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调研计划范例

学习调研计划

学习调研计划范文1

一、学习制度

(一)责任人制度

局党组对局党组中心组学习负主体责任,对局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负领导责任。

局党组书记担任局党组中心组组长,为中心组学习第一责任人。具体职责为:

1.主持研究制定中心组的年度理论学习计划;

2.定期召集和主持中心组理论学习,提出学习要求;

3.主持集中研讨学习,指导和检查中心组成员学习情况;

4.局党组书记遇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和主持中心组学习时,委托党支部副书记职责。

其他局党组中心组学习的直接负责人,负责配合局党组书记做好学习组织工作。

(二)秘书工作制度

中心组理论学习秘书由局办公室主任担任。职责是:

1.制定局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年度计划;

2.负责党组中心组集中学习的通知、签到、记录和情况反映,会议记录要规范(具体见《县审计局关于印发〈县审计局2019年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计划安排〉的通知》(泰审办〔2019〕11号)附件3《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责任清单》);

3.负责局党组中心组个人和集体学习档案的收集、管理和上报工作;

4.负责局党组中心组学习资料的准备工作;

5.发放统一的局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笔记本,并在首页印好温馨提示,提示中心组成员需要完成的学习和调研工作;

6.负责局党组中心组学习的协调服务工作;

7.负责对局党组中心组学习的考核工作。

(三)集中学习研讨制度

中心组实行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研讨制度。参照中央、省委、市委、县委的要求,每季度集体学习不少于1次。具体学习时间可以根据工作安排情况进行调整,每次学习时间、地点、内容需提前通知局党组中心组成员。中心组集中研讨,坚持重点发言制度,并提前准备好发言材料,每次学习研讨由专职学习秘书记录。

(四)自学制度

中心组成员要根据中心组学习计划安排的学习专题进行自学。自学中,要认真阅读有关文件和书目,用专门的中心组学习笔记本作好记录。学习秘书负责发放理论书籍或者刊物等学习材料。

(五)学习计划制度

局党组中心组学习要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县委等上级有关要求,结合实际,制度年度学习计划安排,兼顾系统性和针对性。根据年度计划,结合当前中心工作,提出学习要求,明确学习和调研重点。对重要文件和会议精神的传达,及时列入学习内容。

(六)学习考勤制度

局党组中心组要严格执行签到和请销假制度。学习秘书负责签到,未参加者要注明原因。中心组成员如有特殊情况不能按时参加局党组中心组学习时,要及时向组长请假,未请假而不参加学习的,要在下次中心组学习会上说明情况;无正当理由,局党组中心组组长要对其提出批评。

(七)学习档案制度

局党组中心组要建立详细的个人和集体学习档案。

个人学习档案包括:

1.学习笔记本。要用统一印制的学习笔记本,做好集体学习和自学学习笔记。

2.学习材料。认真保存好自学材料和集中学习材料,理论考试试卷及成绩,以及与中心组学习有关的其他材料。

3.学习成果。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每年至少写1至2篇学习心得、理论文章或者调研报告。年终择优装订成册,并向上级至少推荐1篇优秀稿件。

集体学习档案包括:

1.学习计划和学习制度;

2.每次学习、研讨、考核、通报、请假、签到等材料。集体学习档案,由学习秘书负责整理保管,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

(八)通报和宣传制度

局党组中心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果要及时通报。既包括向上级党工委和宣传部门的通报,也包括向各股室的通报,以便于沟通情况、传达信息。同时,局党组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及时宣传报道学习情况,推广局党组中心组学习经验,刊登中心组成员的学习体会、理论文章或调研文章,增强局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的影响力和推动力,提升学习效果。

(九)专题调研制度

每年年初,中心组成员要结合各自的分工,围绕本单位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拟定调研题目进行专题调研。并结合自己的理论联系点,每季度深入基层调研时间不少于21天,每年至少形成一篇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能解决本单位实际问题的调研材料,并努力使之转化为指导实践科学决策的依据。

二、学习内容

根据中央、省、市、县有关精神,局党组中心组结合实际,科学确定学习内容,是开展好中心组学习的重要环节。学习内容具体参照见《县委办公室关于印发〈县2019年县委中心组理论学习计划安排〉的通知》(泰办字〔2019〕89号)。

局党组中心组学习要注重学习质量,以局党组中心组学习名义专门召开的学习会才是真正的局党组中心组学习会。

局党组中心组根据本单位实际,确定学习计划和学习内容。

三、学习形式

局党组中心组可以通过以下适当形式,开展切实有效的学习活动:

(一)集体学习研讨。把集体学习研讨作为学习的主要形式,把重点发言和集体研讨、专题学习和系统学习结合起来,深入开展学习讨论和互动交流。其中,集体研讨次数不少于总学习次数的50%。

(二)邀请专家讲学。根据《县审计局关于印发〈县审计局2019年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计划安排〉的通知》(泰审办〔2019〕11号),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讲学。

(三)个人自学。中心组成员要根据形势任务的要求,结合工作需要和本人实际,制定个人学习计划,明确学习重点,挤出时间研读推荐书目,下功夫刻苦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专题调研。中心组成员应当把理论学习和专题调研结合起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扎实开展调查研究。每年至少到理论联系点调研和理论宣讲1次。

除以上基本学习形式以外,局党组还将创新学习形式,确保局党组中心组学习取得实效。

学习调研计划范文2

为提高水利干部队伍素质,水利部结合调研情况,针对水利干部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突出在增强培训针对性、拓展培训资源、完善考核评价、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加大力度,在全面贯彻《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推进中央“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战略部署有效落实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关键词:

水利干部;教育培训;管理制度;考核评价

为全面贯彻《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落实《全国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十三五”规划》,有效提升水利干部教育培训质量水平,切实发挥干部教育培训在水利干部队伍建设中的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水利部采取基层走访、专题座谈、书面征求意见、培训测评调查等方式,多渠道调研了解水利职工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建议。从调研情况看,水利干部职工教育培训的愿望强烈,更新知识、提高技能的要求迫切,但受工学矛盾、培训场所、教学设施、课程设置、师资水平、经费保障等因素限制,难以满足干部职工学习培训的需求,还存在培训办班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等问题。这些显现为干部职工培训需求不能满足,反映为具体单位的实际问题,实则为可利用培训资源不足、激励约束不严、保障措施不力等多种原因的综合体现。结合近年工作实践,紧紧围绕拓展资源和规范管理做了一些实践探索,突出在增强培训针对性、拓展培训资源、完善考核评价、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加大力度,着力推进中央“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战略部署的有效落实。

一、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培训计划生成机制,在增强干部教育培训针对性上下功夫

加强培训的计划性,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是落实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有力措施。经过多年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实践探索,水利部实行了培训计划审批、办班方案审核的方式,强调需求调研,突出中心任务,进一步规范水利干部教育培训办班管理,着力提升水利干部教育培训质量。

1.突出培训需求导向

无论是制定培训计划,还是审核办班方案,抑或考核测评办班效果,都将培训需求作为重要内容,形成了依据需求调研生成培训计划的工作导向,按需培训的理念得到广泛认可。年度培训计划需求调研、重点培训项目需求调研、主体班次需求调研、干部个体培训需求调研、反馈式需求调研逐步展开。注重与部党组决策部署结合,与业务领域重点任务结合,与干部成长需求结合,上级要求、岗位需求、工作需要和干部愿望相统一的需求调研已成为干部教育培训计划生成的必要环节,成为年度计划审批和办班方案审核的重要依据。

2.严格培训计划管理

为规范水利干部教育培训办班管理,防止出现滥办班、乱收费现象,水利部举办的面向行业培训班都实施计划管理。培训计划采取主办单位申报、主管部门审核、部长专题办公会审批、统一发文公布流程,主办单位在编制财务预算的同时即提出培训办班计划,人事部门商财务和业务主管部门重点对经费渠道、培训需求、培训主题、计划时间、办班地点及培训机构办班经验、考评情况等内容审核后,形成下一年度的培训计划,经部长专题办公会审查通过后公布。通过公开公布年度培训办班计划,较好地规范了各单位办班行为,便于水利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合理安排人员培训,干部根据学习需求主动选取培训班次,相关部门依据计划进行考核监督。为超前谋划水利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增强干部教育培训服务中心的针对性,并试点编制三年滚动培训办班规划,通过逐年更新流动管理,强化培训办班规划对年度培训计划的约束。

3.严格培训方案实施

培训计划得以有效落实的关键在于培训方案的实施。培训班启动前,主办单位需将培训方案送人事和业务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对课程设置、师资选配、教学形式、办班地点、组织管理等内容的审核,突出把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放在首位,把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贯穿其中,把普遍性要求与不同类别干部的实际结合起来,围绕差异化培训需求开展教育,强化群众观点,增强宗旨意识,不断提高水利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推动水利科学发展的能力水平。实行专人跟班制度,要求每期培训班承办单位都派专人,早期提前了解学员情况,开班前做好培训准备,过程中全程跟班,结束时做好培训总结,并认真做好课堂测评、结业测评、教学评估、年终总结,多措施保障培训效果。探索建立培训督导制度,邀请部属单位和地方水利部门的同志担任水利干部教育培训督导员,受部委托对相应培训班次的培训情况进行测评考核监督。

二、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方法,在拓展干部教育培训资源上下功夫

建立并完善组织调训和自主选学结合的干部参训机制,干部教育培训规模大幅度提高,初步实现了全覆盖。从调研看,培训工作中还存在“需要学的干部派不出、安排学的内容不一致、想学的知识难满足”等问题,重点在解决工学矛盾和尊重干部学习意愿上下功夫,实行了形式多样、方式灵活、符合实际的干部参训机制,不断丰富培训方式,拓展培训资源,拓宽培训渠道,推动干部主动参学、单位积极支持、工学相宜促进。

1.认真抓好组织调训

根据工作性质、岗位类别、培养方向等要求,研究确定不同类别培训对象的培训措施和目标要求,分层次、分类别制定水利干部教育培训调训计划。对马列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性党风党纪和党史国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科学发展能力、水利工作方针政策和各种知识教育,坚持实行组织调训,定期培训干部。注意干部管理和干部教育培训的结合,重点做好对主要领导干部、领导班子成员、重点岗位人员点名调训,确保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积极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建设,探索综合培训与主题业务培训相结合的建设措施,逐步实行同类班定点办,既能充分利用资源提升培训成效,也可防患不必要的廉政风险。

2.大力推行自主选学

突出干部学习培训主体地位,鼓励干部自主培训,广泛应用菜单式选学、在线学习、远程教育等形式,逐步扩大干部选择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培训时间的自主权,实现干部参训方式的组织调训和自主选学相结合。建立了干部教育培训学时管理制度,采取单位推荐书目、群众推选书目、自主选择书目等方式,开展公务员自主选学。凡学完所选内容并通过考核的,采取折算学时方式记入年度学习档案。

3.积极推进网络教育

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形势,为缓解干部工学矛盾,加强网络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网络培训。大力组织司局级干部参加中国干部网络学院学习,中国水利教育培训网开设专题班推动干部职工自主学习,积极推动干部职工的网络培训,拓展组织调训+网络自学,多形式鼓励干部职工参加教育培训。开展了中国水利教育培训网扩展建设和分级部署工作,扩大中国水利教育培训网的覆盖面。在优选优质课程资源的同时,注意调动和发挥各单位积极性,不断丰富和完善水利专业课程资源。进一步完善网络培训内容,规范网络培训管理,推动网络培训资源共享,提高网络培训效率。

4.加强干部实践锻炼

鼓励干部通过挂职锻炼、基层实践、参与重点项目攻关等多种形式,在基层一线和具体实践中锻炼提升综合素养和能力水平。实施了干部援疆、援藏、援青、西部扶贫、石漠化治理、支援地方水利建设等多方式锻炼干部措施,采取了机关干部到基层、基层干部到上级交流,单位与部门间横向交流,参与实际工程建设和重点项目研究等多方式实践培训,多途径感知实际,多方式积累推进水利改革发展经验。

三、推行干部教育培训全程评估,在完善干部教育培训考核评价机制上下功夫

随着大规模培训干部任务深入推进,单位派员学、干部参与学、多渠道办学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有力地提升了干部能力素质。但也还存在干部学得不深不透、理论掌握运用不够,优质培训资源不足与培训资源相对过剩,培训针对性不强、办班管理不严、评估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建立和完善干部教育培训考核评价机制,全面考核干部学习培训情况,全程评估干部教育培训质量水平,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将是努力的方向。

1.健全干部教育培训考核制度

采取跟踪了解、阶段交流、互动研讨、结业总结等方式,利用问卷调查、网络调查、个别面谈、电话访谈等形式,全过程多角度考核干部的学习态度和表现、掌握理论和运用知识、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等情况;从加强学习考核、严格培训管理、严肃学风纪律等方面,了解掌握干部遵章守纪和学风建设情况,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培养干部、发现干部、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渠道,促进干部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切实提高学习培训的效果。

2.完善干部教育培训评价机制

研究建立贯穿教育培训工作全过程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和科学的评估方法,着力抓好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教学情况、培训质量的评估,全程评估干部教育培训质量水平。采取派人跟班考察、委托机构评估、自行组织测评等方式,利用问卷调查、网络评估、个别访谈等方式,组织对培训项目、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授课质量、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等进行测评,及时了解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实施教学情况。对评估较差的教师,及时进行调整。对评估反映问题较多的培训机构,采取约谈相关负责人、通报、减少办班数量、跟踪培训情况等措施,促使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更新培训内容,完善培训流程,改进培训管理,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加强干部教育培训能力建设

积极推进水利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努力培育高质量的干部培训机构,选择并确立了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为龙头的一批骨干示范性培训基地,建设并发挥好水利部人才资源开发中心作为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基地的带头示范作用。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优胜劣汰有进有出的原则,推进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专兼结合的水利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和培训管理干部队伍。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干部的能力素质要求,研究制定分类培训大纲和相应的培训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发水利培训教材。加强水利干部教育培训管理信息化建设,健全完善干部教育培训电子档案和数据库,搭建水利干部教育培训管理信息化平台,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管理监督等提供科学依据。

四、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在完善干部教育培训激励约束机制上下功夫

经过多年实践,领导干部述学、评学、考学制度广泛推行,干部学习培训档案普遍建立,培训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相结合的机制逐步形成。但也存在培训激励制度不配套、管训学结合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激励不够与约束不力并存等问题,有的单位重使用轻培训的情况比较突出,干部参训积极性、主动性特别是自主参训方面未得到有效调动。坚持把理论素养和学习能力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健全完善干部教育培训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大规划培训任务的落实。

1.建立干部主动参训约束机制

水利部制定了进一步完善干部教育培训激励约束机制的意见及实施细则,明确提拔担任处级以上职务的干部,要达到规定的培训时间要求,确因特殊情况在提任前未达到要求的,须在提任后一年内完成补训;新录用干部未参加初任培训,以及培训不合格的,不能任职定级;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达不到培训要求的,不能申报职称;教育培训不合格的干部,年度考核不能确定为优秀等次。建立了干部教育培训与新录(聘)用干部上岗、领导干部任职、专业技术干部技术职务评聘和干部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相结合的约束机制。

2.完善干部教育培训档案管理

实行培训登记制度,统一《水利行业培训证书》式样,由培训主办单位发放,所在单位人事部门登记确认,作为干部参加培训学习的凭证。实行了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和干部所在单位双登记制度,按干部管理权限,建立部管干部培训档案。发挥网络技术优势,利用教育培训网络管理系统及时登记,建立完善干部教育培训电子档案,为干部考核、提拔任用、评优评先、组织调训提供依据。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向单位主要负责人通报本单位人员参训、学习情况的方式,推动“一把手”关注重视干部教育培训,进一步发挥培训档案管理的效力。开展干部参训情况年度登记,推行使用干部参加脱产培训情况年度登记表,有力推动相关措施的落实。

3.开展干部教育培训监督检查

学习调研计划范文3

关键词:工厂供电;行动导向;企业调研;引导

对于工业电气控制专业的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讲,工厂供电的课程设计难度非常大,涉及专业领域的知识很多,需要做大量的工程计算,对学生的现场供电运用技能要求较高。以往授课过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反映难理解,与企业实际脱节。这门课程对老师的要求也比较苛刻,既要熟悉工厂供电的常用设备,具有丰富的电力系统方面的企业经验和现场设备的管理经验,又能高效地指导学生完成设计论文。对于这门课的教学,笔者也经过多年的探索,发现通过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来实施课程设计,有利于学生掌握工厂供电的专业技能并快速成长。

一、工厂供电课程设计的任务描述

1.课程设计的目的

通过设计环节的实际训练,加深学生对该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小组分工协作,查找资料、现场参观、考察,小组讨论、小组计划、小组决策、小组展示、小组工作、小组评估等环节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学习兴趣。定期的学习汇报,也是对所学内容的总结和反思,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并立刻解决。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理论分析、设计、计算、制图、运用标准和规范、查阅设计手册与资料以及计算机绘图、文档编辑应用能力等方面得到初步训练,养成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小组合作的团队精神。

2.教学要求

4人一组,由组长负责,结合企业调研,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自选的设计课题。4人中要有明确的分工,包括题目的确定、气象资料的调查,平面图的设计绘画、外部电源的选取、变配电所位置确定、总容量的计算、变压器的选择、一次供电系统图确定、二次保护计算等。各组独立设计,在18周内完成。画图要规范,按照国标符号画图。本着节能、安全、可靠的原则,结合一定的前瞻性要求进行设计。

3.设计任务

主要步骤为:企业调研;根据当地供电情况以及本厂负荷情况确定变配电所位置;设备容量计算,确定变压器的型号、容量、台数;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当地的电费构成情况;了解电源选取的地理位置、形式以及电压的高低;确定变配电所的主接线形式;功率因数计算以及补偿柜的确定;短路电流计算以及高低压设备选择效验;各供电支路开关、电缆选择计算;撰写论文。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引入

1.行动导向法的定义

行动导向法是指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主导方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其目的是针对许多职业不断提高的复杂度和抽象性,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相关专业和跨专业知识,具备解决问题的职业行动能力,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它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职业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

2.行动导向法的特点

行动导向法特别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愿望。它的基本特点在于学生互相配合工作和讨论问题,通过团队工作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结合书面资料或教师提供的虚拟的或实际的信息,在理想的情况下,学生积极参与全部教学过程。这样做的学习效益是最高的,但具体实施起来对教师要求非常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实践能力要提高,教师自己要加强学习,如自学或参加各种培训。

三、开展有特色的行动导向教学实践

此次设计任务的执行是以小组为单位,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课程设计。在此次课程设计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将复杂的工厂供电工程设计分级进行引入,将复杂任务进行切块、汇总,与企业的工程设计实现零对接。主要特色如下。

1.小组合作完成

课程设计的难度较大,需要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设计任务。4人一组比较合适,人少任务重,互相缺少交流,不容易完成;人多会出现意见不统一,个别人没事做,容易偷懒。按照优差互补结合自愿原则进行分组,设立组长一名,通常是有责任心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学生担当。每次任务的下达、布置、实施和完成,成功与否都需要组长的辛勤付出,在项目考核评估时,组长的评分有加分。鼓励更多有能力和责任心的学生踊跃担当组长,激发潜能,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时,敢于承担重任奠定基础。

2.开展企业调研

以小组形式,参观当地供电局和工厂配电房,让学生初步了解工厂供电情况、主要设备、参数容量、规章制度及用电安全。企业调研之前,先制定调研计划和方案,经过几轮的讨论,确定联系人负责与企业联系,经过出行安全的测评,确定调研方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企业参观。在参观之前了解企业的运营情况,准备好技术问题的调查问卷,在参观的时候结合企业员工的现场讲解,完成问卷调查,并做好记录和拍照,回来后做表、文档录入、资料整理和归档,制作汇报PPT,对课题实施有了更直观的参考价值。通过企业调研任务的实施,学生在现场获得更直观的教学,对后续的课程设计的顺利开展起决定性作用。

3.引用项目管理机制

按照企业项目管理的模式开展计划和进度跟踪,每周提交课题进展情况,完成相应的工作量,给予考核和奖励,让小组成员每人都有具体的任务。学生分阶段完成了小组调研计划、调研汇报、开题汇报、难点分析、中段检查、课题总结、结题验收评比。教师严格按照项目管理的机制把控时间和进度,学生们也逐渐适应这种高效地管理方式,不再拖沓。

4.提高职业素养

在企业调研及课程设计整个过程中,体现了团队协作精神,提高电工专业素养和语言沟通能力,学会用现有的专业知识与企业技术人员无障碍沟通,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为下一步的毕业实习奠定了基础。这样能够了解企业现场的规章制度、设备管理规范、安全用电知识,大大提高职业素养,并将这种严谨的工作作风带回课堂,在日常教学中得到升华。在完成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学生的成长非常明显。

5.体现指导教师的核心作用

指导教师在整个课程设计中,把握课题的难度和进度,负责解决学生在课题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并及时给予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由于该课程任务难度较大,对指导老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理论水平要求较高,在指导过程中花费的精力较多,每周要花大量时间核对学生完成的工作,及时纠错,布置下一周的工作任务,调动课题组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发挥个人的特长。整个行动导向实施中涌现了很多优秀的课题设计,集结了指导老师和课题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和心血。

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实践,强调学生的参与和自主学习,强调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法是通过教学活动基本规律的理性分析,可以基本确定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教育目标的适应性,其主要内容包括:头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项目引导法、兴趣小组教学法、模拟教学、引导文教学法等。工厂供电工程设计偏多,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以小组企业调研任务为例,分阶段展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1.信息收集

教师布置企业调研任务,学生为解决这个任务,必须首先自己完成所需信息的采集并进行可行性分析,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引导文、小组分工和头脑风暴。

2.调研计划

小组独立地制订出一个企业调研计划,寻找资源和辅助工具,考虑安全性,制订出行方案,主要教学方法采用任务分析、时间表、计划书和问卷调查表。

3.方案决策

此阶段对企业调研计划进行审查并决定接下来如何执行,具体采用哪种方案。此时的教学方法采用与教师交流、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

4.现场实施

此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企业现场调研,需遵守现场规则和安全规范,主要采用现场教学、交互式互动和小组学习。

5.过程控制

此阶段为整理阶段,将计划与实际完成结果进行比较,工作任务是否在内容上和专业上达到要求和预期目的,主要采用对比、总结和整理的教学手段。

6.项目评估

学生应当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馈,综合小组自评与小组互评、教师点评,思索今后还能在哪些方面做得更好,主要采用项目评估、小组展示和小组讨论的方法。

五、总结和体会

笔者通过几轮行动导向教学的实施,发现学生对工厂供电课程设计这门课,不再有畏难情绪,随着项目的开展,逐渐激发潜能,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进步很大。对于教师来讲工作量虽然增加,但知识面拓宽的同时个人实践能力提升很快,总结以下几点经验。第一,选择合适的工厂供电项目,保证难度适中和可操作性。第二,如果教师要去企业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好大量的引导问题。第三,布置任务要明确,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讨论的热情。第四,掌握学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做好记录和评估工作。第五,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成果,耐心指导和帮助,以鼓励为主,激发潜能。实践证明,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工厂供电课程设计,取得了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介才.工厂供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刘介才.工厂供电设计指导[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徐颖秦.工厂供电课程多元化教学设计与实践[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0(6).

学习调研计划范文4

关键词: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以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护理岗位群的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通过线上问卷调研形式,我校开展了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发展状况调研和同类院校教师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是我校护理专业毕业生和国内高职高专类院校护理专业任课教师,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

1.2调查方法

2021年7月—8月,采用线上问卷的方式进行调研,通过问卷星生成二维码,通过微信群、QQ群、朋友圈等工作交流媒体。结果显示,持续15天的时间,共有684名我校毕业生和152名教师提交了有效问卷。

1.3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是自行设计的,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毕业生工作态度及在校期间对教学管理、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的建议等。职业院校教师的调研内容包括基本情况、教学改革、劳动教育、美育、毕业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2结果

2.1毕业生调研结果

2.1.1毕业生基本情况684名参与调研的我校毕业生来自18个省(含直辖市),其中江苏省为主体,覆盖省内13个市,以淮安地区为主体,占比29.6%,其次是南京、宿迁地区。毕业后工作岗位、工作年限等情况见表1。

2.1.2毕业生在护理工作中最常遇到的问题(见表2)

2.1.3毕业生对待护理工作的态度(见表3)结果显示,67.40%的毕业生能正确对待护理工作,不太热爱、不热爱和不能接受护理工作的占32.60%。

2.1.4毕业生对教学管理、人才培养及课程设置的建议(见表4)

2.2同类院校教师调研结果

2.2.1教师基本情况152名参与调研的教师来自13个省(含直辖市),其中以江苏省131人为主体。工作年限、职称与主要任教课程情况见表5。

2.2.2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见表6)调查显示,问题中排在首位的是学生学习兴趣低,其次是专业思想不稳定。

2.2.3教师的教学改革建议(见表7)对目前的护理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建议主要是采用临床情境模拟教学方法,接着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然后是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2.2.4教师对开设劳动教育和美育课程的态度(见表8)结果显示,90%以上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开设这些课程。

2.2.5教师对护理专科生毕业方式的看法(见表9)

2.2.6教师对加强教学的课程与培养能力的建议(见表10)结果显示,教师的建议与毕业生的调研结果基本一致。

3讨论

3.1毕业生就业稳定性较好、对口率较高、职业态度较积极,需要提升学历与科研能力

对684名毕业生就业现状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发现,73.61%的毕业生从来没有离职过,离职过1次的只占15.35%,有4次及以上辞职经历的只占4.61%,说明毕业生工作稳定性较好。此调研结果与2020年全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护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面向全国东西南北中101所医院进行深入调研的结果基本一致[1]。工作于非医疗卫生单位的毕业生只占4.53%,工作对口率显著高于其他专业。684名毕业生中,表示不太热爱、不热爱、不能接受护理工作的占32.60%,表明大部分毕业生专业思想较稳定,对待护理工作态度较积极。但毕业后学历提升情况不佳,只有极少数(0.59%)能够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获得本科学历的也只有39.76%。毕业生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中申报课题和的占23.25%。根据上述调研结果,结合目前临床护理工作岗位对本科学历和科研能力需求增加的情况,毕业生要获得更满意的薪酬、更多的成就感和更好的职业体验,需要进一步提升学历,增加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增加其职业认同感,以保证职业的稳定性。

3.2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倡导临床情境模拟教学方法

684名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教学管理需要改革的方面排在前3位的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条件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152名教师对目前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排在第1位的是临床情境模拟教学方法,占68.42%。基于调研结果,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管理,倡导临床情境模拟教学方法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2]。实践性教学环节鼓励应用标准化病人、护理临床思维训练系统等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倡导临床情境模拟教学方法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方法。

3.3将撰写毕业论文调整为完成毕业设计,贴近临床护理工作岗位要求

关于是否撰写毕业论文的调研结果显示,39.47%的院校护理专业毕业生需要完成毕业论文。我校自2019届毕业生开始要求撰写毕业论文并答辩合格才准予毕业,实施3年来,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质量一般,且由于护理专业毕业生较多,往往1名教师需要指导20~30名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时间和精力均显不足,导致学生只能勉强完成规定格式的毕业论文,对培养学生科研素养和能力作用甚微。调研结果显示,认为有必要撰写毕业论文的教师只占25.00%,51.97%的教师认为完成毕业设计即可。护理计划单是临床护理岗位根据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的过程性记录文件,能培养学生护理临床思维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建议将毕业方式由写毕业论文调整为完成毕业设计(护理计划单),根据专业特点,毕业设计可完成2例护理计划单。

3.4加大线上教学资源建设力度,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学习方法指导

有研究表明,融合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在线教育以开放、灵活的知识传播和学习方式,对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模式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3]。完善线上课程内容和资源,特别对某些重点和难点内容能结合实例进行深入探讨,增加在线师生交流沟通和探讨以及对学生讨论的指导等,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4]。这与684名毕业生关于教学管理改革的建议有37.13%认为需要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152名教师中63.82%认为需要加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非常一致。因此,建议加强线上教学资源建设,特别是优质的微课、微课程建设,既要有静态的教学资源,也要有动态的资源,注重教学资源的生动性与实用性[5],能够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学习方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3.5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培养“德技并修,课证融通”的复合型人才

毕业生认为从事护理工作所需要的职业素养认可度最高的是工作态度和责任心,其次是热心服务和诚信待人,还有职业道德、团结协作精神等。教师认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排在首位的是学生学习兴趣低,其次是专业思想不稳定。因此,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教学始终,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优化课程体系,将“1+X”证书融入课程中;增加人文和社科类选修课程,开发系列特色课程,拓展课程思政渠道,增加劳动教育与美育课程,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知行合一。

3.6医教融合、工学交替,打造“三课堂、两平台、六模块”课程体系

学习调研计划范文5

一、项目管理的主要特点

项目管理就是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以系统管理的方法,通过临时性、专门性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的计划、组织、协调和评估,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优化。项目管理的主要特点有:一是项目管理基于项目需要,把原组织中不同部门分管的工作整合,建立项目组织,依据责、权、利相结合原则,采取项目负责制。二是项目组织是一种临时性的柔性组织。它打破了传统的固定建制的组织形式,根据项目需要配备人员、划分职责范围、整合组织资源,项目结束,组织随之解体。三是项目管理本质上是一种目标管理,通过将组织总体目标或大的任务目标层层分解到具体的项目目标,使组织总体目标或高层次的战略目标具备可行性、操作性。四是项目管理是基于绩效评估的活动,重视对项目实施过程和结果的评估,按照权责利统一的原则,对项目承担主体进行奖惩。

二、项目管理在培训党校干部培训中的应用

兰州局集团公司党校近几年在干部培训中引入项目管理,强调人性化、标准化、精细化的管理和服务,及时回应学员诉求,调整培训安排,实现教、学、研、管有机结合,切实做到了按需培训、因需施教,提高了培训质量,并有效降低了培训成本。

(一)培训项目的启动

1.培训项目的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是整个培训活动的第一环节。培训的成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培训需求分析,它决定了培训能否瞄准正确的目标,能否设计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需求调研与分析就是广泛收集培训对象的需求信息并进行系统分析。近年来,我校大幅改进以前的培训需求模式,不仅细化了培训需求的内容,而且拓展了需求调研的层次,分别对学员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三个阶段进行调研,既包括学员学前综合需求情况或学员单项需求情况的调研,又包括学员综合培训效果、对组织的绩效及培训成本的调研,极大地提高了需求调研分析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培训项目的开发设计。进行培训项目的开发设计实际上就是确定培训的目标和策略,为培训的实施和评估提供依据。由于项目团队参与了培训需求的调研和分析,所以我校培训项目在开发设计过程中就能够更好的把学员需求结合起来。如针对干部培训需求规律及学员参与学习的特点,我校把拓展训练引进“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团干部培训班”和“青年人才骨干培训班”的培训中,提高了学员参与的热情和团队凝聚力的营造。3.培训项目的质量控制。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对培训的运行实时跟踪监督,严格执行培训计划,排除影响培训目标的不利因素,保障培训项目顺利实施。我校在实施培训项目管理过程中,项目负责人(教务科长)不断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控和校正,有力的保障了项目的有序进行;项目执行人(班主任)按照项目负责人的意见,化解项目风险,并及时收集学员意见建议,积极反馈,快速反应,保障每个学员的需求都能尽量满足、每个影响培训的因素都能尽量化解;另外就是项目进行过程中,项目组成员及时沟通学习,分析项目实施情况,分享经验,营造团队文化,保障培训质量和效果,保障培训项目的有序进行。

(二)培训项目的规划

1.培训项目组织的建立。建立培训项目组是培训项目规划的第一步。一个培训项目组至少包括项目负责人、班主任、教务工作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所有人员应分工明确,相互协作,这样才能确保组织运行顺畅有效。2.培训组织策略的设计。培训组织策略指有关培训内容应按何种形式组织、次序应如何排列以及具体培训活动应如何安排的策略。设计过程重点要围绕培训目标,确定培训内容的范围、知识深浅的程度及培训内容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培训内容的设计并非是简单地罗列几门课程,而要采用整体性思维科学安排培训各环节,尤其重视课外碎片时间的设计安排。一是重视开班、结业典礼。培训班开班与结业典礼活动是干部培训教学与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培训开班典礼又被称为“黄金半小时”,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战前总动员,直接关系到培训的成败,直接影响到培训的效果。开班典礼议程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阶段主办方领导讲话。该阶段主要是要体现主办方领导对培训班的重视程度,帮助学员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转变角色。第二阶段由班主任主持,着重介绍培训的目标,系统介绍培训班具体事宜,强调与学风建设相关的制度等,让学员尽可能全面了解培训班,做到心中有数。培训结业典礼不仅是培训的尾声,更是教学过程的延续。成功的结业典礼,会给整个培训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二是重视课前10分钟。统筹规划好每堂课前的10分钟,围绕某一主题,设计一系列活动,如诵读、表演、歌曲欣赏等,并由班主任负责组织实施。我校近两年在“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团干部培训班”和“青年人才骨干培训班”“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培训过程中,把课前活动的主题安排“中国传统文化赏析”“经典诵读”“唱红色经典歌曲”等活动,创设了一种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员心情愉快、精神振奋,注意力提高,以饱满的精神迎接接下来的正式学习。三是重视课前导言。课堂教学的导言如同戏剧的“引子”,影视的“序幕”。课前导言可由有经验的班主任完成,运用不同的方式引出授课主题。课前导言要凸显出授课教师的独特性,让学员对授课教师的话题高度关注,以达到先声夺人的教学氛围。四是重视课余活动。丰富的课余文化活动,可激发学员的创新意识、团结意识、团队意识。一方面可杜绝培训期间学员相互宴请的陋习,加强干部培训的学风建设,另一方面为学员搭建起更多的交流渠道,进一步增进学员间的友谊。3.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成人学习是探索和解决工作、生活难题,同时获得新的知识,掌握相关技能,转变思想观念的过程。近年来,我校尝试“2+1模式”即讲授式教学与体验式教学相结合,2小时由教师采用讲授式的方式授课,1小时由班主任围绕教师的授课主题组织开展体验式学习。体验式教学过程包括体验、研讨和点评三环节。体验环节是学员参与体验式教学并得到体验和感悟的重要环节。研讨环节是学员将参与体验式教学得到的体验和感悟梳理、总结、提升,并与所有参与者分享的重要环节。点评环节是体验式教学“画龙点睛”的重要环节。点评可先由学员互评,再由班主任点评。班主任在点评过程中深挖主题,引导学员同自己的工作实际相结合。4.学员管理的设计。学员管理是整个培训组织与实施的关键。如何做好学员管理工作,可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是主办方主要领导要重视培训项目。领导在观念上的重视与支持,在执行中的参与和指导,对激发学员的行为表现非常重要。二是加强学员管理的制度建设。贯彻中组部印发《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进一步加强学员管理的规定》《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精神,结合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际,提出具体的要求,使学员管理做到有规可依。三是加强学员自我管理。学员管理中要合理运用考核激励措施。通过团队文化建设、设置奖惩机制等方式,由组织者管理学员转变为学员自己管理,将严格的学员管理规定真正“落地”。我校在主体培训班中,采用“学员分组、个人争优”的方式,将团队建设贯穿整个班级建设中,在培训结束时评选“优秀学员”。实践证明,培训中设置适度的内部竞争,可充分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

(三)培训项目的实施

1.建立积极有效的沟通机制。培训项目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人员较多,且实施阶段中难免出现无法预知的问题,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建立起积极有效的沟通机制,保证项目信息及时、正确的提取、收集、传播、存储以及最终进行处置,保证项目组内部的信息畅通。2.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任何一项培训计划都是经过深入调研、精心设计制定出来的。因此,项目参与者都必须坚持培训计划的严肃性,以确保培训效果,决不能因个别人的主观意见就随意更改培训计划。3.跟踪监控,及时调整。培训实施过程中,项目负责人要跟踪检查项目的执行情况,培训中期组织团队成员召开碰头会,互相反馈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以便及时发现与既定计划之间的偏差。一旦发生偏差,及时调整,使事态发展步入正常轨道。

(四)培训项目的总结

学习调研计划范文6

根据班组长访谈和对班组的问卷调查,发现五院科研类班组建设工作还“欠一些火候”,特别是管理效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针对科研类班组管理效能提升的问题,本文课题组查阅有关班组建设的理论书籍,借鉴其他央企的有效做法,多次实地调研基层班组建设情况,同事间头脑风暴法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和意见,其中的核心就是通过研究、探索科研类班组的内在规律,不断更新理念、提高认识,把班组建设工作真正作为打造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从源头抓起,调查科研类班组的建设现状,找准工作“短板”,科学地确立班组管理效能进一步提升的内容、方法和途径,推动班组建设工作创新奠定扎实基础。

二、经过及主要做法

为进一步提升五院科研类班组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采取“三步走”的方式。第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准确了解科研类班组管理现状五院共有1315个班组,其中科研类班组683个。为了解基层班组员工的工作状况,查找科研类班组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提升科研班组的管理效能,根据相关理论,本文课题组开展了一次五院科研班组员工工作状况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工作目标和计划、工作效率和质量、学习和培训情况、压力和激励情况、班组长领导力等五个方面。问卷调查采取匿名制形式,由课题组直接把问卷发放到员工手中,员工独立完成之后密封上交课题组,全程没有班组管理人员干预。第二步:锚定短板,深入分析影响管理效能的因素通过问卷调查,结合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本文课题组深入调研并综合应用管理学中的“X理论”、“Y理论”、“Z理论”分析得出班组管理效能“短板”和需重点提升的要素项。通过对科研班组员工工作状况的问卷调查,以及对部分科研班组进行实地调研,发现五院的科研班组管理对于“Y理论”和“Z理论”的应用比较到位,人性化管理和企业文化都做得不错,对于“X理论”的应用比较欠缺,科学管理的建章立制还不够完善,执行力不强。第三步:提升五院科研类班组管理效能的对策研究根据科研班组管理效能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本文认为必须从计划管理、学习管理、激励管理、现场管理、班组长领导力五个方面入手,强化对“X理论”的应用,将国际理念与班组建设实践相结合,集成国际、国内班组管理的先进方法、工具和模板,归纳总结现有的班组管理经验和案例,为班组建设开辟道路,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具体方案如下:

1.班组计划管理提升

班组计划管理,就是围绕单位年度发展目标以及上级部门下达的工作任务制订具体实施计划,并进行阶段性总结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调整计划,以提高集体与个人的工作效能,确保各项工作围绕组织总体目标高效开展,最终顺利完成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指标。根据五院的科研任务特点,班组计划管理的思路是“制度统一化、模板差异化、实施信息化”,即在制度上统一要求制订周期性计划,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小结;在具体表格模板上采用适合各自工作特点的计划填报模板;在计划管理的实施上采用信息化支撑系统。通过优秀的计划管理,使班组计划既产生于工作目标又服务于工作目标,切切实实给班组以及个人的工作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确保实现企业总体发展目标。

2.质量管理提升

质量是航天的生命。科研班组最直接的工作产品就是一份份技术报告和技术成果,其质量高低,取决于是否有严格的要求、严肃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基层班组要通过练好内功,达到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来推动班组工作的深化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单位需要的科研管理新体系,达到资源配置优化、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服务要求和产出。班组质量管理适用于班组全体成员,班组长(或班组长指定的人员)应要求全体成员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按照班组质量管理的流程、制度执行,并对执行的情况进行打分,适当给予奖惩。质量管理必须形成一种“草根文化”,广泛依靠群众的力量,形成群众性的长期运动。

3.班组学习管理提升

班组学习管理,就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班组内部学习,促进班组成员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提高班组学习力、创新力和凝聚力的过程和活动。通过班组学习,可以提升班组成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更好的为科研服务;可以让班组成员劳逸结合,减轻工作压力,体验到工作的乐趣;可以引入科学的工作方法和工具,提高服务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要想打造基层班组的学习能力,首先要改变班组成员的观念,倡导一种“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学习理念,并具体细化在四个方面:一是强调“终身学习”。班组的每一位成员要把学习当作是一种成长的状态,当作是一个需要毕生努力和坚持的方向,通过个人的持续学习来实现自我的完善和生命价值的完满。二是倡导“全员学习”。班组的业绩来自于全体班组成员的工作绩效,没有个体的努力则不可能换来班组集体的成功。因此,不管是班组长还是班组成员都要长期具备“学习”的状态。三是提倡“全过程学习”。班组要将“学习”贯穿于各项工作的计划、控制、执行、反馈等环节,使班组前进的每一步都打上学习的烙印。这就要求班组成员要做个学习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留心学习。四是注重“共同学习”。每个人要坚信集体的智慧高于个人的智慧,以“共同学习”的心态促进个人的成长,不断提升班组集体的学习能力,打造卓越班组。

4.班组激励管理提升

激励就是通过影响人们在追求某些既定目标时的愿意程度,增强或削弱其积极性,从而影响人们的实际行动。实施班组激励管理,旨在加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度,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舒缓员工的工作压力,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打造一支执行力高、战斗力强的团队。

5.班组长领导力提升

班组长领导力的提升是基层班组管理效能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德鲁克说:领导能力是把握组织的使命及动员人们围绕这个使命奋斗的一种能力。班组长是否具备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这五项修炼,能否创建学习型班组,是衡量班组长是否卓越的主要依据之一。针对调研中发现的科研班组长技术过硬、管理技能缺乏的问题,结合五项修炼的要求,可以从领导力的五个要素:领悟能力、执行能力、沟通能力、激励能力、凝聚能力着手,通过12项具体整改措施来提升班组长的领导力。

三、思考与启示

1.深入掌握科研班组管理现状是加强班组建设的前提。

加强科研班组建设要充分掌握这一群体的特点,了解其管理现状,进而有针对性地找出管理短板。

2.准确分析影响因素是加强班组建设的关键。

找准科研班组管理短板,班组建设出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只有准确地分析影响因素,科学地制定对策措施,才能真正促进班组建设,提升班组管理效能。

3.科学制定对策措施是加强班组建设的根本。

学习调研计划范文7

根据班组长访谈和对班组的问卷调查,发现五院科研类班组建设工作还“欠一些火候”,特别是管理效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针对科研类班组管理效能提升的问题,本文课题组查阅有关班组建设的理论书籍,借鉴其他央企的有效做法,多次实地调研基层班组建设情况,同事间头脑风暴法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和意见,其中的核心就是通过研究、探索科研类班组的内在规律,不断更新理念、提高认识,把班组建设工作真正作为打造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从源头抓起,调查科研类班组的建设现状,找准工作“短板”,科学地确立班组管理效能进一步提升的内容、方法和途径,推动班组建设工作创新奠定扎实基础。

二、经过及主要做法

为进一步提升五院科研类班组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采取“三步走”的方式。第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准确了解科研类班组管理现状五院共有1315个班组,其中科研类班组683个。为了解基层班组员工的工作状况,查找科研类班组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提升科研班组的管理效能,根据相关理论,本文课题组开展了一次五院科研班组员工工作状况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工作目标和计划、工作效率和质量、学习和培训情况、压力和激励情况、班组长领导力等五个方面。问卷调查采取匿名制形式,由课题组直接把问卷发放到员工手中,员工独立完成之后密封上交课题组,全程没有班组管理人员干预。第二步:锚定短板,深入分析影响管理效能的因素通过问卷调查,结合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本文课题组深入调研并综合应用管理学中的“X理论”、“Y理论”、“Z理论”分析得出班组管理效能“短板”和需重点提升的要素项。通过对科研班组员工工作状况的问卷调查,以及对部分科研班组进行实地调研,发现五院的科研班组管理对于“Y理论”和“Z理论”的应用比较到位,人性化管理和企业文化都做得不错,对于“X理论”的应用比较欠缺,科学管理的建章立制还不够完善,执行力不强。第三步:提升五院科研类班组管理效能的对策研究根据科研班组管理效能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本文认为必须从计划管理、学习管理、激励管理、现场管理、班组长领导力五个方面入手,强化对“X理论”的应用,将国际理念与班组建设实践相结合,集成国际、国内班组管理的先进方法、工具和模板,归纳总结现有的班组管理经验和案例,为班组建设开辟道路,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具体方案如下:

1.班组计划管理提升

班组计划管理,就是围绕单位年度发展目标以及上级部门下达的工作任务制订具体实施计划,并进行阶段性总结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调整计划,以提高集体与个人的工作效能,确保各项工作围绕组织总体目标高效开展,最终顺利完成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指标。根据五院的科研任务特点,班组计划管理的思路是“制度统一化、模板差异化、实施信息化”,即在制度上统一要求制订周期性计划,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小结;在具体表格模板上采用适合各自工作特点的计划填报模板;在计划管理的实施上采用信息化支撑系统。通过优秀的计划管理,使班组计划既产生于工作目标又服务于工作目标,切切实实给班组以及个人的工作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确保实现企业总体发展目标。

2.质量管理提升

质量是航天的生命。科研班组最直接的工作产品就是一份份技术报告和技术成果,其质量高低,取决于是否有严格的要求、严肃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基层班组要通过练好内功,达到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来推动班组工作的深化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单位需要的科研管理新体系,达到资源配置优化、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服务要求和产出。班组质量管理适用于班组全体成员,班组长(或班组长指定的人员)应要求全体成员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按照班组质量管理的流程、制度执行,并对执行的情况进行打分,适当给予奖惩。质量管理必须形成一种“草根文化”,广泛依靠群众的力量,形成群众性的长期运动。

3.班组学习管理提升

班组学习管理,就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班组内部学习,促进班组成员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提高班组学习力、创新力和凝聚力的过程和活动。通过班组学习,可以提升班组成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更好的为科研服务;可以让班组成员劳逸结合,减轻工作压力,体验到工作的乐趣;可以引入科学的工作方法和工具,提高服务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要想打造基层班组的学习能力,首先要改变班组成员的观念,倡导一种“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学习理念,并具体细化在四个方面:一是强调“终身学习”。班组的每一位成员要把学习当作是一种成长的状态,当作是一个需要毕生努力和坚持的方向,通过个人的持续学习来实现自我的完善和生命价值的完满。二是倡导“全员学习”。班组的业绩来自于全体班组成员的工作绩效,没有个体的努力则不可能换来班组集体的成功。因此,不管是班组长还是班组成员都要长期具备“学习”的状态。三是提倡“全过程学习”。班组要将“学习”贯穿于各项工作的计划、控制、执行、反馈等环节,使班组前进的每一步都打上学习的烙印。这就要求班组成员要做个学习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留心学习。四是注重“共同学习”。每个人要坚信集体的智慧高于个人的智慧,以“共同学习”的心态促进个人的成长,不断提升班组集体的学习能力,打造卓越班组。

4.班组激励管理提升

激励就是通过影响人们在追求某些既定目标时的愿意程度,增强或削弱其积极性,从而影响人们的实际行动。实施班组激励管理,旨在加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度,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舒缓员工的工作压力,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打造一支执行力高、战斗力强的团队。

5.班组长领导力提升

班组长领导力的提升是基层班组管理效能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德鲁克说:领导能力是把握组织的使命及动员人们围绕这个使命奋斗的一种能力。班组长是否具备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这五项修炼,能否创建学习型班组,是衡量班组长是否卓越的主要依据之一。针对调研中发现的科研班组长技术过硬、管理技能缺乏的问题,结合五项修炼的要求,可以从领导力的五个要素:领悟能力、执行能力、沟通能力、激励能力、凝聚能力着手,通过12项具体整改措施来提升班组长的领导力。

三、思考与启示

1.深入掌握科研班组管理现状是加强班组建设的前提。

加强科研班组建设要充分掌握这一群体的特点,了解其管理现状,进而有针对性地找出管理短板。

2.准确分析影响因素是加强班组建设的关键。

找准科研班组管理短板,班组建设出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只有准确地分析影响因素,科学地制定对策措施,才能真正促进班组建设,提升班组管理效能。

3.科学制定对策措施是加强班组建设的根本。

学习调研计划范文8

关键词:信息素养;艺术专业;计算思维;课程体系

1引言

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充分利用各类社会科技教育资源、科技教育活动的校内外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等策略[1]。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教师信息素养提升与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等目标。信息素养教育不仅是教授公众信息技术知识,更是培养公众自发且科学地利用各种信息技能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塑造其正确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2]。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素养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也包括信息素养教育[3]。2010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提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育的重点[4]。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计算思维的培养、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计算思维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之一,以其面向学科的特性受到格外关注[5]。

2调查基本情况

本文调查基于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学生的信息素养状况,分析广州地区艺术类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情况及存在的重要问题,为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供具体数据及有效对策分析。同时,通过调研广州市内多家企业,了解不同企业对毕业生信息化操作能力的要求,从而对实际教学提供有效的依据。对学生的调查采取访谈和随机发放问卷调查的方法,采用匿名填卷、当面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调查的对象主要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二学生。设计问卷时,采用了结构式的设计方法,将学生的调查分为六个部分的内容,包括知识、信息意识、技能、计算思维、信息道德等,一共25个题目,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本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52份,其中有效问卷210分,有效率为83.3%。为充分了解当前不同企业对毕业生信息化操作能力的要求,本文研究设计并在广州市内多家企业发放《员工计算机能力需求调查问卷》。调查对象包括广东誉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市日高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广州达熹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本次调研共回收100份有效问卷,调研内容包括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各专业软件的应用、电脑外部设备、互联网的应用、操作系统的应用、局域网的应用等6个方面。

3现状与分析

3.1信息的获取

调查显示,在众多的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中(多选),85.3%的学生首选互联网,纸质媒体、数据库检索、电视等方式也是信息资源获取的重要途径(见表2)。数据库检索作为信息获取资源的重要途径,却很少有学生选择。调查显示不太清楚数据库检索方式和路径的学生占62.7%,几乎不知道的学生占22.1%。在高级检索方面,只有16.1%的学生较多使用数据库检索和搜索引擎中的高级检索功能,53.7%的学生偶尔使用,3.25%的学生几乎没有使用。高级检索的使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从上述调查分析可知,大学生使用数据库获取信息的技巧和能力迫切需要加强。

3.2计算思维能力

在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学习中,解决问题是最重要的环节。在此之前,需要对实际问题进行归纳概括,结合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设计作品方案并选择最合适的方案。对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调研情况如表3所示。调查结果显示,17.7%的学生具备根据具体问题设计出作品方案的能力;24.4%的学生可以主动的分析方案优缺点,甄选出解决具体问题最优秀的方案。教师要反思如何更好地将工程思维的理念融入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让学生能有效地抓住问题的关键,进行总结归纳,从而设计出对应的方案[5]。83.1%的学生可以根据实际问题设计出作品方案,但是达到良好的只有16.7%,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处在无意识计算思维的阶段。89.9%的学生具备对实际问题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说明在制作思路上,学生的思维是清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具体过程中不能将各种技术和计算思维相割裂,要让知识、思维和操作有效地融合,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应用计算思维解决具体问题的意识[6]。

3.3操作实践能力

表4的调查数据显示,76.1%的学生可以用互联网进行检索、整理资料;84.7%的学生具备与师生交流、合作、互动的能力;81.6%的学生可以对作品进行调试和改进。这些数据表明,学生在主动创新和作品研发方面表现较好。在学生进行操作实践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及时给予指导,鼓励学生整理资料时采用多样化途径,达到自主创新的教学目标。综合多种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模式,激发学生进行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信息素养和计算思维的培养打下更好的基础。

3.4信息伦理和信息安全意识

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伦理问题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7]。这部分的调研主要包括学生的态度和意识、政策了解和行为等方面,如表5所示。信息安全意识调研显示,大部分学生不会在网络上恶意攻击别人,具有比较好的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态度。关于信息伦理的调研,在使用盗版软件方面,有31%的学生从不使用,37%的学生很少使用,32%的学生经常使用,说明学生的版权意识比较强烈。在是否会注明引用他人文章出处方面,有49%的学生会注明,42%的学生偶尔注明,9%的学生从未注明,说明学生在信息伦理方面非常欠缺。

3.5企业的用人需求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当前各个企业对毕业生计算机信息化操作能力的具体要求,对各企业的调查内容包括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各个行业软件的应用、操作系统的应用、电脑外部设备、局域网的应用、互联网的应用等6个方面。具体的调查结果和项目如表6所示。调研结果显示,这些企业对计算机操作能力的需求呈现了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与随机的选择调研对象有关系。OFFICE办公软件的文字处理(95%)、电子表格(90%)和演示文稿(88%),是排在所有应用最前列的三个,是大学生信息素养和操作技能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要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其次,本行业的软件应用也比较重要。随着电子商务和互联终端的发展,利用网络为企业营销和服务客户有上升的趋势,因此网络维护管理和计算机硬件管理也是重要的内容,迫切需要这方面的毕业生。本次调研详细了解了企业对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总体需求。调研显示这些企业在选择学生时,希望具备扎实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对本行业的软件应用有一定的了解,并且是自我学习能力和可塑性较强的综合性人才。

4信息素养培养策略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