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网络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网络教育

网络教育范文1

(一)网络教育产品尚不成熟

我国的成人高等继续教育除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之外,还具有商品特性。网络教育作为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一部分,所提供的是远程网络教育资源、远程教学支持服务等教育产品。而教育消费者需要的是优质教育资源、特色专业、品牌服务和规范管理。国内网络教育市场在教学资源质量、品牌和特色等方面尚不成熟,难以对教育消费者产生足够的吸引力。由于网络教育试点高校重视程度不一,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势必在经费投入、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办学条件方面的政策性投入不足,网络教育很难以质量创品牌,以质量谋发展。还有一些主办高校把网络教育作为学校的创收主渠道,只顾眼前利益,缺乏对其发展特色正确的理性认识,学科结构延续普通高校现有的模式,缺乏前瞻性。什么专业热门、什么专业生源多就开设什么专业,教学模式也是照搬全日制本科教学。这种教育产品选择行为的趋同,导致了网络教育办学特色的奇缺和教育产品的结构性短缺,容易产生无序竞争的局面。

(二)网络教育招生渠道须加强管理

网络教育招生渠道单一,主办高校主要通过各地设立的学习中心组织招生。有些学习中心办学指导思想不明确,存在以营利为目的的现象。校外学习中心数量过多过滥,存在站外设点现象。管理队伍素质偏低,没有经过主办高校招生管理工作的系统培训,对学校的办学定位、理念、思想、优势、特色了解甚微,很难适应求学者的多样化需求。我国网络教育目前招生工作中,亟待提高的是服务营销意识,而国内一些远程服务机构如奥鹏、知金、弘成等教育超市的发展为网络教育招生拓宽渠道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是国内管理较为规范的教育支持服务机构。网络试点高校与公共服务体系的强强联合,是未来较理想的发展趋势,并能很好实现招生渠道的畅通与保证招生渠道的规范管理。

(三)网络教育招生宣传有待规范

对于网络教育招生的宣传渠道来说,大部分都是学习中心派专人深入到各地区进行宣传,与其他类型的教育招生相比,形式过于单一。再加上缺乏对传播渠道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学校品牌的理性认知度,宣传的扩大面和影响力不够。更有甚者,为了能招到更多学生,学习中心做虚假广告,违规招生。一些培训机构和个人为谋取经济效益,冒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名义,通过网络等媒体进行网络教育“不用考试”、“一年取证”、“考试有答案”“、论文保通过”“、拿证零障碍”、“包毕业”等虚假宣传,迎合社会上一些人文凭晋职晋级急需,严重毁坏了试点高校网络学院的社会声誉,误导和欺骗了广大考生。为此,教育部在2004年已责令湖南大学、江南大学等5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学校停止网络教育招生。2013年4月教育部又发出高校网络教育招生预警公告。

(四)网络教育学费价格战愈演愈烈

目前我国成人高等继续教育主要有四种教育形式,即成人高考、自学考试、广播电视教育、网络教育。各种教育形式在入学门槛、学习方式、招生对象、学习年限、学习费用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别。从学习费用角度来看,成人高考,学费一般按每学年收取,各校学费不一,教材费另收。自学考试只需缴纳考试报名、教材、论文答辩和实践环节指导费用。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按照学分收费,不同学校专业不同,学分不一,标准也不同,收费各异。网络教育的学费定位目标主要锁定为成人在职学习,从网络定价方法及定价策略来看,目前存在各网络高校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盲目降价,造成不正当价格竞争的趋势,扰乱了招生市场的正常秩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教育的声誉。

二、基于教师教育特色的网络教育招生策略

(一)凝练办学特色,提高教育产品质量,提升网络教育招生的吸引力

多年来,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依托东北师范大学雄厚的师资和悠久的成人办学经验,在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教学过程管理、学生管理以及学习支持服务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这些都为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赢得了良好的信誉。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坚持为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注重发挥师范院校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主要面向广大中小学在职教师和其他从业人员开展非全日制形式的高等教育。网络教育要进一步坚持为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为主导的价值取向,遵循教师职业教育办学规律,进一步强化自身作为网络高等学历教育高校的办学定位,主动对接中小学教师需求和偏远西部教师的学习能力。

(二)创新招生模式,开展区域招生责任制,提高网络教育招生的竞争力

各院校对于网络教育生源的争夺也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招生工作的优势并不明显,在招生工作中能够占有一席之地,都源自于实行招生管理人员区域负责制,责任到人,宣传到位,及时培训,联系便捷,解决问题,贴心服务。有效地推广学习中心开展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政策支持模式、系统合作模式、以老带新模式,以增加对拟报考学生的吸引;同时实施二学历,党校生、自考生学分互认,专、本连读的学费优惠,评选优秀毕业生等措施;对学习中心实施奖励机制。奖励机制既是经济上的推动,同时也是一种“人气”上的投入。从招生规律来看,某一点的突破往往有一种“多米诺”效应。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网络教育招生的影响力

在招生宣传的工作中,每年定期召开招生工作研讨年会,与学习中心领导及工作人员互相交流经验,激发其招生积极性,使学习中心之间互相借鉴招生策略。招生部的教师按着区域不同,深入基层学习中心,培训基层的招生队伍,制定区域招生计划、策略,及时解决区域内学习中心在招生中遇到的问题。对于新授权的学习中心,给予积极帮助,无论是招生策略问题还是平台操作问题,东北师范大学都给予辅导帮助,在招生政策方面也是不厌其烦地给学习中心详尽解释。因为学校有自己的直属中心试验田,所以对于学习中心在招生工作中的困难也比较了解,让学习中心感受到学校的真诚与热情,拉近学校与学习中心的关系。争取设立一个学习中心,就扶持成招生工作主力梯队中的一员。东北师范大学作为远程教育试点最晚参加的院校,能在不到10年时间里快速发展成为具有5万人规模的办学成绩,难能可贵,但也来之不易。其实践过程中体会的经验和教训,值得认真总结、分析,以利今后发展。

(四)完善相关政策,提高网络教育招生的保障力

为确保网络招生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招生根据国家的招生政策,坚持依法行政规范管理,并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实施了《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招生管理规程(试行)》、《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设置条件(试行)》、《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暂行管理办法》等有关网络招生和校外学习中心管理的法规性文件,从而保证了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在招生宣传、生源组织、资格审查、入学测试和招生录取等各个重要环节的工作规范和招生质量,有力地维护了学校的办学声誉及工作稳定。学校坚持统筹网络教育和其他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坚持服务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正确处理网络办学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根据学校及所设校外学习中心的教学、学习支持服务和管理能力确定招生规模。切实加强招生计划管理,严格执行现行的春、秋两季招生办法。根据社会需求,适时调整招生专业设置;依据对校外学习中心助学态度、条件、能力和工作业绩的评估结果,严格实行优胜劣汰的遴选招生授权办法,牢牢把握合作办学的主动权,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切实加强招生法律法规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通过建立健全严格的招生管理办法、岗位责任制度和监督保证机制,有效堵塞了管理漏洞,防止并杜绝了违规行为的发生。

(五)规范网络教育收费标准,对北部和西部偏远地区进行政策性倾斜

网络教育范文2

关键词:网络教育视频;前期策划;制作技术;视听风格;教育技术

在网络视频媒介逐渐成熟和视频制作技术迅速普及的时代背景下,随着人们获取信息和进行学习的思路与习惯迅速向网络化、碎片化转变,大量以教育为目的的网络视频内容以各种渠道、各种模式进入大众视野,并产生了较大影响。如网络公开课的鼻祖—2001年上线的麻省理工学院OCW(OpenCourseWare)网络公开课;以及2007年上线同时让网络教育视频成为热门话题的“可汗学院”;或是存在于国内外诸多视频分享网站如YouTube、优酷、爱奇艺等中的各色教育类视频、微视频作品……本文的研究对象即是这类以教育为目的,由非专业或相对小型制作团队完成的基于网络共享的教育视频。然而在网络教育视频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能够真正产生影响力并达到教育目的的作品并不多见。从创作者的理念和创作策略角度分析,问题主要可以被归纳为两类:一类是来自传统影视专业背景的创作者为主导创作的作品,虽然声画艺术手法和技术水平较高,但对教学理念和方法的理解不足,容易给人华丽而空洞的印象;另一极端是来自教育学背景的创作者主导的作品,在教学设计方面系统性较强,但由于对视听技术和艺术掌握不够,作品在呈现方式、声画质量上较为欠缺,从而影响了观众的学习欲望,同时影响作品的传播效果,进而降低了教育视频的教育意义和产业价值。近年来,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类视频网站生活栏目中的各档花哨美食制作教学视频,多为专业影视团队打造,单纯从视听技术视听语言角度看,确实异彩纷呈,花样繁多,但从教学目的看却收效甚微,学习者往往需要搜寻更多同类菜品的辅助资料才能完全掌握这项菜品制作技能。诸多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往往以单机位教师上课实时录像形式,或者PPT录屏配以教师上课实时录像的画中画形式,直接上传于公开课平台,一成不变、索然无味的画面与节奏容易令学习者产生视觉疲劳,难以有效保持学习者注意力,从而令学习效果大大降低。笔者认为,网络教育视频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教学目的,而其途径是视听媒介。所以其除了具有一般影视作品的共性之外,还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属性,因此需要影视艺术与教育技术的共同理论指导。目前在创作层面上,这两个领域融合还远远不足。本文即是以跨学科的视角探索网络教育视频的制作。下面将结合教育技术学视角以影视内容创制的一般规律从策划阶段、制作方式、作品呈现形式三方面展开详细论述。

1策划阶段的特点

策划阶段是决定一部作品的主题定位、内容结构、风格走向和制作方式的决定性阶段。对于网络教育视频来说,策划阶段不仅要考虑作品的艺术元素,还需融入教育技术学中关于课程设计等理念。首先,网络教育视频的选题须具有明确性,内容主旨需与教育目的紧密关联,清晰明确,一般不会过于含蓄隐喻。一般影视作品案例可以含蓄委婉,注重意象美的营造和对作品哲思式的概括,如奥斯卡获奖影片《现代启示录》《猎鹿人》《全金属外壳》,仅从标题中均无法判断影片的主题,甚至观看全片之后若无足够背景知识和观影能力都无法参透影片创作者对于反战这一主题的表述。这种模式对于网络教育视频来说则可能带来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资源难以利用等问题,因此需要以简明扼要的语言对视频内容加以总结和概括。如2018年“网易公开课”排行榜前3名的课程:阿里铁军内训销售科曝光、如何1年读完100本书、秒杀朋友圈的手机拍照法,均从标题即可了解其主要内容,进而明确作品的主题定位。其次,在内容规划的依据和手段方面,一般影视作品诉求的是人物塑造和故事叙述,以剧本为主要手段;教育视频诉求的是传达信息,以教学内容、教学大纲为核心框架,并不一定需要复杂的结构和叙事手段。如信息量密集、逻辑性强的大学精品课程等,本身内容就足以架构整个作品,过度包装反而会打破逻辑思维,影响教学效果。但对于一些较为轻松和易于形象化的主题,网络教育视频也不排除塑造人物和故事讲述。如《明白学堂》系列等面向大众的科普类作品,经常借用一些形象化的人物和有趣的故事以提高学习兴趣、增强代入感。同时还打造了原创IP,提高作品创意产业层面上的价值。再次,一般影视作品篇幅主要取决于媒介的习惯,节奏主要取决于故事进展,一部常规的电影作品,一般时长为1.5~2.5小时,电视作品一般为40分钟至1.5小时,且随着观众欣赏习惯的改变,内容节奏展现出逐渐加快的趋势。而教育视频篇幅和节奏主要取决于教学设计,较为科学理性,一般单集时长不超过50分钟,为便于学生理解内容节奏不宜过快或有较大的起伏。如可汗学院创始人最早一批网络教学视频由于平台的技术限制,时长均在10分钟以内,恰好符合了学生学习时的注意力规律。2013年4月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一项研究表明,短视频可以有效减少在线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发生“走神”的现象,有助于帮助学生保持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1]。通过对篇幅的控制将知识点拆分便于学生自行把握学习节奏,降低视觉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可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特别是随着年龄的降低,注意力集中时间和理解力皆会随之下降,视频时长及节奏也应相应减短放缓。萨尔曼•可汗认为,一旦学生理解了基本概念并掌握了其中的逻辑关系,后面的学习就会变得非常简单,即便是学生每次只掌握一个基本概念,也能在其后的学习中将这些概念简单的信息进行融合、扩展,进而真正掌握一门学科[2]。此外,在形式风格的选择方面,一般影视作品风格主要取决于题材类型和主创人员的风格特征,并不强调风格与观众的接受习惯之间的严格一致性,甚至在一些作品中存在“倒挂”的情况。如《南方公园》系列动画,创作者刻意以简笔卡通的形式呈现主要面向成人观众的内容,从而加强其讽刺效果。而网络教育视频由于其教育目的,形式风格一般取决于其对目标群体的精确定位,必须选择符合目标群体理解力和学习能力的视听风格。如以爱奇艺视频网站教育频道的K12辅导专区为例,语文、数学、外语三类课程针对不同年龄群体所选取的视听风格呈现出清晰的对应关系(见表1)。随着目标观众年龄的增大,趣味性的动画形式逐渐减少直至消失,而形式较为枯燥但可容纳较高密度信息的教师讲授逐渐成为主体。未见一般影视作品中形式与定位“倒挂”的情况。

2制作方式的特点

视频内容的制作方式能反映时代特色,充分体现所制作内容的特点和需求。传统影视制作一般为大团队、高技术、高成本、集中式的制作方式;一般网络视频如网剧、网络短视频在制作规模和周期安排上更为灵活多变;教育网络视频在网络视频的共性基础上,更突显了非专业、融合性等特点,同时也对相关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网络教育视频的创制团队规模相对较小且多为教育背景人员而非影视专业人员。如可汗学院的中早期内容、大部分大学精品课、大量教师自制视频等,均脱离了传统影视制作方式的“高大上”,采取了因陋就简的制作方式。这种情况是由于教育题材的专业性所决定的,因此不能舍本逐末地追求传统影视制作方式,而是因势利导从对创作者的教育和辅助方面切入,提高作品的质量。如国内很多大学为教师建设了具有完整音视频制作功能的录课教室,无论是拍摄教师上课还是录制PPT等,均可以迅速实现。这种硬件平台的建设为非专业小规模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降低甚至消除了技术门槛,从而充分释放了创作力。随着影视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理念对新媒体的深入挖掘,网络教育视频的制作技术正在尖端与影视和新媒体技术发生融合。如虚拟演播室、互动视频、全景视频和VR等均出现了面向教育教学的内容。这些新技术的介入不仅给网络教育视频带来更多新鲜感,拓展了表达手段和空间,更在教育领域为视频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如在全景视频中,随着画框的消融和观看者互动选择视角的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模拟了学生在场的教学情景。在规划使用和教学效果方面,有待进一步实践和研究。从目前技术的发展趋势看,网络教育视频距离做到拍摄、制作、全自动化还有待时日,此外针对不同类型的作品需求还需进行相应的解决方案定制。因此在教育技术等相关专业领域加强对创作者的技术培养。但与传统影视教育不同,教育视频的创作者需要全面而非精专的知识体系,难以照搬传统影视教育中摄影摄像、影视剪辑等现成的课程体系。这一特殊要求对教育技术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新的要求。

3作品呈现形式的特点及变迁

网络教育视频随着观众需求和创作者水平的提升,以及创作软硬件环境的改变,近年来在呈现形式上越发成熟和多样化。首先,网络教育视频的技术指标显著提高,与一般网络视听节目逐渐接轨。如早期国内大学精品课程多采用普通DV甚至网络摄像头拍摄,技术指标远远低于同期其他视频节目。究其原因,与前文所论述过的策划和制作阶段中的相关特征有关,以教学为主要工作的创作者也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到高质量的音视频技术软硬件。随着网络教学视频的产业价值逐渐凸显,在技术指标领域首先取得突破的是取得商业化成功的网络教育视频产品,如新东方、学而思等以营利为目的的网络课程较早地引入了专业级摄像、录音设备,大大提高了视频技术指标。同时,随着网络课程受到各高校重视,多媒体教室改造、录课教室系统等相应的硬件建设随之跟上。近年来,随着高技术指标的硬件逐渐向民用级产品渗透,具有高清、4K甚至全景摄录功能的硬件设备购买和使用成本急剧下降。这一趋势也造福了网络教育视频的创作。如今,在网上能看到的新的教育视频已经与其他优质的网络视频在技术指标上相差无几。其次,网络教育视频的视听手段逐渐丰富。由于前文所说原因,在刚出现阶段视听手段较为简陋,一般多为静止单机位的教师上课实况录制,这与《火车进站》《工厂大门》等电影艺术诞生早期作品的视听模式一致,都为对现实事件的简单记录。电影艺术很快在表达方式和拍摄手段上找到了新的突破点,网络教育视频也在更短的时间内走过了相似的道路。从机位的丰富程度、现场调度复杂程度和声画剪辑所带来的表达可能性方面,呈现出视听手段上的多样化趋势。例如前文所述的《明白学堂》,以及取得较大影响力的《日食记》《造物集》等,在视听表达的艺术性方面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准,所使用的技术手段、表现形式也远远超出以往网络教育视频的范畴。如延时摄影、运动控制摄影、摄像机跟踪反求等特效技术为教学内容的表现提供了新的可能,在视听上大大提高了视频节目的表现力和吸引力。最后,网络教育视频的个性化和辨识度正在逐渐形成。以往大部分网络教育视频的视听风格较平实,个性化有限。如各个学校制作的精品课程、面向儿童的手工教学视频等,虽然内容各异,但形式上共性大于个性。这种现状降低了观看者的接受难度,但同时也缺乏可辨识度,更难突出创作者的个性品牌。近年来,一些教育机构制作的网络教育视频在辨识度方面进行了探索。如在CG软件教育领域两家著名的网络教育视频制作机构“DigitalTutors”和“Lynda”,利用视频节目包装营造统一的视觉符号、以统一的内容风格(如结构、节奏等)突出品牌特色。形成了鲜明的品牌特征,也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从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价值,在原本看似重合的用户群体上产生了细分。一方面使学习者有了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实现了相关领域产业价值的最大化。

4结语

网络教育视频同时具有影视作品和教育产品的双重属性,其视听语言、拍摄技巧和拍摄方式多继承于影视技术与艺术,而其内容规划和表现形式受到教育技术更大的影响。这种双重属性决定了网络教育视频在策划、制作及其作品呈现上的诸多特征,同时也为创作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既不能全盘照搬传统影视艺术教育,也不能削足适履地在教育技术的培养计划中生硬嵌入影视类课程,而是从创作需求出发,在顶层设计中充分考虑二者的融合。本文的论述即是在此领域的抛砖引玉,以图为网络教育视频的蓬勃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孙茂松.从技术和研究角度看MOOC[J].计算机教育,2014(9):2-4.

[2]张武威,黄宇星.微课程技术创新教学理论与方法的重要突破[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12):45-51.

[3][美]萨尔曼•可汗.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网时代的教育革命[M].刘婧,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4]马明山,乔丹丹,汪向征.公众视野中的可汗学院课程评价及其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4(1):93-98.

[5]陈耀华.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优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8):93-98.

[6]李晓波,顾盈.关于我国高校网络资源共享课的思考:基于麻省理工学院网络公开课的调查[J].教育探索,2017(4):51-55.

[7]董艳,杜国,徐唱,等.国内开放教育资源平台建设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7(11):36-42.

网络教育范文3

 

网络教育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后产生新的教育形式,即运用网络技术与环境开展的教育。从学历教育到非学历教育、从学龄前教育到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网络教育几乎涵盖了人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教育不仅体现在技术手段的先进上,更体现在它所引起的教育观念等一系列的变革上。   一、网络教育的特点   1.教与学在虚拟环境中进行   网络教学是应用网络进行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活动,即利用虚拟技术模拟出实际并不存在但又和现实相近的网上校园、网上教室、网上图书馆、网上阅览室、网上实验室、网上实习基地等虚拟现实社会环境。虚拟现实是由多媒体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交互式人机世界,它可以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如历其事的教学环境。这个融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影像为一体的电子教科书、多媒体软件以及网上传输的影视节目、卫星节目和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是网络教育平台最大的优势。虚拟环境具有的智能化、多媒体化、快捷化、超链化等特征,能使学生感同身受客观真实世界无法观察的自然现象与事物变化过程。这是常规教育所无法实现的。   2.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优秀的教育资源   网上教学不存在校界、区界、甚至国界,这有助于跨时空的资源共享。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潜在的和现实的教育需求远远大于教育供给。然而我国传统教育资源又都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及沿海各大城市,这种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在地域上的不对称性严重地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而网络教育则遍布全球,能将优质的教育资源送到广大边远地区,使教育不发达地区的学生同样可以接受高水平的教育。优秀的教育资源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和共享,通过远程传输,在同样的教育资源中施教能力在空间和时间上被放大,从而满足了更多学生的受教育需求。   3.自主学习居于主导地位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具有较强自主特征和个性色彩的学习,是在自觉学习基础上的较高层次的学习。它包括四个要素———即自我识别、自我选择、自我培养、自我控制。在自主学习中教师主导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与学生自己因材施学相结合;教师既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又是指导者、咨询者和鼓励者,学生既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又是学习活动的管理者。   网络环境下的教育,学生有了更大的学习自由和空间,他们可以利用网上资源自主地进行探索或与同伴合作学习,同时接受教师指导、帮助。网络环境下的教育要求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自觉性和自主学习观念,学生根据自身实际,积极主动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选择最适合自己习惯的学习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同时,在学习中还可以通过多种媒体进行自我考试,测定成绩。自主学习贯穿人的终身学习,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独立性和超前性,它使得学生具有学习时间的选择性、学习内容的丰富性、沟通的交互性、信息传递的快捷性等优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突出。   二、网络教育的发展   网络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大趋势。为了解决教育资源的匮乏,实现资源的共享,许多国家都把发展网络教育作为重要的战略决策,制订专门的计划,并组织实施。网络教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一种重要教育手段和发展方向,也成为企业的一种重要的知识管理方式。中国的网络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的数据:我国网络教育1998年起步时全国仅有学生2931人,1999年达到3.2万人,2003年已经达到230万人,发展速度非常快,表明我国网络教育的规模在不断扩大。网络教育在中国有远大的发展前景,它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学习方式,在教育领域掀起一场新的革命!   然而,在网络提供给我们方便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清晰地认识到,它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教育容易造成青少年过分的依赖性,网络教育不像传统教育或媒体有主流,可控制,它的无权威、无主导、多元化在带给青少年方便的信息的同时,对于尚未完全培养出正确判断能力、自主分析能力的青少年来说,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同时,由于网络快捷方便,使青少年更疏远了实际的人际交往、社会活动,易使青少年的情感趋于冷漠,造成“自我封闭”状态;另外,网络毕竟是“虚拟社会”,而与现实社会的反差,会影响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存能力。   因此,我们在利用网络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要重视对学习者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未来学习的方向发展。

网络教育范文4

关键词:教育公平;网络教育;互联网

同志在中共开幕式报告中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高度重视网络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网络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加快推进教育公平的实现进程,满足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一、教育公平与网络教育的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公平的内涵在不断地丰富,具有动态性、历史性、区域性特点。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辩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教育公平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思想方面,全民族不分男女都要有公平享有优质教育的观念。(2)目标方面,包括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质量公平。教育机会均等是指全民为满足自己学习需求享有平等的机会;教育质量公平是指全民具有平等优质的教育资源。(3)制度方面,主要包括国家在教育制度、教育政策制定和师资力量分配方面的公平。(4)过程方面,主要包括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发展需要,使每个学习者得到充分地发展。网络教育是指借助广播电视、互联网和移动通信设备等传播媒体,进行教学内容传播的教学模式。它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使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我国著名教育技术学家南国农先生对网络教育的界定是“主要通过多媒体网络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方式”[1]。教育公平在网络教育领域主要涉及两个方面:(1)教育机会均等;(2)教育资源均等。所有人通过网络都能获得相同的学习材料、教师资源和个人展示机会。网络教育突破了地区、种族和文化的限制,让人人都能获得同样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机会,因此,网络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为了实现教育公平。

二、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具体表现在教育公平上。无论是在城市或农村、发达地区或贫困地区,人们都想获得相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致使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存在着教育起点、过程和结果的差距。在高等教育领域,这种区域差异表现得尤为突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集中于沿海发达地区,100强高校中,东部占63所,西部占12所。根据中国高等教育招生的惯例,每年高校招生数量都会向学校所在地倾斜,且主要生源来自于本地。因此,拥有较多高校的东部地区,能享受到更多的高等教育资源。2015年中国区域高校分布及招生情况。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面对有限的教育资源,无论是在政策方面,还是在资金方面,我国对东部地区高校投入要高于西部地区高校。这更加加剧了东西部高等教育差距,从而整体上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从省际来看,在相同成绩情况下,拥有京沪户籍的东部学生考取高校的机会要远远大于其他省份。2015年中国区域高校数量及招生人数占比情况。虽然国家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加大,但是这些地区由于自身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不能很好地保障某些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些甚至连最基本的教学和学习条件需要都无法满足。部分学生上不起学,甚至无学可上。再加上,因自然条件恶劣,很多优秀的教师不想来,也不愿意来,甚至来了也留不住,导致教育软硬件都无法实现公平。

(二)传统教育的局限性

传统教学的任务性、工具性、利益性目的突出。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任务往往就是强化学生的认知,通过反复灌输,加大作业量,以及无休止的考试手段,以外在的压力驱动学生掌握知识,完成教学目标。教师期望学生按照教案的设计来学习,依照教学参考答案回答问题,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上课成为了教师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只重视升学率,以相同方式对待所有学生,只要能够让学生升入一所好的学校,他们就自认为达到了教学目标,成绩成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往往忽略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对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意识,教师往往不太关注,在某种程度上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而导致教育出现不公平现象。

(三)高等教育收费制的影响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除军校学员、免费师范生和免费医学生不收取学费外,其他高校专业都要收取学费,以减轻高校教育费用增加的压力[2]。虽然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教育成本,扩大了招生规模,丰富了教学资源,从战略上来看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但是不断增加的高校学费,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已经达到或者超出了承受能力。《2017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16年乡村人口比重为42.65%,人口数为58973万人,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为4335万人。由此可见,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仍然占农村人口7.35%左右。虽然我国已经提出将于2020年消除贫困,但是要根本解决贫困问题还是需要一些时间和过程。不断增加的高额学费和生活费,让低收入家庭望而却步。再加上大学生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不少家庭选择让孩子尽早就业,使一些本该进入高等学府进行深造的孩子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

三、利用网络教育推动教育公平的途径

教育公平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政治的民主,但是作为社会公平的一部分,它又受到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不仅想要享受最基本的教育资源,而且还要享有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尤其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思想不断深入人心。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在社会和教育公平的实现过程中,网络教育更有利于体现其价值。当今世界,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不断发展,使得利用网络教育推动教育公平成为可能。

(一)扩大网络教育覆盖范围,增强公民教育公平意识

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提到“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价值观支配着人的一切行动。利用网络教育来实现教育公平,首先需要增强全民的公平意识。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和《2015年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4.3%。截至2015年12月,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9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1.6%。此外,62.3%的非网民为农村人口,占我国农村人口总数的68.4%,而城镇地区非网民比例为34.2%,城乡差异明显。以上数据表明,城乡网络普及率和使用率存在差异,同样在接受网络教育的起点上也存在着差距。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差异显著的大国,需要国家宏观调控,合理配置资源,增加农村地区网络教育经费投入,以便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教育起点的公平。截至2013年,我国共有68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开展了网络高等学历教育,网络教育招生、在校和毕业人数呈现逐年增加趋势[3]。2014年至2016年,我国网络教育招生人数、普通高校招生人数以及网络教育招生人员占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的比例。虽然三年来网络教育招生人数比例有略微下降,但是网络教育招生人数总体呈增加态势,高等教育的人数和规模在不断扩大,人们渴望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意识不断增强。公民只有具备了教育公平意识,才能去争取教育公平的权利,才能具有参与教育公平政策制定与改革的动力,也才能通过网络教育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

(二)加强教育资源共享,完善学习者起点诊断

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知识本身也有着从简单到复杂的逻辑关系,教学实际上就是教师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过程。针对网络学习者学习新知识时所具备的知识及能力储备不同的特点,教师要在编制网络课程时,加强网络学习者学习准备的诊断环节,努力设法消除网络学习者的起点差异性。教育资源是影响知识结构转换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中,对不同学生提供具有差异性的网络学习资源,尽量弥补学生的学习起点差异,让每位学生获得相同的学习结果。同时,国家要加大网络教育投资,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搭建人性化的网络教育平台,让每个学习者能在不受时空限制的基础上学习最新理论成果。在2006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明确指出:促进教育公平,公共教育资源要向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以及薄弱学校、贫困家庭学生倾斜。广东省“圆梦计划•北大100”项目就是网络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最好例证[4]。

(三)提升网络道德修养水平,更好发挥网络教育优势

斯坦福大学校长大卫•乔丹曾说:“我们的目标是使学生不仅拥有做成事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拥有知道应该做什么的智慧。”[5]在自由、开放的虚拟世界里,拥有网络技能的人可能对社会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在网络教育过程中,有些学习者由于道德情感缺乏、认知不健全和行为失范,容易在混杂的网络世界里自我迷失和导致理念偏离。因此,提升公民网络道德修养,也是规范网络教育的一门必修课。一方面,面对丰富多彩的互联网资源,学习者要具有甄别信息的能力,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另一方面,优质的网络教育需要具有高超教学技能和高素质信息素养的教育者来实施。优秀的教育者能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对培养具备良好道德、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结束语

网络教育范文5

(一)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的冲击

在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以迅猛之势攻占了各个领域,教育也不例外。目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网络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大趋势。网络教育以其资源的开放性、广泛性、可重复利用性,以及不受时空的限制从而解决了教育资源的匮乏和分布的不平衡等问题。因而许多国家的政府都把发展网络教育作为重要的战略决策,制定专门的计划并组织实施,网络教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一种重要教育手段。

(二)自考网络助学自身的优势

自考网络助学模型具有开放性、多样性、个性化等特征。在当今信息时代的背景下,网络教育主要是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开展的,考试的改革和发展,使教育趋向公平化和大众化,同时使终身学习成为了可能。与此同时自考网络助学使得教学成本更低、学习环境更优、学习效率更高等优势,这使得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自考网络助学势在必行。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助学系统的基本结构——以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为例进行分析

许多高校以及助学机构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自考网络助学并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与特色。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了自考网络助学体系的基本结构。从宏观层面来看,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整个网络助学流程进行了信息化的管理,无论是入学、学籍管理、缴费、毕业论文设计与答辩等等。这使得整个网络助学的管理更加全面可控,同时能对学员进行全面的追踪、记录与测评。对学员而言便于随时随地的注册、学习,方便、快捷且易于操作。学习测评阶段作为教务教学管理是该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学习测评阶段学员能充分利用在线助学学习平台进行学习。而这个平台包括三个子系统:实验操作系统、辅助交流系统以及最主要的教学系统。实验操作系统作为辅助学习系统可以让学员在网上进行实验观看、实验操作以及远程操控与辅导。另一个辅助系统为在线交流系统。在这个平台中学员之间以及教师与学员之间,还有管理者之间可进行畅通无阻的交流。在学员之间可进行学习心得、方法等的交流,也可进行学习社区的建立。让学员们能进行学习的共享与交流,克服网络助学中学习的疏离感,促进共同学习。该系统包括考生论坛、教师博客、QQ群、学习社区、虚拟班级、BBS答疑、视频会议、即时聊天电子邮件、电话等。但是,该结构中最重要的则是教学系统。在此系统中包括课程导学、精讲课件、串讲课件、学习资源、真题解析、学程规划、学程跟踪、在线监测、自动答疑、反馈、实时测评、课程考核等等。这使得学员能根据自己的规划随时随地学,同时能得到老师的精讲与答疑以及小组学员的讨论与支持。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基于大数据的追踪,老师能很好的掌握学员的学习进度与成果从而进行个性化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并能形成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建立。虽然,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在利用信息技术完整构建了其助学系统的基本结构,但该结构仍有不足之处,仍需进一步改进。如:专职教师的缺乏、课程资源的缺乏以及在线学习平台用户的体验满意度低、反馈不及时等。这些势必会造成管理的散乱,影响学员的学习质量和信心。因而,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投入与管理不断进行改进。

三、自考网络助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技术的重大进步会给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正以其它技术从未有过的速度向前发展,并以其它任何一种技术从未有过的深度和广度介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而自考网络助学也应借助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不断重构其基本结构。如:云计算的运用使得海量的存储变得轻而易举;MOOC的发展使得在线学习资源变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移动客户端的运用及推送更使得网络助学变得简单易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更使得学生的全方位追踪和个性化管理变为可能。

四、结语

网络教育范文6

1.系统管理。网络教育教学管理由于受到网络运行状况、计算机性能等因素影响,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要有与它契合的管理制度和办法。鉴于西南大学网络学院已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用户管理和安全管理,我们重在研究为有效指导与监督教学过程的系统制度化管理,制定了《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网络教育管理办法》和《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网络教师管理制度》,成立了“化学化工学院继续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教学过程监控和管理。

2.教务管理。教务管理包括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材管理(学籍管理已由网络学院完成)。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学院在2001年开始开设网络教育《化学》专业,2008年在对培养方案做出调整和修订后,专业更名为《化学教育》专业,同时新增《应用化学》专业。两个专业在培养方案、教学内容等方面都采取不同于全日制本科的方式,突出网络教育的继续教育特色。教学计划是根据网络教育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学习年限和教学对象而制定,没有盲目照搬普通教育计划。网上教学组织严格遵守教学计划,作为考核、验收教学质量的标准。两个专业教学计划各自包含不同的11门专业课程、各有特色的6门选修课程、教育实习或工业见习以及毕业论文。《化学教育》遵循当前中学化学教学的改革模式和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教有所依、学有所用;由于大多数学员都是来自基层教学单位,因此依托基层教学单位完成教育实习的实践教学环节,并设计合理的与学员从事教学相关性强的毕业论文题目,精心进行指导。而《应用化学》则遵循当前经济改革浪潮中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充分考虑来自工矿化工企业的学生实践优势,依托企业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化学网络教育教材包括文字类(一般使用统编教材制作为电子课件、题库和案例库)、图形(像)类、音(视)频类,动画类等教材,各类自成体系,独立使用。

3.教师管理。教师管理主要从资格审查、培训管理、责任管理和考核评价上进行管理。学院规定从事网络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并且有一定网络教育经验。教师任课前均需经过岗前专门培训,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和实践技能,在进行教学管理的时候,能够主导学生的在线讨论活动,准确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客观评价和指导。教师一旦承担网络教学,需认真学习管理办法,熟知各项规章制度,并与学院签订“化学化工学院网络教育教师教学工作责任书”,并建立化学网络教育教师档案。教学队伍建设:网络教育师资队伍的学科结构、学位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均有相应要求,按照“化学化工学院关于成立网络教育课程教学团队的决定”,针对学院网络教育优质资源利用不够,缺乏国内外知名专家授课情况,通过外聘请内培养构建合理的教学队伍。目前已形成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力军的多个课程教学团队。教学研究:为了提高网络教学质量,有效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开展网络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内容涉及网络课程内容的组织、网络资源的利用、网络教学方式的探究、高校网络教学的设计原则、高校网络课堂教学的优化运用、网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等等。鼓励教师总结自己进行网络教育过程中的经验和感想,按照科学论文的规范格式撰文投稿,给予相应奖励,推动网络教育管理的理论研究。

4.学生管理。学生管理包括学生自我管理和学习评价管理。网络教育具有“师生分离”和“教管分离”性质,教师角色淡化,教学管理弱化,而学生的自我管理凸显。我们在每个年级实行班组管理,自选班长,定期轮换,让每一位同学充分参与管理,锻炼自主能力,加强自我服务,同时重视对学生自治的引导。学生学习评价管理由自我性评价和客观性评价组成。自我性评价:学生先完成自测题目和思考题目,提交后与标准答案比较而做出自我评价。客观性评价:根据学生平时作业完成质量、设计实验的完成情况等给出具体的分数,通过提供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使学生感受到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教学秘书定期分析学生学习评价,相关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做相应教学调整。

二、化学网络教学管理模式特点

西南大学校是教育部批准开展远程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化学化工学院是学校较早开展网络教育的传统学科,拥有具有学术理论基础的高层次的师资队伍,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为网络教学管理的实施提供智力、人才,结合网络教育学院良好的技术支持和教务管理,形成较好的资源共享,为化学网络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自己的管理特点。

1.制度管人。学院制定了《化学化工学院网络教育管理办法》、《化学化工学院网络教师管理制度》。从教师选派、教材选用、网络课件建设、具体教学(直播、录播、网上辅导、作业批改、考试命题和答辩等)一一做出相应规定,使管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制度管人。

2.责任到人。教师一旦承担网络教学,需认真学习学校和学院的管理办法,熟知各项规章制度,并与学院签订《化学化工学院网络教育教师教学工作责任书》,责任到人。

网络教育范文7

摘要:21世纪,随着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网络教育已经逐渐成为教育变革的新方向,开始在各大高校得到普及,被在校师生广泛接受,但高校网络教育尚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就高校网络教育的优势和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探讨。

关键词:高校;网络教育;前景

一、高校网络教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网络教育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各大高校根据自身资源成立的网络学校,高校网络教育可以为学员提供相应的学历证书;另一类则是商业化的网络教育培训公司,这类网络教育没有向学员提供学历证书的资质,但它们具有充足的资金和设备,在教学技术方面有较大优势。教育部在第三次信息化工作会议中,将高校网络教育列为全国教育的重点工作,这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发展方向。为了加快高校网络教育的发展,以满足越来越多的网络学员的需求,教育部制订了相关措施:首先,要加强高校网络的建设,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同时国家也对卫星电视进行网络教育方面的改造,建立起高校网络教育的资源中心和教育平台;其次,依托高校自身的师资力量,开发新的教育软件,面对不同层次的人群,开发相应程度的教育视频和学习软件;最后,由教育部划出专项资金,用于网络视频和远程课件的开发和应用。

二、高校网络教育的优势

1.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校网络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科目,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进行自由选择,在兴趣的推动下,以提高学生对所选科目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便捷灵活。此外通过网络教育所使用的远程视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一些难点、重点反复观看学习,进而掌握这些知识,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实现的。在这种可以自主选择科目,而且可以学习掌握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自然会得到很大提高。

2.实现一对一辅导教学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和教师资源问题,很难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一对一的辅导,即使在课后请老师进行家教,也只适合少部分有条件的学生,无法广泛施行。而网络教育却可以完美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网络视频,学生有了学习的条件,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将自己面临的问题通过发邮件等方式请教老师,而老师因不必在每个班进行讲课,这样就可以留出大量时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一一解答,这种针对性的学习,既节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也减少了教师的精力损耗,并且实现了一对一辅导教学,对教育的良性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扩大受教育范围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面对来自社会各界的压力,我们每个人都应学习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以武装自己的头脑,为自己增添谋生本领,使自己在这个社会中取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在传统的高校教育中,受教育对象绝大部分是在校学生,而其他社会人士,他们可能需要,但却没有这种接受高校教育的机会,而高校网络教育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网络教育中,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取相应的学习资料和教育视频,并且可以在相应的论坛网站里提出自己的问题,大家可以不分教师、学生身份,可以不分地区差异,一起进行探讨研究,得出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案,同时大家在探讨的过程中,对问题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使大家可以共同进步。

4.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教学管理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整体教育质量。网络教育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针对整个教育过程,建立科学的教育方案、考查测评和考核记录体系,对学员的学习过程做到全程跟踪,针对学员遇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方案,既方便了学员学习,也节省了人力资源,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

三、高校网络教育的发展前景

在我国寻求教育改革道路的今天,高校网络教育的出现,以其巨大的教育优势,无疑为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方向。我国目前总体教育水平偏低,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加深,受教育的愿望也愈加强烈,所以高校网络教育具有广阔的施展舞台。高校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难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在偏远地方由于网络线路还未构建,不能接收网络信号,或是学员与教师不能面对面进行及时交流等问题,但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这些问题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在互联网的时代中,传统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大众学员的多样化需求,只有进行教育改革,改变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才能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高校网络教育作为我国改革教育模式的“先锋”,凭借其互联网、计算机的优势,为人民大众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不仅方便了学习,还降低了学习成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学习的机会和条件。

目前,我国开展的高校网络教育已深入人心,被大多数在校学生和广大的社会人员所接受认同。高校网络教育将逐步成为我国的主流教育模式,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争.高校网院师资管理与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7).

[2]孙秀芹.高等院校网络教育质量管理探析[J].华章,2014(4).

第二篇:高校网络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我国必须努力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使人力资源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创新和人才支持相适应。网络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赢得了国际社会和教育界的关注,成为各国教育决策的新的热点之一。本文以国内高校网络教学发展趋势和先进教学理论为依据,分析、诊断目前高校网络教学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网络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网络教育;主要问题;改革对策

高等教育与网络的结合,是时代的必需,科技的必然。从1999年开始迄今,已有67所高等学校开展了网络教育试点工作,网络教育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开发使用了大量的多媒体教学资源,逐步形成了网络教育环境下的教学与管理方式。同时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投入网络教育,促进了高校信息化建设。但是,高校在进行网络教育建设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暴露出很多问题,本文将论述目前我国高校网络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地对策。

一、高校网络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相关资料现实,目前很多高校仍然以传统教育方式为主,对网络教育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对网络教育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足,对网络教育知识与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十分不足。教师群体中绝大多数教师不清楚网络教育的本质,对网络教育技术更是陌生,因而对网络教育的优势、网络教育的理念和网络教学应采取的教学模式等缺乏准确、完善、系统的认识与理解。第二,学校为推动网络教学营造的气氛不够浓厚,尚缺乏有目的、有计划和经常化的引导。学校虽然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但网络教学仍处于比重低、比较薄弱的状况。

(二)网络教育理念滞后

多媒体网络具有三种交互性:即师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学生与老师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网络环境下教学往往较为重视第一种交互而忽视了后两种交互,现代网络交流方式并不能完全取代课堂上师生传统的语言交流。许多学校领导和老师简单地把网络教育理解为是师生与计算机的交互,不需要再像以前那样教师要与学生交互,将知识一点一点地给学生讲授,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并要求学生们积极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以错误的观念理解网络教育,忽略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另外,计算机具有传递信息快、容量大的功能,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但是,学生看到的广泛和肤浅的感性材料不一定能够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理性知识。在这样的课上,学生除看到几个好看的画面,记住了某个事物个别的、零散的特征外,根本没有深层次思维活动的参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被忽略了,学生的思维层次也仅仅是停留在读图时代。

(三)网络教育中教师的定位不明确

网络支持下的课堂,教学资源、教学工具、研究方向、交流评价都是开放的,网络的出现真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极大丰富了课堂的形式。但由于有些教师对本身角色把握不到位,导致教学过程“放有余而收不足”的异常现象,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莫名其妙地进行学习型研究、稀里糊涂地上网查找资料、漫无边际地讨论问题,最后教师还得匆匆忙忙地补课,使得网络教育的功能不能得到较好地发挥,导致事倍功半。

二、促进高校网络教育发展的措施

(一)树立与网络教育相适应的现代教育理念

网络发展以超乎常人想象的速度渗透进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教育正在快速与网络相融合。事实上,网络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改变了教育的形态,最根本的是改变了人们的教育理念。传统教育理念强调中心化、一元化、确定性。但是网络时代的教育并非传统教育理念的继续,网络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非中心化、多元化、不确定性的思想已经在网络学习者和教育者中形成。对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网络给高等教育的基本因素带来的变化。在高等网络教育中,教学应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从灌输式学习转到主动式学习;从为了教而教,转到教是为了学,最终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完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师之己任。

(二)教师应主动转换角色,促进网络教学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习者通过网络就可便捷快速地获得所需要的各方面的知识,个体的发展水平将越来越取决于不断利用信息、培养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网络时代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得知识,教师不再是文化知识传播的中介,而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网络教学为学生择其所好和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教师从原始的“粉笔十黑板”的教学中解放出来,凭借自己的知识、智慧和能力,成为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发展个性的管理者和顾问,而非个别化学科的指导者。教师的角色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为主,应从“教”学生,转变到“导”学生,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应该勇于创新,创造全新的现代教学模式

信息时代下,随着教学基本观念的变化,教学方式不可避免的发生变化,教由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研究者。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按照国家统一编写的教材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在网络时代,教师是课件开发和教学研究的主体,应具备课程设计和开发的能力,运用先进的媒体技术等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改革课程结构,制定最佳教学策略和信息组织形式,重组课程传递方式,使之适应时代的变化。教师需要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特点及规律,研究如何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提高学生高层次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如何利用最佳信息呈现方式来突破课程中的重点、难点,研究和评价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为从事和改变教学内容准备资料。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国教育部教高[2002]8号文件.

[2]刘琼.中美大学学科馆员的初步比较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4).

[3]李杨琳,纪晓平.“211”重点大学学科馆员状况分析[J].图书馆杂志,2007,(1).

[4]刘彦军.关于学科馆员制度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2).

[5]王岩.我国学科馆员研究的文献统计分析[J].现代情报,2007,(5).

第三篇: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行各业不断迎来发展的机遇。在当前的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与信息化技术结合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各行各业的所必备的要素之一。在教育发展上,随着信息技术产业的不断变革,信息化建设将会有更过机遇投身于其中。目前来看,在高校网络教育上,不断面临的制度性障碍是对当前多样化信息发展的一个客观局限。本文基于这样的现状,在结合当前高校网络教育的现状上展开分析,不断凸显网络教育的内在要求。最终通过分析得出一些对当前网络教育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网络教育;现状;对策

高校网络教育的发展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兴起发展起来的。在多元化发展的现代的社会,符合学习要求和教育要求的发展方式逐渐被推崇到一个更加高的位置上。也就是说在当今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随处可见的网络化教育已经不单单是一个说法。更多的是体现在当前教育的各个细节中。例如,在高效的教育方式上,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然,网络教育的更高级的形态应该是在当前的教育基础上,不断以现有的资源为优势,在结合便利的程度上,完成整个教育的过程。从教到学的一个过程,完全网络化,并且能够实现面对面的交流。这样的情况也是当前发展的一个态势。但是,正是因为这样的现状客观存在,在理论上而言,完全实现以网络化教育为主的社会教育是完全有能力的。可是事实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如今的网络教育有其便利性,但是更多的体现出来就是教育尚未充分借助这样的一个工具,并完全发挥其理论上应有的效果。

一、高校网络教育的发展历程

我国从1994年开始酝酿远程教育,在1998年开始批准四所高效开展相关的远程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结合当前的发展现状,在与信息时代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提现出当前发展的必要性;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特征化应用,高校的远程教育已经有了一个相对长足的进步。从2000年7月开始,在教育部出台的相关的网络教育的鼓励性政策上,不断强调远程教育在当前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性。也就是说,通过运用远程教育这样的一个工具,全民教育的态势逐渐显露头角。

也正是以2000年为一个发展的分界,可以说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发展又有了一个长足的飞跃。一个原因在2000年的国家政策上,不断鼓励高校远程教育的发展,从客观上带动了整个当前远程教育的产业链的发展;另外一个就是,在电脑的系统设计上,不断推出以家庭产业为主的个人电脑的使用。这样一来,不仅仅从客观上满足了远程教育的便利性,更多的是在主观上鼓励整个全民参加远程教育。也或许正是这样的一个客观现状,才使得高校的远程教育在已有的基础铺垫上,不断前进。直到最近的两三年,在网络技术相对成熟的情况下,不断与当前的网络媒体所挂钩的多媒体教学,成为整个高校网络教育上得有一个新的突破。这样的一个发展状况客观上对当前社会教育的一个迎合,主观上,还是对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实现的一个教育水平和教育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现状

纵观我国当前的高校网络教育的问题,不仅仅单纯的存在于一个课程体系建设,更多的还是一个多样化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与整体的网络教育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总体上来看,我国高校网络教育主要呈现一下几个现象:

(一)高校网络受众人群现状

从当前的高效网络教育的受众人群上,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的国内高校的网络教育的受众人群普遍集中在年轻化。当然,这样的情况并不是我国独有的,作为高校网络教育的初期,在年轻化的受众人群上有着一定的优势。一个是在广泛推广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延续性;另外一个就是在年轻人的群体中,教育的便利性和难易程度可以适当把握。

(二)网络资源课程现状

一般而言,高校网络课程的资源均是来自于网络并且合理的应用与网络。网络资源的循环利用的现象在当前的国内网络教育上比较普遍。不管是国内知名高校还是一般的普通院校,在实现其资源共享上,尚欠缺一定的包容性。也就是说,不管是当前的课程资源设计还是在已经相对成熟的课程资源设计上,都是一个客观停滞的状态。

(三)教育的交互性现状

从教育本身来看,交互能力直接决定着整个教育质量的高低。在高校的网络教育过程中,延时性教育与不对口的教育现象相对占据着整个网络教育的整体比重比较大。显然,在这样的现状下,网络教育的交互性就呈现一定的局限性。从网络教育的建设初衷来看,在一定程度上的延时交互将对整个教育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自主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真正的能够应用到这样的理想状况中情况确实少之又少。

(四)高校网络教育的影响力

尽管当前已经是我国高校引进网络教育20年的历程,但是从整体的网络教育发展的状况中,依然没有起到一个客观和预期的影响力。在高效的教育资源中,传统的教育方式依然占据着整个当前高校教育的绝大部分,网络教育作为一个对新兴世界的了解和辅助资源,不断背引进到课堂。但是其影响力和其发挥的真实作用,依然没有完全的体现出来。

三、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不足

从当前的高校网络教育现状来看,我国高校的网络教育主要存在这样三个方面的不足性:

(一)高校网络教育的定位问题

从高校网络教育的自身定位来看,当前的高校网络教育不断的被认定为是一个辅助教育的手段。也就是说,在整个的高校网络教育的定位上,不管是从学校、教师还是学生的观念上,网络教育本身就是一个课后辅导的辅助型工具。在真正提升技能和专业性知识上,网络教育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以使得整个学校和学生共同认识和关注到当前的高校网络教育的地位。客观来看,网络教育在当前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被提升为一个主要的学习和教育的途径是完全可以考虑的,但是基于传统思维以及相关的学科知识独特性的考虑,使得网络教育转型为主流教育方式成为一个进程缓慢的问题。

(二)高校网络课程资源和课程编制的问题

上文已经提及到,在高校的网络课程建设上,仍然缺少相关的创新性或者是包容性。毕竟很多的资源都是在非共享的前提下开展,这样一来网络的新兴教育方式难以得到进一步推广,其自身的兴趣性也相对比较乏味。

(三)高校网络教育的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的问题

尽管来自多方面的原因促使当前的高校网络教育的教师资源不断缺乏,但是从客观上来看,网络教育中的教师的整体水平还是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例如在当前高校网络中可以见到网络教师的角色,但是往往他们的定位不是一个网络教师的身份,更多的是以一个电脑员或者程序员的身份出现。在教育的实践中,更重要的其掌握的专业化人文知识如何通过网络这样的一个平台应用。但是,实际上,不管是学校还是社会,对网络教师的理解普遍存在误差。进而,在岗位设置和安排上,往往是出人意料的。

四、提升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建议

(一)树立网络教育的全新理念,合理定位高校网络教育

首先,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指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既要积极开展学历教育,又要积极开展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岗位培训和其它继续教育。各试点高校要积极探索和总结网络教育的基本规律,积极推进网络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各级各类继续教育的结合,促进我国网络化、开放式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我们既要把高校网络教育看成是对我国现有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一种补充,为在职成人、也为应届高中毕业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网络远程教育成为发展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战略途径之一,又要看到网络远程教育应该是发展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的首选。

其次,建立必要的相关专业网络教育系统,调整当前高校网络教育中存在的数字鸿沟和专业课程设置失衡现象。各高校不要各自为政,另起炉灶,重复设置课程,而应挖掘其优势专业和特色课程的内在价值,实现全社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学分互换,使网络教育为我国各地师生获取丰富的教学信息服务。再次,调节高校网络教育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地域定位应向西部倾斜,关注西部大开发,缩小我国东西部教育差距,加速西部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

(二)加强网络课程开发和建设

在加强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上,还需要不断的注入活力。在当前我国的高校网络资源建设上,仍然不缺乏专业建设的人员,只是并没有合理的制度将这样的人才应用到合理的岗位上。本文指出的加强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不仅仅是从课程本身的设计上,更多的还是需要从提升高校在课程专业化设置上的力度。从而客观上将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融入到教学成果上,以此提升整个师资队伍的积极性。

(三)加强对网络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从教育的客体转化为教育的主体的过程中,教育本身只是一个传递的工具。作为信息时代的教育途径,网络教育将是一个最为高效和便捷的工具。所以在提升整个教育客体的过程中,还要伴随着提升当前的受教育者在对网络教育的认识的问题。也就是说,将网络教育融入大学生教育的主要课程中,提升网络大学生的在网络教育的综合素质。最终能够实现网络大学生在网络课堂的认识和学习能力完全不亚于传统的面对面授课。

(四)努力建立一支既懂专业又懂网络技术的新型师资队伍

随着网络大学的兴起,网络教育的逐步普及,高等学校的教师已不再是站在教学的绝对主导地位上,而是处于教与学互动一体化的位置上,教师的职责应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引导学生掌握网络信息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网络时代高校教师将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教师光有专业知识和授课艺术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熟练使用网络、驾驭网络的技能,善于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以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展示学习资料;拥有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与故障的快速反应能力,使网络教育更加生动活泼;网络教学的主持人虽是教师个人,但却有许多人在幕后担负着编写脚本、导演、摄像、编辑等工作,所以,网络时代的高校教师应具有团结与合作精神。

五、结论

本文基于当前我国高校的网络教育的现状,展开分析,试图通过多方面的客观原因分析当前网络教育存在的现状。诚然,在分析上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本着对教育方法和教育技术的执着,在完成整个网络教育的建设上,也想尽可能全面。本文最后提出一些相关的对策和建议,以备后期在开展网络教育的实践上借鉴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小莉,刘建国.关于提高远程教育质量的思考[J].教育信息化2002年07期

[2]凌飞飞,赵新云.我国教育督导制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教育探索2005年08期

[3]王东波.网络学习的困难与对策[J].现代情报2002年06期

[4]张立华,张日卿.谈谈新时期教师的师德问题[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5]王军.农村教育问题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6期

[6]马雪琴.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陈良,张大均.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7年05期

第四篇:高校网络教育招生工作策略探讨

摘要: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兴教育模式,在现代网络技术不断进步的形势下得到众多高校的青睐和应用。目前制约高校网络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招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招生条件过于宽泛、宣传夸大、入学考试不规范等,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高校网络教育招生水平成为当下各高校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此分析了高校网络教育招生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关键词:网络教育;招生工作;问题;对策

网络教育,即把现代化网络技术(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等)运用到教育中,“网络”和“教育”相结合,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能实现资源共享和打破时空的限制,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在现代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现代网络技术进步的背景下,网络教育已成为时展潮流和现代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校网络教育招生存在招生条件过于宽泛、宣传虚假成分大、入学考试不规范等问题,制约网络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采取相应对策提高高校网络教育招生工作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网络教育招生工作存在的问题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随之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网络教育应运而生。网络教育,重点在“网络”和“教育”两词,是网络技术和教育的有机结合。1999年首次建立四所网络教育学院,随后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下网络教育得到大力发展,呈现网络教育学院多、开设课程多、学生数量大等特点,成效显著。但目前高校网络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招生工作。

当下高校网络教育招生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招生重数量而轻质量。目前很多网络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条件相对比较宽泛,只要有中专、高职等学历即可,而对学生年龄、性别、专业、人品等没有太多要求,虽然增加了学生数量,但学生质量却得不到保证,这给人造成一种误解:只要有钱,就可以上网络教育学院,即花钱买文凭。这是极其错误的,因此高校网络教育招生要重视学生质量,采取积极行动打消人们的误解。二是宣传夸大其词。某些网络教育学院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而相对夸大自己专业的优势,为日后学生纠纷埋下伏笔。三是入学考试不规范。与其他教育方式不同的是,高校网络教育不需参加全国成人高考,只需要通过网络教育学院考试就行,考试内容、考场纪律等相对比较宽松。此外对学生入学时的资格审查比较宽松,只需有毕业证复印件即可,因而可能存在造假现象,影响网络教育学院形象。四是招生隐患多。目前一些网络教育学院联合培训机构进行招生工作,承诺一定入学等,为日后埋下一些隐患,损害网络教育学院名誉。

二、提高高校网络教育招生工作水平的对策

(一)为网络教育正名,提高网络教育的地位

网络教育从1999年发展至今,已有一定的规模,逐渐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教育部还未审批通过网络教育,致使社会上很多人对网络教育不了解或者产生误解,给招生带来困难,因此教育部应该尽早的让网络教育审批通过,让网络教育与其他普通高校处于同等地位,提高网络教育的社会公信力。具体来说,教育部要将网络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给予网络教育和其他普通高校同等的待遇和支持,让社会大众对网络教育有一定的了解和理解,同时网络教育能充分发挥其资源丰富、教学形式多样等优势,吸引更多的学生,促进网络教育进一步发展。

此外,若教育部肯定网络教育的地位,为其正名,网络教育进入教育市场,将引发更多的高校转向网络教育建设,那么那时高校网络教育学院数量将不局限在当下的六七十所,成人教育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网络教育在良性的竞争环境中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得到社会上更多人的认可和支持,有利于提高高校网络教育招生工作水平。

(二)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招生计划

第一,制定科学、规范的招生制度。高校网络教育招生工作要严格执行《关于加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相关法律法规,并根据网络教育学院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招生计划,明确招生数量、招生条件以及招生章程等,提高网络教育招生工作的规范性和制度性。具体来说,要根据学院师资力量、教学资源、校园环境等适当招生,既要数量也要重视质量,同时从实际出发,不要弄虚作假,采取巧妙方法吸引学生,对招生考试、学生入学等严格执行,避免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发生。此外,加强网络教育招生监管,保证网络教育招生宣传的真实性和透明度。

第二,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员需求。虽然目前高校网络教育开设的专业大多数比较热门,但学生是否感兴趣或者有需求,学校并不是很了解,可能会造成资源浪费,影响高校网络教育招生工作。所以高校网络教育招生工作人员要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学生需求,并以此为依据相应的开设专业和调整招生计划,提高网络教育招生质量。具体来说,高校网络教育招生工作人员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实地考察、访问等形式了解企业、事业单位等用人需求和意向,同时利用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生源要求和想法,然后将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全面整理和分析,形成招生意见报告,指导网络教育专业开设和招生工作。此外,可深入到在线学生中间,听取其意见和心声,并相应的进行网络教育改革,不断完善网络教育教学。

(三)打造特色网络教育模式,增强网络教育核心竞争力

第一,提高网络教育学院的认知度。目前我国网络教育一般都是依赖高校进行,高校的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网络教育认知度,但却不是绝对的,因此高校网络教育要在利用依托高校名气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打造特色网络教育模式,提高网络教育的专业性和服务水平,从而相应的提高网络教育学院的认知度,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就读。

第二,提高办学层次。高校网络教育要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开设特色专业,且不限于成人学历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等资源进行研究生进修班等教育,提高办学层次。

第三,打造知名专业。目前高校网络教育主要是根据社会热门行业开设专业课,如经济学、计算机学等,比较集中,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而物以稀为贵,因此高校网络教育要积极发展一门或多门知名专业,使其成为学院特色或品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四)加强网络教育科学宣传

高校网络教育学院一方面要利用电视、报纸、户外广告等媒体形式加强网络教育宣传,提高网络教育的知名度;另一方面要组建一支专业的招生团队,加强招生团队专业知识教育,如学院专业开设情况、学院对学生的优惠政策、国家教育方针等,切实提高其业务能力,更好的把学院情况介绍给符合要求的学生,让学生了解网络教育学院,同时要不断提高招生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以自己个人魅力感染学生,增加学生入学胜率。此外,加强在读学生服务,提高学生满意度,通过在读学生或毕业学生良好评价提高高校网络教育的美誉度。

三、结束语

高校网络教育作为成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和现代教育不断完善的形势下得到大力发展。为了更好的发展网络教育,教育部要尽早的为网络教育正名,同时高校网络教育要不断完善自身,打造特色网络教育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招生计划,提高网络教育的知名度,促进网络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清学.高校网络教育招生工作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

[2]林海云.对试点高校网络教育招生工作的若干思考[J].科技大众,2009(5)

[3]高世权.简论高校成人继续教育招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J].华章,2011(30)

[4]张庆临.浅议我国网络教育招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交际,2013(7)

第五篇: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探究

摘要:网络教育资源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内容,是高校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从建立网络教育资源管理部门和协调机构资源建设开发与利用的规范管理、完善激励与保障机制等方而来探讨高校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关键词: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一、引言

网络教育资源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信息主要来源和高校课堂教学以及学生自学的有效补充,它促进了高校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过程,提高了校园网的教育教学应用水平,在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的情况下,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是当前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二、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资源开发量与质的矛盾

尽管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己经拥有了数量相当丰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但有相当一部分资源质量水平不高,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许多资源不能满足不同高校同一专业的教学需要,资源内容与教学实际脱节,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从而导致了资源库利用率低。而且,目前制作完成的课程的网络资源体系仅仅局限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而且多数都是将传统的文本课程与计算机技术整合,搭建或利用平台模版,然后填充有关的教学内容,结果使建设的网络资源缺乏学科特性和学习过程的设计。

(二)教育资源建设与管理的矛盾

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机构协调和管理,各高校独立开发资源,不同教育资源建设主体之间缺乏沟通和融合#进行低水平的重复开发,从而使许多资源适应性较差、适用范围狭窄,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标准缺乏可操作性。一些高校在建设有关的资源时没有依据教育资源建设的相关标准。资源的分类不合理、不规范、杂乱无序、组织性非常差、元数据的处理不规范、缺乏分布存储和统一管理的理念。特定的资源只适用于特定的平台和技术接口,从而导致不同高校的资源库互不兼容,难以进行相互操作与利用,无法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造成大量资源浪费#使不同的资源库成为信息孤岛。

(三)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矛盾

目前,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主要靠高校以自己的实力面向本校师生开发,采取分散建设方式,区域内院校之间甚至院校内部缺乏协调,交流与合作,从而造成开发周期长,成本高,专业面窄,整体资源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条块分割等一系列问题,与急剧增长的网络教育需求极不相称。

(四)教育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的矛盾

目前,我国高校之间缺乏资源共享的机制和意识,网络教育资源运营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机制。高校之间甚至同一高校内相近专业的信息资源缺乏交流、整合、共享,其中影响教育资源共享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知识产权问题。由于教师们的劳动成果缺乏保障,导致一些教师不愿意将自己的教学信息资源放到网上,从而影响了资源的交流共享。

三、建立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一)建立各级资源建设的管理部门

建立由教育管理部门、高等院校、校内院系组成的三级管理机构。资源的建设由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部门统一规划,制定有关教育资源共享的政策,并建立由学科、教学设计、网络资源开发和管理专家组成的网络教育资源共建专家组,遵循共建、共享、互联、协作、科学管理的原则,加强高校与高校之间和校内各院系的资源共享、合作与交流,共同完成以共享为目的的网络教育资源合作开发。

(二)组建资源共享的协调机构

不同的高校隶属不同的办学主体,各个高校有不同的发展侧重点,通过在地区,校际中设立资源共,才能真正实现地区之间,校际之间网络教育资源的交换与共享,实现高校间的互利,保障课程资源共享有序地进行。解决课程资源共享过程中的质量评估等问题。

(三)遵循资源建设规范资源合理分类

网络教育资源建设要遵循国内外通用的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统一标识和规范化处理网络教育资源后,才能使资源在高校间进行交流与共享,使资源在移植时具有可行性,实现不同资源库平台之间的互操作!从而提高现有资源的组织性和可利用性,降低资源建设的成本,提高资源质量。

(四)教育资源建设主管部门根据资源需求类型

网络教育范文8

在网络教育中推行学分制不是随便决定的,首先相关教育领域有推行学分制的先例,其次是专家学者通过分析网络教育本身属性和学分制相关特点才最终决定在网络教育中推行学分制。

1.1学分制的特点

我国推行的学分制属于“舶来品”,最早要追溯到美国的艾略特,他所主张的教学理念就是学分制的雏形。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和素质都有很大差别,我们不能将其固定在一个统一僵硬的教学模式中。学分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较大的弹性,这些特点决定学分制优于学年制。首先学分制下的学生拥有较大的选课自由,在网络教育中学生掌握基本网络知识后可以自愿选择自己感兴趣又有必要学的内容,而不用必须按照学校规定的学习科目学习。比如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学生可以选择C语言二级考试,也可以选择VF二级考试,学生对哪项内容感兴趣就可以选择修哪个课程,只要最后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并且学分达到毕业学分的要求就可以。其次学分制下学生学习的时间比较灵活,推行学分制后每一阶段学历教育规定的毕业年限只能是参考,而不再具有强制性。在网络教育教学中,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多选择学习内容,提前修完网络课程总学分,提前申请毕业;而学习能力相对弱的学生可以不再受规定年限的限制,在允许的范围内推迟毕业时间。正如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在网络教育中推行学分制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有效的分配学生的学习时间,既能提高网络学习的效率又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学分制在网络教育中推行,与学年制相比能给学生很大的学习空间并提高学习网络知识的自由度,从而达到网络教育教学目标。

1.2网络教育的特点

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计算机科学也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关于网络教学,我们更应顺应社会的要求和时代的发展,在网络教育中不断改革创新,选择最佳的教学制度。上文已经简单介绍了学分制的相关特点,我们需要根据网络教育的特点进一步分析网络教育推行学分制的必要性。首先网络教育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一方面表现在学习网络知识的对象具有开放性,另一方面是学习网络的时间具有开放性。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在各个领域中,计算机技术越来越普及,这就要求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需要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网络教育对象由之前针对在校学生发展到到了现在各个阶层人员,这一变化正是体现了网络教育对象的开放性。网络教育对象的开放性也进一步决定网络学习时间的开放性,在职人员学习网络知识不可能像在校学生一样遵循学年制规定的学习年限,所以学分制的推行是势在必行。网络学习者可以不受学年制年限的约束,在工作期间也可以适当选择网络课程修学分。所以网络教育的开放性适合学分制的推行。

2、网络教育推行学分制的相关对策

2.1制定充足的网络课件,开设足够的网络课程

在网络教育中推行学分制,首先要制定充足的网络课件,开设足够的网络课程。因为学分制灵活性的关键就是学习内容选择上的灵活性,只有给学习者提供充足的选择余地才能保证学分制在网络教育中推行下去。同时我们必须注意网络资源的质量,不能一味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高质量的网络课件是实行学分制的强大后盾,否则,学分制只能是“空中楼阁”。除此之外,有充足的网络教学资源还能有效地使学生知识面得到拓展,提高网络学习的效率,进一步证明网络资源是推行学分制的基本条件。

2.2加强网络学习者的管理,增强对学分制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