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言文学习初探

中学文言文学习初探

一、注重积累

1.读准字音、辨析词义

(1)历史的长河中,一些字的读音及意义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阅读时值得注意。如《陈涉世家》里“陈胜王”中“王”读“wang”(去声),称王的意思“;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中“乘”读“sheng”(去声),四马拉的一辆车的意思“,骑”读“ji”(去声),一人一马的意思。唐代王维的诗《鹿柴》中“柴”读“zhai”,是寨子之意。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高处不胜寒”的“胜”读“sheng”(阴平),承受之意《;浪淘沙•赤壁怀古》中“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华”读“hua”(阴平),花白之意。

(2)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常用的虚词有:之、乎、者、也、矣、焉、哉等。注意辨析一词多义。初中教材文言文中“安”字: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哪里,怎么)。“具”字:故人具鸡黍(准备);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具备);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同“俱”,都);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再如“名”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指出);名之者谁(命名,起名字);卷卷有爷名(名字)。词的活用、通假字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在长期的积累中,一些字词理解上的障碍都会迎刃而解。

2.掌握文言文常见的句式特征

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注意古人意思表达、语法等方面和今人的差别。

(1)判断句。常有这些句式特征:……者也;……者……也;……也。有时用“为”或借助副词“乃、则、诚”等来表示判断语气。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陈胜者,阳夏人也;和氏璧,天下所供传宝也;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倒装句。常有这些句式特征:主谓倒装句;如: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宾语前置局;如:何陋之有?(有何陋?)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也)定语后置句;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状语后置句;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与之乘,于长勺战)

(3)省略句。主要是省略主语或宾语的情况。如《桃花源记》中(村人)见渔人,(村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还家,(村人)设酒杀鸡作食。学生可以通过各环节的学习、积累,储备“知识库”,形成系统;可以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把握文章大意,乃至突破文字的外壳,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与古人灵魂的碰撞。

二、丰富阅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进入作品的最有效途径,是整体理解作品的必要前提。文言文用词精当、意蕴丰富,值得慢慢咀嚼品味。学习者通过反复诵读,听其言、入其境、品其味、动其情,走入古人的心灵,去感受他们的博大胸怀和非凡智慧。这样,有助于学习者认识社会,思考人生、陶冶情操。《初中语文课文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丰富阅读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必由之路。读诗使人聪慧;读史使人明智《;四书五经》对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文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更应该扩大听闻,潜心阅读,传承弘扬。

三、摸索规律

学习文言文,一定要掌握技巧,摸索规律,切勿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1)归纳法。学习中要善于比较、归纳。比如一词多义、词的活用、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古今异义词等,我们可以细加甄别,通过辨析掌握其意义及用法,印象更为深刻;常见文言句式有哪些,有何特征,这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2)推衍法。当然,阅读中免不了词句理解上的障碍,可以借助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或上下文的联系,来推衍词义,把握句子大意。

(3)联系法。而对于领会文章要义及作者思想情感,除了从作品本身去挖掘和感悟外,不妨去参照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和该作者的其他作品,更深入地洞悉作品的文化及思想内涵。

(4)入境法。从作品中来,到作品中去,神随境迁,以完成与作者心灵的照会。总之,文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意义及价值不言而喻,我们唯有不断学习和探索,才能将其传承弘扬。

作者:张秋霞 单位:四川省西充县仙林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