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策划范例

文化艺术策划

文化艺术策划范文1

【关键词】创意;策划;群众艺术文化活动

一、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概述

现阶段,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类型多样化。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人们的艺术文化生活观念也在不断转变,由之前的相对保守模式逐步转变为内容丰富、形式和类型多样化的群众文艺活动。第二,公益性突出。大部分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基本上是由不同的社会群体组成,他们都是根据一定社会主体和共同的发展目标来进行文艺性的活动,因此具有较强的公益性特点。第三,内容大众化。目前,大多数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都与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比较注重对群众的精神文明和文化素养的培养教育,所以其内容也更加大众化。群众文化的重要价值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区域性、地方性特点突出。大部分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区域内开展的,这对于推动地方文化艺术的发展、将更多积极向上的地方文化正能量传递给更多的群众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有助于更好地维护地方政府形象。在实际的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推动过程中,政府部门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引导和组织各项文化艺术活动开展、推广的重要角色,因此政府部门通过开展多样化的群众艺术文化活动,对于提高政府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提升政府形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创意性

(一)忠于原创

当前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在空闲时间参加社会文艺活动的时间也在相对减少,如何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参与多元化的社会文艺活动中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忠于原创则更加符合文化艺术活动的要求,通过集思广益,在相对轻松愉悦的氛围下为群众打造更具有新颖性和创新性的文化艺术活动,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感受文化艺术活动所带来的快乐。

(二)资源整合与创新

在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组织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整合社会资源,就需要组织团队不断地做好现有资源的整合与创新工作,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群众文艺活动的表演当中,敢于突破和创新文化活动的表演形式和内容,让群众切实地参与活动的策划和表演当中去,从而共享文化艺术活动的成果[1]。

(三)扩展文艺活动思路

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与其他文化艺术活动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民众在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群众的基础性更加牢靠。因此在举办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当中就需要集思广益,不断扩展思路,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其他成功的文化艺术活动的经验,丰富活动内容,从而为群众打造独具中国特色、符合群众文化生活的文艺活动。

三、策划出符合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文化艺术活动

(一)以群众文化艺术生活需求为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

基于群众文化艺术生活的特点,大部分的文化艺术活动举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满足群众不断日益增长的文化艺术生活需求,对此就需要在活动举办和开展之前,举办者要做好实际的走访和调查工作,深入到群众的日常文化生产生活中去,真切地感受和了解群众的实际文化需求,进而才能策划出符合群众审美和需求的文化艺术活动。

(二)结合自身需求制定开展文化艺术活动

当前有不少地区在举办文化艺术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着偏离自身实际需求的问题,这不仅会造成资源上的浪费,同时严重偏离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举办的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为了进一步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实际的艺术活动策划过程中结合自身活动主题的需求,制定和设计符合主题活动的规模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进而达成提升群众文化艺术审美价值的目标[2]。

(三)准确定位文化艺术活动主题

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与大杂烩的艺术活动不同,其不仅有明确的文化组织形式和方式,同时大部分活动策划的内容都是围绕着既定的主题活动来进行和开展的。因此组织在进行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策划的过程中需要在满足群众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准确地定位文化艺术活动的主题和内容,科学、合理地进行实际的考察和策划,不断创新文化内容,为群众组织和策划出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化的文化艺术活动。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文化生活内容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文化艺术生活形式融入人们的日产生产生活当中,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需要组织者在文化活动开展之前深入地做好群众需求的走访和调查了解工作,同时需要不断地明确活动主题的策划和制定工作,为群众呈现出更加丰富多样化的艺术活动,进而促使群众的文化艺术审美价值实现大幅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陆明.浅析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与创意[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104-105.

文化艺术策划范文2

【关键词】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创意与策划

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精神文明建设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充实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也可以有效地推动社会的文明发展。而现阶段的艺术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意识,无法发挥其积极地推动作用,因而对改进其创意与策划的措施研究迫在眉睫。

1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性

进行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进程,既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于文化艺术生活的精神需要,也起到了一定的教化作用,为和谐社会的建立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充实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现代化社会的快节奏发展,致使人们的生活压力巨大,多样化的文化艺术活动可以有效地释放人们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在参加艺术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观看他人的演出或者自己进行演出,进而更好地放松身心,从而更有效率地进行学习和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更好地促进了积极健康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都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有机结合,促使人民群众更有效地对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的探索,培养人民群众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更致力于创建和谐的健康文化的传播氛围,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面貌和正能量文化素养。

2改进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创意与策划措施

2.1创新群众文化内容。现如今是信息全球化的时代,群众通过互联网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浏览和查阅,因而传统单一且不符合时展潮流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不能充分调动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性,无法对群众产生有效的吸引力,因而有必要对群众文化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创新,从而更加有效地推动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只有不断丰富充实其内容,才能更好地调动群众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积极性,在最大程度上发挥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激励鼓舞作用。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不应该只注重形式,应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立足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联系当地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当地的特色文化内容进行不断地钻研探索,将文化艺术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进行发展与创新。隶属于文化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对文化艺术活动的内容进行开拓和创新,做到与时俱进,逐步为文化艺术活动增添新颖的元素,更加有效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迫切需要。

2.2优化艺术活动资源。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促使文化机构在进行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过程中,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对艺术活动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借由对这些综合资源的科学化、合理化配置,卓有成效地举办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联系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将文化工作人员的优点和掌握的现代化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做好深入地实地考察,落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指导理念,充分调动本地区拥有高层次文化涵养的人民群众积极地参与到艺术活动的创意与策划中来,从文化活动的多个领域,比如歌唱、跳舞、书画和武术等方面举办符合专题的艺术活动[1]。与此同时,文化部门还应积极主动的寻找适合的企业和商家进行文化活动的共同合作,对社会资源进行充分开发与利用,用以更加有效地提升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质量和效果,逐步提高本地区文化艺术活动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例如,甘肃省某地区致力于发展形式内容均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组织当地的人民群众参加文化艺术活动,宣言健康文明的文化生活方式,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和节假日,开展文化巡回演出、文化旅游节、篮球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紧跟时展的步伐,对艺术活动的内容进行改进与创新,促使人民群众欣赏更加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有效地推动本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进程。

2.3完善文化艺术形式。在对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创意与策划的措施改进过程中,相关的文化部门应结合当地具体的文化活动开展的情况,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进而对文化艺术活动的形式进行不断地完善与创新。当地的文化部门应依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基础,联系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文化艺术内容和形式[2]。同时还应对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思想进行明确的定位,科学化地实地考察,进而制定出符合人民群众真正需求的主题活动,为人民群众策划形式完善的、内容创新的文化艺术活动,更加有成效地提升人民群众的综合文化素养,增加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乐趣。为了促使文化艺术活动的形式更加完善,文化部门的管理人员还应将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与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行有机地统一,立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文化需求,利用先进的技术方式,促进文化艺术形式的完善与创新。例如,甘肃省某地区的文化部门,对现代化先进的信息技术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与利用,通过新兴的社交媒体软件,比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等对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形式进行创新,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群众的书画与摄影展览,更加有效地带动了群众的活动参与度,更好地完善了文化艺术形式。

3结论

综上所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可以充实人民群众的日常文化生活,提升其文化素养,更加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改进活动策划的创新措施,做到与时俱进,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和时展的步伐紧密结合,以期不断推动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红伟.浅析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创意与策划[J].下一代,2019(2):1.

文化艺术策划范文3

【关键词】文化艺术活动;创意;策划

一、引言

社会的和谐稳定离不开先进科学的群众文化艺术,它代表了整个社会的功能和意义。而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现也让群众文化扮演了文化传播者的角色。活动可以通过戏曲、表演、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通过统筹安排,精心策划,突出活动的特色,如何体现文化艺术活动的创意性,也是工作者们密切关注的内容。

二、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创意性原则

创意性是活动策划的基本前提,也是文化内涵的一种体现。创办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活动当中,创造社会效益。因此,从活动策划的原则来看,应该着重群众体验,分析如何让他们主动融入活动中来。

(一)创新性与社会性的融合。创新性与社会性的融合即通过现有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新和发展。以都江堰市的文化艺术产业为例,常年举办的各类艺术展是无声的美学教育,参观者不乏大家,也有普通村民。画家村的文化气质带动聚源镇陶艺、工艺品、教育等产业的兴起和成形,充分利用这种资源优势,加快场镇业态培育,不断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旨在打造旅游特色街区。可以看到,这就是文化艺术活动的创新性体现,将传统的文化与现代艺术作品融为一体,群众也可以在自由的氛围中了解到当地的文化背景。网络时代,当代社会对于群众文化的要求不断提升,充分整合资源,实现创新可以更好地适应这一模式。以传统的展览来看,日常的展览是一种单方的景色展示,观众也仅仅通过观赏来了解展览物的特点。但通过网络渠道,例如微博点赞、网页投票,将这些内容展示于公众平台之上,就可以提升其知名度,将文化艺术活动的魅力体现出来。

(二)借鉴和类比。在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策划方面,可以与已经成功的活动案例进行对比,再结合自身的发展规模和特征,打造出适合于区域内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方案。例如,2010年5月,第九届在中国艺术节举办的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的评奖活动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办,多个节目和群众文化项目受到了高度赞扬。此时,浙江省群众艺术馆充分地利用了这一优势,推出了一轮文化下乡活动,将一些优秀的群众文化类节目融入乡村生活中,与基层群众进行了零距离接触。因此,可以看到项目活动策划的成功在于它了解了群众的需求,合理利用了文化活动的优势,这也可以成为日后策划活动的重要参照标准。

(三)原创节目。为了从根源上改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模式化、固定化,就需要相关单位立足实际,探究原创节目的现实意义。所有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且并不需要担心这些看法是否具有可行性。尤其是在网络时代,不妨将这项工作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深入基层群众之中,了解群众喜欢的活动,了解他们生活中的乐趣所在,才能针对性地改进文化艺术内容,策划出更多具有原创性的节目创意,也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现实要求。

三、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策划模式

方案策划实际上就是为了展现出活动特色而进行的工作。无论是企业还是相关单位开展项目,都需要进行细致策划然后再进行决策。而群众艺术活动同样要遵循这一原则,无论是从活动的目的、方式、设计还是实施,都需要进行合理规划。

(一)明确活动目标与受众需求。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并不是简单地进行各项艺术演出,实际上它有着非常清晰的活动定位。以上文提到的浙江省群众艺术馆举办的下乡活动为例,它的目的在于将优秀的群众文化带到基层,让文明赞歌流传于乡村之间。试想一些优秀的艺术节目如果在获奖后都束之高阁,那么文化艺术活动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相反,当策划者们能够充分了解活动的目标与受众群体的实际需求时,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策划活动。实际上,浙江省群众艺术馆举办的这次活动还得到了《中国文化报》等高端媒体的重点关注,文化艺术活动的热潮非但没有随着颁奖结束而退去,反而实现了顺流而上,创造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这也是活动策划的重要模式。

(二)立足于实际条件。虽然活动目标与受众群体是策划活动首要的考虑内容,但活动同样要立足于实际条件,包括人力资源、成本、消耗、后期保障等多个方面。一个完美的活动策划应该从活动开始直到活动结束都进行合理策划,并通过有效的管理方式来实现内部分析。对于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来说,并不需要刻意追求场面与规模,相反,要注重活动的内涵和影响。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和策划应该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以自身条件为基础,判断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才能真正地提升策划水平。

(三)注重协调宣传。策划过程中需要进行协调和宣传工作,才能提升活动的质量。工作人员应该深入到基层群众当中,采用各种宣传模式来调动群众的参与性。尤其是在网络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更全面、更细致地了解群众文化活动的内涵和优势,才能提升群众参与度。另外,在组织过程中要始终注重群众文化活动的核心思想,有效地围绕主题设计活动方案。例如杭州市上城区挖掘各种形式的艺术人才,组建专门的文化骨干人才队伍,积极组织创作市民群众喜闻乐见,参与性强的小品、戏剧、曲艺、音乐、舞蹈、演讲等文艺作品,这也是深入群众宣传的结果。

四、结语

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是提升文化发展活力的重要途径,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可以发挥关键的作用。相关工作者们需要有意识地在创意与策划两方面入手,将其融入活动内容之中,紧跟时代脚步,促进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未来的发展,满足人们不断提升的精神需求,实现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吉孜哈土.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创意与策划探讨[J].大众文艺,2015(22):10.

[2]蒲实.社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管理与创新——以湖北省黄石市黄印村社区为例[J].当代音乐,2016(7):97-98.

文化艺术策划范文4

【关键词】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举办创意;策划

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对人民群众的思想生活具有良好的教化促进作用,不仅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还能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当前我国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形式相对单一且内容上与民众真实需求相差较远,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更无法从活动中受益[1]。因此需要从人民群众实际精神需要出发结合地方特色,提出更具价值的活动创意与策划方案,不断创新思维与观念丰富活动形式与内容,吸引群众参与活动实现更好的活动价值。

一、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群众生活的丰富性

随着时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同时生活节奏明显加快,这也给人们带来了较大的精神压力。因此为帮助人们缓解紧绷的神经,释放精神压力,需要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丰富人们的生活,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在忙碌的生活背景下,通过组织文化艺术活动,不仅可以帮助群众充实业余生活,还能满足人们对艺术文化的追求和需要,通过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人们可以近距离欣赏喜欢的艺术作品和文化表演,也可以成为表演者,在满足自身艺术追求的同时,将文化情怀传递给每一位参与者。不仅可以在群众中传递文化与艺术的火苗,加强情感交流,同时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二)提高群众的文化修养

在我国各地文化艺术普及活动纷纷开展起来,主要以博物院、文化馆等机构的建设实现,各地文化艺术机构通过举办艺术节等各种活动,让人们积极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感受文化艺术的熏陶。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不仅可以丰富群众生活,同时还能拉近民众与艺术的距离,将文化艺术的精神与魅力带到群众身边,在感受艺术的同时认识更多的艺术,提高群众的文化修养[2]。

(三)提高文化凝聚力

当前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从形式与内容上,通常与传统文化和公益活动相结合,旨在向人们传输积极向上的文化内容,提高群众的文化凝聚力。通过传统文化艺术的宣传与尝试,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为人们展现我国灿烂的历史文明,激发群众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认同感。我国传统文化具有极高的民族精神内涵,公益事业则表现出极高的社会正能量,在多角度的融合下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将正能量与文化有机结合,不仅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建设,更能让群众在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下,提高文化凝聚力。

二、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原则

(一)与实际情况结合

群众文化艺术活动首先要从现有实际情况出发以活动主题为中心,结合所需场地空间、活动成本以及参与者的具体情况,多方协调来实现。文化艺术活动的举办目的是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和文化艺术追求,因此在进行活动创意与策划工作时,不仅要结合现有硬件条件和各方面资源情况,还要以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让活动内容与主题满足人们的真实需求。

(二)紧靠群众生活

艺术诞生于人类生活与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因此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从主题和举办形式上要紧靠群众的日常生活,以为群众服务为目的切实深入民众生活与生产空间了解群众需要,从而实现满足群众艺术文化需要的活动目的。此外要将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与群众自身结合起来,积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活动的内容与灵感要来自于群众,更要服务于群众。在组织与筹划时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展示居民文化风貌与精神魅力,从根本上促进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在基层扎根生长。

(三)围绕群众艺术需求开展活动

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是以满足人们对艺术与文化的需要为主要目的,满足群众的精神需要为目标,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活动丰富民众的业余生活。对此需要各单位与机构在组织筹划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时,充分了解和研究群众的实际精神文化需要,在组织活动时将群众的需要进行考量,任何活动围绕群众的需求开展。相关机构和单位举办文化艺术活动不能只按照机构为主进行,而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对群众的生活生产进行调研挖掘真实需要。以举办活动为目的开展的文化活动并不能实现文化艺术的预期目的,空有形式并不能实现艺术文化健康传播的效果。因此,各文化机构在活动要开展结合群众日常生活具有针对性的艺术文化活动,吸引群众参与到活动中并能从中受益[3]。

三、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创意与策划的基本方式

(一)加强创新重视程度

传统单一的文化活动开展形式,不仅无法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甚至使民众产生审美疲劳,因此在开展文化艺术活动时,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通过新颖的主题、形式、内容吸引群众的注意,方能发挥出文化艺术活动的价值与意义。现代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精神需要有了更高的追求,但传统形式的活动并不能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因此,应根据群众的实际需求,结合现有情况和主流意识,发掘更深层次的文化精神与内涵,通过创新的创意与策划,满足群众的文化艺术需要。

(二)合理整合资源

各相关机构在组织文化艺术活动时,要通过对活动主题和形式的分析,整合现有资源,对已有人力资源、设备、场地以及其他各项技能等进行科学合理地配置,通过资源整合构建一个高质量的文化艺术活动。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因此各组织机构需要从现有资源出发,将所具有的技术、设备等与活动内容最大程度地融合,以实现活动完美呈现的目标。同时各机构还应积极联系商家企业等,进行合作交流,通过社会资源的引进,提高文化艺术活动的质量和效果,起到更好的活动价值。

(三)加强交流吸纳优秀经验

近年来,各地举办了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其中涌现了很多非常成功的活动案例,因此文化机构在组织开展艺术活动时,要积极借鉴和吸纳优秀的举办经验,取其精华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综合开展有效的文化艺术活动。通过其他地方经验的融入,不仅可以对本地情况更加有效地利用和整合,还能创新活动形式与内容,既提高文化艺术活动的吸引力,又能开拓群众视野,推进文化艺术繁荣发展。

四、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创新创意策划策略

(一)利用先进文化实现良性引导作用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推进社会教化的作用,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还能为精神文化建设提供重要推进作用。因此在活动策划时,要利用先进文化加强对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不仅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合,还要将文化精神渗透到活动中,提升群众对文化的认识与重视程度。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因此要从中提炼经典元素融合群众实际需要开展活动,进一步发挥先进文化对社会文化氛围的引导作用。

(二)创新活动组织结构

时代的发展促使群众文化艺术活动需要不断创新改革,顺应社会发展趋势采用新形式新思想提升活动效果。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包含相关文化机构组织的不同人员,为实现活动目标需要,从结构上对活动组织体系进行创新性管理,打破传统组织载体产生的不足之处,保证人力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三)加强活动内涵

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的知识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文化艺术的了解和鉴赏能力也有了大幅度提升。因此文化机构在策划组织活动中,要注意活动的文化艺术内涵,提高群众的艺术感受,这样才能实现满足群众对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组织机构不断丰富活动内涵,从根本上提高活动的文化价值与举办意义,更能让群众感受文化的力量与魅力。

(四)提高群众文化艺术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涌进人们的生活,文化艺术的影响也并不完全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不仅要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更能为民众提供健康的文化意识,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将文化活动与群众生活和社会事业相结合,提高群众的文化艺术意识。同时相关工作人员也要着眼于工作需要与自身发展积极学习,培养自身艺术素养,为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民众生活,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各相关单位机构要提高对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视,从实际出发立足于服务群众的原则,创新活动形式与内容,合理策划活动方案,开展具有积极意义的文化活动。

参考文献:

[1]薛亮.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创意与策划研究[J].大众文艺,2020,(20):8-9.

[2]杨迪.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策划及创意发展问题分析[J].艺术大观,2020,(21):135-136.

文化艺术策划范文5

一、东南亚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特点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非常重要的一个地区是东南亚,该地区有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文莱、菲律宾等东盟国家。该地区有如下特点:

1.多元文化共存,对不同文化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东南亚地区在地理位置上处于海路交通要道,由于各国长时间商贸往来,该地区在历史上受到过不同文化的洗礼,形成了多元文化共存的局面,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在该地区都有很多信众。这为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尊重与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有利条件。佛教在中国也有长期传播的历史,为中国文化在该地区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越南、缅甸、柬埔寨、老挝、新加坡等国家,在历史上都曾直接受到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都隶属于儒家文化圈。现在仍能在这些国家找到大量汉字古籍文献以及历史文化古迹。因此,该地区民众在观念、思维方式、审美倾向等方面,与中国有很多相通相近之处。

2.全世界华人华侨最多、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华人和华侨在东南亚各国所占比重非常大,如印度尼西亚有500多万华人;在马来西亚华人是第二大民族,有572万人,占人口总数的25.39%;②新加坡的华人数量占其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4%。③他们大多仍保留有本民族的生活习惯、风俗、语言等,与中国各领域保持着密切往来,对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上述两个方面为中国文化在东南亚地区的广泛深入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方面,已经有非常成功的案例。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以及根据网络 文学改编的影视剧,受到东南亚很多国家读者的喜爱,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很多书店畅销书专区,大半是中国玄幻、言情、武侠、都市等题材的网络小说。如泰国曼谷商业中心的书店在中国网络小说发行时会有大量读者提前预定,《将夜》《全职高手》《锦衣夜行》等中国网络小说在该地区已经吸引了大量粉丝。在越南,《步步惊心》《甄传》等电视剧及相关网络小说已在当地年轻学生中非常流行。在流行文化领域,中国网络文学以及电视剧在东南亚地区已经有很大的市场,中国阅文集团等相关文化企业已经与该地区很多国家的翻译公司展开合作。中国网络文学俨然和美国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韩国偶像剧一起,成为该地区流行文化的重要一极。

二、面向东南亚地区的中国书法文化传播策略

无论在文化共通性方面,还是在地缘政治、经济带等方面,东南亚地区都有其他地区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和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决定了我们应重视与该地区各个国家的经贸文化往来,应把该地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一个战略要地。在此方面,相对于欧美其他国家,我们具备更多的优势和有利条件。值得注意的是,此地区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中,也是一个利益与矛盾相纠结的复杂地带。在历史上,我们和这些国家既有合作,又有冲突。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国家为了强化其在该地区的军事与政治影响力,给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睦邻友好设置了很多障碍,使得我国与该地区各个国家的关系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因此,为了化解冲突,强化合作,我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应协调同步考量,认真制定相关政策,不应各自为营,互不相干。要更多关注民心相通,我们与这些国家在民心相通方面有强大的基础。基于以上各方面的考虑,我们对该地区的书法文化传播策略,应注意以下几点:

1.传播路线以东南亚地区为立足点。由于中华文化在东亚及东南亚地区的辐射,中国书法文化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条件,该地区一些民众对汉字并不陌生。例如,越南本身有书写汉字的历史,汉字曾长期是该国的官方使用文字,现在在节日庆典等活动中,以汉字和喃字为基础的越南书法仍在对联、祈祷文等形式中使用和保留,春节贴汉字书法是越南人的民俗之一。直至现在,汉语仍然是新加坡的官方语言之一。在语言学层面,广西壮语与泰国、老挝等国的语言同源,泰语与汉语都属于汉藏语系。因此,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该地区的民众更容易学习和接受汉字与中国书法。因此,在书法国际传播路线的选择上,我们可以因势利导,借鉴中国网络文学在该地区成功传播的经验,首先立足东南亚地区,逐步再向“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扩大影响力。

2.鼓励东南亚地区书法民间社团相互往来。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而言,华人、华侨在该地区分布最为集中,他们有很多人仍然保留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有意识地在当地传播书法等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为该地区的华人华侨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关渠道,邀请他们来中国老家参观访问,了解中国及其故乡现在的发展情况,多倾听他们的诉求,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书法等文化团体的往来,鼓励华人、华侨在当地书法等文化社团传播中国文化、介绍中国现代的发展,让华侨成为中国与该地区的沟通之桥、友谊之桥。在民间文化社团方面,新加坡在1968年由内政部批准成立了书法家协会,协会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机构团体合作开设书法班,还组建了新加坡书法中心。马来西亚书艺协会在1985年获准注册,在其国内已经拥有约千名会员。菲律宾中华书法学会在1989年成立,菲律宾《世界日报》还专门出版《墨香》专刊,介绍菲律宾华人书法作品。我们应充分发挥该地区民间社团活跃的优势,进一步组织书法家与该地区的书法社团进行交流对话。

3.寻找契合点,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佛教信众在东南亚地区一些国家的人口比例较高。由于历史原因该地区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在越南、泰国等国家的佛教建筑以及其他场所,很多楹联是以中国书法的形式呈现的,这是我们与该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往来的一个极佳契合点。我们可进一步组织书法界、文化界人士对该地区楹联书法以及汉字古籍进行整理与阐释,对当地的佛教文化传播做出自己的贡献。1928年,书法家弘一法师(李叔同)就曾到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弘扬佛法,现在,李叔同等人在当地仍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我们可专门面向该地区观众,制作有关李叔同等艺术家的专题纪录与该地区民众的感情,促进民间在文化艺术以及其他领域的相互往来。

4.鼓励当地民众对书法及中国文化进行传播。东南亚地区华侨人数众多,他们大多有意识地传承中华文化,如每逢中国传统节日,大都遵照中国本土习俗,而且往往会自发组织诗歌、书法等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活动,以此获得文化身份认同(CulturalIdentity)。在该地区,除了华侨外,如越南等一些国家的很多民众本身会写少量汉字,在节日庆典中会贴汉字书法对联。对此,我们应在民间化、本土化、自愿化的立场上,积极倡导民间专业人士融入当地文化社团,帮助策划精彩有趣的赛事活动,使此类活动产生广泛影响力和亲和力,为当地年轻人所喜爱,使书法与中华文化真正能够落地生根。此类活动在根本性质上是当地人向当地人的文化传播,因此更具持久性。

5.通过书法促进政、企交流和沟通。在文化传播与交流方面,应该面对问题,有的放矢,以化解我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东盟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强与该地区国家间友谊和经贸往来为宗旨。为了响应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我们可以在国家外交、企业协商等场合,以书法为纽带,互赠书画作品,让书法成为给政治家、外交家、企业家提供放松的真正有效途径,以书法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此外,我们还可以鼓励东南亚国家的企业员工来中国参观、访问,为他们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提供便利条件,从而形成在该地区对中国文化的二度传播。总之,我们的文化政策要与经济、政治、外交政策协调共进,同步考量,求同存异,有的放矢,用“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将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落到实处,提升中国在该地区以至在世界舞台上的国际影响力。

文化艺术策划范文6

【关键词】文化产业;辽剧艺术;发展历程;对策研究

在古老的神州大地上辽剧以其独特的自身魅力从宫廷到民间,整整活跃了千载有余,辽剧主要源于辽宁省的辽南皮影戏。[1]辽宁省现有瓦房店市辽剧团、盖州辽南戏剧团和庄河辽剧团。2002年1月,作为辽宁省重要的地方剧种,辽南戏正式定名为“辽剧”。近20年来,辽剧在文化传承、人才接续、奖金断档等境遇下呈现出了日渐式微的趋向。2015年,省政府出台《关于振兴辽宁地方戏曲的实施意见》,提出“重点扶持辽剧(辽南戏),将辽剧逐步打造成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和浓郁地方特色的剧种”以及“力争尽快将辽剧(辽南戏)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辽剧能否走出困境,繁荣发展,亟需寻求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辽剧的发展历程

(一)扎根平民生活辽剧初步形成

1958年,在东北三省协作会议上总理曾有过批示“要繁荣发展东北的文化,丰富创造自己的地方剧种”,在这一批示指引下,辽宁省于1961年在沈阳成立了“辽宁省辽南戏实验剧团”,从此正式定名为“辽南戏”;2002年1月8日,根据剧种发展需要,辽宁省文化厅将“辽南戏”正式更名为辽剧。辽剧是在辽南地区(包括瓦房店、盖州等地)传统皮影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辽宁省的新型地方戏曲剧种,发展至今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辽剧作为农村祭祀娱乐的一种主要演出形式,在发展过程中融入当地的民族文化和民俗内容,扎根于民间、取材于民间,具有深厚的民间基础。

(二)政策方针扶植剧目百花齐放

在中共瓦房店市委、市人民政府领导重视下,为了发展辽剧事业,于1997年11月26日,正式成立瓦房店市辽剧团(初期称瓦房店市艺术团;1999年7月,位于瓦房店市的辽宁省文化厅组织并召开了关于主题为“辽南戏发展研讨会”,会议确定瓦房店市艺术团为今后全省发展辽剧的重点剧团),从此,辽剧的发展又翻开了新的一页。在文化部门相关领导的大力扶持下,辽剧接受了来自文化馆等地方和领导的关怀和指导,并在此繁荣发展。后期,大连和营口形成了两个演出阵地——瓦房店和盖州辽剧团,自此以后,辽剧无论是在创作演出还是大型影调戏剧目层面上,均达到了新高度,瓦房店市的辽剧艺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整体呈现出积极向上的繁荣景象,并获得不错的成绩和荣誉,多次全国巡演,这是辽剧最为辉煌的时期。尤其在建团后至2010年,瓦房店市辽剧艺术事业又有一个新的飞跃,先后创作和演出大型辽剧《月在别时圆》《仁义里》《又是樱桃红了》;小辽剧《祖传秘方》《孙成打酒》《乡情》等,分别在大连市、辽宁省和全国演出评比中频频获奖。

(三)辽剧走向低迷境地

辽剧在正式命名之后,虽不断有较好的作品出现,但由于种种原因,颓势日显。关于辽剧的发展,面临的问题很多,发展规划、必要的资金、人才队伍、发展阵地等都是摆在辽剧艺术面前的困难。2005年至今,由于政策的收紧、创作人员的流失等原因,辽剧的发展出现了停滞不前的低迷状态。从事辽剧剧本艺术创作的工作者少之又少,辽剧的后备军不足。目前,盖州的辽剧团还具有一支较为完整的队伍,能够坚持日常演出。而瓦房店和庄河的演出队伍已经残缺不全,排练、演出工作基本处于“业余”状态,辽剧处于艰难守护的状况,前景堪忧。

二、辽剧发展遭遇瓶颈的原因

(一)创作、演绎人才的流失

著名辽剧作曲家那涛出生于瓦房店市复州镇,1960年参加复县评剧团,他曾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大连市音乐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作曲、瓦房店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大连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生前他曾创作辽剧、评戏、二人转、拉场戏、东北大鼓等几百余部地方戏曲、曲艺音乐作品。其中辽剧《成长》《少女泪》《姜云胜》《月在别时圆》(与那勇合作);辽剧电视剧例如《山这边、海那边》《为官一任》等三十余部戏曲音乐、曲艺音乐作品在大连、辽宁省全国评比中获金、银奖,同时他先后出版了《辽南影调戏音乐》《东北大鼓音乐》等专著,填补了这方面的出版空白。那涛为我国地方戏曲、曲艺音乐(尤其辽剧艺术)的继承、发展、创新作出了伟大的贡献。那涛、那勇父子的相继离世,导致创作队伍严重断代,辽剧的发展再一次处于发展瓶颈期。辽剧名角大多年事已高,基本已退出行当,而自身经验不足的新生力量无专业人士指导,又无太多合适的演出机会。以上这些原因最终导致了辽剧创作、演绎人才的流失。

(二)剧目形式单一,偏离大众审美趋向

辽剧在表演上以我国戏曲传统表演程式为主体,同时又吸收辽南汉族的民间艺术,融合了当地的民族文化与民俗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辽剧的舞美、音乐等未能与时俱进,与大众审美同步,反而显现出些许与时代格格不入的迹象。辽剧的诞生进一步满足了观众对日常生活的娱乐要求,但创作题材不应总聚集在日常生活的“家长里短”之中。辽剧创作剧目形式较为单一,与当下的主流文化形态脱节,造成了近期辽剧少有享誉全国的经典剧目出现。而被广大人民群众广为传唱的剧目对于一个剧种的发展带动意义十分重大,这就要求辽剧相关从业人员不断突破,编排出题材样式新颖丰富的剧目。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大众所认同的辽剧主要观众群体来自乡镇,而这并不符合城市化进程迅速的社会大环境下的中国人内心身份的认同,观赏辽剧也不能满足部分文化消费的人群对风雅颂的附庸与追求。因此,辽剧要在不改变原剧种的风格和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大胆地进行创作和革新,争取与现代主流审美同步。辽剧在继承、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随着时代的步伐继续努力,一贯沿用传统的唱腔、音乐等模式,只会使辽剧在时代的推进中被逐渐湮没。目前,辽剧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若创作、演绎人才的流失,伴随而来的将是剧目一成不变,辽剧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风险。

三、大连地域辽剧发展的应对策略

在针对辽剧的发展历程、艺术特色、人才培养和精品剧目创作、主流大众文化融合等重点问题的思考下,深度调研分析后提出以下针对辽剧艺术本体的建设性意见。

(一)提升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首先,在新时代传统戏曲危机形势下,重视辽剧艺术从业者专业能力的训练,掌握系统的辽剧艺术理论知识,同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选拔培养后备力量,培养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型辽剧表演人才,同时注重代际间传承,以老带新,师傅带徒弟的传帮带人才培养模式。最后还要关注演员的生存状况,若演员无戏可演时,势必打击创作人才的积极性,挤压辽剧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所以要挖掘辽剧传统经典剧目的现代意义,创造出轰动效应的新创剧目。辽剧剧目的编剧应深入生活,贴近群众,需要编剧对于辽剧的基本腔调和曲牌等谙熟于心,同时具有一定的舞台和生活经验。以现代化视野挖掘创作出有深度、有温度、有高度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新作品,不断提高辽剧的艺术质量和水准,同时还应重视处于基础层面的搞音乐创作的人才培养。力图使辽剧剧团配备负责剧目策划、市场推广的专业人员,也有负责演员、乐队、舞美、主创团队的艺术人员等,使各部门之间相互协作,既保证辽剧剧目的整体创作,也确保了辽剧在市场和观众之间的紧密性和活跃度。

(二)实施“辽剧”进校园举措

创新辽剧的传承方式是辽剧发展和繁荣的重要举措,而将辽剧引入学校课堂,是辽剧复兴的有效手段,同时有利于在全国形成广泛持久的艺术影响力。[3]首先提高学生对辽剧艺术的认知和了解,是现阶段在演绎人才培养应当做好的基础性工作。推进辽剧艺术进校园的活动,以增强群众对辽剧的认同感与普及率。发展辽剧首先要立足于当地,加大辽宁省内的群众对辽剧的认识与了解,做到“辽人爱辽剧”。况且政府已落实相关政策加强辽剧在校园的传播,“辽剧进校园”应进一步落实到一所能够具备艺术科研能力或曾参与并完成相关艺术文化类调研项目的高校;同时各大学校及相关专业应在符合自身的经济条件、人才条件等相关因素后积极开展戏曲相关类课程的专业讲座和研究,尽可能多地与剧团进行合作与交流,再一次拉近辽剧与学生的距离,同时也从学术的视角对辽剧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研究,进而提升辽剧的文化品位。

(三)举办辽剧“进社区”活动

促使文化惠民展演制度化、常态化,促进辽剧走进社区、街道,丰富民众的日常生活。同时对演艺人员要求要相应提高,从现实的社会环境思考,直接把辽剧艺术推向社会,反而不利于辽剧的良性发展。当前应着重培养辽剧的观众市场,关照辽剧团体和创作人才的生存能力,循序渐进,妥善扶持,逐步将辽剧艺术推向市场,逐渐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可通过走进社区或老年大学进行辽剧的普及与推广。老年群体作为接触戏曲剧目最多的群体之一,无论从兴趣爱好、熟悉程度、接受能力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地位。招收具有一定辽剧基础和浓厚辽剧情结的老人进行培养,在使老年人实现学戏、演出的梦想同时,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一大批辽剧爱好者,并影响带动周围人对辽剧的兴趣,活跃各个社区及老年活动中心,丰富老年人生活的同时提升辽剧良好的社会效应和口碑效果。

(四)挖掘“辽剧文化+旅游”潜质

辽剧的前身辽南皮影戏发端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从这方面看远远超出越剧百年,所以辽剧以及我国传统的地域特色具有十分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待我们挖掘。将艺术与旅游资源作为共同研发的核心。近年来以文化旅游为核心的旅游景点在江南一带屡见不鲜,目前越剧也在建设旅游产业园。而北方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庄河特色经济与辽剧艺术相结合的模式。大型辽剧《蓝莓花开》在庄河市文化馆演播厅公演,这场经过精心打磨,集美术、文学、音乐、舞蹈等综合艺术元素为一体的地方戏一开场,即博得满堂喝彩。该剧主要讲述的是蓝莓种植技术员林自盛和俞秀带领村民种植蓝莓、发家致富的一段故事,剧中热情讴歌了庄河人民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对生活、家乡的无限追求和热爱,以及人们真诚善良、大爱如歌的感人故事。有学者认为,这个剧目融合了现代京剧、辽南皮影戏中的多种艺术表现元素,其中美术、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元素更是别具艺术特色。相比之下,目前大连市缺少与本土传统文化相关联的文化旅游景点,如果将辽剧艺术与皮影戏的文化内核进行提炼,并将其与娱乐观赏性较强的活动相融合,打造出兼具传承使命与娱乐功能的戏曲乐园,力图深入挖掘辽宁历史文化积淀,在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的同时,促进辽剧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体系,努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辽剧剧目。

(五)将“辽剧”推向前沿

在新媒体时代,传媒产业逐渐崭露头角,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不断更新,与此相关的多种文化艺术形式要想引起关注并得到认可,需要借助媒体的宣传力度来达到目标。形成舆论漩涡获得关注,以获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平台。辽剧应试图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参与央视、省市及地方各个电视台的电视节目及相关文化节。目前,越剧、昆曲、川剧等都相继在电视节目中登台亮相。反观辽剧基本很少出现在媒体等平台上。在多元文化共生的今天,这对于辽剧的繁荣和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不能在观众中形成较好的知名度和声誉度。此外,辽剧应实施“走出去”策略,多参与戏曲文化类交流活动,如参与或承办中国戏曲文化周,举办辽剧大赛等相关活动,来提升辽剧的知名度。在文化强市的建设蓝图中,大连市肩负着繁荣复兴辽剧的重要使命,同时大连市也是辽剧的出生地、成长地和主要阵地。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积淀,不断打造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富有创新意识并与时代特色相结合的具有标识意义的地方辽剧艺术品牌。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使辽剧艺术不失去本真内涵的同时又赋予一定的辽南地域剧目特色,制作精品剧目将对辽剧未来的发展产生推动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夏荔.辽剧—从历史走来[J].戏剧文学,2016,(8):176.

[2]萧忠伟.辽宁地方剧种的生存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戏剧之家,2015,(5)上:34.

文化艺术策划范文7

【关键词】禅文化艺术;高中教学策略;美术教学

一、新兴县与中国禅文化的溯源

新兴县为禅宗六祖惠能的故里,1300多年的禅宗文化在新兴传承不息,福泽华夏,并辐射世界华人文明圈,因而新兴素有“中国禅都”之美誉。慧能认为,人的“心”与“性”即为佛性,因此,“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因此,新兴县大力推广“人性本净”的禅文化,在机关单位推广禅廉文化,在学校推广禅文化进校园,因此本文关注如何将禅文化艺术融入高中美术教学,更好的推广建设新兴禅文化。

二、禅文化融入高中美术教学的教学策略探讨

1.禅文化与美术教学

美术教学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美术教育具有陶冶审美情操,丰富生活情趣;传承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价值。然而,在高考应试教育的高压之下,美术教学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使得高中的美术教学流于形式。因此,我们将禅文化美术教学的宗旨界定为:以培养学生审美为教学目的,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宗旨,传承禅“人性本净”的禅文化理念,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将禅文化与传统的美术教学中的“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等五大模块相结合,在学习与欣赏过程中重视学生品性的修养。

2.禅文化赏鉴教学专题

开展“禅茶文化”“禅文化-园林艺术”等特色专题课程。基于新兴县独特的禅文化发展条件,在高中美术课堂开展独特的禅文化专题课程有助于发展新兴禅文化。禅茶一味的禅茶文化是我国茶文化与禅文化的完美结合,“雅”与“礼”是茶文化的精髓,而“和”则是禅文化的精髓,由僧人最初的坐禅饮茶到最后以茶参禅实现了两者的完美结合。同样,以园林艺术欣赏为载体,通过中国古代与近现代园林的发展,探讨禅文化在其中的体现与韵味别具一格。通过具化的中国建筑介绍禅文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3.禅文化美术教学策略

针对当前的美术教学活动过于单一、乏味,又无法得到学校及学生的重视等美术教学的现状。为改变美术教学现状,将禅文化融入高中美术教学不失为一次教学改革的契机。结合禅文化理念,特制订以下高中美术教学策略。借助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展特色的禅文化教学活动通过将“修身养性”“打坐”等禅文化引入美术教学课程,使学生能够“放空”。在学生繁重的课业压力之下既缓解压力,陶冶情操;又可以达到宣传禅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另外学校可充分利用新兴县优越的禅文化研究条件,培养专业的师资队伍,邀请学者开展相应的禅文化专题讲座,带领学生欣赏禅宗文化旧址。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又能够大力弘扬新兴禅文化。

三、禅文化引入高中教学的重要意义

首先,禅文化引入高中美术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高中生面临着极大的升学压力,禅文化中的“心静”有助于学生放空心灵,缓解压力。同时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性复杂,浮躁之气横流。高中生正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禅文化思想的引入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是非判断能力。将禅文化以美术欣赏的形式引入高中教学,又有助于学生审美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品性与情操。其次,禅文化引入高中教学对当地的特色禅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新兴县独特的历史地位,其学生从小就受到禅文化的熏陶。禅文化引入高中教学既有助于人才培养,又可以以学生为基点,以家庭为单位,带动全民的生活文化发展,建设特色的新兴禅文化基地。生活禅的关键是要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建设新兴特色文化,从人民生活做起,通过禅文化解决人民生活中的矛盾与争端,对于当地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四、总结

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使得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凋零。弘扬传统文化不但是社会的责任,更是教育的责任。将禅文化引入高中教学是一次尝试,也是一个开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应从教育做起,进而带动全民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林有能,何方耀.十多年来广东的禅宗六祖文化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12.07期:5-11.

文化艺术策划范文8

关键词:茶文化术语;外译;策略

引言

茶文化,是一种以“茶”为中心派生出来的相关的价值观、思想观念、处世哲学等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文化体系。我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同时也是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茶文化对外传播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从商业角度而言,茶文化传播属于一种交际活动,具有消费、营销和交易三大属性;第二,从文化角度而言,茶文化传播属于一种重要的人文精神传播;第三,茶文化传播也属于一种体验经济传播,像茶文化国际旅游等就属于这种形式;第四,茶文化传播也是一种学术和思想上的交流。由此看来,茶文化对外传播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所以正确地进行茶文化传播显得尤为重要,这也给我国的翻译工作者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中华茶文化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中华茶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翻译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一、中西茶文化的内涵

中国茶文化而言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茶文化是在种茶、制茶、饮茶的一系列过程中慢慢积累下来的,同时也受到儒释道三家哲学思想的影响,慢慢发展出了丰富的精神内涵。时代在发展,茶文化也在不断丰富,其精神内涵也在不断完善之中。我国茶文化如同茶叶,清新雅致,极富韵味,同时富有美感。“绿色、健康、和谐”的茶文化精神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里。茶也象征着中国与世界的相处之道———“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彰显了中国人“平等、包容、互鉴、分享”的价值理念。早在16世纪,茶叶便进入西方世界。“茶”的英文翻译是“tea”,这和厦门方言中“茶”的发音[tei]非常接近。后来,随着茶叶贸易往来的频繁,“tea”的发音最后演变成为[ti:]。不过,“tea”的含义也不断扩展,它既指“茶叶”,也代表“茶树”“茶水”“茶点”等等。中国茶文化强调其精神意义,西方茶文化则强调茶叶的实用价值。不管是中国的茶文化还是西方的茶文化,都和其本土文化密切相关,表现出了明显的民族特征、地域特征以及时代特征。

二、茶文化翻译中出现的误区

上文已经提到过,中国茶文化同西方茶文化有很大差别。中华茶文化既涉及到物质文化层面,也涉及到精神文化。为了让世界能够领略茶文化的魅力,外译工作者一定要重视外译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寻找对策。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地进行传播,茶文化也不例外。一般来说,茶文化属于的译介方法主要有音译法、音译加注法以及约定俗成的译法等。然而,整个翻译的过程无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问题。茶文化中有很多专门的茶文化术语,光是五花八门的茶名翻译,就让人难以应付。茶名是茶文化术语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既有区别茶的种类的功能,又能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往往会在翻译茶名术语时涉及到丰富内涵的部分遇到障碍。文化背景的差异、译者本身的翻译水平以及审美认知等各方面的差异,使得关于茶名术语方面的翻译良莠不齐。中国茶名术语的命名有多种方式,有采用比喻手法来命名的,有采用产地命名的,有利用典故命名的,还有借用茶色命名或者使用夸张手法命名的,等等。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体现在茶名术语方面,仅仅是茶名术语就能让人体会到茶文化的精妙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除了茶名术语之外,中国茶文化中术语中的茶具、茶色、茶形、茶汤等等也有专门的术语,五花八门,非常有趣。然而,这却给茶文化术语的翻译带来了很大难度。对于茶文化术语的翻译是千万要谨慎的,否则,一字之差可以谬之千里。举例来说,潮汕功夫茶极为有名,而“功夫”这两个字因为李小龙被外国人熟知,但是,在英语中,“功夫”一词并无对应词汇,只能音译为kongfu,功夫茶便被翻译成kongfutea。然而,我国本身有一种茶叫“工夫茶”,和功夫茶同音不同意,工夫茶主要是指茶的制作费工夫,功夫茶则指泡茶要注意技巧。然而,一些译者对于两种茶的翻译统一用kongfutea,将两者混为一谈。不利于茶名翻译的精细化造成含义模糊。此外,不少茶名具有丰富的内涵,译者不能只看表面字义,而要注意挖掘内涵方能将茶的特点以及韵味体现出来,但是,很多译者并不愿意深究其内涵而是主观臆断,翻译的效果也不佳。举例来说,像“肉桂”这种武夷名茶,有的译者以为这种茶的形状和肉桂相似,所以译为cinnamontea,让人会误以为这是泡着肉桂的茶。事实上,肉桂茶是因为这种茶有一种肉桂的香味而命名的,所以采用意译的方式较为妥当。除此之外,很多茶名还有一词多译的现象,这并不利于茶文化的对外传播,让人觉得译文混乱,而且要记的词太多,从而逐渐丧失对茶文化的兴趣。中华茶文化术语除了茶名,还有茶色、茶形、茶汤等等,各种形形色色的术语,如果要真正翻译正确,使世界了解原汁原味的中国茶文化,译者不能仅仅使用单一的音译、直译或者意译,尤其要了解这些术语背后的意思、来历以及丰富的内涵,千万不可一知半解。

三、茶文化外译策略

(一)正确理解茶文化术语中的文化承载词汇。中国有许多著名的茶文化典籍,这些典籍中的文化承载词汇以及表达非常多,译者在翻译这些词汇的时候,也时常感到非常困难。为了尽量让最后的翻译贴近原文的意思,译者首先要做的工作便是要充分理解这些文化承载词汇。文化承载词汇,顾名思义,指的是这些词汇是具有一定文化特点的词汇,能反映某个国家特定的文化。像这样的词汇,目标语国家的语言中根本就没有直接可以拿来用的译文,像“茶宴”“茶礼”等等。就拿“茶宴”来说,其实从其历史渊源来看,“茶宴”是“采茶宴会”的缩写。然而,译者在进行翻译时,根本就无法在目标语中找到和“采茶宴会”意义相近的词,所以只能从其表面字义进行翻译。在茶文化术语中,有很多诸如此类的文化承载词汇,译者往往无法在目标语中找出直接可用的词汇。所以,译者首先要正确理解这类茶文化属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然后根据具体情况正确采用各种翻译策略,最终的目的是要在译文中传达出这些术语的文化含义。

(二)灵活使用语用翻译策略进行茶文化术语翻译。中国茶叶的种类非常丰富,茶名也是种类繁多。在茶叶的命名中,利用茶叶的外形来命名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命名方法,而且一般都会用到比喻的修辞手法,像“虾须”“雀舌”“蟹眼”“碧玉池”等等。这些其实都是通过比喻的手法来形象地描绘茶叶的外形。对于这类茶文化术语,译者可以灵活使用语用翻译策略,从而能够最为贴切地传递原文的意思。语用学翻译理论尤其重视语言交流中的语用意义,认为翻译属于一种信息交流活动,尤其注重让读者能够得到和原文毫无差别的语用效果。举例来说,“金坛雀舌”的译文为JintanQueshe(Sparrow—tongue,atypeofChineseteashapedlikesparrowtonguewithsharpends,ivory—likecolor)。这个译文的效果非常好。译者基于语用学翻译理论,采用了音译加注释的方式,使外国读者能够真正了解这个茶名的含义,是因为茶叶的形状长得像雀舌而得名的,这也加深了外国读者对这种茶的印象。本来“金坛雀舌”在中国就是稀有名茶,国内很多人都不知道这种茶,外国朋友更是对这种茶所知甚少。译者若只是简单地音译,反而不会让外国读者觉得有什么稀奇,加了注释以后,外国读者便能正确地理解茶名,也许还能对这种茶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的翻译方式对于茶文化的对外传播也是非常有利的。

(三)结合音译和语义翻译法进行茶文化术语翻译。在中华茶文化术语中,有很多以茶色来命名的茶名,比如“龙团胜雪”“白茶”等等,都是从茶色的角度进行命名的。所以,译者在进行这类茶文化术语的翻译时,首先要了解这些茶名是基于茶色而来,在翻译时一定要突出茶色,此时便可采用音译法同语义翻译法相结合的策略来进行这类术语的翻译。在这种策略下,“龙团胜雪”便可翻译为LongtuanShengxue(DragonBallSnowyWhite),“白茶”便可翻译为Baicha(Whitetea)。通过这种译法,外国读者便能充分了解这类茶的特点,主要是从茶色上了解。我国茶文化不仅蕴含深刻的哲学,也渗透着丰富的美学。茶文化术语中的很多词汇都是色彩鲜明的词汇,极具美感。例如,像“青琼”“绿髓”“金饼”等等。“青琼”其实指的是绿茶,然而这个词汇顿时让这种茶变得极为优雅,为此,译者在进行翻译时,用“jade”来传达颜色。而“绿髓”代表茶叶中的汁液,译者便使用cream来进行翻译,所以“绿髓”的译文为"geencream"。

(四)翻译术语应当统一。目前,我国茶文化术语翻译中存在着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同一种茶的翻译术语五花八门,仅仅是“碧螺春”这一种茶就存在biluochun;greenspiral;aspecialbrandoftea等多种译法。这种现象会给外国读者带来很多问题,也不利于茶文化的对外传播。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是因为译者并没有在翻译策略上进行统一,而是只凭个人的理解以及翻译经验进行翻译,主观因素太多,却严重忽略了译文的准确性。如果以错误的方式来翻译中国优秀的茶文化,从而使外国读者对中国茶文化产生错误的认识,这对于茶文化的传播有害无益。如今,关于茶文化术语的译文良莠不齐,也使茶文化的特点无法正确充分地得以体现,茶文化的魅力也因此大打折扣。为此,对中华茶文化术语的翻译而言,统一翻译术语是首要任务。译者的任务是要让外国读者最终获得原汁原味的能够表达我国文化特点的统一茶文化译文,千万要避免一个茶文化术语对应多个译文,从而给外国读者造成很大的学习障碍。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