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范例

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范文1

教育技术是以优化教学过程为目的的系统方法论。通过系统的优化教学过程,学生的智力能够得到发展,教学过程得到优化,学习过程得到促进,学习效果得到提高,知识结构得到完善。

关键词:

教育技术;现代教育;促进

“技术”一词通俗来讲是指为实现特定的目的而采用的方法与手段,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教育技术”可以定义成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在教育过程中采用的各种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的总和。教育技术是以优化教学过程为目的的系统方法论。通过系统的优化教学过程,学生的智力能够得到发展,教学过程得到优化,学习过程得到促进,学习效果得到提高,知识结构得到完善。

一、教育技术的定义

“教育技术”作为一个专业名称的出现,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主要的概念有四种:一是美国教育技术定义,即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二是日本教育技术定义,即教育技术是对教育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因素进行分析、选择、组合和控制。三是英国教育技术定义,即教育技术是在改善学习过程的系统、技巧与教学工具,是系统的利用现有经验和知识来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方法。四是中国教育技术定义,即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与教育方法进行的教学活动,最终实现教育的最优化。

二、教育技术的特点

通过对主流国家教育技术定义的分析,可以总结出教育技术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教育技术是为了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现教育的优化。二是教育技术是有型的物质媒体和无形的智能技术所组成的方法与手段的综合体。三是教育技术是具体化的方法论,是有型的、可操作的具体方法。四是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是教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教育的全部。这些特点反映出世界范围对教育技术的普遍观点和理解,通过总结这些特点,我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技术理论基础与实践过程,并进一步明确了媒体教学技术和教学过程设计是现代教育实践领域的两个主要途径。在这个两个实践领域中,教师和学生、教学媒体和教学内容成为一个闭合的教学过程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动,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和活动。教学媒体是教师有效传递教学信息的渠道,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主要信息。这四个因素在教学系统中相互组合,互为影响,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使其他因素受到影响。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只有使系统内的四个因素协调配合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此外,教育过程中的所有显性因素,诸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因素,都是教育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考虑的因素,以此来反映教育技术的实践状况。

三、教育技术的目标

诚如前文所述,由于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众多,故为了掌握和控制教学过程,教学研究者借助系统论的观点把教学过程的最终追求目标归结为“教育过程最优化”。最优化实际上就是教师有效组织教学活动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一)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要求

教育过程最优化需要从教学设计的整体出发,合理安排、协调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最终达到教学设计的整体优化。例如,在选择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不但要考虑现代信息技术本身的特性,还需要从教学设计的整体考虑,考虑教学系统中的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等因素师范协调一致。需要明确的是教学过程最优化不是理想状态下的教学设计,而是从现有学情、教学条件出发的教学设计。例如,微课在某些方面的教学效果确实优于传统的多媒体教学,但是由于受条件的限制,一些学校并没有微课教学平台,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如何提供下载平台或其他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微课的功能。

(二)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特点

1)最优化是指导教师合理安排教学过程的方法论原则,而不是某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或手段。2)最优化是教师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所确定的相对优化的教学设计方案,而不是理想状态的最优状况。3)最优化就是教学管理的方法论。因此,教育过程最优化的前提是必须实施教学设计,以对教学各要素进行周密的考虑,确定教学实施过程,使教学活动有序开展,从而真正的将教育过程最优化融入到整体教学系统中考虑。

四、教育技术对现代教育的促进

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育的进步是教学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技术等全方面的进步。因此,教育技术的实践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使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观念达到统一。

(一)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思想的技术支持

民主教育、个性教育、国际教育、终生教育是现代教育所主张的思想。教育技术通过开发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实现教育资源的民主共享提供技术支持;通过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提供技术支持;通过搭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平台,为实现教育的国际化提供技术支持;通过构建数字学校和数字课堂,为实现教育的终身化提供技术支持。

(二)教育技术是“教与学”教学模式相互转化的动力

教育技术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方法论,为实现教育个别化提供了支持和可操作性;教育技术中的媒体和数字资源实现了个别化学习环境;教育技术构建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三)教育技术与现代高职教育

现代高职教育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需求,以全面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目的的高等教育。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以尊重学生主体,注重发展学生的技能,关注学生的健全人格为根本培养目标,更进一步的发挥高职教育的全体性、主体性、发展性、全面性与开放性,最终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教育技术是优化教学设计的系统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充分发展学生智力,能够创造丰富的数字教学资源,为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教育技术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传递,有力的助推了现代教育的发展,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

作者:姜涛 魏伟 袁立敏 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资料:

[1]高职院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策略与思考[J].刘成新.中国成人教育,2009(06).

[2]石志勇,陈遇春,江珂珂.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市场,2008(52).

现代教育范文2

1“英特尔○R未来教育”的概念和一般模式

1·1“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简介

“英特尔○R未来教育”项目,是英特尔公司为支持计算机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而设计的一个全球性的教师培训项目,该项目的目标是对一线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懂得如何促进探究性学习,能够将计算机技术与现有的学科教学密切结合,最终使得学生能够提高学习成效。

“英特尔○R未来教育”的教学形式与群体学习和个别学习方式不同,是以小组的形式,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合作和互助学习。这种学习要求学员主动地寻找学习伙伴,共同探索问题。这种学习中的合作,不仅包括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合作,也包括个体与小组、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合作,同时还包括学员与教师之间的、人与教育技术之间的合作。

在学习中,一方面学员相互合作、共同享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信息,开展学习交流和讨论;另一方面能充分地发挥学员的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问题的理解、知识的掌握,能促合作与探索精神的培养的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1·2“英特尔○R未来教育”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英特尔○R未来教育”的理论基础。

它做为一种认知论可追溯到苏格拉底和康德,作为一种学习理论,它与皮亚杰、维果斯基、布鲁纳等心理学家的理论有密切联系。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班者在一定情景(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即通过人际合作、讨论等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合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4大要素由此可见,建构主义强调环境和社会背景对学习的作用,强调意义建构,强调合作学习。“英特尔○R未来教育”正是体现了这种思想。

1·3“英特尔○R未来教育”的一般模式

“英特尔○R未来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习环境,创设教学情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开展小组的交流和讨论,最终达到知识意义的建构。

“英特尔○R未来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2)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3)媒体(现代教育技术)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景,作为学生主动学习、进行合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4)教材(教学资料)所提供的知识,也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

1·3·1确定主题

要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和对应学生的自身特征,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选出教学中的基本问题,做为学习和研究的单元主题。

1·3·2创设情境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计算机网络)和各种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音像资料和Internet上的信息等),构建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习提供真实有趣的情景,使学生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相互学习。

1·3·3合作交流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开展结对共享、小组讨论和交流。可以先进行个人分析,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发现和作品;然后进行小组交流,相互评论,共享成果;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作出总结。通过这样的学习环境,整个学习群体就共同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1·3·4意义建构

教师和良好的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环境,帮助和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交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建构,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明白了知识建构的方法和过程。

2“英特尔○R未来教育”的特点

2·1任务驱动

“英特尔○R未来教育”是一种任务驱动式的自主学习过程。所谓“任务驱动”就是以明确学习任务为前提,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人机之间的互动过程来解决问题,实现学习目标。“英特尔○R未来教育”首先明确学习的总任务是:学员选择一个他们目前在教的或将来要教的单元作为正规课程的一部分,整合多媒体演示文稿,电子出版物、网站制作于该单元的教学中,最终制作出一个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与国家课程标准相符合的完整单元计划。其次将课程分为10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明确要求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即作业),每个模块结构上编排都遵循“结对交流”、“教法研讨”、“动手操作”、“作品评估”、“单元计划修改”、“回家作业”等基本格式。每项任务都是通过明确任务、调看范例、思考设计、讨论交流、完成作品、成果共享6个步骤完成。

“英特尔○R未来教育”所采取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是建构主义学习模式的一种范例,它突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任务驱动的过程中,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与他人合作开展交流和讨论,学生都增强了主体意识。学生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看成自身的事,看成自身素质提高和为人生做准备的一种必然,才能真正地参与学习,使学习进入一种自觉能动和创造的状态。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对于学习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至于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我国著名学者何克抗教授指出:建构主义认为可以从3个方面努力。首先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其次,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景中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再次,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2·2平等合作

“英特尔○R未来教育”是基于合作的学习,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合作精神。倡导师生互动,鼓励学员交流,体现了新型的师生平等的关系。#p#分页标题#e#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是教学活动的主宰。在“英特尔○R未来教育”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师生之间完全是平等和合作的关系。如在第一次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自我介绍,接着每个学员依次介绍自己;其次教师组织学员进行一个以相互了解为目的有奖签名游戏(看谁征集的签名多);然后教师才按照“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组织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是“固守”讲台,而是大部分时间在学员中间,和学员一起探讨问题,调看范例,交流体会,共享成功的快乐。突出学中做、做中学、做中会的教学特色,重体验、重感悟,实现教学做合一。

概括起来说,在“英特尔○R未来教育”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把学习活动组织起来;·参加教学的教师主动参与研究并动手作业来探求新的教学方法与技能;·教师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教师是学习集体中共同分担责任的一员;·教师学习的理论与学校工作实际紧密的联系,并影响其今后的发展。

2·3技术融合

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开展学习的基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素质教育的保证,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合为“英特尔○R未来教育”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现代教育范文3

 

中国现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及素质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曾经是备受瞩目的显学,也深受师生们的重视与喜爱。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时代环境的巨大变化,不断冲击和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和心态,由此带来了对现代文学课程的看法和认识的变化。现代文学逐渐风光不再,不断出现的问题使学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这些问题愈发凸显出来。如何摆脱困境、应对挑战,成为现代文学教学改革的焦点,学术界由此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一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问题与困境   (一)时代的变化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物质欲望的不断膨胀,文学教育在商业化社会环境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而首当其冲的,是学生精神面貌和追求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已经不再把丰富和扩展自我的精神、深化自我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放在求学的首要目的,而是非常现实地把大学教育当做谋求生存,谋取物质利益的手段。因此,文学课逐渐在各种能够发挥就业效果的证书面前黯然失色,学生们对现代文学课逐渐热情不再,他们为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等殚精竭虑,却不愿意花时间去厘清文学思潮、分析文学现象、阅读文学作品、理解现代文学大师们深刻的思想及独特的艺术魅力。正如学者李怡所指出的:“对教学的挑战,除了目前教育体制的原因之外,其中相当大的力量则来自于中国现代文学这一课程最基本的接受者———广大的青年学生,应该说这样的力量是更令人忧虑的,因为来自接受者的阻力便是来自未来的阻力,通向未来道路的梗阻是最可怕的。”[1]   (二)大学教育的改革,使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空间日益狭小   这主要表现为课时数的减少,给教学带来捉襟见肘之感。大多数高校目前正面临着由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的转变,随之而来的是学科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重构和整合。在此指导思想下,中文学科过去的专业框框和传统逐渐被打破,大量交叉学科的基础课增加了,而学生时间却是有限的,结果便是现代文学的课时被压缩到原来的三分之二,甚至二分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往往在面对纷纭复杂的文学线索、灿若群星的作家与恒河沙数的作品的时候,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既兼顾文学史的线索,又兼顾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的分析。于是,即使是现代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作家如老舍、沈从文、巴金、曹禺,学习的学时安排也相当有限;而其他著名作家如萧红、废名、林语堂、钱钟书、穆时英、李劼人等往往只能作一个简单介绍。这样的现代文学课变相地成了“现代文学述略”,学生接受起来更是粗枝大叶,理论似是而非,线索模糊不明,既无法分析文学现象,也缺乏对作家作品的感性认识。   (三)现代文学教师拥有研究者和教授者双重身份,两者之间却存在着明显的冲突   温儒敏曾指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本来就和大学教育息息相关,从业人员十之八九都是教师,其成长理当彰显教学的“主业”地位[2]。但是,在大学老师的职称评定上,却是把科研作为硬指标与教师的职称晋升挂钩,注重教师撰写学术专著及论文的情况,却很少注重考察教师的教学效果,教研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对于在现代文学教学活动中,教什么,怎么教,效果如何?这些重要的问题,却被相当多的现代文学教师忽视了,更有甚者仅是为了应付教学任务而上课。于是我们看到,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模式中,一成不变的依然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三段式教法(作家生平及社会背景,作品的内容,艺术特色)充斥课堂,教师们沉迷于满堂灌的课堂讲授,教学方法拘泥于“告知式讲授,接受式学习”。学生们则越来越养成了依赖教师讲授的习惯,不再有主动学习的热情、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于是理论空疏,课外阅读量小,视野狭窄,写作能力不强也就在所难免。结果不仅学生的专业基础不够扎实,更缺乏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及创新的能力。   二后现代教育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启示   后现代教育思想与20世纪中叶开始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紧密相关,它的异军突起,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因此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基本内涵主要表现为重视个人选择和参与,崇尚创造性、差异性、多元性等。具体而言,就是强调“去中心化”,破除科学中心主义,破除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和课本的权威地位,从而在师生之间构建平等、互动的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倡导“对话”的教学方式,根据美国后现代教育学者罗蒂提出“对话理论”,即要求对话者平等、开放、富有创造性,具有多元价值观[3],鼓励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倡因材施教,从而使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教师和学生之间互惠式而不是从前那种传授式和控制式逻辑衍生的教学关系”[4];尊崇“差异性”,不强求每个受教育者都得到“全面发展”,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追求“个性发展”,因此教学不能把学习者视为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更应看做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提倡阐释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启迪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和创生。后现代教育思想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对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无疑具有极大的启迪意义。   (一)更新教学理念,突出人文精神   同过去时代社会发展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或物质资源相比较,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5]。因此,当代教育最为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即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所强调的“去中心化”,即是倡导打破在现代教育中过于崇尚知识本身价值的科学中心主义,而凸显出人文精神的价值和意义,使我们认识到人文精神关怀人生的终极意义,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是塑造民族品格、传承民族精神的动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源泉。中国现代文学积淀着人文精神的深厚内涵,自立自强自尊和崇尚个性自由的人文关怀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精神的培养息息相关。譬如20世纪女性作家有冰心、庐隐、凌淑华、白薇、丁玲、萧红、张爱玲等作为群体在文坛涌现,我们在引导学生了解作家及其作品的时候,也要进一步引导他们去思考,沉默了几千年的中国女性开始集体浮出历史地表,她们在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在争取女性自立自强的道路上,走过了怎样的艰辛与坎坷,发出了多少痛苦的呻吟。她们那种追求自尊自强自立自由以及独立人格的精神,对那些在商品化大潮中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犬儒主义等侵蚀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剂清醒剂,足够鼓舞学生尤其是女学生们独立自强,唤起他们的思考,引起他们的共鸣。又如鲁迅,在他弃医从文的经历中,在《阿Q正传》《祝福》《孤独者》《铸剑》等等篇章中,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现代文人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和担当、对人性对命运的深切思索,其他如老舍、沈从文、曹禺等作家,也无不如此。以这样的人文精神去熏陶和影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培养他们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对社会对历史的责任感,形成健全的人格,意义是巨大的。#p#分页标题#e#   (二)重视经典文本细读,破除教材权威   中国现代文学虽然历史并不长,但是文学史的线索依然纷纭复杂、作家及其作品也是浩如烟海,教师在教学中如果照本宣科处理不精,教学效果就难有保证。所以,我们首先要破除教材权威,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从而优化教学内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中国现代文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在学生阅读文学作品中,培养他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发挥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功能。因此,传统“以史代文”的教学模式必须加以变革。许多学者,如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等就大力提倡中国现代文学课应淡化“史”的线索,突出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的分析[6]。另一方面,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作品众多,在有限的时间内,仍然需要对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进行严格的筛选,突出具有经典意义的作家作品,指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如沈从文,一生著述甚丰,学生不可能一一细读。如果选择中篇《边城》与短篇《八骏图》指导学生进行文本比较细读,那么沈从文的文化思想———人性美的湘西世界的建构以及他对现代文明的反思与批判,学生就能够很好地理解了。而沈从文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也能由这两篇小说窥一斑而见全豹,得到具体的感受和熏陶。实践证明,经典文本细读,一方面加强了阅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避免了阅读的随意性、盲目性,从而丰富和充实了学生的感受力,他们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相应地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有的放矢的课外阅读也能为课堂教学节省出一些时间,有利于优化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三)改革教学方法,建构师生互动的课堂   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传统教育中的“以教师为中心”和现代教育中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两种师生关系,但都因建立在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之上,难以摆脱其自身的局限。后现代教育思想则在“去中心化”中,突破了二元对立的思维局限,强调师生间应积极构建一种动态的、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更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7]。因此,教师不再将自己定位为教授者、提问者、阐述者,而是学习者、思考者和聆听者,也是教学活动的灵活调度者以及学习障碍的排除者,做好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工作;同时学生也摒弃“问”者、“听”者的学习身份,进入思考者、议论者、提问者的主动学习的角色。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逐渐被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替代,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互助合作学习等。以曹禺及其戏剧创作的教学为例,教师不再过多介绍曹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曹禺话剧创作之路,《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代表作的故事梗概,归纳其艺术特色等进行满堂灌的讲授,而是精选了《雷雨》这部剧作,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和学生们一起讨论这部作品。学生们围绕着这部作品的主题和艺术魅力进行积极的思考,在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究竟是否是虚伪的,作品在人性的表现上达到了怎样的深度,剧本的序幕和尾声究竟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雷雨》为什么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等问题上各抒己见,展开激烈的争论。   因此,此种方式将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单一化的互动格局,建立起新型的教师与学生个人或群体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的多维性格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启迪学生进行意义的建构和创生,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后现代教育思想尊崇“差异性”,强调世界是多元的,每个学生都是不可复制的独立个体,不能用绝对同一的尺度去衡量学习水平。因此在教学评价上,更多地注意标准的模糊性、动态性,反对标准化考试,提倡其他的如收集学生作业,建立包括家长、教师和其他学生等构成的委员会来进行评价的方法。在目前的高校改革中,主张完全脱离标准化考试毕竟还操之过急,但是结合考试与其他评价方法,如收集学生作业、课堂的表现、同学之间的互评、学生课外创作活动等多种手段,仍然是行之有效的。   三后现代教育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意义   20世纪末至今,社会的急遽转型,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整个社会思想的变化及价值观的混乱,文学的影响力日渐缩小,给我们的现代文学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危机和挑战。传统的教学思想在学生的培养目的、学习主动性的调动等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其自身的局限性,越来越不能适应高校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后现代教育思想破除传统的束缚,革新教育的思维方式,树立多元主义的教育思想,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与差异性,真正实践了教育“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宗旨,达到教会学生学习、生活甚至是做人的精神,而不仅仅是如何谋生的技能,从而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叶芝曾说,“文学在我心目中是世界重要的精神力量,是所有价值的最高创造者,这种力量不仅通过每人所公认的神圣书籍里实现,而且通过富有强度和力量的真诚的歌、故事和戏剧里的每一想象来展示。”[8]中国现代文学在其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历程中,凝聚着现代人的精神追求与情感体现,因此与当下中国人的思想情感诉求是息息相通的,认识和理解现代文学,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是认识和理解我们当代中国人自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现代文学拥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魅力,有着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也正是如此,中国现代文学虽然面临着时代提出的新的问题和挑战,但同时也是自身反思和进步的契机。后现代教育思想以其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的革新,为我们现代文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极具价值和意义的参考。

现代教育范文4

关键词:后现代教育思想;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人文精神

引言

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展开研究,在开展相应教学改革时还应保证后现代教育思想在其中作用效果,降低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难度,使得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优势和现实作用得以彰显。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各项问题来说,也需要相关人员对各项问题展开研究,以此规划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方案。而在后现代教育思想启示下还能降低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可能,彰显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现实作用。

一、后现代教育思想的概述

针对后现代教育思想展开研究,明确该种教育思想是指20世纪中叶开始兴起的哲学思潮教育思想。其不仅可以为各科目教学提供有力支持,还能将相关教育思想的创造性、差异性和多元性等特点表现出来,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不合理的地方,满足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及相关教学改革要求。而且借助后现代教育思想调整中国现代文学教学问题,并将后现代教育思想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中作用效果表现出来。在后现代教育思想不断深入条件下,还能将中国现代文学科目教学要求和学生之间个性化差异清楚表现出来,遵循因材施教要求开展相应教学,控制传统逻辑和控制逻辑对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产生影响,使得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水平上升到一定高度。

二、中国现代文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过于老旧。在开展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时,很多教师并没有按照具体要求制定合理教学观念,这就影响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效果,学生也难以按照相关要求学习各项文学知识,影响学生自身文学意识,相关教学与教育行业实际发展要求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而且在对中国现代文学科目确定教学观念时没有对学生素质和综合学习能力展开研究,所规划的教学理念过于老旧。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在实际开展过程中经常出现问题,相关教学观念并不能满足中国现代文学科目实际教学要求。

(二)文本阅读不够细致。为保证中国现代文学教学顺利开展,必须要求学生细致阅读文学文本,使得学生在细致阅读过程中掌握各项知识,从而避免学生在学习中国现代文学相关知识时出现思维混乱和综合学习能力低下等问题。但是多数学生在阅读文学文本时不够细致,其对各项文学知识也不够了解,直接影响学生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参与力度,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在具体开展过程中也会出现问题。同时,教师对学生阅读兴趣也不够了解,为其推荐的文学作品并不符合学生实际阅读要求,学生也难以按照教师指导要求深入学习各项文学知识。

(三)师生互动力度薄弱。为保证中国现代文学教学顺利开展,必须保证学生与教师可以在互动交流条件下开展相应教学,确保学生和教师可以共同掌握各项文学知识,并在师生互动交流条件下优化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模式。但是在开展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时,并没有考虑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交流力度,学生也难以按照教师指导要求学习中国现代文学知识,严重影响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效果。对于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说,教师难以及时予以解决,这就造成中国现代文学教学问题持续恶化。

三、后现代教育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启示

(一)借助人文精神更新教学观念。为落实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要求,就应强化后现代教育思想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中作用效果,强化后现代教育思想中各项人文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中现实作用,不断更新中国现代文学教学观念,并在创新观念支持下推进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及相关改革顺利开展。在这一过程中还应表明人文关系与中国现代文学教学观念之间关联性,同时强化人文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现实作用,对中国现代文学教学观念潜藏的问题进行优化调整。将后现代教育思想中人文精神应用到中国现代文学教学观念优化创新中,还可以提高学生和教师对中国现代文学知识和相关文本的人文特点掌握力度,同时调整后现代教育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负面影响,确保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水平有所提高。通过教学改革和教学观念优化创新,还能对中国现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各项问题实施优化处理。逐步提升后现代教育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启示力度,满足新课改对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提出的要求。

(二)注重经典文学文本细致品读。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素养干扰,造成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问题,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与新课改要求也存在一定差异。基于此,就应在后现代教育思想支持下强化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力度,引导学生细致阅读品读各类文学作品,加深学生对各类文学作品的了解,使得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全身心融入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氛围当中,继而有效彰显后现代教育思想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中启示作用,更好推进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良性开展。在开展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之前,还应要求相关教师在考虑学生实际学习能力条件下对各类文学作品进行有效筛选,严防学生对各类文学作品产生排斥感。不断提高学生对各类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和品读积极性,借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中国现代文学中各项知识和理论依据。优化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效果,将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目标落到实处。

(三)加强文学教学中师生互动力度由于中国现代文学科目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的要求比较多,学生在学习各项知识时很容易出现思维混乱现象,相应教学水平也会受到严重影响。这就应借助后现代教育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展开有效改革,同时强化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课堂中互动交流力度,使得教师对学生素质修养和实际学习能力有所了解,并在考虑学生学习能力和后现代教育思想条件下调整原有教学缺陷。此外,借助后现代教育思想开展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还能提高学生对教师素养的了解,严格遵循教师指导要求参与到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当中。突出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的现代化内涵,确保学生和教师可以在相互合作条件下顺利开展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当然,加强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师生互动力度,还能解决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思维矛盾,发挥后现代教育思想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中现实作用,并将各项教学改革目标落到实处。

四、结束语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各项问题,必然影响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知识掌握力度,致使相关教学与现代化教育行业发展之间存在极大差异。而在后现代教育思想支持下,则可以为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提供有力启示,借助改革解决中国现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还应加强后现代教育思想和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之间关联性,提高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效果和综合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班晓燕.后现代主义文学及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88-89.

[2]田龙过.后现代文学提问方式和问题域的转换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103-108.

[3]杨深林.从王小波小说看后现代文学在中国的变异[D].华中师范大学,2007:235-237.

现代教育范文5

在幼儿教育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幼儿教育改革的策略,可以从设置电视栏目,增强幼儿自律能力;增设幼儿活动,培养幼儿自制能力;创设课堂情境,提升幼儿学习能力三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设置电视栏目,增强幼儿自律能力

设置电视栏目,增强幼儿自律能力,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幼儿教育改革的策略之一。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播放相关的电视动画教育片,引导幼儿学会自律。

2.增设幼儿活动,培养幼儿自制能力

增设幼儿活动,培养幼儿自制能力,这是针对幼儿的自制能力一般来说,教师应该多组织幼儿集体活动,通过奖励机制引导幼儿学会自制。比如说,教师可以将幼儿在各种活动中的相应情境进行录像,然后播放给他们看,幼儿在视频中发现自己的身影时会相当兴奋,此刻,教师可以借机要求幼儿争当电视小主人,谁表现好就让谁当,最终达到幼儿自制能力培养的目的。

3.创设课堂情境,提升幼儿学习能力

创设课堂情境,提升幼儿学习能力,是现代教育技术与幼儿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够弥补幼儿个性发展的教学缺陷。在幼儿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相关情境,有效开展个性化教学。比如说,在语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调用存放于服务器上的自制CAI课件,让幼儿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现有的知识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图画页来进行说话练习,从而达到幼儿学习能力的提升的目的。

现代教育范文6

1在教学实践层面上,更新传统教育方法,提升教育手段,扩大“三生教育”覆盖面

1.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改善了“三生教育”教与学环境

现代教育技术中运用广泛的多媒体技术,是在大众的文字、黑板、音像等教学媒体之后出现的新的教学媒体平台。它主要是通过文本、声音、影像、动画等媒体为学生营造出形象、逼真的学习环境和效果。在“三生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校园网、网络远程教育系统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极大的丰富和构建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创造和演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场景,能够把抽象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开发与探索求新,有效优化了“三生教育”学科在教学中的主渠道,对学生的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内容更加直观形象。

1.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丰富了“三生教育”教学资源

互联网已经日益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知识、了解社会、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通常存储着大量数据、资料、程序、教学软件等知识,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各种网络信息渠道获得新的知识和信息。“三生教育”开展过程中有效利用网络这个传递速度最快、容量最大、信息最新的前沿阵地,建立“三生教育”网站或专栏,及时传递各高校相关新闻和经验,上传“三生教育”课程、视频、讲座课件及有关知识,开创“三生教育”教学新途径。

1.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扩大了“三生教育”的教育规模

电视广播技术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可以把远距离的课堂,例如示范课、公开课等搬上了网络和电视,走入千家万户,可以使教学走出校园,面向家长。网络信息资源所具有的共享性和开放性,打破了知识的垄断性和封闭性,使“三生教育”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化,社会、家庭、学校、学生个体之间都能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同时打破优秀教育资源只被少数人占有和使用的现象,使全社会每一个求知者得以利用和共享,实现了教育的大众化。

1.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拓展了“三生教育”的发展空间

以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或“虚拟大学”,它不受教育资源所在地的影响,大学生足不出户就能接受高等学校的教育。学生可以在学校、宿舍、家庭甚至任何现代教育技术能涉及到地方随时学习。现代高等教育已经扩大为不再局限于校园内能完成的现状,更多的具有社会教育的性质,这恰好符合了“三生教育”的教学方式和目标责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了家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赢得了家长的信任与支持,从而拓宽了“三生教育”工作的渠道。

1.5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丰富了“三生教育”的教学实践活动

“三生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是感知生命、生存、生活价值意义的教育。而感知的根本方法就是实践体验。学生集体活动是“三生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具有针对性、特征性和时效性强等特点,对挖掘和发挥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学生的生命、生存、生活价值观的养成意义重大。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组织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生动、适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集体活动,有利于消除课堂教学的形式规范、理论性等弊端,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有效促使学生在主观上不再排斥“三生教育”课程,使其变为自主的感知领悟过程,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意识,满足其精神需求和身心发展的需要。

1.6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和思想动态

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许多行为和言论很大程度上是他们思想直接反映的体现,这使教育者能及时了解和收集不同时期学生所关注的学习情况和热点问题,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有针对性做好学生的教育。同时,网络还可以为教育者提供一种有效的预警信息反馈,并把即将发生的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比如,当某一个话题在网上有越来越多的人发表情绪化的意见时,或者,有人在网上提出过激的言论时,教育工作者通过密切关注网络,可以发现问题、关注事态的发展,以便及时引导、处理,使问题在萌芽状态得到解决。使学生的“三生教育”效果得到实质上的检验。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三生教育”服务的同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2.1建立健全“三生教育”体制

良好的教育要健全的制度来保障实施。“三生教育”同样需要制定相关的制度来保证其正常有序地开展。首先,建立“三生教育”领导制度,由校领导直接负责“三生教育”的实施,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落实到实处。其次,制定明确的有关“三生教育”师资水平、课程设置、授课方式、课时量、教育结果评价的规章制度。

2.2推进高素质的“三生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三生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是一个新生事物,师资匮乏,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三生教育”的质量保证。作为“三生教育”的具体实施者,要具备“三生教育”的专业素养,应有正确的生命、生存、生活观念,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存观和生死观,具有丰富的“三生教育”理论知识,对生命价值有所体悟,对生活意义有所体验,对生存技能有所掌握,热爱、尊重、关爱生命、生存、生活,愿与学生分享自己对生命的情感与体会,透过种种人生经验的交流与人格的陶冶,使学生能充分感受到生命的内涵和意义。

现代教育范文7

一.美术的内涵

(一)观看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亦即是看的艺术。在绘画过程中,“看”是研究描绘对象的起步,“线”是从对象身上分解出来的抽象因素,通过看,利用对象身上的描述因素来表现对象。

(二)感觉“美学”这个词,源于希腊文,是关于感觉性学问的意思。我们观看自然景物和艺术品时,总会有种种感觉。作为视觉的感受,自然离不开“看”,可以说它是看的延伸。

(三)意识我们所说的意识是审美意识、造型意识、整体意识。它与“意识形态”之意识,要区别开来。当今我国美术教育,把美术素养、文化情境、创新精神等,作为教学实践的基本“理念”,实质上就是把意识、观念、精神、素质,看作是教学内容至关重要的强调。换句话说,它强调在美术教育中,引导学生:启动心灵感悟,开拓想象联想,注重情真意切,讲究精神境界,并把它落实到美术素养上来,看成是重中之重。

(四)关系美在关系。画面上存在着诸多的相依相映、对立对比的相互关系正是丰富多彩、和谐完美的体现。画画,说白了,就是画关系。

(五)技艺在词典上,“技艺”是一个独立词,指富有技巧性的收益,在绘画艺术中,技与艺又分又有合:技是艺的巧妙技能,着重于造型的准确和严谨。艺是技的表达内涵,艺通过技来表述深在的精神。

二.现代美术教育中所产生的问题、原因及解决方法

(一)产生的问题由于学生现代美术素养的缺失,更多的学生不能欣赏像毕加索这样的艺术大师的作品。作为一个现代人,不能理解现代绘画可以说是一种羞辱。现代构成意识的缺失。构成意识是现代美学很重要的一种意识,但这样一种重要的意识在我们的教育中却被严重地架空。学生在绘画作业中常表现出绘画语言的缺失,绘画语言千人一面。

(二)产生的原因我们常以画得像不像来评判学生作品。学生往往被具体的物象所拘束不敢动手画画,这种恶习会随着年龄增加不断加深,所以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对绘画越觉得难以下手,这是“把图像画像”的思维定势在作怪,如果画得不像某个物象就认为自己画得很差。我们所教给学生的绘画表现语言不丰富。长期的卡通样的绘画形式的熏陶把我们孩子的审美能力低俗化,变得只会刻意去追求用那种光滑的线条来表现事物,只学会一种色彩的语言。我们给学生安排了太多的主题画教学内容。现在这样的课程有很多,我们为之自豪的课堂实际上成为大量重复的无效劳动。

(三)解决方法

1.解放学生的审美视野。大多数人难以接受现代绘画富有个性、生动多彩、打破常规的造型和用色。这种固守单一绘画风格的审美视野势必造成他们进一步欣赏别的风格的包容度,对多种绘画风格的排斥必然降低审美的狭隘。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视野。学会从不同绘画风格中领悟美的能力。

2.教给学生丰富的绘画表现语言。绘画语言丰富才能达到表现的自由。像语文训练最关键的是积累语言和训练句式,绘画也要训练不同的表现语言。这些表现语言也散落在各个美术大师的作品里,每个大师所创造的个性化的绘画表现语言都是我们的学习内容。

3.自由绘画题材课程的开发。为了让学生掌握多种绘画语言,为了让学生发现自己个性语言,我们最重要要做的是去唤醒。去让学生随心作画。是让学生发现自我的表现语言,肯定自己。通过对大师作品的解读和对话,引领学生发现自我。引领学生自由表现,认识到“什么都可以画”。

三.美术教育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以往那种纯技能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的“由技入道”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传统的审美也暴露出许多不足。现在人们对以前重视技能而忽视人文精神所带来的影响开始反思,在其他学科中也开始注意到渗入人文思想。无论是从社会、时展的需要,还是从美术教育自身的学科特点出发,都必须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旗帜鲜明的把人文精神作为美术教育的目标

教育目标的设置取决于当前社会与学生的需要以及专业学科本身的特点。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我们应该旗帜鲜明的扬起人文的大旗,在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把培养专业技能和培养人文精神结合起来。

(二)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他们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他们素质高低直接反映在学生的身上。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是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美术专业的教师作为新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应解决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提高教师的现代意识和人文素质。

2.培养一颗热爱学生的心。

3.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精湛的业务能力以及对知识、技能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4.要有奉献意识和敬业精神。

(三)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创新教学观念,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培养要把课堂作为主要的阵地。这里是教师与学生交流最频繁的地方。要加强教师的培养,更新教育观念,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逐步渗透人文思想。每位教师要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的改革,重新认识和理解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融合人文精神。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互相对话的场所,而不是教师单独表演的地方;让课堂成为教师引导学生的场所,而不是训练学生的场所;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探究知识技能的场所,而不是教师单纯传授知识技能的场所;课堂教学的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现代教育范文8

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具有密切联系。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以砀山县金山实验小学为案例,分析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模式,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自信、自强”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校园文化;高素质;人才

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系统的子系统,作为环境育人的重要载体,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砀山县金山实验小学是民办学校,以培养合格的学生为目标,女生占学生总数的40%,男生占学生总数的60%。笔者以此校为例,探究学校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问题。

一、学生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之初,笔者做了一些必要的前期调查和分析,认为从学生群体视角看,不少学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成才意识不强、自立自强意识较弱,集体观念淡化等问题;从学校施教层面看,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

二、校园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校园文化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行为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一条隐性途径,它对人才培养往往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近年来,砀山县金山实验小学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来娱乐学生身心,让他们从玩中学习并得到能力的培养,如:学校组织排练的大型舞蹈《打水的姑娘》《我的家在东北》《彩虹的约定》及《明天更辉煌》;全校歌咏比赛;全校作文比赛……有效增加了学生的自我认可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观念。这对于引导其成长、成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校园文化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引导力量

信息化时代使学校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各种思想、观念在这里冲突交融,并不断融入校园文化。优秀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各方面发展势必发挥导向作用;而一些不健康的校园文化,也随时会影响正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变化学生的成长。近年来,砀山县金山实验小学一直都注重建设安全、健康的校园文化,连续被评为“文明单位”“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学校”“国家工作先进单位”等,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通过强有力的引导学生主动接受和吸纳正确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成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精神力量。

3.校园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激励作用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它通过与校园环境和人活动的融合,营造出积极、健康的和谐氛围,激发了广大学生对祖国、对社会、对学习和对生活的热爱,有利于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学校通过发动全校上下申报“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学校”,开展了一次深入持久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使广大学生感受到爱国主义的伟大情怀,革命先辈的精神不断激励广大学生在生活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建设校园文化,构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1.建设和谐校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作用

以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抓手,积极创建“书香校园特色”的校园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和实践。(1)突出学生特色结合学校实际,以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优良品格为目标,积极邀请专家做开展“最美孝心少年”的专题系列讲座,开展学生教育课题研究,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2)突出教师特色学校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校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师生培养的内涵和目标要求;还可以扩大与砀山县各个小学的“校园合作”,联合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演讲比赛、举办师德论坛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倡导良好的师德师风。

2.创新思政课教学,不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坚持“发展为先,人本为纲;内涵为实,质量为上”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大教改力度,调整课程设置,构建适应学生实际、适应新设备一体机、适应教师特点的新教学模式,注重实践,突出提升学生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同时,积极将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和教育中,建设“马克思主义观”“学生地位与发展”“学生形象与礼仪”“学生自我认知”等系列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主动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教育,结合主题社会实践,如:开展反面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创新学校文化育人模式和实现人才健康成长奠定基石。

3.营造书香文化氛围,传诵国学经典佳句

学校是培养学生、教育学生的地方,它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不仅仅是教室、操场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环境文化的理念。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创造人。一个幽雅健康的环境,无不影响学生个性培养、心理素质锻炼、道德习惯形成、知识才能增长,法律意识强化。校园既是文化建设的传播场地,又是文化创造的诞生地。营造校园文化,不仅是学校育人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它所产生的育人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它既有隐蔽性和延续性,又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育人的功能。因此,努力创造适应学生和谐环境的校园文化,对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自己的一些工作实践,真正融入金山实小这个大家庭

为实现国富民安的生活,我们的先辈进行了漫长而不懈的追求,积累了内涵十分丰富的中华民族优秀品质和文化。“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德准则……这些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文化思想在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得到了全面而集中的体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七岁左右的学生竟然能将《三字经》倒背如流。或许,他们并不理解意思,只因读起来朗朗上口,只因好玩。学校统一规定:一、二年级背诵《三字经》,三、四年级背诵《百家姓》,五、六年级背诵《千字文》。教师让学生从小就适当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不仅可以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打牢做人的根基,而且也有利于语文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了让学生不感觉到枯燥乏味,于是,我开展了“国学早知道”知识竞赛,通过同桌比赛、小组比赛、男女比赛等形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为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为表现突出的学生颁发奖状、礼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深受学校师生和家长们的欢迎。

5.坚持“人本为纲”理念,强化人才培养

砀山县金山实验小学教育的主体是人。人既是小学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其必然的归宿。对于金山实验小学学校来说,其教育的主体和核心就是学生。因此,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始终遵循“人本为纲”的原则,以学生成长与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积极体现学生的创造性,围绕满足其学习及生活的各种需求。在组织文化活动时,要着力体现以“学生”为本,从而突出其主体地位,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

综上所述,从三大方面分析了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作者:刘思琦 单位: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金山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