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探究论文范例

文化探究论文

文化探究论文范文1

关键词:个性化声音;模糊限制语;论文写作

写作声音作为衡量作文质量的重要因素,是国内外研究者的热点课题。目前写作声音的实证研究既关注写作声音自身的语言要素又关注影响声音建构的外在因素,这些研究在帮助学习者进一步了解写作声音的同时,也为教学者提供了写作教学的新视角。在写作中,强化声音的语言要素多种多样,其中表达作者思想和意图的模糊限制语也是重要手段之一。模糊限制语的恰当运用体现了写作者对话语真实性和准确性的追求,是写作个性化声音的重要反映。鉴于此,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对声音强度的影响不言而喻。国内目前关于写作声音的研究多集中于大学生英语写作教学,而作为学生写作学习的重要指导者——中学英语教师在学术论文所体现的个性化声音却很少有人关注。中学英语教师的学术写作多以教学研究为主,缺乏相关的学术指导,了解他们写作中个性化声音的构建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探究学生写作中个性化声音的体现。所以本文尝试从模糊限制语的语用角度来探究中学英语教师论文写作中个性化声音的构建方式。

一、个性化声音

个性化声音与文章质量密切相关,标志着作者与其他作者在立场、观点和身份方面的不同。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肯定声音对写作的影响,但有关声音的界定一直是一个争议性的话题。目前具有两大代表性流派:一是以英国语言学家Elbow和Stewart为代表的表达主义者(Expressivists),他们认为声音是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中的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的典型象征。在Elbow(1999)看来,作为个人观点的重要表现,作者在写作中要明确自身的个人声音。Stewart(1992)也视其为写好文章最根本的因素。另一学派则是以语言学家Ede,Prior,Mastuda,Atkinson为代表的社会建构主义者(SocialConstructivists)。与表达主义者不同,他们认为声音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和文化相互依存的。比如Matsuda(2001)对声音的界定:声音是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社会中存在的却又永远处于变化之中的语言或非语言因素达到的一种综合效果。这是声音第一次比较正式地被定义,但声音本身仍然难以琢磨,研究者依旧没有停止对其探究。其中引起广泛关注的是由英国应用语言学家Hyland(2008)提出的定义声音的新的理论模型,他认为学术写作一方面需要个人声音,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作者与读者间的互动,所以其模型又被称为互动性声音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这一模型平衡了两大流派关于声音的争论,验证了声音同时具有个性化和社会依存性,为研究者继续探究声音在写作中发挥的具体作用提供方向。

二、模糊限制语体现的个性化声音

模糊限制语在书面和言语交际中使用广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语言学家Lakoff(1972)提出并给出明确的定义:模糊限制语是指使语言变得更模糊或不那么模糊的词语,如kindof,really,relatively等。它可以用来直接呈现作者对话语的主观态度,或在作者对话语作出间接评价时提供合理依据。语言学家从多种角度对模糊限制语进行了研究分类,这其中影响较大的就是美国语言学家Princeetal(1982),从语用角度对模糊限制语进行划分,分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作为影响写作声音的基本语言要素之一,模糊限制语对声音强度的影响也备受关注。语言学家Gross&Chesley(2012)认为借由模糊限制语写作者在遵守科学行为规范的同时,可以更严谨地呈现自己的研究成果。然而在语言学家Helms-Park&Stapleton(2003)看来,写作中使用模糊限制语则是弱化个性化声音的一种体现。同样地,赵冠芳(2013)在探究如何可靠地测量声音强度的过程中发现,在文章评阅者看来,写作者可通过灵活运用模糊限制语展示自信,但该要素使用越少越能体现权威声音的强度[1]。由此看来,模糊限制语对个性化声音的影响仍存在争议。本文以Prince等对模糊限制语的划分为依托,以《基础外语教育》2019年全年近40篇中学教师论文英文摘要为分析对象,探究中学英语教师二语写作中使用的不同类型的模糊限制语所体现的个性化声音。

(一)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与个性化声音

从语义范畴看,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就是依据实际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对话语结构进行修正的词语,它能够使话语的真值条件发生变化,促使话语结构原意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对话题的认识。具体来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又能够细分为程度变动语和范围变动语。使话语与实际情况在程度上更加符合的修正语即为“程度变动语”,如somewhat,quite,really,almost,kindof,sortof,alittlebit,moreorless,tosomeextent。这些词语使说话者避免武断,表达变得更加得体。给话语限定某种范围的词语则为“范围变动语”,使用这类词语进行论述可以使句子表达更严谨,如roughly,approximately,nearly,about,over,morethan,orso,atleast,inmostrespects。在使用这类模糊限制语时,因为说话者一般都会涉及具体数字,听话者完全有能力在相应的范围内去理解文章想要探讨的话题。听话者仅需要考虑范围大小,而不必在意讨论的话题与具体情况的贴合度。无论是程度变动语还是范围变动语,两者都体现了作者对自己所陈述观点的谨慎态度,展示了写作声音个性化的一面。然而本文的研究对象——中学英语教师的论文写作中几乎没有任何变动型模糊限制语的体现,他们在写作中将这些表达排除在外,以非常肯定地用词阐述文章观点。比如,Englishteachinginseniorhighschoolsplaysacrucialroleintheacquisitionofinterculturalcommunicativecompetencefortheyoungergeneration(Xu,2019)[2]。从作者的用词可以看出,作者认为高中阶段英语教学对青年一代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在整句话中没有任何程度上或者范围上的修正语,作者想通过这种方式确保个人观点的权威性。但与此同时没有给读者留有任何质疑的空间,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所述观点的谨慎度。

(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与个性化声音

与改变话语结构真值条件的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不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不改变句子的本意,而是让话语中肯定的语气趋于和缓。说话者通过使用这类词语表明话语是来自说话人本人或者第三者。据此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又可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直接缓和语和间接缓和语。直接缓和语用于表明说话者本人的观点或态度,或者对所讲内容的直接猜测。在此情境下,一些第一人称代词(包括单复数)的使用往往被包含于直接缓和语中。这样一方面说话者明确了对自己观点负责的态度,另一方面也使听话者意识到这是说话者的主观看法,并非绝对正确或证据确凿的事实依据,仍需要听话者本人对其准确性做出合理判断。这类词语虽然以第一人称陈述观点,但不会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语气相对和缓。比如,inmyopinion,Ibelieve,asfarasI’mconcerned,Isuppose,Iamafraid。与此同时,说话者如果不直接表达个人立场,而是借用第三者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时使用的词语则被称为间接缓和语。间接缓和语和直接缓和语都使句子的表达趋于缓和,但间接缓和语将说话者排除在外,避免承担责任的同时又保全了说话者的面子。典型的间接缓和语有itissaidthat,accordingto等。相较变动型模糊限制语而言,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在中学英语教师的论文中略有体现,但这种体现也仅限于借用他人观点或态度表达自身看法的间接缓和语,在本文所分析的所有文章中均未出现以第一人称为视角的直接缓和语。比如,Asadvocatedbythecurriculum,teachersshoulddesigncomprehensive,relevantandpracticalEnglishlearningactivities(Fu,2019)[3]。在这句话中,作者借用大家都熟知的“新课标”(asadvocatedbythecurriculum)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支持自己的研究设计,在进一步巩固自身观点权威性的同时,也给读者留有自我判断的余地。当然类似这样的间接缓和语在中学英语教师的论文写作中屈指可数,绝大多数研究对象依旧选择直接肯定地用词表达自身观点或态度,而将各种类型的模糊限制语排除在外。

三、结语

学术写作离不开个性化声音,个性化声音的强弱也与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密切相关。通过对中学教师学术论文的英文摘要研究发现,整体上中学教师在学术写作中为巩固个人论点的权威性,极少使用甚至不用模糊限制语,少数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也只是相对集中于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使用类型相对单一,模糊限制语变成了弱化个性化声音的一种体现。但本文认为,模糊限制语虽是使观点变得模模糊糊的表达,但它是作者谨慎写作态度的客观体现,是与读者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赵冠芳.国外写作声音研究:回顾、分析与启示[J].外语界,2013(3):67-76.

[2]徐恒栩.高中英语学科素养中的母语文化意识培养与实践路径探究[J].基础外语教育,2019,21(6):76-80+110-111.

文化探究论文范文2

通过新颖的、多样化的、具有创意性、趣味性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提高学生对于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主动性.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教师要为学生创建一个外界的知识需求与学生的认识体系相互冲突的环境,亦或是教师的教学内容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的氛围,从而将学生引入到一个充满疑问、充满知识的世界中,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从而产生对于知识的探究心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化学知识建立不同的教学环境.例如,在讲“神奇的空气成分”时,教师可以做这样一个实验:实验器材包括一只蜡烛、火柴、一只良好的玻璃罩.实验步骤:取一只蜡烛,将其点燃,可以发现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得很稳定.接下来,用玻璃罩将蜡烛罩起来,可以发现蜡烛的火苗越来越微弱,直至最后,蜡烛完全熄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呢?另外,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例如,人们进入许久没有打开的地窖时,会有眩晕的感觉,并且在这种环境下,火把或者灯火不易燃烧.这一系列的实验与生活现象回顾,可以帮助学生对相关的化学知识产生兴趣、以及对于答案和原理的需求渴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小组合作探讨交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研究调查表明,小组学习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及深层次的思考具有有利影响.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水平,将学生分为若干的小组,每个小组5人左右(不可过多,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够有机会展现自己,充分掌握和理解每一个化学知识点),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的平均水平近乎一致.在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讨论、回答教师的问题、并且通过小组内部的讨论提出疑问,再由其他小组或者由教师解答.例如,在讲“氧气的制取”时,教师可以演示利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加热制取氧气,或者直接利用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的实验(此处以前者为例):首先,将酒精灯、试管、支架、水槽、导管等器材进行连接、固定完好;接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装置连接好(注意此时不要放化学制品),导管插入水槽,将酒精灯点燃,使试管加热,过一段时间,若发现水槽中的导管中有水柱上升,则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接着,将氯酸钾以及二氧化锰粉末放入试管,点燃酒精灯对试管进行预热,然后正式进行加热,过一段时间,开始收集氧气,实验结束之后,先将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再将酒精灯熄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步骤进行思考,并且在小组中进行研究和讨论,通过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总结提出几点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另外,也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走上讲台将实验完完整整地做一遍,加深学生对于实验以及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小组讨论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可以明显感受到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态度的转变.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可以对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产生积极影响.同时,通过与队友团结协作、共同讨论、研究、最后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的合作精神、团结意识以及分享意识也能得到培养。

三、引导学生总结评估,进行阶段性提高

“吾日三省吾身”是每一位成功者都具备的良好习惯、优秀品质.学生要想将知识掌握到位,也需要阶段性地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进行反思、评估以及总结,并且对于之前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复习、重温,从而获得新的感悟与理解.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因此,在每一个章节知识学习结束后,教师都应该及时通过化学课堂中的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对于自己、对于自己学习知识的情况进行整体的评估以及总结,使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所拥有的优点和缺点,针对自己的不足,通过与小祖成员进行探讨,找出最适合的解决方法,取长补短,从而进行阶段性的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一个阶段的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了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

四、结语

文化探究论文范文3

在设计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对于探究性内容有合理的选择,这一点在实际教学中非常重要.一方面,探究性内容的难易要适度,要能够在易于被学生理解与接受的基础上一定程度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另一方面,内容的选择要合理,教师应当有意识地选取那些和生活现象以及生活实际联系较为紧密的探究素材.这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考与探究的空间,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识应用能力.例如,在讲“奇妙的二氧化碳”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知识点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探究性实验.教师可以提前一天让学生将鸡蛋放在食醋中浸泡24小时,第二天学生都拿了个软皮蛋,这样就可以设问:蛋壳哪里去了?食醋的成分是什么?蛋壳的成分是什么?你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你觉得鸡蛋发生了什么反应?教师可以运用这个有代表性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提出猜想和假设,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为了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可以把鸡蛋放在盐酸中反应,让鸡蛋在产生气体作用下可以在盐酸里“游泳”,让学生观察整个实验过程.面对生动有趣的实验,学生很兴奋,并且积极思考产生现象的原因.结合生活实际的实验内容,通常是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良好素材,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体会也会更加深入.

二、实验思路的有效设计

在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时,实验思路与实验流程的合理设计非常重要,这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实验的现象以及实验效果,也会一定程度决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收获.教师应当尽量让实验流程清晰合理,要让学生能够弄懂实验的基本过程,并且让学生在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有独立操作的空间.另外,实验在设计时要凸显学生的自主性,要多设计让学生开展独立探究的过程与环节,要多设置一些疑问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在这样的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能力与思维能力才能够得到培养.例如,在讲“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时,在实验教学前,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回顾化学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燃烧的事例.学生很容易想到镁条、铁丝、木炭、硫在氧气中的燃烧,然后根据它们的燃烧现象,引导学生进一步总结得出燃烧反应的特征,并且得出燃烧的定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燃烧的一些典型案例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可以给学生提供实验用品:小木条、石头、小纸条、蜡烛、酒精灯、小烧杯、坩埚钳、火柴、石棉网等.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发现问题:燃烧需要什么样的条件?不少学生会提出假设,指出自己认为的燃烧所需的条件,教师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直至探究出最后的正确结论.这样的实验思路与实验设计,不仅凸显了学生的自主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三、增强学生的实验自主性

有的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会忽略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实验课程往往是以教学的演示实验为主,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很难在课堂上得到体现.这是在开展探究性实验时有必要改善的地方,教师要设计更多引发学生参与的实验活动,要增强学生的实验自主性,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并且加强学生对于教学知识点的理解与体会.教师应当更多地设计开放型探究性实验,将学生引入实验中,做实验的主人,而不是观众.例如,在讲“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猜想:猜想1:反应后质量变小了.木炭燃烧后化为灰烬,质量肯定变小了.猜想2:反应后质量变大了.铁燃烧后生成Fe3O4,质量明显变大了.猜想3: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木炭燃烧生成了CO2,铁燃烧还有氧气参加,这些都要计算在里面的.可以让学生相互讨论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教师也可以积极参与,尽量给予学生一些引导与启发.在这样的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思考也更加深入,学生对于相关教学内容的掌握也会更加牢固.

四、结语

文化探究论文范文4

一、基础化学实验在非化学专业中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原因

近年来针对化学学科发展的特点,以及其他学科对于化学学科知识交叉的需要,化学学科逐渐演化成以注重实践为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化学实验的内容也更加注重和科研、理论、社会等因素相结合,使得实验的种类不断创新;更多高科技教学方法的使用,也使得教学课堂更加的直观、立体,互动性大大增强。近年来,教学改革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一项重要问题,它既包含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包含着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既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前途,也关系到国家对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但就目前非化学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课来看,化学实验往往是承担着理论学习、方法验证和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等方面的任务。但在培养学生独立的科研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上,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其原因主要还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的陈旧,老师还是占据着课堂的绝对主动和绝对权威,从实验设计到实验方法都是老师“大包大揽”,学生只需要在学校有限的课时中,遵照老师的实验方法,完成实验,课后完成实验报告,对实验进行总结。这种陈旧的课程教学模式,没有发挥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最具有创新性的实验课,变得机械、沉闷,学生对于实验动手能力的兴趣大打折扣,化学实验课的重要性也淡化了许多,即便是实验课程的题目设置得新颖,也很难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就应该考虑如何改变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得到相应的培养,而研究性教学方法恰恰是培养学生这三种能力最好的方法。自从上世纪90年代前后开始研究性教学方法在各大教学课堂上兴起,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既是新的教学观,也是新的学习观,是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自主学习能力,从而真正达到一个和谐、主动、活泼的课堂环境的教学方法。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性教学方法指老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调动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自主设计问题,并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整个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创新性和科研性,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意识,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国内的许多高校的化学专业运用研究性教学这一教学方法后,都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非化学专业的化学实验中涉及的知识庞杂,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兴趣参差不齐,怎样实施好研究性教学方法和非化学专业的基础实验课程的结合,就成为了很多高校要探索的问题。在研究了研究性教学方法的理论后,笔者探索了研究性教学在非化学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课中的应用和具体的保障措施,并在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和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2013级学生中实践。

二、研究性教学在非化学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中的运用

依据非化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对于基础化学实验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学生最先学习的是诸如重结晶及熔点测定、蒸馏及沸点测定、柱层析等化学实验,这类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动手能力,培养最基本的实验素养,为之后的科研能力、实验创新型等打下基础。而在此基础上结合专业的需求和学生自身的兴趣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化学实验项目设计。如对生物技术专业和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学生开设: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的实验、乙酸乙酯合成制备实验、苯甲酸重结晶提纯实验、蔬菜中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性质鉴定实验、薄层色谱法鉴定镇痛药片中阿司匹林和咖啡因等设计性实验,让学生进行自主设计。研究性教学方法分为以下三个部分进行实施:

(一)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实验的预习、过程的设计、实验方案的确定等环节

在以前的教学手法中实验课会预先让学生写预习报告,学生的反感较大,积极性不高,预习的效果微乎其微。许多学生甚至认为这没有意义,这就表明在预习中学生的自主能力差,不能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实验课题的选择上就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累积等方面因素,从多方面提出问题进而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如从茶叶中提取咖啡碱的实验,指导教师就提取方法、咖啡碱的溶解性在不同的溶剂中的差异、分离提纯、结果鉴定等各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而就相关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教会同学查阅文献,让同学们收集文献资料,设计出问题的拟解决方案。当中包括实验操作的具体步骤、实验进行的条件、实验相关的注意事项、实验结果的预计,等等。并对学生提出的新想法、新创意提出鼓励,和同学一起研讨新思路的可行性问题。要做到在上课前由学生主导设计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过程,具有清晰的思路和可行性。

(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全程进行监督和引导

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观察实验结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只负责全面监督和巡查,将重视的点放在学生实验安全和实验操作规范上,对于实验失败的同学实时进行指导,并鼓励其重新开始实验。实验结束后由指导教师检查同学们的实验结果和实验质量,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让同学们体会实验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磨练学生的意志,提升他们的实践性、创新性和科研性。

(三)指导教师对于学生的实验报告和学生的科研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价

在具体的实验过程结束后,由每个实验小组给出一份实验报告,其中包括实验方案、实验实际结果、实验中的收获、实验过程中的不足,等等。让同学们对自己的实验过程、结果数据等进行总结,最好以小组座谈的模式进行总结,鼓励同学们对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进行总结。而且建立一系列的实验考核体系,着重学生科研能力的考核,具体的考核项目如下:文献查阅占10%,实验过程设计20%,实验的操作过程30%,实验报告20%,操作规范20%。

三、研究性教学在非化学专业基础化学实验中实践的具体保障措施

研究性教学方法的顺利实施,学校必须在一定层面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为实现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实施,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给予保障措施:

(一)保证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研究性教学方法实施的成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保证教师的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全员参与到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的过程当中来,由科研能力较强的教授、博士等,设计实验课题项目,编写实验教学大纲等。由实验操作能力出色的实验员,监督学生的具体实验过程,培养学生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平台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研究性教学方法中来,就必须优化现有的实验室配置,为同学们提供更多的实验学习平台,在开放实验室后,同学们可以在实验室中结合课堂中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可以增加同学们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这样做还可以开设在课堂中比较难以设计实施的实验兴趣组的相关课程,也可以采取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开展学生开放学习、自主实践、探讨学习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独立科研能力。

(三)开放更多的学习资源

各大高校的图书馆都有着国内外比较全面的数据库,这就为同学们收集资料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与此同时,也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实验课的教学方案、实验的相关视频、实验所用的软件等放到网站上,方便同学们在线上随时地查阅和学习,并开设相关专题为同学们进行问题解答,增加学生们学习的效率。

四、结语

研究性教学方法实践于非化学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中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这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国家培养更多实践动手能力强、科研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李雪 刘大钊 王迪涵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第二篇:化学实验教学应用探讨

1实验可激发学习兴趣,带给学生学习活力

实验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或学生根据一定的实验目的,运用适当的实验仪器、设备和装置等手段,在人为的条件下,改变实验对象的状态和性质,从而获得各种化学事实,达到化学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高效的实验教学,历来是化学教师追求的目的,实验教学最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实验可以发现许多神奇的现象.如高一化学在讲钠的性质实验时,教师通过“滴水点灯”引入新课,事先在酒精灯灯芯上放一小块钠,然后让学生来点燃酒精灯,学生下意识地拿起火柴准备点灯,被教师制止,让他改用水点灯,学生照做,酒精灯被点燃,学生感觉很神奇,水能灭火,却点燃了酒精灯,学生对此现象甚是不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讲到钠与水反应时,通过观察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刚才的疑问迎刃而解,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实验可创设直观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直观情境即教师通过创造性劳动,把教学内容变得更具体.如在学习“化学反应限度”时,可以做Fe3+与I-反应的实验:在试管中先加入过量的KI溶液,再滴入少量的FeCl3溶液,可发现溶液由棕黄色变为褐色,说明有I2生成.再滴加CCl4溶液,发现溶液分层,上层浅绿色,下层紫红色,说明有Fe2+和I2生成,取上层清液少许,滴加KSCN溶液,竟然出现了血红色,按照常规理解,根据化学计算Fe3+肯定没了,但是却有血红色出现,说明反应有一定的限度,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

3实验可创设问题情境,强调重点内容

问题情境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答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来实现教学目标的.学生在学习中很难保持注意力长时间高度集中,对于教学中强调的内容容易忽视,此时可以设计实验加以强化.现在人们出行可选择高铁或动车,如果铁轨有裂缝怎么办?由此可以引出化学中的铝热反应.

1)实验过程:

把少量干燥的氧化铁和适量的铝粉均匀混合后放在纸漏斗中,在混合物上面加少量氯酸钾固体中,中间插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镁条,点燃.

2)实验现象:

立即剧烈反应,发出耀眼的光芒,产生大量的烟,纸漏斗被烧破,有红热状态的液珠,落入蒸发皿内的细沙上,液珠冷却后变为黑色固体.

3)化学反应方程式:

Fe2O3+2Al加热2Fe+Al2O3.

4)注意事项:

a)要打磨净镁条表面的氧化膜,否则难以点燃.

b)玻璃漏斗内的纸漏斗要厚一些,并用水润湿,以防损坏漏斗.

c)蒸发皿要垫适量的细沙.一是防止蒸发皿炸裂,二是防止熔融的液体溅出伤人.

d)实验装置不要距人太近,防止使人受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火车的用途,进而引到火车必须要使用铁轨,既强调了重点内容,又让学生感受了化学生活.

4实验可调动学生思维,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都有这样的感受:越是疑难的问题,大家争执得越厉害的问题,学生就越容易记住,但是要想解决疑难问题却很困难,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实验教学.如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教材上给的溶液都是无色溶液,配好溶液后,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时,针对忘记洗涤烧杯和玻璃棒进行的误差分析学生甚是不解,如果此时能把溶液换成有色溶液如CuSO4溶液或是KMnO4溶液,效果就不一样了,因为如果不洗涤烧杯和玻璃棒,有色物质就会粘在容器上,肯定会产生误差,学生一目了然.定容时也是如此,一旦加水超过了刻度线,即使你用胶头滴管吸出部分溶液也无济于事,因为有色物质会粘在容量瓶上.实验教学是时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合适的实验,把握恰当的时机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轻松地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加重要的是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作者:李爱林 糜红叶 单位: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 安徽师范大学

第三篇:化学实验教学最大效能发挥探析

一、教师首先要形成扎实的演示实验基本功。

在新课程改革之前,能够开齐、开全教材中所有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是当时的最高要求。对于教学新手来说,对于某些演示实验的操作还不够熟练,成功的机率不够高。例如做镁带燃烧的实验时,常因酒精灯火焰未调节好,镁带打磨不充分而延长点燃的时间,做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老是损坏试管,用启普发生器制取氢气因操作不当使发生器破裂……所以,在课前要反复练习每个实验,确保实验成功、现象明显、操作安全,让学生通过演示实验充分感受化学学科的魅力,将他们吸引到对化学的研究上来。而只有通过多次的实践,甚至经历一些失败,才能把握每个实验成功的关键,遇到突发情况,能够及时找到原因,排除故障,实验现象鲜明,成功率大大提高。

二、攻克难度大的演示实验。

教科书中有些实验不是不易成功,就是实验装置、操作太麻烦,并且耗时多。有些老师往往将这些实验直接略去,进行口头讲述或放录像完事,例如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如果实际操作,有很多的注意事项,并且一氧化碳有害,但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教材的编写者既然把它设为实验活动,就说明它是可操作的,事实上却是:讲到这里,老师们领着学生分析分析实验装置图,讨论讨论实验的步骤,然后给出正确答案,或看看录像,再通过书面练习不断强化,最终让学生“理解”并“记住了”这个实验的全过程,考试中获得高分,被评价为教学任务圆满完成。在这个倡导教改、教育创新的新时代,我们对上述现象进行反思:化学实验教学的初衷是什么?仅仅是为了掌握实验的结果吗,还是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我认为,当我们遇到了较为复杂的实验时,还是应该从自身做起,通过查阅资料或者研究学习,做到熟练操作这些实验,即使不能让学生动手,也要让学生亲眼见到实验的过程。还可以对实验加以改进。如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这个实验的操作难度虽然不大,但反应本身所需要的高温却难以控制,用酒精灯很难完成实验。但是换个思路,改变受热容器及药品的用量,即只取微量的黑色粉末放在型号最小的试管中,以乳胶管套住试管口导出气体,并用试管夹夹持使其受热,降低受热所需温度,这样不但实验现象明显,缩短了实验的时间,而且还适合由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三、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增设趣味实验。

有时考虑到知识的前后联系,我会另外设计一些小实验引起学生思考,并通过实验来验证,使他们的认知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链,而不是彼此孤立,毫无联系的内容。就拿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来说,用石灰石和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是利用石灰石中的碳酸钙,而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后又能生成的白色固体碳酸钙。这两者在成分上是一样的,但学生很难主动将灰黑色的石灰石与石灰水中的白色沉淀联想到一起。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思考,你如何将变浑浊的石灰水再恢复澄清?(加盐酸),学生一想,溶液浑浊的原因是因为有难溶的碳酸钙,它能与什么物质反应呢?当想到用稀盐酸时,思维豁然开朗,这不就是石灰石中的主要成分吗!从而达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复习过程中,在题目中出现的各种小实验,我则让它在课堂上变成了现实:例如如何鉴别三种无色气体,如何清洗盛过石灰水的试剂瓶,如何改进气体发生装置使其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或停止等。学生通过理性的思考并结合实践操作,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更牢固了。这种将实验与习题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容易操作,还能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对教学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

四、大力开展分组探究实验。

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以往,教材上关于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分界清楚,而且多为验证性实验。在实验室中进行分组实验时,学生已经有了相关的知识基础,并且课本上提供了明确的实验步骤,学生照方抓药,实验进行的很顺利,因为他们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但这毕竟是一种被动学习,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原因,教师的演示实验再怎么成功,坐在教室后面的同学也难以看得清楚,长期下去,就会对学习产生一些影响。因此应该提倡开展探究实验。万事开头难,笔者在最初的尝试阶段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学生因为早已经习惯了“老师告诉他怎么做,他才会做”,一旦放手让他自行设计实验的方案,自主实施方案,便显得不知所措,对实验的设想过于简单或过于繁琐。如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甚至会把铁丝直接烧热后就往氧气中放;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进行多次重复的称量,人为造成很大的误差。因此在实验时,常常由于方案错误或操作不当导致以失败收场。因此,实验教学既不能对学生抓得太死,也不能缺乏必要的指导,完全放手给学生自己探究的做法是不合适的。应该在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基础上先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估,判断实验方案是否可行,实验步骤是否合理,实验中要注意哪些问题等。如,对二氧化碳性质探究的实验教学可以设计如下:提前给学生布置前置作业,预氧化碳有哪些性质,应如何通过实验进行证明?然后在课堂上首先交流实验方案,老师只需对设想不当之处加以点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与创设方案的积极性。有了正确的方案,师生再共同对实验的顺序进行探讨,根据时间的限制,本着节约药品的原则,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少量的药品,使所有的实验环节能够连贯进行,而且反应一旦开始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都能够得到利用,避免空排。经过这样细致深入的引导,学生便能够较顺利地完成对实验的探究,通过自主探究“惊喜”地“发现”知识,而不是被“灌输”知识,从而尝到了学习的快乐,体会到了学习就是探索发现的过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类似的课题比比皆是,均可设计成学生的探究实验,如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性质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等。

作者:何竞 单位:广东省兴宁市宁江中学

第四篇:建筑类高职院校化学实验教学浅谈

1化学实验设施陈旧,高端精密的仪器不够齐全

近年来,随着高职高专院校逐年扩招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全国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与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学校实验设备不全,无法将新知识、新技术及时引入实验,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实践技能的提高。在实际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实验,内容和现行的较先进的仪器不配套,很难操作或者操作误差大。由于条件限制,实验老师只注重检测过程,不重视实验结果,这样使学生没有养成质量意识,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方面需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及时购置更新实验设备,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学院的实验条件、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教学效果,并想法克服困难下开展基础的化学实验。同时需将在校实验与工厂实践的紧密结合,激起学生对工厂实际化验分析的认知欲望,促进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钻研,进而做到心中有数,避免了在实验过程中的盲目性,使实验过程得心应手,使学生在校就能体验在工厂的生产分析过程。

2实验内容陈旧,单一,与工程监测不符

目前,大多数院校与化学关的课程均开设四大化学及及四大化学实验,这些实验基本上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验证及对基础实验技术的训练,与生产实际没有太大关系。为此,我们经过仔细调研及认真、详细的讨论,并在院、系领导大力支持下,建立了建筑化学实验新的课程体系。新体系的特点是:(1)实验内容更丰富。如增加水质分析、钢材分析、水泥的分析、混凝土外加剂分析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2)加强了实用性。新增加的实验项目中,如“水泥分析”、“混凝土外加剂分析”等,这些实验从仪器到操作、从数据处理方法到误差分析等都和具体工程中的没什么区别;(3)体现了综合性。与以往“四大化学”相比,删减了部分前面单一的滴定练习。因为建筑类高职高专课程改革后,相关专业的化学类课程总课时数明显减少;太多的基础练习没有足够的课时来学习。

3在学生实验能力考核评价制度方面,考核内容不够全面,无法准确反映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

笔者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院校实验成绩评定仍按平时成绩记分的办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及积极性的的培养,使学生抱有一种只要能保证全勤肯定实验成绩能合格的侥幸心理,学生只注重操作过程而不关注实验结果等弊端。我们应将实验课程考核始终贯穿实验教学的全过程中,实验的准备情况、学生出勤、实验操作情况、实验问题的现场回答、实验报告和期末实验考试等,并将考核的每一项内容都进一步量化。期末实验考试有笔试、现场提问、实验项目操作等形式,主要检查学生对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及综合技能的掌握情况。(1)实验基本理论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该项成绩占总成绩的20%;(2)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考核,在规定的时间、给定题库的情况下,学生抽取实验题目,完成操作考试,根据评分标准对各操作环节打分,该项成绩占总成绩的40%;(3)综合能力考核,结合学生平时学习主动性、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实验报告及实验结果情况,该项成绩占40%,此项成绩为防止学生只注重考试实验,忽视平时实验而设置,要求学生认真对待每次实验。这种综合考试的形式,避免了以前考试的片面性、随机性等不合理情况,较公正地全面的评价出学生实验的水平,激励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受到学生的欢迎。

4缺乏理论基础扎实、有企业生产实验以验的高水平实验教师

目前,许多建筑类高职院校的化学实验教学缺乏专业的实验教师,博士,硕士毕业化学相关理论知识相对比较扎实,但缺乏建筑工地生产实际经验,对建筑略懂一二,不能很好的将建筑与化学结合起来。作为建筑类高职院校的实验专业技术人员,要求有较高的实验操作水平及能把学校的实验与工地的分析、化验紧密结合,包括对仪器的使用,维修,保养等等,尤其缺乏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笔者调查发现部分实验教师自己在建筑工地化验室也不会操作,即使这样的操作水平还在指导学生一届一届的学生,这种情况使我们的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养成,分析和解决化学实验问题能力的增强受到严重阻碍,同时,也影响了的实验积极性,久而久之,形成了学生对实验缺乏兴趣,应付课堂的局面。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提升教师的实践水平,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成为当前高职高专学校师资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通过与行业、企业及加强与校外实训基地的联系,主要是岗位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培训、企业生产一线挂职锻炼等。这些需要通过学校组织各相关部门协作实施完成,真正将培训落到实处,加强培训后对教师的考核,使他们真正成为能工巧匠。

5结论

目前,大多数建筑类高职高专院校只有材料工程、工业分析与检验、给排水专业开设化学及实验课,但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在其它专业实验教学中可适用。通过化学实验教学设施的更新、教学内容的整合、对学生实验能力考核评价制度的优化及对实验教师指导水平提高,使学生对实验课的积极性提高,能规范学生的操作水平,使学生对实验现象作出合理解释,实验数据能合理处理,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而且激发了他们对建筑行业探索创造的热情。

作者:王涛 李国萍 单位: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师范院校理工科化学实验教学思考

一、前言

教育部在2012年的《关于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要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强化实践教学。提出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强调各高校要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指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是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各高校要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在20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由于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要,为了加快学校的发展速度和提高学校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地方性师范院校在专业结构上进行了重大调整,由过去的学科门类单一、专业范围较窄逐步向多学科门类和多专业的方向快速推进。在此发展大潮中,杭州师范大学在杭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与支持下也已发展成为“教师教育与艺术教育具有特色、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具有一定优势、理学学科部分见长、各类新兴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师范大学”。然而在理工科专业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性师范院校在学生的专业实验、实习及工程实践训练等专业技能的培养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此,对地方性师范院校如何有效地快速发展理工科专业,培养理工科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的研究和探讨,也就成了亟需探索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我校化学实验教学为例,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探索理工科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路线,着重介绍我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采取的各种举措,用以提高实验教学的互动性,提高理工科专业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二、理工科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化学作为一个古老的学科,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化学实验教学也一直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学科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一方面,化学实验的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充实;另一方面,化学实验更多地形成了套路化的发展,成了诸多验证性的内容,尤其是越先进的实验方法,越使学生感受到实验过程的快捷与无聊,甚至于会出现实验教师疲惫地教、学生却懒散地学的现象。如何提高实验教学的互动性,如何提高理工科专业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兴趣和能力?这是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方能有效解决的。

三、理工科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笔者认为,提高理工科专业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兴趣和能力是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主要落脚点,而提高实验教学的互动性,使实验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三力”———高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主动参与的驱动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是提高兴趣和能力的体现和方法。因此,可以从多方面着手,使学生的眼、脑、手三方位同时充分投入,从措施上保证实验教学的有效实施,从而提升实验教学效果。

1.学生注意力的吸引———从“化”处着“眼”。

如果说实验教学的改革,笔者认为学生注意力的吸引强化是首当其冲的,因为当前实验教学的主要状况就是实验教学成为了理论教学的一种附属,学生的关注点在于理论课上学习了什么知识点,然后在某个实验项目中如何去证实知识点的正确性,更多强调的是实验的结果,而逐渐忽视了实验的过程。正如当前诸多的实验教学项目的改革,最核心的都是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到实验教学中,认为只要让学生实验过程中应用了最新的科学前沿,实验的层次就瞬间“高大上”了。其实笔者认为实验教学最为核心的是实验的过程本身,要让学生的关注点、注意力,让学生们的“眼”盯着实验的变化过程,从过程中感觉实践的魅力,掌握过程的技能和从过程中得出结论的能力,如此可以将经典的实验项目,通过过程的强化发展成综合性乃至设计性的实验项目。对于化学实验教学而言,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可以从“化”处着眼,通过化学实验的变化来吸引学生。我校在实施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措施包括以下“变化”,强化实验教学的相对独立性,提升学生对实验过程的关注度。①实验教学大纲的确定与修订。结合我校2013本科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开展,经充分讨论对新的实验教学大纲进行确定及对原有大纲进行修订。重点在于本次修订从一级学科的层面,对实验课程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注重实验课程之间的衔接和互补,强化实验课程对学生在基础操作方面的培养(比如专门开设《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课程),将实验课相对从理论课剥离,强调实验课程的相对独立性。②实验讲义的编写与实验项目更新。实验课和理论课的主要区别在于需要学生全身心参与并动手实践,因此而十分依赖实验的设施,从而针对不同院校的实际情况,实验开展的情况就会大不一样。各类出版的实验教材虽具有比较广泛的借鉴意义,但实验条件的建设往往不能完全等同,具体开展的实验项目会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尤其是当前对实验项目强化综合性和设计性,更难实现对实验教材的直接采用。所以我校十分注重实验讲义的编写,每年根据实际的情况更新相应的实验项目,对项目进行优化设计,编写完全适用于我校并能发挥我校特色项目的实验讲义。如前所述要“通过化学实验的变化来吸引学生”,除了形式的变化之外,实验项目内容的更新是“变化”的重中之重!这种变化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科研促教学,从科研中引入实验教学项目,实现实验项目的特色化和新颖化,让学生感受科学前沿、实践实验操作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比如我校将“魔芋精粉中葡甘露聚糖含量的测定———开放性化学实验探索”项目引入到物理化学实验中。二是通过对现有项目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与整合,通过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拓展现有实验项目知识点,引导学生整合现有知识,扩展知识体验,将经典实验项目发展为综合性项目,实现“脱胎换骨”式的更新,比如我校将“偏光显微镜观察聚合物球晶”项目进行改革拓展实验项目。③网络课堂的应用。对于实验课程,也要强化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应用网络课堂对实验教学进行有益的补充。虽然实验课程是实践性的,主要通过动手才能获得相应的知识,但网络技术的发展,已可以为实验教学带来许多拓展。我校当前主要通过网络课堂实现实验预约管理、强制预习、安全测试、模拟实验、实验报告提交与评阅等应用。实验预约管理通过网络实现实验教学的管理与安排,尤其是结合当前智能终端的发展,可进一步实现手机客户端等多终端的实验预约;强制预习功能是在网络课堂上实现学生对实验涉及的现有知识点进行复习和对实验所需基础知识点的预习工作,所谓强制预习是指在某个实验项目相应的预习报告提交之前通过网络设置不允许学生实现该实验的预约,从而保证每位参与实验的学生掌握相应应当具备的基础知识。安全测试是通过网络实现对化学实验安全的强调,促使学生强化安全意识,并对每个实验项目特殊的安全特性进行了解,掌握对实验涉及的“三废”的科学处理方法,强化环保意识。模拟实验部分最突出的特征是可以将实验中有些难实现或涉及有剧毒物质的实验通过Flash等形式在网络上实现虚拟操作,实现网络化的实验。当然模拟实验部分还可以包括计算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实现相关理论计算实验的网络化实施,提升效率。实验报告提交与评阅功能则是实现网络化的提交和评阅,实现实验报告的长期存档和方便调阅。总而言之,通过网络课堂在实验教学中的实施,实现实验教学时间与空间的全面开放、实验素材的无限扩大化以及实验资料档案的电子化,有效提升实验教学效果和效率。

2.主动参与的驱动力提升———兴趣+收获。

除了通过培养方案和实验教学大纲来确定学生“学什么”和老师“教什么”的变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外,还要让学生具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要增加学生主动参与的驱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驱动力的提升可以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出发,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①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多种类型实践实习的结合。当前的普通高等院校,期冀培训更多的应用型的人才,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应该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掌握各方面的实践技能。因此,在高校实验教学中要充分开展多种类型的实践实习课程。比如我校化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既有四大基础化学的实验教学实践,还有针对中学化学教学的微型化学实验、课程设计、化学教育师范实习(教育实践)、专业见习等多种形式。同时,在各项实践过程的实施中,让学生明确可以获得的收获,强化成果考核,从收获促进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主动性。②兴趣实验的设置与发展:提升兴趣。通过学生组建“贵之烯”专业社团,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兴趣化学实验,并在学生中通过艺术的形式传播,展示化学的神奇魅力,提升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③结合师范院校特点:培养的学生能干,也能教;结合师范院校的专属特点,发挥优势,通过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施,使培养的学生能干,也能教。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使学生学会对实验教学本身的思考,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教学的设计方法和理念,甚至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分小组进行,感受实验教学中“教”的过程,让学生有机会教学生,实现教学相长、深化学生对相应实验知识点的理解。

3.学生潜力的充分挖掘———学以致用,向上攀登。

在有吸引力、有驱动力的基础上,必须通过合理设置,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从而保证实验教学效果的展现。我校通过开放实验的设置,结合科研助理制度、学科竞赛参与、毕业论文设计等全方位的融合,使学生的实验能力“学有用武之地”,实现在专业学科方面的攀登,检验实验教学的效果。①开放实验的设置:网络配套、团队督促。针对学生长期设置开放实验,可以由学生主动提出开放实验申请,结合网络实验教学平台,提交开放实验方案书、预约开放实验室,使学生有机会自己组建实验团队,开展自主设计的实验,无限扩展实验教学内容范围。同时,通过对学生开放思维下的实验进行指导,扩展实验指导教师的思路,甚至也可以将某些可行的开放实验项目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另一方面,学生在实施开放实验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团队中的相互讨论和相互督促,深化实验知识的理解、养成良好实验习惯,强化实验互动。②科研助理制度:科研走到身边。为了使学生接触到专业教师的科研,让科研更直接地促进实验教学,可以开展科研助理制度,通过该制度,学生真正参与到科研团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了解科研课题的相关知识,在科研实验中掌握实验知识点与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科研实验能力,让学生在学校中就掌握运用实验知识解决科研问题或实际问题的能力。③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在大平台检验。鼓励学生参与挑战杯、希望杯、化工设计、化学师范技能、化学学科竞赛等各类各层次的竞赛,将学生放到全校、全省乃至全国的大平台上去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所掌握的实验技能。尤其是注重竞赛的受益面,比如采取预赛制度,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竞赛中。通过竞赛,引导学生学好专业实验知识,并用于解决实际的问题。④强化毕业论文设计管理:铸造化学人才。作为化学学科人才培养的最后关键步骤,毕业论文的管理是高校产品“出厂”之后的质量检验关口。而在毕业论文的实施过程中,实验教学的进一步实施非常重要,作为实验性的学科,对于所有化学的理工科学生,在毕业论文的阶段必须要开展一定工作量的实验,获取翔实的实验数据,方准许毕业。因此,通过毕业论文的管理强化,也是保证化学实验教学的一道重要关卡。

四、结束语

面对普通高等院校21世纪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的诉求,提高理工科专业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兴趣和能力是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主要落脚点。提高实验教学的互动性,使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从多方面着手,使学生的眼、脑、手三方位同时充分投入,从措施上保证实验教学的有效实施,从而提升实验教学效果。

作者:羊海棠 王园朝 彭采宇 宋艳江 单位:杭州师范大学材化学院 浙江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 杭州市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第六篇:中学绿色化学实验教学研究

一、绿色化学概念

绿色化学定义为采用一定的化学原理和技术进一步消除有害物质的影响。这些物质包含危害人类身体、自然环境、社区安危的各种溶剂和试剂、催化剂、原料、副产物等。绿色化学的目标是彻底消除废物、有毒、有害物质等。

二、绿色化学理念的基本原则

结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目标和方向,我们可以知道绿色化学理念的原则有以下八个方面:一是无论是化学实验的起始阶段,还是进行中,就必须防止废弃物的产生。二是在设计化学实验方法的阶段,务必要思考怎样让有害物质得到完全释放。三是在设计实验合成方法的阶段,在满足条件的过程中,应该确保那些产物、中间产物和反应产物对环境和人体没有危害。四是在达到要求后,务必想方设法的杜绝采用如分离剂、溶剂等协助性的试剂。第五个要注意到的是对于实验材料的选取,我们通常会选择可再生资源,对于材料的安全性能有着较高的要求,要避免因为材料的毒性而给实验人员带来的危害;第六点是要处理好实验废弃料和残留物质,如果可以将这些要素进行分解,那么久一定要将这些材料进行再次的回收利用,不能将一些含有毒性的物质排放到外部,另外,实验过程中往往会伴有一定的实验故障,一些时候甚至可能引发火灾或者是对实验人员的身体危害,所以在实验过程中要遵循绿色实验的相关原则,尽量降低实验带来的副作用。

三、绿色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

1.注重学生绿色化学意识的培养

化学实验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了解基础的定义和原理,还要为学生讲解关于环境污染的公共事件,例如二恶英、食品安全等问题。让学生深刻的知晓此类由于污染引发的公共事件,最终导入绿色化学的理念,进一步阐述其中的原理,进而可以有效的掌握绿色化学的深层次含义。

2.优化实验方案

当前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许多实验使用的材料并不是完全绿色无害的,一些实验甚至有较大的人体危害,所以教师往往无法决定是否进行此类实验。要想让学生从实验中认识到更多,教师就必须对于实验方案进行优化,使用那些具有绿色无毒的材料进行实验,不断提升教学的效率水平。例如在进行铜和稀硝酸的相关反应实验教学时,形成的气体无法判定到底是NO还是NO2,所以教师可以对此实验进行优化处理,灵活使用注射器,通过三个小块的铜片来控制稀硝酸的量,将稀硝酸注入到盛有4mol/L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在此步骤中药考虑到摩擦力对于注射器的影响,必须放慢速度,慢慢的将二者进行混合,通过这样的步骤可以发现在铜片旁边有一些气泡,溶液一开始是蓝色,然后会变成红色,这些空气中没有毒性,所以即使排出也没有什么污染,实现了绿色无污染。

3.推广微型化学实验

20世纪80年代,微型化学实验风靡起来,在化学界有一定的地位。作为一种化学实验的创新技术和办法,具有很多好处,比如效果显著、现象清晰、污染物少、安全可靠、方便运输和携带等。在发达国家,微型化学实验应用的比较广泛。而在发展中国家,还正在开始起步。微型化学实验的地点是微型化的仪器装置,试剂用量是常规剂量的0.1到0.001。采用微型化学实验能够进一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了化学废弃物的排放。同时,安全性大大提高,降低了实验经费。以《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为例,实验可以用试管作反应容器,磷的燃烧均在密闭容器里进行,可防止白烟污染空气。用20mL注射器(活塞事先处在10mL刻度处)测量磷燃烧消耗的氧气体积。试验时第一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第二步,装药品,连好仪器。第三步,夹紧弹簧夹,加热白磷,观察现象。第四步,燃烧结束,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可以看到活塞慢慢左移到2mL刻度处。说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5。通过这种实验,不仅仅避免了危害,还能使用少量的药品,污染几乎为0,完全适应绿色化学实验的思想。

4.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辅助实验

在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下,化学实验仿真教学得到了快速发展。计算机为我们呈现了虚拟化学实验室,我们能够看到那些在现实实验室中的器具,例如导管、漏斗、试管、烧杯、酒精灯、铁架台、烧瓶、锥形瓶、集气瓶等。老师和学生能够随意建设自己试验装置,自由的加入药品,通过化学反应,从而很直观的观察试验,最终为我们出具真实的数据资料。

四、总结

化学实验仿真软件还能清晰的展示各类晶体结构和分子结构,例如金刚石、石墨、NH3和H2O等。还能清晰的为我们搭建微观模型,进一步为大家呈现奇特的微观接,从而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对于那些有毒、有害及危险性物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很直观的展示实现效果。同时,还有效避免危险物质损害特任,减少了时间、药品、水电费用,避免环境受到损害,杜绝了化学试验的污染。

作者:王金海 单位:贵州省石阡县石阡中学

第七篇:综合院校农科专业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1传统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1实验课授课时间安排不合理,且与理论课脱节

通过对长江大学所有涉农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授课时间和内容进行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以下2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授课时间不合理。如第3学期学习有机化学理论课程,第4学期学习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学生经过一个寒假,很多理论知识都已遗忘,对有机化学实验中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理解起来显得力不从心,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简单重复实验操作、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和效果、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局面;二是实验教学内容与理论课教学内容不同步。如物理化学理论课与实验课同学期进行,但理论课上还没讲到的内容却要求学生做实验,学生对实验原理不理解,只是机械重复实验操作,对数据的处理一知半解,最终不能从实验数据中归纳总结出实验结论。

1.2实验内容陈旧、单一,实验结果评价手段简单

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中,部分实验内容过于简单,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学习过,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电光分析天平的称量练习,学生在高中阶段就接触过,且现在的称量手段已迅速发展,化学实验中已普遍采用电子天平,仍将电光分析天平的称量练习作为实验内容,显然与学科的发展不同步。在有机化学实验中,验证性的实验内容偏多,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较少,各实验内容相对独立,前后实验内容无任何关联,不能体现实验内容的连贯性、综合性,涉及当今化学学科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的相关实验内容就更少,学生做实验没有压力,敷衍了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果将不同的实验关联起来,此次实验的产物是下一次实验的反应物,此次实验不成功直接影响下次实验,因而会使学生产生压力,从而更认真地进行实验。另外,授课教师对学生实验结果的评定仅停留在表象,如对有机合成产物的鉴定仅仅是对产物进行看、闻,若能选取部分样品通过红外光谱或元素分析进行结构表征,这样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自己的实验成果。

1.3数据处理软件应用课程缺乏

部分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和物理化学实验数据多,实验结果的数据处理繁琐,如磷的比色分析、燃烧热的测定、粘度法测定高聚物的相对分子量、凝固点降低法测相对分子量等,实验结束后需要通过电脑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巩固理论课上所学的化学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但很多学生数据处理软件应用能力较差,仍通过坐标纸等原始、低端的手段进行数据处理,费时费力且效果差。

1.4实验教学内容满堂灌,设备陈旧、落后

部分基础化学实验授课教师授课时讲解过于仔细,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方法、反应现象、反应结果等,学生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只是按照老师的示范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这种机械式模仿的实验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引起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反感。另外,实验设备陈旧、落后,实验数据不稳定,实验过程中故障多,仪器数量不足导致每组实验学生人数偏多,从而减少了学生动手的机会,而实验仪器种类偏少又影响了实验内容的选择。

2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对策

2.1调整教学计划,实验课与理论课内容同步

2013年,长江大学组织各院系对2014级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了全面修订,化工学院对涉农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按照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课程的内在联系将全部实验整合为3门课程,分别为基础化学实验A(上、下)(96学时)、基础化学实验B(48学时)及基础化学实验D(40学时)。基础化学实验A(上)是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内容,基础化学实验A(下)是有机化学实验内容,各占48学时;基础化学实验B既有无机及分析化学,也有有机化学的实验内容,学时各占一半;基础化学实验D是物理化学实验内容,只对部分专业开设,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资源环境与利用专业等。各学院在修订教学计划时可根据学校对学时、学分的要求及各专业培养的目标要求进行课程选择及授课时间的选择。尽量使实验内容与理论课一致,以解决以往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学内容与理论课教学不同步的问题,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2.2重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在3门基础化学实验课中,每门课程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应既有基础型实验内容,也有综合设计型和创新研究型实验内容,并且将4大基础化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各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中,体现了化学实验技术综合性、内容交叉性的特点,从而形成了“三层一线”(基础层、综合设计层及创新研究层,以提高实验技能为主线)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新体系。基础化学实验A(上、下)共96学时。48学时为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实验内容,共12个实验。其中,粗食盐的提纯、电解质溶液、分析天平称量练习、滴定练习、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间接碘量法测定铜盐中的铜含量、双氧水含量的测定、水的总硬度测定、磷的比色分析为基础型实验,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如称量、过滤、重结晶、滴定、溶液的配制等;可溶性氯化物中氯含量的测定、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及分析为综合设计型实验;混合酸的电位滴定、混合碱的分析为创新研究型实验。另外48学时为有机化学实验内容,有12个实验项目。其中,薄层层析、熔点测定、环己烯的合成与性质、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1-溴丁烷的制备、烟碱的提取和性质、正丁醚的合成为基础型实验,学生通过这些实验可掌握混合物的分离与鉴定、蒸馏、分馏、回流、提取、升华、凝华、气体吸收、水蒸气蒸馏等技能;乙酰水杨酸的制备(微波法)、鉴定未知有机化合物为综合设计型实验;乙酰苯胺的合成(2种方法即醋酸法和乙酸酐法)、乙酸乙酯的制备、甲基橙的制备为研究创新型实验。基础化学实验B共48学时。实验内容一半是无机及分析化学,一半是有机化学。涉及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实验内容有化学实验基础知识介绍及粗食盐的提纯、分析天平称量练习、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混合碱的分析、水的总硬度测定、磷的比色分析;涉及有机化学的实验项目有熔点测定、薄层层析、1-溴丁烷的制备、烟碱的提取和性质、乙酸乙酯的制备、乙酰苯胺的制备。基础化学实验D共40学时,10个实验。其中,电动势的测定及应用、最大气泡法测溶液的表面张力、溶胶的制备及性质、凝固点降低法测相对分子量、液体的饱和蒸汽压的测定、燃烧热的测定、溶解热的测定为基础型实验;蔗糖水解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速率常数测定、粘度法测定高聚物的相对分子量为综合性实验内容。在涉及有机化学实验内容的选择上,注重操作技术的前后关联,如在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的实验中要用到普通蒸馏装置,在1-溴丁烷的合成实验中,既要用到普通蒸馏装置,也要用到气体吸收装置,体现了实验技术渐进性、综合性的特点。另外,对有机合成的产物,每班选择3~5组实验效果较好的产品,将样品进行红外光谱鉴定,在下次课上对红外光谱进行解析,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成就感,进而提升其学习兴趣。

2.3加强绘图软件、统计软件知识的学习,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有机化学实验结果的处理相对简单,而部分无机及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实验结果的处理相对繁琐,需要专用电脑软件,如根据实验数据绘图、进行统计分析等。可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中适当增加绘图软件、统计软件使用方法的学习,也可由基础化学实验授课教师在实验前安排1学时对学生进行绘图软件、统计软件的专门培训。实践证明,该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4开展基础化学实验技能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自长江大学组建以来,在学校领导、教务处及化工学院的高度重视下,长江大学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每年举行全校性的基础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竞赛,分为专业组和非专业组,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和化学专业的学生为专业组,化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非专业组Ⅰ组,涉农专业的学生为非专业组Ⅱ组。参赛学生首先进行实验理论考试,入围者再进行实验操作考试。竞赛优胜者给予表扬与奖励,计课外学分并推荐参加湖北省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通过基础化学实验技能竞赛,学生对基础化学实验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

2.5增加仪器设备投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应注重仪器设备的投入,注重引入新的实验技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007年,长江大学曾大规模更新、添置实验室仪器设备,但这批仪器设备已运行了8年,现今有的锈迹斑斑,有的运行不平稳,影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且大多已达到正常的使用寿命,应及时淘汰并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如在用提勒管测定固体物质的熔点实验中,在要求学生掌握经典测定方法的同时,还要求学生运用显微熔点测定仪测定熔点。

3结语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实践型、创新性人才是当今高等学校责无旁贷的任务。长江大学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为我校涉农专业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是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通过近几年的改革,已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同类高校和学生的普遍赞誉。

作者:李水清 单位: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第八篇:案例教学法医学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应用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级临床专业学科学生240名,其中分为4个班级,每班60人,根据生物化学的教学模式不同而分为两个组别,其中2013年检临床专业学科A班、B班、C班均为观察组,并细化分置A、B、C三小组,均采用当前本院提倡的临床案例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实验教学;将2013级临床专业学科D班作为对照组,其仍旧采用传统常规教学模式进行实验教学。两组学生在入学初期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测评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全部学生均由相同的教材、教学规划及教师力量统一教学。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传统常规医学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在此不作阐述。

1.2.2观察组:

实行临床案例教学模式,首先针对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了解程度选择恰当合理的临床经典病情资料来进行全面讲解,让学生通过分析探讨这一病情案例中存在的病症状态、病理学识,并结合生物化学知识来剖析病情的发展机制。可事先让学生查阅相关知识要点,结合循征学进行自主讨论,并建立讨论小组学习模式对部分难点、要点进行答辩补充,而教学导师则做好全程了解掌控,并通过讨论、指导等方式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知识剖析。注重将医学生物化学紧密契合相关讨论知识要点,避免学习侧重点偏转。当完成案例剖析讨论之后教学工作者可适当进行全面总结、点评。

1.3观察指标

所有学生均在学期末采取生物化学知识考核,其考核知识均为相同教学要点,对比两组学生生物化学知识掌握情况;并采用本院自制问卷调查表评估观察组学生对案例教学实施前后进行评价。1.4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比较,以率(%)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s)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掌握情况

采用案例教学模式的观察ABC组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t=14.7624,P=0.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近几年随着案例教学模式的广泛运用,其教学理念也得到学生充分认可,该模式可促进学生将被动式接受学习转变为主观自主性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牢牢掌握相关知识的应用,并利用多元化案例教学法来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不过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也对教学工作者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需教学者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导理念,使其逐步向引导模式进展,同时也需要教学者具有丰富的循征案例相关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案例知识的引导,全面指导学生在学习各环节对知识的掌握。

4总结

本院通过实施案例教学模式,其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及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也有长足进步,这一模式的教育理念也在逐渐改变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方式,充分开拓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范围,其主张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相结合也为学生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良好的习惯。综上所述,将案例教学模式应用在医学院生物化学的教学工作中效果确切,并且它的教学理念可通过合理应用各类多元化教学方法来配合,为学生的知识掌握提供了良好的方式,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作者:陈国静 单位:哈尔滨市职工医学院

第九篇:化学实验教学情境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通过对比实验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认真思考,设计一些教材没有的又易于完成的课堂演示实验,通过不可预测的实验现象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意识,让学生在新奇中产生兴趣,积极探索。在讲“二氧化碳和水反应”时,我和学生分别拿一个空的矿泉水瓶进行演示实验,一起向矿泉水瓶中加入半烧杯水,同时振荡,结果我手里的矿泉水瓶变瘪了,面对不同的现象,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冲突,学生展开讨论:老师手里的矿泉水瓶变瘪的原因?最后揭秘是由于事先在我拿的矿泉水瓶里收集了二氧化碳,根据老师提供的小资料,酸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学生通过滴加石蕊溶液在矿泉水瓶里,通过石蕊溶液变红的现象证明了二氧化碳确实与水发生了反应。在讲“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时,同样我和学生分别拿一个空的矿泉水瓶进行演示,告诉学生在两个瓶子里都充满了二氧化碳,同学们对这个情境再现产生了好奇,我和一名同学一起向矿泉水瓶里倒入半烧杯无色液体,结果我拿的矿泉水瓶变瘪的程度大,学生们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接着就有了思路,学生很快判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要求滴加指示剂进行验证。通过两组对比实验,使学生完全沉浸在充满趣味的实验现象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分析现象不明显的反应,思维也进行了迁移,促使学生形成对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同时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接着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拓展:还可以设计什么样的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这两个现象不明显的反应的发生?

二、通过物质鉴别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复习酸的性质”时,设置实验情境:教师在整理实验室的药品时发现有两瓶无色液体的标签模糊不清,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是蒸馏水和酸溶液,你能帮助老师通过实验的方法确定它们的身份吗?学生们鉴别酸溶液和蒸馏水方案很多,如:①可以用紫色石蕊试液;②可以用金属活动顺序中的锌、铁、镁等金属;③可以用大理石;④可以用生锈的铁钉;还有学生想到用闻气味的方法……然后学生通过实验对酸的性质进行巩固。在“复习酸和碱的性质”时,让学生设计实验鉴别稀硫酸和氢氧化钙?学生有复习酸的性质的思路,居然找到十多种方法,即①石蕊;②酚酞;③Na2CO3溶液;④BaCl2溶液;⑤CuSO4溶液;⑥FeCl3溶液;⑦Zn;⑧PH试纸;⑨CuO;⑩Cu(OH)2等等,然后进行实验检验,巩固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又突破了物质鉴别这个难点。在实验过程中,当情境出现时学生急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学生们蕴藏着巨大的智力潜能,教师引领学生去挖掘实验情境的教学能给学生营造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成功的设计和实验操作的愉快情绪下,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思维更加活跃。

三、通过实验仪器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学科的特点是:概念多,实验多,文字叙述多,需要记忆的内容也较多。复习时,要引导学生把各个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在“复习基本实验操作”时,在实验室进行授课,把所需要的仪器摆在实验台上,让学生讨论、整理试管、玻璃棒、集气瓶可以做的实验有哪些?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你可以简单的组装实验装置。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中,学生马上开始兴奋起来,积极的进入回想、讨论状态:

(1)取用块状的固体药品,试管平放;检验可燃性气体纯度,试管竖直放置;加热固体药品时,管口稍向下倾斜;给液体加热,管口向上倾斜;做有液体参加的反应时,试管竖直放置,加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可用来制取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等。

(2)物质溶解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以加快溶解;再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转移液体),防止液体洒落;在粗盐提纯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局部过热,造成液滴飞溅。在酸碱中和反应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使反应充分进行;在测定pH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取少量液体;在稀释浓硫酸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并散热等。

(3)同学们通过讨论得出课本上许多实验装置图中出现集气瓶,比如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的比较、氧气的性质和制取、二氧化碳的制取及性质、书上的习题。学生进行归纳总结集气瓶除了用来收集气体外,还可以用来做反应瓶、洗气瓶等,具有收集、贮气、检验、除杂、量气等功能。通过对常见简单仪器试管、玻璃棒、集气瓶功能的挖掘,感受变化的奇妙,从而对化学复习课充满了兴趣和期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通过装置的转换,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学习用联系的观点去解决实际问题。我们的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自身思维方式及学生所掌握的化学知识技能、储备的化学信息量等因素的不同,学生之间差异性的存在是必然的。我们在承认理解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及时把学生的思维进行总结提升,努力让不同学生在化学复习中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四、总结

化学课堂的教学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深入地分析教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来创设合适的实验教学情境,使得实验不单纯是实验,而是成为学生建构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桥梁,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最佳的学习心境,不仅可以激励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而且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

作者:苗小转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三十二中学

第十篇:高校分析化学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探索研究

1修订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高等教育法》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实验教学的全过程中要培养创新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地培养成为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重创新、适应性强的人才,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根据制定的培养目标,以注重基础、加强实验、强化能力、适当更新为指导思想,我们增加分析化学实验学时,开设了《矿物分析实践周》和《先进仪器测试技术》,在内容编排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分析原理和电镜等先进仪器测试技术,而且要求学生学会针对不同分析样品选择不同的前处理方法,比如我们开设了果蔬中总酸度的测定、蛋壳中碳酸钙含量的测定、铁矿石中全铁含量的测定、石英砂全元素分析等实验等,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翻转”实验课堂,改变分析化学实验传统教学模式

由于诸多主客观原因,高等教育在教育思想和观念、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许多方面还相对滞后。在教学方式上,通常是以以教师讲授为主,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甚至把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进行详尽的讲解,这种单向的程式化的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积极性。“翻转”课堂,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尝试“翻转”课堂,让学生自己预习、设计实验方案,甚至上网?阅实验注意事项,?个学生至少准备提2个问题,然后让学生提问,引导同学解答,教师负责分析,试剂自己配制,比如学生配制邻菲罗啉时没有直接用蒸馏水配制,无法溶解,这时他们就开始查找资料,加入少量乙醇即可,甚至允许同学们犯一些小的错误,如矿物中微量铁含量的测定时,由于消解时酸度较高,用缓冲溶液也没有能调节其pH值到3以上,所以样品中加入邻菲罗啉后也不显橙色,出现问题,再告诉同学原因,这样不用教师强调提醒,同学们先分析该实验中每一种试剂加入的原理及注意事项,学生操作实验完后向老师汇报结果并提出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尝试,我们在实验课上进行“翻转”教学,由教师传授知识转为引导学生查找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真正在实验过程中真正的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实验,获得更多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3改革分析化学实验考核方法

实验考核的目的在于通过检查学生对实验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并掌握分析化学实验方法,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具有扎实基础、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即为有效。我校分析化学实验课考试采取对每一个实验项目进行现场记录和打分,如混合碱含量的测定,首先规定该实验给步骤的得分情况,如酸式滴定管的清洗、润洗、装液及滴定管是否排气泡;移液管的清洗、润洗、左右手操作是否正确及移取量是否准确;容量瓶的清洗、定容、滴定时的左右手操作是否规范;颜色变化、滴定前后读数时滴定管是否垂直;最终数据处理结果是不是准确;误差多大、甚至实验卫生也要打分。因为每一个实验都现场登记和考核,所以学生做实验非常认真,再一次教会了同学在平时实验时就要养成认真细致的习惯,理解每一步操作的原因,即使在老师的注视下也会按照正常的操作进行。

4结合实际进一步拓展训练,服务社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技术创新领域的快速发展,不少高校的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在内容和模式上都在进行改革探索。力求减少验证性实验,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以及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化学问题能力,最好使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与技能能与时代的发展同步。我们根据当地的石英砂矿藏非常丰富这一特点,开设了《石英砂分析检测》该门课程,要求学生到凤阳的大庙一带采集石英砂或者石英石,去图书馆或网上查找中外文献,参照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小组讨论,运用所学的化学实践知识及实验技术,确定合适的方法纯化石英砂并进行检测对比,多次实验取得精确数据,要求同学按论文的格式书写相应的调查报告。同学们分工合作,自己配制试剂。在实验过程中给予必要指导,出现问题及时解决,这样的研究方式和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不仅能发挥出学生创造的潜能,更有利于提高其科学素养,使同学真正成为有研究能力的人。

5锻炼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

人的创造力的源泉归根结底来自生产实践,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难题往往能刺激人们的求知欲,激发人们的创造力。然而我国大学教育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培养,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不紧,这直接影响着我国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知识、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实践对于应用型人才成长至关重要。多年来由于很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大学生的校外生产实习、实践组织的难度越来越大,而另一方面,就业市场又需要大学生能够了解企业的一些基本运作过程,具有一定的生产经验。通过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和平台建设,挖掘校内资源,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实习实践课指导,如我校与安徽省石英砂质量检测中心联合申报横向科研项目研发平台,在实验技术人员指导下同学们为地方企业检测石英砂中关键元素含量,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分析染料中的主成分等,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还为其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及其他相关的分析检测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也解决了我校以前开设的实验项目与生产实践没有紧密结合的矛盾。

6结束语

文化探究论文范文5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探究欲望,引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主动寻找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情境的设计要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感受、观察、参与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参与探究问题的欲望。在探究的过程中,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目的,注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以下几点是化学课堂教学中设计教学情境的常见途径:1.利用身边的化学创设情境,如学习硬水、软水时,用“水壶为什么会长水垢”来创设问题情境;学习燃料的充分与不充分燃烧时,用“炒菜锅的锅灰为什么会越积越厚”来创设情境;2.利用化学与社会的结合点来创设情境,如学习水的净化时,我们可以利用水体污染的一些事例创设情境;3.通过化学实验创设情境,如学习CO2的性质时,教师可表演“清水变牛奶”的魔术;4.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创设情境,如学习水资源匮乏时,创设“地表的四分之三被水覆盖,为什么还会缺水”的问题情境;5.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如学习防止水体污染时,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水体受到污染的视频。

二、分析质疑,提出猜想

教师成功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后,要引导学生对化学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类推,不断地提出假设、猜想,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类比得出比较合理的假设猜想,进一步开展探究活动。例如,在《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教师:我们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认识到磷能在氧气中燃烧,那么反应前的质量与反应后的质量有什么变化吗?请大家设计实验来进行测定。学生设计测定方案,生1利用凸透镜聚焦太阳光点燃白磷,生2则直接在锥形瓶下面加热白磷,生3按照课本的演示法设计实验。教师:同学们对于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考虑解决,非常好。哪一个设计方案最好呢?(经过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生3的设计方案最好)

三、讨论探究,丰富感知

在对问题得出合理的假设后,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预设一些符合学生认识水平的问题,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自主学习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对于探究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不同观点,可以通过小组内交流、组间交流寻求解答,交流中学生互帮互助、各抒己见,充分暴露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共同提高,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都得到提高。教师要因势利导控制讨论问题的方向和进程,多关注课堂生成问题的引导和解决。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后,讨论“二氧化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缓解温室效应的方法”时,学生有多种不同的观点:“可做气体肥料,促进光合作用”“可做干冰,作制冷剂”“可做灭火剂”“可带来温室效应”“气体中含量过高可致人死亡”等。学生提出多种缓解温室效应的方法:植树造林、使用新能源等。学生积极讨论、兴趣高涨,教师应随时点拨,调控讨论的方向与进展,用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理解,活跃思维。

四、自我评价,归纳达标

引导学生对照学习目标评价自我达标情况,反思自己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和思路,结合与同学的交流使自己的认识条理化。教师对学习活动过程给予鼓励性评价,让学生品尝探究式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励其进行新的探究。例如,学习了CO2的性质后进行总结: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有什么收获?本节课的学习对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以上问题先让学生互相交流,然后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与全班同学分享。

五、结语

总之,探究式教学体现教学过程的双主性,即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活动为中心,注重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思想转变,强调学生获取知识过程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更新观念,做好学生学习动机的诱导、知识学习的疏导、思想意识的引导、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方法探究的辅导,点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激情,使他们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作者:霍正伟 单位:陕西绥德县教学研究室

第二篇:探究性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一、探究式实验的重要性

化学实验是学生在学习化学时必须要经历而且要掌握的,在实验的过程中它会让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做化学实验,更多的是利用我们掌握的已知知识去探究未知的知识,让学生通过做实验,去透过实验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初中时期是学生对事物容易充满好奇并产生兴趣的阶段,而通过化学实验产生的各种有意思的现象,能够很快的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愉快的投入到化学学习当中去。例如:氧气的制取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项实验,教师在教学中,先将两种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写出来,然后分别让学生加热高锰酸钾和双氧水通过催化的方式进行制取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然后说出两种方法的优势,通过学生亲自实验,能够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两种方法的优缺点以及适用情形。

二、探究性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探究式实验给了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并提出了更多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完成对新知识的探索。例如,在讲“利用肥皂水区分软水和硬水”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软水和硬水?用肥皂水区分软水和硬水会有什么反应?为什么肥皂水能区分?”,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证明。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将实验现象记录下来,并且将自己的推断写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实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去证明,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初中化学都是一些比较基础和简单的知识,但是对于初次接触化学的学生来讲,这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尤其是实验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了化学的魅力。实验过程中,需要学生去观察、去记录、去思考,通过观察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中的各种现象,实验完成后的记录工作,去思考实验结果在日常生活中的利用价值,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并自己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过程更多的是动手能力和学习意识的培养,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更好的学习化学。

三、结语

总之,在初中化学实验中,教会学生去自己动手探索新知识,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利用,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是我们初中化学老师最迫切的愿望。

作者:李红福 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两水中学

第三篇:探究性初中化学教学运用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即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有效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使得学生质疑问难,从而深入地探索与思考问题。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探究主动性及积极性,使其积极主动地思考与解决问题,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及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性质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1)最近一些年来,气温在不断升高,这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否存在有效的解决方法。(2)人工降雨是什么?是在天空中洒水吗?因为这样的问题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更加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要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阅读本章节的内容,使其大致了解相关知识,并且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然后进行演示实验,这样就能在问题情境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温室效应及人工降雨的基本原理与操作过程,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二、开展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作为一门基础自然学科,化学主要是以实验为基础,对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与探索。而在初中学习过程中,化学就是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从而探究化学知识与相关原理。因此,要加强化学课程中的化学实验教学。例如在教学铁生锈的条件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选取三根去油并去锈的铁钉,以及三支试管作为实验工具,开展以下实验:(1)首先在第一支试管中放入一根铁钉,在试管中注入适量的蒸馏水,但是不要浸没铁钉,使得铁钉能够与空气接触;(2)然后在第二支试管当中放入一根铁钉,并且将刚刚煮沸过的蒸馏水注入试管当中,并且要完全浸没铁钉,之后在水面上注入一层植物油,这样就能够充分保证铁钉只与水接触;(3)最后,将第三支试管用酒精灯烤干,再将第三根铁钉放入其中,并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这样可以保证铁钉接触干燥的空气。要让学生每天都对铁钉生锈的情况进行观察,持续观察十天,并且要做好记录。十天后,通过观察可以得出结论:钢铁生锈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即铁制品要同时与水及空气接触。这种探究性的实验,不仅可以使得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采用激励机制,培养学生的探究主动性

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探究意识的强化,不能完全依靠教师的指导与讲解,而是要让学生自主地发现、设想、思考及实验验证。要允许学生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且通过验证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想。对于错误的猜想,教师不要立刻给予否定,让学生通过亲自试验认识到观点的错误性。而且教师要及时指出错误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补救方法。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与要求:(1)提问:在之前学过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而这些反应是不是都可以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2)要求:请结合氢气加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思考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及基本原理。(3)实验器材:碳酸钠、稀盐酸、碳酸钙及稀硫酸等实验药品,实验仪器自选。(4)实验操作:教师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想,然后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做不同物质之间的实验。(5)要求学生自行写出实验报告,判断个人猜想是否正确,并根据实验过程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及探究能力,使得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获得一定提高。

四、结语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型学习教学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而且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其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及自主思考的能力等。因此,加强初中化学探究性学习教学非常必要。每位初中化学教育工作者都要不断探索,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学,如采用激励机制、开展探究性实验及创设问题情境等,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作者:马明贵 单位:南京市营防中学

第四篇:初中化学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一、问题呈现,激发探究

[问题]同学们,现在你们的桌面上都摆着一瓶敞口放置的装有氢氧化钠固体的试剂瓶,我们可以通过怎样的方法来证明氢氧化钠有没有变质?若变质了,我们又如何知道它是完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

二、自主探究,合作探讨

在充分尊重小组成员的前提下,每个小组推荐出一位学员作为该小组的组长。这样,在老师提出问题时可以提高组员的自我约束能力,避免产生乱堂现象,保证合作学习顺利进行。另外,组织者由学生选出,他们相互信任,相互鼓励,合作的主动性就会增强。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个组员的都要有非常明确的分工,如组织者、记录员、收集资料者等等。合作学习前要预留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交流、探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发挥最佳效果。例如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学生实验中,我把全班分为6组,每组6个学生,每组都由学生自己推荐一名组长,组内分工由组长安排。[师]请同学们利用实验桌上呈现的试剂,通过组内合作探究得出结论,稍后我们进入组间相互讨论。此时,教师巡视各讨论组,给予部分学生必要的帮助,或者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

三、分析交流,思维碰撞

[师]请同学们将各自组内讨论的结果展示交流,并对交流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思考。[生1]我们组的方法;取少量的样品于烧杯中,加过量的稀盐酸,发现有气泡产生,那证明肯定有碳酸钠存在,说明已经变质。然后我们又取少量的样品于烧杯中,加水使其溶解,逐渐往里面滴加氯化钙溶液,直到不再有白色沉淀产生,让它静置片刻,取上面澄清的液体于试管中,再向试管中滴加2滴无色酚酞试液,发现液体变红了,说明该固体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那么,这瓶药品是部分变质。[师]非常棒的方法,其他组有不同的方案吗?[生2]我们组跟他们差不多,就是我们没选氯化钙溶液,我们选择加氢氧化钙溶液,也有白色沉淀。[生1]氢氧化钙本来就是碱性的,它也能使无色酚酞变红,你若是加过量了,滴加酚酞后肯定变红,不能证明里面有氢氧化钠。氯化钙是中性的,加过量也不会影响实验结果。[师]对,氢氧化钙本来就是碱性的,有点不妥,我比较同意生1的观点,其他组呢?有没有不同观点?[生3]我们组刚开始也选择滴加稀盐酸,好像没有看到气泡啊!因此我们就认为它没有变质。[生4]那是因为你们滴加的稀盐酸太少了,盐酸要多加点的,当有氢氧化钠存在时,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二氧化碳气体是不能释放出来的。[师]解释得非常棒,生3同学,你们这组继续往烧杯中滴加稀盐酸,其他小组一起观察实验,看看有何现象。生3小组继续实验,其他小组一起观察实验现象。[生3]老师,我们看到有气泡啦!果然是变质了!此时,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一张张小脸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师]同学们,你们今天的表现太棒了,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方案吗?[生5]我们组的方法;取少量的样品于烧杯中,加水使其溶解,滴加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证明有碳酸钠,所以变质了,然后再继续滴加氯化钙溶液,直到不再有白色沉淀产生,让它静置片刻,取上面澄清的液体于试管中,再向试管中滴加2滴无色酚酞试液,发现液体变红了,说明该固体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那么,这瓶药品是部分变质。[师]嗯,可以得,那你们的氯化钙还可以改成其它药品吗?[生5]氯化钡、硝酸钙、硝酸钡等也是可以的。[师]你们很棒![生6]我们组的方法;取少量的样品于烧杯中,加水使其溶解,滴加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证明有碳酸钠存在,样品已经变质。另取样品于烧杯中,加水使其溶解,逐渐往里面滴加氯化钡溶液,直到不再有白色沉淀产生,让它静置片刻,取上面澄清的液体于试管中,再向试管中滴加2滴无色酚酞试液,发现液体变红了,说明该固体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那么,这瓶药品是部分变质。[师]非常好,你们的澄清石灰水改成氢氧化钡溶液可以吗?[生6]可以的,生成碳酸钡沉淀。[师]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棒,回答得很全面。通过小组间的交流,我们发现判断氢氧化钠有无变质,我们可以加稀盐酸,观察有无气泡;或者加澄清石灰水、氯化钙、氯化钡、硝酸钙、硝酸钡等,观察有无沉淀生成。若要判断是部分变质还是完全变质,则需要先把碳酸钠除去,再用酚酞测试剩下的液体,液体若变红,液体显碱性,则还有氢氧化钠,说明固体部分变质,否则,固体完全变质。

四、反思总结,交流感悟

[师]请同学们就今天这堂课的学习内容,谈谈你的感悟!你学到了什么?[生7]今天我们不仅仅是解决了一个问题,或是学会了几种方法去判断氢氧化钠有没有变质,或变质到怎样的程度,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这堂课上经历了一次化学探究的过程。通过组内合作讨论、组间互助等形式,我们了解到解决一个相同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思路,这对我们学好化学,提高化学学习效率相当重要。[生8]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我们单调的学习方式,为我们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合作学习,课堂上我们主动发言的人明显多了,我们的质疑能力提高了,自主、探索意识增强了,同伴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信任,增强了团体合作精神,消除了自卑感,让我们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总结感悟,延伸认知

本节课采用的是合作探究中“问题驱动”模式,这种模式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而让学生“会学”必须是在教师长期的引导之下才能完成,而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又必须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教师在课前要精心设计一些能引发学生学习欲望的问题,以及学生在探究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突出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另外,问题预设时,教师应该换位思考,把学生在预习、探究、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尽量想到。遇到课堂突发问题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从群众来到群众去的原则,让学生在讨论、争论中明确答案。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师生共同构建的、内涵极其丰富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是同伴之间的互助活动,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促进,相互鼓励,相互包容,形成良好的、和谐的学习氛围。在与同伴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学习效率提高了,合作意识也增强了,合作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同时,合作学习还可以促进同伴之间相互学习,相互监督,从而达到共同进步。

作者:唐中妹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一中学

第五篇:新课改探究式初中化学教学

一、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过程

1.问题的提出。

问题提出的常用方法是设置情景,或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应联系以往旧知识,一个问题的好与坏在于能否引起注意和起到定向作用,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问题提得太简单,学生可能会懒得思考,提得太难,学生又没有相关知识基础,都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设置问题时,根据学生学过的化学知识,以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为背景,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和求知欲望。

2.猜想与假设。

提出假设是探究式教学过程中的第一步,学生需要老师的鼓励、帮助和肯定,因为开始可能学生不敢提出猜想与假设,生怕自己的猜想与假设是错误的,这就需要老师的鼓励。例如九年级沪教版第二章中的《奇妙的二氧化碳》开始授课,老师先以“呼吸”切入,让大家一起做呼吸动作,吸进去的是氧气,放出来的是二氧化碳。之后创设问题情境:呼吸是动物和植物每分每秒都必不可少的,长此以往,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吗?而氧气会越来越少吗?温室效应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学生会被充分引入情景中,进行思考。之后采用分组合作方式,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进行探究,通过猜想、假设和预测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尽量提供较多时间和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进行探究活动。老师也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3.设计方案并探究。

由于初中生对设计方案有比较大的困难,有时可能会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这时需要老师的帮助,老师应该提供一些相关资料,也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查询相关信息,通过他们的查询,再让他们各自整理资料并相互交流比较,由老师指出重点和不足,进行分组实验进行探究。在进行实验探究式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正确地使用实验仪器,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等等。

4.结论与反思。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并对本实验做出评价,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吸收新知识,也能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体现出探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也能够使每个学生都亲身经历和体验到发现知识和探索知识奥秘的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文化探究论文范文6

(一)高中化学探究实验的含义

高中化学探究实验通常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同时发挥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创建一个自主学习探究的平台。探究实验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发现化学领域中的问题,提出实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最终让学生自主完成化学实验并得出实验结果的学习过程。

(二)高中化学探究实验的具体步骤

高中化学探究实验的具体步骤是按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实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实验假设—得出实验结论的顺序进行的。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阶段,由于一部分学生只把目光局限于化学课程或化学课本中,所以很难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要引导学生将目光范围扩大,从生活中、学习中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教师还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内容出发,帮助学生寻找具有代表性的、可操作性的问题进行探究实验。在提出实验假设和设计实验方案的阶段,学生会对已经发现和提出的问题产生好奇,进一步引发学生对问题提出实验假设,借助教学工具书、互联网等手段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善实验设计方案,并对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适当地补充,最终确定实验设计方案。在验证实验假设和得出实验结论的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下,自行完成实验,认真记录实验中的现象及数据,对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在实验完成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并对学生的实验进行有效的评价。

二、探究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高中化学探究实验应注意的问题

探究实验应注意以下问题:①策略性问题。教师可以明确高中化学课本中的重难点,进一步帮助学生完成化学探究实验。②理论性问题。教师需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探究实验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原理,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③实事性问题。由于化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将化学课堂“生活化”,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效果。

(二)高中化学探究实验的种类

高中化学探究实验的种类通常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高中化学的操作性探究实验,主要是指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通过使用不同的实验设备完成实验,达到熟悉和巩固化学知识的目的。第二类是高中化学的知识性实验,主要是通过实验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使学生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第三类是高中化学的能力性实验,这类实验主要通过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想象力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第四类是高中化学的创新性实验,主要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实验步骤或实验方法进行创新,通过对新的实验步骤或实验方法进行探索,进一步针对实验结果分析研究,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三)高中化学探究实验的教学实施过程

在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内容出发,把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转变为探究性实验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实验中,从而达到提高化学课堂效率的目的。

三、结束语

文化探究论文范文7

一、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重视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初中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非常强,对于奇妙的化学实验往往非常感兴趣,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利用自身的魅力将学生带入变幻莫测的化学世界中,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热爱化学的学习。比如,在讲到“如何鉴别氧气”的时候,教师可以用一个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进两个集气瓶中,其中一个是普通空气,另一个是装有氧气的集气瓶,让学生通过选出带有氧气的集气瓶,自己总结出鉴别氧气的方法以及氧气具有助燃的特性。化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成为学习的动力。

(二)增加讲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化学作为中学生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学生对于它的重视程度还是很高的。但是由于化学的抽象性,很多化学原理和现象不容易理解,比如,讲到“催化剂”的时候,很多学生可能不理解什么是催化剂,催化剂的作用到底是什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学生听不懂的难点或者考点要细心讲解,直到学生听懂为止。教师还要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他们正确的学习化学的方法,让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三)改变方式,增加学生的积极性

很多教师守旧思想严重,认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才是教学的真理,教师永远比学生高一级。这样的思维是完全错误的,新时期教师必须更正自己的思想,提升自身素质,认真领悟贯彻教学大纲的要求,改变过去的错误教学模式,吸收具有创新性的理念,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教学使学生加深对化学的理解和应用。例如在学习新知识前,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书写学过的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然后评选出表现出色的小组。这样不仅激活课堂气氛,复习了旧知识,而且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

二、培养中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联系其他学科,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今人类面临着资源、能源、人口的巨大压力,这些问题都是与化学有着密切联系的,因此中学化学教学也要体现综合性,教师要注意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教学中淡化学科界限,给学生全面的教育。化学学科与地理、物理、生物等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要在讲课中多向学生渗透,多提出一些跨学科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同时也增加了其他学科知识的积累。例如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不仅是化学知识,也是生物知识,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

(二)差异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学生在初三第一次接触化学,每个人的接受能力都不同,因此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同,化学教师必须秉承教书育人的教学宗旨,注重学生的感受,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大胆创新,不能拘泥于固定的套路。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时,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创新教学思路,不担心学生犯错误,因为只有犯了错误才能保证下次不再犯。为了激励学生保持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多让学生参与化学实验。

(三)多做实验,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学习化学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化学教师不仅要重视每个课本的实验,还要在适当的条件下根据教学需要补充实验或做出实验的创新。因为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理论的基础,通过实验学生能够准备的掌握化学现象和原理,能比较直观地对化学有深刻的了解。由于我们学校的自然条件所限制,让每一节化学课都在实验室上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要把握好每一次实验课的机会,充分抓住实验的目的和结果,在实验中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巧妙设计课堂互动

化学是一门研究自然规律的学科,化学理论是客观实际的存在的,可是如何让枯燥的理论能够吸引中学生的目光呢?这就要求我们化学教师能够真正领会教学课改的理念,转变思维方式,巧妙设计课堂教学方案,积极与学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体会,让他们真正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二)布置作业要科学合理

化学课时量是有限的,中学生要想学好化学仅仅靠课堂的时间是不够用的,教师在课后布置的作业就成了学生巩固化学知识的关键。教师要多搜集一些有用的化学知识,及时更新化学理念,将最新、最权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布置作业时要科学合理,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化学作业,然后作业收齐做精批细改,以便进行分类辅导,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三)传授实用的学习方法

合理的学习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并不是同样的学习方法都适用每一个学生,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能力。掌握了适合的学习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系统化。

作者:张辉 单位: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隔河头总校

第二篇:初中化学教学化学用语浅议

一、加强化学用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化学用语是一种国际化的表示物质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特殊符号。这种国际通用的语言在化学研究和学术交流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一种必要的手段。同时,化学用语也是教师向学生传授化学知识的重要媒介。另一方面,化学用语能够清晰地表述物质的结构、组成和变化,比如说分子、原子、离子都可用分子式、元素符号和离子符号来进行表述,物质的变化可以通过方程式来进行阐释,化学计算也要通过化学用语才能够更为简化地进行。化学用语在初中化学中的地位就相当于人类的语言,它能够传达基本理论、能够阐述基本概念、能够辅助化学实验,也能够更加简洁地表达元素化合物的相关知识,甚至与化学计算也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所以,重视化学用语的教学是实现初中化学双基教学的关键。在初中化学当中存在着很多的化学用语,如化学式、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等,这都是学生们学习化学的基础,也是初中生学习化学的重难点,很多学生在这一阶段很可能出现分化点,一旦学生们无法掌握基本的化学用语,就会在短时间内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进而成绩下滑,甚至有一些意志力不够坚定的学生就此会放弃化学的进一步学习。

二、认识化学用语教学的基本特征

初中化学用语具备简洁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化学既研究物质的宏观性质变化,也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组成。作为交流和研究的化学工具,化学用语既能够成为化学思维形象化的一种媒介和载体,又能够成为化学思维形象化的一种重要的结果和材料,这种抽象的化学工具已经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信息传递形式,在形象直观的基础上体现出了简洁明了,这些高度浓缩了的化学符号很精准地表示出了丰富的化学思想和信息,对于化学科学的传承具备了无法取代的地位。初中化学用语又具备了内隐性和抽象性。其实化学用语就是一种对于化学现象的本质抽象,初中阶段学生们掌握最多的就应该是元素符号,从“Na、Mg、Al、Si、P”开始,到离子符号“Na+、Mg2+、Al 3+……”,再到原子结构示意图和化学方程式,化学用语作为一个抽象符号本身又承载了多重的涵义,所以化学用语的教与学必须要能够充分反映出它所反映出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现象之间的紧密结合,让学生们能够充分理解相关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学会并运用好化学用语。正因为初中化学用语的种类较多且相近性比较高,而且应用的范围也比较广,所以初中化学用语又具备了难记性和易失性。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用语的初中生来说,一定得先通过机械的记忆来对化学用语进行初步的了解,然后才有机会进行化学知识的构建,学生们在记忆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混淆或者是记错的现象,致使化学用语成为了一种抽象化的、孤立化的且不具备实际意义的符号,在化学教学的过程当中,学生们在理解的基础上使得化学用语的记忆成为了初中化学教学的重难点。

三、应分散重难点,合理安排教学

针对以上的分析,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对于初中化学用语的教学提升策略做出了以下的探讨。先从重难点的分散和教学的合理安排入手。化学用语具备数量多且枯燥乏味的特点,这也使得它成为了初中化学的教学重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地安排教学的内容和进程,分散开这些重难点,让学生们能够有时间和空间逐步地接受。比如说,在学完了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之后,如果学生在此前的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反应当中出现的反应物以及产物的化学式,学生就能够非常轻松自然地书写出化学式以及化学反应方程式,即使是比较复杂的反应过程,学生们也能够完成。此外,在化学用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做小结。在学习了化学方程式之后,就应该引导学生们将之前课文当中学习过的化学反应边讲边练、总结书写,每学完一章,就组织学生们将这一章当中所有的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写出来,并且通过分析对比分类进行记忆,再通过做习题加强巩固。比如说CuO或者是Fe2O3与H2反应、CO同Fe2O3或者CuO的反应、高温下C与Fe2O3或者CuO的反应,这些都是酸碱盐一章当中的反应式,可以统一总结、分类记忆。此外,在化学教学中,化学用语教与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们能够利用化学用语来读懂化学反应,并且能够会写、会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避免学生们出现大小写混淆的现象,比如说将Mg写成mg,或者是将KMnO4写成kmno4,也要避免上下标书写的不规范,更要注意的是化学方程式一定要配平。

四、总结

初中化学中的化学用语教学是重难点,把握好读、写、用的全方位教学才能够辅助学生们更为全面地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们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们的记忆水平,最终实现初中化学教学的全方位突破。

作者:刘国清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黄沙港初级中学

第三篇:初中化学教学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策略分析

一、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是教学的主体,他们决定课堂教学中化学教学的安排,包括化学教学的内容、课堂教学的进度以及具体的教学方法或方式等,并且一味地向课堂下的学生灌输化学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或者化学反应方程式等内容,而学生则毫无听课兴趣,在课堂下昏昏欲睡,对于教师的提问也置若罔闻,即便被提问到,学生也吱吱呜呜、战战兢兢,无法积极面对教师的提问,所以整个课堂气氛过于压抑、沉闷,毫无生机活力可言,而在这种教学氛围下,学生也容易滋长厌烦和抵触心理,不利于其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新课标下,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化学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体,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紧张感,同时也有助于拉近师生间的关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活力,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创新热情的目的.例如,在讲解“常见的酸和碱”部分教学知识的时候,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热情,促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化学课的学习中来,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全体同学一块品尝一下山楂片的味道,从而引出“酸”这一概念,为学生“酸和碱”部分知识的学习营造一个轻松地学习氛围,然后在逐渐过渡到该部分知识的学习中来,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紧张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其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问题情景,拓展学生创新思维

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由形象思维逐步转化抽象思维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初中生奇思怪想的多发时期,他们潜在的创新的灵感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去激活引燃.这个引燃的平台就是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各种情境的创设诱导学生内在的创新欲望,以多种问题为突破口,最终目的以探寻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领略创新的意义.初中化学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书目,但是这并不意味这教学的过程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化学教师必须完全按照化学教材中的内容安排来进行课堂讲解,并且实际上这种讲解方式的教学效果不理想,这主要是由于如果教师按照教材中的内容来为学生进行有关化学知识的讲解,则与学生按照教材中的顺序来进行学习是一个效果,仅是重复性学习,所以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也不高.因此,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运用化学教材,但也不要拘泥于教材,在深度了解化学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要合理扩充教材内容,丰富教学的内容.另外,教师需要为学生设置一些具有引导性或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他们积极对有关化学问题展开探究和思考,从而在探究和思考的过程中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拓展.例如,化学推断题是化学教学中一类特殊的题型,它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综合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该方面习题的训练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讲解化学推断题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就学生做题过程中常犯的错误来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比如很多学生在题干中看到向无色溶液中倒入适量的Ba(NO3)2溶液后,出现了白色沉淀,他们会贸然断定该溶液中必定会有SO2-4离子,即他们认为发生的离子反应式为Ba2++SO2-???4BaSO4↓,这显然是不全面的,所以为了纠正学生所犯的定性错误,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况,逐渐引导学生来认识和改正措施.比如,在检验SO2-4离子的时候,我们需要加入适量硝酸酸化的Ba(NO3)2溶液,这时如果存在白色沉淀,则证明其含有SO2-4离子,但是该溶液只加入了Ba(NO3)2溶液,而没有加入稀硝酸,所以就不能确定其是SO2-4离子,也可能是CO2-3离子等.

三、拓宽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创新空间

理论上来讲,求异思维是学生创新思维的核心.所谓的求异思维实际上就是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不按照单一思路来进行思考,而是通过多角度、多方向思考和研究的思维过程,同时这种思维方式具有更高的灵活性,有助于更好地得出问题的答案.因此,在开展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化学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发展自身的求异思维,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敢于直面所遇到的各种化学问题.基于此,教师需要在平时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来思考和分析问题,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空间,扩展其创新思维.比如教师可以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多为学生设计一些“一问多答”、“一题多解”或者“无固定答案题”等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练习中来培养自身的求异思维,而在求异思维的学习中使自身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在开展化学实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两种适量的固定粉末Na2CO3和NH4Cl,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来鉴别这两种物质的具体成分,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来思考和设计解决方案,从而通过这种形式的训练,使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四、总结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入,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课题.在开展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模式和方法,为学生营造愉快舒适的学习环境,并要做好问题情景的创设工作,同时需要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拓宽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以培养和发展.

作者:窦忠惠 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台东学校

第四篇:初中化学教学策略研究

一、引言

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任何学科的教学理念都需要依赖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地体现出来,并进行完善.从教学活动实践中就可以了解到,教学策略的选择对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效果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与众多的学科存在着相互交叉的情况.针对这样一门学科,教师唯有在选择能够充分体验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策略,才可以在化学知识传递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观察力、理解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独立性,进而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可见,初中化学教师在保证日常的教学任务基础上,研究教学策略,转变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能力,可以有效推进新课程.

二、影响教学策略的因素

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关于教学策略的选择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经过系统地分析总结,影响初中化学教师教学策略选择的因素主要有这么几种:首先教学观念.教学策略的选择其实从某种意义上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并且教师的教学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教学策略的选择.但是无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教学策略与教学观念,最终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因此,不同教学环节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观念都会对其产生影响,而这就需要化学教师从实际的教学中将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案联系起来.其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最终服务于教学目标,但是教学目标也是教学策略构成因素.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化学的教学目标就划分为这么几个,即理论知识、过程与方式、情感与价值.在教学策略选择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同涵盖这三个教学目标,当然,教师教学策略的选择还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选择教学策略.再次,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的过程中,教学内容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就教学策略而言,其实就是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最后,教学对象.教师教学活动实施的对象是学生,而课堂教学的内容则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教师在选择教学策略的过程中,就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选取学生易于接受的内容.

三、新课程理念初中化学教学策略的研究

从前问的分析中就可以看出,教师教学策略的选择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针对这样一种情况,教师就应当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1.情景化教学策略.

曾经有教育学家就说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情景紧密相连.教师传授的知识内容应当是情景的具体化,学生可以情景获得相应的知识内容,并在不同的情景中促使学生学习全面的知识内容.而教师采用情景化教学策略,要达到这么几个要求:首先,情景的真实性.情景的真实性是学生学习知识内容最为重要的.教师选择的情景应当从实际生活、自然学科与社会百态中切入教学内容,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中将知识内容渗入于其中,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其次,情景的针对性.在情景教学中,学生应当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每项活动都是为学习目标而服务的.从这就可以看出,情景教学必须具有方向性.学生学习到不同的知识内容后,就会产生不同的成就感.最后,情景的情感性.教师选择的情景贴近实际生活,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情感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样就可以促使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种走出来.可以自觉主动地学习知识内容,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内容.而学生学习到知识内容后,就可以熟练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人文教学策略.

从字面上来理解指的就是人的文化与文明,简单来说就是人的社会活动中各种思想与观点.在教师教育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其实就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思想之间的关系,当然还包括这三方面之间的处理能力.在初中化学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采用人文教学策略,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教师将历史化学上充满正能量的故事传递给学生,就可以促使学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学习.这样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会积极面对.

四、结语

在教育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抓住新课程改革实施的机会,选择有益于学生学习,教师讲解的教学策略,这对初中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戴俊 单位:江苏省丹阳市第八中学

第五篇:初中化学教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一、重视实践调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初中化学学习内容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环境问题也是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初中教材中,有许多与环境相关的内容,像《化学与环境保护》这一章节,就是化学知识与环境问题的有效结合。空气污染、水资源的污染以及一氧化碳的危害等,都是化学知识与环境问题的联系点。在教学中,教师要观察学生对于这些化学知识的学习欲望以及学生对于相关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在化学课堂中为学生适当讲解世界或者中国目前的环境现状,引导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建立正确的环保意识。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个机会,引导学生对身边的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并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发现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有效的解决策略,写出一份完整的实践调查报告。例如:一些学生在实践调查中,发现家乡有污染较为严重的河流。通过实践调查,学生发现河流上游有一些地砖加工厂,生产废水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中,造成了渠道的阻塞与石浆沉积等问题。另外,实践调查活动也可以变的更有化学意义。教师利用课堂中学习的内容为主题,让学生走访自己所在城市的相关工厂,通过采访一线的技术工人去了解化学知识。像学习关于生活中常见金属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访相关工厂,到工厂中去了解金属的提取过程,在采访中了解金属的性质。只有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才能让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印象更深,提高教学效率。社会实践调查活动,不仅能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还能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化学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积极性。

二、重视实验实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中实践意义最大的一个部分。利用实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能够激发学生的实践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初中学生的实践能力有限,教师要从学生现有的实践水平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取材,设计一些与化学学习相关的实践。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初中学生开展自制氢气球的实验,引导学生对家中的废旧电池以及铁片、锌片进行收集,引导学生设计一个产生氢气与收集氢气的实验,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能力。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自主制作家中常用的去味剂,让学生回顾碳的性质,从而让化学学习可以指导、服务自己的生活。就地取材——让化学的实用性体现出来,是化学实践设计与实施的乐趣所在。像农村的初中,就可以组织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有关于PH测定的实验,帮助农民测试土壤的酸碱度,提高初中学生的化学实践能力。同时,教师也要从学校的实验室相关器械的配备水平出发,让学生利用专业的化学仪器去做一些化学实验,探究化学知识。例如:在学习有关于制取氧气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分解过氧化氢、加热氯酸钾、加热高锰酸钾这三种方法。并给学生准备好适当课题的化学试剂、烧杯、试管、铁棉网、酒精灯等实验器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不同的实验去制取氧气。教师要让操作不同实验的学生相互观察,在满足学生个人化学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扩展学生的实验知识面,促进实验水平的提高。

三、重视参观学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参观,是实践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最容易被教师所忽视的实验学习形式。初中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的化学知识不多,更没有接触过真实的化学场景。结合初中化学课本上的内容,引导学生对相关工厂进行参观,有利于学生深入学习化学知识,并形成较为深刻的记忆。例如:在学习有关于酸与铁的氧化物反应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再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带领学生到化工厂进行参观,让学生直观地去观察酸与铁的氧化物之间的反应,也就是生活生产中经常说的酸洗过程,掌握全面的知识。在讲解有关于炼铁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铁厂进行参观,在深化教学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建立环保意识。参观学习与课本内容知识学习的结合,能够提高化学教学的整体效率,促进学生参与实践积极性的提高,让学生更多地发现生活中的化学与化学中的生活。除了参观真实的企业,教师也可以将参观学习作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的教学研讨会可以成为学生参观的对象。在教学前,化学教师可以集中在一起去讨论教学方案,设计教学内容。教师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研讨活动中,发表自己的意见,有利于学生化学思考能力的形成。通过师生角色的互换,让学生在教学思考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化学理解能力,丰富实践经验。学生实践学习的形式越丰富,视野就会越宽广,思考问题的角度就会有所增多。让学生自由学习,多角度思考,是实践能力提高的重要保障。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促进初中化学教学形式的多样性,还能让教学模式得到创新。初中学生的实践意识不足,能力有限,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层层提高,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促进其实践能力的快速提升。

作者:周清华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四中学

第六篇:初中化学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一、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探究意识是指一种愿意发现问题,积极去探究的心理取向,是探究动力的源泉.为此,教师必须时刻注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例如,可创设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例如,在通过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探究分子运动时,在一个小烧杯中装入10mL酚酞试液,另一个小烧杯中倒入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这两个小烧杯,当小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时,可设问如下:小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是大烧杯内壁上沾有某种物质使其变红,还是另一个小烧杯中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使其变红?在学生探究心切的情境下,展开对分子运动的探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又如,可结合化学史,激励探究欲望.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适时渗透化学史的教学,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向学生介绍化学家的故事、化学家的发明史.如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创立“氧化说”打破“燃素说”;门捷列夫通过深入系统的探究,寻找出元素间的规律,制作了元素周期表.

二、创设学习情景,培养探究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根据不同的课题内容创设学习情景,“设置化学问题”就是一种方法.例如,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比较抽象,是学习的难点,做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的实验时,教师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整个实验过程,然后提出问题:你认为是哪种物质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呢?对于这一问题,应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考虑,形成尽可能多的、新的、独特的设想、思路和方法.在此过程中,尽量由学生通过观察回答,给学生的思考留下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挖掘内容,发现问题,培养其发散思维的能力和独立探索问题的习惯.但也要注意,运用情景设计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难.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索,教师的引导,设计了以下几个实验来验证上面的假设.(1)向干燥的纸花(用经石蕊试液浸透的滤纸晾干后制成)喷稀醋酸;(2)向干燥的纸花喷水;(3)直接把干燥的纸花放入干燥的二氧化碳中;(4)将干燥的纸花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1)(2)(3)是独立的,为(4)作铺垫,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通过分组实验,小组讨论,获得共识:①石蕊遇酸变成红色;②水、二氧化碳均不能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通过情景展示,问题很容易得到解决.

三、对教材上的实验进行改进

教材拥有许多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家庭小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实验教学是化学课程的显著特征,教材更是充分突出了化学实验.但是教材中的部分实验还存在很大的开发空间,如教材第38页探究过氧化氢分解实验,(1)装有5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用带火星的木条来检验,木条不复燃.(2)向上述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来检验,木条复燃.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了探究并改进此实验,兴趣小组的同学经过热烈讨论,制定了三种实验方案并进行了大胆探究:第一组同学采取增大H2O2溶液浓度的方法,用10%的H2O2溶液加热,结果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第二组同学在5%的H2O2溶液中加入2滴新制氢氧化钠溶液,加热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木条检验,木条复燃;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同学们经过讨论,还提出了下列问题作了进一步的研究:①由第一组同学的实验可得出:影响H2O2分解产生O2的量的多少及分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②由第二组同学的实验可分析得出氢氧化钠所起的作用可能是什么?经过这样尝试,学生既丰富了自己的实验知识又提高了实验技能,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时一个实验的改进会给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

四、加强实验设计和开展探究性实验活动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我们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求知欲,根据实验设计的“新颖”和“有趣”的特点,把一些演示和分组实验或实验习题改成设计型实验,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仪器进一步思考探究,有助于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我们还通过开展一些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探究来获得结论,既能理解所学的化学规律、原理和定律,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持久,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探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例如: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等,都由学生在实验室自己设计实验,完成上述实验.学生自己探索和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观察,得出正确结论.他们就有了一种“成就感”.再经过交流和讨论,评比出谁设计的最好.这样通过简单的实验,联系到实际,充分展示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生活又离不开化学的道理.

五、总结

总之,我们应把握好课改的契机,充分领会新理念,意识到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培养科学素养的意识,结合化学学科的学科特点,利用学科优势,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作者:林广新 单位:江西省全南县大吉山中学

第七篇:初中化学教学渗透环保教育浅议

一、结合化学实验渗透环保教育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几乎每一课的知识都会涉及的化学实验,教师也会在课堂上为学生演示实验,或者让学生进入实验室自己操作,以便学生深刻理解化学现象、掌握化学知识。但是,化学实验有一定危险性,有些实验材料是有害物质,有的实验排放了有害气体,或者废弃物会形成污染。如氯气的制备、铜与酸性溶液(硝酸、硫酸)的反应等化学实验,排放的气体若处理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师生的健康。因此,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渗透环保教育,不管是教师演示实验,还是学生操作实验,都要仔细处理实验的生成物,废渣、废液能回收利用的,要妥善保存,如果不能回收利用,就应当倒在规定的地方,统一处理,尤其是有害的气体和物质等,一定不能随意排放和倾倒,以免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同时,教师要善于改进化学实验,如鉴别浓硝酸和稀硝酸时,用铜丝代替铜片,这样,学生看到反应现象后,就可以及时抽出铜丝,停止实验,这既节约了实验用品,也减少了废气、废液、废渣的生成量。另外,在化学实验中,教师要及时并时常向学生介绍实验用品的性质,以及存放和使用时要注意的问题,做好环境污染的预防措施。如硝酸要存放在棕色的瓶子内,且放在暗处,不能被阳光照射,因为硝酸见光容易分解,会对空气造成污染。总之,教师要在实验教学中时时提醒学生,并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保障化学实验的安全性和清洁化,进而逐步引导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二、在课外活动中渗透环保教育

初中化学渗透环保教育,不仅要在课堂实践教学中进行,还应当延伸到课外活动中。一方面,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探究性活动,让他们调查周围的化工厂、制药厂、铸造厂,对这些企业的排放物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各个企业的主要污染物是什么,企业是否采取了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他们所采取的措施是否完善有效。对这些企业做了详细周密的调查后,教师应让学生对各个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处理措施进行评价,分析各自的优点和不足、问题,并针对不足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如果有的企业任意排放污水、废气,随意倾倒废渣,教师应建议学生向环保部门写举报信,举报信的内容要有理有据。另一方面,教师要组织学生成立化学课外兴趣小组,让他们负责在班级内举办各种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化学活动,如保护环境知识讲座、环境保护辩论赛,以及利用黑板报、墙报等强调环境保护的意义和重要性,这既能够发挥兴趣学习小组的作用,也能够使更多的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问题,使他们掌握一些实际的环境保护方法,一举数得。此外,初中化学教师可以邀请环保部门的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到化学和生活的联系,及化工生产对环境的威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结合实际生活开展环保教育

通过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化学实验,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没有切身体会,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环境污染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较远,那是环保部门应当考虑的问题。面对学生的这种认知偏差,作为初中化学教师,我们应当多在教学中引入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并以此为切入点来开展环保教育。如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塑料袋,大多为一次性使用,是用聚笨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难以降解,若是选择将其埋在土壤中的方法来处理,将会使这块土地无法长出任何植物,若是采用焚烧的方法,焚烧过程中产生的浓烟里会产生致癌物质,对人的身体极为不利。一个家庭每天最少产生两个塑料袋垃圾,一年下来就是700左右,试想一个一千户的小区一年会产生多少个塑料袋垃圾,如果这些垃圾都采用掩埋的方法处理,将会导致多少土地被破坏和污染。触目惊心的数字、贴近生活的事例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了保护环境已迫在眉睫,增强了环保意识。

四、总结

总而言之,环境保护虽然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解决的,但是我们要认识到,如果每个人都有环保意识,都通过自己的行为来保护环境,那地球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初中化学教师,我们不仅要用自己的行动来保护环境,还应当利用自己的职业特点,将环保教育贯穿在自己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作者:郑德昌 单位:江西省于都县第二中学

第八篇:初中化学核心知识绿色有效教学实践

一、发挥核心知识在化学教学中的统摄与驾驭功能

核心知识是每个教学活动单元中必须要让学生掌握、理解、探明的主要知识技能,是一个学期教学、一个单元教学、一节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与知识主干,是整个教学活动链条中的关键节点,是联系全部教学活动的轴心骨,是教学活动之魂的栖息地,是赋予教学活动整体性的关键.初中化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实现终身发展的目标为出发点,必须遵循科学,循序渐进地从认识物质开始,即由对核心的代表性物质的学习走向一类物质学习,由点到线,由线及面,从分散的知识点逐步走向系统化的知识.核心知识是一个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和链接者.初中化学课程分为五个一级主题,每个主题下又分出若干个二级主题,每一个一级主题下都有一个核心知识作为引领者而存在.核心知识作为该主题的驾驭者,其余相关知识都是从这几点衍生出来,都是为这个核心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展开服务的.例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中,从教材知识编排体系来看,氧气是第一个需要学生掌握的实验室制取的气体,在这类知识中,属于核心知识,是引领者.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探究活动中关于实验室制取气体一类知识的框架,教师必须适当系统地呈现给学生科学探究的学科方法,即药品选择的原则、实验原理是什么、实验装置的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实验步骤的实施、怎样观察实验现象、如何检验气体(检验方法确定的依据)及如何检验收满等,这些问题是本课必须要完成的,这样会给学生在后续学习中研究类似问题提供基础,做好举一反三中的“一”.

二、发挥核心知识在化学教学中的衍生和再生功能

在化学教学中,核心知识最具有衍生性和再生功能.核心知识就是一颗最具活性的种子,是具有思维生长力的,是一切类似课堂知识得以生发与依附的主根.一方面,核心知识面对的不是一种实践而是一类实践,核心知识的习得能够帮助学习者获得对一类问题的解决能力,实现在各种领域中的再现,故具有较强的再生力和与实践的结合力;另一方面,在课堂知识体系内部,核心知识能在和具体领域对接中生发出一系列新知识,实现对整个课堂知识体系的扩容与增生.例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的教学活动,在教材编排上是安排在“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之后的,其意图就是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尽可能体现出核心知识的衍生性,尽显核心知识的链接功能,体现以一应百.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初步构建的关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框架,按部就班来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具体而言,本课的教学设计应侧重于如何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模仿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将知识迁移到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上,放手让学生自主判断药品选择,自主选择装置进行实验设计,自主反思归纳实验的优缺点,并对实验装置进行优化.这样,学生在今后学习关于实验室制取气体时能自主学习.

三、发挥核心知识在化学教学中的核心和磁性功能

核心知识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中心着力点.如果把课堂教学比喻成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的话,核心知识就是位于原子中央的原子核,其他知识点、次要知识、相关知识及边缘知识就是围绕原子核的核外电子的排列,进而构成一种“众星捧月”式的课堂结构.例如,在“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中,其核心知识就是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无论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金属能否与酸溶液反应以及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它后面的金属从它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简称前置后),这三种金属的性质均是围绕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这个核心的,是被核心紧紧吸引着的.可以说,其他一切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接近核心知识,并帮助消化吸收核心知识.核心知识一旦确定,则整个课堂教学的层次感和侧重点就凸显出来了.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关注核心知识及与之紧密相连的知识点,而那些相对边缘的知识点可交由学生自主学习来解决,甚至有些可以安排到课外去完成,以此达成课堂的绿色化.

四、总结

总之,核心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主线,是需要教学活动持续关注并全力保证的对象,其余知识需根据其与核心知识的相关度来进行剪裁,突出核心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焦点位置,最终达到课堂的绿色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谢准良 单位:江苏宜兴市培源中学

第九篇:初中化学多媒体教学实践与反思研究

一、初中化学多媒体教学的现状

(一)初中化学多媒体教学过于注重形式,没有注重学习者的知识构建。

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是有很大的优势,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且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每一个知识点。虽然多媒体教学已经引入了初中化学教学中,但是有很多教师没有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教学,只是留于形式。化学教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没有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探索,分不清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只是把表面的知识点制作到课件中,这样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时候,学生在经过一节课的学习的时候并不能很好的对这节课的重点进行把握,还有就是这种流于形式的多媒体教学,教师很难把握节奏,造成有的时候课上的过快,或者有的时候对于一个知识点进行反复重复的状况,这样自然而然的就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教学不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一个优质的课堂,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知识,还可以完成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高效的教学,是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的结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时的发现学生在哪一块的知识点掌握的不是特别好,这样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加有针对性一些,还可以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协助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但是利用多媒体教学,化学教师在讲台上播放学习中重要的知识点,学生只是跟着教师的PPT走,教师把一节课的知识点全部展示在了学生面前,学生就失去了回答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机会,并且全程和老师并没有太多的交流,这样十分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以及与教师之间感情的培养。

二、初中化学多媒体教学的反思对策

(一)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目的。

在初中化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多媒体教学,来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一些缺憾(例如,传统化学教学对于一些知识教学的方法太多苍白,学生只能“硬记”,而引入了多媒体教学后可以利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更加方便学生的理解记忆。)。且多媒体教学极大的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且多媒体教学有图像和文字,为学生创造一个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九年级演示实验“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时候,以前教师都是利用红磷在氧气钟罩中燃烧反应,而现在引入多媒体之后,可以利用投影仪,改在方形投影集气瓶中进行。学生可以通过投影仪看见反应现象:黄白色火焰,且伴有大量白烟的生成。

(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虽然多媒体为化学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我们要注意要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师根据教学安排,来合理的使用多媒体,增强教学效果。而如何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来增强教学效果呢?下边本文将对此作简要的介绍:

1.把抽象的知识转换为具体现象,增强知识的可感性。

有的时候在化学教学中所教授的知识过于微观,不能直接的用肉眼进行观察,这样就造成了学生难以对学习的知识进行理解吸收。但是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的解决,可以利用动画,模拟分子、原子、电子的运动,还有化学反应中具体过程是怎样的,都可以通过教学很好的展示出来。

2.多媒体课件不能完全的代替化学实验。

虽然多媒体课件可以通过播放视频来播放一些化学实验,但是教师千万不能为了图方便而不给学生做一些化学实验。化学实验中有很多地方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果通过视频操作,学生并不能完全记忆,而教师亲自操作,可以对这些地方进行强调(例如,在进行化学实验的时候试管的放置、酒精灯怎样熄灭?闻一些气体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实验中才不会出差错。还有如果学生不能亲自动手实验,对实验的印象也不是很深刻。

(三)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现在虽然提倡多媒体教学手段,但是并不是彻底否定传统的教学手段。对于传统的教学手段我们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例如,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时候,要结合传统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活跃课堂的氛围,这样才能更好地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

三、结语

本文简要的分析了一下初中化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反思,我们了解到了多媒体教学给初中化学教学带来的好处,也了解到了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把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作者:刘红蕾 单位:天水市第五中学

第十篇:初中化学情景教学实践设计与实现

一、情境教学概述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影响于学生的。换言之,情境教学中的特定情境,提供了调动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人就会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情境所提供的线索起到一种唤醒或启迪智慧的作用。比如正处于某种问题情境中的人,会因为某句提醒或碰到某些事物而受到启发,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

二、初中化学的情境教学实践设计

1.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情境

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实践内容的主要部分。化学实验的情境设计要依靠实验内容展开,进行明确的实验分类和定位,根据化学实验的具体情况展开调查研究,根据化学实验情况创设情境。情境教学的内容主要根据化学理论课程内容为主,展现出化学实验的技巧和具体方法,根据化学实验的特点,按照初中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设计。

2.利用生活创设情境

化学在生活中的体现非常多,通过与生活的实践经验相互结合,将化学的情境教学引入到情境设计之中,利用情境设计,结合化学教学经验,提出具体可行和有趣的生活情境,提高化学课程的教学吸引力,改善生活创设情境教学的有效性。利用生活经验和基于生活的化学知识创设情境,保障初中化学的情境教学实践设计,提高教学有效性。

3.利用语言创设情境设计

化学的理论教学中,语言的应用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改进方向,在语言的情境设计内容上,重点考虑到语言的特点,从传统的化学理论生硬的词汇用语中获得灵感,将更加有趣活泼的化学用语加入到情境教学之中去,让情境教学更有吸引力。根据初中化学情境教学的实践能力和特点,结合语言本身的实用价值,开展情境教学可以有效地改善初中化学的教学实用性,提高化学教学的动力。

三、初中化学情境教学的实现途径

1.竞赛模式的情境教学

竞赛模式是利用一种有效的竞赛方式,换取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能力,改善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实现初中化学情境教学的有效途径。竞赛模式的情境教学开展,需要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竞赛内容的主要构成是化学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作为一种主要理论内容,考察每一个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也考察相应理论知识的有效性。竞赛模式的情境教学体现出初中化学的实用内容,突出初中化学的有益性。

2.多媒体模式的情境教学

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力可以将情境教学更好的体现出来,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和教学系统进行教学引导。将图片、音频、影视等多重媒介联系在一起,结合成为初中化学的有效内容,保证多媒体教学的有效进行。利用形象生动的情境教学直观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合适的教学环境,根据多媒体教学方法,提出具体的方法。首先围绕一个主题内容进行讨论,展开讨论的具体内容,结合化学实验基础为主。其次以化学知识的具体做法为主,展开情境教学,根据学生的要求和具体提问问题展开信息搜集,最后给予学生解答。

3.创意的诗意情境教学模式

根据创意的诗意情境教学为主,加强情境教学的模式内容有效性,培养创新能力为主,利用诗意情境进行模拟,根据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模拟全新的教学环境,根据诗意情境教学内容提高初中学生的情境适应能力,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创意的诗意教学是将化学知识的理论内容糅合成为一种教学环境和活动相互适应的教学方法,根据心理学教学、化学教学、环境教学、创新教学相互结合,提出化学教学的有效案例。例如,蜡烛实验,根据蜡烛的情境教学反应提出问题,展开分析。蜡烛在燃烧过程中有固态、液态、气态的转变;蜡烛燃烧时火焰分好几层;燃烧过程中会产生黑烟,熄灭时会产生白烟;燃烧着的蜡烛吹灭后立刻点燃时一点就着,冷却后再点燃需要的时间稍长;如果用茶杯把一支短蜡烛完全罩住,蜡烛燃烧一会火焰渐渐变小而熄灭,一股白烟缓缓上升;此时用这只茶杯再罩住另一支燃烧的短蜡烛,燃烧的蜡烛立即熄灭;如果用茶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茶杯内壁有小水珠;如果点燃两支蜡烛,将这两支蜡烛一高一低的靠近放在一起,高处的蜡烛火焰晃动的比低处剧烈。实验结束后,学生要根据实验结果和其中的反应进行认真思考,讨论结果,对蜡烛燃烧存在的火焰变化和其中燃烧存在的黑烟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并对其中的温度高低,玻璃与火焰交互反应以及学生观察黄色火焰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刻思考,提出观点和看法。

四、结束语

文化探究论文范文8

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之前学习的知识和掌握的某些技能,对新知识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发现,利用自己设计的实验去探索和解决一系列问题.探究式教学一般有如下程序,首先得有问题的情境,然后学生根据问题提出一定的假设,在此假设下通过实验去探究,得到探究的结论,最后进行一定的拓展应用.探究式教学一般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以学生为主体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地教授知识,只为完成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的参与作用,忽视了学生探究学习的重要性.探究式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通过实验的方式来获取知识,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实验的结论,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通过做实验,根据实验现象总结结论,使学生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在这种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积极的,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而教师起到辅助引导的作用.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先导,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化学的学习,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式教学模式无疑是培养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自去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学生会被某些实验的现象所吸引,产生好奇心.初中阶段的学生,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及时捕捉到这一点,有助于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1.紧抓教材问题

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是在问题提出的基础之上,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方案,认真研读教材内容,在完成课堂目标的前提下,利用教材中的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相对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行解决,对于相对有难度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后,同学相互间交流意见,选出代表来进行回答,对于不恰当的地方,由教师进行引导,带领学生寻找恰当准确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扎实,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和自己的日常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学生对于问题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对于同一个问题,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2.以实验为主导

化学这门科目,往往要通过实验的方式来更加直观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能的良好途径.在初中化学探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实验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同一个实验结果进行不同的设计,以不同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探究问题的答案.

3.师生互动式教学

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实施探究式教学,让教师与学生达到良好互动.在教学中,教师要让教学方法更加新颖、更加有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参与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自己解决问题,完成相应的化学实验,也可以让学生对教师提出相关学习问题,由教师来解答疑问,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