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管理知识范例

校园管理知识

校园管理知识范文1

关键词:人事档案风险;高职院校;全面风险管理

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和“互联网+”档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实践,逐渐意识到人事档案安全管理不能仅仅从人事档案管理部门的角度进行考虑,而应该从全校、从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联系进行全面、全方位的把控。并且,不同的风险组合在一起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因此,对高职院校人事档案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将有助于分析、建立人事档案安全管理体系,提出风险管控措施,发挥人事档案在组织、人事及教学等工作中的作用与地位。

一、高职院校人事档案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风险

近年来,国家对人事档案安全管理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强化了对人事档案管理机构的档案安全管理要求。高职院校人事档案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资源,要使人事档案信息得以充分发挥,就必须保障人事档案及人事档案信息的安全。目前,高职院校人事档案安全管理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风险:

1.人事档案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2018年底,《档案馆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出台,为我国档案事业的安全风险管理指明了方向,并进一步促进了人事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但是由于档案概念的范围较广,而人事档案属于涉密性质,因此在涉密信息管理方面的内容,如人事档案信息的共享、远程阅档、异地出具档案证明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和细化。此外,国家关于档案风险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全面,仍需进一步地优化,使高职院校人事档案风险管理有法可依、有路径可查,使人事档案安全管理更科学化、更深入人心。

2.人事档案安全风险管理意识较为薄弱

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安全风险管理意识,对人事档案的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人事档案数字化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其建设到完成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人事档案整理及人事数字档案建设的过程中,部分人事档案安全风险点可能是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没有遇见过或没有意识到的,这无形中就给人事档案带来风险隐患。特别是如果这个风险属于重大风险源,便会给高职院校的人事档案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甚至会导致不可挽回的人事档案损失,并会在社会上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在信息化时代对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人事档案安全风险要求,既要做好人事档案日常管理工作,同时也需要具备丰富的人事档案安全风险管理知识,并能为高职院校人事档案安全风险控制的决策提供必要的方案建议。

3.人事档案风险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有待加强

高职院校人事档案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涉及风险管理制度建设、技术支持、系统管理、纸质档案管理等方方面面。由于国家尚未出台统一的人事档案风险评价标准,因此各地、各单位在开展人事档案安全风险管理过程中,制定的制度、风险控制的策略都会带有一定的地方色彩,评估的标准无法统一,对同一风险源的判断也各有不同。因此,各人事档案风险管理单位在开展档案风险评估工作时就容易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情况,实施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加强。

二、高职院校人事档案全面风险管理策略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为我们打开了全方位、立体评估人事档案安全风险的窗口。要提高高职院校人事档案安全管理水平,需从目标维度、组织层级和风险管理要素维度三个方面提升和改进高职院校的人事档案风险管理,从而更好地为人事档案的开发和利用保驾护航。

1.目标维度

(1)提高站位,统筹全局

高职院校人事档案,为学校发展建设、组织人事及教职工职称评定等工作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信息作用。而人事档案安全问题,是人事档案工作的底线。它不仅包含纸质人事档案安全、人事档案信息安全,还包括设备安全和库房安全等方面。而高职院校人事档案风险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层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处理的态度和方法。因此,管理层要提高站位,高度重视人事档案安全管理工作,并具备系统的风险管理知识,统筹全局,构建高职院校人事档案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对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要提出风险管理要求,加强人事档案安全风险管理,推动风险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2)保障人事档案风险管理科学化、合理化

从目标的角度出发,就要确保高职院校整个风险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因此,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部门要从风险组合、风险容忍度、风险偏好等方面进行综合的研究和分析,广泛征集人事档案管理相关部门、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并提出合理性解决方案;由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从总体上把握和提出风险评估的要求和方法,并建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严格按照章程评估风险并寻求解决策略,更好地规避风险或化解风险。此外,根据人事档案风险管理的特点,对人事档案风险实行监控,及时辨识重大风险源和一般风险源,并呈报领导小组研究风险控制策略,确保人事档案安全工作有效、有序、科学和合理开展。

(3)定期报告人事档案风险管理情况

高职院校人事档案风险管理涉及方方面面,参与部门涵盖组织部、校办公室、财务、后勤、纪检等多个部门。因此,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在开展年度风险管理时,要定期向相关部门人事档案风险排查要求,同时定期向分管领导报告风险管理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好应对的准备。对于重大风险源,要做好动态管理和监控工作;对于突发风险情况,要根据风险应对步骤及时做出应对策略,及时、有效地控制好人事档案风险,并做好风险应对记录和报告工作。必要时,及时向教职工公布人事档案风险应对情况,增强教职工人事档案安全意识,营造全员护档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

2.组织层级

从学校的层面,构建高职院校人事档案风险管理组织机构,这是各项风险管理政策得以有效施行、风险问题得以高效解决的重要保障。人事档案风险管理领导小组作为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者,负责统筹人事档案风险管理工作,指导和监督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人事档案风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人事档案风险管理工作组,组员为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研究和制定学校人事档案管理的相关政策,对风险点提出解决策略,并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风险管理工作进展情况。相关职能部门管理层负责执行人事档案风险管理工作,并督促工作人员做好日常人事档案材料移交工作,有效规避人事档案风险点并做好应对工作。

3.风险管理要素维度

(1)及时掌握高职院校内部风险管理环境

高职院校人事档案风险,不仅源于纸质人事档案、库房建筑及设备、档案信息、人事数字档案的存储、查借阅档案等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内部,还与人事档案材料形成部门、财务处、基建处、后勤处等部门息息相关,与信息时代的发展、风险管理相关法律等联系密切。因此,要及时地掌握内部风险管理环境,就必须经常性地、广泛性地收集与人事档案相关的风险信息,加强风险预见性,为后期的人事档案风险评估工作做好准备工作。通过制定人事档案风险管理制度,从制度层面加强风险管理要求,督促有关部门对所负责的人事档案风险管理区域进行排查和监控;每月填好人事档案风险排查记录表,每半年开展一次人事档案总体风险评估工作;细化监控工作要求等。通过制度制约和工作监管,及时掌握高职院校内部的风险管理环境,为风险辨识和应对奠定良好的基础。

(2)制定人事档案风险管理工作目标

对人事档案进行全面风险管理,核心目标就是要确保纸质人事档案及人事档案信息的安全。人事档案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领导层的决策到人事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入库、扫描等,每一项工作都有可能存在风险,并且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高职院校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在制定人事档案风险管理工作目标时,要充分权衡高职院校的风险偏好及人事档案管理目标导向,将人事档案安全风险控制在确保人事档案及档案信息安全的范围之内。此外,人事档案风险管理工作目标的制定,要将不可控风险纳入其中,因为有些风险是不可抗的,并且造成的危害是极大的,如地震的发生所造成的恶劣影响。涉及这类风险源,在制定风险目标时,需综合考虑风险应急预案,及人事档案信息的异质异地备份等工作,最大限度地保障人事档案及信息安全。

(3)开展人事档案风险评估

全面风险管理的风险评估工作,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三个方面的内容。高职院校由人事档案管理部门负责牵头,联合人事档案管理所涉及的相关部门,结合人事档案风险管理问卷调查、评估小组会议讨论、人事档案风险情景分析等方法,全方位地系统排查,准确识别人事档案风险点,并对风险隐患以及风险源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分析,评估其对人事档案安全的影响程度,以及该风险存在的隐患和利用价值,明确各类人事档案风险源的轻重程度,并根据各自的风险特点制定人事档案风险的控制顺序。针对潜伏的重大风险源要认真进行风险辨识,并组织评估小组对其进行深入地风险分析和风险估测,制定一般风险源、重大风险源的区分及判定标准。对总体风险评估达到高度风险以上的人事档案风险点,高职院校应特别关注并适时开展人事档案专项风险评估,同时安排有关部门对重大风险源进行重点监测,随时掌握该风险的动态及变化的趋势。

(4)对人事档案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人事档案风险管理工作组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按照人事档案风险源等级,围绕人事档案及信息安全总目标,运用人事档案风险规避、风险转移或转换、风险控制等方法,制定人事档案风险管理应对策略并上报学校人事档案风险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结合学校人事档案管理的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等,确定人事档案风险管理应对策略并布置实施。由于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风险管理层要定期召开研讨会,及时收集、讨论新的风险源并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对风险应对效果不好的策略要进行及时的修订,确保人事档案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在风险控制的过程中,通过运用PDCA循环法,及时检验人事档案风险控制方式的正确性及控制的效果,及时总结工作规律,不断提升高职院校人事档案风险应对的能力。

(5)加强与部门、教职工的信息交流与沟通

人事档案管理风险不是静止不变的,它是动态变化的。因此,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部门需加强与其他部门、全体教职工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工作,及时、敏锐地感知人事档案风险,最大范围地了解和掌握人事档案风险动态以便及时做好应对策略,促进档案安全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作为牵头部门,要做好人事档案风险管理的统筹和协调工作,定期开展人事档案安全管理工作布置会,明确相关责任部门人事档案风险管理的重点防控点和防控对象,形成相关部门、相关责任人通力配合、各司其职、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加大对人事档案安全风险宣传工作,通过微信公众号、QQ群、校园网公告栏、校园外网等及时推送人事档案安全管理知识,增强广大教职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并内化于教职工的行动和习惯,塑造高职院校校园人事档案风险管理文化,共筑高职院校人事档案安全保管壁垒,将高职院校人事档案风险降至最低。

(6)建立人事档案风险监督和责任追究制

高职院校人事档案全面风险管理的规范、科学运转,离不开相关职能部门的有效监督和管理。高职院校需建立健全人事档案安全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强化人事档案安全风险监督和指导工作,压实人事档案安全风险管理责任,将工作细化管理、细化分工,全面、综合考虑存在的人事档案安全风险。特别是要加强对人事档案重大风险源、重大安全隐患、重大决策管理和实施过程的监督;同时,要督促人事档案管理部门运用PDCA循环法制定自查自纠制度、监督反馈制度等,通过不断地在工作中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不断总结、改进并提升人事档案风险管理的质量,使每一次的循环都得到新的突破与提高,整个人事档案风险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得到不断地完善,运作更为成熟、科学,从而保障人事档案安全。

三、结束语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为高职院校人事档案风险管理拓宽了工作思路,构建了人事档案风险管理新格局。目标维度明确了人事档案风险管理工作定位、目标指向;组织层级理顺了分工和职责,层层夯实责任;风险管理要素维度细化了高职院校人事档案风险管理的各项要素,使实施过程全面化并合理、合规。人事档案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不仅确保了高职院校人事档案和档案信息的安全,并且为发挥人事档案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于海燕.预先危险分析在档案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档案学研究,2018

[2]谢尊贤,李艳艳,文小琼,杨彬,米顺.基于物元多级可拓模型的档案流转安全风险评价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8

[3]张美华.人事档案安全风险管理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7

校园管理知识范文2

关键词:业财融合;财务管理;课程改革

中国经济进入到了新常态,企业面临着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与压力,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其发展,企业急需进行财务转型,实现业财一体化,这也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不但要关注会计科目、凭证及报表,还应积极思考与改变,从核算型人才转变为管理型人才。教师应紧跟业财融合的要求,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与手段进行改革与更新。

一、教学现状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这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会计核算的能力,更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可是部分院校在培养学生时定位不够明确,没有及时根据市场需求、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只要求学生拥有处理企业相关的经济业务的能力即可,在实践能力上虽然也作了一定的要求,但是并不明确。财务管理实训课程作为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分析能力,该课程具有知识的理论性以及非常强的实践操作性。目前,财务管理实训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如下:

(一)课堂教学知识面狭隘,未体现业财融合

业财融合意味着财务会计人员需要站在业务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能够帮助企业业务提高经济的合理性、资源的适配性和经济业务的合法性。而在财务管理实训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仍有教师授课过程中照本宣科,这就造成了两个问题的出现。首先,财会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以企业资金运动及变化为基础,因此专业课程之间是处于紧密联系的状态。学生在对企业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时,还需要开展纳税申报、成本费用的计算与管控、营运资本管理等多种工作。教师专注于单门学科知识点,没有将专业课程进行联系,使学生无法形成完整的财会知识体系。其次,课堂教学未能将业务与财务相结合,财务会计在未来不仅仅能对经济业务处理,还需要对业务的发生进行事前的预判、事中的监督及事后的评估,而目前实训内容主要集中在价值的计算、账务处理、各类单据和报表的编制与处理上,所涉知识点比较狭隘,与管理型财会人员所需知识结构与人才素质无法匹配。

(二)教学知识更新缓慢,实训内容滞后

我国现在大部分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但是对于这一类型的企业而言,由于公司自身成立时间较短、硬实力较弱且抗风险能力低等特点的存在,所以很难运用到传统的筹资形式。不仅如此,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小额贷款、众筹等一些新型的筹融资方式也正深受中小型乃至微型企业的喜爱。而由于知识点更新缓慢,导致财务管理教学内容和实训过程也较为滞后,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缺乏灵活性

大部分高职院校实训课程都依附着理论课出现,周学时少且分散。目前学校都基本实现多媒体教学,但教学手段与方法还是集中在教材与PPT上,授课内容偏向于理论,教师讲授结束每一章节知识后即开展实训,实训内容通常是将纸质版习题、案例以电子化的形式进行呈现,实训所涉内容零碎且没有相关性,未能反映财务管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这不仅造成学生听不懂、兴趣低等问题的出现,更没有发挥多媒体灵活多变、网络化、信息化的优势。

二、财务管理实训课程改革与探讨

如何将财务管理知识点融入至实际业务中、如何将财务管理与其他课程相结合是教师所面临的难题。目前,笔者所在单位建立并配备虚拟仿真实训室,并在拥有财务管理实训软件的基础上引进了VBSE虚拟仿真综合实训软件,利用该软件学生不仅可以在线上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流程及业务处理,完成会计、税务等工作内容,还可以在线下以模拟经营的形式,通过担任企业CEO、CFO等职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使学生参与到企业开业、生产、销售等全过程,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并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风险分析与承担能力和协助能力。

(一)财务管理实训课程教学设计

通过使用VBSE虚拟仿真综合实训,线上线下将同时开展教学活动。VBSE虚拟仿真实训把“把企业搬进校园”作为设计理念,它以企业设立、生产、销售等资金运动过程为基础,通过模拟设置工业企业、商贸企业、银行及税务局等,通过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岗位参与运营。实训主要分为两大模块:固定业务模块和自主经营模块。实训所需开立的企业和岗位数可由教师按班级具体人数进行设计。通过运用平台,参加实训课程的学生能够在同样的环境下分组体验不同类型企业、不同岗位的工作,并完成相关运营与决策任务。

1、固定任务流程

固定任务部分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流程,复习理论知识并加强动手能力,该流程主要包括购买设备、出售设备、解聘和招聘工人等任务。利用VBSE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教师事先制定企业盈利目标,学生需进行设备价值的计算、购买设备所选取方式等练习,还要完成开具发票、书立合同、会计凭证填写等内容。这在检查学生的会计处理、纳税申报、财务管理基本知识的掌握及运用程度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了解每一项业务的由来及处理程序。以采购业务为例,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将不仅仅要完成审核原始凭证并作会计核算的工作,最主要是评价企业所选供货商是否合格、采购行为是否符合规范、所购设备是否符合企业要求、支付周期长短等方面,重点培养学生能对采购的形式、支付的方式及风险的防范等内容进行把控。

2、自主经营流程

在完成固定业务流程后,学生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及业务流程有一定的了解,即可开放权限进行自主经营活动。在自主经营模块,学生通过团队协作的形式运营企业,根据团队制定的目标开展各项活动,教师不进行任何的干预。在这一阶段,每个团队都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学生经营的企业可能会出现是否研发新品、是否新增生产线、是否扩大市场、是否选择上市甚至企业破产等多个问题,这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还要求其具备承担每一个决策所面临的后果与风险的能力。自主经营模块主要作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大局观念,能够让学生从CFO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同时也锻炼学生的领导能力、协作能力、分析能力和风险承担的能力。

(二)财务管理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财务管理实训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计算和分析的能力,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决策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在业财融合的背景下,教师对实训内容、实训软件的选择、考核方式都进行改变。学生在课堂上拥有较大的自由度,在完成固定模块任务后可以自行决定下一步工作,极大的激发了学习兴趣。

1、课程设计体现业财融合

财会类专业开设的实训课程繁多,但基本上是围绕着传统财务工作进行开展的,其更强调会计岗位的工作处理以及纳税申报工作的结合。财务管理实训课程不但要求学生对企业生产经营业务进行会计处理、成本核算及税务工作的完成,其特色在于模拟了公司经营管理的全流程,从企业的开设、人员的招聘、资金的筹集与产品的开发等各个模块,我们都需要学生全程参与并跟进,让财务人员能真正接触到业务活动,使财务人员懂业务,实现了财务对业务活动的评估、监督和管控。不仅如此,不同企业的经营活动,都离不开财务人员的大力支持,不论是材料或设备的采购、筹资方式的选择或市场营销模块,都需要财务工作人员进行参与,该实训模式也符合了业财融合背景下市场对财会人员的要求,也满足了人才培养的目的。

2、虚拟经营,全真模拟

通过分企业、分角色进行虚拟经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对应的岗位代入到仿真的企业内外部环境中,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他们能够接触到业务流程和商务环境中,并提升了其实践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更弥补了之前教学过程专业知识点分散、课程之间没有相互联系的缺憾,创新教学设计,改革了教学过程。

3、完善了课程考核模式

在以往的课堂里,通常是由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分,但是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教师不能完全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与结果,这对学生最终考核成绩产生了极大的干扰。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平台对学生的具体操作结果进行自动评分,还可以利用学生互评的形式进行评价,这可以让每一位学生的成绩都更加的合理,体现真实性与公平性。

三、结束语

财务管理实训课程作为一门综合实践课,其教学设计与授课方式的改革与创新要符合业财融合大背景,是顺应会计转型的要求。教师在承担这门实训课程时,应积极从教学大纲、设计及授课方式等方面着手,力争把业务流程与财务工作相结合,把学生从只能做账、出报表的单一型人才培养成具有全局意识、具有决策能力、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谦.业财融合趋势下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重构[J].经贸实践,2018(11)328-330.

[2]欧阳丽华.基于业财融合视角下财务管理综合决策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财会学习,2018(33):218-219.

[3]邹晓琴.“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创新探讨[J].商业会计,2019(05):122-124.

[4]繆启军.业财融合视角下复式记账改良研究—以生产活动账务处理为例[J].会计之友,2020(01):30-35.

校园管理知识范文3

一、高职院校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简述

高职院校办公室档案管理是指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以纸张、图像或其他载体记录各学院师生的学籍、处分、升学退学等事务的数据库,以及收集的资料进行管理。由于不同类型的文档文件有不同的储存要求、存储格式,因此办公室档案管理员必须定期更新、删除、分类排序和新增文档文件。

二、信息时代高职院校办公室档案管理的特点

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业务向信息化转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逐渐被淘汰,大数据管理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正在建立完善电子档案数据库,将学校无法存储、易于损毁的纸质资料转化(备份)成电子资料。高职院校档案管理服务模式更加多样化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进程促进了档案管理系统的智能化和服务模式的多样化。例如,部分高职院校的网上检索模式能够帮助教师准确检索出学生的各科成绩、排名,以及与上次考试成绩的对比,方便了教师对学生的管理。高职院校档案存储空间扩大传统的纸质文件资料不仅占据空间大,而且还需要进行特殊保护,以防止其氧化。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电子文件应运而生。与纸质文件相比,电子文件解决了存储空间不足、维护成本较高等问题。

三、促进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的意义

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更新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许多现代化档案管理技术已经应用于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极大地提高了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便利性。随着新技术的应用,高职院校办公室的档案得到了及时的更新与补充。有效提高查找效率传统档案管理的查找形式主要是人工查找,即使利用终端进行查找,也有可能由于缺少完整高效的资料数据库而遗漏资料文件,查找效率并不高。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具有局限性,无法有效收集利用大量电子文件,这严重浪费了管理者和信息使用者的时间,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档案数字化管理可以有效提升学校档案资料的使用率。

图书、文件和信息的集成管理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分散式的管理模式对使用员工、工作设备、数据和网络平台等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多个独立系统可能会导致一个整体系统产生较高的重复率,从而增加管理成本。因此,对档案进行一体化、系统化的信息化管理,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以学校归档文件管理为例,高职院校建立统一的管理体系,在集成指导、制定和实施管理规则下,加强文件的统一化、标准化管理,统一上级颁发的相关文件、发表的论文数据、师生花名册,积极与文献和信息资源库合作,加强对档案信息的综合管理,制定统一的学校信息化归档制度,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构建统一的校园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对档案库房与网络平台的联合利用。促进高校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随着各类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高职院校办公室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现状和工作需求,做出全面、系统的调整和转型,加大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力度,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在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的同时,广泛收集、整理、汇总内部档案信息资料,不断完善档案管理内容,为高校改革转型提供准确、可靠的参考资料。保证档案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档案可以直观地体现各部门、各岗位人员以及业务活动开展的基础信息,为高校后续决策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因此,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灵活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创新档案管理工作,可以打破传统管理模式的制约,而利用信息化技术将不同类别的档案信息存储到共享信息数据库中,可以有效保证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四、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与传统的数据管理相比,大数据下的档案管理要求具有更高的归档、销毁和移交管理功能。档案管理员应熟悉并灵活运用大数据技术,挖掘有用的文件数据,推动学校朝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智慧学校的建设项目为办公室档案管理提供了很多机会。因此,利用建设智慧学校的机遇,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管理档案信息,从而利用信息技术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服务。为更好地使用信息库,必须运用信息技术为学校的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更加便捷的条件。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数字校园、智慧学校等概念的出现,大数据信息技术在学校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已经成为趋势。

人们越来越重视网络信息泄露问题,网络安全、信息安全一度成为热点话题。随着智慧学校建设的迅速发展,档案管理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在打破学校传统管理理念的同时,重视数据安全,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中文档存储的安全系数,在更安全的空间存储有关国家、校园的信息。存储空间有限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形成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化资源与电子档案获得了快速发展,办公室档案管理对档案申请、档案管理与备份有了新的要求。大部分信息都具有实用性,但是为了在众多信息(横跨十几年、多级别多科目的信息)中选取所需要的内容,就不得不考虑以下几点。首先,在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档案整体评估时,可以直接利用计算机分析档案的价值,为以后使用档案奠定基础。其次,现代档案管理业务对非结构化电子文档进行云计算,确定了数据和数据之间的联系,从而扩大了管理的范围,并成为实现图像数据管理和空间数据分析的重要基础。最后,档案数据中的大数据保存与数据备份需要采用大数据处理技术。利用大数据管理技术构建文档数据库系统,提高档案管理的归档效率。但是实际上,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大数据技术存储空间受到了限制。虽然人们能够利用各种各样的技术提升数据保存效率,但是内存空间却是有限的。

在有限的内存空间中进行大规模的文档数据处理,意味着可能要简化部分次要数据,如果这部分次要数据得不到较好的保存,那么在临时需要查找时就可能会被遗漏。办公室档案管理员意识淡薄有些部门的办公室档案管理员由于年龄、学历、工作能力等因素,从事办公档案管理工作时,采用旧有的的管理技能和方式,同时也没有进行专门和系统的档案专业知识培训,导致管理意识比较陈旧,容易在档案的查阅、分类、整理和归档等方面,出现管理与实践“脱轨”的问题。

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还缺乏职业道德和责任心。粗化分类标准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划分,档案管理工作也需要进行分类。虽然档案管理手段及样式繁多,但是,有些部门的档案管理服务方式却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这可能是因为没有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对所有档案文件进行精细的分类和组织,从而加大了后续查找、销毁的工作量,导致管理人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效率不高,同时也容易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如几份资料张冠李戴、失去保存价值,增加档案管理工作的难度。纸质版档案的维护成本较高有些纸质版文件,如毕业生的学籍档案、学生填写上交的纸质版个人档案等的维护要求较高,维护成本也高。然而,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分配给档案室的维护费用有限,部分档案室只放置一些木制的储物柜来存放文件,没有固定的档案管理仓库,当储物柜装满后,便需要及时整理纸质版档案,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丢失、损坏等现象。由于上述缺点,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必须打破传统管理模式,有效利用数字化管理模式,建立健全信息平台,实现档案信息共享。

五、高职院校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

完善办公室档案管理制度很多部门中普遍存在档案管理人员忽视档案管理工作的现象。因此,各个部门从领导到档案管理员、从主管到员工都需要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改进管理方法,提高个人管理能力,确保档案的安全性。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必须确定归档管理工作的基本程序,并熟练归档管理工作的具体操作程序,运用先进技术对所要管理的文档进行归档处理,并贴上标签,以细化分类。如果接收到的是高级文档,就必须采取保密措施,并在计算机系统中明确设置用户的查看权限。以有权限用户的需求为导向档案管理部门首先应当树立科学正确的工作观,针对具体工作和归档业务的要求,不断创新和优化服务体系,打造更优质的用户使用环境,为用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在提高专业服务水平和提供人性化服务的同时,还需要保证有查看权限的用户能搜索到有用的信息。因为用户使用档案的目的不同,需要的档案种类内容也有所不同,所以档案管理者便可以对档案信息系统实行分类管理,以便有权限的使用者查询。

为了适应不同类型档案的管理,必须加强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对传统纸质文档进行数字化管理,以加强对传统文档的管理,有权限的学校机构可以登录外网或局域网共享信息。集成和使用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的电子归档信息,可以提高归档管理任务的实用性。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与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高职院校应实施总体管理模式,以便在执行总体管理战略的信息背景下,有效创新档案管理活动,推动档案管理改革。学校需要在规定的标准下进行规范管理,并有效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同时,在档案管理机制下实现规范化、系统化管理,有效地监督档案数据管理的全过程。例如引入入侵检测机制,以及使用侵入测试的各种软硬件系统,如果存在侵犯档案管理系统安全的情况或是整个信息系统出现被入侵的迹象,就应马上启用安全机制加以处理,切断互联网,封闭整个信息系统,向管理员报警,等等。目前,高职院校办公室的档案管理主要由非专业或兼职人员管理,其可能会缺乏专业管理知识和责任感。为此,还需要全面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从安全意识、信息风险意识和保密意识三个方面增强管理员的管理意识。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档案资源管理事实上,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很少,很多都是兼职,其缺乏档案管理方面的专业素养。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不足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因此,在信息时代下,有必要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训,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感,提高其职业素养,从而实现对档案资料的规范化管理。档案管理人员应理性地看待自己的工作,正确认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树立科学正确的工作观。

六、增强档案管理创新意识

为了保证高职院校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院系领导以及管理人员应打破传统,转变观念,借鉴优秀的档案管理手段,增强创新意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高校应加大档案管理的教育和培训力度,准确把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新趋势,及时了解档案技术手段的新动态,广泛对标档案管理先进单位创新发展新举措,找准差距,认清定位,推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为了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还需要不断改善办公室档案管理的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统一整理好、管理好办公室的档案材料,对学校各个部门的发展进行真实客观的记录与分析。

参考文献

[1]刘卫红.信息时代下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J].传媒论坛,2019,2(02):151.

[2]鲁慧娟.信息时代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途径[J].兰台内外,2019(11):21-22.

[3]赵晓敏,徐国栋,都蕾.信息时代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J].办公室业务,2019(15):189.

校园管理知识范文4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教育管理;高职院校

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是将教育教学与行业产业相结合,帮助学生将学校所掌握的知识融合在实践工作中,让学生学习、实践工作、学校教学和企业需求实现完美的结合。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在技能型人才培养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在高职教育中积极建立、深化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国日益重视职业教育的背景之下,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将随着高职院校教育的发展而迅速普及,这既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和发展的新机遇,也对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

1产教融合条件下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

同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产教融合条件下的高职教育要求更加切合市场对人才的需要,主要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为学生的顺利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五个方面的要求。

1.1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情况对接

产教融合的高职教育要求其专业设置必须与市场需要和产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及时淘汰过时落后的专业,设置新兴实用、市场急需的专业。同时根据专业设置要求配置相应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

1.2教学内容与职业发展标准对接

在教学内容方面,产教融合的高职教育要求教授内容既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也能满足学生职业未来发展的需要。实现所教授的内容能够深刻融合整个产业的需求。这要求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候要紧跟产业发展的潮流,及时删减已经过时的内容。

1.3毕业考试与职业证书需要对接

考取国家从业资格证书是学生入职前必备程序,而证书获得应该在毕业前获得,因此,为了适应产教融合的要求,高职院校应当在毕业前辅导学生顺利通过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将教学内容与考试内容相结合。

1.4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施对接

产教融合的教学活动要求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相衔接,使教学内容能够切合生产的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学习内容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课本理论与实际生产相结合。

1.5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实施对接

职业教育不能只是仅仅三、四年的职业学习而应当贯穿于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在产教融合的条件下,高职院校应当做好学生随时“返校”学习的准备,实现终身学习。

2目前我国产教融合教育模式的问题

虽然我国正积极推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依然存在以下的问题。

2.1产教融合机制不健全

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政策虽然肯定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但既缺乏实施指导意见也缺乏相应的配套支持。各个高职院校普遍未建立起系统、规范的产教融合实践机制。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针对产教融合教学质量管理也缺乏相应的监督和规范,校内外尚无任何部门、机构和方式来评估产教融合过程中的教学质量,仅仅靠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的反馈是不足以反映学生学习成果的。

2.2企业配合不积极

产教融合的教学机制需要与社会企业建立广泛的合作,但目前积极主动的都是学校,而企业普遍缺乏参与的积极性,这主要是由于两方面原因所导致:一、教学进程过于死板不能随着企业的生产进度和时间做出调整,企业不可能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配合学校的教学;二、企业在配合过程中并没有获得更多的利益,反而因为配合学校教学可能会耽误生产的时间。因此,许多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仍然仅限于表面上的合作,如:实习,交流,参观等工作,并没有针对产教融合的需要开发全新的教育培训体系和持久的合作关系。

2.3高职院校自身服务企业的能力有待提高

虽然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是针对企业和市场实际需求而建立的,但在实践中,由于高职院校研发新技术的能力较弱,不能随时调整自身教学科研满足企业不断增长的需求。尤其在帮助企业在职员工进行继续教育方面,无法结合企业发展的真正需求,很难吸引到企业参与合作培养人才。造成这种结果主要是三方的原因:从师资力量上,高职院校内能够指导学生学习新技术的指导教师很少;从技术设备上,高职院校的教学设配普遍落后于企业的生产设配;从内容设置上,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设置总是比企业生产实际落后很多。因此,企业对高职院校依赖较小,缺乏合作的基础,整体合作范围有限。

2.4针对产教融合的教学改革不充分

以往的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是建立在强调系统知识学习上的,比起强调职业技能的学习,更加强调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掌握。但这些学习内容对实际工作并没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此外,教学管理方面仍旧将规范性、制度性放置在首要位置,缺乏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要调整内容的灵活性。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对这些问题做出过一些调整,如:对企业人才需求的情势进行调查,调整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但效果并不理想。基于产教融合的教学在大部分改革仍然停留在学习内容调整、增加新课程等表面工作上。

3基于产教融合的教育管理模式构建

基于产教融合的需要和目前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3.1建立统一完善的产教融合教学管理部门

建立基于产教融合的教学体系,必须首先建立完善的管理部门,并在这个基础上充分结合学院的行政管理、师资力量、后勤保障、监督检查等部门,形成由各部门、院系、科研办公室等为一体的多方合作管理系统。管理部门同时负责寻找可合作的对企业对象,并与企业确立合作原则,建立持久稳定的合作关系。因此,该管理部门应该包括三个部分:一、对外部分建立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院校与企业的沟通,促成双方达成合作的共识,并帮助院校有序开展相关工作;二、教学研讨部门,负责研究基于产教融合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三、行政部门,负责教学管理,协调学院中各系与企业的配合工作,同时监督各院系与企业合作教学的情况。

3.2积极建设适合于产教融合的师资队伍

优秀的师资队伍直接影响着产教融合下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也决定着产教融合的教学改革成败与否。因此,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建立适合于产教融合的师资队伍。这些老师应当不仅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也应当具有良好的实践技能,既能引导学生学习最新的技术知识,也能具有根据新技术创建课程和开发设计的能力。为了培养这样一群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应当做到三个方面:一、学校与企业建立资源共享机制,让老师及时掌握企业的技术的最新动态;二、建立基于企业技术工人和学校教师的混编教学团队,让学校的老师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企业需要的前沿技术,使其成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根源;三、从制度上摒弃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束缚的规章制度,不拘一格引入掌握最新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兼职教师,从整体上提高高职院校师资水平。

3.3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监督体系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目标是培养出满足企业实际生产要求、掌握最新生产技术的优秀人才,因此,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监督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基于产教融合的教学管理监督体系不但要求评价过程的科学严谨,也具有形式上的灵活多变。因此,应当做到以下三点:一、随时制定完善精细的评价标准,实现对教学和学生实习的各个环节的监督;二、构建多元化的综合反馈机制,根据学生学习和实习的情况及时将相关问题反映给学校或任课教师。三、引入企业技术人员作为监督人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践情况进行监督。

4结语

在国家大力扶持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情况下,高职院校将获得另一个发展机遇,如果能将其有效利用,就会实现高职院校、学生与企业的共同进步。高职院校只要找到合适的教育管理模式,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才会为企业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并使高职院校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逢旭.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4):57-58.

[2]黄明,胡舒予.产教深度融合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有效运用研究[J].职业教育,2017(8):11-12.

校园管理知识范文5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高职院校;人事管理;改革途径

引言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很多学校在人事管理方面应用信息技术,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部分学校的相关技术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使得人事管理技术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根据时代的发展情况分析人事管理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对人事管理策略进行调整,是当前高等院校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人事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的人事管理能够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但人事管理的信息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还需要高职院校各部门的共同努力。

一、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一)为学校发展提供决策。人事管理信息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人士自愿的共享,能够对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工作提供新的发展方向,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学校应用人事管理的信息能够与教师进行积极的配合,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能够立足全局,实现人事管理工作的协同。

(二)提高工作效率。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化,能够减少传统人事管理工作繁琐的步骤,能够对高职院校的信息进行科学的管理,并能够应用信息技术快速统计出准确的数据,使人事管理工作发生质的飞跃,很大程度上提高人事管理水平和人事管理工作的效率,能够有效地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使得人事管理信息的准确度得到提高。

(三)使信息资源利用最大化。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工作在进行的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使得各方面的信息更好地融合,使不同的信息平台之间实现信息的共享,能够对数据与资料进行有效的处理与加工,使得相关信息得到最大化的应用,许多高职院校逐渐实现了人事管理信息化,但进程较为缓慢,对于信息的处理还处在发展阶段,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但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资源的提取与利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对人事管理信息化的定位认识不足。很多高职院校对于信息化的人事管理缺少足够的认识,很多学校只注重信息化设备的引进,却没有使得这些设备发挥出成效。很多院校意识到了人事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但是并没对人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有充分的了解,在人事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盲目性,并没有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立人事管理工作的目标,没有能够对人事数据和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导致人事信息的多头建立,信息共享难以实现,直接降低人事管理工作的准确性。

(二)职能分散导致人力成本增加。很多高职院校在人事管理过程中处出现各部门职能混乱的现象,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也被称为信息孤岛。高职院校有着众多的管理部门,各部门之间应该各司其职,进行科学的分工与配合,但是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过少,使得各部门的工作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各部门有着自己所负责板块的对应的数据库,缺乏信息交流和共享,不仅造成了人力、设备资源的严重浪费,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信息无法进行对应的现象。各部门的人事管理系统之间未能进行整合关联,从而使得信息的准确性不高,工作效率低下。

(三)缺乏有效规范管理。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工作发展时间并不长,而信息化手段的建设在近几年才逐渐应用广泛,高职院校并没有从根本上掌握人事管理的技术,仍然应用传统的人事管理手段,使得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变得十分缓慢。高职院校缺乏对人事管理工作的规范管理,使得人事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误差,影响了整体的人事管理工作。使得人事管理信息更新速度太慢,也直接导致了人事管理水平的降低。部分院校的人事管理人员分工不明确,使得不同工作人员做着相同的工作,一部分工作岗位有空缺,对人事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造成了阻碍。

(四)人事管理工作人员水平不足。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事管理工作不仅仅是管理部分的工作,管理工作已经延伸至校园的任何工作环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信息进行整理,院校的管理者要根据教师的实际发展对教师的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这就对人事管理能力提出了要求。很多管理部门的人员不具备专业的人事管理知识,在信息技术操作方面也不熟练,影响了高职院校人事管理的整体进度,降低了信息化管理的优越性。人才能管理的不足导致一部分院校的先进技术手段的运用跟不上,对于信息的更新与维护做的不及时,影响了院系的整体发展。

三、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工作的改革策略

(一)充分认识人事管理信息化的内涵。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工作逐渐发生了变化,在扩大范围的同时,还要对所得的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就停留在表面上关于信息的记录,还会偶尔出现错记、漏记的现象,影响整体的人事管理工作。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无法适应信息的快速更新,高职院校要充分地认识到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内涵,并制定详细的、科学的人事管理计划,对相关人事信息和数据进行深度的加工与处理,拓展人事管理的范围在充分认识到人事管理的内涵之后,就要结合信息化的背景对其进行建设,信息化的人事管理要与学生与高校的发展相照应,建立多层次、多功能的人事管理系统,为管理者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职业院校的人事管理活动进行更全面的更新。

(二)实现人事管理信息资源共享。高职院校的人事信息在变化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重复,使得人事管理工作变得繁琐,这样的情况促使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工作的转型,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工作急需朝向信息化发展,才能逐渐地提升人事管理工作的准确性。高职院校应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相应的人事管理平台,学生与教师能够根据实际的需求对平台的建设过程提出相应的意见或建议。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以服务学生为主,能够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逐渐形成资源的共享。信息共享能够有效地提高人事管理的效率,能够以强化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工作为基础,服务于广大师生,一部分信息经过加工能够产生新的价值,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部门应打破传统人事管理的桎梏,改善信息孤岛的现象,建立一站式的办事平台,病史各个信息交流平台的信息互通,实现人事管理信息资源共享。发挥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提升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效率。

(三)制定相应制度政策,进行规范化管理。高职院校的人事信息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人事管理平台中的很多信息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因此要对信息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保证信息的及时更新和信息的准确性。职业院校的人事信息与教师的职称评选与职务升迁有着一定的联系,一部分教师在人事管理中带有一定的私心,会使得人事管理信息被篡改,影响学校对教师的整体评价。因此职业院校需要建立完整的制度体系,保证人事管理过程的规范化。首先,要在高职院校内部树立信息化观念,打破传统的人事管理手段,将手工操作转换为计算机操作。其次,形成固定的人事管理系统,帮助管理者高效的进行人事管理工作,并对管理者的行为进行约束。信息化背景下的人事管理工作将管理方式变得程序化,减少了管理者的工作量,使得人事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准确性也逐渐提高。

(四)提高人事管理人员的综合水平。学校需要对人事管理人员定期培训,提升综合技能和业务水平。同时,人事管理工作不仅仅停留在管理部门,也应该深入到学校的各个班级中,学校应定期对所有教师进行培训,使学校的所有工作人员都能体会到人事管理的重要性,并能够对信息化的管理技术进行操作,使学校的所有员工形成一个固定的体系,体系中的人事管理应层层递进,校长能够对教师的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教师之间也能够彼此了解与请教,教师也能够掌握更多的学生信息,在很多高职院校中缺少相应的人事管理专业人才,担任人事管理的教师通常都是在其他岗位借调的,对于计算机等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应用并不熟练。很多学校对于人事管理十分不重视,也忽略了培养这方面的人才。职业院校应适当聘请专业的人事管理人员进入学校,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人事管理技术进行改革,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便捷而高效,能够全面提高人事部门的办事能力。

四、结语

将信息技术融合在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中,能够为学校发展提供决策、提高工作效率、使信息资源利用最大化。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信息化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得知,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工作存在着对人事管理信息化的定位认识不足、职能分散导致人力成本增加、缺乏有效规范管理、人事管理工作人员水平不足的问题。通过充分认识人事管理信息化的内涵、实现人事管理信息资源共享、制定相应制度政策,进行规范化管理、提高人事管理人员的综合水平等手段能够有效实现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工作的改革,提升高职院校人事管理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魏霞,金凌虹,陈建林,潘林超.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的战略意义与系统设计[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27(2):208-210.

[2]杜刚.信息化背景下高校人才管理机制创新与效率提升路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10):227-229.

[3]邹菲菲.信息化技术背景下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36(9):7-9.

[4]赖初荣,杨东梅,齐家阳,任杰.加强高校人事管理打造人事信息化平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27-29.

校园管理知识范文6

企业通过知识管理的四个环节形成有效的知识管理活动,然后将新知识应用到企业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中,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以实现规模效应,最大化的降低生产及管理成本。知识管理的实施使得企业员工知道谁拥有什么知识,方便他们信息的交流,从而提高企业绩效。知识型企业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潜在机会的价值,并有能力从这些机会中提取价值。知识管理影响企业绩效,管理者是有限理性的,面对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需要利用组织生产的信息和创造的知识来协调组织活动。根据上述讨论,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员工管理能力与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通过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梳理,本文构建以下概念模型及假设关系。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样本

本文采用滚雪球方式,以成都市企业为中心,对处于成都市内的企业采用纸质问卷调查,处于市区外的企业一般由朋友纸质或者直接发送电子版问卷。此次调查涉及的行业有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保险业、教育咨询业以及通讯服务业等。问卷填写人员为各企业的管理人员,此次问卷均为结构化问卷。问卷发放的时间范围为2013年9月到2013年12月,共回收有效问卷95份,回收率为82%。

2、变量测量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用Likert5点量表的形式对变量进行测量,1~5表示从“很低”到“很高”依次过渡,分别为“很低、较低、一般、较高、很高”。知识管理能力的测量,在参考Gold所提出的量表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和修改,包括员工知识获取技术状况、高层对知识获取的重视程度、知识获取途径数量、知识共享的技术状况等9个变量。企业绩效的测量,本文所采用的是员工个人对于企业绩效与同行业平均水平相比的感知程度,它包含了产品和服务质量、市场开拓能力、科研能力、新业务创造的效益、客户满意度等5个指标。

3、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本问卷的分量表的Cronbach?s值均达到了0.8,信度良好;通过对知识管理能力和企业绩效两个潜变量下的14个指标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知识管理能力和企业绩效通过了效度验证。

三、研究结果

运用相关关系分析,对员工知识管理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显著性水平  =0.05的情况下,企业绩效与员工知识管理能力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61,说明员工知识管理能力与企业绩效的两变量之间的关系显著,且为正向相关关系,即员工知识管理能力越强,企业绩效越好,文章假设得到论证。

四、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校园管理知识范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创新意识;培养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是从事教学管理的重要主体,其理念、思想意识等将对具体的工作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深刻认识这种影响并做一定的意识培养,能使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与具体情况更具适应性。就目前来看,随着各项技术的应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活动有了全新的背景。在新背景下,传统意识的局限性在明显的放大,这种情况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基于新环境分析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遇到的机遇和挑战,并对其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和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信息化带给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挑战和机遇

1.1挑战分析

从现阶段来看,信息化背景给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了十分显著的挑战,具体体现在两方面。其一,信息化背景使得高职院校在信息获取方面的便捷度有了明显的提升,其发展不仅拓宽了资源获取渠道,也拓展了资源内容,这样的局面改变了过去部分高职院校在信息方面的固有优势,让各高职院校之间的资料共享度更大,接触面更为丰富。换言之,过去固有的高职院校竞争体系被打破,院校竞争的压力会不断加大。其二,信息化发展为高职院校带来了较为陌生的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什么样的措施有效、什么样的理念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均是未知数,这也让高职院校的办学以及教学管理充满着探索性。

1.2机遇分析

信息化背景给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一方面,信息化大环境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手段,而这些技术对于高职院校的具体发展均是十分有利的,可以说技术改善为高职院校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另一方面,信息化背景带来了全新的理念与意识,而目前的高职院校要发展,正好需要理念与意识的创新。因此,可以说信息化背景为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创造了机遇。

2高职教学管理人员意识在实践中的作用分析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的意识在实践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分析这种作用可以更加清楚地认知意识的价值。

2.1意识将决定管理实践的方向

从现阶段来看,高职教学管理人员意识的突出作用体现在能够决定管理实践的方向上。从具体事例来看,人员的思想意识水平决定了教学管理的实际操作层次。目前的高职院校数量众多,有的院校能够紧紧抓住社会发展趋势,把握社会需求,实现自身的改革和发展;而有的院校只能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无法紧跟时代的步伐,老旧专业一成不变,归根结底还是意识理念不同。因此,意识对实践行为有重要指导作用,意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实践的具体效果。

2.2意识决定了管理实践的综合效果

意识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其能够影响管理实践的综合效果。从高职院校的具体教学管理实践来看,其具体的管理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完成的,所以具体工作部署和安排的全面性与意识的全面性有关,如果意识思考有纰漏,那么就会在管理安排中体现出来,最终造成管理综合效果的下降。只有意识思考全面了,其对实践的指导才具有全面性与综合性。

2.3意识对管理改革和完善有推动作用

意识还对管理改革和完善有推动作用。当前的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面对社会,实现自身的价值提升,均在积极地进行办学改革,而改革的有效推进和意识的指导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意识是否先进,是否具有创新性,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会严重影响到改革的实践效果。在目前的社会实践中,各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中都十分重视意识上的创新。

3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培养,依靠单方面的措施利用是无法实现的,因此需要基于意识养成的主要因素做综合措施的构建。这样,最终的意识培养效果才会更加显著。管理人员创新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如下。

3.1分析教学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的意识

既然是意识创新,那么就要清楚教学管理人员应具备哪些意识,这样,相应的创新意识培养工作才能更加有效。就目前来看,在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办学市场性在逐渐提升,因此具体的教学管理也要向市场化方向发展,教学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市场意识。这样,其教学管理规划才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的变化,从而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的人才需求、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另外,信息化背景会为教学管理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支撑,所以教学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信息利用以及资源优化的意识。这样,教学管理才能更加经济有效。总之,在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市场意识、资源意识、竞争意识以及成本意识,这样,其教学管理的规划和执行会更具时代价值。

3.2强调意识对管理的作用和创新的价值

教学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培养可以使相关人员了解到管理的重要作用,从而强调意识创新的价值。现阶段我国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职院校的数量较多,但是各个院校的办学水平却参差不齐。网络平台能够获取各个院校的信息资料,基于网络做信息收集,然后对比各个院校在办学方面的差异,这样可以总结办学水平较高的院校其在办学方面具备的优势。通过总结会发现,办学水平较高的院校,普遍存在两点优势。其一,是意识较为先进。办学水平较高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地进行意识创新,努力让自己的教学管理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由此使得学校发展和社会进步成为有机整体,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其二,是意识的执行和落实比较到位。在先进意识的基础上,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人员能够执行意识,使意识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创新意识的培养中,通过高职院校的管理案例让管理人员明白意识的价值,这会让管理人员对自身意识和意识创新有全新的审视。例如,随着招生的生源类型逐步多样化,不同类型的学生之间,文化素质、学习习惯、行为认知等许多方面差异明显。在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学业考核等常规的教学管理方面都需要动脑筋,多思考、多创新,找到与之对应的办法来进行管理。不能将注册入学、提前招生的同学与普通高考入学的同学等同视之,否则一方面会造成不同层次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另一方面也会增加老师的教学难度,无法保证教学效果。

3.3基于意识培养方向做针对性的训练

教学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培养需要基于意识的培养方向做针对性的训练。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需要接受周期性的学习,只有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强调创新,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工作人员才会有更强的意识去突破固有理念。就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人员创新意识培养来看,可以基于学校建设对创新课题进行研究,学校可以鼓励教学管理人员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将看法、意见等进行汇总后,召开创新方案讨论会议,由此将不同老师的想法、意见做完善和提炼。基于此种完善和提炼,总结具有可行性和创新意识思想并在教学管理中进行应用。这样,老师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会受到鼓励。另外,周期性地组织相应的活动,使老师们积极地参与和进行教学管理的思考,提出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新看法新思路,其意识创新的频率也会越来越高。同时,定期组织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学习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和方法,多跟其他学校的同行进行沟通与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做法。

3.4及时进行必要的总结提升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培养,总结提升也十分必要的环节。所谓的总结提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对教学管理活动的总结。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意识来源于实践,而实践可以检验意识的正确性。教学管理实践能够催生意识,将这些意识进行总结和提升然后应用于实践活动,可以确认意识是否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通过不断的总结和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会有持续不断的创新性理念作指导。其二,是对思想的总结和提升。在教学管理中工作人员会有自己的思考,但是这些思考往往是零散的,通过不断的总结和提升将这些零散的点变为完整的体系,这样,思想的组织性和架构成果会更加突出,其在教学管理实践中的作用发挥会更加显著。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现代化发展需要全新的理念和意识,教学管理作为高职院校发展需要改变的重要因素,有意识的创新会提升具体的工作效果,因此分析研究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创新意识的培养,这会为高职院校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李竟雄.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创新意识培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20):86-87.

[2]张在晨,王放.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创新路径研究[J].科普童话,2018(8):38.

[3]李泓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与实践研究[J].现代交际,2018(11):159-160.

校园管理知识范文8

关键词:地方高职院校;绩效管理;现存问题;解决措施;分析

我国的高职院校的发展已经经历过了较长岁月,其模式早已从最初的规模扩张转变到内涵发展阶段。要想提升高职教育的质量,就必须要拥有一支水平高、活力好的教师队伍。现实经验证明,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应当是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学队伍。所以必须要对高职院校的教师团队展开有效的绩效管理,通过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活力,但是就目前的现实情况看来,地方高职院校在实施绩效管理的时候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何科学解决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摆在地方高职院校面前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目前地方高职院校绩效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绩效管理的认知存在偏差,将绩效考核错认为绩效管理

就这个问题来说,地方的高职院校通常都会出现这种错误,大多数的地方高职院校在实行“年终考核”的时候,都将重点侧重于绩效考核。细致分析可以了解到绩效考核确实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从本质上来说,绩效考核是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系统,但是需要知道的是,绩效考核侧重的是判断和评估,而判断和评估又仅仅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方面,它并不能代表绩效管理全部。所以就绩效管理来说,必须要把它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看,立足于高校教师的特征,严格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绩效管理的工作中将大学精神作为重要内容,摒弃掉用考核评估代替绩效管理的模式。

(二)地方高职院校的绩效管理模式缺乏特色

高职院校与普通的本科院校是有着区别的,高职院校的教师团队是专兼结合、工学动态组合的教学团队,这显然是与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师队伍有所区别的。比如说,鼓励现有的教师加入到企业当中展开实践,将企业的兼职教师引入到高职院校的文化当中,但是要使得这些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的特殊性,充分的在学校的绩效管理当中体现出来。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也是与普通本科院校的科研工作有所不同的,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更多的是用在技术的应用和服务方面的。由于这个原因的存在,如果仅仅采取兼职教师拿课酬,专业教师获得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以及通过的方式进行绩效管理的话,这显然是不利于“双师”教学团队的长期建设的。

二、解决地方高职院校绩效管理存在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转变绩效管理的认识,充分把握住核心思想

绩效管理的作用是非常积极有效的,因为有效的绩效管理能够最大程度的开发出人的潜能,绩效计划的制定主要是通过管理者和个人经过沟通商定出来的。在这之后,就进行具体的绩效监控和考核,并且在绩效的反馈当中展开工作的改进。所以说,绩效管理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沟通过程。地方高职院校在展开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时,最为关键的一点是,高职院校管理者以及教职员工的观念必须要展开相应的转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特征必须要得到明确。除此之外,要将整个高职院校的绩效管理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必须要摒弃掉以往的片面绩效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必须始终谨记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是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的,不能将两者对等起来。绩效管理的本质是注重过程的管理,而绩效考核它单单只看重事后考核工作的结果,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地方高职院校的绩效管理改革者,只要充分的认识到绩效管理本质概念,那么一定可以建立科学完善的高职院校绩效管理制度。

(二)在绩效管理的模式当中充分融入高职教育的特色

首先来说,绩效考核的参数指标中,要将教师到企业实践的要素合理的进行考虑,同时也要注意教师进行专业建设以及实验室建设的因素,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因为,地方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这些方面的投入精力比较多。所以在考核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到这些方面,要将教师的自行投入考虑到其中,在核算教师工作量的时候,不应当对教师工作量进行“打折”计算,这样也就避免挫伤教师在这些方面工作的主动性,进而地方高职教育的特征也就被充分的展现出来。其次,在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过程中时,要将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特殊性考虑到其中,也就是不能使用传统的课题、论文来指导教师科研,而是需要将科技的应用、技术的转化以及社会的服务作为重点考核对象。最后,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有意识的将高职院校教师的“大学精神”营造出来,高职院校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大学,它自然就有其自己的“大学精神”,这种大学精神是“技兼于道”的落实精神,只要在绩效管理中注重对这种实践精神的考核,就一定能够使得高职教师树立相应的大学精神,进而高职学生才能被培养成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

三、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详细描述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地方高职院校的绩效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就展现在对绩效管理缺乏正确全面的认知、绩效管理模式缺乏高职特色上,相信只要地方高职院校绩效管理工作者,端正认识,结合着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一定可以改善绩效管理的现存问题,从而推动我国高职院校又快又好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凌征强,陈艳.广东高职院校图书馆实施绩效管理可行性调研报告[J].图书馆学研究,2013(09):38-43.

[2]刘正安.高职院校绩效管理:逻辑意义、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职教论坛,2016(04):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