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专业论文范例6篇

图书专业论文

图书专业论文范文1

1.1掌握计算机、图书情报、外语等综合知识

成为复合型人才在信息时代,随着图书馆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走向,图书馆专业人员首先应当顺应时展潮流,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与能力,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图书馆专业人员知识结构相对较为单一,只在专业知识方面有所擅长,这尚未达到复合型人才的标准。为此,图书馆专业人员在原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要首先学习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知识,充分利用计算机做好数据库管理以及搜集、整理与利用网络资源等工作,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够最大程度地开发利用网络资源。第二,图书馆专业人员还需掌握扎实的外语知识。随着地球村与信息时代的发展,图书馆专业人员要能够利用外语知识搜集国外的先进研究成果,学习国外的书刊资料,因此外语专业的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

1.2发展创新、综合分析等多项能力

提升个人职业素质除了掌握计算机、图书情报、外语等各专业综合知识之外,图书馆专业人员还需发展多项综合能力,以提升个人的职业素质。目前信息化时代,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时代的共鸣,掌握综合能力的人才成为社会、企业的宠儿,对于图书馆专业人员来说更是如此。首先,图书馆专业人员应当具备创新能力。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创新成为个人、社会、国家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图书馆专业人员应当开拓创新思维,创新工作形式,创新服务手段,从而与信息化时代相挂钩。第二,图书馆专业人员还需积极培养自身的综合分析能力。图书馆专业人员以搜集、整理、开发与利用各种文献资料为工作重心,因此对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这样才能高效率地去粗取精、去伪求真,提高工作质量。

1.3培养责任、服务等思想意识

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图书馆是重要的文献情报中心,是读者、研究者汲取知识、进行科研的关键场所,图书馆专业人员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长远发展。掌握综合知识与发展多项能力是图书馆专业人员的必备素质,而服务意识与责任感是其开展工作的灵魂所在。首先,图书馆专业人员应当具备服务意识,表现在为读者与科研人员全心服务,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料的效率与质量水平;为图书馆其他工作人员服务,建立一支团结合作的队伍,营造温馨和谐的工作氛围。第二,图书馆专业人员应当树立责任高,提高自身责任意识,以图书馆的长远发展为指导,在工作中奉献小我,热情工作。图书馆专业人员高尚的思想意识不仅是其自身的宝贵财富,而且还是图书馆的潜在资源,这对工作的开展、团队的协作与图书馆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2.信息时代提高图书馆专业人员素质的有效策略

2.1建立培训制度,提高对图书馆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在信息时代,知识与信息更新速度令人咋舌,固守传统的知识与经验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为此,要提升图书馆专业人员的素质,使他们在掌握综合知识、发展多项技能与培养良好心理素质方面脱颖而出,就必须要建立培训制度,提高培训力度。图书馆应当从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图书馆专业人员的素质出发,保证培训工作的系统性、全面性与有效性。为此,图书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将培训工作日常化,让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成为工作的一部分;第二,积极邀请优秀专家开展讲座、做学术报告,使图书馆专业人员得以学习先进理论;第三,安排图书馆专业人员走出图书馆,与其他图书馆人员进行面对面交流与沟通,将学习经验与总结教训于一体,做到扬长避短,提高综合素质。最后要注意,对图书馆专业人员的培训要落在实处,不能流于形式,从而切实提高图书馆专业人员的素质。

2.2利用激励理论,实行奖惩制度,创设竞争与合作的良好氛围

在市场经济时代,要想最大程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与工作动力,建立科学系统的考核评价体系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图书馆应当吸收激励理论的精华,实行奖惩制度,使员工的工作情况与工资、奖金、升迁等相挂钩。竞争能够有效地激发员工动力,使他们有意识、有针对地掌握综合知识与技能,提高自身素质;竞争能够快速地增强图书馆的活力,使图书馆管理工作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保证图书馆各项活动有机展开。除了必要的竞争之外,图书馆还要创设合作的氛围,实行小组合作制度,使员工能够齐心协力、团结合作,取得共赢。竞争与合作竞相发展,使图书馆专业人员在提高自我素质的同时促进小组进步与图书馆的整体发展;奖励先进与惩罚落后相结合,使图书馆专业人员鞭策自我,向先进行列发展,在精神与物质方面取得不断收获。

2.3转变传统思路,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储备要想真正提高图书馆专业人员的素质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图书馆需在建立培训制度与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上发挥导向作用,做好引导、指挥、协助工作。除此之外,作为图书馆专业人员自身来说,更要重视内因的积极作用,转变传统思路,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当代社会已经进入终身学习的时代,固步自封只能落后于时代潮流,既无法满足自身发展也无法为社会发展添砖加瓦。为此,图书馆专业人员首先应当在思想意识方面转变思路,做好投入学习的准备。第二,在这种先进意识的指导之下,图书馆专业人员在实践上要及时充电,完善图书情报专业方面的知识,学习计算机、外语等知识,为成为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丰富知识的引导下,更要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满足社会的各种需要。最后,要树立服务意识与责任意识,将自己塑造为德才兼备的时代佼佼者。

3.结语

图书专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图书馆学教育 悖论 思辨

[分类号]G250

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已走过了90年的历程。90年中,图书馆学教育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其间起起落落几经波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图书馆学教育中涉及的学科建设、院系名称、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问题在学界引起诸多讨论。时值中国图书馆学教育90华诞之际,谨以此文对我国图书馆学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力求客观的分析,尝试以新的视角审视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

1 图书馆学教育中悖论的缘起

悖论(Paradox)是指在逻辑上可以推导出互相矛盾的结论,但表面上又能自圆其说的命题或理论体系。将悖论应用于学术领域的较早的记述是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埃利亚学派的芝诺运用“运动场悖论”捍卫门巴尼德的哲学观点。悖论的出现往往是因为人们对某些概念的理解不够全面以及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刻所致。悖论的成因极为复杂,对它们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激发人们的求知和缜密的思考,而悖论的价值往往就体现在对悖论中矛盾问题的思索和解决,可以给人们带来全新的理念和观念的超越。

关于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诸多观点与论述中,哪些问题是属于悖论呢?表面上看,诸多关于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任何一个观点似乎都是旗帜鲜明的,即使立论有偏颇也不至于到自相矛盾的程度。然而,多年以来为什么关于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会论而不决?事实上,每一次新观点的提出都是要解决一些矛盾或问题,但恰恰是许多新观点在专注于某一特定问题时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悖论。即,解决了眼前的问题,却忽略背后的问题,而图书馆学教育作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却不可能独立存在于理想的实验环境下,结果造成许多相关问题的阐述成为流于表面的对错优劣之辩,而忽略了其更本质的问题。将我国图书馆学教育中一些左右为难的问题作为悖论进行思辨,能够使相关的研究工作和结论更客观中立、全面审慎。

2 图书馆学教育中悖论的思辨

2.1 悖论之一:图书馆职业化教育与非图书馆从业去向

图书馆学是在图书馆实践中逐步产生的一门科学。古代图书馆工作以图书整理为主,长期的图书整理实践使之慢慢提炼出了一套系统的知识体系,被西方学者称为图书学(Bibliology)与书志学(Bibliography,亦称目录学)。正是由于图书馆学的产生与图书馆职业实践之间的这种先天的血缘关系,许多图书馆学界的学者们坚持认为图书馆学教育首先是一种职业教育,图书馆学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图书馆事业培养专门人才。在择业过程中的专业人才流失,是图书馆队伍人才流失的延伸和提前,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图书馆学教育的失败。图书馆学教育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应该甚至只应该从事图书馆相关工作,而除此之外的职业岗位均带有离经叛道、欺师灭祖之嫌。调查显示,2002年至2006年图书馆学本科毕业生去图书馆就业下降了8个百分点,而去其他非图书馆机构就业的则上升了5个百分点。在研究生层次,有25.5%的硕士毕业生从事图书馆以外的工作,博士生毕业后则主要从事教学工作。从图书馆专业毕业生的从业去向来看,图书馆学的职业教育与毕业生的非图书馆从业去向形成了自相矛盾的悖论。

事实上,在讨论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从业去向之前,图书馆学的职业化与理论化就已经成为一个不得不提及的问题。众所周知,由于图书馆学的职业化出身,使得其在自身学科理论体系构建方面往往遭受来自外界的诟病,曾几何时,图书馆学究竟能否算作一门科学甚至都存在争议。尽管施雷廷格、齐亚茨科、杜威等图书馆学先哲们为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大厦奠定了基石,后人也在此基础上规范了图书馆学教育的核心课程,但是对图书馆学科学性的怀疑并没有销声匿迹。避开对图书馆学经典论著理论程度的争议和怀疑不说,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源自于图书馆学的职业化出身。所以职业化教育的定位与需要理论化的学科体系构建成为一对首要的矛盾。这一矛盾在图书馆学界内部争论已久,但至今尚无定论。问题出在哪里?在笔者看来,关键的问题在于对图书馆学的职业化教育认识的错误,这种错误的本质不是图书馆学的职业化教育定位,而是图书馆学职业化教育定位的具体化和实体化。

随着人类社会科技和文明的不断进步,特别是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产生和普及,对人类知识构建、组织、传播、习得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环境下人类的显性知识多存储于纸质文献,或者说被集中于钢筋水泥的图书馆中,知识在物理空间界限上几乎与作为知识“容器”的图书馆实体是相等或近似的。因此,在传统环境下强调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应进入图书馆职业岗位是无可厚非的。而在网络时代,或者更准确地说在知识时代,知识不再是少数社会精英的专属之物,知识的物理空间界限早已超出了传统的图书馆实体,知识型企业、学习型社区等无不需要知识管理的专业人才。此时若仍然抱守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必须从业于图书馆的思想,必然与毕业生从业去向的社会现实形成自相矛盾的悖论。事实上,美国图书馆学校的毕业生在图书馆只能消化20%,69%的毕业生则服务于各类企业的信息部门;日本一些学校也只有四分之一的毕业生能就职于图书馆,大部分则进入产业或计算机部门。鉴于图书馆学教育的这种现实情况,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的王子舟教授提出: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理性发展应将专业注意力转移到“知识”上来。王子舟教授的观点并不是要动图书馆学教育的奶酪,而是要把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从抱残守缺、培养目标和从业现实的矛盾悖论中解放出来。也许有一天,当图书馆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再专注于作为知识“容器”的图书馆实体,而是面向更本质的知识管理本身之时,我们也会像世界上图书馆学教育发达国家一样,在图书馆员、企业信息构建师、网站用户体验师等各种知识管理相关岗位上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图书馆学专业背景的人才。

2.2 悖论之二:专门化人才培养与复合型人才需求

从15世纪意大利费德里戈公爵提出图书馆员应是“学识渊博,神采奕奕,和蔼可亲,精通文学与语言”起,到英国杜里提出“图书馆员不仅是图书的保管者和提供者,还是文化传播者”,到美国哈珀提出“图书馆员不仅应管理图书,为书编目,还应充任读者的指导”,到德国艾伯特提出“图书馆员必须接受严格的专业教育”,“要有综合性的知识、广泛的外语和历史知识,还应了解文学史、目录学、古籍知识和百科词典”,“图书馆员应具备的重要素质是条理性、秩序感、辨别细节的能力和献身精神”,图书馆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从来都不是局限于单一的技能,而是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

我国教育部1998年7月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图书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系统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有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手段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能在图书情报机构和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图书馆各级专门人才”。关于“复合型图书馆各级专门人才”的理解不同,使得一些学者片面强调图书馆学教育的专门化,从而造成专门化人才培养与复合型人才需求之间的悖论。

正是由于狭隘地理解了图书馆学教育的专门化,使得我们在现实中十分紧张于部分院校对培养层次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唯恐在培养层次上失去了专门化的本科阶段就失去了学科的发展基础,或者在课程设置上失去了“图书馆”三个字就失去了学科的独立性。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周欣平先生就曾指出:中国图书馆学专业的学生专业化得太早了一点。他指出,大多数的美国学生在他们接受图书情报专业知识训练之前,通常都已具备了宽广而稳固的文理科教育背景。事实上,从美国图书馆界更青睐拥有两个以上硕士学位的从业人员可以看出,具备宽广而稳固的文理科教育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更能满足图书馆实践对人才的需求。美国学者谢拉曾经说过:“早期的图书馆员都是学者。”而另一位美国学者威廉则强调:“大量的图书馆技术培训并不能使一个缺乏通才教育的人成为成功的图书馆员”。美国的图书馆学教育以研究生教育为主,坚持从其他专业招收本科生的理由绝不是简单的美国图书馆界不需要本科生或者需要更高层次的毕业生亦或是美国的图书馆学教育发达程度所致,而是像美国许多其他专业(如,法学、商学等)一样,是更注重通识教育的结果。

在课程设置方面,从1926年杜定友先生提出图书馆学九大学科:图书馆概论、图书馆原理大纲、图书馆行政学、图书馆实习、图书选择法、图书分类学、图书目录学、图书参考法、学术研究法,到1992年,首届图书馆学专业系主任联席会议确定了图书馆学基础、中国图书与图书馆史、目录学、文献资源建设、文献分类与主题法、文献编目、读者研究、社科文献检索、科技文献检索、图书馆管理、文献管理自动化、图书馆现代技术共12门核心课程,再到2003年,教育部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了图书馆学基础、信息资源共享、信息描述、信息组织、信息检索、数字图书馆、目录学7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编写计划。我们不难看出,图书馆学的课程体系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其中变化的一个显著的线索特征是“图书>文献>信息”。因此,如果办学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再增设或调整部分课程为知识管理相关课程,不是不可以尝试的。部分课程从图书到文献,再到信息乃至知识,实际上并没有背离图书馆学专门化的宗旨,相反是在趋近于图书馆学的本质。因为图书馆学历史上就不是关于那幢被称为“图书馆”的钢筋水泥建筑物的科学,而是关于图书馆中以纸质文献为载体的知识的科学,今天更是突破了馆舍和载体的限制。

所以,当我们审视专门化人才培养与复合型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悖论时,大可不必惊恐于部分院校在培养层次与课程设置方面的调整,难道一定要全国一盘棋才是科学合理的图书馆学教育?即使是图书馆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也应该是各有专长的复合。因此,在保持图书馆学教育核心内容的情况下,允许部分院校根据自身情况对培养层次、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探索才是图书馆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3 悖论之三:西学东渐的出身与中国特色的诉求

正像本文前面的论述曾经以美国图书馆学教育作参照一样,许多学者在探讨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问题上往往会借鉴欧美一些图书馆学教育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然而,当这种做法走向极端的时候,我国的图书馆学教育又面临效仿欧美与中国国情之间的矛盾悖论。

仍以国内学术界关于图书馆学教育培养层次的讨论为例。有学者在分析了美国图书馆学教育后提出,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应逐步缩小本科教育规模,扩大研究生的招生、培养规模。也有学者从图书馆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主张图书馆学专业教育重点向研究生层次转移。而有的学者则建议图书馆学教育应退出本科教育层次,使图书馆学教育在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层次上得到更好的发展。无论上述观点是否都是受了美国图书馆教育的启发,持反对意见的学者坚持认为,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本科专业点的数量已经太少,把我国图书馆学教育重心放在研究生阶段是不符合国情的,应该扩大本科教育的规模。

事实上,我国图书馆学教育既不是源自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皇家的上书房,也不是源自于寺院的藏经阁。从其在我国的起源来看,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舶来品”,在这一点上我们没有什么羞于承认的。之所以说我国的图书馆学教育已走过了90年的风雨历程,是因为1920年3月美国传教士,同时也是图书馆员的玛丽?伊丽莎白?伍德(韦棣华)女士与其学生沈祖荣等仿照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学校,在武汉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图书馆学教育机构“武昌文华图书专科学校(Boone Library Sch001)”。既然学术界认可“文华图专”的成立是我国图书馆学教育诞生的标志,那么也就承认了我国图书馆学教育西学东渐的出身。

然而,任何一门教育科学不但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还要适应于时代、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构成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这一点在社会科学教育和人文科学教育中表现尤为突出。所以,西学东渐而来的图书馆学教育在我国90年的发展进程中,被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前辈们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的DNA,而且随着中国国情的发展变化,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教育也在不断进化。因此,在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西学东渐与中国特色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从图书馆学教育发达国家吸取成功的经验无可厚非,同时也不必妄自菲薄。中国的图书馆学教育尽管是发芽于飘洋过海而来的一粒种子,它同时也是植根于中国的土壤,置身于中国的环境,在成长的过程中仍将需要不断汲取自然界所有的营养,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

2.4 悖论之四: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

古代图书馆工作以图书整理为主,长期的图书整理实践使之慢慢提炼出了一套系统的知识体系,西方古代图书馆的知识体系就是在图书整理基础上形成了有关图书的版本、校注、收藏、分类、目录、辑佚、手稿鉴别、编纂等方面的学问。随着图书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日渐增大,图书馆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人们对图书馆员的职业素养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从意大利费德里戈公爵和德国人艾伯特对图书馆员专业素养提出的要求不难看出,称职的图书馆员需要宽厚而扎实的人文教育背景。

曾几何时,我国的图书馆学也属于人文科学,其毕业生也都是获得文学学位。这对当时传统条件下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一些非专业领域的因素对图书馆工作造成了恶劣的影响。由于一个时期以来图书馆工作的技术

特征并不鲜明,甚至有人将图书馆的工作理解为简单的“看守”图书。这使得图书馆沦为“老弱病残收容所”、“落实政策的接收站”、“干部家属农转非和职工子女就业的安置办”。即使在今天,图书馆仍然在某种程度上充当着引进人才家属的收容队。

随着20世纪80年代个人计算机风靡全球,以及对图书馆员队伍素质的长期忽视,图书馆对科学技术的需求愈发迫切。也正是经过这一时期的酝酿,在20世纪90年代的我国学位制度改革中,图书馆学从人文学科走到了人文与自然科学之间的管理学科中。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大幅提高,技术似乎在一夜之间成为图书馆发展的主导。然而,无论技术的发展有多快,最终的使用者和受益者毕竟是人。当前图书馆学教育中信息技术地位的日益突出与渐逝的人文精神之间又形成了矛盾的悖论。

其实,对于以人文精神为根本的图书馆而言,技术并非洪水猛兽。以人为本的技术的得当应用非但不会动摇图书馆学人文精神的根本,还能够更科学、高效地体现和服务于人文精神。几千年人类知识的积淀、无数次馆藏文献的倍增,当今能够做到谢拉所说的“精通自己负责管理的资料”的图书馆员恐怕不多了,能够指导学生阅读、学习的大学图书馆员更是微乎其微。但是依仗信息技术的支持,图书馆员可以像Amazon的“Frequently Bought Together”一样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当然,这也导致了一部分人产生“技术至上”的错觉,在图书馆学教育中偏重技术的同时却忽略了人文的内核。毕竟当前的图书馆学教育中人文的因素太少了。从小的方面说,失去了人文知识的支撑,学生对技术的习得也只是为技术而技术,从而模糊了技术应用的目标。从大的方面说,人文知识的缺失,使学习者难以成为一个完备的人,更何谈成为合格的图书馆员。当前图书馆学教育中人文知识的失语,即使并非教育者的本意,但是却客观上却造成了图书馆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偏废。

因此,网络时代下的图书馆学教育,一方面应该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另一方面应该增加人文知识的比重。毕竟图书馆是服务于人的,而要真正实现这一宗旨,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不可偏废。

3 结语

图书专业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近年来,在图书馆事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图书馆学教育却在不断地萎缩。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经过2O世纪8O年展的黄金时期以后,现在似乎进人了一个低谷,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逆向发展现象颇值得我们去思考、探索和研究。

一、图书馆学与图书馆学教育

图书馆学被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是从近代开始的。其产生源于图书馆工作实践,自古代至中世纪,中外图书馆学的形成基础都来自于图书馆工作实践中对文献收集、整理、存储和利用方面的经验和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学面临着历史变革中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特别是信息化时代,信息作为促进物质、能源等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已成为决定国家、地区和企业竞争的重要因素。图书馆学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提供了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对于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将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信息资源特别缺乏,只有认识到信息的稀缺,才能认识到在信息资源的获取上具有竞争性。图书馆学研究要把握好方向,紧密结合我国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深入研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研究课题,加快研究进程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为了适应图书馆事业的迅速发展和满足图书馆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自1978年起,各地纷纷开始创办图书馆学系和专业。这些新的图书馆学系(专业)的兴起不仅在规模和数量上超过了我国图书馆学教育最兴盛的30年代,而且打破了内地图书馆学教育长期由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和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一统天下的格局,形成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局面。

任何一门专业教育都离不开社会发展的需求,图书馆学也不例外。20世纪80年代前期图书馆学教育的兴盛与80年代后期图书馆学教育的萎缩,尽管原因很复杂,但主要还是受社会转型与发展的影响所致。因此,我们看待未来图书馆学教育的走向不能不考虑社会因素。从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看,图书馆学教育是具有美好前景的。理由有以下三点:一是21世纪的人类社会被称为“知识社会”。在知识社会中,知识必将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关键性资源,“社会”这一大厦将建立在专业化知识及专业知识人才的基础之上。对知识的创新和对创新知识的有效应用,将越来越成为个人、组织、企业乃至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知识工作者的数量需求也会迅增。二是努力学习知识、有效获取知识将成为新时代的社会风气。图书馆作为知识存贮与传递的社会机构,将会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得到很大的发展。事业的发展必然拉动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三是有着相对稳定的基本国策——在未来的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的发展将呈现某些鲜明的社会特征,如物质能源的紧缺会使国家更加重视“知识能源”的利用;消费领域的拓深,人们会在“温饱”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文化、精神上的消费需求。因此,图书馆作为学术文化资源与消费的重要场所,也必然会进人一个大发展时期。随着社会富裕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理性也会由“经济理性”为主导转向“经济理性”与“人文理性”并重。经济理性讲究“效率”,追求利益最大化,把物质财富的大量拥有看成人生价值的实现;而人文理性则讲究“意义”,把对社会的贡献看成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未来社会理性的转变,会导致人们求职观、就业观的转变。从事图书馆工作,也会成为人们认为能体现人生价值的良好职业。基于以上几点认识,我认为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将会在未来十年内得到较快的发展,图书馆学专业人才缺口也会越来越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将面临着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近四五年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专业的“进口”(招生)状况一直不太好,但“出口”(就业)态势已经明显好转,笔者认为,这就是图书馆事业已经走出低谷、正在趋向繁荣的一个先兆。而图书馆学硕士、博士的培养制度,更是图书馆学教育的一种提升与进步。

二、图书馆学专业课程与图书馆员的职业竞争力

目前各教育机构开设的图书馆学核心课程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识陈旧、与实践脱节、忽视专业技能培养等问题,改革刻不容缓。改革的方向,一是增强课程内容的新颖性,及时将国内外图书馆学学科发展和图书馆实践领域发展最新的、最前沿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吸纳到教学内容中去;二是强化课程内容的实用性,特别注重技术与方法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理论类课程,既要考虑课程的理论深度和学术内涵,同时又必须联系生动鲜活的图书馆实践,能够解释、解决和指导图书馆实践的发展。图书馆学教育不仅要传授图书馆学专业知识,而且要传播图书馆职业精神。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职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职业充满自信心和自豪感,才会有很强的职业竞争力。因此,图书馆学教育不仅要传授图书馆学专业知识,而且,要把以树立人文精神为核心的图书馆职业价值观渗透到图书馆学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出既有系统、扎实的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又有高尚的图书馆职业精神,真正具有职业竞争力的图书馆员。

从理论上讲,图书馆核心职业的变迁与图书馆学的发展休戚相关,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应该是为图书馆核心职业培养合格馆员。纵观近百年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及图书馆核心职业的变迁,我们发现:以分类编目为核心职业的第一代和以文献检索为核心职业的第二代时期,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与图书馆核心职业发展方向基本一致。但是,近年来,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发展方向对图书馆核心职业变迁呈偏离趋向。实践中,以社会交流为核心职业的趋势正在加强。然而,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发展方向并未与其一路同行,而是朝着不同方向分道扬镳,它选择了知识管理(或信息管理)。“高涨的事业,低落的教育”就是对这种理论与实践相偏离的最好注解。发生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与图书馆核心职业偏离,是缘自对上世纪末以来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出现招生难、就业难原因的误判。其实,产生这种教育困境的原因相当复杂,根本的是社会因素,而不在图书馆学专业本身。因此,现在这种“去图书馆化”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必将误入歧途。

图书馆学是一门与实践联系密切的学科,图书馆学教育则是有明确职业导向的专门教育,图书馆学教育领域与图书馆实践领域应该加强联系与沟通。图书馆学教育要关注图书馆职业对人才的需求,倾听来自图书馆实践领域的呼声。图书馆管理者,则要了解图书馆学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图书馆实践领域应该为图书馆学专业的毕业生敞开大门,为他们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自己,成为图书馆职业队伍中的生力军提供坚实宽广的平台。因此,图书馆专业教育与图书馆实践相结合培育图书馆人才。

参考文献:

[1]傅敏等.图书馆人才需求与图书馆学教育[J].图书情报工作,2003(3):8-9.

图书专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图书馆学;计算机技术;培养目标;专业英语教材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131-03

一、图书馆学专业英语教材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交流日益广泛,这样的局面不仅体现在经济上,更体现在文化的交流上。所以国际间图书馆专业的交流不可避免会影响到中国图书馆专业的发展,中国图书馆专业若是能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更离不开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每年,国际图书馆国际协会联合会都会举办年会,讨论当今图书馆专业的发展趋势,分析图书馆专业所面临的紧迫的问题。中国的图书馆专业发展也是相当迅速的,这也促使中国图书馆专业的教材的编排要跟上该专业本身的快速发展。

当前,我国的图书馆专业已经具备了硕士与博士学位的良好的发展局面。图书馆学在教材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国正式出版了3套图书馆学专业教材。1)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图书馆学系列共9种;2)武汉大学出版社的《高等学校图书馆核心教材》;3)科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信息管理系列》。这3套教材,及时反映了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的发展和变化,充分吸收了国内外图书馆学研究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图书馆学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但是图书馆专业英语教材的编订似乎有些滞后。目前,基础英语教学得到了高校大学英语教师的广泛重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要求便是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虽然高校中大部分学生已经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的测试,但是在面对更与国际接轨的专业英语时显得力不从心。对于图书馆专业的学生来说,想要真正接触到国际图书馆专业发展的新动向,需要一本有力的教材,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适应本专业学生学习的需求。

二、图书馆学专业的发展

1.培养目标的英语化倾向

中国教育部即原国家教育委员会,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制定并且曾经三次修订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87年第一次修订了该目录,修订后的专业数量减少了629种。当时图书馆信息档案学类归属于历史学,图书馆学只是一门三级学科。1993年后第二次修订后,专业数量为504种。修订后的专业目录将图书馆学专业与情报档案管理列为一级学科。第三次修订目录于1998年颁布实施,本科专业目录的学科门类达到11个,专业类71个,专业种数由504种调减到249种。图书馆学与情报学分离成为单独的一个学科门类。虽然在三次修订后图书馆学专业经历了不同的划分,但是这主要体现了该学科在当时体现的发展趋势。从其培养目标上看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图书馆学科与工作实践的创新意识,培养研究能力与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如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的图书馆专业在研究生的培养上提出了具体的培养目标。它要求除了要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外,更为重要的是要求本专业的研究生能够掌握一门外语,并能够运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图书馆专业的文献资料。从这一具体的目标来看,图书馆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更应该注重专业英语教学,同时这样的培养目标对专业的英语教材提出了更为现实的要求,以满足图书馆学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2.计算机技术与图书馆学专业的结合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数字化这样类似的话题也逐渐被人们所熟识。计算机在技术上为图书馆专业的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所以图书馆专业的发展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众多的平行线。它的发展与计算机技术乃至社会的发展都是分不开的。在中国的高校中,基本上都开设有图书馆专业。其开设的课程除了有关图书馆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外,还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与计算机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这样课程的安排与设计完全体现出了图书馆专业发展的趋势,更有助于培养当前社会急需要的技术性、知识性人才。

众所周知,计算机技术(Internet)这一专有名词来源于美国这个说英语的国家,并逐渐向全世界开放。之后计算机技术的网络时代实现了它的第二次飞跃,并逐渐彰显它在通信与资料检索等方面的能力。在1994年,中国开始连入了互联网,到了2010年后中国的网民达到了三亿。对于图书馆学专业的研究人员来说,是否能准确理解国外图书馆专业所采用的新技术与该学科最先进的知识体系直接关系中国图书馆学专业与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可见专业英语的熟练掌握与运用对于该门学科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3.教育体系的“宽口径”培养

图书馆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它总是要与社会改革与教育改革的进程同步前进的。现在各高等院校建立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在教育思想上正在进行“淡化专业,宽口径培养”的变革,图书馆学教育改革也要顺应这种形势,按照目前大学教育体制的发展,不建立大的学院又会限制学科的发展,所以图书馆学教学单位体制的改革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在教学内容上,图书馆学也要按照“淡化专业,宽口径培养”的现代教育思想组织教学内容、建立教学目标。

4.图书馆学专业英语为必修课

目前高校的课程主要分为两类:必修课和选修课。无论是大学英语,也就是通常观念中的基础英语,还是图书馆专业英语在高校的教学体制中均为必修课。这样的一个教学体制非常明确地提醒教师与学生英语对于该专业发展的必要性。中国各大图书馆文献中外文的数量日益增加,采编,分类等需要具备娴熟的英语知识的人才。如若缺失了这一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能,就无法胜任外文文献资料的整理工作。

三、图书馆学专业英语教材编排的注意事项

1.注重专业培养目标,具有专业特色

图书馆专业英语教材的编排应该以图书馆专业培养目标为指导思想,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最终培养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同时要具备专业特色。每一门学科的专业英语都应当具备自己的专业特色,图书馆学专业英语教材应具备图书馆学的独有专业特色。笔者认为这一特色应定位为:以图书馆学基本知识为基础,以图书馆学专业术语为主体,以面向图书馆学专业学生为对象,具有新颖性、实践性的可读教材。

2.内容全面,安排合理且与时俱进

教材安排的合理性要求能适应学生的英语水平。如上所述,高校的在校学生虽然绝大部分能通过国家的英语四级与六级测试,但是大学英语的基础教学在改革后较为侧重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同时为了部级英语考试的过关率,英语的应试教育也存在。这就导致了很大一部分学生在面对专业的英语教材时一再抱怨基础英语教学的缺陷。可见优越的基础英语的背后隐藏着专业英语的不足。所以,为了更便于学生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图书馆学专业英语教材的编排应该规范、简练,特别是对部分重要的专业词汇详加注释,对课文中的重点与难点给予详细的解释说明。此外部分学生在基础英语学习期间逐渐失去了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应该选择语言流畅,内容生动的材料。

内容全面主要是指该教材需要涵盖图书馆专业的基础知识。自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目录修订以后,图书馆学与情报专业分离。但是从专业英语教材的编排上并没有完全体现这一重要的发展趋势。在1986年,张若衡编写、湖南省图书馆出版了《图书馆学专业英语》教材。2009年华薇娜主编,南京大学出版了《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英语/21世纪人文社科学专业英语系列教材》,该本教材总共分为十个章节,内容涵盖了图书馆的历史、分类、工作流程,信息处理、信息获取与记录、信息组织与检索、信息系统的管理,并附有国外图书学情报学网络资源概览,及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著作推荐。这本教材涉及了图书馆学与情报学两个相互交叉统一的学科,内容上更加全面丰富。

图书馆学专业的发展是需要与国际上图书馆学的发展齐头并进的。这样的趋势体现在图书馆学教材体系的一致性,并增加图书馆学在发展国际上的最先进的研究成果,当然其中应该涵盖与该专业相关的交叉学科的专业知识。所以专业英语教材的编排不仅需要安排合理,在内容上更应该体现新颖与时代性。笔者提出具体几点建议。1)图书馆的发展经历了传统图书馆、现代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不言而喻,其中数字图书馆是当前的热点话题,这需要单独章节介绍,以便让学生了解数字图书馆的概况,应用和发展趋势。2)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所以专业英语教材必然会涉及计算机技术在业务流程中的作用。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需要着重介绍的。3)连续出版物知识是专业英语教材必不可少的。各章节后适当安排对话,设置词汇表,最后设置总词汇表(包括图书馆专业词汇和计算机专业词汇)、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大类简表)等。

高质量的教材能够有效保证教学质量,无论是对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还是增强专业知识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图书馆学专业的发展与时俱进,与国际上该专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掌握了国际上通用语言英语的运用能帮助了解该专业国际上的发展趋势。实用的图书馆学专业英语教材能够在图书馆学专业本身的发展中切实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韩冬梅,敬卿.论图书馆发展与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改革[J].图书馆论丛,200,(2).

[2]刘宏锦.图书馆学专业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6).

[3]刘标艳.我国高校图书馆学专业英语教材编写初探[J].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4).

图书专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 军校图书馆 人才培养 管理

随着全军军事训练网的建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军校图书馆正在经历着一场由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变的历史性根本变革。院校图书馆是院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地,是实施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支柱,那么,图书馆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呢?笔者认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取决于图书馆专业人才。笔者就专业人才培养和管理问题谈点认识,与同行商榷。

1.军校图书馆专业人才的要求

21世纪的军队院校图书馆将是一个电子信息资源网络化和藏书体系逐步电子化、数字化、集多种文献于一体化的信息资源系统,成为利用最新技术手段获取信息和机读载体信息源的独特的信息服务中心,这给图书馆的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常言道,“铁打的营房,流水的兵”。正常情况下,每年要有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转业到地方,又有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补充到图书馆队伍中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军校图书馆现役干部受编制名额的限制,一大批专业技术干部离开了工作多年的岗位,先后补充相当数量的非现役文职人员,这就是军校图书馆与地方院校图书馆的不同之处。所以,军校馆专业人才队伍在梯次衔接、专业配置、结构合理上,要有长远规划。这支队伍在层次结构、学科结构、职能结构和年龄结构等方面的比例要有比较合理的搭配,即既要有从事现代管理方面的人才,又要有用现代技术从事信息收集、加工、整理的专业人才;既要有年富力强的管理人才,又要有朝气蓬勃的青年专业人才。只有这样,军校图书馆专业人才队伍才能适应新世纪信息时代的需要,才不至于如遇有干部转业,造成人才梯次断档的现象。笔者认为,军校图书馆专业人才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1.1甘当无名英雄的思想素质

军校图书馆专业人员首先应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热爱图书馆事业,有积极进取、乐于奉献、治学严谨、谦虚谨慎、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思想。

1.2全面厚实的知识智能

图书馆工作人员不是以他们的工具迎来读者,而是以他们的渊博知识迎来读者。那么在新世纪信息时代,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知识包括军事信息结构,则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面对广大读者需要提供的知识领域,图书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广博的学科知识,能为读者提供所需的各类文献信息资源,能解答各类读者各门学科领域性的知识咨询,提供文献综述、信息分析等层次较高的信息服务,指导读者充分利用馆藏资源。

1.3开拓创新的工作能力

图书馆专业人员各方面的知识都是通过工作能力来体现的。只有通过能力,才能服务于具体业务工作,因此,图书馆专业人员应具备以下能力。

1.3.1信息搜集、加工、处理的能力。根据读者的需要,把握最新动态,勤动脑、勤思索、善于研究、分析新问题。在文献信息资源开发服务工作中,通过综合分析的专门研究来挖掘信息资源的各种价值,并对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加工,向读者经常不断地提供专题目录、信息研究报告、课题与方案论证等二、三次文献信息服务。

1.3.2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信息的表达是靠语言文字来体现的。图书馆有很多语言文字方面的信息,语言文字表达尤为重要。专业人员要将搜集、筛选、深加工后的信息准确地向用户传递,则必须要求文字表达精练、流畅。

1.3.3组织、协调能力。新世纪信息服务对图书馆人员来说更高、更深化,图书馆业务工作也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专业人员能够根据当前图书馆面临的新形势,紧密结合院校教学和部队训练的新情况,把任务落实到人头,形成组织严密、分工协作的集体行为。

1.3.4信息管理能力。信息管理主要包括管理信息的处理过程和管理整个系统和数据库资源两个方面,强调的是要充分运用技术的手段来实现信息有效管理。在信息资源管理中又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个要素(信息人员、技术、机器、机构等)进行合理组织与控制。因此,这也是一种集成化的管理手段。技术人员必须具备这种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读者。

2.目前军队院校图书馆专业人才队伍现状

目前军队院校图书馆专业人才队伍,从总体上看政治素质是好的,也有一定的业务水平。特别是近几年来,总参军训部通过不同的形式举行图书馆专业和计算机网络培训班,他们的现代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图书馆专业人员为我军院校图书馆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从新世纪信息时代的要求看,图书馆专业人员队伍与时代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队伍的总体能力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2.1队伍结构层次失调

从军校图书馆调查情况看,高学历、高职称的图书馆专业人员比例偏低,大部分为中、初级职称。有一部分同志水平达到了高级职称的水平,但由于名额受限,很难被评为高级职称,队伍结构不够合理。21世纪,军校图书馆随着院校教学深化和部队训练的不断改革,图书馆应有30%以上的高级职称专业人才作为业务工作的带头人,60%的大批中级职称专业人员作为业务骨干,一小部分初级职称作为辅助人员,形成较合理的专业队伍结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

2.2现代专业人才缺乏

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不仅将图书馆馆藏的文献载体发生变化,而且影响着图书馆传统业务工作程序和技术的变革,图书馆大部分人员中仍然习惯于传统的管理和陈旧的服务方式,而对现代管理知识、电子计算机和光盘技术、网络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应用方面了解不多,多数人成了新技术的文盲。为此,工作需求与人才供需矛盾还比较严重。所以,应尽快在图书馆管理专业人员中,更深层次地普及计算机等现代新技术知识的学习和培训。除此之外,计算机专业和图书馆专业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员偏少,经调查得知,有很多馆近三年内招聘非现役文职人员5―15名不等,其中计算机和图书馆专业的也只有一至两名,30%的馆招聘的文员中100%是非图书馆专业,所以,现有的计算机专业和图书馆学专业的同志就成了“宝中之宝”,他们工作离不了,进修深造走不了,久而久之必然造成知识老化,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3.培养新世纪军校图书馆专业人才对策

近几年来,虽然总参军训部通过不同形式,分批分期培训过专业技术骨干和馆长,但参加人员还是只占少数,面对目前的形势和图书馆人员素质,还是有一定差距。图书馆专业人员只靠现有的知识来完成新世纪赋予的任务是远远不够的。在目前,大批淘汰低素质人员或大批引进高新技术人员都是不现实的,笔者认为,要高度重视,并尽快地加强图书馆中、青年在职专业人员的培养教育。

3.1军校图书馆专业人才教育内容

3.1.1科学管理知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不仅要靠先进的技术,而且必须依靠科学管理。科学管理出效益、出人才、出成果,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军校图书馆大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大多数都没学过管理,加之平时重技术轻管理,因此图书馆专业人员必须加强对现代化管理科学理论和管理技术知识的学习,尤其要加强管理者――军校图书馆馆长和各业务部门主任(组长)科学管理知识的培训。

3.1.2专业理论知识。军校图书馆专业人员中,占很大的比例来源于不同的行业,对图书馆专业理论知识缺乏系统的学习,往往是在干中学、学中干,在工作中逐步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理论。实践证明,他们理论基础根底较薄,所以,对军校图书馆专业人员专业理论知识补充和更新,使其及时了解和跟踪国内外图书馆学情报学的最新发展,吸收和掌握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领域的新理论、新概念、新方法尤为重要,也就成了当务之急。

3.1.3情报处理技术。军校图书馆专业人员必须掌握先进情报处理技术和方法,通常包括情报信息加工、情报信息服务、用户的研究和了解,以及计算机在情报处理方面的应用,计算机数据库及其使用,网络技术、远程通信技术等。

3.2军校图书馆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

军校图书馆专业人员的年龄、学历、职称、知识结构千差万别,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专业人员的教育方式也多种多样,因此,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因人制宜、因地制宜。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3.2.1学历、学位教育。军校图书馆每年将需要接受学历、学位正规教育的干部名单、专业、院校等情况及时上报学院干部部门,争取到指标后,将其分期分批安排到地方高校培养接受教育。考虑到军队院校图书馆人员编制较少和文献资源服务保障等因素,每年到高校学习的数量以一至两人为宜。

3.2.2在岗培训。军队院校图书馆应根据工作情况需要,集中时间、集中人员、集中内容,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这样时间短而见效快。

3.2.3参加军队和地方学术机构举办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图书馆领导要与军队院校协作中心图书情报协作联系会和军队院校所在地的省市图书馆学会保持联系,了解和掌握办班信息,及时选送馆内有关人员参加培训班。

3.2.4参加学术交流会。学术交流会是专业人员交流学术思想、科研成果的好场所,也是图书馆专业人员获取最新信息的好机会,只要条件允许,图书馆专业人员就应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学习借鉴别人之长,补己之短。

参考文献:

[1]张萍.吉林省基层公共图书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图书馆学研究,2008,(11).

[2]刘明一.关于高校图书馆人才培养和服务理念的定位思考.现代企业教育,2008,(12).

图书专业论文范文6

公共管理学的前身是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公共行政学。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全球化、信息化以及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西方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涉及到公共管理的学科基础、研究视野、理论主题、学科框架、知识体系、学科分支等多方面,出现了大量的新的理论成就。公共管理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呢?也就是说,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目前,该领域的学者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是将公共管理学坚定地等同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而公共行政是指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二是把公共管理学看作是公共行政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关于公共行政的项目设计、组织机构化、政策和管理计划,经由预算系统的资源配置、财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评估和审计的应用方法论方面的总的看法。而目前国内外更多的学者则持第三种看法,即把公共管理学看作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和政策分析的新途径、新范式或新的学科框架。厦门大学陈振明教授认为,公共管理学研究作为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组织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研究公共管理活动的过程及其环节(如组织、决策、沟通、协调、监控、评估等);研究如何5应用人类所创造的各种科学知识及方法来解决公共事务的管理问题,以促进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

2公共管理学与图书馆学的关系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种信息机构迅速崛起,互联网的便捷性和丰富性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图书馆已经不再是唯一的提供信息的场所。现代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正面临着社会的变革,充满了机遇与挑战,既然公共图书馆属于公共事务,而公共管理的核心要素是管理好关乎国计民生的公共事务,那么,可以这么说,公共图书馆有条件并且有必要与公共管理学相结合。将公共管理学的某些理论运用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中,不仅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并且能增加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形象。

3公共管理学对图书馆理论的影响

近十年来,国内已经有一些学者和图书馆实践者自觉学习和运用公共管理学理论,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比如,杨小玲,肖希明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依托,研究了“新公共管理与图书馆管理”的基本问题,提出新公共管理对转变图书馆管理理念、定位图书馆管理职能、调整图书馆管理方法和提升图书馆管理效能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介绍了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图书馆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比如:在图书馆管理中,必须合理处理分权与控制之间的关系,优化组织结构、保障图书馆控制、协调部门间的沟通,避免产生新公共管理理论在政府改革中出现的机制裂化问题。比如: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组织,首先推崇的是图书馆的公益性,所以应该对新公共管理中对经济价值的过分强调,忽视公平和正义这一缺陷进行批判的借鉴。刘海新运用公共治理理论探讨了“图书馆治理研究”的基本问题,认为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我国图书馆界将完成从单一主体管理模式向多主体共同治理模式的转变”。宋晓蓉也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探讨了图书馆管理的新理论与新方法,提出适当分权,改善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变“纵向管理为横向型、矩阵式管理”,引入企业管理理念和市场经济观念,并重视人才的培养。笔者以为,公共管理理论可以影响到图书馆事业管理,而且完全可以影响到图书馆事业顶层制度设计(包括图书馆立法)、图书馆组织行为、服务规范和服务标准的制定、图书馆事业发展与政府等各种社会关系的调整、图书馆绩效考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方面。不仅可以影响到这些图书馆专门领域的实践,而且也应该可以影响到图书馆专门领域的理论研究。比如,在全国政协第十二届二次会议上某专家对记者提出“图书馆、博物馆无条件开放是条歧路”。下文即以此为例进行简要分析。首先,某专家通过记者公开传播的这个观点,是一个不科学、不正确的说法,文化部、财政部在2012年《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的原文是“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公共空间设施场地的免费开放,二是指与其职能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健全并免费向群众提供”,是“基本服务健全并免费服务”,而非“无条件开放”。其次,国家相关行政部门正是在履行自身处理公共事务的职责,结合中国目前综合国力、公民阅读需求对美术馆、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站)行为进行治理,制定符合现代社会公平理念和图书馆本质理念的免费开放政策,调整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关系,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第三,“三馆一站”免费开放,从公共政策层面确定了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物品属性(目前条件下还属于准公共物品状态),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从这一点来看,公共图书馆免费向社会开放是正确的,旨在保障所有公民都公平使用公共图书馆资源的基本文化权利,满足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物品属性。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杭州图书馆允许拾荒者入馆阅读(实际上国内大部分公共图书馆都是这样做的)的行为和理念。再比如近年来的热点话题之一是高校图书馆是否应该免费向社会开放,在这一问题上无非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应该免费开放,支持这种观点的人将高校图书馆当作了公共物品,认为应该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所以必须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第二种观点是不应该免费开放,持这种观点的人普遍认为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责是服务本校教师及学生,主要任务是支持本校科研与教学工作,不应该和公共图书馆一样,免费开放;第三观点是持中立态度,认为高校图书馆可以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但是需要建立一种严格的准入制度,以此既能区别于公共图书馆,又能更好地服务周边群众。这里面,同样有着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做支撑,比如公共物品理论,比如公共财政理论,所以说上述问题究其根本原因也是公共管理学问题,主要是政府投入不足,导致社会资源分配不均,所以才有人提出高校图书馆免费开放的问题。

4公共管理学对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与拓展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与上一个问题紧密相关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本身就是应该结合图书馆实践需求培养适用人才。尽管在国家现行普通高校本科和硕士专业目录中公共管理和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属于两个平行的一级学科,但既然公共管理学已经影响到了图书馆事业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两个层面,那么,公共管理学同样可以影响到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培养层面,拓展图书馆学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

4.1人才培养目标层面

无论是本科阶段还是研究生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上都是从知识学习、专业技能掌握及适于工作领域等几个方面去设计。过去,由于专业研究思路过窄,以上几个内容基本都仅仅从图书馆(顶多扩大到信息服务机构)角度进行设计。既然我们已经很大程度上接受了公共管理学的影响,我们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就要适当扩大,比如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方面就需要增加公共管理学的内容,专业技能方面也需要增加社会工作的能力要求,而在适于工作的领域,也可以适当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他部门。除了上面所说的几个方面,在学生的专业人才职业素养方面,应该更多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责任感。

4.2课程体系层面

除了中国大陆特有的公共课程以外,在学院平台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我们都可以添加适当的公共管理学及其相关的课程内容,比如“公共管理导论“”公共财政学“”社会调查方法”等。添加这些公共管理学的相关课程内容,旨在增加图书馆学专业学生的竞争力和思维灵活性,以图书馆学课程体系为基础,适当地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设计图书馆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至少能使图书馆学更好地与公共管理这一实用性理论相结合,突出公共管理学对图书馆学的影响,在以后灵活地将公共管理学和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应运到工作实践中,这也是突破狭窄的专业性的限制,开拓视野的一种教育改革方式。

4.3课程教学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