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情报学范例

图书情报学

图书情报学范文1

首先,知识管理是产生新知识的高智力创造性活动。知识管理它是一种创新的劳动,它反映了现在知识经济的发展的要求,体现了目前社会发展对知识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并且还可以体现知识发展的新特点。相关人员进行仔细挑选和识别的显性知识,除此之外,这还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具有很大的要求,这要求工作者具有完整、严谨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还要求工作人员拥有丰富的相关的工作经验;还要求工作人员的工作素养要较高,对一件事情的认真态度足够好。然而,信息管理的特点和知识管理的特点存在很大的区别,在这个过程中并不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信息管理较为需要的是对物的管理,并不需要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投入。其次,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经济的原动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的不断进步和深化,我国对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的提高。一般来说,知识管理主要包含三个主要方面:第一方面是,人是社会发展的核心,所以,在知识管理的过程总知识管理的核心也是人;第二方面是,知识管理的具体内容和具体的形式是不断的变化和发展的,因为社会的经济和文化是不断的发展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知识管理的相关内容也会随之发生改变;第三方面是,我国的知识管理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因为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征,并且由于我国的知识管理又是受到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以,知识管理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总之,根据现在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对知识管理的重视是必不可少的,我国必须要从多方面来对其进行研究,并且要更多的根据其发展趋势,结合实际作出相关的调整,实现更好地促进其发展的目的。最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决定了我国知识管理的进步和发展。通常来说,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知识经济的不断深化,这已经促使我国的知识管理有了很大的转变。知识管理的发展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并且,从更为微观的角度来说,知识的管理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相关文化和信息的搜集、分类、整理和总结,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可以更好的丰富我国的文化信息的,甚至,我们也可以从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这一角度来说,企业更好的运用知识管理可以为其发展积累经验和促使其不断地创新、改进。总之,知识管理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重要意义。

2.图书情报学的发展状态和趋势

第一,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图书情报学的研究不断向知识方面深化发展。图书情报学的研究慢慢的向“信息”以及“知识”这两方面不断的深入和发展,现在已经逐渐演变成对知识资源的组织、建设和开发,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管理。也就是说,现在的图书情报学的研究已经越来越注重对知识管理的研究。

第二,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下,知识管理在图书情报学的研究中作用越来越重要。在信息网络的发展下,图书情报学当中所说的知识管理更加注重的是怎样更加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不断的推动我国的知识管理体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要促使我国的知识管理与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相符合。这样是为了可以实现我国图书情报学不断进步和发展,实现其价值,从而可以更好的为社会发展服务。

3.图书情报学的变革研究

第一,图书情报学更加注重知识管理的变化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的知识体系也在不断地扩充和完善,并且由于新社会的新情况出现,我国对图书知识管理方面也有了新的认识和整理,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知识管理已经有了新的结构和体系,还必须要更加的适合社会的发展。也正是由于我国知识管理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所以我国的图书情报学也应该更加与时俱进,综合利用知识管理的相关知识,积极引用新的观念和看法,不断地推动图书情报学的进步和改革。从而可以更好的推动我国图书情报学的不断革新,从而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进而可以更好的推进社会的进步。图书情报学只有在更好的应用相关知识,才可以最终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推动自身的发展。新的观念以及思想会不断涌现。所以,图书情报学的发展也是不断的、持续的、进步的。在对图书情报学进行研究时要更加注重对知识的创新,从而实现图书情报管理的与时俱进。

第二,要加强对知识的管理和创新,促进各国之间的信息交流。在我们对知识进行管理时,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在对知识进行搜集、管理、和对相关信息进行处理时,要注重这个过程的完整性以及其针对性、相关性。不断对相关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处理。在对知识进行管理时,相关人员在这个过程中也应该要知道这些知识的产生、来源和发展,以及这些知识具有哪些特定的含义,它产生的背景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对知识进行管理时,这些知识价值的实现主要体现对知识的评价上。

第三,图书情报学要不断地引进新的知识和加强对自身的革新,不断地将其与社会相结合,促使其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图书情报学的变革已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并且因为图书情报学的变革是和知识管理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在对图书情报学的体系和结构进行创新和发展的时候,我们不但要关注社会发展的最新变化、最新情况,还要积极引进国外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从而可以更好地推动我国图书情报学的相关体系和内容的革新,进步与发展。图书情报学的发展状况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当前我国应该据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再结合社会具体实际,以及相关知识管理的知识不断地推动其革新和发展。

4.结论

图书情报学范文2

一、图书情报人员开展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网络信息时展的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图书情报工作越来越具有了现代化、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和虚拟化等特点,随之而来,图书情报工作也向着形式多样化、范围扩大化、内容专业化逐步转变,这些都对图书情报工作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图书情报工作者必须改变原有的观念与工作思路,不断加强学习,以迎接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而继续教育则成为实现这一目的的必要手段。

2、图书馆建设发展的需要。在网络信息时代,图书馆服务的对象已经由传统的“现实的读者”延伸到现代的“虚拟的读者”;服务载体由传统、单一的纸质载体发展为现代化、多元化的电子文献和网络文献;服务方式由静态的单一型服务向动态的多样型服务转变,个性服务、特色服务成为图书馆服务的发展方向;服务内容也从以往简单的书刊借阅转变为对文献的二次检索、二次加工,这一切都对图书馆的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作为图书馆发展的最根本的人的因素———图书情报工作者,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掌握最新、最前沿的动态,才能够提供高水平的服务与高质量的信息产品。因此,加强图书情报工作者的继续教育工作,成为图书馆工作的首要任务。

3、完善我国现行图书情报学专业教育的需要。首先,我国现行的图书情报学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课程设置同实际工作需要相比,存在着“时滞性”,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来缩小这种差距,而继续教育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方式。其次,我国现行教育模式下,在校期间,学校对学生理论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往往高于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常常存在着眼高手低的情况;进入工作岗位后,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对一些知识理论往往是即学即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又出现了实践能力高于理论能力的现象。因此,只有采用继续教育这一形式,才能够充分弥补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不足,使高校学生在毕业后仍然有机会进行理论学习,以适应当今时代图书情报工作的需求。

4、图书情报工作人员自身发展的需要。一方面,继续教育是图书情报工作者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实现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参加继续教育,图书情报工作人员可以对自身的知识内容进行更新、知识结构进行完善、服务技能进行提高;另一方面,目前很多图书情报单位已逐步建立了考核、奖励和评聘机制,这些机制对图书情报工作人员提出的要求,使得参加继续教育已不仅仅是为了适应工作的需求,而是直接影响到图书情报工作人员切身的经济利益,具有更加直接、鲜明的现实意义。

二、国外图书情报学继续教育概况

现代意义的继续教育,起源于20世纪30-4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继续工程教育(ContinuingEngi-nee-ingEducation)。1985年8月,在第一届世界图书馆和情报人员的继续教育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图书情报人员的继续教育要求。目前,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建成包括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以及继续教育在内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发达国家很早就把继续教育纳入法规建设的范围。美国图书馆协会的图书馆继续教育网络和交流中心,在1980年和1988年分别制订了美国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质量标准》和《情报、图书馆与传播媒界人员继续教育指南》,为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制定了规范。总结发达国家图书馆继续教育的经验和做法,笔者发现不少共同点,这就是:继续教育都由国家顶层设计,政府教育部门提供一定的资助,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政府把继续教育作为图书情报人员必须承担的责任,有关机构有义务为他们接受继续教育创造条件;政府部门承认继续教育获得的资格,从而有效保证继续教育科学有序、持续健康发展。

三、国外图书情报学继续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对图书情报人员进行继续教育时,应认真学习国外的已有做法,并结合我国图书情报学继续教育的特点进行改造,使我国图书情报人员的继续教育在综合化、创新化、层次化等方面有所发展,从而培养出掌握多层次、多门类的文献信息与技术的学科专家、复合型人才。

1、我国图书情报学继续教育应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的。复合型是指在继续教育过程中,要结合受教育者原有的基础学科背景,补充图书情报及相关学科的方法、知识、技能等内容,使受教育者最终成为具有某一专业特长的一专多能型、复合型人才。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席拉认为,做为一名优秀的图书馆馆员,应当具有渊博的知识或某一门专业的知识。在我国,图书情报工作者中接受过图书情报学教育的人数并不算多,他们通常具有各种不同的专业背景,因此我国的图书情报继续教育内容应以补充图书情报相关知识为主,继续教育的目的在于结合图书情报工作者的专业背景,发挥其专业知识特点,弥补其图书情报知识的不足,以培养具有一定专业优势的图书情报工作复合型人才。

2、我国图书情报学继续教育应当具有创新化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知识更新、技术更新的速度加快,学科之间交汇、融合的趋势也日益明显,这对图书情报工作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发展图书情报事业,成为图书情报工作者面对的一大课题。我国的图书情报学继续教育应当在教育方式、教育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首先,在教育方式创新方面,由传统的理论教育向现代的实践性教育转变,将大量的案例教育、模拟实践教育融入其中;其次,在教育手段创新方面,由传统的面对面授课转变为网络教学、网络授课、网络答题,减轻学员的学习成本,方便学员的互动交流;再次,在教育内容创新方面,大大增加网络时代、信息时代的相关内容,使图书情报工作者及时了解业界动态,实现与时俱进。

3、我国图书情报学继续教育应当实现层次化培养。在国外,继续教育的层次化培养已经开展,比如英国图书情报学继续教育分两个层次:中级证书和高级证书。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建立了继续教育网络,学生可以获得学士、硕士,甚至双学位。德国的图书情报学继续教育分初、中、高级三个层次。有鉴于此,我国的继续教育应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补缺型继续教育。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图书情报工作者而言,他们大多数都是非图书情报专业毕业,还有很多是属于半路出家从事图书情报工作。因此,应当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的补充、完善。第二层次,更新型继续教育。据统计,现代大学生在校学到的知识中,属于科学史上继承的知识只占10%,而现代科学知识所占的比例高达90%。这就要求图书情报工作者除了掌握现有知识领域,还应紧跟时代脉搏,及时了解专业动态、更新知识内容、完善知识结构,进而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自身业务素质由被动提高向主动提高的转变。第三层次,拓展型教育。高层次的图书情报人员的继续教育要以心理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科学研究方法等为切入点,通过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动态知识系统,实现知识深度知识广度的同步拓展,培养出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图书情报人员。

图书情报学范文3

【关键词】知识管理;图书情报学;创新方法

知识管理是近几年在企业知识创新方面新提出的一种管理思想,主要针对目前企业在变化较大的非连续性环境的过程中,适应组织的生存和竞争等多角度的一种方式,具有迎合性的特点。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下,知识管理是在知识领域中经济对创新和共享方面的一种新要求与新趋势,由于人们对创新发展的重视,知识管理受到社会多方面的广泛关注而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图书情报学就是图书馆业务学科与情报信息学科的集合,这两个学科现在都属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是与分析、组织、存储、检索文献信息以及服务读者等内容相关的知识学科。目前的知识管理已经对图书情报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将两者实施并行分析与创新研究成为重点内容。

一、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的基本关系

(一)知识与信息管理。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虽然同属于管理范畴,但是两者在本质上具有较大的不同。信息管理的重点在于对信息进行收集、分类与整理传输,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对管理者的工作和创新能力要求较低。但是知识管理则主要侧重于以人为中心的柔性管理,在管理过程中突出了人本思想,将创新能力重点体现在其中,对人力资源的应用和发挥要求较高。知识管理不仅是一类管理概念,更是当代社会中知识生长特点的反映,能够产生创造性的高智力知识。知识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将具有综合性的信息资源和多种显性知识结合在一起,同时融入管理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实现了显性和隐性知识的联合。图书情报学主要研究将文献层次向知识层次转变和深化,而知识管理也重点涉及该方面的内容,研究如何将知识进行有效的引导,同时延伸到知识组织、服务和创新三个方面。图书情报学在知识经济出现的新环境下不断朝着“知识”和“信息”进行深度发展,逐渐提升到对知识资源的多层次开发,即知识管理的内容。通过对知识管理和图书情报学的并行研究发现,知识与使用对象具有密切联系,因此要重点发展图书情报学必须将知识管理中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相对应的提升,能够在管理过程中营造出具有创新氛围的文化环境,从而推动管理人员自发进行管理实践,促进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行业的发展。

(二)知识管理在图书情报学中的应用。知识管理的主要目的和重要目标都是针对知识进行创新,将图书情报学应用到知识管理的过程即是一种创新应用,这两种的共同研究和应用能够实现一种针对知识的有效管理与利用手段,同时在相同领域的共同发展中能够推进两者的互利共赢、共同进步。知识管理应用到图书情报学的过程中,主要是将图书情报学升级为高级管理,从而在战略高度上设定新的发展目标,制定具有可靠性的新型工作体系,积累管理工作人员的隐性知识,将隐性知识转变为显性知识,实现知识的灵活应用与创新激活。在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的发展中,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图书情报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实现了图书情报学的改革创新,推动了图书情报学的创新型长期发展。

二、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的创新发展研究

(一)加强知识生产与创新。在对知识、数据和信息的等级划分中主要按照知识、信息、数据的顺序,其中知识是三者之间的首要内容,通过对知识进行分类、细化以及归类形成了信息,继而对信息进行进一步的特定性处理形成了具有组织意义的数据。在三者的处理过程中,主要是根据人的需求和知识的结构特点进行驱动创新,是外界刺激下的感知以及认知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信息在向知识的转变过程中具有人脑处理和加工的特点,主要以文献、图像和其他符号的表现形式进行分类与最终呈现。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要重点对信息的管理方法进行研究与进一步扩展,同时将隐性知识的管理放在重点位置,实现隐性知识对人们行为和管理方法的促进。在新环境和新概念下的知识管理应该突出其本身,在知识语义方面进行合理的组织与分配,实现规模化的知识传递和应用,将隐性知识的明显化与显性知识的组织应用化共同体现在图书情报学的研究进度中,实现服务和用户需求的协同安排,做到知识的合理传播与生产分配。

(二)突出知识管理与可持续性发展。知识管理在发展过程中已经适应了知识经济在创新和共享方面的要求,实现了快速发展,同时知识管理在图书情报学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影响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推动了图书情报学的完善。要实现知识管理的动态与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单纯依靠某个系统的创建,更要结合多方面的内容进行共同管理。知识的即时性和在发展过程中的不稳定性都使其呈现出变化和创新的特点,能够以一种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进行变化处理。同时新社会发展环境下用户的需求也在进行更新与多样化,这就要求知识管理要对具有先进性的实时知识进行探究和可操作性的解决处理,从另一方面对管理系统进行升级与优化,从而实现后续的长期投资,促进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的研究深化。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协调和共同处理的过程中要将知识价值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可操作的处理,解决不同利益对象中的权益纠纷和利益冲突,避免在知识共享和处理中的漏洞,实现动态的知识管理实践。

(三)优化知识的共建共享。知识管理虽然涉及众多方面,但是在整体上呈现出整体的特点,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做到完整处理,避免对知识管理的分隔。在知识处理系统的构造中,要将知识的收集和获取与知识的生产交流与共享进行同等关注,将知识的生产能力和最终的价值体现进行针对性的评价与估计,将知识用户的需求进行深化研究与分析,从而突出知识管理中的针对性与时效性,以其为重点核心实现知识的产品价值。由于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存在隐性知识,因此知识管理工作者要积极参与到管理过程中,与技术性处理共同管理,实现知识的发现、索引与集合,从而起到知识实现与生产的渠道功能。知识管理队伍的建立能够营造具有良好知识生产氛围的环境,激发隐性知识的生产与创新,推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个人知识和集体知识的共同发展与转变。

(四)推动图书情报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作为一门发展时间较短的专业,图书情报学在管理和实践的过程中缺少可借鉴的先进性经验,因此专业人才的引导和工作对推动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知识管理和图书情报学领域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一批工作人员为知识推动力实现该领域的快速进步与发展。首先,要重视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目前的知识管理环境下,图书情报学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已经由传统的“专业化人才”向“通用性人才”转变,图书管理者具有了多种工作身份,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必须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处理问题的综合性能力。图书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重视对知识的深度挖掘、组织与处理,加强与其部门工作人员的交流与沟通,从而拓展自身的知识面,了解图书情报学的基本工作原理,同时掌握具有相关性的管理学、人力统筹与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同时在图书管理的过程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树立管理人员的图书管理创新意识。要实现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的创新管理,一是要树立管理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从人本思想入手,将创新贯穿到整个发展过程中。在树立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要积极调动相关领域的知识资源与信息,在现有的基础上将传统知识与解决方案与时展特点相结合,提出新的解决方案,避免单一的解决方法对行业发展的固化。二是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创新性思想的宣传,使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能够受到创新思维和能力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良好的创新思想面对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和挑战,使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更好地面对市场的变化,从而实现长期的稳定发展。

(六)明确以人为本的思想。要进行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的创新研究与发展,就要明确该行业在人自由发展上的前进方向,将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作为主要的对象,以人为主体带动行业的发展。一是要对图书情报学专业人才进行积极的鼓励,使其意识到自身在推动行业进步方面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工作责任感,自发性地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主动进行思考与学习。二是要转变目前的人才培养方式,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使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认识不足与误区,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能力提升,充实学生的能力,强化其对知识的应用,培养一支具有专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三、结语

图书情报学范文4

关键词:知识管理;图书情报学;改革创新;关系

所谓的知识管理,更强调对知识以及与知识相关的资源进行管理。其并不是空洞没有理论依据的管理思想,而是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方向的具有高度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的管理形态。更准确地讲,知识管理是对信息进行采集、编码、整合与共享的过程。而在对知识管理的概念与内涵不断进行了解、建立正确认知的过程中,其所具备的显著特征令其与图书情报学产生密切的关系。甚至,在国内外逐渐形成专门的研究领域,对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的关系进行深层次研究。

一、知识管理及图书情报学的关系分析

(一)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的交互关系

基于社会经济与科技的高速发展,催生出新的产业与多元文化观念。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们逐渐意识到知识创造价值的巨大能力。尤其,在互联网技术的作用下,当前社会中已经对“数据为王”达成了统一的共识。谁掌握更多、更具价值的数据,谁就可以洞察先机。在此情势下,图书情报界中进行了一定创新性改革,对图书情报学与知识管理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由此,衍生出等同说、阶段说等不同的理念与意见。部分学者认为,图书情报学与知识管理间具有密切联系。还有部分该领域的研究专家提出,图书情报学与知识管理的研究范畴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其都是对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分析、整合、传输与应用。甚至,很多人认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图书情报学的研究侧重点会从竞争情报转化为知识管理。从多项研究内容、不同研究方式中都了解到,图书情报学与知识管理之间所存在共性,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二者之间具有紧密的交互关系。从这点出发,在对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的改革创新关系进行探索时,才更具备强有力的说服性。同时,基于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而对图书情报领域的革新与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依据。

(二)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之间的差异性

在知识经济的作用下产生了知识管理,为图书情报学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知识管理强调创建知识创新的优质生态,并逐渐产生良性循环,促使知识进行更有效的共享与应用。我们已经了解图书情报学与知识管理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但他们不能彼此替换,也不应将其理解为表层意义上的包含与交叉的关系。图书情报学与知识管理间还是存在一定差异性的,它们在逻辑起点、目标与功能、运作过程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具体来说,从逻辑起点的维度进行对比的话,图书情报学侧重探析信息流的控制,以“社会信息”为切入点进行研究。而知识管理更注重知识应用层面的研究,更重视智力管理。知识管理的逻辑起点是“知识”,图书情报学的逻辑起点是“社会信息”。图书情报学与知识管理的目标与功能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即前者强调利用技术手段对信息机械能集成与应用,其整体目标是完成信息的科学化配置。图书情报学并没有显著的服务目标,其仅拥有待开发的价值。而知识管理既要对信息的传播与传输等进行研究,还看重信息的增值。知识管理的目标是突破,并展现出极其明显的方向性与效用性。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在具体运作的过程中,其各自所体现的业务流程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图书情报学的运作过程包括信息组织、控制与应用。而知识管理主要涉及到探索知识、交流知识与利用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对可视性的知识进行研究,还要开发隐性知识的价值。

二、知识管理及图书情报学的改革创新关系的有效措施

(一)应将知识管理转化成图书情报学的重要研究要素

在对知识管理及图书情报学的改革创新关系进行研究与分析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二者之间存在重要的互动关系。在对情报学进行深入探析与拓展的进程中,应将知识管理融入到其研究的范畴当中。并将知识管理作为重要的研究要素,从而最大化挖掘其利用价值与优势。而在对二者间的关系进行创新革新与完善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了解图书情报学的研究价值与任务。其主要是针对客观知识进行重新加工与探究,由此创建出关于知识的“认识图谱”。基于此,可根据更具有指导性的“认识图谱”去组织知识,深层次探寻人类在构建新的知识体系进程中的关键连接点以及各个知识要素间的密切关联,甚至包括知识创造过程中的相关作用。尤其,在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渐进型的知识创新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其已不能有效满足图书情报学的发展要求。而具有较大突破性的知识组织才可促使图书情报学迈入新高度上,而这种重大的创新举措更强调在微观上改善相关问题。一方面,信息化背景下,人们应善于从物理维度的文献单元有效过渡到认知层面上的知识单元,并从这个角度出发,去对知识进行重新输出与整合。或者说从物理层次直接转化为情报单元,对信息进行表达与集成。另一方面,关于信息的计量手段应进程创新的优化,可从语法层面向语用层面转化。在这个过渡与转化的过程中,文献单元知识单元的转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较大的难度。虽然运用超文本技术手段已经创建了一个涵盖范围极广的体系,但所蕴含的信息要素仍停滞在文献层。由此,应将知识管理融入到图书情报学研究领域中。当然,在对二者进行结合的过程中,应注意到“知识化”这一概念。应将其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令基于知识管理环境中的图书学的研究更具有指向性。相关研究人员应将认真层次、思维层次进行有机融合,并集合语言学与逻辑学等方式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探析。在这个过程中,应全方位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与优势,开发以智能化为主的创新关系发展途径。基于此,可确保从文献载体转化为知识载体,从而为受众进行更加精准、优质的情报服务。

(二)基于知识管理要素实现图书情报组织的优化与变革

全球信息化环境下,图书情报机构应形成更加先进、更能满足多元化需求的服务流程与服务标准。在基于知识管理背景下,对图书情报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对其组织结构的优化与管理手段的创新完善给予高度的重视。尤其,在信息爆炸的网络社会中,为图书情报机构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与资源帮助。在此情形下,相关管理人员应建立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与学术学科研究意识,能够突破传统管理模式下的各部门的分工界限。应对收集情报过程的连贯性与实效性建立正确的认识,并能够充分融入知识管理要素,创建更具有人文属性的组织结构。而在对图书情报机构的管理模式进行革新与完善的过程中,应实现组织形态的扁平化。彻底改变既往模式下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将其进行大翻转。这样,可有效避免产生过多的重复性工作,而导致知识信心太过繁杂。同时,还可在一定程度上缩减管理层级,更利于突显有价值的知识信息。由此,可将技术价值有效的转化为知识管理优势。促使图书情报学最大化发挥优势,为该领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同时,在不断优化组织结构的过程中,还可保证其内容能够更加协调的发展。对于更广阔知识信息获取空间形成更敏锐的洞察力与灵敏的反应,切实做到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完善与外部功能的科学转型。在知识管理视域下,在充分对组织结构基础完善的基础上,应进一步的革新管理手段。管理人员应对传统管理模式下形成的控制信息与限制信息手段进行反思,并能集合其采集、整合、存储、应用等内容,重新设定管理流程与管理程序等。利用多样化、灵活化的运作形式,去不断丰富管理模式。譬如,将分布式管理方式进行最优化的融入与实用,由此从常规的管理方式中进行创新,形成权变组织管理形式。基于此,从部门管理转化为知识服务;从对人实行的制度化限制转化为人力资源服务层面。由此,确保图书情报组织能够真正将知识管理与服务的“潜力”升华为“实力”。这样,才真正体现出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创新关系的作用,令其相关影响、彼此促进。为情报学领域的突破性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使知识产生更大的利用价值。

三、结语

图书情报学范文5

1基于PageRank算法的期刊影响力评价模型

1.1期刊影响力

PageRank算法简介将期刊之中的相互引用关系替换网页之间相互引用关系[11],建立期刊之间的互引网络矩阵,以此方法计算各期刊的PageRank值(下文用PR值代替)。

1.2修正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一般为两年IF)已成为国际和国内评价期刊的重要指标[14]。传统的影响因子计算方法如公式(2)。针对以上不足,本文在影响因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修正影响因子,即在公式(2)中载文量P不变而将被引次数C的引文年限扩展为包含统计年度在内的前两年及后两年,其目的是更科学地统计期刊载文年论文的被引数量。

1.3引入加权计算的时间影响因子

俞立平根据传统影响因子时效性差、隐含权重不合理等问题[15],提出了2年时间影响因子,时间影响因子能够根据载文时间的差别对期刊被引数量和载文量进行赋权,使影响因子计算更为科学。在修正引文年限的影响因子基础上,结合时间影响因子计算方法,得出改进的时间影响因子,如公式(3)。

1.4建立期刊被引网络

期刊的被引质量是评价期刊影响力的关键因素,不同期刊的引用价值不同,代表不同的被引质量。期刊h指数是指该期刊所发表的全部论文中最多有h篇论文至少被引用了h次[16]。本文利用李超提出的相对h指数[17]表征引用期刊的质量,首先,建期刊被引网络,如果期刊j被i1,i2,i3…in期刊引用,那么每个引用期刊j的相对h指数在被引网络中表示为公式(4)。。

1.5期刊影响力

CTIF-PR算法将PageRank算法用于期刊被引网络,结合公式(1)、公式(5),得出改进的PageRank新算法,即CTIF-PR算法,见公式(6)。由于PR值的结果和CTIF计算的结果数量级相差较大,我们对期刊的PR值进行了归一化处理。

2实证研究

2.1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数据来自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在CNKI数据库下载图书情报领域的61种期刊论文,检索时间为2015年1月-2016年12月,去除单年载文量少于30篇的期刊,最终选取44种图书情报领域期刊(《大学图书馆学报》《国家图书馆学刊》《情报杂志》《情报理论与实践》《图书与情报》《中国图书馆学报》等)。为方便表述与计算,给44种期刊编号。下载统计44种期刊2015年、2016年两年内载文的被引数据,被引年限区间设为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排除期刊自引后,根据公式(7)建立期刊间的互引矩阵:淤根据44种期刊2016年的被引关系建立期刊互引矩阵,如表2所示(部分);于根据44种期刊2015年和2016年两年的被引关系建立期刊互引矩阵,如表3所示(部分)。利用公式(6)计算44种期刊的CTIF-PR值,为对比分析,同时利用传统的PageRank算法计算44种期刊的PR值。CTIF-PR值排名与PR值排名结果如表4所示(部分)。

2.2结果分析

2.2.1PR值与CTIF-PR值评价结果的排名与对比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PR值排在前五位的期刊为《图书情报工作》《农业图书情报学刊》《图书馆学刊》《新世纪图书馆》《图书馆研究与工作》,这些期刊是在2015年和2016年与其他期刊互引关系最密切的期刊,上述期刊2015年、2016年的载文不仅被其他多个期刊引用,而且也在后续发表的文章中引用了其他多个期刊的论文。《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知识》《图书与情报》等这几个优秀期刊的PR值并不高。究其原因在于:淤大部分期刊载文量高。由于每个期刊载文量较大,且都同属于一个学科大类下,所以期刊之间的互引关系差别并不明显,因而PR值的差值并不大。于个别优秀期刊引文量低,被引量高。如《中国图书馆学报》作为图书情报领域的优秀期刊,虽被其他多种期刊引用,但因其引用其他同领域非核心期刊论文较少,导致其评价效果并不理想。CTIF-PR值排名与PR值排名相比,上升变化大于20名的期刊有《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知识》《图书与情报》《图书馆杂志》《情报学报》,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淤载文量低,被引量高,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知识》以及《大学图书馆学报》,这三种期刊2015年和2016年的载文量非常低,公式(6)时间影响因子CTIFj的表达式[见公式(5)]中,载文量P在分母中,显然P值越小,CTIF-PR值越高。于载文量高,被引量高,典型代表是《图书馆杂志》和《图书与情报》,这两种期刊的被引量极高,且在该期刊的互被引网络中被h指数高的期刊引用次数也非常多,因此,这两种期刊的排名上升。盂载文量低,被引率高,如《情报学报》,该期刊PR值较低的原因是,该期刊主要刊载情报学中新算法及实践应用的文献,很少涉及图书馆学领域概念,导致与偏向图书馆学研究方向的期刊没有引用关系,所以其PR值低,但加入CTIF因子后,其被引期刊都是被引次数大,h指数高的期刊,因此该期刊上升名次较多。下降变化大于20次的期刊有《图书馆学刊》《图书馆研究与工作》《农业图书情报学刊》《河南图书馆学刊》。其原因有两点:淤载文量过高,《图书馆学刊》《农业图书情报学刊》《河南图书馆学刊》三种期刊都因其2015年、2016年的载文量都为800篇左右,相比于其他期刊的载文量高很多,导致CTIF值低,因此下降的幅度大。于被引量过低,《图书馆研究与工作》期刊2015年、2016年的载文被其他期引用次数仅为136次,且136次引文是较为平均的分布于其他期刊,其在未来几年的载文也较多地引用了其他期刊2015年和2016年的载文,导致其PR值排名高。但136次的引文量相比其他期刊的引文量要低得多,公式(6)时间影响因子CTIFj的表达式[见公式(5)]中,引文量C在分子中,显然C值越小,CTIF-PR值越低。

2.2.2CTIF-PR与影响因子的敏感性对比

为说明CTIF-PR因子的评价效果,绘制44种期刊的CTIF-PR值与各期刊对应的影响因子(2017年)排名变化图。从图1可知,CTIF-PR因子与影响因子总体上的排名趋势具有相似性,如在影响因子排名处于第一、第三位的《中国图书馆学报》(R)和《图书情报知识》(M)两种期刊,在CTIF-PR排名中仍然处于第一、第三位;在影响因子排名处于后面几名的期刊,如《当代图书馆》(AI)、《贵图学苑》(AK)、《科技文献信息管理》(AO)、《图书情报论坛》(AM)等其排名变化名次仅为一或保持不变。但是就各期刊而言,也有一定的差异,如情报学领域期刊《情报杂志》(E)、《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G)、《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T),这三种期刊的CTIF-PR排名较影响因子排名有较大的降低,而图书馆学领域期刊《图书馆建设》(H)、《新世纪图书馆》(W)、《晋图学刊》(AG)的CTIF-PR排名较影响因子排名有较大的升高。从CTIF-PR与影响因子排名变化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图书馆学领域的期刊排名都有所上升,大部分情报学领域的期刊排名都有所下降。由此可推测: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间,图书情报学领域的期刊载文中引用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图书馆学领域的载文较多,而引用相同时间段内的情报学领域的载文较少。

2.2.3CTIF-PR与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对44种期刊的CTIF-PR值与影响因子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从表5可知CTIF-PR因子与影响因子(2017年)的相关性系数为0.882,具有高度相关性。二者相关性高的原因在于,CTIF-PR因子是在影响因子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扩展了期刊的被引年限使载文充分达到引用峰值,并且融入期刊引文链接关系、载文时间异质性、期刊质量等因素计算而来的,同时也说明了CTIF-PR因子的合理性。

2.2.4CTIF-PR与影响因子的区分度分析

利用变异系数(C)进一步分析44种期刊CTIF-PR与影响因子区分程度。变异系数是衡量一组数据中各观测值变异程度的统计量[19],具体计算公式表示为(7)。

图书情报学范文6

一、图书情报工作与和谐文化建设的内涵

1-图书情报工作的内涵

图书情报工作的意义重大,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环节,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具体来说,图书情报工作就是从现实出发,为科学和社会生产服务,将科学文献中的有效信息通过分析、研判、加工、处理,形成有效的、准确的信息资源,并供科研人员和生产人员使用,便于他们开展科研和生产活动,有效推进科学事业和社会发展的进步和创新。信息的组织、选择和传递是图书情报工作的基本功能。

2-和谐文化建设的内涵

和谐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和谐文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事业中的根本精神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其根本在于树立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以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为目的,坚持以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为动力源泉,汲取人类社会文明成果,着力培养大众和谐精神和优良道德品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用和谐文化引领前进方向,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一往无前[1]。

二、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和谐文化建设是时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国际竞争愈加激烈,其中以文化为根本的竞争日趋明显,逐渐发展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内容。因此,文化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和谐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精髓,又包含了近代革命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年代所积累的优秀文化,对于促进我国当前社会全面发展意义重大。和谐文化建设顺应世界发展形式,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当前凝聚全民族力量、发挥全民族力量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是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创新力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力量源泉,因此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应该成为当前各项工作的重点[2]。

2-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和谐文化是在当前重视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承接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并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依托,立足现实需要,面向未来社会,用先进的文化内容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所形成的符合社会主义制度要求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体系。建设和谐文化代表了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建设的基本方向,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文化建设的需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来看,社会和谐不仅是经济的和谐,也要追求文化上的和谐,缺少了和谐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就缺少了动力、灵魂和方向。因此,和谐文化建设应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该重视和谐文化的建设。

3-和谐文化建设是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实力得到进一步强化,这为我国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打下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对于科学文化的需求较为迫切,急需加强和谐文化的建设,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当前和谐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大力发展经济,和谐文化建设才能夯实物质基础;只有经济得到了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生活状况才能得到改善,人们才有精力参与到和谐文化建设中。同时,和谐文化的建设可以大大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深化改革。因此,在和谐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快推动经济发展的速度,推进经济深化改革,为和谐文化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3]。

三、图书情报工作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的现状

1-多元文化信息产生的冲突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是不同知识、不同价值观不断碰撞的时代,在这样的环境中,学术沟通、信息交流迅速发展,不同种类的出版物层出不穷。当今社会,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大量的文化信息通过多种渠道进入我国,这些文化信息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对我国和谐文化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的关键时期,对于文化价值有了更多的选择,人们从原先封闭、单一的思想逐渐变得开放,变得更加多元化,人们传统的观念也得到改变。然而,多元文化信息在交流碰撞中也产生了一些冲突,不利于和谐文化的建设。如何处理这一冲突,将多元文化信息进行整合,在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下,处理好多元文化并存发展的问题,应该成为当前图书情报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

2-社会主导和个人发展错位产生的冲突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社会不发展,人就没有了发展的基础,人不发展,社会也难有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还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传统的图书馆情报工作具有较强的政治宣传性,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建设,提高人的政治觉悟以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并没有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图书情报工作没有处理好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忽视了人的独立性和个人价值对实现人全面发展的作用,致使人们不了解图书情报工作,因此图书馆情报工作在建设和谐文化中并不能起到推动作用。因此,处理好社会主导和个人发展错位产生的冲突是当前图书情报工作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的主要任务[4]。

3-东西方文化交锋产生的冲突

多元文化冲击一直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即使在当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西方国家依然没有放弃对我国的文化渗透,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当前图书情报工作就需要处理好东西方文化在交锋中产生的冲突,推进和谐文化的建设。

四、和谐文化建设对于图书情报工作的要求

1-加快信息建设,提供动力源泉

和谐文化建设离不开文化信息资源。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文化信息资源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其中文化信息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对于建设和谐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图书情报工作要将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建设作为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图书情报工作应该重视我国传统的优秀历史文化,从几千年的历史文献中挖掘出丰富优良的文化信息资源,并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分析、整合,形成适合和谐文化建设的文化信息资源体系。图书情报工作还可以从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文献中进行选择,将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各种优秀文化品质和典型人物的英雄事迹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的文化资源,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文化建设,保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价值。其次,图书情报工作在面对信息多元化的发展背景时,不仅要从传统文化和近代先进文化中寻求信息资源,保持主流文化的引领作用,还要处理好多元文化信息冲突,要明确抵制糟粕的外来文化和资产阶级的腐朽文化,借鉴西方文化中的优秀内容,使其服务于和谐文化的建设。总之,图书情报工作要做好信息建设工作,为和谐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文化信息资源,使人们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享受更优质的文化资源服务,推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5]。

2-加强服务建设,提供基础支持

和谐文化建设离不开图书情报工作的服务与支持。当前社会对图书馆情报工作与和谐文化建设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构建和谐文化中,图书情报工作要将社会发展与和谐文化建设做为出发点,逐渐转变传统的工作理念,下硬功夫以加强图书情报工作的服务建设。首先,高校要重视图书情报学科建设,提高图书情报学的学科地位,对传统的图书情报学科理论进行更新、创新,学习世界先进的图书情报学专业建设的有益内容,同时国家还要加大对图书情报学科的资源投入,设立学科建设基金,不断打造出服务于、适合于当前和谐文化建设的新图书情报学科。其次,图书情报工作的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也是影响和谐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情报工作处理的信息资源迅速增加,这对图书情报工作人员综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情报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献信息处理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还要重视强化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坚守工作原则,为和谐文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再次,图书情报工作离不开硬件设备的支持,因此要发挥出图书情报工作推动和谐文化建设的作用离不开图书情报业硬件设备的升级,运用多种技术设备向读者宣传、传递先进的文化,加强图书馆基础设施和图书馆质量建设,营造良好的和谐文化建设环境,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3-做好传播工作,提供引导服务

图书情报工作具有传递文化信息资源的基本功能,构建和谐文化离不开对先进优秀文化信息资源的传播,因此要利用好图书情报工作的信息传递功能,将优秀的文化资源传递给读者,使和谐文化建设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实现和谐文化的建设目标。首先,图书情报工作就要做好对优秀文化的选择建设工作,要从历史文献资料中选取和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符合的内容,不断进行整合处理,逐渐形成当前图书情报宣传文化工作的核心体系,这一文化体系要包括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体系等,要用先进的文化引导和谐文化的建设,为和谐文化建设做好文化内容上的支持。其次,图书情报工作要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加强先进文化传播工作,做好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工作,建立网络信息监管机制,加强对网络信息传播的监管工作,过滤掉不良的文化信息,用先进的、优秀的文化资源占领网络阵地,打造充满和谐文化内涵的传播途径,推动和谐文化的传播。再次,图书情报工作要根据不同的受众传播不同的文化内容,使和谐文化建设具有针对性,这样效果才能更显著。在中小学生中要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传统的优秀文化为主,对于大学生群体则要加入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教育,对于农民工则宣传法律知识等,这样就能够使图书情报工作更有目标性,也能发挥出和谐文化建设对于国民文化素养的引导作用[6]。

4-重视工作创新,提供建设平台

图书情报学范文7

所谓的知识经济,就是用知识作为基础的经济,它与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是一个相对应的概念,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新型的经济形态。现代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就是以经济的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为标志的。知识经济的发展是创新的动力,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是文化、教育以及研究开发,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与知识是最为重要的资源。而图书情报事业主要是从事文献信息的组织、存储、检索、咨询、分析以及读者服务等相关事情,本文旨在对二者的发展进行研究,给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知识经济;图书情报事业;发展研究

知识经济理论的形成之初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初期,它也称为智能经济,是建立在知识与信息的生产、分配以及使用基础上的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是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是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一种新型经济,区别于其他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的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图书情报事业主要源自于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等学科,主要包括“信息”和“管理”两个主要内容。该事业人员一般从事图书馆与情报所的工作,还可以在政府事业单位的咨询或者信息服务部,以及企业的情报分析与咨询部中工作。下面,就来看一看二者的关系与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现状

(一)图书情报工作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以现在我国图书情报的整体工作状况来看,总体来说还是相对稳定和趋于成熟的,基本可以满足我国现行经济社会下对于图书情报工作的需求。但是由于我国现存的大多数情报机构,都是由以前的图书馆改建而成的,管理工作人员也是沿用以前图书馆的服务人员,相对来说缺乏相应的工作技能与经验培训。因此,使得我国情报机构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理念方面,出现不符合现代知识型经济社会的滞后性。另外,再加上有些经济落后的农村与乡镇地区,其经济发展的水平不足以支撑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信息技术也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因而对于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产生阻碍。

(二)图书情报工作综合型人才的缺乏

人才自古以来都是一个行业发展的核心力量,而在现如今这个知识经济型社会的大背景下,人才更是不可或缺的。而我国的图书情报事业恰恰缺少的就是人才,并且是综合性人才的缺乏最为严重。以我国目前的图书情报事业的实践工作来看,工作队伍的建设还缺乏系统的人才培训体系,管理人员也缺乏拥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原本图书情报的工作人员是需要在了解图书情报相关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先进信息技术,而对于管理人员更是拥有创新的管理理念。但以我国目前的图书情报工作状况来看,这些都还是有待加强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的图书情报事业发展受限的原因。

二、知识经济型社会的发展特征

(一)知识经济的基础设置

第一,知识理论体系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中枢,其主要任务是利用知识进行创造与生产,还可以共享知识,以此实现知识经济的优良发展。第二,在现在这个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时代背景下,知识经济的发展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国家只有依靠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其某一领域进行可持续发展,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国家的全面进步。第三,知识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要想提升知识在社会中的有效地位,就要积极建设高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为知识经济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知识经济的运行状态

网络化与数字化是知识经济的主要运行状态,互联网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也为知识信息的共享与传播提供了更有效的方式。电子商务的急速发展,在为人们生活提供便捷的同时,也为知识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方式。而经济型社会的到来,也为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信息、生物、航天等高新领域的繁荣发展,使得对于知识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间接推动了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

三、知识经济时代下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定位与策略

(一)发展定位

第一,信息资源的定位。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需要努力做到的就是在获取最大的信息资源的同时花费最小的成本,以此促进我国图书情报的信息化,为需要者提供方便。第二,信息服务的定位。准确定位好信息服务,可以充分提高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工作效率,并且还能在达成我国图书情报工作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第三,信息技术的定位。在我国图书情报工作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图书情报工作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需求,并且能够有效地减少用户的使用麻烦程度,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二)发展策略

首先,网络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因此做好网络文化的建设是我国图书情报事业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发展的首要目标。其次,一个好的企业是一群人组织起来的,是需要管理人才的,那么一个好的情报机构也不例外。因此,一个好的管理系统,以及完善的组织是情报事业发展的基础,必须坚持把它构建完善。最后,社会未来的发展必定是往知识型的社会发展,因而情报工作也要适应这种发展,要注重知识创新体系在其中的运用,充分发挥好它的作用,让情报工作更适应未来发展的要求。

四、结语

依照目前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工作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之处。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为我国图书情报事业带来诸多挑战的同时,也为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许多机会。目前所要做的就是不怕困难勇于挑战,与此同时还要抓住这些机会,让我国的图书情报事业发展的更好、更完美。

作者:尹红梅 单位:邵阳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邱均平,王伟军,付立宏.论知识经济与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J].情报学报,2000(01):57-66.

[2]肖林旭.试析知识经济与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J].黑龙江史志,2015(05):265.

图书情报学范文8

1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CI的原理

1)期刊影响力排序空间。将需要评价的同一学科学术期刊评价指标总被引频次(TC)、影响因子(IF)标准化处理为tc、if,将其散点图映射到一个二维空间,CNKI称为“期刊影响力排序空间”。

2)期刊影响力等位线。定义影响力最大的期刊为(1,1),各期刊与其距离为。显然,R越小,说明期刊与极大值的差距越小,期刊影响力越大。期刊影响力相等点连成的线即为期刊影响力等位线,是一段圆弧。

3)期刊影响力指数CI。期刊影响力指数(AcademicJournalCloutIndex,CI),是根据期刊统计年度总被引频次(TC)和影响因子(IF)综合计算所得。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理论极大值为2,理论极小值为0。此外,为了防止单纯为了追求总被引频次(TC),盲目扩大发文量而降低学术质量,从而影响CI计算的公正性,中国知网提出量效指数(JMI)。对学术期刊进行JMI由大到小排序,取排名前5%且可被引文献量大于平均可被引文献量的期刊作为需要修正CI的期刊名单,对这些期刊的TC所占权重进行修正,CI中的TC和IF的权重比例为1?1,被调整期刊的TC权重根据JMI大小分别降低至0.2~0.05。

2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CI的不足之处

1)评价指标权重大小不合理。顾名思义,《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是每年一次的,为什么每年一次呢?这是因为期刊论文和引文每年是不断变化的,每年一次,可以反映期刊论文和引文的变化特点,综合反映期刊影响力情况,但是这种变化对于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有本质区别。根据总被引频次的定义,该指标是期刊创刊以来的所有论文在统计年度的被引次数,对于连续的两个评估年度而言,来源文献变化是很小的,比如《情报学报》1982年创刊,2015年计算总被引频次时,来源文献为1982—2015年期间34年发表的所有论文,2016年计算总被引频次时,来源文献为1982—2016年期间35年发表的所有论文,来源文献变化量是很小的,大致增加了1/34。采用总被引频次进行评价,其实评价更侧重期刊历史存量。再看影响因子,相比总被引频次而言,其来源文献会变化较大。继续以《情报学报》为例,2015年的影响因子,其来源文献是2013—2014两年;2016年的影响因子,其来源文献是2014—2015两年,这样两年的影响因子,其来源文献有一半是相同的,一半是新的,变化率大致为50%。采用影响因子进行评价,更注重期刊的年度流量。总被引频次评价更侧重于期刊历史影响力评价,而影响因子更侧重期刊近期影响力评价,两者有本质不同。俞立平[3]认为在进行期刊评价时,评价指标的时间轴并不统一。俞立平、孙建红[4]认为总被引频次是一个存量指标,和影响因子等流量指标结合使用时一定要慎重。既然影响因子年报是每年,那么应该更关注学术期刊近期影响力的变化,这样影响因子的权重就应该高一些,而总被引频次的权重就应该低一些。但实际上,CI计算时默认总被引篇频次与影响因子权重相等,不经意间违背了评价的初衷。

2)归一化方法导致数据分布偏倚。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本文以2016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5]中的图书馆、情报学期刊的相关数据加以说明。2016年年报中,图书馆、情报学期刊共43种,根据公式(3)、公式(4)标准化后,影响因子与总被引频次的散点图如图2所示,由于数据分布偏倚,更多的点位于正方形的右下角,也就是说,总评价中,总被引频次相对较高的期刊将取得较好的得分,大多数期刊均是如此。

3)CI调整系数k的确定并不严谨。为了防止片面追求总被引频次,盲目扩大发文量而降低学术质量的情况,CI计算提出了根据期刊量效指数(JMI)排序,降低总被引频次权重k的计算方法,降低幅度为0.05~0.2。但如何确定k值大小并没有一个规范的计算公式,这种做法本身并不严谨,要么是统一系数,根据不同学科、不同类型期刊情况调整权重系数k本身值得商榷。CI作为一种计算期刊影响力的复合指数,不宜确定k值有太多定性的成分。在计算CI时应该追求计算公式的简捷性,不宜在一个公式中附加一些其他条件。

4)部分评价结果与现实相差较大。2016年年报中,图书馆、情报学期刊排在前几位的期刊分别是《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情报杂志》《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科学》《大学图书馆学报》,其基本数据如表1所示。由表1可见,《中国图书馆学报》排在第一,但《大学图书馆学报》仅仅排在第6位,该期刊是图书馆、情报学的重要期刊,再仔细研究数据就会发现,总被引频次较高的期刊具有优势,《大学图书馆学报》由于总被引频次最低,尽管影响因子排在第2位,但总体排序结果并不理想。

3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CI的修正

1)修正评价指标的权重。根据前文分析,CI对于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几乎是等权重的,只不过对部分期刊采用k值进行计算调整,适当降低了总被引频次的权重。但是等权重处理客观上使得每年来源文献信息更新量很小的总被引频次权重偏大,总被引频次更多是存量性质的指标,影响因子才是流量性质的指标,年报应该更多反映期刊近年来的信息,因此在评价时,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不能等权重处理,借鉴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做法,将总被引频次的权重设为0.2,影响因子的权重设定为0.8。

2)修正归一化处理方法。由于总被引频次的数据分布更加离散,极大值与极小值之间相差很大,导致采用公式(4)标准化后,数据分布严重偏倚,客观上又变相增加了总被引频次的权重。为了降低这种现象,借鉴回归分析中处理异方差的方法,首先将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取对数,然后再进行归一化处理。当然,对于影响因子也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归一化处理:这样经过归一化后,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的散点图如图3所示。与图2相比,新的归一化方法使得数据分布更加均匀,降低了数据偏倚程度。

3)舍弃权重调整系数k。既然权重调整系数的确定有待试算,降低了CI指数计算的科学性,因此干脆将其舍弃。

4新CI指数计算结果分析

4.1修正CI指数评价结果

采用修正的CI指数,重新进行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排在前几位的期刊分别是《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等,对比修正前将《大学图书馆学报》排到第6位,要合理很多。需要说明的是,《情报学报》之所以靠后,是由于CNKI并没有该期刊的论文数据,无法下载,导致作者引用较少。无论是CI指数排序,还是修正CI指数排序,图书情报类前18位期刊与CSSCI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前18位期刊均相同,从这个角度,CI指数、修正CI指数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但修正CI指数对前几位期刊的排序更合理,效果更好。

4.2修正CI指数与CI指数数据分布比较

修正CI指数与原CI指数散点图如图4所示,可见修正CI指数显著提高了原来得分较低的CI指数值,但对原来高得分的CI指数提升有限,所以修正CI指数是一种鼓励后进的评价指数。

4.3修正CI指数与其他指标的相关系数

修正CI指数与CI指数、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的相关系数如表3所示,所有指标之间的两两相关系数在1%的水平下均通过了统计检验,修正CI指数与CI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877,与影响因子的相关系数为0.840,总体较高,但与总被引频次的相关系数不高,仅为0.514。相对于CI指数与影响因子高达0.905的相关系数,修正CI指数与其他指标的相关系数并不高,说明其能提供更多的期刊评价信息,不会导致评价时指标信息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