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网络文学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网络文学论文

网络文学论文范文1

摘要:

所谓研究性阅读,是以信息论理论为指导,阅读目的为前提,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从而形成不断提高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重点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以便快速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关键词:

中学语文;研究性阅读;实践探究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研究性阅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以及阅读迁移能力,而这两种能力的提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以下笔者将对研究性阅读的教学意义和教学策略进行简要介绍,望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

一、开展研究性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1.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要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高尚的情趣以及必要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若要实现这一目标,语文教师就要正确指导学生,让学生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的长河中领略精神内涵,使之形成健康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阅读教学非常必要,教师要通过不断挖掘教材中的文化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涵养,让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

2.为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增加了“一扇门”

研究性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其在提高了学生阅读水平的同时,又以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被记录在教学实践中,为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增加了另一条捷径,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可恰当运用,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为提高中学生的作文能力奠定有力基础

教师在开展研究性阅读时必定需要让中学生阅读大量文献资料,通过阅读这些文献资料,可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写作提供必要的素材,另外,阅读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写作时能够避免出现表达?嗦、语意不完善、逻辑矛盾等现象,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开展中学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实践策略

1.设置教学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阅读材料

此问题的设置可以分为两个,其一是利用每篇语文课文篇末的课后思考题,将其作为研究性阅读的探究重点,进而让学生深入分析文章主旨。例如,教师在教学七年级语文《天净沙•秋思》这篇散曲时,其中有一句非常经典而被广为流传:“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句话中的“断肠人”一词将作者伤心悲痛的情感抒发到了极致,在本篇课文末有一道课后思考题,请结合作者创作背景分析作者当时悲痛欲绝的原因。在一般的阅读教学中,其教学过程为教师为学生讲解作者的创作背景,然后再让学生去分析作者悲痛的原因,而开展研究性阅读教学则并非如此,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是让学生自己去搜索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若是个人的力量还不够的话,还可以借助小组合作的力量,深入分析,如此获得的答案要比教师一个的讲解要丰富得多,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其二,问题的设置可由语文教师有针对性地制定。例如,教师在教学《斑羚飞渡》这一节课时,在学生开展研究性阅读前,教师可针对文章内容设置问题:通过阅读本篇课文,分析斑羚飞渡的真实原因,并思考本篇课文作者想要告诉读者什么样的道理?如此,学生便会带着问题有目的、有探究意识地去阅读和思考,从而得出要保护动物,禁止滥杀偷猎的阅读体会。这种教学效果要比教师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更好,学生的理解也更深刻。

2.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

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中学生单纯听讲,教师主导发言的教学思想,积极引入研究性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还课堂给学生的教学效果。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将课堂的发言权交给学生,在学生阅读完教学材料后,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对文章的见解和看法,其见解有偏颇不要紧,教师予以及时纠正并肯定其学习态度,这样,学生在下次的发言中才会更加踊跃,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对研究性阅读的学习兴趣,为语文阅读水平的提高提供又一有利保证。

总而言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大力提倡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引入,其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为提高中学生的作文能力奠定有利基础,另外在阅读中还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深入分析能力,将每一篇阅读过的文章在思想和内容上理解透彻,继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水平。随着中学研究性阅读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和逐渐成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研究性阅读教学取得的成绩也会越来越好。

作者:罗德全 单位:贵州省习水县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葛志坚.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研究及其实施策略[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刘利强.浅谈中学语文阅读策略[A].2016年2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6.

[3]付乃华.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下卷)[C],2007.

第二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阅读教学,并且要授予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文章,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等。

[关键词]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根据东莞市中考语文教研组反馈的信息分析,学生阅读题丢分比较严重,他们常常不能够准确、全面地回答相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阅读教学,并且要授予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才会产生阅读兴趣,从而提高阅读题的得分。

一、帮助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是搞好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难以提高。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反复训练,以形成良好的稳固持续的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激发兴趣,促成阅读。开学之初,对刚进入初中的学生,笔者先不着急从理论上强调阅读的好处,而是先向学生推荐最近的一篇博文《郑州中学生一篇作文卖出10万》,这个标题很快吸引了他们的眼球。笔者经常声情并茂地朗读课外文章,读到精彩之处,就会戛然而止,让学生猜猜下面会是什么样的情节,这种训练吊起了学生的胃口,他们对课外书产生了兴趣。每节语文课前五分钟,笔者会给学生读一篇故事情节生动的小文章,或者是身边的小故事,或者是名人、哲理、民间小故事。通过听读训练让学生渐渐喜欢读书,笔者也鼓动他们自己去买书。每当他们买来新书,笔者就要在班里“大肆宣扬”,并读上面一篇好的文章给他们听,买书的学生自然很骄傲。于是,他们自己去买书的“胃口”又被吊起来了。

2.设立班级图书角。为了让学生在学校也能随时有书可读,可创建班级读书角,专门设立图书管理员和制定图书借阅制度。学校从图书馆和资料室拿出足够数量的书籍提供给学生。笔者还从个人藏书中精选出200本,提供给学生阅读。

3.制订阅读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每学期初,就应该师生共同制订出本学期的课外阅读计划,甚至具体到每月、每周的阅读计划,用书面的形式写下来,以便日后的实施和执行。笔者规定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应读10本课外书,多的要读到20本以上。阅读可课内课外相结合,每周拿出一节课作为固定的自由阅读课,和学生一起阅读一些好文章。每堂语文课前10分钟讲完课文后,笔者都要给学生自由阅读,其余利用课余时间自我阅读。在每月初与学生商定本月利用午休、自习课的空闲时间,可以读小说、诗歌、散文、剧本,读历史、地理、传记,读报纸、杂志。

4.记读书随笔。为了强化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笔者布置的读书笔记采用填表式。填表式的读书笔记有六项内容:(1)读书时间;(2)书名;(3)作者;(4)好词佳句;(5)书中的主要人物和内容;(6)阅读感悟。另外,要求每个学生每周必须写出一至两篇读书随笔,由课代表检查,教师抽查。5.开展读书系列活动。这些活动有读书指导讲座、读书演讲会、诗歌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不仅有助于检查、督促、激趣,而且可以使学生感性地、生动地锻炼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

二、夯实阅读教学的语感基础,朗读教学贯穿始终

读是阅读教学的主线。读得好,可以深刻地表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现今的语文教学,由于中考、高考都不考朗读,朗读教学不但得不到重视,反而被遗忘、被排斥、被抛弃,很多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理想。此时,培养语感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加强朗读教学是当务之急。

1.美文美读。叶圣陶曾总结前贤读书经验:“他们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他还说:“教师教语文,主要在于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而所谓透彻理解,须反复玩味课文,由字句章节而通观全篇。”这里所谓“反复玩味”,就是反复诵读、品味。特别是文言文教学,笔者感觉教得比较成功的是《岳阳楼记》,诵读它,获得一种像唱歌一样的美好感受。第一课时为预习朗读课,包括正音、示范朗读、学生练读、简介写作背景、自主疏通文意等环节。笔者对课文进行了范读、领读。第二课时为朗读巩固课,并重点学习和掌握第一、二段。笔者对课文继续进行了教读。然后,我们进行了全班配合朗读,用时25分钟,再用20分钟完成了对前两段内容的分析,明确了重点要解释的词和句子。大部分学生当堂成诵,并且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对于优美的诗歌、散文,笔者喜欢采用配乐朗读、男女对读等形式开展,有时也将主题相近的课内外文章合在一起进行朗读教学。

2.简单地读,即是指略读、速读。学生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如八年级上册课文《台阶》,第一课时笔者就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2)为了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做了哪些准备工作?(3)新屋造好了,父亲感受怎么样?学生很快就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3.学会精读。在经过前一阶段的整体阅读,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后就要对文章的各段进行精读细读,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分段论述将文章的主题思想表达出来的,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精读训练时,要十分重视指导学生根据文体特征对句子进行分析。如同样是中心句,在叙事类作品中主要起总领全文、点明主题、抒发感受、收束全文或总结升华等作用;在论述性文章中主要起提出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引出论据、总结观点等作用;在说明类文体中则主要起点明说明对象特征或概括事理的作用。又如修辞句,在文学作品中可烘托、渲染气氛,突出人物形象;在论述性文章中可使说理透彻,论证深刻;在说明文中则能让被说明对象形象生动,鲜活具体。

三、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当学生通过一定次数的朗读训练后,对文章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大胆质疑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不断地阅读课文,不断地寻找问题,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可组织引导学生评论:哪些问题提得好,哪些问题对大家有启发,哪些问题最新颖,哪些问题最富于挑战性,哪些同学发现的问题最多,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部分问题和学生共同分析、研究、解决。在进行此种方法的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起初是只重数量,不计质量,实行问题无错原则。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哪怕它们是幼稚的,却是学生自己的。笔者在教《春酒》时,一直琢磨怎样把学生的解读真正地落实,经过深思熟虑,采取的方法是:每段提一个能用本段内容回答的问题。把这个要求写到黑板上,学生就立刻开始做了。段落不多,绝大多数学生对每段提出了问题,批注在了书上。我们的交流环节中,学生可以不用举手,谁想起来了,就直接站起来回答问题。他们大多关注的是非常具体的内容。例如:为什么邀喝春酒,为什么其场面之热闹,有时还超过初一至初五?回答自然也是容易的。又如:“我”为什么最喜欢喝春酒?这自然也容易地在下文找到答案。再如:“我”为什么只喝一杯?学生自然而然地回答说:“因为里面没有八宝,不甜。”学生的水平不一样,尊重这一点,学生爱提什么问题就提什么问题,只要他能回答,就是做了理解文本、捕捉信息的事。总而言之,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披露灵性,展现个性。有了这样适宜的环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

2.教师应教给学生寻疑提问的思路、角度、范围和方法,使学生提起问题来有章可循,有的放矢。例如笔者在指导《五一是几号》这篇课外文章时,有一道题目是:“爹打开口袋,妮子妮子地叫着,用他的两只大手,从袋子里捧出一把把野菜送给同学们”,请体会这个“捧”字为什么用得好?小组交流时,学生答体现了父亲的大方。要按以往的答法,已经很不错了。但笔者没有停留在这个答案上,而是追问了一句,为什么“捧”就体现了父亲的大方呢?别的动词体现不出来吗?学生想了一下,说其他用手的动词运用到分野菜上都没有这个“捧”字多。笔者继续追问:你能不能尝试举两个例子啊?那个学生说拿,笔者做模拟动作,捧是十个手指完成的动作,而拿只用五个手指就完成了。再换,有学生说到捏,三个手指的事,夹,两个手指,挑,一个手指,哪个最多?显然是捧。笔者接着又追问,给得多就是大方吗?有学生说是。笔者说那好下课后你跟我去我们家垃圾场,我给你装两桶垃圾,你带回家去,告诉家人,老师很大方。那学生说,我不要,你没用的东西给我,说明不了你大方。笔者说,你的意思是不但要多,而且还要对他对己都有用。那野菜有用吗?学生一下悟出那些野菜来之不易,父亲甚至为此而付出了瘸腿的代价。在此基础上,学生头脑里建立了两层意思:一是对自己来说是珍贵的东西,一是给别人那么多。笔者又追问,这两层意思够了吗?学生猛然悟出不够,还有最关键的一层意思是这种给是白送。这样就完整了,“捧”体现了父亲把来之不易的野菜白送给“我”的同学那么多,体现了父亲的大方。

四、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文章,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对于文章的内容和形式,鼓励学生多角度地审视和分析,可以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这个环节关键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其目的是要增加“新鲜活水”,扩大教学容量,拓宽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比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大部分学生读出的文章主旨是:讽刺了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的虚伪和愚蠢。而有些学生却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得出的主旨是:不仅讽刺了统治阶级还讽刺了老百姓,同时表现了对说话的小孩的一种肯定和赞扬。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文学接受具有个体创造性。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文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通过这几年对阅读教学的实践,学生的阅读兴趣浓厚了,课堂上的文化氛围浓烈了,同时学生的阅读题测试得分率也在提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大量阅读,向他人借鉴语言素材,对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有很大作用,对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也至关重要,对开阔生活视野、丰富思想感情更能起决定性作用。

作者:陈焱 单位:广东东莞市谢岗中学

第三篇:网络文学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作用

【摘要】

网络文学以它超强的传播能力,占据了年轻人阅读主流的半壁江山,也为中学生阅读、创作及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平等的平台。实践证明,网络阅读让学生拥有一种平等自由、舒展松弛的阅读心理,也为教师的阅读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师生互动和对话过程。网络阅读,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需要,一种生存方式。

【关键词】

网络文学;影响力;阅读教学

【本文为2016年鞍山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主旋律下的网络文学与鞍山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as20163050”;同时为2015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东北振兴视域下辽宁文化传媒产业创新发展问题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为“W2015004”。】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学以它超强的传播能力,占据了年轻人阅读主流的半壁江山,吸引着年轻人乃至中学生越来越多地偏爱网络文学,有的甚至达到了痴迷的地步。这不仅影响着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也影响着教师阅读教学能力和阅读篇章的选择。若问网络文学怎么会有这样大的力量,还要从网络文学的特点谈起。

一、网络文学的特点

网络文学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实现了自由创作、自我宣泄、自由发表的文学追求,打破了传统纸介文学出版发行的体制限制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束缚,以其随意性、自在性及对各种文学状态的包容性,构成了文坛上一道不可逾越的风景。

(一)自由性、开放性

网络,作为网络文学的载体,是一个虚拟空间,为网络作家提供了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的平台,让“网络文学作家在无身份、无性别、无年龄的状态下,毫无阻挡地开拓自己的想象力空间,使其同时兼有了编辑、校对、发行商、书商等创作传播环节的各种身份”①鼠标一点,就完成了文学创作到传播的复杂流程,解除了渠道的物质障碍和思想意识上的障碍。

(二)大众性、平民性

网络文学的平等性、自由性为平民大众创造了一个可资掌握话语权的空间,人民大众不仅成为文学创作主体,更以其创作的文学作品满足了自我心理需求、文化娱乐需求。网络创造了文学面前人人平等的局面:“我们有了机会就要表演我们的欲望”②,也让民众发现了一个开放的、可以表达文学思想的平台。

(三)情感宣泄与即兴表达

欧阳友权认为:“网络文学是‘脱冕’和‘祛魅’的文学,它不再是文人生存方式和承担形式,而只是一种游戏休闲方式和宣泄狂欢途径,从此,文学女神走下神坛,回归民间,与民同乐,形成自由而快意的文学亲和力。”③网络文学创作是自发的,其基本动机是作者情感的需要和宣泄,是一种即兴式的情绪表达。谁都不难看出其中的真诚,显示了网络文学的一种价值上的突破——不再注重意识形态的精神建构。

(四)速度性

信息时代的来临为网络原创文学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使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点击网址,各种各样的文学网站或网络文学作品迅速进入人们的视野,同时也给读者提供了自由的阅读空间,网络文学满足了网络时代读者的要求。

(五)年轻性

网络文学在一定意义上是青年人的文学。据统计,目前国内上网的约6.2亿网民中,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达到75.1%。网络文学兴起的背后是70、80、90年代出生的中青年作家以及新世纪出生的青年读者的迅速成长。有人甚至将网络文学形容为“时代新文化运动的先声”。

二、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吸引力及对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

“网络”对中学生的吸引力有多大,不用看别的,就看中学生每人一部手机即可以知道了。中学生对这个新兴事物特别感兴趣,每天畅游在网络的海洋中。由此概言之“网络阅读是作为网络时代人们生存的一种需要、一种习惯、一种生存方式”④而存在的。网络文学以其较为符合青年人的心态和审美趣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学生的关注。据调查,中学生对网络文学的偏爱程度超过了传统读物,有的中学生甚至还加入到网络文学的创作活动中去。据调查有93%的学生遨游网上;90%的学生认为网络文学作品比书本更有吸引力;有50%学生认为网络励志作品有深度、有内涵;尤其是网络对古诗文学习解说很恰切,更适合中学生的心理。所以,中学生喜欢网络文学原因应该得到理解。其一,网络文学与青年人的成长历程相接近。据心理学家分析,青少年在成长期都喜欢标新立异,张扬个性,追求自由。但现实中缺少表述的平台,又担心被人耻笑,于是,网络便成了他们抒发情怀,挥斥方遒的大好天地,在这虚拟的世界里,他们可以自由挥洒,快活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其二,与传统文学相比较而言,网络文学更贴近现实生活。它不仅情节简单,而且内容大都是个人经历、真实感受的抒写,仿佛是作者与读者的对话,读起来倍感亲切。其三,网络文学贴近青年人自身的生活,如同自己就是故事主角;它绮丽神奇,让人畅翔于一个奇幻世界;它幽默搞怪,让人暂时忘却现实中的烦恼.然而更多的是因为它是一种时尚。其四,网络文学的励志篇不是说教,而是和年轻人推心置腹谈生活、谈经历,说理想,启发人生,不像老师那样非要以教训人的口吻直接教导年轻人应该如何如何。网络阅读的意义不仅在于阅读时的身心快乐,更在于阅读中潜移默化的启迪人的心灵、陶冶品格,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丰富和提高人的精神世界,也许这就是网络文学阅读的精神内核所在。上述几点可以看出中学生对网络文学热爱的关键,也可以看出网络文学的阅读对中学生的影响有多强。

三、网络文学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

在网络全息化、普遍化的状态下,网络阅读则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渠道之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有这样的表述:“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而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⑤这说明在学校,语文教师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培养中学生阅读能力。那么,如何借助现代化网络功能来培养和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则是必须深入研究的问题。在现代化网络环境下,网络文学阅读也成了教师阅读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近“十年来,阅读教学似乎遇到瓶颈,走进了阅读就是训练,训练就是做题,做题就是为了应试的怪圈”⑥。为了走出这个怪圈,让阅读真正回归到“读”上,教师不仅要认识网络文学阅读的重要性,明确网络阅读与阅读教学间的关系,更要学习网络语言,以便在网络阅读中得到启迪:其一,教师要懂得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利用余暇网上阅读,在自由阅读中培养学生形成阅读个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效率。林语堂先生在《论学问与知趣》中说:“所谓学习就是喜爱”。基于网络阅读的特征及对中学生阅读的影响,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积极调整,教师应该改变阅读教学中的控制角色,以阅读教学改革点——学生的能力素养构成为出发点,按照学生的喜爱,选择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网络文学作品来引导学生学习。其二,教师要更新学习和教育观念,成为全息化和个性化阅读指导者和引路人。网络及网络文学阅读提醒我们,网络时代的学习与教育具有个性化与全息化特点,即教育已不只限于学校,而是来自家庭、社区、社会等,教师已不再是课堂阅读教学中唯一的信息源。而且,“未来社会的教育目标应是培养产生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人,信息社会的教育便可称为信息能力的教育。”⑦因此,注重学生心理需求,培养并提高学生接受、选择和处理“信息能力”就自然进入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的视界。网络学习环境的开放与自由,平等与互动,促使教师更新学习和教育理念,改变在传统的课堂阅读教学中的一言堂状态,视学生为教师的平等的互动者,把学生对文本的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言,自由理解和鉴赏文章,成为阅读教学课堂真正的学习主体。其三,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学会迁移。“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迁移理论告诉我们:“除了知识技能的迁移以外,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及行为方式都可以迁移。”⑧网络阅读是一种全息化的、全身心放松的、平等自由的阅读,如能将学生在网络阅读时的身心状态迁移到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理解效果会更好。因为,只有当学生以自由、自主投入的心态进行阅读,且能平视文本时,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这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阅读情境有相似之处。其四,对话与互动——阅读教学的基本点。阅读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师生互动和对话的活动过程,而对话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阅读教学过程,进入教学活动,自主地、能动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并在这个过程中,解放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发扬自我,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真正的发展。综上可以看到,网络与网络文学为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为中学生自由、平等阅读开辟了广袤的发展空间,其影响力之大,决不可忽视。作为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在鼓励学生网上阅读作品的同时,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并形成平等互动,使网络及网络文学阅读真正地服务于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服务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王启凡 单位:鞍山师范学院

注释:

①陈为逞:阅读网络文学,培养语文能力[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5年第8期

②李志华:网络文学主体论[D].河南大学,2007

③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研究述评[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年第5期

④⑥顾键:网络阅读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10.中国知网

网络文学论文范文2

 

一、文学语言基本特性研究   就这一方面来说,仍然是一种原地踏步的状态,是对1989年以前认识的重复,1989年以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文学概论教材中,具体来讲:文学的语言除必须以全民语言为基础,赋予它以普遍使人理解的特质(普遍性)之外,还须赋予它“使人感受”、“使人共鸣”的力量。这种有“使人感受”、“使人共鸣”的力量表现方法之一,即是语言之形象性、具体性与感应性。[2]文学作品语言的第一个特点是形象化。……文学作品语言的第二个特点是凝炼含蓄。   ……文学作品语言的第三个特点是新鲜多样。……文学作品语言的第四个特点是富有音乐性,即音调和谐,节奏鲜明,读得流畅,听得明白,具有听觉上的美感。[3]文学语言是艺术的语言,它的首要特征是形象性。……其次,是精确性。……第三,文学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第四,是音乐性。[4]文学语言的心理特征:一、情境性;二、贴切性;三、暗示性;四、口语性;五、音乐性;六、独创性。[5]“节奏感”和“音乐性”成了形容80年代文学作品语言特色的常用语。……文学语言区别于其他科学的语言,它的语言特性首先表现为形象性,其次表现为情意性。就语言的模糊性来说,80年代的文学与过去的文学并无不同。所不同的是它的语言的模糊程度加大了。[6]随着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理论的引入和运用,学界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一段时间对文学语言特征的认识开始深化,表现为较重视语言的内在性和陌生化,特别是陌生化概念使学界对文学语言特性的认识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获得了较大飞跃。而在这之后,理论界的研究则陷入停滞状态,研究的同语反复现象较为严重,主要集中在形象性、陌生性、音乐性、丰富性、独创性、模糊性、含蓄性、美感性、精确性、变异性、口语性、内指性、本色化等十几个范畴。 这种对文学语言特性研究的突出问题是仍限于一种静态化研究,反复标举语言作为文学形式要素的音乐性、陌生化、模糊性等,停留在传统思维形式与内容的二分法上,很少注意语言形式本身的内容性。事实上,中国语言特别是文学语言的能指和所指是很难机械分割的,能指本身便是所指的一部分,不仅是达到所指的途径,更重要的是对所指有一种延伸作用,就以声调的变化为例,不同声调的变化是与人的情绪密不可分的,仄声适合表达激昂的情绪,而平声则是利于表达平缓的情绪。“平声者哀而安,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7]。   “阳声字多则沉顿,阴声字多则激昂,重阳间一阴,则柔而不靡,重阴间一阳,则高而不危。东、真韵宽平,支、先韵细腻,鱼、歌韵缠绵,萧、尤韵感慨,各具声响。”[8]可见声调本身就具有表达情感、表达内容的潜能,所以古代文人多注意平仄的和谐搭配。这在古代的诗句中表现尤为明显,以贺铸的《青玉案》为例:“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它的平仄情况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其中“许”、“草”、“絮”、“雨”都是仄声,看上去似乎不符合古典诗词的平仄规范,但声调与意象的情感色彩却形成了一种张力,全词的感情基调无疑是低沉的,“烟草”、“风絮”、“雨”本是极萧瑟的意象,然而声调上却有高亢之感,这就使“闲愁”更耐人寻味,似乎给人一种“愁”而不“怨”、“愁”而不“懈”的感觉。另外每个句子的平仄对仗也较为工整,有一种流畅的音乐性,而没有使用拗句和奇特的意象,这更加深了人们对该词情感基调的把握,这种绝对不是像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表现的晚年绝望之愁。   语言形式具有内容性的另一个表现是它具有文化承载性。这与中国文字的表意性是相关的,人们熟知的《红楼梦》中黛玉临死时“宝玉你好……”这句话,除了能体现出作者的创作技巧和黛玉的性格之外,也展示出了一直以来教育“淑女”的传统文化特色。另外就单个词语而言也是如此,比如“家”这个词,《说文》的解释是“家,居也”,在甲骨文中的“宀”是房子的意思,因此当在文本中看到“家”的时候,便会自然产生一种对居室的想象,而这是英文中“home”无法达到的。再以中国古代的对联为例,如:   身无半文,心忧天下;书破万卷,神交古人。———左宗棠   白首壮心驯大海,青春浩气走千山。———林伯渠   通常情况下上联是以仄声收尾,下联则马上收以平声,这多少是与怨而不怒、含而不露的儒家中庸传统相联系的,作者高昂的情感最终要归于平和,因为古代的对联多为题赠或重大场合、节日的产物,所以这种处理方式是最合乎处世之道的。就是说,语言形式的文化承载性是基于荣格所说的“集体无意识”基础上的。   除此之外,语句的长短配合,词语的倒装,关联词语运用与否,标点符号的使用,都不是纯形式化的,语言形式绝对不是孤立的表意工具,而是与内容水乳交融的整体,在这一交融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意蕴,这也就是格式塔心理学指出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   对于上述文学语言形式的最基础方面,学界仍然没有形成一种系统的研究格局,更多的是对西方理论、文化研究等的青睐,甚至国内有限的几位形式研究者也没有对语言形式加以足够的重视,更多的是钟情于体裁、新兴媒体、试验文体等方面的研究,其中赵宪章教授在《〈灵山〉文体分析》和《形式美学之文本调查———以〈美食家〉为例》中分别以《灵山》和《美食家》为对象,从细致的文本调查入手分析文学作品的意义构成,这无疑是一种有效的语言形式研究方法,但赵先生也只是把语言分析当成一种工具,而没有试图形成语言形式的相关理论(此处与赵先生商榷)。对此,笔者认为形式研究的根基应该是语言形式研究,这样才能将形式与内容很好地联系起来,进而更深入地了解文学语言的本性,因此建立一套语言形式的系统理论是十分必要而可行的。#p#分页标题#e#   二、文学语言的组织结构研究   笔者认为文学语言之所以具有陌生化、形象性、音乐性等特点,关键问题是如何组织语言。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呈现出一边倒的状态,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首先,对以小说为代表的叙事性文学语言结构的研究超过对诗歌、散文语言结构研究;其次,在语言组织技巧方面,倒向宏观的词语、段落的物理结构研究,对修辞问题的关注不够。   就第一方面来说,西方叙事学的研究在近10年的时间中大行其道,其实这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文学体裁发展的不均衡性,诗歌、散文甚至戏剧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开始衰退,直接导致对这些文体的语言问题的研究热情也随之消减。第二个原因则是学界对本土理论的不自信,其实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叙事文学传统,从先秦诸子散文—魏晋志怪小说—唐传奇—宋话本—明清小说,这在无形中也孕育了较为成熟的叙事理论,例如:《典论•论文》、《文心雕龙》、《艺概》以及明清的小说评点中都有相关理论主张,尤其需要提到的是《文心雕龙》和明清小说评点,系统地讨论了乐府诗、赋等20余种文体的特点和写作技巧,涌现出叶昼、金圣叹、张竹坡、脂砚斋等一系列小说评点家,并总结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叙事规律。   受西方现代派一系列作品的影响,新时期文学的叙述模式发生了改变,中国传统的叙事被无情解构,人称、时间、地点等原有的叙事要素变得不再重要,整个作品成了能指尽情狂欢的试验田。就叙事作品来说,叙事学的兴起为文学语言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工具。叙事学虽然表面看来是研究叙事结构形式的学科,但任何叙事作品的结构形式说到底仍然是语言的结构形式,按乔纳森•卡勒的说法,西方的叙事学主要有两种传统:一是由法国学者创立的符号叙事学,二是由英美学者创立的修辞叙事学[9]。在这里无论是符号还是修辞其实都是语言问题,这也就是罗兰•巴特指出的“人类文化所有的领域都是一种语言”[10]。学界自1989年至今与叙事和语言有关的论文有189篇,经过筛选,其中专门讨论叙事中语言问题的文章有46篇(其中学位论文2篇)。这些文章主要集中讨论三类问题:第一类是关于西方叙事学中语言问题,如肖锦龙《语言的陷阱———试论西方的符号叙事学理论及思想范式》(2005年)、《文学叙事和语言交流———试论西方的修辞叙事学理论和思想范式》(2005年)等3篇,占总数的6.5%;第二类是论述小说叙事理论中语言问题,如封宗信《小说中的元语言手段:叙述与评述》(2007年)、徐德明《现代小说叙事的语言逻辑与人物关系》(2007年)、赵卓《中国小说叙述视角的语言审美功能》(2006年)等26篇,占总数的56.5%;第三类是文本个案研究,如任一鸣《后殖民小说叙述语言:塞穆尔•塞尔文的〈摩西登高〉》(2000年)、刘明《论汪曾祺的叙事方式及其语言风格的民间性》(2001年)等11篇,占总数的24%②。由此可见,语言无论在显性层面还是在隐性层面都是叙事学关注的对象和天然土壤,进而可以认为,叙事人称、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时间的复杂变换实质上就是作品语言的结构和重组过程。   然而必须看到,叙事学的细致文本分析和结构主义方法将文本加以机械化分割,用类似于科学分析的方法消解了文学机体的活力,在这一过程中语言变成了单纯的能指,成了仅供摆布的符号,所以,可以认为叙事学对文学语言组织和结构方式的研究是一种抽象化的自上而下的研究方式。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说的,“事实上语言和文学叙事是两种性质状态完全不同的文化形式,而西方符号叙事学家们却将二者混为一谈,张冠李戴,将其理论建立在一个与文学叙事的实际状况完全脱节的模板之上,一开始就错位,因而最后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困境”[11]。笔者认为如果在语言的组织研究中能兼顾西方分析式的研究思维和中国感悟式的研究模式,会更适合对中国文学的语言组织研究。   目前,在语言组织问题的研究中,另一个问题是对文学语言的修辞研究远远不够。文学语言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有超越日常语言的张力,能指呈现给人的是一种远远超过所指的巨大空间,这一效果的获得取决于对语言的锤炼和润色,这样才能营造一个蕴含丰富的文学意义场。卡西尔说“人是符号的动物”,如果说语言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符号形式为人们提供了生存的空间,那么文学语言则为人们营造了一种诗意的存在空间。而文学语言之所以具有如此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学修辞的运用。文学修辞就其本质来说可以理解为一种语言的组织技巧,而当下的叙事学对语言结构的研究偏重于对词语位置、词语结构的物理学层面的研究,并且学界对之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对修辞研究的重视。另一个现象,近20年来学界对广义的隐喻较为重视,关于隐喻的文章不下上千篇,按照霍克斯的说法,隐喻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过程,即一个对象的诸方面被“传送”到或者转换到另一个对象[12],隐喻的双方应该是具有相似性的事物,同时这种“相似性又被看作同一性与差异性的统一体”[13]。可以理解为凡是用A来表示B,且B的外延大于A的都可以称为隐喻,这样隐喻的所指范围大大超过了比喻与象征这些传统的修辞范畴,事实上研究界关于文学语言传统修辞范畴的研究确实凤毛麟角。隐喻这一范畴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学界以来,确实对文学语言的微观研究以及篇章结构的宏观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这一范畴的适用性也较广,不但适合于当代文学研究,而且可以将中国古典文论中的一些特定范畴如风骨、雄浑甚至比、兴等悉数囊括在内。但问题是这种笼统的归纳方式却取消了很多固有范畴之间的差异性,不妨以中国古典诗词为例: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这两组诗中提到了“春风”和“花”,目之为隐喻都可以说得通,但两者无论是整体结构还是修辞方式都存在差异,前者“春风”更接近于“比”,后者“春风”更接近于“兴”,这样两句的修辞结构就是“比+比”和“兴+比”,这说明两句虽然都可以称为隐喻,但具体词语的安排以及修辞结构都迥然不同,这种现象在以《诗经》为代表的古代诗歌中大量存在。#p#分页标题#e#   其实这又涉及西方概念如何与中国文学实践相融合的问题。笔者认为对于理解层面的认知可以泛化,而对于研究层面的认知则不应一味泛化,这样,只有看到文学修辞共性同时也才体会到差异之美。   三、文学语言的泛化和大众化研究   大众文化背景下出现了对广告、网络文学、短信文学等语言问题的研究,这是伴随文学作品语言规范化而产生的,20世纪90年代初期文学语言是汉语规范化的模板和工具,其结果是文学语言的高雅化和单一化,这在无形中是对文学作品文学性的消解。而新媒介时代的到来在某种程度上给文学语言的本色化和大众化带来了契机,在这一过程中文学语言呈现为多元性和丰富性,因此,进入新世纪以来理论界对这些现象进行了关注。如上面统计,从2000年开始从理论层面研究网络文学语言、短信语言的文章有20余篇,其中研究网络文学语言的18篇,研究短信文学语言的1篇,研究广告语言的1篇。从这些新兴媒介的文学语言研究来看仍是集中于对语言特点的考察,如刘亚平《网络文学语言的“狂欢化”特色》(2007年)、力小鲲和陈善茂《论网络文学语言的杂糅性》(2005年)、王耀辉《短信文学语言幽默因素解构》(2003年)等。   从大量的网络文学语言研究来看,的级别普遍不高,文章明显缺乏理论深度,并且所用材料基本相同,下述几则材料几乎每篇文章都可见到:   (1)“我见过很多菜鸟,从没见过因为太菜而送命的菜鸟。”“嗯,这件事该列入新手指南中。”(JuhanWang《水蓝蓝131犯站杀人事件》)   (2)他们说:“网虫又回来了!”……我……其实仍然是一个平凡的网人,避免不了喜欢上那个和自己聊得津津有味的网友。别人,也许早就将这定义为爱情、网恋。(应帆《网上病人》)   (3)漓江烟雨:我帮你找个MM聊,我知道这里面哪些是MM哪些是GG。   无聊:什么是MM?老兄请讲。   漓江烟雨:MM就是妹妹啊,GG就是哥哥。   (漓江烟雨《我的爱慢慢飘过你的网》)   除此之外,甚至存在观点雷同现象,可见学界对网络文学语言的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其中原因,从外在层面来看:一方面,人们尚无法确定究竟什么样的网络文字才可以称为“文学”,并且“从网络文学的现状来看,还看不到有什么作品具有思想和艺术上的经典意味”[14]407。另一方面,大多数具有一定实力的研究者对网络文学不愿涉足,这是导致研究的深度和力度不足的重要原因。从网络文学语言内部来看:首先,网络文学语言消解了传统文学语言的崇高性,错字、白字、数字(如521)、拼音(如MM)、符号(如*_*)等都掺杂在文学语言之中,真正实现了语言的狂欢,一些生造词大量出现,如“?”。另外,由于利益的驱动,有些作品中的语言充满挑逗性和色情味,这与传统语言样态存在巨大差异,势必在认同和研究上都会带来难度。其次,网络语言在追求通俗化的同时,必须保持文学语言特有的审美性和蕴含性,不排除有些实力派作家追求语言大众化的努力,但更多的网络文学缺少必要的文学基础训练,对传统文化的精髓知之甚少,这必然使他们笔下的语言成了一种快餐性符号,能指所指涉的范围变得狭窄化。   再次,与网络文学语言的大众化和通俗化相关联,这种倾向的极端形态是语言的私密化和小圈子化,两者并不矛盾,大众化的价值取向是语言运用的多样和平等,这样就容易使很多作品的语言变成自说自话式的自足体,还有一些作品的内容和语言局限于某一行业甚至某一种游戏中,没有相关知识的人很难读懂,这种文学语言的实践方式也会给研究带来困难。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随着文学语言认同的泛化,文学已经不限于传统的语言文字的维度,图像也已经成了文学语言的有机部分,图像研究介入语言研究领域是对传统的语言中心主义的反拨,使原来文学语言的线性结构变成了一种立体性结构,正如欧阳友权所指出的“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文学的存在方式,文学的功能方式,文学的创作、传播、欣赏方式,文学的使用媒介和操作工具,以及文学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都发生了或正在发生着诸多变异”[14]45,那么如何处理语言与图像的关系则显得尤为重要,从而使文学语言研究不至于滑向文化研究中的视觉文化研究领域,并暗中向文化研究投降。因此,拿捏好研究的边界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正如上述,近20年来文学语言研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当然也存在各自的缺陷,纵观这些不足,还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一是盲目套用西方概念,普遍采用西方理论加上中国例证的方式进行研究。巴赫金、巴尔特、詹姆逊、克罗齐等西方理论家关于语言问题的言论是经常被征引的对象,而且往往是断章取义式的运用。缺少与中国固有理论的整合,其实讨论中国文学语言问题运用本土理论往往更有效,比如,“比兴”、“意象”、“意境”、“风骨”、“雄浑”、“优美”等范畴都可以用作对语言问题的研究,另外,像《文心雕龙》、《艺概》这样的理论著作都有关于语言问题的理论。从这方面来看,学界仍存在一种理论的不自信心理。目前,国内学者中王一川、赵毅衡等对这方面的研究是卓有成效的,从本土语言现象和理论着手来构建语言研究的理论体系,他们对“语像”的研究无疑是具有建设性意义的贡献。   二是机械跨学科性,往往应用哲学的观点解释中国语言现象,停留在概念层次的研究。西方自维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学以后,开始了对语言问题的讨论,甚至将哲学问题归结为语言问题,并将其上升到本体论高度,后来的结构主义乃至解构主义都是围绕这一问题而展开的,所以可以认为西方现代哲学是一种语言哲学。但中国情况则恰恰相反,汉语的特点决定了抽象思维的不可能性,就是说,用西方哲学层面的语言观来研究中国语言问题是存在南辕北辙的危险的。#p#分页标题#e#   三是缺乏整体观。这体现为三方面:首先,没有在语言的内容化方面达成共识,仍然停留在形式方面的单一考察;其次,对中西语言理论缺乏系统的整合,停留在自说自话的层次上;再次,文学语言研究缺少中国整体文化的认同性,没有从文化史和文学史的角度进行当下语言现象研究,对古代文学语言考察的严重缺失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语言研究应该是形式以及其他领域研究的基础,因此不能舍本逐末,必须加以重新重视,并从总体上看待文学语言问题。

网络文学论文范文3

 

2011年6月20日,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八届年会暨“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国当代文论建构”国际学术会议在四川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联合主办,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马克思主义文学与文化理论研究中心协办。来自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香港岭南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南华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研究所、杂志社近250名学者参加了这次学术盛会。大会在主题“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国当代文论建构”的统领下,就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及其他文艺流派、中国当代文论建构、中西文论比较研究、现代传媒、网络文学与当代文艺理论建构等论题进行深入讨论与对话,对当前我国文艺理论建设将起到推动作用。   一对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及其他文艺流派的讨论   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依然是当前文艺学研究的重点,参会学者对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及其他文艺流派的关注热度不减。高建平就消费社会和电子媒介冲击下的艺术如何寻找新的意义进行了思考,指出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艺术思想尽管因社会背景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却有着自身的连续性和共同性,应该坚持一种介入的艺术观,使美学回归到批判的立场。金雅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文化建设问题的精神和论断在当代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应该以世界视野发展民族文化,以辩证扬弃的胸怀建设民族文化,高度重视以艺术为代表的民族精神文化的独特属性及其价值。冯宪光指出中国学界的流行观点是只有苏联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才是正宗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因而“西马非马”的问题一直没有充分讨论。他梳理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指出西马理论家从资本掌控着现实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现实出发来研究不断演变的文化与文学,坚持对资本主义文化的全面异化进行不懈批判,他们的思考和探索始终未脱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底线。赵毅衡从符号学出发,提出一般叙述学的几个可能的出发性课题,如虚构性/事实性叙述区分,记录性/演示性/意动性的基本分类,叙述的复合媒介之间的互动方式等,并提出合一叙述者的基本形态,及其各种可能的变形。张永清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形态的建构做出了深入分析。谭好哲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边界、问题与方法,对当代学界具有重要启示意义。陆建德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文论与文学修养的问题。支宇以实证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知识的合法性与象征资本做了深入研究。徐行言通过比较的方法探讨了表现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共识与分歧,澄清了学界的一些模糊认识。   二对中国当代文论建构的讨论   西方文论对中国当代文论建构影响深刻。朱立元概述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争论及其发展现状,分析了实践美学的主要局限,说明了在当代语境中实践存在论美学提出的现实背景及实践论美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朱先生认为中国当代美学走向实践美学只是拓展实践美学、建设和推进当代美学的诸多尝试和努力的一种。美国学者张英进回顾了近年来有关空间、地点的社会理论并思考了全球化对国家、地区与地方等概念的影响,提出面对全球———本土流动的变化多端的风景,重新定位当代文化,探索文化人在不同规模与不同领域内所采用的多种立场与策略。姚文放重新阐释了文化政治的概念,从后阶级政治/阶级政治、微观政治/宏观政治、审美政治/实践政治三个维度对其进行探讨,在每一个维度上,“文化政治”概念的内涵都可以在与社会政治概念的相互参照中得到揭示。许明指出在消费至上、GDP主义愈演愈烈的现状下,我们的国民精神正遭受着物欲的消磨和资本的腐蚀。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千年文化需要现代化的路径重新开启,西方现代性的东移也要因地制宜,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正面临着重新思考、重新表述的新局面。因此,这个时代的仁人志士需要建设一种新的理性立场。这种新的理性精神是一种文化价值,是当代中国应该有的而不是已经有了的一种人文理想。陶东风论述了现代性反思之神学维度和后学维度在余虹那里并不是和谐共处,而是有着张力,进而全面介绍了余虹的为人为学,对余虹进行了悼念与追思。张荣翼从几个方面对文学知识的合法性进行分析,首先辨析文学知识的普适性和历史性,前者是超越地区、民族乃至历史的,具有普遍有效性,后者则表明文学知识产生于一定历史阶段,并且在历史的特定阶段才有意义。其次,文学知识具有超越个人的学科性,同时它需要研究者的个人感受而不是纯粹实验性质的。再次,文学知识的对象是文学,可是在对文学的关注和言说中,贯穿着对于话语权力的争夺。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分析,论者最后在文学知识的效用合法性与体制合法性的关系上进行了总结,前者是文学知识的目标,但往往后者才是文学知识建构的基础。靳大成以刘师培和章太炎为例论述两人既继承了中国学术传统又受到西方现代学术的洗礼,追述了刘师培与章太炎的文学理论研究的历史状态。彭修银论述了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话语体系的结构张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话语哲学基础的支撑张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话语的实践性张力、包容吸纳张力。高楠概括了中西马克思主义的差异,说明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实践论基点。刘方喜从马克思经济哲学的角度研究当代“符号经济”及其中的文艺、文化,以“符号经济”为理论焦点,揭示“符号经济”无度扩张带来的政治后果与生态后果。阎嘉认为在今天文学思想和理论极为混乱的语境之中,急需强调文学与文学理论的公共性和体制性的问题。   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及中国当代文论的母体,在全球化的今天理应继续关注和进行深入探讨。李天道认为中国古代美学的意境说注重言说的心灵性、游移性、模糊性和点悟性,倾向于意境营构的诗意性和开放性,以意境构筑的姿态强调意境构筑的张力和弹性,追求意在言外。吴兴明指出在上古时期“兴”主要是一种以《诗》进言的活动,其后的种种变迁系由此活动演化而来,因此,把“兴”作为一个言语行为的类型来分析是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单正平认为现在的文艺学需要抛弃三个东西:体系意识,真理信仰,权威幻觉。他认为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研究应在五个大的领域进行:其一,中国新文学开始于梁启超提倡的新民说与小说界革命。其二,新小说来自西方,翻译西方小说实际是中国新小说的开端,因此,中外文化或中西文明的翻译交流成为一个极为重大的问题。其三,与翻译密切相关,白话文也是现代中国文学的重大理论问题,文言与白话之争未能受到文学理论家的重视。其四,民族主义思潮影响下的现代中国文学,从一开始就把建构中国历史作为自己的重大使命,现代早期小说家是以史家自命的。其五,文学批评的方法问题。#p#分页标题#e#   三对中西文论比较及跨学科研究的讨论   与会学者就中外文论的交流与共生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与讨论,曹顺庆教授的论文《中外文论比较新视野》指出了中西文学、诗学比较的学科理论合法性的问题,指出当前学界忽视了中西文论比较的另一重要维度,即:异。曹教授在发言中指出,美国比较文学学者韦斯坦因指出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学文化不具备可比性。而在当前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中,无论是注重实证的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还是注重类同性的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二者都是从同出发,法国学派影响研究强调同源性,美国学派平行研究注重类同性。同样,国内学者钱钟书也非常注重“同”,用钱先生的话来说:“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显然,中西文论之间是有共通性的,不同文明之间具有可比性,但仅仅强调同是不够的。曹教授指出,关于当代西方文论与我国文论之间有无可通约性的问题,学界是有不同看法的,到底通约还是不通约?钱钟书先生认为是可以通约的,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张隆溪写了一本书《道与逻各斯》就是建立在可通约性的基础上的。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不可通约,余虹写的《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说的就是中西方文论不可通约。法国学者弗朗索瓦•于连对钱钟书先生首次提出了批评,他认为钱先生只讲同不讲异,忽略了异是一个重大失误。于连对钱先生的批评有无道理,这是需要我们反思的。我们应当将差异性作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纳入可比性内涵当中,惟此,才能为中西比较文学与文论在学科理论的高度建立合法性。我们提出变异学这样一个概念,为中西比较诗学建立学科理论的合法性。   曹顺庆教授谈的第二个问题是中外文论研究如何深化,这是一个建设性的问题。其一是研究领域的更新。原来的中西诗学主要是古代的和古代的比,古代文论与当代西方文论做得较少。其二是中外文论影响关系的梳理及当代有关学者的理论的重要突破。其三是中国与世界学术前沿的问题。曹教授讲了以下三点,一从影响研究看中国古代文论与当代西方文论的建构,指出以往学界很少将目光关注到中外文论有影响关系。如两个大哲学家笛卡尔、莱布尼茨曾指出中国思想对西方的影响,促使了西方多种学术的方方面面的展开。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传统思想本来就是西方现代思想的摇篮之一,西方文化也是多元化的,跟中国文化是一样的,它不是一个单一的东西。曹教授提出,跟中国文化有影响关系的西方哲学家思想及思潮,将成为今后重要的研究方向。另外,中国古代文论受西方文论的影响,这个方面案例很多。中国古代文论有论、有批、有评,但是批评两个字放到一起是从西方学来的,我们整个从名称到体系都是从西方来的,所以中国文学批评这门学科是建立在西方影响的基础上的。包括从王国维到刘若愚用西方文论来批评中国文论,我们当代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来定义我们的文学,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将西方文论作为一个普适性的东西来应用,但是,这个西方也是一个有影响关系的西方。综上所述,当代西方文论光怪陆离,但其中不乏中国文论与中国文化的因素,探讨这样一个关系,加强对话意识,进一步清理他们之间的渊源关系加以比较,一定会有非常好的收获。中西方的文论要求交流与对话,其中一条就是西方文论中国化。二从平行研究看西方文论与中国文论对话的意义,曹教授认为不要局限于为比较而比较,为对话而对话,而是通过对话解决世界学术前沿的问题。另外,中国文论还有影响变异,随着影视传媒的发展,图像化存在逐渐取代语言文化艺术,西方学者曾说随着图像化时代的到来,文学即将死亡,这是希利斯•米勒说的,真的有那么可怕吗?中国古代文论并不过分地依赖语言文字,道可道,非常道的最有效方法是立象尽意,也就是通过图像来解决语言问题。这将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直接立象,另一个通过语言描绘出来的形象,立象尽意的图像化方法走上了一条诗性化的道路。庄子讲哲学是形象化地讲,中国文论走向图像化的道路。二十四诗品更如此,通过这种比较或许可以发现图像化时代文学起死回生的新路径。诸如此类,皆可以打开我们进行中外文论比较研究的视野,为当代文论的建构与发展提供一种新思路。   香港学者丁尔苏的发言《中西符号理论之沟通》指出了符号学理论在中西皆源远流长,但在20世纪之前双方的互动不多,20世纪以来,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为中西符号理论之间的对话及互动提供了可能,美国符号学家皮尔斯的理论就可以借来研究中国文字,而中国学者钱钟书的修辞学理论则可以运用于在西方正在走红的认知科学。这种跨文化的双向阐释与互动正在给中西文论带来新的机遇与启示,对中西当代文论建设起到推动作用。邓军海认为我国学界许多关于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或中国美学的探讨是建立在中西对立的理论预设上的,而中西对立的理论框架只是近代历史的特定产物,现在正是对这一思维方式进行反思和质疑的时候。黄念然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人文关怀的融通与差异,指出厘清其同与异对于建构当代中国文论有重要意义。   朱志荣指出了邓以蛰所受的西方影响及其将西方影响运用于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如邓借鉴克罗齐的直觉表现来解释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气韵和性灵等,并在克罗齐历史“复活”论思想的影响下提出“境遇”论思想,激活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其目的在于最终回归中国学术传统,达到中西诗学相互观照。   四对现代传媒、网络文学与当代文艺理论建构的讨论   随着技术对文学领域的渗透及传媒网络的发展,网络小说近年来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台湾学者侯作珍在大会上作了《宅男白日梦,都市恐怖病:论九把刀网络小说中的恋尸癖人格》的报告,指出继痞子蔡之后九把刀创作的恐怖小说再领创作风潮,九把刀小说中出现的暴力病态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破坏性人格。欧阳友权指出网络文学用新的技术逻辑解构传统的价值理念,网络的草根情怀介入“新民间文学”的大众狂欢,以开放的话语权解放了文学生产力,但其所导致的平庸崇拜可能颠覆传统文学的价值、崇高与经典性,这种状况让人喜忧参半。文学如何在网络时代重塑自己新的意义模式,是当代学者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网络文学对价值取向的自逆式消解是今日媒介文化的表征,也是我们认识和调适网络文学的一个重要维度。单小曦从文艺学的角度对数字文学的生产类型、文本观照、意义生产、审美向度等问题进行了初步论述,拓展了文艺学研究的疆域。陈定家指出,20世纪以来的文学发展史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文学与媒介之间存在着一种极为复杂的多重互动关系,对于作家来说,媒介绝不只是文学创作的工具和手段;对于作品及传播来说,媒介也不只是作品贮存的载体与流布的通道;对于读者来说,媒介也不仅仅是认识理解文学的门径与渠道。在一定意义上说,媒介作为文学跨时空传播的物质载体,它们既是文学生存发展的重要历史条件,也是文学实现社会价值的主要依托,而且还是艺术理念与审美精神的寄身寓所。媒介在与文学长期相互依存的互动过程中,已日渐深入地由形式因素转化为文学的内容与本质因素。此外,江伟娇从社会意义的角度对网络文学进行了探讨,李金来则从生态学的视角对网络文学进行批判,进而使我们充分地认识网络文学的产生、发展与现状及其未来走向。李明洁提出网络写作的发展促使文学的言语行为变异,导致了社会性言语行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异,“网话文”异军突起,网络文学引起的文学转型已经呈现出新的“语言转向”的征兆。#p#分页标题#e#   本次会议立足现实,放眼全球,立足当下,放眼未来,既关注世界学术前沿又具极强的本土性和现实性。与会学者就以上重要论题展开充分的交流与对话,从不同角度发表各自的深刻见解,显示了当代文艺理论研究的活力与热情。会议所取得的丰硕学术成果将对我国当代文艺理论的建构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网络文学论文范文4

摘要:

时代呼唤创新教育,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语文学科应发挥学科优势,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核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四条途径不容忽视,即在联想与想象中创新,在质疑解难中创新,在求异思维中创新,在逆向思维中创新。

关键词:

语文;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培养

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创新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当今先进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时代呼唤创新,日新月异的社会急需创新型的人才,如何培养高素质并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各国竞争的制高点。2016年国家正式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更是把“实践创新”能力确定为中国学生应具备的六大素养之一。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模式束缚,许多学生思维模式固化、单一,思维模式缺少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使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均衡发展和显著提高,正是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也是时代赋予教育者的使命。在中职语文课堂,如何发挥语文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本文重点阐述的内容。

一在联想与想象中创新

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是创新的翅膀,人们常常通过想象和联想开拓新的境界。联想的特征是由此及彼,它能扩大人们的思维范围、丰富人的头脑,有助于人们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把人们的思维引向广阔的天地,它有利于人们随机应变、不依常规的进行超常的思考,使人们的思维趋向创新。在课堂的阅读理解及写作练习中,教师可以根据训练目标启发学生进行各种联想。如类似联想,由眼前的山水想到家乡的山水,由石缝间的小草想到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世间万物;对比联想,由高山想到流水,由沙漠想到森林,由真善美想到假恶丑等;接近联想,由星星想到月亮,想到夜空,再想到浩渺的宇宙;因果联想,由播种想到收获,由善行想到善果等。联想思维的训练使学生能关注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思维趋于发散,形成不拘于常规的创新思维。想象是创新能力中最重要的品质。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可以补充感知因为受时空局限而不能认识的事物,也使学习活动具有创造性。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语文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思维训练。如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课堂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学习生动、具象的描写,在脑海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如果学生能对作品中的人物、情景等进行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和画面,就表明学生对作品已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如在学习的《沁园春长沙》一文,让学生对鲜艳明丽、生机勃勃的秋景图进行扩展性描述,再现文章的人物和场景,对作品意境进行还原和补充。这种再造想象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性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刘勰),“有形因之而立,无形因之而生。”(朱景玄)。教学中,可以与学生一起欣赏古今中外利用创造想象而创作的文学作品。如《山海经》、《西游记》、《聊斋志异》、《哈利波特》等许多神话故事、传奇小说、科幻小说等作品都是学生学习借鉴的对象。教师可以通过推测性续写训练和传奇性编创作文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小说《项链》、《边城》等都是适合续写的名篇。《假如有时间机器》、《我与太空的故事》等是适合大胆编创的主题。只要启发引导得当,训练合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就会日益丰富起来。

二在质疑解难中创新

宋代朱熹在论说读书法时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叫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小孩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思考源于疑问,疑问促进思考,因此疑问是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的催化剂。没有疑问,就不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没有疑问,学生就不会进行深入的思考,更不会自主地进行探究学习和创新思考。质疑的目的既然是培养学生敏捷地、灵活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质疑的对象及内容就不能太受限制,质疑的对象可以是书本、老师,也可以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质疑的内容可以是思想内容,可以是篇章结构,可以是语言表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质疑的方法,使学生的发问能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比如,对语句和课文内容本身前后有没有矛盾方面发问,对课题发问,对写作风格及影响发问,对时代的借鉴意义发问,对某些定论发问。预习中要让学生提出自学没懂的问题,凡是学生能发现的问题,要鼓励他们大胆发问;凡是学生有可能发现的问题,要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努力培养学生凡事问个为什么的习惯,学会推翻事物,学会对证据进行评估,使他们明白多疑多问是好学深思的一种良好学习品质。但就注意点而论,必须做到“三防”:一防貌似无疑;二防大而无当;三防冷僻艰涩。

三在求异思维中创新

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路,寻求变异,从多维度思考问题,探求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发散思维方式。进行求异思维的过程,就是寻求不同方向,沿着不同路径,突破习惯范围,产生多种变化的独特认识的过程。创新思维的训练离不开发散思维,离不开求异思维。心理学告诉我们,青年学生由于知识的积累、经验的历练,逻辑思维也逐渐得以发展,对事物表象的质疑、分析、比较,有助于求异思维的进一步延伸。求异是思考问题的方法、途径,而不是目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教学中进行求异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如阅读教学中的比较阅读。在学习完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后,要求学生比较关于秦朝灭亡的议论。思考两篇文章立论角度、写作特色等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学生们能明确《过秦论》是从先后对比的角度说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阿房宫赋》则从“秦爱纷奢”角度揭示亡国原因;前者以秦的兴旺反衬它的灭亡,后者则以对阿房宫寓言式的描写,表明秦必然灭亡的结局;前者是一篇政论,重在正面说理,后者是一篇文赋,重在讽喻现实。学生在分析比较,求同求异中,思路得以拓展。当然,在求异思维的训练中教师也要正确引导,即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有引导学生审视自己求异的目的和结果,不流于形式,追寻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和最佳效果。求异思维的训练,不仅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力,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无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在逆向思维中创新

传统模式的语文课堂往往由老师根据教学资料,分析课文,带领学生总结出一成不变的“中心思想”。这种做法简单顺手,但这种顺而无逆、平而无险、没有新见的教学方式只会固化学生的思维模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也早已道出了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事物呈现的特色和丰富性也有所不同的道理。“反弹琵琶”的舞伎和“倒骑毛驴”的张果老之所以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主要在于他们的“反”和“倒”,这种与常理相悖的表达方式与逻辑上的逆向思维有相通之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反弹定论,提出反常观点。即当大家都称好赞美时,就引导学生思考它隐含的缺陷和不足。当别人都否定批判时,就指点学生寻找它有没有合理正确之处。以“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方式,激发学生争辩的兴趣,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借“标新立异”来“推陈出新”,进而迸发创新的灵感火花。把这种逆向思维运用在写作训练上,往往收到别出心裁、别有新意的表达效果。一、立意上的逆向思维。好文章必须新颖,逆向思维的“反其意而为之”是使文章新颖的一条途径。如就“开卷有益”这一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开卷有益”有没有条件限制,是否所有的“卷”都能带来益处,学生就能进行反向思维,以“开卷未必有益”为立论角度,使文章独辟蹊径,别开生面。其次是选材上的逆向思维。这里的“逆”并不是指完全意义上的相反,而是指用旁人不用或未用之意。以独特的鲜为人用的材料引起读者的新感受,摈弃老生常谈,千人一面的材料。比如在学生的写人作文中,看到的常常是“深夜批改”“带病上课”的教师形象,或是“日夜操劳”“半夜背自己上医院”的母亲形象,或是“误会后离开”的朋友形象。这些材料你写我写大家写,乏味极了。训练中,让学生注意观察、积累,捕捉身边的一些细节。比如妈妈的业余爱好,朋友的小秘密,陌生人的温情等等,让生动鲜活的事例带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新颖和突破,其实质就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综上所述,通过有效途径让创新教育走进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也是落实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通过深入研究,不断完善课堂创新教学理论与实践,语文学科的创新教育一定会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做出突出的成效。

作者:孙春燕 单位:大连市旅顺口区职业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

[2]姜春.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三个策略[J].中学语文,2016(15):16-17.

[3]刘雪峰.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3):10-10.

第二篇:中职语文教学有效性探讨

摘要

中职语文虽然是中职教育领域的公共课程,但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有重要作用。从论述中职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传统问题和新出现的问题入手,总结几种有效提高中职语文教学效率的办法。

关键词

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有效性;因素;策略

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已经树立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但是,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既有传统教学体制导致的老问题,也有教学环境改变带来的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共同的努力。

一、影响中职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问题

在素质教育广泛实行的今天,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已经相继退出教育的历史舞台。但是,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还处在试验阶段,中职学生也面临着新的升学和就业压力,这都要求中职语文教师有效的面对新问题和新考验:

1.不能吃透语文教材

现代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能根据教材,设计每堂课的情感目标、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从而使学生在语文课文中形成语文素养,具备自学语文知识和提升语文修养的能力。但是,我国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新的中职语文教材的研究还处在起步探索阶段,还不能按照新教材的板块内容,有效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教师对新教材“新”在哪里,只有理论意义上的了解,缺乏实践“新”教材内容的能力。考虑到中职学生就业的特殊需要,中职学校语文教师选择应用新教材时,应当能切实满足中职学生提升文学修养和补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双重教学任务,从而使语文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能尽快摆脱中职语文教学以学科中心的传统思维,切实调整到以应用为主要特征的职业教育体系当中。

2.课程定位相对落后

中职语文课程对自身的定位相对落后,在新的教学理念下,还存在着定位不明确问题,极大的影响了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中职语文教学应当根据学生的需求,有效的确定语文课程的性质、作用、目标和教学方法等。但是,从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来看,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定位始终不明确,既没有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安排有效的教学环节,也没有从学生的根本需求出发,切实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语文或应试能力。教师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要么过于注重基础,着重强调学生字、词、句、篇的学习,或者只注重进行阅读、感悟、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目标还忽略了学生未来就业需求,与专业契合度不高,不能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这成为了限制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问题。

3.信息化教学成为新问题

随着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发展,微课、网课、文学论坛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和阅读文学作品的重要渠道,一方面信息化教学本应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效渠道和新方法,从而辅助提升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效率。但是,新信息化教学手段不能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将课堂教学内宅搬到了网络,没有发挥出信息化教学的高效性特征。另一方面,学生大量访问网络文学论坛,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学内容使本就思想观念单纯的中职学生受到了好坏不一的影响。使中职学生常常会阅读到大量新奇特的网络文章,但网络常常以对主流经典文学进行消解的方式出现,使中职学生对本就缺乏兴趣的语文教学更加变得更加艰难,还有的学生直接利用网络来完成语文教师布置的作业,使学生更加丧失了进行文学思考和培养文学休养的契机。可以说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能有效的加以利用和管控,将严重的影响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二、提升中职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中职语文教学在当前更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应当充分有效的吸引现代语文教学理念,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采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切实加强对学生的语文熏陶,在满足学生就业和升学需要的情况下,使中职语文教学发挥出更大作用。

1.加强语文教学的互动体验

中职语文教学应当从中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有效把握教学内容的难度,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有效的参与到语文课堂活动中来,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提高。例如教师在讲授一篇课文时,可以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多设立启发性的教学问题,多创设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多谈自己的感想,少设立“形而上”和“假大空”的问题。中职学生相对普遍高中的学生更自由,他们除了学习外,有更多的社会生活体验,因此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合具体的篇章,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将实际的生活与文学作品中的世界进行对比,激发出学生分析作品的意愿,使学生结合真实的社会生活,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刻的分析,教师再适时加以引导,就可以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结合中职学生的审美水平,让学生感受文学世界的魅力,使他们获得语文能力提升。

2.优化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

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不但可以降低语文教学成本,还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氛围里掌握课堂内容。中职语文教师要根据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较低的实际情况,优化教学法。首先,可以有效采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多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例如,让学生学习优美的散文,就可以先给学生看相关的美景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口读文学作品,就可以结合电影等形式进行教学,还可以组织学生扮演文学作品中的角色,使学生更好的体会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语言等。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设计相应的探究内容,例如,引导学生学习怎样撰写设计方案,怎样写商业策划等,这样可以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3.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使中职教育的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中职语文教师同样可以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为语文教学服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传授给学生正确的网络文学赏析办法和评价方式,从而引导学生有效获得和欣赏网络文学作品。教师还可以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可以使用多媒体手段制作形式新颖的语文教学课件,以提高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利用微信微课等形式开展语文教学,教师还可以直接组织学生开展网络文学作品鉴赏课程,从而使学生对网络文学内容有正确的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学生开展网络文学创作活动,与学生共同品评作品的过程中,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4.应试与就业有效结合

从中职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培养中职学生的语文应试能力和满足学生在就业方面的需要,仍然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从培养应试能力出发,将成人高考升学试题的题型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组织学生进行模拟习题的练习,可以快速提高考试成绩。还可以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参加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使学生在测试中获得成就感。在语文日常考试训练中组织学生练习与专业有关题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可以选取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说明文、论文等练习题,可以更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在文章分析和写作方面的应用能力。可以说从学生熟悉的专业出发,是培养学生语文应试能力和满足学生就业需要的重要捷径。

三、结论

影响中职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原因既有传统的教学体制的问题,也有环境变化导致的新问题,中职语文教学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满足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

作者:毛青云 单位: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邵彩洪.基于能力本文的中职语文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3,(03).

[2]陈新萍.论职业素质取向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06)

第三篇:中职语文教学课前演讲系统性初探

摘要:

中职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课前演讲”模块设计和应用为突破口,通过课前演讲的系统性设计和实施,探索提升学生的信息检索与筛选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路径,拓展其视野。

关键词:

中职语文;课前演讲;学生能力提升

一、课前演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需要

(一)传统语文教学有重“文”轻“语”的现象

现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职语文课的任务是“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教学目标则是“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面向就业、关注实用是中职语文的两大立足点。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笔试”为主流的考查方式使现实的语文教学更多地倾向于“读”和“写”的考查,倾向于对书面语的关注。从这个角度看,中职语文教学需要重新审视“语”和“文”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切实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十分必要。

(二)中职生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运用能力较低

在新媒体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便捷而广泛,作为中职生群体亦正处于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强烈的时期,他们的视野应当十分开阔,信息量应当十分丰富,可事实似乎并非如此。一方面,受社会思潮娱乐化的影响,学生更习惯于关注娱乐、交友、游戏等信息,说起二次元、直播、LOL等他们耳熟能详,说起社会新闻深度评论则鲜有关注。另一方面,大部分职高生曾经历过中考的挫折,难免有些“畏学”心理,文化基础也普遍较差。同时,由于缺少信息检索、筛选、整合能力的培训,学生可能除了作业遇到难题时上网搜索一下答案,其他时候很少接触网络,即便接触也充满了随机性,且对于信息的真伪与否、残缺与否缺乏必要的筛选和甄别。原本需要在口头表达上锻炼和提高的学生更加心安理得地做了“低头族”,活在沉默和虚拟的世界里。可以说,现在的中职生虽然手握“通天”神器,但很多同学的眼光瞄向的却只是“脚尖”。

(三)中职生存在从众心理,欠缺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

“非主流”是相对于主流而存在的概念。现在很多中职生以标榜自我为“非主流”为潮流。表面来看,“非主流”是一种个性,是对旧有秩序的一种挑战,甚至于是一种创新的前兆。而事实上,不少中职生一方面停留在奇装异服、热衷自拍等浅层次,追随流行的习惯性思维。另一方面,从中职生群体来看,“非主流”言行有典型的雷同、跟风的特征,其背后其实质仍然是从众心理。在中职语文课堂常出现这样的情景,学生不发表所谓“主流”观点以外的想法,当讨论到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时,学生反应淡漠,涉及思辨问题时,很多同学的答案就是“我想的跟他(她)一样”。从众心理的天敌,是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对于任何一个民族的强大有着根本性意义,而创新思维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基于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必要以“课前演讲”模块设计和应用为突破口,为“语”的强化开拓一个专门的领地,以解决当前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二、课前演讲的系统性设计、实施与评价

按照《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基础模块”的“教学时数为160~180学时”,“职业模块”的“教学时数为32~36学时”,“拓展模块”可由学校根据专业教学实际进行安排。在中职教育阶段,语文教学过程中这些课时都可安排课前演讲。这就要求课前演讲的实施要体现延续性、系统性,并考虑循序渐进的原则。具体而言,课前演讲可以把每个学期作为一个周期或阶段,几个学期之间的课前演讲内容、形式、要求要逐级深化,不断提高。

(一)循序渐进的阶段性主题设计和实施策略

以旅游、烹饪等专业为例,可根据企业岗位人才需求、学生的兴趣、当前的社会热点,确定一、二年级4学期的课前演讲主题。

1.第一学期:自信培植与视野拓展

对于刚刚步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站在讲台上面对几十个熟悉的面孔演讲,是一件让人紧张的事情。因此,练习胆量、培养自信是第一学期的基础性目标。而同时,需要借助演讲的推动,让同学们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来实现拓展视野的目的。因此,第一学期的课前演讲采取由老师指定题目的方式进行。老师每周提前提供1~3个国际国内时政新闻话题,由轮流到的同学利用课外时间通过手机或电脑访问互联网搜索引擎获取信息,而受课前演讲篇幅的影响,获取的信息还需要进行整合和提炼,同时要提供个人性的点评。在这一阶段的演讲过程中,老师的鼓励、指导和示范非常重要。

2.第二学期:信息筛选与视野再拓展

经历了第一次的紧张、盲目之后,同学们终于不再把演讲看成是很难做到的事情。因此,在第二阶段,要在信息检索的基础上,对信息筛选和整合的能力提出要求,同时,同学们的视野拓展需要进一步深化。因此,第二学期,教师不再提供具体演讲的题目和内容要点,取而代之的是“本周内国际国内重大时事”这一序列型话题,让学生充分阅读更多的时政新闻,并且从中筛选出一周之内有价值的重大的时政新闻作为演讲的内容,同时确保听众保持兴趣并听得明白。

3.第三学期:实地考察与人文濡染

经历了一年时间的视野拓展训练,学生信息检索和信息筛选的能力初步得到提升,这时可增加人文性内容,加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同时在信息筛选与获取的途径中增加实地考察的选择,引导同学们结合网络信息和实地考察进行整合。本阶段演讲仍然采用系列性主题,但内容不再是时政,取而代之的是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人文话题———“某地地名文化(故事)”、“某地美食故事”等。

4.第四学期:职场励志与独立思辨

三个学期的历练已经让学生熟悉了课前演讲的套路,而登台之后也逐渐变得更加镇定自若。第四阶段的演讲内容要考虑到同学们即将步入职场,为帮助同学们进入职场后能又快又好地完成角色转换,话题序列也调整为“职场励志故事”。而在演讲环节设置上,增加现场答辩的环节。具体而言,当演讲完毕,同学们或者老师要针对本次演讲的内容向该同学即兴提出两个问题,并根据其答案和技巧进行评分。这种规则的制定很大程度上要求同学们在演讲前要进行充分准备,而现场提问的随机性,又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大有裨益。

(二)对课前演讲教学发展性评价

首先结合卷面成绩与平常成绩,将课前演讲作为平常成绩,比重为学期综合成绩的40%,从评价和诊断角度充分肯定了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也意味着课前演讲成为每一个学生语文学习的必修内容。其次,制定基础性的规则,确保课前演讲的质量。最后,在这些规则的基础上,课前演讲的评价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建立演讲者本人、作为观众的同学、老师等多元主体评价的机制,辅助以激励性评价,旨在引导同学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关注自己在课前演讲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三、课前演讲系统性实施的成效与思考

(一)学生综合能力提升获得就业竞争优势

1.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

对于中职生而言,一些孩子在初中很少有上台发言且持续三分钟的经历。而持续4个学期的课前演讲,累计4次的上台演讲经历,让学生从最初的忐忑、用稿子遮住脸,到后来逐渐自信地与同学们目光对视,并且分享自己在某些领域的心得。而在讲台上如何站立、如何用手势配合演讲等方面,通过同学们的点评也能有所体会和改进。另一方面,通过听其他同学演讲,语言的组织、内容的选择都能作为学习和自我激励的素材。后来,同学们已经能够较轻松地上台演讲,并且能够流畅、完整地叙述事实,明了地表达观点。

2.提升了信息检索、处理能力,拓展了视野

通过前后四个阶段的课前演讲,同学们基本上熟悉了借助互联网、新媒体进行信息检索、分享的途径和方法,而实地考察本身也成为同学们放下手机走出门去现场体验、感受的一个重要形式,实地考察途中获取的图片、视频和后期的PPT制作则让同学们体会到了简单的图片、视频拍摄和处理的技巧。在同学们演讲的过程中,无论是时政新闻,或是当地地名文化(故事)、当地美食故事,又或是职场励志故事,将这些信息叠加起来,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场,每个人在这个场中,视野拓展、人文濡染、职场励志的效果就得到了成倍的叠加。

3.锻炼了独立思考能力

在课前演讲第四阶段的提问环节中,刚开始,同学们的提问积极性很低,而且所提的问题也是偏于封闭,经过老师的示范和自己的尝试,他们开始学会从思考中提问,如针对“任正非与他所创造的华为传奇”这个话题,就有同学提问:“任正非先生作为华为的董事长,在员工餐厅要排队、深夜在机场要独自打的,这是不是也是一种作秀呢?而且他已经70多岁了,如果安全上有什么闪失,那岂不是得不偿失?”这种提问既能看出听众的独立思考和逆向思维能力,也充分考验着演讲者的思辨和应答能力。小小的课前演讲经过系统性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之后,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明显提升,就业竞争力大幅提高。最典型的例证就是大多数同学在双选会上的面试时可以非常流畅地介绍自己,并且与用人单位进行愉快的交谈。一些同学遇到面试官一些比较刁钻的问题也能巧妙地应对。

(二)实施过程中的思考

1.动态指导与跟踪评价尤为重要

课前演讲虽然呈现的时间只有三分钟,但是涉及的领域却极其丰富,如借助新媒体进行信息检索和分享的能力、演讲和朗诵的区别、PPT的制作、视频图片的拍摄和处理技巧、选题的能力、评价的角度等等,对于大部分中职生而言,都是一个不小的课题。因此,要取得好的效果,教师必须适时地就相关知识进行点拨和培训,也可选择学生演讲的案例进行引导性的点评,甚至还要通过几个课时专门的课程进行梳理和训练。而课前演讲的体系性实施也要求教师建立每个学生的跟踪评价档案,便于梳理和呈现个体成长的过程,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指导。

2.围绕所教专业进行的调整必不可少

不同的专业意味着对接不同的行业和领域,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有显著不同,而且,各行业对口语交际的要求也有较大的差别。比如第三阶段的演讲专题,烹饪专业的学生可能更喜欢“成都美食故事”,旅游专业的学生则更青睐“成都地名文化”。再者,不同专业学生的语文基础也有差异,演讲主题设置的难易程度也需要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否则可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3.探讨组建学习小组实现帮扶

课前演讲的初衷是让每个中职生学会面对大众的目光,尽情展示自己。而目前所实践的实施办法在关注到“每一个”的同时,对于个别后进生的关注显得还不够,因此,可以通过组建演讲小组的形式,让同学们之间形成筹划、技术指导、彩排建议的机制,破解这一问题。

作者:姜育才 单位:成都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校

参考文献:

[1]李奇.如何培养中职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J].软件:电子版,2016(4).

[2]陈朱佳.课前演讲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4(6):59-60.

网络文学论文范文5

摘要:

项目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完成一个学习项目,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本文将项目教学法引入旅游英语听说课程中,通过实践教学,论证其在旅游英语听说课程中的可行性以及重要性,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 旅游英语视听说课程 教学效果

前言

随着国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旅游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旅游市场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涉外导游不但要掌握旅游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英语交际能力和运用能力。《旅游英语听说》是高职旅游英语专业的一门综合实用性的课程,在旅游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满足旅游业的市场需求使学生具备从事旅游工作管理中所需的英语听、说等基本职业能力,就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是教师根据教授的专业内容给学生制定的学习任务。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开展工作,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1]。项目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主动学习愿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学科知识跟职业技能挂钩,从而拓宽职业发展之路。

二、根据项目教学法开设《旅游英语听说》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项目教学法的优势

首先,项目教学法是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基础,符合整体的教学观念观念,更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的规律。其次,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团队合作,围绕“项目”完成学习任务。再次,项目教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核心;教师是指导者、协调者。

(二)旅游英语听说课程教法和学法现状分析

《旅游英语听说》是一门以实践性为主的专业课程,以英语为载体传输旅游专业的知识,要求教师不仅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还要精通旅游专业知识理论。实际上,英语专业出身的教师,旅游专业理论知识相对欠缺,就导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点讲解词汇和语法,不能很好的把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和职业岗位需求结合起来。与此同时,高职学生,基础薄弱,英语水平不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欠缺,导致教学效果不佳。鉴于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旅游专业知识的学习融入到英语的听说训练中,探索出既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又能锻炼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

(三)项目化的教学内容分析

项目化教学是一种将学生作为实践主体的教学方式[2],《旅游英语听说》是英语基础课和旅游专业课相结合的实践性课程,具备了能够依据旅游行业相关的真实工作环境和场景,进行实际操作和模拟的“项目”教学内容,最终把教学任务以项目化的形式呈现。

三、项目教学法在《旅游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根据基尔帕特里克及维曼对项目实施步骤的划分,徐朔总结项目教学的开发及实施包括四个阶段:项目主题的形成、项目计划的设定、项目执行、项目结束、评价和总结[3]。本部分包括三个单元,把这三个单元整合在一起作为一个“项目”实施。这样就确定了项目的主题---行。在确定项目主题的时候,教师要向学生说明此项目的三维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做该项目的意义、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二个阶段项目计划的设定,学生按每六人一组,组长明确分配本小组组员的任务并规定项目完成的时间。旅游的交通方式无外乎飞机、火车和轮船,这就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弄清楚这些交通工具相关的英语表达方式和专业知识,以乘坐飞机为例:怎样预定机票、怎样办理登机手续、飞行途中的乐趣以及飞抵前的准备等方面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的给与指导。第三个阶段项目的执行,各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任务,做好各个方面的具体安排,包括机场接机、致欢迎词、酒店预定和安排旅游活动等,在教室里根据真实场景,小组成员模拟表演,也可以将成果做成便于展示的图片、多媒体课件等。在这个阶段中,每个小组成员都是独立完成自己“项目”的主要负责人,独立自主地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项目介绍后是评价和总结阶段:首先,是各小组选派自己的代表展示成果,师生共同讨论和评估。然后,要求学生能将陈国运用到实际的项目实习中去,以此来检验学习的成果。

四、结论

总之,在高职旅游英语听说课中应用项目教学法,能够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习动机和愿望,能锻炼相关的职业实践能力,能更好的与职业相关能力挂钩。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旅游英语课程中运用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达到现学现用、活学活用的效果。

作者:李新 单位: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齐卫,郭玲玲.项目教学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6(12).

[2]王金凤.高职旅游英语课程项目化教学的设计与实施[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20).

[3]关晶.项目教学法在商务英语课程中的应用[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3(10).

第二篇:高职环境监测课程教学项目教学法作用分析

摘要:

本文简单介绍了项目教学法的概念和特点,并从教学项目的确定、教学项目的推进、以及教学项目的评价三个具体方面对项目教学进行作用分析,以期为广大高职环境监测教育工作者和项目教学法研究者提供帮助和参考。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 环境监测

随着当今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高职教育也一直处于日新月异的形势之下。无论是课程教学,还是学生素质培养,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我国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高水平的技能与智能全面结合的综合性人才。基于目前的社会需求,想要快速高效地实现这一目标,我国高职院校就必须进行教育系列改革。作为教育的重要核心部分,课程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项目教学法的概念及特点分析

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该方法的主要流程包括项目的确定,项目的推进,项目的总结和评价。项目确定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大纲的根本要求进行合适的教学项目选择。项目推进是指教师将教学目标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划分后依次进行的教学实践。项目总结和评价则是对学生项目教学实践的整体考核和评估。综合来看,这种项目教学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具体的项目处理过程中,正确掌握教学目标中的内容并对其进行灵活运用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学生可以自行组织并安排学习计划,也可要求教师帮助或跟随教师的教学计划进行课程学习。学生通过项目问题的了解、分析、探讨并解决的过程,能够激发自己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兴趣,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二、项目教学法在高职环境监测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体现

(一)教学项目的确定

针对环境监测方面,确定教学项目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在教学项目确定前期,还必须进行教学项目的对比、选择。首先,高职院校的教研团队应该对环境监测及其相关领域等进行详细调查。并在全方位、多角度的调研基础上,进行环境监测岗位及其相关工作内容、职责的确定和划分。然后总结、归纳出工作人员完成该岗位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技能、素质以及相关能力。最后,对照要求,确定能够提升学生相关技能、素质及能力的教学项目,进而进行项目教学。

(二)教学项目的推进

在具体教学项目的推进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很多,需要遵循的守则也非常多。其中及其重要的有两点。其一,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融合贯通行业标准与技能培养。工作计划的制定必须围绕项目内容进行,且以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素质和技能为基础。同时,需要包括项目的各种实施细节,即程序、日程记录、成员分工、项目报告等。以项目2为例,为了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学生制定的工作计划就应该包括检测方案、执行方案、组员安排方案、检测结果报告及评估等各个方面。其二,将“教”、“学”、“练”、“做”融为一体,打造完美的项目化教学。在环境监测的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结合校园实际环境和教学项目,充分发挥高职院校隐藏的职场功能,鼓励全体师生进行分工合作,有利于教学项目工作任务的完成。以项目1为例,教师可以选择具有教学性的工业现场,让学生亲自到工业排水处取得废水,并送至企业废水检测处,由企业专业检测人员完成部分项目教学。学生通过观察专业人员的检测过程,不仅能够对具体的检测技巧和注意事项有所了解,还能在这种严肃正规的环境中提升相应的职业素养。

(三)教学项目的评价

纵观现代社会所有的职业教育考核,其主要目的都是要求学生满足社会需求和个性需求。因此,作为项目教学法中重要的环节,教学项目的总结和评价也必须符合以上条件。高职院校中环境监测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评价通常有三种方式。其一,集技能、态度和知识于一体的综合评价。这种评价包括“发展性评价”和“结论性评价”两个方面,发展性方面包括学生在项目进行中基本表现、技能掌握、理论知识理解等,结论性发面则包括教学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项目报告情况等。其二,结合学生、教师、社会进行的多元化主体评价。这种评价同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评价,教师以项目考核细则为基本原则,进行集中点评并给出最终评价成绩。二是学生交互评价,学生进行小组自我评价或相互评价后,取小组成员平均成绩。其三,综合项目考核和职业技能认证的双向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综合考虑了学生社会竞争能力和就业优势。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尽管项目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的各个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但想要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更加顺利进行,就必须不断完善,并始终跟随教育发展潮流,才能充分发挥出自身功能和作用。

作者:刘超 单位: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宗舞.项目教学法在高职“环境监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15:48-50.

[2]刘亭亭,彭玉丹,季鸣童.项目教学法在高职环境监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5:82-84.

[3]李晓雪.项目教学法在高职环境监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时代教育,2015,06:86.

第三篇:高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项目教学法应用

摘要:

项目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于一个项目的前期数据收集、处理,最终对项目进行实施和评价的过程。在高职机械专业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运用项目教学法,不仅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还能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机械基础。本文主要讨论项目教学法在高职中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实现机械课程的基础学习。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 高职 机械基础课程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的机械专业的学生而言,机械基础知识课程理论庞大、内容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迷惑和困难。如果运用常规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求知的动力。而项目教学法的应用让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于机械基础课程的实际感知能力,真正开启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师辅导学生的新教学模式。

1.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项目

高等职业教育最关键的教学目标就是实现学生在未来轻松面对就业市场,增加就业筹码,所以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都会围绕学生就业开展。而开展项目教学也需要围绕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项目,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根据机械基础教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针对就业目标设计好教学项目,在机械基础课程中将机械的设计原理以及强度计算等内容组合成一个小项目,提高学生在机械理论知识的学习水平,加强学生对机械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在机械基础知识相关内容之间综合一个大的项目,例如,在卷扬机设计的项目教学,让学生参与这个项目的每个环节,掌握卷扬机工作原理以及结构特点,激发学生探讨卷扬机设计过程中所遇见的问题,增强学生对于机械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在机械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过程中激发兴趣,从而提高求知欲望。教学项目的确定为开展项目教学法提供了方向。

2.根据教学进度,确定项目实施

项目教学法在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应用主要突出了学生在机械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明确高职教师作为学生的参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在机械基础知识的领路人和启发者。所以在机械基础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让学生去思考与探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例如,在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具体问题上开展项目教学实施。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要明确项目名称、目的以及落实的子项目。在卷扬机的带传动设计项目中,学生通过对传动模型的观察与学习,明确传动装置的类型、特点和工作条件,确定基本步骤。其次,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做子项目方案,然后自己操作实施。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分别就已经设计好的机械基础子项目方案开展探索和讨论,让学生在项目中合理分工,在卷扬机设计过程中的每个机械基础环节都能通过协助、合作的方式,最终将带传动设计的所有参数以及知识点掌握,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机械基础知识的热情与解决机械问题的能力。每个机械基础子项目完成后,教师要就项目教学方案过程中的问题和发现及时分析,让学生对带传动设计子项目方案作出修改和完善,提高卷扬机设计的合理性和实用性,让设计方案不断完善,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3.根据项目进行评价和总结

机械基础知识项目教学通过教学项目的确立,再到教学项目的实施与完善,最终还要经过项目的评估与总结,才能让学生能够将项目教学中重要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形成机械知识体系,并通过不断地总结,使教学法在机械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将机械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真正实现机械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也才能将项目教学法运用到最佳状态。通过对卷扬机带传动设计知识的子项目实施的过程评定以及结果评定,不仅可以考查学生是否按照要求掌握了带传动设计的教学目标,还能评定学生在卷扬机带传动设计过程中的各项综合能力。通过对机械基础知识进行项目教学,让高职学生实际参与机械基础知识的探索与思考中。不仅满足现代高等教育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还能解放高职教师的劳动力,让高职机械专业的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进行项目分拆和项目探索,最终达到完全掌握高职机械基础知识的目的,为学生以后深入学习机械知识奠定基础,增强高职机械专业学生未来就业的能力。

作者:吕海秀 单位:无锡技师学院机电工程系

参考文献:

[1]郭永凤.项目教学法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湖南农机,2014(09).

[2]陈晓娟.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5(02).

第四篇: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项目教学法应用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教育改革在紧张快速地进行着,教育形势也在发生着惊人的变化,教学方法也将与时俱进与创新。将项目教学法引入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课堂,是现阶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势的必要改革,有助于增强课堂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增加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从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但如何提高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则成为了需要深入思考的一大问题。文章立足于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现状,重点分析了“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中的应用”问题。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 高职商务英语 翻译课程 应用 以学生为中心

在职业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今天,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方法也有所改革。项目教学法,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种创新教学方法。将项目教学法应用到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中,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社会对于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以及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积极利用项目教学法,有利于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中应用的过程

(一)项目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做好项目教学的准备工作,对于项目教学法实施的顺利度有着直接影响。在商务英语翻译项目正式开始之前,教师要对本次项目学习的内容与要求、目标与具体意义确定下来,并详细地讲解给学生。关于项目学习的一切准备工作需要在课前完成。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多样化的方法去收集相关资源,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项目教学法必备目标之一。准备工作做得充分,才能让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变得得心应手。

(二)拟写学习项目的主题

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院校,在拟写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项目学习主题时,教师要从学生的专业出发,考虑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确定更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主题。让商务英语翻译学习的项目主题与学生的其它课程自然地整合在一起,在突出商务英语翻译热点的同时,助力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有利于项目学习价值的提升。只有综合性的项目主题,才能将实际与理论有效地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发挥他们的长处。主题确定的方法一般有三种,一个是由教师直接确定,一个是由教师准备好主题,让学生选择,另一个则是让学生自主确定。在项目学习的主题确定之后,教师要围绕这一主题,对相关的知识进行解决,再组织学生确定项目学习的形式。个人项目与小组项目是项目学习的主要形式,个人项目需要学生个体独立完成,小组项目则需要学生合作完成。

(三)确定项目内容及展示方法

学生完成一个学习项目,就产生了一件属于他们的项目作品。教师要在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他们项目成果中应当具备哪些内容,最后以何种方式进行展示。学生的项目内容要符合高职学生的英语标准与语法要求,用项目中的内容充分表现自己的英语水平以及专业能力。教师要结合学校的教学硬件设施,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项目成果展示方法。教师鼓励学生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自己的项目成果,促进项目成果的现代化与清晰化。在未来的职业生活中,学生需要频繁地应用多媒体设备,也需要对幻灯片进行设计,对视频进行制定。在学习英语翻译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有利于项目教学法意义的扩大化。

(四)组织项目小组完成任务

一般来讲,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翻译项目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小组合作,需要每一位小组成员明确自己的项目完成任务,结合自己的特长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作部分。教师要对学生的合作行为进行引导,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人实力,提升小组的整体实力。那些思维能力强,领导能力好的学生可以担当组长,负责项目完成过程中的排兵布阵。那些语言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担当项目的讲解者,向组内成员分析项目,对其它小组展示成果。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负责课件的制作。只有小组内进行有效合作,才能促进高职商务英语翻译项目的有效完成。

(五)开展项目成果评价活动

项目成果的评价活动,是项目教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项目成果评价过程中,学生需要展示自己的作用,小组间要进行相互评价,教师要给予学生专业的意见。教师要多利用激励的语言去肯定学生在项目完成中的付出,从专业的角度给学生指导意见,让学生在聆听评价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行为,找到可以提升的地方。给学生互评的机会,让学生在客观评价他人的同时反省自己的学习成果。师生共同对项目课题进行总结,民主沟通,这对于学生商务英语翻译能力的提高是极为重要的。

二、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中应用注意问题

第一,重要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结合。利用项目教学法实施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实施每一个学习项目时,教师都需要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对学生的项目完成方法进行引导。比如在翻译一个公司的商务信函时,教师要给学生讲解商务信函的格式,用语的规范性,让学生在翻译的时候重视语言形式,而非单纯地完成翻译。重视传统教学中的知识讲解,利用项目教学法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才能让项目教学法作用于学生翻译能力的提升。第二,给学生足够的项目学习支撑。学生是学习者,他们的眼界没有教师的眼界宽广,专业知识不足。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发现商务英语学习的资料。没有项目创作的学生们很难找到符合项目要求的资源,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项目创作的资料。像项目创作的目标、基本的构架以及步骤,在哪里可以找到资源等。给学生足够的支撑,才能让学生的项目学习更有信心。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近几年的高职教育改革过程中,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质量已经有所提高。针对一个独立的商务英语翻译项目进行教学,有利于高职学生体会职场对于自身的要求,也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在教师的引导下,促进学生完成商务英语翻译任务,重视每一个环节的标准与要求,会让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与英语技巧得到双重提高,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作者:郭? 单位:河南省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丁言仁,刘海平.探索英语写作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写在《写作教程》第五、六册出版之际[J].外语界,2011(02)

[2]倪莉莉.信息技术环境下项目教学法在高职电子商务实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

[3]王静岩.基于目标导向的高职高专外贸英语函电教学设计——“报盘”(Offer)一单元的课堂教学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10(09)

第五篇:高职人文素养课教学项目教学法应用

【摘要】

以网络文学赏析课程教学为例,通过项目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讨项目教学法在高职人文素养类公共课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 高职 人文素养 教学 方法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师生共同完成项目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其“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有积极作用,受到普遍欢迎,尤其在以提倡实践教学的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目前项目教学法更多应用于专业技能教学,而在人文素养类公共课教学中应用和实践较少。其实在人文素养课的教学过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也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本文以高职网络文学赏析课程教学为例,探讨项目教学法在高职人文素养类公共课教学中的应用。

一、共同设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主要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第一,课程性质。人文素养是人的内在素质和文化底蕴,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反映。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促进人在享受科技文明带来的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引导人发掘生命的意义,理解和思考“做怎样的人”,帮助人提升审美情趣、改进精神生活质量;指导人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培养健全的情感和正确的人生理念。网络文学赏析是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根据网络普及现状和学生阅读习惯而开设的一门人文素质选修课,旨在拓宽学生眼界和视野,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第二,课程内容。所谓网络文学,指新近产生的,以互联网为展示平台和传播媒介的,借助超文本链接和多媒体演绎等手段来表现的文学作品、类文学文本及含有一部分文学成分的网络艺术品,以网络原创作品为主。第三,目标设定的方法。从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来看,网络文学赏析仍然属于文学类教学,是中学语文课程的延伸和拓展,因此,可以从“三维目标”来设定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在考虑以上几个因素的前提下,教师和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形成了以下目标:(1)了解网络文学基本知识及有关的网络文学作品,掌握鉴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2)培养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3)引导学生开展网络阅读,开阔眼界和视野,树立项目教学法在高职人文素养课教学中的应用□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彭 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共同进行项目设计

项目设计是项目教学法中的关键环节,人文素养课的项目设计往往由于缺乏实际的工作情境而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为了设定更加合理的项目,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必须紧紧结合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项目的设定是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因此进行项目设计时要以教学目标为纲,纲举目张,而课程内容则直接决定了项目的选择。二是充分考虑现有的条件。硬件方面包括课堂布置、教学设备、教学资源等;软件方面包括教师现有教学能力和水平,学生学力、学习期待和学习状态等。三是考虑学生的专业和学生的数量等因素。由于是选修课,学生的专业不同,知识结构也有一定的差异,如何体现与专业的结合是一大难题。学生数量的多少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项目数量。四是项目设计的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般有教师设计、学生自主设计、师生共同设定教学项目等几种方式,几种方式各有优劣,课程的不同,项目设计的方法上也会有差别。基于以上几点考虑,笔者和学生设计了以下几个项目(主题):(1)网络新词大搜查(列出新词,释义,出处);(2)网络文学网站及网络盘点(列出网站名称,主要内容,网络及其作品简介);(3)网络诗歌(选择至少一篇网络诗歌对其内容、写法、意义进行分析,并阐述自己的体会);(4)网络散文(选择至少一篇网络散文对其内容、写法、意义进行分析,并阐述自己的体会);(5)网络小说(选择至少一篇网络小说对其内容、写法、意义进行分析,并阐述自己的体会);(6)博客文学(简介博客的兴起和发展、博客的特点、微博的发展和特点或展示自己的微博、介绍微博的使用技巧、介绍某位博主的博客);(7)网络段子(收集整理网络段子并现场表演、网络段子的特点分析、网络段子的内涵分析、网络段子在社会的影响力,如小明系列冷笑话);(8)微信研究;(9)网络文学语言特征(分析网络文学语言与传统文学语言的区别、网络诗歌的语言、网络小说的语言);(10)其他相关主题。

三、课前准备

(一)分组。

项目教学中的分组与一般的课堂分组讨论不同,项目教学的分组强调每个小组成员的参与,人人有任务。在分组时,一是要考虑两个原则:兴趣原则、人数原则。分组不宜简单以专业或人数划分,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团队凝聚力和项目研究的动力;每组的人数一般以3~5人为宜。二是要理清组员之间、组与组之间、小组与教师的关系。组员之间应是既有自主探究,也有分工合作;组与组之间既有独立研究,又互为补充,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和监督;课堂以学生(小组)为主体,教师全程参与项目研讨中。

(二)备课。

备课环节包含了学生备课和教师备课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备课,各小组针对所选定的主题,研究制订教学方案,并进行分工。二是教师备课,教师参与学生项目研究,对学生的教学方案进行及时指导,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同时要进行知识拓展与延伸。根据教学班的人数(共44人),将全班分成9个小组。每组选定一个项目(主题)进行研讨,并通过PPT课件形式展示,要求每个组员都必须根据分工自行制作本人所负责内容的PPT,先在小组展示,经小组讨论修改后发给老师,再根据老师给出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完善。此环节不仅保证了师生共同参与项目研究,也增进了组员之间合作探究、师生互动交流的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小组展示研究成果。

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依次通过多媒体进行研究项目展示,围绕本组的主题,各成员依分工进行讲解,根据课时安排和小组人数等实际情况,个人展示时间控制在十分钟内。在本门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许多学生是生平第一次上讲台进行演讲,在展示过程中出现一些紧张怯场或过度亢奋的状况,导致展示不够清晰顺畅。但是由于在讲解之前已经有师生之间就研究内容的交流,从讲解内容上来看,都比较完整。从日常交流来看,大部分学生对这样的讲台体验持赞同态度,认为有助于帮助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甚至有学生课后发短信给老师表达感激之情。

(二)小组讨论点评。

其他各组根据该组所展示的情况展开讨论,分别给该组的每位成员评分,给该组综合表现评分,并选派代表主要就所展示项目的内容进行点评。小组点评环节既是检验其他各组听课的程度,也是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手段。大部分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给予客观公正的评分,有个别小组会受到日常情感生疏的干扰。为避免相互影响,在公布分数的时候只公布最终的平均分。

(三)教师点评拓展。

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和评分,并在其他小组讨论点评的基础上进行点评。教师的点评充分体现其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角色,一是引导其他各组的学生将视角置于本次展示内容上来,从中获得知识性内容;二是通过对展示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引导进行展示的小组进行反思和完善;三是通过积极有效的课堂干预让学生获得实质性的经验提升。

五、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目标是否完成的重要环节,为全面检验教学成果,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过程性评价。可将教学过程中展示环节的小组评分和教师评分结合起来进行。二是结果性评价。可以期末课程测试或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评价,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研究能力的提升状况。三是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可以通过学生的教学反思进行。四是学生之间的评价。可以通过课堂互动点评进行。五是教师评价。教师的评价应充分考虑项目研究的过程和结果,综合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因素。基于以上几点考虑,本门课程的考核思路如下:

(一)平时成绩(占50%)。

平时成绩采用百分制,原始分100分,取其他各组和教师评分的平均分。为引入竞争机制,团体分排名前6名的,该团队成员分别加3、2.5、2、1.5、1、0.5分。

(二)期末测试(占50%)。

期末测试采用课程论文的形式。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一是对本小组项目研究内容进行简要梳理和分析(旨在强调对课程内容的把握);二是整个项目研究过程中自己做得较好的和不足的有哪些?三是本门课程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四是课程中印象最深刻的同学或教学内容是什么?为什么?

六、教学反思

基于项目探究的项目教学法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符合高职院校提倡实践教学的教学理念,极大地释放了学生的灵性。通过自行探究,学生掌握了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方法,让教师教学过程从“授之以鱼”变成“授之以渔”。同时,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以往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当老师的快感和不易,通过角色转变增强其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学生在期末的教学反思中大多提到这一点。但是,项目教学也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第一,项目设计怎样才能充分体现课程教学目标;在项目设定后,如何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项目选择,这些是项目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二,学生的评价如何体现公平性和客观性,教师评分应占评分比重多少为适宜,这些是过程性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第三,如何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项目研究并取得实效是项目教学法在人文素养课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因为在以强化技能提升为特征的高职院校,学生是否愿意将精力消耗在人文素养课这样的杂科上,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

七、总结

表面上看起来,采用项目教学主要以学生讲为主,教师讲得少,显得无关紧要,但实际上项目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评价者,教师需要更强的课程理解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和更广阔的知识面。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项目教学法并非万能模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优化教学方式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作者:彭敏 单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网络文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大学语文”;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考核体系

“大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公共课程,在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目前急功近利的教育环境中,“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着很大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1.“大学语文”边缘化

目前,“大学语文”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无法摆脱其边缘地位,与“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等课程相比,“大学语文”相对简单,不容易挂科,也就导致学生对它的重视程度不够。从学校方面来说,以学时有限、强化实践技能等有利借口,减少“大学语文”的课时数,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大学语文”授课教师也处于边缘化地位。现在“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教师可以在评定职称时走绿色通道:即教授一定年限、一定课程数量,就可以免评审进入绿色通道,进行职称晋升,而教授“大学语文”的老师从事的虽然是和“大学英语”等老师相同劳动付出,却不能够走绿色通道评职称,原因就在于它只是学校的公共课,而非教育部法定的公共课,就此被卡在了职称评定的大门之外,繁重的教学任务不但使得他们缺乏科研时间,而“大学语文”的通识教育特点也很难使他们在实践中达到教学相长,与专业课老师相比,这一劣势是显而易见的,在绿色通道和科研两方面的劣势使很多老师处于焦虑与不满的情绪中,教学情绪也受到了影响,这也影响了“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加速了这门课程的进一步边缘化。

2.受新媒体冲击

在新媒体时代,怎样做到与时俱进,从传统课堂教学到新媒体时代课堂教学,对“大学语文”也提出了挑战。新媒体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阅读方式,还影响了他们的语文学习方式、写作习惯和交流习惯。现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有很多“低头族”,很多学生上课时根本不与老师交流,也不认真听课,而是全心全意沉浸在手机网络中,看微博,刷朋友圈,看网络新剧,浏览新闻等,他们已经失去对于课堂的兴趣,参与意识的缺失使他们的语文水平继续停留在高中阶段甚至出现倒退,浅层阅读已经形成他们的习惯,他们不再热衷谈论和阅读经典,进行深入系统思考,也不能够写出文从字顺、深度思考和有影响力的文章,从而导致语文水平的降低和人文底蕴的缺失。

3.授课内容存在缺陷

目前全国高校大学语文教材比较驳杂,有几本通用型教材如徐中玉、王步高、温儒敏等人编写的教材,还有很多高校采用自行编排的教材,无论是通用型教材还是学校自编教材,都在篇目的编选上出现一系列问题,如有些教材的篇目重复了高中教材,编选内容比较陈旧,现实性不强,不能与现代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共鸣;重古代轻现当代和外国文学,在题材上重视诗歌和小说,戏剧和散文的编选篇目不足;编选内容远远超过实际教学中的课时数,致使教师不得不采取选讲的方式,教师也会按照自己的专业优势来选取篇目,对于学生学习内容来说就会缺乏客观性和全面性,这违背了教材编选的初衷,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偏颇,在思维、视野、拓展训练方面不能给学生更大的启发。另外,在功利主义为主导的教育环境中,有些学校将“应用文写作”“商务写作”“文秘”课程等也纳入到“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挤压本来就课时不多的课时数。“大学语文”是以审美化的潜移默化和“无用之用”来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和人生成长发挥作用的,将应用文写作等纳入到“大学语文”课程中来,本身就是功利性、工具性对人文性、审美化的侵袭和误解,割裂了“大学语文”统一的知识和审美体系。

4.授课方式存在缺陷

作为一门高校公共课,“大学语文”基本上是大班上课,学生人数在100~180之间,教学效果不容乐观。面对庞大的学生数目,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得不在课堂上实行以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方式,这大大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是在新媒体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个性张扬,思维活跃,具有自主意识和挑战意识,视野较为开阔,对传统教学方式也提出了极大挑战。目前“大学语文”教学课堂虽然也注意吸取新媒体带来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基本使用PPT课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部分老师的PPT制作水平比较弱:凌乱的配色,模糊的图片,忽大忽小的字体,参差不齐的文本对齐,切换音效的爆炸效果等,这显示了教师对PPT的重视程度不够。除了PPT设计不足等问题之外,还出现了PPT过度设计的问题,如排版过于精致,动画繁多,色彩刺激,不但没有和教学内容相得益彰,反而喧宾夺主,影响课堂教学。

5.评价考核体系存在缺陷

目前,大学语文仍然执行以考试分数为主的评价体系,按照平时成绩(平时作业、考勤等)和考试成绩各占一定份额的方法来计量学生的分数,这存在很大弊端,致使很多学生或者根本不关心课堂学习内容,只在乎教师在考前划分的考试知识范围;或者上课应卯,“身在神移”。学生只要注意以上两点,在考试中就可以取得不俗的成绩,导致了“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名存实亡。有的学校“大学语文”考试实行开卷考试,使得学生只要携带足够的语文资料,也能按时取得相应学分,这就使“大学语文”的考核机制失去效用。“大学语文”得不到学生的足够重视,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进一步发展的课程机能,使“大学语文”名存实亡,这也是很多大学将“大学语文”从必修变为选修,甚至干脆取消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对策研究

1.改革教学内容

首先在教材篇目编选方面不要与高中语文重复,在深度和新颖度方面,要进行大胆革新,将通俗文学的优秀之作纳入进来,让学生从教材的编写方面就意识到其差异性,带来新鲜感和刺激感,激发学习兴趣。例如,金庸的武侠小说虽然是通俗文学,但是金庸国学知识丰厚,文学修养也很高,其作品在好看有趣味之外,还能够将文学、政治、文化、哲学、宗教等融为一体,纵横捭阖,妙趣横生,其中一些文字的描写,已具相当高的水平,像这样的作品,也可以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另外90后的大学生很多是网络文学的读者,可将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介绍给学生,并进行细致、独到的评判,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可以形成一定的辨别鉴赏能力,正确对待网络文学。另外,“大学语文”的学习内容应该是开放式的,可将最新的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纳入到学习中来,这些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实性,能够触动学生敏感的心灵,产生思想的共鸣,从而引发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和思考,不但开拓视野,也可以拓展深度,正确理解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形成学生的文化品格和人格素养。另外,也要加强深度教学。“大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将内容讲深,还要讲透,举一反三,真正让学生有所收获。要教会学生从辩证的角度去理解作品,发现人生。例如讲述《安娜•卡列尼娜》时,要突破高中时期对沙皇制度等批判的视角,要学会从人性的视角来解剖人物,在我们将安娜作为勇于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的同时,也要注意作者对“爱情的发展”“家庭的力量”“忍耐与率性”等一系列主题的探讨,托尔斯泰写的不仅仅是安娜的故事,还有对家庭、人生甚至对整个俄罗斯民族性格和民族命运的探讨。安娜在跳下铁轨时想到了什么,她是否后悔,她是否在现实中走投无路,她的选择,是一种个体性的,还是带有普泛性价值?这些都是值得好好探讨的问题。这对于女性在爱情和母性的冲突中如何抉择,如何处理爱情、家庭、人际关系等都具有重要启发作用。“大学语文”课堂教会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万物,用悲悯的情怀来看待生命,它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不同角度的解读,由此形成自己的判断思考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改进教学方式

(1)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是教学互动,这就必须取消教师独白的课堂教学方式,应该要采取多种方式,尽可能采用小班教学,让学生参与到课程中来,在了解学生语文水平的基础上可以采取提问、讨论、朗诵、阅读、分角色扮演、辩论等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增加学习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参与能力、语言能力、论辩能力等综合能力,切实体现大学语文作为文科的功能特色,实现课堂实践目标。另外互动式教学能够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形成良好的教育心态和教育环境,在激情、快乐的氛围中达到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精神的传播,达到教育质量的最大化。

(2)利用新媒体教学

新媒体的兴起给“大学语文”教学带来一定冲击,但在教学方式上,也可以利用新媒体的有利因素,有效促进教学。教师可设立个人博客,将与课堂教学相关的主题内容在博客上,让同学自行阅读和查看,还可以介绍相关媒体、经典作品等,充分利用互联网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还可以采取微信教学模式。微信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移动学习、随时学习的平台,它具有时尚、便捷、迅速的特点,可以使用文字、语音、图片、视频、音频等,功能强大,在教学资源共享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可以提高大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老师还可以建立公众微信号和微信群,在微信平台介绍教学资源,学生如有疑问,可以迅速方便地提出问题,进行交互式学习和自主学习。在智能手机普遍实用的今天,微信已经在师生中普遍使用,将手机微信引入到“大学语文”教学至关重要,它不仅补充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不足,有效延续了课外阅读和讨论,而且能够不受时空限制,在师生、学生之间可以随时参与讨论,解决问题,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它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效提升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时效性,有助于“大学语文”完成教育目标。

(3)教师要提升自身素质

此外,时展也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素质和知识水平,在教学上要深入浅出,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讲课能力,能够将因材施教落实到实处,根据学生在生活、学习、恋爱、心理等方面的需求,以审美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在精神层面引导学生,开拓精神视野,以自身人格魅力在学生精神人格形成方面形成重要影响,实现“大学语文”人文素质课程的任务和目的。

3.改革评价体系

在以往“大学语文”考核体系中,多是采取平日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平日成绩一般是学生的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由于“大学语文”课程是大班上课,不可能做到每次上课都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而平日作业多以纸质形式上交,也存在部分抄袭现象。期末成绩考核中多以考试方式或者论文方式进行,也存在着考核形式单一,考核内容不全面等弊端,很难考察出学生的真实水平。由此,应该采取多层面考核体系:第一是平日成绩,第二是考试考核,第三是课外学习情况,包括在微信和博客的活跃程度,还有学生自主参与学校文学社团,进行辩论、写作、演讲、朗诵等与“大学语文”学习相关的活动参与情况等,通过制定和完善多层面考核体系,通过一系列实践性活动,将“大学语文”课堂有效的延伸到课外,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素养,将封闭性、短暂性的课堂学习变为开放性、长时性的学习,有效完成了大学语文的课程培养目标。不可否认,目前“大学语文”教学反映出的问题,同时也是全国文科教育的问题,更是大学教育的问题,轻文重理固然与社会导向有很大关系,也与当前盛行的量化考核制度紧密相连,将一切量化为可见成果,本来就是文科的劣势,文科的优势在于长期,在于无用之用,但一国之教育不能只看到眼前之利益而忘记国家之千秋,不能只求社会实利而轻人心情感,大学语文教育乃至整个文科教育,实在是任重而道远。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在使学生学习、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文学的同时,更要以审美化的教育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最终达到形成学生的人格素质,提升学生思想境界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使“大学语文”在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方面发挥真正作用,非常及时而且必要。

参考文献:

[1]朱玲.谈大学语文的定位[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07).

[2]梅健.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7,(3).

[3]赵敬立.重建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J].现代大学教育,2010,(1).

[4]李扬.对大学语文教学理念的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8).

网络文学论文范文7

一、网络空间文化乱象审视

网络空间糟粕与精华并存、低俗与高雅共生、另类与传统同在。网络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获取信息的便捷、交流的互动与娱乐的欢快,同时也催生了形态各异的网络文化乱象。

(一)网络文学作品浅泛化、庸俗化与娱乐性,难以荡涤人心与教化大众

传统糟粕文化蔓延在网络空间被无限放大,多种题材争奇斗艳,怪诞的文字表述与低俗化表达不断吸引观众的眼球,争夺文字点击率。浅泛化甚至低俗的网络文学缺少文化底蕴,文学性与艺术性相对不足,功利性的创作、快餐式的文学阅读难以荡涤人心与教化大众。在浩如烟海的网络文学作品激荡中,涉世未深的青少年网民极易迷失方向。抄袭、篡改与剽窃文化产品时有发生,假冒文化作品侵权现象突出,网络空间复制与粘贴的频繁使用等行为侵犯了作者的知识产权,消解了主体的创造性,使文化创造性思维变得僵化。网络水军的攻击也导致许多空洞无用的信息出现,滥竽充数的网络垃圾使广大网民碎片化的时间被挤压侵占。网络语言过分追求前卫性和创新性,有时显现低俗化、平面化、碎片化趋向,而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容易导致“断章取义”,忽略事件的连贯性与整体性,甚至有时为了吸引眼球,将其中某一点无限放大,歪曲事实、散布反动信息与言论危害了国家安全。恣意的话语狂欢与追求刺激感官的目标,满足了部分网民猎奇的心理需求;通过泄露名人信息、曝光个人隐私等方式进行娱乐,满足了一些网民的仇富心态。用戏谑性、恶搞性的话语来对抗主流文化抑或进行调侃宣泄,“娱乐至上”“另类的恶搞”模糊了主题的严肃性与娱乐性之间的界限。在片面、极端的言论与恶搞文化中还存在一些歪曲历史、篡改历史的网络视频与小说,在戏谑中抵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调侃历史与英雄人物,致使网民思想意识腐化、价值观扭曲,丧失了对文化应有的价值判断能力。一些散布与传播色情淫秽信息的网站,言语露骨的色情表演、偷拍直播的媚俗文化与网络影音等还有生存空间。

(二)网络空间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

西方价值观的鼓吹与宣扬,资本主义的文化渗透与传播,庸俗、媚俗、低俗文化的入侵降低了公民的文化共识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消解了主流文化的凝聚力。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入侵冲击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嘲讽、解构、娱乐等使部分网民的国家认同感与民族凝聚力变得脆弱,影响了舆论引导力、宣传话语权,弱化了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合理性。某些技术强国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价值观念的输出,倾销西方的价值观与“西化”的精神文化产品。在网络上,“英语信息量占90%,英语的使用频率是84%,导致英语国家的宣传论调、价值观念等更容易在网络社会思潮中产生更大影响力”。(庄瑜,叶青.95后外语类大学生网络文化生活图景及教学引导策略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7〈02〉:69-73.)可以说,当前,在没有硝烟的网络战争中,“西方社会的网络强势话语削弱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导力,稀释意识形态话语的辐射力,离散意识形态话语的整合力”。(齐俊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难题及应对策略[J].社会科学家,2017〈08〉:64-67.)网络空间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形成冲击,也对网民的信仰产生影响,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消解了主流价值观的引领力,激化了宗教与民族矛盾。一些网民的不满情绪可能被煽动,发泄对社会或他人的不满,一些唱衰中国、恶意抹黑、歪曲事实等危害国家形象的政治语言,制造了广大网民思想的混乱,影响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引发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危机。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文化发展形式与多元思想的多样交锋,真理时常被网络上滚滚的信息洪流淹没,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先进文化在网络空间中危机四伏。

(三)部分网民群众的道德伦理与社会责任缺失,媒介素养有待提升

不同思想、文化、道德与行为的碰撞与冲突,降低了道德约束力,弱化了网民的自律意识,使网民陷入非理性状态,沉浸在虚幻的世界中而逐渐迷失介入现实的能力,也可能会衍生出第二人格,跳出现实的束缚与规约,产生道德失范与违法犯罪行为,部分网民媒介素养亟待提升。山寨名牌、学术造假、人肉搜索、粗言秽语、恶意攻击、抹黑英雄人物、嘲弄权威等掀起的舆论风暴解构了主流文化,破坏了网络公共秩序。资本逐利而快速扩张的不良企业文化使得一些网络空间成为低俗、腐化、诈骗与暴力等的温床,以色情博眼球与无聊的炒作迎合了部分人庸俗与低俗的需求,降低了网络文化的品质,影响了网络空间伦理精神与道德观念。“人肉搜索”侵害了网民的隐私权,“网络宣判”干扰了正常的司法公正,扰乱了网络空间的正常秩序;无孔不入的诈骗推销、花言巧语的医院宣传、色情暴露的游戏着装、利益至上的广告植入影响了网民的是非判断,破坏了网络舆论生态环境。网络空间的一些暴力型游戏也会使部分自控能力差的青少年对其加以模仿,面对血腥场面而不以为然。某些网站运营商的唯利是图,对金钱的极度追捧,丢弃了道德伦理与社会责任,利用网络虚假信息来欺骗广大网民,道德底线在虚拟空间中变得虚无。

(四)网络空间参与隐蔽性与场景虚拟性导致文化乱象较难治理,考验着政府对网络文化的治理效能

网络环境建设与治理滞后,呼唤网络空间文化管理模式的创新。如果政策没有到位,治理没有及时跟进,就会引发社会风险冲突,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而“我国网络立法层次低,主体多,缺乏权威性、系统性和协调性。”(饶传平.网络法律制度———前沿与热点专题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37-38.)网络文化立法欠缺有效规范,法律法规也存在滞后性与模糊空间,文化制度还存在一些不够清晰之处,治理机制也不够健全,治理效能还有待提升。立法的滞后性,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与网络空间文化,有些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还不强,也滞后于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此外,治理各部门条块分割,有时还缺少相互协调意识。网络空间的治理活动本身是复杂的,仅靠一个部门、一套系统难以完成全局治理任务。各治理部门之间缺少统一和协调性,参与监管部门过多,职能交叉重合,缺少统一清晰的管理权限边界,职责不清易导致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管制权过于分散易导致管制的低效。对有些突发事件如果隐瞒信息,没有及时公开,则会使民众难辨信息真假,形成比较偏激的主观性言语,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在权威信息滞后或缺失情况下,“民众缺乏获悉真实信息的有效渠道,而网络谣言就容易占据舆论阵地,从而对社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柴艳茹.网络谣言对社会稳定的危害及其治理[J].人民论坛,2013〈7〉:20-23.)

二、网络空间文化乱象治理的路径选择

“治理其实是一种管理公共活动的过程,包括必要的权威、适当的治理规则和治理方式。”(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01〉:20-32.)网络空间治理亟待推进治理机制的创新与治理能力的提升,实现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与治理效果的最大化。

(一)以技术的提升为中心,增强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网络空间文化乱象的治理亟需补齐技术的“短板”,加强技术层面的监督与管理。国家需要通过加强网络信息技术的建设和培养新时代信息技术人才,以增强话语传播的能力和人力支持。政府和网络相关科研人员要加大网络文化安全技术的投入与研发,构建预防、治理与惩戒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要大力促进信息内容与网络技术的融合,发挥好网络技术的洞察力优势,对网络不良文化和有害信息进行过滤屏蔽,避免遭受其影响和侵蚀。要严格审批新建的网站,加强运行网站低俗信息的专项监管与治理,建立黑名单制度,坚决处理不法与不负责任的网站,合理介入网络舆情的引导与治理,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同时,增强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还需要培育网络意见领袖,把好网络意识形态的关口。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对广大网民的思想动态、日常行为方式进行数据分析,判断出在网络空间中网民的兴趣点,不断增强网络舆论引导过程中的实效性与针对性。要充分利用网络大数据捕捉到网民群体的燃爆点,增强网络文化乱象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二)以政府的治理为主导,形成网络共治的多元化

当前,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还比较薄弱,互联网多元治理联动还不够到位,文化乱象治理的合力还不够强大,这样往往导致政府上演“独角戏”,传统封堵和删除的管控方式过分强调大众的被动性和受控性,正面引导疲软难以达到理想效果。政府不应该是网络空间文化乱象治理的唯一主体,网络空间文化乱象治理应当更加注重个体本身的网络素养,并提升社会组织的参与度。高效治理就是协调好不同主体之间相互冲突的利益关系,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模式。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模式应当“包括公安、工商、文化、通信、教育、广电、法制办、共青团等诸多机构”。(王雷鸣.网络文化治理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125.)网络空间文化乱象的治理需要每个公民的广泛参与,需要唤醒文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调动网民参与网络文化治理的积极性。每个网民都有义务、有责任规范自身与他人的言行举止。

(三)以主旋律的彰显为手段,塑造网络空间的清朗化

强化网络文化乱象治理实践、推动网络意识形态的正向发展是在非传统安全形势下彰显社会主义主旋律、建设清朗网络空间、增强文化软实力所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网络文化乱象治理需要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动向、正确面对网络意识形态挑战、积极探索网络空间的有效治理方式。文化应该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网络文化应积极回应网民的关切,满足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的需求、崇高志趣与精神上的追求,彰显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大力澄明思想价值观念、平衡网络文化生态。净化网络空间文化环境需要秉承高雅性的追求,体现先进文化的教化功能,弘扬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要不断增强文化的价值引领力、公共服务力与网络创新力,要热情讴歌“时代楷模”“人民英雄”与“感动中国人物”,讲好“中国故事”,建设社会主义网络强国与文化强国。构建安全稳定的网络话语空间秩序需要优质文化的浸润,塑造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氛围。只有强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巩固网络文化阵地,牢牢把握舆论宣传的主导权与话语权,才能净化网络空间文化环境、统筹优秀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四)以德、法共治为依托,推进文化治理的科学化

网络文学论文范文8

一、新媒体的研究分析

新媒体的使用越来越普及,促进了各行业的发展,新媒体的实践应用应该与学科进行结合,对于新媒体在语文作文写作中的应用,也是目前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传统的语文课堂写作是以教师为主导进行的,作文的写作只是教师进行讲解,课堂教学也会显得比较枯燥,学生没有任何的积极性,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造激情,很难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对于将新媒体运用到语文作文教学中,一些语文教师也进行了研究,例如,利用网络微博和博客进行教学,也相应的起到一定的作用,将新媒体运用到语文作文教学中可以有效地解决作文教学的难题。

二、新媒体的相关内容分析

新媒体最早是在20世纪中期被提出的,新媒体是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与互联网相结合的基础上,发挥其传播功能的重要媒介,新媒体不但具备传统媒介的功能之外,还具备一定的交互性和融合性等特点,是具有个性化交流的一种媒体。其特征体现在:一是:新媒体具有一定的互动性,传统的媒体传播是一种单向的传播,新媒体逐渐打破了这种局限性,受众群体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可以实现双方之间的互动交流;二是新媒体信息的丰富性,在当前的网络发展时期,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性促进了新媒体信息的储存,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信息,也使信息呈现出多样性;三是新媒体所具有的资源共享性,新媒体具有丰富的资源,人们可以通过浏览网站,观看视频等方式,可以获取新的信息内容,同时还可以进行留言、交流,充分享受网络资源。

三、新媒体对高中作文教学影响分析

新媒体对高中作文教学有着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一是新媒体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有着积极的影响,首先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通常给学生一个题目,让学生写作,有的作文题目对于学生来讲,是陌生的题目,学生没有思路,但是新媒体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博客等一些公共平台,为学生提供发表机会,使学生可以发挥思维,激发写作的主体意识。例如,学生可以在微博上写出自己的心情,或者是描述一件生活中的事情,也会有很多的人阅读、评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同时,新媒体上有很多丰富的素材,学生可以借鉴一些比较好的素材进行整理,在以后的写作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不断扩充自己的阅读视野,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写作。二是新媒体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由于网络上的信息过于复杂,学生没有分辨能力,会接触到很多的网络用语,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会出现用语的不规范以及错别字过多的现象。

四、新媒体下语文作文教学的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