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经营范例

文化产业经营

文化产业经营范文1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尤其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战略任务。提出的“文化生产力”、“文化软实力”,提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特别提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其中,“文化软实力”、“文化生产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关键词,对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升了文化产业的作用和地位意义重大。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作为八项重点工作之一单列出来,充分强调了文化对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性,并强调“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发展,没有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不仅能够创造经济奇迹,也一定能够创造新的文化辉煌”。文化建设上升到新的战略高度。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了研究部署,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这是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件。全会尤其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高度和文化事业发展繁荣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了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的战略部署,为我国文化人才发展和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问题提出的背景   (一)国际背景   英国是第一个正式给创意产业进行定义的国家。1997年5月,英国首相布莱尔为振兴英国经济,提议并推动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这个小组于1998年和2001年分别两次研究报告,分析英国创意产业的现状并提出发展战略。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首次对创意产业下了定义,将创意产业界定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根据这个定义,英国将诸如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设计、流行设计与时尚、电影与录像带、休闲软件游戏、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与计算机服务、电视与广播等13个行业定义为创意产业;美国、加拿大等国将版权产业作为创意产业的代名词;日本则将创意产业定义为感性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从近10年的经验来看,各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无不得力于各国创意人才的教育与培养。仅以游戏产业为例,到2003年,美国设有游戏专业的大学(学院)有540所,日本有200所大学设有游戏(开发、设计、管理、运营)专业,韩国有288所大学或学院设有相关专业,其中政府指定赞助的大学及研究院游戏专业就有106个。在韩国1999-2000遇到第二次经济危机时,正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拯救了韩国经济,而其游戏业在短短几年中之所以获得高速发展,与其丰富的人力资源的强大支持分不开。   (二)国内背景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中国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将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和经营性的文化产业区分开来。2006年以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结束和《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为标志,开始了我国文化发展的新时期。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可以看做是“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的一个延续和升华。《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明确了文化产业振兴的发展框架,标志着文化产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2010年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文化产业发展确立了目标。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特别依赖于人力资源的现代知识产业,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有价值的创意,更离不开能够将文化、艺术、技术、市场融为一体的复合型创意人才,拥有大量的各类创意人才,是夺取创意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决胜因素。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研究极为落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机制远远落后于现实需要。高端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缺乏直接导致我国原创产品在选题创意、形象造型、故事内容、技术手段等方面很难与日本、韩国相抗衡,使得中国的动漫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打造出民族优秀品牌。   二、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概念及内涵的辨析   (一)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1.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指那些包含创作、生产、销售“内容”(具有知识产权属性的文化形态)的产业,一般通过著作权加以保护,并以商品或服务的形态出现。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2004年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据此,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提供文化产品(如图书、音像制品等)、文化传播服务(如广播电视、文艺表演、博物馆等)和文化休闲娱乐(如游览景区服务、室内娱乐活动、休闲健身娱乐活动等)的活动;还包括与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如工艺品等)的生产和销售活动。而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并非没有促进文化发展的活动,但不使用文化产业这一概念。美国使用版权产业,英国使用创意产业,日本使用内容产业。#p#分页标题#e#   2.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又叫创意工业、创造性产业、创意经济等。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它通常包括广告、建筑艺术、艺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品、时尚设计、电影与录像、交互式互动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电视和广播等等。此外,还包括旅游、博物馆和美术馆、遗产和体育等。   3.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传统文化产业为基础,以创新为核心,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在我国最具体的表现是将新的创意注入了传统文化之中,让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最先使用文化创意产业这个概念的是我国台湾。2002年他们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提出来,并制定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并将其描述为“源自于创意或文化积累,透过智慧财产的形式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提升之行业”。(张振鹏,王玲《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及发展问题探讨》《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06期)   (二)创意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   1.创意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意产业领域所需的艺术、技术、经营、管理等职业素质的人才。   2.创新型人才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像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   3.创业型人才就是在人才的基础上又具有创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特征的人。创业型人才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直接独立地开拓事业,将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创业者,叫创业人才;一类是在各自岗位上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能够独立工作的各类人才,叫创业型人才。显然,创业型人才与创业人才在外延上虽然不尽相同,但没有本质的区别。创业型人才一旦有机会独领风骚很容易成为创业人才。   三、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缺乏问题国家和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已意识到这一点,文化部于2004年4月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人才兴文”战略,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2005年4月文化部部长助理丁伟在国家文化产业人才培训示范基地揭幕仪式上大声疾呼:文化产业人才的匮乏已经影响到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强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的科研与教学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推进器和人才培养的最佳孵化器。一是要培养从事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人才,二是要培养具有文化创造力的创意性人才,三是要培养能把握市场经济规律、精通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人才。   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组织召开了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大会,先后出台了《关于吉林省重点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意见》、《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吉林省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下发《吉林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吉林省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分解》、《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意见》等文件,标志吉林省文化产业进入了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的新阶段。   吉林省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上,虽然一方面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与文化企业联合建设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运用高等教育和民间培训等方式,培养文化产业领域的领军人才、创意及创作专业人才和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通过推进用人制度改革,制定人才优惠政策,重奖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产业人才等多种途径,营造良好环境,让离开吉林的文化人才重回吉林,让优秀文化人才落户吉林。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在不断延伸文化创意产业链过程中,还缺乏文化创意产业策划、经营和管理人才等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创业型专业人才,存在总量不足、规模较小、基础薄弱、缺少规划等问题。   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还没有形成产业独立的人才自我培养机制和系统,人才来源还需要从传统产业转移过来,缺少体系内的自我造血功能。从吉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势看,现状不理想,产业不成熟导致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一些人才在流动中存有顾虑。从当前文化创意人才的分布状况看,大量的文化创意人才并不是在从事文化创意的专业机构中,很多专业人才还在一些传统产业的创意岗位上,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就需要有效吸引这些专业人才从传统产业中流动到专业的文化创意机构。文化创意产业内的人才流动市场化程度不高,低效的口碑相传和熟人介绍两种方式,让很多优秀人才不能人尽其用、人尽其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具体而言,一是数量少,也就是既懂文化艺术和掌握现代科技,又懂经营管理,抑或擅长项目策划、文化经纪、市场营销、资本运作的复合型人才少;尤其是具有丰富经验的高层次、高素质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二是专业化程度低,部分经营管理人员不熟悉相关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不了解文化产业的发展动态,不擅长把文化产品进行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经营;三是结构不合理,从事群众文化及部分新兴文化产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比例偏低;从事文化艺术研究等基础学科的文化从业人员数量过少;四是文化产业人才资源开发投入匮乏,高层次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不够,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投入不足。   理论研究给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以智力支持,教育机构奠定文化创意产业长远发展的人才基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乃至吉林省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以解决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创业型人才缺乏问题。#p#分页标题#e#   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策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人才建设摆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突出位置,强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求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2010年8月,文化部制定并颁布实施了《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其中,对我国的文化人才队伍进行了细化,即:文化党政人才队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文化艺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高技能文化人才队伍、文化科技人才队伍、文化外交人才队伍。   在第三届沪台民间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谢耘耕在其题为《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现状与对策》的演讲中指出:“应将创意型人才的培养列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鼓励高等院校、职业培训院校、社会培训机构与创意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接,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创意专业教育,有针对性地设立一些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专用学科,支持院校与创意企业联合建设创意产业人才实训基地,加快培育创意紧缺人才;并建立和完善包括创意人才认证、创意人力资源咨询和外包、创意人才推荐、创意人才培训等在内的创意人才专业服务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外事学院院长黄藤在《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3月11日第?06版)上建议:把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纳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阶段性专项支持国家稀缺人才———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立足现有高校资源,积极支持各高校根据市场需要创新开设文化产业类高教专业。重点扶持与文化产业实践结合紧密的民办高校承担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任务;文化只有在交汇碰撞中才更加富有活力,文化产业以其特殊的文化属性,更应该加强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合作;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实践性强,鼓励“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被列入国家发展战略,我国各高等院校积极开辟新专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专业增长速度极快,特别是动漫游戏等热门专业已经形成了相当可观的规模。从2004年起,教育部相继批准了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云南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开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据教育部统计,目前我国开办文化产业管理及其相关专业的高校已达到69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成为近年来高校新办专业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   培养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总体思路是:以高校培养为主体,已更新高校单一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为前提,以整合高校学科、专业、人才资源为条件,以建设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学科专业为平台,以开设创新、创意、创业教育课程及开展创意活动为载体,以文化创意企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为基地,以组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开发培训机构为补充,以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岗位综合职业能力的内化培养为目标,以具有文化创意的教师队伍为保障,构建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培养、培训、引进并重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多元化的培养体系。具体措施为:更新高校人才培养单一专业理念,拓宽人才培养视野,整合高校内与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相关的教育资源,把培养文化人才作为专业培养目标新的内涵;加强高校中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学科建设,设置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专业;培养具有文化创意的教师队伍;结合不同专业开设创新、创意、创业教育课程;建立校内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孵化器”,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推进产学研结合,创新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新模式。调动社会积极性,建立多元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机制,从不同层面培养文化人才,满足社会需求。

文化产业经营范文2

1广东茶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与现状分析

广东作为全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在茶产业发展过程中,茶文化在为茶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作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即将茶文化元素融入到茶叶包装设计与茶叶营销中,赋予了茶叶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伴随着茶文化与茶经济的相互作用日益明显,茶文化产业出现萌芽,以茶艺培训为主的一系列茶文化活动的定期开展,一大批茶文化企业相继成立,使茶文化逐渐从茶产业中分离开来,成为一门独立的新产业。广东茶文化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目前正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广东茶文化产业中茶文化旅游作为较早的茶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通过整合茶产地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将茶叶生产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为茶产地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广东茶叶生产以乌龙茶、红茶与绿茶三大茶类为主,地方特色鲜明,其中乌龙茶生产以潮州市凤凰县凤凰单丛为主,红茶生产则以英德为主要产区,绿茶主要分布在客家地区。主要茶叶品类与产量统计可见表1:广东茶叶近年来发展态势良好,种植面积与产量稳步增大,优质茗茶不断增多,2017年凤凰单丛茶与英德红茶被评为“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产品知名度经过近几年稳步发展逐渐得以提高。在三大茶叶产区以茶文化产业园的建设与茶文化旅游开发为主的茶文化产业发展形式已经得到有效开发,但茶文化产业在扶贫攻坚工作推进过程中尚未得到全方位开发应用。茶农在进行茶叶的初级加工过程中通过结合当地丰富特色的旅游资源,融合当地茶俗文化发展了丰富多样的茶文化产业。潮汕功夫茶文化、广州早茶文化的发展早已成为广东茶文化的两面旗帜,为广东茶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伴随着广东茶文化研究所的成立与联合国“国际茶日”的确立,茶文化产业发展在国际与国内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大环境促进下已进入增速阶段。广东茶文化依托其经济贸易的高活跃度,逐渐向全国传播,并走向世界。

2广东茶文化产业发展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在广东精准扶贫工作推进过程中,产业扶贫作为广大贫困户实现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旅游业与茶产业的深度融合成为了广东茶文化产业发展的典范。结合广东省丰富的茶产业资源和悠久的茶文化历史渊源,将茶文化产业的发展融入到精准扶贫工作中去,对实现“造血式扶贫”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譬如位于潮州市饶平县新塘镇西南面的顶厝村,既是历史悠久的革命老区,也是省定贫困村,该村占地总面积5.35km2,其中有山地478hm2,耕地41hm2总人口约2000人,种植茶叶面积100hm2。其中26户贫困户都有种植茶叶,茶叶产业作为顶厝村的主导产业,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茶叶作为该村第一经济作物,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顶厝村立足于当地悠久的产茶制茶历史,结合当地著名的刺竹坑红军洞与牛头契根据地等现有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开发,重点围绕茶旅融合产业发展战略,发展茶文化生态旅游。顶厝村还通过创办村集体企业,对新建设的规模化生态茶园基地通过全村集体企业进行科学管理;茶农定期参加单丛茶的科学繁育和优质种植技术培训班,学习高品质茶叶加工全流程,提高了茶农种植技术水平,茶叶质量得到明显提高,茶叶卖出了高价格。生态茶园基地以当地优越的自然环境与丰富的茶叶资源为基础,通过推行“茶叶+旅游”发展模式,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可在园区内体验采茶、制茶、品茶全过程,通过打造体验式经济来拓展当地茶产品的销售渠道,实现了产业经济价值,使造血式产业精准扶贫在推进落实脱贫工作中得以成功实践。

3广东茶文化产业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发展建议

现如今中国茶文化产业的经营还处于“粗放式经营”状态,产业具体表现形式也较为单一,以茶文化旅游单一发展模式为主,缺乏对茶文化产业的充分认知与深入开发,在通往精细化发展管理经营之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针对茶文化产业发展如何在精准扶贫中的成功应用,本文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3.1坚持“茶农+公司+基地”三者密切结合的发展模式。该发展模式下茶农的主要工作是对茶园茶树进行种植与管理,由扶贫人带领贫困人实现脱贫。公司可根据种植规模雇佣贫困户村民进行茶苗种植、茶树施肥、茶叶采摘等工作。公司成立的意义在于为贫困地区茶文化产业的投资与发展提供重要资金来源和科学管理方法,为茶农提供茶叶种植的技术指导,并定期组织茶农进行培训,不断改善茶农制茶水平,为当地茶叶质量检测、茶产业的整合与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提供综合服务。基地的建立是为茶文化产业发展打造文化旅游景点、建设茶文化生态园、创办茶文化旅游特色民宿等提供平台支撑。茶农、公司与基地三者的密切结合有利于贫困地区村民实现多渠道经济收入来源,最终实现永久脱贫。

3.2注重品牌化经营。贫困地区茶文化产业的开发应立足当地特色茶叶品种,打造属于当地的专属茶叶品牌。在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注重品牌化经营,通过商标注册、结合当地特色元素,将贫困地区的优美景色加入到茶叶包装设计中,融入当地特色旅游资源进行宣传片创作等措施在消费者中树立品牌形象。对于贫困地区知名度的提高,茶文化产业的可持续繁荣发展以及茶产品销售量的增加具有重要意义。

3.3创新发展延长茶产业链。贫困地区存在普遍创造力与创新性不足,但“茶农+公司+基地”发展模式下茶文化公司的成立能通过创新实践扶贫项目对贫困地区茶文化产品进行综合开发。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可通过不同产品表现形式进行多样化开发,深入挖掘茶产业相关生产活动背后的开发价值,以此推出富有创新创意的新产品实现产品多元化增收,让富有创意的产品经济价值充分得以挖掘,延长茶文化产业链,打造高附加值特色茶文化产品,融合当地地方特色进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开发,为游客与广大茶文化爱好者提供具有收藏、纪念与审美价值的优质文创产品,通过线下实体店与线上网店相结合来拓宽宣传销售渠道,鼓励支持当地村民通过互联网直播等销售形式为当地茶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持续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获取多渠道经济收入。

3.4加强茶文化产业精准扶贫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产业的发展关键影响因素在于人,茶文化产业的精细化成功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的培养,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到最终实现产业脱贫少不了以扶贫干部为核心的脱贫人士的努力。针对茶文化产业发展如何在精准扶贫中得以成功实践,优秀人才队伍建设是核心所在,应注重对高素质茶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为茶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提供创意思想来源。譬如可根据当前广东省不同贫困地区茶产业特色成立特色茶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为当地茶文化产业模式开发建设培养实干型人才,打造一支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人才培养应结合不同地区的产业基础制定个性化精准扶贫实施方案,以确保真正实现茶文化产业发展在精准扶贫中的成功应用。

4结语

文化产业经营范文3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现已成为推动我国农村发展的核心力量,并表现出广泛的社会适应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仍然存在着起步晚、规模小、农业市场机制不完善、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在充分认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供以下解决思路。

1.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加快建设专业化的农业生产基地,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产区,为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原料供给,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2.提高农民自身认识,加强农业产业化意识。

各地政府应组织农业产业化培训,让农民在思想上对产业化经营有一定认识,逐渐改变落后的观念,把农业真正作为一种产业来对待,以奠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想基础,这样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进一步发展。

3.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民组织化程度过低是制约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和服务机构要引导农民建立起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并由农民自发管理,实行民主决策制。同时鼓励有能力的农民和组织跨区域经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4.完善市场服务机制,改善农村经济融资环境。

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长期发展滞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不到有效的金融支持,要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金融需求问题,应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努力开拓融资渠道以扩大信贷资金的来源,同时政府加强统筹安排,保证划拨的支农资金切实到位。第二,加强农业产业化资本运营管理。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农业投资基金,采取并购等手段发展股份制企业或上市公司,以提高资本运营效率。第三,创建完善的农业金融体系。整合农村信用社,使之成为农民参与的金融实体;同时发挥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固有优势,加大其支农范围和力度。

5.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力,提高产业化的市场竞争力。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龙头企业起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有桥梁的作用,发展龙头企业成为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政府应引导集中各类资本,发展优质龙头企业,并加强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联系,带动农户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的经营过程中来。同时围绕地区的特色产业开展系列产品的研发,扩充产业链,促进农村区域化产业经营的长期稳定发展,实现农户、龙头企业与市场经济的联动发展。

二、小结与展望

文化产业经营范文4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经济条件;农民问题;共同富裕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要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就必须重视农业和农民的问题,本文将简述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内涵和特征,分析其与农民问题的关系和作用,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策略。

1农业产业化

1.1内涵和特征

1.1.1内涵。农业从产业化,即以经济利益为目的,将本地的核心产品通过内外市场形成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供销一条龙服务,借此推进农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其本质上是市场农业多元主体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自由联合体。这种经营体制能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1.1.2特征。以市场为导向,保证农产品经济效益;依靠龙头产业带动,形成专业化生产模式;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供销一体为手段。形成完整的产业系统。

1.2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践证明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成效,但是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各地因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总体水平不高,经过考察我们发现,总体有以下几方面共性问题。1.2.1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实现农业化产业的外部条件比较差。1.2.2小农户个体经营占据着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发展农业合作生产和集体经济不具有实际意义。1.2.3市场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落后,市场体系不够健全,缺少市场环境的推动,农业产业化很难立足发展。1.2.4由于地域的制约,使得农业产业地域分布不均衡,因此各地的农业产业经营发展不均。1.2.5农村集体经济力量弱小,很多地区的责任制都只是流于形式,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1.2.6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情况层次不齐,企业数量少而且规模较小,虽然相对过去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还是很难带动产业链的持续发展。

2解决农村经济问题的策略

2.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纳入重点项目之列,主要针对农村的使用情况进行农田水利设施、电力、公路等公共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此外,要加强这些建设的后续管理工作,使有限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2.2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我们应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方法,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打破区域限制,发展合作双赢机制;大力发展新型合作经济,培养专业户、农业大户和代表农民自身利益的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与之展开合作;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土地、财政、金融等经济政策;加大对集体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健全农业产业化风险保障机制,支持集体经济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企业和经济实体。

2.3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土地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充分的灵活的使用土地才能是土地资源增值,做好土地流转工作,才更好的推动农业产业化模式的运作。因此要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新方法,挖掘土地资源的权利增加农民的收入。譬如有偿转让,或者土地租赁。政府应出台一些有关土地流转的程序和办法,使土地流转有章可循。

2.4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我们应充分考虑小农户和大市场的矛盾,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以建设区域性农产品为核心,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进农产品优质化,推动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培养龙头企业,用先富力量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5培养和引进人才提高基层干部经济管理能力,加强培训,提高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结合实际工作交流学习,提高带领群众调整结构的能力和发展农村经济的自觉性。重视培养农业专业人才,学习先进的农业知识,解放思想,洞察市场,依靠人才的力量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并解决农业问题。

3小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农民问题具有以往不同的特点,深刻理解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内涵对有效解决农民问题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有积极的现实作用。现阶段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的问题仍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农业产业化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胡兰英.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农村经济,2003(11).

[2]周立群,曹利群.农村经济组织形态的演变与创新——山东省莱阳市农业产业化调查报告[J].经济研究,2001(01).

[3]周立群,曹利群.商品契约优于要素契约——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契约选择为例[J].经济研究,2002(01).

[4]周中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

文化产业经营范文5

所谓农业产业化,就是通过国内外市场,使经济利益的提高为轴心,把本地的农业龙头产业和核心产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布局、整体规划,从而实施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生产经营的一体化、生活服务的社会化、企业管理的规范化,使农业生产能够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进而促进农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

1.充分理解市场信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农村产业化建设组织,及时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保证农业产品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2.逐渐形成农村某一特定区域的龙头产业,生产出能够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的代表性产品,在生产经营中能够形成农村专业化的生产模式。

3.要形成农村产业化生产,通过一体化经营模式,提高劳动效率。通过以上三点来看,使农业形成产业化,并进行一体化经营是最为重要的,所以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及时调整息息相关。

二、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农业宏观管理体制没有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使农业竞争能力下降,严重阻碍了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很长时间以来,我国当前农业生产在前期、中期以及后期各环节没有多大联系,严重脱节,许多地方只是对生产期间非常重视,而对生产前期和后期重视不够,所以,这就使各环节之间的关系链条断裂,对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使农民收入减少。

2.不完备的农村政策,很难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相适应。为了更好的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无论是国家政策机构,还是农村产业化基层机构,都在不断调整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和调整有关政策,以便能够尽快解决阻碍农村产业化发展的问题,使农村产业化能够健康发展。

3.资金缺乏,融资困难。农村产业化的发展,要有许多资金扶持,因此,资金扶持不足,成了农村产业化发展的最主要的问题,也是农民收入减少的最主要的原因。

4.由于农村产业化程度起点不高,产业化组织力量薄弱,加入组织的层次低下,也绝不能会产生理性的经济效益。虽然各级各类组织对促进农村产业化进程做了许多工作,在农民增产增收方面也做了一定的努力,并取得了比较乐观的经济效益,可是,还根本没有把农村产业化的内在潜能发挥出来,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的作用还很小,还需要更大的努力。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公司加农户模式

农村产业化经营的模式要和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使用龙头企业带动农民进入市场经济市场的形式,不但能够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优势,还能够在技术方面、生产过程、销售等渠道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下面根据我国现阶段农村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过程,作为龙头企业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市场拓展能力

如何很好的了解市场信息,还需要很好的把握市场脉搏,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才能够制定、改造、创造出新的适合市场的产品。从而使销售范围加大,这样不但开拓市场潜力,让自己的产品真正打入市场。同时,龙头企业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带动加入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农户,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2.带动农户的能力

龙头企业所起的作用,并非是简单地材料加工之类的问题,而是使农村产业化经营模式的改变,如使农业经营管理的标准化,企业必须制定出一定的规范和标准,即种植农产品时使用的种子,在管理过程中使用的农药,施肥播种的时间等,都要通过规范的管理技术通过企业教给各个农户,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使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很好的实现,并能够资源共享,提高各农户的管理技术水平,进一步增加经济效益,也能够达到利益、风险共存的农村专业化机制。

3.资金的融通能力

由于农业投资周转时间长,有些投入短时间内不会取得经济效益,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才能获得经济效益,即使是农产品的投资,也是链条式的投资,至于畜牧业养殖、培育良种、饲料、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等,使用的链条时间越长,所得到的投资回报就越丰硕。所以,一般农产品加工的初期投资很大,这就决定着龙头企业必须要有丰厚的资金基础,雄厚的经济实力,最为重要的是有一定的资金融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村产业化的发展。

4.技术创新能力

龙头企业不但要有很强的经济实力,还必须是农业技术进步和发展的主动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初级产品到终极产品的过程中,无论是原材料生产加工,还是农产品的深加工,对农业技术的要求都非常高,只有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才能使农业科技有了更大的发展。所以,龙头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自己技术创新的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才能创造出更大的利润,让广大农户受益。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发展的基本思路

1.市场营销平台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以农产品市场为平台,在集贸市场发展的前提下,建立满足人们需要的水果、蔬菜等农产品的主要产区,从而有力的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的发展。

2.完善市场信息网络

农业产业化必须实行信息化管理,这样不但使信息资源得到很好的融合利用,还能够建立多种渠道的信息网络化系统,使农户或者客户能够对生产基地的农副产品有透彻的了解,也能够对产品需求、市场导向、价格变化等信息迅速了解,进而决定自己生产的方向。

五、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政府应发挥的作用

文化产业经营范文6

威海市始终把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载体,自2008年以来,全市共有近百家省以上龙头企业争取到省级贴息贷款扶持,极大缓解了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2009年,为加大对中小型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威海市出台了《威海市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奖励办法》,将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及规模以上中小型农业龙头企业纳入奖励范围内。根据企业经营业绩、辐射带动基地及农户、年实际纳税额、产品科技含量、市场发展潜力等指标进行综合考核,对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及规模以上中小型农业龙头企业给予奖励。截至2014年,市级财政累计安排龙头企业奖励资金1100万元。市级龙头企业发展奖励资金与省级贷款贴息政策互为补充,形成对大中小型农业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全覆盖,增强了企业发展活力。目前,全市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340多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93家。其中:部级重点龙头企业10家,数量居全省第三位,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6家,数量居全省第五位。

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化

针对传统的单个农户抵御市场风险差、市场开拓能力不足、组织化程度低的现状,威海市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努力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营造氛围,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农户联合起来闯市场。2009年制定了《威海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奖励办法》,根据带动农户、基地规模、销售份额等因素,综合考核奖励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013年,威海市对合作社扶持办法进行了调整,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超市对接。截至目前,市级财政共安排扶持资金1000多万元,通过扶持,促使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少到多,从弱到强,迅速发展壮大。据调查,山东家家悦连锁超市销售的农产品,除自身基地生产的以外,90%来自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221家,注册资金总额27亿元,社员11万户,辐射带动24万多农民。全市共创立省级以上示范合作社31家,市级示范合作社68家。预计这些示范社年经营收入可达5亿元,盈余可达8千万元,可带动社员户均增收8000多元。

三、支持农业标准化生产,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化

为打造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2006年,威海市政府出台了《威海市农产品认证(认定)奖励办法》,对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给予奖励,累计发放奖励资金2600多万元。2014年3月,又出台了《威海市农业标准生产示范基地项目资金奖励办法》,对符合条件的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给予奖励,极大地推动了威海市“三品一标”工作的整体开展。截至2013年底,全市“三品一标“产品累计认证1173个,数量居全省前列,农业标准化基地面积累计达到158.8万亩,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3个,“三品一标”产品产地认定面积占当地食用农产品产地面积的比率达到50%以上。文登西洋参、乳山大花生等22个种植业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在“三品”品牌认证企业的示范带动下,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得到广泛普及应用,农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

四、支持农村土地流转,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

威海市在稳定和完善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2013年市财政局、农业局联合出台了《威海市2013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财政奖补资金管理使用意见》,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流转主体当年集中连片流转土地500亩以上,并用于发展农业主导产业、特色高效农业的,给予奖励扶持;对当年新增连片规模流转面积较大的村,给予工作资金奖励。目前,全市累计流转土地62.35万亩,占家庭承包地面积的30.1%,其中规模流转37.8万亩,占流转面积的60.6%。通过市级财政支持土地流转,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农村土地经营权向有能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集中,带动大量社会资本流向农业、反哺农业,解决了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形成了土地利用的良性循环。同时,全市80%以上新增流转土地用于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带和产业区。2013年以来全市现代苹果园新增12万多亩,保持全省领先的规模优势;西洋参发展到3万多亩,成为全国三大生产基地之一;无花果发展到4万多亩,是国内最大的规模化栽培区;大姜、茶叶、蓝莓、草莓等“小特色”快速发展,向着“大产业”不断迈进,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支持优势农业产业发展,以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产业化

文化产业经营范文7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不完全合约理论;契约风险

一、引言

现代社会的竞争已经由企业间的竞争转向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基于现代市场的发展方向,农业产业化应运而生推动着传统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连接农业产业链条的上中下游,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整合,稳定了农业生产,优化了资源配置,实现了供应链条的利润传导。农业产业化有多种途径,但各种途径的各个部分因为合约才能相互连接成为产业,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也就意味着合约逐步规避风险的进程。现存在的各种契约风险反作用阻止农业产业化的进程。而根据现在契约理论中的不完全合约理论,深入探讨农业产业化中契约风险存在的原因,并据此提出我们的建议。

二、不完全合约理论

科斯在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上认为企业的存在使资源得到良好整合参与市场交易,避免了因为过多市场参与者而造成的市场摩擦和交易成本,促进了市场交易效率和整体获利能力。而格罗斯曼和哈特(Grossman&Hart,1986)、哈特和莫尔(Hart&Moore,1990)接承继科斯、威廉姆森等开创的交易费用理论,并对其进行了批判发展,提出不完全契约理论。不完全契约打破经济学中对所有决策者都是完全理性人能够做出正确决策和市场信息完全的假设,提出人们受限于有限理性,市场信息不完全和交易事项不确定等因素,约定的契约并不完全,因此出现的剩余产权在交易中的分配具有重大的激励作用。而科斯理论强调需要明确产权,但产权归谁并不重要。而哈特的不完全契约理论说明产权是激励的来源。对于清晰的产权,因为双方经过多次博弈已经找到能够接受或者感觉最优的组合,但剩余产权因为某一方的忽略而成为博弈中有利可图的部分。哈特他们看来,当契约不完全时,将剩余控制权配置给投资决策相对重要的一方是有效率的。如果合约是不完全的,就暗含了合约纠纷和违约的可能。在《不完全契约和所有权:一些新的见解》[1]一文中,Hart和Moore阐述了一种事后非效率的理论,得出农业产业化在不完全合约存在的条件下大大降低了经济效率的事实。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也可以转化成为龙头企业的契约风险[2]。具体地说,可以将契约不完全风险的原因概括为三类成本(Tirole,1999):一是预见成本,由于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完全,疏忽无法预见或预见成本过高的事:二是缔约成本,即当事人能够预见的事情,因为在形成书面合同时存在的协商成本;三是证实成本,对于双方合约规定内容可观察但是如果证实需要花费大量监督成本或很难监督证实的。成为不完全契约理论的主要基础[3]。农业产业化无论以何种形式存在,形成链条的基础都是合同有效并执行。以龙头企业为动力驱动的整个框架,却常常因为契约风险面临崩塌的风险。接下来,我们将详细叙述契约风险产生的原因及规避。

三、契约风险产生的原因

基于不完全合约理论产生的原因,我们将契约风险产生的原因归结于以下三点:

1.机会主义

机会主义突出特点就是不按规矩办事,谋求自己利益最大化,也是造成合同契约风险发生的一大重要原因。在农业产业化中,由于外部环境复杂,信息收集不完全,农户和企业都无法准确预测市场价格和销量,对于供给和需求也只能有个大概估计,由此引发的机会主义行为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时,一个“注定不完全合约”就产生了。PabloCasas-Arce和ThomasKittsteiner[4]介绍了具体的农业合同执行过程中因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或是投机行动而带来的契约损失。在农业产业化中,龙头企业处于规避交易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原因,与农户或者中介组织签订合约,但因为农产品供给总是滞后于市场价格,就为违约埋下隐患。典型情况是当市场价格比契约价格高时,农户有将农产品转移至市场销售而违约的可能;市场价格比契约价格低时,企业则有将需求转向市场而违约的可能。

2.信息不完全

信息的搜集需要巨大的成本。对于大多为散户的农民,信息搜集渠道、销售渠道、价格发现能力还有交易成本都是阻止其看清市场的原因,因此龙头企业在这上面的优势就会让其获得剩余权利的掌控权,它可以利用自己的信息渠道获得众多农户的报价,货比三家,也可以因为自己在本地的垄断地位压低定价或延期付款,如果农产品因为有专有性导致农户不得不把农产品卖给签订契约的企业,那企业就拥有了“敲竹杠”的权利。但是企业同时也面临着信息不完全的问题,企业是整个农业产业化效果的受检方,它需要把农产品加工转化,实现产业链上的最大增值价值,然后将产品投向市场。在整个生产环节原材料的数量、质量还有价格都会因为信息不完全产生危机。因为前面所说的机会主义,市场有更大的容量和更高的价格,农户可以转移农产品而虚报产量或递交质量不好的产品充数。如果因为企业对农产品的规格或者质量的要求,需要技术和资金扶持农户的生产,那企业的投入很可能会因此大打折扣。对于数量和质量未能满足要求的原材料,企业只能再次投向市场寻求供给,这样一来企业再次面临契约规避的交易风险和市场风险,加大了交易成本。因为规定不清或者责任不明等问题虽然可以通过经验积累和规范合约来减少发生的风险,但合约的签订仍然受双方对信息的掌握程度而使双方对潜在的剩余权利有不同的掌控能力。

3.证实成本

证实成本是在合约履行过程中的监督成本以及事后违约向法律寻求帮助时各个环节需要的成本。法学意义上的契约理论认为,实施法律的人是法律不完全性的体现,因为对于法律条文的应用和决策会影响违背契约的惩罚力度,更可能会更改法律的本意[5]。而RobertE.Scott和GeorgeG.Triantis[6]阐明在整个农业契约的履行过程中存在巨大的成本。因为企业无法证实农户在是否真的谎报或者滥竽充数,农户也无法证实企业企业是否真的存在投机心理或者压榨其利益。更何况在违约后因为高昂的诉讼陈本还有长久的时间成本,农户和企业大多通过再协商来解决争端,但这样主动权仍然掌握在违约的一方,被违约方只好让渡中间利益,使现有的结果更加糟糕。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契约问题的解决对策

于上一章中,本文分析了契约风险,并得出契约风险为什么产生,而这些风险会严重阻碍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的理论研究成果,给出相关建议[7]。首先,契约遵循率问题的存在,根据不完全契约论的观点,是因为契约本身是不完全的。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个体都在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由此,在契约不完全的前提下,理性经济人就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来谋求最大利益,这就导致了契约遵循率低,履约率不高的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以下三个解决措施以提高契约的遵循率。

1.减小市场上的风险

要想减小市场上的风险,主要措施包括构建和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对大宗农产品实行保护价格,比如相应的设置最低价格和最高限价等措施,农产品的储备制度也应尽快建立健全。不仅如此,政府还要时刻关注市场动态,做好管制层面的等工作,并且为农民们提供正确且及时的信息。

2.加强外在管制

我们要适应全球化经营和市场化不断提高的步伐,在遵循基本法规的基础上,完善相应的专业性法规,与时俱进,补充实施细则及规定。此外,在规章制度的上要及时,使监管透明化可视化,在解决问题时真正用到公布的规章制度,真正实现以法律法规为准绳进行监督管理。

3.确定合理的契约价格

文化产业经营范文8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农产品

1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

现阶段,我国主要采用以龙头企业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紧密联系起来,使我国农产品在保证质量更优的前提下,降低成本,让我国农产品具备更高的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己经摸索出了“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公司”等多种多样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1-2]。

2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2.1订单农业违约率高

订单农业是目前市场上农户接受程度较高的一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但因为收购公司和农户在市场中的角色和地位严重不平等,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交易缺陷,其中最明显的是订单合同期间违约率较高。每个独立的个人在交易市场中都扮演“经济人”的角色,农民希望他们的农产品可以在交易市场上以相对较高的价格出售,但他们不愿承受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同时,企业也希望能够以相对较低的市场价格购买制作商品所需的原材料,并且不愿承担农民生产过程中因为种质、管理技术等问题带来的风险。综上所述,在市场价格与合同价格相差甚远时,会出现农户毁约将农产品卖给市场从而获得较高利润或者企业毁约向市场收购农产品等的现象[3]。

2.2市场信息严重不对称

农民在选择培育品种时,由于缺乏对农产品市场的了解,很难选择出受市场欢迎的品种,也无法选出适合在自身耕地条件下生长的农作物种类。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两点。1)农户收集相关信息的方式有限,大多数情况下是根据上一年的经验选择下一年种植的农产品,但交易市场瞬息万变,农产品生产周期又较长,很容易造成农产品积压无处销售的情况。2018年广西柑橘滞销就表明农户对市场信息把控能力弱。2)获得市场全面信息所需成本较高,一般农户承受不了。不单单是农户在交易市场信息中处于弱者地位,消费者也同样对购买农产品的信息知之甚少。农产品质量信息很难从直观判断,若无品牌溯源体系保证,消费者无法得知高价农产品好在哪里,只有一小部分人会选择购买,绝大部分消费者会选择价格较为经济实惠的农产品。目前,我国问题农资充斥市场,小农户又缺乏生产高质量产品的能力与技术,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生产出的农产品质量较低,导致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无法发展[4-5]。

2.3农业资源利用率低

我国农业资源呈现地域性短缺现象,尤其是水资源,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一定程度的用水紧张问题。同时,我国的小农户经营模式对肥料、农药等资源的利用也存在利用率低的问题。由于生产规模小,无法使用农业机械,没有形成专业的水肥投放系统,当前农业生产既污染环境,又会对水土资源造成极大浪费。同时,由于生产规模小,农民从土地获得的收益十分有限,收入限制了农民对高新农产品技术的需求。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主要是依靠国家科研机构来推动,这些技术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应用于实践中,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存在很大的科研技术资源浪费。

3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

3.1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和内在动力,政府和龙头企业应联合在一起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规范合同内容,明晰权利和责任,建立第三方合同公司,保证订单履行率。当农民和企业建立生产销售关系时,由于存在市场变化出现的利润诱惑,交易双方都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为了降低风险,政府需要鼓励建立全域性第三方合同公司,由第三方公司制定更详细,完整的合同,以高倍违约赔偿的方式降低毁约率,制定诚信名单,违约次数达到上限将企业或农户拉入黑名单不再交易,以此来保证合同顺利完成。同时,有必要鼓励龙头企业建立风险补偿措施,当市场价格过低时,采取保护性价格收购,与农民建立患难与共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对龙头企业的内心信任度。此外,龙头企业还可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合作,与龙头企业共同分享利益,承担风险[6]。

3.2健全完善行业协会功能,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

要不断健全和完善行业协会的信息服务功能,以便于农户选择市场需求较大、更适合自身种植的优质农作物。已有的行业协会要适应新的要求,进行合理整改,充分发挥其在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作用。未形成协会的要以各行发展最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代表,建立行业协会,建全信息服务体制,鼓励农户积极加入成为会员。协会要积极发挥市场与农户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内引外联,纵横发展,具体要做到以下4点:1)要定期更新政策、市场信息,对商会内会员进行从选种、种植、管理技术到市场销售的全方位培训,提高农户种植水平;2)要积极与各高校建立合作、联盟关系,引进最新技术,还要与各大型收购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保证销路;3)要积极申报品牌,搜集优质农产品的信息,申请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以品牌效应拓宽市场;4)要利用当地电视栏目或高端媒体对优质农产品进行宣传,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能力[7-8]。

3.3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部动力,要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农业产业化就必须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因此在新阶段,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注意以下3点内容:1)要因地制宜地选择发展的产业类型,不盲目跟风,选择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农产品,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同时设立专项补贴资金,鼓励种植户使用新型栽培技术、灌溉技术,提高种植效率;2)制定严格的农用化肥及农药使用标准,按标准合理施用,并定期派专人巡查检测,以保证农产品农药检测合格,同时实行休耕补贴政策,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3)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普及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种植技术;4)鼓励当地建设农业研学、农业旅游项目,宣传绿色种植知识[9]。

参考文献:

[1]张慧霞.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6(1):145,147.

[2]邹志强.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及发展策略[J].发展研究,2007(3):60-62.

[3]吴玲,刘昕霞.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3.

[4]薛建改.日本农业产业化运营的经验与启示[J].农业经济,2016(8):12-14.

[5]李长云,刘畅,赵淑华.美、日、欧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比较[J].商业研究,2009(12):203-205.

[6]袁军宝.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户兼业经营问题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9.

[7]解柠羽.美日农业产业化比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5.

[8]李华龙.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及有效对策分析[J].河南农业,2017(8):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