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改进计划范例

学习改进计划

学习改进计划范文1

关键词:变构学习;数据;概念类型;概念转化

0引言

国家教育部于2017年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1],明确了普通高中的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造、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数据贯穿了课程的始终,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基础。虽然学生身处于大数据时代,却不能科学的认识数据,陷入一种“当局者迷”的状态。关注概念本身一直是学习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探查学生有关数据的概念并且促进学生关于数据的概念转化成为亟需。

1文献回顾

1.1促进概念转化的变构学习模型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安德烈•焦尔当为代表的欧洲学者们提出了“变构学习理论”。变构学习理论利用“变构蛋白质”特定功能由氨基酸序列上起决定作用的活性位点之间的关联决定的且“变构蛋白质”的功能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这一理论,形象地解释了复杂的学习过程[2]。这一隐喻给予教育研究者两个启示:第一,学习者概念体(Conceptions)的生成与更新取决于所记录观念建立关联并使之活化;第二,学生复杂的学习是发生在内部概念系统,教师及教育工作者不能直接进入这个系统,只能通过建构相应的教学环境从而干预学生的学习[3]。吴涛[4]详细的论述了“变构学习模型”作用机制:变构学习理论中将学习看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知识炼制”就是用来描述学习的机制,指学习者把新信息同所调用的知识进行对质,以此调动概念系统,并生产出对解答他们的问题更为适当的新意义,从而实现概念系统转换的手段。

1.2概念转化的探查方法

学生的概念属于心理认知结构系统,无法通过“话语”、“动作”等外显行为直接表现出来。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种基础科学的启示下,国内外学者探查学生的概念转化最常用的是访谈法、概念图和多选项选择题测试(Multiple-choiceTest)[5]。多选项选择题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大量的测试,其中Treagust[6]在多选项选择题的基础上增加了选择理由从而制成了“二阶诊断性试题”。二阶测试题由两部分组成,学生需要同时作答一阶问题和二阶理由才能被认为是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1.3高中生“数据”概念的相关研究

在2017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前,学界就开始关注信息技术学科中学生概念的转化。王婧与董玉琦[7]在研究中使用改进的二阶诊断方法,将高中生对于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前概念分为:基本科学、张冠李戴、以偏概全、由表及里、性质使然、和生活推理六种。林炜婷[8]基于王婧等人对前概念的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了删改,将初中生的前概念分为了五种类型。综上所述,变构学习理论有着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在数学和生物都有相应的教学实践和应用成果,但是在信息技术学科中,相关文献较为缺乏。

2研究设计

2.1研究问题

本研究将讨论以下两个问题:①信息技术学科中,高中生关于数据存在哪几种原概念体?②信息技术学科中,高中生关于数据的概念体转化过程是怎样的?

2.2研究工具

试题依据不同知识点,设计了单选题和多选题两种题型,要求学生选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在选择相应选项后给出对应的理由。开放式测试题用来收集学生的概念体,半开放式测试用来对比和验证教学前后学生概念体的变化。

2.3研究过程

⑴整理“声音数字化”涉及的概念,收集学习者原概念体。⑵对学习者有关数据概念进行分类。本研究以概念的来源作为划分的依据,得到了高中生数据模块概念分类表,如表1所示。⑶创设变构学习环境进行教学,对学习者概念体的再收集和分析。

3数据分析结果

3.1高中生关于数据的原概念

体调查与分析结果实践型例如判断什么是数据?是否含有数字成为他们判断该选项是数据的主要依据。学生观察到题目中所给的车票包含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有对应的信息,认定这些数字就是数据。经验总结型题目为学生模拟了一个打电话的场景,目的是测量学生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间的相互转换。学生通过回忆日常生活中打电话的经验和技能,判断数据是怎样进行传输的。跨学科型如测量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的概念,学生会联系物理学科中声波的概念来演绎模拟信号;测量是学生关于数据的采样与量化,学生利用数学学科中直角坐标系来描述数据的采样与量化。具体科学型由于学生只认识部分科学概念并且缺乏整体的认识,导致在解释新的概念而出现偏移。比如测量学生不同存储单位的概念,有学生知道“KB<MB<GB”,却不清楚字节是计算机中最小的存储单位。根据半开放式测验的数据绘制图1,从图1可以看出实践型和跨学科型所占面积最大,经验总结型所占面积相对较小,具体科学型所占面积最少。首先要明确的是,经验总结型虽然所占面积较少,但是在具体实际情况中,拥有经验总结型的概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实践型的经验和知识,这种概念类型是将实践型概念和从外部环境影响下产生的文化、态度、知识、技能、价值和行为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概念类型,它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存在概念系统中,通常与实践型一起出现。例如系统中一些题分别对应考查了学生关于数据类型、bit、二进制,属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这种知识中的具体科学型概念存在最多,存在具体科学型概念的学生回答完成正确,而存在其他类型概念的学生回答都是错误。学生有关数据的概念体主要是由四种不同类型的概念构成,其中实践型与经验总结型占比最多,是构成概念体的基础。当具体的知识点中出现其他学科的概念时,学生关于这一特定知识点的概念体中跨学科型的概念就占比越多。当具体知识点中出现的概念是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所独有的,学生关于这一知识点的概念会呈现两种极端状态,一种是已经存在具体科学概念,另一种是很少或完全没有。

3.2高中生关于数据概念转化的过程

基于变构学习理论进行了教学设计,经过具体教学实践,最后对学生所掌握的数据的有关概念进行了第二次测试。根据第二次测验的数据绘制图2。图2中,具体科学型的概念占比明显增多,实践型、经验总结型和跨学科型的占比显著减少。可以明确的是,在变构学习理论指导下构建的变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进行了概念的转化。在具体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概念转化分为了六个步骤,本研究构建了拼图模型,详细的解释了学生概念转化的过程,如图3所示。在进行教学前,学生的概念体中存在大量四种关于数据的概念,每个学生所拥有的概念类型、数量都不相同。当学生接受外部环境的刺激,如看到长方体,便会利用现有的概念主动构建出和调用一个“长方体”。这种“长方体”区别“科学的长方体”,首先构成“长方体”每个概念间的联结是松散的,其中有些概念可能会发生偏移,与“科学的长方体”内部构成不同。在接受外部环境刺激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中,会有两种情况产生,大部分学生构成的概念体无法解释新的知识,这种概念体是缺失或联结松散的与新知识产生了对抗;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所构成的概念体能直接解释新知识,并在此过程中没有发生对抗。面对大部分学生会出现概念体与新知识产生对抗的情形,要求教师提供合适的变构学习环境以诱发学生原概念系统的失衡。学生再次接受到外部新信息的刺激,打破原概念体平衡的状态,一方面在教师提供帮助下,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创新构建出新的概念来适配原概念体,在学生不断的重复这个过程后,原概念体逐渐与科学概念体趋同。但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结还处于松散状态,需要通过不断的强化训练才能加强每个概念间的联结,这时就需要教师不断提供帮助实现知识的“再投资”,最后形成相对稳定的且科学的概念体。

4促进高中生数据概念的转化的策略

4.1确定学习者的概念体

在教师呈现教学内容前,学习者的思维中已经存在了有关数据的概念体。收集、了解学生关于数据这一具体知识点的概念是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概念转化的前提。教师可以通过访谈、观察法、问卷调查、试题测试等多种手段对学生的已有概念体进行检测,找到学生的兴趣所在。

4.2分析学生对于学习的障碍,诱发概念体失衡

学生在概念转化过程中除了情感因素引发的障碍外,还有两类障碍。①缺乏概念信息导致的障碍。②先在参考框架引起的障碍。在面对这种情况时,教师自身要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理解,结合具体的知识点创设对抗的情境,诱发学生概念系统的失衡。

4.3提供教学支持

在关注学习者的同时,要注重合理运用思维助手。思维助手是指教师为了帮助学习者实现学习目标,为学生提供的各种信息媒介和方法。可以是实践活动、小组学习、游戏、建模等等,让学生亲自体会知识本身的内涵。只有不断地重复强化这一过程,实现知识的再投资,才能使得学习者的概念体逐渐向科学概念体靠近并稳定下来,最终完成概念的转化。

5结束语

学习改进计划范文2

【关键词】绩效管理;课堂教学

一、民办学校课堂教学的现状

民办高校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众所周知,民办学校的学生入学门槛不高,学习目标不太明确,学生自觉性相对较差,课堂秩序不规范的现象较为普遍。当前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很少会有教师选择在课前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及个性习惯提前和学生一起有针对性的设置学习计划。更较少结合了解的信息去调整教学方式。课上缺乏与学生互动交流,课后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依靠课程考试,考试的结果也仅作为该门课程成绩记载。在这样的学和教的环境及模式下,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多为一知半解,长期被动接受也导致学习的积极性和劲头越来越低。

二、绩效管理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绩效管理提倡的以人为本的内在特点和大学的教与学的环境是相通的。在大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学效果的好坏通常用某门课程某个班级的整体绩效来分析,包含学习成绩和学习过程态度两个纬度。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可以从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监控、绩效考核面谈、绩效改进提升四个步骤来落实。

(一)制定绩效计划

对于教师而言,大学课堂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学大纲,这也是课程教学绩效管理的首要环节——绩效计划。所以在课程的教学大纲里就应该针对课堂中的不规范的问题,充分加大学生平时表现、学习态度分值的比例,根据本专科学生特点以及课程性质的差异设置40%—60%比例。其次,通过设置回答问题、参与互动、分小组竞争、课后作业完成效果评估等方式来“激励”学生接受并充分认可此种方式。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应该在正式授课的两周内,告知学生该门课程的授课理念、学习目标,并协助每一位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及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学期的学习计划,具体为学什么、怎么学、如何监督学习效果。制定的课程学习计划应该具体、可操作、有时间节点。计划落实的情况通过教师设置的课堂互动、课后作业、课程考核来反映。此外,教师和学生对于各自的绩效计划的内容彼此熟知并签字确认。

(二)绩效计划实施监控

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应该主动式的学习,积极参与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前期的绩效计划上每次课程需要熟记的知识点和需要掌握的技能。教师根据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对其学习的效果进行检验。对于教师而言,通过对学生目标实施过程中具体的表现来收集我们衡量学生课堂效果的标尺,为后期对学生的考核作准备。并通过收集学生在课堂出勤、课堂互动表现、完成课后作业等几个方面来综合的考核每一位学生在课程学习构成中的态度。学习态度和期末的课程的考核将组成学生的课程分数。

(三)绩效考核与面谈

绩效考核的环节主要由教师来完成,考核的过程中按照计划设定考试成绩和学习态度各自权重进行。考试成绩指标一目了然。对于学习态度考核指标,教师通过整理监督学生目标实现过程中的每一次的标记,做到真实全面,公平透明。同时在考核标尺制定的情况下,可以设置关键事件的加减分,加大学生对考核过程和结果的接受度。此外,教师应该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应该给予相对差的同学更多的机会,增加他们获取奖励的频率,激起其学习的积极性。绩效考核的结果出来之后,教师要针对结果与学生交谈,对于绩效考核成绩好和差的同学应该采取一对一的方式。优秀的学生给与他们更高的学习目标,存在问题的学生不去过多的评价过去的绩效结果,以进步为导向进行引导,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共同探寻下一阶段有效的学习计划和方法。

(四)绩效的改进提升

绩效改进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员工的能力和绩效的表现。通过对考核结果的反馈,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在反馈沟通后进行总结反思。教师应该更加清晰的掌握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下一步的辅导。学生则要认清问题和不足,确定下一步的绩效改进的重点,增强对学习的责任感。

三、绩效管理在课程管理中的实践效果保证

实践证明,民办学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借用绩效管理的思想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课堂效果的提升还必须注意共同管理、双向有效沟通和评估反馈几个要素。首先,每门课程课堂绩效管理过程的制定要求师生共同完成,强调师生共建。其次,在绩效计划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充分的强调沟通,通过沟通互动促使得师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和谐友好的行驶各自的职责。最后,评估评估必须分阶段性并及时反馈

参考文献:

[1]张慧.中职学校课堂管理的现状及其优化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学习改进计划范文3

技工学校的英语教学普遍存在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佳的现象。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性地引入绩效管理,运用绩效管理的思维和模式进行英语教学,通过绩效计划制定、绩效实施、绩效评估、绩效反馈面谈以及绩效改进等五个环节,对学生英语学习进行全程管理。在教学实践中,绩效管理由于其强调共同管理、评估改进以及突出沟通,对技校英语的教学产生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

技校英语;绩效管理

一、技校英语教学现状

技工学校旨在培养各类技术人才,满足国家工业对各类技术人才的需求,为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然而随着世界经济联系的日趋紧密,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这样的形势对技校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技校不但要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也要求其掌握一定程度的外语。一般技校都设置了英语课程满足学生学习外语的需求,但是从本人的教学经历来看,技校教育中的英语教学普遍存在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佳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技校入学门槛低,学生英语底子普遍较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一般,对英语学习兴趣不高。

二、绩效管理与英语教学联系

为提升技校英语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性地引入绩效管理这一管理思维和管理模式,通过绩效管理进行英语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效果。绩效管理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九十年代传入中国,以其科学、实用而深受众多企业青睐,将其运用到技校教学,在本人分析和实践看来,可以产生良好的效果。绩效管理即管理绩效,其中绩效分为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运用到技校教学主要指个人绩效。个人绩效是个人态度和行为结果的总和,在实践教学中,即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其学习行为,而学习行为又决定学习成绩。态度、行为和结果,这三者环环相扣,产生出一条关系链,技校教学中的绩效管理便是以这条关系链为线索来实施管理。

三、绩效管理教学实施

具体而言,应如何在技校英语教学中使用绩效管理呢?绩效管理分为五个主要步骤:一、制定个人绩效计划;二、绩效实施与管理;三、绩效评估;四、绩效反馈面谈;五、绩效改进。

(一)制定个人绩效计划

绩效计划的制定是绩效管理的第一步骤,教师应在每学期开始的前两周内,协助每个学生按照其英语水平的实际情况制定学期绩效计划,具体可以计划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学习任务,绩效结果可以由期中、期末成绩反映。因为绩效计划要求实施方要准确无误地完成绩效计划,为此,教师和学生在协商制定完成绩效计划后,应共同署名,代表计划生效。另外计划的制定应遵循“SMART”原则。“SMART”由五个英文单词的首写字母构成,其中S(Specific),即目标是明确的、详细的;M(Measurable),即目标应该根据数量或质量的标准进行亮度和证实,尽可能将目标给予量化;A(Attainable),即目标应是具有挑战性,但是是可实现的;R(Realistic),即目标应是立足于现实,不能脱离现实凭空猜想;T(Time-bound),即目标应该是有时间期限的。

(二)实施绩效计划

学生是绩效计划实施的主体,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对学生的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教师监督有两大意义。一是对绩效计划实施过程的监控。为了使学生学习不偏离既定目标,教师不但要对其发展结果进行考核监督,更要在绩效计划实现的过程中进行监控。教师在绩效实施过程中持续的监控有两个好处:首先,使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有更多的沟通,“目标+沟通”的绩效管理模式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其次,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能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外部教学环境和学生内部心理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没有一个完美的绩效计划能够预料到所有情况,所以需要持续的监控过程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使学生的学习规矩与既定目标不会偏离。二是绩效考核要保持连续性,要持续进行绩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为后面的绩效评估做准备。学生绩效是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的总和,因此,教师不能单纯依靠期中、期末成绩判定学生学习绩效的高低,这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平时的绩效监督有利于考察和搜集学生的学习态度,全面反映学生的绩效水平,教师可以利用出勤率、作业完成率以及上课回答次数等指标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态度。

(三)绩效考核与评估

绩效考核与评估是建立在之前环节的基础上的,由教师全程操作,此环节包含三个要素:一是绩效目标的确定;二是绩效资料的收集;三是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的制定。前两个要素是在前面的环节中完成的,对其要求简而言之是,目标要实际,资料要真实全面,而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的制定,则由教师具体的教学情况,进行制定。最后在三要素齐备的条件下,教师对不同学生进行考核评估,以分数的方式显示。同时,要兼顾对绩效考核的监督,要做到公开透明,行之有效。

(四)绩效反馈面谈及改进计划

绩效反馈面谈是在绩效结果出来后,教师选取绩效表现不佳或者绩效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面谈。绩效反馈面谈这一环节具有承上启下作用,既是对一个绩效周期以来的反思和总结,同时也是为下一周期绩效计划的制定埋下伏笔,教师和学生应在面谈过程中总结反思,并制定绩效改进计划。及时地、有针对性地面谈,对于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十分有益。对教师而言,有利于其全面了解被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其学习进展信息,并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辅导、资源;对学生而言,有利于其发现自己上一阶段学习的不足,确立下一阶段绩效改进的重点,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在绩效反馈面谈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四点:一是关注学生计划是否支撑目标的实现;二是关注外部情况变化是否对绩效目标实现造成影响;三是关于学生心态与情绪的变化;四是要注意激励和肯定学生。

四、绩效管理有效性分析

绩效管理在英语教学中产生了良好效果,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绩效管理强调师生共同管理。双方处于一个共同的矛盾体当中,绩效管理通过学习目标的制定以及程序化的步骤,加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机联系,使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学生学习负责,责任感共同增强,并且绩效计划的制定让目标可视化,操作性强。第二,绩效管理强调评估改进。绩效管理中的绩效考核是阶段性的反思总结,对制定下一周期的绩效计划具有指导意义,它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开出合理的“药方”,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改良,推动学生学习,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水平的目的。第三,绩效管理强调沟通。沟通贯穿在绩效管理的每一环节,绩效管理的每一环节都需要师生双方沟通才能落地,换而言之,绩效管理基于沟通。良好的沟通可以帮助师生双方更好地行使自己的职责,更有效地解决存在的问题,同时,良好的沟通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鼓励和肯定,能够增强其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兴趣。

因此综合来说,强调共同管理、评估改进以及沟通,本人认为这是绩效管理能够有效运用到技校教学的三大原因,正是基于沟通上的共同管理,针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估改进,绩效管理因此才行之有效。

作者:陈倩倩 单位:广东省机械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胡敏.主题式任务型教学在技校英语视听说课中的探索——以一节听说教学课为例[A].中国职协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3:10.

[2]黄梅英.合作学习在技校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A].中国职协2014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中册)[C].2014:8.

[3]甘少明.技工学校英语教学现状及教学方法小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1:139~140.

学习改进计划范文4

关键词:PDCA;循环;课程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

1“经济法”课程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中的PDCA循环

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中运用的一种过程性管理方式,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组成部分周而复始,促进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在课程改革中的PDCA循环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要点:

1.1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的体系性

1.1.1科学制定计划

(1)关键点分析。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可以分为内、外两种。从内部来说,中职学生学习自主性差、动力不足、理解力差等是主要因素,从外部来说,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领域的法律法规日益细化,相关法律条文多,而且法律条文具有简洁性的特点,需要我们运用自己的理解力来掌握内涵。因此,“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不能只灌输理论,应在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其要点。(2)设计教学过程。“经济法”课程的特殊性要求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常见的为案例分析法,要求提前准备教学资源,特别是相关案例的搜集整理,帮助学生理解法律条文,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为了使教学过程有一定的层次性,还必须对整个教学过程作好设计,先基础、再层层深入,先认识法律条文、再各方面综合考虑,先了解相关理论、再联系案例分析问题、找出解决办法。(3)作好教学手段的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经济法”课程开展提供了更多的手段,但是,也为教学手段的配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视频引导、网上讨论等应能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1.1.2灵活把握实施进程

(1)做好计划的落实。首先,应按照前期做好的计划逐步完成教学任务,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做好学生学习情况记录。当前,许多学校构建了网上教学平台,为收集教学过程数据提供了方便,甚至可以随时得到学生学习表现的分析结果。其次,应按照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在学生的掌握程度不能达到要求、学习目标尚未实现等情况下,应检查原因,调整计划完成时间或步骤,保证学习质量。(2)做好质量的监控。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应建立质量监控体系,除了教师评价以外,根据职业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的需要,开展学生互评、企业评价等形式。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实施也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特别是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普遍应用以后,教学平台的完善更复杂。

1.1.3检查结果

对于教学效果的检查,不能只局限于结果检查,应综合预习、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等环节进行综合评价。在传统教学方式下,虽然理论上应重视教学整个环节的质量,但是,由于时间、精力等方面的限制,这种要求无法实现。利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过程性评价、整体性评价可以轻松实现,为更精确地分析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提供了条件。

1.1.4处理

在这个环节,一方面应总结成功经验,为下一阶段制定教学计划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应妥善处理这一阶段发现的问题,例如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目标不能如期达到等,根据问题的性质制定解决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经济法”课程,需要联系生活实际搜集案例、开展拓展应用训练,有时会遇到非常复杂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任务制定以前做好充足的教学准备。

1.2PDCA循环的特点

1.2.1环环相套

PDCA循环的各个环节不是完全独立的,例如,在计划制定环节,也应综合分析相关因素,不断完善计划的可行性,因此,计划阶段也有质量监控、问题处理、不断完善等环节。即一个PDCA循环中,可能因为解决问题、完成教学监控目标而包含很多小PDCA循环。同时,课程教学只是教育教学的一部分,因此,课程教学这个PDCA循环只是这个大环中的一个小环。

1.2.2周而复始

在PDCA循环中,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阶段是不断循环往复进行的,一个循环中的四个阶段完成后,马上进入下一个阶段的PDCA循环。一个PDCA循环既可能是一个教学阶段的完成,也可能是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

1.2.3持续完善

在一个PDCA循环过程中,教学目标逐步得到实现,在PDCA循环的周而复始进行中,教学质量不断完善,学生的素质不断提高。每一个环节都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逐步向教学目标逼近,另一方面,PDCA循环本身也在不断完善,计划、执行、检查、处理这些环节的执行效率、质量的保证不断提高。

2PDCA循环中教学质量的诊断与持续改善

2.1计划阶段

2.1.1教学目标的完善

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不断修订,课程教学目标应不断完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应不断修正分目标。例如,经济法中对于企业的设立方面的规定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细微的差别,在学习目标的制定方面可以做出微调,同时,应根据每一阶段学习目标的实现情况,适当调整学习目标。

2.1.2教学标准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中,应对每门课程制定教学标准,随着人才培养方案的变化,教学标准也应做出调整。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根据实际执行情况,对教学标准制定修订计划并付诸实施。

2.2执行阶段

2.2.1教学过程监控

为了保证教学目标、教学质量的实现,应对教学过程是否按照计划执行、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进行持续监控,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深入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消除影响教学质量的隐患、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

2.2.2教学质量监控

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入多元评价,通过企业、学生、社会参与评价,发现教学质量存在的不足、教学方法的缺陷,全面改进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2.3考核阶段

2.3.1各阶段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

PDCA循环中的考核阶段,不但是对教学质量的阶段性考核,而且是对前几阶段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除了综合运用多元评价结果外,应注重对于学生的全面评价,即理论知识的掌握、素质的提升、应用能力的培养等。

2.3.2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考核

除了对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培养目标达成情况等方面的考核外,应注意考核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运行可靠性,对发现的问题彻底解决,优化整个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4处理阶段

2.4.1持续改进

首先,对于前面几个阶段发现的问题,应分析问题的起因,找出解决方法,制定解决方案,争取尽快解决。其次,对于深层次的问题,例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不但应深入调查企业、社会需求,而且应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方面查找原因,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经济法”课程涉及到的法律法规多,对于教学是一个挑战,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却是一个机会。

2.4.2不断完善

在课程教学质量改进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要分析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完善课程标准、管理制度、教学平台等,消除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经济法”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但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而且是资源积累的过程。

3课程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建议

3.1全员参与

课程教学质量的诊断与改进不是任课老师个人的事情,关系到整个学校的工作。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修订,不是任课老师的职权范围;教学平台的完善,没有学校领导的支持是无法完成的。

3.2制度保障

首先,在课程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过程中,任课老师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应有奖励制度作保障,实现付出与获得的对等。其次,应有相应制度支持任课老师提出的建议付诸实施,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有相应部门辅助解决,并提供必要的资源。课程教学质量的诊断与改进不是任课老师自己的义务,仅靠个人也是无法完成的,但是,教学质量的改进却与每一个学校教职工相关。

参考文献

[1]任占营.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03):41-46.

[2]刘志峰.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本质、意义和内容[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18):24-29.

[3]周俊.基于质量提升的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6):35-38.

学习改进计划范文5

抓好体育教师的常规就等同于为体育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石。

1.师德常规,体育老师的基本素养

体育教学工作与其他教学工作不同,有着室外教学的要求,冬天的冷和夏天的热都需要承受,对于体育老师来说首先要有的就是吃苦精神,要经得起高强度的体能消耗,经得起风吹日晒,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先做到,要求学生会的动作自己要过硬。其次,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所以教师的漂亮示范、良好精神,坚持到底的毅志都是学生的学习榜样。在文化成绩占重要地位的现实中,体育老师只有自己靠着强烈的事业心、埋头苦干的作风才能在体育教学中有作为。

2.学习与制定计划

很多体育老师都知道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及课时计划这些名词,但真正了解内容的只有课时计划,然而我认为:作为体育老师,首先要了解的应是学校的体育课程目标、体育特色,这样才可以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及省课程方案内容制定出适合本校的体育教学计划,体育计划的制定是让全体老师对小学整个六年中所要教学的全面了解。在全面了解学校体育计划的基础上再来制定所任年级的学年计划、学期以至落实到最后的单元计划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了。在学习与制定计划时必须遵守的常规是各年级的教学内容要以学校计划为基础。

3.示范与纠错的规范

体育课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小学生最直接的学习方式又是模仿学习,所以体育老师的示范对于体育教学来说是首位的。示范的目标就是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欲望,教师在进行示范时要求的常规是站位合理,学生能观察到所要观察的动作细节,示范的动作要努力做到正确、标准、漂亮、到位;示范要有节奏,分解与完整,细节动作的放慢,重点动作的重复等。纠错与示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组合,当发现学生需要纠错时,往往需要我们用示范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所以对于体育教学而言,示范是任何一项手段所不能替代的最直接、最合适的教学方式。

4.督导与反思的要求

下课铃声响,并不意味着我们的体育教学结束了,我们还有督促与指导学生课后锻炼的义务,学生每一个常规的养成需要我们老师时常提醒与要求,要学会从学生上课的表现中去观察了解学生,明确自己需要提示学生的是哪些。体育老师时常会教几个平行班,在上完一节课后都要学会及时反思,想一想刚才上的那节课中有没有大的失误需要改进;学生的学习有没有出现自己没有预想的状况;组织上有没有哪个环节需要改进。虽然我们没有时间去改教案但课后即时的反思却可以让我们在第二次的教学中改进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真正意义上的实现自己的一课多磨。

二、促进学生常规养成,提升体育教学管理的成效

体育教学管理中学生的管理是依托于教师的教学管理来完成的,学生的常规管理要求也是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养成。只有当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常规才能真正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高效率学习效果。

1.看与听的常规

体育课与其他学科不一样的是:体育教学是在室外进行,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事与物会特别多,而运动技能的学习首要的就是要看老师的动作去模仿学习,所以看与听的常规非常重要,通常我们都会要求学生看的时候坐端正(特别观看下肢动作时,坐可以看得更清楚),眼睛要按老师的要求观察示范者的位置,看的时候只用眼,不动口,看与听的认真、安静不仅是对演示者的尊重更是学习动作的必要条件。看与听之后能根据老师提的要求复述出动作的要求或是出现的问题,看得出相比之下谁的动作更好一些,有目标看与听是学生必须要学会的第一个体育学习常规。

2.练习常规

体育课的练习形式丰富,每节课都有将近一半的时间在进行练习,学生不管是进行何种形式的练习首先,要主动地练习,就如一分钟跳短绳,常规要求是能断不能停,学生就知道坚持的重要性。其次,按老师布置的要求去练习:形式、伙伴、次数、场地、器材等。第三,练习中能听懂信号,老师的指令能听懂并按要求去做,安全有效地进行练习。第四,练习时间的充分利用,不把时间浪费在讲话和随意地走动中。第五,合作练习时主动为伙伴做好辅助,成绩的确定要真实。

三、结论与分析

学习改进计划范文6

关键词:专业认证;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一、引言

课程质量是人才培养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如何客观、科学地对课程质量进行评价,对于实践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学生为中心,目标导向,持续改进”的核心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意义。构建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并有效实施是保证和持续改进课程质量的关键[1],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聚焦学生的学习结果,涉及课程质量保障制度、课程资源、课程大纲制定与实施等多个方面。本文结合作者在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方面的经验和体会阐述了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实施,以期能为申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相关专业提供借鉴。

二、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质量评价的内涵

课程质量评价是衡量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及持续改进课程质量的关键环节。学生的课程学习结果直接反映课程的质量。课程质量评价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课程学习结果,即参加课程学习的全体学生的各项考核成绩作为评价依据,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综合分析考查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2]。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质量评价的有效性在于建立和有效实施符合专业认证理念的学校、学院、专业层面的保证课程质量的相关制度,建立以课程质量保证制度为核心的、以学生学习结果为评价依据的、综合考查影响学生学习结果各种因素的,并能根据课程评价结果提出相应改进措施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并在此评价体系下对课程质量进行评价。否则,课程质量评价只会流于形式,毫无意义。

三、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一)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笔者所在专业构建了图1所示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课程质量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是核心,评价的依据是学生课程学习结果,评价的目的在于课程质量的持续改进。评价体系中的课程质量保障制度涉及学校、学院、专业制定的关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毕业要求制定、课程大纲编写、教学过程管理、学生管理、课程考试与考核、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教学大纲执行、课程质量评价、持续改进等方面的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和有效实施是保证学生学习效果和课程质量的关键。学生课程学习结果的影响因素包括课程资源、课程教学大纲及其执行、教师的教育教学、学生学习状态等,这些因素同等重要,在对学生课程学习结果进行分析及对课程质量进行评价时需要综合考查这些影响因素。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教师依据课程教学大纲进行的课程教学和学生的课程学习完成,其对学生课程学习结果的影响不言而喻,在课程评价体系中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教师课程教学和学生课程学习的质量。课程大纲中制定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式与内容、考核评分标准等,课程资源包括课程实验条件、师资、教材、课件与教案、线上教学资源等。课程大纲制定与实施以及课程资源建设都要有相应制度保障。评价体系中学生课程学习结果是课程质量评价的依据,学习结果包括学生课程考核成绩及学生根据自身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自我评价结果。课程考核成绩作为课程质量评价的直接依据,对于理论课,学生的课程成绩包括课程考试、测验、课程报告、实验、作业、大作业等各种考核方式的成绩;对于实践课,课程成绩包括设计报告、阶段检查、图纸、说明书、答辩等考核内容的成绩。学生自我评价是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所做的评分,作为课程质量评价的间接评价依据。课程质量评价是在相应的制度保障下,依据学生课程学习结果,按照制定的评价机制进行。其中,评价机制规定了评价对象、评价周期、评价数据合理性分析、评价方法。根据课程质量评价分析结果,提出课程质量的持续改进措施,如改进课程内容、考核内容与方式等。

(二)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实施。评价课程质量的过程如图2所示。在实施过程中应按照相应的课程质量保障制度的要求,按照评价机制进行评价,在每个环节都需要有审核和审核结果反馈。课程开课前任课教师填写理论课授课计划和实践性课程计划。教学院长、专业负责人依据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对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实践性课程的教学计划等进行审查。任课教师、专业负责人、教学院长签字确认。任课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开展教学活动,针对课程目标运用相应的教学方式完成教学内容,并依据课程考核方案对学生成绩进行考核。课程考核前任课教师填写课程考试(考核内容)、方式合理性审核表,明确课程目标、考核内容、考核方式与权重、分值等内容。评价组对考试(考核内容)、方式进行合理性审核,对于每个课程目标的考试(考核内容)、方式明确给出“合理”或“不合理”评价,合理性审核后评价组填写合理性审核意见,合理性审核结果反馈给任课教师(课程负责人),任课教师(课程负责人)需要对反馈结果进行确认并签字。课程考核结束后,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结果进行课程质量评价,并由课程质量评价组对评价结果进行审核,将审核结果反馈给任课教师。课程质量评价合理性审核通过后,评价组和任课教师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并根据结果提出相应的课程质量持续改进措施。

四、结论

学习改进计划范文7

从“顾客”指标来看,党建工作要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协调和处理好当地政府、群众、主体矿和投资者之间的关系,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加强整合矿井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群团工作和治安保卫工作,为整合矿井建设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定期排查分析整合矿井的不稳定因素,有效遏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建立党组织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努力化解各类劳资纠纷,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从“企业内部流程”指标来看,在整合矿井积极推行党建工作绩效管理流程建设,把“一个机制,四大载体”的党建工作模式引进整合矿井,采用“干中学,学中干”的方法,紧紧围绕整合矿井建设发展和安全生产的实际情况,逐步形成“一纲四目三书两表一通报”的党建工作绩效管理机制,实现整合矿井与主体矿井党建的有效对接与融合。从“学习与成长”指标来看,即全面加强党的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大力开展以“创建学习型部门,培养高素质员工”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利用职工吃住在矿的优势,把党建知识、公司法规、企业管理、安全生产等列为学习的主要内容,通过中心组学习、干部讲堂、主题讲座、电化教育等多种形式,促进学以致用;坚持和完善整合矿井党组织生活会制度,抓好“”的召开、党员教育、党员管理和民主评议党员等工作。

二、实施党建闭环管理,提升党建“平衡计分卡”卓越绩效

党建闭环管理是指借鉴质量管理体系PDCA(计划-实施-检查-改进)模式应用于整合矿井党建工作,使党建“平衡计分卡”各项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检查、有追究,对查出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加以改进,形成目标定位-计划安排-实施推进-检查考核-问责追究-改进提高的党建工作闭环管理运行体系。

1.目标定位

按照党建“平衡计分卡”体系总体安排部署,结合整合矿井自身实际,系统整合党建资源,高标准、有针对性地制定年度、季度、月度党建工作目标,力求体现实效性,便于执行操作。

2.计划安排

根据党建工作要求和特点,制定实效性强、便于操作执行的整体工作规划。把党建目标具体化,通过制定详细的方案,把党建工作需要完成的任务一项一项细分出来,制订成详细的工作计划,根据这个计划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并将实施的过程情况记录下来。

3.实施推进

根据工作目标和工作规划,制定既符合自身实际又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分阶段、按步骤,有条不紊的推进实施。一是建立健全《整合矿井党委负责人轮值制度》、《整合矿井党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主体矿井党群部门包点指导制度》、《主体矿井与整合矿井交流制度》、《整合矿井党的建设及保稳定工作挂钩考核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建立起一套良性、闭合运行工作机制,确保整合矿井党建各项具体任务能够落实到位。

4.检查考核

在实施过程中,整合矿井党建工作牵头部门要对每个党建指导组驻矿期间工作情况进行考评,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组织测评、检查,促进党建工作各项标准得到落实,以达到提高党建工作质量的目的。

5.问责追究

建立党建工作问责追究机制,依据检查考核情况,落实责任,奖优罚劣。

6.改进提高

学习改进计划范文8

为了提升体育课教学质量与优质教学课堂,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学习兴趣,树立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思想,对体育教学与PDCA质量循环管理模式的特点与联系进行分析,将PDCA模式应用到体操运动项目中.实验表明PACA模式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体育教学;PDCA模式;教学质量

对体操运动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程度与水平,在国家颁布实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新课标》中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与规定.体操运动项目对发展学生灵敏、柔韧、协调、力量等方面的身体素质,以及团结、坚韧、吃苦耐劳的精神意志品质有着重要作用.教育部将体操运动项目列为了未来中国体育发展7大重点运动项目之一,作为基础项目重点发展.体操运动项目的教学质量水平对学生体育终身意识的养成,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有着极为重要的相关性.因此我们在体操运动项目教学管理过程中引入了企业质量管理中的PD-CA循环模式,以期提高体操运动项目的教学质量与效果,进一步改善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

1循环模式引入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依据

1.1体育运动项目教学过程特点

体育各运动项目教学实施过程是教师参照《体育与健康》课程大纲,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身体素质的实际特点,选择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实施手段与方法,具体过程包含教学内容的选择、目标任务的设定与实施计划安排→教学实施→检查教学实施效果→改进提高→达到预期目标计划.按照运动项群划分理论,体操运动项目属于难美类项群,因而体操运动技术动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且对学生动作技术掌握的规范性、准确性要求较高.根据运动生理学的运动条件反射基本原理可知,学生在对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从了解、基本掌握、到熟练掌握动作、动作技能运用自动化,学生在动作学习中会出现泛化、分化、巩固、自动化四个阶段[1].体操运动项目的教学管理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内容,在其教学过程中也要必须遵守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要求,如遵循循序渐进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

1.2PDCA循环模式理论特点

PDCA循环模式理论又称为戴明循环理论,是一种追求在生产过程中对质量持续改进提高的模型.PDCA循环模式包含了4个基本阶段,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并且各阶段通过递进式,不断循环来提升质量管理的过程[2].在PDCA循环质量管理模式中,计划是指根据顾客或消费的需求并结合企业或组织的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构建策划的实施目标与操作过程;执行是指根据前一阶段构建策划的预期方案进行具体的实施;检查是指根据前期设定的目标、方正以及产品要求,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检测与测量;处理是指对检查出来的问题总结,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改进提升,并对成功经验进行推广应用,而对于没有达到预定目标的失败进行经验教训总结,并将没有实现的目标任务放到下一个循环阶段进行,以最终实现预期目标,不断改善产品质量,提升业绩水平。

1.3体操运动项目教学与PDCA循环模式理论的相关性

PDCA循环模式应用于体操运动项目教学中的可行性或关联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学校就像企业,而学生就是该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消费顾客,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就是产品质量的优劣,学生对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评价就像是顾客的消费满意度水平.PDCA循环模式的应用环境与学校体育教学的环境基本相同,有其共性之处.第二,教师在体操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步骤的实施与PDCA循环模式理论四个阶段的任务目标、执行实施基本相同.第三,学生学习体操运动技能过程中的运动生理反射过程与产品的设计生产改进有诸多共性之处.第四,体操运动教学要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发展性与巩固性原则,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提升,反复持续进行,不能一蹴而就,这与PDCA循环模式的持续改进循环形式形似.由此可见,PDCA循环质量管理模式在体操运动项目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并且可以更加有效地提升体操运动项目的教学质量.

2在体操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2.1计划(P)阶段

该阶段教师要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学指导纲要》、育教学的相关理论要求,以及教学环境条件、学生身体素质现状情况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计划:一是教学要求;二是教学目标的设定;三是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四是需要的教学器材用具等.教学要求是体操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规章制度和原则,包括了教学与动作练习过程中的安全制度、服装卫生制度以及练习过程中的纪律要求,尤其在学习一些器械(如,单杠、双杠、跳马腾跃)、翻滚类(如侧手翻、前滚翻)等动作时同学之间的保护与帮助动作,自我安全保护意识,以及学生不能佩戴锋利或尖锐性的饰物,以免发生刺伤或划伤等伤害,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打闹嬉戏,不能做教学以外的危险动作等要求.教师在授课之前必须向学生做出硬性要求,并要求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按要求进行学习.教学任务目标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时数后,学生对体操运动技能知识的掌握、身体协调、柔韧、灵敏等素质提升,以及学习兴趣、意志品质等水平的增长所能达到的预期效果.以前滚翻教学为例,该教学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柔韧性、平衡性、协调性,促进大脑神经元发展以及思维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和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那么学生的滚动动作圆滑、团身紧凑、方向正确、协调连贯、动作优美,学习积极性等程度来判定教学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3].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是教师通过对学情和教学内容动作的难点、重点进行分析,预先选择的讲解、示范方法和学生的学习与练习方法,在前滚翻基本技术教学过程中涉及到正确动作概念的界定、讲解示范,可以帮助学生对动作表象的建立、动作的用力顺序的掌握、避免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设计的辅助练习方法、对错误动作的纠正方法等.动作的重点难点可先通过教师的示范,以便于学生通过对学习动作要领的直观观摩、练习,确保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教学预定目标效果的实现.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教学用具器材包括多媒体视频设备、辅助练习器械、预防与保护设施、练习方法、练习者以及教学环境等,教师在教学开始前要将各类教学用具器材的特性作用向学生讲述清楚,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人身安全,使有限的教学资源发挥最大作用,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2执行实施(D)阶段

该阶段要求教师的教学组织与学生的学习练习按照前期的计划进行实施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好课堂的学习与练习秩序,并在教师的教学动作示范、讲解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按照前期确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学习,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在本阶段学生对所学动作内容具有极高的好奇心、体验的冲动性以及成功的成就感等在执行实施阶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学习中的难点与问题则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不利因素,因此,教师要适时的对学生进行鼓励与引导学生按照动作学习的要领进行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参与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2.3检查评判(C)阶段

该阶段是要对前一段的执行实施效果进行考核评价,以判定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例如前滚翻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掌握前滚翻动作的团身、平衡、方向、学习积极性、团结互助等情况进行评判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并判定教师在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与运用上以及教学组织、内容安排等是否恰当,是否达到预设的目标.在考核评价结束后,选择3名学习表现较好的同学和3名相对较差的同学,教师也要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启发引导学生总结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以及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效果.

2.4处理改进(A)阶段

该阶段是对检查评价的结果进行处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提升学生运动能力技术水平的方法、手段措施进行保留推广,对于阻碍教学组织实施的不利因素进行淘汰、改进,为技术动作的规范性掌握和提升提供借鉴,并且通过不断的探讨改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以及教师在教学手段、方法的运用上都会得到锻炼与提升,最终促进教学整体效果的提升.例如学生在掌握前滚翻技术动作后,可以为鱼跃前滚翻、后滚翻等动作学习提供教学经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3结论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引入PDCA循环质量管理模式,既可以更好地提升体育课程教学的教学质量管理、体育课堂教学过程得到更好的优化,又可以及时检查出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并加以改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前一阶段任务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找出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然后对原因进行分析归纳,找出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然后针对下一阶段教学目标的实施提出新的手段和措施.再次运用PDCA循环模式到新的教学目标任务,如此反复循环使用,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与教学过程的优化.与此同时,PDCA模式的引入,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教师在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与运用上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有利于教师由传统教学理念向现代教学理念的转变,由教师单一的讲解,示范性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性、启发性、自主性、创新性、合作性、师生互动性的教学模式转变[4];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并能为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PDCA模式引入到体育教学管理中具有明显的可行性,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刘志敏 单位:塔里木大学体育工作部

参考文献:

[1]李明,郑磊,李含,等.基于PDCA理论的高校篮球战术教学过程最优设计[J].中国学校体育,2014,1(8):53-56.

[2]阮心明.PDCA循环理论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高教论坛,2015(8):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