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知识范例

文化知识

文化知识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茶文化;认知水平;提高

茶叶不仅仅是人类利用自然物资满足自我身体解渴和保健的需要,也是人类进行社会互动、提升自我精神境界的文化载体。我国历来就是茶叶的产出和消费大国,也是茶文化体系比较完善的国家之一。有学者认为“茶文化体现了我国儒家、道家、佛家中优秀的思想文化,还具有显著的道德功能”[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茶文化中表现出来的历史性、民族性、审美性在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审美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群体的茶文化认知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不仅对我们挖掘茶文化的文化内涵,弘扬我国传统茶文化,还是对大学生进行系列教育,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本研究的实证资料来源于2016年12月~2017年1月对贵州省M高校在校本科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本地调查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50份,回收率为93.8%,可以用于统计分析。调查对象中男学生占50.7%,女学生占49.3%,文科类学生占47.5%,理工类学生占52.5%,大一新生占15.6%,大二学生占26.7%,大三学生占28.8%,大四学生占28.9%。

1大学生对茶文化知识认知的基本情况

本调查以大学生对茶文化知识问答总得分为因变量,以性别、专业和进校时间的长短为自变量进行统计分析。

1.1性别和大学生茶文化知识掌握程度并没有显著差异

对于茶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男同学和女同学的茶文化知识认知程度并不呈现显著差异(P=0.278),男同学的茶文化知识掌握的平均得分为61.40,女同学的茶文化知识掌握的平均得分为62.17。这说明了女同学对茶文化知识的掌握要略高于男同学。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分析:现代社会,男女两性享有平等的权力,享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大家对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饮品的茶都非常熟悉。而茶文化的普通知识也是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无论男女都受这种普通常识的影响,除非大学生特意去学习茶文化的专门知识,否则男女同学对茶文化普通知识的掌握都相差不大。

1.2不同专业学生对茶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

调查显示,文科类专业的学生对茶文化知识中的历史知识,文学典故、茶艺审美的掌握程度要高于理工科类学生,但理工类学生对茶叶的生产加工知识的掌握程度要高于文科类学生,而2种类型专业的学生对于茶质茶品方面的知识没有明显区别。

1.3随着入校时间越长,大学生群体对茶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断提高

表2的数据表明,随着大学生入校时间不断延长,大四学生和其他年级的学生存在显著的差异。处于大四阶段的大学生对茶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明显高于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对茶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随着在校时间的延长,其知识面逐渐扩大,对茶文化知识内涵和审美价值的了解也不断增强,特别是其对茶文化中专门知识的了解更为熟悉。

2大学生获得茶文化知识途径分析

从实地调查材料可以得知,大学生获得茶文化知识的途径具有多元性特点。其知识来源途径有学校教育、课外阅读、网络传媒、亲人影响、朋友介绍等几个方面。这里主要以茶文化知识的问答总得分为因变量,以茶文化知识不同的获得途径,如书籍阅读、利用网络传媒、受亲人影响和朋友介绍为自变量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情况见表3。

2.1阅读与茶有关的书籍是大学生获得茶文化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大学生得到茶文化相关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就是了解、阅读与茶有关的书籍。一般来说,阅读相关书籍的大学生和不阅读相关书籍的大学生相比,其茶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得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6)。阅读与茶相关书籍的大学生平均得分为63.13,而不阅读与茶相关书籍的大学生平均得分为58.60。这说明,对茶文化较为深入了解和掌握是需要阅读相关专门书籍才能提高熟悉程度的。这和书籍是人类文化传播和创新的重要载体的观点是一致的。茶文化的专门书籍不仅能拓宽人们对茶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水平,更能为茶文化的传播、创新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平台和基础。

2.2访问和关注与茶有关的网络新媒体也是大学生获得茶文化知识的又一重要途径

把大学生的访问频率分为完全不关注、稍微关注、关注较多、非常关注这4个类别,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得出,随着大学生对相关网络新媒体的关注和访问呈现显著性差异(P=0.001,0.001,0.000,0.000)。此外,随着大学生关注和访问相关网络媒体次数增多而呈现显著性提高的趋势,即“完全不关注、稍微关注、关注较多、非常关注”这4个类别百分比逐渐提高,分别为11.22、18.42、28.90、41.46。目前我国社会已经进入到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人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不仅仅限于学校教育场所,更多地依赖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这些新媒体具有信息量大、获取便利、能共享、图文并茂等特点,大学生能充分利用这个平台获得大量的茶文化信息,有利于拓宽知识面,开阔眼界,增强对茶文化的深入和全面了解。但同时,海量的网络资源鱼龙混杂,需要大学生拥有资料的鉴别能力和甄选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正确的知识,真正发挥茶文化本真价值和时代意义。

2.3受周围群体影响是大学生获得丰富茶文化知识的另一条重要的渠道

大学生获得丰富的茶文化知识的来源不仅是客体化的书本,虚拟化的网络,更受来自周围活生生的人群的影响。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同人群的茶文化知识、品茶爱好、饮茶习惯都深深地影响其对茶文化的关注和了解程度。根据实地调查资料可知,父母亲人的影响尤为突出,那些父母亲人中有饮茶爱好的大学生,其对茶文化掌握的程度要高于那些父母亲人中没有饮茶爱好的大学生群体(P=0.020,0.002);那些拥有饮茶爱好朋友的大学生对茶文化的掌握程度要高于那些没有拥有饮茶爱好朋友的大学生(P=0.025,0.002)。这说明了茶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抽象层面的知识,更是一种落实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践知识,表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行动中,如饮茶习惯、去茶馆品茶、社交用茶等方面。从以上来看,在大学生获得茶文化知识的3条途径中,以阅读与茶有关的书籍对大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影响最大,其次是网络新媒体所产生的影响,最后才是周围群体的影响。这说明了与茶有关的书籍具有较深的文化底蕴,较丰富的文化内容,较强的审美价值,其能提供给学生的东西也就更准确、更专业,对学生也就更具有吸引力。而网络传媒的信息量太大,在学生信息筛选和鉴别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其提供给学生茶文化知识的深度和专业性程度就显得不够。周围群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在于日常生活的饮茶习惯的养成,提供给大学生的大多是茶文化基本常识,也能给学生提供专业性的茶文化知识。

3提高大学生茶文化知识认知水平的对策

从对上述调查数据的分析可知,大学生茶文化知识的认知水平还较低,掌握的茶文化知识内容还不是很丰富,获得茶文化知识的途径还比较单一。要提高大学生茶文化知识认识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对策。

3.1充分发挥茶文化经典著作的核心作用

茶文化中的经典著作是前人经验的总结,书中蕴含着前人对茶的认知、感受、体悟等方面的知识。大学生阅读这类经典著作,从字里行间中重新领悟到茶产品给人类带来的愉悦和审美感受,满足人类对健康、养生方面的需求,就能从内心深处萌生对茶的热爱,进而激发学习茶文化知识的热情。经典著作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充分发挥茶文化经典著作对大学生的熏陶作用,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经典著作的读书会、演讲会,经常开展茶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这些是提高大学生茶文化知识水平的主要途径。

3.2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对茶文化的宣传和导向作用

目前社会是信息社会,网络媒介对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网络媒介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各种知识和文化的重要途径。要提高大学生的茶文化知识水平,就必须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首先,要引导大学生关注和浏览与茶文化有关的网站,通过网络学习,补充与茶文化相关的多种知识。其次,学校要设计精美的、富有吸引力的茶文化网页,或鼓励大学生进行相关网页设计活动,并把其作为第二课堂的学习内容。最后,要培养大学生对网络媒体上有关茶文化知识的判断、甄选能力,使大学生接收正确的、正面的茶文化知识。

3.3营造良好的宣传茶文化的环境

要提高大学生的茶文化知识水平,还必须打造良好的宣传茶文化的环境。文化的产生和传播是需要一定的途径和渠道。茶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种类,在新时代的传播需要营造一种良好氛围。从社会层面来看,通过开设茶馆,举办品茶活动,设计茶具产品,开发茶文化衍生品牌,把与茶文化有关的产业做大做强,把抽象的茶文化具象化,把古老的茶文化现代化。从家庭层面来看,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饮茶习惯,经常带领他们参加各种摘茶、煮茶、品茶活动,让茶叶成为其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饮品,让对茶文化的爱好和兴趣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学校层面要经常做好宣传活动,鼓励与茶有关的艺术品的创造发明,鼓励与茶文化有关的科学研究活动,使茶文化发挥应有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审美效应。

4结论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的主要群体之一。要促进我国茶文化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推进茶产业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3],就要重视大学生群体对茶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本研究表明,大学生在茶文化知识掌握方面呈现出性别、专业和入学年份的差异,其获得茶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有阅读相关书籍、关注网络新媒体、受周围群体的影响等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育中,首先要对大学生推荐经典的茶文化著作,鼓励大学生多阅读与茶相关的书刊杂志,举行读书会,并让学生参与讨论;其次,要培养学生网络信息收集、筛选和甄别的能力,引导学生自我选择正确和科学的茶文化知识,避免不良信息的影响;最后,要十分重视学生周围群体的作用,鼓励学生把书本上抽象的茶知识运用到具体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去,变成实用、有效的茶知识。

参考文献:

[1]张燕.茶文化和思想道德关系略论[J].福建茶叶,2016(7):340.

[2]解利芹,张艳玲,王宏兵,等.茶文化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作用及价值分析[J].福建茶叶,2016(7):205-206.

文化知识范文2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用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当下,高中语文的素质教学已经成为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据此,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将历史文化知识渗透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此一来,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也促使学生在历史文化知识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精神进行深刻的理解,进而完成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

一、历史文化知识融入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一直以来,就有“文史不分家”一说,语文、历史这两个高中阶段最为重要的学科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就高中语文的作品中,多数都是以历史事件作为原型进行创作的,或者在文学作品中,凝聚了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存在一定的历史内涵。基于此,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将历史文化知识充分融入其中,以全面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具体来说,将历史文化知识融入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新课标要求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加强语文知识的教学,还要在此基础上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鉴于此,在具体的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历史文化知识的有效融入,不仅增加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全面提升了语文的核心素养。例如,在《虞美人》的学习中,教师既可以将北宋被南唐灭亡的历史知识渗透于教学中,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对诗词中的内容进行更好地理解,进而促使学生对作者的情感进行精准地把握,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鉴于高中语文知识中涉及到的知识比较多,例如:历史知识、政治知识、艺术知识等。在具体教学中,通过历史文化知识的有效渗透,也使得语文教师了解更多、学习更多,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教学水平[1]。

二、历史文化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利用历史文化知识,分析时代背景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时代背景分析、时代背景阐述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效果。在具体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只有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文章创作的背景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把握,才能站在一个理性的角度上,透过文章对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进而拉近自己与文章作者之间的思想情感距离,进而更好地掌握文章写作意图、提升语文的学习效果。据此,教师在具体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可充分结合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例如:历史风貌、政治态势、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等,进而将文章创作的背景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进而为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进行“囚绿记”教学中,鉴于本节内容创设的时代背景是卢沟桥事变之后,上海沦陷之后的战火纷飞状态。作者就是在这一社会环境下,对自己在北京时期的常春藤进行回忆。在文章中,作者迫切希望常春藤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作者给其作出了较高的评价。在具体教学中,就将当时的历史文化知识融入其中,使得学生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对这一篇文章进行更为有效的理解,并对作者的情感进行有效的感知,进而准确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借助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对文章进行有效的理解

在语文核心素养要求下,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实现基本的知识教学,还要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字识别能力、文字感知能力和综合素质等。鉴于此,教师在具体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充分借助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的理解,进而全面提升高中语文的学习效果。尤其是针对高中语文来说,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都是作者主观世界的一种真实写照,并与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历史人物、传统文化等存在密切的关系,尤其是针对一些文言文中,这种特点更为明显。基于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充分借助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与作者、与文章的内容进行对话交流,进而全面提升高中语文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记念刘和珍君”的学习中,本文章是鲁迅在八一三惨案发生之后,为了纪念刘和珍而创作的一篇文章。在具体的教学中,为了促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情感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解。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可将八一三历史事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得学生在历史事件中,对文章中作者所说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进行更加深刻的理解,并与作者的思想实现对话和交流,进而促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精准的把握,进而全面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3.借助历史文化典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鉴于语文与历史两个学科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并且多数文学作品均是在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创设的。在以往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均是从语文的角度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分析,但在这一教学模式下,不仅效果不佳,甚至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比较低下。基于此,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可充分借助历史典故的形式,结合文章创作的内容,将与其相关的历史背景环境、历史地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融入其中,并通过二者之间的有效联系,以达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学中,教师就在教学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典故,利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历史典故,对“元嘉草草”进行解释,利用霍去病战胜匈奴的历史典故,对“封狼居胥”进行解释。通过这两个历史文化典故的应用,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也促进学生对诗词的内容进行了更好的理解,进而实现了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全面提升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4.借助历史地名意蕴加强语文教学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出现了大量的历史地名,一些历史地名可能至今仍在应用,一些已经不曾使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旦对历史地名理解不够,就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可将历史地名意蕴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而使得学生对高中语文内容进行更好的理解。例如,在“鸿门宴”教学中,有这样一句话“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在这里就涉及到了“河南”、“河北”两个历史地名,如果学生对其理解上存在偏差,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据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借助历史地名的意蕴,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历史地名进行正确的理解,进而促使学生对文章进行更好的理解。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鉴于高中语文和历史两个学科之间存在的关联性,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充实历史文化知识的有效融入,以全面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并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据此,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利用历史文化知识分析时代背景、借助历史事件和人物对文章理解、借助历史文化典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借助历史地名意蕴加强语文教学,以有效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文化知识范文3

关键词:中外文化;文化教学;新课标;文化教学过程

不学习其文化背景知识,就永远不能精通一门语言。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知识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文化知识,是教师在进行文化知识教学之前应该考虑的问题。新课标中指出文化知识应该包含中国文化知识和外国文化知识两个部分。文化知识的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对比中外文化的异同,吸取中外文化的优秀精华,内化成个人的优秀品德,最终形成良好的文明行为。简言之,文化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使学生将学到的中外优秀文化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步骤:

一、文化教学的准备阶段

在文化教学的准备阶段,首先教师应该熟悉高中英语教材,研读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文化知识教学的内容、目标,结合文化知识的结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思考运用哪些方法和技巧来帮助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对于文化知识教学内容的分析和解读。首先,在新课标中将文化知识教学内容分为必修课程类别、选择性必修课程类别、和选修课程类别。根据课标的指导精神,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层次地学习三种要求下的文化知识。重点学习必修部分文化知;也要重视选择性必修部分内容的学习;对于选修课程类别的内容,学生可自行安排学习。其次,外国文化知识涉及面非常广泛,对比汉语文化知识的形成和来源,可以说是历史悠久,从摸不到的政治经济,风俗习惯,具体到各种实物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而高中课本所包含的素材内容是有限的,所涉及到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也只是沧海之一粟,为了使学生了解更多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教师要善于依托英语课本,挖掘和补充教材中的文化知识,逐步增加学生的文化知识输入量。

二、文化教学的实施阶段

(一)感知中外文化

让学生感知文化知识,首先要输入文化知识。为了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拓宽文化知识的学习渠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可供教师和学生选择的英语教学和学习渠道越来越多。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网络可以借鉴其他教师的文化教学经验和素材,制作生动、有趣的文化教学课件,教具。引导学生善于利用网络、电视、书籍等多元化的文化学习渠道来学习文化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与对比中外文化的异同。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不同的语言特点,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中外文化差异,对比中国文化,从中体验和感知不同文化的美。比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的高中英语必修4中的《AtasteofEnglishhumour》这一单元时,可以对比中外幽默,如英式的哑剧、笑话、喜剧和中式的说书、双簧、小品等幽默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上、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分析产生这些幽默艺术形式的时代背景、社会根源和现实需要。卓别林式的幽默能给笼罩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人们以欢乐,使他们暂时忘却痛苦。对比中国的幽默,教师此时可鼓励学生思考对卓别林式幽默有哪些感悟。

(二)认同和借鉴优秀文化

引导学生对外国文化知识进行鉴别,摒其糟粕,取其精华,理解和包容不同的文化,懂得欣赏和借鉴优秀的人类文化成果。如我国的教育也借鉴了一些外国优秀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一些国家的优秀办学经验,不断更新我国的治学理念,教学技巧,使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取得进步。引进部分利于健康的美食可以丰富我国的餐桌文化;引进一些体育项目可以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借鉴外国新技术的优势,使其为我所用。因此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辨别、认同、借鉴、运用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来服务于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我国日益强大,英语的学习主要是为了促进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传递文明。认同外国优秀文化,也包括使学生熟悉外国的风俗习惯,理解和尊重其行为举止和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特点。表现为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能够尊重他国的礼仪、习俗,建立和维护中外友好关系,能体现中国是礼仪之邦,好客的民族,有大国的文明风范。

(三)理解反思阶段

外国文化知识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具有中华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在学习英美文化知识的同时要具有国家意识,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怎样在英美文化学习中不迷失方向,正视我国优秀文化和英美文化的差异和价值观的差异。在学习外国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掌握,坚定地树立学好英美文化是为了更好地学好英语,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而服务的思想,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儿女,做到“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优秀文化,共享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四)形成文明素养阶段

形成文明素养是将中外优秀文化外化于行的过程,一方面使学生表现为具有文明素养的表征,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形成具有文明素养的行为。良好的文明素养表征就是使学生表现为具有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也表现为文明有爱、有智慧、有丰富的文化知识的人;还表现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具有主人翁精神,弘扬正义和和平,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良好的文明素养行为是指在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过程中所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文明意识的驱动下,最终所形成的文明行为举止。最后,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中外文化知识教学任务,教师应该积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文化知识教学能力的同时给学生起到一个表率的作用。

参考文献:

文化知识范文4

关键词:茶文化产业;知识产权;法律问题

知识产权对于保证人们的利益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才能够促进产业文化的发展。茶文化产业是新兴的产业,更要注意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只有做好知识产权的相关保护工作,才能够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使得茶文化产业能够持久的发展。目前,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我国还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体系,对于茶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地探讨。

1茶文化产业的介绍

我国是茶的故乡,茶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茶文化也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茶文化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主要是指所有和茶相关的活动,包括茶的生产、运输和一些与茶相关的精神文化活动。而从狭义上看主要是指与茶相关的精神文化活动。茶文化产业是对茶文化进行创作,制作成茶文化相关的产品或者其他服务项目,例如与茶有关的书籍、杂志、茶艺的表演和茶文化的旅游等,在这些产品和服务当中进行一系列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但是在通常情况下,只要和茶文化具有相关的产业,都可以叫做是茶文化产业。通过对茶文化的不断创作和加工,很多茶文化产品都具有更多不同的艺术内涵。因此,从传统文化的继承上看,茶文化产业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使得茶文化能够不断注入新的内涵,使其能够一直在时代的潮流当中,不被历史所淘汰。而且,茶文化产业也是对茶和茶文化的充分利用,使得茶文化的价值被提升,具有更大的经济价值。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茶文化产业,创作和生产更多的茶文化产品,不仅引起了中国人民对于茶文化的重视和喜爱,也使得外国人了解和接触到了不一样的茶文化,促进了中国的茶文化走向世界、走向国际。所以,茶文化产业在我国的各类产业当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也起着不一样的作用,值得我们对它进行引导,促进茶文化产业更好的发展[1]。

2对茶文化产业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原因

2.1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尚未成熟

茶文化产业是新兴的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时间较短,关于知识产权的问题还尚未成熟和完善。茶文化在我国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在不断的历史沉淀过程当中,茶文化逐渐积累了很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因此,茶文化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也包含了优秀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茶文化产业应运而生,而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应用,将茶文化当中的元素和精神内涵都加入到产业的建设当中去[2]。但是由于茶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未成熟,并且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也不断加快,茶文化产业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重。如何面对这些威胁和挑战,是茶文化产业必须思考的问题。在其中尤其要注意的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因为茶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知识产权在产业当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只要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才能够在茶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少受到一些阻碍,同时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护。

2.2茶文化产业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的现状不容乐观

虽然我国近些年来,对于法治社会的建设做出不少改进,使得茶文化产业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上也逐渐走向正轨。但是,我国的茶文化产业在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上依旧不容乐观。很多企业内部还没有建立起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机制,没有对茶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做到足够的重视,而且很多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没有经验。而且我国本身在知识产权法律方面的制定就存在问题,使得违法犯罪分子有机可乘。例如,有的违法分子,根据知识产权方面存在的漏洞,打擦边球,肆无忌惮的进行抄袭和模仿,丝毫不避讳不掩饰的对正规产品的标志和名称进行模仿,使得正轨企业受到很大的伤害。有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正轨的茶产业行业中包含的茶企业高达8万多家,而申请注册和认证的商家却只有5千多家。这些数据和现象都显示了我国对于茶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不够大,使得茶文化产业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严重侵害,而且,这些不合法的商家和企业也会成为茶产业进一步向前发展的阻碍。所以,对茶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是十分必要的。

3茶产业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法律问题

3.1商标淡出和被抢注

茶产业的合作企业不仅有国内企业,还有国外企业。在与国外合作商进行合作的时候,有些企业会利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的漏洞,对我国的商标进行抢先的注册。很多国外的合作商利用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就抢先注册我国的商标,然后在国外进行生产,再运回国内进行销售,这样就会使得我国正规合法企业的利益受损,因为大量的外国企业注册我国的商标,但是生产时粗制滥造,在销售的过程,会败坏我国正规商品的名声。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如此,很多国外的商家进行商标注册,或者进行模仿,然后在国外进行一些茶文化或者茶产品的加工。这些现象都是由于我国的茶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造成的,会严重阻碍我国茶文化产业走向世界,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3.2很多茶文化产业遭到知识产权的欺骗

根据法律的规定,知识产权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地域性和时间性的,在中国具有的知识产权保护,但是出了国家,在其他国家可能就不受保护。就茶文化产业来说,很多茶元素都是中国所特有的,经过我国人民的开发,利用丰富的茶元素制作成茶产品进行出售,在很多产品上都是具有文化产权的。但是,在茶文化产品进行出口的过程中,外国的有些商家进行随意的盗窃和模仿,完全不与我国的商家进行沟通,就随意滥用我国的知识,不顾我国的知识产权。而且,很多茶文化产业还受到了知识产权的欺诈,在国外的商家运用我国的茶文化进行创造和模仿时,我国相关人员和国外的客户进行沟通,但是由于没有健全的知识产权知识,常常会受到国外商家的狡辩和欺诈[3]。

4对茶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具体建议

4.1提升我国茶产业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我国关于茶文化知识产权的法律还不是十分完善,因此可以在进行茶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构建过程当中,适当的借鉴一下其他国家的优秀经验。因为,国外的很多国家,在知识产权的法律建设上,已经具有悠久的历史,适当的借鉴可以避免我国的知识产权文化的建设上少走弯路。在茶文化知识产权的地域问题上,我国在进行茶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时,可以适当的规定茶文化的使用范围以及对我国茶文化知识进行产品生产时,需要进行适当的申请,以此,来保护我国茶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

4.2弥补现有茶文化知识产权上的缺陷

在与茶文化产业相关的法律上,例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商标法》等,含有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文件上,我们可以对茶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做出进一步的详细规定。严格对商标的使用方法和茶企业的注册方法进行详细的规定,使得不法商家没有机会可以钻漏洞。

5结语

茶文化产业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当中的知识产权部分需要我们加强保护力度,来促进我国茶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目前茶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商标的盗用和企业的不合法注册。但是我国目前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正在加速步伐,完善茶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我相信,随着知识产权的完善,我国的茶文化产业的发展一定可以更加好。

参考文献

[1]陈凡.完善知识产权保护茶文化产业发展[J].社会科学版,2016(10):26-45.

[2]王舒.茶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法律问题[J].学术交流,2018(11):19-23.

文化知识范文5

关键词:班组;质量文化;建设;重要性

班组既是每一个制造企业在制造过程中一线管理的基层单位,也是每一个企业反映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最终归宿,班组质量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特别是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而班组质量文化建设直接影响着企业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企业只有将班组质量文化建设融入到生产经营日常管理活动中,真正为员工营造一个重视质量文化的氛围,不断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和企业质量文化,才能将企业做大做强。

一、班组质量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由于班组长本身的技能和理论水平不高,对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理解不够。2.多数员工将班组质量文化建设看作是企业和班组长的事,以致企业质量文化建设停滞不前。3.企业未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员工不能全员参与班组质量文化建设。4.企业没有对班组质量文化建设实施责任制,以致质量文化建设效果不理想。5.企业没有对班组实施质量文化动态管理,影响企业质量文化建设。6.班组生产过程标准化和预防控制没有制度化,影响企业质量文化建设。

二、班组质量文化建设的措施与建议

(一)做好班组的质量文化建设,全面提升班组长的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是关键

班组长是整个班成员的领头人,因此他的素质水平和操作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着班成员,关系着整个班组的质量文化建设。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是班组长必须具备的素养,同时还要在技能水平、生产流程、专业技术及产品质量等方面超出他人,才能在工作中灵活机动执行企业各项方针,带领班组人员认真完成生产经营各项任务。同时,班组长也是企业质量文化第一责任人,需不断提升自身的质量文化意识和质量文化责任感,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注重学习质量文化知识,宣传质量文化生产的重要性,而且还要带头严格执行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各项规定和要求,才能带领班组员工重视产品质量,确保产品质量可靠。如:企业通过实施理论与实践操作考试相结合对班组长进行选拔,这样的班组长不仅在工作中起到模范作用,在学习上也能作出表率,班组人员的素质及企业质量文化将不断地提升,能够确保产品质量,推动公司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做好班组质量文化建设,切实将“以人为本”质量文化理念深入贯彻执行,构建企业和谐质量文化

质量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产品质量,而提升产品质量要靠全体员工对企业质量文化的认识,员工既是质量文化的实践者,又是建立质量文化建设长效机制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企业从实际中落实“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的质量文化理念,才能不断提升员工质量意识和重视产品质量。所以,在企业质量文化建设中,全面贯彻实施“以人为本”的质量文化理念,才能全面提升员工质量素质,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应主要做好以下方面:1.切实提高员工质量意识。提高员工质量意识是企业建设质量文化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也是企业贯彻以人为本求发展的理念。因此,无论是企业最高管理者还是企业的一线员工,只有从意识中认识质量文化的重要性,才会真正按企业质量文化要求执行;只有企业员工不折不扣地执行企业质量文化,才能确保企业质量文化相关文件真正落到实处。质量文化理念的核心就是人人重视质量、人人追求质量。追求质量是企业和员工工作之根本,可是为什么在一些车间及部门的产品质量或工作质量总是得不到改善和提高?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企业质量文化理念没有真正树立在员工心中。例如,将企业生产产值作为生产经营中心,员工不足从而导致企业拼设备、员工拼体力,不按工艺路线操作从而导致质量问题的发生;有些车间及部门对提出的问题不制定有效措施,最终使问题又一次重现;公司组织内部质量审核发现各车间及部门存在未按程序办事的质量问题,但却得不到有效的整改,都无法真正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致使企业质量文化没有真正实施,质量文化建设永远停留在起点。2.切实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班组是企业质量文化建设最终落脚点,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是每一个员工的责任,其目的就是提升企业产品品牌形象。因此,如何提升每一位员工的质量文化意识,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工作重心要从“要我质量文化”向“我要质量文化”质的飞跃。切实做好企业宣传教育工作,就是将以人为本的质量文化理念深入贯彻到生产经营各项工作中,从而真正营造“人人关注质量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在整个企业建立起全员参与、全过程贯穿、全方面宣传的质量文化环境。企业可利用OA系统、内刊、看板、标语、横幅、网络等媒体和质量文化知识抢答赛、质量案例演讲赛等形式营造氛围,进一步加强企业质量文化生产宣传力度;同时外聘质量专家进行质量文化知识授课,使质量文化建设意识深入人心,不断提升员工对质量文化的认识。3.切实做好员工情感工作。凝聚人心的关键在于与员工贴心交流,企业质量文化提升也是如此。员工不是工作的机器,而是有情感有思想的,要真正从内心提升员工质量文化意识,主观上使员工愿意接受质量文化是根本。注重情感投入,使质量文化建设深入人心,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采取为员工过生日、座谈会、员工交心等方法来了解公司质量文化的内容,找出质量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从而真正使每一位员工都自觉执行企业质量文化相关制度和规定,提升企业产品质量。4.切实做好班组管理规范工作。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制度面前要人人平等,让员工真正感受到人人平等。企业要制定好班组质量等相关管理规定来指导班组工作,同时要尽可能地为班组员工提供工作环境良好、生活居住环境舒适的场所,激发员工创造才能,让员工心情愉快、精力旺盛高质量地工作,所做出的产品绝对是用户满意的一等品。

(三)做好班组质量文化建设,完善质量文化建设责任制度

质量文化建设责任制度,是企业一项基础管理制度,要将班组成员的质量文化要求、权责等进行文件规定,既做到有法可依,也做到责权统一,从而形成一个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等质量文化氛围。将质量文化建设制度融入到生产经营各项任务,并与班组成员工作协调起来,从而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质量文化系统。完善质量文化建设责任制度还要将企业质量文化的具体要求在每个员工的工作岗位得到具体落实。企业还可实施岗位质量文化建设责任制,作为班组质量文化的核心,从而确保班组岗位质量文化得到充分落实。如企业在建立质量文化建设责任制时,要从产品生产制造流程中入手,使产品各道工序的质量都有人监督,各道工序都有人把关,从而形成良好的产品质量控制系统。

(四)做好班组质量文化建设,制定并实施好质量文化目标化管理

为了确保质量文化目标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实现企业质量文化与生产经营目标的统一,企业要制定质量文化目标并分解到相关单位对员工进行实施和考核。质量文化目标的制定要与各部门自身情况相结合,紧紧围绕企业质量文化目标中心点,形成一个“车间对企业负责、班组对车间负责、员工对班组负责”的管理模式,从而将质量文化目标进行细分,一级一级展开、逐一落实,真正使企业、各车间、各班组的各项质量文化管理工作实现系统化、简便化的有机统一,真正做到数据化质量文化目标管理;各级单位在目标明确、分解到位后,部门、车间、班组之间在实施过程中还要进行相互协作和有效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进一步激发班组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实现企业班组质量文化科学管理与规范化、制度化的统一;班组质量文化目标的考核还要与企业质量文化建设责任制挂钩,按企业制度做到公平公正考核,从而加强班组质量文化建设,夯实企业的质量文化基础。

(五)做好班组质量文化建设,关键是对现场管理实施动态质量文化管理

动态质量文化管理包括企业整个生产流程管理、产品设计及工艺过程控制、生产制造过程等质量控制、质量追溯、质量管理,确保企业质量文化在生产中每个环节和角落得以落实。从企业班组质量文化建设来看,动态质量文化管理就是现场管理控制,从人员操作、工艺路线、关键检测点、过程控制点、三检及预防控制等进行落实。因此,班组动态质量文化的管理不仅仅是班组长和车间质量管理员的事情,也是全班组成员的工作,要积极调动全班组员工积极参与,使企业宏观管理和班组微观控制紧密相结合、专人进行管理和全员共同参与有机结合,真正将员工主人翁精神发挥出来,不断提升产品质量。

(六)做好班组质量文化建设,要做好质量问题预防控制

质量问题预防控制,就是对生产或制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提前预防,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质量事故的发生,确保产品质量。例如在企业开展“防差错奖”等有效措施来激发员工对产品事前控制,从而减少不良品的发生。事实证明,企业质量文化工作要进一步深入,就必须在企业班组开展产品和工作质量问题预防控制活动,班组一线员工对所管辖范围或承担的产品制造和产品质量非常熟悉,对产品生产中质量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了如指掌、心中有数,他们所制定解决质量问题的措施最符合企业实际,从而确保了企业产品质量。

(七)做好班组质量文化建设,生产过程标准化是产品质量的保障

生产过程标准化是产品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生产人员按预先所规定的要求、工艺图纸等,以标准和合同要求为依据,对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进行改善,形成一套产品生产固定的工作程序,从而达到产品质量稳定、生产效率高的制造效果。班组生产标准化就是预防质量事故、确保产品质量的基础,能够避免员工凭经验办事和养成遵规守纪的习惯,从而确保了产品质量。

三、结束语

班组质量文化建设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作为企业一线班组,应将企业提出“质量文化建设关系着企业的发展”的理念深入生产和工作中,以提升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为班组质量文化建设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明确班组在质量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企业内在质量管理水平和外树企业优质品牌。

参考文献:

[1]杨平波.产品质量控制的重要性[J].煤矿机械,2016(11):1-2.

文化知识范文6

关键词: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组织;策划

新时期背景下,人们整体的生活品质得到显著提升,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积极开展群文活动对切实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诉求和提高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相关部门要重点关注群文活动的组织策划与有效落实,进一步探索有效的实践路径。

一、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意义

(一)为民族文化传播提供助力

当前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民族文化的传承、文化自信的构建越来越受到重视,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越来越重要。丰富多彩的群文活动能够有效推动广大群众对民族文化形成更加多元的认识,为文化传承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所以,积极发展群文活动从宏观角度讲,对于促进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二)为文明社会的构建提供契机

群文活动的组织能够有效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让群众在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提升艺术鉴赏力与文化素质,从而提升社会整体的文化水平。在群文活动的影响下,广大群众能够过上健康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进而为全面提高全社会的文明水平,以及实现文明社会有效构建提供良好的契机。

(三)为地区经济建设提供文化支持

有效的群文活动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促使其拥有良好的文化体验,同时在带动当地经济建设上,所具有的促进作用也比较显著。通过发展群众文化能够突出当地的文化特色,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进而提升地区整体经济水平。所以,重点关注群文活动的组织策划,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规范地开展和落实相关群文活动十分有必要。

二、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原则

(一)公益为先

群文活动与其他常规的社会活动具有本质上的差异,公益特点比较显著。通常在组织相关活动时,要依托公共文化领域的相关政策和扶持资金。对于群众来讲,因为活动本身的免费性质,能够有效调动全民对于活动参与的热情,也能够切实保障群众的实际需求。

(二)以群众为主体

群文活动顾名思义所围绕的服务对象以群众为主体,所以,在具体实施相关活动时,要遵循群众为主体的准则,切实关注和综合分析广大群众在文化活动内容、形式等方面所提出的具体要求,然后科学地进行资源整合以及活动的规划设计。这样能够全面提高群文活动的实时性以及与群众需求的适应性,也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群众认可和支持。

(三)制度依托

群文活动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所包含的要素比较丰富,涉及的范围较广。所以,在具体实施时须遵循制度为依托原则,根据具体的群文活动开展目标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制定完善的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才能够支撑相关工作人员对活动内容和实施方案进行有效调整与规划,以全面提高整体的执行性。

三、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路径

(一)做好活动准备,完善活动机制

众所周知,群文活动所涉及的范围以及服务对象比较广泛,所以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因此,相关部门须结合具体的活动要求,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能够保证所创设的活动流程更加规范,也能够促进整个活动实现高效落地。首先,在策划之前,要明确这一工作需要履行的职责,并在内部成立独立的策划部门。积极打造高素质的组织管理人才队伍,做好职能的合理划分,这样能够保证人员之间的工作协调与配合更加默契,也能够在明确具体职责的前提下,通过协同互助共同完成相关的策划任务。其次,科学地整合具体组织策划方案,兼顾方案的适应性和覆盖面,为相关人员具体执行活动策划工作提供重要的行动参考。同时,还要从活动的场地、灯光以及基础服饰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准备。这样能够保证所构建的群文活动从组织到实施更加系统全面,也能够为群众积极参与群文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相关部门要提前进行一定的调查研究,了解群众实际需求,辅助活动组织与策划的制定。在整个过程中需要遵循各部门协同的原则,构建良好的沟通机制。将各个部门所掌握的信息进行综合反馈与共享,然后不断调整策划的内容和实施方案的具体形式。

(二)把握群众需求,做好目标定位

相关部门要精准掌握群众的实际需求,发挥数据的参考价值,做好活动目标的精准定位。这样能够保证接下来的活动组织,以及具体的策划实施工作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呈现出较强的执行性。首先,相关工作人员要通过多种方式对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展开全面而系统的调研。充分发挥大数据所具有的资源整合以及数据统计功能,对新形势下群众在文化活动内容以及具体开展形式方面所提出的要求,进行综合调研与全面考量。其次,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活动的实践目标,这样能够保证所开展的活动高度契合群众的具体需求。比如说,结合当前中老年群体的需求,加强广场文化的发掘与拓展,积极开展广场舞推广活动以及组织相关的培训,让老年群体积极参与并丰富业余生活,同时实现强身健体等作用。针对青少年可有效组织书画大赛等,既能有效实现活动的组织,又能在活动中发现人才,还可同时提升群众的艺术素养。

(三)征集发展建议,提高执行效能

为保证群文活动的组织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性,彰显长远性和持久性发展优势,相关部门要以群众为中心,通过市场调研以及访问等多种形式,广泛征集群众代表的意见。然后从中获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观点和发展思路,明确资源整合以及方案策划的实施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对具体的群文活动主题策划以及方案实施进行优化调整,这样能够切实满足不同文化层次以及不同年龄群体在文化活动方面所提出的具体要求。管理人员须依托大数据所具有的信息整合功能,科学设置问卷,分别从不同文化层次以及年龄结构出发,对广大群众展开调研,了解不同类型群众在群文活动内容以及形式上所提出的具体要求,明确接下来的群文活动发展定位,然后有针对性地构建活动方案。

(四)整合当地资源,构建特色群文活动

相关部门须重点关注当地所含有的特色文化资源,并科学制定有特色的文化活动,从而保证在开展活动时能够将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效传承和发扬,也能够全面提高民众整体的文化传承和传播意识。在整合当地资源时,要充分借助多元化的技术手段,通过网络搜集以及微课整合等多种方式进行完善。同时,相关活动管理人员要积极深入实践调研活动,搜集当地比较有特色的文化资源,秉承传承与发展的准则科学拓展趣味性的文化实践活动,以增强广大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认识。例如,可积极组织剪纸等活动,或者借助新媒体宣传本土戏剧文化,设置趣味的专题讲座、体验活动,准备丰富的材料,并通过渲染良好的文化氛围,引领广大群众自主地进行探索和实践。

(五)突出活动主题,丰富活动类型

相关部门须本着主题明确的原则,对群文活动进行科学规划。根据活动中所包含的基础文化要素,确定实施的主题和方向。然后根据不同类型群众的具体诉求,对具体的活动形式进行多元化设计与创新。这样能够全面提高活动本身对群众服务的覆盖面,切实满足各层级群众在活动方面的实际需求。以弘扬传统节日为例,相关部门可以结合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春节等传统节日合理设置主题活动。围绕“传承节日内涵,建立文化自信”科学搭建主题,然后通过情景创设、案例分析、活动拓展等多种方式引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节日文化活动的探索当中,并通过各项习俗活动的实践体验,来让群众进一步加深对节日的理解和情感认识。同时,相关部门还可以结合不同主题组织专题讲座,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文化传播和宣传功能,结合不同主题设置多元化的专题模块,引领广大群众通过互联网在线学习和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

(六)完善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环境

群文活动因为包含的要素丰富、涉及的服务对象和范围比较广泛,所以在具体实施时需要良好的环境和设施作为支撑。因此,相关部门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根据不同的活动主题以及包含的要素,引进先进的服务设施和文化载体,为深入而高效地进行群众文化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支撑。此外,相关部门对基础设施要构建完善的维护和管理机制,遵循预防为先的原则,根据设施应用和活动实践中可能会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预防和管理机制,定期组织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系统维护,这样能够保证整个群文活动内部环境的安全性,切实维护广大群众的人身安全和基本利益。

四、结语

文化知识范文7

关键词:大学英语;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一、大学英语学习中掌握文化背景知识的必要性

(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每一种语言的都是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所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反应这当前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现象。可以说语言反映了一个历史文化背景,且还蕴含着当时人民对生活的一种思维想法、生活方式。故间接的可以说学习英语知识就是学习当前那个国家的文化背景。而对于高校英语学习者来说,即使英语基础知识掌握的很扎实,由于对文化知识的不了解,在文化交流中也难免会出现错误。这就要求广大英语学习爱好者,要充分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找出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避免在交流表达时的失误。

(二)、不可忽视英语教学中文化缺失现象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正是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差异,让语言变得多种多样,也增加了我们学习英语的丰富度。本人在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很多时候制约学生成绩提高的因素并不在于掌握的词汇、语法知识,而是学生对当时文章表达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风情的理解。其实我们知道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也就是将该国家的文化传播出去,而我们作为英语文化的传播者,如果连文化背景知识都不能够做到了解,那么我们怎么能够进行传播呢。所以,我们更应当注重对所学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努力培养文化传播的意识。

二、如何将文化背景知识融入到大学英语学习中

我们知道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做到交流,完成不同文化的传播,这就需要广大学生应当摆脱传统的学习思维观念,在掌握好词汇、语法的基础上,加强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本文认为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融入背景文化知识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深刻剖析重点词汇蕴含的文化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础,它也是文化丰富内涵的浓缩,只有在对外国文化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做到准确把握词汇的含义及用法。例如对于“东风(eastwind)”这个单词,在亚洲国家则能够表达温暖的含义,而在欧洲国家则表达寒冷的意思。另外,在英语中很少有同汉语意思相同的词汇,即使含义相同,在不同的语境下仍能够表达不同的含义。故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在不同文化背景知识下所表达含义的区别。

(二)、教师在课程讲解时从作者背景入手

阅读一篇文章可以说是能够同作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也能够读出作者所要寄托的情怀。因此,在讲解文章时可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家庭影响、所受教育等几个方面进行入手,让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过程做到对作者有充分了解,再寻找读懂文章的契合点。

(三)、结合本土文化背景对比深入学习

对于文化差异的问题,教师在讲解时可以结合本土的文化,对比分析同外国文化的异同处,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具有更深刻的理解,且还能够拓宽对国外文化的了解,为学生在交际时候带来帮助。目前,在学习高校英语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犯的毛病都是采用本土的思维方法去考虑问题,并没有转换思维同外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例如对于“旅行(travel)”这个单词,在国内就是单纯的要表达长时间的旅行之意,而在西方国家,他们就会认为其含有过度劳累、身体差等的含义。

(四)、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等资源,实现多途径学习

文化知识范文8

关键词:高职英语;文化缺失;教材

一、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高职英语教学的基本原则为“实用为主、够用为度”。这一指导原则更强调高职英语的“工具性”用途,即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交流,尤其是跨文化交流。基于上述目的,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目标有两个:其一,让学生具备较好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其二,在掌握英语基本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和习得,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提高。但在国内的英语教学实践中,英语教学大多以学习英语国家文化为背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习俗和文化为主流。但语言学习中的文化交际绝不是单向的交流,语言学习者在吸收英语国家语言知识、风俗和文化的过程中,势必也要输出母语国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精髓,否则将为双向交流造成极大障碍。

二、中国文化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1.中国文化内容在高职英语教材上的缺失

在课堂教学中实用的英语教材多为改编或是从国外原版进口,内容安排以介绍英语国家文化和历史背景为主。下面以教材《新理念大学英语》第一册的具体篇章举例分析,见表1。从表1教材篇章的内容分析上已经明显看出教材内容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偏重。而高职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语篇分析,较好地掌握词汇、句法以及篇章结构,继而能自如地进行英语会话从而实现跨文化交流。但是教学内容如果缺少中国文化的传统内容,势必导致学生在跨文化交流时使中国文化语言输出出现障碍,因此,作为教学思想的载体,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条件。

2.高职院校学生薄弱的英语基础导致学生中国文化素养缺失

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大多来自农村,由于农村教学资源的匮乏,很多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译基础薄弱,中国文化素养方面的文化知识储备更是捉襟见肘。学生语言知识和母语文化的欠缺势必对学生进一步的跨文化交际造成巨大障碍。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对中国文化中一些最基本的常见词汇如涉及节日的词汇春节、端午节等都无法正确表达出来。学生经常会用拼音说“SpringHoliday”“DuanwuHol-iday”类似于这样汉语式的英语翻译。

3.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学生中国文化知识欠缺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让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技能培养,而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人所应具备的基本通识素质却被忽略,例如有些学校缩减语文课时甚至删掉语文课时。同时,受到学生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兴趣、阅读和看书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甚微。

三、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的方法和途径

1.调整教材内容

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兴趣和能力适当添加或删减教学内容。在编写教材时从听说读写各个方面适当增加中国文化因素,比如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公共英语课教材是《新理念大学英语》,内容由8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由对应主题的A、B两篇课文组成。以第四单元的主题文化差异为例,课文A主题是美国的社交拜访礼仪;课文B是苏格兰新年,从教材素材上就可以看出过分侧重于西方文化的输入。如果两篇课文中一篇介绍美国的社交拜访文化,另一篇讲解中国的社交拜访文化,在同一主题下有对比地学习,辅以词汇、翻译、作文等练习,就会为高职学生构建更全面的文化学习平台,掌握更加丰富的语言和文化知识。笔者在教授第四单元B篇课文时,将中国新年这一主题和世界各地的新年习俗进行对比,适时引入和中国文化密切相关的词汇,如luckymoney,burnfireworks,NewYear’sEve,payNewYear’svisit等等,学生在文化对比的基础上不仅提高了英语的语言应用能力,还在重温中国文化的同时增强了体验。

2.丰富教学手段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积极应用各种教学手段丰富课程资源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教师要积极储备丰富的中英文化知识;其次,在选取教学内容时要侧重和学生兴趣相符、和学生能力相匹配的教学材料;最后,教师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可以采用小组情景剧表演、口语汇报、PPT展示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新理念大学英语》第一单元的主题感恩时,可以结合课文主题感恩节,让学生以PPT展示的形式汇报中国文化中类似的节日,如感恩长辈的重阳节、感恩老师的教师节、感恩先人的清明节等等。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不仅能提升语言技能,更能增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3.开设各类文化选修课,丰富第二课堂

文化类选修课是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中国文化的积淀是个漫长的过程,所以课程设置上要偏重于能有效地将中国文化和英语相结合的课程。一方面,有较强文化功底的语文教师可以开设如中国古诗词、中国文化鉴赏等提升学生中国文化素养的课程;另一方面,有英语语言教授经验的教师可以开设中英文化差异课程,具体可以涉及饮食、节日、婚俗、建筑和经典影视赏析等。学生通过了解文化差异,实现文化理解和文化互通,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4.通过多种信息化手段拓展中国文化的展示平台

信息化时代也让教师的讲授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教师应该积极利用网络课程,开展和中英文化相关的微课教学,并通过信息化手段,和学生就话题进行讨论和互动。在教授学生学习这些课程时,教师要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和评价标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解答。以《新理念大学英语》第一单元感恩的主题为例,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再加上学生文化储备不足、词汇量不够等因素影响,如果直接让学生在课堂看视频、开展主题讨论,势必会大大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网络课程上提前学习和本节课有关的感恩节视频和关键语言点,这样就可以适度缓解学生的英语学习焦虑情绪。教师在课堂上主要就难点和重点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答疑,这种利用信息化手段的课堂文化延伸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崔刚.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J].中国大学教学,2009(3):86—89.

[3]高翰香.高职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导入问题初探[J].辽宁师专学报,2013(4):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