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词汇教学字本义分析

留学生词汇教学字本义分析

摘要:

留学生在高级阶段词汇学习书面语词汇增多,尤其是成语以及四字格词语数量较多,这种特点决定了学生对词语中字义的理解尤为重要。词汇教学中适当对汉字字本义分析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只懂词而不懂字的现状,让学生的词语学习能够触类旁通,增强词汇理解力与记忆力。通过对字本义的分析解释,让学生能够从汉字演变的角度来理解字义进而理解词语,可以增加学生的汉语文化底蕴,深化汉语学习内涵。文章阐述了高级阶段词汇教学字本义分析的必要性以及字本义分析的具体实施策略,包括“以字解词”策略,“字本义和引申义相结合”策略,“编织‘词语局域网’”策略,并总结了字本义分析策略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级汉语;词汇教学;字本义

在给留学生的高级班讲授北京大学出版社的《高级汉语精读教程II》这本教材时,第一课的新词语中有一个词语“履行”,这是一个书面词,教材中对该词语的释义为“实践(自己答应做的或应该做的事)”,同时课文给出的搭配的短语有履行诺言、履行合同、履行手续,列举出的相同语素的其他合成词还有履约、履职。“履行”一词在给学生讲解时,如果只按照词典的释义解释并举几个搭配短语的例子,学生可能也会掌握,知道履行这个动词要搭配合同、手续这类名词,表示做应该做的事情。不过这种讲解是否更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该词语?学生能否自如地运用词语并将该词变成自己汉语词库中的一员呢?由于笔者也给留学生讲授古代汉语概要课程,在给留学生讲解古汉语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古代汉语的接受程度要高于教师授课前的期待。古汉语的字义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现代汉语。古汉语学习中学生们会接触到一些与我们现代汉语稍有不同的汉字本义的内容,而这对学生理解相应的词语有很大的帮助。还是以上面提到的“履行”一词为例,《说文解字注》中对“履”字的解释为“足所依也引伸之训践。”[1]也就是说“履”字的本义是鞋,我们从“鞋”这个意义可以引申为“践”,也就是“踩”的意义。“践”的相关词有“实践”、“践行”,这个词和“履行”就更接近些了,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容易了。同时也很容易延展出“履约”、“履职”这类词语,这样的字义变化梳理,不仅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能便于学生们掌握以“履”为中心的一系列词语,并还原汉语词汇的本来面目。

一、留学生高级阶段词汇教学的特点与预期目标

(一)高级阶段的学习目标

首先来说明一下留学生在高级阶段汉语学习的目标。《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中的规定是:通过在高等阶段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2760个左右的高等阶段的词语以及相应的汉字。学习100个左右的高等阶段的语法项;有成篇的语言表达能力,能较为准确得体地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具有在社会生活领域里,从事较高层次、较大范围的语言交际的能力;基本适应不同语体的需要,同时对汉语的文化背景和语义内涵有较深的理解;初步具备运用汉语进行思维的能力。[2]这里首先提出的就是掌握数量众多的高级阶段词语以及相应的汉字,这类词语以书面语居多,成语的数量日渐增多,另一方面提出的是要对汉语的文化背景和语义内涵理解更深。这就要求学生能透过词汇和语言的外壳,更深地探讨汉语的内蕴,理解汉语这种语言的特质,包括语言结构的特质与语义的特质。针对这些,教师就应注重让学生不单单是理解掌握词汇学习,更应该知其所以然,让学生能够通过课文汉语文章的学习,了解汉语语言的独特之处,除了语法学习外,还应该获得汉语的行文方式与内蕴。

(二)高级阶段词汇教学的特点

高级阶段词汇学习量增大,以《高级汉语精读教程II》为例,每课新词语平均为63.2个。这无疑对学生提高了学习要求,另一个特征是书面用语比例较多,这也符合语言学习规律,还要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成语以及四字格短语数量较多,每课都有7-10个这类词语出现。成语是汉语文化精深与言简意赅特点的集中体现,成语的增多也反映了对高级阶段留学生的学习要求。而另一方面,掌握成语的多寡也可以反映出学习者的语言水平。成语是古代汉语的沿袭,而对成语的教学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对成语中的汉字进行字义阐释,有的成语还要对成语概括的历史事件的背景进行讲解,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其含义。具有深层次文化内涵的汉语书面语以及成语学习对留学生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提升汉语水平的阶梯,故此,这类词语的学习不能仅仅就词学词,而是应该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牢固掌握。

(三)高级阶段词汇教学的预期目标

“对外汉语教学进入中、高级阶段后,学生应该逐步摆脱母语的影响而掌握更符合汉语特点的句子,也就是要能听懂并说出‘地道’的汉语。在选择适当的教材之余,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探究词的理据,深入到“字”的层面,这样才可以针对汉语的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3]这里提到的“逐步摆脱母语的影响而掌握更符合汉语特点的句子”就是大纲中的具备运用汉语思维的能力。我们的汉语教学,最终目的也在于此。对于学习汉语时间较短的学生而言,能掌握尽量多的汉语词汇,掌握汉语句法是对其的要求,而到了高级阶段,则提高了到了“地道”的层面。词汇教学也是如此。学生应该真正理解成语或书面词汇的来历,真正从意义的层面理解并掌握所学词汇,并能触类旁通,在今后遇到与之相似或具有相同字义的词语时,能够推测出其含义,也就是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逐步形成中国人的识词方式。

二、字本义分析策略在高级阶段词汇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打破懂词不懂字的学习现状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个现象,许多学生在学习词语时会首先查电子词典,然后标注中文词语对应的母语意义。这种方法便于学生很快理解新词的意义,然而这种意义的对应只是让学生对词语有个大概的了解,如果只是止步于此,或停留在课本给出的《现代汉语词典》的中文释义的层面上,学生只是学到了一半。这样的结果是,可能对词语的记忆以及掌握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模糊,不准确,实质上并不是最好的记忆方式。比如“层出不穷”这个词语,课文的释义是“不断地出现,没完没了”,基于这个释义,教师应该引导将这个四字的固定词语逐一拆开说明,重点在“穷”字处,此“穷”与我们此前学过的“贫穷”、“穷富”这类词的字义完全不同,这就涉及到“穷”字的本义,《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极也”也就是极限,“尽”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举例“无穷无尽”,这样一说,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同时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再学习“理屈词穷”、“变幻无穷”等词,不仅让学生真正明白了“层出不穷”这个词语的意义与用法,还掌握了与之相关的几个词语,可谓一举两得。学生们还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学到一个新词记一个词,不善于触类旁通。如果不弄懂词语中字的意义,学习词语的效率是不高的,如果在理解构成词语的字义的基础上记忆词语,则会事半功倍。国内的一些学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笔者也深深服膺其说。徐通锵先生继承了赵元任先生晚年研究的精义,认为汉语是语义型语言,它的基本结构是“字”;印欧系语言是语法型语言,它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词”。“汉语的编码机制与印欧系语言不同,因为汉人的思维方式不同于印欧语社团那种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基本形式的三段论,而是一种“比类取象”的过程。”[4]张朋朋也提出用常用汉字代表的语素构成的词语是“数以万计的,是三千多汉字所代表的语素的几倍,甚至十几倍。”[5]白话文阅读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识字量的多少,而不是识词量。[6]贾颖意识到外国学生记忆生词总是从词的整体出发,不知道词中每个汉字都有独立的意义,更不能从汉字的结合汇总推到出新词的意义。看不到汉语词汇的规律性,对汉语词汇规律的科学利用也无从谈起。[7]提倡重视汉字教学的学者还有杨自俭、李禄兴、潘文国、张德鑫等教授。笔者认为,汉语书面语经由文言文到白话文的发展过程,就已经自身从以字为本的文言发展到了以词为主体的现代汉语了。词还是要教的,但是在教的过程中,应该将字义教学融汇其中,而字本义分析则是针对留学生到了高级阶段的一种更深层面的探究。词,要学,而字义也应懂,要使学生做到知字懂词,扩大词汇量。

(二)把握汉语源流,深化汉语学习内涵

现代汉语来自古代汉语,我们永远不能割裂古文与现代汉语之间的联系。即使人们现在学习并使用现代汉语,在我们的中小学阶段也要学习一些古诗和古文,使之具有一定的古汉语的素养,这是作为中国人不能割舍的情节与民族文化纽带。文言文是“字本位”的,汉字是形、义、音相结合的文字,每一个汉字都包含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对宇宙万物的认识。古代孩童启蒙读物也是用《千字文》、《三字经》、《龙文鞭影》、《幼学琼林》等都是以“字本位”为原则编写的识字课本。体现出我们的先祖创造的汉字本身具有丰富的意义内涵,识字,就是学语言。留学生在中国留学,在立足现代汉语学习的基础上,应该深入到文字的背后去探寻字义的深层次含义,这对于高级阶段的学生来说尤其如此。对词语中字本义的分析,可以让学生切实理解文字的源流。如学习“相间”这个词语时,这是一个表面看起来很容易理解,但是也极易造成学习偏差的一个词语。“间”,是留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一个字了,“时间”、“空间”、“课间”这些词是学生们在初中级就学到的。而这里的“相间”就涉及到了“间”字的本义,它的本义是“隙”。《说文解字注》更进一步的解释是“隙者,壁际也。引申之,凡有两边有中者皆谓之隙。隙谓之间。间者,门开则中为际”。与之相应的是jiàn的读音的意义基本都源于此义。比如:亲密无间、间接、间隔、黑白相间、离间,这一系列词语可以通过对“间”字本义的阐释一一引出,很易于学生理解,同时还能培养自己辨别汉语义群词的能力。

(三)积极将古汉语知识引入高级阶段教学

外语学习都有这样的过程:从初期的基本简单词语与语法到复杂的语法句式再到高级阶段适当阅读该门语言的经典作品,也就是从语言结构知识到文化内核的变迁。笔者曾经给高级班学生讲授过古代汉语课程,学生理解古汉语知识,学习文言文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学生们能够理解文言文的行文方式以及古汉语的知识点。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们觉得古汉语学起来并不难,也很有意思,通过对古文的阅读,体会到了中国古代的智慧,与中国文化离得更近了。如果没有开设古代汉语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词语中重点字的字本义的阐释,将古汉语的知识渗透在教学中,教学的内容更丰富,也更厚重。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承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字形相同的汉字,在字义方面也存在着关联。“学习汉字就是间接与古人对话,就是开发传统文化,就是集成传统智慧。”[8]对字本义的引入阐释对留学生来说同样具有文化传承的意义。

三、字本义分析具体实施策略

(一)以字解词

词汇学习的过程,教师要注重对构成词语的字义进行阐释,遇到可以联系汉字本义阐释的词语时,更是要将字义明确地说明。学生明白了字义,理解及记忆词语便高效许多,对词语的掌握也更为牢固。教师在教学中应集中在重点字上,寻找突破口,重点字学生明白了,整个词语将迎刃而解。如学习词语“赞不绝口”,该词的重点字在“绝”这里,“绝”这个字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此前已经学过“绝对”,学习“绝对”这个词时,我们往往是按照词的意义来讲解,而不必对词语进行切分,因为切分后的“绝”和“对”虽然都是独立的语素,也都可以作为词来构成句子,但是意义与“绝对”的关联不大,所以一般并不单独讲解“绝”字的意义。而在“赞不绝口”这个词的学习中,就涉及到“绝”字的字本义,“绝”在《说文解字》中的注释是“断丝也”《说文解字注》的阐释为“断之则为二,是曰绝。引申之,凡横越之曰绝。如绝河而渡是也。又绝则穷,故引申为极。如言绝美、绝妙是也。”讲解了“绝”字的本义,学生自己便可以说出“赞不绝口”该词的意义。教师可以继续引出“络绎不绝”、“滔滔不绝”含有和“绝”字本义相同意义的词语,加深对“赞不绝口”该词的记忆。以字解词策略在应用于高级阶段词汇学习,尤其是成语或四字格固定词语的学习方面具有切实可行的意义。

(二)字本义和引申义相结合

汉语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迁,汉字的字义也历经变化。许多汉字具有本义、引申义以及假借义等。现代汉语词汇中的汉字除了与字本义相关的意义以外,还有许多是与汉字的引申义相关。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某些词语需要说明的是汉字的引申义,在教学中,要将字本义阐释与引申义结合起来。比如学习词语“绝妙”,这里的“绝”的意义与我们上文说的“绝”的本义“断”有所不同,但又是该义的引申义,表示“极”,如单独讲解该词时,可以不取字本义,而直接取引申义。学习词语“避难就易”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难”、“易”一对反义词在词中的位置,来引导猜测“就”与“避”的意义关系。这里的“就”与之前学习的连词“就”的意义完全不同,它作为动词使用,是“靠近”的意思。这里就涉及到“就”的引申义。“就”字的本义是“高”,“成也、迎也、即也皆其引申之义”(《说文解字注》)“避重就轻”里的“就”是“即”的意思。同样,“就利避害”中的意思同此。汉字的演变历程十分漫长,一些汉字的字本义已经慢慢淡出了历史舞台,与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汉字意义关联不大。而引申义往往有一些关联,所以我们在讲解汉字的时候,也要注意将字本义与引申义结合起来。

(三)编织“词语局域网”

在词语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以核心字为中心,再举出几个由相同字义汉字构成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借此可以编织一张张以字义为核心的“词语局域网”,对高级阶段的学生来说,这种方式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记忆课文中所学习的新词,也能积极通过以字义为中心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让学生以新词的学习带出更多与之相关的新词。而且这种“词语局域网”对学生理解汉语的构词特征有着一定的帮助。还是以上文的“绝”为例。学习新词“赞不绝口”的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字本义分析策略举出“滔滔不绝”、“恩断义绝”、“络绎不绝”几个词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这几个词语就构成了一张小的“词语局域网”。以此类推,遇到诸如此类的情况,可以构建若干“词语局域网”,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词汇量叠加,也可以让学生逐步具备字义辨析的相关能力,在今后的学习甚至工作中遇到有难度的汉语词汇时,可借助此前学习的经验,甚至可以从此前学习的“词语网”中获得些许帮助。

(四)适度原则

教师在词汇讲解过程中进行字本义阐释时要本着适度的原则,也就是对汉字字本义的分析要有利于学生对整个词汇的理解与学习,要有选择地使用,我们的教学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是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与难度,本着让学生更易于理解接受的原则来讲解,不是为了说明字本义而解释,因为我们的留学生汉语课毕竟不是专门开设的文字课程,不是从理论上来讲解汉语发展历程,汉语的演变过程,而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词语。使用字本义分析策略要结合教学实际,结合课时量和任务量,要运用得恰到好处,而不能喧宾夺主。

四、字本义分析的教学效果

字本义分析策略运用于词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高级词汇尤其是成语的真正理解,可以切实强化对词语的记忆。让学生在知其所以然的条件下提升学习词汇的效果。教学实践表明,教师运用字本义分析策略讲解词语,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记忆大为增强,对词语的运用正确率很高,同时可以让词汇学习触类旁通,扩大词汇量,学生们很乐于接受对字本义阐释的教学,教学反馈良好。通过对字本义的分析解释,让学生能够从汉字演变的角度来理解字义进而理解词语,可以增强学生的汉语知识底蕴,学生普遍认为能从字本源上学习词语让自己的汉语水平又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适当接受一些古汉语的知识点让学习更有动力,也更能激起自身学习汉语的乐趣。这也是我们教学意义之所在。

作者:杨鹤澜 单位:东北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参考文献:

[1]许慎(汉)段玉裁(清)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

[3]王骏.“字”本位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01).

[4]徐通锵.“字”和汉语研究的方法论———兼评汉语研究中的“印欧语的眼光”[J].世界汉语教学,1994,(03).

[5]张朋朋.词本位教学法和字本位教学法的比较[J].世界汉语教学,1992(3).

[6]张朋朋.谈字本位的内涵[J].汉字文化,2005,(04).

[7]贾颖.字本位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J].汉语学习,2001,(04).

[8]江澜.字本位是学习汉语的根本原则[J].汉字文化,199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