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美术论文范例

描写美术论文

描写美术论文范文1

【关键词】何其芳;指导意见;红学毕业论文写作

近期,笔者查阅到一件有关何其芳红学实践的新文献资料———指导文学理论研究班(简称“文研班”)学员黄泽新撰写《〈红楼梦〉对我国古典小说传统表现方法的继承与发展》毕业论文的四次谈话(包括一次笔谈)记录①。由此顺藤摸瓜,查到何其芳在“文研班”一系列红学教育实践活动和指导另外几位学员红学和涉及红学的毕业论文的资料。从1959年9月到1963年6月,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合办的“文研班”,前后共办两届,外加一期进修班。办学期间,正好赶上文艺界、文化界开展“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的活动(1962—1963)。何其芳是“文研班”的班主任,他有意把《红楼梦》规定为“必读书目”之一,聘请吴组缃、俞平伯、李希凡、冯其庸等专家讲“《红楼梦》研究”专题课①,并亲自讲他的“‘红学’研究成果”和《论红楼梦》的研究心得及写作经验②。他还带领学员走出课堂,广泛接触文艺实际,向社会学习,“还组织看过美术展览,参观过鲁迅故居以及据说是《红楼梦》中大观园原型的恭王府,林姑娘‘潇湘馆’的几丛竹子,幽静的居室,以及贾母看戏的戏楼,还真有几分近似,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③。

一、论题“顺利确定”与论文“锁进抽屉”

首届“文研班”因延长一年学制,要到1963年暑期毕业。学员此时最重要的任务是撰写毕业论文,何其芳、唐弢等人担任论文导师。毕业论文选题方向可以依据所学内容自由选择,一些同学选择了《红楼梦》研究方面的选题。学员黄泽新回忆:文研班学习的最后一年,学校规定每人写一篇毕业论文。我的选题是关于《红楼梦》的,由何其芳先生负责辅导。另外,贺兴安、刘建军同学写的也是关于《红楼梦》的论文,李希贤同学写的是典型问题的论文,也都由何其芳先生指导。从草拟提纲到论文定稿,何先生辅导我们四次。头三次是去何其芳先生家里直接接受他的辅导,最后一次写的是书面意见。④为什么黄泽新、贺兴安、刘建军和李希贤同学的毕业论文皆由何其芳任导师?道理很简单,是因为何其芳在《红楼梦》研究和典型研究方面有创见,有成果,“共名说”是其显著标志,课堂上又以“讲红课”为人称道。笔者收集了何其芳辅导四位学员毕业论文的资料,结果是多寡不一。在黄泽新的回忆文章中,意外发现何其芳辅导他毕业论文谈话的全部记录,这是一件很珍贵的红学文献,因此要费些笔墨在下一节专门叙述。现在分别讲述何其芳对贺兴安、刘建军和李希贤毕业论文的指导。指导贺兴安红学毕业论文的写作贺兴安和李希贤划为一个组,每次到何其芳家谈毕业论文写作,两人总是相伴同行。李希贤回忆:何主任约定,贺兴安和我间隔一周的周三下午两点半到裱褙胡同的何宅,面谈。我俩每次提前几分钟进入导师家。此时,白瓷壶沏的热茶、三只茶杯已置于小客厅的小方桌上,三把木椅放在它的三方。据我的记忆,兴安坐在何主任的右侧,我坐在导师的对面。第一次去主要是定选题。兴安同学汇报后,他撰写《红楼梦》的论题顺利地确定了。①李希贤只讲了贺兴安的红学选题“顺利确定”,没有展开记述辅导了哪些论文写作具体意见,令人遗憾。查贺兴安回忆“文研班”学习生活的文章,他说何其芳“一直是大家暗中崇敬和学习的榜样。他在创作和研究两大领域都贡献卓著”。何其芳对贺兴安还讲过他写作《论红楼梦》花的时间很久:何其芳……他的批评理论文章最有文气,最少教条,在以情动人和以理服人结合上,大陆学人难以与之匹敌。他的《论〈红楼梦〉》是大陆那些年“红学”热浪中写得最好的。有一次,他讲到写这篇文章整整花了八个月时间,那意思是如有人想批驳他、超越他,起码在时间上得花八个月以上。②贺兴安赞佩何其芳文章“学人难以与之匹敌”,因为其“最有文气,最少教条”,“以情动人和以理服人”。这首选应该是《论红楼梦》的韵味和亮色。贺兴安没有说此事的发生时间,但何其芳在用切身体验鼓励贺兴安投入巨大精力写好学术论文,使其超不过、驳不倒、站得稳、立得住的用心,却十分明显和殷切。指导刘建军红学毕业论文的写作刘建军对论文导师何其芳也怀着一种崇敬心理。他对何其芳的总体印象是:“何其芳师是我们的班主任,也是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在对我班同学的多次讲话中,虽然非常强调马列主义的指导作用,但他循循善诱地要我们打好扎实的基本功,重视第一手资料,从实证出发,切忌空头理论。他的诗人气质很重,讲话感情色彩鲜明,有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提到何其芳对他毕业论文的写作辅导,他满怀钦敬地说:我向他汇报论文提纲时,他不太同意我引用的苏联一位理论家的艺术结构理论,他认为这位理论家的艺术结构理论有些无限扩大。也不太认同我关于《红楼梦》以四大家族衰亡为主线的说法。但他始终没有要求我改变观点,他的看法只供我参考。第二次谈论文时,他同意我关于《红楼梦》艺术结构主线的说法,认为我的论述成立。此事当时对我震动很大,一位理论权威,与一位年轻学子平等商讨,学术自由、学术民主的风范令人敬仰。①刘建军的论文选题是“《红楼梦》艺术结构主线”。这里他简要记述了何其芳的两次辅导情况:第一次是修改论文提纲,何其芳对引进的域外“艺术结构理论”持存疑鉴别态度,因其大而无当“不太同意”引用,表明他是在将独立思考的学术品格传授给学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红学界已经有了“《红楼梦》是描写四大家族衰亡史”的评论观点,但何其芳历来认为《红楼梦》“写的只是两个封建家庭”②,因此对刘建军关于“《红楼梦》以四大家族衰亡为主线”的说法“不太认同”。但是,这两个“不太同意”,只供刘建军“参考”,并不要求论者(学生)“改变观点”。第二次是肯定论文的“论述成立”。论点、论据通过论证过程才形成论述,形成论文。也许在两次辅导之间,刘建军在没有“改变观点”的情况下,部分接受了导师的意见,使论述趋向合理与完善,使何其芳转而“同意”他的“说法”。“论述成立”也就是论文总体上合乎写作要求,达到了毕业水准。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刘建军在何其芳辅导过程中感受到其令人敬仰的“学术自由、学术民主的风范”!指导李希贤典型问题毕业论文的写作李希贤1959年夏季在湖北汉口参加“考研”笔试时,面对试卷中的一道“典型”试题,有过交白卷的尴尬。录取到“文研班”深造,他时刻牢记自己这个“软肋”和“跟头”,特别“注重文艺学中的典型问题”。他也因此在临近毕业选择论文题目时,确定以研究“典型问题”为方向———这也与何其芳倡导“典型共名说”的影响有关。他自以为掌握的资料可以写一部谈典型的专著。但是,他的撰著毕业论文之路也还是不顺畅,甚至一波三折,屡遭坎坷。他回忆几次到何宅谈论选题时说:第一次去主要是定选题。……我汇报所作的准备时,何主任静心地听着。我又试探性地表示:我想撰写一部谈典型的专著。导师没有笑,没有责备,心平气和地说:“写专著,当然好,那是以后的事;现在,只要你写一篇两三万字的论文。”在科研上尚未登堂入室的我,顿时心绪紊乱,“典型”在脑海中飞舞,不知如何捕捉。其芳先生开导我:可以选典型理论中的一两个问题,也可以从典型创造类别中选题,还可以从某部名著中的典型人物入手。我感到有头绪了、有思路了,最后商定:谈阿Q典型。论题定后,我环绕论题钻研材料、准备提纲、撰写初稿。当我俩(指与贺兴安———引者注)上门听取对初稿的意见时,何主任依然先对贺后对我。他把我的初稿翻了一遍后,漫谈式地发表意见。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文章倒有些新意,可是“我读时只想瞌睡”。他透过镜片,注视着我,见我满脸绯红,又微笑道:“可能我未睡好。”对我行文中的弊病,导师来了个一针见血!……临到论文能否定稿通过时,我的心绪宛如面对法庭。他翻完《论阿Q典型和阿Q主义》文稿后,对此文只说了一句话:“你的文章,依我看,目前也只能这样。”……我脱口而出:“何主任,我的论文能不能在《文学研究》上发表?”他回答:“要发表?那还不容易,我签个字就行。”停了停,接着说:你把论文带回家,锁进抽屉,半年后再拿出来修改,改得不能再改时,誊正寄给我。他是《文学研究》杂志的主编,由他签署意见,在刊物上发表他门生的论文,显然“容易”办到。他不这样做,还指明要锁过半年,然后才可能提升。当时我就懂得,他这样说,他要我这样做,实则是对我的指引、对我的鞭策、激励和期盼。我理应如是为之。①何其芳指导毕业论文《论阿Q典型和阿Q主义》的写作,针对学员研究和写作上的薄弱环节,可谓处处把关,歩步紧逼:选题不准确,他纠正后连续指出三个“突破口”;初稿有弊端,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并用“我读时只想瞌睡”的话形容其沉闷不灵动;定稿虽然体现了作者当时所能达到的最高的写作水平,但还是令人不满足,何其芳建议暂不发表,“锁进抽屉”。怎样才能把这篇论文修改好,何其芳给出的办法是,“把论文带回家,锁进抽屉,半年后再拿出来修改,改得不能再改”,“然后才可能提升”。也就是说要“冷处理”,放一放,悟一悟,获得新的认知,一改再改,反复打磨,使其跃进升华。这是通达研究甘苦之语,懂得写作三昧之言。这体现了何其芳指导论文写作的另一种风格:所谓“严师出高徒”!李希贤对此十分理解和服膺。严师的教诲几乎影响了他后半生的教学和科研,并做出了不凡的业绩。指导黄泽新红学毕业论文写作的文献内容较多,下面设专节来介绍。

二、“论文中主要观点应当是自己发现的”

黄泽新的论题是《〈红楼梦〉对我国古典小说传统表现方法的继承与发展》。他在回忆录中写道:何其芳先生“当时正值盛年,充满热情与活力”。他“亲自为同学辅导论文”。“他的讲话如同他的诗文,是发自肺腑的声音,闪烁着真知灼见,每次讲话都给我们很多启迪。”“我这里所记的,除了第一次有几点共同性的指导意见外,其余全是对我的研究论文的指导意见。”①黄泽新与刘建军为一组。何其芳第一次辅导谈话是在1963年2月27日下午。何其芳首先讲的正是“共同性的指导意见”:我先说说写研究论文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要写提纲。写一般性的文章可以不要提纲,写长篇论文,尤其是论述复杂问题的长篇论文,一定要写提纲。毛主席的《论联合政府》,结构完整而周密,说理性很强。我们恐怕很难找到比那更好的安排形式。提纲在写作实践中还要反复修改,尽量使论文层次清晰,逻辑性强,富有说服力。第二,把思想变成文章,不仅是文字表达的问题,还可以使思想更准确、更精密。一定要下工夫,要认真考虑。论文的文字要讲究。不要用随便拾来的语言,要用经过思考的语言。要培养对语言的敏感,什么是好的讲究的语言,什么是不好的不讲究的语言,要善于区分。写得太轻率不可能有好文章,要高度地集中精力,花大量的劳动来完成这篇论文。第三,写成初稿后,要认真地仔细地反复地修改。中央文件有的改了十多遍,我们也要学习这种精神。自己的稿子自己动手抄,才经得起考验。自己不耐烦抄,还有发表的价值吗?随后,何其芳就《红楼梦》的研究课题,谈了几点意见:研究《红楼梦》,首先要重视研究《红楼梦》的时代背景。为什么《红楼梦》在那个时代产生?包括社会的、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以及传统的原因都要摸一摸,搞清楚。社会背景是文艺作品的根。不论你研究什么问题,都不能忽略它的根。例如,贾府衰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有人说是“坐吃山空”。我觉得这个看法,讲得不够太深。应当从时代背景的诸多因素中探讨贾府衰败的必然性。其次,要多阅读与《红楼梦》有关的研究资料,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新的看法从材料中来。论文中主要的观点、材料应当是自己的,是自己发现的、思考的,但不可能完全新。材料要反复看,反复研究。这一次,先谈到这里吧!下一次你们谈谈个人论文的提纲,我再说说具体意见。首次谈话,是说给黄泽新与刘建军两个人的。就红学毕业论文的总体要求,何其芳强调三点:“重视研究《红楼梦》的时代背景”“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与“论文中主要的观点、材料应当是自己的”,这恰恰是最基础、最要害的法则。依据指导老师的要求,黄泽新开始考虑“论文的提纲”。他最初的论文题目是《论〈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塑造》,后来改为《〈红楼梦〉对我国古典小说艺术表现方法的继承与发展》。他的思路是:鲁迅先生说过“自有《红楼梦》出现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毕业论文的主旨就是具体阐述这个“打破”,这就有必要从中国小说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去寻找答案。为此,他着重地研究了《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等三部有代表性的古典长篇小说艺术表现上的特点,与《红楼梦》作具体的比较,找出《红楼梦》究竟继承了哪些方面,又“打破”了哪些方面。他写出一份两千多字的提纲。第二次辅导谈话的时间是同年3月30日。何其芳听取了黄泽新的立意构想后,翻看了两遍提纲,然后说:思路可以,条理也比较清晰。不过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关于人物的阶级性与典型性的问题,有人主张阶级性是人物的本质,甚至认为一个阶级只有一个典型。可是为什么某个阶级的典型人物的某些特征能够抽出来用在其他阶级人们的身上?一种解释是借用,另一种解释是相同而又不同。阿Q忌讳癞子,不能说这是从统治阶级来的;排斥异端则可能是从统治阶级来的。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人们会有不同的忌讳,各有什么特点?考虑问题尽可能从实际出发。分析人物性格要科学、辩证。刘姥姥流行的看法有两方面:一是进大观园,因无知而闹了许多笑话;二是帮闲。过去,我们叫吴稚辉为刘姥姥,就是讥讽他是个帮闲。流行的这两点对刘姥姥的看法,并不是刘姥姥的性格的全部。对于贾宝玉,流行的看法是爱女孩子,而不是叛逆,流行的看法只是表面的东西。搞研究,不要被流行的看法所误导,要运用科学的认识论独立地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这里还需要强调一下,评价形象的意义也好,评论作品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也好,都要从作品的实际出发,先搞具体的东西,然后再概括,再下判断。不要先有了论点,然后再在作品找有关的现象证明。现象是复杂的,不同的论点都可以找到相应的现象作例证。先有论点再找例证的做法很容易导致错误。研究论文要写得准确、鲜明、突出。要花大气力找出《红楼梦》艺术上的特点,找出它最成功最独特的地方。我们搞研究的目的是为现实服务的,因此更要关注对今天有意义的东西。拿心理描写来说,托尔斯泰写人物心理很细致,着重过程,但故事进行太慢,比较沉闷。《红楼梦》的心理描写也很细,但和生活一样,并不慢,这就是发展创造,充分显示了我国古典小说心理描写的特色。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这次辅导也是黄泽新、刘建军小组两人同时听讲。但是,这里只记录下何其芳对黄泽新论文提纲修改充实“进一步思考”的意见。这些意见最为可贵的是强调研究方法的正确性,如分析人物形象要“运用科学的认识论独立地思考”;任何研究都要从作品的实际出发,“先有论点再找例证的做法很容易导致错误”的;花大气力找出《红楼梦》最成功最独特的地方,“搞研究的目的是为现实服务的,因此更要关注对今天有意义的东西”。只有这样,毕业论文才能有创见,有高度,有价值。接受第二次辅导以后,黄泽新动手草拟初稿。一个半月以后,他将稿子交给何其芳审读。6月2日,导师通知他第二天上午9点到家去,谈谈对初稿的意见。第三次辅导谈话于6月3日9点准时开始。何其芳拿出论文初稿放在茶几上,开门见山地说:稿子我看了,大体上可以,不过,还要作一些修改。1.文章对问题分析得比较细致,但是理论概括不够。文章谈的是人物塑造问题,对人物塑造的重要性就应该有所强调。另外,《红楼梦》“打破传统写法”的意义和价值,也需要进行充分的理论阐述。2.文章着重讲了《红楼梦》对传统艺术表现方法的突破与超越,继承讲得不够。对《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及《金瓶梅》艺术特点的概括不够完全恰当。当然,艺术分析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要做到完全的恰如其分,是很困难的,越是困难越需要认真、细心,尽量使我们的分析符合作品的实际。3.环境描写,有的能折射人物的性格,有的则不能折射人物性格。只不过是人物的居住场所,不要生硬地把一切居住环境都和人物性格联系到一起。例如《西厢记》,故事发生在寺院里,崔莺莺、张生与红娘的性格与环境有什么关系?分析其他作品,也要实事求是,不可牵强附会。第三次谈话,核心问题是修改文稿。何其芳指出了三个问题:“理论概括不够”“继承讲得不够”“生硬地把一切居住环境都和人物性格联系到一起”。同时,也辅导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黄泽新用近两周时间将稿子修改一遍上交。第四次辅导何其芳变更了面谈方式,而是采取书面笔谈的办法,把他的意见写在了改稿前面的空页上,于6月22日将稿子让人送还给黄泽新。何其芳用红铅笔在稿子上写的意见如下:6.文字还不够准确、讲究,有些名词造得有些生硬,如“行动细节”“表现传统”;3.讲《红楼梦》以前小说在写人物上的区别和特色还是要讲得更恰当一些、更符合事实一些,《三国》《水浒》也并非完全没有细节描写,《水浒》就较多一些,也并非都是只能通过一件事写一两个人物。继承方面似讲得不够;1.有对塑造人物问题的概括性的理论性的论述,可是只有细致的一面,而缺少思想与理论的高度;4.心理描写一节似举例过多;5.环境描写一节中写风一例似与塑造人物无关;2.结束语未能把前面三节总结起来。①何其芳为何把所写意见的序号标为“6、3、1、4、5、2”呢?黄泽新推测:何先生随看随记,没标序号,稿子看完以后,才根据内容编列了序号。除上面所写的具体意见以外,何其芳还逐行逐句地修改文字和标点符号,共修改了十四处。这六条修改意见,还是为了使前几次的辅导内容得到贯彻,四脚落地。第四次书面辅导,表面看,意见零零碎碎,对论文修修补补;细品味,一则可看出何其芳的煞费苦心,二则说明论文基本完成,小动微调就可以定稿。黄泽新“文研班”红学毕业论文如期完成,顺利通过。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就目前所能见到的文献而言,这是新中国文学专业研究生的首篇红学毕业论文。这也表明,何其芳的红学实践活动中,又有一项开创性的业绩。更令人庆幸的是,何其芳辛勤辅导这篇论文的全部意见被黄泽新原汁原味地记载、保存并公布出来,其中包含着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如何评论《红楼梦》、如何撰写红学论文等丰富思想和经验。黄泽新当年亲聆教诲,对何其芳的耳提面命、春风化雨,几十年后回忆及此仍感慨万千,他写道:“通过辅导论文,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何先生的热心、耐心与细心,感受到了他对培养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他对学生既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又关怀备至、体贴入微;他从不轻易地说一句赞美你的话,然而却处处感受到他对你的关心、呵护和激励。我崇敬先生的为人品格,我感激先生的教诲之恩。”①

三、教学之花与学术之果

描写美术论文范文2

比如一位科学老师在讲授科学课《它们都是鸟》时。教师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老师首先让学生背诵语文课文《燕子》的第一段: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又让学生背诵《翠鸟》第一自然段: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双又尖又长的嘴。接下来老师的导语,引入了正题,我们学过的这两篇课文,描写了什么?燕子和翠鸟。那么它们都是什么?它们都是鸟。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鸟,引入课题。

二、语文课科学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科学课资源

《我是什么》是一篇拟人的科学短文,课文以谜语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水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呈现出不同状态以及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对于水的变化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于是,教师提前开展了一次《水和我们的生活》主题活动,设计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变来变去的水”“保护水,节约水”三个主题活动。通过这个活动了解水对人类生活的重大意义,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去认识水,同时教育学生深刻认识水的宝贵,了解我国水资源缺少的国情,进而让学生们珍惜水爱护水,做节水的模范。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画出了“水循环图”,制作了“水循环”的幻灯片,还合作编排了“我是什么”课本剧。通过开展水和我们的生活系列活动,让学生能够切身感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能够让他们在知识上和认识上有所提高。另外,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课文,如《蝙蝠和雷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小蝌蚪找妈妈》《小壁虎找尾巴》《小松鼠找花生》《小熊住山洞》等,都可以同科学、社会整合在一起学习。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就不单单局限于课堂语文这个小环境,而是走向了自然,走向了社会,走向了更为广阔的未知世界。

三、科学课和语文课能力训练可以充分整合

描写美术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美术教学;素描训练

素描起源于西方美术中对造型能力的培养,具体指代一切单色的绘画。素描呈现的艺术形式是艺术家对观察的事物进行造型、思考、信息反馈的综合结果,其实质是一种对物象认识思维方式的形象表现。初学者通过对这种艺术形式的学习和训练,能够获得对自然对象的形态体验,从而形成对绘画造型的初步认识,建立基础的绘画理论体系。当前,高职院校美术教学中常见的素描训练方式主要分为两种:写实素描训练和构想能力素描训练。如何更好地进行素描训练是当前高职院校美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写实素描训练

写实,顾名思义就是对现实事物的再现和反映。写实素描训练的主要内容是学生观察事物本来面貌,运用透视原理等绘画基础理论描绘出事物的根本状态,包括形状、造型、体态等具体的外在现实。写实素描训练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层次能力的锻炼与培养。

1.整体观察

素描造型过程中最根本的法则就是对整体的观察。美术教育家契斯恰科夫曾说过,绘画造型的关键不在于运笔、线条,而在于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的整体形态表现和动态关系。这意味着整体观察是素描基本造型的灵魂。如果写实的对象失去整体的统一性,就会破坏事物内在的有机联系,从而失去写实的内在意蕴,违背了写实素描训练的教学初衷。

2.结构分析

事物内部的结构决定物体外在的形式表现。绘画艺术的素描训练不仅仅在于对整体外在形象的描写,更在于对事物内部结构的观察与描绘表现。学生通过学习一定的绘画理论基础知识,有意识、有方法地分析所观察物体的形状、结构,从而整体把握事物的基本结构,获得深层次的写实素描训练体验。学生能获得这种情感体验、绘画理念与技巧相融的深层认识,就是素描训练结构分析的练习目的。

3.结构表现法

学生能够将通过观察与分析获得的物象描绘、表达出来,是结构表现法的教学目的和训练方式。通过结构表现法的素描训练,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认识、分析自然物形式的内在知识体系,从而培养学生对自然与生命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这种素描训练一般是通过对模型、静物、石膏、真人头像、人体等实物的摹写进行的,其主要的表现方式分为结构式、体面式、光影式和以线代调法四种。结构主要指事物的内外轮廓;体面主要指事物的空间存在;光影主要指事物的表现反映;以线代调主要是指事物构成的基本要素。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素描训练必须遵循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规律,切忌急功近利、揠苗助长。

二、构想能力素描训练

构想是洞悉物象造型的变化,进而通过素描的方式进行再现、反映的表达。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构想能力素描训练,不仅能充分锻炼学生的绘画技巧,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还能极大地刺激学生艺术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构想能力素描训练是学生素描创新设计与表达的主要训练方式,主要包括两种形式。

1.构想的练习

在当前高职院校美术教学的素描训练中,常见的构想能力练习方式主要有五种:一是让学生观察形体与空间的基本性质和联系,从中发散绘画造型的创新设计思维;二是让学生将物体的内在结构分解为线段的形式进行素描表达,使学生在拆解物象中提高对事物造型的认识;三是让学生将具体物质的肌理特征抽象出来,运用纹理组织的方式进行素描表达;四是让学生按照物体与空间的力学特征进行力向的素描练习;五是让学生遵循物象内部固定的结构规律,进行运动部分的形体变异练习。

2.造型的发展

素描的造型过程是时间积累的发展、变化过程,对物体的写实素描和对物象美感的反映是素描造型训练的主要内容。线条的明暗交错形成了物面的光影辉映,在素描造型的过程中,现实中的物在视觉中再生,又忠实地反映在素描本上,这整个过程就是物象造型的发展过程。对这个过程的不断练习就是构想能力素描训练的主要方式。

三、结语

高职院校中美术教学素描训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内在的绘画理论基础知识体系,锻炼学生的绘画基础技艺。教师通过写实和构想能力的素描训练,能够提升学生对绘画艺术的认识层次,提高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绘画技艺与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祁敏.浅析高职素描教学的策略与方法.美术教育研究,2013(16).

[2]杨栋昉.如何优化高职院校美术专业素描教学.西部素质教育,2017(5).

描写美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美术基础;美术素养;技能;文物修复

文物修复美术基础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素描,二是色彩,三是立体造型。文物修复工作者的美术能力、素养对修复技艺水平与文物修复的质量均有重要影响。然而,部分文物保护与修复相关专业,如文物保护技术、文物与博物馆学、考古学等专业其学科门类为历史学,一些专业往往不重视美术基础等课程的开设,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毕业生从事文物修复实践相关工作。基于以上原因,在中国传统文物修复师徒制模式的启发下,文章针对文物修复相关专业开展美术基础教学进行论述。

一、素描能力

素描是绘画的基础、绘画的骨骼,素描创作一般从石膏像入手。以石膏像作为初始阶段的教学内容,其优点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石膏像是白色的物体,便于学生观察人物头部形体结构的转折关系与层次差别。其二,石膏像是静态的,对于初学素描写生的学生而言,这为他们细致、耐心地观察、描绘对象提供了便利。淡化了的人物肤色、毛发的各种差异和变化,会使学生更为直接地感受、理解对象的形体与结构的本质。此外,石膏像通常是翻模欧洲古代艺术大师或东方艺术家的经典雕刻作品,这些雕像本身已经过雕刻艺术家的概括、归纳、强化处理和表现,人物的形象特征、结构关系较为强烈、鲜明,动态与情绪较为生动,富有感染力。在石膏像印写生训练中,这种对象本身就是很好的艺术范例,能够为学生提供结构、形体与层次上的示范。在素描练习的过程中,目测定形的主要目的是训练修复人员的观察和造型能力,从而提高修复人员对文物纹饰的刻画水平。经过素描训练,修复人员对形体比例的目测能力可得以提升,能够更加生动地刻画纹饰线条。素描利用黑、白、灰控制整个画面的明度,其特点是对颜色明度的控制。在文物配色中,修复人员也可以利用黑、白、灰控制明度。这样的方法可以让修复人员在修色中较为精准地判断颜色的明度,降低调色失误的概率。

二、色彩能力

对于色彩的学习,学生首先要学习的就是色相。色相最基本的知识就是12色相环,色环上每两个呈180°相对的颜色为对比色,其调和在一起为灰色,如红加绿、蓝加橙、黄加紫等。其次,学生要学习的是色彩关系。色彩关系就是画面上任意两块颜色之间的明度对比、纯度对比、色相对比。色彩明度指色彩的亮度或明度,颜色有深浅、明暗的变化。色彩纯度指原色在色彩中占据的百分比。纯度最高的色彩就是原色,随着纯度的降低,色彩就会变暗变淡。纯度降到最低,色彩就失去色相,变为无彩色,也就是黑色、白色和灰色。在文物补配颜色过程中,色彩的属性变化至关重要。色彩调和法则认为,按照一定秩序变化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可以使混合后的颜色更加和谐。一般的方法是在调颜色时从纯度高的颜色调起,这样调比较暗的颜色时只要降低纯度即可,原来调的颜色还能用上,不用频繁洗笔。所谓“降低纯度”,简单说就是使这块颜色变灰。因此,在降低一个颜色的纯度时,应先考虑加本身颜色的对比色,但要谨慎地往里加。在修复中全色时,学生需要注意三点:一是任何颜料都有其材料上的局限性,不可能调出和临本完全一样的颜色;二是颜色在湿时和干了之后显色是不同的,全色之前要对所用颜料足够熟悉,并在做过实验之后再全色;三是色彩关系要画准确。

三、立体造型能力

立体造型能力与前两种能力存在一些不同,区别在于素描和色彩是平面的。同时,立体造型也是素描和色彩的综合与升华。青铜器、陶瓷器的器物种类繁多,造型种类也十分丰富。对于文物修复而言,翻石膏模对立体造型的要求较高,在第一步塑泥模(图1)时,就要求泥模必须和原文物等比例,整体的长宽高、腿长、腹宽、在什么位置都要一模一样。这就要求文物修复专业学生系统学习立体造型,并且获得一定的学习成果,以满足文物翻模的要求。翻模也需要由简单到复杂,在文物上是不能直接用石膏或胶翻模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由简单的器型开始,先翻简单的,再翻复杂的。最开始翻的东西可以是四方块,这可以让学生学习翻模的方法,之后慢慢翻复杂的器型时也是把模子简化成四方块。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准确掌握立体造型。

四、美术技能在文物修复工作中的应用

美术基础在文物修复工作中的应用案例很多,下文仅以青铜器、陶瓷、书画为例阐述。

1.以青铜器为例

在青铜器翻模的开始阶段,即捏泥模这一步,素描基础就尤为重要。捏泥模需要对比复制的原始文物的大小,按照同样的尺寸比例塑型,或者需要对照书中的照片与书中的尺寸要求捏制。但是部分学生在学习之初往往容易忘记尺寸,按照自己心中的尺寸捏制,最后捏出的泥模大小高矮与实物不同,这样翻出的石膏模型也出现了变形的问题,失去了复制文物的意义和初衷,是不可取的。其实,捏制泥模是对学生的素描功底的考验。在素描练习过程中,学生往往需要画一笔看一眼石膏体,在捏泥模时学生也需要这样反复核对,以保证泥模与实物的一致性。学生不仅需要反复核对,而且要像素描一样,做到心中有一个中心、有一个尺寸,这样才能使复制出的东西与实物相似。在学习了美术基础后,学生在翻泥模时心里往往就会有一个尺寸,按照这个尺寸捏出的泥模和实物就会很相似。修复中的一个步骤是给文物做旧(图2),由此可见颜色在青铜器修复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一环节需要修复师对于颜色有较强的辨识能力,因为每一件器物的颜色不同,做色的步骤也不同,需要调出的颜色自然就不同。有的颜色亮一些,有的颜色纯一些,这需要修复师作精巧细微的调整。

2.以陶瓷为例

在陶瓷器修复中,全色是十分重要的步骤,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修复工作的质量。这要求修复者应具备相应的美术基础、审美知识与鉴赏能力。陶瓷器上色分为三个部分:基色、纹饰和罩光。在这三个部分中,修复师在调色时都需要注意颜色的色相、纯度和明度。陶瓷器基本的上色技术分为笔绘和喷涂。笔绘是将颜料加水稀释,经过几遍甚至几十遍薄涂,层层叠加,使每一层颜色互相渗透、混合,逐渐形成理想的效果。这种技法层次丰富、过渡自然、质感逼真,可使画面的色调较为统一。这种方法适用于小面积全色。喷涂是将调制好的颜色放入喷笔或喷枪,喷涂时喷笔或喷枪与器物表面呈直角平行运动,距离器物2cm至5cm,利用按压时的轻重控制喷涂量。喷涂法可使颜色平整、自然,没有上色痕迹,适用于大面积全色。根据陶器和瓷器表面的特性,在全色调色上运用的色彩原理不同。陶器根据胎质分为夹砂陶、泥质陶、铅釉陶等,其表面粗糙程度和光亮程度不同。陶器上色调色时,需适当降低色彩明度,笔绘时笔触要顺着表面纹理,注意颜色深浅变化,上色后根据陶器质地的需要打磨表面降低眩光,铅釉陶需要适当覆盖釉层。瓷器根据胎质可分为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粉彩瓷等,胎质不同,上色时颜色纯度和明度就不同。早期的青瓷、白瓷等颜色纯度和明度较高,在上色时需要注意多观察器物原本颜色的变化。对于青花瓷、五彩瓷这种带有纹饰图案的瓷器,需要事先打稿绘制出缺失的纹饰,可以直接临摹或者用硫酸纸复制。对于带有裂纹的哥窑瓷器等,同样需要将裂纹笔绘或轻微刻画出之后上色。对于青花瓷、釉里红瓷等,在给纹饰上色时要注意晕染效果,使纹饰的呈现效果更加灵动。对于带有斑点的建窑茶盏、兔毫盏等,在上色时需要采用弹拨的手法,使颜料呈现点状发散。综上所述,每一种陶瓷器文物的修复对于颜色、造型以及审美的要求都很高,修复人员需要采用不同手法修复文物。如果修复人员缺乏一定的美术基础,往往难以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

3.以书画文物为例

绘画类文物的修复和复制对颜色也具有较高的要求。如书画修复中的全色、补色要求修复人员对颜色有敏锐的感知和辨别能力。这样可以保持文物修复后画面的完整性、美观性。全色是古书画修复中一项非常细致且技艺难度较高的工序(图3)。要想使全色后的部位与原画浑然一体,修复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绘画技巧,以及对色彩敏锐的判断力和鉴赏能力,同时应具备基本的书画理论知识,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画派的风格及特点。如果修复人员不具备这样的素质,盲目接笔、全色,往往会弄巧成拙,造成对书画作品的二次伤害。古旧书画全色工序需要根据画心主色调、画意调色,修复人员需要遵循宁浅勿深的原则进行全色,颜色偏浅时可以将颜色反复多层覆盖,根据实际情况调色。在颜料选用上,多用石墨、赭石、藤黄、花青等颜料。因此,修复人员要对各种颜色的特性有一定的了解,没有这个基础,就难以做好全色工作。同时,修复人员还要准确掌握色相、色度、色性和复合色调配及比例,了解光线对色彩的作用。修复人员一般在自然光环境下进行全色。

五、结语

部分以历史学为背景的文物保护与修复相关专业,往往忽视了美术基础教学的重要性。文章根据传统文物修复的经验,阐述了文物修复过程中常用的美术技能及相应的要求,并举例说明青铜器、陶瓷、书画保护修复中应用到的技能。

参考文献:

[1]杨东.高校学生的美术素养现状及提升途径探析.新西部,2019(9).

[2]申翔鹏.配色与素描技法在陶瓷文物保护修复中的应用——以“南澳Ⅰ号”出水文物酱釉堆塑双凤纹六狮系瓮为例.客家文博,2017(4).

[3]张阿妮.如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研究——浅谈本土美术资源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新课程(中),2019(2).

[4]孙灿城.一枝独秀不是春——高中美术教学中“技能素养”与“美术素养”的关系.美术教育研究,2014(19).

[5]王红梅.书画修复中的全色艺术.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1(2).

[6]俞蕙,杨植震.古陶瓷修复基础.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描写美术论文范文5

“文学”一词仍保留着古义,指儒学或一切学术。如《史记•孝武本纪》云:“上乡(向也)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史记•儒林传》云:“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治礼,次治掌故,以文学礼义为官。”这是以“文学”为“儒学”的例子。《史记•自序》云:“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又《史记•晁错传》:“晁错以文学为太常掌故。”这里把“文学”当作包含律令、军法、章程、礼仪、历史在内的一切学术。桓宽《盐铁论》中“文学”是作为与“贤良”之士并列的概念使用的,即指主张实行仁政的儒者。另一方面,此时人们把有文采的文字著作如诗赋、奏议、传记称作“文章”,于是“文章”一词取得了相对固定的新的涵义而与“文学”区别开来。如《汉书•公孙弘传•赞》云:“文章则司马迁、相如。”与“文章”的这个涵义相近的概念还有“文辞”。

《史记•三王世家》:“文辞烂然,甚可观也。”《史记•曹相国世家》:“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厚重长者,则召除为丞相史。”这里的“文辞”即文彩之辞、美的文辞。不过与此同时,“文章”泛指一切文化著作的古义仍然保留着。如《汉书•艺文志》云:“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作为包含“文学”、“文章”在内的“文”,仍指一切文字著作。因此,《汉书•艺文志》所收“文”之目录包括“六艺”(即六经)、“诸子”、“兵书”、“术数”、“方技”在内的所有文化典籍,共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继承汉代“文章”与“文学”出现的分别,以“文章”指美文,以“文学”指学术。如《魏志•刘劭传》:“文学之士,嘉其推步详密;文章之士,爱其著论属辞。”魏刘劭《人物志•流业篇》:“能属文注疏,是谓‘文章’,司马迁、班固是也;能传圣人之业,而不能干事施政,是谓‘儒学’,毛公、贯公是也。”所以刘勰《文心雕龙•序志》指出:“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文章”是以“雕缛”为特征的。同时,“文学”一词也出现了狭义的走向,与“雕缛”的“文章”几乎同义。宋文帝立四学,“文学”成为与“经学”、“史学”、“玄学”对峙的辞章之学,亦即汉人以新义指称的“文章”。嗣后宋明帝立总明馆,分为“儒”、“道”、“文”、“史”、“阴阳”五部,其“文”即与狭义“文学”相当。与此同时,南朝人又进一步分出“文”、“笔”概念。

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人们对文学中的部分文体的审美特征有所认识和强调,但并没有改变传统的泛文学概念。唐朝韩、柳掀起古文运动,以矫正魏晋南朝趋向形式美和情感美的子文学概念,要求回复秦汉古文的泛文学传统;南宋真德秀以理学之旨编《文章正宗》,与重视形美与情美的萧统《文选》相抗衡,取消了两汉的“文章”与“文学”分别和六朝的“文”、“笔”之分,“文学”、“文章”、“文辞”或“文”的概念回复到周秦时期,泛指各种文字著作和文化典籍。此后遂成定论,一直延迄清末。晚清刘熙载《艺概•文概》论“文”,涵盖“儒学”、“史学”、“玄学”、“文学”:“大抵儒学本《礼》,荀子是也;史学本《书》与《春秋》,马迁是也;玄学本《易》,庄子是也;文学本《诗》,屈原是也。”一言以蔽之:“六经,文之范围也。”正远绍先秦的广义文学概念。因此,章炳麟在《国故论衡•文学总略》中揭示:“凡云‘文’者,包络一切箸于竹帛者而为言。”文学不以“?彰”为准,而以“文字”为准,乃是对中国古代通行的“文学”观念的一次理论概括和总结。

二、中国古代存在着丰富的关于文学的美学思想

中国古代文学虽然不同于美文学,但有一部分属于美文学;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虽然不都是美学理论,但有一部分属于美文学属于美学理论。而且,由于中国古代“内重外轻”的宗法文化使中国古代文学打上了浓重的“言志缘情”、表现主体的民族特征,由于在如何较好地表情达意问题上审美的文学创作展示了丰富的奥妙和动人的魅力,因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更多地把兴趣集中在对表现心灵的文学作品的审美特点、规律的探讨、论析方面,从而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呈现出丰富的文学美学品格和色彩。西方文艺美学的一个经典性观点,是以“美”为艺术的必不可少特征。文学作为艺术的一种主要形态,自然必须具备怡人情感的美。因此,西方的“文学”又叫“美文学”,literature是不同于article、es-say、thesis、paper、dissertation、treaty、work、writing的。

中国古代文学虽然不同于西方人说的literature,而是包括literature和article、essay、thesis、paper、disser-tation、treaty、work、writing在内的一切文字著作,但并不缺乏对文学的审美特点的强调。如孔子指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扬雄归纳诗赋不可缺少的共同特征是“丽”:“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曹丕《典论•论文》强调:“诗赋欲丽。”陆机强调文学创作:“其遣言也贵妍。”刘勰《文心雕龙•原道》论证:“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指文学作品),其无文(文采)欤?”萧统《文选序》总结各类文体:“譬陶匏异器,并为入耳之娱;黼黻不同,俱为悦目之玩。”屠隆强调:“文章止要有妙趣”。袁宏道也主张:“夫诗以趣为主。”清人黄周星重申,戏曲“自当专以趣胜”。刘大?强调:“文至味永,则无以加”。这些文学美学思想,与西方美文学思想是相交叉的。西方以“美”为文学的特征,而“美”的特点之一是形象性,所以西方文艺美学又以“形象性”为文学的特征,以此区分“文学”作品与非文学的“学术”著作。中国古代文学虽然包含着大量的学术著作、应用文体,并不以“形象”为文学必不可少的特征,但不乏与文学的“形象性”有关的论述,如诗歌理论中的“赋比兴”说、“形神”说、“情景”说、“境界”说、“诗中有画”说,小说理论中的“性格”说、“逼真”说、“如画”说,并呈现出与西方文学“形象性”的不同民族特色。西方文学形象作为现实的模仿或反映,存在形式是主观的,反映内容却是客观的,重心在“象”不在“意”。

中国古代文学形象是为含蓄、审美地表达主体意蕴服务的,准确地说是“意象”,重心在“意”不在“象”。挚虞《文章流别论》指出:诗“以情志为本”。他据此颂扬古诗贬低今诗:“古诗之赋,以情义为主,以事类为佐;今之赋,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助。情义为主,则言省而文有例矣;事形为本,则言富而辞无常矣。”张戒《岁寒堂诗话》揭示:“言志乃诗人之本意,咏物特诗人之余事。古诗、苏、李、曹、刘、陶、阮,本不期于咏物,而咏物之工,卓然天成,不可复及,其情真,其味长,其气胜,视《三百篇》几于无愧,凡以得诗人之本意也;潘、陆以后,专意咏物,雕镌刻镂之功日以增,而诗人之本旨扫地矣。”“物象”在中国古代文学美学中的发生机制及所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美”的另一特质是“情感性”。是西方文艺美学曾从“情感性”方面说明文学的特征。英国学者金蒂雷认为:艺术就是“感情本身”,感情就是“艺术本质”。科林伍德指出:“通过为自已创造一种想象性经验或想象性活动以表现自已的情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

20世纪上叶西方文学美学中的俄国形式主义、法国结构主义正是从纯形式方面切入文学的审美特征,说明文学的“文学性”的。使“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字著作的特性是什么呢?就是文学语言与日用语言的“差异”。语言具有“能指”(形、音)、“所指”(义)两个层面。中国古代文学美学一方面兼顾文学语言形音的审美功能,形成了以“格律诗色”说为代表的纯形式美论,另一方面有更加重视文学语言记物叙事、言志述情的“所指”功能,主张“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王弼),要求读者“披文入情”(刘勰),最终“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皎然),但见“所指”,不见“能指”,从而与西方现代文学美学呈现出一定的异同。在西方现代文学美学中,还有学者从文学形象、情感的“虚构性”,或者叫“创造性”、“想象性”方面说明文学的审美特征。

韦勒克、沃伦在他们合著的《文学理论》一书中指出:“‘文学’一词如果指文学艺术,即想象性文学,似乎是最恰当的。”“‘虚构性’、‘创造性’或‘想象性’是文学的突出特征。”文学作为一门艺术,它的“形象”所以与解剖图、工程图不同,它的“情感”所以不等于普通人的情感,就在于它所描写的形象世界、情感世界都是想象创造、虚构的。相比而言,中国古代则未曾把“虚构性”上升到文学的普遍特征高度。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既有“虚即虚到底”的野史、小说、戏曲,也有“实即实到底”的史书乃至部分剧曲、历史小说和“如秀才说家常话”的汉魏古诗,还包括表达真实思想、记叙真实事件的说理散文、记事散文。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文学美学中没有关于文学虚构性的论述,其中的“神思”说、“神韵”说、“意境”说、“虚实”说、“真幻”说等等,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触及文学的“虚构性”问题。如“神思”说云:“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神韵”说曰:“诗贵真。诗人真趣,又在意似之间。认真,则又死矣。”“意境”说曰:“夫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粘著。古谓水中之月,镜中之影,难以实求是也。”“虚实”说曰:“按实肖象易,凭虚构象难。能构象,象乃生生不穷矣。”“真幻”说曰:小说虽“幻妄无当”,然“有至理存焉”,只要符合生活情理,“人不必有其事,事不必丽其人”。如此等等。由此可见,尽管中国古代文学是广义的杂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不都是美学理论,但由于中国古代文学中包含着大量的美文学,这就使得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包含着文学美学理论,呈现出丰富的关于文学的美学思想。

三、近代以来:文学与美结下不解之缘

近代以来,在西方美文学观念的影响下,中国文学逐渐完成了从广义的“杂文学”观念向狭义的“美文学”观念的转变,文学理论逐渐与美学理论走向交叉甚至重合。在西方,“文学”一词拉丁文写作litteratura,英文写作literature,其词根分别是littera和liter,本义“字母”或“学识”,有“文献资料”或“文字著作”的内涵。比如英语中有mathematicalliterature的说法,意即“数学文献”。又可用literature指称关于某学科的writing,即书写著述。这一点与中国古代颇为相似。同时,大约从古希腊起,西方文学理论中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概念,即以“文学”为“艺术”的一种形态,称之为“语言艺术”,又叫“诗”。

20世纪初,伴随着国门打开,西方的美文学观念传入中国,使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发生转化。1904年至1909年,黄人完成170万字的《中国文学史》,约在1905年前后出版。其“总论”指出:科学、哲学求“真”,教育学、政法学、伦理学、宗教学求“善”,“文学则属于美之一部分。”“从文学之狭义观之,不过与图画、雕刻、音乐等。”1906年,王国维发表《文学小言》,指出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游戏”:“文学者,游戏的事业也。”1907年,金天羽发表《文学上之美术观》,指出文学是一种“美术”:“世界之有文学,所以表人心之美术者也。”1908年,鲁迅发表《摩罗诗力说》,揭示文学是一种使读者愉悦的“美术”形态:“由纯文学上言之,则以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文章为美术之一,质当亦然。

他们的美文学观念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审美意义上的现代“文学”概念在中国彻底扎下根来,成为与绘画、雕刻、戏剧、音乐并列的美的艺术样式;关于文学的美学探索愈加昌隆起来,文学观照与美学观照合二而一。那么,文学的审美特征有怎样的表现形态呢?关于这个问题,近代迄今的看法主要有二。一是形象性。徐念慈指出:“美的概念之要素”之一是“形象性”。“美之究竟在具象理想,不在于抽象理想。”以群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指出:文学的基本特征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这种艺术形象,并不局限于作者亲历的生活形象的复现,还可以是作者对于理想形象的一种“想象”(梁启超、王国维、徐念慈)。二是情感性。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说:“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而无情感,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行尸走肉而已。”王国维《文学小言》指出:“文学者,不外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而已。”其《国学丛刊序》在甄别“科学”、“史学”、“文学”的不同“疆界”之后,揭示“文学”的内涵和特征:“若夫知识道理之不能表以议论而但可表以情感者,与夫不能求诸实地而但可求诸想象者,此则‘文学’之所有事。”文学的情感特征,后来在疾风暴雨式的民族民主斗争年代和谈情色变的极“左”思潮盛行时期曾收到排斥和挤压,一直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刘再复直接将“情感性”提出来作为文学“最根本的审美特性”加以探讨,钱中文用包含着“情感性”的“审美性”作为对文学的艺术要求。所有这些,都标志着对文学审美特征认识的深化和完善。

描写美术论文范文6

一、医学院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从学生层面上讲,学生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艺术与医学的关系认识不足,一部分学生选修艺术类课程主要偏重于艺术课程的娱乐性。

2.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首先,教师的数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但公选课备课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加上一些美术专业教师对公共选修课地位认识不到位,认为个人价值在公共美术教学中难以实现,因而不愿意上选修课。其他的大中专医学院校均不开设艺术课程,也没有配备艺术教师。这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规定的“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相比,一些医学院校还有差距。除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外,此外,教师队伍的专业背景不能支持学校艺术类课程体系。公共艺术课程涉及面广泛,而且医学院校艺术类课程还应该结合医学专业特点,要求教师掌握一些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但目前医学院校艺术师资综合素质与实际需要还存在较大距离。

3.教学条件不完善

艺术类课程教学没有专门的教室和场馆,限制了艺术类课程教学的生动开展。有些学校艺术理论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教学一样被安排在一般的合堂教室,合堂教室有固定的桌椅,不利于教师开展丰富生动的课堂活动。配置一般的投影及音响设备,影响影音及图像资料的欣赏效果。教师也没有条件给学生演示各类乐器和各种绘画材料的不同艺术特色,学生更没有条件亲手尝试、亲身体验。此外,技法课教室条件差,教具也不齐备,没有为学生配备画架、画板等必备品,学生上美术技法课必须自己买画架,这给学生选课造成压力。虽然新疆一些医学院校艺术教育资源不足,但是还有一些院校存在短缺与过剩并存的现象。在师资方面,艺术选修课教学由艺术教研室承担,归教务处管理,由于选修课只能安排在周一和周三晚上,所以艺术教研室的教学任务一般是每周最多只能上10节课,相对比较宽松,甚至教师在定档时因教学工作量不足而达不到高档。而校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单位在组织各类艺术活动和比赛时,常常缺乏相关专业教师的指导,或者需要从外单位聘请。学生艺术社团指导教师也常常是挂个虚名,没有专业教师定期指导。从教学资源上来说,艺术教研室和团委等部门均有部分乐器,但使用时数量和种类都不够丰富,团委和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时,学生在训练和演出时因没有乐器而四处奔走求助,而艺术教研室的乐器除了上课时被使用,其他时间都闲置。

4.考核方式存在问题

医学生往往比较注重对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对人文艺术类课程不够重视,选课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相当一部分学生上选修课只是为了学分,并根据获得学分的难易程度来选课。由于一些高校实行业绩量化制度,选课学生人数可以通过校内相关规定化为课程系数,与课时津贴挂钩,所以部分教师为提高自己的选课率而迎合学生,放宽或降低考试标准,学生听不听课、认不认真学习都可以轻松通过。有些学校将学生的成绩与教师的绩效考核挂钩,一些教师为了自身利益,给学生的分数越打越高,学生的期末论文无论水平如何,都可以得到非常理想的分数,这种考核方式既不能如实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助长了学生学习的惰性,造成恶性循环。

二、改革措施

1.加强对艺术课程的宏观调控与管理

首先,加强对艺术选修课的宏观调控与管理,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增开更多的艺术类课程,使其形成合理的学科结构,较好体现学科的深度和广度。丰富的课型和合理的学科结构是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体现,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还没有开设艺术类课程的大中专院校应该尽快开设。其次,加强医学院校特色艺术教育建设。音乐、美术与医学之间具有明显交叉融合的特征,艺术教育要从不同层面促进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能力的发展。具体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其一,重视对医学生绘画技能的培养,使其能用形象的方式认识和表现抽象的医学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绘画技能训练还可以提高医学生脑、眼、手的协调性,间接提高医学生的专业技能。医学教育家李赋京教授在讲授解剖学、组织胚胎学时,能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画出生动逼真的形态图而使学生为之折服。医生在手术设计、临床示教时如果能用线条表述疾病及其治疗方法,必会使人一目了然。其二,重视对医学与艺术交叉课程的开发。如医学美学、医用绘图技法等,让学生感受到医学与艺术融合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并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医学、艺术交叉领域进行探索,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轻松应对。其三,艺术教育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在艺术教育中教师应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人文精神渗透,在艺术教育中注入能激活学生生命热情的内在精神动力,激活潜藏于学生内心的“爱”,使它升华成一种博大宽厚的人文关怀,进而使学生产生对生命最淳朴的关爱。另外,针对学生选课存在的盲目性,学校应加大对公选课的宣传和引导力度,并通过完善课程简介,利用网络平台和讲座等进行宣传,使学生认识到艺术课程学习的重要意义,并对所选课程教学内容和授课教师教学风格有较全面的了解,避免选修课安排与其他课程冲突。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公共美术理论课程作为全校性公选课程,学生来源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比专业课更难以把握。教师除了要具备精良的专业知识外,还要了解一些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因此,为适应教学的需要,应当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应该严把教师的进入关,根据课程需要吸纳不同专业背景的优秀人才补充到教师队伍中来;以优厚的政策吸引高素质、高水平的美术教师参与公共美术理论教学;积极为教师提供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及进修的机会,不断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教师也应该自觉提高自身素质。

3.加强艺术教育设施建设

学校加大经费投入,集中财力建设艺术教学、活动场馆,设置具有浓厚艺术氛围的艺术专用教学场所。这些专用场所应该包括展演厅、艺术陈列室、艺术理论教室、艺术实践教室等,并引入足够丰富的教学用具、教学资料,配备相应水平的多媒体设备,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在此感受高雅的艺术气氛,并能接触到各种乐器、各种绘画材料等,获得新奇、生动的艺术体验,缩小学生对于艺术的心理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外,加强校团委、宣传部、学工部、学生艺术社团等部门、组织之间的沟通与合作,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制订相关管理制度,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提高艺术教学场馆及教具的使用率,除了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学生社团定期培训、开展各类校园艺术活动都可以使用该场馆和教学设备、用具。如,艺术系、艺术教研室教师除担任艺术类选修课教学外,还应承担学校各类艺术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工作,以及学生社团的艺术指导工作,并从中培养、选拔出一批优秀人才,参加校内外的各类艺术展演。对于艺术教师承担的此类课外工作折合相应的工作量。如此一来,既解决了各单位艺术活动专业指导人力不足的问题,又解决了艺术教研室教师工作量不足的问题。

4.改革任意选修课考核方式

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改革考核方式:一是强化考核制度建设,解决如何考、考什么、什么时间考、如何使考核真正落到实处等问题;二是加强考核监督。教学管理部门加强监管,适当加大考核难度,对于学生的试卷进行抽查,严把质量关,使考核方式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又能有效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考核方式的改革必须由教学管理部门统一进行,如果只是个别教师针对个别课程进行改革,实施起来将会非常困难。

作者:刘春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

(二)

一、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的目的

1、在传承基础上求创新

公共艺术教育既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渠道。所谓公共艺术教育,旨在通过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文学美、艺术美等手段和形式,引导和帮助受教者确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他们的文化艺术修养,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艺术活动。不同时期艺术素质教育的内容都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其核心教育理念的传承亦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的。艺术素质教育发展有序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保证艺术素质教育的理念精神从一而终,保证艺术素质教育的传承性。创造性是艺术素质教育的关键。在实行理工科大学艺术素质教育过程中,要鼓励教育工作者创新教育方式,革新教育内容,鼓励受教育者大胆探索和创新,为充分开发理工科大学生的艺术天赋和潜能创造良好的环境。

2、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艺术素质教育具有统一性,以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作为统一的教育宗旨,把以人为本作为统一的本质特征,将“面向全体大学生,突出主体精神,关注终身发展”作为统一的教育理念等。另外,艺术素质教育又具有灵活性。艺术素质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人的教育,必须具备灵活性的特征。构建的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创新模式,主要是一种指导思想,一种实践精神。这一模式反对标准化但需要一定的标准,反对模式化但需要一定的模式。所以,最恰当的方法就是做到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二、理工科高校艺术的创新模式及运行

1、完善教育课程体系,整合多元教学内容

由于高校教育“功利化”现象仍然较强,公共艺术教育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普通高校的学科体系中,特别是理工科高校,仍未得到较强重视,也未其与学校的整个课程体系融为一体。主要问题表现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统筹规划、学校领导缺乏重视等。部分高校更是违背普及公共艺术教育、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的教学目标,热衷于拔高学生的技能训练,参加竞赛或比赛,将获取名次和奖励看作是公共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扭曲了艺术教育的初衷。在课程管理方面仍然缺少科学的体系,课程内容方面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实用性。一方面,由于目标不明确,不少高校缺乏总体的课程设计,在管理上不是针对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制定标准,而是以学校的师资状况与选课人数为转移,因人设课现象较为普遍。另一方面,教育内容单一,效果不理想。多数高校并没有认真选取契合普通高校而非艺术院校的综合教材,实用性较差;虽然有的高校教师虽自主开发教材,但也存在内容滞后性、水平不高、缺乏特色等问题,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和管理效果。加强高校艺术素质教育需整合多元教学内容,结合理工科高校特点,根据不同的专业,合理设置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专业实际情况,制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开设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合理设置艺术素质教育课的门类和学分;要结合区域特色和学生实际,开设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知识结构的课程,使艺术素质教育更加贴近现实,增强艺术素质教育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要加强艺术素质教材建设,突出具有区域特色、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教材建设。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艺术教育水平

高校学生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寄托于教师的教导,而一些院校的管理者往往专注于一些硬件指标发展,而对大学的文化使命、大学文化的总体状况和发展态势缺乏清醒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也就缺乏有针对性的、有效的艺术建设措施转化为学生内在素质。同时,由于近年连续扩招,导致目前高校师资力量相对不足,为了完成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忽视学生艺术教育的现象也难以避免。在稳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数量的基础上,要提升教师的质量意识,建立一支知识广、业务精、能力强的高水平师资。一方面,要强化教师自身的学习意识和终身教育观念。新知识和信息科技的突飞猛进,加之大学生生理特征和年龄特点的改变,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教师对此要有危机感和使命感,不仅要弥补以前缺失的知识,而且要学习哲学、政治学、文学、美学、建筑学、人类学、教育学等文化知识,不断提升自已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高校要创造机会和条件,积极开展影视、书法、美术、体育等学科的师资训和教育活动。为此,要按照“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派教师以参观、访学的途径学习同类的先进教学经验和教育技巧,或是聘请资深教育工作者进行指导。

3、开展特色实践活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艺术教育的沃土,营造积极向上,求真尚美的校园文化,才能创造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第二课堂。通过繁荣和发展校园文化,打造校园文化精品,引进高雅艺术等,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双向发展与互促共赢。高校艺术素质教育不仅是专业艺术教育,而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艺术素质教育不仅是课堂上的理论学习,也需要融人到教育实践活动中去。比如:组建各种艺术代表队,参加校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开展各种类型的教学成果展演,展示学校艺术素质教育水平;坚持开放思想,组织学生走出去,积极参加社会公益艺术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高校也可以请一些艺术名家或团体来校开展艺术活动,以提高艺术素质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构建有效的公共艺术教育平台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如美术馆、音乐厅、剧院等,以满足对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要把公共艺术教育同校园文化建设紧密和构建教育平台紧密结合起来,拓展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渠道。让师生在社会宽广的天地中共同感受艺术的魅力,汲取源源不断的艺术文化与艺术营养,孕育和创造出更多的蕴含审美情趣和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弘扬时代精神,高奏发展的主旋律,搭建和开辟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新的发展平台。

作者:王辉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三)

一、跨学科联动,创设生动形象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想象,逐步深入美术课后,《春雨的色彩》的教学收到了特别好的效果,学生纷纷发表对春雨的感受“:春雨是没有颜色的,但是春雨给花和草带来了颜色,让大地更漂亮”“,春雨是最美丽的”“,没有春雨,植物就没办法生长”“,春雨很温柔,轻轻地下在大地上,沙沙沙,沙沙沙……”

二、运用绘画元素,揭示课文艺术内涵

语文与美术有着天然的广泛的联系,语言文字与绘画是对孪生姐妹。教学中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美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把绘画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感受丰富的形象,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中的“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一句,是个比较抽象的句子,教学时先用课件展示冬天下大雪后的场面,再放一些动物在雪地里戏耍的情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感受动物脚印在雪地里的画面,从而对课文句子进一步理解。再让孩子辨认各种动物脚印,并用简笔画的方式在黑板上画出不同动物脚印,使他们形象地理解了动物们在雪地里“画画”的道理。

(二)美图欣赏与理解课文的相互依傍

小语教材,是语文教学与绘画相结合的一大杰作,我们要善用插图、巧用插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时,巧用插图、以说促读,很快把学生带入了课文情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把读书和理解课文当作了自己的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说话教学与想象画互相促进

人教版第四册第一单元口语训练《找春天》,可以先让学生想想春天来了后,会有哪些景物,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自己心中的春天,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学生除了可画出戏水鸭、刚发芽的柳树、盛开的迎春花等物外,还画出其他能体现初春时节特点的景物。以这种方式训练口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能动性,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既愉悦了学生性情,又表现了学生的个性,达到了培养想象力、创造力的目的。

三、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艺术表现力

美术和语文的相互结合,不但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能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艺术之美。

(一)诗文绘画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我曾搞过古诗文配画比赛,学生根据自己对所学古诗的理解,创作出与古诗意匹配的想象画。学生展开想象,运用大量的美术元素,展示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二)编抄报学校曾要求学生按照节日主题办出有新意的手抄报。活动显示,学生们的美术天赋不可小看。手抄报除了有大量的文字设计,内容丰富,还有大量的精美图片,关键是这些图片都是学生们一笔一笔画出来的,充满童趣,形式活泼。

(三)日记配画为了使为学生们对活动感兴趣,我让学生们互相帮助,在同学的日记本里画上与日记内容相符的插图,这些插图可以自己去画,也可以聘请同学画。活动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他们的日记本让你眼花缭乱,那些精美的图片里显示出的不光是日记内容,更是学生们在美术方面的创作能力。

四、音乐激趣,创设良好的教育情景

在教《二泉映月》一课时,为了渲染气氛,提高大家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对这篇课文内容的理解,我补充了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和阿炳的身世,并让学生读了课文中描写曲子的第五自然段,然后从头放音乐,大部分学生有所感悟,慢慢听了进去。我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回味,把课文描绘的画面与音乐展现的意境有机地结合,理解起来就深刻得多了。随着《二泉映月》的音乐,学生再次感受后背诵第五自然段描写乐曲的段落,不一会儿就背了下来。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还增强了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高了审美素养。

五、运用情景剧表演,构建具有生机活力的语文课堂

在教学《鸟的天堂》这一课时,课文最后有一个学生比较难理解的问题————树重要还是鸟重要?针对这一问题我巧妙地安排了一次课文情景剧表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兴趣很高,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有记录语言的,有指导表演的,准备了有十分钟,被推荐的学生开始上台表演,他们以儿歌加动作表演的形式,活泼生动的表现出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们边表演边辩论,从而悟出了“树、鸟、人和谐相处”的道理。

六、引入摄影、录像、书法,给学生身临其境的艺术洗礼

教学《桂林山水》时,我让学生课前搜集桂林山水的图片、资料。课上,有些去过桂林的学生拿来了拍下的照片,有些学生拿来拍下的DV,这些同学像小导游绘声绘色地讲起了桂林的美景,没去过的同学仿佛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为课堂增色许多。写字是一个重要环节,美观大方的板书,能使学生受到书法艺术的熏陶,感受美的教育。教学中要以严谨的态度书写每一个生字,力求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培养学生们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语感,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启学生的心智,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让学生们喜闻乐见。

作者:魏应斌 单位:德阳市旌阳区东街小学

(四)

一、美术教师教育专业融入新媒体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1、基础美术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基础美术教育的对象为青少年,这类人群自我意识迅速发展,逐渐走向社会,渴望认识社会却又具有盲目性,可塑性极强却又极易受暗示,是媒体文化受众中最活跃、最主动,同时也是亟需引导的一个群体。因此在面对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新媒体艺术现象时,学校美术教育的对象———青少年需要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能辨其美丑、断其价值,具有一定的对视觉文化的解读能力,从本质上讲新媒体艺术课程的价值正在于此。在我国目前社会美术教育和家庭美术教育极其薄弱的情形下,这些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学校美术教育才能实现。因此世界各国目前已意识到问题的迫切性并将之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

(1)课程内容

强调艺术教育的社会适应性,已成为当今的主流观点。历史证明,美术自身的发展和变化必然会给学校美术教育带来不容回避和不可忽视的影响。增强美术教育的社会适应性,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在了前面。例如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世界发达国家的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纷纷介入新媒体艺术。仅加拿大高中美术课程的七个单元中,就有电影与录像这样一个单元,而且仅这一单元就有50个学时。我国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设置了5个内容系列,分别为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其中之一就是现代媒体艺术,而在9个模块的设置中,进一步把现代媒体艺术分为了两个部分,一是摄影和摄像,一是电脑绘画和电脑设计。这无疑反映了美术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回应世界科技与艺术结合的艺术潮流,体现了课程内容的时代性。

(2)相关研究

自基础美术教育增设新媒体艺术课程以来,与此相关的研究相继出现。其中有首都师范大学博士段鹏的毕业论文《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王志强的《以现代媒体艺术提升高中生视觉素养研究》等,有关新媒体(数字美术)在中小学中的教学探讨也相继展开,2012年7月6日,全国中小学数字美术教学研讨会在南京市长江路小学举行,全国十多个省市的美术教研员和美术教师参加了会议。研讨会的主题是“数字美术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定位及实施策略”。2011年底,中国美术教育杂志社就成立了国内第一家数字美术教育实践和学术研究机构。大家从不同的视角表现出了对基础教育阶段新媒体艺术教学的关注,而有关美术教师教育中新媒体艺术的探讨还鲜见出现。

二、美术教师教育专业中新媒体艺术教育的缺失与偏离

美术教师教育作为培养中小学美术师资的母机,其教育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看其能否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就新媒体艺术而言,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虽身处其中,但未必能对新媒体艺术做出价值判断,能创作新媒体艺术者更是寥寥无几。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是新媒体艺术教育在教师教育中缺失和偏离。人才培养脱离基础教育需求,很难适应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需要。可以设想,学生在职前没有新媒体艺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与学习,今后从事美术教师职业,如何胜任现代媒体艺术课程的教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里明确提出“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然而在高中开设新媒体艺术选修模块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很多高中美术课只开设美术鉴赏,其他几个模块的开设率非常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师资匮乏。由此,课程标准内容设置的选择性78郝亚丽等论美术教师教育中新媒体艺术教育的缺失与偏离就成了一纸空文,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也就成了一句空谈。

1、课程内容和师资欠缺

我国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尚属于起步阶段,新媒体艺术是一个全新的艺术领域和全新的学科,它具有多学科性、跨专业性、交叉复合性的特点,这也是传统艺术教育中没有的。笔者对三所美术教师教育院校的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美术教师教育课程内容过多关注精英艺术,课程设置往往还停留于以写实为主的素描、色彩、国画三大块上。笔者在一次调查中了解到,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知道何为新媒体艺术的不足5%,了解新媒体艺术的仅占1%。就目前一些学院的课程内容来看,显然无法跟上美术学科的发展与变化,美术教育的任务是观察、理解和创造视觉形象,所以只要是视觉形象,就应该是美术教育关注的。在三所院校中,有两所学校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9〕6号,以下简称《纲要》的课程设置),为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开设了有关新媒体艺术的课程,即摄影、二维动态网页制作和动态图像和新媒体艺术鉴赏三门课程,但因种种原因,其教学的效果却不尽人意。近期在扬州举办的美术教师教育美术学专业课程项目改革会议上,专家对美术学专业开设课程的解释是《纲要》中所列课程可依据各学校实际情况开设,不做硬性要求,这样很多学校就把师资最为薄弱的新媒体艺术课程删除,导致了课程内容的严重缺失。另外,在师资方面,目前美术教师教育新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师多是动画专业,而当前中国新媒体艺术教育的积累尚不够深厚,学科的发展尚缺体系,学术的梳理尚不够清晰。多数教师对基础美术教育了解甚少,很难把握课程教学的难度和广度,另外不注重教学教法的研究,学生缺少实践表达的机会,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2、课时相对较短、设备不足

新媒体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密切,其本身的发生发展就需要技术和设备的支撑。笔者对某师范院校调查发现,摄影表现的课时为18课时,二维动态网页制作和动态图像为36课时、新媒体艺术鉴赏为20课时,可见,这些课程开设的时间之短。在设备上,以摄影教学为例,学校能为学生提供的摄影设备非常有限,往往是十几个学生合用一部相机,短短的18课时的学习时间,几乎没有几次摄影实践的机会。动态图像的教学在课时短、设备不足等情况制约下,教学效果就更差。例如,一个时长为一分钟的动画,需要大概十五个镜头,一个掌握熟练技术的人也要2-3天才能完成,这其中还不包括分镜头的设计和后期合成,所以让大部分没有任何软件基础的学生仅仅通过三十多个课时的学习,很难完成一分钟的动画创作。这其中还涉及几个软件的交互使用,学校的软件课都是以单独开设的形式出现,所以如何实现课程的统整也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3、教育观摩和实践机会缺少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中明确提出教师教育要“强化教育实践环节”,让学生更多体验、感受、感知教育,领会、领悟教育的真谛。有学者已经认识到,进入21世纪,我国发达城市的中小学美术课程中开始出现新媒体艺术的教学内容,但却遇到不少阻力,推进速度缓慢。其中,美术教师自身缺乏有关新媒体艺术的知识和技能是这一方面的教学难以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由于教育链条中的恶性循环,学生在教育见习中观摩到的教学现场和录像教学,一般都以传统的绘画、设计制作、欣赏类课程为主,观摩新媒体艺术课程的机会少之又少。教育实习中,由于缺少课程学习和见习观摩,导致学生很难胜任高中新媒体艺术中的摄影摄像、电脑绘画和电脑设计等模块的教学,在入职之后更多的教师选择的是自学。

4、文化与审美内涵的偏离

在新媒体艺术专业教育中许多研究者提出,当今我国新媒体艺术教育过多停留在技术层面,而忽视艺术层面上的艺术创作,学生的创作作品只是一种单纯的工具层面的延伸,艺术观念苍白。而反观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新媒体艺术课程的教学就更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技术和艺术全面缺失的尴尬境地。新媒体艺术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其本身的发生发展就离不开现代技术的支撑。而学生大多缺乏操作平面图像处理软件和立体图像处理软件的技术基础,教师只有在短短的十几个课时的学习时间中,主要培养学生操作各种软件的技术能力。在此情况下,教师和学生都无暇顾及新媒体艺术的艺术层面。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这些课程往往缺乏后续的延续和拓展学习,学生在结束了一门课程的学习后,往往就不再进行练习和操作,使本来就不精通的软件操作技能很快就遗忘了。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囿于技术层面的掌握,从某种程度上说,意识形态的培养和提高视觉素养(这种能力包括信息的获得、识别,视觉对象的理解、分析、鉴赏,思维的应用,视觉交流、学习以及视觉形象的解析)显得更为重要。在注重技术学习和训练的同时,也要防止被技术控制,防止被技术牵着走,防止被新媒体艺术光鲜的表象所迷惑,应把技术视为一种创作介质。

三、提升美术教师教育专业新媒体艺术教学的途径

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新媒体艺术教育不同于校外自发的艺术创作,也有别于新媒体专业教育,探寻美术教师教育中新媒体艺术课程教学之路应在体现专业特色上多下工夫。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高美术教师教育专业新媒体艺术课程教学的效果。

1、完善课程结构、加强师资建设

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应顺应时代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和要求,实现与中小学美术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学校应在保证教师人数的情况下,积极督促和鼓励教师关注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通过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也可以尝试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课程间的融通。将新媒体介质和传统技法教学相结合,例如利用数字合成技术制作创作草稿、进行微格教学、制作多媒体课件等,最大效率地完成新媒体艺术教学。

2、增加课时、补充设备

众所周知,美术教师教育专业涉及的课程较多,仅美术技法类课程就包含了素描、水粉、水彩、速写、油画、国画、版画、民间美术等,几乎涵盖所有画种,另外还有设计类课程、工艺类课程、美术理论课程和教育基础课程,所以新媒体艺术课程想要增加课时似乎难度不小。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可以尝试探索实施“小学期制”。在假期设置小学期,集中安排新媒体艺术课程,可以通过技能培训、主题式教学的方式引进校外优秀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增加课时。另外可以通过学科竞赛等活动拓展和延续学习。学校可以通过常态化的新媒体艺术竞赛,例如微电影大赛、摄影比赛、现代媒体艺术教学技能比赛等形式,做到“以赛促学、赛学结合”。鉴于新媒体艺术课程必须有设备支持的特殊性,学校要加大对设备投入的资金投入,只有设备到位了,教学质量才能得以提升。

3、增加教育观摩和实践机会

针对学生缺乏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观摩和实践的机会,学校可以通过美术教育考察课程,带学生走出去,到美术教育较为发达的地区,现场感受和体验中学是如何开展新媒体艺术课程的,了解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的特点,把握课程的广度和难度。也可以通过观看教学录像及开展远程网络教学的方式,增加学生观摩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的机会。在教育实习中,学校可以有意识地增设新媒体艺术课程教学的模块,由实习带队教师、实习基地教师和新媒体艺术专业教师共同辅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新媒体艺术教学能力。

4、丰富文化与审美内涵

培养学生从审美文化的角度学习新媒体艺术,加强其对新媒体艺术的审美价值判断。新媒体艺术不是一个简单的媒介材质的创新,它的发生发展是在一个丰富的社会人文背景中进行的,因而对学生的教育也应在技术学习的基础上更多地追求其文化性和审美性。具体可以通过师生共同探讨作品艺术语言及语言内涵之间的关联,领悟作品深层次的美学品质、时代特征及创作理念,挖掘作品内含的意蕴,探寻其文化价值,逐步走出教师教育专业新媒体艺术教育“少技术乏文化”的尴尬境地。

作者:郝亚丽 万竹青单位:安徽阜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江苏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建筑与艺术系

(五)

一、活动化拓展

在逐步完善的学校课程建设的推动下,学校还开展了丰富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我们坚持综合与专项相结合,定期与应景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旨在通过活动的开展,搭建平台,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特长,使学生在提高艺术欣赏力和创造力的过程中,提高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的水平。

1、艺术节汇演

与东方艺术中心合作,每年举行一次演出,节目由学生自己策划、自己选拔、自己主持。学校给每个演职人员印制一张工作照,邀请所有演职人员的家长观看,并赠送摄录全程演出的一张光盘以示感谢。

2、臻美讲座

这是一个由学生自己管理的讲座,学生自行确定主题,聘请主讲人,以普及为主。如去东方艺术中心看演出前,学生就如何欣赏、应具备怎样的礼仪开展一次讲座。

3、作品展示

结合学校大修,重新布置校园文化环境,将学生和老师的作品放在专门的橱窗里陈列展示。同时,在教学楼的走廊上摆放两架钢琴,供师生课余弹奏。

4、合作共建

我校和上海文化广场签订了正式的合作共建协议,让学生有机会观看世界一流团队的演出,进而提高欣赏高雅艺术的能力,至今巳组织了100余名学生观看音乐剧《怪物史瑞克》。平台五:学生才艺秀。每周一个中午,由学生自管会组织,学生自主报名,向全校展示自己的才艺,学生自管会认可的节目可以直通艺术节表演。

二、项目化提升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有较多的本地生源。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对浦东方言和“浦东说书”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浦东说书”成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学生学唱热情高涨,家长积极支持配合,于是,我们因势利导,拨出专门经费打造这一项目,以扩大它的社会影响,提升它的社会知名度。我们一方面改造、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一方面走出去,请进来,与北蔡文广中心合作编撰《浦东说书》教材,聘请“浦东说书”传人朱国桢、康毅、陈建玮等来校授课,指导排练,使“浦东说书”这个项目的品质不断提升。2013年4月6曰东方艺术中心邀请我校“浦东说书”社团向广大市民展示了一堂集“浦东说书”历史、社团课程、作品表演为一体的精品课。项目的打造,不仅扩大了它的社会影响,提升了社会知名度,更重要的是,通过课程的学习和节目排练,表演的实践,我们学生的品质和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他们学到了做人、为学的道理,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品质正在逐渐形成。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责任心、进取心、合作意识明显增强这也为深化以“树魂立根”为核心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作出了努力与贡献。学校在艺术教育方面的实践和探索,得到了社会舆论的认同和支持。由于我们适时地把学生在艺术活动中的成就感迁移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使他们在各方面都有显著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因此,学校的办学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肯定和支持。

作者:赵之浩 单位:上海市北蔡中学

(六)

一、公共艺术教育是大众化的减压教育

公共艺术课面向高校非艺术类专业的全体学生,这就意味着课程的大众化普及教育的属性,课程开设的宗旨应当是满足他们最基本的艺术素养需求。每一位大学生都曾背负过高考这个沉重的包袱,进入高校后又将面临较为繁重的学业负担和未来就业的压力,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一方面要向他们传授简单的艺术入门知识,另一方面更要引导他们学会欣赏艺术、享受优秀文化,使公共艺术课程成为帮助他们缓解压力、传递积极向上正能量的重要渠道,这对或多或少经受过高考挫折的高职学生来说意义更大。每个艺术门类有其丰富的表现形式,也有相应的抽象理论,后者显然不在公共艺术教育的范畴之内,因此我们要避免专业化、理论化的错位教学,避免将公共艺术教育成为学生新增的学业负担。《方案》将8门艺术限定性课设定为选修,既为学生打开了艺术殿堂的多扇大门,但又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自主选择。8门课中除“艺术导论”外其余7门虽按不同艺术门类划分,但均为“鉴赏”性课程,我们应当理解为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应当以“赏”为主、以“赏”推“鉴”、以“鉴”助“赏”。“赏”的前提是接受和喜爱,因此,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艺术基础,在教学设计中多安排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形象生动的形式引导他们去感受、体验艺术作品的优美,激发他们对艺术的好奇、兴趣和向往。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到“鉴”的层面,让他们去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使其对形式美的简单体验上升到思维性的欣赏,在艺术的享受中得到精神的放松、情操的陶冶和灵魂的净化。

二、公共艺术教育是可拓展的兴趣教育

艺术是丰富多彩、门类众多的大学科,学生的兴趣爱好更是因人而异、多种多样。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学生的公共艺术需求,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更宽的选择面去涉猎艺术领域,《方案》在要求各高校创造条件、开齐开足8门限定性选修课之外,还提出可结合各校的学科特色、地域文化、艺术研究等优质资源开设如作品赏析、艺术史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实践类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讲座。从限定性到任意性,课程的开设更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取向。对艺术基础相对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说,理论性较强的艺术史论、艺术批评类课程并非他们中绝大多数的首选,同时,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艺术教学资源也相对不足。因此我们认为,开设艺术实践类任意选修课在高职院校较为合适,其可拓展的空间也比较大。从被动的听、看、赏提升到亲自去唱一唱、画一画、做一做,这完全符合年轻学生的性格特征与心理诉求。同时,高职教育强调动手实践,艺术实践类课程的教学不仅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也为高职学生的参与意识、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知行结合的特殊通道。无论高雅或通俗、经典或现代,艺术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且以人们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扎根于生活,这为艺术实践类任意选修课的教学带来了丰富而宽阔的拓展空间。因此,艺术实践类任意选修课不必局限于教室教学单一形式,可以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社区公益演出、参观当地特色文化等开展艺术实践。

作为公共艺术教学体系,笔者认为可以大致划分成三个层次:从基础、参与到个性提高,由内向外逐步拓展。其中的基础层虽然也有参与互动,但主要是安排“鉴赏”类的限定性选修课教学,在保证取得毕业学分的同时让学生打下一定的艺术基础并初步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从而有意愿、有方向地进入参与和个性提高的拓展层面,自主选择在学校开设的任意选修课,积极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并通过实践的情趣体验得到参与的快乐和艺术的享受,使其文艺素养、人文素质在公共艺术教育平台上得到不断提升。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在提高,这是知识习得的通用模式。虽然《方案》将艺术实践类列在任意选修课中,但并不意味着限定选修课不可以包含实践环节,即使是“鉴赏”类课程,通过参观、参与等接触式、体验式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优秀的艺术作品。因此我们认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应当贯穿于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始终,而不能人为地规定在哪种课程类型中。与专业课程不同,公共艺术课的实践教学不是某一门课程的单一安排,而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统筹安排的有计划、有目标的嵌入式活动,是与艺术理论基础的有机融合与补充。高职院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要在《方案》的框架下、在学校的常规管理下,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研究学生的艺术基础和兴趣取向,积极探索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例如,结合地方艺术资源参观博物馆、非物质遗产,组织高雅文化进校园讲座等,设计多种艺术体验情境,组织和加强艺术社团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开展教学,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作激情,使他们在接触、体验、感受和参与艺术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得到情操陶冶,尤其是要让他们在接受公共艺术教育后养成在困难和挫折中调节自己的良好心理素质,以积极的心态、博大的胸怀面向充满挑战而又美好的未来。

三、结束语

李岚清同志说过,“艺术教育不是技术教育,不能只是教学生弹琴、拉琴、唱歌,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力。”这就给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公共艺术是面向全体高校学生的大众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院校来说,教学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同时更要避免公共艺术课程技能化倾向。

作者:唐劲松 单位:江苏南通职业大学公共艺术教研室

(七)

一、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的天然联系

公共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互动发展,在校园文化中体现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在公共艺术教育中体现校园文化的精神实质,能将校园文化建设推向更高的层面;反过来公共艺术教育通过校园文化这个媒介,通过系列互动向社会文化进行信息反馈,并传播新兴文化现象.如果不重视公共艺术教育,必然会导致校园文化的缺失和不完整,两者间是存在紧密联系的有机体.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共同性使之互为依托和阐释、互为配合与激励,协调促进.

1、育人目标的共同性

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公共艺术课程培养和熏陶大学生艺术素养,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使其身心得到发展,在知识、品格等方面都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促使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使受教育者成为全面发展人是两者的共同育人目标.

2、育人媒介的共同性

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都是以美的对象为媒介.公共艺术教育就是引领学生欣赏、感受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达到身心愉悦、健全人格的塑造.校园文化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校园文化中的校风、校训、教风、学风、规章制度、社团活动、校园环境等,是自然和社会的缩影,审美化的校园文化就是最普及的美育媒介.

3、育人措施的共同性

公共艺术教育是审美的教育,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形式展开,以知识的传递来实现教育目标.校园文化是以美好的形象作用于人的感情,把艺术知识熏陶、教育思想启迪和审美化艺术形象结合起来,让人的精神状态在自由放松状态中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4、育人效果的共同性

拓展新时期高校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分析大众化高校的结构与层次变化,探索研究具有可行性的应对措施,积极推动大学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多元发展等培养效果角度来观察,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也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二、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协同育人模式构建

1、协同育人原则构建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教育”的育人原则.协同育人要坚持以育人为本的宗旨,强调以学生健康成才、全面发展为着眼点,坚持艺术教育的公平性、普及性、高效性,关注个体,尊重个性.公共艺术教育是一项普及的、大众的、平等的全面发展教育,有别于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也不是部分艺术特长生的训练基地,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主要服务于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共享艺术教育成果.

2、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内部制度与外部资源有机联接,创造新的管理体制、运作机制、激励机制,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构成独立学院文化艺术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整体和谐运作平台的关键部分,深化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协同育人效果.

(1)协同创新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管理体制.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正常启动的先决条件就是创新管理体制,创新的关键点在于学院决策层.通过协同育人管理机制,打破了原有的体制分割,以学院主管部门、教学单位、学习主客体的新型组织结构体系.

(2)协同创新公共艺术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的运作机制.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协同育人有序运行的基本保证是创新运作机制.运作机制创新有赖于教学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协同育人中心以及学生社团等相关部门的协调.

(3)创新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积极采用新措施、新方案、新手段,完善新的评奖办法,形成规范、科学的奖励条例是激励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保持可持续发展态势的重要举措,对开展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增加协同育人教育成果有重要作用.

3、协同育人教学模式构建

协同育人最终落脚点为人才的培养,任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都会落实到课程教学改革,开放性课程教学模式是协同育人取得成效的重要步骤.通过立足独立学院现有条件,依托现代教育科技,坚持探讨实施开放的教学方法和过程、开放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激发自主学习热情,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实现人格的全面塑造.

(1)运用现代技术,建立协同育人教学空间

现代教学空间分为显性空间和隐性空间,显性空间主要有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课室、多功训练能场馆、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多媒体技术等,隐性空间的组成主要有思维、观念、兴趣、情感、意志等.为了保证各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及校园艺术活动充分开展,在学院决策层联合多个主管部门重视显性空间打造.隐性空间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构建教师、学生可以共同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系统网络学习平台,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根据自身规划有选择性地拓展研究方向提供良好的现代化网络环境.

(2)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增加特色课程开设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指导,可以在所在地域开设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独立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色,重视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管理和研究,加强学校和社会资源的整合,提高教学质量.整合社会资源,其中包括充分利用博物馆、美术馆、歌剧院等各类社会设施场所,选择与社会团体、公司、政府等单位合作举办晚会、展览等,通过实践活动汲取新的经验养分,检验协同育人教育成果.

(3)树立新的师生观,建立开放互动教学过程

开放、互动是建立在学习者对学习的强烈内在需求基础上的,通过学科交叉、课程综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重新审视实施,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求知欲.树立新的师生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协助者,共同参与研究学习、配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相互间属于平等关系.具体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团队意识、创新意识以及自主学习习惯养成,有利于学生还原关联知识、组织散乱知识,使课程的知识本身形成一个开放体系.

(4)优化多元化教育手段,丰富育人形式

校园文化是多元的,公共艺术教育也应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结合学院优秀特色社团开展设置公共艺术课程,组织部分优秀相关专业优秀教师,有针对性制订有利于学生自身的艺术优势领域可持续发展的计划.社团文化活动的积极开展,一方面,使之成为校园文化中亮丽风景线;另一方面,树立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品牌,展示学院特色.我院在实施公共艺术教育与社团联合开设课程、用艺术活动辐射全校学生、普及各类艺术的项目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我院艺术团总有团员200多名,其中90%以上学生有参加公共艺术课程学习,通过课程学习与参与艺术团实践活动,积累了深厚的艺术素养和技能,艺术团在2012年夺得舞蹈啦啦队花球规定高校A组冠军和街舞大学四级难度组亚军,并获得参加2012年美国世界啦啦队锦标赛入场券,独立学院代表国家参加世界级高水平体育赛事,尚属首次.

(5)创新考核方式,开放评价方式和标准

评价标准与方式对教学起着导向、激励和调控等多种作用.在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协同育人探索中,建立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多元化,既关注评价结果,更关注评价过程,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积极向上、分工协作等意识形成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开放化包括过程中的能力体现和最终成果的表达,在评价开放化的尝试和探索中,恰当评价在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中所产生的变化及表现出来的行为技能和影响.如: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对全局的把握和细节的控制等能力的恰当评价.多元化评价一方面改变传统的试卷答题评分方式,可采用市场调查报告、案例分析报告、课程作业、承担社会项目等多元评价方式,例如,通过举办教学成果展的形式,小组评价优秀的作品等形式.分数的构成可以包含平时考勤分、学生相互评分、教师评分等,寻求定性和定量的科学组合.另一方面评价主体应是多元的,评价人应该包括教师、学生和校外的设计师,而且要配以公开、规范的评价制度.评价机制的改革,是协同育人模式越走越宽的必然选择.

(6)做好信息反馈、检验协同育人成效

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协同育人教学模式探讨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实践、调整、再实践,通过信息反馈检验协同育人成效.在协同育人实施中,及时有效通过信息了解学生学习、情感、思想动态变化,但也要注意其中一些问题:一是学生收集信息、资料的途径狭窄,缺乏资源共享;二是合作意识不强,缺乏相互交流,在部分团队项目中分工不明、互相推诿,影响协同育人项目整体进程与水平;三是在开放评价方法上,因个人原因顾虑过多而使评价结果缺乏客观和公正.因此,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协同育人实际过程要不断通过信息反馈调整.

三、结语

描写美术论文范文7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底蕴;茶包装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茶叶生产大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可以治病、止渴、消食、除瘴等,陆羽的《茶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中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文化在唐代形成,而一段时期的禁酒制度促使饮茶之风更加盛行。唐朝时期佛教文化发展繁荣,一些僧人种地制茶,也在一定程度上使饮茶之风推广开来。饮茶成为僧人、文人、士大夫等文化群体的生活组成部分,从而促进了茶学、茶艺的发展。

一、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茶文化

茶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我国是茶叶的种植之乡,茶叶种植面积在世界上位居第一,是世界上公认的茶叶生产大国。茶叶如今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消费品,茶文化在中国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早在战国时期,茶叶生产已有一定的规模,《诗经》里就有茶的相关记载。汉代,茶成为“坐禅”的重要用品。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开始流行。隋唐时朝,茶叶的发展进入全盛时期,出现茶馆、茶宴、茶会等,提倡客来敬茶。宋朝开始流行斗茶、贡茶、赐茶。我国的茶文化丰富多样,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的文化特征,衍生出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学、茶故事、茶艺等。这些茶文化特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茶包装得以体现。设计者可以从这些元素中获得灵感。新中国成立以后,茶文化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而以茶为载体的产业又反过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如今,茶饮充满了时尚与都市的气息,现代茶饮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青睐,茶饮市场更加年轻化。

二、中国茶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主,陆羽的《茶经》把儒、释、道文化融入茶饮,开创了中国的茶精神。中国茶文化以茶为载体,将茶与文化相互融合。中国是礼仪之邦,注重传统文化,凡是家里来了客人,都要沏茶、敬茶或是以茶代酒。茶具有解酒、提神等功效,人们通过饮茶,一方面能消除疲劳、振奋精神,另一方面可以实现精神的升华。中国茶文化理念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传统茶文化把时间和生命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品茶的过程是对时间概念的诠释。品茶即品味生命过程、体味生命节奏,茶道中“人在草木间”的品茶境界,正符合“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老子曰:“至虚极,守静笃。”品茶时,茶的香气浸润心田和肺腑,精神在虚静中得到升华与净化,人与自然得到融合。在茶道中,静与美相得益彰,无论是儒生还是僧侣,都把静作为修习的途径。静则明,静则虚,静可忘乎所以,静可虚怀若谷。

三、茶文化与茶包装的发展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茶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茶的包装与茶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纵观茶文化的发展历史,茶文化也在不断演化,逐渐从物质文化上升为精神文化。因此,茶文化有了很深的文化积淀,与茶文化相关的茶具、故事、茶德受到大众的欢迎。设计者在设计茶包装时,一方面要考虑到消费群体的定位,另一方面要考虑到消费者对茶包装的审美趋向。茶包装的设计不仅要符合消费者视觉方面的审美需要,而且要沿着文化包装方向发展,由产品包装升华为文化包装。茶叶包装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传承茶文化的载体。茶叶作为具有丰富文化的商品,人们购买它不仅源于生理需求,而且发自心理需要。如今,饮茶往往是为了寻求一种氛围、一种文化。优秀的茶包装设计需要将文化蕴含其中(图1、2)。

1.传统文化在茶包装中的应用

中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茶文化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在上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孕育了许多种茶、采茶、制茶的相关故事,这些都可以成为茶叶包装设计的表现题材。将这些传说故事植入茶包装设计,可以使消费者在品茶的同时,了解深厚的历史文化。很多茶包装设计的图形创意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描写,或者以种茶、采茶、加工茶、品茶等场面作为设计元素表现茶文化。茶文化的历史背景是茶叶包装的设计来源,以图解的形式表现相关的历史文化,多采用中国画、壁画、砖刻等形式,有的还配上相关的诗词歌赋。如,中国茗茶的外包装盒采用中轴式构图,以《清明上河图》图案作为装饰,内包装则用四个小盒,组成《清明上河图》长卷,设计古朴、庄重。《清明上河图》为中国古代名画,属于国宝级文物。此包装巧借名画元素体现了茶文化的深厚底蕴,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应用在茶包装中,可以体现包装的实用性、艺术性、文化性。传统的花鸟图案、文化纹样、古典色彩都可以使包装显示民族特色。如,茯茶的包装是繁复的插画风格与传统色彩的组合,是一种复古、凝重又带有现代风格的设计表现形式。包装中的莲花和鲤鱼相互结合,具有吉祥、美好的寓意。传统书法与色彩在茶包装中经常出现。在茶包装设计中,图形、色彩、文字三位一体,表现了包装的完整性。有的茶包装设计通过相关的历史故事和相应的历史色彩加以表现,有的茶包装模仿古代茶器、制茶器具。宋朝斗茶用的是白瓷罐,如果用黑瓷罐,一则暗化茶叶的颜色,容易使人产生陈茶、旧茶的错觉;二则茶的吸附性很强,若吸附了釉,人喝了会影响身体健康。而白瓷给人清新儒雅的感觉,与茶的清香和文化气质正好吻合。有的茶包装设计模仿宋朝斗茶,罐体图案为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的《斗茶图》,并以书法文字描述斗茶的全过程。消费者只要稍加浏览,就能对斗茶故事有所了解。书法在我国是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具有很强的文化性和观赏性。茶包装与书法相互融合,能体现出茶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2.色彩元素在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上文提到黑瓷罐和白瓷罐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在茶包装设计中,色彩的选择与搭配也需要遵循一些原则。商品包装的色彩是吸引消费者的第一要素,在包装设计中首先要考虑色彩搭配的协调、合理,这样才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商品的包装需要根据自身的特性进行设计,避免包装与商品不符。在设计茶包装时,设计者要注意避免产品包装色彩突兀,给人带来不适感,茶叶的特色要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相符合,确保茶包装的色彩搭配和谐、雅致。如,花茶的包装常常给人醇厚浓郁的感觉,颜色的搭配与选择多采用暖色和素色,以其传达清香、味纯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色彩体现了中国的礼仪制度。传统文化中的色彩有着严格的规范,因而在茶包装中利用其色彩搭配具有一定的难度。如,黄色在中国古代是一种象征高贵的颜色,古代皇帝的服饰、用品等才可以使用黄色,因此,黄色在人们心目中有着较高的地位。又如,绿色具有天然、环保、纯净、生态、无污染的含义,许多茶品牌采用绿色作为茶包装的主色调。设计者需要深入研究各种色彩在传统文化中的代表含义,以免造成设计失误。

四、现代茶包装的设计应用

在市场现有的茶叶包装中,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包装创意设计成为主流思想,力求体现茶的精髓与文化底蕴。设计者在设计茶包装时,一方面要考虑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考虑到消费群体定位。

1.品牌在茶包装中的应用——以喜茶为例

现代网红茶——喜茶,借鉴了英国的“立顿”茶叶品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从单调苦涩的“茶禅一味”到如今加入芝士奶盖、抹茶粉的新口味,符合年轻人的喜好。从以往烦琐的泡茶慢饮到现在的即泡即食,喜茶顺应了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喜茶以用户为核心,消费群体定位明确,主要为“90后”的消费人群,旨在让年轻人爱上喝茶。喜茶迎合年轻人偏好,在奶茶中加入芝士奶盖、低脂奶、抹茶粉等,不同于过去苦涩的口感,从产品本身出发,成功获得了年轻人的欢心。为了适应年轻人的饮用习惯,喜茶的包装为了保证外带方便、避免撒漏,在满足不同消费者个性化的茶饮偏好的同时,设计了开口可调式杯盖,杯口可旋转,还为水果茶杯附带了叉子。喜茶的Logo设计以简洁的插画风格表现,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倾向。外包装精美的设计细节,使喜茶变得随意而亲切,贴近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和消费习惯。除了喝什么茶,在哪里喝茶也很重要。喜茶等现代茶叶品牌,不仅注重产品的外包装设计,而且重视消费场所的布局、整体的色调搭配、空间氛围的营造等。喜茶的门店设计,以灰色为主色调,搭配简洁的木质家具,以清新幽默的漫画表现墙面,整体的设计风格体现现代简约设计风格,营造轻松、惬意的环境氛围,丰富学生、白领目标群体的消费体验,符合年轻人时尚、雅致的社交需求。在品牌营销策略上,喜茶推出线上宣传,利用多媒体将品牌气息传达给消费者,在24HOURS、Voicer、咖门等餐饮和生活类公众号里都能看到与喜茶相关的内容。24HOURS不仅报道了喜茶带来的强大效应,而且详细地介绍了如何巧用瓶盖设计喝出花样,放大了喜茶的一些细心周到的包装设计,并配合推送喜茶等互动活动,为喜茶带来了更多消费者。喜茶还加入了“喜茶Music”栏目,定期推荐与品牌气质相配的歌单,分享音乐,多方面参与消费者的生活,同时也凸显了品牌特色。通过线上推广,喜茶将品牌的整体气质——“清新”“文艺”“随性”利用多媒体更好地传递给消费者。

2.茶文化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茶市场的不断扩大,各具特色的现代茶品牌是组成未来中国茶文化的主力军。茶的市场潜力巨大,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茶市场出现了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的现象,市场表现鱼龙混杂:或是舆论炒作严重,科技含量不高;或是深加工不足,不利于行业的整体发展。茶文化在曲折中不断前进,未来茶的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在互联网和信息时代,电商渠道将成为更符合当代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的新渠道。如今,茶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日趋紧密,尤其是针对当下的茶品牌,相关人员要注重品牌策划,让文化助推产业的发展。茶文化创意产业应借助高科技手段深度开发文化资源,提供高附加值的茶产品。茶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紧密结合,使茶文化完成了从产品种植、采摘、生产到销售服务、创意设计的现代化转型。

五、结语

传统茶文化的设计延伸,应本着弘扬地方特色、综合创新的设计原则,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改变,不断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符合时代要求的元素融合,从而顺应全球化发展,不断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苏亚兰.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茶包装中的应用.包装学报,2014(1).

[2]王盼.新中式茶包装设计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描写美术论文范文8

摘要: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里,教师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将信息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在一起,可以让小学美术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并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美术;信息技术;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小学美术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地依靠黑板和粉笔,让学生的生活色彩单调、无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毫无激情可言。而信息技术的引入就很好地改变了这一状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美术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一、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只会通过语言的描述来向学生传递知识内容。教学开始时,学生还有可能认真听讲,但很快学生就会感到厌烦,思想脱离教师的教学,进入到自己的世界中。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如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一些美术知识以动画演示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进而吸引学生的眼球,促使学生参与美术教学。例如:在学习“中国民间玩具”时,教师发现,如果只是凭借自己的讲解,学生并不能够很好地了解中国民间玩具及其图案、色彩所包含的寓意,并对此内容毫无兴趣,不愿参与到美术教学中。于是,教师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摒弃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教学中。在课堂伊始时,教师在屏幕上为学生展示了一些中国民间玩具的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感受这些艺术的内涵。学生的注意力明显被大屏幕吸引,并对这些玩具充满了好奇。同时,这些图片给了学生很大的视觉冲击,让学生对其中的色彩有了直接的感知。由此,教师趁势引出更多有关中国民间玩具的知识,与学生互动分享。案例中,教师巧借信息技术,将图片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一方面为学生的美术学习增添了色彩;另一方面,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巧用信息技术,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小学美术教学变得更加开放、有趣。面对信息多元化的今天,小学生对知识认知也不应只局限于课本。而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思维创新。网络中存在大量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此,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你会设计邮票吗”时,教师利用网络资源丰富的特点,引导学生自主创新。首先,教师将网上搜集好的各种邮票,以幻灯片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观看,了解多种邮票。紧接着,教师向学生介绍邮票制作方法。在学习完邮票制作后,教师引出任务:同学们,请利用网络查阅一些有关我国邮票的知识内容,可以搜集一些邮票的图片,仔细观察,最后自主制作邮票,比一比哪位同学最后制作的邮票最棒。学生为了设计出最好的邮票,开始利用信息技术,在网上搜寻有关邮票的知识内容,从自己搜的邮票中寻找设计灵感。学生在上网搜查的过程中观察到更多各种各样的邮票,了解到多种图样的邮票。学生在调查完之后,开始了自己的邮票设计。有的学生在邮票上画上了自己喜欢的动画人物“喜洋洋”;有的学生更是别出心裁,在邮票上画上自己的自画像。学生就这样边学习边创作。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促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美术知识,还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活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巧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德育素质

教师教学中除了要教授给学生知识,最主要的还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今,科技虽然在不断进步,但是我们生活的环境却不断恶化,保护环境已经刻不容缓。作为美术教师,也可以巧用信息技术,从小培养学生爱护环境意识。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楚地了解我们身边环境的变化以及其危害,进而激发学生保护欲望,实现德育教育。例如:在学习“世界地球日”时,为了激发学生的保护环境意识,教师巧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教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中主要是关于近几年来地球的变化,变化的原因以及这些变化最后带来的危害。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都被震惊了,原来我们的地球已经不断恶化。这有效地激起了学生对地球的保护欲。在学生看完视频后,教师抓住机会,提问学生:“同学们,通过看视频,我们发现地球已经“生病”了,我们作为地球上的一分子,我们该为它做些什么呢?”有学生说:“从今以后,我不会乱扔垃圾,节约用水,保护树木。”还有学生说:“我要从自身做起,并且也要倡导他人来保护地球。”之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本节内容,和学生共同制作海报,宣传世界地球日。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学生观看到更加形象具体的地球状态,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和学生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这对于渗透德育和提高学生德育素质都是极为有利的。

总之,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有一定的相通之处,教师要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与发展,实现高效小学美术教学。

作者:刘军 单位: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胡莉莉.浅述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魅力中国,2009,(33).

[2]汤先红,关颖.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J].成才之路,2008,(35).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摘要:

在小学众多课程中,语文科学是作为关键组成部分存在的。随着我国信息水平的不断提升,多媒体现代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正处于与我国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不断融合的继而阶段,这也是大势所趋。而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既是为了满足教育发展基础需求,又是为了满足小学生的学习要求。为此,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希望能够对从根本上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水平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整合

21世纪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基于合作精神和创新理念的培养,完全符合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将信息技术作为探索问题、获取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的重要媒介和现代教育效果优化的最佳途径。为了进一步与推动二者的整合,任课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功能与优势,从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学内容着手,为小学生的营造一个现代化的学习环境,从而有效推动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发挥网络海量教学资源的优势

随着科学信息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工作与学习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对于教育领域的革新也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在这种背景下,网络资源具有较强的更新速度和全面性等优势。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任课教师要对信息背景下网络资源的优势进行充分利用,并结合课程内容,对教学课件进行适当的设计与加工,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进一步保障了教学质量。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环境,自行查询作家的创作背景、身份经历以及其他相关创作的网络资源,使学生对该文章的理解能够得到更深的层次,这对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以及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应用信息技术来拓展小学生的阅读渠道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的应用信息技术能够实现网络资源的互补和共享,实现多维度、多元化的阅读过程。在学习中,小学生如果产生疑虑,可以通过网络形式去解答自己的疑虑。在网络环境下,任课教师可以有效地跟踪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制定出科学的教学计划,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此,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学生能够以试听结合、图文并茂的方式学习语文知识,这无疑拓展了小学生的阅读渠道。与此同时,也能够整合小学生的具体与抽象思维,使其对阅读的感受更加充实,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信息技术也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的试听感受得到强化,深化其对课文的理解。

三、辅助信息技术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交流机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间良好的互动交流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其中,传统教学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导致师生间互动少之又少,再加之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因此,教学效果往往不是很客观。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任课教师如若能够将其优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的发挥出来,不仅能够凸出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还能够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与结果。例如,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中《月球之谜》一文教学为例,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该文章文质优美、语言简练流畅,在字里行间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不胜收的自然美景。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所致,其并没有较多的生活经验,无法从感性的角度深入感悟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景色。为此,无论任课教师怎么解析文章,小学生既不能够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也无法与作者产生共鸣,这就很难调动其对该文章的学习热情。而通过辅助以多媒体技术,采用电教情境教学,就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具体途径如下:首先,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先埋下伏笔:“同学们,今天老师将要带你们去桂林旅行。”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学习情趣将得到前所未有的高涨;其次,笔者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借助多媒体音频,带领学生步入旅途,在飞机轰隆隆的飞行声音中,学生仿佛真的在开始一段愉快的旅途,并做好了接下来欣赏桂林山水的准备;最后,笔者打开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呈现出桂林山水的优美景色,使学生们深刻的感悟到:何谓桂林山水甲天下,从而心中对此番美景产生由衷的热爱。这时候笔者再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这次“旅行”的感受,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在这种极佳的学习心理与学习氛围中,能够自然而然地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不仅有效拓展了小学生的见闻,还能够提升其学习情趣,培养其想象力,最终深化小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高效地达到既定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任课教师,要积极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策略,并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从而有效推动素质教育与教育改革,最终为社会培养更多综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罗承燕 单位:赣州市南康区坪市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周玉桃.例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1,(48).

[2]宁翠香.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5,(03).

[3]张玲.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J].学周刊A版,2015,(09).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优势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的工作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时代的到来,让教育与信息结合成为了时代教育的可能。通过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不仅仅能够实现教育方式的革新,同时还在根本上提升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综合水平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新时代我们就要追随新的脚步,不断加强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创造更高的价值。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整合;数学

互联网技术已经普及到各个行业,在教学中加强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教学趋势,推进了素质教育改革的实现,并为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创造了无线的可能,对于不断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师教学的顺利开展、有效推进课堂的教学进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等都有很大的帮助。接下来我们就探讨一下他的优势

一、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好的还原教师思维更加贴切书本思想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讲究与时俱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被时代所抛弃,新的教学思路已经形成,信息技术与计算机进入我们的课堂,辅助我们教师与学生更好更快跟高效的完成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板书教学是主要的教学方式。教师借助于教案、黑板,通过口头教学来实现知识点的传授,这样的教学方式缺乏有效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同时也不利于加深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印象。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造成了师生沟通的障碍,不利于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根本上降低了教学的效果。在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的作用下,很多学生根本无法理解教师所讲的课程和内容,从而降低了教学效果。这是学生、教师双方方面原因造成的。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从根本上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效率与认真程度。随着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难度加大,同时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这个时候如果能够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来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必然能够不断地提升数学教学效果。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在讲解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等内容的时候,可以通过制作教学视频、展示相关图片等来进行反映,能够提升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立体性,不断加深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掌握和认识。实现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不仅仅要求老师掌握了解书本中的重难点,提升个人的专业知识水平;同时还要提升信息素质,学会使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看进行辅导教学,以此来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教师要善于从纷杂的信息中筛选出对教学有用的信息来与同学们分享。

二、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加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力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生本身的年龄段就处在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阶段,教师面对一屋子活泼好动的小猴子们有时候只顾着维护课堂的纪律都十分吃力更别说好好教学了。传统的教学中课堂上过分地强调课堂教学纪律,对于影响课堂教学秩序的学生,老师会通过处罚学生的方式来进行,从而在根本上影响了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随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引入,必须要通过有效地指导和引导,来实现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革新,从而来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这对于教学课堂秩序和纪律的构建具有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只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才能够得到有效的调动和激发,必然能够从根本上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这也与我国越来越注重人才创造能力相呼应,从而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心理好奇心这一心理特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就会被集中在教师制作的课件上,这样不仅大部分活泼的学生会安静下来,而且课堂的效率也会加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学习自然就会比较认真,学习成绩就会提高。

三、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多方位为学生提供信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

信息时代的到来让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最为广泛地运用,各种信息都会涌现在我们面前。这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学生获取信息途径的多样化,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有效性。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变革,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借助于互联网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通过网络,学生能够将自己平时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发不出来,借助于网络资源、网络视频、网络资料等方式来进行答疑解惑,从而来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这个学习过程也是不断提升学生自主能力、思考能力、创造能力的过程,唤起他们内在的学习自觉性,从而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在互联网这一强大的知识库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查到大量的信息和资源,为学习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的手机软件、手机APP都开始涌现出来,学生可以借助于这些方式来实现小学数学的学习,去解决在课余时间自己学习遇到的难题,对于平时数学课上没有学会的知识进行自主化地查找和学习,这对于不断提升数学教学效果具有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从根本上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实现。总之,在这个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借助于网络手段来进行数学学习,从中筛选各类的数学资料和数学知识,不断激发他们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对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无比重要意义,强化终身学习观念的落实。小学数学的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时代进步的展现,教师要有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在运用信息技术的时候要考虑课堂中的情况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合理掌控,不可为了一味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丢失了教学课堂中的根本。互联网时代具有较强的资源共享、知识共享性,学会借助于网络资源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对于实现学科融合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清云 单位:四川省米易县白坡彝族乡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高孝玲.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年12期

[2]王东海.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中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S3期

[3]陈玉丽.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之我见[J].考试周刊,2010年51期

第四篇:信息技术下家校互动小学英语听说能力

1.班级QQ群。

通过班级QQ群,首先教师可以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课余时间英语听说方面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其次教师还可将重要的知识点或语音、视频分享在QQ群,让学生在家也可以更好地跟读、模仿,复习巩固并且加以拓展。教师还可以对家长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还可以对家长的辅导方法加以引导。通过分享学生听读练习的影音内容,可以激励学生互相学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读效率。另外,教师还可以将英语听说学习需要的表格,上传于QQ群,家长下载表格打印签字后,可更有效的督促孩子完成听说作业,方便教师回收检查。我所带的班级是小学五年级,属小学英语高段教学,注重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各科作业负担较以往加重,孩子们逐渐淡化听、说方面的练习。针对这一情况,为了督促我班孩子听说能力,我为孩子们设计了“英语跟读、朗读、背诵反馈表”,通过班级QQ群发给家长,他们可以利用此表督促孩子完成听说作业,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对自己的收获进行整理。在自我评价和家长、老师的督促下,孩子们的听说兴趣和能力都有显著的提高。

2.微信。

微信公众平台用于家校互动的最大的优势就是其互动信息的多媒体化。学生与家长通过智能手机即可随时随地反馈信息,与老师互动,具有强大的便捷性、灵活性。通过公众微信平台给家长发送的信息不再局限于文字,还可以是图片、语音、视频等。老师可以将家长关心的英语学习进展、学生听说方面的学习情况等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推送给家长。家长也可以向老师回复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信息,既可以与学校老师进行同步在线沟通,又可以异步交流。教师可以布置语音作业(英语会话,短文朗读、背诵等),学生完成后以音频或视频的方式发送给老师,便于老师检查和督促。2014年“微课”这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席卷大江南北,看到利用微视频可以实现“再教育”。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制作成微课,发到网上,让没学懂的学生在家可以反复观看,直至消化理解知识。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地减少两极分化,更好地进行家校互动。针对不同的课型和目标,我录制了“复结型”“新课讲授型”“故事叙述型”“口语训练型”“听力测试型”等不同种类的微课,利用微信将录制好的“微课”与学生、家长分享,学生通过反复听、看、读、说,一方面掌握了语言知识,另一方面,提高了听说能力。

3.校讯通。

校讯通平台是基于移动通讯的沟通平台,面向家长和学校开放。通过校讯通平台可以实现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实时沟通,就学生在成长和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有效的交流。老师可以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英语学习动态、临时通知、英语听读作业等通过学校的信息中心自动发送给家长,让家长可以轻松掌握孩子的基本动态,更有利于家长监督学生的完成情况。家长也能随时随地接收老师的短信,及时、方便、快捷、全面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并作出相应的互动措施。学生也可利用校讯通了解老师对自己评价及听读方面的要求等,加强自我督促。校讯通的出现加深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二者均可以实时的掌握学生在校和在家庭中的情况,有助于教师和家长针对学生的英语听读情况来制定个性化的教育策略。

4.电子邮件。

老师可以直接向家长发送电子邮件,反馈学生在校英语听读方面的表现,向家长提出合理建议和指导方法;家长也可以向孩子的任课教师发送电子邮件,说明孩子的实际情况并提出自己的意见,相互交流沟通,相互反馈、共商提高孩子听读能力的最佳方法。另外,老师也可以制作电子调查问卷通过电子邮件向家长发放和回收,全面的调查了解学生在听读方面的进展及问题,方便老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更高效地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

5.班级博客。

班级博客是以班级为主的网络空间,是对外界展示的网络名片,老师可以通过班级博客分享英语听说方面的优秀论文、个人感悟或听读指导,还可以分享孩子们在校参加听说方面的活动照片。对家长来说,班级博客可以分享育子心得、辅导孩子英语听说学习的方法、建议,方便家长间交流讨论,互相开拓思路、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家长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在班级博客中不受时间的约束、也无须面对面的无限制的深度交流,达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家校互动氛围,而这种氛围一方面可以唤起家长对于孩子英语听说能力的重视,也是帮助教师成长的途径。我校数次举行英语活动,有英语口语交际、英语课本剧表演、英语角、英语广播等等。其中,家校互动起到了重要作用,口语交际课程中家长会给予很多有趣的话题及对相关文化对学生进行讲解;课本剧排练与表演家长全程参与,如改编剧本、帮助排练、服装化妆等工作,这些都由家长协助老师共同完成;英语小广播员的稿子是由孩子和家长一起写、一起练的;英语角中家长陪同孩子一起来参加,一起来聆听国外友人地道的发音。通过一次次的听说课程和听说活动,我们从中找到许多有益于听说教学的方法,使我校的英语听说教学日渐成熟与完善。而这些活动中留下的那些“美丽的身影”:有孩子们与家长的,有孩子们和老师的,还有家长和老师们的,都留在了班级博客中。

作者:瞿兰芳 单位:甘肃省兰州实验小学

第五篇:微视频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

摘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学生领悟能力较低,教师的教学生动性不够等原因,很容易导致教学有效性较低。而微视频,内容较少,知识点单一,针对性较强,且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微视频,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就微视频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微视频

随着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和运用,信息技术课程也在基础教育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微视频教学这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也成为必然。如何真正实现这一全新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的价值和效应,作为一个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和学生认知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抽象的知识点以微视频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微视频制作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要能够很好地碎化教材知识,使学生更加容易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因微视频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所以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知识,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把握微视频制作关键

微视频是课程教学的一种形式,信息技术教师在制作微视频时,要注意把握几个关键的因素。第一,现代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是制作微视频的指导思想。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特性,服从学生学习需求。第二,微视频是微课程,选择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应通过对一个知识点的具体详细的讲解,加快学生学习理解知识的速度,提高教学效率。不可颠倒绝形式华丽、图片取宠与知识获取、问题思考的宾主地位。第三,有充分把握微视频的“微”特点。微视频是课程教学内容的引领,是实际操作过程的演示。我们不能以微课程充当课程教学。因此,微课程的时长上不宜超过课堂教学时间的四分之一,演示内容要简练,操作过程要干净,能给小学生留下清晰和深刻印象

二、彰显微视频课程效应

合理选取微视频教学课程内容。开课时间少,学生学习时间有限是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以最多的知识最强的能力,是每一个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微视频的使用,给了我们挖掘潜力的平台和机会。教师在制作微视频时,一定要合理选择教学课程内容,保证微视频占用时间合理的同时,也要保证微视频教学课程内容的高质量。教师全面把握教材,充分熟悉学生学习情况,针对每节课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微视频教学,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制作“走进Power-Point”一章如何将图片文件、剪贴画以及自选图形等插入幻灯片中的微视频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在word和excel中既有的插入图片的操作能力,将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文件作为教学的重点,触类旁通地引入后两个知识点,易于被学生掌握。微视频演示内容包括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文件的具体操作过程以及插入图片后幻灯片的效果。在课堂中,可以让学生先观看插入后的幻灯片效果,用微视频绚丽的画面效果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再播放插入图片的具体操作,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进行自主学习,最后对学生依然有疑问的地方进行亲身的讲解。

三、落实微视频教学效果

有机融合教学过程,提高微视频的课堂教学效果。微视频不能一“视”了之,更不能因“微”而微。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引入微视频实现教学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高效快速地理解掌握教材中的内容,接受信息技术知识,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微视频的突出优点就是对所教学的内容以现象直观的展示,通过视频演示给学生操作示范。而微视频的“微”也暴露了其美中不足,在告知学生要做什么,并指导学生怎么去做的同时,留下了“为什么做”以及“还可以怎么做”的空白。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依据微视频资源,给学生更多思考和实践的机会。例如在教授“翻转和旋转图形”容时,教师在微视频中选择诸如喜羊羊、大耳朵图图等动画人物的图片进行翻转和旋转操作,吸引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继续给予学生自主操作的空间,让学生享受不同形式不同角度的翻转和旋转所带来的不同的视觉效应以及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延伸。

四、挖掘微视频潜在价值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实践课程。信息技术教师在帮助学生消化课程内容熟悉简单操作的基础上,更要能为学生课外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帮助。我们可以积极挖掘微视频的潜在价值,提升学生自身实践能力。在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掌握课堂上的学习内容的同时,通过对微视频内容的自主学习,完成具体操作,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比如在检测“制作板报”的教学效果时,教师可以将学生自己动手完成黑板报的过程制作成微视频,加入必要的解说,给学生以更高的成就感。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微视频,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从而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当合理选取教学内容,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教材内容,制作出实用有趣的微视频,同时充分发挥微视频的引导作用,指导学生提升滋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信息技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作者:徐蕾 单位:海门市天补小学

第六篇: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创新

摘要:

随着小学全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具有了全新的方式。小学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相关内容教学时,需主要结合教学教学经验,进一步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与方法进行创新式地探究。此将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小学阶段素质教育水平与教学成果。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方法创新

小学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讲授时,其需做到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与探索能力。由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强教学性,教师需提前规划教学内容,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性。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

在进行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学信息技术相关内容时,教师的引导是重要手段之一。教师需进行具有创新的引入设计,此将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养成创新的良好习惯,喜欢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师需不断培养其教学能力,充分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教师需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与探究资源,培养学生的活跃思维。教师可为学生下发任务,使学生进行主动设计,并通过多媒体展示,鼓励学生运用PPT等方式进行,以此增强学生的兴趣与创新意识。在总体方向上,教师需合理安排信息技术教学的程度与进度,使教学活动不易失去其原应有的意义。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兴趣,结合其学习能力与水平,布置教学活动内容。通过结合多媒体技术,教师需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操作,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应不断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信息知识与实际自身进行的学习经验相结合,才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成绩。教师可应用多种有趣方式,将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知识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习惯,使学生通过教学更灵活地掌握信息知识。应用全新的教学方式教授小学信息课程时,注重不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操作的兴趣,令其自主参与讨论教学方式并主动与学生合作,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性教学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使其保持高度的教学兴趣,不可打压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学学习操作的积极性。教师应充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学习的兴趣,教学中与生活教学中需多积累相关教育教学中与生活相关联的素材,并在课堂教学里适当联系并进行讲解。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技能问题来探讨并学习,也可增强其自身在思维下的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与学习的能力。有效的教学方式是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与分析,老师给予正确方向的引导,学生以此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参与教学并与同学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在主动探究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教学学习能力的提高是关键点,使学生以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去操作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活动,进而充实课堂教学成绩与教学质量。即既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小学阶段,也需注重学生学习此方面知识的学习与计算机信息技术操作能力。

二、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注重与他人合作

教师在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教师需给予正确指导,使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勤于同学合作交流,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广泛引用,让学生勤于领悟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进而使其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需注重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还需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教师应懂得创新教学方式,勤于启发学生,激发其自主探究的主动性。计算机信息技术学习也还需进行教学操作练习。在小学信息教学性教学中,教师需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应用,总体能够达到培养小学生自主操作分析能力和生活结合学习能力的目标。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分析教学活动的能力,寻求自身适合的学习方法与思维教学方式。教学中需注重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积累知识,需懂得调动课堂与教学中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操作欲望,多给予小学生自信,提升其主动学习的意识,使知识与技术教学内容相结合。如小学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由于其是全面规划教学进程的引导者,因此其也需创设良好的条件,培养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的兴趣,教师需引导学生形成自身的完整学习体系,能够把学到的知识逐一对应到实际生活中去,使学生以与他人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操作。此外,教师应善于发现生活教学中可以结合的事项,广泛为学生营造环境,如多开展课外信息活动,从而通过先锻炼与提高其思考分析能力,再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培养了解学生的学习主动探究教学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还可提高学生的与他人交流合作与求知学习操作的能力,由此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达到学习与教学完美结合的最优方式。教师需不断对促进学生学习信息课程的知识的教学方式进行研究。这将有利于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与关注度的方式,均需注重经验,进而最终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技术的教学成果。

总而言之,小学教师在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形成创新的思维理念,并不断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进行学习的主动性,最终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创新能力。这也在课堂教学之余,帮助学生增强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

作者:沈栋红 单位:常熟市星城小学

第七篇:小学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摘要】

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与理论并存的学科。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渗透,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单纯的教师讲解,也不是完全依靠教师的演示,而是让学生在反复观察实验活动中掌握各种知识、技能。根据科学课的特点,把信息技术应用到科学课堂中,不仅能创设学习情境、组织游戏活动、展示演示实验,还能丰富教学活动、解决教学难点等。

【关键词】

小学科学;信息技术;微整合

小学科学课的主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在科学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信息技术,成了每个现代科学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其中。而科学本身源于生活,科学课上的结论都是通过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反复的观察、分析、实验、小结得出来的。而学生的观察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缺乏深入的观察和认识。因此,我们在学习之前,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让枯燥的观察变得生动有趣,放大我们要观察的点,这样学生就能瞬间抓住重点,牢牢地把握记住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如我在上《观察、描述矿物》一课时,就采用了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上课的一开始就看见了一个矿物博物馆,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矿物,同学们都发出了惊奇的声音。然后转而在课件中出现矿物博物馆的墙上赫然贴着一张招聘启事,招聘启事的内容是要在假期招聘一名矿物讲解员。同学们看到之后都很兴奋,表示都想去应聘。但是想要应聘成功就必须要参加一个考试,看谁更了解这些矿物。这样一来,有了情境的设定,学生就更积极地参与到观察、描述矿物的学习中。

二、利用信息技术,组织游戏活动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枯燥的科学知识和繁琐的实验是不能打动他们的,他们甚至会消极地上课,以至于对科学课产生排斥。而此时如果能把游戏带进课堂,让年幼的孩子边玩边学,那他们对科学课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听一听周围的声音》一课中,我就设计了一个游戏,让孩子们闭上眼睛仔细地听一听这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我利用信息技术在课件中插入了很多小动物和物品的声音,学生听一个回答一个,玩得开心,而且对声音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三、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演示实验

小学科学课中经常会用到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常用挂图和模型来给学生解释其中的原因,但是有时候演示实验的操作过程又受到了环境和操作条件的限制,会由于距离、挂图大小等种种原因使一些学生看不清楚,难以理解。如果采用信息技术进行实验演示,就可以避免传统实验仪器的不精确造成的误差,也可以避免距离远近等造成的看不清楚,为教学提供了方便,而且教学效果也非常好;还可以突破学生宏观认知上的障碍,大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在教学《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我在讲台上给学生展示锥形瓶吸管中的水面是否会因为锥形瓶放入热水中而上升。虽然我已经考虑到后排的学生可能看不清而用凳子加高做演示实验,但由于太远,还有前排的学生会站起来等原因,后面很多人还是没有看到实验现象。后来我把这个演示实验录成了视频,边在前面演示,边播放视频,孩子们都能清晰地看到液面的变化过程,而且相对而言课堂更有序。

四、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活动

小学科学课堂分为实验课和理论课两大类。实验课总是以实验充斥着课堂,学生只有通过做实验才能探究到实验结果,所以这种课大部分教学活动就是实验。而理论课就更加乏味,以老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只有听的份。但有了信息技术以后,科学课就没有那么枯燥了,它可以大大丰富课堂教学活动,让一节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活泼,情节丰富,让学生乐于参与其中。如在上《在星空》一课时,对于星座的讲解信息技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原本只有教师讲解的课堂被划分成很多个不同的活动场所。可以先展示美丽的星空,让孩子们对它着迷,愿意去学习和了解这些神秘的星座;再从星空中一个一个的把星座“拉”出来,给孩子们讲解它的主要组成,以及这个星座的传说和故事;然后介绍这些星座不是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的,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代表星座,课件出现旋转的天空,让孩子们尽情地去感受四季星空的变化;最后还可以做一个星座连连看的游戏,考察学生对这些星座和代表星的了解程度。这样一来整个课堂就被这小小的课件紧密地串联在一起,大大丰富了课堂中的活动,学生也更愿意去接受这些知识。

五、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难点

科学课中经常会有比较难讲解的知识,怎样来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这些知识就成了一个难题。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凭嘴巴说,孩子们根本没法把这些知识弄明白,即使记住了估计也只是死记硬背而已。有了信息技术,马上能让孩子们直观地看到,清晰明了,让眼见为实成为他们记住真理的阶梯。如小学科学低年级课本上经常会让孩子们饲养动物和种植植物,这对于三年级的还不能完全集中精力的孩子而言可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他们有的虽然饲养或者种植了,但是大多都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帮着养和种的,更别提去观察了。这样一来,就很难讲解得清楚。为此,我会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授课。如在讲解《蚕的一生》的过程中,既可以把蚕放在投影下让孩子们观察它的身体和进食情况;也可以通过课件、视频的形式展示蚕的出生、蜕皮、吐丝、结茧、成蛾的过程,让孩子们用眼睛看到、观察到这些容易忽略的地方,才能真正了解蚕的一生。

总而言之,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微整合,解决了以往教学中的一些弊端,不仅能创设学习情境、组织游戏活动、展示演示实验,还能丰富教学活动、解决教学难点。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它在科学教学中的整合也会越来越广。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科学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整合就成为必然。

作者:徐春芳 单位:江苏省昆山市花桥中心小学校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J].中小学电教,2001:1-2.

[2]周芳.浅谈网络环境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J].小学科学,2014(2).

[3]夏炜.浅谈我在科学课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J].少儿科学周刊,2014(7).

第八篇: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信息技术的作用

摘要:

将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结合起来,就能够让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得到拓展,增加语文作业的内涵,让学生可以完成一些富有创造性的作业,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查找内容,作业完成的效果会得到提升,也能够帮助学生减轻学习负担。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作用

一、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

小学生语文教学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而语文的课程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需要学生能够正确搜集、处理以及表达信息,拓展学生知识面,从多角度来理解知识。而信息技术的引入就能够让学生从课堂上拓展到信息网络中,在网络中学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不仅局限于课本的理解,这样在完成作业的时候,可以利用互联网来查找自己想要的内容,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在对观点进行表达的时候,也能够从多个角度来进行的表达。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望洞庭》这首古诗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并且通过网络来查找与这首诗内容相关的古诗词,对相同题材的古诗词中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每首诗中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洞庭湖的美景的,分别表达的是洞庭湖哪个季节的美景,并且让学生根据对不同古诗的理解来写出一篇读后感。这个作业就将学生的学习范围拓展开来,学生利用网络的时候,就搜索到《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送客》《帝子歌》等古诗,这些都是描写洞庭湖的古诗。但是从不同角度进行描写的,《望洞庭》这首诗是一首纯粹描写洞庭湖美景的古诗;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送客》这两首古诗则表达了的是在洞庭湖上的一种惜别之情;对于《帝子歌》这首诗则表达的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表达作者一种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表现作者对人生悲凉的感慨。通过这样拓展阅读的过程,学生就会了解“诗言志”这三个词的含义,同样的景色在不同的人看来表达的就是不同的情感,学生的知识面就丰富起来,以后再对古诗进行理解的时候,也会借助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理解。

二、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还需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让学生在面对事物的时候能够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而课本上的内容由于篇幅的受限,内容的呈现比较简单,因此学生有时候不能理解的课本上所体现的情感,尤其是一些和学生生活距离比较远的文章,学生对情感的领悟就不深刻,此时就需要教师让学生通过网络信息来查找一些课外的内容,开展实践性的作业,网络上关于课文的理解是多方面的,对情感的解读也比较深刻,会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出来。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之上来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学会从多角度来理解课文。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东方之珠》这篇课文的时候,主要表达的内容就是香港的繁华和热闹,让学生对我国这块宝地产生热爱之情。而香港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却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和我国分开,而学生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往往比较模糊。为了让学生了解香港是如何和我国分开的?当时的历史原因是什么?当时的社会现状是什么?以后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香港?这就需要学生自己来查找资料。学生通过网络来查找的时候,就能够全方面了解过去的历史,让学生了解香港和我国的血脉关系,然后学生再联想到目前我国和台湾的关系就会了解这种情感是割舍不掉的,无论过了多少年,那种一脉相传的关系是永远不会变的。因此有的学生在作业中写到:“希望在自己将来可以成为一个外交家,这样就能够对大陆和台湾的关系起到促进的作用。”有的学生写到“尽管香港和大陆所实行的体制不同,但是这并不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都是一家人。”经过这个作业,学生通过网上来查找资料,对过去的历史进行全面的了解,在看待大陆与香港、大陆与台湾的关系的时候,能够客观看待,不会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三、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语文课程改革中,要求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必需的语文知识,还需要增强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学会查找资料、整理资料,提取自己需要的内容,将内容和图片能够有效结合起来,实现对资料的有效组合,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进行信息查询的时候,主要是通过百度、谷歌这样的搜索引擎来进行查找,这样能够快速定位自己想查找的内容,学生然后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进行筛选。此外,在信息技术的引导下,学生的文字处理能力、图片处理能力等也会得到提升。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北大荒的秋》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为了增强学生对文章描写的秋天的美景的理解,就让学生通过网络来查找与北大荒秋天有关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来体会北大荒秋天的美景的时候,学生就能够感受到无限的生机,比如秋天的落叶、碧蓝的天空、清澈的小河、长满各种庄稼的园子,这些场景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可能比较难见到,但是通过图片学生就会了解北大荒秋天暗中迷人的景色,学生也会了解在我国也有很多迷人的景色,要善于发现。学生将这些找到的图片进行整理,进行采集和的剪切,然后制作成PPT或者word在同学们的面前进行展示,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提升的同时,动手能力也会得到提升。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找到的资料进行手抄报的绘制,以“心系北大荒”“迷人的北大荒”为主题来开展海报展,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就有利于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给小学语文作业提供了较强大的学习工具,拓展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内容,能够从多方面来了解课本的知识,并且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的信息查找和信息处理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作者:王善宾 单位:连云港市官河中心小学

第九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研究

随着传统课堂向现代化教育课堂逐渐转变,课堂评价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过去教师对学生单向评价,逐渐转变成师生间评价、小组间评价、生生间评价等。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评价的方式并没有运用得很好,总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缺乏一定的有效性。

一、评价的导向性

现在的课堂倡导民主性,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多用激励性语言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与自觉性。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基本上全是鼓励与表扬。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学生热情高涨、气氛融洽,其实课堂教学效果却大打折扣,徒有表面。对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合理地运用评价策略,让学生明白不足之处,从而改进。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出现思维的偏差或错误,但在他自己的思维世界中会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没有意识到错误,这时教师的导向性评价就显得非常重要,对于他思维正确的启迪与引导,如画龙点睛般,可以让他豁然开朗。如果滥用鼓励的评价性原则,结果可能是学生只顾着沉浸在教师的激励环境中,反而忽视教师对他的纠错。

二、评价的具体性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评价应贯穿始终。评价是否具体直接关系到学生在本节课当中对自己知识掌握情况的认知。在课堂教学当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总是习惯性地说“好”“不错”“很好”等形式化的评价。而对于学生来说,他并不知道自己回答得哪里好。当学生回答错误或不足时亦然。因为教师没有给出具体的评价量规,学生不明白具体的评价标准,只是简单地知道自己回答的正确与否。教师应提前制定好评价量规,让学生了解评价体系。当学生行为和思维与评价量规的要求出现偏差时,教师要及时给出具体的评价,指出不足、错误,进行引导与纠正。

三、评价的启发性

传统课堂的教学主要是教师讲授知识,用作业进行巩固,学生是比较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即可,教师并不关心学生思维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大大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现在的教学模式,非常注重学生思维的启发性。教师作为整节课的组织者,要善于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做作业的情况,思考的问题的情况等做出一个正确、合理的评价,使师生彼此了解,再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思维不活跃的学生回答问题时,我们要基于一些基本的概念,用浅显的思维方法启发,帮助他完成学习目标。对于思维过于开放,回答问题不着边际的学生,要引导他的思维走向解决问题的方向,从而得出正确答案和方法。

四、评价的目的性

不管在何种场合下,源于何种原因,对学生进行评价,我们都要关注评价的目的性:是否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有所帮助;是否对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有指导作用;是否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所关注。评价要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评价导向性教育。评价目的性的产生,还应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而不是由教师主观的教学经验、教学形式而定。要让学生知道教师评价所传递的目的性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让学生根据教师所传达的目的性内容积极地去思考、完成自己应该掌握的知识和任务。

五、评价的多元性

在平时的听课与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般课堂的教学评价大多是教师单方面的评价,而来自于其他方面的评价比较少,仿佛教师就是一切评价的标准,直接对学生进行优良好坏等级评定。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无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还是合作学习的,其对自我的认知来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是本人。对学生学习情况、动手操作能力等了解比较多、评价比较准确的还有同桌或者是组内的成员,他们往往能够提出适当的改正意见、方法和措施的。因此在评价过程当中,同学间互评,学生自评,随机点名生生互评,具有很高的价值。这样的评价往往更全面,更有针对性,更能够全面地评价这个学生,让这个学生在正确的评价作用下进行自我改正与提高。

六、评价的连贯性

在运用评价教学策略时,有些教师会有一个误区,教学活动结束时才做出评价。其实评价是基于整个教学活动的,从新授课就应该有准确的评价内容和目标,而不单单是关注终结性评价。在教学和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当中,也要注重形成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作用。多种评价一起作用于整个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评价将更具体,可以使学生学习的方向更清晰,教师也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向和策略。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地使用评价教学策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与提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此基础上共同构建师生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

作者:陶文友 单位:江苏淮安市安澜路小学

第十篇:信息技术小学语文字词教学实践

摘要:

信息技术作用于小学语文字词教学是一个跨学科的课题。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创设一些教学情境、设置一些适合学生的小游戏以及适合课堂的演示,既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手段促进素质教育实施的作用,又能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师生之间的互动产生影响,从而从而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汉字,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阅读和写作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语文;字词教学

小学学段的学生,往往生性比较活泼好动,并且他们的好奇心及求知欲望比较强烈。针对这一学段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辅以教学,会较之传统手段有很大的改观。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更注重学生听、读、说的能力培养,让他们在语言感知的基础上逐渐提高语文素养。对此,笔者在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过程中借用了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了初步探究,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一、创设情境,进行识字教学

认识汉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开始阅读和写作的根本所在,更是小学语文教师在低学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一阶段的学生往往刚刚进入小学学习的节奏,由于年龄的关系,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地集中,对于事物的关注时间比较短暂。基于此,单纯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这时候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就凸显出来。在教授学生识字的时候,笔者试着巧用情境法,具体实践如下。针对汉字中的很多象形字,首先将它们分类整理出来,然后制成PPT,配合相应的情境,予以展示。例如在学习“日月水火土”等简单汉字的时候,将它们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相关意象结合起来。如“火”这个字,首先在多媒体课件上显示“huǒ”,接着问学生是否认识这个字,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进行识记。这时候,多媒体展示一个火苗燃烧的画面,当这一情境出现的时候,很多学生就会根据课件上展示的拼音主动地将汉字读出来,甚至有的同学还眉飞色舞,模仿着火燃烧时候“呼呼”的声音。有的同学还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告诉大家这个字更容易识记的办法:“火”字就是“一点一撇”,然后下面一个“人”字,也就是当人生气的时候,将两只手举起来,就是发火了,然后发出“呼呼”的吼声(教师可以在学生解释的时候,配上相关的影音动画)。这样的识记方法能够加深学生对汉字的印象,给他们创设了一个仿真的学习环境,恰到好处地解决了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的问题。

二、巧设游戏,进行识字教学

很多时候,机械化、单一情境化的汉字识字教学会显得枯燥无味,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尤其是对于活泼易动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对此,结合他们喜欢游戏的特点,笔者在课堂的教学中设置了一些小游戏穿插其中,将知识的学习跟愉快的小游戏结合在一起,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部分的成语,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设置了一个“小朋友摘果子”的小游戏,教师在课件上展示出需要填空的“四字成语”,在树上面挂着很多苹果,每个苹果上面都有一个汉字,这些汉字就是四字成语中空缺的汉字,一只小猴子拿着篮子站在树下面,然后让学生进行成语填空。学生抢答进行填空,并将自己选择的准确的汉字用鼠标进行点击,一旦正确,树上的果子就会被小朋友摘下来放到篮子中去。这样,学生在游戏过程中,通过这种有趣的小游戏完成对汉字的识记和填空,一方面锻炼了他们的反应速度和竞争意识,激发了他们十足的学习劲头;另一方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运用演示,进行识字教学

在教授学生识字的过程中,一些丰富多彩的画面设计和形象美妙的声音效果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将情感的熏陶和知识的掌握融为一体。例如,学生在识记一些结构比较复杂的汉字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这些汉字进行拆分后部分展示,如“研”,笔者在演示的过程中,将其分为“石”和“开”两部分,一边演示,一边告诉学生,一个科学家为了弄明白石头的结构,就将它从中间凿开了,于是就出现了“研”这个字。如此以来,在汉字部分拆开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很快地掌握它的结构,并且较快地记住。另外,低年级的很多教师习惯在课堂上进行板书教学,直接给学生进行板书设计。这时候,一旦教师在书写过程中出现汉字笔顺有误的问题,就会对学生造成较坏的影响。鉴于此,利用信息技术等高效手段,将学生所要学习的汉字笔顺在PPT上面进行一笔一画的展示,既能够减少课堂中教师出现问题的尴尬,又能够让学生进行准确的模仿,从而提高了识字教学环节的整体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