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范例

现代汉语语法

现代汉语语法范文1

[关键词]现代汉语;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

教学教育部201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程标准颁发后,全国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小学教学的课堂改革。在2017年,全国多地的小学开始使用中国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与旧的版本相对比,新的版本在总体上有80%多进行了改动,如此大篇幅的改动,可以看出本次课程改革真的可以称得上是大刀阔斧的改革。同时,小学基础教育的改革,也为我们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师的培养提供了新的革新目标,当然对基础课程现代汉语的课程教学也有了新的引领,带来了新的挑战。现代汉语课程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提供更富有专业引领的课程内容,以培养更加优秀的从事小学教学工作的语文教师。以保证小学语文教师的学科认知、教学理念、基本能力等与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尤其是与现代汉语学科的专业研究、课程教学等保持有效对接与良性互动。

一、现代汉语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新课标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指出:“关于语法修辞知识,本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涉及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指导与点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而不在于对知识系统的记忆。因此,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从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可以看出,现代汉语课程在小学语文专业中的重要地位。语文课程的出现,很多学者、专家们都有自己不同的观点,无论是从语言文字上来划分还是从语言文章上来划分以及一部分专家们还从语言文化上划分,但总体上都没有离开语言这一学说,那么也就是说“语文”离不开“语言”,研究语文,就要深入地去研究语言。而现代汉语的教学就是对语言的研究。语文的教学同样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更加明确地说,语文学科应该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结合课程标准的内容,显而易见,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语言在语文教学中具有核心地位,现代汉语课程就是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培养语言的基础性课程,由此可见,现代汉语课程在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是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现代汉语课程包含语法、词汇。语法和词汇是语文教学中字、句、段、篇的纽带同样也是桥梁。对学生语言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阅读能力。正如一些学者所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现代汉语的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承担的就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字、词、句。在新课程标准中,虽然没有明确地说明语法以及词汇的地位,但是在划分的几个内容中像“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中都离不开语法和词汇的教学内容。所以说语法和词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伴随着语文新课程的颁布,语文课堂是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在语文课程中具有一定的主导地位,工具性在语文课程中逐渐弱化。所以语文教学中逐渐弱化语法和词汇的教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惨遭忽视,部分学生的语法和词汇基础知识薄弱。语法和词汇的教学也进入非左即右的困境。小学语文教学在小学中低段重在识字教学,所以教师简化或者僵化地教学生关于词汇和语法的知识,对现代汉语中的造字法没有熟练地运用,只是让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拼一拼”等办法来识字,这样的教学办法使学生只是单纯地认识这个字,而无法理解字的含义,最终学生沦为机械地学习,记忆时间短暂、教学效果不佳。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教师同样是弱化语法教学和词汇教学,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文章考点的归纳分析,整理总结。不难看出在弱化词汇和语法教学后的小学语文课堂问题便出现了,所以教师和学生应该认识到现代汉语课程的重要性以及语言中语法和词汇的重要,而不是简单告诉学生通过读读、抄抄、记记、默写这样几个环节机械地记忆词汇。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问题,首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知道如何教授学生知识,其次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道自己应该学些什么内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现代汉语专业课程中不知道自己该学习些什么应用在今后的小学语文课堂之中,且自身忽视小学语文课程中的语法和词汇的教学内容。故而依据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指导,依据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探究,目的是丰富现代汉语的教学方法,为小学教育专业提供更精准的课程内容,提高高职院校现代汉语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

二、高职院校现代汉语课堂的现状分析

第一,从学情出发,高职院校的学生整体个人学习能力不高,现代汉语课程为理论性课程,晦涩难懂是大多数学生的评价。现代汉语课程的语音教学与普通话课程有重叠知识点,所以学生在听普通话课程后对现代汉语中语音部分的内容就不感兴趣,觉得已经学过无需再学。后边的语法与修辞等内容又比较拔高,概念多、理论强,时间久了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失去学习兴趣,产生厌学的不良情绪,整体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效果不佳,学习效率低。

第二,从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高职院校现代汉语课程重视理论,忽视实践。教学方法单一守旧、墨守成规,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一言堂,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知识,在课堂上没有带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考教师资格证的时候可以看出来,学生存在遇到句子不会分析,写作课上不会批改句子成分的问题。

第三,从课堂的教学手段来看比较单一。现在大学课堂基本都已经多媒体覆盖,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是一些教师的课件完全是复制教材内容,基本都是理论化的知识,有的教师甚至只是把文档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阅读,或者是教师照着文本来读,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完全在读,黑板上一个字都没有。教师一言堂,学生成为机械的学习者,一个半小时是知识灌输,学生最终能记住的只是笔记里的内容。有的学生没有记笔记对他来说,这一节课收获甚少。就教学方法而言,缺乏实践性。学生没有理解知识,只是在机械地记忆教师讲过的内容,课堂的氛围沉闷,满堂的灌输教学是常态,既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课程考核也是单一的方式,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高职院校现代汉语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第一,编写适合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使用的现代汉语教材,对现代汉语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整理。在教材中要注重突出小学教学专业的实用性,充分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结合小学语文课程的需求,优化现代汉语教学内容,对现代汉语课程体系进行调整,补充课程中不足的地方,只为培养更加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例如,在识字教学中,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现代汉语的造字法时,应该作为现代汉语教学的重点之一,教师要知道造字法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可以运用,使学生学习中识字理解字义,而且记忆时间长久,又富有识字乐趣。

第二,带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小学语文课程中现代汉语专业知识的地位。通过对课标的解读,掌握现代汉语课程对未来小学教育专业小学语文教学能力的培养方向以及应该具备的知识体系。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规范语言(主要是文字、词汇、语法、消极修辞类问题)的教学及训练,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思想。”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常常出现的病句、错字,归根结底还是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被暴露出来。所以现代汉语对小学专业教师要加强规范语言的训练,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提高给学生纠错的能力,才有资格做一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

现代汉语语法范文2

现代汉语课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既是一门理论基础和基础知识课,又是一门基本技能训练课[1]。现代汉语作为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载体和工具,尤其是对于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来说,能否规范使用语言文字、运用好新闻语言将直接关系到其传播效果。现代汉语则比较系统地讲授了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五部分的知识,各高校新闻专业开设的现代汉语课程,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为今后从事广播电视新闻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然而在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着由于专业针对性不强而产生的诸多问题,由此导致学生厌学情绪强烈,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笔者在现代汉语课堂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现代汉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代汉语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所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制定的课程教学大纲,诸如提高学生从事语言教学、语言研究的初步能力等这样的教学目标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应该根据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新闻报道有关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由于专业针对性不够强,现代汉语作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教学实用性不够强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自平顶山学院新闻传播学院2008年开始创建以来,现代汉语课程所讲授的知识缺乏专业针对性,仍然采用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编写的教材,讲授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等六大部分,知识点覆盖全面,涉及内容丰富。而有些知识比如音位、义素等,由于理论性强或实用性差,并不适合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教学,现代汉语教材尽管几经增补和修订,但是基本上都是编写于20多年前,受已有框架和条件的限制,语言学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不可能及时在教材中得以反映,所以教材中的语例大都比较老旧,缺乏新鲜感。另外,据了解,有的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的课时量往往不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1/2,教学与实际需求脱节,影响整体教学效果。

(二)教学灵活性不够强

现代汉语既是一门理论性课程,更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如果仅仅采用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忽视用现实生活中的鲜活广播电视新闻方面的语言实例启发学生,不注重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往往学生很容易认为现代汉语课枯燥乏味,自然听得昏昏欲睡,这样就降低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注重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等各部分知识点的讲授,忽视语言各要素之间的有机关联,致使教学节奏缓慢,教学效率低下,对于课时量少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而言,无形中压缩了学生的练习时间,无法体现出这门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导致学生只是简单地认为这门课程内容细微琐碎、难懂难学。

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现代汉语课堂教学改革

与实践由于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要培养的学生是到各媒体机构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人员,是将要成为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型人才,而不是教学和研究型人才,所以教师应以将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汉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的指导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章第十四条进一步指出,广播、电视用语用字应当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的用语用字,所以新闻工作者应该成为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典范。现代汉语课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这意味着教师应根据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相应做出调整。

(一)教学内容要整合优化

首先,优化教学内容。高校普遍采用的现代汉语教材的内容既全面又丰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现代汉语的课时远比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时量少,如果缺乏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针对性,教师很容易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致使教与学的矛盾表现突出,因此,很有必要有针对性地优化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应从总体上对课程教学内容和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等各部分内容的比例进行优化安排,应重点讲解声韵调发音、语音变读和规范化等语音知识,应让学生掌握国家关于通用文字的标准、书写规范汉字,应重点讲解词类的区别和作用、词汇规范化使用等词汇知识,应使学生正确运用实词虚词、标点符号等语法知识,应着重讲解词语锤炼、句式选择及对偶、顶真、仿拟、双关等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中常见辞格等修辞知识。根据课堂教学实践结果,笔者认为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各部分内容的合理比例大概是:5%、25%、10%、20%、25%、15%。其次,选取典型语例。在教学中教师应从有影响力的广播电视新闻媒体中选取容易读错的字、错或者意义易混淆的字词、流行语、超常规组合、语法病句等鲜活典型语例来辅助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等各部分知识的教学。有针对性地让学生比较不同媒体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对同一事件报道效果,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学习这门课程对自己的职业助益,更有利于提升学生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从而增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对现代汉语的学习兴趣和乐趣。

(二)教学方法要适用灵活

除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有趣之外,灵活适用的教学方法同样是提高学生对一门课程感兴趣的重要因素,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在现代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采用适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注重知识的整体性。现代汉语的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各部分内容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不是孤立的。教师应当从知识的整体性出发,将各部分知识点由点及面、连贯起来进行教学。对于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对字词形音义的掌握,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通过字形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字义,再加上汉字中90%以上的都是形声字,形音义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字的形音义三者联系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汉字部分,将易混淆字的书写与其字义联系起来;词汇部分,将歇后语与双关辞格联系起来;语法部分,将词、短语与句子的结构类型联系起来等等。#p#分页标题#e#

其次,注重训练语言技能。除了传授知识,教师还要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与练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变“我要学”为“我想学”。比如采取跟读、个人或集体朗读和相互辨音等多种方式训练语音;选择不同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分析它们的话语特点;列举新闻标题和广告中被仿拟的成语,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选取新闻报道中失误性话语让学生分析其中的语法问题等等。教师应将课后练习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另外,建议学生每天抽出固定时间学习普通话,开展新闻用语和社会流行语调查,收集社会普遍接受并使用的新词语,开展新闻标题设计、新闻语言的赏析、报刊纠错等具有专业针对性和吸引力的活动,提高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现代汉语语法范文3

[关键词]新闻传媒;现代汉语;词汇;教学

一对新闻传媒专业的现代汉语词汇教学的认识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中文院系都开设了新闻传媒专业,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明确要求,这门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理解能力、语言分析能力等,总的来说就是培养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母语进行书面、口语表达的能力以及利用大众媒体(如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等)传播文字和视觉信息的能力,它对学生的语言功底尤其是综合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根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还有很多新闻传媒专业学生对于汉语语言文字方面的专业技能远远没有达到职业的水准,出现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设置缺乏一定的专业性与针对性。在我国大多数高校,新闻传媒专业只是中文专业的一个分支,新闻传媒专业使用的《现代汉语》教材也与汉语言文学教材没有什么区别,由同一个教师或者是同一个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这就让新闻传媒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有了更多传统汉语言专业的色彩,失去了自身的专业特色及素养要求。汉语言专业中的现代汉语课程更加注重对语言的严谨性、专业性等方面进行教育,如语音知识,词汇的发音、文字、修辞以及词汇对于整体语法的影响等,这种教育更加倾向于将学生培养成从事文字工作的人才而不是适合新闻传媒专业的人才。新闻传媒从业人员除了需要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还需要具备新闻编辑、广告宣传、影视传媒、文化研究及出版发行等方面的基本素养。因此必须更好地结合专业特点,确定学生职业发展的教学目标,对新闻传媒专业与汉语言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进行一定程度的区分。词汇是语言中最敏锐、最迅速反映社会变迁和时代变革的要素,而新闻媒体作为社会沟通交流的媒介和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不仅要求自身的语言规范,而且对社会大众的语言文字使用更有不可推卸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这便对新闻传媒专业的现代汉语词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专业的要求。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上,更需要注重的是对于教学的根本目的、对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以及现代汉语的词汇变迁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充分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高现代汉语词汇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为学生们进行更深层次的知识和技能储备,为国家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新闻传媒专业人才。

二加强新闻传媒专业现代汉语词汇教学的对策

1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素养

从事新闻传媒专业现代汉语教学的教师要想能够更好地开展教学,光靠中文专业扎实的汉语基本知识功底是远远达不到要求的。除了汉语基础之外,教师还必须适当了解新闻传媒专业的相关学科知识,如新闻编辑、新闻采访与写作、文案设计等,理解现代汉语词汇在新闻媒体中的运用方式。但就我国目前的高校而言,大部分新闻传媒专业没有专门的现代汉语教师,因此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只是采用相同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并不能够结合学生的未来职业需求来对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他们往往只注重教材和考试的内容,而忽视了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传媒中出现的一些新兴汉语词汇,这样不仅没有将新闻传媒专业的学生带入到他们今后实际的工作环境之中,而且还会让学生们感到枯燥乏味,导致了教学效果不理想。在这样的教学效果影响下,不少新闻传媒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师也开始了反思,并且针对自身和学生进行知识的补充和针对性的教学,对课程的整体教学方法和内容做出一些调整。可是大部分学校的新闻传媒专业现代汉语教师并不固定,每年教授的学生和年级都几乎无法统一。这样教师每年都会面对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学生,这样就给他们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所以,学校需要尽量将教师与所教学的学生专业和年级进行固定,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教师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素养,并且针对学生进行教学方式的变化,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新闻传媒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师除了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掌握多种教学方式,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方式。由于新闻传媒专业本身就是学习如何利用大众媒体传播文字、听觉和视觉信息的方法与技术,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也必须运用多种传播媒体。因此,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们提前熟悉这些传播媒体的运用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视频、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教学方式让新闻传媒专业的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在培养基本的现代汉语词汇基础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2开发有针对性的教材

当前各类现代汉语教材虽然在不断地出版和再版,但只是对理论体系进行了完善,并没有对语言材料进行大量实时更新,也缺乏对近年来兴起的互联网等现代传媒特点的充分考虑,导致教材缺乏实用性、针对性、趣味性。面对目前我国新闻传媒专业发展形势和对人才的需求程度,高校所使用的部分现代汉语教材显然已经不能够满足新闻传媒专业的整体需求了。就一般的学校而言,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新闻传媒专业的现代汉语教材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教学课时上却差距很大,很多新闻传媒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师都感觉课时明显不够,因此为了能够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计划,他们不得不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然而这种调整仅仅是为了完成进度的要求,而不是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通常只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例如黄廖版的《现代汉语》(上)只有四个章节,但在完成第二章语音的教学后,课时所剩无几,第三章文字和第四章词汇几乎只能一带而过,而这两章的内容恰恰是作为新闻传媒专业的学生必须牢固掌握的知识点,并且在了解基础知识后还需结合新闻实例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探讨,遗憾的是在实际教学中没有足够的课时实施,大部分教师只能选择教授重点,其余内容安排课后自学,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根据相关统计发现,目前我国高校的新闻传媒专业现代汉语教学教材的内容主要分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以及修辞五个部分。从比重来看,主要还是以语音和语法为主,这两者占到了总教学内容的70%,词汇所占的比重最低,甚至连10%都不足,这种分配严重忽视了汉语言词汇的重要性,也明显没有达到新闻传媒专业对于汉语词汇准确适用的需求。其实在目前的新闻传媒专业中,汉语词汇的运用相当广泛,而不同的词汇在不同语境也有着不同的含义和意境。因此,教师在进行现代汉语教材的选择时除了要对语音和语法方面进行考虑之外,还要注重对词汇等方面的考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适量删减一些理论知识,压缩语法和语音方面的比重,加大现代汉语词汇部分的比重,围绕学生能力的培养目的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毕竟规范用词是对任何一个新闻传媒从业人员首要的要求,只有用词准确并且适合语境和情景,才能够更好地表达新闻的含义。虽然这些建议都是有针对性的,但是重新编写一部教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新的新闻传媒专业现代汉语教材出现之前,教师仍然要根据已有的教材进行针对性的改革,以此来保证教学的有效进行。

3调整教学目标和评价模式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中国语言文学类的各个专业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质量保障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应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做出调整。根据我国教育部门《现代汉语教学大纲》来看,这门课程的基本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从事语言类工作的能力,这一要求对于汉语言班专业的学生来说比较合理,但不一定适合新闻传媒专业的学生。针对这一专业的就业需求和职业规划,原有的目标应当转变为能够准确地把握新闻传媒专业的特点,以最简洁和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新闻事实。新闻传媒专业的教师除了要将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作为教学目标之外,还要注意将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加入教学目标中,将教学研究能力等与新闻传媒专业没有直接联系的部分适当简化,这样才能够保证新闻传媒专业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之内学习到对自己有所裨益的知识。此外,新闻传媒专业还包括很多其他需要语言精准程度的专业,例如播音主持专业,这门专业的学生对于语言的表达能力要求十分高。针对这种情况,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也要有相应的变化,着重培养此专业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临场发挥能力。这样有针对性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才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同时也能够实实在在地为学生日后的工作提供帮助。在进行教学内容评价时,不局限于考试这一种固定模式,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进行,例如将期末考试分为平时测评和最终考核两个部分,整个学习过程包含需要大量的自主参与与实践,如报刊编排,新闻采访,报道策划,软文创意、新闻会等,既可以让学生更加专注于平时的学习积累,也让整个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语言基础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上都得到有效的锻炼。

4对现代汉语词汇进行合理教学

现代汉语语法范文4

关键词:要是;假设连词;词汇化;动因;比较

现代汉语中的连词“要”,表示假设“如果”;“‘是’是判断词,具有从目前向将来的持续时间特征,是构成假设连词的概念基础。”[1]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要是”作连词,表假设,意为“如果、如果是”。“要”与“是”如何从独立的两个词凝固为一个假设连词,动因是什么,现代汉语中“要”与“要是”在功能上又存在怎样的差异,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一、表假设义的“要”

前人围绕“要”的研究主要是结合历时语料,探讨“要”的语法化路径。“战国时期,‘要’是一个多义项动词,动词‘要’于汉代开始语法化为能愿情态动词‘要’,之后才有连词“要”的用法出现。”[2]我们查阅了《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其中解释连词“要”: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倘若。如:“四月底了。要在北京,这时候正是百花盛开的好季节。”在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中,“若”及带“若”的双音词占据了主体地位,有“若要”“若是”“若不能”“若不”“若也”等。我们通过分析语料发现,如果“若要”后面接名词性成分,表具体事物,“要”的动词义一般不会虚化,例(1)“要”后接名词“人”,“要”的动词义没有发生虚化,还是动词义,但是当“要”后接的是动词性成分,其动词意义通常可能发生虚化,如例(2),“若要”反映的是意愿性的要发生某种情况的时候,“要”发生了虚化。(1)周师韩道:“他若要人,只要翻出条约来同他去讲,通天底下总讲不过一个‘理’字,试问他还能干预,不能干预?”(《文明小史》清)(2)剪草若要不除根,终为丧身之祸。纵虎归山,长出爪牙,定要伤人。(《彭公案》清)太田辰夫在《中国语历史文法》中指出,“要”作连词,用于表假设的用法,应该不是最初的用法,最早的用例清代才开始出现。太田辰夫在本书表假定的连词一节中说到:“‘要’用于表假定是在清代,开始只限于用在表示人的主语之后,可能不久它占了优势,就取代了在它以前的‘若’‘若是’吧。”[3]朱庆之认为,“词义沾染是中古汉语词义演变的主要途径。所谓词义沾染是指不同的词处在同一组合关系或聚合关系而发生的词义上的相互渗透。这种渗透可能导致一方或双方增加新的义项或词义的完全改变。”[4]我们赞同词义沾染这一说法,可以认为“若要”是两个同义词的复合,反映的是意愿性的要发生某种情况的时候,“要”发生虚化,动词义消失,又因“若”的假设义沾染到了“要”,久而久之,“要”也能单用表假定义了。例(3)中,“要有话”中的“要”单用可以表假定,例(4)中“要我就不行”中的“要”也是表假设义。(3)没有什么说的便罢;要有话,只管回二奶奶,和太太是一样儿的。(《红楼梦》清)(4)她生性宽厚,善于跟着各种作风不同的同志和睦地相处,要我就不行。(《张满贞》现代)

二、“要”与判断词“是”构成假设连词

“要”和“是”最初是两个独立性成分,即使连用中间也会有明显的停顿,“是”后也多为名词性结构,例如:(5)祥曰:“相国位势,诚为尊贵,然要是魏之宰相,吾等魏之三公。”(《三国志》西晋)(6)不为凡愚浅识所传。要是福德厚人。乃能受行。(《楞伽师资》唐)例(5)和例(6)中,“然要是魏之宰相”“要是福德厚人”中的“要”和“是”中间都有明显的停顿,例(5)中“要是”后的“魏之宰相”和例(6)中“要是”后的“福德厚人”都是典型的名词性结构。随着结构的逐渐复杂化,也可加谓词性词语,例如:(7)又曰:“而今持守,便打叠教净洁;看文字,须着意思索;应接事物,都要是当。四面去讨他,自有一面通处。”(《朱子语类》北宋)(8)圣贤教人,岂专在打坐上?要是随处着力,如读书,如待人处事,若动若静,若语若默,皆当存此。无事时,只合静心息念。(《朱子语类》北宋)例(7)中的“要是当”和例(8)中的“要是随处着力”都是谓词性结构。需要注意的是,在例(5)、例(6)、例(7)、例(8)中,“是”不能省略,因为“是”仍作为判断动词,在句子中属于核心动词,若是省略,句子不成立。自明代起,“要是”开始了它的词汇化过程。“要是”后面的成分逐步复杂化,后加谓词性短语的用法增多,后可加动宾短语、主谓短语,例如:(9)计大官道:“妹夫自己忖量,要差不多,就使了也罢;要是念夫妻情分一场,叫人快买去!”(《醒世姻缘传(上)明》(10)晁无晏说:“只这三奶奶头里进了学就是造化!要是三奶奶没了,他还是个白丁,我也还有三句话说。”(《醒世姻缘传(中)明》例(9)中“要是念夫妻情分一场,叫人快买去!”中的“是”作为动词的性质弱化,在句子中不再是核心动词,而是用于引出后面的重点话语“念夫妻情分一场,叫人快去买去”,起到突出焦点内容的作用。例(10)中“要是三奶奶没了”中的“是”也不再是句子中的核心动词,而是用于引出重点话语“三奶奶没了,他还是个白丁,我也还有三句话说”。以上两个例子中的“是”作为动词的性质逐渐弱化,在句子中也不再是核心动词,而作为标记,引出重点话语,突出焦点内容。到了清代,“要是”的语义指向范围更大,有的在句首可以指向整个小句,具备连词的典型特征,“要是”更像是连词,表假设,“是”在某些句子中甚至可以省略。例如:(11)要是天下人都象了少奶奶的脾气,只怕那开绸缎铺子的人,都要饿死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下)》清)(12)和尚自言自语说:“这个龙游县的地方,可不比外乡村镇。要是外乡人来到这儿吃东西,恐怕都不懂的,准叫人家耻笑。”《济公全传(二)清》例(11)中“要是”的语义指向范围为整个小句,表假设,“是”进一步虚化。例(12)中“要是”指向后面的整个小句,表假设,“是”虚化。以上两个例子中“是”不再表示强调义,虚化成为一个词内成分,“要是”的词汇化程度加深。

三、“要是”的词汇化动因

(一)“是”的演变虚化导致“要是”的词汇化

马建忠将“是”视作指名代词,可以用来回指前面的话题[5]。也就是“话题+说明”,通常情况下,回指的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话题。例如:(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春秋)(14)公曰:“不可。先君以寡人为贤,使主社稷。若弃德不让,是废先君之举也,岂曰能贤?”(《左传》春秋)例(13)中“是”回指的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例(14)中“是”回指的是“若弃德不让”,都是比较复杂的话题。石毓智(2001)研究发现,“如果说明部分是一个光杆名词时,大多会采取倒装的形式,可以表示为‘NP+是+也’”[6]。随着“也”的失落,句法格式变为“NP+是”“NP+是+NP”。例如:(15)刘粹字纯嘏,宏字终嘏,漠字冲嘏,是亲兄弟,王安丰甥,并是王安丰女婿。(《世说新语》六朝)(16)殷曰:“官本是臭腐,所以将得而梦棺尸;财本是粪土,所以将得而梦秽污。”(《世说新语》六朝)例(16)中,“是”将“官”和“臭腐”联系起来,是“是”作为判断词趋向成熟的标志。“是”的位置和普通动词一致,又可以受副词的修饰,在类推机制的作用下演变成了判断动词。当“是”后接谓词性短语时,“是”对其后成分的控制力减弱,表判断义的功能弱化甚至消失,在句中就不再是核心动词了,而是起突出焦点,强调重点内容的作用。例如:(17)话说宋朝自陈桥兵变,众将立太祖为君,江山一统,相传至太宗,又至真宗,四海升平,万民乐业,真是风调雨顺,君正臣良。(《七侠五义》清)(18)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挽扶。(《红楼梦》清)例(17)“真是风调雨顺,君正臣良”中的“是”判断义明显开始弱化,去掉“真是”,句子仍然可以成立,在句中强调的是“是”后接的“风调雨顺,君正臣良”。例(18)“又是爱,又是笑”中的“是”进一步虚化,判断义消失,作焦点标记,起到突出焦点的作用,真正要强调的是“爱”和“笑”,“是”的演变虚化导致“要是”的词汇化。

(二)类推机制导致“要是”的词汇化

类推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机制,“类推”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机制,义指两个本来意义和功能相同的成分或形式,当其中一个成分或形式语法化以后,另一个成分或形式在相同的条件下,也可能受其影响,发生同类的变化。Heine&Kutewa指出人类语言演化的一个规律:指示代词>判断词>焦点标记[7]。“是”也不例外,是从指示代词发展为判断动词再发展为焦点标记,引出重点内容。“是”与其他词语法化并作为连词使用,有“若是”“可是”“就是”等,其语法化为连词的主要原因也是相似的,首先是满足句法位置相邻的条件,随着“是”后所接成分逐渐复杂化,作为判断动词的意义和句法功能虚化,更多的意义都是由前一个音节负载,“是”继而成为词内成分,与其他单音节词结合成新的词,随着使用频率的提高,这种用法凝固了下来。

(三)词语双音节化发展趋势促动了“要是”的词汇化

古代汉语中,特别是先秦时期,词语是以单音节为主要形式。在西周、春秋时代以后,汉语词汇双音节词增加相当迅速[8]698。根据《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的统计,双音节词语占词语总量的73.6%,《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所收录的词语中双音节词占综述的69.3%,双音节词无疑占据了主体地位。由于新词的产生大多是通过复合和派生的方式,而复合和派生产生的新词通常都是采用双音节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事物和新现象不断出现,音节数量有限,使得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节形式负担过重,造成大量的同音词,影响语言表达效果。基于以上两点原因,双音节或多音节必然是词语音节的发展趋势。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体系,不少语言学家会把语言看作是一种社会习惯。萨丕尔在《语言论》中指出,“语言是长期相沿的社会习惯的产物。”[9]词语的双音节化符合汉民族的语言心理和语言习惯,都是更喜欢简洁明快、韵律和谐的偶数音节,双音节词又更具稳定性。我们认为,词语的双音节化趋势又作为一种语言习惯反作用于词语的构造,词语双音节化的发展趋势也是“要是”词汇化的诱因。

四、现代汉语中“要”与“要是”的差异

“要”与“要是”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要”和“要是”的语法位置都可以是主谓之间。例如:(19)“你要是不愿跟我过了,烦我了,你可以走。”(《给我顶住》王朔)(20)我们打的是一种锻炼智慧和狡黠的玩法,每个人扣着打出手中的牌然后告诉所有人自己打出的牌的点数,别人要是不信可以翻开其中的一张牌。(《玩的就是心跳》王朔)上述两个例子的“要是”都可以用“要”替换,意思不变。但是当假设连词在主语前时,就不能用“要”,只能用“要是”,因为“是”在主语前,假设的范围包含主体、行为动作和作用对象,“是”可以将假设的要素凝固成一个整体,我们一般会采用例(21)这种说法,而不会采用例(22)这样的说法。例如:(21)要是为了别人幸福需要我们忍受不幸,我们也在所不辞。(《顽主》王朔)(22)*要为了别人幸福需要我们忍受不幸,我们也在所不辞。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口语中,也会出现“要”在主语之前的用法,如“狗有什么可怕的,要我才不会怕呢!”“这道题太难做了,我不会做,要我姐姐就会做。”事实上,这只是一种口语的减缩现象,相当于“狗有什么可怕的,要是我,我就不会怕”“这道题太难做了,我不会做,要是我姐姐,她就会做”,可以看作是减缩复句。

五、结束语

现代汉语语法范文5

现在高校古代汉语课一般都是以王力《古代汉语》为主要教材,这套教材共四册。大多数高校中文系本科生古代汉语课只开设一学年,即两个学期。于是,《古代汉语》系列教材的一、二册便成为教学的主要对象,而这两册内容基本都是先秦的文言文,正是高校学生该重点学习的。王力《古代汉语》编排体例是一致的,每册书各个单元都是包含三部分:文选、常用词、通论。

(一)文选

文选的教学是高校古代汉语课教学内容最主要的部分,教师一定会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篇章来给学生进行精讲。比如《古代汉语》第一册文选一般都会选《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晋灵公不君》,《战国策》的《冯谖客孟尝君》《鲁仲连义不帝秦》,《论语》的《先进》《季氏》,《礼记》的《大同》,《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许行》,《庄子》的《北冥有鱼》,《韩非子》的《五蠹》,《诗经》的《七月》,《楚辞》的《离骚》等。文选部分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背景知识介绍、文选原文的串讲、重点字词意义、特殊句式结构的分析说明、文言文的翻译等。文选教学的目的实际是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通过大量篇章的反复练习,使得对古代汉语某些知识点掌握得更为透彻,达到举一反三的程度。

(二)常用词

常用词,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汉语》教材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学生掌握了这些词语的本义、引申义,就能在古代汉语词汇积累上有一个质的飞跃。看到一篇没学过的古文,也不会望而生畏。王力《古代汉语》每个单元所收常用词在60—80个之间,而且收录的基本都是单音词,当然这与古代汉语是单音词为主有关。常用词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常用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常用词古今词义的差别、同一关系常用词的辨析等。常用词的教学一般不放在课堂上专门进行,只是在文选的学习中顺带提及,因为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可以通过给学生留常用词抄写这种作业形式达到教学目的。

(三)通论

王力《古代汉语》每册每单元都有古代汉语通论知识的介绍。通论不都是系统性的理论,其中有些是学习古代汉语必备的基本知识。通论部分涉及的范围很广,但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做到只讲最基本的东西。通论的教学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知识。1.关于字典及古书注释的知识。2.关于词汇方面的知识。3.关于语法方面的知识。4.关于音韵方面的知识。5.关于修辞的问题以及古书句读、古文结构等问题。6.关于文体的特点问题,主要是赋的构成和骈体文的构成。在以上六个方面知识当中,又以语法方面的知识为主,词汇和音韵方面的知识为辅,其他方面的知识又次之。可以这样讲,通论部分,如果学生能把古代汉语语法相关的知识基本掌握,那么才能真正意义上学到了古代汉语的精髓,看到一篇古文,不再只是凭语感去翻译,而是用语法知识去理解、分析和说明。

二、高校古代汉语课的教学方法

高校古代汉语的教学方法首先要本着基本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前文已经提到,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这部教材采用文选、常用词和通论相结合的编排方式,可以使学习者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比较快地提高古代汉语的知识水平。其中文选和常用词主要是感性认识,通论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因此属于理性认识。在使用这样一部教材的时候,我们要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者并重,将各个部分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这样就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感性认识的积累和理性认识的积累,除了理解以外,熟读背诵是重要的措施。为了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古代汉语,高校教师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教学方法。

(一)读译结合的练习式教学

读译结合的练习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古文诵读与翻译相互结合,并且将这种方式反复地在教学中应用,让学生不断地培养自己的语感,感受古文的韵味和魅力,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文言语法。读译结合的练习式教学法主要针对的是文选部分的教学。在每篇古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都应带领学生一起诵读古文,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诵读的过程也是翻译的过程。诵读之后,学生就会对该篇文章的意思有个大概的了解,便于之后教学环节的进行。

(二)古今比较的辨异式教学

古今比较的辨异式教学是指对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某一古代汉语语法知识,教师可以采取以今说古的方法,即把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对比来说明,指出二者的联系和区别。这种教学法很适合通论部分关于词汇意义方面和语法知识方面的教学。比如,词汇意义方面,教师在讲古代汉语“去”是“离开”意义的时候,可以顺便说一下现代汉语“去”是“前往”的意思,古今在这个动词的意义上方向性是完全不同的。语法知识方面,在学习古代汉语“被”字句的介词“被”是从有“遭受”义的动词“被”虚化来的时候,可以联系现代汉语“被”字句一般都表“不幸”义这个语言事实,进而告诉学生,“遭受”的一般都是“不幸”的,这样就把古今“被”字句的一脉相承让学生了解了。

(三)提问解答类的互动式教学

提问解答类的互动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有良好的互动,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学不再仅仅是“教”,同时也是“学”了。当然这种互动式往往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这样学生为了能不被教师问倒,便会深入思索教师提出的问题,注意力也不会轻易离开课堂。互动式教学进行得比较成功的话,更好的方式是学生能够主动地问教师某些问题,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选择性地回答,不然就不再是教学,而变成答疑了。

(四)设疑解惑的讨论式教学

设疑解惑的讨论式教学与提问解答类的互动式教学颇为相似,但设疑解惑的讨论式教学更强调讨论,就是说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针对提出的问题,不再仅仅是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更突出这个回答的合理性。比如在学习古代汉语“之”的用法时,有人把译成现代汉语“的”的“之”看做是结构助词,也有人把它看成是介词,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讨论,两种理解的合理性是什么,究竟哪种理解更合适。

(五)背诵类的记忆式教学

背诵类的记忆式教学是指在学过一篇文章之后,为了让学生能够对其理解掌握得更深刻,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背诵若干段落,上课提问来巩固本课的内容知识。背诵类的记忆式教学针对的是文选内容的教学。实际上,背诵记忆是古代汉语学习最具可操作性的方法,很多篇章学生一旦背诵下来,甚至终生不忘,这是对该种教学法有效性最好的证明。

(六)自学类的阅读式教学

自学类的阅读式教学指的是学生在课下自己独立学习,这种教学法最适用于常用词和文选的教学。前文提到,《古代汉语》教材中有大量的常用词,这些常用词需要耗费大量的实践来学习掌握,在课堂上进行常用词的教学是很不合适的。常用词意义的掌握相对较为容易,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抄写作业等形式让他们自学掌握古代汉语每个常用词的意义。另外,在学习一篇文选篇章之前,学生也可以通过阅读的方法自己先预习一下课文内容,这样教师上课讲解时,学生也能更容易听懂。

三、高校古代汉语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关系

(一)教学内容是教学方法运用的参照点

高校古代汉语课教学内容包括文选、常用词和通论,这只是宏观上的分类,其实要比这复杂得多。每部分教学内容都有其独特性,针对不同内容的教学,都有更适合、比较适合或者不太适合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选取更好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呢?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托,把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作为参照点,以此来选择更有效、更合适的教学方法。比如,文选的教学,比较适合运用读译结合的练习式教学、背诵类的记忆式教学、自学类的阅读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常用词的教学比较适合古今比较的辨异式教学、背诵类的记忆式教学、自学类的阅读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不太适合读译结合的练习式教学法。通论的学习则更适合古今比较的辨异式教学、提问解答类的互动式教学、设疑解惑的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

(二)教学方法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

现代汉语语法范文6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普通高校;现代汉语教学改革

一、针对于当前普通高校现代汉语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教学内容和专业实践两者缺乏联系

当前很多普通高校都设置了现代汉语这门课程,由于各学校自身的性质不同,各个专业所具有特点的也存在差异性。但是现在汉语教学工作在各个专业中却没有太大的差别,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并没有综合考虑各专业所具有的特点来选择相对适合该专业的教学内容,而且也没有对各专业所具有的特点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导致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现代汉语中所存在的问题具有多样化,主要体现在缺乏对现代汉语专业实践,教师一味的注重理论教学而不注重实践。在我国教学制度不断完善和优化的背景下,各普通高校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始注重在教学工作中培养综合技能型人才。但是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师增添了心理负担[1]。例如,某普通高校对某一班级开设了现代汉语语言课程,并且在每周安排三个课时,教师为了在较少的课时内帮助学生们讲解大量的重点知识,一般都是采用灌输型的教学手段,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教师没有太多的时间为学生们总结和研发新的教学手段,导致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二)一味注重理论教学而忽略实践教学

针对于当前现代汉语教学工作分析,大部分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太过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对学生自身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的考虑,也未能给学生开展相对应的实践活动。这种教学模式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中。也正是因为在现代汉语教学工作中,教师缺乏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导致学生在学习中都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掌握理论知识。久而久之,促使学生的思维固化,不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渐渐的厌倦现代汉语课程[2]。

二、针对于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普通高校现代汉语教学改革价值的分析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普通高校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的价值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显著的提升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的趣味性以及魅力。本身对于现代汉语来说,是中文系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如果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那么就必须要对现代汉语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优化。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综合考虑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以及社会发展的潮流,从而融入有针对性的语言材料。需要注意的是,融入的语言材料也是具有多样性的,其中主要包括散文、小说、政论以及诗歌等。教师还应当注重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计专业、合理以及鲜明的例子,让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体会到现代汉语学习的价值和魅力,从而改变以往的学习态度,真正的喜欢上现在汉语课程[3]。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符合专业个性化需求的专业性人才。在普通高校中,现代汉语要根据教学纲要来对教学内容完善优化,达到为学生们及时的传递当前社会最新研究成果的目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只有实现现代汉语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更新,才能够实现课程定位的最终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因为通过这种教学形式能够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对现代汉语的应用能力,帮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有着较强的工作意识以及发展前景。

三、针对于促进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普通高校现代汉语教学改革对策的分析

(一)实现教学内容和专业特色两者的结合

首先,要想促进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普通高校现代汉语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师就要实现教学内容和专业特色两者的结合。针对于当前实际教学现状的分析,大部分的学生在学习现代汉语工作中都存在着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大部分的学生认为他们在大学时期所学习的现代汉语内容和在初中、高中时期学所学习的内容相似,没有太大的难度,所以渐渐地对现代汉语课程产生一种错误的学习观念,久而久之,失去学习的兴趣[4]。因此,这就要求相关普通高校要对现代汉语教学的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通过创新教学内容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教学内容能够符合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当普通高校在对现代汉语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时,还要考虑各个专业自身所具备的特点,实现教学内容和专业特色两者的有效融合。另外,教师也应当根据现代汉语语言专业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来积极的采用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形式,为显著提升学生的语言研究能力提供保障基础。

(二)注重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两者的结合

其次,教师要注重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两者的结合来促进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普通高校现代汉语教学工作的改革。在经过和普通高校中的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之后,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大部分的学生都一致认为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专业的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将会显著的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但是也有一部分的学生认为,如果将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两者相互的联系一起,反而会促使教学工作远离生活。针对于这种教学现状,要求普通高校中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要对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关注,要求教师和管理人员要意识到现代汉语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工作的开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两者之间的有效综合[5]。现代汉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语法、修辞、词汇、文字以及语音等五个方面。教师要想显著的提升现代汉语教学的整体质量,那么一定要注重这五个方面的重点讲解和渗透,为最终达到理想的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保障基础,为学生们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积极地改革和优化现代汉语教学模式

最后,积极的改革和优化现代汉语教学模式来促进其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所谓现代汉语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创新,其实就是在综合考虑学生自身学习特点、认知能力的前提下,为学生选择适合其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形成促进社会进步的综合型人才。当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现代汉语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认识到其有着紧密的系统性的特点,要求教师在讲解理论时要综合考虑具备的实践性,然后合理的为学生融入各种实践内容,加强教学工作和实践两者之间的联系。通过这一问题,我们能够了解到教学手段在现代汉语教学工作中的价值是较为显著的,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6]。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注重教学设计,在授课前为学生们设计具有专业性的理论知识教学方案,并且构思实践教学模式。这也需要教师具备专业性的技能以及综合素养,在教学工作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等,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除此之外,教师应适当的抛弃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改变灌输型以及填鸭式的教学形式,选择顺应社会发展,跟上社会发展潮流的新型教学手段。

四、总结

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我们充分的意识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普通高校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现代汉语课程创新和优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教师合理的抛弃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将会更好的促使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地参与到现代汉语学习过程中,为我国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当实现教学内容和专业特色两者的结合、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两者的结合,并且积极地改革和优化现代汉语教学模式,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谢春荣.分化两种能力重构教学内容—论现代汉语教学改革[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2-64.

[2]唐玉环.新闻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普通高等教育研究,2018(2):93-94.

[3]彭巧燕.高校“现代汉语”课程的实践教学及意义[J].中国成人教育,2018(2):151-152.

[4]雷艳.编辑出版专业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广西教育学院.2014(5):P51.

[5]石昭.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调教学的对比教学法——以汉语语调和英语语调对比为例[D].南宁:广西大学,2016(6):11.

现代汉语语法范文7

留学生在高级阶段词汇学习书面语词汇增多,尤其是成语以及四字格词语数量较多,这种特点决定了学生对词语中字义的理解尤为重要。词汇教学中适当对汉字字本义分析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只懂词而不懂字的现状,让学生的词语学习能够触类旁通,增强词汇理解力与记忆力。通过对字本义的分析解释,让学生能够从汉字演变的角度来理解字义进而理解词语,可以增加学生的汉语文化底蕴,深化汉语学习内涵。文章阐述了高级阶段词汇教学字本义分析的必要性以及字本义分析的具体实施策略,包括“以字解词”策略,“字本义和引申义相结合”策略,“编织‘词语局域网’”策略,并总结了字本义分析策略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级汉语;词汇教学;字本义

在给留学生的高级班讲授北京大学出版社的《高级汉语精读教程II》这本教材时,第一课的新词语中有一个词语“履行”,这是一个书面词,教材中对该词语的释义为“实践(自己答应做的或应该做的事)”,同时课文给出的搭配的短语有履行诺言、履行合同、履行手续,列举出的相同语素的其他合成词还有履约、履职。“履行”一词在给学生讲解时,如果只按照词典的释义解释并举几个搭配短语的例子,学生可能也会掌握,知道履行这个动词要搭配合同、手续这类名词,表示做应该做的事情。不过这种讲解是否更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该词语?学生能否自如地运用词语并将该词变成自己汉语词库中的一员呢?由于笔者也给留学生讲授古代汉语概要课程,在给留学生讲解古汉语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古代汉语的接受程度要高于教师授课前的期待。古汉语的字义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现代汉语。古汉语学习中学生们会接触到一些与我们现代汉语稍有不同的汉字本义的内容,而这对学生理解相应的词语有很大的帮助。还是以上面提到的“履行”一词为例,《说文解字注》中对“履”字的解释为“足所依也引伸之训践。”[1]也就是说“履”字的本义是鞋,我们从“鞋”这个意义可以引申为“践”,也就是“踩”的意义。“践”的相关词有“实践”、“践行”,这个词和“履行”就更接近些了,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容易了。同时也很容易延展出“履约”、“履职”这类词语,这样的字义变化梳理,不仅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能便于学生们掌握以“履”为中心的一系列词语,并还原汉语词汇的本来面目。

一、留学生高级阶段词汇教学的特点与预期目标

(一)高级阶段的学习目标

首先来说明一下留学生在高级阶段汉语学习的目标。《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中的规定是:通过在高等阶段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2760个左右的高等阶段的词语以及相应的汉字。学习100个左右的高等阶段的语法项;有成篇的语言表达能力,能较为准确得体地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具有在社会生活领域里,从事较高层次、较大范围的语言交际的能力;基本适应不同语体的需要,同时对汉语的文化背景和语义内涵有较深的理解;初步具备运用汉语进行思维的能力。[2]这里首先提出的就是掌握数量众多的高级阶段词语以及相应的汉字,这类词语以书面语居多,成语的数量日渐增多,另一方面提出的是要对汉语的文化背景和语义内涵理解更深。这就要求学生能透过词汇和语言的外壳,更深地探讨汉语的内蕴,理解汉语这种语言的特质,包括语言结构的特质与语义的特质。针对这些,教师就应注重让学生不单单是理解掌握词汇学习,更应该知其所以然,让学生能够通过课文汉语文章的学习,了解汉语语言的独特之处,除了语法学习外,还应该获得汉语的行文方式与内蕴。

(二)高级阶段词汇教学的特点

高级阶段词汇学习量增大,以《高级汉语精读教程II》为例,每课新词语平均为63.2个。这无疑对学生提高了学习要求,另一个特征是书面用语比例较多,这也符合语言学习规律,还要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成语以及四字格短语数量较多,每课都有7-10个这类词语出现。成语是汉语文化精深与言简意赅特点的集中体现,成语的增多也反映了对高级阶段留学生的学习要求。而另一方面,掌握成语的多寡也可以反映出学习者的语言水平。成语是古代汉语的沿袭,而对成语的教学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对成语中的汉字进行字义阐释,有的成语还要对成语概括的历史事件的背景进行讲解,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其含义。具有深层次文化内涵的汉语书面语以及成语学习对留学生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提升汉语水平的阶梯,故此,这类词语的学习不能仅仅就词学词,而是应该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牢固掌握。

(三)高级阶段词汇教学的预期目标

“对外汉语教学进入中、高级阶段后,学生应该逐步摆脱母语的影响而掌握更符合汉语特点的句子,也就是要能听懂并说出‘地道’的汉语。在选择适当的教材之余,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探究词的理据,深入到“字”的层面,这样才可以针对汉语的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3]这里提到的“逐步摆脱母语的影响而掌握更符合汉语特点的句子”就是大纲中的具备运用汉语思维的能力。我们的汉语教学,最终目的也在于此。对于学习汉语时间较短的学生而言,能掌握尽量多的汉语词汇,掌握汉语句法是对其的要求,而到了高级阶段,则提高了到了“地道”的层面。词汇教学也是如此。学生应该真正理解成语或书面词汇的来历,真正从意义的层面理解并掌握所学词汇,并能触类旁通,在今后遇到与之相似或具有相同字义的词语时,能够推测出其含义,也就是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逐步形成中国人的识词方式。

二、字本义分析策略在高级阶段词汇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打破懂词不懂字的学习现状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个现象,许多学生在学习词语时会首先查电子词典,然后标注中文词语对应的母语意义。这种方法便于学生很快理解新词的意义,然而这种意义的对应只是让学生对词语有个大概的了解,如果只是止步于此,或停留在课本给出的《现代汉语词典》的中文释义的层面上,学生只是学到了一半。这样的结果是,可能对词语的记忆以及掌握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模糊,不准确,实质上并不是最好的记忆方式。比如“层出不穷”这个词语,课文的释义是“不断地出现,没完没了”,基于这个释义,教师应该引导将这个四字的固定词语逐一拆开说明,重点在“穷”字处,此“穷”与我们此前学过的“贫穷”、“穷富”这类词的字义完全不同,这就涉及到“穷”字的本义,《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极也”也就是极限,“尽”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举例“无穷无尽”,这样一说,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同时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再学习“理屈词穷”、“变幻无穷”等词,不仅让学生真正明白了“层出不穷”这个词语的意义与用法,还掌握了与之相关的几个词语,可谓一举两得。学生们还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学到一个新词记一个词,不善于触类旁通。如果不弄懂词语中字的意义,学习词语的效率是不高的,如果在理解构成词语的字义的基础上记忆词语,则会事半功倍。国内的一些学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笔者也深深服膺其说。徐通锵先生继承了赵元任先生晚年研究的精义,认为汉语是语义型语言,它的基本结构是“字”;印欧系语言是语法型语言,它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词”。“汉语的编码机制与印欧系语言不同,因为汉人的思维方式不同于印欧语社团那种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基本形式的三段论,而是一种“比类取象”的过程。”[4]张朋朋也提出用常用汉字代表的语素构成的词语是“数以万计的,是三千多汉字所代表的语素的几倍,甚至十几倍。”[5]白话文阅读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识字量的多少,而不是识词量。[6]贾颖意识到外国学生记忆生词总是从词的整体出发,不知道词中每个汉字都有独立的意义,更不能从汉字的结合汇总推到出新词的意义。看不到汉语词汇的规律性,对汉语词汇规律的科学利用也无从谈起。[7]提倡重视汉字教学的学者还有杨自俭、李禄兴、潘文国、张德鑫等教授。笔者认为,汉语书面语经由文言文到白话文的发展过程,就已经自身从以字为本的文言发展到了以词为主体的现代汉语了。词还是要教的,但是在教的过程中,应该将字义教学融汇其中,而字本义分析则是针对留学生到了高级阶段的一种更深层面的探究。词,要学,而字义也应懂,要使学生做到知字懂词,扩大词汇量。

(二)把握汉语源流,深化汉语学习内涵

现代汉语来自古代汉语,我们永远不能割裂古文与现代汉语之间的联系。即使人们现在学习并使用现代汉语,在我们的中小学阶段也要学习一些古诗和古文,使之具有一定的古汉语的素养,这是作为中国人不能割舍的情节与民族文化纽带。文言文是“字本位”的,汉字是形、义、音相结合的文字,每一个汉字都包含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对宇宙万物的认识。古代孩童启蒙读物也是用《千字文》、《三字经》、《龙文鞭影》、《幼学琼林》等都是以“字本位”为原则编写的识字课本。体现出我们的先祖创造的汉字本身具有丰富的意义内涵,识字,就是学语言。留学生在中国留学,在立足现代汉语学习的基础上,应该深入到文字的背后去探寻字义的深层次含义,这对于高级阶段的学生来说尤其如此。对词语中字本义的分析,可以让学生切实理解文字的源流。如学习“相间”这个词语时,这是一个表面看起来很容易理解,但是也极易造成学习偏差的一个词语。“间”,是留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一个字了,“时间”、“空间”、“课间”这些词是学生们在初中级就学到的。而这里的“相间”就涉及到了“间”字的本义,它的本义是“隙”。《说文解字注》更进一步的解释是“隙者,壁际也。引申之,凡有两边有中者皆谓之隙。隙谓之间。间者,门开则中为际”。与之相应的是jiàn的读音的意义基本都源于此义。比如:亲密无间、间接、间隔、黑白相间、离间,这一系列词语可以通过对“间”字本义的阐释一一引出,很易于学生理解,同时还能培养自己辨别汉语义群词的能力。

(三)积极将古汉语知识引入高级阶段教学

外语学习都有这样的过程:从初期的基本简单词语与语法到复杂的语法句式再到高级阶段适当阅读该门语言的经典作品,也就是从语言结构知识到文化内核的变迁。笔者曾经给高级班学生讲授过古代汉语课程,学生理解古汉语知识,学习文言文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学生们能够理解文言文的行文方式以及古汉语的知识点。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们觉得古汉语学起来并不难,也很有意思,通过对古文的阅读,体会到了中国古代的智慧,与中国文化离得更近了。如果没有开设古代汉语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词语中重点字的字本义的阐释,将古汉语的知识渗透在教学中,教学的内容更丰富,也更厚重。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承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字形相同的汉字,在字义方面也存在着关联。“学习汉字就是间接与古人对话,就是开发传统文化,就是集成传统智慧。”[8]对字本义的引入阐释对留学生来说同样具有文化传承的意义。

三、字本义分析具体实施策略

(一)以字解词

词汇学习的过程,教师要注重对构成词语的字义进行阐释,遇到可以联系汉字本义阐释的词语时,更是要将字义明确地说明。学生明白了字义,理解及记忆词语便高效许多,对词语的掌握也更为牢固。教师在教学中应集中在重点字上,寻找突破口,重点字学生明白了,整个词语将迎刃而解。如学习词语“赞不绝口”,该词的重点字在“绝”这里,“绝”这个字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此前已经学过“绝对”,学习“绝对”这个词时,我们往往是按照词的意义来讲解,而不必对词语进行切分,因为切分后的“绝”和“对”虽然都是独立的语素,也都可以作为词来构成句子,但是意义与“绝对”的关联不大,所以一般并不单独讲解“绝”字的意义。而在“赞不绝口”这个词的学习中,就涉及到“绝”字的字本义,“绝”在《说文解字》中的注释是“断丝也”《说文解字注》的阐释为“断之则为二,是曰绝。引申之,凡横越之曰绝。如绝河而渡是也。又绝则穷,故引申为极。如言绝美、绝妙是也。”讲解了“绝”字的本义,学生自己便可以说出“赞不绝口”该词的意义。教师可以继续引出“络绎不绝”、“滔滔不绝”含有和“绝”字本义相同意义的词语,加深对“赞不绝口”该词的记忆。以字解词策略在应用于高级阶段词汇学习,尤其是成语或四字格固定词语的学习方面具有切实可行的意义。

(二)字本义和引申义相结合

汉语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迁,汉字的字义也历经变化。许多汉字具有本义、引申义以及假借义等。现代汉语词汇中的汉字除了与字本义相关的意义以外,还有许多是与汉字的引申义相关。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某些词语需要说明的是汉字的引申义,在教学中,要将字本义阐释与引申义结合起来。比如学习词语“绝妙”,这里的“绝”的意义与我们上文说的“绝”的本义“断”有所不同,但又是该义的引申义,表示“极”,如单独讲解该词时,可以不取字本义,而直接取引申义。学习词语“避难就易”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难”、“易”一对反义词在词中的位置,来引导猜测“就”与“避”的意义关系。这里的“就”与之前学习的连词“就”的意义完全不同,它作为动词使用,是“靠近”的意思。这里就涉及到“就”的引申义。“就”字的本义是“高”,“成也、迎也、即也皆其引申之义”(《说文解字注》)“避重就轻”里的“就”是“即”的意思。同样,“就利避害”中的意思同此。汉字的演变历程十分漫长,一些汉字的字本义已经慢慢淡出了历史舞台,与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汉字意义关联不大。而引申义往往有一些关联,所以我们在讲解汉字的时候,也要注意将字本义与引申义结合起来。

(三)编织“词语局域网”

在词语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以核心字为中心,再举出几个由相同字义汉字构成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借此可以编织一张张以字义为核心的“词语局域网”,对高级阶段的学生来说,这种方式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记忆课文中所学习的新词,也能积极通过以字义为中心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让学生以新词的学习带出更多与之相关的新词。而且这种“词语局域网”对学生理解汉语的构词特征有着一定的帮助。还是以上文的“绝”为例。学习新词“赞不绝口”的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字本义分析策略举出“滔滔不绝”、“恩断义绝”、“络绎不绝”几个词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这几个词语就构成了一张小的“词语局域网”。以此类推,遇到诸如此类的情况,可以构建若干“词语局域网”,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词汇量叠加,也可以让学生逐步具备字义辨析的相关能力,在今后的学习甚至工作中遇到有难度的汉语词汇时,可借助此前学习的经验,甚至可以从此前学习的“词语网”中获得些许帮助。

(四)适度原则

教师在词汇讲解过程中进行字本义阐释时要本着适度的原则,也就是对汉字字本义的分析要有利于学生对整个词汇的理解与学习,要有选择地使用,我们的教学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是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与难度,本着让学生更易于理解接受的原则来讲解,不是为了说明字本义而解释,因为我们的留学生汉语课毕竟不是专门开设的文字课程,不是从理论上来讲解汉语发展历程,汉语的演变过程,而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词语。使用字本义分析策略要结合教学实际,结合课时量和任务量,要运用得恰到好处,而不能喧宾夺主。

四、字本义分析的教学效果

字本义分析策略运用于词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高级词汇尤其是成语的真正理解,可以切实强化对词语的记忆。让学生在知其所以然的条件下提升学习词汇的效果。教学实践表明,教师运用字本义分析策略讲解词语,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记忆大为增强,对词语的运用正确率很高,同时可以让词汇学习触类旁通,扩大词汇量,学生们很乐于接受对字本义阐释的教学,教学反馈良好。通过对字本义的分析解释,让学生能够从汉字演变的角度来理解字义进而理解词语,可以增强学生的汉语知识底蕴,学生普遍认为能从字本源上学习词语让自己的汉语水平又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适当接受一些古汉语的知识点让学习更有动力,也更能激起自身学习汉语的乐趣。这也是我们教学意义之所在。

作者:杨鹤澜 单位:东北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参考文献:

[1]许慎(汉)段玉裁(清)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

[3]王骏.“字”本位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01).

[4]徐通锵.“字”和汉语研究的方法论———兼评汉语研究中的“印欧语的眼光”[J].世界汉语教学,1994,(03).

[5]张朋朋.词本位教学法和字本位教学法的比较[J].世界汉语教学,1992(3).

[6]张朋朋.谈字本位的内涵[J].汉字文化,2005,(04).

现代汉语语法范文8

一、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知识编排不当

(1)词汇部分

过分注重和强调词的结构,对词义、语境及词汇的发展重视不够,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差。在一次现代汉语考试中有这样一道题:指出并纠正下面句中用错的成语:你到浦东半天时间,只能逛浦东的一条街,连凤毛麟角也看不上(《我的生命》叶辛)。凤毛麟角用来比喻稀少可贵、难得的事物,而作者的本意是说一小部分,很显然是把凤毛麟角改城一鳞半爪之类的成语才对,可是绝大多数学生都改成了九牛一毛。九牛一毛比喻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与作者的本意相去甚远。

(2)语法部分

语法,有人认为“语法科学而无用”。原因在于语法教学脱离语言运用实际,教材所举例子不新颖,没有特性,缺乏语境,个别语句的肢解性分析使语法显得枯燥无意义。

(3)修辞部分

只对各种辞格进行泛泛介绍,并不能展现修辞那种“举重若轻”的妙处,也无法让人体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语言魅力。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法单一,只是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很难充分调动学生合作与交流学习的意识,学生缺乏质疑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而且,教师本身缺乏对基础教育的感性认识和经历,课堂教学脱离基础教育实际,课堂教学缺乏互动,只是教师“一言堂”,致使课堂教学显得空洞苍白。

二、解决的对策

1.明确教学目标

现代汉语教学应加强各学科间的联系,“实现语文学科的内部沟通和与其他学科的外部沟通,使各学科的相关知识互相渗透、迁移”。加强与小教专业语文教育类课程和普通教育类课程的整合,使教学目标切实符合小教现代汉语教学的实际。高师小教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既要包括小学语文教材、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小学语文教育心理学、小学语文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等,又要包括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教育心理学、小学教学论、小学教育科研方法、小学活动课程设计、小学教育原理、现代教育技术等。切实围绕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防止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教学目标的泛化,真正体现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特点。

2.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主要培养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现代汉语教师有必要带领学生学习最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全面了解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训练及运用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最新的小学语文《课标》要求,在全面、系统介绍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融会小学语文教学、学习的特点,突出重点,使之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语音教学要附带让学生了解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重要性及教学情况。拼音是学生识字的工具,入学新生必须集中学习六周左右的汉语拼音,具备独立阅读注音文字的能力。又如在汉字教学环节,特别是书写规则、偏旁部首分析,更是要规范严格,按照小学语文教学最新笔顺笔画要求进行,避免课程所学内容与小学语文教学实际脱节。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识字教学中有这样一段:有水河水清,有日天气晴,有目大眼睛,有言说声请,有心好交情。对于清、晴、睛、请、情这几个容易写错的字,从表意的角度加以形象的表述,使文字特征更加突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汉字教学还应注意现实生活中大众媒体的消极影响,使学生能够辨别正误并正确、恰当地运用同音字。看以下几则广告用语:百衣(依)百顺(某服装广告)有杯(备)无患(某磁化杯广告)默默无蚊(闻)(某蚊香广告)骑(其)乐无穷(某摩托车广告)可组织指导学生对用字不规范的现象进行自检自查或互查,还可搜集整理社会用字不规范现象进行分析,养成规范用字的良好习惯,打好小学语文教学基本功。小学语文教学淡化语法,突出修辞,小学语文课本中语法与修辞相结合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三年级上册《语文》中有这样一篇文章:水妈妈的孩子们

一天,风伯伯对孩子们说:“你们每个人去找风妈妈的一个孩子来,但不能找泉水、溪水,也不能找江水、河水、湖水和海水。”娃娃们点点头,一起出了门。

大娃回来了,抱着一朵乌云;

二娃回来了,围着一条彩虹;

三娃回来了,捧着一团浓雾;

四娃回来了,采来一颗露珠;

五娃回来了,披着一层白霜;

六娃回来了,摘来一片雪花;

七娃回来了,背着一座冰山。

风伯伯看了高兴地说:“你们都找对了,真是聪明的孩子。”其中的抱乌云、围彩虹、捧浓雾、采露珠、披白霜、摘雪花、背冰山体现了动宾短语中动词的搭配对象及动词的恰当运用;一朵乌云、一条彩虹、一团浓雾、一颗露珠、一层白霜、一片雪花、一座冰山则突出了量词的不同特点。动词、量词的准确使用使这篇文章显得更加生动、形象。这就是语法。整篇文章采用了拟人、排比、夸张多种修辞手法,准确、生动地讲述了一个个普通的自然现象,且便于记忆。这就是修辞的魅力,语法至此也不再枯燥无味。

3.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1)要突破课堂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的沉闷气氛,实现师生良好的互动多启发,引导学生多思考、多练习、自己寻找结论,鼓励争论。例如在声母辨析一节里,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一面小镜子,上课时对着镜子寻找准确舌位,发音准的学生可示范,同桌间还可以相互帮助,气氛活跃,效果较好。又如,关于方言一节,让学生课下以宿舍为单位总结同一宿舍不同方言的声韵母发音状况,并与普通话进行比较,对于纠正方言、促进学习普通话非常有效,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国际音标的兴趣。

(2)联系语用实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选择一些反映校园学习、生活的例子进行分析,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例如下面一例课桌文学:考试如此多焦,引无数考生竞通宵,惜秦皇汉武,胆子太小,唐宗宋祖,不得不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最后只把白卷交,俱往矣,数风流人物,全部重考!相信所有的学生看到这个例子都会会心一笑,在这样的氛围下再进行语法或修辞分析,其效果一定不错。

(3)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新颖、形象、直观、容量大,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本着“理性知识感性化”的原则,把抽象的语言符号、枯燥的汉语知识加工制作成可见、可闻、可感的生动课件,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开启思维,产生联想,把语言符号同生活情景结合起来理解,书本知识就变得好学易懂了。例如在讲汉字形体演变时可以搜集大量甲骨文图片,通过对某一汉字最初形体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其文化内涵,从而减少使用错别字的概率。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不同字体的书法作品,培养学生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艺术的浓厚情感。总之,只有明确了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才能培养出胜任未来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合格老师。

作者:边春丽 单位:河南平顶山学院

第二篇

一、当前小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应试教育体制限制小学教学改革创新发展

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在经历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调节后,当前的学生人数仍然非常可观,高等教育的限制性直接造成了不是每个学生都可以走进大学校园接受高等教育,而为了通过这每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就需要从小开始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小学推行素质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唯成绩论”。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家长、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成绩,其他诸如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等都退居其次,结果极有可能造成学生的思维模式被禁锢,本应天真烂漫富于想象的小学生成为了一个个“小眼镜”,从小就受到严重的学习压力让学生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应试教育体制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压缩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小学教学集中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科目上,音乐、体育、美术、实验等能够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的课程几乎形同虚设,这一情况在五六年级更为普遍。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空间和培养自身创新思维的机会自然就不可能实现小学教学改革的创新发展。

2.小学教师缺少创新思维和能力

小学教师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居于重要地位,教师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直接影响小学生创新思维及能力的教育。可是,当前我国小学教师能够具备合格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数在整个小学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太小。教师本身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在面对小学教学改革的问题时缺乏扎实的专业基础也就无法实现真正的创新。创新思维是一种工作习惯和工作能力,有着创新思维的教师往往在面临问题时会提出让人眼前一亮的点子,在处理课堂教学问题时往往能够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小学教师由于在大学时接受的专业教育在创新思维和能力教育方面存在缺失,当其成为正式的小学教师甚至班主任独当一面时就无法真正为学生带来合格的优质的教学服务。

二、创新小学教学思维的方法

1.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在小学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同时要传授学生做人的道理,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就是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全方面的教育。小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是小学教育重点关注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需要重点强调的,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发挥自身的创新意识,根据自身的爱好和特长提高独立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思路,更加重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通过设置阶段性目标让学生体会在亲手实现目标后的快乐与自信从而激发学生正确的行为模式。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了解一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答,从而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多向思维习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教育学生从多种解决思路中选取效率最高的一种,最终实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判断能力的目的,完成小学教育的创新性改革。最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加强对小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重视与培养。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了解整个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事物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时要看到问题的整体性,从而通过综合思维选取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

2.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小学教育发展的重点和核心,加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提高小学教育对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率,增强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是现代教育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面临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困难是应试教育体制,然而在当前我国的教学国情背景下,改革应试教育体制任重道远,因此必须要在小学教育中充分利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尽最大可能地开展小学生创新能力教育。要充分利用当前的小学教育资源,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新教育能力,通过教师环节增强小学创新教育开展水平。

作者:张秀荣 单位: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营城子镇中心小学校

第三篇

一、当前小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应试教育体制限制小学教学改革创新发展

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在经历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调节后,当前的学生人数仍然非常可观,高等教育的限制性直接造成了不是每个学生都可以走进大学校园接受高等教育,而为了通过这每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就需要从小开始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小学推行素质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唯成绩论”。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家长、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成绩,其他诸如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等都退居其次,结果极有可能造成学生的思维模式被禁锢,本应天真烂漫富于想象的小学生成为了一个个“小眼镜”,从小就受到严重的学习压力让学生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应试教育体制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压缩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小学教学集中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科目上,音乐、体育、美术、实验等能够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的课程几乎形同虚设,这一情况在五六年级更为普遍。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空间和培养自身创新思维的机会自然就不可能实现小学教学改革的创新发展。

2.小学教师缺少创新思维和能力

小学教师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居于重要地位,教师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直接影响小学生创新思维及能力的教育。可是,当前我国小学教师能够具备合格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数在整个小学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太小。教师本身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在面对小学教学改革的问题时缺乏扎实的专业基础也就无法实现真正的创新。创新思维是一种工作习惯和工作能力,有着创新思维的教师往往在面临问题时会提出让人眼前一亮的点子,在处理课堂教学问题时往往能够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小学教师由于在大学时接受的专业教育在创新思维和能力教育方面存在缺失,当其成为正式的小学教师甚至班主任独当一面时就无法真正为学生带来合格的优质的教学服务。

二、创新小学教学思维的方法

1.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在小学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同时要传授学生做人的道理,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就是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全方面的教育。小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是小学教育重点关注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需要重点强调的,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发挥自身的创新意识,根据自身的爱好和特长提高独立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思路,更加重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通过设置阶段性目标让学生体会在亲手实现目标后的快乐与自信从而激发学生正确的行为模式。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了解一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答,从而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多向思维习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教育学生从多种解决思路中选取效率最高的一种,最终实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判断能力的目的,完成小学教育的创新性改革。最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加强对小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重视与培养。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了解整个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事物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时要看到问题的整体性,从而通过综合思维选取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

2.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