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素养知识范例

文化素养知识

文化素养知识范文1

寝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每个大学生每天在寝室休息活动的时间长达13个小时。寝室文化建设涉及到对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文章主要探究的是寝室文化建设对培养大学社素质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建设寝室文化、培养大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

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素质培养;影响;途径

寝室不仅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空间,还是各种思想传播的重要场所之一。大学生每天百分之六十的时间都在宿舍进行活动于学习。良好的寝室文化体现出的是大学的文化软实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良好素质的大学生也必然会为寝室的文化建设甚至校园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建设良好的寝室文化有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增强他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一、寝室文化与大学生素质的基本内涵

(一)寝室文化。

寝室文化指的是在以寝室为主要活动范围之内,大学生个体之间在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寝室文化氛围。寝室文化可以细分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寝室的设施、环境卫生、室内陈设等属于寝室的物质文化范畴;而寝室成员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大体一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则属于精神文化范围[1]。其中寝室的精神文化是大学生寝室文化的精髓。寝室文化使寝室成员个体会有意无意地受到寝室文化的影响,进而形成一种无形的驱动力,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

(二)大学生素质。

作为大学生,具体来说要政治思想素质、基本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接受大学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提高学生的各项素质及能力,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大学生长久的学习和体验才可以获得。

二、寝室文化建设对培养大学生素质所产生的影响

(一)良好的寝室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政治素质的提高。

一个小小的寝室相当于一个信息集散地,在大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中,对于一些政治敏感问题的认识并不会很完善,一些学生甚至会听信同学之间传播的谗言而走上反政治的道路。因此说,良好的寝室文化氛围对于学生政治素养的提高尤为重要,大学生一定要具备一定水平的政治素养,才能够在未来的自身发展中不走邪路、歪路,更好的为自身发展、为建设更加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政治素质决定着大学生的基本发展道路,政治素养对于大学生今后的发展道路也是至关重要的。政治素养的提高可以使得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基本价值观念,是他们在遇到选择时不至于迷失自己,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

(二)重视寝室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道德素质的完善。

任何个体的人格都是在不断与人的交流中,在实践经验中不断完善的。作为实践经验欠缺的大学生来说,在他们的道德素质完善过程中,同寝室的同学会起到十分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生活在具备良好寝室文化的寝室中,可以不断完善学生们的个,完善他们的道德素质。在寝室之内,个体对于任何一件事情所采取的任何行为都会影响到其他学生对于事件的判断。寝室一旦出现不道德的行为,就会影响到其他人的道德素质,对于处在人格形成期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很容易去模仿室友不道德的行为,不利于宿舍和谐。

(三)紧抓寝室文化发展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寝室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在大学生在校园内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形成的。良好的寝室文化是形成健康心理的必要条件,大学生生活在一个有良好文化氛围的寝室中,在遇到各种问题时才能够与室友及时沟通,及时解决各种生活上、学习上甚至是工作中的问题[2]。寝室文化不仅仅要求大学生听从学校要求,完成各种校园的寝室文化活动,比如寝室装扮比赛、优秀寝室评比等,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处理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三、建设寝室文化,培养大学生素质的途径

(一)积极开展各项寝室文化建设活动。

寝室文化建设并不是一句空口号,应该开展各种具体的寝室文化活动进行落实,通过各种以寝室为单位的活动可以拉近室友实践的距离,为大学生创造更多交流沟通的机会,只有室友之间多沟通、多了解才可以保证在未来和谐相处,即便发生不愉快也可以将问题解决。例如学校可以在学生的学习之余开展寝室装扮比赛、优秀寝室比赛等,这些比赛可以锻炼学生们的团结协作能力,增加寝室成员对于寝室的认同感,不仅可以使寝室有一个整洁、宜居的环境,还可以增进寝室成员之间的感情,只有每一个寝室的关系和谐了,大学生的素质也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二)打造寝室先锋、重视榜样力量。

建设寝室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打造寝室文化的先锋。以一部分寝室作为寝室文化建设的模范,重视对于模范寝室的奖励,以带动更多的寝室向模范宿舍学习。榜样的力量是很大的,寝室文化的建设不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做到的,而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因此在寝室文化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建设榜样寝室,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其它寝室一起进步[3]。比如开展优秀寝室评比就是一个树立典型的好方式,通过对寝室之间进行评比就可以树立典型、模范宿舍,使那些没有得到荣誉的寝室更快进步,同时让一些不知道如何打造优秀寝室的学生有了一个学习的榜样。打造模范寝室的最终目的是学生门可以共同进步,相互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整体上提升大学生的素质。

结语

寝室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素质的培养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寝室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对于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更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生活、学习在具备良好文化氛围的寝室中,更加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大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作者:王兴伟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参考文献】

[1]杨爽.寝室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A].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2012.

文化素养知识范文2

关键词:共同富裕;茶文化素养;创新创业教育

中国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共同富裕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应有之义。共同富裕是全面富裕,是涵盖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文明等全方面的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追求。中国人民自古对茶具有特殊情感,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之国粹,包含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体现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着共同富裕的思想火花与实践追求。茶文化素养,就是人民群众凝结智慧与汗水进行创新与创造、追求美好生活过程中凝结的中华民族独有的素质能力与品行修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建设共同富裕社会生力军的重要途径,将茶文化素养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1茶文化素养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适切性

面对培育什么人这一教育的首要问题,探索茶文化素养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需要明晰茶文化素养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深意。

1.1茶文化素养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联系

茶文化素养是在创造茶文化的劳动实践过程中集中体现的人民群众所具备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在长期劳动实践基础上锻造、形成、发展与丰富的。高校创新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以及积极创业价值观的大学生为目标,以培养学生“敢创会创”的精神和素养为核心,以创新创业强大动能推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茶文化素养蕴含的劳动与创造精神,“精行俭德”体现的淡泊明志、精益求精的特质与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相适切。将茶文化素养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内涵要求与培育目标相结合,在培育过程中发挥茶文化育人功能,锻造、形成、发展和丰富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养,提升育人实效。

1.2茶文化素养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以提升创新创业综合素养作为主线将茶文化素养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一是将知识与技能素养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这一培养目标相结合。从茶的药用、饮用上升到满足精神需求,再到现在形式丰富的茶产业成为人民脱贫致富、丰衣足食的劳动手段,劳动人民掌握了丰富的茶事知识和实践技能。以茶文化知识与技能素养的锻造与形成为借鉴,在各类茶事实践中体验精益求精的专业技能,激励大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强化实践技能以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二是将情感与态度素养与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这一培养目标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体验茶文化的过程中感受古人不断进行探索实践的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保持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积极追求的情感。将情感与态度的培养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中,使其在领悟茶文化精神中获得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动力,激励大学生形成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迈出敢闯会创的第一步。三是将价值观素养与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这一培养目标相结合。一些大学生过分强调创新创业成果,追求名利而忽视社会责任与内在品德。立足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充分挖掘茶文化蕴含的德育价值,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使其根植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培育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征程的创新创业大学生。

1.3茶文化素养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机理

一是从历史逻辑来看,茶文化素养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文明发展的历史要求。人民群众在不断传承基础上发挥主动创造创新意识,坚持创新和发展使茶文化得以在历史洪流中丰富与发展。将茶文化素养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培育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使其于世界文化浪潮冲击与激荡中站稳立场,发挥意识能动作用,迎接挑战,积极投身创业创新,这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以文化人与以文育人的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二是从实践逻辑来看,茶文化素养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基于深化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与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积极探索。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共同富裕社会对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即创业价值观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当下,仍面临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足,忽视社会责任与内在品德等问题。一方面,创新精神是创新与改革的智慧、勇气与意志,对创新创业活动能达到的水平和高度具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具备积极创业价值观才能使创新创业为社会创造价值。将茶文化素养融入教育教学,在茶礼、茶俗、茶艺、茶事艺文中感悟古人的创新与创造智慧以此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和、敬、清、美、真”、精行俭德、勤劳朴素、淡泊名利等高尚品德中塑造健全人格,使大学生在敢闯会创中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进而推动社会发展。三是从理论逻辑来看,茶文化素养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践行、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包含关于人的劳动能力、个性、社会关系以及需要的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过强过硬的实践技能是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必备条件,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方面。践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将茶文化素养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满足大学生对自身创新创业能力包含在内的全方面发展和提升的需要,丰富与发展自身创新创业能力,为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奠定扎实基础。

2茶文化素养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

2.1茶文化素养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未成体系

一是关于课程设计。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安排仍以学生所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为主,与茶有关的课程开设数量较少。实践课程安排较少、形式单一,仅仅停留于参观茶园这一类,并未涉及茶的种植、采摘、茶艺展示等类型丰富的茶事体验。作为课堂内容或者融入元素呈现的茶文化与课程结合不够深入。二是关于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进行单方面的知识灌输,与学生之间没有互动与交流,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吸引不了学生关注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在情感上难以使学生产生共鸣。三是关于育人平台。除了依托传统课堂与实践体验课程之外,能够提供茶文化学习的其他平台较少,满足不了大学生对知识体系进行系统、全面、深入地学习与体验。上述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并未认识到课程内容与设计对于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养的重要性,再加上课程内容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在短期内建立起完善的课程体系并非易事。

2.2具有创新创业综合素养的专业师资队伍尚未完备

要培育具有创新创业综合素养的大学生,就同样要有一支具有较高创新创业素养的师资队伍,但如今仍然面临创新与创业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的现实困境。部分专业课教师兼任几门或多门课程,对兼任的课程缺乏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教师队伍结构单一,校内教师没有与茶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茶农或是行业内知名企业家等社会多元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或是在讲授专业课时将茶文化元素融入的深度和水平不够,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与教育实效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较少,相关的激励与考核评定机制尚未完善影响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因此,尤其要关注师资力量的建设与投入,发挥多方主体教育合力作用。

2.3高校创新创业评价体系尚待健全和完善

健全的评价体系是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在当前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中,往往重大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而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重结果评价而轻过程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度不高,评价指标的选取较为单一,多是采取一些显性指标例如大学生的创业率、开办企业数、成功就业人数等,并不能体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例如对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态度、个人品德修养等综合素养的考察。评价方法与技术尚待创新,现如今在许多评价中仍是借用前人的评价模型,采用传统的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养的专业评价团队与评价机构较为缺乏。究其原因主要由于评价体系的建构缺乏理论创新与实际运用转化能力,在茶文化素养融入下,更需要对评价指标等进行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创新。

2.4茶文化融入氛围尚不理想

高校虽已挖掘了部分茶文化的教育资源,将大学生茶文化素养的培养纳入课程设计与活动安排,开展了一系列茶事实践活动,但由于没有将社会与高校自身内部分散的有利资源加以利用与整合,在茶文化的宣传方面除了课堂之外并没有其它丰富的宣传形式与活动,全校园乃至全社会浓厚茶文化氛围尚未形成,这就使茶文化难以深入人心并激发大学生对茶文化的兴趣,从而也就难以促使大学生在深入学习和体悟茶文化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综合素养。这极大影响大学生投身于创新创业活动实践的积极性与参与度,难以培育敢闯会创的创新创业人才。

3茶文化素养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创新

新时代对大学生的素养要求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广大青年有崇高的理想、高超的本领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在奉献祖国、圆梦中华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围绕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和创业价值观,以培养满足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探索构建茶文化素养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路径。

3.1构建茶文化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合体系

结合茶文化素养体现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要求,要推动以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养为主,构建茶文化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合体系。首先,创新课程设计。在原有的创新创业相关的专业课程基础上,设计茶文化相关的创新创业专业课程,积极探索将茶文化元素嵌入到课堂的内容设计,丰富课程和课堂内容。在系统学习多彩茶文化的过程中激励大学生充实自身知识结构,建立起系统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实践课程要结合一二三课堂,组织安排茶事相关实践活动,如走进地方茶园,体验茶的种植、采摘、冲泡、品茗,课堂上进行茶艺实践教学,进行茶艺表演,让学生在受教育中端正劳动态度,激发创业意识。通过理论课程促使大学生加强知识的掌握,通过实践体悟茶文化素养品格,引导大学生树立奋发图强的信念。其次,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要打破课堂上单纯进行理论灌输的传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教学手段与方法,激发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或所在班级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借助智慧教室打造智慧课堂,创新课堂内容,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课堂教学创设情景带领学生观摩学习茶艺表演、组织学生进行茶艺展示。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引领学生感受茶文化的魅力及其精神内核,感悟劳动人民的勤劳质朴、精行俭德的精神,以塑造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后,构建多方位的育人平台。一是拓宽传统的课堂平台,除了校内专业课教师,还可邀请校外茶文化专家、经验丰富的茶农、茶艺表演师等,以授课、讲座、论坛、表演等多种方式为大学生打造专业的茶文化学习平台。开展茶文化知识竞赛、茶艺表演竞赛等与茶相关的创新创业大赛,围绕茶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等,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力。二是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育人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突破时间与空间带来的学习限制。高校与企业联合利用网络搭建线上综合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课程资源、相关创新创业动态、热点等,便于大学生更快捷地掌握创新创业信息。三是依托创业孵化园、大学生创业基地、地方创新创业园区等,为大学生进行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场地与技术保障,支持大学生进行创业和相关科研活动,在此过程中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技能。

3.2建立完备的师资队伍,提升教育工作者的创新创业综合素养

具备创新创业综合素养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具备创新创业综合素养的大学生的前提,关系到教育工作质量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培养。要建立完备的师资队伍,提升教育工作者的创新创业综合素养。教育工作者只有自己掌握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内涵才能认识到茶文化的教育作用,才能充分利用茶文化中丰富的教育资源进行教学,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配备专业创新创业课程教师,还可以邀请茶文化专家进行兼职授课深入讲授茶文化历史,介绍茶道精神等;邀请经验丰富的茶农,介绍茶的种植与培育,茶产业的发展现状等;邀请技术人员与茶文化研究学者到校内举行讲座、论坛、进行科研合作,指导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等。依托一系列专业讲授与指导使茶文化不仅以理论形式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之中,而且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激发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引导与激励大学生提升道德素养,在民族复兴中勇于担当。

3.3以创新创业综合素养为核心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伴随着创新创业教育广泛深入开展,创新创业评价已成为教育评价的热点问题。评价本身具有诊断、导向、激励、鉴定等功能,是掌握教育工作阶段情况和反映教育实效的重要手段,也是改进和提高的基础,创新创业教育持续深入发展离不开科学评价。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中过分强调创业率、就业率、比赛获奖率等量化指标,要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注重对大学生个体意志、品德、性格等的评价。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注重创新创业结果同时也要注重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实践能力、创业意识、创新精神等多方面素养。针对评价主体,结合学生、教师、教育工作专家、社会人士等,建立多元主体协同评价机制;针对评价内容,既要涵盖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成果,又要兼顾大学生个体的意志品德、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针对评价方法,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综合运用访谈法、观察法、档案袋评价法、问卷调查法等,科学利用互联网技术形成显像化大学生素能评价图谱,及时反馈并改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从茶文化素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目的出发科学确定评价指标与权重系数,形成以创新创业素养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

3.4坚持德育为先,营造全方位的茶文化育人氛围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培育什么样的公民之回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创新创业大学生首先应当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高校创新创业创业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德育为先,营造全方位的茶文化育人氛围。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从茶文化中提升自己品德修养,加强自身责任担当,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以自己所学服务社会。全校乃至全社会茶文化氛围的形成,除了基于课堂的茶文化知识传授,在教育教学中传递茶文化的思想精神,还需拓展到全社会各方面,利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在全社会进行茶文化的展示与宣传,营造浓厚的茶文化氛围创造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创新创业育人格局。鼓励大学生将创新创业实践与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相结合,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陈文华著.中国茶文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周智修,薛晨,阮浩耕.中华茶文化的精神内核探析——以茶礼、茶俗、茶艺、茶事艺文为例[J].茶叶科学,2021(02):272-284.

文化素养知识范文3

关键词:茶文化;大学生;健康素养;调查分析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康中国建设,在社会大众保健意识逐渐强化的背景下,茶的健康价值重新成为了茶文化研究中的重点内容,茶的保健功能得到普遍的认可,茶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更是被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重新认知。本文在茶文化的视角下,通过调研分析,积极探索大学生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特别是茶文化对大学生健康素养的作用。

1研究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抽取部分大学生共1356名,其中男生479(35.32%)人、女生877人(64.68%);平均年龄为19.12±4.2岁;农村803人(59.22%)、城镇553人(40.78%);大一568人(41.89%)、大二401人(29.57%)、大三230人(16.69%)、大四及以上157人(11.58%);父亲文化程度以初中529(39.01%)和高中/中专360(26.55%)为主、母亲文化程度以小学322(23.75%)、初中519(38.27%)、高中/中专323(23.82%)为主。

1.2研究方法。调查采用分层整群抽样、问卷等方法,问卷是在《2008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71题的基础上,参考相关文献[1-3],增加与大学生相关的知识、行为等17个健康问题作为补充,设计大学生健康素养调查问卷,内容包括青少年的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基本技能、个人基本情况等。正确率在60%以及上视为具备健康素养。1.3数据分析利用线上数据统计软件进行收集并导出Excel形式数据库,再通过SPSS18.0进行分析整理。数据分析部分利用频率分析、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分析

2.1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由表1可知,大学生总体健康素养合格率69%,整体处于较好水平。其中健康知识合格率是56.9%,健康行为合格率是25.1%,健康技能合格率是80.5%。由此看来,大学生对健康素养的三个维度从健康技能水平到健康知识水平再到健康行为水平掌握度逐步降低。其中大学生健康行为的合格率明显较低(25.1%),说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并不代表在大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中能应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2.2不同性别、户籍、年级的大学生健康素养的比较和分析。由表2可知,健康知识方面男生和女生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行为、健康技能和总体情况,在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男生的健康行为水平较女生高,女生健康技能水平和总体情况较男生高,说明女生较重视健康知识的积累,懂得健康知识的重要性,这与女生关注健康、美丽的心理特征有一定的关系。不同户籍类型的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8);不同的年级类型的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514)

2.3不同父母文化程度对大学生健康素养的影响结果分析由表3可知,父亲文化程度与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呈现显著差异(p=0.018),父亲受教育的水平越高,其孩子在健康水平总体情况中表现越好;尤其在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两方面呈现出较大影响。而母亲受教育的水平对大学生健康水平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2.4饮茶习惯和茶知识对健康素养的影响结果分析。由表4看出,大学生茶知识的掌握、饮茶习惯对健康知识、健康行为以及总体结果呈显著差异(p=0.00,p=0.02),对健康技能呈不显著相关(p=0.09,p=0.45),无统计学意义。2.5大学生健康素养的相关信息获取途径调查得知,目前大学生获取健康知识的途径主要是:公众号推送1008人次(74.34%)、广告和科普视频1065人次(78.54%)、在校学习933人次(68.81%)、家人提醒721人次(53.17%)、其他122人次(9%)。根据表4,各种获知途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主要途径是广告和科普视频、公众号推送等,在校学习和家人传播也是不可或缺的传播方式。

3结论

3.1健康行为是短板,不良生活方式亟需改变。大学生健康知识虽然掌握的较好,并不意味这他们的健康素养具备率乐观。调查中显示吸烟、酗酒、作息时间不规律、不吃早餐、不参加体育活动占比相对较高;每天玩手机6个小时以上的学生有56%;80%以上的学生一周点一次外卖。可见,大学生虽具备健康知识与观念、健康技能,却不一定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

3.2性别、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有重要的影响。经分析,与男生相比,女生健康素养整体水平较高,女生更注意健康知识的积累,健康技能的掌握情况较好[4]。根据此次健康素养调查发现,父亲的文化程度对大学生的健康素养有着显著影响,可以看出父亲的教育对孩子的健康素养及其各方面健康素养水平起着重要作用。这并非就是说母亲的相关要素对健康素养无关,相反,母亲的几项非显著关系也表明着在家庭结构中特有的影响力,所以母亲角色也应在重视孩子健康素养同时注重自己相关方面水平的提升,这样可以显著提高孩子的健康素养具备率[5]。3.3茶文化和饮茶对健康素养的提高积极有效调查得知,大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及饮茶习惯对健康素养有较大的影响。茶文化了解的越多,健康素养整体掌握的越好;经常饮茶者健康素养整体水平较高。在大学生中宣传与弘扬茶文化,提倡好的饮茶习惯,不仅有利于化大学生对茶叶医药保健功能的认知程度,而且也有利于促使大学生依托茶叶这种日常饮品提升自身的健康素养。

4建议

4.1茶文化与现代教育体系的结合是提高大学生健康素养的有效途径。推动茶文化进校园,能够促使学生群体对茶文化、茶叶医药保健功能做出深入认知,为此,各类院校有必要认识到茶叶医药保健功能、茶叶知识的掌握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并通过推动茶叶文化与校园文化、课程体系的融合,提升茶文化和饮茶习惯在学生群体中的普及成效。尤其对于茶学专业的学生,更要发挥专业特长,在学校的茶文化传播过程中起引领作用,如成立茶文化社团、开展校园茶事活动。学校也可以设置茶文化选修课程,从而在学校中构建起良好的茶文化氛围并促使学生对茶叶医药保健功能做出系统的认知,间接养成良好的饮茶习惯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健康素养教育。

4.2与时俱进丰富健康素养知识传播途径。当今大学生可以更多地从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上获得卫生新闻、健康教育信息等各类与健康相关的信息,大众传媒对开展健康教育的作用日显突出,健康教育与大众传媒的结合已成为新的趋势,并能使健康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6]。利用网络媒体构建畅通信息渠道为核心的综合措施,开展健康促进活动。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知识层次相对较高,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快。应当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健康促进行动工作,进而全面提升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应当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第一可以在学校相关网页开辟专区来进行健康相关知识的宣传;其次,应当利用好手机这一快捷方便的通讯工具,由专业人员编制健康相关信息向广大同学;第三,要发挥广播电视的作用,在校园公共频道放映健康相关宣传片。形象生动、教育性强,同样易被大学生接受。

4.3政府相关部门采取各项措施干预。提高大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需要国家和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健康的支持性环境。国家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的政策,继续大力推进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定期开展健康素养监测,及时监测结果;努力探索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同时家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家庭成员的整体健康素养水平,了解大学生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情况,以利于制定保护大学生健康的政策措施。向学生强调健康的重要性,使他们关注自身健康,珍爱生命。

参考文献

[1]张乃兴.基于学校和家庭环境的深圳市中小学师生健康素养研究.105-117.

[2]肖?,程玉兰,马昱,等.Delphi法在筛选中国公众健康素养评价指标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2):81-84.

[3]黄丽雯,张雪宝,邹宇华,等.珠海市学生健康素养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5):342-344.

[4]张洪志,袁玉涛,赵禹.河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的调查分析[J].体育教学与研究,2008(52):161-162.

[5]李蓓,梁昌标,兰小筠.长沙市高校新生健康素养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8):600-603.

文化素养知识范文4

校园文化作为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思想上和实践中应该加以重视。通过厘清高校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基本内涵,剖析我国高校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实现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

校园文化;艺术素养;理性思考;实现路径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教育文化,日益成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承担着培养人才重要职能的高等院校,自觉地借助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既是职责所在,亦是大势所趋。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实现高等教育基本职能的根本需要,是实施高校文化育人的有效方式。

一、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基本内涵

艺术素养,“是指一个人基于艺术的认知及规则而建立的稳定性审美力和价值观。即一个人应具备的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建立广泛联系的艺术感悟力、艺术观察力、艺术想象力、艺术创造力和高雅的审美品位,且能够不需要外部作用或他人提醒,就会自觉自愿地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迁移或体现。”通过高校校园文化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可以通过提高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使品格完善,感情丰富。通过艺术教学和艺术活动使大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成果和国外艺术成果,以增强他们爱国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发展个性,开拓思维,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文化与艺术密切相关。艺术是一种文化形式,是人们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出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创造物。它以艺术品的形式展现出来,如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舞蹈、手工艺、口头艺术等。文化包含艺术,艺术丰富文化。”文化是艺术的基础,没有文化就没有艺术,艺术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是文化与艺术的本质特性和根本要求。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职责。总的来说,就是要:“在尊重学生的艺术爱好,给予学生自主选择、交流合作的基础上,精心选择经典的、具有启发迁移作用的艺术范例,并通过对艺术作品、艺术家、艺术事件等具有明确主题目标的艺术本体内容的体验与分析,以达到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目的。”具体而言:“第一,拓宽艺术视野,扩大艺术语汇,普及艺术基本知识,多层次、多渠道地全情投入艺术感受与体验,积累审美经验。第二,健全与完善审美心理结构,开发多元智能,激发创造思维,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三,全面提高艺术修养,加强相关学科间的联系,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弘扬人文精神,完善人格品质。”

二、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思考

校园文化作为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手段,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目标,那么,校园文化如何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反思。校园文化作为高校实施教育教学和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和学界的普遍共识。不管是相关研究者,还是高校管理者和教师,从理性层面上,认识到文化育人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也在自身实践中,有意识地、自觉地利用文化的自身价值和作用,影响和教育大学生,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素养的提升与发展。但是,在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因为种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原因,导致校园文化在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欠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仅重视部分大学生的艺术素养的培养,忽视对全体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整体规划和培养提高。大学生艺术素养是新时期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不应仅仅局限于相关艺术专业和具有艺术天分大学生的培养,而应以全体大学生整体艺术素养的全面提升为目标。但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职能管理部门和教师,为了提升校园文化层次与水平,往往倾向于为少数具有较好艺术潜质和能力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遇,使其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而忽视对大多数艺术素养和能力匮乏的大学生的锻炼与培养。大部分所谓的缺乏艺术天分和才能的学生沦为活动或比赛的看客和陪衬,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或比赛更多是消极和被动的,甚至仅仅停留消遣和娱乐层面。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现象成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常态,被学校、教师和学生普遍认可和接受。

(二)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过多依赖于课堂艺术理论与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大学生艺术素养和能力的实践养成。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不仅依赖于基本理论与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练习、体验、反思和升华。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既要注重艺术理论与知识的课堂教学,依赖相关专业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与示范,更需要走出课堂,利用校园精神和制度文化对大学生耳濡目染,逐渐养成良好的艺术素养。校园文化是指课堂教育教学以外通过物质、精神和制度所营造的文化形态,通过物质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来影响和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它的形式既有静态的,又有动态的;既有文字的,又有活动的;既有参与性的,又有观摩性的。是课堂教育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是大学生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培养艺术素养的实践方式,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目前,许多高校从思想上重视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设置了系统化的培养计划和特色化的校本课程、教材,但是,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较多地依赖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视了艺术能力培养的实践性与体验性。导致大学生对此类课程的目的性和实效性的质疑。,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一方面需要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和锻炼以获得切实的主观体验和内心充盈。

(三)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未能打破学科和专业之间的壁垒,让艺术素养的培养更加生动化和丰富化。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需要文化环境作为肥沃的土壤。学科化和专业化的培养模式固然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不同的艺术素养倾向和偏好,但将其放置在校园文化背景下,其狭隘性和条块性便昭然若揭,这有悖于高校培养人才的初衷和终极目的。文化无处不在,艺术焉能固步自封。对于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也不应囿于学科与专业限制,这样容易使艺术限于刻板和教条。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不应禁锢于学科教学和专业限制,应走向校园各个角落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要有全局观,要打破学科和专业之间的壁垒。不可否认,不同学科和专业在开展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时,各具特色,与专业相关。但是,人的艺术素养是全面和相通的。作为校园文化,应在体现特色的情况下,弱化不同学科、专业对艺术的狭隘理解和认识,以人的本质需要展开对艺术的追求,通过欣赏美、创造美等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促进艺术素养的提升。

(四)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存在校园文化的同质化建设倾向,使得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脱离学校特色,成为无源之水、无土之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尊重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和高校教育教学与管理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要结合自身学校的历史发展、学校定位和实际状况,逐渐形成具有一定品牌特色和符合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目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普遍受到重视,但是缺乏高校校园文化的品牌特色和学校特点的现象却比比皆是。高校管理者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缺乏深入的思考,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的第二阵地,是将课堂艺术理论知识实践化的主要场所。通过调研和走访,我们发现,校园布局雷同、建筑翻版、文化活动类似、竞赛比赛相仿等比比皆是。千校同一、文化复制现象泛滥。上述现象映射了高校管理者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肤浅和简单化思维。这种缺乏特色的、割裂学校历史、漠视大学生实际的标准化校园文化,对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路径

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人、影响人和培养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艺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为此,在构建高校校园文化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以点带面,发挥相关艺术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引导作用,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整体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关注全体大学生整体艺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以点带面,发挥有艺术特长和专长的师生的带动作用。高校普遍存在和艺术相关的学科和专业,具有较为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高校要有意识地发挥这些教师和学生的专业特长和专长,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以他们为核心,积极宣传,促使更多的大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校园文化活动要面向全体大学生,鼓励合唱、话剧、群舞、时装展示、茶文化展示、各类摄影、书画、文学作品评奖等集体性项目的开展,并且面向全体学生组织艺术社团或者艺术活动小组,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艺术实践。

(二)加强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通过校园文化搭建多元化艺术实践的平台,共同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素养。目前,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受到高校的普遍关注,教师在各学科的专业教学中也加强了对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渗透,许多高校开设了相应的选修、必修和公选课程,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一方面加强课堂教学的艺术素养渗透和相关艺术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另外利用校园文化的立体化、全息化和动态化的形式,让大学生在课堂之外充分获得艺术体验和锻炼,积累欣赏美和创造美的经验。

(三)校园文化建设要打破学科和专业的阻隔,消除不同院系之间的狭隘性和单一性,让艺术教育走向更广泛的融通与和谐。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对全面发展是极为重要的。目前,高校学科化和专业化的培养方式,客观地阻碍了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充分培养,使得艺术教育逐渐沦为学科化和专业化的附庸。艺术教育和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是一种普及教育活动,是一种更为广泛的,较少受到学科专业限制的活动,尽管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指导,但更多地依赖个体的理解、领悟、锻炼和体验,其效果的提升要求消除院系艺术活动的狭隘性和单一性,使得艺术教育走向交融与和谐。

(四)校园文化要注重特色品牌建设,充分挖掘学校文化历史和自身发展特点,打造符合学校的校园文化,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一千个高校就有一千个校园文化”,就是说,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只要从学校的发展历史、所处区域和自身专业、师资和学生特点入手,就能找到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和品牌。这由每一所学校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决定的。如,围绕大学生和社会所关注的“双创”主题,结合高校校园文化的基础和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大赛活动,形成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的特色文化。

结语:

艺术素养和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一起,构成了人的精神世界的三大支柱。高校中,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从认识层面说,以校园文化为途径,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符合文化本身的功能属性。从实践结果看,校园文化的物质、精神和制度层面都给予了大学生丰富的、多种多样的、适切的形式和形态,既满足了身处其中的大学生对于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丰富了情感和情绪需要,又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道德观,促进个性和品格发展,扩展艺术视野和思维形态,激发创新意识和能力,增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石远鹏 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海鹏.大学生艺术素养[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09):1.

[2]王薇.大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和提升[J].企业家天地,2011(12):94-95.

[3]林坚.文化学研究引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03):63.

文化素养知识范文5

一、城镇居民科技文化素养的内涵及理论价值考量

(一)城镇居民科技文化素养

城镇居民科技文化素养的高低在实现农村小康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城镇居民科技文化素养主要指公民所掌握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经验、生产技能所达到的程度。它通常反映城镇居民接受文化科技知识教育的程度、掌握文化科技知识量的多少、质的高低以及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的熟练程度。

(二)提高城镇居民科技文化素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体现

城镇居民科技文化素养对于在其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突出意义,既反映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发展趋势对公民科技文化素养的必然要求,也突显出提高科技文化素养是公民自身的内在愿望和强烈要求。

1、科技文化素养成为城镇居民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

不论是生存的需要还是就业发展,都要求农民不断学习科技知识,掌握先进技能,只有拥有基本的科学知识,才具备一定的谋生能力和劳动技能,这样才能维持温饱和获得安全。农业生产在不断更新工作模式、革新操作技术,这都需要以农民个人的科技文化素养水平和知识能力结构的不断更新为前提。

2、科技文化素养是城镇居民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基础

现代社会,科技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从人的科学文化素养与人的身体素质的关系看,具备一定的科技文化素养对于运用科学知识来改善自身以及家庭的健康是极其必要的。公民科技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他们对生活中用到的许多工具与服务的理解。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居民科技文化素养突显危机

(一)农村劳动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意识不强,热情不高

1、科技文化素质与受教育程度密不可分。

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民勇于接受新的思想、新的事物,更容易掌握新的技能,他们希望通过现代的科技力量来改变当前家庭状况;而教育程度低的农民对科技有怀疑,加以排斥,通常仍沿袭传统的劳作方式。

2、家庭收入水平对农民的科技意识有很大的影响。

家庭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民有足够的剩余资金投入到新产品、新技术中,重视对农科知识的学习;而收入水平低的农民没有足够资金购买新的种子、化肥、农药等,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对科技知识的需求,降低了他们的学习意愿。

3、生产规模大小在不同程度影响农民的科技意识。

小农经营的农户,他们生产规模较小,对市场的要求不高,机械化的生产很少,农科技术的应用对他们的效益并没有多大影响,这导致降低了农民对新型农业科技需求的欲望,限制了农民科技意识的提高。

(二)农村科学文化教育培训的体系不健全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虽然农民对于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但目前农村教育体系还不够健全,教育体系内部存在分割或残缺,农村教育脱离实际,使农民难以完成自身素质的提高。我国的农村教育体系基本上是按照城市的教育体系建立起来的,农村基础教育从学习目的到培养目标与城市教育差别不大,主要是为了高考应试,并不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三)思想观念落后,科学精神缺失

经济发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必然引起广大农民思想、生活形态及习惯的改变。科学、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也将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开始迈入农村社会。但长期以来,受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农业模式的影响,人们眼光狭隘、思想保守,遇到困难习惯等政府“救济”而不是依靠自身劳动技能的提高来解决。在生产生活中,过分依赖过去的经验,对于新生事物不愿接受,对于某些陈规陋习不愿轻易放弃。

三、提高我国公民的文化素养对策思考

(一)加强意识宣传,弘扬科学精神

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使农民从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上适应城市文明;必须帮助和引导农民从思想上、行动上进行自我革新和改造,尽快实现对新身份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必须提高农民适应城镇文明的学习、就业和生活的能力。使农民先“乐业”后“安居”。“乐业”就需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引导农民乐于接受新事物,主动学习新知识,努力掌握新技能,帮助农民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最终使农民在城镇能够“进得来”、“留得下”、“过得好”。

(二)大力发展教育,加强培训力度

提高公民文化素养,关键在教育。要改革教育发展的陈旧体制,让人人都享有教育的权利。把教育培训与农民的经济结合,让农民解决最迫切需求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在城镇化进城中参与农村经济建设的能力。结合产业发展的潜在需求和本地的特色产品,开展定向培训,扶持本地品牌,增加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使他们尽快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先进农业机械的使用方法,使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能力得到提升。

(三)拓宽科技推广渠道,营造浓厚的科普文化氛围

文化素养知识范文6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英语;学习兴趣

1概述

自2014年“核心素养”一词提出以来,一直是教育界理论及实践探索的热潮。国内学者们积极参考西方国家教育理念,结合我国教育思想及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已经提出了不少相关的见解,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但实践总是比理论难实现,会受到各个教育环节中的各种因素影响。例如,教学的环境、教师的实践、学生的学习及教学评价等。在我国,中学阶段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来自学校教育中教师的传授,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多方面配合,这不仅是对教师教学的考验,也是对各个教育环节的考验。因此,无论理论还是实践方面,英语核心素养的研究已经势在必行了。

2核心素养的概念及内涵

在探讨核心素养之前,需要先弄明白什么是素养。素养(competence)是指透过教育情境获得学以致用的知识、能力与态度而展现出“优质教养”,强调非先天遗传的后天“教育”与人为“学习”之功能。简言之,素养就是指学生通过教育可以获得知识与能力,并用来改变自己及社会。由此不难看出,教育与素养是有一定关系的。由素养这一概念推导出,核心素养就是指素养当中最核心、最关键、最重要的部分。所以,核心素养与教育更是不可分割的“血与肉”的关系。因此,“核心素养”被誉为是课程发展与设计的关键DNA(蔡清田,2012)。现代教育理念与实践的所有环节都应该是围绕核心素养展开的,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先前的“应试教育”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而,各个学科都相继研究、总结出了自己学科的核心素养。例如,数学核心素养、艺术核心素养、英语核心素养等。

3英语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

英语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要具有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个要素。

3.1语言能力。语言学习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在核心素养理论提出以前,英语教学只是单一的强调听、说、读、写技能的重复训练,而现在的英语教学则强调学生不仅仅要具备这些基本素养,还需要对英语学习有全面的认识,对所学习的知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运用,要有表达自己思想并与他人交流见解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提高全社会的知识素养。之所以要强调语言能力而非普通的语言知识,就是因为学习英语不单单是知识的“输入”还要强调“输出”,这里的“输出”指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构建思维及表达的能力。也就是说,当学生读完了一篇英语课文要有自己的思考与想法,要做出一些有意义的反应。

3.2文化品格。国际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是21世纪公民的必备素养。英语学习不单单是学习一门语言,更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相互融合。英语在我国以及很多其他国家都是外语学习的重点,有些国家甚至还作为官方语言。因此,学习英语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化交流的手段与媒介。文化虽然给人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但是文化是可教授的。中学时期是学生养成文化意识、文化情感的重要时期,教师要对学生的文化态度进行积极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既不崇洋媚外又不自我封闭,在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大环境下健康发展。

3.3思维品质。语言与思维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例如,英语和汉语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同样一句话,汉语习惯先说重点进而补充其他附加条件,相反,英语习惯将重点放在整句话的最后,在中间加上各种定语,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进行英汉翻译的时候就容易因为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出现错误。但这种失误是可以减少甚至避免的,通过一定的英语学习,思维方式就会向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思维方式上靠拢,语言转换也就更加通顺了。有的人可能会认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并不如“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或“美术学科核心素养”那样培养人的思维。其实这种想法并不正确。例如,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就开始学习数学、英语和美术这三门学科,但并不是为了以后成为“数学家”或“艺术家”,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学习数学可以增强逻辑思维,学习美术可以增强形象思维,同理,学习英语可以增强多元思维。

3.4学习能力。自主学习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中学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英语不光要学好,还要会学。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下及时复习是每个中学生都需要养成的基本学习习惯。教师也应积极配合学生的学习。例如,课前利用微课让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努力发挥希沃白板5在课堂中的作用,利用口语100帮助学生系统复习(赵皓辰,2019)。教师积极将智慧课堂和初中有英语英语教学结合起来,构建开放性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强大的学习能力离不开浓厚的学习兴趣。初中英语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活动的设计也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以此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提升学习能力。

4英语核心素养下教育现状及问题

4.1英语教学中语言环境的缺失。英语学习环境需要校内和社会共同营造。在国内,学生主要的英语学习环境是在学校内,学校课程设计、教学设备也自然就成为影响英语学习重要因素。虽然教育界关于核心素养理念的解读已经有一定深度了,但在教学实践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在初三这样处于升学这一特殊阶段的学期,课堂效果差、学生活跃度低使整个教学环境处于沉重、低迷的状态,进而导致学习英语兴趣低下,有的同学甚至会出现厌学的现象。当然,某些地区社会上给予的教学资源匮乏、学生在社会上的语言环境中得不到锻炼,这也是导致英语核心素养实施困难的因素。

4.2教师的素养及精神出现滞后现象。英语核心素养的实施对于教师(特别是一线教师)来说确实是一场挑战。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考试成绩都与教师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需要老师既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应该具备学科创新精神。但在英语学科素养实践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有些老教师在接受新鲜理论时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学科创新意识不强,这就容易导致不同教师、不同学校同一理念实施的结果不一样,因此产生了学生之间发展的不均衡、地域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另外,部分教师在理解核心素养的理解上有偏差,过于看重知识的灌输,导致英语核心素养在真正的课堂教学中贯彻的不彻底,学生处于懵懂状态,课堂不够活跃,学生学习兴趣也不会提高。

4.3学生主体地位的意识不强。课堂教学中学生占主体是英语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一线教师的英语课堂不能够完全的将核心素养体现出来,学生也还是“为教师论”的思想。具体体现为:课堂上教师只是简单地引导学生大量输入,设置大量的输入环节的活动,而输出活动却相对较少。学生也只是简单地跟随老师的讲课步骤读单词、读课文、记语法等,对于读过的课文没有自己的思考及想法。这就容易造成学生主体意识薄弱,课堂氛围不够活跃,核心素养体现不强,进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学习能力低下等一系列问题。

4.4教学评价环节不受重视。完善教学评价系统是英语核心素养在教学环节的重要步骤。部分教师仍然存在着“教学活动就是简单的教与学”的这一错误思想,这是忽略了教学评价的重要性。例如,部分教师在教学进行前只是简单地备课而忽视诊断性评价的作用,这就容易导致教学环节脱离学生生活而成为无意义讲授(meaning⁃lessteaching),进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也要进行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容易导致教师获得反馈不及时,无法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弱点。

5围绕核心素养展开的有效策略

5.1创设语言环境,培养学生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基础环节。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听、说、读、写技能培养的最好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接受能力强、掌握知识牢,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特点,积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例如,在课堂讲授时,教师应进行全英授课,可以从最简单的课堂问候、课堂指令开始进而慢慢增加课堂英语的比重,保持学生在英语的大环境下学习。另外,课堂上教师尽量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例如,在讲授沪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VisitingtheMoon.Reading部分课文后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说一说假如自己进入太空,自己的行程应该是怎么样的,会看见什么、感受到什么,再找学生为代表进行分享,教师在学生发言后进行补充。这种语言情景的活动不仅新颖而且十分有趣,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潜在课程也是影响英语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因素。物质环境中,校园规划、校舍设计、教室安排的作用都是不容小觑的。例如,教室的桌椅排列是圆形的,应该更有利于小组讨论与研究。根据杰克逊的《课堂生活》(LifeintheClassroom)得出学生多、校地小、资源少会影响学生的“期待”,考验其耐心(Jackson.1968)。因此,学校资源及环境的设定都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提供便利。

5.2重视教学过程,培养思维品质。教学过程的逻辑性与连贯性能够促进思维品质的养成。现在普遍存在的教育理念是只看重考试的分数,而学习的过程就自动被忽视了。其实,好的教学过程不仅能够使学生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而且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自我梳理也有重要的作用。例如,音标的发音及书写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但却总是被教师忽略,即使学习也只是一带而过,并不会进行系统的讲解与练习。这就会使得学生的英语基础不牢靠,在往后的学习中也往往会因为音标的问题烦恼,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养成。再者,处于上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对于老师讲授的东西接受快,中下等的同学思维能力差,接受知识慢。这就要教师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品质都能够得到发展。

5.3深究课堂文化意识,培养文化品格。文化意识及品格的培养是初中英语核心素养教学的重要任务。与其他学科核心素养不同的是,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处于中学时期的学生,应该做到正确看待古今中外的文化差异,在学习我国优秀文化时,尊重他国文化,养成健康的文化意识(王学贤,2017)。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带有文化意识的课堂以积极、轻松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乐趣。例如,在讲授沪教版七年级(上)TravelingaroundAsia.前,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你最想去中国的哪些地方旅游?为什么想去这些地方?通过这些问题的回答让学生对国内的文化场所有个大致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Reading部分时,让学生对人民广场、外滩和豫园进行对比,让其形成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碰撞,让其明白,即使是同一个城市也会有文化的差异,感受文化的力量。

5.4完善教学及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在英语核心素养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式,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并使其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具体体现为:在讲授听力课时运用探究式教学,将每个人听到的内容在小组之间进行讨论,每一名学生都要参与其中,让所有学生都得到锻炼。另外,在讲授阅读课时运用任务型教学与分层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阅读开始前,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积极思考。讲解课文时,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带有主观思想讨论的观点进行讨论;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老师可以设计一些课文朗读之类的简单的活动。这样既提升了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兼顾了教育的公平性。系统的评价体系能够帮助教师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利于教师及时修改教学环节。首先,教师应该积极使用过程性评价,以便于对于学生反映差的知识,在第二节课开始前及时进行补充或再次深入讲解。其次,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最后找到最高效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5.5增强教师专业素养,培养创新意识。教师是新理念的接受者和实践者,其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新理念能否顺利实行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着教师对知识的理解与讲解水平的高低,进而影响着学生学习成果的好坏。例如,一位英语教师对非谓语从句的理解不够深刻,导致学生在答题时遇到谓语从句和非谓语从句杂糅的情况时不能很好地进行判断。如果学生基础知识都掌握不好的话,那么对于新形势下的课堂活动也不能很好地接受,进而影响着英语核心素养的发展。另外,教师必须时刻关注着所教授学科的最新理论研究,并且要有创新精神与终身学习的能力,对于新兴理论及时了解并积极实施。

参考文献:

文化素养知识范文7

[关键词]高职;医学生;文化素养;路径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所继承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积淀,更是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的智慧结晶。其中,在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知行合体、学以致用的实用精神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广大人民的病痛,抚慰人们心灵的创伤。目前,在医护类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普遍存在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相应技能培训,而忽略了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严重影响了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很容易让学生的民族情感、社会意识和国家观念淡化,所以提升医护类高校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提升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必要性

(一)提升爱国精神和医学道德

当前大部分医学生在毕业之后都选择从事医疗卫生工作,而这个职业直接决定了医学生在今后必须承担起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和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职责,所以需要全面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尤其是当前大部分医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习惯了老师的包办,缺乏忧患意识和个人责任感,以及社会责任感。因此,通过提升医护类高校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能够有效增强医学生的忧患意识,逐步增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精神,让其形成高尚的医学道德。

(二)强化学以致用的实用精神

医学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医学的发展也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革新的知识内容。对于医学生而言,通过深入学习医学知识,主要是为了增强自身的临床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医学生们应该强化学以致用的实用精神,学会活学活用、边学边用,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医学生们应该明白,创新思维主要来源于实践过程,所以需要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善于思考、勇于探究和创新,充分调动学习欲望,逐步增强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使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紧密联系起来,逐步投入到临床医学中。这样能够让医学生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去发现新知和运用真知,最大限度增强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优秀的传统思想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

(三)培养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在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医学领域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应用方面的内容也得到了更好发展。但是,在当前的医学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所以需要医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的终身学习能力,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内容。同时,还应该不断强化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让医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逐步形成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和独立自主的人格,充分激发医学生坚韧不拔的精神,有效提升医学生的进取意识和奋斗精神,让医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应对困难。

二、培养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现状

提升医护类高校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当前培养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一)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接受度不够

中华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当前大部分医学生对传统文化始终保持肯定的态度,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弘扬保持着乐观的态度,这样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依然有部分医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认知不够深入,严重影响了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

(二)医学院校课程开设形式单一,无法满足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提升的要求

为了能够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便需要各个学校、家庭和现代社会的共同作用,为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当前医护类高校所开设的课程、课时设计和教学内容等各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关于传统文化的教学课程时间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同时,当前高职院校所开展的传统文化课程形式非常单一,这便与医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形成了较强的反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迫切学习需求。以江苏护理职业学院为例,当学校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所开设的传统文化类的课程主要涉及《中国传统文化》《语文》等,所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了一些网络选修课程作为提升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拓展和补充,但是依然难以满足医护类学校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需求。这主要是因为医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任务重,学习时间紧,导致学习压力较大,学生对于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比专业课程较低,所以难以让医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对于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产生共鸣,导致医学生的思想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始终停留在“有所了解”的状态中。

(三)医学生对传统医德了解不深入,影响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

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优良的道德传统成了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重要核心所在。传统的民族文化思想的核心就是优良的道德传统,其主要涉及诚实、谦逊和仁义等。因此,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应该让优良的传统道德不断发扬光大,避免医学生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而产生负面情绪,以便更好地应对传统道德教育内涵的挑战。但是,在当前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只有少部分的学生认识到了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的重要性,这也严重影响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

三、提升高职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策略

(一)增设传统文化相关课程,丰富传统文化教学内容

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中主要涉及现代文学、历史、哲学和伦理范畴的人文科学知识点,这些都属于人文核心素养的范畴。因此,在医护类高校医学生的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合理地将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其中,应该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课程设置的重要性,除了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外,还应该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文化》《文史知识》《唐诗宋词赏析》等传统文化内容纳入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通过全面调查当前高职医学生在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中的现状,合理的调整课程安排,合理地将医学生的专业课程与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除了开设单纯的传统文化选修课程之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中国医学发展史》《中国古代医药文化》等选修课程,有效丰富传统文化教学的内容,促使医学生能够在良好的人文发展背景下,有效拓展医学生的专业视野,开阔医学生的思路。这样不但能够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而且还能够最大限度增强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促使医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建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为了最大限度提升医护类高校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便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合理建设隐形课程,让更多的高职医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传统文化主题校园活动中,如传统文化、传统医德修养、文化沙龙,以及关于传统医德的讨论论,如茶道、京剧和汉服等社团活动,从而为高职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提升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这样通过积极的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能够让广大医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接触更多的传统文化艺术,促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传统文化的内涵,让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将传统的文化精神直接内化为自身的意志品质和道德修养。这样有利于医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审美情趣。医护类高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地将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与传统文化传承紧密结合起来,合理的设计传统文化的校园传承和研究中心,始终坚持立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点,积极的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文化知识讲堂,并合理的设计一些传统文化发展的工作室,让其成为提升医学生传统文化素质的重要平台。同时,医护类高校还需要充分发挥社团的作用,积极的指导学生成立“杏林”诗社、书画协会、梨园风戏曲社,全面拓展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从而最大限度提升高职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三)引导医学生积累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提升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通过全面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广大医护工作者的人文情怀、人道主义精神、职业道德与规范,具有一致性的特点。因此,通过提升医护类高校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情怀,能够促使医学生们更加深入的理解相关的哲学道理,逐步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能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引导医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汲取丰富的人文精神,让医学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的思想能够更好地对接起来,让其真正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医学生在掌握自身专业知识点的过程中,还应该强化自身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不断拓展医学生自身的传统文化内涵,最大限度提升医学生的传统文化内涵和职业素质,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临床中的各种复杂问题。总之,传统文化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对我国医护类高校的医学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在医护类高校医学生的日常教学过程中,作为传统文化课程老师和专业课教师应形成合力,不断地进行探究,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与医学教育内容的融合点,纳入课程思政教学创新,以便能够在增强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有效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有效提升医学生的职业品质,让其能够更好地应对临床中的各种问题,成为具有民族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医护工作者。

参考文献:

[1]陈术合,张磊.校园文化建设对高职医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研究[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

[2]张丽霞.顺应时展,提升医学生文化素养[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27-28.

[3]尚鹤睿.加强医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探讨[J].广州医学院学报,1998(6):28-31.

[4]刘佩健,张陟遥.要进一步加强医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3):42-43.

文化素养知识范文8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通过声音演绎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具有独特的人文魅力和感染力,因此,音乐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大学音乐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优雅气质,还提高了学生的审美。人文素养是指人的文化素质与修养,人文素养是一种人文精神,也是一种人文系统[1]。没有感情的音乐,是空洞无力的,音乐教育与人文素养的结合,是学生必备的素养,也是音乐教育的需要。大学音乐教育作为必修课程,是人文素养的重要体现,作为本专业的学生,不能只熟悉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要汲取音乐艺术更广的人文知识。本文主要基于人文素养阐述,希望能为高校大学音乐教育中更好的融合人文素养提供有价值的教学经验。

一、高校音乐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需要

在当前教育形势下,高等教育体系对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重视,综合素养的提升不仅包含专业与文化素养,还包含心理及人文素养。音乐教育作为重要的艺术类学科,对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人文素养又能促进音乐教育更好地开展教学。基于人文素养的基础,学生才能对音乐内涵有更深的理解,不只是停留在声音的表面,而能够领悟音乐的魅力。人文素养也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是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需要,随着各学科的发展,学科间的渗透与交叉越来越紧密。为社会培养具有过硬综合能力的音乐人才是高校音乐教育的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顺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进行改革,更好地培养优秀音乐人才。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现阶段,大学生主要偏爱流行音乐,而流行音乐内容多样化,不止有正向宣扬情感的,也有一些消极暴力内容,需要学生对内容进行辨识。尤其是互联网背景下,学生能够接触的内容更加复杂化。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够帮助他们辨别音乐的优劣。人文素养不仅丰富了传统教学形式,还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音乐内涵,发挥思想教育作用,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音乐中包含人文内涵,其反映了社会现象、人类情感等,在音乐教育中通过宣扬正能量,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与人生态度。在音乐教育中,将专业教育与人文素养相结合,渗透到专业教育的方方面面,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三)提升学生的自信心音

乐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具备很强的心理素质,不同于普通学科,对于心理素养有相应要求。尤其是在音乐表演时,面对听众,将曲目表演出较高水平,需要学生自身具有很强的自信,坚信自己对于艺术,对于作品的理解,才能将音乐的艺术魅力展现出来。如果在表演时不够自信,或者换一个角度来说,不自信通常来源于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够。教师在开展音乐教育时,加强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学识,加强精神文化价值观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面对挫折时,树立克服困难的自信,锻炼学生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

二、高校音乐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一)扭转传统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中,采取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教育理念较为陈旧,在音乐教育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扭转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时要将价值观与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需改变传统教育教学理念,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技能与专业学习,要先改变理念,用现代教育理念观,重视学生的个人特点,培养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基于人文素养培养的视角,将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革新教育模式。另一方面,传统教学都是根据教材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往往是填鸭式的教学,教师是主体,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别说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学生的兴趣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要重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针对性开展人文素养的培养。首先,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小组教学法、微课教学等,通过新颖的方式将音乐教学内容进行动态化呈现,还可以让学生观看精彩作品片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音乐人文素养的认识,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尤其是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更是为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思路。微课是现代教学中应用较多的方法,将优秀作品或者作品的重难点,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呈现,配合教师的讲解,既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又提高了教学效率。其次,在教学中,增加人文素养教学案例,如音乐鉴赏课,要提前备课,将这首音乐作品对应的音乐文化背景、音乐特点等引入到课程中,加深学生对文化价值与作品内涵的深入了解。再次,教师自身也要加强学习,积极创新,更好地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二)优化课程设置

在当前音乐教学中,大多数高校都是重视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轻视人文素养,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中,没有将人文素养纳入课程教学目标中来,导致出现这样的现象,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因此,为更好地开展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需根据当前学生实际情况,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首先,构建以人为本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2]。课程设置是个重要的环节,结合教学任务,将人文素养融入其中,要求音乐教师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将音乐内容可与人文素养融合的部分合理安排到课程中,如历史、文学和哲学、音乐的发展史、不同地域音乐欣赏等,实现在教授音乐知识的同时,达到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目的。课程体系的设置,适当提升人文素养的比重,增加学生表演与实践环节,更利于培养人文素养。其次,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以专业技能知识为基础,有意识地将人文素养教育尽可能地融入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并不是独立的内容,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并影响学生。最后,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分配在哪个阶段,而是融入教学的每一个阶段,逐步开展实施,让学生意识到人文素养对于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要作用,加强自主学习,更有利于落实人文素养实施计划。总而言之,教师要不断在音乐教学中挖掘人文因素,音乐本身就是人文情怀的艺术,适当增加人文因素的比例,确保课程设置能够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任何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都需要一支素养高、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教师是高校音乐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教师是教育的根本,教师本身人文素养不高,很难确保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是重要策略。首先,要注重教师队伍建设,为教师提供培训、对外交流的机会[3]。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需要不断更新,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保证人文素养培养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扎根。学校可采取多种形式:第一,鼓励教师走出去,支持教师进修学习等;第二,要鼓励教师积极创新,设置奖励制度,对于在人文素养科研或者方法等方面有创新的教师,要采取精神或物质激励,起到示范作用,营造创新的氛围。第三,为教师搭建交流平台,如邀请行业内优秀教师开展讲座,与优秀的人多接触,提升他们的能力。其次,高校要适当提升音乐教师的准入门槛,设置较为公平的选拔考试进行招聘,让高校音乐教师队伍具备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适当招聘优秀教师,作为学科带头人,团队共建,打造一支优秀的综合素养高的师资队伍。再次,教师自身要加强学习,提升自己在人文素养培养方面的认识深度,主动涉猎多学科知识,丰富音乐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内容,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的自身学习很重要,教师亦师亦友,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教师自身知识渊博,就是一种教书育人的方式,这种影响更加深远。另外,学校也应加强对教师的考核。考核是一把双刃剑,有奖励也有惩罚,考核的目标是为了鼓励优秀进步者,同时也为了督促原地不动者。客观公正的考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四)注重人文素养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人文素养的培养,并不是撇开音乐专业教育单独教学,而是根据专业教育特点、当前学生现状,将专业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融合。无论是从教学知识点,还是加强学生音乐作品表演能力等方面,都要将人文素养渗透进去。在知识点渗透方面,从课程设计开始,将音乐作品的文化精神内涵与学生的人文认识结合,引导他们认识人文素养的意义,增强学习兴趣。同时,多开展人文素养音乐教育活动。大学音乐教育环境与方式相对比较自由,教师可定期开展人文素养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的内涵,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促进人文素养的提升。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音乐节活动,去当地比较著名的音乐文化地点开展活动,让大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与文化内涵。这种将课程学习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熏陶音乐文化,提升人文素养。教师也可以在班级里开展以人文素养为主体或者为基础的交流会,在音乐学习中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另外,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参加音乐表演,培养自己的综合素养,更是表现人文素养的机会,而且比赛中,可以让学生审视自身不足,有针对性地去补学补差。人文素养不是一种“通识教育”,两者的融合,实际上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使学生在开展学习、应用、音乐创新的活动中,或者是在探索人类精神,关注人的本性一些人文活动中,能够受到两种精神指引,让音乐素养与人文素养协同发展。另外,注重开设富有区域特色的人文实践课程,帮助学生从本地的风俗习惯中,学习人文知识。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加音乐鉴赏

教育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素养教育单独作为内容或者课程较难展开,文化需要熏陶,人文素养包含的方方面面更加需要潜移默化地影响。与人文学科教育相比,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培养的人文素养更加全面。音乐教育中人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开展。校园文化在加强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高校可定期组织人文教育主题的音乐讲座,讲座形式可以多样化,让学生参与到讲座中来,认识到学校对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视,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其次,高校可定期开展音乐活动,如音乐节,利用学校资源,邀请具有一定声望的本地艺术家作为评委,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通过舞台表演,彰显音乐艺术魅力,能够鼓励学生不断进行艺术创作,提升人文素养。再次,学校可鼓励学生进行社团建设,通过丰富的校园艺术活动,实现学生音乐专业技能与实践的结合,体现音乐中的文化内涵,提升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高校能够开展的校园文化建设还有多种形式,主要是为了营造良好的氛围,熏陶学生的人文素养。校园文化建设逐渐得到高校的重视,是重要的精神文化建设,可将音乐教育中的人文素养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融合开展。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