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期刊出版探讨

图书馆学期刊出版探讨

0引言

我国正逐渐迈入民国时期图书馆史料收集、整理与研究的黄金时期,其中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期刊研究是一个热点。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期刊真实记录了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发生、发展历史,见证了我国图书馆学理论建构从无到有、不断发展的过程,是研究我国近代图书馆史、出版发行史、教育文化史等方面重要历史文献。探寻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期刊的发展历程,还可以为我国当代图书馆出版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民国时期福建省图书馆学期刊是福建近代图书馆史、文化史、教育史、地方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可以梳理福建近代图书馆的发展历史,展现地方图书馆的前进脉络,充实福建省地方文献资料研究,印证图书馆出版的重要性。但至今这一课题尚未引起学界重视,目前还未发现相关研究成果。因此,本文希冀有所突破,从整体上梳理民国时期福建图书馆学期刊的创办与存续历程,分析其在时空分布、存续时间、停刊原因、价值意义、主题特色等方面的普遍特征及个性差异,并探讨其对暂时落后的当代福建省图书馆学期刊发展的启示。虽然本文视角仅聚焦于民国时期福建省图书馆学期刊,但目的并不局限于探究某个区域、某段时期内的图书馆事业发展,而是旨在抛砖引玉,呼吁学界“以史鉴今”,深入挖掘民国时期图书馆期刊出版的历史意义及其对当今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借鉴价值。

1民国时期福建省图书馆事业发展与图书馆学期刊出版情况概述

1.1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促成了期刊的创办

图书馆学期刊的创办与发展,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互影响。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期刊的创办、发展与消亡,始终以一致的步调追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始于清末民初。1912年8月,京师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正式开馆,标志着我国图书馆事业完成了从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的转变。1930年代开始,全国新办图书馆数量逐渐增加,至1936年,已有各类型图书馆5196所,馆员1万余人[3]。福建图书馆事业与全国步伐一致。清末民初,福建古代藏书业逐渐演变成新兴图书馆事业。1911年2月于越山书院旧址成立的福建省立图书馆(今福建省图书馆),是我国近代史上最早成立的省级图书馆之一[4],标志着福建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发端。此后福建省图书馆事业不断发展,至1920年代末,图书馆已遍布全省各地,出现了公共、大中小学、机关、专业、乡镇图书馆等各类型图书馆。1929年,福建图书馆协会成立,标志着福建省图书馆基础的建立以及图书馆事业的阶段性发展。[5]1930年代初,福建省已拥有各类型图书馆50所,处于全国领先行列。图书馆事业的繁盛,促使图书馆界自发产生进行图书馆学研究的需求。1930年9月,《福建图书馆协会会报》正式出版,“标志着福建省图书馆学研究的体制和研究队伍已基本形成”(16-26)。1925-1936年正值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的第一次高潮,受此高潮感召,福建图书馆学研究迅速发展,涌现了金云铭、俞爽迷、萨兆寅、陈鸿飞等一批知名图书馆学者[7](17),在他们的带动下,福建图书馆学研究于1930-1940年代迈入兴盛时期,促成了作为图书馆学学术研究与宣传阵地的图书馆学期刊的创办。民国时期福建图书馆学期刊,是省内最早宣扬近代图书馆思想、进行图书馆学研究、探讨图书馆业务的阵地,也是近代福建省期刊的一支重要力量,为全省图书馆界宣扬近代图书馆理念,开展图书馆学学术研究,探讨目录学、文献学、文史学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促进了福建图书馆和出版事业的发展以及学术的繁荣。

1.2期刊出版情况概述

笔者依托“中国知网”、“超星资源中心”等平台,并查阅厦门大学图书馆等相关图书馆馆藏资源,对民国时期福建全省出版的图书馆期刊进行调研,结果显示民国时期福建省图书馆期刊出版始于1929年末,共出版图书馆期刊16种,其中有两类不属于图书馆学期刊:一、纯粹的馆藏书目等期刊,含《福建学院图书馆图书目录》《乌山图书馆目录》《福建省立图书馆国防问题论文要目》;二、临时的图书馆学报道、专号,含《福建图书馆学周刊百期纪念刊》《福建建瓯县公立图书馆十周年纪念刊》《宁化县立图书馆创办周年纪念刊》《东光》《巷声图书馆周年纪念刊》。排除这两类期刊,符合本文论述条件的民国时期福建图书馆学期刊共有8种。

2时空分布特点

2.1创刊时间集中

福建民国图书馆学期刊出版时间主要集中在1929-1937年间,1940年代进入衰落期,1943年后不再有图书馆学期刊出版。这与民国时期福建省及全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密不可分,也与当时福建省及全国图书馆学事业的形成与发展周期一致。从时间上看,福建省图书馆学期刊创刊与存续时间范围主要在1929-1937年间,与全国图书馆学研究的第一次高潮时期吻合。1936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少图书馆内迁,全国图书馆事业受到重创,到1948年全国仅剩2702所图书馆,馆员约5400人,与1936年相比,数量大大减少[9]。福建图书馆事业同样于战乱中陷入低谷,图书馆学研究被迫中断,作为其衍生物的图书馆学期刊一律停办。1940年代创办的两份期刊也昙花一现,都只出版了一期即停刊。民国时期创办的福建省图书馆学期刊后来都没有再复刊,这种状况导致民国时期成为福建省图书馆学期刊的鼎盛时期。同时,民国时期也正是福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繁荣时期,二者的一致性体现了图书馆事业发展与图书馆学期刊发展的相互影响。

2.2出版地集中

从空间上看,民国时期我国图书馆学期刊分布很不平衡。据统计,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期刊,可考的有164种(44),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省市:北京27种,江苏20种,上海、广东18种,浙江15种。紧随其后的是四川9种、福建8种;江西5种、天津4种,湖北、陕西、安徽、湖北、吉林、云南3种;台湾、河南、山东2种;黑龙江、河北1种。[10](32-33)福建数量上不及北京等五省市,但稍强于国内其余地区。从福建省内范围来看,期刊地区分布也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福州、厦门两地:在福州的有4种,在厦门的有3种,只有《学林》在沙县,还是当时福建省立图书馆因战乱由福州内迁至沙县所致。这与当时福建省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有很大关系,福州和厦门一直都是福建省发展最好的两大城市,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根据中英《南京条约》被迫对外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中的两个,在承受帝国主义侵略带来的巨大灾难的同时,也被动接受了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的输入与影响,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当时福建省图书馆协会、福建省立图书馆都建立在省会福州,主要图书馆集中在福厦两地,如福建省立图书馆、福建协和大学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厦门图书馆、集美学校图书馆、厦门鼓浪屿中山图书馆等。因此,当时图书馆学期刊都集中在福厦两地属情理之中。

2.3存续时间短、总期数少

福建民国图书馆学期刊总期数都较少,8种期刊中有5种,《福建省立图书馆年报》《福建图书馆协会会报》《集美学校图书馆季刊》《学林》《辅学季刊》,都只出版了一期。《厦大图书馆馆报》不满一年,共8期;《图书馆学周刊》2年7个月,出版总期数最多,达117期;存续时间最久的是《厦门图书馆声》,5年2个月,共出版31期①。从时间上看,8种期刊中有6种在1937年前停刊,创办于1940年代初的2种,也都只出版了一期就停刊了。这些期刊之所以存在时间比较短暂,并非由于期刊自身原因(如质量差,销量低等),相反,期刊销量很好,影响也不断扩大。如《厦大图书馆馆报》,第2期“本报启事”曰:“第一期仅印五百册,……,不及三四日即告售磬,……自本期起,应爱阅诸君之盛意,加印一百份……”(84)]第4期“编辑余谈”云:“各界赞许有加,殊觉赧颜,并蒙各界惠函索阅……”。[198]第7期又连登两则“本报启事”,一则云:“本报创刊号已分发告罄”,另一则告知读者:“以前各期,除二、三、四三期外,其余均已售磬……”(357-358)。再看《厦门图书馆声》,求索者和赠阅量也很多,“每月编印数千份”,尚供不应求,“近复多有来函请补以前各期者,惜以赠完,无可补赠。”[12](459)据调查,《厦门图书馆声》以每期3000份的销量位列全国销量最大的图书馆学期刊中的第三位[13],足见销量和影响。事实上,停刊原因主要有如下两方面:一是当时福建乃至全国政治、经济等大环境的影响。1930年代初世界经济遭遇大萧条,我国未能幸免;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由于战事影响,我国图书馆事业进入低潮,图书馆学研究随之进入衰落期。1940年代,福建陷入战乱,经济危机十分严重,教育经费大为缩减,图书馆入不敷出,难以继续图书馆学期刊的出版,所有期刊全部停刊。具体到各种期刊,停刊主要原因也是时局动荡、经费不足。《福建省立图书馆年报》只办了一期,创刊号上时任福建教育厅厅长的程时煃明确指出:由于教育经费不足,该馆的创办进程一度受阻。1930年1月6日,福州爆发了震惊全国的“一六事件”,程时煃及其余五位省政府委员被绑架,这一事件连带了福建教育、图书馆事业,福建省立图书馆虽未因此停馆,但经费被削减,无力继续期刊的编辑出版。《厦门图书馆声》因为经费不足,从第三年(1935年)开始,只能两期合刊,到下半年开始又缩减为三期合刊,该刊多次在“本馆启示”栏对此做出解释:“本馆声原订每月出版一册,只因本地方教育经费,积欠……个余月未发,经费异常支绌”(254,383)。到1936年实在无以为继,只好停刊。经费不足也是《厦大图书馆馆报》停刊的主要原因: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到1936年厦门大学创办人陈嘉庚逐渐丧失了资本实力,不能继续提供校费,厦大图书馆经费锐减,发展受挫,“至厦大图书馆馆报一种,不得已自本期(第六期)起减少篇幅。”(274)第二个原因是创办者的离任。“一六事件”不仅导致图书馆经费锐减,而且带来人事变更,福建省立图书馆馆长、《福建省立图书馆年报》主编谢大祉辞职,直接造成该刊停办。1936年6月厦大图书馆主任、《厦大图书馆馆报》创办者俞爽迷离职,该刊随之停刊。1940年陈鸿飞接任福建省立图书馆馆长,创办了《学林》,他卸任后,只出版一期的《学林》停刊。[16]1944年福建省立图书馆馆长、《辅学季刊》创办人熊耀球因经费困难辞职,该刊随之停刊。因时局不稳、经费不足、创办者人事变更等问题,民国时期我国图书馆学期刊普遍存在刊龄较短、出版周期不稳定、被迫停刊等问题,据统计,这一时期全国出版的164种图书馆学期刊中,有30种仅出版过一期,出版时间不足一年的有67种。(45)

3主题及特色

民国时期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刚起步,图书馆学期刊是新鲜事物,所以当时福建图书馆学期刊一般都会在期刊显著位置强调创刊宗旨,使之成为期刊主要内容之一。《厦大图书馆馆报》每期刊尾“凡例”栏均标注创刊宗旨:“以提倡图书馆学,促进图书馆事业,研究实际问题,解决应用方法为目的,不仅在引起图书馆界同志研究之兴趣,并在普及民众之图书馆常识。”(41)《厦门图书馆声》则刊登在刊头:“报告本馆的状况,灵通图书馆消息,交换图书馆学识,鼓吹图书馆事业。”(33)总结起来,这些期刊的创刊宗旨基本一致,主要是介绍图书馆状况、普及图书馆知识、促进图书馆学研究。虽然这些期刊处于初创期,但一般都有清晰固定的栏目设置,体现出明确的主题。《福建省立图书馆会报》主要栏目有:概述、大事记、本馆规程及阅览参观规则、捐书者纪念录等。“概述”是期刊主体,介绍图书馆历史、馆务大事、组织结构、馆舍馆藏、用馆规则等。《福建图书馆协会会报》设有论著、纪载、章程、会务、会员录等栏目。“论著”四篇,泛论图书馆事业之各方面;“纪载”四篇,为图书馆参观记及图书馆概况。《辅读季刊》栏目有:论丛、杂评、读书指导、科学研究、图书提要、本馆概况等,注重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学林》栏目有:馆藏闽志略述、四库全书简述、中国十进分类法节要、四位号码著者表等。《集美学校图书馆季刊》栏目有:图书馆书目、阅览室报纸一览、杂志一览、图书分类法说明等,旨在指导学生阅读及使用图书馆。《图书馆学周刊》栏目有福建地方志、善本书介绍、图书馆学、文献学、史学等论文。《厦门图书馆声》每期主要栏目有论著、馆讯、中外图书馆消息、新出版图书介绍、文苑、赠书鸣谢等。《厦大图书馆馆报》每期固定栏目有图书馆学论文、新编图书目录、赠书鸣谢、本馆工作统计、邮筒等。总结起来,这些期刊的主要内容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揭示馆藏,公开馆务,汇报工作

这8种期刊一般都设有本馆概况、馆讯、经费开支等栏目,介绍图书馆的历史沿革、工作状况、馆舍馆藏、用馆指南等。旨在向社会介绍馆藏资源,指导读者使用图书馆,向社会公开经费开支,则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以期更好地经营、管理图书馆。

二、推广阅读,普及图书馆知识

这8种期刊的新出版图书介绍、书报评介、读书指导、中外图书馆消息等栏目,旨在落实“读书救国”教育主张,推广全民阅读,发挥图书馆教育功能。期刊注重对分类法、著者码等图书分类、编目知识的介绍,向社会普及图书馆知识。“赠书鸣谢”栏目,详细罗列个人及机构赠书篇名及捐赠者信息,以鼓励赠书行为,向社会宣扬“藏之于公,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图书馆藏书理念[10](94)。

三、进行图书馆学术研究和业务交流

这些期刊对图书馆学研究非常重视,一般都会用较大篇幅刊发图书馆学文章,这些论文大多为图书馆同人、教授学者等撰写,内容涉及研究图书馆学理论和实践问题、宣传西方先进图书馆思想和实践、交流读书经验、指导读者正确利用图书馆等。《图书馆学周刊》学术性最浓,刊登了很多图书馆学、目录学、文献学、文史学方面的论文。《厦大图书馆馆报》的论述、研究、记载、杂俎、书报评介等栏目,专门刊发图书馆学论文,全8期共刊载了49篇图书馆学论文。《厦门图书馆声》的论著、文苑、什俎等栏目,《福建图书馆协会会报》的论著、纪载等栏目,也都专门刊载图书馆学方面论文。此外,为了扩大影响,打开市场,这些期刊都延请名人题签、致辞,为期刊增色不少。这是期刊对名人效应的充分利用,形成了福建图书馆学期刊一个特色,是我国期刊编辑史的一个奇迹。《厦大图书馆馆报》《厦门图书馆声》刊名题签对“圕”字的使用也颇具特色。二刊题签写作“厦大圕馆报”、“厦门圕声”。圕”字乃“图书馆”三字合体,为著名图书馆学家杜定友所创,因其字形构造别致新颖,深受中日两国图书馆界喜爱。二刊运用此字,增添了刊名的特别性。

4价值与意义

4.1保存高价值史料

福建民国图书馆学期刊,大多为馆刊,对图书馆概况、馆藏书目、业务工作,甚至经费开支、赠书者都有详细介绍,可以真实反映一馆的藏书规模、馆藏结构、分类思想、发展理念。这些内容为研究各馆馆史保存、积累并提供了宝贵资料。例如创办5年多的《厦门图书馆声》,不仅清晰展现地方图书馆发展变革的历史脉络,反映了福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全貌,而且真实印证了福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社会状况。像《厦门图书馆声》的“厦门地方志”、《图书馆学周刊》的“福建地方志”栏目,都是宝贵的福建省地方文献资料,具有极高史料价值。

4.2充实出版发行业

福建民国图书馆学期刊体现了几种出版模式:一、图书馆学研究机构+其他出版机构合作模式,如《图书馆学周刊》由福建图书馆学研究会联手福州《民国日报》社出版发行。二、图书馆+大学合作模式。以《厦大图书馆馆报》为代表。三、图书馆或图书馆学研究机构单独编辑出版模式。其他几种期刊均属此类,体现了图书馆在图书出版中的多重角色:不只是出版者,而且兼具印刷者、发行者、发售者等多重身份。福建民国图书馆学期刊是民国时期出版发行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4.3推动图书馆学学科建设

我国图书馆学期刊创办初期,一直以比较单一的书目报道、业务统计为主要内容,福建省图书馆学期刊在此基础上有较大突破,开始将图书馆学、目录学、文献学、文史学、图书馆业务研究当成主要内容,努力让期刊发展成为图书馆学专业期刊。当时我国图书馆事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福建图书馆学期刊为图书馆人提供了学术研究和工作探讨的园地、建构自身理论体系和实践操作的平台,推动了图书馆学学科建设。这些图书馆学期刊汇聚了大量福建图书馆人的著述和论集,可以全方位体现他们的学术成就与人生经历,是研究图书馆人的重要史料。

5借鉴与启示

民国时期福建省图书馆学期刊有如上8种,数量上处于全国中游水平,同时也具有较高质量。《厦大图书馆馆报》《厦门图书馆声》虽然存续时间不长,但在全国范围内影响较大,前者入选仅收录13种“民国时期编印发行的著名公立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馆刊”[11](1)的《近代著名图书馆馆刊荟萃》,后者入选只收录了10种“民国时期著名的公立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馆刊”[12](1)的《近代著名图书馆馆刊荟萃》续编,说明具有一定分量。只出版一期的《福建省立图书馆年报》《福建图书馆协会会报》《学林》,入选《近代著名图书馆馆刊荟萃》四编、五编,可见也具有一定影响。这些图书馆学期刊的入选,反映出民国时期福建省的确属于“文化与学术氛围较浓厚省份”[18](92),证实了民国时期福建图书馆事业的繁荣。但如今,福建省图书馆学出版堪称不景气,目前仅有《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情报探索》《文献信息论坛》三种普通期刊及今年6月新增的《福建图书馆学刊》。与民国时期相比,不仅数量上退步明显,质量上也落后很多:全省竟没有一份图情类专业期刊入选南大核心或北大核心,除了《情报探索》,其余期刊甚至连中国期刊网都没加入,个中原因值得深思。民国时期福建图书馆学期刊在数量和质量上处于国内中游,是当时福建图书馆事业顺利发展的产物,见证并推动了当时全省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当今福建图书馆学期刊的衰落一则验证了我省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不足,二则不利于我省图书馆事业的顺利展开。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历史,以史鉴今,寻求突破。

5.1图书馆学期刊要坚持特色办刊

民国时期福建全省图书馆学期刊只有8种,但栏目设置各异,内容丰富多彩。《福建省立图书馆年报》侧重揭示馆藏、宣扬图书馆功能,《福建图书馆协会会报》着力介绍协会章程、会务、会员等,《辅学季刊》注重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学林》关注分类法、著者码等图书馆业务,《集美学校图书馆季刊》注重指导学生阅读,《厦大图书馆馆报》偏重揭载本校师生之撰述译稿,《厦门图书馆声》旨在灵通图书馆消息,兼顾厦门地方志知识。《图书馆学周刊》以报纸副刊形式发表图书馆学研究成果的形式在国内比较少见(22)。而如今我国图书馆学期刊,数量和版面都增加了很多,却存在“千刊一面”的状况,无论规模大小,都一味求全求多,有特色者不多。福建图书馆学期刊目前处于落后位置,想要凭借求全求多在全国占据一席之地非常困难,不若借鉴民国期刊的做法,专攻某些领域,重点打造期刊特色,比如依据地理优势,创办侧重研究海峡两岸图书馆学事业发展、闽台两地图情交流的学术期刊。走特色化办刊道路,或许有助于福建省成功创办几种规模小却独具特色的期刊。

5.2延续历史,复办馆刊

民国时期福建省图书馆学期刊,对于主办图书馆而言,是一笔宝贵的历史财产,如能充分利用这些历史上具有一定影响的馆刊,可以使之焕发二次青春,推动当今期刊的发展。如今已不少有历史文化底蕴的老馆刊得以延续生命,如安徽省图书馆的《学文》、杭州图书馆的《文澜》、温州市图书馆的《籀园》等,都沿用民国时期老名称,让这些民国期刊获得新生(94)。目前福建省图书馆学期刊数量和质量都亟待提升,完全可以借鉴这一做法,复办民国馆刊。民国期间福建省立图书馆先后出版了《福建省立图书馆年报》《辅学季刊》《学林》,福建省图书馆协会创办了《福建图书馆协会会报》,虽然由于历史原因都仅出版了1期,但都产生了一定影响,《福建省立图书馆年报》《福建图书馆协会会报》、《学林》入选《近代著名图书馆馆刊荟萃》四编、五编,即是一个明证。这些历史上的期刊是福建省图书馆与福建省图书馆学会拥有的宝贵历史遗产,可惜未能得到利用。二机构现有的《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福建图书馆学刊》,全国影响甚微,没能充分利用民国期刊的历史积淀应当可算一个原因。《福建图书馆学刊》于今年6月刚创刊,完全可以延续民国期刊的历史,发展成“立足福建,辐射两岸”、具有福建特色的图书馆学专业期刊。厦门市图书馆的《厦门图书馆声》,知名度颇高,但目前的《图书馆探索》,即便在福建省内也籍籍无名。该馆其实完全可以继续沿用《厦门图书馆声》这一典雅且富有特色的名称,充分利用其历史上的影响,其效果应远胜于《图书馆探索》。厦门大学图书馆的《厦大图书馆馆报》历史上颇具影响,但目前该馆尚无自己的期刊,委实可惜,如能延续历史,复办馆刊,必将会为该馆乃至福建省图书馆界提供一个良好的图书馆学研究和工作交流的平台,推动福建省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5.3办刊风格活泼,注重编读互动

当今图书馆期刊大多拘泥于学术性,严肃得近乎死板,基本没有编读互动。其实,可以借鉴民国期刊做法,适当增加期刊的活泼性,加强期刊与读者的互动。如《厦大图书馆馆报》每期都有固定栏目“邮筒”以及其他形式的编读往来栏目,如第二期的“编者之言”、第四期的“编辑余谈”、第五期的“编辑室之语”、第六期的“编后播音”等,成功充当了“邮筒”,成为编辑室与读者、投稿者之间沟通交流的良好渠道。主编俞爽迷每期都亲自通过这些栏目与读者互动,对读者、投稿者来信中提出的问题一一作答,共同探讨图书馆业务问题,甚至就他们个人发展中的困惑给出建议。这些互动往来,不仅增添了期刊的生动活泼性,而且拉近了期刊与读者、投稿者的距离,非常受欢迎,值得当今图书馆学期刊学习。此外,民国时期福建图书馆学期刊的创办与发展,离不开当时图书馆先驱的不懈努力。比如俞爽迷创办了《厦大图书馆馆报》,不仅亲自进行编辑、撰写论文,而且连拉广告、约稿等事务也都亲力亲为。余少文创办《厦门图书馆声》,几乎每一期都撰写论文。他们是期刊的灵魂和支柱,没有他们就没有期刊的创办,这些期刊随着他们的离任而停刊,也足以说明他们对期刊的重要性。目前,福建省图书馆学期刊发展不景气,如能培养、引进这样的领军人物,对福建省图书馆学期刊出版事业突破瓶颈、长足发展将大有裨益。

6结语

民国时期福建省图书馆学期刊,是当时福建图书馆事业繁荣发展的产物,其诞生得益于当时时代的进步,其发展是福建近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缩影,其兴亡受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是福建近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社会变迁在图书馆学领域的真实反映。因此,将民国时期福建图书馆学期刊当作考察近代福建图书馆史、教育史、出版发行史、文化史、地方史等方面重要历史文献资源和分析依据是可行的。如今,福建省图书馆学期刊暂时处于较落后的地位,全省图书馆人应该努力研究历史,在回望历史中找寻前行的力量,改变福建省图书馆学期刊的现状,推动全省图书馆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