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方向教育范例

新方向教育

新方向教育范文1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教育;英语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民众的生活已经不能离开互联网,互联网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围绕着互联网技术产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已经成为了经济增长的重要创新点。同时,总理在互联网成为新的产业发展潮流的当下,提出要大力发展“互联网+”,不仅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而且能够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于推动我国产业的转型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在高职英语教育中应用“互联网+”的模式,则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中互联网的渗透。

一高职英语教育的现状

大学的英语教育主要分为学术英语和行业英语两种,而学术英语主要是用于培养今后参与学术学习的人才,多用于高等研究型学校的英语教学场景中。而当前的高职英语教育主要是从事行业英语教育,与学术英语不同,行业英语主要是注重英语的使用,多为在职场中能够充分应用的实用性强的英语。这种英语注重实用,对于交际和交流要求相对较高,同时能够处理日常职场工作中需要涉及到英语的地方。因此,高职教师在安排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对于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才能够让学生快速适应职场的英语要求,得到职场的认可。但在现实的高职教学活动中,学生并不能够很好的将高职课堂中获得的英语知识应用于实际,且英语口语交流能力依然不足,无法满足职场中对于英语的要求,从而影响了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获得较好的职业。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当前的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更多的注重知识性,而缺乏对学生应用型英语的培养,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英语之后已经无法熟练的应用好这些英语语言,现实英语交流能力依旧没有得到改善。在教学内容上,教师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抓学生的英语单词的背诵和掌握情况,英语单词固然是学习英语的基础,但单词记忆是为更好的运用这些单词,在讲解单词之外其他时间则将精力放在了课文的重点的讲解,以及其中蕴含的语法和技巧,这在英语课程的内容设计上严重偏离了高职英语教育的目的,对于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并没有起到较大的作用[1]。而在教学模式上依旧是过去传统的以教师为课堂中心的课程,缺乏对于学生课堂积极性的调动,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主动性,而不利于对学生应用型英语的教学,也减少了教师引导学生能够应用英语的机会[2]。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我国企业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当中,而国外的优秀企业也会进入我国的大门,与本土企业一起在国内市场当中竞争。这就使得我国企业对于英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提高,尤其是能够熟练掌握职场英语交流能力的人才,更是深受企业的欢迎。将互联网技术引入教学当中,能够充分发挥互联网方便快捷的特点,使得专业知识变得简单且碎片,能够及时学习且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不仅能够方便学生的学习,还能够推动教育模式的革新,对于推动高职英语教育的创新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互联网+”背景下对于高职英语的影响

(一)教师角色由提供者转变为引导者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和普及,互联网之中承载了海量的信息,其中就包括了学生需要的关于高职英语的各种信息,只是存在着免费与付费之差。但这并不能改变高职教师已经无法实现对英语教育资源的垄断,学生可以自行通过网络获得需要的网络英语课程资源。高职教师在英语教育当中的角色已经不再适合纯粹的教育者,而更加适合做一名良好的英语学习引导者。网络中存在着的英语信息固然丰富,但这些丰富的信息并不完全适合学生使用和学习,在高职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资源鉴别能力的情况下,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获得英语资源的鉴别,从而使得学生能够从网络上获得更加适合自身特点的英语资源,通过对这些英语资源的学习,才能够让高职学生提高自身的应用英语能力。同时,高职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实现对于高职英语学习的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让学生充分了解自身的定位和能力划分之后,利用网路的庞大资源,在遇到英语学习问题时,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帮助,从而提高了学生发现自身英语学习存在的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提高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将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转变为主动学习

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能够获得很多我们过去获取不到的信息。在互联网连接的世界,我们能够及时了解国外发生的各种有趣的事件,也能够观看国外观众观看的电视节目,随着世界沟通变得更加频繁,世界人民在网络上的交流也逐渐增多,尤其是在信息交流上更加的频繁。互联网的存在能够让我们足不出户,便轻松了解国外发生的各种事件,因此能够满足同学们对于国外生活好奇的心理。虽然中文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但英语才是世界上接受程度最高的语言,在学习国外或者获取外国资讯的情况下是需要一定的英语基础,通过学生们对互联网的了解和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应用英语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在互联网上获取国外信息的能力。随着社交软件国际化,很多学生能够接触到国外的一些社交软件,这些应用工具或社交软件需要一定的英语基础才能更好的应用,从而与别人展开交流。而这也能从侧面促进学生们学习英语,以提高自己在交流过程中的优势。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英语教育模式的创新

(一)创建教学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当前教育模式在不断改变,已经不再是过去给学生提供英语教育的唯一途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渐成熟,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英语学习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趋势。由于互联网本身具有的良好优势,加上网络服务的不断跟进,在互联网获取信息更加便捷,促使了学生在网络上获得更多关于英语学习的知识。因此,当前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英语的能力时,需要充分利用好网路的强大平台,将教师的教学职能逐步向教学服务职能转变,为学生提供英语学习的服务,包括信息咨询、学生情况分析等方面,从而有利于学生能够更好的获取网络的优秀教育资源。互联网的发展,将教育资源的传播实现了零成本,为学生获取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提供了渠道。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即使在遇到各种学习问题或工作问题时,能够利用各种渠道或方法去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动态教学

综合利用各种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的技术,获取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动态数据反馈,综合这些获取的数据为研究学生动态学习情况提供基础,然后利用各种数据分析结果追踪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而后依据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态来动态调整英语的教学安排和教学内容,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对于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掌握。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英语口语训练中采用的商务英语3D口语训练软件就是依据大数据分析下提供英语口语训练服务的一款软件,这些软件的使用能够有效的监督学生对于英语口语能力的训练,通过学生对于口语任务的完成程度来有效的分析学生对于口语训练的开展情况,依据这些数据分析得出当前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为高职教师在之后训练中提供学生的学习情况的一句,为更好地安排后续训练提供基础。

(三)推动体验式教学的发展

高职的英语教学主要是为了学生能够适应行业或职场当中对于英语的需求,因此对于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要求较高,高职英语教师需要在英语教育当中推动体验式教学的应用。在传统的体验式教学当中,主要是应用英语角、英语短话剧、课堂自由交流等等方式,而在应用互联网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在线交流,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与传统的体验教学不同,通过互联网的体验式教学能够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学习自己喜欢的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互联网的体验式教学,可以在创建教育平台的前提下,通过放入学生学习的一些教学内容,包括一些语言能力测验及反馈系统、视频内容等,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也可以让学生更有兴趣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媛媛.“互联网+”时代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J].海外英语,2017,(05):75-76.

[2]张自胜,张楠.互联网+背景下如何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优化探究[J].科技风,2017,(02):32.

新方向教育范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模式;社会实践;

互联网+;教师素质随着党的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踏入了新的征程,这标志着国家在我们党的领导下获得了巨大的飞跃式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而在该项建设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摆在第一位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是适应时代背景,跟随时代浪潮的一项重大创举。纵观整个社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在高校。作为中国的明天的当代大学生,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在当前的法治社会中,我们必须要重视对大学生的培养教育工作,使其拥有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完善的法律观念。这不仅有利于其自身的发展完善,而且对于推动整个社会的蓬勃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近些年,在高校不断出现的扩大招生的大背景之下,入校的门槛不断地降低,大学生的数量出现了“井喷式”增长的现象。从一方面来说,降低门槛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教育。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他所带来的问题也是不容小觑的。门槛的降低导致大学生整体的素质不断下降,法律的观念大多比较淡薄,大学生过多导致就业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教育规划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学习方面,思想层面、道德品质、法律观念等方面的教育是更为重要更为基础的方面,只有先拥有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法律观念,才能更好的面对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才能拥有更强的社会竞争力。

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之处

(一)思政课堂教学模式落后

在目前高校所普遍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之中,教师凭借着多年的教学经验,虽然十分熟悉思想政治学科的内容,并且可以掌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但是不少教师的教育观点还是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难以及时的更新。并且传统化的教学已经形成了固定化的教学模式,其是否能够高效的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能否进行有效的理解,都是值得怀疑的事情。当今的实践情况普遍表明,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现在大多数的学校都采用了多媒体技术,但是大多数教师并未真正掌握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内涵,这也就导致了其效果难以得到真正的发挥。

(二)思政老师的专业化程度低

在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从事教学事业的教师之中,大多数的教师并不是专业出身学习思想政治的,大部分都是别的专业然后顺便带上思想政治课的,真正专业的教师的数量少之又少,不可避免的导致了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停滞不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迫切的需要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化的教师进行教学工作。因此,在我国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必须要加大对于思政人才的培育力度,重视思政教育人才的引进,使得高校能够拥有更多且更优异的思政教学人才。

(三)思政课本内容设置不够完善存在缺陷

目前给大学生适用思想政治教材的内容设置存在较大的缺陷。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与之前的政治课程的内容存在多项重复的地方,内容如果长期不做更新和深入,将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环境,也无法满足大学生对于新知识的诉求,从而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方面的学习失去兴趣。作为各个高校的公共必修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其实是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的,但是它目前的内容难以支撑它所处的地位。现在思政课堂大多采用大教室上课,上课的人数非常之大,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必定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采取单纯授课的方式,不能真正做到解决每个人对于内容的疑惑之处,因此思想政治这门学科在很多大学生眼中没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大打折扣。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向

(一)开展多种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实践教育活动

针对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丰富有趣的课外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引起学生对这方面学习的兴趣,也更有益于知识的学习。因此,如果仅仅依靠单纯的在课堂上教授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是无法满足当今学校的教育要求以及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的,必定是脱离社会进步的步伐的。设置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学生可以真真实实地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最直接的感受,从而自然而然的产生感悟,学会规制自己的行为,纠正不道德的行为,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这种方式可以对大学生带来直接的影响,它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相比于课堂的教学来说,它更直接更震撼。对于正能量的宣传和文明新风尚的传递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应当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在学校定期开展普法讲座,邀请当地公检法机构的工作人员或者是法学方面的专家学者,通过讲座的形式向学生宣传法律知识。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去养老院和孤儿院看望老人和孩子,作为义工免费为他们服务,为他们送去爱心和温暖,也可以让学生的得到最直接的感触。开展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培养他们在这方面的美德。总而言之,这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落实,是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得学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准,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真正的提升大学生的素质。

(二)利用“互联网+”的背景,开展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由此引申出了众多“互联网+”产品。利用“互联网+”的背景,开展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同时也提升了教学的质量。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的教学方式中,老师所采取的是讲堂集中传授知识,采取口头叙述的方式,大多都是记忆性的内容,显得枯燥无味,学生的主动性往往不高,且对这门课会产生厌倦的心理。因此,开展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学科的趣味性,只有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才会产生学习它的主动性。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的培养是十分奏效的。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之下,必须要应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采取先进的多媒体数字技术授课,利用图像和影像技术,使得学生在听觉和视觉方面都能得到全方位的满足。教学方式的调整,有利于丰富教学的方式。例如,利用PPT来展示课程的内容,利用视频给学生带来最直观的感受,促使学生全神贯注的学习。并且开展丰富的课堂互动,在讲堂上让老师同学生一起讨论,充分扩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利用“互联网+”的背景,开展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觉悟和法律思维。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教育素质

当今许多高校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从事思想政治的专业化的教师团队。因此,多引进专业的人才,为该学科的教学灌注新鲜的血液,是提高整个学科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针对怎样加强教师的教学水准的问题,笔者认为,学校应当采取多种方式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例如,学校可以加大对这一块的经费投资,多安排思想政治老师出国学习或者是在别的学校进修,同时,加强各大高校老师的沟通交流与合作,使他们能够及时交换教学意见,互帮互助,提出教学中所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最终会使得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地进步与提高,这对于思想政治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非常奏效的,因为老师是知识的播种者,是传输知识中首要的一环,要想提高教学的质量,首先必须从老师着手。大胆突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开拓思政教育的新方向,在新时代来临之际,扬帆起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踏入新的征程。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抓起,提升大学生整体的素质,再一步步向其他人群普及,促进全社会的道德水准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澍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定位与运行特征[J].教育研究,2015,04:42-48.

[2]任艳妮.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研究[D].陕西:西北工业大学,2015.

[3]闫昌凤.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培训,2019-11-20.

新方向教育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英语;创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在生活及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互联网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互联网成为时展的潮流。提出要加快“互联网+”发展,这样不仅符合时展的需求,同时有利于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高职英语教学中应应用“互联网+”,加快互联网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的渗透。

一、“互联网+”对高职英语教育的影响

(一)教师角色发生改变

传统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的身份为提供者,教师进行知识讲解,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互联网+”背景下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自己收集相关的资料文献,学生可以自己获取学习资源,教师的身份由原来的提供者转变为引导者。互联网中信息种类比较多,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对学生有帮助的,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做好资源筛选工作,选择合适的资源由学生使用,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不仅如此学生自己收集资料也是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收集资源学生可以了解自身知识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从而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二)转变学生学习态度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信息获取提供了便利,通过互联网可以了解国内外的具体情况,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便利。在获取国外信息时为了能够了解事情的起因结果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学生不断学习相关知识,这样可以增强学的学习兴趣。不仅如此学生在学习时还会接触动一些国外软件,为了更好的应用这些软件,学生需要进行英语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对以往教学模式的完善,英语学习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体现,学习能力不断提升。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图作用无从体现,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高,“互联网+”的应用有效的改变了这一局面,互联网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二、“互联网+”时代下高职英语创新途径

(一)应用大数据,实现动态教学

“互联网+”时代下信息来源途径广泛,高职英语教学中可以应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大量数据,通过数据收集、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学生的学习动态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这样可以使教学活动更适应学生的情况。很多高校英语教学中应用了3D口语软件,这种软件就是大数据时代下为学生提供口语训练服务的软件,应用这款软件可以提升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可以利用软件进行了解,跟进学生的口语练习进度,对学生口语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教师结合这些问题提供必要的帮助,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高职英语教学活动开展中还可以采用微课教学模式,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制作教学视频,学生通过教学视频学习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效率可以得到提升,这是由于在课下复习时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时学生可以重新观看视频,便于学生充分理解知识点。

(二)构建教学平台,激发学习兴趣

高职英语教学活动中还需要构建相应的教学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学习时应用互联网,通过互联网收集相关的资料,拓展学习资料来源。互联网背景下信息传递速度比较快,学生可以利用各种软件进行学习,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如通过软件学生可以在乘坐公交车时记忆单词,加深学生对单词的掌握。高职英语教学中可以构建教学平台,逐步转变教师的职能,由教学职能转变为服务职能,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包括信息咨询、情况分析,资源选择等,尤其是资源选择,学生辨别能力较差,无法从众多的资源中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教师为学生提供帮助可以减少学生的工作量。构建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平台提交自己的课程作业,教师通过教学平台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三)采用体验式教学

高职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新时代对于学生的英语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种情况下高职英语教学活动开展时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传统的体验式教学主要是以英语角、课堂交流交流为主,这些活动的开展无法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互联网+”背景下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在线交流活动。学生利用互联网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体验式教学活动中可以创建相应的教育平台,在教育平台上设计相应的反馈系统以及教学视频,学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视频进行观看,增强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在应用体验式教学时需要定期了解教学效果,听取学生对教学活动开展的建议和意见,对于学生提出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进行采纳,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提升教学效果。

三、结语

“互联网+”对于高职英语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高职英语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转变,可以说“互联网+”为高职英语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高职英语教学中应结合“互联网+”背景进行相应的创新:应用大数据,实现动态教学、构建教学平台,激发学习兴趣和采用体验式教学,采用这些途径能够加快高职英语教育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赵婷.“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探索[J].陕西教育(高教),2018(08):57-58.

[2]纪凡.“互联网+”环境下的高职英语教育模式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8,20(06):55-57.

[3]芦冰清.基于“互联网+”的高职英语教学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0):187-188.

新方向教育范文4

关键词:体育教育;健康中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

2016年8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健康是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1],强调健康是社会发展和人全面发展的基础,高度契合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这与体育课程以学生本位的目标密切吻合。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暴露出体育课程自身的设置与实施还存在一些不妥之处。健康中国广纳环保、体育和教育“贤良”(于此特指体育),打破了之前医疗卫生健康“一把抓”的格局,实现“医卫”和“医体”融合,形成“大体育”“大卫生”和“大健康”的“大”的格局[2]。在“大体育”这种格局中,我们要透析问题本质,审时度势贯彻“健康中国”之思想进行改革,把体育课程总目标与实现全民健康的初衷联系起来,共同把握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新方向。

1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问题

1.1教学内容过于自主化

教学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具体的教学内容体育新课标没有作出规定,而是通过教学内容完成相应的课程目标,实现目标统领内容的目的。这一根本性的变革体现了新课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给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让出充足的空间,可任由教师随意发挥创造力安排教学内容。随即便出现了“扁担南瓜进课堂”的闹剧,更有甚者为了体现新颖,把体育公开课活生生上成了劳动课和军事课,诞生了“巧运砖头”“攻占堡垒”等创新课堂。不仅如此,在我国中高考的升学压力下,特别是高考更是万众瞩目,学习可谓争分夺秒,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更是自主化严重,通常教师安排最多的就是各种球类比赛和自由活动,目的是让孩子减压。在应试教育下体育课显得不再重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自主安排便成了学生口中善解人意的好老师。我国幅员辽阔,部分地区受改革影响较小,尤其我国二线城市的学校更为严重,体育教师对于新课标理念认识不足以及自身理论水平匮乏导致了理解的偏差,教学内容的安排极具主观性,体育课堂则变成了教师的“创新”课堂,这样的改革不仅失去的是体育学科功能还有课程价值。

1.2教学模式“创生式”异化

在新课标的影响下衍生了许多教学模式,如探究教学、情景教学和学趣结合等,这自然是改革带来的成果,但许多体育教师剑走偏锋陷入了异化的泥沼。在此以分析体育探究教学模式为例,说明体育教学模式异化的现象。2018年《中国学校体育》刊登的案例—《一节没有“教师”的体育课》则很好印证了教学模式“创生式”异化的问题。案例中通过班上几个骨干学生带领其他学生练习的方式学习花样跳绳技巧,掌握动作技巧后再进行自由创编,最后再向老师展示,以此来达到让学生掌握花样跳绳技巧和自由创编的教学目标。本次课可以说是为了探究而产生的探究自主学习。首先,一节课的时间能否让学生掌握花样跳绳技巧和自由创编动作,这个看似完美的教学目标能否实现还值得商榷。其次,教师对于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和课堂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没有很清晰的认识。最后,案例中的教师把自主探究学习的权限完全交给学生,并没有对教学起到主导的作用,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案例中按照理想化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长此以往就会让体育课堂本末倒置,失去体育的运动功能与技能价值,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日趋下滑。课改下“福尔摩斯”“谁是发现王”等一系列“创生式”的探究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发言的总是那几个学生,表现自己的总是体育尖子生,所谓的探究教学模式则变成少数学生的表演课,教师对于“尖子生”的青睐而忽略了其他学生的课堂感受[3],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则大打折扣。

1.3体育课程缺乏核心目标

新课标规定了认知、技能和情感这三维课程目标,一方面课程目标多元化说明了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却加深了体育课程目标多元化与核心目标的矛盾,导致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很好把握课程的核心目标,给一线体育教师在教学时制造了不少困扰。在全国盛行的“阳光体育”和“快乐体育”下,不少教师为了单纯迎合学生兴趣,使体育课走向娱乐和情绪化体验的边缘,体育游戏课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内容,往往很多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传授运动技术之间难以平衡,在“快乐体育”的风向下导致很多教学偏向了趣味性一侧。我们常说的“寓教于乐”强调的是一种教学方法,而“快乐体育”则强调学习的目的和内容,所以把“快乐体育”与“寓教于乐”对等显然是不正确的。这样的情况在很多学校都存在,教师被浅层的字面意思遮蔽了双眼从而放大了学生的情绪体验,在学生获得快乐情绪体验和满足兴趣的背后,体育课程的价值与本真却荡然无存。

1.4运动技术与健康关系之争

新体育课程改革统一了指导思想,但业内对于体育学科和健康关系的认识并没有形成一致,特别是围绕运动技术学习与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尤其混乱,对两者关系认识的模糊导致了运动技术和健康的失衡。目前国内对这种关系的认识有以下两种:其一,对立的关系,则出现了运动技术与健康相矛盾的观点,并主张淡化运动技术教学,“中考体育该不该考核推铅球”就是典型争论,这种认识否定了运动技术对健康的促进作用,割裂了体育与健康的关系,让体育教学陷入淡化运动技能的掣肘。其二,内在统一的关系,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体育为健康”,体育一定要为学生将来和现在的身心健康服务[4],全民健身计划的实现路径就是建立在体育为健康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运动技术作为一种手段促进健康发展,是实现体育功能与价值的媒介。厘清这两者关系尤为重要,否则改革也只能算作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5教师整体素质水平与课程改革标准失衡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已进行多时,但受改革惯性影响,整体教师素质仍然处于改革前水平,特别是多数老教师墨守成规不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仍然坚持自己固定的教学思路。原因有二:一是我国中学体育教师由于教学和运动队训练占用了很多时间,近几年“校园足球”的火热开展更是让体育教师忙得不可开交,如此一来,使得理论水平跟不上体育课程改革的需求。二是不善于学习,未对新课标进行系统的解读,如“应改变体育课程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这些言论,这些都是对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错误理解和说法[5]。新课标中引人注目的“目标统领内容”一时让习惯按照教学大纲上课的教师束手无策,由“放羊课”转变为“高级放羊课”—“两个学生一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现象依旧存在,这些现实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改革的理想效果。

2“健康中国”指导下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新方向

2.1教学内容以健康教育和学生兴趣并行

“健康中国”中指出将健康教育纳入所有阶段国民教育体系,这也是“健康中国”对于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诉求,并把健康教育视为所有教育阶段重要的素质教育内容,这给改革树立了一个很好的航向标。2015年北京农学院附小在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展示的“体育趣味课课练”,吸引了近1000名来自全国各地校长和老师前来观看,由兴趣班和课余训练队展示的少儿趣味田径、校园定向运动及快乐体育园地等新的教学内容,得到了教育部体卫艺司王龙处长和北京市教委王定东的充分肯定。特别是融合了健康教育、趣味和知识于一体的校园定向运动,更是把展示现场带向了高潮。从展示的活动内容和效果来说无不体现趣味性和健康锻炼相结合的活动形式,不仅符合新课标的主旨还把“健康中国”战略落到实处。北京农学院附小这个成功的案列为今后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了两个基本点:第一,把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内容中凸显出来,因为增强学生体质和健康教育是体育教学内容编排的基点。第二,一堂优质体育课首先要引导学生产生兴趣,在此基础上再完成技能传授,最后才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Valliant(1985年)的研究表明有50%以上的人放弃运动是在获得理想的健康效果前,主要原因是缺少愉快感或兴趣,根据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和季浏教授提倡的“学生本位”的教学观念,这足以看出兴趣对于教学的重要性,所以,无论从《纲要》的要求和体育课程目标出发,还是以健康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最终目标来说,体育教学内容都应该以健康教育和学生兴趣并行,这也是“健康中国”对学校体育乃至教育的回归诉求。

2.2构建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新模式

据调查,我国北京城区体育师生比为1:129.9,郊区为1:136.9[6]。教育部2014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有超过70%的小学和初中无法开设体育课,有80%的学生每天不能达到锻炼一小时的标准,针对我国学生多体育教师少体育课时少这个实际国情,仅靠一周两三节体育课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就存在一定争议,就更不用谈达到终身锻炼的目标。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要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健全学生体育锻炼制度,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美国著名RINK博士认为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做准备,无论你在开展什么教学,坚持工作的重点是帮助学生过渡到校外。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体育教学过程不该只停留在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上,把中小学作为推行学校健康教育机制的重点教育阶段也是《纲要》的明确要求。因此,教师应注重课下学生锻炼意识的培养,把教学与培养学生锻炼习惯即同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采用学生自主积极参与和教师主动引导的双边机制延伸体育教学过程,构建课内和课外结合的健康教育新模式。

2.3以“健康”作为体育课程的核心目标

首先,全民健康作为“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学校体育作为构建“健康中国”的重要基石,所以,“健康中国”是基于改革期间对体育课程核心目标的重塑。其次,“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同样也是开展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从新课标多元的目标体系来看,体育课程核心目标体现了自身性质与核心价值,且实现过程决定其他非核心目标实现,所以在多元目标中应该是主导地位[7]。据此,我们要分清目标的主次关系,在兼顾其他教学目标基础上确立核心目标,把握住体育的本质特征,树立体育课程的核心目标。最后,根据《纲要》对青少年的要求,我们要紧紧把握以“健康”作为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标,发挥体育的自然质功能,以此塑造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核心目标。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发展目标与“健康中国”根本目的相辅相成,因此,体育课程的核心目标应该是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增进学生健康水平[8]。

2.4体育课程以体能价值与技能价值并重

2.4.1体能价值

溯源体育本质,体能一直都是核心价值之一。无论是在远古时期还是在现代的生产活动和运动方式都在强调体能的关键作用,然而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近30年来持续下滑[9],学校体测屡屡发生学生猝死事件,肥胖率也逐年提高,这些现象不禁值得体育教育工作者深思。到2030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每周体育活动强度完成3次以上中等强度,这些都是《纲要》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所以,体能价值应作为核心价值被重视,这也是针对新时代学生体质日益下降社会的强烈诉求。

2.4.2技能价值

体育教学任务中的“三基”明确要求了技能的传授,说明运动技能教学是体育课堂的重要学习内容和目标。《纲要》中指出通过体育活动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和锻炼习惯,保证学生每天校内进行的体育活动不少于1小时,使青少年基本熟练掌握1项以上的运动技能。很多体育教师对于体能与技能的同时发展存在争议,其实,在体育课中技能的形成和身体素质的发展并不存在互相排斥的对抗性的矛盾[10],技能与体能是相辅相成的两种课程价值,技能的掌握是实现体能的保障,有了良好的体能基础反过来又会促进技能的提升,这样才有助于改变学生“爱体育,不爱上体育课”的状况。

2.5加大对体育教师职前和职后健康教育培训力度

《纲要》规定要培养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加大对学校健康教育投入,体育教师在入职前和入职后应把健康教育作为培训内容。实际上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已经不再是体育学科的“分内之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体系中直接提到要让学生健康生活,包括掌握运动方法技能和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所以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系统地学习健康教育知识。健康教育在学校体育中更多指向是体适能知识、锻炼方法及心理健康等领域的知识,各学校单位在教师应聘前可把健康教育加入考核内容中,以便考察教师对该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在职体育教师可以增加职后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并把培训内容纳入期末教师业绩考核标准中,从而促进教师对于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学习。

3结语

对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滞留的诟病,在“健康中国”这种新环境下或许可以利用不同的环境因素予以改善,“健康中国”是社会主义新时期下素质教育改革的宏观环境,“大健康”与“大体育”可以说是命运共同体。根据《纲要》对青少年和学校体育的要求,在进行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时,我们要紧紧把握住体育课程的学科价值,在“大体育”的格局中树立“健康”为主的课程核心目标,在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上要以“健康中国”为映射,牢牢抓住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N].光明日报,2016-10-26.

[2]王松,张凤彪.“健康中国”引领下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现路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8):38-41.

[3]蒋菠.大学体育人文精神重塑—基于身体美学视角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董翠香,贾洪洲,季浏.新世纪10年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热点问题研究综述[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30(1):120-123.

[5]岳新坡,孙丽芹.论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与问题[J].教学与管理,2013,33(1):89-91.

[6]张吾龙,董晓艳,余晓辉,等.北京城乡体育师资状况对比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1(10):111-114.

[7]张亭,唐景丽.新中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走向的回顾与反思[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10):96-100.

[8]李忠堂,阎智力.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60年回顾[J].体育学刊,2010,17(12):52-56.

[9]季浏.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思考与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9):72-80.

新方向教育范文5

(1)课程体系安排有欠科学,教学没有针对性。

随着社会对现代化科技人才的需求增多,各所高校皆加强了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视,加大了培养学生基本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训练力度,然而,在这种浪潮中,究竟如何科学安排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体系,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却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所有的学生都被按照同一个标准进行教育,不分文理科都学着同样的知识,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学无所用,甚至学无所学。笔者认为,若要真正凸显计算机教学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必须从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施教者及受教者本身抓起,将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大学生自身的不同专业相结合,与计算机教育者自身的知识结构、专业背景相结合,与高校自身的定位相结合,从而走出一条有针对性、科学合理、人性化的教学之路。

(2)考核方法囿于传统。

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方式只是简单的上机考试,题型单一僵化,考试内容落后。这种单调的考试方式,使得大部分学生以机械应对的方式来应付考核,比如在临考前一个周突击复习,上机做几套模拟试题等等,目的只是为了通过期末考核,而完全没有思考过从课程中能够学到什么实用性的知识,更不要说将之应用于实践。这种泥古的考核方式,进一步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导致实践能力低下,创新思想缺乏。再进一步说,学生通过突击复习固定题型就能通过考核,便很少甚至不会在课外投入精力学习计算机,从而造成更进一步的不良后果。

2对大学计算机教学的几点建议

2.1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计算机能力基础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努力缩小学生间的差异,同时满足各个能力阶段的学生的需求,避免出现有人“被撑到”,有人“吃不饱”的现象。建议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基础能力不同开设高中低三中教学班,开设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由教师协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自主参班学习。在此过程中,需根据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将计算机文化基础、技术基础、应用基础三方面结合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计算机能力是当今社会必需的基本技能之一,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必要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是每一位大学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应尽职责。

2.2改革教学结构,创新教育内容及教学方式,避免理论与实际脱节

“教需有法,教无定法。大法必依,小法必灵。”对大学计算机教育而言,简单的教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模式早已不适用于今日,必须对教学结构进行改革,从而避免对学生创新思想与积极性的扼杀。这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1)大学计算机教师离不开学习。“学无止境”,“三人行,其必有我师焉”,古人的警语应熟记于心。教育工作者既是教师,也是学生,应抓住各种学习的机会,如参加培训,主动进修等等,尤其对于计算机这样一门日新月异的先进学科,大学计算机教师更应该主动及时更新知识贮备,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改进教学方法,才能确保教学活动的优质高效。

(2)大学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科研者,这是每一位大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身为大学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只有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才能将自身的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3)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随时注意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努力避免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脱节,避免课堂教学与实际需求脱节。理论是教学的基础,是应用的根据。在大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必不可少,但具体的操作环节也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在理论与操作结合的过程中,教师应避免简单的幻灯片操作与语音教学,而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创新发现,启发学生转变思维,多方面思考问题。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课程,教师只有紧紧抓住时代脉搏,跟上时展的步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才能使学生学有所用,从而满足社会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与学生的交流讨论,及时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3科学安排教学体系,从而做到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1)针对文理科学生的教学内容不同。在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工作原理与硬件构造、程序安装的前提下,文科生应注重培养其对Microsoft、Office等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而对理工科学生的培养则应根据其专业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应用软件的教学活动,从而方便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及综合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合理安排教学体系,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到分阶段、分层次、合理有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具体而言,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其必须掌握的基本计算机能力有如下几点:掌握几种基本的操作系统并熟练进行中文字表处理;根据使用性质选择配置、组装调试计算机;安装、调试、运用流行软件,等等。对理工科的大学生来说,还应该掌握基本的程序设计知识,学习程序设计,编写简单程序。在选择程序设计语言的时候,应根据学生的具体专业性质及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要求等多方面因素加以综合考虑。在一些要求具备软件开发能力的专业上,还应当教给学生算法和数据结构、操作环境与操作系统、软件开发技术、软件工程与数据库等知识。

(2)大学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应树立新的课程观,科学安排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内容,使之组成一个完整有机、相辅相成的优化结构,使学生在掌握好必修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其他课程学习,并有充分的课外实践活动的机会,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真正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其中,必修课程是大学计算机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师应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质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计算机的学习过程。选修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既有知识,拓宽视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老师开展的不同领域的课程,从而可以对计算机技术有进一步的了解。活动课是完善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其内容可以丰富多样,适当搭配教材进行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为主。

2.4改变传统的考核方法,以应用能力、实战性作为考核教学工作的新标准

无论哪行哪业,考核与评价都是衡量其优劣高下的重要手段,更是促使其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传统的考核方式内容单一,手段呆板,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结果导致了机械无果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应用能力得不到提高,教学目的得不到实现。笔者认为,有效的考核方式应该是针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行的考察,比如计算机的硬件选择与组装,路由器的设置,网线的连接,如何联机共享等等,进一步的程序运用方面,尤其应该着重考察学生对办公软件的运用能力,而非过于专业的数据库建立。同时,应将学生的平时成绩作为期末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课堂发言讨论的分数,课外实践的分数,等等。

新方向教育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

胜利召开,对中国未来将要发展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做出了明确的阐释,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重大改变。本文基于深化贯彻落实重要精神这一时代背景,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从全新的视角,多维度的分析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改进与创新,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送更多合格人才。

一、强化理论创新意识

理论创新是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创新的基础,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时效性,应该不断加大理论创新的力度。教育工作者应该基于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党中央最新精神,加强思想教育的理论创新,确保将最新的思想,最具时代前沿特色理论成果呈现在思政教育课堂上,确保大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始终接受最新知识的洗礼,进而提高大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认识,深化对社会主义理论的认知。

二、推动实践教学发展

第一,进一步提高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思政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送更多复合型的人才,在这一过程中,思想观念非常关键,重视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手段,推动实践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第二,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根据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制订科学化的实践教学方案,努力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尤其需要注意的,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加强学校与企业、机关单位等的合作,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磨砺学生的意志,强化学生服务社会的思想意识以及实践能力。如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三下乡”活动,从而使得学生了解乡村,走进乡村,亲近农村,锻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第三,实现实践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首先需要强化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组织社会活动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化认识社会的能力。其次,学校方面应该积极联系社会上的各类资源,使其为思政实践教学提供持续性的支持,最终保证实践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现教学方法创新

新时期、新发展,万象更新的历史阶段,若想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水平,应该基于全新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第一,变传统单项教学为双向互动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时刻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学情境的有效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以及引导,引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讨论,进而使得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相关知识进行思考与深入的研讨,最终提高教学效果。第二,以多媒体技术来丰富课堂,尤其针对一些原理性的问题教学中,单靠教师的讲解根本无法呈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应用多媒体技术,构建生动化与多元化的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将网络教学引入课堂

传统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主要集中与理论部分,在教学中主要采取填鸭式的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得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进行主动性的思考,不利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深化认知[1]。如今,网络时代已经全面到来,在实践思政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将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与教学活动进行整合,通过网络平台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生动化的呈现给学生,通过声音与图像的整合,使得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相关理论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对于理论知识的认识程度。另外,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建立新型的课堂,有效的利用互联网平台,将与相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适应的时事新闻放到信息平台上,为学生打造海量化的信息平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五、以人为本,满足学生需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学生始终是主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与最终落脚点,全面满足学生的需求。在开展思政教育的时候,应该及时了解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以及情感上的问题以及困难,引导学生树立理想意识,时刻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对各种问题与挑战[2]。在实现以人为本、满足学生需求的过程中,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方法上进行积极的创新,将情景教学发、体验式教学法等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利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方位的满足学生的价值诉求。与此同时,在教学评价过程中,不能单纯的以成绩来评价,而是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有机结合,实现思政教育教学的素质化,注重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提升。

六、结语

综上所述,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素质实践中,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支持,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意识水平,使其思想认识始终与现代化建设保持一致。希望通过文章的阐述,能够使得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基于新时代、新发展、新需求实现思政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教学水平,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戈丽萍.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研究[J].现代交际,2016(23):174.

新方向教育范文7

关键词:新媒体视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21世纪被称为信息时代,伴随以计算机为主的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得更加便捷,教育教学手段也愈加多元。思想政治课程作为高校学习的必修课,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树立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也有重要的作用。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变得更加活跃,教学模式不断更新,传统单一的教学策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思想政治教学要立足实际,对新媒体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并结合科学的策略落实创新教学模式。

1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新媒体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教育新方式,也被称为“第四媒体”。它打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能够将视频、动画等引入教学。高校大学生是新媒体使用最广泛的群体,将其融入思想政治学习符合创新教学的新理念。但是在这一背景下,当前教学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首先,教学缺乏创新精神。创新是推动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不断完善的重要前提。然而由于应试教学理念的制约,当前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却相对被动,教学模式和内容固定不变,即便是信息技术实现了普及应用,也仅仅停留在表面,课堂依旧不够灵活,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少。其次,新媒体视域下不良思想冲击。新媒体教学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教学提供新模式、营造良好氛围、丰富教学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网络内容良莠不齐,需要大学生自己判断,一旦学生被错误思想影响,就会扰乱正常的学习,降低思想政治教学的效率,甚至形成错误的价值观。最后,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有待提高。教师是高校教学的主导者,与初高中不同,大学教育涉及内容广泛,思想政治课程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知识,还需要教师紧跟社会发展方向,不断的进行创新教学。但是,很多高校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不高,在教学中不积极主动的备课,新媒体的优势无法彰显。

2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通过上述内容的阐述,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基于新媒体视域下教育教学的不足。针对这样的情况,高校教学必须不断创新,坚持从实际出发,掌握新媒体的新特点,把握好思想政治教学的方向。

2.1创新教育新思维

基于新媒体视域的新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必须从思想上加以创新,将现代化技术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树立教学新思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新途径。不可否认,当前教学工作面临着人文危机,信息技术无法体现人文情感。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要摆脱局限性,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自我分析问题的能力,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引导。与此同时,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打破常规教学模式的束缚,做到教学情境的创设,并注重因材施教,以创新带动高效教学。

2.2搭建创新化教学平台

建立创新型教学平台,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革新的重要基础,它能够彰显新媒体技术优势,实现教学从方法到内在的全面创新。具体而言,高校应该利用新媒体技术的特征,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网络学习平台,推行办公自动化技术,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共享教育资源,与学生进行对话沟通,将思政课程以微视频的方式进行传递,让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和学习。另外,在这一平台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形成及时的反馈渠道,提高新媒体视域教学的便捷性。

2.3拓展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

新媒体极大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不断丰富了教学内容。对于高校一定要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通过有效方式改善过去乏味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课堂的讲解。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讲课方式,观看视频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下教师也可以对于思政板块进行网站主题的建设,建设网站主题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有效利用手机或网络等新媒体工具进行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微信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以此来产生教与学的共赢。

2.4做好网络监管,防止不良思想

我国在建设新媒体的过程中,一定要净化媒体网络环境,防止不良思潮对于学生的误导作用。在做好网络监管时,我国应该立足于本国实际,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从整体考虑问题,树立全局观念。在优化网络结构的同时,也需要建设好网络监管体系。学校也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学校应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在网络监管时可以应用科学技术,不断净化网络环境,整合优质资源,通过使用新媒体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环境。

3结束语

综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新媒体视域的新特点,创新教育教学的新方法,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克服新媒体带来的挑战,找到创新教学的切入点,通过科学多元的方法实施教学。

参考文献

[1]于甜甜,齐甜甜.新媒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的对策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9(21):33-34.

[2]马云天.新媒体境遇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精准转换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05):5-7.

[3]姜土生.新媒体视域下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评《网络环境下学校思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19(05):147.

[4]张雪.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分析与路径优化[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02):13-17+23.

新方向教育范文8

关键词:优秀民族文化动画教育创新发展

一、优秀民族文化是中国动画的独特内核

任何一个国家的动画作品都离不开体现民族性的故事内核,动画作品只有坚持本民族的文化内核并充分发挥其特质,才能得到受众的认可。从中国动画的发展史看,优秀的民族文化正是我国优秀动画作品的独特内核,笔者试以实例说明。1941年,大型动画片《铁扇公主》开创了我国民族动画创作的道路,这是我国动画作品中首次融入传统民族文化,为我国动画之后的发展探索了新的方向。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其拍摄了一系列颇具中国民族特色的作品,如动画作品《大闹天宫》和《牧笛》、剪纸动画《金色的海螺》、木偶片《孔雀公主》等。当时《大闹天宫》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部影片标志了中国动画片制作达到了一个小高峰,同时也是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动画走向成熟的标志。其民族化具体体现在题材选自中国名著《西游记》、在配乐中融入传统戏曲艺术、在造型上融入中国元素等。1979年,我国第一部大型宽银幕彩色动画长片《哪吒闹海》问世。片中的哪吒从莲花中诞生,扎着两个丸子头,穿着红肚兜,表情坚定,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儿童形象。画面中大量运用了祥云这一中国元素作为装饰物,场景中的山水运用了水墨画写意的形式,呈现出中国画的传统样式。从上面的例子不难发现,随着时间的发展,中国动画的概念和体系逐步形成。中国动画在画面上脱胎于绘画、玩具、皮影、剪纸、木偶、戏剧等艺术形式,在内容上汲取了中国古典神话、民间传说、古典小说、传统寓言的故事核心,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动画“中国学派”。因此可以说,动画“中国学派”的文化身份和基础就是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动画“中国学派”自诞生以来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期,在探索民族精神、传统艺术和动画教育方向上耗时较长,今天的中国动画艺术终于进入了百花齐放的全新时代。2015年上映的《大圣归来》(图1)取材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影片对名著故事进行了新的演绎和拓展,通过现代的动漫制作技术,赋予动画新的内涵。该动画借鉴的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包括京剧、皮影戏等。此后的《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等作品也延续使用了“中国学派”的经典风格。可以说,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中华民族文化都是中国动画作品的生命之源。

二、我国高校动画教育体系现状

中国动画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学派”的发展,“中国学派”的发展也离不开对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承文化,教育先行,要想实现对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高校动画教育的引导作用。自2000年以来,我国动画教育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底,全国开办动画专业的院校有400余所,开设相关专业的院校约有1000所,学生有近40余万人。

1.动画人才培养的层次和类型

目前我国动画人才的培养分三个层次:第一层,高职高专教学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第二层,本科教学培养创作技术型人才;第三层,研究生教学培养高级创作型与理论研究型人才。同时,动画教育培养的人才按类型主要可以分成四类:第一类是策划人才,负责策划创作与生产;第二类是创作人才,负责形象编导、场景动作设计、漫画创作、游戏设计等;第三类是制作人才,负责电脑动画制作、传统动画制作、漫画制作、游戏制作、影视后期特效制作等;第四类是营销管理人才,负责营销策划、制片管理等。

2.动画课程的设置

动画课程总体设置上分为四大块:一是基础课程含美术设计基础与理论课程;二是专业课程含动漫画理论课程、动漫画技法与设计课程、动漫画创作课程;三是计算机技术课程;四是影视基础理论与技术课程,及其他的剧作、表演、音乐等课程[1]。

3.动画教育的教学模式

动画教育在教学模式上主要分为传统的艺术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理工科教学模式以及几种模式的混合体模式。传统的艺术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上为从艺术基础课到专业基础课再到创作实践课、毕业创作或毕业论文结束[2];实践教学模式通过项目教学、厂校结合等方式进行;理工科教学模式主要让学生了解动画制作原理、操作方法以及实践创作。如,中国美术学院动画学院在本科一年级时就进行基础部的统一专业基础教学,二三年级时进行专业理论与专业技术的教学,三四年级时让学生开展创作实践、实习考察、毕业创作以及论文写作等活动[3]。经过20年的发展,与“中国学派”一脉相承的中国动画教育模式已经逐渐形成,课程的设置也日趋完善,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现有的动画教育体系对动画人才的文化修养、艺术气质的培养还不足,部分相关院校围绕民族文化开展动画技术研究与教学的能力也有待提高。目前部分院校师资力量单薄,缺乏科学先进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动画专业计算机教学大多重视国外通用软件技术,忽视了对中国传统动画技术如水墨画、剪纸、偶动画等的现代化与电子化发展的研究,缺乏技术创新能力。

三、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推动动画教育的创新发展

随着众多地区将动漫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加以扶持,大量优惠政策不断出台,动画产业基地纷纷成立,整个动画产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高校作为培养动画人才的重要阵地,在培育人才时一方面应当考虑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应当为整个产业的发展指引方向。笔者认为,从传承传统民族文化角度出发,我国高校动画教育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创新发展。

1.从传统民族文化中提取动画创作课程素材

中国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传统艺术表达手法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开展动画教育可以从中提取创作题材和精华。如,高校可以将中国民间皮影的制作技术思维和技术特点应用到现代动漫创作中,开发专门的皮影动漫人才培养模式,结合现代数据分析、数码应用数据库知识等内容培养专业人才。除皮影艺术外,京剧、年画、国画等传统艺术都可以融入动漫创作。高校动画教育应借助先进的动漫制作技术,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现代审美价值取向、契合现代文化消费需求的动画艺术形象。我国的动画创作要体现中国儒、释、道文化中蕴含的道德观、民族精神、文化理念等,注重内在涵养、外在和谐的中庸之道,注重敬畏自然和辨证统一的生存理念等。高校要意识到动画创作课程的重要性,着力构筑现代动漫教育创作课程的新模式,以注重原创性、创新思维、人文内涵为宗旨,打破以往动漫专业教育中过于注重画技、数码技术、现代商业运作的人才培养理念,强调动画教育中的文化本位特征,从优秀民族文化中提取动漫创作课程素材。

2.产学研创联合推动民族文化在动画教育中的传承

在讲授种类繁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时,高校可以开设关于传统艺术风格表现手法的讲座或选修课,结合优秀案例分析传统艺术表现手法在其中的运用,通过临摹作品和专题研讨,让学生了解不同风格的制作手法,将传统的艺术手法融入动画教育的日常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创作,引导学生开展对民族文化和民族元素的认识、调研以及实践活动,将民族文化真正内化于心。在教学模式上,高校应当发挥产学研创联合的作用,推进产中创、学中创、研中创,通过创新将产业需求、学校教育、技术研发串联起来,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专业结构,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走有前瞻性的、面向全球动画产业市场的三维动画艺术人才培养之路。在产学研创联合的基础上,高校应让学生积极接触优秀的国漫工作室,了解当下民族文化在动画中的最新应用,使学生主动在动画创作中传承和发展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

3.动画作业与作品思政有机结合的教育新模式

高校应该将学生作业与作品思政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动画作业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高校应运用德育特有的学科思维,提炼动画设计制作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技术,升华设计思路,将动画教育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具体、有效的教学载体,使德育渗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应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恪守用作品影响他人的社会目标,引导学生用动画记录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这样可使学生在创作中树立正确方向、巩固专业知识、提升艺术水准、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推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文化发展。

四、结语

中国动画教育在重视借鉴国外先进制作技术的同时,应从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高校作为输出新一代动画人才的基地,应与时俱进,培养受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熏陶的人才,培养学生的正确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进一步在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伟.普通本科院校动画专业建设思路与对策[J].科学时代,2011(10):223-224.

[2]王六一.征途——走向百年的中国动画:卷七[M].北京:三辰影库音像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