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网络舆情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学生网络舆情网络信息论文
一、当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
1.网络舆情内容在当代大学生中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高速发展,高校校园内的网络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网络上传播的内容也具有时效性,社会上的一些焦点问题、具有偶发性的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事件以及具有失实的、带有反动性的或者煽动性的舆论等,特别容易形成高校校园内的网络舆情。当代大学生网络舆情表现的主要方面有:为了大家共同喜欢的热点话题而彼此进行交流,释放和环节心情,形成比较稳定的话题和讨论氛围,受学生们欢迎,而比较乐意参与其中;还有一些是学生遇到了困难,在网络上互相交流而产生的互动,一般不会产生矛盾;还有一些是对社会问题、学校工作等有一些情绪化的看法,这类舆情需要关注与引导;另外一些严重的是情绪失控,对一些问题恶意攻击、谩骂、诽谤,这类学生不能代表主题,不容易引起共鸣,但是个别的短时间内会博人眼球引起关注,需要学校关注和治理。
2.参与学生的特点
少部分的学生是校园网络舆情的制造主体,但是大部分的学生是参与者,或者说参与者较多,制造者较少。目前,流行的网络平台以地区性的论坛、QQ群、微博、微信、留言板、校内论坛等为主。在这些网络平台同时涌现了一些领袖,他们的级别较高,经常发表信息,把网络平台作为了舆论交流和传播的场所,当一些热点问题出现在网络平台上后,会吸引大量同学的关注,即使一些同学不参加发言与回复,但舆论的人气也在不停的上升,很快成为受关注的热点问题。
3.当代大学校园内舆情的影响范围和传播速度特点
由于高校网络舆情平台的多样性,可以在地区性的论坛、QQ群、微博、微信、留言板、校内论坛多种平台上传播,因而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很多,了解信息的速度会很快。同学们的兴趣点也也很大的相似性,例如在论坛上发表一篇言论,如果发表的时间合适,标题和内容吸引人,回帖数了集中,段时间内帖子就会顶到论坛顶部,引起众多同学的关注,所以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舆情的形成具有速度快和影响面大的特点。
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综述及趋势
摘要:网络舆情是新时期高校提升管理水平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回顾了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研究活动的开展情况,归纳总结了国内外代表性观点,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等方面阐述了下一阶段的突破方向和改进目标。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综述;趋势分析
互联网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也形成了全新的舆论环境,网络舆情成为网络管理的重要内容。网络舆情是由某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1]。作为网络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网络舆情近年来已成为提升高校治理能力的重要课题,受到高校的重视和学者的关注。
一、主要研究成果
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研究人员主要选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知网博硕士学位论文和学术期刊论文作为数据来源,从时间维度、学者角度、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对网络舆情研究的立项资助情况,可以反映国家层面的研究导向和研究人员的关注程度。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使用“网络舆情”关键词检索到的2008—2019年立项课题达89项。网络舆情研究的第一个高峰时段是2010—2012年。这一时期,我国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便捷的网络访问使自媒体用户数量迅猛增长,传统媒体的话语能力和议程设置能力被蓬勃发展的自媒体削弱,每个网民都可以积极参与信息的、传播和互动,此起彼伏的网络舆情事件引起政府重视和全民关注。第二个高峰时段是2017年至今。党的报告把网络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随后研究人员围绕报告提出的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目标再次聚焦网络舆情研究领域。从项目类别来看:网络舆情研究一般项目占51%,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分别占7%和4%,体现出典型的应用型研究特点;青年项目占28%,说明对互联网比较熟悉的青年学者更加关注网络舆情研究领域。在中国知网使用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可以检索到2007—2019年发表的博硕士学位论文309篇、学术期刊论文2531篇。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始于2007年,2008—2014年是快速增长阶段,2015年至今该领域仍是研究热点。此外,高校网络舆情研究成果的质量也逐渐提高,表现为已发表的博硕士学位论文、核心期刊论文数量明显增加。
二、代表性研究观点
(一)国外研究现状
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探究
[摘要]网络舆情是新时代高校提升管理水平面临的重要课题。在阐述高校网络舆情内涵和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南京地区高校网络舆情案例分析当前工作现状和存在问题,从加强工作队伍建设、规章制度建设、工作机制建设、媒介素养教育等方面提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处置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一、引言
互联网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产生全新的舆论环境,网络舆情成为互联网生态重要特征。在思维方式差异化、利益诉求多元化、观点观念冲突化、信息交互便捷化的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引起广泛关注。数据显示,2020年涉高校全国重大舆情同比增加33%。从舆情类型分布来看,学生安全、校园管理话题走热,相关事件占比最高,均为18%;学术不端类舆情占比为15%;违纪违法类舆情占比为10%;同时,招生录取、学籍管理、师德失范等舆情也时有发生[1]。如何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处置工作,降低其负面影响,切实维护校园和谐稳定,成为新时代高校提升治理能力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内涵与规律
(一)舆情内涵
近年来,舆情研究持续深入开展,学者们从政治学、社会学、行为学视角,对舆情概念进行阐述,张克生(2004)的观点较有代表性,“舆情是国家的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产生的关乎民众切身利益的客观活动,以及民众在认知和情感基础上对社会客观情况所产生的主观政治态度”[2]。舆情是公众意愿的体现,是舆情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舆情代表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但并非所有人的意愿;舆情会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互联网出现后,人们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表达观点、传播主张更加便捷高效,网络舆情受到重视。结合现有文献,学者们普遍认为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3]。网络舆情的主要载体是网络空间,针对的是社会公共事件,具有很强的聚集效应。高校网络舆情概念还存有争议,第一,舆情主体是普通网民还是高校师生;第二,舆情客体是高校突发事件还是社会热点事件;第三,舆情载体是互联网还是校园网。本文采用的定义是“普通网民和高校师生以互联网为载体,对高校相关事件及其社会影响所表达的意见、态度和观点的总和”[4]。
微传播时代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管理探究
摘要:在网络高度发达、信息传播极其迅速的微传播时代,网络舆情频繁发生,高校更是舆情高发地和高危地。网络舆情的出现不仅给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也给学校的声誉形象造成了巨大损失。加强高校对网络舆情风险管理的认知,可以有效预防或减少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网络舆情事件,对构建和谐校园与稳定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微传播;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管理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20~29岁网民占比19.9%[1]。由此可见,高校学生是网民中的主力军。网络是大学生发表言论、表达诉求、宣泄情绪的重要渠道,也是引发高校舆情的重要载体。
一、网络舆情风险管理的特点及意义
风险管理是指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的管理过程。风险管理实质上是在对风险进行系统认知、评估、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较为合理科学的办法,进行科学有效的、有计划的处理,从而付出最低的成本,达到最优的效果[2]。舆情风险管理对高校的形象塑造和声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加强舆情风险管理是实现校园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舆情风险管理一般有应急和长效两大机制。应急机制即危机管理机制,是指当舆情信息出现后,高校管理者根据舆情事件作出判断,核实事件的真实性后及时给予回应或依据相关制度流程加以处理,为引导网络舆论赢得先机。根据网络舆情传播的一般规律,网络舆情管理一般都会经历监测、预警、研判、处置和修复几个步骤,这套处置流程也被称为舆情管理的标配。大多数高校都是按照这样的基础流程制定相关的预案,有条不紊地对舆情事件进行积极妥善处理,尽可能将事件可能引发的后果以及带来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但网络舆情风险管理应急机制只是权宜之计,一般情况下仅用于单一的舆情个案,并不能替代长效机制的建设。微传播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可能被关注、被监督,网络舆情风险管理需要更专业、规范、权威的内容来源。这就要求高校各级管理者要有将自己从危机处理者变为问题预防者的意识,将可能出现的风险消化和控制在舆情爆发之前,有效预防、及时控制以及杜绝舆情事件给学校带来的舆论影响。
二、高校网络舆情风险管理的现状
高校中发生的网络舆情,大多都是由某一个局部问题引发,最终导致学校整体“买单”。从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来看,大部分高校还未形成运转协调、引导规范、高效有序的网络舆情管理体系,尤其是忽略了网络舆情发生前的预防及事后的总结工作,缺乏主动预防的意识和能力。
谈融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治理的策略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传媒格局和舆论生态发生深刻变革。当前,网络舆情生态不断演变,传统治理手段面临新挑战。如何适应新常态开展网络舆情治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环境,成为新时代重要命题。文章对网络舆情生态治理体系形成和演变过程进行分析,探索融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治理的创新策略和路径,提出新时代应融合内容、技术和平台优势,协同政府、媒体和公众力量,构建综合治理新格局。
【关键词】舆论场;网络舆情;舆情治理;媒体融合
融媒体时代,互联网呈现用户聚合化、价值多元化、生态复杂化等新特征,“网络空间内由特定事件(议题)引发的公众意见、态度和情绪的集合,形成独具特色的舆论形态[1]”,即网络舆情。党的报告作出“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重大部署,为新时代体系化治理网络舆情指明了方向。
一、网络舆情生态演变和治理体系建设的阶段性分析
笔者通过万方知识服务平台以“网络舆情”为关键词、以“期刊论文”为文献类型进行精准检索,获得相关文献13618篇,结果显示,国内提出“网络舆情”研究最早开始于2005年(6篇),2015年达到顶峰(1499篇),此后每年文献数量有所下降,但均不低于1300篇/年,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信息与知识传播、教育3类学科。由此可见,近年来中国互联网技术更新、媒介平台融合、网民规模化增长的同时,网络舆情更深刻地影响中国政治生态、传播格局和未来发展趋势。笔者试以2005年至今为时间段,对网络舆情生态治理体系形成和演变过程分3个阶段进行分析。
(一)兴起发展阶段(2005—2013)
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传统门户时代的网络新闻平台在信息传播链中崭露头角。2005年,“网络舆情”被正式提出并进入学界研究视野。2009年新浪微博创立并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成为重要舆情源。同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召开并明确提出“注重分析网络舆情”,此后,网络舆情引导、监测、预警和应对成为学界研究焦点。2011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主编的舆情蓝皮书《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披露,2010年发生的155起影响力较大的社会舆情热点事件中,网络新闻、报纸、论坛、微博、电视排在舆情首发媒介的前五名,指出“新媒体正日益成为众多舆情热点的首发媒体”。在此期间,国内媒体开始基于网络平台探索“网络问政”舆情治理新路径。2009年7月,广东省奥一网完成国内第一家系统化问政平台建设,此后如湖南红网“百姓呼声”、山东胶东在线“网上民声”、河南大河网“焦点民声”、浙江宁波网“对话”等一批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代表性问政平台先后诞生。2010年,湖南、安徽、广州等省、市开全国风气之先河,将网络问政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由政府主导推动网络问政制度化,实现政民互动常态化,成为舆情治理创新共识,同年,网络发言人在全国推广。平台技术升级、治理理念更新、用户群体分化是这一阶段舆情生态发展的主要特点,但是,网络舆情治理面临技术、道德和法律3个方面的挑战,表现为网络水军、网络谣融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治理的策略和路径言、网络暴力、非法公关等不良现象频发。
网络舆情分析研判体制创建
作者:赵路平 许鑫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一、公共危机管理:动态危机传播过程
从古巴导弹危机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露事故,从“9•11”恐怖袭击到“非典”、大肠杆菌疫情蔓延,从全球金融危机到印度洋海啸、佛罗里达飓风、汶川地震,从埃克森公司(ExxonValdez)石油泄漏事故到强生公司泰勒诺(Tylenol)胶囊中毒事件、各种食品安全事件……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的同时,各种问题和矛盾也随之而来,越来越多潜在的或是正在发生的公共危机日益成为人们不可回避的问题。在这样一个“风险社会”①的时代,“没有一个组织可以免疫于危机”,[1]如何应对公共危机,维护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已日益成为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在大众媒介日益发达的今天,信息传播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有学者认为公共危机管理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危机传播过程”(aprocessofongoingcrisiscommunication),公共危机传播的效果是决定其成败的关键。舆情则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2]公共危机是引发舆情的重要的中介性社会事件。公共危机传播贯穿于公共危机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是政府、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双向互动的信息沟通行为,在此过程中,舆情的监测、分析、研判、疏导等是危机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
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建立和完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写入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反映了党和国家对舆情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4.57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23.2%、亚洲网民总数的55.4%,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其中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进一步提高,达3.03亿。[3]以即时、互动、开放为特点的网络传播为公众表达意见,参与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平台。由此,舆论打破了时空限制,出现了聚合化、实时化等趋势,大规模、全国性的舆论可以在短时间迅速形成,这一点在公共危机传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此背景下,能否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对网络舆情进行准确分析和研判,进而通过有效的危机传播预防和化解危机,直接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与此同时,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在理论方面也极具价值:一方面,对公共危机传播中网络舆情这一特殊信息传播方式进行分析研判,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危机信息传播的新特点、新趋势;另一方面,在定量与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公共危机传播中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机制进行探讨,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网络舆情发生、发展、演变的一系列过程,是对舆情基础理论的深化和拓展。
二、公共危机传播中的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机制
在危机传播方面,目前探讨的重点集中在危机引发的信息流动和系统互动过程,在研究方法上,结构分析法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个案研究,形成了管理学、传播学和公共关系学三大主要理论视角。国外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并不局限在社会科学领域,一些自然科学家侧重于对于舆情的产生、发展进行定量分析,网络信息处理领域重视应用技术开发,如话题检测与跟踪(DTD)相应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从传统对于事件的识别跨越到包含突发事件及其后续相关报道的话题检测与跟踪。国内对网络舆情的关注最近几年有很大提升,据CNKI(2005-2010)统计,相关论文呈爆发性增长,成为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机制是一种在稳定和多数情况下存在的工作方式,因此公共危机传播中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机制建设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对当前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公共危机传播中的一种特殊的信息形式———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和研判时所采取的工作方式的建立上,其主要内容包括:
1.公共危机传播中网络舆情分析机制。在动态监测与全面汇集的基础上,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研究危机传播生命周期中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策略和机制,以期更准确地描述、推论、预测和预控。
全媒体下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机制
摘要:全媒体时代,加强高校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完善其应对机制,对其进行有效治理,意义重大。文章认为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可以分为潜伏期、爆发期、蔓延期、反复期、缓解期、长尾期六个阶段,舆情展现出多元交互、裂变传播、即时扩散的基本特征。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构建“一体两翼”(高等学校—新闻媒体—政府网信部门)多方协同的应对机制,形成多元共治的局面,真正建立起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的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体系。
关键词:全媒体;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一体两翼
一、理念与视角:研究背景和意义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传播手段的深度融合,媒体传播进入了以全程、全息、全员、全效为特征的全媒体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信息传播也呈现出传播主体与客体相互融合、传播渠道方式多样化、传播流程发生改变的新特征[1]。依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创纪录的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0.4%,手机网民规模达到9.86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9.7%,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6.2个小时。全媒体时代,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广大民众信息获取的主渠道,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和利益诉求的汇集地。网络舆情本身具有两面性:积极正面的效应是为民众合法权益的实现和维护提供一种路径;消极负面的效应是影响民众的价值判断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近年来,诸如“实验室爆炸”“学术论文造假”等高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并借助移动互联网,通过微博、微信、手机APP、短视频等迅速传播,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呈几何级数增长,将高校和当事人置于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严重影响了高校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加强对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完善其应对机制,对其进行有效治理,就显得意义重大。目前,大多数高校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和治理还停留在一家唱“独角戏”的误区,亟须打开思路,在实践层面探索构建一种高效的应对机制。
二、关注与聚焦: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及基本特征
(一)演化规律
通过对江苏海洋大学五年来近20起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过程的分析,发现其与我国学者李彪在2011年提出的六阶段模型有较高的契合度[2]。笔者在进一步优化六阶段示意图基础上进行详细爬梳(如图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研究
摘要:本文对2011—2018年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期刊论文等进行计量分析,了解到近年来学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基础理论和对策研究上成果显著,但传播学理论研究较少、应用型研究论文较少、高水平研究力作不多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今后的研究应注重基于传播学理论展开多学科研究,坚持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齐头并进,致力于创作高水平研究力作。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基础理论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借助网络媒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传播,达到净化网络生态环境的效果,是学界急需探究的一个热门课题。本文主要对2011—2018年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110篇核心期刊、C刊论文进行分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基础理论研究、对策研究进行详尽分析和整体研讨,致力于梳理研究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进一步深化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议题等提供前提,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深入发展。
一、基础理论研究:层面颇广、角度多维
笔者根据学界研究成果,主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的内涵、特征、成因等基础理论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研究。
(一)关于网络与网络媒介的内涵学界尚存分歧
分歧点主要集中于网络媒介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之间的关系。郑洁[1]认为,网络媒介集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介的各种优势于一体。刘文佳、杨永志[2]认为,网络媒介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兴传播载体。可见,学者们主要认为网络媒介是在传统媒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媒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网络媒介具体表现为新媒体、自媒体等媒介形式。王金磊[3]认为,新媒体是通过以电脑、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终端向用户提供海量信息。自媒体主要是指传播主体借助互联网技术平台,将自我采集或议程设置好的内容传播给受众的媒介形式,又称个人媒体[4]。可见,对于新媒体和自媒体两个概念,其定义具有交叉、重合的部分,学界目前尚未给出统一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