位出岗位的模式,服务基层,服务三农。提前给与大学生进入社会实践的机会,了解单位或企业运行模式,拓展大学生就业创业道路。

3结束语

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了大学生成长成才,培养了大学生更强的实践能力,为大学生今后走入社会做好了铺垫。作为实践教育的组织者,我们要紧密跟随当今社会发展形势,结合高校自身优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使实践活动具有长效性与稳定性,发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最大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陈德锋 单位: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倩.浅谈高职高专教师队伍的建设[J].科教文汇,2007(09):20-21.

学习实践活动范文8

关键词:课外科技活动;创新能力;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高等教育作为强国目标人才、科技和服务的重要支撑,理应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主动服务战略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机械工程专业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具有能够从事机械产品设计制造、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及生产过程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人才支撑。为了适应新技术、新产业的需求,高等学校在培养方案上不断加强实践教学,旨在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传统的实践教学存在以下问题:1.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依赖于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各类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学生实践时数少,实践育人模式单一,很难满足新产业新技术发展的需求。2.课外科技活动场所和实践训练平台匮乏、难以满足学生自主实践和创新的需求。3.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缺乏组织管理和固定的指导教师队伍,学生项目获批率低,导致学生参与率低,大部分学生得不到全面的训练。为此,依托于机械基础实验中心、各类科技竞赛项目和企业项目等,重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设计思维的创新人才,服务地方经济。

一、实践教学体系架构

传统的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很难满足新技术、新产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为此,依托于企业项目、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竞赛等,将课内课外实践教学环节与课外科技活动有机融合,构建了“项目驱动+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实践育人模式,以赛促教,形成了多层次、多阶段、多目标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基础训练-综合训练-创新训练”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具体见图1。

二、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一)实践教学环节

1.加强实验教学,夯实基础训练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它不仅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数据处理和方法;而且通过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设计能力。为此,在实验教学内容安排上加强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验,让学生在做中学,进一步通过实验训练提升自己的综合设计能力。

2.整合课程设计,加强综合训练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分析工程问题和解决工程问题的重要环节。目前机械专业主要有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三大设计环节,但彼此之间独立进行。为此整合课程设计,将产业和技术的最新发展和要求引入课程设计中,使学生完成一个机械产品方案设计、运动分析、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到工艺设计过程的整个训练;在设计过程中考虑新产业和技术的发展,强调现代化设计手段和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培养学生从多手段、多学科的视角进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设计训练。

3.依托课外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课外实践不仅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载体,而且也是实践教学环节强有力的补充,弥补了长期以往仅通过“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不足。以企业项目为载体,聚焦需求,主动实践,使学生实践项目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开拓学生的工程视野;以各类大学生竞赛为平台,强化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项目驱动+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实践育人思路改变了学生过去单一的实践训练,使学生近距离的接触工程实际,并且能够完成机械产品从设计到加工装配的整个周期的训练,学生的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大大提高。

(二)课外科技实践平台

1.平台建设

依托山西省机械基础示范实验室,建设了“思拓”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基地,设立了3D打印加工实验室和产品制作实验室,并面向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学生全面开放,由专职实验教师值班,使学生有了固定的实践场所。配置了小型3D打印机、创新实验模块、小型钻铣床、圆盘锯、钳工台、常用加工装配工具、测量工具等相关制作设备,使学生能够亲自动手进行零部件的加工、产品的装配和调试,为学生自主实践创造了条件。

2.管理制度

针对学生在参与课外科技活动过程中的行为特点以及创新能力培养要求,构建了课外实践教学运行体系,制定了一套完善的管理措施和运行办法,包括开放制度、成员招募、管理、培训和奖惩制度等,使学生有计划、有目标、有组织的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建设了实践项目库、定期实践课题、组织方案汇报、中期检查、校内预赛、赛前答辩等环节,从选题到方案构思、结构设计、作品制作再到最后报名参赛等全方位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机械创新设计活动以及其他各类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使创新活动成为学生的日常活动。

3.培养模式

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学生有高年级,也有低年级,知识储备层次不齐,为此实行“传、帮、带”的管理模式,对基地的学生实行分层培养。基础层为低年级的学生,该层的学生主要在学习基础课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普遍较低。因此由指导教师和高年级的同学加强引导,培养课外活动兴趣和创新精神。高年级的同学已经有了专业背景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可以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项目开发的研究和参与学科竞赛活动。通过“项目+学科竞赛”的全方位训练,培养创新意识和工程设计能力。

4.效果评价

为了普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学校和学院从保研、学分和奖学金等方面制定了相关的激励政策,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如:进入基地的学生能够完成一个训练环节的给予课外实践学分;参加竞赛获奖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学金,并优先推荐保送研究生。

(三)师资队伍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一流人才,师资队伍建设尤为重要。

1.积极引进高素质教师

为了保证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正常进行,充分调动全院教师的积极性,积极引进知识结构交叉,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加入指导教师队伍。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优良传统,通过对外交流、培训学习、合作研发等多种措施,提高教师综合执教水平和指导创新设计活动的自觉性,引导青年教师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活动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多领域交叉、多层次结合、实践经验丰富、创新思维驱动教育教学的指导教师队伍。

2.加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为了适应新产业和新技术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基地提出了指导教师不仅要有科研训练,而且要进入企业进行工程能力的训练,使每一位指导教师都能够独立进行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指导工作。考虑到青年教师资源少的问题,基地积极与企业联系,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选派青年教师不定期进入企业交流、实践,及时了解企业的新技术、新需求,逐步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适应新时代下新产业的发展需求。

3.建立教师激励机制

为了鼓励更多高素质的教师能够参与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出台了一系列的奖励措施。对获奖作品的指导教师在职称评定、岗位级别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同时根据获奖等级给予相应的奖励。

三、实践教学成效

“基础训练-综合训练-创新训练”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已经在全校机械类学生范围内运行,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每年有近70%的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学生受益面广。

(一)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通过参加国家、省级及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指导教师各类科研项目,经过了“项目设计、项目实施、报告撰写、中期和结题汇报、学术交流”等训练,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近5年,指导学生主持国家、省级及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共计60余项,参加各类科研项目的学生约500余名。

(二)学科竞赛成绩名列前茅

由于有了固定的活动场所和优秀的指导教师队伍,以各类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了一批具有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使我校学科竞赛成绩位居全国39位。以机械基础教指委举办的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为例,在近三届比赛中,我校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奖项目共计131项,获奖人数达600余人;共获全国一等奖12项、二等奖8项,山西省一等奖23项、二等奖34项、三等奖42项。

四、结束语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平台。创新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适应了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基础训练-综合训练-创新训练”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和平台建设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多年的运行实践表明:大学生综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平台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效果非常明显。

参考文献:

[1]张晓琪,马学条,程知群,等.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06):42-46.

[2]孙江宏.建设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突出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04):16-19.

[3]王伟东,金义富,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体系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02):185-188.

[4]杨震.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6-100.

[5]李长庚,伍晓赞,蔡胜男.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体系构建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2(5):202-202.

[6]魏效玲,范志红,王佳宁.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3):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