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调查报告范例

图书调查报告

图书调查报告范文1

关键词:学术性图书编辑;学术出版;市场调查;调查渠道;调查对象

市场调查是调查人员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整理、分析有关市场动态、供需现状等各种信息与资源的方式。学术性图书编辑由于其工作地点、出版性质等原因,长期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学者、专家交往联系,而对图书市场、读者需求及反馈等方面的关注较少,因而市场调查的意识和能力较弱。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学术性图书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读者文化层次和需求的提升,学术性图书逐渐走出象牙塔,走进图书市场和大众视野,图书的网络销售市场更为学术性图书的发行流通开辟了广阔的平台。在这种新形势下,势必要求学术性图书编辑改变以往的工作方式,更加关注市场动态。学术性图书编辑必须有意识、定期、积极主动地介入“市场调查”,不仅要经常逛专业书店、查看专业数据,还需要借助其他途径尽可能多地获取相关市场信息。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学术界和读书界新的热点和新生事物,找到细分市场需求的人群、现实及潜在的需求,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目标,正确地进行选题策划。

一、学术性图书编辑进行市场调查的重要价值

1.市场调查是编辑进行选题策划的前提

选题策划是编辑出版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出版单位的生命线。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在后改制时代下,编辑成了图书的生产者和经营者,(策划)编辑在策划选题之前,一定需要通过市场调查获取大量的选题信息。“(市场)调查”是“实事求是”的基础,也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准则的先行条件。常言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同样,“没有正确的调查,也没有发言权”。所以泛泛的、走马观花似的调查不能解决问题,亲自的、实地的、深入的调查研究,才是准确判断的助推力。有些学术性图书编辑认为,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媒体的形态多种多样,只要用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就可以获得足够的信息。实践证明,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传统的调查研究不但没有过时,而且作用更为凸出。学术性图书的作者由于缺乏必要的市场意识,再加上需要个人化的创作,以及出版社很少做关于学术性图书的细致的社会调查,导致学术性图书的生产、销售与读者的需求严重脱节,高质量的、符合读者需求的学术著作越来越少。

2.市场调查有助于编辑掌握市场真实反馈信息

图书市场是编辑了解学术性图书的主题、发行、读者反馈等情况的主要渠道。编辑的传统工作方式要么坐以待稿,要么写写信、发发邮件,或者在竞争的压力下,上网搜集数据或资源等。这种工作状态不利于掌握全面而真实有效的市场信息,无疑会坐以待毙,会被社会淘汰,只有实地出去走走,尽可能多地发挥眼、耳、嘴、腿和手的作用,全面收集读者和市场反馈信息,如“读者获取图书信息的渠道、购书的理由、获得图书的方式、选购学术性图书的标准等方面的信息”,才能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完善学术出版的思路和策略。

3.市场调查有助于编辑加快专业成长步伐

传统意义上,衡量一个编辑是否合格的标准是看这位编辑是否有扎实的专业和文字功底。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出版单位也面临深刻的变革,即一般性的从经验、臆测出发进行决策,转向以市场调查为基础进行决策。格罗斯在其主编的《编辑人的世界》一书中对当下的编辑进行了形象的叙述:“今天的编辑和老一辈的编辑不同,他们必须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既要精通书籍制作、行销、谈判、促销、心理学、政治、外交等,还必须有绝佳的编辑技巧。而编辑工作又包括了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活动,其中许多工作几乎无法让人联想过去在办公室埋头校对的编辑刻板印象。”市场调查有利于编辑的个人成长,不仅能丰富编辑对学术性图书出版的认识,而且可以激发年轻人干事业的热情和能量。另外,可以丰富学术图书编辑们的见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拼搏精神;培养其科学务实的工作作风;可以促进个人的学习,提高和丰富编辑的实践知识。

二、学术性图书编辑开展市场调查的渠道

市场调查对于图书编辑有着巨大价值,然而,调查并不是简单地到市场上走一遭,随便看一看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编辑在进行调研之前,必须首先确定主要的调研目标、明确调研的渠道、对象和方法等。市场调查的渠道则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关系到编辑能否全方位了解到有效信息,学术性图书编辑市场调查的渠道主要有四种。

1.本单位的市场营销部

从本单位的发行部门了解学术性图书市场的信息是编辑开展市场调查的一个基本渠道,体现了出版社内部编辑与发行人员互动的基本理念。本单位的发行部门是图书发行的直接经手人,他们熟悉社内学术性图书的市场占有率,也能够比较准确地判断其市场走向,对同行业学术出版的情况相对比较熟悉。编辑通过对他们的调查,一方面能够掌握本单位学术性图书的市场情况,另一方面也能够了解其他出版社学术出版的状况,了解其市场占有率、目标市场、营销定位、定价策略、推广策略、内在品质、包装策略、社会形象以及受政府或组织的支持度等。不过,本单位的发行人员只是局部的人群,信息肯定不全面,我们还需要了解更多的人群,扩大调查的范围。

2.传统的图书销售市场

传统的图书销售市场主要是新华书店和一般的实体书店,在数字化经济时代,也包括一些网络书店。对这些书店的调查是学术性图书编辑开展市场调查的重要渠道,能够为编辑带来最为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到书店进行调查,要带着问题去,比如带去自己的选题设想和编辑意图,征求书店的意见,了解哪些学术性图书比较热卖、稀缺,了解哪些学者的专著比较受欢迎,自己策划出版的学术著作市场反响如何等。这些局部范围的了解,能够更为真实、具体。

3.学术性图书的分销渠道

学术性图书为学术研究服务,其目标群体较为固定,也较为有限,但学术性图书的生命周期比较长,真正高品质的学术性图书不仅对学术的建设具有支撑作用,还能提升出版社的声誉和品牌,形成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学术性图书的读者主要由高等院校教师、科研工作者、研究生,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大型企业的研究所研究人员等组成。他们获取学术著作的主要渠道:自己购买,或从图书馆、资料室等借阅。因而非常有必要向大型的馆配商以及高校图书代办站进行了解,通过他们可以进一步感知学术书的整体脉络,有助于学术选题的策划和出版。

4.专业的调查或咨询公司

搜索或购买这些专业公司的数据可以弥补店面调研和分销渠道调研的局限性,因为通过一些监控的图书数据,可以大致了解学术性图书零售市场的规模、走势和出版格局;也可以把握细分市场的发展特点等。具体来说:可以筛选作者,并通过作者的同类作品分析,了解其以往学术性图书的市场销量和定价等。另外,为了丰富学术性图书编辑手中的信息和资源,还需要多关注各种媒体对学术性图书的宣传和点评,比如各种专业性报纸、书评杂志、各大报纸开设的书评专栏,以及电视、网络(特别是专业的自媒体、公众号)对图书的宣传和点评等。同时,多关注学术期刊、学术会议的讨论以及国家、高校及其他科研机构的规划课题等。

三、学术性图书编辑开展市场调查的对象

1.对学者的调查

策划高质量的图书并选择好优秀的作者是学术性图书的生命线。这里为什么是学者,而不是作者?主要基于如下考虑:一是学术性图书编辑主要是跟大学里的专家学者打交道;二是作者的概念太广泛,不能准确地说明我们工作的性质或主要对象;三是我们不完全把所有的与我们有交往的学者都变成作者,也许由于种种因素,某位(些)学者与我们交情甚厚,但难以成为我们的作者,这些人仍然是我们工作的一个重点,他们可以为我们导航,为选题提供建设性意见。如何对这些学者进行调查?在与他们沟通之前至少应该了解以下信息:一是他们的姓名、工作单位、学历及主要写作经历、文字水平等。二是作者的专业特长、写作计划等。三是作者的工作生活环境和健康状况,是否有条件写稿等。这里涉及专访,专访具有这样的效果:一方面,可以把编辑的策划意图很明确地告诉作者,可以深化、细化选题的内容等;另一方面,补充完善编辑在选题时的不足,启发新的思路,通过优势互补,缩短出书时间和提高出书效率。德国有一句名言:出版社的艺术就在于将合适作者的合适书稿在合适的时间带到合适的市场。

2.对读者的调查

学术性图书编辑也要强调“眼睛盯着市场,心里装着读者”。在与读者面对面交流的时候,至少应该清楚这些信息:一是出版社的学术性图书的读者对象是哪些,他们的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如何,他们的兴趣点在哪里等。二是这些读者对学术出版有什么样的意见与要求等。三是随着形势、环境等变化,读者有哪些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读者的阅读兴趣到对价格的心理预期,从书名的确定到内容的设计,从图书开本的大小到用纸的选择,等等,都需要学术性图书编辑通过市场去调查、获悉。可以在高校举行学术图书展销会,增进与学校一线老师的联系,并广泛收集他们的意见,同时也可以把优秀学者培养为学术图书的作者队伍。

3.对卖者的调查

学术性图书的主要卖者(家)为:传统的图书经销商,比如市场影响力大、经营学术图书实力强的新华书店以及学术书店,特别是在大学内或毗邻大学的专业书店;高校图书代办站;图书馆供应商。通过他们可以了解很多信息。比如对价格的调查。通过与他们的直接接触和交流,学术性图书编辑可以真实了解到自己编辑、出版的学术图书质量到底如何、销售情况是否理想,并了解到其他出版单位在发行哪些学术性图书,以及这些图书的发行情况等。

4.对销售数据的调查

学术性图书编辑要重视对销售数据的调查,从销售数据中分析市场上对学术性图书类型、题材的受欢迎程度。目前常用来参考的销售数据来源有:一是图书销售数据分析公司提供的数据;二是全国各大实体书店定期的销量排行榜;三是网络销售平台的销售数据。分析销售数据,对图书策划有重大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朱平.调查研究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30.

[2][美]格罗斯.编辑人的世界[M].齐若兰译,北京:工人出版社,2000.

[3]郭立群.编辑必须重视市场调查[J].经济师,2002(7).

[4]伊静波.专业出版社学术图书营销策略初探[J].出版广角,2011(8).

[5]向连英.图书策划编辑如何做市场调研[J].科技与出版,2012(6).

[6]郑欣怡.图书编辑应重视市场调研[J].中国市场,2014(12).

[7]朱玉珍.学术性图书营销的分销渠道策略探讨[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4(1).

[8]魏宏.学术性图书营销的分销渠道策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4(21).

[9]范颜.我国大学出版社学术图书营销策略研究[J].科技传播,2015(1).

[10]王春华.教育学术图书出版:挑战与机遇[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06-13.

[11]周向荣.浅谈学术畅销书的出版与运营[J].编辑学刊,2017(5).

图书调查报告范文2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

当前,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新媒体时代早已悄然而至。移动互联网、移动设备、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正在快速改变着整个社会的面貌,也使学习和阅读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和阅读变得随时随地、无处不在。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充分借助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我国政府大力倡导全民阅读。近年来,在中央及各级政府的组织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倡导下,全民阅读活动在全国各地迅速开展,其活动规模、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和影响力都在日益扩大,在全社会形成了“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氛围,有效推进了学习型社会和文化强国建设,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读者阅读生态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和各类阅读软件的推陈出新,读者对新媒体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强,“读纸”已逐渐被“读屏”取代,掌媒阅读已经成为人们特别是年轻读者群体的一项主要阅读途径,碎片化阅读、快读阅读已经成为阅读新时尚。2019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1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0.8%,较2017年的80.3%有所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6.2%,较2017年的73.0%上升了3.2个百分点[1]。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的价值

新媒体阅读推进了阅读的普及,有调查显示,电子阅读对阅读总量起到了很好的拉动作用,有71%的受访者表示在开始阅读电子书后其阅读总量有所增加[2]。阅读行为通过智能移动设备传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们通过智能手机就可以浏览信息、查找资料等。新媒体阅读也正在摆脱碎片化倾向,逐渐呈现出浓厚的知识化倾向。除了传统的休闲型阅读外,也开始更加注重知识性阅读,新媒体阅读的知识性、深厚性、目的性不断增强。高校图书馆是文献信息资源汇聚的中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对培养读者阅读习惯,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是激发大学生读者阅读兴趣、培养读者阅读习惯、引导读者掌握阅读方法、提升读者阅读质量的有效渠道。借助新媒体技术开展阅读推广服务不仅有利于贴近现代读者的知识需求、促进读者获取知识,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在新媒体环境下,读者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在逐渐变化,并且越来越倾向于带有个性化印记。因此,高校图书馆需要不断提高对新媒体环境下读者的认识,适应读者数字化阅读倾向,丰富阅读推广活动的内容,创新阅读推广活动的形式,更好地服务高校师生,推进书香校园建设。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读者群体特征的变化,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该跟上信息化社会的步伐,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方式也需要随之革新。虽然很多高校图书馆已经意识到了当前阅读推广服务亟需从被动应付型向主动创新型转变,在阅读推广服务方面也投入了巨大的精力,然而却常常收效甚微,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笔者通过分析总结发现,其问题主要出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不够,机制建设和人员配备不健全

当前,高校图书馆对阅读推广活动普遍缺乏足够的重视,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并没有成立专门的阅读推广部门,缺乏稳定的资金支持,缺乏专业的人员支撑,缺乏有效的工作机制来保证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和后续评价等。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要想取得实效,必须高度重视、健全机制建设,保障各项活动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

(二)阅读推广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阅读推广工作向来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高校图书馆每年都会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如读书月、读书挑战、征文比赛等来吸引读者参与,但是很多活动存在被动应付、流于表面形式、内涵不足等问题。阅读推广活动的内容设计缺乏吸引力,没有充分挖掘读者需求,许多活动的针对性不强,活动精准化效果不明显。活动宣传途径匮乏、低效,无法获得读者关注,造成活动参与度不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活动的影响力和深度不够。活动服务质量不高,存在被动提供型倾向,无法满足不同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在面向个体提供个性化服务方面还需要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借助和发挥新媒体技术优势不力

信息技术和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多样化新媒体阅读载体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3]。新媒体技术将海量的信息内容进行整合,并且提供了更加便捷、有效的交流方式。新媒体促进了阅读形态的变化,使阅读的内容更加多元、形式更加丰富、互动性变得更强。当前,虽然高校图书馆开始重视数字化、电子化资源建设,但是在借助和发挥新媒体技术促进资源利用方面仍然处在初步探索阶段。很多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新媒体服务仍然处在传统的信息、资源推送等低层次阶段,没有向读者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深层次服务,没有充分借助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如交互性、互动性等。

(四)规避技术弊端的措施不完善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作用于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同样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新媒体环境下,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更加多元,同时也加剧了信息甄别的困难。如果对信息没有有效的筛选、对读者没有正确的引导,必然会对使用者造成极大的困扰。当前,虽然很多高校图书馆在积极探索和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活动,但是普遍缺乏对活动过程的控制,以及对读者的引导和评价,缺乏规避技术弊端的有效措施。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途径探索

(一)成立专门的阅读推广服务组织

高校图书馆是文献信息资源汇聚的中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对培养读者阅读习惯,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必须改变传统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充分认识新媒体环境带来的阅读形态的变化。要不断加强机构建设,借助新媒体的优势整合全馆各项业务工作,组建专门的阅读推广部门,保障阅读推广活动的成效。用专业的团队、最先进的技术、最丰富的资源保障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推进信息化背景下图书馆业务的变革,推进书香校园建设,进而推进全民阅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

(二)加强图书馆员媒体意识培养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从学校、图书馆领导到每一个普通员工必须清楚信息化背景下新媒体的特征和要求,树立信息化理念和新媒体服务意识。高校图书馆必须加强对图书馆员新媒体意识的培养,从制度制定、服务手段、服务内容等都要以新媒体理念为指导,不断熟悉新媒体阅读的特点和新媒体阅读推广服务的具体流程[4]。

(三)加强阅读资源建设和分类整理

资源建设是开展阅读推广服务的基础和保证,高校图书馆要不断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推进文献资源建设工作规范化、体系化。要结合师生需求,利用智能采访技术对馆藏进行深入分析,对文献信息资源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制定合理的资源采购方案,提高资源建设的合理化程度和针对性强度。在此基础上,借助媒体技术的优势,对各类资源进行分类整理,使用户便于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择。将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和展示,并推广给需要的人,是阅读推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四)创新新媒体环境下阅读推广渠道

1.加强网站门户建设

图书馆网站是图书馆读者服务的重要窗口,可以本馆最新动态,展示服务内容、馆藏信息,整理并提供各类型数字资源的访问入口,并提供读者参考咨询等服务。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必须加强网站门户的建设,定期图书馆最新资讯、上传主题活动,开通网上查询检索功能等,给读者提供便捷的资讯服务。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网站互动平台,收集读者反馈信息,了解读者需求,并不断拓展和深化服务内容。

2.加强基于微信公众号的移动服务平台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微信凭借其较强的双向性和互动性正在逐渐受到用户的青睐,同时也成为图书馆拓展服务范围、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的重要手段。高校图书馆应该着力打造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借助媒体技术的优势分析读者阅读需求和阅读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阅读群体进行划分,提供个性化阅读推荐服务。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定期向读者推送优秀阅读资源,同时为读者提供交流分享的平台,满足读者学习知识、拓展视野、寻求心灵共鸣等需求,弥补当前服务方式的不足,进一步挖掘和拓展图书馆的文化影响。

3.推进电子借阅机的使用

近年来,数字出版物以强大的优势迅速崛起,成为现代化图书馆资源组成的重要部分。2019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指出,“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倾向纸质阅读的读者比例下降,而倾向手机阅读的读者比例上升明显”[1]。由此可知,基于移动终端的新媒体阅读已经形成规模,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力推进数字化阅读服务成为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的重要内容。一台电子借阅机就可以实现24小时资源智慧自助借阅服务,详细的资源分类可以使读者快速获取所需资源,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轻松获取期刊、图书、报纸、有声资源,在连网的状态下,可以下载到移动终端,建立自己的本地资源库,实现随时随地阅读。

4.丰富移动图书馆服务项目

移动图书馆又称为手机图书馆,其访问方便灵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读者可以按照个人喜好定制各种信息服务。读者可以通过下载专门的APP应用来访问资源、获取服务,建立自己的专属资源库。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移动图书馆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传输与服务,提高服务效率,也可以借助移动终端设备的双向交互功能,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使图书馆的服务变得更加主动。比如利用移动图书馆宣传图书馆服务内容、馆藏情况,开展查询、借阅、催还等基础服务,开展参考咨询服务等。基于此,阅读推广模式也可以更加偏向个性化,比如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知识空间,在空间中创作创新、订阅专题,记录阅读思想,保存阅读笔记等内容,并可以根据读者行为,推送相应的专题。另外,还可以记录读者的行为,挖掘用户特征,对用户行为进行整体性分析和评价,帮助用户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5.线上线下结合,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在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过程中,要注重文化品牌的塑造,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创造性地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比如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开展阅读训练营活动,通过线上阅读打卡,线下分享感悟心得的形式使阅读推广活动取得实效。比如利用新生入馆教育、世界读书日、传统节日等开展系列资源推送、读者荐书、文化讲座、我们的节日、读书分享等主题活动。另外,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的过程中,要注意以读者为本的服务理念,不断深化服务内涵。

6.探索开展协作阅读推广模式

为了弥补资源的不足、同时也为了提高对现有资源的利用率,高校图书馆可以在立足自身建设的基础上,借助媒体技术的优势,探索与校际和地方图书馆构建创新型的协作服务模式,建立数字阅读推广联盟。通过资源共享、定期开展读者活动等形式来创新阅读推广活动的内涵,激发读者兴趣和内在动力,促进知识创新。

(五)完善阅读推广活动的深层次指导和跟踪评价

媒体技术作用于阅读推广活动存在一定弊端和负面影响,比如信息内容繁杂、信息价值良莠不齐、过程难以控制等。高校图书馆在借助新媒体手段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创新信息资源推送模式的过程中,需要专业人员进行信息筛选、对读者进行指导并及时给予有效的评价,帮助读者正确的进行判断和选择。

四、结语

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是建设校园阅读生态的主导机构。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必须主动了解读者阅读需求和阅读方式的变化,借助新媒体技术优势不断创新阅读推广形式,拓展阅读推广路径,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促进书香校园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J].新阅读,2019,101(05):47-49.

[2]路艳霞.亚马逊中国2019全民阅读报告[N].北京日报,2019-05-05(08).

[3]刘丽萍.新媒体环境下图书馆阅读推广途径探讨[J].传播力研究,2019(10):296.

图书调查报告范文3

 

一、选题的提出———广泛获取和科学处理各方面相关信息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纷呈、瞬息万变的时代,能否迅速把握和利用大量有用信息,关系甚大,信息是选题策划的基础。编辑在日常工作中要配备各种参考消息,包括编辑出版类专业期刊(如《中国出版》、《出版发行研究》等)和报纸(如《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图书商报》等);《全国新书目》、《全国在版图书出版周报》、《新华新书目》及某些地方性的预告书目、在版书目等图书目录;工具书(如《中国出版年鉴》、《中国新闻出版机构名录》、《图书出版管理手册》等);图书市场研究报告,如北京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专门研究我国图书市场行情,连续跟踪和分析各类图书的销售情况,并分析预测其市场景气指数,提供各类畅销书排行情况的调查报告,这将有助于调整选题策划。编辑要经常光顾新华书店、图书城,参观大型书展、书市、图书订货会、博览会等。   除此以外,互联网也是搜索信息的重要手段,对编辑选题策划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作为策划选题的编辑,除了要善于收集信息和挖掘信息,还要长于处理信息。首先是善于选择,就是要“去伪存真”、“择优汰劣”、“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从中发现对选题策划具有参考意义的内容;其次,编辑还要善于充分利用各类有效信息,在选题策划中,有很多很好的创意就是受来自各方的信息的触动而产生的。编辑不仅要善于获取和鉴别信息,还要善于将有价值的信息用于策划。   二、选题的论证———市场和读者调查   提出选题以后,并非立即开始运作。只有经过严格的论证,淘汰掉那些平庸的选题,才能获得真正出色的选题。选题论证主要论证两个基本方面:一是选题的出版价值;二是选题的市场价值。也就是说,选题论证不仅是对选题本身的出版价值作出判定,而且是在做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市场的角度来论证选题的价值,选题的论证在于对市场和读者的调查。   市场调查又称市场调研、买卖调查、市场研究等,市场调查有两个内容:一是一般性的调查,什么书好卖,读者需要怎样的书;二是对可替代产品的调查与分析。严格的论证与决策不仅需要将主要的竞争产品搜罗起来,还必须对产品、出版社、品牌、营销作深入的比较研究。目前,出版社的调查大致分为两种:一类是专业市场调查公司的报告,如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的报告。开卷的报告是基于定量的数据分析,经研究人员撰写而成,它的意义在于为书业引进竞争环境的调查研究。另一类是本社内部的调查结果,大部分出版社的发行部门也或多或少地承担了调查和反馈的工作。编辑善于做市场调查和读者调查,乐于研究读者阅读的需求。成功的选题策划,往往来自于对图书市场和读者的正确分析。从更深远的角度讲,编辑了解图书市场不仅只是看看眼下市场上有什么好销的书,谁出了什么好销的书,印了几版,印数多少,更重要的是了解这些好销的书为什么好销,谁来读这些书,现在的销售动态怎样,今后的走向如何,使选题的确定建立在准确、可靠、科学的基础上。   三、选题的实现———组织作者、沟通作者   选题通过之后,编辑开始组稿,即组织作者、沟通作者。编辑与作者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编辑原则应是忠诚于你的作者,激发他们潜在的才华,同时好好善待他们,包括在逆境中支持他们。首先,编辑要建立和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作者队伍。根据开卷的调查结果,作者的品牌是读者在选择图书时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好的选题,没有好的作者,是难以成为好书的,作者可以说是出版社的“衣食父母”。其次,编辑要有“踏破铁鞋”和一视同仁的精神,尽自己的能力找到最理想、最满意的作者。团结、依靠老作者,支持、培养新作者是作者工作的一条重要方针,老作者知名度高,容易被重视,而在新作者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的处女作只有通过编辑的慧眼得到出版的机会,才有可能走上成功的道路。编辑选定作者后,必须要不断注意沟通,让作者在动笔前就对编辑的意图得以领会,从选题意向、总体设想、篇章结构乃至语言表达、读者对象的要求,均应让作者知晓。这样,作者了解和领会了编辑的意图后,将编辑的创造性意图融入到自己的创造性中去。再次,编辑与作者之间应该建立经常的交往和真诚的友谊。作者如果一直相信一个热情、富有理解力和乐于助人的编辑,那是大有益处的。换言之,编辑如果能与一个多产的作者合作,也能从中获得工作的乐趣,提高工作效率,出版更多的好书。

图书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通识教育;阅读推广

在中央多个部委的共同倡导下,全民阅读推广自2006年以来蓬勃发展。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重地,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责无旁贷。图书馆作为大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广泛开展了各类阅读推广活动,并成为突破大学生碎片化、浅显化阅读困境的重要举措。可以说高校图书馆开展面向大学生的阅读推广活动,即是契合党的决策,响应中央政府号召的务实之举,又是践行党的重要精神的桥头阵地。近十年来,我馆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导向,加强了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以促进通识教育为目的,以阅读推广活动为抓手的服务工作。经过不断的摸索、升级,形成了以文化、竞赛、培训、评选为主的系列活动,并在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文化普及突出特色

“师大共读”是我馆长期开展的一项活动。该活动密切追踪校内教学方面表现突出的明星教师,学有所长的优秀学生,紧跟社会文化热点,每期选择一名老师或同学围绕一本书、一个人或一个主题展开分享阅读。比如,在文史类大众阅读方面,我们邀请校内名师担纲主讲,策划了“图像文献:观看文学的别样视角”“人生若只如初见:爱情的历史世界与诗歌的爱情世界”“唐朝社会的胡风潮流”等多期内容。为了拓展共读的学科覆盖面,我们以学校教学团队获得全国CUPT大赛三等奖为契机,邀请团队师生以“遇见物理,玩定物理”为主题探讨了大学生的读书与学习。在普及传统文化方面,我馆与南充市川剧团合作策划了川剧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邀请川剧名家陈波老师到馆普及川剧知识,与中外学生互动。在共读活动中,我馆打通线上、线下渠道,将线下活动以直播形式通过网络实时传播。活动结束后,现场视频上传至学习通共读专栏,供回放观看。

二、参与竞赛带动示范

通过各类竞赛,带动大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是目前阅读推广普遍采取的方式。近年来,我馆先后参与或组织了多项竞赛活动,主要包括:诵读比赛、设计比赛、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通过比赛活跃校园文化,并借助文化平台推动阅读内容的普及与深化。2018年,我馆选送的选手在全国大学生诵读比赛取得二等奖1项;四川省大学生诵读比赛取得三等奖1项,优秀奖1项;全国图书馆杯阅读主题海报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的成绩。在常年举办的南充市图书馆联盟知识竞赛中已连续多年夺魁。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相关专业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逐步显现了我馆图书文化节活动的影响力。

三、培训助力教学科研

目前,不少高校图书馆都设立了信息检索教育课程。我馆除了常规课程教育外,还与数据库商合作,在每年3-5月、10-11月两个时段,集中面向全校学生与教职工展开各类数据库的的专项使用培训。尤其是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前,会重点展开学术论文的选题、写作等专题培训。这些培训在提高馆内学术资源的利用率,服务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

四、评优表彰树立模范

为了嘉奖热衷读书、爱好读书的同学,树立读书育人的模范标杆,我馆主动与校团委、学工部对接,在馆内评选年度阅读之星的基础上,重点推送优秀大学生参与全校优秀团员、优秀团干、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各类评优活动的选拔,号召并鼓励广大学生在校期间多读书、读好书。

五、问题与改进

经过多年实践检验,我馆阅读推广工作现存的主要问题是:宣传范围小,活动规模整体偏小;与学院、社团联动不够,导致影响范围受限;活动主题创新不够,形式上仍然以读、写等传统内容为主,缺少数字资源的多元应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实效,2017年起,我馆连续两年面向全校学生展开阅读现状调查[2][3],期间获得了大量有关阅读现状、阅读习惯、阅读喜好、服务满意度的基础数据,为日后调整服务工作和开展相关活动提供了指南。总体而言,今后将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逐步提高:加强组织内部的团队建设,扩展诵读、访谈活动的覆盖面;加强与二级单位和学生社团的合作,扩大活动影响力;进一步创新阅读的表现与推广形式,尤其是电子资源的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9-1-5].

[2]韩亮,郎筠,李张春.2017西华师范大学本科生课外阅读调查报告[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4):103-112.

图书调查报告范文5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安全危机管理;应急预案

一、引言

公共图书馆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是指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收集、整理、保存文献信息并提供查询、借阅及相关服务,开展社会教育的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图书馆按照平等、开放、共享的要求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其主要特征是:一是向所有居民开放;二是经费来源于地方行政机构的税收;三是其设立和经营必须有法律依据。然而,我国的绝大多数公共图书馆严重缺乏安全危机管理意识,一旦遭遇安全危机,势必会给图书馆的工作和生活秩序造成极大的危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图书馆的形象和声誉造成不良影响。针对公共图书馆的主要特征,安全危机管理势在必行。

二、公共图书馆安全危机管理的概念及其特征

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是指对图书馆运转中出现的危机因子和危机事件全程全面监控处理的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公共安全危机管理具有紧迫性、危险性、权威性、人本性、系统性、聚焦性等特征。从这些特征可以看出,公共图书馆安全危机管理是对图书馆在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危机因子和危机事件从发生到消亡全过程的一个全面且具体监控处理的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它不等同于单一的危机处理或危机公关,它是一个系统的管理工程。图书馆安全危机管理不仅要运用在危机事件出现时,更要在危机事件还没有爆发时起到重要作用。公共图书馆安全危机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①管理者要采取科学有效并具有实施性防护措施,坚决减少或杜绝危机事件的发生;②做好发生危机事件的准备和处理工作,建立危机预案和预警系统;③对相关工作人员开展培训,进一步培养危机意识,从而提高其控制及管理危机局面的能力;④全力处理危机事件,迅速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并在事后总结经验,从而改进诸多不良方面。

三、公共图书馆所面临的安全危机

(一)安全危机。公共图书馆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如:地震、火灾等。不仅不利于图书馆的长期稳定发展,还会造成不必要生命、财产安全隐患。我们必须将这些安全隐患彻底铲除,对会发生任何安全隐患的事件及人物进行严格管理,确保图书馆工作人员及读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公共卫生危机。众所周知,图书馆作为公共场所,人流量及密集程度极高的公共场所。一旦发生卫生事故(如:肺炎疫情),扩散的范围就无法控制。特别是一些重点区域,例如自学室、报告厅、电子阅览室等,应予以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事故对图书馆会造成严重的威胁,我们必须要意识到安全防控的重要性。

(三)财政危机。随着物价不断上涨,各类图书期刊价格也越来越高。读者的增多,管理服务人员劳动量的加大,水电、设施设备老化损坏加快,各项服务设施维护费也要大幅度地提高,造成了财政危机。公共图书馆要长足、健康的发展就必须要切实有力的解决财政危机。

(四)管理危机。由于部分管理者的理念与相关制度相对落后,不能与时俱进,跟不上新时展的要求,从而导致图书馆的危机管理工作落实不好。与此同时,管理机制的不健全、责任分工的不明确,使工作效率长期提升不上去,从而遏制了图书馆的发展。

四、公共图书馆应对安全危机管理的具体策略

(一)建立较为完善的安全危机预防机制。1.建立健全安全防范管理体制加强图书馆安全保卫干部政治理论学习,做好思想建设工作,并将其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应加强保卫人员及馆内所有安全志愿者的专业、定期培训及综合考核,提高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进一步完善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防范机制。开展安全常识的宣传教育,组织工作人员及读者进行安全演练,强化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2.成立应急组织机构(1)成立公共图书馆安全应急工作小组和应急抢险队,全面负责馆内防震、消防、安全、供电、卫生、防雷、交通运输等各项工作。图书馆的主要负责人应担任应急工作小组组长。将安全防范工作列入重要的工作议程,同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岗位层层包干负责,时时检查落实,确保安全工作万无一失。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应担任应急工作小组成员,对本部门工作人员进行法制和安全防范责任意识的教育。做到“安全自查、隐患自除、责任自负”教育的落实。真正做到安全防范责任到人,隐患漏洞有人查补,安全工作警钟常鸣。图书馆内所有工作人员及读者应为应急工作小组志愿者,积极配合应急工作小组和应急抢险队进行一切安全工作。如若发现不安全因素应及时向图书馆内相关部门反映。相关部门(如:保卫处)应及时处置,并提出整改、治理办法和建议。(2)建立健全安全工作规章制度,持续推进安全保卫责任制,逐级签订《安全防范目标责任书》。该责任书由图书馆第一负责人与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签署,作为图书馆安全工作任务要点和考核安全工作完成情况的主要依据。签订《安全防范目标责任书》旨在进一步明确安全工作任务,规范层级管理,为公共图书馆安全工作建设科学有序良性发展打好基础。责任书所述安全工作应包括:综合治理、维稳、安全生产、保密、反邪教、反恐反暴、肺炎疫情防控、消防和网络安全工作。要构建“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责任体系,确保图书馆不发生重大、特大生产安全事故。(3)进一步建立健全较为完善的安全紧急情况报告制度。实行岗位责任制,实行相关工作人员(如:保卫处的工作人员)24小时轮流值班制度,明确责任,落实到人。确保重大紧急信息,随时发生随时报送。安全事故紧急情况信息报送必须要保证渠道畅通、运转有序,上报时做到及时、准确、全面、不漏报、不瞒报、不虚报、压案不报。发生安全紧急情况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定的程序报告,其顺序应当由下而上层层报告,具体应为:相关岗位值班人员——保卫处值班人员——(保卫值班人员可根据情况拨打119、110、120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保卫处负责人——分管领导——单位负责人——上级主管单位。报告内容应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原因、危害程度、发展进程和产生的后果;本单位采取的相关应急对策、措施及工作开展情况,及事件发生后所导致的死亡人数、受伤人数、估计直接经济损失等。

(二)制定具体应急预案:(以火灾为例)。(1)发生火灾时要保持镇静,沉着应对,通过消防广播、警铃、半导体话筒等多种手段全力组织人员疏散和开展自救工作,打开一切安全通道,按照平时消防演练逃生的线路迅速疏散。引导人员从安全出口疏散,同时向上级单位汇报情况。及时监控火点。切断电源,隔离危险物品等,利用馆区内现有的消防灭火器材和微型消防站等,组织工作人员紧急扑救,稳住火势,避免继发性危害。(2)及时向相关部门(如:公安、消防、卫生防疫、交通管理等)紧急求援。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要在第一时间亲临现场,组织安全应急工作小组和应急抢险队开展救人和灭火工作。同时派工作人员到图书馆的消防通道等待,引导消防人员到火灾事发地,并指示图书馆内灭火器材及消防栓的具体位置。在消防队员到达现场后,主动提供发生事故的相关信息,配合消防队员及相关单位营救火灾被困人员,维护现场治安和交通秩序,并配合消防部门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积极提供有力证据。(3)事故现场应划出警戒范围,并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进行暂时封锁。其目的就是要严禁无关的人员和车辆进入着火现场,以免发生次生和衍生伤害。对受伤人员先进行简单的抢救和包扎工作,待有关医疗部门和医疗机构到达现场后,积极配合相关工作并按照要求妥善安置伤病员,将其带至安全地带。(4)利用现场有利条件及时转移国家重要财产,在保护人员生命安全的同时也要全力保护国家财产安全,如:重要文献和各类书刊,以防混乱中发生失窃事件。

(三)安全危机处理。安全危机事故调查结果应依据国家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和紧急事件的等级,展开调查。安全危机事故的调查处理必须坚持“四不放过”原则,即必须要查清事故发生的原因;事故当事人和群众必须要接受相关的教育与培训;事故责任人必须要受到严肃处理;发生事故的单位必须要制订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要在第一时间提交事故调查报告,并限期报结。任何人不得干涉事故的调查处理。当安全危机处理后,相关工作人员应当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找出处理中的漏洞与不足,并做好详细的文字记录(如条件允许可进行相关的视频记录),组织重点人员进行系统全面地学习及培训,进一步提升整个应急工作小组和应急抢险队的实战经验。尽全力迅速地恢复图书馆的正常运行,将安全危机事故对图书馆的不利影响降到零点。

五、结论

图书调查报告范文6

1.1地方高校图书馆尚未建立相关的文化管理部门

当前国内整个高校图书馆在图书馆文化建设方面并没有建立独立的管理部门,具体到地方高校图书馆更是少之又少,反而一些私有或者是公共的图书馆对于文化建设很重视。高校图书馆的部门一般是根据业务所设立的,譬如地方高校图书馆的部门主要分为流通、采编以及办公室等,而在文化建设更多的是处于理论阶段并没有付诸于实践之中。即使是文化建设也是更多的重视物质文化而轻精神文化建设。很多情况下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是归地方高校的宣传部门或者是相关的校园文化建设部门管理,图书馆本身由于监管不当,缺乏人力、财力等导致相关的文化管理或者是实施部门落空。

1.2文化建设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

现如今许多地方高校投掷巨额资金将精力放置于图书馆外部环境建设和美化,例如:搞建筑、购设备、集图书、植花草、竖雕塑等等不一而足。地方高校图书文化见若是要搞建设的有成效有意义,就必须要同时加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然而真正能体现一所地方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内涵的精神文化却被大多领导视为不切实际。从另外一种角度来说,由于精神文化建设的评价标准还远远没达到清晰准确的程度,许多高校图书馆也不愿意把过多精力投入到精神文化建设中去。这般忽略精神文化就没法正确用精神文化激励学生积极向上,不能用正确的精神文化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影响地方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原因分析

2.1传统的图书馆文化服务对现代读者的限制

在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中,传统的图书馆文化服务并没有紧跟时展满足读者对只是的渴求。传统的图书馆文化服务局限于“提供-接受”这种服务模式,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图书馆要逐渐达到读者不同的需求时就要不断的改变传统服务理念,应扩大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条件,为地方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地方高校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局限使得图书馆文化服务无法迅速跟上时代的节奏,譬如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西部偏远的高校图书馆甚至在设施上还没有门禁系统,有的地方高校还保留着2000年以前的借还书法务系统。有些地方高校甚至没有自己的官方微博来与读者更好的交流达到文化传递的功能。

2.2经费不足

地方高校与普通高校不同的是经费限制。地方高校由于高校政策和自身发展缓慢的原因导致在硬件方面与普通高校差距很大。很多地方高校除了馆舍面积多数仍不达标外,经费也明显不足。以笔者所在的学习为例,榆林学院作为陕西省榆林市唯一的一所地方二本院校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有很大的改变但是依然存在馆舍面积过小,甚至连现代最基本的门禁系统都没有达到普通高校的标准。由于经费不足导致的问题还有文献更新频率慢、书刊的流通慢等等问题。

2.3现代网络文化对地方图书馆文化的冲击

互联网不仅仅是技术也是内容更是文化。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对很多产业都有了一定的代替性的作用包括图书馆文化。从内容上讲网络主要以海量信息为主而图书馆也是惊人的相似以海量知识为主,不同的是他们的表现与传递方式不同。网络的便捷化使得传统的图书馆流失了很多读者,譬如几年前美国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今年来报纸和纸质书的发行量下跌了很多。反映到地方高校的直接冲击就是读者的流失,书籍的利用率下降,这些问题无疑成为当前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最大问题根源。

3地方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对策思考

3.1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科馆员

学科馆员服务是为了帮助一线研究人员提供更方便的服务而来的。在国外发达国家学科馆员制度已经发展的很成熟,国内高校图书馆也基本都开始实行学科馆员制度并且能达到广大读者的认可与赞成。图书馆员可以说是知识的咨询师,要能顺利地提供资料、熟知馆藏学识渊博还有会善于运用检索工具。而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科馆员就必须要有扎实的科学知识功底而且要熟悉计算机知识。地方高校图书馆在培养学科馆员的路上还不成熟,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加强学科馆员的培训、进修等方面的学习来更好地提高学科馆员的服务能力。

3.2提供舒适、温馨的人文环境

地方高校图书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人文环境的建设方面还相对比较薄弱。地方高校图书馆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为师生提供一个舒适、安逸的环境,让师生在图书馆安心、安静地得到自己所需的文化知识。当然地方高校图书馆也应该借鉴普通高校已有的人文环境模式譬如在图书馆开设一些咖啡馆或者是小型电影院等等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当然除此之外图书馆也可以定期请一些专家来学者或者是自己的学生来做一些学术交流。这样既可以丰富图书馆文化建设也可以加强学风校风的建设,进而对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良好的图书馆环境文化,既能诱导读者的学习欲望,使之获得知识上的满足,又能陶冶读者的心灵,让他们享受到情感上的愉悦。高校图书馆环境文化的建设包括外部景观设置和内部氛围营造。良好的氛围可以使心宁静,让人专注,启发慧思,让人进入各自的读书境界,让人感受到一种浓浓的高雅的文化气息,从而使自己的行为举止自觉不自觉地按照这种氛围的方式发生、运行。

3.3加大宣传和推广地方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力度

图书调查报告范文7

在当今信息飞速发展的阶段,人们学习知识的途径是越来越广泛。不在是单一的进入图书馆里去阅读,来增加自己的知识和阅读量的阶段了。这种现象严重的影响了图书馆的读者数量,导致大量图书馆面临着关门的危机。本文以图书馆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入手,认真的剖析,对图书馆危机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建议。

[关键词]

危机;图书馆;危机管理

一、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分析

(一)图书馆信息没有得到保障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逐渐也进入信息化时代,同时信息技术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方便,但是也给人们的信息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威胁。在图书馆危机中,图书馆中的信息泄露、篡改等现象,一直是图书馆危机管理中的重点。据我国相关部门的调查报告显示,网上经常有专利剽窃等现象出现,一半以上都是利用网络进行的。在我国的图书馆管理中,对网络信息的管理并没有进行及时更新和维护,这样就给图书馆的信息造成了一定程度上隐患,并且在长期的使用中对重要的信息没有进行有效的存档,使得图书馆在危机管理中埋下了安全的隐患,导致图书馆重要信息容易泄露的现象发生。

(二)图书馆版权没有得到有效的维护

版权危机是图书馆危机管理中的一项重点内容,是指图书馆的版权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危机,使图书馆的经济受到一定的威胁,对图书馆的声誉、形象、管理等方面造成了直接的影响,也对图书馆的构建起到了不利的影响。另外,随着我国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图书馆版权危机已经成为我国图书馆工作人员关注的重点。

(三)图书馆中服务制度没有得到完善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也逐渐地应用到图书馆管理中,因此,信息化图书馆逐渐展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也给人们日常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图书馆的查询流程中最大程度简单化。但也给图书馆的日常管理带来了许多的弊端,例如: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缺乏,信息化图书馆管理是需要专业的管理人才的,不仅对计算机要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同时也要对网络中网络文献查找熟练地掌握。随着信息技术不断的深入,导致专业的管理人员严重缺乏,在这样的情况下,图书馆在管理方面对人才的渴望越来越大。

二、加强图书馆危机管理的措施

(一)构建完善的监管体系

网络危机一直是我国图书馆危机管理中的重点内容,因此,预防是图书馆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图书馆管理人员要在日常管理中及时地发现网络管理问题,并做出解决措施。图书馆管理人员可以利用搜索引擎,对当今社会重点、热点的新闻查找时,要做好防护措施,避免在查找的过程中出现漏洞等现象发生。另外,工作人员要对图书馆的网络系统进行定期的检查,对计算机的相关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定期将计算机中的查毒软件进行升级,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防止网络病毒的侵入,也为图书馆信息安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总之,对于信息化的图书馆管理来说,预防是图书馆网络信息管理中重要的保障系统,为图书管的正常运行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二)建立健全的图书馆版权维护管理制度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个方面的法律法规都在不断完善中,当然对图书馆版权的维护也是不例外的。因此,在图书馆管理的过程中,完善版权的维护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信息化图书馆管理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图书馆版权维护等问题,产生了许多不良的影响,对图书馆的声誉、形象、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给社会的发展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对图书馆版权的维护应该高度的重视,工作人员在制定、完善的版权维护制度的过程中,要不断吸取社会的一些意见,同时将一些相关版权侵犯等问题要向社会公布,这样可以有效地起到防范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到警醒的作用。另外,要根据我国版权侵犯等相关的法规条例,对图书馆版权维护制定可行的制定,并且要应用到实际当中,一旦发现有侵犯的行为发生,应当遵循法律途径。这样可以在事件较为严重的情况下,起到了一个警醒的作用,也为社会提供的正能量。

(三)加强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危机管理能力

在时代不断发展下,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各个行业得到了有效发展,并且也成为人们在日常学习中的重要工具。随着互联网信息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计算机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在图书馆的管理中,工作人员要对计算机使用、维护等危机意识不断提高,图书馆相关部门应当为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加强工作人员图书馆危机管理意识,认识到自己工作能力的不足,使图书馆工作人员不断地将自己的工作理念进行创新,也能让工作人员在培训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图书馆危机管理给社会和人们的日常学习带来的影响。只有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力、意识,才能更好构建图书馆危机管理模式,为社会,为人们的日常学习提供良好的服务。

三、结束语

图书馆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工作人员的危机管理能力,对网络信息做好防护措施,同时要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图书馆版权维护制度,保障图书馆信息的质量,为我国社会的发展提供正能量。

作者:张宁宁 单位:白城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图书调查报告范文8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文化

当前,教师应当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个关键课题,积极加强研究、探讨与实践,既要客观、深入认识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更要通过对教学方式、方法的优化与改进,以科学的教育、教学策略,确保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取得理想成效。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从社会时代环境来讲,当前我国极力倡导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如在十八大会议上,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便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予以了高度重视,因为传统文化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而在会议上,同志再次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其次,再从现代教育的指导和要求来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以坚持科学性、注重时代性和强化民族性为三点基本原则。其中强化民族性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1]。与此同时,在核心素养的体系构架中,包括了“国家认同”这一项,其要求学生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对国家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高度自信,能够尊重、珍视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作为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自然应当加强重视力度,采取科学的教育、教学策略,切实保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成效。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策略

(一)以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在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结构体系当中,古诗词本身就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既具有高度的人文性、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同时又带有深厚的历史民族文化积淀,因此通过古诗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最直接的途径[2]。在初中语文教材内容当中,古诗词所占的比例较大,每一册都收编了脍炎人口的篇目,而且主题涵盖范围广泛,包括了民间疾苦类、山水田园类、思念家乡类、临行赠别类、军旅边塞类、忧国忧民类等各类古诗词。通过这些古诗词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古诗词审美素养,同时还能够让学生透过古诗词所表达的思想、精神内涵,形成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深入认识与了解,达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3]。例如,我国自古以来便是农业国家,农耕文化、田园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始终占主流位置,但是如今现代社会之后,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关注农耕文化、田园文化的人越来越少,一味追求繁华的都市生活,忘记了我们传统精神文化中,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理想追求。为此,在《归田园居》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归田园居》的文学艺术审美价值之所在,同时更要结合我国的农耕文化、田园文化,以及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精神文化,向学生讲解“田园”二字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所占的重要位置,它是我们血脉、历史和文化的根源,曾经为我们提供了身体上、精神上的不竭动力,虽然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越来越发达,但对田园的归属感、对自然的追求,已经深植于我们的基因,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具有深刻了解和认识的。

(二)以传统技艺渗透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我国有着大量的、丰富的、形式各异的传统技艺,这些传统技艺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对我国传统技艺的介绍,成为了初中语文教材当中的传统文化要素构成。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社戏》、《安塞腰鼓》、《口技》、《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课文,都是在对我国的传统技艺进行介绍和讲解,所占的篇幅、数量虽然不大,但是却往往能够留给学生非常深刻的影响,让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形成直观、形象的认识和了解[4]。例如,在《社戏》这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基于课文,借助信息化技术,为学生展示真实的“社戏”视频片段,让学生通过对视频的观看,更加真切的感受到那种热闹的氛围。而在《口技》的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如此教学,为学生展示真实的“口技”表演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技艺的无穷魅力。而在《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则应当侧重于对我国传统建筑技艺的讲解,可以结合一些石拱桥和传统园林的空间照片,帮助学生认识到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之间的区别和差异,以及我国传统建筑的内涵、底蕴及审美价值,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全面了解与认同。

(三)以传统节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切身情感。在数千年的生活、生产与文明发展过程当中,我国人民群众创造了很多的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有的是为了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有的是为了庆祝丰收、有的是为了祈愿美好的明天。而且我国地域广阔,少数民族文化也非常之多,很多少数民族也有其地方性的传统节日,或者即使是对待同一个传统节日,不同地方的风俗也可能会不同,但它们无一不是宝贵的人文财富。初中语文教材中,都有很多的课文直接或间接的涉及到了传统节日,如清明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七夕节、中秋节、泼水节等等,很多课文本身虽然不是在重点介绍节日,但是却以节日为背景,体现出了各种丰富的思想情感。教师利用好这些课文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形成认识和了解,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切身情感[5]。例如,教师可以将《端午的鸭蛋》这篇课文,刻意调整到端午节之前进行教学,以迎合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在指导学生完成了对课文基本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烘托端午节的节日氛围,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向大家讲述家庭中或乡下的端午节习俗,有哪些和课文当中的习俗一样,又有哪些习俗是课文中没有讲到的,自己最喜欢节日当中的哪个习俗和活动环节等等,调动学生的内在情感,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在回想与交流、探讨中加深对端午节的情感认同。另外,教师还可以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篇课文安排到中秋节进行教学,并以诗歌朗诵的形式,组织学生一起欢度中秋节,深刻认识月亮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人团圆”的意象,以及中秋节在我国传统思想情感中的重要地位。

(四)以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地方传统文化。我国不仅民族众多,各类民族文化繁荣,而且由于我国地大物博,所以很多地方都有着自身独特的传统文化内容,如各个乡村之间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都可能存在差异,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赋予了我国传统文化多元性、包容性[6]。为全面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借助好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一载体,以了解地方传统文化为任务和主题,引导学生展开自主调查研究。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调查学习小组,向每个小组分配传统文化调查、学习任务,如调查乡村的风俗、民间技艺、历史名人、历史文物及遗址等等,允许各个小组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任务主题选择。然后教师再进一步为学生提供调查、学习的指导,给予他们一些规划和思路建议,从哪些地方着手、如何推进调查、怎样获取帮助、怎样编写调查报告等等。如可以实地走访,向地方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以及档案馆等寻求专业帮助,或是向家中的老人、长辈等了解他们的生活经验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以主体的形式,直接参与到对传统文化的调查、探索和认识、了解中来。最后各个小组还需要根据自身的调查、学习情况,编写相应的调查报告,对了解到的地方传统文化进行梳理、总结,尝试分析其在地方群众生活中的精神价值等等。最后在各个小组之间,相互传阅、评比调查报告,看哪个小组的调查成果最详尽、最充分。这样一来,学生对于地方传统文化的主观认识和了解,便会更加的深刻。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