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综述(6篇)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综述(6篇)

第一篇: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推进职业素质教育

【摘要】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是目前高职院校必须研究的课题。本文从认清高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积极推进职业素质教育,加强校园文化特色,体现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素质三个方面,提出了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职业素质教育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对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是高职的精髓和灵魂,是构成高职办学实力、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我校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极为重视。先后出台了《全面开展职业技术技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指导意见》和魏安邦校长的《校园文化精神内核的解读》,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高职职业素质教育有了一定新的理解和认识。

一、清楚的认识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育人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审美情趣、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校风、学风和工作作风。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富有朝气和活力,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极为重要的环境因素。关系到对学生的职业定向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能力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

校园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巩固全社会共同的思想基础、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要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继承学院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将行业文化蕴涵到校园文化之中,以凝心聚力、奋发向上、爱岗敬业的精神风貌和主题突出、内涵丰富、物化展示的文化形态,使校园文化和行业文化有机融合,做到行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

二、校园文化积极推进职业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命题,也是当前我国教育界特别重视和提倡的重要教育内容和方法。学校要加强职业素质教育,仅靠专业教育、书本课堂教育,要想适应职业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远不能达标的。要全面提高地方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一定要加强校园文化课堂的综合育人作用。校园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各方面素质能力的重要园地,素质能力的培养无不带有校园文化的色彩。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对推进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突出高职校园文化特色,体现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高职校园文化异于一般高校文化的特质,是高职校园文化的个性体现和独特“标签”。根据高职就业的特点,对接岗位需求设计教学内容,缩短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之间的距离;要积极实施做学教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积极采用适应高职教育的现代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以实践思维为主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符合技术技能要求的实践动手能力;积极开展以网络课程为主的教学资源建设,逐步形成个性化学习为主的教学形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实践活动、科技作品制作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是职业情操熏陶的重要形式,通过实验、安装、维修、制作,以及发明、创造等,逐渐养成注意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习惯,激发学生浓厚的职业兴趣,引导学生对专业技术、技能的执著追求。各种校园大赛能够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营造工程技术实践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2)我院为体现高职教育特色,成立职教集团。职教集团是新形势下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谋求多赢的新举措,也是实现职业教育为经济服务、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推动职业教育向规模化发展的新模式。要在现有化工职教集团的基础上,根据学院专业群依托的行业,扩大职教集团的企业数量。要建立校企紧密结合的职教集团工作机制,提高学校对企业的服务能力,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3)注重收集企业理念,了解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用人之道等信息,再将企业先进的理念、优秀的制度创造性地运用于学生教育及活动中,使学生在校期间能了解企业的真实生产过程,基本掌握企业的生产技能,受到企业优秀文化的熏陶,体会和把握企业用人标准,促进职业技术技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培养企业欢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高等专门人才,形成了企业、学校、学生三赢的有利格局。

总之,通过建设具有化工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有力的推动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为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提升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增强学校的综合竞争实力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德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

[2]兰成琼,黄晓初.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9)

[3]葛志亮,王金娟.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突出“职业精神”特色[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4]刘海红,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彰显职业特色[J].教育与职业,2009(18)

第二篇:新时期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十八大精神为指针,探讨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新时期高职;校园文化;思路

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新目标。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高职院校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党的十八精神指导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培养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职院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作为重点予以重视。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长时期的、艰苦的努力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高职院校要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特别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界和高职院校主要领导要对校园文化的作用有充分的认识,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是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

1、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特色的原则。关注师生员工的共性要求和个性发展,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成才成功提供机会和条件。同时,各高职院校要坚持定位自身的个性和特色,做到以特色来提高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效果。

2、坚持先进性与引领性原则。倡导社会的“主旋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校园文化之中;把民主法制精神渗透其中,把时代的责任和使命浸润其里。

3、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原则。努力营造高雅、先进、文明的大学文化氛围,与时俱进地赋予大学文化以时代性、民族性及科学性为一体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4、坚持协调、和谐原则。追求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的协调、默契、和谐、统一。表现为水乳交融的自然状态、融洽的人际关系、协调的各方面利益。

二、树立全员共建的主体意识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全体人员所共同创造的,渗透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全部行为和人与人的关系当中。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着眼于校内全体人员,要树立人人参与、全员共建的主体意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增强教职工的育人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发挥其率先垂范和根本性的建设作用;要充分利用大学生思维敏捷、素质较好的特点,组织参加集知识性、娱乐性、创造性于一体的文体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要使所有的服务人员、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的责任,积极投身于本职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三、建立健全符合网络时代要求的校园文化管理体制

网络时代产生了网络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受到严峻的挑战。正确分析和对待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冲击与影响,转害为利,引导利用,才是网络时代校园文化建设的应对策略。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高职院校可通过在网上开展知识讲座、征文、专业知识竞赛、作品设计及网络教学等,鼓励学生建立自己富有特色、有积极意义的个人或集体网站,使学生更好的利用网络获取知识,从而培养自学能力,发展学生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还可以建构“网上班级”、“网上社团”等网络虚拟社区,培养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自主自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技能。

2、发挥网络的调适功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设网上咨询热线给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以及时和正确的指导,使学生在不需要说明自己身份的情况下尽情地诉说或宣泄。还可以在网上接受心理校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利用网络教育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使其坦然面对和正确处理学习、择业、人际交往中所遇到的问题。

3、通过网络强化校园精神,进一步激发校园文化的凝聚力。高职院校校园网的建设应处处体现学校精神,形成校园主题共同特有的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增强高职院校校园凝聚力。在校园网的网页设计的风格、信息、杰出校友、科研成果的宣传上体现各个高职院校独具特色的风格、精神和历史积淀,从而体现出学校的主旋律,让与之有关的人为之骄傲。

四、加强对校园精神的培育

在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中,仅仅靠显性“硬件”措施未必能从心灵深处作用于人,它还必须与“软件”因素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奏效。

1、培育学生的认同感和母校意识,多维渗透学校精神。

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和母校意识,而母校意识的核心是光荣感、自豪感和热爱母校的感情。这样可以从多个方面渗透学校精神,使之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学校只有建立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考风,才能增强高职院校的文化合力。学校要形成以争创先进、刻苦钻研、团结勤奋、勇于创新为中心的校风,严谨求实的学风,要树立良好的考风、教风,优化育人环境。

2.大力发展社团,建设好社团文化。

学生社团活动要注意科学化,要做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的结合。活动的主题应涉及到科技、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热点问题。活动的内容要涉及面广、内容新、信息量大、质量高,特别要加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活动,以帮助学生巩固专业、扩大知识面、增强自学能力、激发集体主义观念。进而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满足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同时,通过各种科技活动,帮助学生全面准确的认识社会,研究社会,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

3、运用各种载体(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和学校出版社等),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进行长期有效的校园文化建设。

五、强健制度文化建设中枢

制度对于端正言行、养成良好习惯起着催化作用,同时科学的制度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要保障。

1、对学生规范的制度要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关注学生成长过程,而不是让他们在“禁止”、“拒绝”中发展成长。

2、在学生管理中应注意培养学生个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中得到提升。

3、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有机结合。涉及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学术活动、人事管理、职务评聘、奖惩分配、校园秩序等方面的管理制度,要充分体现公开、公正、公平竞争、机会均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既体现法纪的严肃,又体现人文关怀。

六、实现校园文化创新,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正确地估计和合理地设计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高自身素质,必将起到重要作用。

1、实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主体的观念创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体的积极性,要求学生自身进行观念变革,增强其主体性意识,对其进行有意识的引导。

2、实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容、形式的创新。校园文化创新应体现时代性,增加体现时代内容的方式,如网络、多媒体等的运用。其次,校园文化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专业,以及性别的差异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活动。最后,要坚持社会性原则,增强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3、实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管理观念的创新。把培养学生创造力作为教育管理体系的最终目的。管理体系发扬民主观念,发挥每个个体的积极性,鼓励创造性的教学和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良好的支持;在管理制度方面,注重学生主体性的提高及全面发展,让学生在校园文化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主体性角色,维护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组织、发展、选择的权利,并加以适当的引导。

七、以文化移植实现校园文化传承

文化移植是解决校园文化传递问题的一种较好的方式。校园文化移植在方式上可以分为直接移植和间接移植。直接移植上指通过学校成员有意识的行动在新校区就可以实现的校园文化要素,如有形物的校园文化,师生行为规范,设立社团的分支机构及社团活动,各种典礼等等。间接移植是指难以有意识地进行直接实施的而融合在各种校园文化形式之中的要素,如价值观念、常识性的观点、话语方式等等。其突出特点表现为感染与暗示、模仿与从众等潜移默化的方式,往往通过校区之间的交流加以实施。校园文化移植在内容方面分为具体的移植和抽象的移植。具体的移植是指通过特定的专项的方式实施,抽象移植是指通过学校在新校区的各项运作而体现出整体性和普遍性的校园文化的实施方式。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时展提出的大课题,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价值观在校园的具体体现。高职院校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八精神为指引,才能实现稳步、协调、可持续的良性发展,也才能切实满足社会各阶层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为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管清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新形势下的思考》,《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03期.

[2]张奇.王成云,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探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364期

第三篇: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日趋突显其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校园墙体文化成为一大亮点,本文阐述了高职校园以“墙语”形式表达文化内涵的建设情况,同时也分析了此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关键词:高职;文化;墙语;表达;研究

1.引言

校园建设与校园文化具内在联系与规律,校园建设是艺术、是文化表现,要繁荣校园建设,就不能忽视对校园文化的研究与追求,发挥地区性的文化特点、发掘文化蕴涵…,考虑不同设计的要求,运用不同的手法表达校园文化的共享性、实践性和延续性构成要件。

校园文化表现形式有,以精神文化为主的隐性文化和以物质文化、语言文化、行为文化、活动文化、组织文化为主的显性文化。墙壁文化作为显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和表现形式,是学校文化精神、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的显性呈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校园墙面文化曾经在我国的学校德育教育中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如在教室的走廊墙上悬挂伟大历史人物、伟大领袖、英雄人物的画像、生平事迹以及名言警句等,教育学生要向他们学习,培养远大目标和高尚情操,近年来学校再度积极开展“让墙壁说话”的活动,在校园外建筑墙壁上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大做文章。我个人认为可以把这种表达形式称之为“墙语”文化。随着社会时代的进步,墙壁文化的发展收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高校普遍关注。

2.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2.1研究的内容

研究主要内容有:如何通过“墙语”设计表达校园内涵,树高职院校形象;“墙语”的表达内容及形式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运用“墙语”表达心声,潜在教育培养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内在的、稳定的、积极进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内容研究难点:文化特征在校园中体现研究;如何表达文化且用“墙语”形式突显高职院校风采;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形成一种意识——用正确、具创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声,防止墙壁的毁坏。

创新之处:利用墙壁语言设计去引导公共性及同学个体在墙壁上正确的书画,且体现地方性文化与高职院校间的关系。

2.2研究的意义

活化校园文化,树立地区高职院校形象,提高地域性、文化底蕴性表达,为高职院校添亮点;给学生营造学习的潜在动力、信仰和生活环境,同时也为人文、设计等专业的学生搭建自我展示平台、给喜爱表达心情的同学提供空间;以高校优秀个案墙壁文化的实际效果形式进行信息传递,通过院校交流、会议及比赛活动等方式,让兄弟院校认可,积极进行试点推广本研究理念,并尝试直接转化为应用成果;引导同学们正确的在墙壁上抒发心声,形成校园一道独特风景线。

3.研究基础及国内、外同类工作研究现状

3.1研究基础

3.1.1作为高职院校一名年轻、积极的教师,对校园建设、表达形式上体会颇深,对于此课题创新研究成果将能成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参考依据充满信心。同时我也是一名在读硕士生,论文课题与此相近,参与研究活动的内在动机明确、热情高涨、完全有时间和精力完成此课题的一系列研究,并逐步以论文形式展现其成果。

3.1.2我校地处红色文化之乡,又以人文学院和建筑学院相关专业为依托,研究基础坚实,加之可充分利用网络广泛性进行调查与研究,具实质开展实践研究条件。

3.2国内、外同类工作研究现状

通过多种途径深入调研,由于此课题的特殊性,在国内外鲜有人进行专门研究,多数学者对校园建设环境、办学定位、领导班子进取意识、办学基础、专业特色、毕业生就业率等做过系统论述,以一所高职院校的地区文化氛围营造及校园建筑“墙语”细节的设计让众兄弟院校称赞及效仿的甚少,这就为本课题展开深入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突显了本课题前瞻性、急迫性,同时也说明了研究的实质性探索意义。

4.“墙语”设计表达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研究的成果

“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著名观点。目前研究认识主要有:

4.1“墙语”的具体表达方式

4.1.1文字、数字、字母、音符等,不过多以文字为主

4.1.1.1与时俱进、具实质意义的标语

标语,主要以名人名言、警示语、宣传语为主。在设计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尽可能杜绝宣传教育本身的文化内涵,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更应多些如哈佛图书馆墙上对警示他人有很好作用的墙语: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再则,尽可以的杜绝平淡、较长的语言,如:建设平安校园,共创美好家园等。应多些有趣具嚼头的字眼,如:我的形象全在你的举手投足之间(墙壁寄语);知道我在等你吗?(垃圾桶)。

4.1.1.2在学校墙面上给学生留有“随心小语”区域

纵观高校,随处可见干干净净的白墙上面写满了字,或许那是学生内心最直接的感受、最直观的校园生活认识及宣泄自己想法的方式,但他破坏了校园环境。如何让此改观为文化景点,让校园每个空间具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来正确疏导学生复杂情绪,培养他们健康的行为习惯,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从而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学生有健康的心理条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看到自己的进步、能力和潜力,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常期待自己获得更大的成功,才能在紧张、繁忙的学习生活中越学越好。我认为可以通过在校园内学生喜爱的墙面上创设几块人人参与的空间,发挥并适度张扬每位同学的个性,更加直接的掌握同学的思想方向,以便更深层次的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做出更好的贡献。

4.1.2墙画艺术:以湖北两所学院部分书法、浮雕、平面色块、图案及挂饰等图片为例

4.2“墙语”设计时考虑的高职院校特点

4.2.1高职院校的特点及建设表达基本要求

高职院校注重学生操作技能训练,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兼有职业性与人文性双重属性。具有教育性、综合性、灵活性、先进性、多样性、和高雅性;且高职院校应以“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发挥优势、办出特色”为发展思路。

其主要特性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具备高等教育校园文化内涵和共性;另一方面应具备职业教育的典型特征。因此其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应具备高等教育校园文化的内涵,而且要具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再则,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想引进与自己学校类型匹配的企业文化,把高职院校发展成为众人周知的高等学府,加强理念识别系统(MIS)建设,对校园文化诸因素从理念、行为和视觉上进行全方面的整合,全方位建设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塑造良好的整体校园文化形象。

4.2.2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不足

4.2.2.1地域特征、人文教育缺失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改革发展过程中一个突出问题。对高等职业院校地域特征、人文教育的研究很少有实证分析或通过墙壁文化等视觉冲击率高的个案进行深层次的解剖。

4.2.2.2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没有突出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个性、独特性。高等职业院校的文化建设与表现方面应体现职业人文教育。

4.2.2.3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培育积极向上的学校精神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加强精神文化的渗透作用,把高职特色散布到校园的每个角落中去。

4.2.2.4引进企业文化,促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墙壁视觉文化增强高职院校文化的竞争力及生命力。

4.3“墙语”设计应体现高职地域性、独特性、积极性、竞争性人文内涵

以湖北省高职校园红色文化建设为例。红色文化不是红色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将中国历史文化中红色寓意与社会历史实践的思想有机的整合。主要体现为红歌、红段、井冈山红色精神等。通过墙壁设计在学生中宣传红军奋斗史,建国艰辛史,教导学生要居安思危,忆苦思甜,努力奋进。

5.结语

当前,对校园文化建设及墙壁设计表达,各地学者已经开始作了有价值的工作,发表了重要的论著,但还有很多不足,特别是强调以形式为艺术核心因素的审美观念方面,这将要求我们持续研究。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建筑文化与地区建筑学[J],建筑文化,2007,8:36-38.

[2]陈章龙,刘正峰,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要件与类型化分析——兼论核心价值体系对校园文化的引领[J],湖北社会科学,2011.

[3]朱麟,李嘉珊,21世纪的中国语言文化的传播[J],未来与发展,2010.

[4]王国梁,论湖北红色文化的渊源、特色及地位[J],理论界,2007.

[5]本刊编辑部,首批“示范”集体亮相:精彩诠释“建什么,怎样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

[6]彭振宇,基于校训视角看高职院校精神的凝炼——基于200所全国示范及骨干高职院校校训调查统计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

[7]刘昀,大学校园建筑形象的个性化问题研究及案例分析[J],天津大学,2010.

[8]吴丹,中学校园墙面文化德育主题建设研究[J],苏州大学,2010.

[9]马红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10]高宝立,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

[11]刘民,聆听五线谱墙上的天籁之音[J],四川建筑,2004,2:37-39.

第四篇:关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探究

摘要:高职院校在发展高品位、高格调、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需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战略性规划、创新职教人才培养模式和优化师资结构,以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职业化;建设

作为国家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载高职院校“历史传统、办学思想和精神风貌”[1]的高职校园文化立足于社会文化,以学校师生为建设主体,营造特定的高职校园生活方式和高职教育精神,是开放性、鲜明时代性、长期持久性、广泛参与性、独特创新性的综合体现。“建设高水平的高职院校,必然包含高层次的校园文化”。[2]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职业人才,这意味着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在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下,力求在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层面上建设文化内涵职业化、活动内容专业化、文化载体现代化、学生组织社团化、学生活动社会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因此,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高职院校不仅要“深入开展校风建设、大力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重视校园人文环境、校内文化设施和校园景观建设同时重视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工作”[3],同时还要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与人才培养的需要,研究高职校园文化的特征,制定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校园文化方针政策。

一、高职院校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与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有明显区别,它立足于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结合高职教育特殊性所诞生的一种文化体系。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主要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要素构成,以高职院校为载体,体现了学校的整体育人价值观、始终贯彻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以及能准确反映出学生综合素质、教师道德修养、学校所具有的文化品位。其中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作为可视的有形文化是文化建设所展示的外表,而整个学院的制精神文化是建设的核心。除了具有高校校园文化的教化、导向、约束、凝聚、激励、辐射、协调等一般性功能外,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更加强调技术人才培养和为社会服务的职业教育特性。

那么,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这种特殊的教育模式,它从诞生初始,就强调“职业化”的特点,这就使其校园文化站能在企业所需要员工掌握的职业技能、拥有的职业道德以及职业综合人文素质基础上进行建设,所以导致具有了高职院校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即“实用性”特点,也就是高职院校所倡导的开放性和企业化。为什么这样说呢?主要有两点,首先在文化传承方面,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要紧贴企业需求,所以能够在自身的文化积淀之上去吸纳各种优秀文化。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比本科校园文化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其次从文化的需求性来看,高职院校其校园文化的建设强调与地方接轨,满足地方需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同时,由于职业教育的本质是要求学生技能的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学校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进入企业所要拥有的职业素养,使校园文化符合与企业文化、职业文化的一致性,从而满足服务性和实用性这两点。虽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学术性、理论性与本科院校相比相对较弱,但在教师教学、学生技术训练及服务地方等方面更加现实意义。正是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程序与企业技术的创新等方面有着促进作用,而专业和课程设置又是以市场需求为核心,在人才的培养呈现面展示出出多样性和实用性。因此,和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表现出明显的“实用性”特点。

二、当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建立的历史已有有20年余年的发展历史,但不可否认的是众多的高职院校中也有成立和建设的历史较短的。这就带来一个问题:相对于招生的规模的逐渐扩大和学校的盲目扩建,这些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展示出一定的落后性。具体表现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在定位、规划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一)对高职院校建设何种的“校园文化建设”没有明确认识。有不少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理解不全面,对其特点的认识过于肤浅,所以将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照搬办成本科院校的模板,丧失其自身特色。又有一部分高职院校重视生硬的纯理论知识的学习讲解而忽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与高职院校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相悖,导致所在进行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缺乏核心精神,校园文化建设缺少高职院的特色。此外,还有一些高职院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理解为社团活动性质的教育教学活动,片面强调其物质功能及对学生表象性地促进功能,无法突出职业精神特色,限制了校园文化功对学生培养的全功能。

(二)缺乏对校园文化建设行动方案有步骤的系统化设计。对与目前新组建的或新升格的高职院校来说,国家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建设等文化建设工作方面结合国情提出了新的目标,但是有一些高职院校对于这些要求并并没有加以足够的重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构想、行动方设计案和完成步骤的缺乏规划,使得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的发展达不到所期望的目的和作用。

什么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办学者依据自己的教育目的宗旨和办学理念对所处的社会文化的最终评价、吸收优点的过程,并结展示出自身独特的特性,从而使受教育的群体在语言运用、举止行为和创造性思维等方面显现出某种一致的认同性。校园文化建设首先思考的是高职院校如何从发展自身的角度重新审视自我的优劣点,选择合适的市场定位,,把建构富有自身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作为发展方向,让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和学校的总体目标上相统一,最终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目标。

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根据《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园文化建设中,高职院校应采取如下方针:

(一)紧随人才培养目标,明确高职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之所在。校园文化建设应教育者所制定的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一最终目标来确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陪养人才的目标应该是适应培养能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包括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能服务企业第一线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围绕这一目标而展开。

(二)确立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规划,这是确定一所院校高职校园文化能否长远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性长远规划是指站在整个学院长远发展的角度,结合学院的长期发展目标,对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从而使校园文化与学院总体发展目标相互统一。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符合整个国家社会大环境发展的需要。通过对院校进行外部环境的考查和对内部自身环境的审视分析,明确自身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什么,怎样才能建设与自身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校园文化,进而推动自身的可持续长久发展。同时,要清楚地知道校园文化建设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她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的结合统一,不能一蹴而就,要通过系统严密的规划设计,最终使校园文化建设涉及到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管理、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在结合产、学、研创新职教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职校园文化的发展活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建立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园管理体制和教育模式,坚持“以学生培养为核心、全面增强德智体美劳”为主导的办学思想,结合不同类型企业的用人需求,以各个专业为基点,建设特色专业校园文化。总之,期望通过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机地融合能够多方法地对学生进行全面化科技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最终使得学生全面素质得到提高,成为全面发展的专门技术型人才。

(四)针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师资结构层次进行优化,这是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根基。校园文化的最终形成是一个逐渐由内而外产生影响的过程,是一所学校教师的育人宗旨和自身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提倡“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区别本科院校的特点之一,也是职业院校建设校园特色文化的骨干力量。高职院校必须要建立一支拥有较强专业技能和理论修养,同时又有丰富的企业一线工作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只有建立一支既具有教师知识有具有技师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实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第一,加强校园硬件建设,增加发挥校园文化功能的载体。校园硬件建设是指各种校园物质实体的总称,是充分展示校园文化的载体,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对外展示物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建设好硬件物质设施,注重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建设。校园硬件设计制作时,高职院校要秉承人文艺术氛围的宗旨,根据职业院校培养人才方针的特点在硬件物质设计上就要有艺术性地把职业与艺术文化结合,突出职业特色。

第二,增强校园制度方面的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学生认同感凝聚方面的作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校园制度文化是一所高职院校制度纪律等校园内一切规章制度的总和,对师生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制度文化建设要让制度拥有文化内涵,把具体规定与精神要求有机结合,把“软件”与“硬件”两种文化建设融为一体。以人为本,情法并重,完善和落实管理制度的各项工作。加强民主机制建设,使制定的规章制度更有利于师生成长和院校发展。并且加强院校对外办学制度的建设,保证有关机制的科学建立与运行,使得各项文化活动有制度可循,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

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对学生精神文明的陪育功能。校园文化的精神文明建设包括一所学校的一系列校园内意识形态如办学理念、学校传统、校风、校训、人际关系等。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着重加强学校校风、教师教风和学生学风的整体建设。以严谨的教风和优良的学风共同促进校风的形成,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同时,增强师生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动力,使自身校园文化与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文化融合贯通,以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的精神建设促进校园文化的蓬勃活力。

一所学院的校园文化是这所学院历史文化多年积淀的成果,同时也是一所院校发挥主观能主动性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发展过程。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在继承自身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共性与自身专业特点的个性之间寻找到平衡点,注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二手抓,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完美融合。只有从遵循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自身特点出发,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多方法,全方位地来开展规划设计,才能真正建设起既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又富有浓厚文化内涵和专业特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从而为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Z].2011.

第五篇: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与策略研究

摘要:高职由于其办学性质和特点,在校园文化内涵及其形式上有着鲜明的特质,本文分析了高职校园文化的三个重要特质,并以此为出发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者,有大学文化之谓也。”[1]作为文化组织的大学,校园文化是其精髓和灵魂,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失去文化之光的校园只是钢筋水泥的丛林,不能称之为大学。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取决于具体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也就意味着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特色化特征,在校园文化上必然表现出丰富多样和独特创新性。高职作为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办学性质和目标上在区别于普通的高等学校,但校园文化依然是其存在和发展之基,其建设质量和水平影响着高职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个大学文化生态繁荣发展。而从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来看,当前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认识和实践建设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亟待进一步的丰富与深入,理论基础有待进一步构建与完善。因此如何针对高职的办学类型和办学特征探索其独特的校园文化建设之路是当前大学文化研究的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职校园文化内涵及特质

“大学文化可泛指大学内部的一切活动及活动方式。它们涵盖于主要由价值观、理想追求、思维模式、道德情感等构成的精神文化,主要由大学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规则构成的制度文化,以及主要由大学的物理空间、特质设施构成的环境文化之中。”[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可定义为:高职院校人的群体意识及其外化物,包括凝结和提炼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办学理念、学校精神、行为规范等精神文化和外化的行为模式、组织架构及规章制度和物质设备设施。也就是主观意识的客观化状态和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当然从文化的定义中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在办学历史中形成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当然由于意识及其载体的密不可分,精神文化必然要通过物质文化才能体现出来,因此,校园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应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基于高职的办学性质,其校园文化也具有以下特质:

(一)高职校园文化以高层次、高品格为基本特征的校园文化类型。高职的“高”决定了校园文化的高层次和高品格。高职从本质上来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层次上来说,培养的是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都决定了文化的高层次和高品格要求。要突出和坚持大学校园文化对高深文化知识和严谨治学精神以及良好道德品格和素质修养的的文化精神与文化追求,不能降低品格,沦落为世俗化和功利性的文化类型,失去高校作为精神岛屿和人类文明净土的特征。否则,高职也就不成其为高校,也就只是职业培训中心。

(二)高职校园文化是以职业性和应用性为鲜明特质的文化类型。高职的“职”,决定了其校园文化鲜明的职业性和应用性。从办学类型来说是职业院校,黄炎培指出职业教育的宗旨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3],职业院校培养的是适应一线建设、生产、管理需要的应用性型人才,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实用性特征。蔡元培则指出,“治学者可谓大学,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两者有性质之别。”[4]这也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传统高校的根本区别所在,也是其独有的竞争优势和存在价值。因此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无疑要突出其职业性、实用性特征,无论是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培养规格都必须强化职业特色。当然在在学生的素质要求上也要突出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要求,培养现代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这也是职业院校的理想追求和目标。

(三)高职校园文化是创业创新为独有特征的文化类型。高职是根据市场需求应运而生的办学模式决定了这类院校的办学机制不同于普通高校。市场风险、政策制约等使其在夹缝中生存,随时面临生存危机和竞争压力,这一点从每年开始的生源大战中可以窥见一二。从整体上来说,这类高校办学历史都较短,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和市场知名度以及特色,处于创业阶段,因此以艰苦奋斗、适应市场需求的以创业和创新为特征的校园文化及精神成为其致胜的法宝和这类院校的文化特质之一。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对10余所高职进行了专题访问,发现高职校园文化总体显得氛围不浓厚,内容不丰厚,无论是从精神文化到物质文化都比较缺乏,也有一些学校有一些物质文化设施设备和精神文化建设活动,但是缺乏文化底蕴和历史的沉淀,世俗化、功利性文化盛行。特别是新办的历史较短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严重缺失。具体问题如下:

(一)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投入不足

课题组问卷调查和专题访问,对校园文化的认识调查表明,在回答“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在学校是否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时,有22%的被调查者认为完全认可,有64.8%的被调查者认为基本认可,占调查总数的84.8%。综合调查和访问结果来看,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上都有明确的看法,无疑都认为很重要。在问到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有没有财务预算时,与公办院校相比,高职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基本没有专项资金投入。可见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还只是停留于形式上,经费保障不足。也反映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还认识不高。与公办院校相比,高职从普遍存在设备、设施不足,有些缺乏基本的教学设施和文化设施,如开展职业教育的实训室、图书资料等,人文环境弱于自然环境。

(二)文化建设形式大于内容,忽视精神文化的提炼与传承

有些学校领导意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采取了一些文化创建措施,总体上来看,侧重于物质文化建设和学生活动,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贴贴标语、口号、雕塑,多搞几次文体活动等,总体上来说形式大于内容,忽视了精神文化的提炼和传承,文化建设浮于表面,没有灵魂的文化建设,也就难以形成气候、也谈不上发挥其育人功能。

(三)办学历史短,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科学规划

高职校园文化缺失和滞后有其主客观原因,客观原因之一就是高职普遍办学历史较短,也就缺乏文化的传承和沉淀。而且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显得比较随意和零散,虽然有些学校确定了长、中、短期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但迫于招生、就业、师资等一系列即时性与关键性的显性问题,许多高职院校只得脱离自己的规划和相应的规章制度临时应付,确立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及培养目标也处于模糊不清或摇摆不定的状况。比如很多高职一到四月份就开始启动招生工作,往往从这时候期起学校基本十室九空,几乎所有工作人员和老师都有招生任务,被派出去招生,学校教学、管理等各方面工作都处于应付状态。走访中有老师反映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经常修改,让人无所适从。从客观上来说,这些都制约了校园文化建设进程。

(四)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参与性不足

有人的地方才有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文化是人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从广义上来说也包括其外化物。对于校园文化而言,其文化创建的重要主体毫无疑问是教师和学生。而高职这两大校园文化主体由于种种原因,参与性都严重不足,这也是校园文化形成和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教师在校园文化创建中居于主导性地位,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充分说明了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优良的教风,高素质的老师的言传身教是学校学风、校风形成之根本。而高职教师队伍结构及不合理,主要由退休教师和新招聘的年青人组成,缺乏年富力强的挑大梁的骨干教师,而且兼职教师比例大,专职教师队伍也极不稳定。例如一个学校的学生反映他们大学三年就换了三个辅导员,任课教师基本上是兼职教师,有时一门课中途都可能会由于兼职教师的问题而换老师。高职教师队伍的缺陷造成文化建设中教师主体的缺位和无力,因此即使学校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高尚的价值追求也难以形成文化的力量去感染人和教育人就是因为缺失了主要的文化践行者和传播者。

作为受教育者,无疑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学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最大受益者,作为教育组织,学生也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体现者,我们经常说可以通过学生的行为看出一个学校的校风就是这个意思。但学生也不是被动的承受者,他们也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因此,不可忽视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由于高职的学生生源、学习心理等问题,从总体来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因此校园文化就表现出缺乏学术氛围和追求科学精神的学习文化,学生更热衷于选秀、唱歌、跳舞等文体活动,学术讲座乏人问津,因此校园充斥浅薄的世俗文化、娱乐文化。

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

虽然说文化是自然演进和历史沉淀的过程,但是如果高职业能够意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问题,可以根据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和学校自身特色优势、在先进文化理念和方法的指引下,采用科学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措施,应该也可以很快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氛围,加速文化演进的进程。给予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高职的校园文化建设。

(一)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战略目标和计划。增强文化的自觉意识,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的战略目标和计划之中,制定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给予专门的人财物的投入,从精神、制度、物质三个层面系统的推进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培育。保证校园文化的系统性,使其由自发到自觉,加快文化的生长发育进程,充分发挥其导向、激励和育人功能。

(一)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凝练校园文化核心价值观,形成学校的精神文化体系。正确认识校园文化内涵及要素,凝练校园文化核心价值观,着手推进校园精神文化体系的构建。并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凝练学校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和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通过校训、校歌等形式体现出来,使之清晰的宣示与人,并在实践中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管理规范和文化活动予以践行和发扬,逐步形成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

(三)以精神文化为灵魂,加强学校的物质文化体系的建设,形成学校鲜明的文化形象。校园精神文化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可以感知,因此必须通过一系列的物质文化建设使之具体化和形象化,使人们能够认识、了解和传承。这里也可以借鉴企业文化建设经验,导入CIS战略,对校园文化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以学校精神文化为灵魂来设计校园文化的整体宣示形象,比如学校规划、建筑物、标示、标语、雕塑等,使校园花草树木、亭台楼阁都浸润和蕴含着校园文化之美,从而形成学校鲜明的文化品牌形象。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文化建设主体的作用。有一定数量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才能形成学校文化建设的强有力的践行者和传播者。要充分发挥教师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专职教师队伍。而且这也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因此必须改革教师的管理体制,特别是松散的雇佣关系,要想办法消除教师的打工意识,以待遇留人、情感留人和事业留人,增强其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鼓励教师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而反过来良好的文化氛围也成为留人和育人的重要条件。

(五)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激励学生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形成优良学风和校风。课内课外相结合是指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听课率。高职院校应利用本身市场机制的优势,在教育的核心问题—课程教学上进行体制创新,以目标为导向,进行课程体制的改革。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改革教学方式,采用多种形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多种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如聘请校外专家或校内优秀的专兼职教师开设各种讲座来引导学生、鼓舞学生,活跃校园学术氛围,达到改善学风的目的。当然一系列健康向上有积极意义的文体的活动也是必要的。

校内校外相结合是指要把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实现学校、企业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校园文化开放包容,实现和企业文化、社会文化的有机融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总之通过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结合,校园文化处处育人、时时育人,每个学生教育的成功也就从根本上改善了学风和校风。

参考文献:

[1]方泽强,刘星.对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新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0(10).

[2]眭依凡.大学的使命与责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80.

[3]眭依凡.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11-17.

[4]黄炎培.职业教育谈[A].中华职业教育社编黄炎培教育文选[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59.

[5]蔡元培.读周春岳君大学改制之商榷[A].杨东平编.大学精神(上)[C].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06.

第六篇:浅谈校企合作的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融合企业管理理念与文化,创新建设校园文化,在办学过程中,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到学生的专业素质、行为规范等与企业的要求紧密结合,办出自己的特色。

【关键词】校企合作;校园文化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要求高职院校在着力于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同时,还要将校企合作的理念应用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激励等功能,为高职学院人才培养提供助推力,增强高职院校的竞争优势。

1.高职校园文化的特点

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较,虽然缺乏深厚的理论氛围和文化底蕴,但其校园文化有其鲜明的特性。

1.1职业性

高职院校办学层次属高等教育,其类型特征属职业教育,因此,其校园文化具有高教文化和职教文化的双重性。高职学生为增强就业能力,在校期间需提前进行职业定位,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职业规划、职业道德。高职院校通过组织有职业针对性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氛围中,不仅丰富了业余生活,陶冶了思想情操,同时也得到了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技能的教育与训练。

1.2实践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教学与校内仿真模拟实训、校外企业顶岗实习培养同时,还辅助于各式的实践活动,如与专业相结合的各种学生社团和协会、各种级别的职业技能大赛、各种形式的创业团体等,学生在参加活动、比赛同时,增强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1.3行业服务性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指导方针。当前我国的职业院校绝大部分是依托与行业办学的,培养的人才主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和行业经济,高职校园文化不可避免地渗透着浓厚的行业文化背景,浸染着行业文化理念,体现着行业行为文化特征。高职学生因职业的提前选定而明确了其职业的行业指向,就会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主动吸纳行业文化内容,自觉培养行业文化意识。

2.校企合作进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2.1校企合作进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需要

高职院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前,高职院校实行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密切合作,充分利用企业教育资源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光体现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还要求高职院校在文化建设上要注重企业参与,尤其是将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出更加符合企业文化实际需求的毕业生。使学生融入企业的文化氛围,较早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亲自感受企业精神、经营理念,毕业后即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最大限度地消除或缩短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培训磨合、适应期,尽快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2.2校企合作进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高职院校具有明显的职业特征,与企业密切合作,充分利用企业教育资源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高职院校对企业文化的吸纳与内化。在校园文化中引入企业文化,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企业文化培养,实现学校与企业文化层面的对接,为学生零距离就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在校企合作中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良性互动和有机融合,广泛吸收所属行业、企业普遍价值观,实现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通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进一步丰富发展校园文化,有利于树立有特质的高职教育品牌,建设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

2.3校企合作进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凸显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促进学校发展的需要

目前全国有上千所高职院校,随着生源的逐渐下降,本科院校职业化改革,高职院校不可避免的面临生存问题。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之本,它不仅体现在专业特色、管理特色等方面,更体现在文化特色方面。文化特色是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之根。只有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才能凸显高职院校行业特征、企业特征,才能真正形成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另外,许多成功企业的创新精神、质量意识、营销观念和绩效考核体系等也有许多可取之处,学校应主动向企业学习,学会经营,善于管理,从企业文化中吸取更多对学校发展有用的东西。

3.校企合作进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模式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主要涵盖着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

3.1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充分体现高职院校企业化特色

物质文化是指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环境、设施和办学条件等方面的物质因素,是校园文化的物质条件,是办学的基础和前提。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可以尝试按照企业的架构构建班集体。以企业的名称命名班级,以企业的组织模式竞选班干部职位,以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班级管理,按照企业的制度制订班级制度,以项目招标的方式组织班级活动,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气息,突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通过校风校训、校服、校园网、宣传栏、标语牌、校史陈列、专业成果展示等传播工具和教室、寝室、食堂、办公室、体育场馆等场所文化体现,突出“企业化”的特色、“职业”的特点,尽可能模拟企业文化的氛围。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而建设的系列实训工作室,要参照职业岗位所对应的相关企业,使校内实训工作室、实验室、实习工厂在总体构想、系部设计上最大限度地接近于企业形态,使学生在完全职场化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里,培养岗位意识和职业精神。

3.2以制度文化建设为抓手,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提供保障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得以形成的保证,是以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机制为核心的文化制度。制度文化建设属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机制建设,它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在管理机构设置上,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所建立的校企合作理事会等校企合作管理机构,要确保其建构组成、工作制度、运行流程等,在以人才培养、专业教学、课程建设为主要宗旨的前提下,尽可能符合企业的发展需要和利益诉求,使校企合作机制最大限度地实现为企业培养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课程开发和专业建设上,要将企业因素作为重要内容加以规划和考量,校中厂、厂中校建设,在高职院校实行灵活弹性学制的探索和试验中,将企业文化精神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加以渗透、融合。在学生管理上,学校要积极汲取行业、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强化学生诚信、守纪、敬业、团结等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着重培养学生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

3.3以精神文化建设为重点

校园精神文化是高职院校的传统办学理念所造就的文化氛围,集中体现了一所高校独特、鲜明的个性特色,反映着一所高校的价值追求和科学的信念,是高职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之所。学生在校期间,应向学生灌输企业的价值意识,校风、校纪、校训建设与企业精神的培养和企业道德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企业产生积极的认同意识。高职院校可对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创新,引入企业所举办的各项活动,比生产大比武、拓展训练等,这些活动融入了企业对创新意识、诚信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等内涵的要求,提前让学生接触这些活动,对于他们适应企业生活,真正成为企业所需要的“订单”式人才,很有价值。高校也可应将课外活动的场所由校园向企业、社会转移。邀请企业的熟练工进行现场观摩、交流评审,再加上真枪实弹的实战氛围,锻炼意义不可同日而语。

【参考文献】

[1]段洪斌.“校企合作模式”视域中的高职校园文化探究.职教论坛,2010,35.

[2]李仁平.略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校企结合问题[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