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论文范例

现代医学论文

现代医学论文范文1

医学之所以会发展起来并经久不衰,很大程度上还是来源于人类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他人的关心之情。它是让更多的人通过帮助他人获得健康身体、延续生命而形成的一种职业。在我国古代的医德中讲究患者的一视同仁,以礼相待。所谓“医者仁心”,就是在高超的技术下,还必须拥有一颗重视患者,关心爱护他人的善心。这就使高等医科院校培养的现代医学生应当具有人文精神。但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来看,大多数医科院校的学生为理科类,对于人文教育方面的重视力度不够:人文类课程多为选修,课程安排较少;学生多数上大课,教学形式比较传统单调……这都导致了许多医学生完全忽视了一些哲学思想的人文课,只把它当作无聊的思想政治课。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技术纯熟的同时,也能自觉的运用人文思维去把握医学进步的正确方向,医科院校必须重视医学生人文课程的教育。在教学中,增加人文类学科的课程和课时,安排具有专业性人文素养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讲解,摒弃掉之前让一些其他专业老师来带班的情况,真真正正地把人文课程作为一门必修的科学。只有高校教育重视起来,在校的医学生才能够有机会去接触更高层度的人文思想,培养高尚的人格和医德。

2在实践中引导

2.1学会关爱

对于“医者仁心”,现在许多医学生看来,只不过是老教授口中常念叨的词语,对其中的含义早已淡化和陌生。就像没有经历过地震伤痛的人无法深刻领会身处在那样的环境中是一种怎样绝望的处境。同理,只靠实验和书本知识的学习锻炼,医学生也不能深刻的感受到医生到底是一种怎样神圣而庄严的职业。对此,高校可将具有一定基础的医学生,通过见习的方式安排到病人的身边进行简单的日常照护,不断加强病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这样,能让医学生在病人的身边进行细微的观察,补充学习到那些书本上没有的或是变动性较强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医学生亲密接触到被病痛折磨的患者,能更加理解他们身体上的痛苦和情感的需要,在实际中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去帮助患者,关爱他们。这对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会带来很大的帮助,对培养值得病人信赖的医师具有重要意义。

2.2培养医德

医德,顾名思义就是作为医生的职业道德,它是调整医生和病人,医生和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正如孙思邈曾在《千金方》里提到的:“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至想。”这也是现代医学生在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师之前需要掌握的精神力量。医科院校可在早期的一二年将医学生送去参加医疗咨询服务或是社区义工等实践活动,既能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促进他们对社会认同感的建立,正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在随后几年的学习中,有了一定基础的学生就可以跟随老师进入医院实习,这样的实践课程能帮助其更好的树立起“救死扶伤”的职业观念,培育自己养成学会尊重患者、一视同仁的职业操守,养成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准则。

3结语

现代医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现代文学;经典作品;文学价值;现实意义

中国现代文学是产生于近代中国深刻的变革之中,在新文化运动与“”的推动下,一大批文化先驱开始猛烈批判传统文化,并积极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创作了诸多经典作品,开启了一种新的文学形态。与传统文学作品相比,现代文学不仅用现代语言表现科学、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想?同时也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进行了革新,出现了话剧?新诗?现代小说?杂文?散文诗?报告文学等诸多新颖的文学体裁。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近代中国革命息息相关,同时也契合了世界文学发展的潮流。所谓“文以载道”,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形成于特殊的历史年代,不仅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现状,更包含了深刻的现实意义。所谓文学作品的现实性意义是指文学作品本身所传达的意义是基于对现实民生问题的观察和考量。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们,敢于睁开眼睛,直面现实,立足现实,联系现实,审视现实的良知和自觉性、自主性、信仰性,用文字深入剖析现实问题,并希望通过作品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力量。针对中国当时社会的悲惨的现状,很多文学家也希望用铿锵有力的文字唤醒民众的觉知。比如鲁迅先生选择弃医从文的原因,他即是希望利用文学的利刃,而不是医用的手术刀,为国民做思想上的手术。在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时,不仅要分析其中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更要结合现实体会其中的思想,并对现实社会深入思考,或者对问题保持警惕,或者积极进取,切实解决现实中已经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让文学照进现实,并体现文学的社会价值。

一、深入剖析了中国人的国民性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学特色,它标志着一个时期的社会变化,能集中反映出该时期下民族精神及文化,所以它必然会深入剖析中国人的国民性。有一种观点认为“文学即是人学”,文学作品的创作最终一定会落在人这个焦点上。中国现代文学先驱们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与回答,并从人性扩展到了国民性,希望从精神上唤醒沉睡的国民。随着五四新文学革命的蓬勃开展,新文学的先驱抱着为国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以改造国民性为基本主题,用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传达着人民的疾苦,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以期唤起国人的觉醒。比如面对万恶的旧社会,很多文学家都会在作品中抒发对贫苦人民的同情,以及对黑暗社会的憎恨与愤怒之情。老舍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文学大家,他利用现实主义的笔触为人们塑造了一个千姿百态的市民社会,描绘了一系列小市民形象。从这些人物形象的身上能够清晰地看到老舍先生对国民性问题的关注和思考。《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主人公祥子是社会底层人的代表,而他身上有着质朴的劳动者的勤劳和诚实,同时也在社会的百般刁难下逐渐堕落。例如在小说中,祥子最初的愿望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赚一辆新车,而这个梦想虽然实现起来有困难,依然让祥子充满希望,最终得偿所愿,祥子满心欢喜地筹划着新的梦想;但是,一次次的变故让祥子的梦想破灭,同时也让祥子身上的人性的弱点开始显露。例如在虎妞难产时,祥子请巫婆来驱邪,陈二奶奶来到祥子家后装神弄鬼,滑稽可笑,这一部分的描写透露了这种风俗的残忍和愚昧,也暗示了祥子等一系列社会底层市民悲剧命运在文化层面上的根源,也就是说之所以会出现国民的劣根性与这样恶劣的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老舍通过精准、朴实的笔锋、将中国人的国民性“大白于天下”,希望从精神上唤醒国人,并推动国人追寻理想的人性。再读老舍作品,能够感受到当时社会的恐怖现状,也能体会到老舍对社会的寄托和现实想法。国民性是在历史的积淀下融入一个民族血脉的品质,而如何从个人的角度调整自己,如何从社会的角度协调集体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也是在作品的启发下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此外,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内容丰富,涉及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自己的过程,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二、开启民智,启发了国民思想

近代中国,民智未开,中国人在漫长的黑夜中蹒跚前行,封建守旧思想早已在水深火热的社会现状中根深蒂固,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无疑是拉开了黑暗的序幕,将一丝光明照进中国人的心中,自新文化运动开始后,封建守旧思想地位受到了冲击,民众开始解放思想,智慧渐开,使得中国进入了一个思想交锋空前活跃的时代。新文化运动并不是简单的文化运动,它在中国文化历史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它的战斗程度空前激烈,也正是经过了民智的开启以及思想的交锋,真理才战胜歪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幸存,并且逐渐深入人心,而在这一过程中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可谓功不可没。茅盾是现代文坛巨擘,他的作品深入浅出,思想深刻,不仅极具文学价值,更具备深刻的社会价值。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间接地促进了“新思潮”的形成,当时“新思潮”派认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现实已经变化,而茅盾认为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所以他对“新思潮”派的观点进行了极力否定和批判。经过酝酿和筹备,茅盾在1931年发表了《子夜》,他用一种艺术化的手法,驳斥了这种观点,并旗帜鲜明地回答了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问题:大革命失败后,官僚买办资本和帝国主义依然压迫着中国人民,这非但没有拯救中国人民于水火,反而加深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根本不能使中国走向强大。同时,茅盾也认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发展振兴民族经济的愿望,这是资产阶级的爱国意识体现,亦是他的进步性所在,但同时资产阶级自身力量不足,且经常受到帝国主义的钳制,说明资产阶级本身具有明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这就导致它无法担当反帝反封建的领导重任。如此鞭辟入里的分析,让国民认识到了民主革命的前路依然坎坷,而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寻找新的领导者,并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如今,我们已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而《子夜》这部作品依然是值得人们品读的经典之作,该作品中所传递出的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依然熠熠生辉,它不仅开启了当时的民智,启发了国民思想,更是为坚定道路给予了启发和指导。同时依据《子夜》这部作品中对社会、人性等方面的描写,可以感受到不同阶级人民的生活状况,体验到不同人的不同人生,这对于处于新时代的人们反思自己、解读自己也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三、展示了历史,呈现了民主革命历程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的车轮总是向前前进的,历史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它不仅写在了史书中,更记载在文学作品中。现代文学诞生于动荡波折的近代中国,诞生于万恶丛生的旧社会,所以现代文学家在创作中必然会将视角放在社会现实,将矛头对准“人吃人”社会的成因,而这也为更加细致地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参考。例如老舍的经典《四世同堂》就是通过北平城中羊尾巴胡同中的各家人来展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这段历史。羊尾巴胡同中的祁老人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但是在他看来,这些历史事件都没有对北京的生活秩序产生真正的冲击,并且依然幻想着“过节”和“祭祖”,但是卢沟桥事变之后,北平沦入日军之手,整个北京城开始陷入漫长的噩梦。在长达八年的侵略和奴役中,北平的人民经历了战争、屠杀、逮捕、刑罚,以及恐怖的政治统治和精神奴役。如今再次回望这段历史时,依然能够从老舍的文字中感到切肤之痛,依然能够看到舍身抗日、流血牺牲的高贵品格,以及苟且偷安、卖国求荣的卑劣人性。回到现实,人们依然需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用国家的振兴和民族的崛起让历史不再重演,而这也是经典文学作品给人们的警示。可以说现代经典文学作品“营养”极高,将它视为中华民族的灵魂导师也不为过。应将经典文学作品视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并积极从这些经典文学作品中挖掘思想精神,以汲取更多的能量。

四、结语

总之,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现实价值主要体现为深入剖析了中国人的国民性;开启了民智,启发了国民思想;展示了历史,呈现了民主革命历程。在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时候,应结合现实进行分析,解读作品价值内涵,理解经典作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金宏宇.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批判的理论和方法[J].天津社会科学,2021,(02):118-129.

[2]李瑶蕙.论文学的经典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J].今古文创,2021,(08):33-34.

现代医学论文范文3

如罗钢分析郭沫若前期文艺思想与西方浪漫主义的关系,指出其泛神论思想等与康德、斯宾诺莎思想的联系及区别,从而说明郭沫若在接受浪漫主义影响时作出了自己的选择与变形。罗钢认为,研究中国现代文艺思想,就是认识把握西方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创造性转化问题。“西方理论在中国”的命题,实际上是一种“元命题”。而“现代文学理论教程在中国”,即指现代的文学理论教程,20世纪初经由日本进入我国,百多年来经历民国、新中国的不同历史阶段,在传统文论、马列文论、西方文论三者组成的矛盾运动过程中,几代中国学者走出了一条进行文论体系建构的探索之路。本文拟在“现代文学理论教程在中国”的视域下,讨论、考察2002年以来国内陆续出版的几本探索性的文学理论教程,主要如南帆的《文学理论新读本》、陶东风的《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王一川的《文学理论》等。这些教程,有学者概括为“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学理论教材”(方克强“后现代语境下的新世纪文学理论教材”《文艺理论研究》)。

在进入本文论题之前,对现代文学理论教程的发生、发展,做一番简要的历史回顾与梳理,是殊为必要的。现代文学理论教程在中国,实际上是中国自先秦两汉以来两千多年的传统文艺理论教育,在晚清民国之际“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大背景下,和社会文化诸多领域一样,发生现代转型的结果。中国的文艺理论原本没有教程,依托于经史子集诸多著作,靠士人举子、官宦等,以之指导、评价当时的文艺现象和文艺活动。20世纪初废八股、废科举后,经史著作不为所重,中国传统文艺理论益遭冷落。至此,在古代的辟雍、泮宫、庠、序、学校和后来的书院、私塾中,承传数千年的自《尚书》《周易》《周礼》《诗经》《春秋》以降的古老文论教育传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型与嬗变。要言之,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传承,是通过特殊的、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教育的传递方式。中国古代有文艺理论教育,但不是独立的专门的文艺理论课程的教育,而是附丽于其他的社会文化活动方式。中国古代有文艺理论著作,但不是作为讲授的教程,不是作为教程编撰的。

现代的文学理论教程在中国的开端、形成,应与西方现代文艺学、中国现代文艺学的起源、发生做一定的辨析区分,以进一步明晰认识。现代的文学理论教程在中国的发生,则与现代学科教育制度在中国的扎根与建立直接相关。1895年甲午海战的失败,进一步逼使当时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与朝廷共同发动了,最终归于失败,但变法期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等保留下来。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的确立,施行现代学科教育,当时还兼有国家的教育管理职能。以此为开端,1905年废除科举后,现代所谓“新学堂”的大量中学、大学,便首先在我国各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南京、武汉以及江浙等先进地区,如雨后春笋般的先后建立起来了。这些学校,不同于传统的书院私塾,教授现代教育要求的各门学科课程,这直接催生了编撰现代学科教程(包括文学理论教程)的需要。民国前后现代教育制度、新学堂的建立情况,美国加州大学历史学教授叶文心在其研究专书中有周详的介绍与探讨。自1914年姚永朴在北京大学编撰《文学研究法》以来,随着新式教育的发展,大批的西方文论教程开始被翻译介绍进来,本土文学理论教程的编撰也逐渐兴盛起来。在民国时期,主要有三类。最早受“中体西用”等保守思想的影响,出现了一些以中国传统文论为内容,适当借鉴西方现代文论体系的体例框架的教程,尝试建立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此后,一些学者奉西方文学观念如情感论等为圭臬,移植理论体系、范畴原理等;三十年代后,受“革命文学”兴盛影响,出现无产阶级模式的教程,倡扬无产阶级政治功利的文学观,开始以意识形态、现实主义、典型等为核心范畴。民国时期的文论教程,政府没有统一的规划要求,故总体体现了个人著述、民间话语的特点。

新中国建立,50年代到1958年以前,应大一统意识形态的要求,教育部编写全国高校统编教材的精神,模仿苏式文论,一些学者尝试编撰新中国的文学理论教程。1958年中苏交恶“,”运动开始,新民歌运动兴起,文学理论也强调要自力更生。当时极“左”思潮日益扩大,随着学生编教材的热潮,的《讲话》被直接作为教程内容。到了1962年左右,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专家学者编写了两本文学理论教程,即以群《文学的基本原理》、蔡仪《文学概论》“。”时期,百业荒废、文苑凋零,文学理论教程也少有进展。新时期以来,改革开放、思想解放运动,使文化领域展现了丰富活跃的发展形势,文学理论教程的编撰日益多元活跃。

以“审美论”为发展契机,出现了一批反思、探索性的教程。到上世纪90年代,童庆炳以“审美意识形态论”为文艺学第一原理的《文学理论教程》,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前面对“现代文学理论教程在中国”的发展轨迹,作了一番简要的勾勒。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日益深入,消费主义、大众文化兴起。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思潮日益占领潮头,强烈影响着文学研究者。如前所述,2002年以来陆续出版了一批思想基础、理论面貌与前迥异的文学理论教程。指导思想,是一定理论体系的根本基础。历史地看,有什么样的思想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体系构成、问题域、体例框架等。这方面,近年来有研究者作了专门的“文学理论的提问方式研究”博士论文,很富于启发性。新世纪出版的几本新著,是新中国文学理论知识体系建构的突出重围之作。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童著《文学理论教程》,虽然有很多突破与创新之处,但其基本文学观念终究未脱“意识形态”的框架,虽然童先生曾强调他的观念核心是审美,意识形态只是一种功能性借用。另外,《文学理论教程》本质论的体系与各分论来源驳杂背景相异的理论内容之间,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与矛盾,难以形成理想的通约性与整体性。这些现象都表明了童著《文学理论教程》的过渡性。#p#分页标题#e#

这几本新著,在思想基础方面有共同性,那就是后现论,主要理论来源包括福柯、德里达的后结构主义,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学意识形态理论,乔•卡勒的后结构主义文学思想等。几本新著标举历史主义、反本质主义,强调文学理论的历史化、地方化、批评化。英美的文学理论教学,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在新历史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下,就结束了韦勒克等为代表的本质主义理论传统,开始了多元开放的理论追求,日益走向批评化、流派化的理论介绍。一直持续至今,陆续出版了大批该类型的文学理论著作。试参看2007年美国耶鲁大学PaulH.Fry教授的“文学理论导论(Anintro-ductiontotheoryofliterature)”课程内容:前言;走进和走出循环解释的方法;文本结构的阅读;艺术作品内在自主结构的观念;新批评主义和其他西方形式主义;俄国的形式主义;符号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和文学;解构主义;弗洛伊德和虚构型小说;关于雅克•拉康的理论;哈罗德布鲁姆的影响理论;后现代精神;社会性的渗透在读者和文本方面;法兰克福学派的批评理论;政治无意识;新历史主义;经典的女性主义传统;非裔黑人批评主义;后殖民批评主义;酷儿理论与性别操演;文学研究方面制度的建设;理论的终结;新实用主义;深思:现在谁不憎恨理论?此课程内容与拉曼•塞尔登的新文论教程基本相同。而我国文论教程发生这方面的变化,则到了新世纪,几本新著的出现。

现代医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中国;古代与现代文学理论异同;探索

新视野和新方法推动着学术发展,正是因为如此,人们对于文学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学术界始终将文学理论作为文学研究的重点,对理论批评和创作实践的关系、如何运用现代纯文学理论研究古代文学观念等,是主要研究的内容。新视野和方法的应用,为提高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在研究文学理论时,要从多个视角进行分析,探索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理论基础形成的差异点和相同点,进而为文学实践与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

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范畴的研究

(一)古代文学理论范畴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范围具有执行性以及解释性特征,具体来说,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相同的词汇所揭示的意义和指代意义常常是不同的,指代的内容宽泛。以“气”这个词汇为例,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本体性含义。白居易说:“天地间有粹灵之气,万类皆得之,而人居多。就人中文人得之又居多。……盖是气,凝为性,发为志,散为文。”这里的“气”就是实际存在的,指的是天地之气。2.人格品性含义。人格品性具体指的是人的修养和气度。3.拟人化含义。在古代文学理论范畴内,文气论为内在艺术表现形式,赋予了文学作品灵魂。从袁准的《才性论》文学作品来说,物何故而美?清气之所生也;物何故恶?浊气之所施也”等,其中的“气”具有拟人化特征,指的是生命力和生命的由来。

(二)古代文学理论范畴的丰富经验

1.感悟性。在古代文学理论范畴中的经验,以感悟为主,读古代文学作品,我们通过文学作家的描写,对世事和事态等,有着一定的感受以及体会。古代文学作品具有深刻性以及揭示性,既体现了人的直觉感受,也突出了人物或者作者的个性特质。部分文学作品反映的是当时整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以及心灵表现方式。古代文学接受和文学批评理论,多采取此类直觉上的感悟和表达。作者在文学作品中,通过生动的形象意蕴,表达出自己的感悟以及情感。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诗句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通过描写山间的美景,描述淳朴民风和乡间勤劳百姓,勾勒出诗人心中的理想社会生活景象,进而表达了其对当前隐居生活的满意之情。无论是情感,还是人生道理,中心思想还是通过事物、生活等的描述,进而表达诗人心中的志向,是文学理论范畴的经典之处。2.思辩性。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范畴经验来说,还具有思辩性质,是文学作品重要理论性质。古代文学作品具有哲学意义以及理论层次,实现了古代文学和古代哲学的有机融合。从某个角度来说,展现了中国古代人们的智慧,也充分展现了古代文学的风格以及特色。例如刘勰的《文心雕龙•通变》。其作品系统整理了文学继承以及发展的关系,将继承和发展有机的结合,并且从阐述了文学创作原理。古代哲学中,通和变是相对而生。通变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系辞上》,其中“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的通变是以术语的形式使用的。而刘勰的《文心雕龙•通变》中,是以美学观念被引入到文学理论。

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和现代文学理论的区别

(一)“文”和“人”之间的区别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学者和文学爱好者对于文学理论的概念,基本是在某个文学作品或者学说上。譬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以及《离骚》等。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相对复杂,不过古代文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比较明显,提及某个文学理论,多多少少能够联想到文学理论的创造者以及承载者。主要是因为古代信息传播速度慢,文化普及程度不深,能够成为大家的人较少。基于此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时,多以某家言论或者作品,进行理论范畴划分。现代文学则不然,其所处的环境不同,文化普及程度较高,涌现出诸多学者。加之言论自由、文化交流,使得文学理论发展呈现百家争鸣的状态。对于现代文学理论范畴的划分,要以文学理论流派的实际价值以及意义为依据。

(二)服务对象差异

从古代社会实际情况来说,政治和经济有着高度的集成性,这和古代社会制度,有着紧密的关系。文学是社会文学深入发展的产物,在思想表达方面,社会政治以及文化意义较为明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既有文学家的内省,也有对社会政治与文化的批判,除此之外还自然万物和山川河流的赞美。无论那种理论,都少不了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的批判或者赞美,影射了当时的政治局势。现代文学理论侧重于服务群众,主要是对群众精神文明发展的研究。

三、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和现代文学理论的相同

(一)社会价值相同

无论是古代文学理论,还是现代文学理论,其都具有一定的社会职能,发挥着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指导教育发展。文学理论发展在推动社会教育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教育的发展,反助攻文学理论发展。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增强了文学理论的社会职能作用。以古代文学理论为例,儒家学派的思想,其对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影响较大。孔子的弟子从孔子的文学思想中继承各类观念,譬如修身。除此之外对现代教育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其中的精华部分,对促进现代人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现代文学理论对高校文学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材变革、研究热点等方面。

(二)古代文学热点和现代文学研究趋势相符合

一般来说,一种文学思潮能够反映社会问题。目前,全球各个国家所面临的各类尖锐问题,从根本上来说,都可以用“生态”高度概括。以生态文学为例,其发源于美国。关于生态文学的研究,已经从文学作品,上升到了文学理论层面。未来生态文学将会以生态精神为代表,肩负着引导人们客观认识自然、反思自身行为的社会职能。从我国文学理论中的生态文学思潮发展情况来说,其虽然发源于美国,但是和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理念不谋而合。

四、中国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一)诗歌方面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以诗歌为主,拥有丰富的资源。虽然五四新诗运动是以反传统的形式出现的,不过其受到过传统文学的滋养以及启迪。再比如胡适,其《尝试集》旧体诗词痕迹较为明显。除此之外卞之琳、何其芳等,都是古代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现代文学史上,鲁迅、郭沫若等都非常擅长写旧体诗词。受到古代文学的影响,铸就了现代文学的辉煌。从某个角度来说,现代文学是在古代文学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但是不同于古代文学,具有时代特征。

(二)散文

纵观中国古典散文历史长河,产生了多位散文大家。即使是现在,他们的作品,仍旧被传诵,可谓是经久不衰。中国古典三散文发展历程较长,从先秦时代开始,创立了叙事文和议论文,直到现代还有着深刻的影响。在汉魏时期,相继创立了这里问和政论文等。在唐宋时期,以写景抒情散文为主。到了明清时期,散文更是快速发展。中国现代散文受到古典散文的影响深刻。以鲁迅为例,其作品的表现方式以及艺术风格等,和魏晋文章有着一脉相承之处。

(三)现代文学理论塑造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具有极大的当代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对现代文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从现代文学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说,存在着内容空洞的弊端。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不仅意蕴丰富,而且文章观点鲜明,在表现手法方面,不仅丰富,而且生动,注重文学作品的风骨。对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2.古代文学理论范畴是近代时期提出的,不过现代文学家还没有深刻认识到理论内涵,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现代文学推崇西方文学理论范畴,不符合我国文学作品发展特性,使得文学作品不仅质量低,而且优秀的作品较少。实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和现代文学理论相互结合,对推动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健全当代文学理论。3.有助于增强现代文学的民族特色。从古代文学理论范畴实际情况来说,范围较为广泛。即使在相同的时期下,文学理论含义和特色,民族文化多样性特征明显。基于此,出现了诸多子范畴。不同的时代,各个理论范畴特性差异。在学习以及借鉴期间,要做到区别对待。对于古代文学理论范畴的借鉴,要具有目的性,切不可盲目学习,要取其精华。比如比兴就是一个极具指导价值的范畴,它不单单是指一种创作手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具有想象,象征、隐喻的特点。能够完全融合到当代文学理论中。有助于当代文学民族特色的发展。

五、文学作品的主题

在文学作品的主题方面,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较深。譬如古代文学作品中,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较多,对现代作家,有着深刻的影响。现代文学的创造者和继承者,无论是小说家,还是剧作家等,都富有着爱国热情。从鲁迅和闻一多等作家的文学作品中,能够看到屈原和陆游等爱国主义精神。从文学题材角度来说,多数古代文学的题材,广泛的被现代文学作家所运用。古代文学的许多典故也被现代作家所使用,如朱自清诗词就有很多地方用典。直接引用或化用古代诗词名句的作家更是举不胜举。古代文学的某此表现手法也被很多现代作家借鉴。通过分析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和现代文学理论的异同,能够了解到二者在“文”和“人”之间、服务对象方面存在差异。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对现代文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古代文学作品在主题和散文等方面,对现代文学作品,有着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樊瑞娟2015《试析中国古代与现代文学理论的异同》,《延边党校学报》第1期。

2.高玉2015《论现代文学欣赏方式及其理论基础》,《河北学刊》第1期。

3.李继凯2013《中国现代文学史理论品格的缺失现象》,《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期。

现代医学论文范文5

1.1现代外科学的范畴

现代外科学涉及的范围逐渐扩大。现今,外科医师不但要会做手术,还要研究与外科相关的基础理论,包括病因、病理、发病机制、诊断、预防等。现代外科学的范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1)现代外科学涉及的疾病面越来越广,交叉领域越来越多。单纯只能用内科手段处理的疾病已经越来越少。在几乎所有类型的疾病中,都已可见外科学在发挥影响,两者有逐渐融合的趋势。分科逐渐细化。(2)外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每解决一个问题,外科学的研究范围就随之扩大,深度也随之增加。这样结果就是外科医师的个人工作范围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专业化,分科越来越细。

1.2以微创为突出特点的现代外科学

1987年3月,法国里昂的PhilipeMouret医生完成了世界外科史上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微创外科手术。如今,微创技术理念已深入至外科学的各个角落,全面服务于人类社会。绝大部分外科医生在面对患者时,会首先考虑如何采用微创手段来治愈疾病,同时附带更小的伤害。微创外科学已发展成一个庞大的体系,以单孔腹腔镜技术、迷你腹腔镜技术、无孔腹腔镜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兴微创技术层出不穷。因此,有人认为微创外科是现代外科学中最杰出的成就之一。

1.3快速发展的机器人与远程微创外科学

对医用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中心(StanfordResearchInstitute,SRI)在军方的支持下率先开始了对机器手臂、远程控制系统的研究。直到1993年,美国的另一个公司ComputerMotion才率先研发出世界上第一个持镜手术机器人系统,并命名为伊索(Aesop)。1995年,SRI推出In-tuitiveSurgicalSystems,并进一步改进手腕式控制系统,于1997年改名为达芬奇外科手术系统。1998年,ComputerMo-tion公司的遥控机器人系统宙斯(Zeus)问世并在2年后获得了FDA认证。2003年,IntuitiveSurgical公司收购ComputerMotion公司,成为了全球惟一一家生产手术机器人系统的公司,在线可控外科手术系统也仅剩达芬奇外科系统。目前,达芬奇系统已发展至第3代,即daVinciSi。它由操作平台,机械臂、摄像臂和手术臂组成的移动平台,三维成像视频影像平台三者组成。相对于传统腹腔镜,其优点包括:图像与手柄方向一致,恢复了自然的手眼协调;主刀医生可随意调整镜头,直接看到想看的;真实的直视三维立体影像;放大10~15倍的高清晰影像;仿真手腕具有7个自由度,比人手灵活;可滤除颤抖,比人手稳定等。其缺点主要是无触觉感知,无法判断组织性质;价格昂贵,维护复杂。迄今为止,全球至少有800多家医院开展了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为打破垄断和技术壁垒,我国已有部分单位正在加紧研发国产手术机器人,例如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与海军总医院联合研发的脑立体定向手术机器人系统、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联合研发的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等。2001年9月,美国纽约的外科医生通过宙斯机器人远程系统,为7000km以外的法国患者成功施行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这次手术被命名为“林德伯格手术”(1927年查尔斯•林德伯格只身飞越了大西洋)。它的成功标志着机器人技术和远程技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1.4外科学的未来

外科学是一门整合了电子技术、材料技术、机器人与人工智能、远程技术、组织工程、基因工程等等的宏伟学科。科学发展如此迅速,以至于任何人都无法确切了解未来的外科学是一个怎样的情形。但可以充分发挥大脑的潜力,想象一下未来的美好情景。例如,未来的手术室可能将手术床、麻醉机、无影灯、监视器等设备、设施整合为一个整体,形成一个高度集成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场所;医护人员的数量也会大大减少,他们的工作将部分地被人工智能所代替。例如,哥伦比亚大学、东京电机大学各自发明的机械护士就能接受指令,迅速而准确地将手术器械传递给术者,并收回闲置的器械;越来越多与外科学相关的技术或发明已经或正在涌现。例如,袖珍机器人的初级产品胶囊胃镜已经在临床上获得了成功应用,新一代产品亦将很快问世;各种新型手术系统不断涌现,如水刀系统、人体组织焊接仪系统、细胞激光手术系统等;以纳米技术为代表的材料技术和组织工程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生产出与人体器官具有相同外形和功能的器官产品将成为现实。

2外科学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每个行业都在变更自己的运行模式。现代医学模式已从简单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外科学也由过去的“cut,thensee”(先切除病灶,再检查病变),转变为了现在的“see,thencut”(先检查,再切除病变),并正在向“combine,see,minimallycut”(联合一切手段,检查并了解病因,再最小创伤地切除病变)模式转变。外科学教育模式也在发生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师徒式教育。例如,100年前,Halsted模式流行于欧美,是培养外科人才的经典模式,但是它也没有走出师徒式教育的范畴。美国于20世纪中叶开始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向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BL)转变。这种教育模式非常贴近现实,它将基础、临床、理论与实践整合,涉及了职业价值态度、行为与伦理、基础知识、临床技能、公共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等诸多方面。许多研究发现,采用PBL教育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和学习满意度都得到了显著地提高。日本则重视毕业后的职业教育,建立了医师研修制度的教育体系,以保证人才的培养。1992年,Science杂志提出了“从实验室到临床,从临床到实验室”的医学研究模式,即转化医学的概念,此后探索转化医学模式下的外科学医学教育管理成为了一个全世界热点的问题。近年来转化医学在我国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但由于投入较少,认识不够,远远落后于美国等国家。主要不足表现为培养制度存在缺陷,相关专业人才十分缺乏。例如,我国传统的外科学人才培养模式造成了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割裂,搞基础研究的只专注于基础,临床医生也只关注临床,使得能胜任转化医学研究的人才严重缺乏。即便是研究生培养制度,也被人为分为临床学位和科学学位,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转化医学的理念。而美国国立卫生院则专门成立了临床与转化医学基金,培养了许多转化医学研究人员以保证其能高效率地完成转化医学研究,使美国的转化医学发展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中国的传统医学和中医外科学教育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曾占有重要地位,日本及许多西方国家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都曾借鉴、吸收中医外科的理论和教育模式。例如,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引入了中国的汉方医学,许多大学开设了经络学、针灸医学、方剂学等课程,促进了东西方医学教育的融合。近年来,我国的外科学医学教育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新的教育理论、制度模式不断出现。如许多医学院校建立了住院医师轮转培训制度,引进了PBL,引入了转化医学、个性化医学和可预测性医学等新型教育理念,并创立了许多先进的动物实验中心和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为外科医师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总的来说,我国的外科教育水平同欧美、日本等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部分单位仍然在走学衔教育、学位教育和SCI惟上论的老路。笔者认为,闭门造车或者一味跟风都是不可取的。有些国外的先进理念在中国也可能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不能全盘照收。例如,PBL教学在我国就存在以下问题:(1)我国学生从小接受填鸭式教育,在改为PBL教育后部分学生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全适应;(2)我国医学教育中没有国外的4~5年非医学课程学习的时期,因此学生的知识系统不够全面,在知识体系架构的建立上存在困难。而PBL往往是针对一种问题为核心的,十分不利于学习的系统化,学生虽然所获取了知识,但不会将其组合构建为完整的知识体系;(3)我国教师习惯了扮演“填鸭”角色,而PBL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因此教师的角色部分被学生所代替后,不能适应;(4)我国目前仍缺乏系统的PBL课程教材。因此笔者认为,只有立足于国情,不断融合、吸收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不断改进自身教育模式的缺陷,才能探索出一条最适合中国外科学教育发展的道路。

3结语

现代医学论文范文6

后现代主义的小说作品是一个矛盾逻辑的产物,追求的是真实的虚构和冷漠的抒情。后现代主义小说在矛盾对撞中产生,在矛盾中发展,故意以麻木冷漠的态度,赤裸裸地向阅读者昭示小说作品纯属虚构。而在后现代的诗歌创作中,诗人常常采用反讽的手法,将自己的思想和文化进行含蓄化地表达,欲扬先抑的创作手法对读者形成了明显的感觉冲击力。由此可见,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创作,就是通过矛盾对立的统一结合,打破有形与无形的传统界限,将其糅合在一起,在矛盾碰撞与火花激荡中将作者的感情加以宣泄,并将这种感觉和思维模式借助文学的途径传递给读者,传递给世界大众。他们大声地向世界宣示,这世界没有什么可以不用文学手段表达的,文学并非清高地独立于世,而应该是和人们的现实生活真真切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与传播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文学表达的认识,扩大了文学创作的领域和范畴,创作的形式也有了较大的突破。美国作家冯尼格在其小说作品《绝佳的早餐》中,直接采用图画这一画面感最强的方式,将作品中难以言表的思想内容进行表述,拓展了读者的思维空间,引发读者的无限遐想。小说家库夫在《临时保姆》中,将小说的要素进行了划分和打乱,108个独立的片段单元使得小说的内容更为抽象,却产生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片段进行欣赏等等。这就是后现代文学艺术家们创作的手法和技巧,在他们心中,艺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他们将文学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了更为广泛的阐述和发展。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冷漠孤独的法国新小说和充满嘲讽意味的美国黑色幽默小说。

二、后现代文学的发展与消费趋势分析

西方后现代主义是继现代主义之后,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受社会的现代性影响,主要是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所形成的产物。其鼎盛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受这一思潮影响,在西方当代文学中又形成了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黑色幽默、垮掉的一代、元小说、魔幻现实主义、投射诗、具体诗、语言诗等在内的不同文学流派。存在主义最早兴起于法国,其后扩展到整个欧美;荒诞派戏剧和新小说最早也是始于法国,继而漫延到整个西方文学界;“垮掉的一代”和黑色幽默源于美国;魔幻现实主义则由拉丁美洲开始,继而影响到整个世界文学;具体诗产生于德语国家和拉美国家,而语言诗则兴于美国;元小说的兴起地域要广得多,包括英国、法国、美国以及阿根廷等欧美国家。借助于全球化的力量,这些形成于欧美的西方后现代主义创作思潮很快就影响到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学,并在东西方文学之间形成了相互碰撞、影响和渗透。后现代文学的艺术消费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文学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而是将消费对象逐渐锁定于文学的附加值上面。这种消费模式虽然并没有改变文学作品的使用价值,但却经过包装加工,大大改变了其内在的价值。人们就是借着此种消费方式,来提升自我的存在感和认同感,强调自我或社会地位的确认和证明。当今社会,所有的社会消费或者说经济消费,特别是文学的消费,都有一种欲望性消费的趋势,追求的是没有内涵的,肤浅的快餐文化,更强调的是一种身体或精神上的暂时性的快感获得和压力释放。

三、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消费现状的反思

文学对于人类自身来讲何以如此重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存在多种不同的解释。但是,无论有多少种解释,文学所具有的基本意识形态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学意义都是无法被抹杀的。文学的后现代性是当代世界各民族文学发展进程中的共同特征,是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属于文学共生与发展的产物。同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一样,欧美后现代文学的艺术消费趋势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是整个世界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产生的产物,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逆转性。首先,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后现代文学创作方法的多元性,使世界文学呈现出各个流派多元发展的态势,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与各国文化的交流。其次,受高科技发展的影响,网络文学的发展必定是利大于弊。虽然网络文学是对精英文学的化解,但网络文学的快捷性和娱乐性可以加快人与人之间思想交流的速度,在当代人快速与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中,网络文学对后现代文学的传播具有积极意义。第三,电子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虽然是对纸质图书市场和印刷业的极大冲击,但是,图像式和网络式的文学作品对于人们的视觉可以产生更加强烈的冲击力并以更加快捷的传递方式传递给读者和观众。因此,以图像和网络形式出现的后现代文学,新颖的表现形式无疑为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一方面欧美后现代文学消费的产生和发展,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唯有消费才有发展,这是众所周知的不二定理。消费将原本高处不胜寒的,只属于贵族阶层欣赏的文化,向社会底层的文化素养不高的民众展开了双臂。在这里,无论高深还是肤浅,无论庸俗还是高雅,所有的文化、文学内容都被打碎打乱,并重新柔和形成了一种可以被所有阶层都欣赏和喜欢的文化形式。同时,欧美后现代文学的艺术消费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另一方面,欧美后现代文学的消费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消极的影响。首先、人们对于文学的创作,需要浓厚的文化积累和创作灵感的碰撞,同样,文学的修养也要经过一定时期的累加和积淀。但是随着消费趋势的大行其道,直接就导致了文学作品的程式化生产,追求的是快速,以满足消费者对快餐文化的需求。以迎合大众,追求庸俗肤浅快感的商业化过程,对于文学的价值提炼和积淀是非常不利的,偏离了健康、积极的方向。欧美后现代文学的艺术消费趋势对于人们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文学读者来讲,进行了消费至上,甚至拜金主义的价值观输出,从而攫取了大量社会财富。

四、结语

现代医学论文范文7

图形能够将设计思想通过一定的形态展现在人们面前,并将设计造型转变为传达信息的载体。图形创意是将所要表达的主题进行思考分析,搜集和处理相关素材,把信息内容用一种创新性的视觉符号表现出来的创作。现代平面广告是以图形、文字、色彩等为载体向人们传递信息的。在这几个要素中,图形是视觉信息表达中的重要元素,它也是最能吸引人们注意的,直观性很强,并且具有生动性,能够有效地传达出信息内容。好的图形创意能让现代平面广告变得更加出色。现代平面广告应该用富有创意的图形进行表现,不需要用过多的文字注解来表达。

二、图形创意的表现形式

(一)同构图形。同构是将存在某些关联或具有相似特点的若干个元素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完成一个新形象。这个形象并不是追求对人们生活中事物的还原,而是注重在创意上的合理巧妙。同构图形包括了形义、形式、异质的同构。

(二)异变图形。异变是将图形变异的组合,其重点就在于“异”字。人猿进化成现在的人,其过程也是一种异变。异变图形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循序性。

(三)置换图形。置换图形是将事物的其中一部分替换,且保留事物整体结构和基本特征,从而所得到的新图形。它是移花接木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图形。

(四)异影图形。同一物体在不同的光照情况下会产生不一样的光影效果,影子就是这一光影现象。异影图形是对物象的影子进行处理,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视觉形象。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也会常利用异影图形来表达广告的主题。

(五)正负图形。正负图形的表现形式其实就是将图与底进行转换,整个图形中的正形和负形是相互依存的,且在特定的环境中互相借用,增添了现代平面广告的趣味性。图形创意的表现形式还有很多。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广告的要求作为出发点,利用想象或联想的方式,找到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然后进行筛选,确定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再将选定的对象重新设计,最后为广告创造出新的图形。

三、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图形创意的设计要求

学生在对广告进行图形创意时应该遵循一些基本原则。第一,准确传达信息。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图形创意要根据实际情况准确地表达出广告的信息内容,并巧妙地将广告诉求、产品、图形相结合。第二,简单明了。图形创意要抓住广告所要传达的重点信息,突出广告的诉求点,将广告诉求直观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而不是毫无头绪地罗列所有信息,让人们找不到广告的重点。第三,针对诉求对象。学生要了解广告的诉求对象,抓住广告诉求对象的特点,才能更好地达到广告的目的。第四,新颖独特。在人们的生活中广告众多,现代平面广告要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就需要创意独特、醒目的图形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关注。第五,延展空间。图形创意在现代平面广告中具备延展的空间,引发人们的联想,从而更好地传递广告信息。第六,富有艺术效果。图形创意在现代平面广告中要简单明了地表现出广告诉求点,但并不意味着其图形表现过于直白,而是应该用它的最佳表现效果来吸引人们。

四、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图形创意的创作过程

学生在理解了图形创意的相关知识后,还要学会如何将它运用到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仔细研究广告需要设计的任务。在对任务分析理解后,教师要求学生按照广告的目标和相关要求来确定此次平面广告中要运用的图形主题;然后收集与之有关的素材,在收集阶段对素材的形式并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它可以是抽象的素材,也可以是具象的素材,或者其他类型的素材;当素材收集好后,学生不需要对素材内容全部吸收,而是要对已有的素材进行筛选;确定素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筛选出来的素材与平面广告的设计任务对比,结合图形创意的表现形式等知识点进行改造,重新组织得到一个新的图形,并将它置于现代平面广告版面中合适的位置;待现代平面广告的设计完成之后,最终借助相应的媒介将视觉形象展现出来,并且向大众传播。

五、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图形创意的作用

现代医学论文范文8

翻译为现代文学的辉煌立下了汗马功劳。“五四”以后的翻译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鲁迅、胡适、周作人、沈雁冰、瞿秋白、钱钟书、郭沫若等现代文学家本身就是翻译大家,其文学思想和创作深受外国翻译小说的影响,在创作题材、故事情节以及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也无不带有外国翻译小说的痕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受外国翻译文学影响很深,而中国小说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却很小。鲁迅、郭沫若、茅盾这些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在国际文坛上却很少产生全球性的重要影响。究其原因,首先,中国优秀的现代小说作品缺乏足够的翻译,中国现代小说在国外的译介情况少之又少,好的译本更不多见,这无疑限制了中国现代小说走向世界的脚步。

其次,即使一些作品被译成外语,由于思想意识、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差异,它们在国外文坛上也远远不及其受国人所喜爱的程度。所以,中国现代小说在国际文坛上长期处于边缘和被动地位;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世界对中国文学的了解更少,这或许是中国文学未能真正“走向世界”,包括迄今未能冲击诺贝尔奖的重要原因之一。著名汉学家和诺贝尔奖评委马悦然认为,中国作家未能获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没有好的西文译本。因为中国文学缺少好的翻译,很多作品没有翻译成外文,使外国读者无法欣赏,而翻译过的作品译的不好则使他们认为那些作品没有价值。东京大学教授、著名的文学批评学者小森阳一指出,要增大获得此奖的机会,把作品很好地翻译成英文是一大关键。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也有相似观点。他说:“我能获奖主要归功于日本文坛,其次归功于我作品的翻译者。”

中国文学作品要被世界所接受,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将之很好地翻译成外语。翻译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能够实现从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的转化,如果翻译到位,能充分传达原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正如美国著名诗人庞德所说:“文学从翻译获得自己的生命,一切新的强劲,一切复兴都从翻译开始。”翻译能够有效地帮助文学作品在其他语言中获得重生,翻译的数量和质量都会决定译文文本在目标语中的影响力和接受度。翻译的数量增加了,质量上去了,无疑能够帮助中国文学作品为其他语言的读者所接受,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产生国际影响。

一、增加译本出版的数量

文学作品译本的数量往往能带动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目前已经有一些中国现代小说名家的英译本相继出版,鲁迅、茅盾、郭沫若等文学巨匠的一些作品被译为英语,其中,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被珍妮•凯莱(JeanneKelly)和茅国权(NathanMao)译成英文,书名为FortressBesieged;C.T.Hsia于1981年编辑出版了ModernChineseStoriesandNo-vellas,1919-1949;VivianHsu编辑了小说集BornoftheSameRoots:StoriesofModernChineseWomen;1995年出版的ChineseStoriesoftheTwentiethCentu-ry收录了鲁迅、许地山以及刘心武、铁凝等一些现当代小说家的作品。这些书籍把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推向世界,然而,到目前为止,除了以上各本,中国现代小说英译本在国外出版的凤毛麟角,而且这些出版的译本大多数是居住在美国的汉学家所完成,也都由国外的出版社承担。相比之下,国内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现代小说相关译本却为数不多,对国际文坛的影响也不足,和外国文学对中国的影响不可同日而语。在英国,中国文学的影响几乎一片空白,但闻名遐迩的英国现代文学作家却在中国拥有众多读者。英国文学翻译家朱丽亚•罗瓦尔说,很多英国读者能列举出几位现代日本作家,而对中国的沈从文、钱钟书、莫言却一无所知。中国出版现当代作家小说英译本的出版社主要有外文出版社、熊猫出版社和三联出版社,但是,迄今中国还没有一家主要的出版社专门出版现当代中国小说的译文。企鹅出版社的中国区彭海伦曾说,在过去十年中,美国读者能看到的中国现代小说译本十分有限。可见,中国现代小说缺少国际影响与缺乏出版不无关系。西方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重要人物安德烈•勒菲弗尔认为,文学系统拥有一个不断调整的赞助群体:对其进行赞助的个人、人群和机构。赞助至少包括三种:意识形态的、经济的和地位的。其中经济的指的是赞助人保证作者的生活,而地位的则指作者在社会上获得一定地位。文学翻译的赞助群体可以理解为政府机构和社会力量,有了这些赞助群体从意识形态到经济上的赞助,势必会催生更多、更优秀的译作。中国现代小说的英译呼唤更多的赞助群体,国家机构或出版行业如能为现代小说译本的出版设立特殊基金,赞助国内的优秀翻译人员多出译本,并保障译者的利益和地位,则有组织、有计划的国粹小说翻译活动可望在统一领导下蓬勃进行,可望充分解决译文数量不足的问题。

二、提高翻译质量

在强调增加小说译本数量的同时,小说翻译的质量也不容忽视。翻译好了,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播就容易到位,对作者风格、作品风格的传播就能起到良好的推广和推介作用。但是,如果译文质量拙劣,即便原著作非常优秀,也会在目标语中失去应有的色彩和艺术感染力,难被目标语读者欣赏和接受。高质量的翻译能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学作品与世界的交流,更能帮助中国作家和作品进入外国读者的心田,使之体验阅读的乐趣和美的享受,得到心灵的震撼,加深他们了解这些文学作品产生的背景和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愿望。著名学者季羡林就呼吁出高质量译作。他认为,如果不能保证质量,仅靠翻译数量的膨胀而形成的“翻译大国”不值得追求,他认为应该培养翻译专业队伍,加强翻译的专业训练,还呼吁政府设立“国家翻译奖”,提高译界的质量。译作的质量往往决定着原作的国际成就。而译作的质量,主要取决于译者对原作语言和文化的处理,高质量的译作,取决于译者的双语言能力和双文化能力以及译者在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斡旋”和“求全”的尺度,在东西之间相互妥协,以求“两全之计”的能力。具体来说,译者不但要突破语言的难关,还要突破文化的制约,方能对原作语言文字巧妙传达,对原文文化特质传神再现。

1.巧妙传递语言钱钟书妙趣横生的讽刺、鲁迅诙谐幽默的尖锐、老舍明白如话的朴素、张爱玲柔和细腻的明净,俱体现在他们独特的语言之中。独特的语言特色,往往形成作者与众不同的文风和艺术价值,这些与众不同的风格和个性魅力体现出作品的文学艺术价值,是文学翻译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翻译中国现当代作品的海外第一人葛浩文说过:“中国现当代英译小说的关键还在于如何保留和再现原文的文学艺术价值。”他的译文关注的更多是如何用好的英语传达中文艺术形式的优点。葛浩文在自己的翻译实践中也奉行这一原则,其译文也因此备受好评。大语言学家、文学家和翻译家林语堂先生一生所著几十部小说中,其中好几本都用英语直接写成并在美国出版,具有很大的国际影响。他认为,翻译的艺术所倚赖的“第一就是译者对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文字和内容不只是信息的传递,更是心灵情感和艺术美学的表达,是“传情型文本”(ex-pressivetext)。正如茅盾所说:“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作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为了传达心灵情感,使译文读者得到启发和美的感受,译者总是在和原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通过原作语言文字中蕴含的实质来了解作品的思想艺术风格及艺术境界和思想感情,从而传递原作精神。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和作者心灵上的沟通是翻译质量的有力保证。著名作家和译者王金铃先生指出,文学翻译者通过“易位”、“融思”和“悟语”,和原文作家“共同创作”,这样的译文能形成整个文学译品的艺术统一体,使其有活的灵魂和艺术魅力。当然,能否对原文进行艺术再现主要取决于译者的双语能力,文学翻译不啻于文学的再创造,林语堂、鲁迅、徐志摩、傅雷、杨绛等作家兼翻译大家已经用自身的经历加以验证。只有具备深厚的双语能力,译者才能在理解原作之后,充分发挥目标语言的优势,跨越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力求译文与原文的语言艺术相契合,使自己的译文能够既忠实于原作,又传神地再现原作的内容和风格,达到原译文神形的契合与和谐统一,使译文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之魅力。#p#分页标题#e#

2.真实传递文化由于语言和文化的深刻关系,在很多情况下,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面临的最大困难并非来自语言本身,而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蕴意。中华民族历史悠远,文化传承更是深刻厚重,不单整个民族共有文化传承,各个地方也有自己不同于众的风俗传统和地方趣味。鲁迅笔下的绍兴小镇,就颇有小镇的风格和风俗,小说中数次出现当地人所熟知的绍兴地方戏《龙虎斗》、《小孤孀上坟》等,这种充满绍兴特色的文化能否顺利传递到译文中呢?老舍的《骆驼祥子》地方文化色彩浓郁,口语化的语言形式也无不表现着老北京的风土人情、习俗惯例和浓郁的京都文化韵味,表现在情景、对话描写等诸多方面。而“吊死鬼”、“玩意”、“重打鼓另开张”、“吆喝”、“红白事情”等充斥全文的方言更是无处不体现着丰富的地方文化底蕴。这些东西译不好,就难以再现原作的文化艺术特点,与译文读者实现更深层次的、思维上的交流,实现翻译所承载的交际目的。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说:“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来说,双文化能力甚至要比双语能力更为重要。”不难看到文化传译在翻译中的重要性。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的一些文化习俗已经走向世界,为世界所认同和接纳。但是,依然存在许多文化差异,众多文化意象在外国语言中所表示的含义有所不同。作为文化之间“斡旋者”的译者是该保留这些文化意象呢,还是为了使译文适应于目标语民族的特点,而弱化中文中所含有的民族文化特点呢?如果把原作所涵盖的文化内涵都传递过去,文化的差异很难让目标语读者和原文读者产生同样的文化震撼和感悟,必将影响译文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审美需求。如果改变原作文化内涵,取而代之的是译语读者能够接受的文化阐释,那么就很难把中国文化渗透到西方读者心中,又达不到文化交际的目的。所以,我认为,译者不必越俎代庖,完全改变原文的文化形象,也不必非要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而使译文读者完全不知所云,使译文走入死胡同,而应尽其语言操作之能力和双文化之能力,以直译为主,解释为辅,变通为必要。在读者能够理解的范围内,尽可能进行直译,忠实传达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形象和特色。而对于中国味比较浓重,非解释不得以译的,在不影响译文流畅达意的基础上,保留原文文化形象,并辅之以注释。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原文及原文所涵盖的文化特色和文化意象,进而达到传播中华文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