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理念范例

校园文化理念

校园文化理念范文1

一、学校主体文化的建设

(一)教师文化建设

重视教师的发展和培养,这是学校进行队伍建设、走内涵发展的基本保证。教育是以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教师是育人的关键,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优秀教师队伍,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就成为一句空话。1.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引领教师发展。围绕“做学生心中的好老师”这一目标,引导教师团结奋进、默默耕耘,在平凡的岗位上争创佳绩,以“爱”为基调,引导教师爱校如家、爱生如子。2.搭建业务平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通过智能交互一体机培训、智能交互一体机辅助教学比赛、青年教师汇报课、示范课、试卷讲评课、实习教师评定课、命题指导意见学习研讨、外出学习之后校内汇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为教师搭建听课、评课、互相学习的平台;通过校级以上骨干教师公开课,借此推出一批新人名师,展示一批示范课、优质课;通过组织教师理论学习、钻研教材、集体备课、说课评课、观摩优秀课例、分析教学案例、问题沙龙等业务活动,促使教师在交流互动中成长;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如赴忻州一中、山大附中、灵石一中等名校进行考察学习,超过100人次,并请忻州一中校长来校培训指导我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山大附中成立以副校长时利民为组长的学科骨干教师帮扶团队,每月分科来学校听课、评课、做示范课、教研交流,对学科教学进行指导。

(二)学生文化建设

1.重视规范行为,注重养成教育。英国作家萨克雷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所以,学校将养成教育作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点,结合学校的实情,实行“八化三抓管理”。“八化”指学生行为制度化,两操要求军事化,宿舍管理标准化,两休要求无声化,文明礼仪常态化,数据管理公示化,校园卫生清洁化,校园文化多样化。“三抓”指突出问题重点抓:一抓电动车辆管理,二抓手机管理,三抓买外卖现象。“八化三抓管理”说到底,就是抓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好习惯,只有好习惯才有好人生。养成好习惯就和练武功一样,天天练功不见功,一日不练十日空。世界上最难做到的两个字就是“坚持”,所以学校校长常常强调,难在坚持,贵在坚持,成在坚持。2.培养个性特长,加强活动教育。一是组织学生走入社会,开展拥军助残、宣传交通安全等活动;二是参加军训,增强国防教育意识,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三是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增强关爱他人的责任感。学校重视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重视组织开展各项各类活动,其目的是为学有特长的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如:歌咏比赛、拔河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校运会、书法比赛、五四表彰、元旦晚会等。

二、学校观念文化的建设

提升办学特色品位。开办学校,树立文化立校、校风育人的教育管理思想。创办有时代特色的融实验性、研究性和示范性为一体的“五园式”学校。即:学园、乐园、花园、科研实验园、科普实验园。构建情商教育激励机制的“三步、四环节”的教学模式。

三、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

“不立规矩,不成方圆”已是尽人皆知的俗语,学校教育也是如此。学校加强自身制度文化建设,就是要用制度规范行为、凝聚人心。

(一)规范科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制度要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必须以严格为基础,以师生的发展为本,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本。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再根据教师的意见,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修改、出台一套大多数人认可的制度。从学校的重大决策到每周的工作安排,不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告知全体教师,使校内工作都建立在起点公正、程序公正的基础上,并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结果公正。

(二)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出台和改革管理制度,并着力抓好各项制度的具体落实。制定学校章程,完善学校制度;成立家长委员会,共商学校管理大计;建立教职工代表委员会,实行民主议事决策机制;组建校长参谋,畅通诉求渠道;开通校长信箱,了解师生愿望;实行支出联签制度,实施财务收支公开;制定绩效工资方案,实行考核发放制度;制定评定实施方案,实行公开公正制度。学校管理实行阳光理校,确保学校政令畅通,监督到位,落实有痕,和谐稳定。

四、学校环境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理念范文2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对学生说过“:诸君终日伏首案前,芸芸攻苦,毫无娱乐之事,必感身体上之苦痛。为诸君计,莫如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庶几道德无亏,而于身体有益。”认识到各类活动乃至“娱乐”对于学生身体、精神、心态的平衡与陶冶作用,并将之外化为一个个学校的具体活动流程,是我校近年来推行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我校学生活动频繁,每年有校园文明节、科技读书节、体育文化节等一系列大型主题活动,每一个节日活动下面都包含一系列的小型活动。调动学校各个年级、各处室、科技馆及图书馆的资源,全力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因此,学校的学生活动精彩纷呈,从不间断,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娱乐中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三加大师生交流,将校园温情化。现代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批评现代教育体制中师生关系的疏远、冷漠对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他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反观今日师生之关系,直一奏技者与看客之关系耳,去从游之义不啻甚远哉!”这一批评可谓切中肯綮。教育具体表现在师生交往之中,潜移默化,育人于无形。追求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即在一定程度上希望能够连接教师与学生的生活,加大师生交流,营造一种温馨的教育环境。为达到这一目标,我校通过师生共同参加体育文艺活动、师生互评、非班主任教师定点联系学生制等方式,推动师生更深层次的交流,以达“从游之义”。

二、追求校园和谐有致,改善校园文化生态

“三生”教育理念的“生态”观念,不仅指的是校园的环境生态,还指整个校园中从物质到精神、从教师到学生、从学习到生活的全面和谐,以达到一种自然的生态化的教育理想。一改善校园的物质环境。一所学校的物质环境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校高度重视校园的物质环境建设,力求为学生提供一个美丽、优雅、充溢着人文气息的校园。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学校所有建筑均呈现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灰瓦红墙具有浓郁的汉唐风韵。校园内的“妙手丹青“”岁寒三友“”书山笔林”等广场,无不因题设景,风格独特。学校另设有百余米长的“诗墙”,请省内外著名书法家题写古代名诗,并以大理石雕刻,使师生耳濡目染。二改善校园的制度环境。我校自清末创始之初就高度重视校园严格、规范的管理,以养成学生守纪自律的习惯。同时,在严格、规范的管理之外,学校大力提倡学生自治,给与学生一定的活动自由与发展自由,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如我校的学生运动会,由团委和学生会自行设计规划,所有的裁判都由学生担任;绝大多数学生活动实行项目负责制,即由学生竞选投标,来承担某项活动的组织权,然后全权负责此项活动的开展实施。三追求校园的文化和谐。学校文化的建设方式多样、内容丰富、指涉不一。因此,应该在整体上求得一种生态和谐,形成校园和谐的文化生态,只有和谐的文化生态,才能在总体上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发展空间,实现学生内在的精神和谐与全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的过程就在于:教育者在关心人的每一个方面、特征完善的同时,任何时候也不要忽略人的所有各个方面和特征的和谐。”因此,“生态化”的教育理念,要求学校在文化建设上统一而多样,实现校园文化生态和谐。在这一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我校以“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幸福奠基”为办学目标,来统摄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校园文化生态在整体上的和谐。

三、凝炼学校精神旨趣,树立校园文化生命

校园文化理念范文3

关键词:茶文化;高校;志愿服务;服务活动

前言

目前,茶文化思想理念传播工作逐步推进,将茶文化思想理念融入高校志愿服务活动,这不仅能够丰富活动内容,而且还能提升志愿服务质量,促使大学生肩负起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这对学生全面发展、高校持续创办有推动作用。由此可见,本文探究“茶文化思想理念融入高校志愿服务活动”这一论题,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论题探究如下,希望能为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组织者提供借鉴。

1茶文化基本概述

茶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它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为国家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再加上,我国茶文化渗透古代人民思想,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无论是茶道精神,还是品茶习惯,均对国民产生了深刻影响。茶文化呈现形式多样,其中,它作为植物的一种,能够满足食用需要,有益于健康;茶具形式与时俱进的创新,意味着茶文化持续传承;茶叶产地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能够满足游客精神追求。总结可知,茶文化思想内涵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并且茶文化体系包括生活习惯,从中能够看出,传播茶文化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茶文化志愿服务工作推进势在必行[1]。

2茶文化思想融入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

2.1有利于调整知识结构

高校大学生掌握有关茶文化历史知识,并围绕这一历史知识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学习茶文化有关的诗词、对联,这不仅能够补充学生知识含量,而且还能调整知识结构,这对大学生文化水平提升、知识视野拓展有积极作用。志愿服务活动中融入茶文化思想,志愿者能够在活动中不断提升自我,利用所学知识为活动组织献计献策,从中能够看出,茶文化思想与志愿服务活动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最终高校大学生能够全面发展、不断进步。

2.2有利于提升文化素养

茶文化呈现形态各异,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根据个人喜好,主动参加多类型茶文化活动,并在活动中表达对茶文化的感悟,志愿者共同交流茶文化学习感受,用心体验茶文化和谐之美,进而大学生心灵能够得到净化,并且学生文化素养会循序渐进地提升。此外,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能够主动联系茶文化与社会生活,有利于大学生在短时间内适应社会生活,同时,茶文化内涵随之丰富,这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有推动作用,能够强化大学生学习茶文化的自信心。

2.3有利于树立人生观念

社会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高校大学生的物质需求不断满足,相对来讲,学生的精神需求日渐匮乏,尤其是即将面临毕业的大学生,学生情绪十分紧张,并且就业心理较急躁,因此,应及时引导这类大学生。我国茶文化有修身养性的重要作用,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渗透茶文化,能够创造和谐、良好的校园氛围,进而学生就业心理会逐渐稳定,志愿服务的学生既能从中领悟传统美德,又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对自我正确定位,这对大学生良好性格培养、顺利就业有积极作用[2]。

3茶文化思想理念融入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常见问题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的过程中,茶文化思想理念融入效果不尽人意,导致志愿服务活动价值不能全面彰显,下文针对常见问题具体总结,希望能为活动组织者提供思路,探索茶文化思想有效融入措施。

3.1活动管理不当

高校大学生在兴趣引导下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活动管理的过程中,并未制定相关管理规定,进而管理行为较随意,管理工作无序推进。大学生自发性较强,并且学生凭借个人意愿渗透茶文化思想,极易为管理工作增加矛盾,导致志愿服务活动无序推进,长此以往,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不能尽情体验茶文化的作用,今后大学生对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也会持抵触心理,不利于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

3.2志愿服务者流动性较大

高校学生三观尚未成熟,多数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盲从现象,一旦新鲜感逝去,学生会自动脱离这一活动,并对类似志愿服务活动持消极态度,然而茶文化思想传播工作被迫中止。如果志愿服务活动的人员动态流动,不仅会浪费人力资源,增加培训成本,而且还会为活动管理增加难度,影响志愿服务作用的发挥。导致这一项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即志愿服务活动的器材和设备长时间得不到更新,进而参与者会对此项活动失去兴趣,再加上,参与初期的意志力不是十分坚定,导致志愿服务者动态流动。

3.3管理者经验不足

一般来讲,高效志愿服务活动管理者多为二、三年级学生,但受沉重学习压力影响,并且学生学习精力有限,进而学生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意味着茶文化思想理念仅形式化融入。二、三年级学生对茶文化思想融入行为有较多创意思路,由于学生活动管理的经验不够丰富,活动管理实践能力较低,最终会降低志愿服务活动质量,导致茶文化思想渗透效果不尽人意[3]。

3.4支持力度相对较弱

茶文化思想理念在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中渗透,由于活动程序较复杂,再加上,活动场地有限,因此,高校领导者以及教师应大力扶持。实际上,高校管理者以及教师无暇关心茶文化传播工作,并且对志愿服务活动片面指导,即使志愿服务活动得到高校教师的指导,那么指导教师只是以兼职身份发挥指导作用,如果志愿服务活动过于开放,则活动方向以及活动目的会出现偏颇。

4融入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渗透茶文化思想具体措施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的过程中,探索茶文化思想渗透的有效路径,从以下几方面措施入手,推动志愿服务活动顺利推进,这对茶文化大范围传播、大学生茶文明礼仪培训有积极意义。

4.1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校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时,也应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以便为茶文化融入提供依据,在这一过程中,详细划分志愿服务活动组织者职责,坚持奖罚分明原则,以此强化大学生权责意识,确保志愿服务活动规范化推进。此外,完善志愿服务活动培训体系,培训内容为文明礼仪知识、交际技巧,这对大学生交际能力提升、应变能力增强有促进意义,在此期间,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结合时展需要不断创新指导思想,根据大学生学习实际,针对性制定培训策略。茶文化思想理念渗透工作需要循序渐进的推进,因此,应为其提供全面的、可靠的制度保障,并建立骨干队伍,发挥志愿服务者的示范作用。

4.2大范围宣传志愿服务活动

茶文化理念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运用,借助多媒体设备大力宣传,能够调动高校大学生参与热情,同时,高校教师能够提高重视程度,进而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得到支持和拥护。社会青年自觉加入到茶文化为核心的志愿服务活动,能为活动方式改进、活动内容丰富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能够丰富志愿服务者的活动组织经验,这对志愿服务活动顺利开展有推动作用。

4.3提高志愿服务活动影响力

高校茶文化志愿服务组织主动与社会艺术协会合作,如书法协会、乐器协会、绘画协会等,这不仅能够丰富志愿服务活动形式,而且能够调动高校学生参与热情,这对高校志愿服务者高效管理有积极作用。再加上,校企合作界限突破,能推动校企长时间合作,实现资源共享目的,能推动高校学生茶文化意识增强和社会责任感提升。除此之外,志愿服务活动开展,需要内部成员互相帮助,据此提高志愿服务组织凝聚力和影响力,进而成员能为茶文化思想渗透提供独特建议,成功打造精品活动,引导茶文化志愿服务品牌化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对高校教育教学资源整合有积极意义[4]。

4.4加大志愿服务支持力度

高校茶文化思想借助志愿服务活动形式来传播,务必聘请专业茶文化教师,并通过外部聘用、内部选拔的方式为志愿服务活动配备指导教师,针对性制定活动方案,针对活动内容、活动时间严格把关,必要时加强志愿服务活动与社会联系,进而能为志愿服务活动举办提供资金支持。志愿服务活动创办过程中,校领导以及教师为茶文化渗透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并加强高校间联系,实现茶文化大范围传播目的,并对优秀的志愿服务活动公开表扬,充分发挥其榜样示范作用。高校茶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有序推进,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能够主动联系志愿服务,严格规范志愿服务礼仪,从而全面展示高校大学生文明志愿的最佳形象,进而能够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除此之外,高校大学生在校走进茶文化课堂,在社会中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此丰富习茶、饮茶、用茶经验,例如,学生报名表演茶艺师技能大赛,通过作品表演尽情展示茶艺与生活、民族间的关系,进而能够调动大学生参与茶文化思想渗透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高校大学生在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中用心体验茶文化,感受茶文化魅力,勇敢肩负起茶文化传播的重任,这对高校顺利发展、志愿服务活动价值彰显有重要意义[5]。

5结论

综上所述,茶文化思想理念融入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现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在介绍基本理论的前提下,总结茶文化思想渗透于志愿服务活动的阻力,并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大范围宣传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志愿服务活动影响力、加大志愿服务支持力度等措施全面发挥茶文化思想内涵,这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有积极意义。因此,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组织者应结合具体情况,探究茶文化思想渗透的最佳路径。

参考文献

[1]杨霄.高校图书馆建立茶文化阅览室的文化休闲功能与意义分析[J].福建茶叶,2018,40(11):220.

[2]刘洋.中国传统茶文化对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启示[J].福建茶叶,2018,40(11):428.

[3]代星.茶道精神时代下的图书馆志愿服务探析[J].福建茶叶,2018,40(10):297.

[4]迪丽达•叶克奔.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视角下的西部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基于新疆阿克苏的市场调查[J].福建茶叶,2017,39(01):212-213.

校园文化理念范文4

1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

校园体育文化就是在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之中,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加以发挥,在体育教学、竞技比赛等各项活动中获得的财富,既有物质的方面,也有精神层面的内容。校园体育文化对于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能够有所帮助,并且这种帮助是潜移默化的,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就精神层面而言,其是由教师与学生在校园中创造的,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点,如何帮助学生确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是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体育建设中应当首要考虑的问题。就物质层面而言,其是在学校多年发展过程中获得的所有物化形式的总称,包括体育场馆、运动器材等等,这些是学校开展体育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2校园体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2.1有利于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竞技体育对学生提出了更快、更高、更强的要求,学生通过参与相应的体育运动,养成了不畏困苦、努力拼搏的良好品德,这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在。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形式的运动项目,不仅使学生能够高效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自己的体质,而且有利于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锻炼,例如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等,并能够将其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之中。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技能方面的,而且要求职工能够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对待工作。如果学生仅仅掌握了工作所需的技能,但是对工作却缺少一定的激情,得过且过,那么最终只会被企业淘汰。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高职院校必须在构建校园体育文化的时候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2良好的体育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高职院校的学生每天都要受到较大的学习以及就业压力,如果不能及时观察他们的心理状况,焦虑的情绪得不到宣泄,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自残、自杀等现象。学校体育文化建设更多的是与实践有关的项目,学生通过参加体育运动,虽然身体上劳累,但是心灵却得到了极大的慰藉,从而能够暂时忘却生活与学习中的种种压力。良好体育文化的构建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使他们能够主动的与他人沟通,学会向他人倾诉心事,从而避免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构建校园体育文化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抗压能力,就这个角度而言,其产生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2.3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发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紧密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虽然二者在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异,但是都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为了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更好的构建校园体育文化,高职院校应当在硬件层面加大资金投入,在全校形成良好的体育环境。

3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

3.1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缺乏坚实的基础。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的一个重要标准,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这种情形下,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虽然有显著提高,但是学生的整体健康状况却亟待提高。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硬件设施方面已经比较完善,但是仍然难以适应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的现实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工作的进行。除此之外,由于高职院校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相应的制度有待完善,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也缺乏一定的制度保障。

3.2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缺乏相应的人文环境。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就业压力是比较大的,就业率也是衡量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提高就业率,高职院校在日常教学中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上,并没有意识到道德、心理等文化素养在学生今后生活与工作中的重要性。这种人文环境的缺失,使得一部分的学生难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难以适应激烈的职场竞争。高职院校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能够为当地企业提供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于人才培养而言至关重要,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为体育文化建设培育一定的人文环境,从而使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能够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3.3受网络文化影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日益严峻。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在信息传播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网络文化丰富、快捷的特性使其在学生中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也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网络文化都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如果学生每天都处在消极、负面的文化环境之中,那么学生的身心都会遭遇严重的打击。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准确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合理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克服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从而能够真正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4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具体举措

4.1明确目标,强化学有所用。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知识比较薄弱,对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认为其对实际工作没有任何帮助,因而不愿参与到体育文化建设中来。针对这种情形,教育工作者要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价值等加以深刻的剖析,加强宣传的力度,使学生对体育文化的教育功能有充分的认识。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在举办相应的体育文化活动时首先应当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之后再设计相应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活动。除此之外,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是体育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活动者扮演的应当是引导者这一角色,因此所有的活动都应当围绕学生来开展,使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能够在进入职场中更加自如的面对工作中的种种苦难与挑战。

4.2创设非课程体育教学互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渗透到高职教育的每个环节,因此其并不应该被局限于课堂教育,高职院校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是比较强的,因此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体育运动竞赛有利于养成学生敢于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为了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文化构建有效结合,在构建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开展相应的思想教育活动,使学生既能够提高自己的身体各项技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来学习与生活,又能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教师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往往形式比较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而相对来说学生则处于一个比较被动的地位。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构建校园体育文化,必须转变头脑中那些不适宜的观念,以学生为核心,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文化建设的热情,确保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工作能够有序开展,并取得实际效果。

4.3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的教师是与高职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因此为了更好的发挥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必须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本校的核心竞争力。首先,高职院校应当在待遇、科研等方面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本校工作,从而进一步提升本校的师资力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对于本校教师要来说,要定期为他们提供一些专业的培训,从而帮助他们能够不断提高自己。最后,高职院校要使教师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自觉在开展体育文化建设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内容引入进来,确保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意识水平也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校园文化理念范文5

【关键词】CIS理论;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高校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优秀的校园文化也是高校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资源,同时建设校园文化也是提升高校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高校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

1CIS理论与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CIS理论全称为“企业识别系统”,它是一套整体且统一的企业品牌构建系统。通过企业识别系统将企业的理念、管理制度以及精神文化传递给企业的受众,目的是使这些受众对企业达成一致的认同感。CIS由MIS(理念识别系统)、BIS(行为识别系统)以及VIS(视觉识别系统)三部分构成。MIS是CIS的理念层面,也是CIS的内在核心,体现为企业的精神文化,是企业的灵魂。BIS是CIS的行为层面,是企业对外交往以及内部协调的一种规范性的准则,这种准则体现在企业员工一致认同的日常行为中。VIS是CIS的可视层面,是企业为了塑造自身形象而构建的符号系统。CIS理论自20世纪中期提出之后,一直是企业进行品牌建设的利器。

2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以下简称为“学校”)是经安徽省政府批准设置、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以培养技术技能型高水平人才为己任,始终坚持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办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目前,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如下。

2.1校园文化理念层面建设现状

校训是学校广大师生共同认可并且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是一个学校办学理念和治校精神的反映,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秉承“厚学、笃行、奋进、创新”的校训,遵循“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立足安徽、服务城市”的办学理念,既有明确的办学理念,也有与学校办学理念一脉相承的校训,同时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和担当。

2.2校园文化行为层面建设现状

校园文化行为层面建设体现在学校开展的一切活动以及应当遵循的制度规范。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管理制度来营造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塑造更好的校园文化。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规范其教学态度,学校颁布了《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教学督导组工作管理规定》,明确了教学督导的工作要求和工作任务;为了更好地规范本校学生的行为,结合教育部41号令,学校制定了《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生管理规定》。同时,学校在教学科研、专业建设以及其他人、财、物等方面也制定了相关的管理规定。

2.3校园文化视觉层面建设现状

CIS理论中视觉识别系统是和社会受众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个系统,统一设计具体的视觉符号,将企业的文化精神以及理念传递给受众,让受众对企业留下视觉印象。视觉识别系统包括基本要素和应用要素。学校全称为“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与学校办学理念相契合,采用行书字体,潇洒飘逸。学校的校徽设计以正红色为底调,红色的圆形中间用白色突出“城市”二字,与办学理念相呼应,两边围绕着两根黄色的麦穗,红黄搭配更显学院风格。同时,学校在办公用品、电梯门以及交通工具等都有学校校徽印记,方便受众记忆。

3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学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有一定的想法和理念,学校管理层也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但是,因为校园文化建设人员的专业性不足、前期规划的系统性和前瞻性不强以及资金短缺等问题,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3.1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

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学校在理念、行为、视觉三个方面虽然都有相应的文化建设体现,但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也没有达到相互呼应。学校办学理念为“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立足安徽、服务城市”,但在行为、视觉层面并没有被很好地体现出来。同时,由于学校没有专门的部门去研究和实施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前期规划缺乏前瞻性,导致后期的文化建设没有足够的资源和载体。校园文化的宣传和影响力大大降低。

3.2校园文化建设中理念层面缺乏内部群众基础

理念层面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时,要首先做好理念层面的规划,定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基调和方向。科学合理的理念层面规划,既要符合时代特色,也要体现区域服务精神,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得到绝大多数师生的认同和理解。但是目前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并没有获得学校师生的共鸣,更达不到提升师生对学校归属感和荣誉感的目的。

3.3校园文化建设中行为层面缺乏规范性和严谨性

校园文化建设中行为层面的建设除了相关的制度、规范、政策以外,对师生影响最大在于校园活动的有效开展。学校为了提升师生的综合素质,开展了一系列的校园活动,其中不乏一些内容优良的活动,例如经典诵读会、校园信息化大赛、教学能力大赛、辅导员技能大赛等。为了鼓励学生多参与,学校设置了第二课堂打分(PU学分)。PU学分直接影响奖学金的评选。但是由于组织的专业性不足,很多很好的活动没有落到实处,而且学生参与量有限,很多学生通过蹭分、代打的方式获得PU学分,使校园活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3.4校园文化建设中视觉层面缺乏特色性和可识别性

校园文化建设的视觉层面是校园文化各种物化要素的整体集合,其在建设过程中要兼顾美感和理念内涵。学校在建设校园文化视觉层面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特色性和可识别性,极大地削弱了校园文化视觉层面的影响力。校园文化视觉层面包括学校的景观设计、标准字、标准色等。学校在景观设计层面,缺乏长远的规划以及充足的资金,导致学校的楼宇没有统一的标准色,色杂且混乱。苗木植被设计也是缺乏特色。我国有很多校园景观比较出名的高校,其景观设计都有自己主打的品牌,如樱花是武汉大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签,以樱花为代表的校园景观也是武汉大学提升自身知名度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校园文化视觉层面缺乏特色,不利于高校对外传播,也降低了学校的可识别性。

4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途径基于学校“十四五”规划的要求,在下个五年建设成为地方高技能、高水平的职业本科院校,在省内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需不断升级和优化。

4.1设置独立部门、专款账户、选用专业人员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专业、长期且影响深远的工程,若想校园文化建设达到预期的效果,学校必须要设置独立的部门,开设专款账户以及选用文化建设的专业人员来从事校园文化建设。现在很多学校内部都设置了基建处,负责学校基本建设、维修改造及环卫绿化相关工作。同时在校园建设中设置了专款专项,并且规定了专项资金中的20%要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除此之外,在人员的选聘上,越来越多的学校从校内选聘转为社会招聘,并且招聘条件上明确提出了需要具备相关从业经验。

4.2构建有群众基础的校园文化理念层面

目前学校校园文化理念层面最大的问题是群众基础薄弱,在师生群体中没有获得广泛的共鸣。校园文化理念层面,除了核心的办学理念和校训以外,还包括学校的教风、学风。学校现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和校训,还缺少相应的教风和学风。学校相关部门可以举办“教风、学风”征集活动,颁布奖励政策,最大限度鼓励老师和学生参与。同时也可以请专业人员编写校歌,在校歌的歌词中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训,每逢学校重要活动都播放校歌。校歌的传唱和相关活动的举办,都有利于加深师生对校园文化理念层面的了解,并提高师生对校园文化的共鸣。

4.3构建有规则可依的校园文化行为层面

加强校园文化行为层面的构建,需要通过举办一系列有特色的活动和可依据的严格制度两个途径来实现。首先,在校园活动方面。学校要结合办学理念,多举办一些有特色的活动,使办学理念可以融入学校各个部门以及教师、学生心中。高职院校的使命是向社会提供更多技能型人才。校园活动在设计时要考虑专业技能特色,学生在参加校园活动也能学到专业知识,在学中做、做中学,提升专业技能。其次,在制度规范方面。学校活动有特色还不够,还需要制定能够使广大师生参与其中的制度规范。学校应该制定科学的奖励政策以及严格的管理规范,让“蹭分”“代打”在制度的管理下没有实现的可能,使广大师生需要并且也乐于参与学校活动。

4.4构建有个性特色的校园文化视觉层面

校园文化视觉层面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其独特性、可识别性,同时也要考虑校园文化在视觉层次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校园文化视觉层面的独特性,要深入分析学校内外部环境,找出学校与其他同类型学校的差异点,以差异点为中心构建学校的视觉文化;实现校园文化视觉层面的可识别性,需要构建的文化简洁明了,容易记忆;实现校园文化视觉层面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在构建校园文化时融入一定的感情色彩。

5总结

校园文化理念范文6

关键词: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创意设计

学校在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同时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多种多样,学校在维护和更新基础设施的过程中进行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设计,能够使校园文化理念深入人心。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设计注重创意性和创新性,能够给予师生视觉上的冲击,人们也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想象力赋予其新的含义和概念。

一、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创意设计基本要求

学校在教学管理中既要加强内部的管理工作,又要重视自身的文化建设和形象维护。现代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对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标准,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设计需要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重点体现其文化功能。校园文化标识具有一定的信息指导意义,因而在空间导向系统设计中应该重点体现其实际应用价值,形成具有可视性的校园文化形象,对于校园外在物化形态,包括校园景观和公共基础设施等,需要在空间导向系统载体上进行文化标识创意设计。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要能够集中体现学校的综合实力,在完成文化形象建立的同时,体现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特色等,从而增强学校的社会竞争力与影响力。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创新设计需要综合应用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段对不同的校园文化标识进行透彻解析,在生动化和形象化的表现形式中传播正面、积极的文化理念和思想。

二、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创意设计要素分析

1.文化定位

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文化标识创意设计者应该从人们的实际需求出发,使设计作品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文化理解需求,因此需要确定标识设计的文化定位。从年龄段来说,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新鲜事物的认知程度不同,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设计应用的导向符号应该更加趋向于大众化;从地域差异角度来说,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设计中的语言组织和文字应用方面应该考虑表达思维的问题。因此,设计者需要确定好文化定位,积极寻求有利于人们接受的设计表达形式。

2.消除表达障碍

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设计的目的是使师生更好地理解文化标识的含义。人们的理解角度不同,对于校园文化标识的理解存在偏差。因此,设计者需要在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中应用一定的艺术处理手段,以消除表达障碍。如,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设计中可以使用双语指示牌,满足不同人群的阅读需求。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尽量提取能够展现校园形象和特色的元素,使校园文化形象更具吸引力,造型设计可以参照地面指示、墙面指示和边框造型等。

3.色彩与材料的运用

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创意设计在造型方面要体现出文化寓意,还要巧妙地运用色彩,形成不同的色调,以体现出独特的设计视角。在色彩运用中,需要在辅助色和主色调上有所区分,要求能够体现出校园文化特色。室内与室外的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设计应用的主色、辅色不同,在整体搭配上尽量避免突兀,以协调为佳。同时,设计者使用的材料要有一定的风格,在质感和视觉上要与其色彩饱和度相适应。如,不锈钢等金属材料一般应用在工科类院校的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设计中。

三、结语

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设计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创建和宣传。完善的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设计能够极大地方便外来参观人员、新生以及留学生获取信息。因此,在进行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创意设计时,设计者要根据校园文化标识要表达的含义,在图形、色彩上进行创新运用,重点体现校园文化标识设计的表现功能和定位功能。校园文化标识空间导向系统创意设计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在具备丰富功能的基础上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唐郁明,刘源.校园文化与视觉形象——校园导向系统设计创意表现研究.大众文艺,2010(8).

[2]石运达.浅析教育园区环境标识导向系统设计的创意表现.大众文艺,2012(20).

[3]孙绪曙.基于“以人为本”的高校校园公共标识系统设计.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

校园文化理念范文7

校园文化对大学校园公共雕塑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校训精神对校园公共雕塑精神内核的影响一所大学的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一所学校精神的核心,是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一代代清华学子治学的目标和方向,指引着他们前进。校训体现的是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是通过大学师生的行为物化出来的教风、学风、校风,且代代延续相传。校园雕塑必须把大学精神凝练进作品中,校园雕塑有了大学精神的内核,才能让师生在校园里处处感受到学校积极向上、富有活力的精神,才能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使大学精神代代相传。每所大学的校训都不一样,每所大学公共雕塑的精神内核也都不相同,只有深入理解校训精神,才能使雕塑作品准确传达出这所大学的精神。

2.历史传承对校园公共雕塑文化内涵的影响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建校历史和发展历程,其中发生过许多动人的故事,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精神。一所大学的建校发展史是这所大学弥足珍贵的财富,值得后人去追忆、怀念。历史积淀深厚的高校非常重视校史景观的建设。公共雕塑是校史景观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可以使历史传承下来的精神物质化、形象化,具有可视性、可感知性的特征。地方性大学所处的地域也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地域历史文化资源被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现象在地方性大学中较为普遍。无论是高校本身的历史传承还是地域文化的历史传承,都深刻地影响着校园公共雕塑的文化内涵。以历史传承为基础的校园公共雕塑更富有文化内涵、文化感召力,更能唤起师生的历史自豪感和文化激情,从而激励师生员工积极进取,创造新的历史。

3.特色定位对校园公共雕塑主题内容的影响大学的特色定位是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对远景发展作出的预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前瞻性。定位准确能够使大学在未来的发展中找准位置,特色鲜明能够增强大学的竞争力,提高其综合实力。校园核心公共雕塑应该围绕大学的特色定位来构思主题,强化大学的特色定位。只有清楚了解大学的特色定位,才能使校园核心公共雕塑的主题与校园文化步调一致。三峡大学是水电特色鲜明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水电特色是三峡大学核心公共雕塑的主题构思方向,因此三峡大学核心公共雕塑应该紧紧围绕水电特色展开构思,或以水电文化为内容,或以治水名人为主题。

4.总体规划对校园公共雕塑规划布局的影响大学校园总体规划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不可能过多地改变地形地貌,只能利用地势、山体形态和湖水资源依势而建,显山露水可以使校园更富有山水景观之美。受地形影响的校园规划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因素和人本思想,那么雕塑设计者在凸显这些文化和思想的时候,往往会在一些重要的节点依地势设置景观雕塑,以点连线形成文化景观带和文化长廊,以线带面营造浓厚的文化片区。因此受地形影响的校园规划对公共雕塑的规划布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学总体规划还要满足功能需求,科学合理地划分好教学区、办公区、生活服务区和体育运动区。这四大功能区既要相互独立,又要有机结合,既要注重分区配置的逻辑性,又要重视使用的方便快捷。因此公共雕塑也应该相应地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依照不同的功能区设置不同类别和功能的雕塑,以满足各功能区的功能要求。

5.景观环境对校园公共雕塑形态设计的影响校园景观环境的组成要素有建筑、校园雕塑、广场、绿化、湖泊、道路、喷泉、小品等,校园景观环境是校园公共雕塑的依存载体和背景。校园雕塑的背景可以是远山、绿化植被,也可以是建筑。以天空、远山为背景的雕塑更显挺拔、雄伟;以绿化植被为背景的雕塑更显优雅、富于生气和活力;以水系为背景的雕塑更显灵动,雕塑与水中的倒影相互呼应,和谐一体。可见景观背景对雕塑效果的影响十分显著。校园雕塑必须和校园景观环境相协调,校园景观环境对校园公共雕塑的体量、色彩、材质、风格等形态设计内容有着重大的影响。如果不注意景观环境的影响因素,设计的雕塑将会缺乏美感,显得突兀而与环境格格不入,毫无视觉和精神的舒适性可言。

大学校园公共雕塑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对校园文化产生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具体说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园公共雕塑凸显了校园文化的理念校园公共雕塑能传达区域文化特色,弘扬校园文化理念,优秀的校园公共雕塑对校园文化理念的凸显有着积极的意义。一所大学的校园文化理念一般来说是依据教育发展趋势和具体的教育政策,结合了学校的地域特色、历史沿革、现状分析以及未来发展的多种可预期因素,通常体现在校训、校徽、校歌等校园标识系统中。以地域文化为素材创作出的雕塑作品能够集中反映当地独特的文化特征和民族风情,这些雕塑在展现高校的地域人文关怀、传达校园文化理念方面起到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三峡大学所在地湖北省宜昌市是屈原的故乡,三峡大学的校训“求索”便来自屈原的《楚辞》,三峡大学的校标是“三峡扬帆索源”。三峡大学通过深入研究三峡区域文化,梳理宜昌历史文化渊源,提炼出了校训和校标。三峡大学校园内树立的屈原主题雕塑,在展现三峡大学的地域人文关怀、传达三峡大学的校园文化理念方面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2.校园公共雕塑提升了校园文化的水准我们必须利用各种艺术、人文、制度等精神或物质的形式多角度地建设、多方面地呈现校园文化。公共雕塑是体现校园文化内涵的最有效的形式之一,缺乏公共雕塑的校园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完善的校园。校园公共雕塑通过对校园品牌形象的塑造,大大提升了校园文化的水准。大学是知识和人才的集中地,与社会相比,大学更圣洁、更高雅、更美好、更有序,因此大学校园雕塑不同于城市一般的公共雕塑,它更圣洁、更高雅、更优秀。高校需要通过优秀的雕塑来实现高素质人群的文化和审美交流,来体现大学较高层次的文化品位。这种高层次的雕塑作品,能更好地反映出大学的高素质、高水平。公共雕塑还为高校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使高校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师生对科学文化的热爱,促进师生之间的思想、文化的沟通和交流。

3.校园公共雕塑完善了校园文化环境校园公共雕塑能装饰校园人文环境,营造校园艺术氛围。大学的教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的文化氛围。南开大学老校长母国光曾说过:“办大学就是办一种氛围。”校园公共雕塑营造的是一种艺术氛围。校园公共雕塑一般富于形式美感和装饰趣味,其美的构图和造型,依靠美的材质呈现出来,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给人以精神享受。好的校园公共雕塑是校园建筑环境和校园景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艺术情趣和内容主题上与环境相统一、协调。校园公共雕塑装饰校园、点缀空间,如果配置相宜,可以改变校园建筑和景观环境,构成优美的园林景致,提高建筑、景观的鉴赏价值,营造出趣味浓郁、风格独特的艺术氛围。校园公共雕塑的主题往往是地域历史文化题材、专业领域名家塑像,或者表达的是科学文化的抽象精神,这些内容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雕塑同时也营造了一种精神氛围、学术氛围。大学的精神被物化到校园公共雕塑中去,又通过雕塑这一物化的载体,把大学的精神传达给了师生,营造了校园文化的精神气氛和环境。因此可以说,校园雕塑完善了大学校园的文化环境。#p#分页标题#e#

校园文化理念范文8

1.1养成教育,受益终生

小学是素质教育的初始阶段,小学生的个性、品质还没有完全形成,塑造性很大,如果学生从小习得一个好的习惯,将受益终生。因此,在这一教育关键时期,曾国藩实验学校小学部倡导养成教育,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学校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习惯上面,努力培养学生体、智、德、美等各方面的素质,以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为目的,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2弘扬传统,文化育人

传统文化有其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它影响着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一代代子孙,使该地域的人们在语言、思想、价值观念上有着共同的特征。曾国藩实验学校小学部以湖湘文化为依托,面向时代,喊出“传承湖湘文化,打造教育湘军”的响亮口号,以湖湘文化,孕育湖湘人,凸显本土文化特征。同时学校十分注重弘扬国学文化,使国学文化鲜活在校园中,让学生感悟国学精粹,领悟传统精神。

1.3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曾国藩实验学校小学部提出“每个孩子都是聪明的,只是聪明的方式不同”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不排斥、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照顾个别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最大发展。学校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器重每一位学生,积极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智慧,提倡生本教育理念。

2曾国藩实验学校小学部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曾国藩实验学校小学部在建设校园文化时综合、平衡考虑各要素,使每一个方面都发挥其教育作用。

2.1以环境文化净化心灵

曾国藩实验学校小学部依据本校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进行规划和建设学校物质文化。如精心打造文化墙,张贴曾国藩家族史和孔孟名言以弘扬传统文化,建造读书文化节舞台以开展文化活动,每班教室都设有图书柜,学生随时阅读书籍,且能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经常更新,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等。校领导在创设物质文化时能着眼实处,从细处下功夫,让校园内“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能发挥其最大的育人功能,并彰显本校文化个性和文化内涵,使学生能在校园生活中受到环境文化的熏陶,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2.2以制度文化营造和谐氛围

健康的制度文化能够保障学校稳步前进,同时也能够为师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向上的氛围。因此,曾国藩实验学校小学部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管理即服务,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学校工作从教学一线到后勤管理都有相关规章制度可依。如学校自制《小学生手册》,每周开展教学研讨、评价等活动。学校制度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为目的,并给予了师生较多的关爱,既有纪律约束又有“人情味”,能够激励师生共同进步。

2.3以精神文化提升学校内涵

曾国藩实验学校小学部综合和考虑本校发展传统、本土文化和时代精神,敢于创新,提出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和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先进教育理念,以“有志有恒、心正文正”为校训,倡导全校师生树立远大志向,做事持之以恒,做到心正、文正,彰显了“吃得苦、不怕死、霸得蛮”的湖湘精神。曾国藩实验学校小学部树立有志有恒的务实之风,以提升学校品质,使师生员工在学校精神的激励下,积极进取,为实现学校的目标而奋斗。

2.4开展独特的校园文化活动

曾国藩实验学校小学部每年举办了“文正读书文化节”,是该校最重要的常规活动之一。该活动可以是教师代领学生诵读《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大学》《中庸》《论语》等国学经典,也可以通过表演或比赛等的形式开展,其形式、内容多种多样。“文正读书文化节”的举办,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提升学生的内涵与修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快乐,感悟国学文化精神。

2.5注重研发校本课程

曾国藩实验学校小学部以湖湘传统文化为依托,传承“国学”文化,开发《小学生读大学》特色校本课程,将《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大学》《中庸》《论语》等印成小册子,每日在第一节课之前安排15分钟的国学短课。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诵读国学经典,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有利于培养了学生做事坚持到底,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弘扬国学显然已成为曾国藩实验学校小学部最突出的特色,并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3曾国藩实验学校小学部校园文化建设启示

从曾国藩实验学校小学部的校园文化建设途径来看,至少有以下几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3.1形式多样,主题鲜明

目前,许多小学在文化建设上,没有鲜明的文化理念,主题不明确。另外也有学校文化活动形式单一、死板,学生兴趣不浓,学校文化氛围淡薄等现状。学校决策者在创设校园文化时,应明确文化主题,考虑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举办形式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曾国藩实验学校小学部就是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倡导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取向,为此开展“文正读书文化节”,自主研发校本课程《小学生读大学》,举办诗词朗诵比赛等活动。曾国藩实验学校小学部通过举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弘扬国学文化,浓厚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感悟传统文化内涵,使学生在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中汲取丰富的文化营养。

3.2内容丰富,涉及面广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环境文化或者是精神文化的某一方面,它包含了物质文化层面和非物质文化层面。有的小学只在精神层面下功夫,而忽视了环境育人、管理育人、制度育人等方面。笔者认为学校决策者应该综合考虑各方面要素,如在创设校园文化时,要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也要考虑本校的文化理念,精心规划和布置校园环境,使校园内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包含该校文化的内蕴,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构建健康、合理的制度,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发挥制度文化的导向功能等。创设校园文化,发挥各个要素的教育作用,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3.3重视传统文化,彰显文化个性

目前大部分小学都有响亮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校训等。但最大的问题是很多学校的校训、教育理念等大众化,千篇一律,没有凸显文化个性,缺乏鲜明的特色。曾国藩实验学校小学部十分重视传统文化,尤其是本土文化,结合地方特色,面向时代精神,提出个性化的文化理念,富有浓厚的湖湘文化氛围。每一所小学打造校园文化时,都应重视本校发展传统,善于提炼传统文化的精髓,并结合地域特色,敢于创新,提出个性化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校训等,展现师生的精神面貌,凸显本校文化个性。

3.4加强管理力度,体现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