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发展范例

绿色经济发展

绿色经济发展范文1

1.现状。

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必须在相应的政策扶持下进行,而绿色建筑所采用的工艺材料往往需要较高的费用,所以缺乏相应的经济基础,就会阻碍绿色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建筑施工企业在绿色建筑方面没有经济利益的趋势,势必会导致绿色建筑发展迟滞不前。与此同时,我国在节能减排技术和经验方面的交流平台严重缺乏,过分注重技术与设备的摆设,而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实践,绿色建筑必须是通风采光的合理设计,方能实现建筑节能的减排成效,尤其是当前一些企业利用高能耗建筑打着绿色建筑的旗号来获得经济利益,而这势必会导致绿色建筑经济泡沫的出现,从而加剧了对绿色建筑的误解。

2.面临的问题。

未来绿色建筑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但同时也在面临着诸多问题。尤其是未来建筑投资商势必会严格按照建筑节能标准才能建造成绿色建筑,而这就会导致其初期成本加大,在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下,即使房价一直保持高位态势,但很多建筑投资商也不愿意加大投资力度而提高自身的风险,再从消费者的层面分析,绿色建筑比一般建筑的性价比更高,加上我国很多民众的节能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因而绿色建筑发展不容乐观,所以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必须经过漫长的实践才能体现出来,即使能够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排放和保护环境,但对于唯利是图的建筑投资商而言,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使得这成为未来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

3.从绿色建筑的外部对其经济效果进行评价的标准。

促进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而采取措施是否具有有效性,就必须建立相应的标准对其进行检验。因此,对于绿色建筑经济成效的检验,应分别从外部其经济效益进行检验,从而为促进绿色建筑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提供相应的思路。对绿色建筑外部经济效果的评价,实际就是对绿色建筑“绿色”效果的评价,采取工程经济学对其进行分析,因而其外部效果的分析实际就是对国民经济的评价,对建筑消耗的社会资源及其为社会带来的价值进行评价,从而确定建筑项目是否具有经济性和合理性,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应采用以下标准对绿色建筑外部经济效果进行评价:首先绿色建筑建设的规模是否适当,各地纷纷竟先建设绿色建筑的话,势必会导致投资成本与效益的增加,加上其机械化程度较低,势必会导致经济效果低,因而难以确保工程质量;其次是绿色建筑建设所采用的高新技术是否具有针对性,能否有助于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再次是是否遵循了节能减排的理念;最后是是否能节省更多的资源等方面对其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

二、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1.致力于绿色建筑外部效果成本的降低。

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中,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其具有一定的优势,而降低绿色建筑外部效果的成本,就是一个重要的措施。找出绿色建筑外部效果发展的优势,才能促进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始终遵循节能减排的基本原则,即尽可能地将绿色建筑的能耗降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强对排放物的处理,切实做好保护环境是工作,以此打造舒适、安全、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最终实现建筑质量和功能与节能减排的高度统一。二是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应充分意识到绿色建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并加强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做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引导和指导工作,加大政策扶植力度,为投资商提供更多税金的补贴,想法设法降低投资商前期资金的投入,使其觉得有利可图才能更好地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进而将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体现出来,提高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效果。

2.致力于绿色建筑外部成本的降低。

一是从提高土地质量入手,这是因为绿色建筑对土地质量的要求较高,通常绿色建筑对土地的要求应具有良好的日照效果、较强的自然通风能力和良好的空气质量,只有在这样地段上的土地才适合绿色建筑的建筑,而这就会降低绿色建筑投资风险,从而更好地发挥绿色建筑的经济效果,因此,从这方面来说,绿色建筑虽然对土地的质量要求高,但其所取得的成效也较大,因此通过提高土地质量有助于成本的降低和效益的提升。二是稳操胜券,降低建设成本。绿色建筑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的进行,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对投资商的引导,对于确定的任何一项绿色建筑工程项目,必须采取正规的招投标方式进行,在实际过程中,可以先采取试点的方式,并对其未来的经济效果进行分析,在建设时,不仅要减少建设规模,还要借鉴发达国家有关绿色建筑的标准,结合我国实际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以最大化的减少建设成本。

三、对未来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前景的展望

在全球碳排放激增、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因此我国应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进行调整,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未来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必然成为未来建筑经济发展的主流,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人们环保意识会不断提升,绿色建筑也会得到广大投资商、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

四、结语

绿色经济发展范文2

1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现状

1.1农业基地规模初步成型

近年来,绿色农业经济在全国开始启动,在全国各地发展了适合的绿色农业基地。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到2016年底,在全国已经有530个单位建成了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已经基本上超过了1亿立方米,出口额已经超过了25亿美元。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的总数达到了1934家,带动农户2146户,每年直接增加农民收入9.5亿元以上。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农业基地已经出具规模,有了基本的运营模式。

1.2产业化水平提升较快

为了有效的提高我国绿色农业企业经营状况,保证制度化建设,我国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的建立了认证管理制度。近年来,我国绿色农业经济已经呈现出了产业化、集聚化的发展模式,不断地提高了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力度,在此基础上有效的提高了绿色农业生产市场化、组织化,形成了产业效益。

1.3农业效益不断提高

随着当前我国绿色农业的不断发展,在全国各地已经逐渐的形成了一些农业品牌,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绿色食品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形式,一些绿色食品知名品牌应运而生,收到了很大的品牌效益。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绿色食品标志商标已经在日本、美国等国外地区完成了注册工作。在国内一些大中型城市中,很多的绿色食品品牌认知度已经基本上超出了80%。在2016年我国国内年销售额已经达到了4256亿元,出口的总额达到了22亿美元,在国际市场中逐渐呈现出了强大的活力和竞争力。

2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

2.1绿色农业整体水平较低

从我国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虽然我国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整体上绿色农业经济仍旧处于较低的水平,其产业规模不够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绿色农产品分布的区域较为分散,无法形成规模化的经济产业,不能很好的满足市场化的需求。绿色农业产业技术含量较低,绿色农产品表现出了产量低、质量差等现象,与国外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多的差距。

2.2市场体系不够健全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绿色农业经济在生产、销售、流通等领域的相关体系还不够完善,营销的网络不健全,绿色农产品欠发达,绿色食品体系发育的不够成熟,从整体上来看,处于一个较为落后的水平。在产品生产之后,企业侵权的行为时有发生,一些绿色食品产业在操作过程中没有按照相应的标准和规程,严重的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影响了绿色农业经济的整体形象。

2.3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支撑条件不足

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支撑条件,例如资金投入。在政策制定中缺乏财税、金融等一些实质性的政策,通常政府制定的政策仍旧处于支持鼓励的一些大宏观背景下。此外,由于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导致在部分区域同等优惠并未真正落实。再者,在技术储备方面,绿色农业经济没有形成有效的科技发展体系,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显得较为滞后,机制在实施过程中没有活力,科技与生产不够紧凑,容易脱节,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

3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3.1加快构建绿色农业经济龙头企业

在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当地政府要引导一些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运营和管理,不断地增强其活力,加大其对周边经济的带动作用。当地政府要力求对一些龙头企业进行扶持,加大扶持力度,促进生产要素更加集中,向重点企业和产品集聚,形成良好的优势。此外,可以适当的依托绿色产品生产基地,新建一批绿色产品加工企业,从而推动绿色企业向着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品牌建设,依靠品牌优势,逐步的打通国内国际市场,带动我国绿色农业经济走向国际化,扩大市场。

3.2提高政策支持力度

总体上来看,绿色农业经济是一种新兴的发展模式,其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各地区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从当前的制度条例出发,加大绿色农业经济示范区的建设,加快农业专业化立项、产品开发等一系列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从而优化绿色农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政府具有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快组织劳动力培训,协调农业各方力量,有效的促进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提高。

3.3加快绿色农业市场建设

绿色经济发展范文3

【关键词】绿色农业经济;农村发展;对策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获得较大突破,在规模水平、专业化水平和品牌效应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发展中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去思考,去解决。党的报告指出要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我们要认清发展中存在的错误紧跟党的政策,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加快绿色农业发展步伐。

1在农村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意义

我国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农业作为与自然生态紧密相关的产业更应当注重生态化。现代农业讲求以知识为导向,以生态为基础,因此只有农业经济绿色化才能符合我国现在的发展需要,并且农业经济绿色化所带来的产品高附加值能直接帮助农民创收,实现农村振兴。

1.1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帮助农村振兴的有力举措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土地广阔,但人均耕地较少、地形复杂加上农村发展相对落后,农民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很长时间我国的农业结构处于不合理状态。生态的破坏,土地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普遍存在。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农业经营模式入手,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农村经济的转型。绿色农业经济强调对农业生产环节配置的优化,让农业朝着生态化经济化的目标发展,因此要解决农业中长期存在的诟病就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加速农业经济转型。

1.2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有效方法

现在人们的消费观念的转变给农村发展和农业发展带来很多机遇,农家乐和采摘果园的出现增加了人们去农村休闲的欲望,绿色蔬菜销往城市的过程中也带动了包装产业、物流产业的发展,绿色农业所需要的技术和器械也为相关研发产业和制造产业提供了机会。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带动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将更加丰富,经济活力将得到增强。

1.3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减少农村城市收入差距帮助农民创收的重要一步

在我国农业的发展中农产品的低附加值,农民收入低水平的问题比较严重,这样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共同富裕的实现。现代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对绿色化科技化的农产品需求与日俱增,绿色农业经济作物比较传统的农作物会有更好的销路和更高的附加值。绿色农业经济下农产品能够更好的形成相应的品牌增强竞争力,帮助一方农民就业增收。

2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

绿色农业所带来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要实现绿色农业经济的真正发展需要多方共同努力。要在绿色农业经济上采用更好的政策来帮助其发展,要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做好经济上的支持,要培育相关产业带动发展,要让农民明白绿色农业经济内涵在思想上做好准备。

2.1完善绿色农业经济市场体系

要让绿色农产品更好的打入市场就需要完善农业市场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依托互联网技术帮助农民更好的利用网络交易平台,在打通销路的同时做好相关宣传实现稳定销售。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注意对产品质量的把控,要建立相关的市场监管体系确保产品的质量,提高产品口碑,最终达到畅销的目的。

2.2增强农业科技化水平提高机械普及率

要摆脱之前落后的生产模式不但要采取更先进的生产方法,更要利用科技和机械化帮助农业生产。在这个过程中国家要鼓励和支持相关人才进入农村做好生产指导和技术培训,要做好资金保障向农民发放无息或低息贷款鼓励其采购先进生产工具。要让科学生产落在实处真正的实现科技兴农,科技强农。

2.3培育绿色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当地发展

在绿色农业经济的实践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个或者几个企业脱颖而出,率先拥有较成功的生产体系、较大的生产规模,政府要在此过程中采取相关政策扶持企业发展,要帮助企业解决存在的困难,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改进,要让一个地区出现真正具有代表性的有技术能创新的企业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要利用该厂优势特色吸收附近地区的农产品和劳动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保证当地经济增长,同时要让该企业产品尽早打出品牌,向更高更深市场发展形成品牌竞争优势。

2.4增强农民的知识水平使农民朝着职业化科学化发展

农民是农业劳动的主体,农民的思想水平技术水平和农业发展息息相关,因此一定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让农民了解国家政策,明白绿色农业经济的内涵,掌握相关的科学技术。要鼓励大学生农业人才在农村进行创业帮助农村发展。

3总结

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我国农业经济转型的必经之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依据国情改变绿色农业经济模式和生产方法,确保绿色农业经济始终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的农业经济体系会更加成熟化现代化,农业生产会更加生态化科学化,农民的收入会稳步提高,我国的农业事业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慕杰少.关于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前景与对策[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5(2):6.

[2]曹艳双.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建议[J].农业与技术,2014(11):218.

绿色经济发展范文4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辽宁省;绿色经济;动态因子分析

引言

后金融危机时代,为了应对经济复苏乏力、资源能源短缺、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等挑战,“绿色经济”的概念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里约峰会上被确立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步入以增速总体放缓和产业结构转型为特征的新常态,我国提出了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相互呼应,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实现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提升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因此,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必然成为我国经济转型期内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引擎,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有效推动经济的绿色转型,促进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共赢发展。辽宁省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力量和东北唯一的自贸试验区,自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发展以绿色经济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来,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促进了绿色经济的发展。然而,绿色经济发展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兼顾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质量、科技创新驱动和引导扶持政策等诸多因素。因此,以辽宁省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深入系统地分析辽宁省在发展绿色经济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而指出提升辽宁省绿色经济竞争力的方向与着力点,对于构建绿色生态经济体系,加快辽宁经济体制和机制创新,以及建设美丽辽宁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分析方法的选取和指标体系的建立

首先,分析方法的选取和介绍。动态因子分析法是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该方法综合考虑了样本、变量和时间这三个因素,通过将主成分分析得到的横截面分析结果和线性回归模型得到的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得出相对可靠的结论。因此,本文在多角度选取影响辽宁省绿色经济发展绩效水平相关因素的情况下,运用动态因子分析法分别对辽宁省绿色经济发展的绩效水平进行实证分析。这不仅能够对辽宁省14座城市绿色经济发展绩效水平进行横向对比分析,还能反映出省内14座城市绿色经济发展绩效水平的纵向动态变化趋势。其次,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数据来源。在参考了国内外大多数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考虑系统性、科学性和层次性,并兼顾辽宁省各城市绿色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数据的可得性,通过汇总高频指标、借鉴国际权威机构和结合区域实际状况的方法,本文分别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资源和政策支持这四个方面选取16个指标综合构建辽宁省绿色经济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下页表1所示)。为了客观有效地评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以来辽宁省各城市绿色经济发展绩效水平的变化,本文选取了2013—2017年辽宁省内14座城市的相关数据,并采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9进行动态因子分析。所有原始数据均来源于辽宁统计信息网上各年的《辽宁省统计年鉴》,以及各城市的统计年鉴。

二、辽宁省绿色经济发展绩效的实证分析

(一)沈阳市绿色经济发展的绩效评估

①1.公因子的提取。我们可以分别根据碎石图和主成分分析法来决定公因子的提取个数。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碎石图中的特征值来决定提取公因子的个数(如图1所示),前4个公因子的特征值较大,均大于1;第五个公因子之后的特征值开始迅速变小,均小于1,这说明提取4个公因子是比较恰当的。另一方面,我们根据主成分法对上述指标进行公因子的提取,前4个公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96.06%,满足累积贡献率大于85%的标准,可以较好地反映沈阳市绿色经济发展的绩效水平。因此,综合碎石图和主成分分析两种方法决定提取4个公因子。2.转后的载荷矩阵。在进行因子分析时,为了进一步获知每个公因子的实际意义,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我们采用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正交旋转,以有效解决原始变量载荷值区别不明显导致公因子实际含义模糊的问题,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2所示)。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增长指标X1、X2、X3、X4在第一个公因子F1上具有较高的载荷。因此,因子F1主要代表沈阳市绿色经济发展绩效的经济增长指标。环境资源指标X9、X10、X11、X12在第二个公因子F2上具有较高的载荷,因此,因子F2主要代表沈阳市绿色经济发展绩效的环境资源指标。社会发展指标X5、X6、X7、X8在第三个公因子F3上具有较高的载荷,因此,因子F3主要代表沈阳市绿色经济发展绩效的社会发展指标。政策支持指标X13、X14、X15、X16在第四个公因子F4上具有较高的载荷,因此,因子F4主要代表沈阳市绿色经济发展绩效的政策支持指标。3.静态因子得分。我们可以依据稳定的因子旋转结果得到因子系数得分矩阵,并进一步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分别写出旋转后因子F1、F2、F3和F4的得分表达式。在此基础上,我们以这4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将这4个因子得分进行加权计算得到沈阳市绿色经济发展绩效水平的总得分T,其计算公式为:T=0.4913×F1+0.2116×F2+0.1299×F3+0.1278×F4,并据此得到沈阳市绿色经济发展绩效水平的得分状况。

(二)辽宁省各城市绿色经济发展绩效水平的综合排名

我们通过重复上述步骤和过程还可以计算出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阜新、辽阳、盘锦、铁岭、朝阳、葫芦岛这13座城市在2013—2017年间绿色经济发展绩效水平的得分,并将这五年的平均得分记为平均综合得分,作为该城市绿色经济发展绩效水平综合排名的依据,对省内14座城市绿色经济发展绩效水平进行综合排名(如下页表3所示)。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通过下页图2和图3,更加直观地对这些城市绿色经济发展绩效水平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

(三)相关实证结果的比较分析

总的来看,我们可以根据上页表3中2013—2017年辽宁省内各城市绿色经济发展绩效水平的平均综合得分将省内14座城市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沈阳、大连和本溪,它们的平均综合得分远高于其他城市,说明这三座城市绿色经济发展的绩效水平远高于其他城市。第二类是鞍山、抚顺、盘锦、丹东和锦州,它们的平均综合得分为正,说明这些城市绿色经济发展的绩效水平较高。第三类是辽阳、阜新、营口、葫芦岛、朝阳和铁岭,它们的平均综合得分为负,说明这些城市的绿色经济发展绩效水平较低,位于省内平均水平以下。从纵向比较来看,2013—2017年,辽宁省大多数城市绿色经济发展的绩效水平呈现上升的趋势,但各城市之间的发展状况存在一定差异(如上页图2所示)。首先,沈阳、鞍山和本溪这些城市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支持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的逐年加大,充分带动了这些城市绿色经济的发展,绿色经济发展的绩效水平一直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其次,大连、抚顺、盘锦、丹东、锦州、营口和葫芦岛这些城市充分依托当地环境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以相关绿色产业的发展带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尽管绿色经济发展的绩效水平受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加大的影响而有所下降,绿色经济发展的绩效水平总体上还是呈现出波动中上升的趋势,绿色经济发展的绩效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最后,辽阳、阜新、朝阳和铁岭这些城市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还相对比较薄弱,区域绿色产业发展规划和地方政府对绿色经济的调控政策还不够成熟和完善,进而导致这些城市绿色经济发展的绩效水平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影响下出现了显著下降的局面。但随着辽宁省积极推进绿色“一带一路”的建设,这些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环保意识等方面比较明显的后发优势,可能会进一步拓展这些城市绿色经济发展绩效的上升空间。从横向比较来看,2013—2017年辽宁省各城市绿色发展绩效水平的平均综合得分(如上页图3所示)。首先,沈阳、大连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居民参与绿色经济的意识较强,本溪在环境资源优势的引领下,政府对发展绿色经济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明显加大,绿色经济发展的绩效水平迅速提升,因此这三座城市绿色经济发展的绩效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城市。其次,在“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以及“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的示范引领下,鞍山、抚顺、盘锦、丹东和锦州这些城市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并通过积极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扩大绿色就业,推进绿色创新,有效促进了绿色经济的发展,因此这些城市绿色经济发展的绩效水平较高。最后,在辽宁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力带动下,辽阳、阜新、营口、葫芦岛、朝阳和铁岭这些城市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经济能源、文化科技、制度体系的绿色供给,使得绿色经济发展绩效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由于这些城市绿色经济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区域绿色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地方政府对绿色经济的调控政策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因此这些城市绿色经济发展的绩效水平还相对较低。

三、积极提升辽宁省绿色经济发展绩效的政策建议

绿色经济发展范文5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绿色经济发展;驱动效应;存在问题;影响机制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多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经济总量得到快速壮大,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问题。当前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是如何进行节能减排从而实现可持续的绿色经济增长。当前中国正处在城市化和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时代,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但是中国人均能源却特别缺乏。同时,大量工业废水、废弃污染物的排放已经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为了解决该问题,中国必须依靠科技的进步和管理的创新,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污染物的排放,从而实现可持续绿色发展。外商直接投资(FDI)长期以来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对外资企业的吸引力也是逐年增强,FDI的规模从1992年的110亿美元一直增加到2019年的1384亿美元。如何在当前中国产业结构、经济总量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更有效地利用新的比较优势,从而引导外商直接投资为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成为当前必须要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外商直接投资究竟是促进中国绿色经济发展还是阻碍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目前还未有明确的结论,学者们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不同的研究对象进行的分析得到的结论差异较大。 部分观点认为FDI促进了绿色经济增长。李文鸿和曹万林(2020)认为FDI能够通过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绿色创新研发资金支持,促进绿色创新效率提升,而环境规制则会更合理地引导FDI,从而充分发挥FDI对绿色创新效率的支持。也有部分观点认为,FDI抑制了绿色经济增长。贾军(2015)发现FDI对中国环境效率提升产生了显著抑制作用,当FDI所在地拥有环境技术优势时,则FDI能够更好地融入该地区的绿色生产中,从而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李光龙和范贤贤(2019)认为FDI对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抑制作用,而这种抑制作用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更为显著,而贸易开放的提升则能够降低FDI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的抑制作用。其余学者认为不同类别的FDI对绿色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呙小明和黄森(2018)发现只有以国内市场作为主要目标的外商直接投资才会促进中国区域绿色经济的发展,因而各地区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时,一定要对外商直接投资进行分类,减少引进那些以出口为主要目的外商直接投资。周杰琦和徐国祥(2020)就FDI影响中国省级绿色经济增长进行研究,发现当要素市场扭曲效应较高时,FDI通过资源诅咒和低端产业锁定效应抑制区域绿色经济增长,当要素市场扭曲效应较低时,FDI通过绿色技术溢出效应促进绿色经济增长。余稳策和杨立卓(2017)认为不同类型的FDI对中国绿色经济发展产生了差异化影响,其中来自于西方发达国家和来自于服务业以及相关高端制造业的FDI对中国绿色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而其他类型的FDI则不利于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本文的后续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介绍FDI在中国的总体分布情况,及其对中国绿色发展带来的影响。第三部分详细分析外资驱动绿色经济发展的机制。第四部分分析当前外商直接投资在驱动中国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结合当前中国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二、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的分布现状

FDI在不同产业的分布情况直接影响着地区绿色经济发展。当FDI主要集中在以重化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时,则消耗能源大、污染物排放水平较高,此时就会对地方绿色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当FDI集中在能耗低、污染物排放水平低的第三产业时就会对地方绿色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表1显示了近10年中国实际利用的FDI总规模,以及中国三大产业吸引FDI的规模。由表1发现,2010年-2019年区间中国实际利用的FDI实现了稳步增长,FDI的规模已经由2010年的1057.35亿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1381.35亿美元,其中第三产业实现了较快增长,第三产业FDI的规模已经由2010年的499.63亿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952.73亿美元,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则分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由图1发现第三产业实际利用的FDI占总FDI规模的比重由2010年的47.25%增加到2019年的68.97%,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实际利用FDI占总FDI规模的比重则分别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不同来源地的FDI所投资的产业领域不同,因而其对绿色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也存在着较大差异。通常来自于中国台湾地区以及日本和韩国的FDI,更多是投资于劳动密集型和相关污染程度比较高的行业,而来自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FDI更多集中于电子、机械和其他精密仪器生产行业。由表2发现,来自于荷兰、德国等西欧发达国家的FDI出现一定增长,而来自于中国台湾地区和日本的FDI在缓慢减少,因而总体上FDI来源地的变化可能对中国绿色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三、外商直接投资驱动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机制

(一)外商直接投资通过绿色资金支持效应促进中国绿色经济发展。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较晚,绿色创新技术的研发投入长期不足,因而中国绿色技术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还有较大差异。此外,绿色技术研发投入高而收益却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国内投资者在对绿色技术了解较少的情况下较难做出准确预判,因而对绿色技术研发的相关投资积极性较低。加之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国内绿色创新企业难以从资本市场上以较低的资金成本获取开展绿色技术研发所需要的资金。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能够有效缓解绿色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过程中资金不足的困境。此外,当外资进入绿色企业后也会加强对相关企业的监督,避免资金的浪费,从而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而有效提升绿色技术创新的效率。最后,当外资企业参与到绿色技术开发的过程中时,凭借自身丰富的绿色研发经验以及高效的技术研发管理经验也会进一步提升绿色技术研发效率。因而,外商直接投资通过绿色资金支持效应能够有效促进中国绿色经济发展。

(二)外商直接投资通过竞争与示范效应促进中国绿色经济发展。与国内竞争企业相比,外资企业掌握着更高的绿色技术,因而他们在绿色技术的开发与绿色技术的应用方面拥有较大的比较优势。加之当前中国政府一直在提倡绿色经济发展,因而外资企业在进行绿色技术开发和应用绿色技术生产产品时,将会享受到更低的税收优惠。此外,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居民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人们对高质量的绿色技术产品拥有了更多需求。此时,外资企业拥有较大动力,利用自己庞大的资金、先进的绿色技术生产出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绿色产品,从而抢占中国市场份额。当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已经占有较高市场份额的情况下,其有较大的动机采用更加先进的绿色技术,通过环境保护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从而在社会观众面前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这将有助于其赢得更多消费者的欢迎。国内中小型企业在面临市场份额降低、而短期内生产成本却依然不变的情况下,就有可能迫于竞争压力要么被市场所淘汰,要么与其他企业合作或者吸引其他投资者投入更多资金开发或引进绿色生产技术,生产出符合消费者新需求的产品,从而重新夺回市场份额。因而,外商直接投资通过竞争与示范效应将有效促进中国绿色经济发展。

(三)外商直接投资通过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实现技术溢出,从而促进绿色经济发展。首先,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加快劳动者在内外资企业间的流动实现技术溢出,从而促进国内绿色经济发展。拥有绿色先进技术的外资企业,为了在中国顺利投资生产,其必须培训并雇佣大量的中国劳动者,这有助于中国劳动者掌握更多的绿色技术。这些经过外资企业培训的劳动者在劳动市场的流动,将有利于国内企业学习、吸收和模仿外资企业的绿色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其次,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内外资企业的合作经营实现技术溢出,从而促进国内绿色经济发展。由于投资政策的约束和独资经营将会面临较高的经营成本,这使得大量的外资企业采用合资经营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合资企业生产运营的过程中,外资企业所使用的先进绿色技术和管理经验很容易被中方合作者所吸收和掌握,因而通过绿色技术溢出对所在地区绿色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此外,外商直接投资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关联实现技术溢出,从而促进国内绿色经济发展。在当前经济高度分工的背景下,外资企业必须通过与中国上下游产业链的相关企业进行密切的合作才能实现产品的顺利生产与销售。为了提升自身的经营效率,外资企业必须对产业链的整体经营效率进行一定的维护与提升,这会使市场绿色技术溢出到相关企业。

四、外商直接投资驱动中国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地区间政府过度竞争导致生产要素价格扭曲,从而抑制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绿色经济增长的驱动效应。各个地区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竞相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直接投资落户本地区。地方政府间的恶性竞争会导致土地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价格扭曲。此时,各类低质量的外资企业依赖超低的生产资源也能够获取丰厚利润,这不仅降低了外资企业开发并使用绿色技术的积极性,还会诱导外资企业通过各种权利寻租获取更多低廉的生产要素,从而为其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拥有较高绿色技术水平的外资企业反而失去了比较优势,从而降低在本地区的投资。此外,一旦外资企业在本地建立生产后,为了保护这些外资企业给当地带来的经济利益,地方政府会优先将各种生产资源配置给外资企业,而通过各种方式减少外地企业获取生产资源的机会。这种地方保护行为的持续,最终将使得市场分割严重,外资企业无法通过规模投资获取经济利益,这进一步抑制了外资企业使用绿色技术的积极性。对外资企业较低水平的环境质量达标要求,抑制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绿色经济增长的驱动效应。中国各地区较低的环境质量达标要求,会使得那些在发达国家面临昂贵环境污染治理成本的外资企业,将高污染、高耗能的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国,这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会挤占中国大量的生产资源,阻碍绿色生产效率的提升。此外,当这些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在中国市场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时,其不仅不会产生绿色技术溢出和绿色技术示范效应,还会阻碍国内企业的绿色研发,最终造成国内企业的低端技术锁定,因而抑制了中国绿色经济发展。较低的绿色技术水平限制了内资企业对绿色技术的吸收效果,从而抑制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绿色经济增长的驱动效应。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首要任务是快速发展经济,因而长期以来在绿色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不足,从而造成中国绿色技术水平处于较低水平。当中国国内绿色技术水平严重偏低时,外资企业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在与中国企业合资建厂时不会将最先进的绿色技术用于合作生产中。此外,技术水平的偏低也使得中国企业与外资企业合作开发新技术的效率较低。最后,FDI在中国引起了部分绿色技术的溢出,但是由于国内企业较低的绿色技术水平使得其技术吸收能力较差,极大限制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绿色经济增长的驱动效应。

五、有效发挥外商直接投资驱动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改变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并继续加强市场化改革。要想避免地区间政府过度竞争导致生产要素价格扭曲,从而抑制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绿色经济增长的驱动效应,必须进行如下两个方面的变革:一方面,要通过使用新的绿色GDP指标来对官员进行政绩改革,从而避免政府间的恶性竞争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扭曲,迫使地方政府积极通过改进地方基础配套设施、提升劳动资本水平、提升技术水平和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来吸引高质量的绿色外商直接投资。另一方面,要加大市场化改革消除地方间生产要素和商品流动的壁垒。只有通过规模经济才能使得绿色技术的使用得到有效回报,才能激励外资企业更多采用先进绿色技术。因此,各个地区间政府要密切展开合作,让生产资源在各个地区间自由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地方保护行为造成的低水平产业重复建设,让外资企业的投资更容易实现规模效应,从而更好发挥驱动绿色经济发展的效应。

(二)对外资企业要设立与内资企业一样严格的环境质量达标要求。各级政府监督部门要加强对地方政府引资环节的监督,严厉查处地方政府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生态环境,从而引进高污染、高耗能外资企业投资的行为。对于引进的外资企业要加强环境监管,对于超额排放废水、废气和其他污染固体废物的行为要进行严格的处罚,提升外资企业的环境成本。大量的事实表明即使是全球性的知名跨国公司,如果缺乏严格的环境监管依然会因为在较低违法成本的驱使下出现违法排污的行为。因此,对于违反环境标准要求的企业要进行及时的社会曝光,进一步提升其环境违法成本。环境违法成本的提高,将会迫使外资企业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绿色技术改造中,从而促进中国绿色经济增长。

(三)政府应当积极促成FDI与中国企业的合作从而更好促进绿色生产技术在中国的溢出。政府应当通过政策的引导、相关交流平台的建立,从而让内外资企业积极进行沟通交流。对那些掌握先进绿色技术的外资企业采用中外合资的方式进行投资生产时,可以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降低合资企业的经营成本,从而更有利于低碳、清洁的绿色生产技术在中国的顺利传播与扩散。

绿色经济发展范文6

关键词:绿色经济发展;财税金融支持;具体方案

目前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由于存在一些问题,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现阶段所发展的需求。由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只注重企业效益的发展,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环境污染的问题,将我国的传统经济转向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了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具有节能环保的特征,对于我国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和要求,具有积极响应的作用,能够不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绿色经济发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同,虽然我国的绿色经济发展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成了绿色经济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因此,希望我国政府部门不断介入,促进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

一、绿色经济的概念

每一种经济的发展模式首先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绿色经济发展也是主要以市场为向导,在传统经济模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于环境的保护,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这种经济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经济造成的环境污染。在我国的传统经济模式下很多企业的发展只谋求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造成了许多环境污染问题,而绿色经济发展不仅顺应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还不断让企业的发展过程更加积极健康[1]。绿色经济的发展模式,首先要遵循不断降低开发成本,在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使用新型节能技术。因此,绿色经济的整体发展是宏观层面的,需要政府部门不断的加强对于企业的引导,从而让企业的发展方向更加节能环保。相比于传统经济模式下高耗能的经济发展方式,绿色经济发展不仅能够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还能够缓解资源枯竭,为我国企业发展所带来的压力,能够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此过程中,还可以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因此,这种发展方式能够不断促进我国各行各业的长远发展[2]。

二、财税金融在支持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财政金融对于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但是在我国推进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财政因素受到了多种多样的制约和阻碍。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

在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这个概念,虽然很早就出现了,也有很多企业为此做出了大胆的尝试,但是在实际的时间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发现绿色经济模式的发展过程,面临许多压力。首先,从宏观层面来说,我国国家政府部门并没有对绿色财政发展构建出具有支持性的法律文件,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多方面的制约由于缺乏政策的支持。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过程一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阻碍,很多企业在大胆的尝试过程中,并没有得到明显的受益,这就很不利于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3]。

(二)资金来源结构单一

通过不断地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绿色发展的投资来源是较为单一的。在当前的社会中,对于绿色发展的投入,主要是以政府部门的财政投入为主。从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分析,我国并没有构建出一个科学合理的体系以及制度去帮助和支持绿色经济模式的不断发展,不管是在政策上还是在财政投入途径中都没有起到能够保障绿色经济发展的作用,而国家单一的财政资金投入对于绿色经济模式发展来说,过于薄弱,如果单纯地依靠财政投入就无法使绿色经济发展持续地进行下去,只能解决短暂的问题。因此,我国必须积极寻求社会企业资金的帮助和支持,才能够让绿色经济发展获得良性循环。与此同时,在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适应阶段中,我们需要对发展中的项目投资做出具体的预算,对每一笔资金的支出都要明确方向,这样才可以保证企业对于财政投入的有效利用,不断让政府的财政投入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对于绿色经济的发展以及整个的运营过程,我们并没有充分的预算标准。因此在进行社会融资时,不仅无法得到广泛的融资途径,还可能会带来融资风险。在预算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的预算人才,并且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因此,对于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预算工作并不是十分到位。由于我国绿色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目前正处于摸索阶段,对于绿色经济发展进行融资的方法和手段都比较落后,再加上整个市场经济对于绿色经济发展的意识较低。因此,融资的困难和风险也相对较高,这不仅阻碍了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可能性,还会导致发展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总体来说,目前绿色经济模式的发展面临着融资风险以及预算工作不充足的情况,这些问题都已经成了制约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4]。

(三)收益周期较长

绿色经济产业模式的发展,主要的内容就是让企业的发展方向更加绿色。在整个的绿色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由于绿色经济发展的特性,企业在运用绿色经济模式时必须要对硬件设备进行一定的经济支持。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想要长远的发展,绿色经济就必须加强,对于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够获得绿色经济,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但是这种收益在短时间内体现的并不明显,只有经过一定的周期才能够体现出收益的成果。因此,我国的一些商业银行在绿色经济产业的投资中并不是很积极,传统的商业银行为了保障项目的收益,还是会把资金大量的投入到我国的传统生产行业。发生这样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生产行业获得经济效益速度更快,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绿色经济模式融资困难的情况[5]。由于绿色经济发展,这种回报和收益并不能够在短时间内就体现出来,因此,很多商业银行觉得看不到未来的发展前景,在投资方面还是比较保守[6]。

(四)金融支持体系不健全

由于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起步较晚,因此,相对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产生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我国缺乏相应的财政金融体系,对于绿色经济发展的信贷模式建设状况是十分不利的[7]。目前我国的相关部门并没有对绿色经济发展的信贷优惠政策和制度作出较大的让步,这就使得我国绿色经济产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融资困难的情况。第二,绿色经济产业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清晰的定位,很多传统行业的领导人并没有树立绿色经济发展的意识,并且无法将企业与绿色经济发展的模式很好地融合起来。这就对绿色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制约作用,经过常年的积累,就会导致整个社会企业对于绿色经济的保护色越来越弱,还会导致商业银行以及传统行业对于绿色发展的支持度也越来越小。第三,我国的财税部门对于绿色经济发展的财政支持,有一部分是需要返还的,虽然这种方式对于我国经济的宏观控制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前景。如果想要改变这种资金支持的方式,就应该不断加强财政部门对于绿色经济产业的财政支出,通过资金不断对绿色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这就要求财政部门制定出一套符合绿色产业发展的财务规划,让绿色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相应的法律保障。但是由于我国财税部门要确保整个市场的宏观管理,因此对于绿色经济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很不到位。

三、针对财税金融政策支持的相关意见

(一)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为我国社会企业的发展环境所带来的作用是无法忽视的,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该不断结合国家绿色财政发展的现状,科学合理地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而促进我国绿色财政经济的发展。在制定法律法规制度时,应该考虑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还要从长远的方向看出绿色经济发展对我国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不断给予绿色经济发展良好的政策支持,为绿色经济发展营造更加良性的市场竞争氛围。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应该发挥出自己应有的职能,通过财政职能以及法律职能对绿色企业的发展加大支持和鼓励的力度,不断构建一些鼓励政策和扶贫政策,帮助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转型和升级,向绿色经济发展方向迈进,还可以为一些积极参与绿色经济转型发展的企业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比如可以减免部分税收,不断提高企业向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迈进的积极性。

(二)充分发挥信贷体系的合理性

信贷体系的合理性主要是可以帮助绿色产业在日后能够持续的发展,这对于绿色经济产业的发展前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商业银行掌握了大量的投资资金,对于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不断帮助作用。但是由于商业银行本身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商业银行还是更加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到传统行业中。因此,国家应该不断加强对于商业银行的引导,让商业银行能够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不断为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商业银行属于我国的金融机构之一,对于促进我国新兴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商业银行可以为我国新型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因此,国家应该不断加强对于商业银行的积极引导,让其发挥应有的金融作用。除此之外,国家还应该不断地对世界发展的格局和现状进行分析,让更多企业能够转变自身的意识,不断向绿色经济产业的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制订合理的信贷政策,帮助绿色产业在后期的发展,能够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商业银行还应该分析绿色经济模式发展的现状,对于绿色经济发展中信贷风险进行深入的分析,能够对财务风险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不断促进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三)不断加强金融服务的创新工作

金融机构对于绿色经济发展的投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应该不断加强对于我国其他金融机构的引导,不断分析绿色经济的良好发展前景,让他们意识到绿色经济作为未来企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应该拥有更加长远的投资目标,为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应该成立专门的绿色发展基金协会,为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稳定的投资来源,不断促进其长远发展。我们不仅要充分的发挥社会资金的作用,还应该更加拓宽绿色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绿色经济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相比于传统行业来说,周期较长,因此,国家必须加大对于绿色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为绿色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要确保绿色经济发展具有平稳性,然后再去帮助绿色经济发展,拓宽融资的渠道。这样才可以不断提升投资者的信心,打消其怀疑程度,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风险,为绿色经济发展营造出更加宽松的市场氛围。

(四)加强政策的支持

目前我国相关部门并没有对于绿色经济发展制定出体系化的政策。众所周知,政策对于一个产业的支持作用是巨大的。绿色经济发展,如果能够得到积极的政策支持,就可以将这种发展理念不断落实到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中去。而国家在制定绿色经济发展目标时,首先应该明确政策支持的具体内容,对于不同的产业,制订不同的经济发展规划,能够让绿色经济的发展适用于每一个行业。除此之外,国家还必须对相关的企业市场进行大力的宣传,不断提高社会和市场对于绿色经济发展的认识,意识到绿色经济模式发展的优越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绿色经济发展,拓宽社会融资渠道。与此同时,还可以制定一些相关的财务制度,帮助绿色经济发展,减免相应的税务,这样也可以对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总体来说,我国的财政政策引导对于绿色经济发展的稳定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财政金融政策制度的具体制定过程中,相关部门首先要对我国市场发展的现状有清晰的认知和了解,在我国市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绿色经济的发展方向做出合理的规划,这样才能够不断地推动绿色经济产业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应该不断加强对于绿色环保材料的应用,以及绿色技术的支持,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对资源造成浪费,这样才能够更加全面地推动我国绿色经济的稳定发展。只有做好充足的资金支持,才能够让绿色经济发展的计划,能够有效地实施下去。

四、结语

绿色经济发展范文7

关键词:“一带一路”;产业转型;绿色经济

随着经济水平的逐年增长,中国产业形态正逐渐转型升级。产业转型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经济总水平的提高,而产业转移也可以从各方面促进经济水平发展。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提高,逐渐超越第二产业。产业结构由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同时,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增加。在产业转型的过程中,产业技术装备得到升级改造,企业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提高产业效率,减少工业化带来的污染;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夕阳产业的淘汰与新兴产业的兴起,也促进了夕阳产业向新兴产业的转变,比如以农耕为主的传统农业向以旅游观光为主的现代化农业转变,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这种转变也增加了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就业人群收入;产业转型使我国产业由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值向低污染、低能耗、高产值的方向转变,有利于减少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有利于绿色经济的发展。绿色经济发展有其必要性。绿色经济是根据市场的需求、以原有经济市场为基础、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目的而新兴起来的一种经济形式,是新型经济为适应自然需求与人民健康需要而衍生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部分产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进行发展,排放工业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科学技术的不完善,使得能源利用率低下,造成国内大量矿产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开采和浪费,甚至进口能源的利用率也不高;人类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碳-氧循环不平衡最终导致了气候变暖,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所以,中国环境友好型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全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提高,绿色经济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一、文献综述

(一)“一带一路”下的产业转型。“一带一路”倡议对产业结构升级起促进作用。赵敏利用1994~2017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部分结论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可以促进沿线省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合理化,促进沿线省份产业结构升级更具稳定性。张营营、高煜认为“一带一路”主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开放往来,对外直接投资等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YutengXiang通过对湖南省地级市的研究调查表明,“一带一路”贸易的循环往来和技术进步对湖南产业结构升级产生积极影响。利用外资比进出口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更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互惠带动了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动范围和规模的扩大,廖红伟、宫萍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使生产要素得到广泛的流动,对我国各地产业结构优化起积极的影响。进一步探究出不同生产要素的影响不同,同一生产要素不同流动范围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同。

(二)产业转型与绿色经济。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绿色发展逐渐成为了国际共识。Mjimba,Vuyo认为时间和范围有限的绿色工业政策制度是发展中国家绿色工业化的可行途径。李慧君指出了工业传统粗放型生产方式对环境的破坏,由数据的计算和对比说明了技术创新是转变生产方式的重要力量。通过分析2001~2011年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指标发现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方式仍为粗放型。通过对环境规制和中国工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实证研究,认为中国的环境规制不应只单方面加强环境规制的强度,这可能不利于工业绿色转型,还要创新环境规制内容。第二产业的产业转型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成为关注的重点。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辽宁省产业转型

(一)辽宁省产业结构现状。2021年前三季度,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高于上年同期7.5个百分点,较2019年前三季度增长8.1%。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7%,已连续9个月实现正增长,工业经济呈现出韧性更强、产业结构逐渐优化的发展态势。2021年前三季度辽宁省工业经济总体运行情况平稳。14个市中,有11个规上工业企业累计增加值保持增长。其中,沈阳、大连分别增长13%和16.1%。2021年前三季度,辽宁省制造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4%,高于上年底2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1.9%,高于全省工业投资87.2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6%,高于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5.8个百分点。目前来看,相较于第二、第三产业,辽宁省第一产业较为薄弱,主要种植玉米、水稻和大豆等。辽宁省虽有肥沃的黑土地,但是农业集约化程度较低,尚未形成完善农业带,没有实现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因此近年来增加值虽有所增多,但并不明显。辽宁省属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属于工业省份,有一定的工业基础,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工业和制造业增加值都在保持增长,但近些年增长趋势平缓,增长速度较慢;数据表明,第三产业增加值已经超过第二产业。产业转型升级的热潮促使第三产业发展,且发展速度较快超过第二产业。在大数据时代的推动下,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产业逐渐兴起,新兴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辽宁省产业转型的原有优势。在我国古代就有对外通商,贸易往来的路线,便是古代丝绸之路,古代丝绸之路连接亚洲、欧洲和非洲,将瓷器、茶等物品运送出去,买入我们没有的商品,这样的贸易行为使三个洲的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互相交流、互容互通。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走向,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辽宁省在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中蒙俄经济走廊的东北通道途径辽宁省的大连、沈阳。大连港、营口港、锦州港、丹东港等港口会成为中蒙俄地区运输线路上的重要节点;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贸易通道。辽宁省地理位置优越,位于环渤海经济区和东北经济区,是东三省唯一拥有海岸线的省份,交通运输发达,多个城市拥有港口,比如大连除了拥有港口之外,还是冷链运输的环节。大连有全国最大的冷链冷库群,是我国重要的冷链食品进出境口岸,2019年进口的水产品数量位居全国第二。这种便利条件为辽宁省在“一带一路”贸易往来中提供了方便。“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以“五通”作为合作重要内容重点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逐渐形成区域合作新格局。辽宁省拥有寻求对外合作发展的需求。辽宁省是重要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经多年的工业发展,矿产资源枯竭,因此一方面辽宁省可以与“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亚、西亚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进行合作,继续发展比重较大的工业;另一方面辽宁省面临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引进技术人才

(三)“一带一路”为辽宁省产业转型创造条件

1、交通网建设。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积极对外寻求合作发展。国家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如中老(老挝)铁路、中泰铁路等铁路的建设。陆上辽宁省作为中国向蒙古国、俄罗斯发展的重要支撑,建立并完善向四周经济中心辐射的铁路网;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为促进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经济贸易往来运输,加强港口建设,辽宁省作为东北唯一拥有港口的省份,在“一带一路”契机的带领下,陆上、海上的交通网得到建设。

2、技术引进。在“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原则下,在国内,辽宁省进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引进工业产业或者高新技术产业较发达的省份或地区的技术;在国外,辽宁省可以引进欧洲比如法国、意大利、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技术手段进行学习。可以与沿线其他国家共同探讨、共享,实现共赢,进行工业技术或高新技术的发展创新。

3、人才引进。产业转型升级无论是产业深入发展还是发展新兴产业都需要懂得现代化高新技术的人才。近些年,辽宁省人口老龄化严重,适宜学习新技术的适龄人数较少;辽宁省经济较落后导致职工薪酬待遇较低,人才外流严重,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缺失。“一带一路”提倡协同发展,促使高技术岗位增多,可以将不同地区的高技术人才引入辽宁省,弥补人才短缺的弱点

4、经济水平。辽宁省要产业转型,主要是发展深加工产业或者提高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一带一路”倡议首先是由我国提出以促进经济发展,国家开放政策提倡贸易投资自由化。辽宁省可以拉动别的国家和地区对辽宁省各产业进行投资,拓宽资金来源,使辽宁省产业拥有足够资本进行深入化发展;辽宁省也可以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进行商业投资,既可以打通辽宁省与多地的贸易往来通道,促进经济发展,又因为投资活动同属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产值有利于提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经济发展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根本条件。

三、辽宁省产业转型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辽宁省生态环境质量现状。2020年全省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83.6%,同比上升2.9个百分点;14个地级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在76.8%~95.6%之间,其中大连、丹东超过90%,沈阳、抚顺、营口和锦州低于80%。2020年全省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29,同比下降5.5%;全省酸雨频率为0.4%,降水年均pH值为6.59,高于pH值5.6的酸雨限值。与2019年相比,全省酸雨频率上升0.1个百分点,降水年均pH值上升0.04。数据表明,近几年每年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数比例呈上升趋势,空气质量为“污染”的天数比例呈下降趋势,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近几年,全省全年酸雨频率在明显减少,降水酸度在减弱,说明人为向大气中排放的酸性物质在减少。通过空气质量、降水两大指标表明,辽宁省生态环境向好,绿色发展、防治污染的效果十分显著。(表3、表4)

(二)不同类型产业转型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

1、第一产业转型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一产业主要以农业为主,辽宁省主要农作物为玉米、水稻、大豆等,农业技术不先进,依靠自身肥沃黑土地获得收益,尚未形成像美国一样发达的农业生产带,未实现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农业模式依然是粗放型,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粗放型农业的特点就是投入少、效益低,产品为单一农作物,产品附加值低。农业产业转型可以将传统农业转型为旅游观光农业或生态农业等。观光农业将旅游与传统农业进行结合,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属于第三产业范畴。让城市人们体会到农村特色景色,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以服务为主,并不过多牺牲环境来追求农业产量,有利于绿色经济的发展;生态农业则是相对近年来牺牲环境发展带来的问题:化肥农药超标、土地沙漠化、农业生产过程中燃烧秸秆、燃烧柴油等破坏生态环境。生态农业限制使用化肥、农药,将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结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将物质循环利用,降低污染的排放,使得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比如,在稻田里养鱼就是一种生态农业发展的形式。

2、第二产业转型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二产业主要以工业和制造业为主,在“一五”计划、“二五”计划以及建国初期等重点发展重工业时期,辽宁省拥有丰富矿产资源有利于发展重工业,并逐步发展为东北重要的工业基地。但随着逐年发展,问题也逐步暴露,辽宁省资源过度开采,技术落后,资源利用率低,排放大量工业废水、废气,污染环境。工业进行产业转型,向技术发达的国家地区引进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大了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例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比如,汽车制造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购买汽车,有的甚至不止一辆,如若将汽油作为单一能源,石油的需求量逐年增大,燃烧汽油导致的尾气排放也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降低传统汽车对环境的影响,汽车制造业主要开发新能源汽车,现在市场上大多售卖的都是油、电混合动力的汽车,以及少部分的纯电力汽车。这样的转变减少了石油能源的消耗,降低了污染排放,甚至在未来技术发展下,克服电池以及技术限制,有可能迎来纯电力动力系统汽车的大量上市,实现污染零排放。

3、第三产业转型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三产业以服务业为主,没有较大的工业污染排放,但近年来也在逐渐向绿色发展转型。例如,旅游经济向低碳旅游经济的转变。低碳旅游经济旨在减低碳排放,减少资源消耗。酒店、餐饮在旅游经济中比重较大,应坚持绿色经营模式;人们可以在旅行途中进行拼车,使用公共交通或者在短途中骑自行车,减少尾气排放;在外就餐、聚餐时,不适用一次性筷子和一次性餐盘,减少对树木的砍伐;同时在消费时养成低碳消费的习惯也格外重要。在金融业方面,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我国要加快发展绿色金融。我国财政部采用公司制形式开展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在这种国家金融环境背景下,辽宁省环保产业协会发起设立低碳绿色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为促进辽宁省绿色金融发展构建起了平台,有利于辽宁省绿色金融产业筹资。在金融领域,环境责任保险是一种国际性的环保措施,虽然其在辽宁省内还不普及,发展尚存在重重问题,但是对辽宁省金融领域绿色发展的意义是重大的。

四、政策建议

第一,政府适当进行政策扶持,支持传统产业转型,鼓励新兴绿色产业发展。政府可以适当降低绿色经济产业的用地价格,财政减免对绿色经济产业各环节的赋税,减轻产业转型发展绿色经济的成本负担,为企业注入发展新动力。降低新兴绿色产业资金就业门槛,促进新兴绿色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实现绿色产业多元化。共享单车的出现就是共享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与绿色经济低碳生活的结合。政府还可以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拨款,比如加大对企业进行绿色经济发展技术手段创新的投资,以此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同时可以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使产业转型与绿色经济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

第二,政府建立健全产业法律法规,提高企业排放标准。政府对重污染企业实行处罚措施,取缔部分重污染企业,督促企业产业转型进行绿色发展,降低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并且建立绿色经济产业标准,建立绿色产业示范单位,成立行业标杆起到带头作用,以便于其他企业进行学习和自我整顿,实现绿色经济产业化发展。

绿色经济发展范文8

[关键词]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绿色产品

随着现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经济快速增长,在新时期发展下提出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战略,在新时期发展状况下,对绿色农业的经济理论和生活实际应用体系都要进行完善。现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应用获得了可喜可贺的成果,社会政府和各地方工作者都比较认可,能够有效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但是在新时期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因此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势在必行,要按照实际生活情况为基础进行研究,制定出有效的、规范的绿色经济发展体系和制度,促进其在社会上的发展。

1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1农业经济发展主体带动能力不足

近几年,我国的绿色农业经济增长幅度比较大,可是在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小型企业的发展空间不足,企业管理体系不够完整,没有有效的、深层的企业主体带动发展,很多企业的生产过程和检验标准无法满足新时期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要求,产品结构不够档次,加工程序无法满足要求,产品成型类型多,精深产品不足等。现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无法顺利进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方面:第一点是经济投入不能满足需求,很多企业在制度上不能够促进绿色农业经济体系发展,很多体系和机制都处在支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层面上,没有贷款、金融等方面的支持政策。第二点是现在很多城市和地区的发展不够均衡,经济政策的制度不能立刻出现在所有地区和城市,没有根据本地区的绿色农业经济制定相应的多样化、信息化的经济实施体制。[1]第三点是由于绿色经济建设的技术不足,没有合理的经济科技技术作为技术保障,很多绿色的农业技术相对比较落后,重点是还会出现供给和现在社会发展无法协调统一发展的局面,农业技术制度不够完善,在绿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着体系不再完整、技术不足、人员不足等方面的问题。第四点是在新时期下绿色农业经济社会服务制度不够完善,企业的绿色农业检测鉴定体系以及周边环境建设系统不够完善,更为经济、有效、合理、专业的农业经济发展系统还不够成熟,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服务不完善。

1.2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市场机制不够成熟

当前,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很多农业资产、农业生产、农业营销、农业技术、农业劳动、信息技术等机制还不够成熟的情况,每个领域和企业的发展都无法保持均衡,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市场不先进,信息技术的营销手段不足,绿色食品质量不高等导致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整体不够完善,相对落后。而且,对农业经济发展市场能够起到积极作用和引导的绿色产品的鉴定、发展、认证不完善,具有绿色产品生产丰富性、执行力度不足的现象,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市场标准机制不够健全,绿色农业经济市场对很多企业对生产的产品鉴定和检验制度不完善,无法形成有效的农业市场经济发展系统。[2]还存在着很多企业对绿色农业经济研制的产品和购买者的保护权利制度不完善,企业违法研制充当绿色产品的事情时有发生,企业不能够按照相关法律和遵守绿色食品鉴定标准为基础,进行绿色农业产品生产和研发,操作流程等不能够满足现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标准,严重损害了购买者的权利,还打乱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体系的秩序。

1.3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市场水平不高

经过社会各界人士的努力和发展,使得绿色农业经济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提升了农业经济的整体水平,但是从深程度分析,很多企业在现阶段发展和生产规模无法满足需求,规模过小,不够专业,集合发展程度不够。[3]制定和研发的绿色农业产品占据整个农业产品的比例不够高,而且绿色农业经济的食品结构不完善,出现的产品质量不高,品种不够丰富和多样化。很多绿色农业产品都是以植物、野生采集等方面为基础,像动物类的绿色产品的研发比较匮乏,而且那些研制了绿色动物类型绿色产品的地区位置不够集中,在新时期发展中无法顺应现在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2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对策分析

2.1有效制定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市场

随着中国地域所处位置和经济发展的不同,导致很多地区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建立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市场体系时,要根据本地区的发展特点和气候等条件,有效制订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计划。政府和各个地区的领导要根据本地区的发展和环境影响,及时制定能够实施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从整体出发,科学合理有效的制定能够推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机制。在机制中要划分好农业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战略目标,根据划分的制度和政策进行有效组织实施,展现出制定机制的有效作用,提升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探索工作。[4]政府要合理考察和检测出本地区的经济、农业发展情况等为基础,研制出有效规划制度,根据地区发展制定绿色产品和生产技术,促进整个社会绿色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2.2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建设机制建设

政府要及时完善和规范绿色农业经济科学支撑机制,提升绿色农业科学建设,要根据现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产品研发、营销等相关工作进行建设和解决,提升新科学技术研发和制作。完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体系,要不断发展和检测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工作,进行技术创新工作,保障绿色农业产品的有效研发和制作。[5]要结合现在市场经济发展和需求,制定规范的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绿色生产、检验、加工、营销、服务政策,保证绿色农业产品的质量和标准。要建立良好有效的绿色产品检测机制,严格监督和检测绿色市场中出现的产品,确保产品能够合格,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不断提升绿色农业经济按发展市场的经济体制,促进市场竞争力和服务管理。

2.3加强企业带领工作

企业带领工作内部具有全新科学保证技术,在当前的绿色农业市场中能够占据一定地位,企业经营规模比较大,而且产生的绿色产品的经济效益比较高,能够带领其他企业共同发展。国家政府要对这些带领企业进行有效培养和创建,保证这些带领企业的科学技术、不断创新该企业的市场管理体制,能够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增强绿色产品的加工和研发,能够开发出更好的产品。[6]要引导带领企业发挥好自身引领作用,积极带动其他企业发展,在带领企业和企业之间建立有效联系机制,带领企业经常对其他企业进行培训和训练,使整个社会的绿色农业共同发展,促进国家绿色农业发展。

3结论

在新时期下,我国提出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体系,能够顺应社会发展需求,为消费者创造出合格的绿色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在新时期下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取得很大成果,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国家政府要及时制定有效策略,创新科学技术,建立有效经济发展体系,促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春霞.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前景分析及对策建议[J].南方农业,2011,5(4):50-51.

[2]纪礼陈.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4):387.

[3]张鑫,吕小冰,肖文茜.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J].南方农机,2016,47(11):82.

[4]慕杰少.关于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前景与对策[J].农家科技旬刊,2015(2):15-95.

[5]王德章.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与加快绿色农业发展的对策[C]//亚太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国际研讨会,2011(45):4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