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行企校文化融合模式与途径

高职教育行企校文化融合模式与途径

摘要:对于培养一线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行企校”文化融合尤为重要。高职校园文化只有科学地吸收借鉴行业、企业优秀文化,才能造就独特的高职校园人才,发挥教书育人、文化先行的作用,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目标。因此,需要通过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日积月累熏陶,使高职文化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培养职业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高职教育;行业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融合途径

一、“行企校”文化的相关认识

行业文化是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工业精神、经营理念、价值观、行业制度、行为模式等要素构成,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广义上,行业文化包括先进的工作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服务理念、生产方式、管理方式、行为规范、行业法律法规等要素。狭义上,包括质量第一、服务至上、时间管理、团结合作、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职业素养。其通过物化形式(品牌、形象、标识等)和精神(制度、文化宣传等)的形式进行传播和扩散,对规范行业企业健康有序发展起到引领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共同形成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特征,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原动力。它包括经营理念、经营目的、经营方针、价值观念、经营行为、社会责任、经营形象等。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核心是企业精神和价值观。如一汽大众的企业精神“学习、进取、合作、创新”,核心价值观“诚信创造价值,尊重成就共赢”,企业使命“造价值经典汽车,促人、车、社会和谐”,经营方针“市场导向、管理创新、质量至上、技术领先”。这样的文化,体现出这是一家发展后劲足、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共同形成和创立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与灵魂,是高职学校办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色氛围和文化标志,体现了学校师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精神状态等,能有效地促进师生知识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校园文化也属于社会文化的亚文化,表现形式主要为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同属于社会文化。但是三者的作用环境、影响对象、表现形式及目的不同。行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生产文化,影响的环境是市场和企业,作用的对象是企业人员或职工,通过激励、管理、约束、奖罚,为企业创造最大的利润,推动企业的发展,从而确保市场的良性循环。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影响的是学校,作用的对象是师生,通过文化熏陶、文化教育、文化塑造为企业或社会培养建设、服务人才,从而保证各行业的生产和健康发展。由此看来,虽然作用的时空和对象等因素有所不同,但是最终都是作用于为社会服务的人身上。因此,应通过科学合理的途径将行业、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发挥高职教育校园文化育人的作用。

二、“行企校”文化融合的模式

高职院校“行企校”文化融合,即将优秀的行业、企业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吸收质量理念、服务理念、时间理念、成本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合作意识、诚信意识等优秀的行业文化;借鉴“效率成就品牌,诚信铸就未来”“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树立安全观念,坚持安全生产”“质量是水,企业是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信誉至上,用户第一”等优秀的企业文化,结合高职办学方向和特色融入校园文化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作用,助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行企校”文化融合的途径

行业文化、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必须通过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四个方面,进行有效融合。建立真实的企业生产作业环境,设备布局规范,符合生产实际,实训基地、实训室符合生产线或车间实际;以产品生产制造流程进行仿真生产车间或工位设计,作业区域和设施安装、设备摆放布局合理,定位明确,作业区域安全线和设备摆放位置线标识清晰;制度、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安全管理规定制度上墙;安全管理、质量管理、环保管理、设备管理、工具耗材管理、成本管理等制作看板管理且随时更新;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建立环境卫生人人有责的管理制度,以确保良好的环境卫生。吸收先进行业、企业文化,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成本意识、效率意识、团队意识、纪律意识和创新意识渗透到高职院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中,使“行企校”精神文化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发挥育人作用。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学习行业企业优秀文化,熟悉行业企业职业能力标准,提高业务水平。鼓励企业高级职称人员到校兼职授课,双向互动教学,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水平。制定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培训计划,提高师资队伍综合素质。通过加强教师队伍的精神文化培养,使教师先行具备行业企业所需的职业素养,并采取自上而下的教育方式塑造学生“职业”形象。同时,高职院校可结合自身优势,针对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协调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助于实现学生与“职业人”的零过渡。邀请企业人员进校开展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或短期实践,增加学生与企业的互动,多维度了解企业的运营、管理、工作,让学生多方位地了解企业文化、用人需求等,更早地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和进行职业规划。融合现代行业、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建设校园制度文化,规范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行为。建立顺应行业企业发展的校企合作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行业、企业、学校三方的积极性,建立长效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实现企业为学校提供设备、师资的支持,学校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闭环。结合企业岗位技能标准和职业素质标准制定一系列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场地设备使用管理制度。借鉴企业管理模式,制定考勤制度、场地设备日常管理制度、实训设备安全使用操作规范、实训实习课程管理制度、实训教学管理制度等多项规章制度,培养职业素养。制定实训室设备维护管理规定、实训设备使用记录、危险品管理使用制度、废品处理制度,规范学生责任意识、成本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环保意识。将行业、企业规范的行为及职业素养融入教学环节和日常管理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通过礼仪基础、沟通技巧、创新创业实训、大学生综合实践等课程,培养职业素养。通过专业课程标准对接岗位职业技能标准,将爱岗敬业、求真务实等行为文化融入学习过程。通过班级管理、宿舍管理、教学场地、设备的日常管理等规范学生的“职业”行为。通过教师身份与企业师傅对接、学生身份与企业员工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对接、考核标准与企业考核对接,实现“行企校”行为文化融合,顺利完成学生“职业人”角色的转变。

四、“行企校”文化融合的保障措施

高职院校“行企校”文化融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建立“行企校”文化融合发展规划,制定短期及中长期目标及相应的建设方案,明确融合的原则、模式。同时,为确保文化融合工作顺利开展,必须成立建设工作小组,设领导和成员,明确责任。投入专项建设经费,确保工作扎实推进。对积极参与推进文化融合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优评先的奖励,鼓励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文化融合。签订校企合作合同,制定文化融合机制,提高校企双方文化融合实效。建立质量保障体系诊断与改进机制,阶段性对融合效果进行质量诊断,针对不良效果进行调整,随时监控和改进文化融合的质量与效果。文化育人处于育人结构的顶层,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才能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的优势,服务好社会,服务好市场,提高企业的用人满意度和就职者的就业满意度。因此,对于培养一线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行企校”文化融合尤为重要,高职校园文化只有科学地吸收借鉴行业、企业优秀文化,才能形成独特的高职校园文化,发挥教书育人,文化先行的作用,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目标。

作者:莫舒玥 张超 雷艺 单位: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