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课程范例

项目课程

项目课程范文1

【关键词】护理;综合实训;课程设计

随着医院对护理工作要求的不断提升,为适应这种新形势下对护理专业的高要求,护理教育工作者必须提升护理专业的综合素质,培养出适合新形势下新要求的实用型护理人才才能满足护理工作的要求。那么如何培养?按照什么样的模式培养?这是对护理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挑战。我校是全国重点示范院校,其中护理专业是本校的特色专业,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先进完善的实验场地,历年来参加全国高职护理大赛和全省护理技能大赛,拥有理论和实践基础。那么在此基础上如何有效整合资源,探索适应新型实用型人才的综合训练模式,是我校护理教育的新方向,通过实践,笔者体会到护理综合训练是培养复合型实用人才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现将该课程的思路、体会介绍如下。护理训练能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护理技能水平,帮助学生更快的进入临床工作,而综合训练能帮助学生将学到的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及基础护理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提升综合能力,但是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合理运用,因此也对学生提出了新要求。

1综合训练的基本过程

1.1制定案例

综合实训需要学生根据案例来实施护理措施,那么合理制定有效的案例成为综合实训实施的关键,护理操作的内容很多,例如心肺复苏、静脉输液、吸痰、无菌技术等内容,那么哪些内容是需要掌握的?哪些内容是临床运用较多的,需要我们去了解调研。笔者设计问卷,发放到学生实习的附属医院,了解临床常用的技能,然后结合全国护理技能大赛和全省护理技能大赛的案例,制定出适合我们校护理专业学生的操作技能,要求每个单科任课教师参与到案例的设计中,邀请临床护理专家与我校护理专业教师一起探讨案例。做到案例合情合理、有理有据,并能适应学生的学情。例如:高速路上车祸,病人出现休克并伴有骨折的情况,护士应配合医生完成哪些护理操作?启发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发现病人的护理问题,提出护理措施,并完成护理操作。

1.2综合训练阶段

我校拥有一千多平方面积的护理实训中心,实训中心装修成医院的仿真模拟环境,学生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迅速进入角色,每间实训室中有高级病床十几张,床上有可以做多种操作的高级护理模型人,实训中心还拥有各种仪器设备,例如洗胃机、吸痰器等等,为综合训练的开展创造了条件。综合实训因为内容较多,那么学时的安排上也要尽可能的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完整的完成操作,根据案例的难以程度和实训时间要求,可以安排在课中或者其他时间充裕的情况下,综合实训因为要求学生已经基本的掌握了单个实训的内容,所以我们安排在第四学期,学生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的课程学习,拥有了单科技能的前提下进行。

1.3评价阶段

评价阶段应该是多方面的考核学生,首先教师在制定案例的时候,将每个案例进行解析,根据在案例中的重要性合理分配分值,例如:骨外科住院病人,需要完成的操作有基础护理的口腔护理、妇科的外阴擦洗等,分解给每教师后由教师根据所占比例制定出评分标准,学生完成每一项后的得分,由统一的标准考核学生的综合实训项目的完成情况为体现出学生在综合实训中的整体水平,我们还需要让不操作的学生扮演患者的角色,扮演学生的患者可在操作学生操作过程中体会患者的感觉,例如:会阴擦洗的时候有没有注意保护患者隐私,操作过程中有没有注意沟通,然后由扮演病人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评分,评分进入总分中。另外操作结束后,可让操作学生自己评价哪些操作熟练、哪些操作还需要加强练习等。只有从这3个方面全面评价,才可以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的问题,了解学生的不足与优势,在以后的教学中查缺补漏,培养出适合新形势下的实用新型人才。

2讨论

综合实训的开展可以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由被动的机械性的模仿变成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可以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更快的进入角色适应临床新型复合人才的要求,是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护理操作训练模式是单一操作进行训练,而综合实训的开展是多种操作融合进行,它对实施者和操作者都提出了高要求,一方面,要求实施者拥有多门专科课的知识,制定出可行的案例。另一方面又需要操作者即能独立完成单一的护理操作,又能在此基础上将专科知识结合,这就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利用课余课下的时间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结合多学科的知识,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所以参与到综合实训中的教师都具有奉献精神,能恪尽职守的完成自身的工作。而参与到综合实训中的学生,首先自身对于每门课的知识都能较好的掌握,在此基础上还要拥有应变能力、团结精神,所以对综合实训的开展提出了高要求,我校开展综合实训的学生均是理论成绩在80分以上,能独立完成单一操作的学生,如何在全校范围内大范围开展是笔者接下来的研究重点,当然综合实训的开展也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包括仪器设备的购进,实验场地的提供等。为了更好适应医院的要求,综合实训项目的开展是护理教育工作者必要共同研究的话题。

【参考文献】

[1]王其中.ERP实训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9(10):113-115.

[2]方海飞,丁国芳,韩焱.模拟教学在急救操作中的应用[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3(3):277-278.

项目课程范文2

IT项目管理课程设立的宗旨是使学生学会运用工程化的理念、技术和方法,高效而合理地进行项目管理。可以说,IT项目管理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毕业之后是否能胜任其所从事的项目管理职位,是否能快速为企业创造价值。由此,笔者认为目前的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填鸭式”教学IT项目管理课程在传统的授课方式下,被大量的理论、原理与概念所包围,使得课程枯燥乏味。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只能是理论加理论,死记硬背,一到实际运用中,就不知该从何入手,无法应对眼前的问题,动手能力严重滞后于工作环境中的真实要求。学无所用,无法满足企业和社会对项目管理人才的需要,达不到项目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重理论轻实践目前,IT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个人学术能力轻团队协作精神、重既有科技轻创新进取等问题。管理构思与设计能力、自学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没有包含在传统的专业培养理念中。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即使在实验课教学中,学生也只是根据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容按部就班进行操练,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技能。课程考核片面单一传统的卷面考试往往导致“一考定乾坤”的局面,且卷面考试内容主要以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为主,并不能反映学生的项目管理技能。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平时出勤率低的学生,在考试前夕突击复习下应付考试,也能掌握一些项目管理的理论知识,但实际的实践操作技能却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分解在项目管理的知识维、能力维和实践维,旨在通过实践环节综合提高学生的信息化实战能力。课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的技术方法,把握IT项目管理的工具、过程和技巧,同时还要求学生跟踪国内外IT项目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动态,培养学生应用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起来,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熟悉一类知识,掌握一门技术,学会一套方法,锻炼一种思维,形成一种能力,积累一种素质。课程内容设置为3个模块:①理论教学模块,旨在使学生掌握IT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②课内实验及课程设计模块。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安排5次课内实验课,使学生掌握IT项目管理的技能,同时,在学期末,开展IT项目管理课程设计,通过具体的项目实例,根据IT项目的特点,进行组织设计,实现范围、时间、质量、成本等多要素的平衡,使学生掌握在IT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以及使用恰当的方法予以解决,进而形成项目管理的实战能力。③扩展实践模块。在正常的教学任务之外,策划情景教学,即设置特定环境下的项目,诸如大学生创新实践,大学生科研立项、实习及社会实践或者与企业联合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等形式,目的在于让学生身临其境,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活力。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和课程特点的分析,我们在讲授IT项目管理课程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其一,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系列真实、典型案例的讲解、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掌握相关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它可以使师生形成多向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灌输和介绍一些抽象的理论和方法,而不将这些内容与实际背景联系起来,缺乏真实感、亲切感,很容易让人感到枯燥乏味,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不容易使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知识。而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真实体验和实践操作能力。课前,教师需准备与课程相关的案例,并在课堂上将案例展示给学生,学生要对案例作出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得以应用,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拓展。另外,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讨论环节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聆听、劝说、语言表达等团队合作能力。由于项目管理是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学生要想领略项目管理的精髓,就一定要实际体验、亲身参与。我们可以考虑采用一个完整的项目生命周期为线索,从项目的启动、计划、实施到结束,以一到两个实际案例贯穿始终,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真实项目实施的具体步骤和流程,在项目生命期中学习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其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在课前环节,教师选择适合的案例是关键,这需要教师查阅大量的文献和资料,洞悉学科前沿,有项目管理的经验和科研教学的积累。对于学生而言,主要是课前预习相关基础知识。在课中环节,针对案例,教师要进行有研究启发性的讲解并组织课堂问题讨论,引导学生对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努力解决。在课后环节,为了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的能力,主要采取布置研究报告、系统设计、战略规划、合同拟定等课程论文形式进行课题研究,同时,要求进行汇报和展示以督促学生复习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我们看到案例教学法有多方面的优势,首先,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识别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它具有个性化学习和团体学习的特点,可以达到相互借鉴和改善思维方法的效果;再次,不同经验的汇聚构成发散思维情景,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实战性。

其二,建立新的课程考核模式。

必须改革原有的基于卷面成绩的考核体系,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匹配的考核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应包括理论考核与能力考核两部分,学生的考核方式由团队项目评分、演练与总结评分、实际项目案例综合得分和期末考试得分四部分组成,前三部分的考核与前面所讲的案例教学、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紧密结合,期末考试得分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并加大能力水平的书面测评。这样通过几个环节的考察,全面考虑、综合评定学生成绩。考核方式更注重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上的训练和积累。学生通过努力由低级别向高级别迈进,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课程的教学效果要经过教学质量的评估和检验。对此,要将课程教学的效果根据学生掌握的程度大致分为4个级别(如表1所示),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评估,但是,评估和检验并不是作为该课程教学效果的最后结论,而是及时反馈到课程教学中,将其作为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一种改进意见。

其三,策划情景式教学。

IT项目管理跟其他工程项目管理最大的不同就是人的管理,项目成员不再是简单的机器、人员的知识技能,团队建设、项目沟通等内容往往是项目管理的关键。IT项目管理包括:项目规划、项目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测试及系统转换6个阶段。为了能让学生深入学习和掌握项目管理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式教学,即设置特定环境下的项目,在项目的每个阶段都要求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和任务,然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完成一个阶段的任务才能进入下一阶段。要注意的是,我们的情景式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程设计单一的模式,也可以是企业实际项目或教师科研项目以及学生科研立项、毕业设计、实习及社会实践等形式,引导学生的过程也不再局限于任课教师,最好是由企业资深项目管理人员或在企业中参与过实际项目的教师进行指导,学生采取分组模式完成实践任务,项目初期就列出合理的工作计划并要求期间必须定期进行交流和任务汇总。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有机会身临其境地将自己置身于决策者或解决问题的地位,又能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设计和实现,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增强消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情景教学模式中,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情景的设计,情景设计要注重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项目管理工具的应用、项目管理过程及项目汇报交流。显然,如果项目过易,那就不值得实施项目管理,最终的项目交付物也没有太多价值;而如果项目太难,又会导致大部分学生难以完成,项目管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所以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策划体验情境,将项目难易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二是团队合作,要让学生积极投入项目情境,认真扮演团队成员的角色。在项目任务分配时,教师可采用分组完成的团队合作模式,每组3~7人。这样的人数设置与企业项目团队人数基本吻合。每个小组由一个组长负责,组长由项目管理水平较高的学生承担,既充当项目经理角色,也起着一定的技能带头人作用。为了避免学生过分依赖组长,应将项目需求分割成若干相对独立的模块分配给每个小组成员,这样小组中的所有成员都独立承担一定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相互配合才能共同完成项目。这样通过团队合作模式,能够全面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三是细化考核标准,在项目实施之初,就必须明确考核标准,以此来有效“指挥”学生行为。要先由项目组组长提供责任矩阵,标明个人完成的任务模块,由教师考量个人的工作量和质量后给出个人成绩。在此基础上,考核整体项目完成情况。团队成绩的衡量标准应包括:项目的难度系数、项目交付物的功能、项目文档、硬件规划与采购及网络实现等,综合以上两项成绩得出项目总成绩。这样考核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有压力、有责任,使之由从以往的推着学、赶着学变成自己想学、愿学。

其四,构建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

在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及情景教学的基础上,继续构建IT项目管理的网络教学平台,将课程公告、课程特色、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大纲、实验大纲、电子教案、网络课件、教学录像、演示资料、作业习题、模拟测试、考核办法和实验指导书等课程资源公布在网上,以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体系。

三、结语

项目课程范文3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日趋完善,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愈加突显。为各个行业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是职业教育的目的所在,因而其价值之重大更是不容忽视。本文旨在立足于职业教育,就项目课程的内在含义、项目课程与理论体系的关系、项目课程与CBE课程的关系、以及项目课程改革的时机是否成熟做出探究,以期待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具指导意义的理论建设。

关键词: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关键问题

职业教育的目标指向在于实际应用,故而,职业教育的课程侧重于过程性知识的掌握运用,而较少强调理论知识的深入掌握。项目课程,即以项目为中心,以项目的完成过程为教学内容。为了对项目课程有更为全面系统的掌握,下文将对项目课程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探究。

一项目课程的内在含义

近几年来,项目课程因其本质的应用性而受到职业院校的热切关注,同时也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目光。深入探求我们可以发现,项目课程的含义涉及三个理论,也即联系理论、结构理论和结果理论。

(一)联系理论

职业教育的鲜明目的指向性要求课程设计符合职业能力的需求,项目课程恰恰迎合了这一市场需求。项目课程理论认为将理论知识应用实际工作即为职业能力的内涵。故而,项目课程引导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理论知识,而非纯粹的理论学习。因此,其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了工作需求,搭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在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之中,职业学校的学生展开学习。

(二)结构理论

课程结构的含义包含两个层次:其一是指课程间的组织关系,其二是指课程内知识之间的组合方式。这就是说,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应当思考以构建怎样的学生能力体系为目标,同时也必须思考如何在给定的目标之下培养学生形成相应的能力素质。因此,项目课程的理论构思应该体现出工作的相关要求,以实际工作过程所需要的知识作为课程建构的实践依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项目课程的优势所在,也更能有效地达成职业教育的目标。

(三)结果理论

学生通过项目课程希望达成的学习目标是十分明确的,即是现实价值的产品。这可能是实际的物品、或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一项社会服务。在清晰的教学目标的引导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目的的支配下,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极大的调动,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终培养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型人才。同时,目标和结果之间的清晰联系,也为职业院校的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学生的努力与目标不符的弊端。

二项目课程与理论体系的关系

(一)理论知识作为先导项目课程的终极目标指向在于学生的的专业素养,也即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有实实在在的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虽然解决各种专业问题是项目课程的目标,但是项目课程并未忽视理论学习的重要意义。在项目课程的自身定位中,强调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理论灌输教学模式,转而主张将理论知识作为学生进入实践探索的引导系统。在这样的关系定位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就起到了高屋建瓴的引导作用,可以避免学生在实际中走不必要的弯路。其次,这种观念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二)理论和实践的相互反馈

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为实际工作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实际工作过程的锻炼能够让学生发现存在的更多的问题,一方面是对理论的一种印证,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发现理论上可能存在的某些不足,从而对理论进一步深化,加深对所学习的理论的认知。这种理论和实践的相互合作用的过程,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认识能力、探索能力和反思能力,进而培养出兼具理论素养与实际能力的专业性人才,也因此进一步实现和强化了职业教育的目标。

三项目课程与CBE课程的关系

(一)项目课程与CBE课程的联系

项目课程的研发中采取了CBE的技术,是指将起点设置为工作分析,故而人们对二者关系甚为迷惑,甚至有人直指项目课程是CBE课程的复制。事实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现存的各种各样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皆是将开发技术定位为工作技术,例如学习领域、MES课程等等。因此,相较于CBE课程,项目课程已经取得了更大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建构上还是方法运用上均有十分鲜明的进步。项目课程在理论上博采众长,汲取了职业教育课程相关理论等。并且是以我国目前职业教育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着力点,因此是具有十分明显的进步意义的理论框架。

(二)项目课程与CBE课程的区别

尽管项目课程与CBE课程有一定的关联,但是二者的区别体现得更为明显:(1)项目课程与CBE课程处理分析结果的方式有所差别。项目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实施是以“课程”的表现方式整合工作处理结果,具有一定的系统关联性,学习是在设定课节内完成,进行集体授课,知识是成体系的;而CBE课程则是以学习包的方式将工作任务加以划分,以独立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学习的方式是按照学习包的指示进行操作,方式是单独学习,更强调对某一个知识点的深入掌握。(2)项目课程与CBE课程关注重点略有差异。项目课程强调学习过程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养成和态度培养,尤其重视学生自身,立足于学生自身的能力培养与素质养成,以期所培养的人才具有极强的实践能力;而CBE课程仅仅将关注点落在知识、技能及态度在工作任务中的落实情况,即是更侧重于工作任务的内容,认为只要学生顺利完成了任务,学生自身的能力就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因而无需对学生的发展提出过高的要求。(3)项目课程与CBE课程对结构理论的地位设定稍有差异。结构理论着重于逻辑性在工作任务间的重要意义,是项目课程的关键理论之一。项目课程授课以连续性的课堂学习方式展开,知识上注重系统性,因而循序渐进是必须遵循的原则,所以十分注重整个系统的结构建设;CBE课程对此未加以深入论述,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互相独立的任务上。学生学习的任务包是针对学生知识上的某些疏漏和弱点,采用集中训练的方式强化学习效果,因此对知识的系统性不做太多要求,也不强调结构理论的应用。

四项目课程改革的时机是否成熟

在深入落实项目课程的过程中,一个棘手的问题渐渐浮出水面,那就是教学改革能否在项目课程中加以开展,教师能力素养是否符合标准,职业院校的配套设施是否完备。

(一)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改革

观照西方国家,体系的发展推动了近代职业教育建设。伴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出现,西方国家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探讨就一直未曾停歇,并且其独一无二的特性推动了体系的的持续发展。二战结束后,西方国家为了深入推动经济复苏与蓬勃,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发展职业教育,并且将课程改革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自上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颁布的职业教育的相关文件也往往将课程改革作为变革和突破的着力点,由此可知西方国家对课程改革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作为职业教育建设的常态,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先导和支柱。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得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二)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现状

相比于西方国家,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所遵循的路径是立足宏观、调整为观的态度。强调在建立完善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故而课程改革没有被划入相关领导部门的工作议案中。如果长期沿袭这种思维模式,只有具备较为完备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只有具备了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我们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就才能展开,那么恐怕职业课程教育改革将遥遥无期。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并不具备一种外在的大环境可以让课程改革具备更为优越的条件,而是课程改革的实践使得外在环境进一步完善。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不断地完善外在的环境——职业学校配套设施建设、教师队伍素质提高,而是应该在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中将校园建设的更为美好,使教师素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愈加提高。面对课程改革一长期性、复杂性的工程。耗时长是因为需要付出持久的努力,以改变课堂中师生存在的种种固有的问题,而思想上的转变则是更为艰巨的任务;复杂性则需要政府、学校的合力。为应对改革的复杂性,可以采取在不同地区采取试点的方式,不仅充分照顾到区域特征,使所制定的措施因地制宜,而且能够为制定最终的改革方案提供有益的反馈信息,使得方案能够相对完善。同样,试点可以增强区域联动,从而更好地调动各个区域的积极性,加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展开效果。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相关的几个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索研究,这只是基础性的探讨。对于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来说,尤其应当加强理论建设,以期形成深厚的理论基础,只有在更为深厚的理论基础的指导下,项目课程建设才能取得更具实用性的进步,从而更好地指导课程改革的实践。

作者:岳刚 单位: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亚平.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及其开发[J].当代教育科学,2013(19):42-44.

[2]沈杲.探究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J].教育界,2015(27):159-159,161.

[3]崔冰蕊.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探究[J].高教学刊,2015(7):53-54.

[4]李振敏,孟祥英.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赤子,2013(2):80.

[5]殷庆宝.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求知导刊,2015(24):78

[6]郑娟新.情境学习: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教学的取向[J].职教论坛,2013(27):67-69

项目课程范文4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融合了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的现代化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职业活动为基础,以技能为先导,在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中具有明显性的促进作用。职业教育转型发展形势下,相信通过项目教学法的深入应用,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型,从而让他们在模具设计与制作课程学习中有所裨益。基于此,文章就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中的项目教学法应用这一课题展开探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

模具设计与制作课程;项目教学法;应用

职业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环境背景下,社会向技师学院的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来说,要想满足企业对一线专业人员的需求,学校必须要革新教育理念,推进课程教学模式的革新。《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其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都学生模具设计和模具制造能力的培养。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与传统教学方式完全不同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解决“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问题,是一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掌握课程知识和实现知识应用的教学方法。可见,探讨项目教学法在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中的应用,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项目教学法的内涵概述

项目教学法,是国内外在理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步骤实施如下:①方案的设计:教师事先准备好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学生针对教师提供的项目案例和提出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资料的搜集工作;②项目的实施。各小组对同一项目进行剖析,并通过分析、梳理形成小组意见,为下一个讨论环节做好准备。那么,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就可以指导各小组学生独立进行项目分析和评价报告的撰写。③评价总结。这一环节主要是做好学生项目分析成绩的评定,评定的内容包括资料的搜集情况、讨论的发言情况、项目报告分析等等,是一个综合素质型的评价。

2项目教学法在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2.1项目实施准备阶段,设计有新意的教学项目

对于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而言,要想顺利开展项目教学,必须要做好项目的布置准备工作,才能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落实教学活动。为此,教师应针对教学的实际需要,针对性地筛选项目案例,充分考虑所选择的项目是否能够帮助学生解答所遇到的学习问题,并通过案例组合方法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项目案例的运用,需要经过合理的计算分析,确保常规的教学任务能够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倘若项目分析阶段占据的时间过长,那么就会影响常规教学(即理论性教学)的进度,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不足,也会影响到项目实施的效果。为此,教师应在项目实施准备阶段,针对教学的实际需要,搜集相关资料,并设计有创意的教学项目作为教学应用的根本条件。

2.2项目实施的中期阶段,确立项目方案及实施

项目实施是项目教学法应用的主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制定的项目实施方案,运用自身的知识储备完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划分学习小组的基础上,安排相应的项目负责人对组内成员进行项目分工。而教师则要对熟练掌握项目的实施内容,并在实施的工程中落实好跟踪工作,根据学生的进展情况,进行指导,必要时还可以提醒项目中所需要用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除此以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做好项目实施活动的记录,包括实施的内容、完成的效果、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新技能等。

2.3项目考核的后期阶段,及时检查评估及归档

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的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而是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总结规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为此,在项目实施结束后,教师需要对项目教学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学生的项目实施能力,以及学生在探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探讨结果的不足,帮助学生从“问题解决能力”上升到“知识建构能力”。其次,教师还要对案例教学效果进行评定,判断是否存在需要改善的部分,对欠缺的进行补充,以整个学生所反馈的信息,为下次课堂教学提供参考。除此以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上交的《项目说明书》对学生的项目学习情况进行分析,进行资料的归档整理,让学生在对项目的实施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从而形成良好的项目学习习惯。譬如说:在教学“冲压模设计”和“塑料模设计”内容时,教师可以各安排一个模具设计项目,让学生按照相关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设计。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所上交的《项目设计说明书》,对此进行审核,并结合学生日常的作业表现,给学生一个综合性的评定。

3结语

实践证明,项目教学在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化平淡为神奇。为此,有关教学工作者应立足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的本质属性,根据理工科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引进项目教学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综合素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陶勇.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中的项目教学法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0(30).

[2]朱芬芳.项目教学在模具制造实训课程中的应用[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35).

项目课程范文5

关键词:新工科;课程体系重构;复杂网络;项目型课程体系;工业工程专业

近年来,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发展”等一系列国家战略[1],为了更好地实施国家战略,教育部在2017年提出进行“新工科建设”,有关新工科建设的研究及以新工科为背景的教育改革相继开展,“复旦共识”“天大行动”等的提出促使新工科建设进入深化阶段[2]。新工科建设的提出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把握并利用好此机遇,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新阶段[3]。现如今,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教师授课为主,课程是教师授课的载体[4],因此课程体系的健全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保障[5]。受基础教育的影响,学生学习普遍存在自主性差、积极性不高和机械化记忆严重等问题,同时所学知识比较零散琐碎,教学模式和方法呆板,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当中[6]。近年来,诸多高校逐渐意识到课程体系重构的重要性,通过课程体系重构健全课程体系是培养我国所需的新工科人才最简便、最容易实现的方式。工业工程专业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跨学科特色显著,为我国培养出众的兼具专业技术与管理才能的复合型人才,无论是制造业还是其他行业,工业工程人才都发挥着重要作用[7]。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工业工程的发展和应用已经十分成熟,但我国工业起步较晚,工业工程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8-9]。促进工业工程的发展,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成为首要问题。工业工程专业知识面广泛,学生难以对所学知识全面掌握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诸多高校和教师。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融入新工科理念,进行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10]。本文以某高校工业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利用复杂网络及项目型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深入探讨并做出改善。

一工业工程专业课程网络模型的构建

(一)课程网络定义及说明

本文建立的课程网络模型以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为节点,以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连边,以课程之间先修后修关系表示连边的方向。由于课程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不同,因此设定各连边具有权重,从而形成一个加权有向课程网络模型。本文参考某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方案,选用36门专业课程作为节点。根据培养方案确定连边及方向,采取容易操作、便于量化的问卷调查法对多名相关专业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确定连边权重大小,并建立各连边权重的关系矩阵。

(二)构建课程网络模型

设定工业工程专业课程加权有向课程网络。1)集合S表示工业工程专业课程的集合,S={S1,S2,S3,…,Sm},每一门课程都代表一个节点,表示为Si。2)集合E表示2个课程相关连边的集合,E={eij|i,j=1,2,3,…,m},eij表示节点Si和节点Sj连边的边权,定义Si为先学课程,Sj为后学课程。3)课程网络可以表示为一个m×m的矩阵,具体表示如式(1)所示。若eij=0,表示节点Si和节点Sj之间没有关联或关联程度相对较弱可忽略不计;若eij≠0,则表示节点Si和节点Sj相关[11]。4)该课程网络用矩阵表示可以表示为矩阵A按照定义的课程网络模型和专业课程的相互关系,构建课程网络图。

二课程网络的基本特性分析

利用Python软件实现可视化的课程网络图,并计算出课程网络的基本属性。本文将从2个层次对课程网络的属性进行分析:一是课程网络的个体属性分析,即出入度、介数中心性等。二是课程网络的整体属性分析,即平均聚类系数、密度等。

(一)课程网络个体属性分析

1度值、出度及入度度值Ki是复杂网络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基本特性,度值Ki表示的是与节点Si相关联的节点的数量。在有向网络中,度又可划分为出度Kiout和入度Kiin2种。其中,出度Kiout表示节点Si指向其他节点的连边的数量,入度Kiin表示其他节点指向节点Si的连边的数量[12]。对课程网络的度值进行统计,对于度值较大的节点相对应的课程,例如基础工业工程(S15)、生产计划与控制(S25)、质量管理与可靠性(S24)和人因工程(S16)等应作为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中的重点课程进行学习;由于课程网络是有向网络,因此要考虑节点的出度和入度。出度大的节点多为基础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比如计算机基础(VB)(S8)、系统工程(S6)和互换性与机械制造基础(S17)等,应将其作为基础专业课程重点学习;入度较大的课程,比如基础工业工程(S15)、人因工程(S16)、质量管理与可靠性(S24)和物流工程学(S5)等综合性、应用型较强的课程,应放在培养方案的中后期进行学习。2介数中心性节点Si的介数中心性(Betweennesscentrality)表示将节点Si的介数归一化。介数可以被定义为网络中2个不相邻的节点(Si、Sj)之间的最短路径途径某些节点Sn,最短路径经过Sn的数量被称为Sn的介数Bn。如果某个节点Sn被其他许多最短路径经过,则表示该节点在网络中很重要[12]。通过计算得出,课程网络中介数中心性最大值是0.233,最小值是0,基础工业工程(S15)、质量管理与可靠性(S24)和人因工程(S16)等课程的介数中心性较大,说明其对整个网络的影响较大,故应作为核心课程进行学习。

(二)课程网络整体属性分析

1平均聚类系数聚类系数是指节点Si与相邻节点之间实际存在的边数和总的边数的比值,被称为节点Si的聚类系数Ci,用以表示节点的聚集情况。而平均聚类系数表示所有节点聚类系数的均值,用以描述整个网络的紧密程度。经过计算得知,课程网络的平均聚类系数为0.54,说明该网络的聚集性较强,各课程之间联系较为密切。2密度一个网络的节点及关系数量构成了这个网络的规模大小,该网络的复杂程度和紧密程度可以由该网络的密度来体现[12]。在该课程网络中,节点数为36,连边数为200,说明该网络的规模较小。经过计算得知,该网络的网络密度为0.32,即2个节点相关的概率为32%,体现了课程网络内部联系较为紧密,各课程之间相互干扰性较强、独立性较差,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门课程学不好很容易对其他课程的学习造成影响。

三项目型课程体系的建立

根据上述对课程网络属性的分析发现,该专业课程间联系紧密,基础性课程(即出度值较大的节点)较多,核心课程(即入度值较大的节点)突出且较少,因此能够形成若干个项目型课程体系。此外,在现有的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有时在学习完理论知识较长时间后才会进行相关实践课程,此时理论知识已经有所遗忘,导致实践的效果较差。新工科的提出,不仅对高等新型人才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提出新要求,同时也要加强对知识的灵活应用。特别是工业工程这种应用性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可或缺。因此,本文利用项目教学法的思想(Project-BasedLearning,PBL),建立了项目型课程体系,其主要内容是指教师的教学围绕着某个具体的项目进行,学生围绕着项目开展学习工作,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之后有目的性地进行实践活动,学以致用[6]。项目型课程体系的项目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应尽可能地覆盖多门专业课程。二是要以课程网络模型的核心课程为项目的基础。因此,本文将入度值较大的核心课程作为项目选择的参考,建立了3个项目型课程体系。

(一)生产精益项目课程体系

本项目以基础工业工程为核心课程,可以分为人因工程、精益生产和生产计划与控制3个方面,在课程网络中寻找其先学课程与后学课程,形成课程网络体系。通过对项目有关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人因工程、精益生产和生产计划与控制的理论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实际应用到生产线上。项目实例应用:以某公司某生产线为研究对象,进行工业工程相关内容分析改善。1)现存问题:照度不合理;零件布置混乱;生产线高度不合理,生产浪费严重,生产线生产不平衡。2)研究内容:通过对生产线调研,发现现存不合理的地方,利用人-机-环境系统设计、一个流生产和5S管理等基础工业工程的知识和方法进行相关改善。3)研究目的:对生产线进行改善,提高产线平衡率和生产效率。4)项目输出:生产精益项目报告,主要内容包括车间环境照度分布图、5S管理执行准则和产线平衡方案等。

(二)质量工程项目课程体系

该项目以质量管理与可靠性为核心课程,建立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质量工程是工业工程专业的核心知识之一,以此为基础建立项目课程体系,目标是学生在完成有关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掌握质量工程的思想和方法,能够分析和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图1质量管理项目课程体项目实例应用:以某生产线为例,进行质量工程方面的分析和改善。1)现存问题:零部件瑕疵率较高;工作人员操作不规范。2)研究内容:对生产线的各工位进行观察分析,并利用因果图法、检查表法等质量管理的相关工具,发现生产线的质量问题并加以改善。3)研究目的:优化生产线,提高产品质量。4)项目输出:质量工程项目报告,其内容主要包括有关质量问题的因果图、鱼骨图,产品抽样检验报告,产品质量检查表等。

(三)物流工程项目课程体系

该项目以物流工程学为核心课程,建立物流工程项目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其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物流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将物流设施选址、物流设施布置等物流工程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项目实例应用:以某车间物料区为例,对物料区物料配送进行分析改善。1)现存问题:布局不合理;电梯口拥堵;搬运效率低。2)研究内容:发现物料区的问题所在并分析原因,利用物流工程中的设施布置、物料搬运系统和EIQ分析等知识对物料区进行改善。3)研究目的:降低配送时间,提高配送效率。4)项目输出:物流工程项目报告,内容主要包括物料布局规划设计方案、物料搬运设计方案等。

四结束语

本文以某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为依据,建立加权有向课程网络模型,构建出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网络体系,并对课程网络的相关属性进行分析,依据课程网络的相关属性建立了3个项目型课程体系,有效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提高了实践的效果,同时为教师教学提供借鉴作用。此外,对于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在未来研究中,课程学习的时间安排、各项目之间的关联等方向都值得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2]胡永生.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4(9):143-148.

[3]刘吉臻,翟亚军,荀振芳.新工科和新工科建设的内涵解析———兼论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新工科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3):21-28.

[4]林健.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1):1-13,24.

[5]张琳,胡一川,卢诗洁,等.基于复杂网络的本科课程网络分析[J].科学通报,2017,62(Z2):3277-3284.

[6]李瑞宁,王怡.学分制转型期下的高校本科课程供给改革: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4(8):127-133.

[7]易树平,郭伏.基础工业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9-27.

[8]黄毅敏,齐二石,刘洪伟,等.面向中国制造业的工业工程应用与挑战[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5,20(5):157-165.

[9]江志斌.论新时期工业工程学科发展[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5,20(1):1-7.

[10]路勇,郑洪涛,谭晓京,等.“新工科”背景下能源动力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动力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建设实践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S1):14-16.

[11]阎高伟,张梦蓓,程永强,等.基于复杂网络的自动化专业知识体系分析[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6,38(4):1-5.

项目课程范文6

〔关键词〕项目导向;市场营销;课程教学

市场营销是一门专业的课程,这门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营销策划的培养,让学生的营销策划能力可以得到训练和培养。目前,以项目导向为基础的市场营销课程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也为了更好地对市场营销的课程进行相关的课程教学,本文通过对市场营销课程的分析进行相关教学方式的研究,从而实现提高教学课程的教学效率。

一、项目导向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项目导向型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在市场营销课程的学习中,引入相关的市场项目,或者是模拟的相关项目,让学生在项目的管理以及运行的过程中对相关的专业知识有一个更好地掌握和学习的过程。这样的教学主要是为了可以让学生切实的体会到如何进行一个项目的准备和实施,从而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工作都有一定的针对性。并且,项目导向型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市场营销的课程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是向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缺乏相关的项目的营销的经验,进而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而导向型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综合性,可以让学生结合相关的项目,在项目中运用课程知识,在项目中熟练掌握知识。除此之外,由于市场营销的课程教学中有很多的概念和专业名词需要学生进行记忆和理解,但是每一个学生对于市场营销课程的学习和理解的方式都不相同,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出现偏差。如果向学生分配不同的项目,让学生在项目的实际运用中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和理解,可以避免学生错误的理解课程的相关概念。

二、如何进行项目导向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

(一)合理分组,相互配合

项目导向的市场营销是一项工作量较为庞大的工作,如果向每一位学生分配不同的项目,那么很容易导致学生因为工作量繁杂庞大而不能够完成相关的任务,也会让学生失去信心,得不偿失。教学中,在对学生进行项目分配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由于每一个学生所擅长的部分都是不同的,需要教师在进行相关的工作分配时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学习情况,因此在分配之前教师要做到熟悉学生并了解学生的情况,让学生各司其职,更好地保证项目的运行和策划。如在学生中,有部分学生擅长分析但不擅长宣传手段,如果将这样的学生安排做宣传的相关工作,不仅会导致项目的完成度不高,也会导致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下降。

(二)分析学情,选好项目

若要让学生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和学习相关的知识,对于项目的选择也非常重要。如果教师没有对项目进行合理的筛选,那么在相关项目的市场营销时,学生对相关知识既不了解也不清楚,就会导致项目的营销出现纰漏,也会导致学生不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课堂上的相关知识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模块去进行选择,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项目,涉猎更多的领域,也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主动学习理论知识。让学生循序渐进,由实践到认识,逐渐得到提高。

(三)优化教学流程,重视评价

在进行项目的过程中,一是安排学生对相关的项目进行调研。能够很好地完成一项工作的前提就是要熟悉这样的工作,如果学生对于相关的项目内容不熟悉,那么就不能够清楚地学习和了解到项目内部运行的机制,更不知道该如何进行工作,如何进行项目的运行。因此,教师可以首先安排学生提前两周开始对相关项目进行考察,充分的时间可以让学生更熟悉项目的运行,从而保证后续的实践减少概念性的失误。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周围的公司进行调研和策划,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对相关企业(公司)的运行有一个深入的学习和了解,并且学生也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来进行了解和学习。二是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如果只是单纯的听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帮助并不大。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将课前思考和准备好自己的疑问以及对于自己所不了解的问题要带到课堂上,通过聆听教师的讲解从而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带着疑问来上课可以更好地保证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也可以更好地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保证学生在听取相关的知识内容时,不会感觉学习的内容枯燥乏味。三是在授课结束之后到下一次上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关的项目的策划,在下次上课时向大家介绍相关的项目的策划,这可以更好地保证学生在学习之后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内容运用到实际营销的项目之中,有助于学生加强记忆掌握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因为学习到的新知识可以运用到相关的策划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发表想法,进行头脑风暴的思索。四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所做的营销策划进行评分。学生在课堂上通过PPT的形式向教师展示相关的策划以及项目的实施和运行,教师对于学生展示的内容进行打分。打分制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励学生对于相关项目的周密策划。同时,通过这样的方法也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策划存在哪些不足之处,从而进行相关的补充,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五是在课堂评定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相关项目的策划进行总结,并且补充之前所存在的不足,吸收其他同学的优点,为以后的项目策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项目课程范文7

为了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是通过项目设计将整个课程体系有机而系统地结合起来的。所有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都围绕项目设计这个核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CDIO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基本目标、任务、理念与方法以及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和兼容性,因此采用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实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是未来工程教育改革的主流方向。CDIO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这四个大写字母分别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其核心理念是尽可能接近工程实际,让学生在工程实践的真实环境中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存在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参与从工程构思、工程设计、工程实现到工程运作的全过程,从而获得对工程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的全面认识,在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在毕业后能更快融入社会,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CDIO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强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和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道德,以及团队协作和交流。对于具体课程,教学设计者可以依据CDIO基本理念和教学需要,围绕学科进行课程组织,制定符合相应课程的CDIO能力培养目标及贯彻方法使学生能够进行以主动性、实验性、分组学习为特征的学习活动,通过参与、构思、设计、实现个人技术体验,达到理想的学习目标。

二、软件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软件类课程实践性强,而学习者的专业背景差异及对软件类课程的学习能力的不同导致学习效果存在较大差异。CDIO理念下重新审视这类教学会发现诸多不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少科学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思想

这类课程往往是理论课和上机实践各占一定的比例。一般采用教师集中讲授,然后集中上机操作的教学模式,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突破入门水平,教学效率低下。理论课多采用课堂讲授和实例操作演示的方式进行,学生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而且随着课堂内容的深入,由于所学知识得不到及时的实践强化,学生的认知负荷不断加大,出现认知负荷超载,从而导致学习兴趣降低,影响学习效果;而上机实践往往滞后于理论教学,学生在理论课上所学的操作性内容大量被遗忘,上机操作时又需要重新学习,这样既占用了练习的时间,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任务,上机实践效果大打折扣。这类课程的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割裂,缺少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思想。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所创作的作品常常给人一种散乱而无序的感觉,缺少系统的工程设计思想和严谨的逻辑体系。

(二)教学目标定位不够清晰准确

这类课程教学目标大多强调学生相关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大多是笼统列举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和操作技能,而对学生应达到的工程能力没有给予明确的规定。课程定位在“知识灌输和技能习得”的低级层次,不利于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和系统工程能力的培养。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的缺失导致教师对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多是依靠主观判断,缺少科学的评定方法。

(三)课程教学过程中缺少深入的反思和讨论

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分离的状态,缺少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分享;教师和学生之间即使有不定期的互动,也多是围绕某个具体知识点或操作技巧而开展,缺少基于项目开发、创作及实施中遇到问题而进行的深度反思与讨论,从而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不利于教师进行新的教学设计,影响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现行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这类课程的考核大多侧重考查学生理论知识和局部技巧的掌握情况,很难做到全面、客观、公正、科学。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建立系统完整的认知,并灵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缺少系统的分析能力,缺少在真实开发环境中创作的经验和能力,遇到真实问题时,不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并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评价方式多为上机考试,即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制作出示例效果,或者让学生提交综合作品的形式。上机考试的形式很难全面考查学生掌握的情况,且评价标准单一;提交综合作品的形式虽然可以相对全面地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但作品创作中非常重要的团队协作精神、反思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则没有得到锻炼和提高。综上所述,由于软件类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淡化了课程的应用性特征,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缺乏对学生创造力和理解力的培养,学生仅仅是掌握了个别案例的制作,但没有系统地掌握应用软件创作作品的全过程。在这类课程的教学中虽然有些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受到一定的启发、训练,但在团队协作精神、对创作项目的工程性认识、企业需求和环境认知方面都存在明显欠缺。因此针对这类课程的教学进行探索,尝试构建一个高效的、适用性强的教学模式,并能制定出一套针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合理评价的评价体系,对提高软件类课程的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CDIO理念下软件类课程基于项目的教学——以非线性编辑课程为例

CDIO项目按规模和范围可以分为三级:一级项目为包含本专业主要核心课程和能力要求的项目;二级项目为包含一组相关核心课程、能力要求的项目;三级项目是为单门课程而设的项目,旨在增强理解和培养相关能力。软件类课程基于项目的教学属于CDIO三级项目,对于软件类课程一线教师的教学更具有可操作性。软件类课程要考虑课程内容的连续性和继承性,同时还要考虑理解性和可操作性。非线性编辑课程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电视编导方向的核心课程之一,属于CDIO中的三级项目,它与摄影、摄像、影视后期等相关课程构成了教育技术学教育电视编导能力的CDIO二级项目,本课程在教学中起着使学生由前期拍摄到后期编辑的一个承上启下的核心桥梁作用,是培养学生电视编导工程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基于项目的学习能够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产生更高的学习兴趣和较强的求知欲望,感受深刻的创作体验,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创新、探索的精神。以CDIO理念为指导,将工程概念引入到非线性编辑课程教学,改变注重知识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以项目设计为核心将课程内容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的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在探索创新中逐渐提高综合能力。学生通过这种主动的亲历式工程学习实践,不仅在知识学习方面获得进展,他们的团队精神、交流能力、系统掌握能力及责任感、职业道德等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发展,从而具备适应性较强的职业技能。按照CDIO工程教育中四个有机过程和学生能力发展层次的高低,形成CDIO理念下非线性编辑课程的学生能力矩阵。非线性编辑创作中,项目开发是一个集体工程,需要团队的协作,因此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个人通过深度参与团队合作,引发个人灵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成员之间的协调能力;通过系统完整的项目作品的构思、设计、实现与运作使得学生能够具备工程思想和建模能力,具备较强的实战能力,能够通过团队协作进行工程的实现与调试,从而具备综合的工程制品运作能力。在CDIO理念指导下,可以依据非线性编辑课程的教学目标,开展基于项目的课程教学。构思是项目创作的初期准备阶段,需要明确“做什么”的问题。科学合理的构思是项目顺利开展的保证,也是创作高质量作品的前提,学生的创意、灵感在这一阶段得以激发与碰撞,个体将智慧融入集体之中得以升华,既锻炼了个体的思考能力,也提高了集体的构思创意能力。设计是前期准备阶段与具体创作阶段的衔接,需要明确“如何做”的问题,清晰严谨的设计为项目的顺利开展铺平了道路,这一阶段是灵感转化为作品的技术分解与细化阶段,需要个体更多更为严谨的智慧贡献,并且在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中学会思考,并能接纳不同的意见,在沟通中形成共识,在反思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并在设计过程中形成工程建模能力。实现是具体创作阶段,需要解决“谁来做”和“做成什么”的关键问题,是项目创作的中心环节,这一阶段是项目设计理念得到落实,将构思设计物化的过程,个体将在集体的协调分工下,及时参照项目的构思设计目标,来完成具体技术细节的实现,通过个体的努力与集体的协商,逐步实现作品的各项指标,在实践中提高项目创作的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运作是创作后的测试与推广及评价阶段,需要解决“做得如何”的问题,通过前几个阶段的努力,所创作出来的工程制品是否具有实用价值和推广意义需要通过这一阶段得以评判和检验。在这一阶段,教师可采用作品推介、作品展播与交流的形式,开展项目报告、设计评估、答辩验收等活动,结合项目组内自评、项目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项目制品的质量和学习效果进行多元立体式的评价,提高评价的质量与可信度。

四、结论与反思

项目课程范文8

关键词:高职;IT项目管理;过程性考核设计

一、概述

高职教育是为适应社会需要,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和特征构建教学体系和设计培养方案,力求培养出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知识面较宽、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高等特点的学生[1]。这就说明高职教育在本质上是专业导向的发展性学习,它的教育形式强调由高考前的“学好”向高考后进入大学后的“做好”过渡。因此,高职考试不再是为了实现高分数、实现升学这一目的,而是为了检验学生以专业能力为基础的应对社会及职场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综合素养。如今,在高职院校课程中还普遍存在着考试目的模糊、考试形式单一和脱离教学理念等问题。基于高职教育以“应用”为目的的核心理念,本文以高职院校中IT项目管理课程为例,提出过程性考核设计,即以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强调过程考核为主旨,把考核蕴含于各类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促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刻重视知识的学习、积累和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二、问题分析

在高职课程考核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中学的考试习惯和思维难以转变。目前,中学的考核主要在考知识和练技能,讲求内容的客观性、答案的唯一性和结果的可量化性。老师和学生为了达到这类考试的要求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则更加强调以共性与继承为基础的记忆、技巧、速度、重复[2]。在这种长期的学习方式熏陶下容易形成固化的学习理念,导致在大学继续全部延用或大部分延用中学考核模式。而高职考试不再是为了实现升学这个唯一目的而展开的反复模拟或重复训练,而是为了通过考核检查并促进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及综合素养的提升。若继续延用中学考核模式,考核效果必定大打折扣,难以从高考前的“学好”学习模式过渡到进入高职后的“做好”学习模式[3]。还有一个突出问题是,高职课程考核的设计方式单一死板、设计目的不明确。考核往往仅依据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培养方案或者教材所载内容来设计,将大比重分数放到期末,多以开闭卷、笔试这类常用的考试形式,使考核倾向于“一锤子买卖”[4]。学生在这样的考核设计下,就容易怠慢学习过程的参与,养成平时不积极、考前抱佛脚的错误习惯,甚至诱发考试不诚实的错误做法。而且这一类考核设计还是偏重于考试结果,主要练就了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得到的是知识的暂时性记忆,对于知识积累应用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

三、考核设计

根据美国项目管理学会对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进行的规范,将项目管理知识结构化为十大知识体系即项目整体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费用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和项目干系人管理,这十大知识领域我们又称项目的十大职能管理[5]。这十大职能管理也是IT项目管理这门课程的框架和主要内容,因此,我们的考核围绕和贯穿这十大职能管理进行,主要分为4大部分:阶段性重点知识考核,项目管理软件Project学习考核,团队案例分析演练考核,期末论文考核。除此之外,课堂内外的实时观察、记录、小测验、小调查、小设计、读书心得、社会笔记、实践报告、活动策划、研究参与、角色扮演等方法都可灵活穿插在考核中。阶段性重点知识考核是当每一个职能板块的学习完成后随即进行测验,测验方式可选择随堂笔试、提问与回答、案例分析等,促使学生对该阶段知识进行总结跟强化,并思考知识的应用,此考核贯穿整个学期。项目管理软件Project的学习是以实际学院网站建设项目或者公司新产品项目为背景,学生结合授课进度分别练习十大板块在Project中的操作,与阶段性重点知识考核相呼应,在整学期中共形成十次实践报告,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软件的操作并能应用到现实工作中。团队案例分析演练考核,建议学期内进行2到3次,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每个小组3~4人,小组成员合作收集并讨论相关案例,在规定的时间运用辅助工具(如:PPT,视频等)向全班进行展示案例、分析结果,过程中综合考核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问题处理能力等,而并不局限于展示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的团队意识、自我展现和综合素质等能力的提升。期末论文考核是在学期末,此时学生已经形成对IT项目管理整体知识框架与内容的理解,这时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论题进行深入研究,多多查阅资料进行自己的思考形成见解,并以论文的形式展现出来,论文题目并不统一,但限制在IT项目管理范围内,考核要求对论文的标准需严格把关,促进学生形成写论文的良好习惯,着重观察学生自己的思考与见解。通过此大部分和多个小部分的过程考核设计,考察学生学习的过程性成果、场景化处置、团队协作水平、创新性能力等,达到让学生在学中练、在学中干、在练中学的效果。

四、结论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课程考核的诸多问题提出过程性考核设计,不仅考核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考察理论素养的达成情况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不仅考核现成知识的继承情况,还要考察发展知识的意识与能力;不仅考核专业学习情况,还要考核包括专业在内的综合素质;不仅考查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终结性成果,还要考核诸如阅读理解、参与效度、理性论辩、活动策划、创新创业等学习过程,以及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考察当前的知识掌握度与教育达成度,还需要考察终身学习能力以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预期。

参考文献:

[1]安建华.高校考试改革刍议[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1988,55-57.

[2]郭学霖.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J].校园英语(16),2016,55-55.

[3]沈廷杰.高职it项目管理考试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v.14(15),101+104.

[4]邢宗新,张冰,周安宇.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实施中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电子商务(1),2012,10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