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对发扬民族文化的意义

语文教材对发扬民族文化的意义

从微观上来言,地方优秀文化滋养着生活在相关时期的人们,无形地指导着人们向真、善、美等方面靠拢,从而为最终实现向善的无限靠近而努力。许许多多的优秀地方文化是组成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这个大生命个体中的一个个细胞。校本语文教材就是各个地区和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在语文教学中加入传承优秀文化的内容,包括地方传统优秀文化。以百色市的右江河谷为例,右江河谷有悠久的古文明。主要分为考古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及自然景观等类型[2],其中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民族历史文化是:以“百色手斧”和平果甘桑石刻文为代表的骆越古人类文化;田阳敢壮山布洛陀文化;平果壮族嘹歌文化;壮剧文化、百色起义及革命根据地建设的红色文化,等等。

语文教学包含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它的人文性的一面其实说白了就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过是通过语文教学这个载体实现而已。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因此,语文教学对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校本教材的编写中注意汲取本地优秀传统文化,就显得很必要。这是一个传承多元民族文化的必要途径。

例如布洛陀文化就有与主流价值观一致的文化精髓。布洛陀的发现源自在田阳等地发现的由麽公在祭祀场合吟唱的《麽经布洛陀》经书,《麽经布洛陀》经书中的每段开头“三界三王置,四界四王造”,“三王”即雷部落、鸟部落和蛟部落,布洛陀是鸟部落的首领,商代中前期,鸟部落联盟上升为骆越方国。专家认定布洛陀是珠江流域原始民族共同体即西瓯骆越民族的始祖神,与炎帝、黄帝、蚩尤都是部落首领。布洛陀是一个无所不能、开天辟地、创造万物的伟大天神。2006年6月,国务院把布洛陀文化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壮学专家潘其旭教授认为:布洛陀文化是壮族及其先民崇奉布洛陀为创世神、始祖神、宗教神和道德神,并遵从旨意调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性的观念体系。中央民族大学梁庭望教授将布洛陀文化精神概括为“开天辟地、创造万物、安排秩序、排忧解难”十六个字[3],其核心是创造和创新。

长期以来,每年清明节及旧历三月初三,田阳敢壮山都有民间自发举行的祭祀布洛陀的盛大活动,田阳县周边县(区)及南宁市隆安、马山等县和河池市的巴马、凤山、东兰等县成千上万群众自发结队来到敢壮山,朝拜布洛陀,并发展成为桂西地区规模最大的歌圩。这里孕育了布洛陀创世史诗,是布洛陀文化的摇篮和传承布洛陀创世史诗、传播布洛陀文化的场所。在这里形成了由宗教信仰、口承文学、民俗活动等多种内容组成的独具特色的布洛陀文化。布洛陀文化是1800万壮族人民和其他壮侗语系民族文化的根。近年的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就有来自泰国、越南、印度等东南亚国家及国内的云南、广东、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的30万多名民众参加了祭祀活动,壮侗语系同根同源的布依族、水族、黎族、侗族、傣族、仫佬族、仡佬族、壮族等八个民族民众共同祭拜始祖布洛陀。奉祭品,着祭服,唱祭歌,吹响唢呐和铜鼓,万人朝拜,场面蔚为壮观。布洛陀文化是壮侗语系民族的根,布洛陀文化进入中小学校本语文教材可以使壮侗语民族的优秀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再如平果嘹歌文化,嘹歌是壮族的劳动人民世世代代创作的杰作,它由《三月歌》、《日歌》、《行路歌》、《贼歌》、《房屋歌》五部传统的长歌发展到今天的《长歌集》(4814首19256行)、《散歌集》(4302首17208行)、《恋歌集》(4942首19768行)、《新歌集》(4832首19328行)和《客歌集》(4712首18848行),如此浩如烟海,堪称是中国民歌之最,被专家们誉为壮族的“百科全书”[4],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5]。它的内容非常丰富,博大精深,自然界的草木万物、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以嘹歌的形式来表达或抒情。嘹歌主要是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及追求爱情、婚姻、美好生活的愿望。壮族是善歌的民族,传承和弘扬嘹歌文化可以彰显壮族的特色。

把当地民族文化汲取进校本教材,在中小学实施语文教育,可以提升民众对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百色右江河谷地区是壮族文化、语言保持最完好的一个地区之一,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若百色右江河谷地区具有壮族文化特色的古建筑、服饰、语言等消失,文化儒化、社会化机制丧失,民族记忆遗失,后果不容忽视,这将会造成与东盟各壮侗语系国家的文化交流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与东盟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作为同源民族,壮族文化在东盟各国的影响与日俱增,共同的祖先信仰、共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这些追求和谐、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等共同的价值观可以增强文化的软实力,更好地促进右江河谷地区及东盟各国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所以唤起广大壮族同胞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和文化自信就显得刻不容缓。一个民族的消失始于民族记忆的遗失和民族自信心的沦丧。在语文教材的编写和语文教育中实施民族文化教育,对弘扬壮民族精神、提升文化自觉和自信;对民族文化的开发、保护、传承和发展;对丰富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创新意义。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现代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这段话很精辟地说明了人文精神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教育,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良好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凡的意义。

作者:李志强 单位:百色学院 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