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络文化促进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校园网络文化促进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摘要]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如何建设和发展健康向上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一直都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也变得越来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紧迫。因此,如何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是一项非常值得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互联网;微时代;网络文化;意识形态

1“微时代”校园网络文化特点

传播交流信息乃至进行情感沟通,仅仅通过百余字就完全可以实现。对于接收者而言,消化信息的时间非常有限,而信息内容与数量却异常丰富,这就要求信息生产者提供具有高黏度、冲击力巨大、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吸引受众并提高受众的阅读兴趣的内容。微博客的出现推动着“微时代”的到来。移动终端使得人类的传播更加流动,也将人们的传播时间分割得更加琐碎,人们会选择无聊与零散的时间来进行信息的传播或接收活动。时间的琐碎决定了人们不可能有大量时间来接受大篇幅的文章、电影、电视剧、漫画或是小说等内容。不仅如此,移动的信息终端也在无形中改变着人们进行传播活动的心态,人们更青睐一种“快餐式”的文化消费内容,没有耐心和精力接受冗长沉重的内容。微博客正在改变媒体的形态,它形如一条带有敏锐嗅觉的新闻导语,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纳,并形成力量的汇集。校园网络文化是信息化条件下校园文化发展的产物,是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校园文化类型。它以计算机和通信两大技术的融合为基础,是对校园文化的模拟、再现和延伸。微时代背景下,作为校园文化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校园网络文化既有校园文化的一些属性,又包含了网络文化的部分特征,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有多元性、互动性、开放性、时代性等特点。

2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内容,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我国新一轮改革的不断深入,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已成为我国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正如所说:“必须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增多,特别是各种威胁和挑战联动效应明显。”在此背景下,再加上伴随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何进一步加强改进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巩固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安全,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重大且紧迫的政治任务。

3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信念、信仰培育的重要途径。从内部环境来看,高校大学生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3.1以思政课堂为主要教育途径,大班式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

在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主要依赖思政课这一主阵地,辅之以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思政大班教学模式是当前高校采用的唯一方式,但是大班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思政课的大班教学模式暴露出了许多弊端,如学生的主体性不易被彰显,学生的理论兴趣不易被激发,实际的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据2016年人民网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态度冷淡,多数学生表现出经常缺勤、课堂上消极被动、上课不认真听讲,更有甚者干脆不上课,对于课程内容与课程资源的关注度比较低,课外实践的参与度也不高,教师推荐的书目很少有人阅读,学习动机不够单纯。

3.2大学生存在功利主义思想,政治觉悟与快餐文化存在冲突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中,有85%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找一份更好的工作”“赚更多的钱”,73%的学生认为文、史、哲等知识“没用”,只有不到10%的学生认为是为了“做学问、提高自身修养”。在全民网络化、信息化趋势的影响下,在大数据时代的冲击下,大学生对信息的检索、接受、认同速度都在不断地加快,但在信息真实性的判断上却存在很大的盲区,网络的各种快餐式信息进入到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只需要轻轻点击鼠标、用手滑动几下手机屏幕,这一独特的信息传播方式必然会刺激大学生更加看重“即时效益”,快餐文化的存在与需要经过长期理论学习和实践而形成的政治觉悟之间形成了矛盾,“即时效益”造成政治觉悟的假象,难以让学生真正了解到政治觉悟的根本。

3.3个体层面的引导多元多样,社会与国家层面的教育单一

高校针对大学生所开展的思想引领教育活动,大多采用理论学习、实践教育、专题讲座以及社会志愿服务等形式,内容也是以个人的行为规范和文明礼仪居多,但是在社会与国家层面的教育引导上,无论在方法的采用上还是在内容的设置上都比较单一,教育效果相对薄弱,作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补充,社会与国家层面的引导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4网络“微”时代我国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安全受到严峻挑战

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互联网已进入了“微”时代,通过智能手机等“微介质”传播“微内容”的“微传播”已悄然进入了大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微信、微博、微视频、微小说等各类网络微媒体异军突起,方兴未艾,微公益、微社交、微阅读、微购物、微医疗等各类微应用迅猛发展。由于高校学生本来就热衷于新鲜事物,加之使用成本相对低廉,使用起来也较为方便,于是网络微媒体就很快蔓延到了所有高校,深刻影响和改变了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当前的高校校园无处不网、无时不网、无人不网,高校学生基本上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互联网是把双刃剑,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网络微媒体凭借便捷性、生动性等特性给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安全带来了诸多机遇,也凭借其裂变性、碎片化等特性给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安全带来了诸多挑战,给高校学生的政治立场、价值选择、思维模式、行为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给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总之,网络微媒体已成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必须占据好的新场域,“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会去占领:主流意识形态不去占领,非主流意识形态巧会去占领”。我们要牢固树立阵地意识,积极抢占各类微媒体阵地,充分利用网络微媒体的优势,加速网络微媒体利好方面与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机融合。

4通过网络文化建设提升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措施

综合考虑微时代校园网络文化的特点,以及其在高校的普及程度,以及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思维模式、传统习惯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本文提出利用微信、微公益、思政课微课、微博等几项措施来提升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4.1加强思政课微课开发运用

微课是极富发展前景的新事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是高校思政课形式创新的重要方式,它凭借自身优势能提升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的发挥,比如,它有利于促进优质思政课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有利于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技术综合运用能力;其学习的便捷性、超时空性满足了网络时代高校学生快餐式知识学习的需求,此外,其强烈的视听冲击和短小精悍特点有利于高校学生保持学习注意力。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思政课微课的开发利用。

4.2积极打造高校官方微信品牌

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校园传播的重要载体,高校官方微信应肩负起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崇高使命,在传播内容上体现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在文化引领、舆论引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不断引导学生主动接受并认同主流意识形态。

4.3加强高校官方微博建设

高校官方微博在学生意识形态工作中同样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功能,比如,它能通过正能量的信息引导学生思想;它能通过“评论”“回复”的方式与学生搭建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互动交流平台,能及时了解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新问题、新动态;它还能通过转发量、投票量等数据了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果。随着微信的日益普及,高校官方微博有式微之势,但是它依然在高校思想宣传工作中发挥着作用。我们必须看到,当前高校官微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意识形态教育功能不突出,目前高校官方微博的博文内容绝大部分都是高校的信息,涉及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较少;二是内容更新较慢,极少数高校官方微博几乎成为“僵尸”微博,逐渐导致鲜有学生关注。因此,高校必须本着占领每一个意识形态阵地的思想,加强高校官方微博的建设。

4.4妥善开展校园微公益活动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微博的广泛使用有力带动了微公益的迅猛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公益模式,微公益凭借其便捷性、新颖性得到了高校学生的积极关注和参与。公益无处不在,不同形式的微公益活动不断产生,但是真正适合、方便学生的微公益活动并不多。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公益平台建设,丰富工作抓手,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开展高校公寓微公益活动,以提升高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生公寓是高校学生们日常生活之地,公寓公益方式多种多样,学生们可以配合或协助公寓区管理者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比如,爱心义卖、节约用电宣传、宿舍安全宣传教育,等等。高校要充分利用大学生志愿者协会等社团优势,营造充满公益精神的校园文化,加深学生对微公益的认知,促进他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的来说,网络“微”时代我国高校学生意识认同整体是安全的,但存在少数学生理想信念缺失、对主流意识形态认知模糊、参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以及对中华文化认同亟待加强等安全隐患。对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因势利导,充分利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升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能够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身心健康得到全面的发展,亦可推动高校的发展和进步。当然,维护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安全是一项全面系统工程,除了上述措施外,还要明确具体工作目标,加强对监管微媒体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建设好任课教师、辅导员和网络评论员三支主要队伍,还要注意创新工作话语体系,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形态建设积极性,不断提升高校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以及他们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免疫力。

作者:李春燕 陈丽媛 郭景云 赵丹 葛翠恩 单位:衡水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