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解析(3篇)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解析(3篇)

第一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核心素养

摘要:

最新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建设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园文化品牌,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健康服务类人才:既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又具有博大的爱心和健全的人格。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主要培育路径:制定规划,培育特色,坚守发展,实现价值。

关键词: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校园文化品牌;高职院校;健康服务类

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建设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园文化品牌,有利于培养“厚人文、明医理、强技能”全面发展的健康服务类人才。

1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解析

素养,指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能力。核心素养也即21世纪素养,指一个人解决复杂问题和应对不可预测情境的综合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旨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1]。

1.1文化基础

文化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基础;没有文化基础,学生发展便无从谈起。文化基础主要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人文底蕴主要为人文积淀和人文情怀,是学生在学习、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思想、文字、语言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人文底蕴的活水源头。科学精神主要为崇尚真知和理性思维,是学生在学习、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1.2自主发展

自主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核心,主要包括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2]。学会学习,简单说就是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主要表现为学生在学习态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选择、调控,主要为乐学善学和勤于反思。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积极表现,主要为珍爱生命和健全人格。

1.3社会参与

社会参与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检验标准,主要包括社会担当和实践创新。社会担当主要是学生处理与他人、集体、社会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主要为诚信友善和合作担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诚信、友善”正好体现在社会担当中,可见社会担当的重要性。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勤于实践、敢于创新方面的具体表现,主要为热爱劳动和解决问题。刘希平同志在全省高职高专院校书记校长读书会上的指出,“什么是工匠精神,简而言之就是持续专注地做一件事情。这里面包含着敬业、负责、执着、精益求精等多重内涵。”[3]社会参与必须具备工匠精神。

2文化品牌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

2.1文化品牌

品牌,一说源于挪威语,意为古代人们用此标记家畜等需要与他人所属物品区别的私有财产;又一说源于19世纪盛威士忌酒木桶上的区别性标志。品牌的本质在于体现某种产品或服务的价值,而且是区别于其他产品或服务的独有价值[4]。随着时代的发展,品牌更富有时代特征。品牌是优质、是精品、是卓越、是特色。品牌因文化而生长,文化因品牌而传承,品牌发展的最高境界是传递品牌文化。文化品牌,指具有文化价值、文化意义的且有独特标记的产品。

2.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

在高职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品牌结合,开启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新征途。2006年开始,品牌这一市场经济体系元素开始植入高职院校文化发展领域,高职院校的文化内涵以特有的符号、现象、面貌等多重组合予以呈现,学校精神和办学价值借此得以充分外显和表达,由此构成高职院校文化品牌[5]。高职校园文化品牌,可视为高职校园文化的精华浓缩,是传播和推广高职校园文化和高院院校品牌形象的一个窗口[6]。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融入了职业要求、行业道德、企业文化,由表层文化、中层文化、深层文化构成,表层文化指文化品牌的名称、标志、口号等;中层文化指文化品牌的具体化和社会化;深层文化指文化品牌的理念、精神实质、追求目标。

3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主要特质

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除具有一般高职院校的高等教育、技术技能、行业职业等基本属性,以及崇尚道德、感恩社会、关爱自然等文化共性外,更具有健康服务行业“仁爱思想、健康理念、生命情怀”的主要特质。仁爱思想以核心素养中的人文底蕴为基础,健康理念、生命情怀则以核心素养中的健康生活为前提。

3.1仁爱思想

仁爱思想,包括爱自己、爱家人、爱他人。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具有仁爱思想———培养学生内心深处的美好品质,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自尊自律;培养学生宽厚待人,孝亲敬长,心怀感恩,热心公益;培养学生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3.2健康理念

健康理念,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具有健康理念———培养学生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技能和运动方法;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能管理自己的情绪;培养学生自信自爱、乐观向上,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关注人类的健康。

3.3生命情怀

生命指人的个体生命和宇宙万物的本体生命,由此产生的生命意味、生命情调等?构成生命情怀。生命情怀,就是对生命的思考、敬畏。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具有生命情怀———培养学生对生命热爱和敬畏;培养学生理解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培养学生维护人的尊严,关心人的幸福。

4基于核心素养的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主要培育路径

4.1制定规划

制定规划是建设校园文化品牌的前提。《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的规划往往促成良好的开局,并确保目标的圆满实现。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制定校园文化品牌规划,第一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仁爱与责任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把它作为一个重要任务,贯穿于整个校园文化建设过程的始终[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和谐等均以仁爱为前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无疑是儒家思想,仁爱无疑是儒家文化的核心。第二要做好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站在全局高度,对某项工作或任务进行全面统筹谋划。要体现科学精神、学会学习,科学统筹规划校园文化品牌的发展路径,为校园文化品牌的发展提供政策导向。第三要发挥专业优势。要发挥健康服务类专业优势,培育依托专业、发挥专长、关注健康、服务社会的志愿服务,把职业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涵育在健康服务类专业实践中。

4.2培育特色

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培育校园文化品牌特色,第一要立足区域、与时俱进。以宁波为例———沿海开放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厚德大爱城市,特色主要体现在海洋、开放,历史、人文,关爱、互助等元素中,同时具有“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特征。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特色离不开人文底蕴,即厚人文。第二要结合社会需求。高职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要契合高职院校师生、行业企业和社会大众的价值需要[7]。强调:“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9]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特色,需要关注社会需求即健康,关注健康生活。第三要构建品牌形象。包括设计品牌的名称和设计品牌的系统标识(名称、LOGO、色调、宣传手册、视频、口号、卡通人物等)。

4.3坚守发展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常常缺少持久性,许多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随着指导老师的更换以及学生的毕业销声匿迹了。坚守是一种品质,建设校园文化品牌必须具备。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坚守校园文化品牌发展,第一要稳步推进。稳步推进过程中可以创新,但只能在传承的基础上的创新,不能推倒重来。第二要协同发展。成功的校园文化品牌往往是团队打造的结果。要把握好学校与各二级学院间的协调与互动,保持主品牌和子品牌间的有机联系、和谐共生;减少各个文化品牌自成一派、独立发展而形成的资源浪费[7]。突破专业壁垒,突破部门界限,这样才能让校园文化建设更有影响力。第三要以生为本。校园文化品牌要与学生的发展相结合,要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10]。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形成仁爱教育、生命教育、健康教育、幸福教育等职业发展教育体系。

4.4实现价值

实现价值是建设校园文化品牌的目标,即发挥育人作用。高职院校应合理定位校园文化品牌,使文化品牌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方针、文化属性、育人目标相匹配,与学校的内在价值、发展程度保持一致,树立清晰的、高辩别度的目标形象,形成高品位、高品质的品牌价值[7]。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实现校园文化品牌价值,第一要挖掘提炼。文化犹如泉水,不挖掘不会发现其魅力。活动一般最初处在简单的活动层面,挖掘后则成为有内涵的文化。第二是宣传推广。只有内化到每位师生内心的校园文化品牌,才能充分实现品牌价值。有效的品牌传播推广模式,既可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也有利于提升品牌竞争力[11]。要发挥新媒体优势,丰富文化品牌的内涵,让公众知晓并认同文化品牌。第三是服务社会。把文化品牌建设放置在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作者:崔雨 单位: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婀娜,赵婷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N].人民日报,2016-09-21(9).

[2]刘大春.对新课程改革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思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1-15.

[3]浙江教育厅.刘希平同志在全省高职高专院校书记读书会上的讲话[EB/OL].2016-08-18/2016-11-14.

[4]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和控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607-608.

[5]蒋?.高职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基于浙江省的个案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22(3):13-17.

[6]蒋?.高职校园文化的品牌发展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9):92-95.

[7]高明,郭万牛.构建以“仁爱与责任”为核心的大学校园文化[J].江苏高教,2009(5):130-132.

[8].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N].光明日报,2016-08-21(8).

[9]陈巍.论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1(5):92-95.

[10]朱毅峰.校园文化品牌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19-121.

第二篇:地域文化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摘要: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首先是产教文化的融合,要从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育人的高度充分认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中国特色、地域特点、职教特性、大学品位、学校传统、时代特征、国际视野相结合,构建职业院校文化建设模型,创新文化建设体系。

关键词:

产教融合;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产教融合首先是产教文化的融入。加强产教融合视阈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是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和青年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职业院校适应社会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需要。东营职业学院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近几年来,相继开展校本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产教融合视阈下校园文化建设等专题研究和实践,有效地发挥了文化育人的作用。

一、七要素结合的校园文化建设

东营职业学院文化建设坚持中国特色、地域特点、职教特性、大学品位、学校传统、时代特征、国际视野相结合。中国特色就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教育中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地域特点,就是要坚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定位,以地域文化为学校文化的沃土和根,挖掘、融入、发展、弘扬地域文化,勇做地域先进文化的引领者、传播者和实践者。职教特性,就是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职业教育办学规律,产教融合首先是产教文化融合,校企合作首先是融入企业文化,工学结合首先是职业素养的坚守,知行合一则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强调技术技能人才的全面发展性,要从高职教育面向产业、引领产业的高度,从办学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上保证产教文化融合,把产教文化融合贯穿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服务全过程。大学品位,就是要坚持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大学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专业(学科)文化为基础,以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为保障,坚持意识形态领域的正确方向,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精神,发挥先进文化引领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传统,就是要深入挖掘学校办学历史的文化精髓,建设体现办学特色的校园建筑和园林景观,凝练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定位、办学模式、办学特色、反映办学理念的箴言警句以及学校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旗、校徽、校歌,开展好校庆活动等,形成学校独特的文化品牌。时代特征,就是要牢固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互联网+”、中国智造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要求,弘扬精益求精的现代工匠精神,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创新校园文化载体,推进校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国际视野,就是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坚持开放性,坚持国际合作与交流,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引进与利用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国际标准相对应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与发达国家开展专业课程的互通互认,拓展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扩大师生双向交流规模,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输出能力,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办中国特色、国际水准的职业教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的人才。

二、构建职业院校文化建设“文化树”模型

构建模型就是用模型描述系统的因果关系或相互关系。学院用“文化树”来构建职业院校文化建设模型,对职业院校文化建设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其模型为:体现地域特点的地域文化是“文化树”的土壤和根。职业院校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必须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建设,扎根区域经济社会建设,融入地域文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文化树”的主干。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根本规律,产教融合的核心是产教文化融合;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基本途径是协同育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学校理念文化是“文化树”的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凝练学校理念文化,保障文化建设方向,保持文化建设动力。专业文化、创新创业文化、社团文化、楼堂馆所文化、办公室教室宿舍文化、环境文化、心理健康文化、志愿者文化、媒体文化、教师文化、质量文化、廉政文化等是“文化树”的枝叶。文化建设的成果,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张扬、职业素养全面提高是“文化树”的花果。制度文化、文化建设保障措施是“文化树”生长的保障。“文化树”寓意职业院校文化建设扎根沃土、挺拔向上、枝繁叶茂、百花齐放、硕果累累。

三、打造“河海交汇、产教融合”文化建设品牌

学院按照“中华水文化——上善若水、以水为师”到“东营地域特点——河海交汇、哺育万物”到“职教基本规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文化思路,确定了“河海交汇、产教融合”的文化建设品牌。

(一)中华水文化——上善若水、以水为师

管仲在《管子•水地》篇中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水是滋润万物生命的源泉,世间万物都离不开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被视为教化的对象,教育与水有不解之缘。早在西周时期,“辟雍”为周天子所设大学,校址圆形,围以水池,前门外有便桥。汉班固《白虎通•辟雍》中说:“天子立辟雍何?所以行礼乐宣德化也。辟者,璧也,象璧圆,又以法天,于雍水侧,象教化流行也。”中华古代先哲无不对水加以赞赏,如《荀子•宥坐》中说:“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乎不?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老子《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故,中国古人强调应“以水为师”。

(二)东营地域特点——河海交汇、哺育万物

学校地处黄河入海口,万里黄河滚滚而来,与波涛汹涌的大海在这里交汇,两种力量达到平衡,形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黄龙入海、河海交汇”奇观。万里黄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奔腾入海,在入海口形成了黄河三角洲,“河海交汇”养育了黄河入海口这片热土的生灵,孕育了这里的资源和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土壤和根。黄河入海口一带是革命老区,有中国现存最早的中译本马克思、恩格斯的巨著《共产党宣言》,1925年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刘集党支部,1940年建立了中共垦区委员会,被誉为鲁北平原上的“小延安”。东营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是我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所在地,是部级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石化产业基地,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美丽幸福新东营是东营市的重要战略决策。所以,“温暖黄色——长天厚土黄河口、厚重黑色——油龙起舞铸新城、炫彩蓝色——辽阔海岸谱新曲、记忆红色——热血忠魂树丰碑、营造绿色——生态之城风光媚”是东营重要的地域文化特征,与之相应的黄河文化、石油文化、海洋文化、湿地文化、红色文化等是东营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沃土和根。

(三)职教基本规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高职教育以服务学生和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学生未来就业岗位为导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是有效衔接高职教育与市场、企业需求,促进“产”与“教”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有利于创新高职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整合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的优势资源,形成整体优势,增强高职教育办学活力,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人力资源开发培训等的互利共赢,有效促进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及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产教融合的核心是产教文化融合,产教融合的根本目的是协同育人,协同育人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创新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按照由内到外、由深层到浅层的变化过程,学院将校园文化建设分为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物质环境文化建设和文化识别系统建设。

(一)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师生所认同的共有意识和观念,是校园文化的价值层面,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学校强化精神文化的先进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凝练形成“教育让每一个人拥有自信”的教育理念,“事业至上,工作为先;保障权益,民主正义;笃学尚德,崇扬真善;爱敬履信,协谐同进”的核心价值理念,“定了干、不怕难、敢争先”的学校精神,“尊道贵德、敬业立人”的校训,“学以致用”的校风,“知行合一”的教风,“修身修能”的学风,“德厚识博技精熟”的教师发展目标和“德厚技高、乐业好用”的学生培养目标等,起到了凝心聚力、引领方向的作用。

(二)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是为保证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而制定的约束师生行为的制度规范的总和,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制度保障。为此,学校制定了《东营职业学院章程》,依据学校章程,结合职业教育新的发展要求,从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规则执行、理顺内在价值体系三方面着手建设制度文化,形成了科学、规范、系统的制度体系。坚持依法治校,强化制度执行,注重师生行为习惯和风气的养成,实施四级目标管理和学生德育学分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办学行为和师生行为,保障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行为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是通过师生的行为和活动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是学校日常生活中人们最经常、最直接感受到的活的文化形态,是校园精神、价值观的折射,直接展示一所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直接展示学校师生的精神风貌。学校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职业教育办学基本要求,注重学习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各教学环节通过岗位标准、工作规范、劳动纪律、奖惩兑现等,培养师生的职业行为习惯,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使文化真正内化到师生的理念中,外显在师生的行为中。

(四)物质环境文化建设

物质环境文化是为保证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而具有的物质条件(包括环境)的总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条件,是精神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学校在校园布局中,处处体现地域特色和产业特色,一条蜿蜒的水系贯穿校园,使人在校园里处处都感受到黄河文化的悠远氛围。在建筑风格上,主体颜色是“黄河黄”,在建筑造型中设计了大量“窑洞”形状的结构,体现了黄土高坡上的延安精神在黄河入海口发扬光大,延安精神与东营的红色文化——渤海垦区精神一脉相承。学校校园景观设计突出东营市“大空间、大绿地、大水面、大湿地”生态特色,并将东营的黄河文化与石油文化等特色要素融入其中,打造“文景并茂”的优美校园环境。对于校园中随处可见的油井,用精致的木栅栏或者考究的铁艺围合,成为地域产业文化的标志。

(五)文化识别系统建设

文化识别系统是校园文化建设个性化解决方案,是对学校富有个性的精神、行为规范等信息加以提炼,通过整体形象设计,利用整体表达体系传达给公众,使其对学校产生一致的认同感,以形成良好的学校印象,从而提升学校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最终促进学校在整个社会关系中地位的确立和形成。学校依据章程,根据职业院校文化建设基本特点,建立了学校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实现了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环境文化的内在统一。实施产教融合视阈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在办学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将产教文化融合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实训基地建设、课堂教学和实训、德育和学业考核等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全过程;积极打造产业展馆、校史馆、各种媒体、文化节、校园环境等校园文化建设重要平台和载体;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文化管理。

作者:杨登山 张树礼 单位:东营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廖慧琴.广东省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2016.

[2]巩汝训,杨登山,等.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

[3]余祖光,等.职业教育中工作价值观教育和产业文化育人的研究与教改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2).

第三篇:自身特性中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作用日益突出,地位日显重要。本文通过准确阐释高职校园文化的特性,深入分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科学地提出基于其自身文化特性的建设途径。

[关键词]

高职校园文化;特性;建设途径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不断壮大,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伴随着学校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发展,并以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产生并存在于整个校园之中。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微妙的教育领域,以有形或无形的方式随时教育、引导、熏陶、激励着校园中的师生。存在即是必然,特色才是生命。高职院校在教育目的、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特殊性,决定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有自己的特色与创新。因此,面对高职院校快速发展中可能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准确地把握其自身文化特性,创新高职院校文化建设途径,凸显高职院校文化特色,确保高职校园文化健康有序地发展,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

(一)高职校园文化的概念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伴随着学校的出现而存在。校园文化是一个有机复合体,包括优美的校园环境、严正人性的校规、醇厚的学风校风等因素。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各因素围绕着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以其显性和隐形的方式,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教育人、影响人、改变人。高职校园文化正是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高职教育理念为指导、以高职院校师生为主体、以校园环境和文化活动为载体,在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过程中,主体成员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形成的思想精神、规章制度、校园环境、师生行为的总和。它包括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行为文化四个具体形态。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实现高职院校育人目标,提升全体师生人文素质、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形成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和谐的育人环境,彰显高职院校自身特色,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二)高职校园文化的特性

1.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高等教育类型,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而职业性是高职教育区别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这就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始终围绕和凸显“职业性”。在文化土壤的培植中,强调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在文化氛围的营造中,强调学习专业知识、练就职业技能、培养职业情感、模拟职业情境的过程;在文化行为的引导中,强调职业素养、职业礼仪和职业纪律的养成。

2.实践性: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学生应具备较好的实践技能,在教学过程、活动项目和评判标准等方面都将充分体现实践的重要性,而伴随着高职院校产生发展的校园文化,必将深深烙上实践性的特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只有将文化活动与实践教育有机融合,才能培养出更贴近市场需求,更符合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3.行业性: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应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紧跟行业准入标准和企业人才需求规格,以实现高职学生“零距离”上岗目标。这一办学思想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与现代行业(企业)之间有着天然而密切的联系。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行业(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互相兼容提供了平台,拓展了渠道。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必将自觉地把现代企业文化中的“团队合作”“诚信为本”“务实高效”“锐意进取”等精神作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点,高职校园文化无形中有了鲜明的行业特色。

4.地域性:高职教育应助推区域经济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这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高职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必然受到其所在地域的社会其他文化的影响,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应与区域文化形成良性的互动。区域文化包括当地的经济、政治、地理、语言、风俗、人物等诸多内容,高职院校文化应将这些内容有效地融入自身文化建设中,高职学生认识区域文化,尤其是区域文化的特质,对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自身素质、较快适应区域工作岗位、助推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基于高职校园文化特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思路,未能摆脱沿袭方式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独立的教育类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伴随着高职院校管理应运而生的高职校园文化本应体现其特性。然而,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对自身“教育性”和“职业性”的本质和特性认识不够,习惯于沿袭或照搬普通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导致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与职业教育目标和职业教育内涵脱节,从而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和竞争力。

(二)建设内涵,未能凸显“职业性”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者因采用模仿和沿袭普通高校的建设模式,着眼“大而全”的建设目标,未能立足“职业”特性本质。在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中,对于企业和行业的用人需求、人才规格标准的理解与把握都相对被动,至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更是没有从观念和思想中融入“职业性”概念,致使文化建设中职业氛围缺失。

(三)建设主体,未能引入行业(企业)

在强调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育人模式中,应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但目前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多地局限于学生顶岗实习层面的浅层合作,而对于企业文化中强调的企业精神、职业要求、职业理念等却融合较少,最终导致高职毕业生因不适应企业节奏和企业文化氛围而频繁更换工作,企业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产生质疑,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建设元素,未能融入区域文化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地域文化结合的紧密程度,直接影响高职院校服务职能和辐射功能的发挥。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与区域的主流文化互动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缺乏地域经济特色、物质环境缺乏地域文化元素、文化活动缺乏区域文化内涵,从而导致校园文化辐射范围窄,认可度不高,生命力不强。

三、基于高职校园文化特性的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明确高职教育本质,建设彰显职业的校园文化

依据办学目标确定特色发展之路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高职院校的发展要依托自身发展的历史,所处区域丰富的社会、经济、政治和人文资源,按照当地行业或企业提出的高职人才培养规格,明确办学特色。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建设应始终紧扣高职教育的教育性和职业性的本质,牢记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导为主的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树立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的建设理念,积极倡导职业人文精神教育,创建集教育性和职业性于一体的人文环境,确保校园文化充满生机,彰显特色。

(二)建设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并重的校园文化

1.作为紧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校园精神文化,应将人文精神与职业精神贯穿在校风、学风和班风的建设中,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岗敬业为核心的职业精神,通过有形或无形的教育方式,以及长期潜移默化的引导与渗透,最终使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化”的价值理念。

2.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教育特点,合理规划校园物质环境建设。通过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人文雕塑、文化长廊、实训场所、广播网络等载体,进行社会公德、个人品德的宣传教育,并有机融入知名企业发展历程、行业精英奋斗历史、行业用人需求等职业内容,让师生在提升自我品德修养的同时,时刻感受职业气息,强化职业认同。

3.贯穿高职院校师生生活所有领域的各项制度。在制定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制度和服务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制度时,应将行业对学生的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习惯要求有效纳入到学校的管理制度中,旨在通过制度文化的长期教育和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行为。

4.打造以创新实践平台,提升实践能力为特色的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作为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于一体的教育形式。为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提升的目标,通过建设校内仿真实训室和培育校外实习基地等途径,不断创新实践平台,提供实践机会,拓展实践途径,强化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诉求,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置身实践氛围,在实践中检验专业技能,在实践中理解职业素养、培养职业道德、养成职业习惯、强化职业认同、引导职业使命,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坚定学生的职业目标。

5.根植行业沃土,建设培育具有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将行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融合于文化育人的各个环节中,提升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应加强校企文化深度融合的力度,通过互动方式营造职业文化的育人氛围,通过企业名人的专题讲座、活动交流、实地参观学习等方式进行角色体验,感受文化异同,让学生对企业的发展历程、管理思想、文化精髓、企业目标等产生感性认识,在实际氛围中懂得敬业意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担当意识、协作意识等职业素养对自身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自主地培养与强化,从而加快高职学生的职业化进程。

6.立足区域发展,建设强化服务社会功能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发展只有扎根区域沃土,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此,高职院校要将区域人文文化、区域政治文化、区域经济文化等内容有机融入校园文化有形或无形的教育方式中,强化学生服务地方经济、振兴区域发展的职业目标,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适应需求和服务意识,引导学生努力为区域建设与发展提升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成为符合区域发展要求,具备社会服务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作者:朱冰 单位: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晓军,舒细玲.高职院校行业性校园文化认同研究[J].理论前沿,2014(6).

[2]杨丽颖.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构建[D].东北师范大学,2010.

[3]汪波.以制度创新为先导建立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

[4]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述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