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道德意识范例

网络道德意识

网络道德意识范文1

关键词:5G;城市轨道交通;MIMO增强技术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又称乘客信息系统(PIS),主要分为车站通信子系统和车载通信子系统。车站通信子系统提供无线通信,保证列车能够精准运营;车载通信子系统为车载PIS、地面PIS、列车CCTV视频监控和车体PIS视频播放之间提供通信媒介。目前PIS的实施主要基于IEEE802.11标准的无线局域网技术,但是由于WLAN存在安全性能低和并发线程少等缺点,系统数据传输效率极低,并且传输过程中容易受到干扰,致使故障频繁发生。

1当前PIS架构

基于无线局域网构建的PIS组成如图1所示。当前基于无线局域网的PIS在实现无线网络覆盖和通信时,主要依靠车站和列车上的轨旁AP、天线以及车载AP建立起来的通信网络。但是由于地铁等交通方式本身的特点,信号在列车快速移动时无法实时传送,容易造成信息分组丢失和通信中断等情况,更严重时会导致紧急文本上传失败和车载闭路监控视频无法加载等故障。此方面的维护工作给车站技术支撑人员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压力。

25G通信技术在PIS中的应用

5G移动通信网络之所以能够让高速移动的列车与控制中心时刻保持快速稳定的信息交互,能够让用户在人口密集的环境中仍保持通信畅通,以及能够让用户在移动到网络边缘位置时仍能连接到网络,均离不开以下几个关键技术的支撑。一是利用网络功能虚拟化(NFV)技术和软件定义网络(SDN)技术,将网络重新架构成为低成本、高效率和低时延的新型网络;二是利用大规模MIMO增强技术构建新型多输入多输出天线阵列,将4G时代采用的二维空间16个端口天线扩展到三维空间256个天线头,将信道带宽扩展到100MHz以上;三是采用多接入边缘计算技术,控制中心所计算、处理和存储的数据及视频更加靠近用户,将时延控制在毫秒级,大大缩减了时延。5G、4G、无线局域网关键技术指标对比见表1。城市轨道交通PIS如图2所示,基于5G移动通信的PIS采用通用硬件构建简化版的核心网络架构,具备灵活的控制转发能力,将原来核心网络繁重的业务和计算下放到网络边缘,多输入多输出天线阵列和MEC技术承担起接入层高流量、低时延的业务需求,三大技术共同实现智慧交通的革命性飞跃。

2.1LTE-A技术构建PIS核心网络

LTE-A技术是一种以LTE技术为基础升级演进的系统融合性更高、设备初期投入更小的新技术。基于以上优点,在城市轨道交通PIS无线网络中可选择此技术进行组网,构建一套时延低、运行可靠和稳定性好的通信系统。随着新技术SDN和NFV的发展及使用,网络硬件系统被重新定义,不同于传统的核心网络硬件设备需要使用专门AC的硬件配置方式,现在只需要使用通用设备配置一个可供通信网络运行的基础平台即可。这一硬件系统配置方式的变革,一方面很好地解决了设备成本和配置效率问题,另一方面硬件部署方便快捷,可根据实际需求在任意位置布置,实现按需配置和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基于LTE-A技术组件的车地无线系统凭借1Gbit/s的高接入速率,使得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系统时延不超过1ms,运行人员对此基本无感。

2.2大规模MIMO增强技术提供接入层无线覆盖网络

大规模MIMO增强技术是5G时代最关键的技术指标之一。PIS引入大规模MIMO增强技术的天线阵列。MIMO天线阵列中每根天线都部署有多个天线头,PIS利用这些天线头与车站的移动设备独立进行通信,在无线局域网中天线采用1个天线头通信,而在5G网络中,大规模天线阵列拥有256个天线头,大大提升了单位网络面积支撑的设备容量,降低了信号干扰,增强了接入层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

2.3MEC技术支撑业务接入与存储

当前,PIS在实际运行中通常高频率出现的故障之一就是列车闭路电视无法实时将图像上传到控制中心。这就造成中心调度员无法实时掌控列车运行状况并做出有效判断。造成这类故障的主要因素就是无线局域网数据传输速率慢,控制中心在接收并上传图像和视频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信息重传和分组丢失的现象,加之控制中心的服务器无法满足实际进程的处理需求,这两方面因素的叠加造成列车闭路电视故障的产生。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车载通信系统中引入MEC技术。MEC可利用无线接入网络就近提供用户所需服务和云端计算功能。将其与MIMO增强技术结合,在车站层多个位置植入天线。另外,除了控制中心,在每个车站处也部署边缘计算器,使控制中心所计算、处理和存储的数据及视频更加靠近用户,大大提高数据处理效率。PIS引入MEC技术之后,带宽限制取消,数据回传压力释放,网络拥堵状况大大改善,乘客可以感受到超低时延的应用体验。

3结束语

网络道德意识范文2

1.道德认知冲突。

由调查显示“,其中大众传媒成为青少年信息来源最广,对思想品德影响最深刻的第一影响源”。可见,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影响已经超过学校教育的实际效果,尤其是网络的优势,给高校道德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海量的信息有利于人们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世界各国的多元文化、多元价值在网上交汇。此间,不同国家、民族间文化与道德冲突必然出现。西方某些国家会凭借网络技术的优势,利用网络的“无中心化”和高度的“自由”、“无国界”等特性,宣扬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等,妄图以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人生观渗透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在大量的网络信息中,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并存中,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价值取向会发生紊乱和错位,对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价值遗弃。网络空间是一种多中心秩序,每个人都是交往的主体和中心,没有谁是最终的管理者。大学生在接触网络之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因此在网络中不知道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容易导致道德认知冲突。

2.道德情感冷漠。

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知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一个人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良好的道德情感是架起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桥梁和纽带。对于网络用户来说,在网络空间和物理空间中生存。在网络环境中,人与人的社会交往关系被人与网络的关系所取代,我们在充分肯定网络的人际交往给大学生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要看到负面影响。大学生在网络中可以通过qq、微博、邮箱等聊天工具进行交友,通过淘宝、天猫等进行购物,通过百度、腾讯等了解天下大事,这种虚拟的网络人际交往模式,大大减少了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与家庭、同学们、朋友们之间的沟通交流减少,感情联系淡薄,人际交往能力下降,个人责任感缺失。同时,有的学生出现了道德人格的双重性,如有的学生在现实世界是沉默寡言,在网络中却花言巧语,游刃有余。如何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效果,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探索。

3.道德意志弱化。

网络的隐匿性降低了大学生的道德意志,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可以在网络中摆脱现实中的很多束缚。“虚拟交往的匿名性必然导致交往过程的隐藏性。隐藏性引发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现实中以身份为依托的交往所形成的责任和道德规范容易在虚拟交往中失去作用。”互联网一方面使大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但另一方面网络的隐藏性,极易造成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缺失,道德意志弱化。上网的人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快乐原则”支配着个人欲望,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的恶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得到宣泄与放大。当网络给大学生提供的自由空间过大时,大学生的道德意志就会弱化,在网络上的言语与行为变得随意而不负责任,比如网上随便骂人、浏览不健康网页、人肉搜索等一些网络不道德行为。

4.道德行为失范。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早已深入我们的学习、生活。网络上的“QQ农场”、“牧场”已深入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今天你偷了吗?”成了当下青少年流行的问候语。一些大学生痴迷于“农场”游戏无心学习甚至彻夜不眠,一款简单的播种、收获的农事游戏竟然能够让人如此痴迷,有的竟然演化成现实版的偷菜,以为和网络一样,可以随意偷菜,不受法律的约束。网络操作的匿名性和隐蔽性,再加上大学生的自控力与责任感比较弱,极易导致不良的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比较突出的问题有:网上“随地吐痰”。网络的言论自由造就了可以随意谩骂,垃圾信息,散布种种虚假信息和制造流言蜚语,毁人形象,侮辱诽谤他人等等;浏览黄色网页;黑客骚扰。部分电脑知识丰富的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充当黑客,他们非法侵入政府等的电脑系统,破换攻击信息资料等;利用网络犯罪。网络中的一些虚拟行为可能反过来影响现实生活行为。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1.传统道德养成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的忽视。

道德教育实际上是养成教育,在进行道德教育时,重点不是认知道德规范,而是内化和践履道德规范。但是我国的传统道德教育中,只是灌输道德知识,学生只是表面了解。至于是否形成自己的道德规范却很少关注。良好的道德教育史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仅是灌输认知,关键是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内化,形成自己的道德标准,并以此指导行动,提高道德自律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所以我们进行了很多的道德教育,但效果却不佳。在缺少监管的网络世界里,大学生的道德自律行为会更差。网德教育就必须使他们在面对网上海量信息和多元文化时能做出正确选择。因此,除了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加强综合治理,规范媒介行为,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保护”外,更主要的是“教育”,引导大学生在信息社会“学会生存”。这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读、写、思考的能力,而且提高学生对信息的使用、辨别和创造能力。“目前,中国内地尚没有一本真正的媒介知识普及读物,也没有一所高校或中小学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如果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高不上去,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显得很乏力,也会导致在网上的道德失范。

2.与陌生人社会相适应的现代道德尚未能够形成。

按照费孝通的观点,中国传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中,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因此,在传统社会里的道德是在熟人社会里靠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发挥作用。而在网络环境下,人们的交往有传统实体向现代虚拟交往叠加,即由熟人社会进入陌生人社会。在虚拟空间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虚拟世界里每一个成员都是通过数字符号的身份或陌生人的面目存在,不必面对面。网络社会中的道德不像传统熟人社会那样,主要依靠舆论来规范个体行为,而是靠网民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而大学生正处于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发展阶段,道德自律能力尚未形成,因此,现实社会中的传统道德规范在网络上的虚拟社会中往往失效,传统道德的约束力不够,网络道德出现真空。

3.网络文化的特殊性及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对大学生的道德成长环境构成挑战。

现在网络环境空前开放,大量的网络文化涌现在各大网站。网络文化具有如下特点:(1)隐匿性和不确定性;(2)不安全与不可控性;(3)开放性与多元性;(4)自主性与平等性;(5)虚拟性与无约束性。这些网络文化的特殊性对青少年的道德成长环境构成了新的挑战。对于大学生来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时期,很容易受到网络世界各种信息的影响。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缺乏理性思考,面对多元的道德标准,很容易出现道德选择的迷失。在西方网络文化、思想的渗透下,对我国的主旋律文化,特别是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造成潜移默化的侵蚀。同时网络世界的自由性、虚拟空间的弱规范性,使人们觉得比现实世界自由。在网络世界里,人们可以任意扮演角色,可以随意说话不管真假,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人际关系的信任危机。大学生获取和信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由于网络世界的虚拟性、自由性,极易使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弱化,任意浏览低俗的网页、发放垃圾信息等道德失范行为。

三、网络环境下道德失范的对策

1.道德的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

改善道德认知。在网络环境下,提高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自我免疫能力是一项基础工作。在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时,德育工作者要迎接网络文化的冲击,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对学生进行网络主体性教育,其一对学生进行网上自主性教育;其二对学生进行网上能动性教育,提高自身的主体选择能力,包括辨别能力、判断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其三进行网上创造性教育。要使网上道德教育取得成效,要避免大学生被网络异化,要加强主体性教育,使大学生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增强“免疫”能力。培养网络道德情感。道德情感对道德的形成起催化和强化的作用,是道德行为的推动力。在虚拟世界里黄色网页和导致大学生人格变化的网络游戏等,对大学生情感的冲击很多时候发生在德育关怀的空白地带,而情感关怀的缺失是大学生产生道德问题的主要一个原因。因此,应该把伦理精神注入网络技术发展的全过程,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出和谐的空间。培养网络道德意志。培养和健全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志需要外在的约束和内在的自律结合,关键是实现伦理道德和法律的结合。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要与法律、法制教育相结合,要教育大学生们遵守有关网络管理中的法律、法规,增强外在的约束力。同时可以实行网上契约,与网络法律结合,能使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网络道德和法律,自觉加强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日渐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道德的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我们通过对大学生的道德认知的改善,加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关怀、自我道德意志的锤炼,同时做到知行统一,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也会随之提升,真正增强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2.形成健全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体系。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是多种因素形成的,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与大学生自身各主体的通力协作。学校是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的主阵地,因此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要不断丰富网络教育形式,培育文明、健康、安全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首先,加强网上信息监管,净化网络环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做好“把关人”,帮助大学生在良莠不齐的信息面前,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和道德感。其次,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大学生德育课程中,端正大学生对网络影响的正确认识,培养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选择和使用能力、辨别和批判能力、创造和传播真实信息能力。通过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培育,促进大学生发展和完善自我,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提高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效果。家庭的教育功能对人的道德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父母要熟悉孩子的网络生活习惯与行为,了解并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

3.实行网上自律和他律相结合。

网络道德意识范文3

 

长期以来,我国为了追求经济上的发展,严重忽视了对自然的必要关注,形成了一种“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主宰自然”的惯性,从而导致生态问题日益严峻,人们对生态道德素质的培养不受重视。直至自然以气候异常、自然灾害等方式向人类发出了警告,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类才开始觉悟,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待自然的态度进行了深刻反思。于是,环境保护、环境道德、生态道德成为了政府、学校、社会的话题,政府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提出各种环境保护方案、举办环境工作会议,希望能够引起全社会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从而保护环境、爱护环境、拯救自然。同时,高校也轰轰烈烈地开展绿色教育,加强环境道德宣传,但是效果还不显著,实效性不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还比较薄弱,环境道德行为不尽人意,出现知行脱节的现象。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把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作为道德对象。面对生态危机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威胁,生态道德教育发挥着积极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不断提高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发挥大学生在缓解生态危机上的积极作用,为人类未来持续健康的发展奠定基础,必须不断完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途径方法,才能充分发挥生态道德教育的作用。   一、举办大型生态教育主题活动,普及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利用特殊事件、特殊纪念日等,举办大型的生态教育主题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自觉环保意识,强化生态道德意识。   1.开展生态环境特殊纪念日大型活动,普及生态道德教育   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里,大学生自主性、开放性、创新性的性格特点尤其明显,在新的历史时期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正确利用现代大学生的新特点,发挥他们的优势,将此充分运用在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掘大学生身边的各种有利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社会公益团体的力量,以主题活动为载体,时刻把培养具有强烈生态道德意识的现代人作为首要目标。各种特殊的节日、纪念日中就蕴藏着十分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例如:6.5世界地球日、3.12植树节、爱鸟周、5.31世界无烟日、4.22世界环境日等特殊纪念日,由于纪念日每年都要经历,因此,高校可以定期开展活动月、论坛、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大型活动,定期对大学生宣传和普及生态道德,加深大学生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他们对祖国、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   2.以特殊生态事件为契机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特殊纪念日是定期的,时效性比较长,而特殊事件是一种偶然发生的事情,时效性比较短暂,具有针对性。以特殊生态事件为契机而开展的生态道德教育活动的主题性更加鲜明,效果更加明显。   2008年的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世界在关注北京,更加关注北京的比赛环境和生活环境,此时的北京成为了世界的焦点。在这种特殊的时期里,“绿色奥运”的主题更加鲜明,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恰当时机,把所有中国青年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转化为绿色行动。2008年度“拜耳青年环境特使”、“拜耳青年环境记者奖”的启动是支持北京“绿色奥运”的一大亮点,是中国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逐渐提高的宣告,它以“绿色奥运,节能减排”为主题,在上海、北京、重庆、杭州四个城市同步进行。2008年度的“拜耳青年环境记者奖”评选活动也在同期开展,通过环保议案征选和生态营等形式,聚集青年人群,推广环保意识。通过这种竞选形式的大型主题活动,可以鼓励大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的生态素质,并积极参与环保行动,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生态道德,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高校可紧紧围绕生态文明主题进行推进式教育,积极开展“文明修身、珍爱生命”等主题活动,定期组织座谈会、报告会、交流会等活动以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开展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书画、征文、演讲、摄影、主题海报设计、生态科普知识、环保科技作品设计等比赛,开展清扫白色垃圾、植绿护绿,创建“和谐绿色校园”主题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   二、利用网络载体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网络以爆炸式的发展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大学生的网络普及较比社会其他群体更为广泛,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开放性、互动性,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发生着重大影响。   1.建立专门的校园生态道德网站,宣传校园绿色文化   网络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为生态道德教育带来了机遇,学校可以利用网络与大学生的密切关系,建立一个校园生态道德网站。基于大学生自身的创新性特点,可以制作图文并茂的生态道德教育主页和生态道德教育题材的FLASH动画,开辟网上专题教育,通过网上聊天室、E-Mail等形象生动的方式实现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动,请一批有相当专业知识的专家、环保工作者等通过QQ聊天、专家解答等形式。创造出更多符合大学生需要的生态道德教育方案,吸引更多的学生浏览该网站,建立积极向上的网络生态文化,引导大学生学习和探讨有关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生态道德教育在更多范围内、更有效地实行。   2.把绿色理念融入网络游戏,弘扬绿色精神   网络的功能除了浏览信息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是娱乐,网络游戏的娱乐性和新奇性吸引了不少大学生网民。目前的大部分网络游戏多以暴力为主,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若能将绿色理念融入到网络游戏中去,把趣味性、知识性融为一体,有一举两得之效果。例如目前已经开发了的“QQ幻想”网络游戏,在植树节即将到来的时刻,在游戏内植树,还举办了“与春天女神的亲密接触”、“绿色行动上海亲身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使大学生游戏者对大自然有了更深的接触,对提高生态道德素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为网络绿色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绿色导向。但目前此类网络游戏依然比较少,现代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如此发达,我们应该加紧开发与网络环境相适应的高质量教育软件和数据库,开发出更多融入绿色理念的游戏软件,使绿色教育更加广泛,更加深入,把绿色理念转换为生态道德,弘扬绿色精神,最终实现生态道德实践行为的转化。#p#分页标题#e#   另外,还可以建立专业的网络交流平台。如“济溪论坛中国大学生环境组织合作论坛(CEF)中国地区性青年环境组织发展研讨会”的专业网络交流平台,进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分享和信息交流,利用方便快捷的互联网交流平台,加强大学环保社团与国际的交流,使绿色观念和生态道德意识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文化素养。   三、以环保社团为载体,建设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第二课堂   高校环保社团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大学生环保社团为主通过开展活动的形式,宣传介绍环境科学知识、环境相关法规以及环境政策,在活动开展和组织过程中,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作用,以局部影响整体,从而提高全校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提高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的目的则在于使大学生更好地参与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这就需要为大学生参与环保行动创造机会,提供渠道和途径,使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转化到生态道德实践中去,各类环保社团就是推动大学生参与环境保护运动、实践生态道德的重要力量。可见,环保社团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和提高生态道德意识的重要阵地,是对生态道德教育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大学生环保社团已经成为开展环境保护活动的重要力量,是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大学生践行生态道德的第二课堂。   加快“第二课堂——环保社团”的建设成为了提高生态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课题。随着清华大学绿色协会的成立,全国各大高校的环保社团轰轰烈烈地发展起来。如东北大学的“绿色先锋”环保社团、华中农业大学的绿色协会、首都经贸大学绿色志愿者协会、地质大学环保协会、中国人民大学环保总队、华南师范大学的绿色文明社团、扬州大学的绿行社、石河子大学的绿色希望文学社、江西财经大学的绿派社、中山大学的环保协会等,都是学生自发组织起来,以保护环境,传播环保思想,宣传环境知识为主要目标的学生社团。大学生环保社团成员的自发性、自愿性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和生态责任感,这种自主式的生态行动更利于把生态道德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品德,成为一种优秀的素质。大学生除了自发组织环保社团以外,还以环保社团作为媒介,紧跟时展的步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和生态社会实践活动。各高校环保社团还借助社会环保社团和政府的力量开展环保科普行动、生态城乡行、建设各类公益林、生态文明记者行、绿色天使行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具体的项目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妙,真实地体验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扩大第二课堂对大学生的影响力,以自我教育的方式加深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反思生态问题,提高生态道德觉悟,从内心深处形成生态道德,养成生态道德素质。   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危机和人类生存危机的到来,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国际环保部门、政府部门、社会、学校都在为环境保护、缓解生态危机而努力,他们通过媒体的力量,进行环保宣传和环境道德宣传,以此影响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但是,仅靠他们的力量是不够的,关键还在于对年青一代的教育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年青一代的大学生作为未来的主人,肩负着沉重的历史使命,是生态道德教育的重点对象,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推动者。因此,强化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增强生态道德素质,提高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性任重而道远。

网络道德意识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一、新媒体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概述

(一)新媒体概述

新媒体是指不再局限于纸质、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方式,而是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和卫星等传播渠道,利用手机、电脑等新兴媒介,在网络信息技术这张大网上来传播信息,进行沟通交流的一种新型媒体形态。2018年4月20日,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引领作用,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国家要重视互联网、发展互联网、治理互联网,决不能让互联网成为传播有害信息、造谣生事的平台。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颠覆了传统媒介传播方式,打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呈现出其独有的特点。一方面,基于网络下的新媒体具备虚拟性与现实性的特点,新媒体技术编织了一张网络虚拟大网,人们可以在这个世界中发泄自己的不满和怨恨,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在真实世界中无法说出的真实想法。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具备开放性与包容性的特点,任何人都可以接入网络,并且在网络中共享资源,网络信息技术的开放性本身就决定了其包容性。但是,正是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所具备的开放性、包容性等特点,使大学生隐藏在现实生活的背后,面对着虚拟的屏幕世界,以一个大家都不知道的身份在网络上进行操作,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角色错位。网络谩骂,发表不正当言论、网络暴力、网络色情、黑客入侵、传播虚假信息等不正当行为时有发生。这就使得网络道德教育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引起教育者的重视,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二)网络道德教育概述

网络道德是网络环境规范化的重要保障,是网络行为主体应形成的网络道德习惯,是网络信息平台的公共约束。关于“网络道德”的含义可以概述为网络道德就是在这个信息社会中,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网络道德是人与人、人与人群关系的行为法则,它是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行为规范,赋予人们在动机或行为上的是非善恶判断标准。网络道德教育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孕育而生的道德教育观念和道德教育准则,它由教育者(社会、学校、家庭)遵循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发展规律,依据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存在的网络道德问题,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加以规范,使其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最终内化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良心,推动形成稳定有序的网络道德环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要在网络道德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奋斗,创造更幸福的网络生活。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传统思想道德标准受到冲击。大学生好奇心重,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并且适应能力强,但同时自我控制能力差,还未形成坚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和行为容易受到他人左右和摆布。网络上的低级思想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对他们的道德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中西方不同的思想文化及价值观念在网络上相互碰撞,冲击着中国传统思想价值观,西方的拜金主义、金钱主义以及享乐主义等庸俗的价值观念充斥于大学生之中,给这些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2.不当的网络行为易产生身体和心理问题。近几年,有关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而荒废学业的新闻屡见不鲜,这不仅会对学生造成巨大心理创伤,也对整个家庭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害。除了网络游戏之外,网恋、网上购物等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小的打击。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虚拟的恋爱中,会见网友、上当受骗、甚至搭上自己生命的不在少数。更有些大学生每天只吃泡面,只为省下生活费用来网上消费,这些行为都给这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严重的伤害。网络所产生的道德问题已经逐渐波及到大学生的传统思想道德观念,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已经开始出现畸形和扭曲的现象。3.网络不文明行为日益突出。网络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网络谩骂,发表不正当言论,蛊惑他人思想等行为日益增多。这些不文明现象也对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产生了负面影响,一部分大学生投机取巧,公然在网络上找人替课、找人替考,这种不诚信的做法在大学生中屡屡发生,对大学生的道德行为造成巨大冲击。除此之外,一些大学生在网上随波逐流,效仿他人发表不正当言论,攻击他人,这些由网络引起的道德问题都给新时期的校园网络道德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自身原因。大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从墨守成规到开阔思维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大学生好奇心重、敢于接受新鲜事物、勇于发表自己看法。但是,此时大学生的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还未形成坚定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容易被他人左右,不能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他们在现实社会中所积攒的不满及负面情绪全都投放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而在网络世界中,缺少了现实社会的束缚,他们就会逐渐降低对自己的约束,在网络世界里左右摇摆,产生一系列网络问题。有的大学生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交友等中,最终荒废学业。2.家庭层面的原因。长期以来,学校作为学生教育的主体,而社会和家庭作为教育的辅助力量,更注重的是孩子智力方面的培养,很多家长认为考试分数才是王道,这就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尤其是对于大学生而言,家长不再担心孩子的分数问题,对于孩子也采取了放任政策,从不过问孩子的网络行为。家庭对网络道德教育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产生了消极的作用。3.学校教育层面的原因。高校普遍重视对大学生传统道德理念的教育,少有的网络方面教育主要是信息技术及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训练,而不是对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轻视培养学生的网络辨识能力,使大学生难以在网上有一个正确的道德定位。高校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不重视也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4.社会层面的原因。一方面,社会风气不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各个观念相互冲突,使得一些人的价值观发生偏颇。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价值观滋生。网络抄袭、网络诈骗等社会现象屡屡发生。另一方面,社会法制法规不健全,对网络文明监管力度不够。网络法律规范、道德规范不明确是大学生无法正确判断和践行网络道德规范行为的最直接原因。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对策

(一)大学生自身层面

1.提高大学生自身网络道德意识。对大学生而言,他们已具备了基本的自觉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要想真正规范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需要他们产生自觉意识,自愿抵制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对于虚假、色情、暴力的信息做到不听不看,对网络上不正当的言论及评价做到不管不顾。不沉迷于游戏,不过分热衷于交友,不疯狂于网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对好坏事物有基本的辨别能力,不被错误的价值观所蒙蔽,自觉遵守基本的网络道德规范。2.树立大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在正确的网络道德观指导下,大学生才会产生对好坏事物的基本辨别能力,不被错误的道德观念所左右。在网络世界中,大学生就会主动选择对自身发展有益的信息,并且规避对自身发展无益的信息。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大学生才能在网络世界中对所有信息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从而规范自身网络道德行为。3.增强大学生的网络责任感。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群体,其具不具备网络责任感对网络道德建设具有重大影响。在网络世界中,大学生要时刻规范自身网络行为,做好先锋带头作用。做到不浏览色情、暴力、虚假信息;不随意发表言论;不恶意重伤他人;不沉迷于网络世界。

(二)学校教育层面

1.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加设相关课程。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的副作用主要是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薄弱、网络道德规范缺失所造成的,这些都可以通过学校的正当引导进行改善与规避。学校可以开设关于网络道德教育的相关课程,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的网络行为以课程的方式进行正确引导,增强大学生自身网络免疫能力,自觉抵制网络不良行为。2.建立网络道德教育网站。学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建立一些特色思想道德教育网站,通过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在网站上给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宣传正确的网络道德行为。学校也可以设立传统道德、网络建设、网络行为、网络指导、在线咨询等多种板块,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指导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3.丰富校园文化、开展实践活动。学校应积极开展校园实践活动,例如:歌手大赛、舞蹈大赛、小品大赛、社团评比大赛等,使同学们在实践中相互沟通、共同探讨,充分发挥他们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除此之外,开展实践活动,丰富校园文化,也有助于使学生走出网络世界,积极投身于实践活动中来,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大学生对网络世界的依赖。

(三)社会教育层面

1.加强网络监管。网络社会的法律和规范尚不健全,还不能够以此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因此需要社会以网络技术手段对网络的信息进行监控,加强网络监管,及时发现及剔除网络不良信息。社会应加大网络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力度,积极开发网络安全信息认证技术等,通过对这些技术的加强,以此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网络氛围。2.完善网络法律规范。当代大学生存在网络道德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严厉的法律规范的指导,只有真正严厉的网络法律规范存在,才能使网络世界有序发展,才能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做出正确的引导。虽然中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网络规范,但是由于网络世界的迅猛发展,网络道德所出现的问题层出不穷,所以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系列讲话.2018年4月20日.

[2]李玉华、闫锋.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研究现状与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12(11).

[3]乔玉川.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途径研究.天津商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网络道德意识范文5

关键词:环境道德教育;生态文明;南充大学生

1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制度法规日渐规范,“”更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既要有坚定决心和各级政府的贯彻执行,还需要社会各界、全体公民的广泛、自觉参与”[1]。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高校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在高校推进环境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南充市地处我国西南部,为四川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辖区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位于四川省前列。作为非典型省会以及非区域中心经济城市,南充市境内聚集了西华师范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川北医学院、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高校,本文以南充4所高校的学生环境道德教育模式为主要研究对象,为本地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的改革、创新和建立完善的体系提供正确的导向,为如何实施合理的改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为推动南充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提高全民生态意识提供参考依据。

2环境道德教育内涵

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主要包括学生环境道德意识的不断加强与学生环境道德行为的合格培养两个主要教育内容[2]。环境和谐意识形态是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社会价值观念,而它所直接反映的我国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理论、社会情感、集体意志、自我知觉等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综合总和[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已经明确指出“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4]”,因此,环境意识是人们对客观环境质量等的主观映像。而环境行为是以环境意识为基础的,当环境意识得到充分的正面引导则能够表现出正确的环境行为。高校环境道德教育从环境问题的根源———当今人类伦理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改变这一社会现实入手,将环境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洽无间的联系在一起[5]。从南充市高校学生环境道德教育与南充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来看,当前高校学生缺乏较强的环境道德意识,而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行为,需要与其他教育同时展开,大学生本身具有了一定的道德理念,因而对他们进行高质量的环境道德教育必然具有相当高的可行性[6]。

3南充市四高校环境道德教育模式调查结果及分析

3.1结果与分析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以及现场访问等方法对南充市4高校环境道德教育模式进行了研究。关于高校大学生环境道德的基本调查问卷共设置7个问题,其中选取垃圾分类问题为代表得到结果如表1,从中可以看出高校大学生环境意识较强,能够充分顺应国家全面推进垃圾分类的趋势,践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努力做到有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同时为考察高校的环境教育开展情况,问卷设置了所在班级是否开展过与环境教育相关的主题班会、高校学生对环境知识实践运用情况等,得到结果如表2和表3,从中可以看出当前4所高校较重视相关环境道德意识的教育,将相关意识及行为的教育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中。绝大多数高校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强烈,所调查的四所学校都提供了环境保护方面的课程、高校日常教学也有渗透,大部分学生都有一定的环保观念和环境道德意识和行为。在实地调查中,南充市各高校均有一定的环境宣传,其中以西华师范大学较为突出,显眼处均有关于环境道德教育相关标语等。同时进行的现场访问显示南充市各高校学生环境道德普遍较高,同时对环境教育并不排斥,各高校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积极响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

3.2南充市4所高校环境道德教育存在的不足

通过调查,南充市四高校环境道德教育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如下3个方面。(1)南充市4所高校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较高,但没有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支撑。有部分高校开设环境方面相关课程,但除环境相关的专业外均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2)目前的环境道德教育手段偏单一,没有充分利用好新时代、新形势、新媒体的条件,使得环境道德教育的成果不够突出。(3)目前南充高校的大学生在环保知识的了解与实际行动当中的情况普遍良好,大家都愿意主动学习,但是在关于环保知识的相关的知识还有很多的方面需要加强学习。

4对策与建议

国外部分高校已经具备成熟的环境道德教育体系,设置专门的环境道德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将环境道德教育与社会社区紧密结合,理论联系实践,针对非环境专业开设环境课程,增强高校整体环境教育水平[7]。目前,我国已有近5万所中小学成功开展了环境保护教育,环境道德教育专业人员已达3万人。但在高校专业中的教学发展并不完善,缺乏教学系统性,与社会实践理论教育严重脱节,需进一步着力提高非环境相关专业的在校大学生综合环境保护知识素养能力列入专业培养目标中[8]。

4.1构建系统的环境教育体系

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的发展首先需要构建系统的环境教育体系,将环境道德教育融入不同的课程中。例如,以“思政课”、各类专业课为平台来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思政课”是每一位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对大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培养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专业课则是高校学生最为重视的课程部分之一。高校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的讲授中应适时插入环境道德教育,从基础上进行环境道德教育,让高校学生能够在思想政治课内得到良好的环境教育[9]。其次,南充市各高校可适当开设环境相关的公共选修课,根据调查结果目前只有西华师范大学有开设,且开设的效果较好,能够充分的提升高校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目前的环境道德教育主要以校内课堂、宣传等为主,在此基础上,可通引入慕课MOOC等平台的环境教育优质课程[10],并加强各高校环境相关师资队伍的建设[11]。

4.2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成绩单作用

环境行为也是环境道德的内涵之一,高校应积极开展、组织环境相关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西华师范大学为例,学校充分开展“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每年开展的“地球日”“环境日”“千乡万村暑期社会实践”等系列活动都充分提升了校内外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同时让学生实践活动影响南充市范围内更多的学生以及社会各界群众。

4.3发挥网络新媒体主阵地优势

网络道德意识范文6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信息化网络设备的普及,在校大学生受环境的影响存在道德意识淡薄的倾向。作为大学生步入社会最后一站的高校,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高校更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因此,从多方面、多渠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思想道德;大学生;自我意识;师德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物质生活的不断满足,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加之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学生们对自己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意识淡漠,自私自利的思想逐渐滋生蔓延,思想道德产生消极影响。笔者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多年,观察到高职学生们自我意识越发强烈,例如部分大学生一边抱怨学校不能提供好的平台发展自己的特长和能力,一边又不愿积极参与学校及社团组织的实践活动;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对学习没有目标,对人生没有整体规划;少数学生精神萎靡不振,毫无大学生该有的朝气和活力。面对大学生道德素养的现状,高校应该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

(一)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淡薄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全球信息网络日益普及,尤其是网络游戏、动漫、电视娱乐、互联网信息等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影响。现在很多大学生比较热衷于过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对我国传统节日习俗却没有那么高的热情。在大学生们传统文化意识淡化的同时,有些大学生不以在公众场合亲热为耻;不再崇尚尊老爱幼的美德;对他人的帮助不知感恩,一副本就应该如此的样子……坚持美德和正义,无私和奉献的人越来越少了,追求个人享受、崇尚美色、金钱与权力的人越来越多了。大学生们在这样的时风影响下,他们的价值观也受到了不良影响。

(二)大学生的责任意识逐渐淡化

当今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备受多方家长们的宠爱于一身,不太懂得如何包容他人,不善于留心身边的一些小事,处理事情过分依赖他人。社会责任意识淡漠,心理脆弱,承受能力较差,不懂得珍惜生命、动不动就以自杀来逃避责任。忽视了每个人存在于社会中需要肩负的责任。青年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的巨大影响,部分大学生呈现出责任意识弱化的现状。有些学生不能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因为他们的责任意识的狭隘局限,当责任与利益冲突时,更多的会强调自我需要,忽视甚至抛弃社会责任。

(三)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淡漠

作为一个公民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道德是每位公民的基本行为准则。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仍然有大学生随处丢垃圾;学校再三禁止学生在课堂吃东西,但依然有少数学生明知故犯;校园内张贴标语禁止游烟,但依然有烟民我行我素……也有一些表现“聪明”的大学生们,明哲保身,面对他人的不文明行为熟视无睹,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甚至有的学生因为道德意识的缺失,校内偶有发生大学生触犯法纪校规事件。高校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淡漠,不文明的行为屡禁不止,虽有部分学生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但其他同学不以其为示范,这些现状不得不引起我们高校教育者的关注。

(四)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缺失

有些大学生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迷失了自我,为了谋取一己私利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有的大学生只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忽视社会的需求,更有甚者以牺牲他人和集体利益来获取自己的利益。他们只关注自身个人的发展和暂时的利益,笔者在实践教育过程中就发现有少数学生虽然担任班委,却缺乏集体服务的意识。在校园里,攀比之风滋生蔓延,部分学生为了追求物质享乐,个别学生甚至沦丧了做人的道德底线。有些学生来到大学校园里,失去了学习目标,也没有个人的职业规划。这让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倍感责任沉重。

二、重抓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意识上的统一,从教学管理抓起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培养需要经历一个外部影响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逐渐外显的复杂过程。在日常管理和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对大学生展开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三观认识,养成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尽可能让他们曾做过的有益的认知教育与行为训练用制度让其固定下来,让大学生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1)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高校一定要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的课程建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措施,使高校的德育课不再流于形式,要让大学里的德育课成为大学生喜欢的一门课,让它真正成为大学生们学习和提高思想道德品质的主要渠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重视隐形教育作用的力量。所谓隐形教育是指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的教育方式。它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特定的教学活动中去,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参与中,在满足美的需求和兴趣的同时,领悟出生活的价值和真谛,得到心灵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从而能端正学习和生活的态度,重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教育。所以老师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或者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活动过程中,要多增加一些隐形教育的内容,淡化大学生们接受教育的意识,使其融于其景,乐在教学之中,寓教于日常生活中,使高校德育工作收到良好的成效。(2)信息网络中延伸思想道德教育。现代网络已经普及进入了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们又是信息网络化时代的主要群体,因此利用互联网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就成为了当今高校教育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上网已经成为了大学生们生活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此,作为高校教育者们应该因势利导,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网上开辟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道德教育栏目,设计相关的教育教学软件,开设网络课堂,让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进入网络;通过网络上的信息反馈,能够及时了解大学生们的思想动态,给予有针对性的解疑答惑;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科技平台,与学生一对一的交流互动,走进大学生们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当然,实施网络教学仅仅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国家和政府在网络管理上给予大力支持和协助,逐渐完善网络法规,规范网络操作流程,严格控制网络信息来源,尽可能地避免有害信息在大学校内网里的传播,使思想道德教育在信息网络中得以良性延伸。(3)思想道德教育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我国现在正处社会快速发展时期,大学生们面对国内外各种思潮的影响,如何把他们在校内所接受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德育观点,确立正确的三观是十分有必要的。首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的一些公益活动,让他们在这些公益活动中得到锻炼,深化思想认识。其次学校也应该鼓励大学生们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展现他们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思想道德理论知识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而生活则是具体真实的,学生即使具有一定思想道德理论知识,但在社会实践中遇到复杂的生活问题往往会不知所措,这就需要学校不仅从理论上指导学生,更应该让学生进入实践中去锻炼,加强他们的应变能力。

(二)素质上的提升,从教师师德抓起

古人云:“治校之道,师德之本。”高校教师的道德素养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会通过他们的专业教学活动,全部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成为影响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教师往往在不自觉中,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无形的魅力也是最珍贵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所以学校应该重视对教师队伍的师德素质的培养,通过师德方面的理论学习,举办专题讲座,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断提高教师们的自身师德素养。教师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建设者和传播者,他们的思想道德的高低是衡量学校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工作:(1)加强教师师德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师德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广大教育工作者接受与时俱进的师德理论知识的培训,充实、更新知识和技能,更要把师德的培养作为首要任务进行强化。高校应该多组织辅导员以及后勤人员参加师德培训等活动,积极参加各高校联谊活动,互相借鉴长处。(2)完善师德考评制度。注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形成一个健全的体制来完善师德师风体系。规范教师行为,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对个人工作考核的重要考核标准,学校不能再以试卷分数或者数量为定论师资水平的唯一标准。要积极探索师德师风建设与完善制度改革相结合的道路,形成规范科学的师德评价制度及教师考评制度。

(三)行为上的养成,从学生自身抓起

在我国对各大高校的评估其中最主要的是看其生源数量等硬性数据指标,这些量化指标的要求导致的结果就是:高校对学生的教育上往往忽视了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全面培养。大学生们是具有思想和独立个性的生命个体,他们不同于一般工厂里的普通产品,对待大学生的教育不能采取简单的复制和批量生产。现在很多高校在德育教育这方面努力不足,开设的思修课程里面很多观点与时代脱节,尤其是职业高校的教材缺乏个性特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大学生的专业指导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故出现有些学生到了毕业找工作时,对自己的人生规划依然一筹莫展。一所高校的文明程度如何主要靠大学生们日常行为的展现,所以在他们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初期,在实践行为养成上可以积极采取校规和法规相结合的办法。首先,可以通过权威影响,直接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大学生们虽然已经步入成年,但是他们三观的形成还是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的空间。其次,利用从众心理采取榜样激励法。树立榜样模范标兵,并设置一些具体目标,激发师生共同积极参与活动中去,通过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从而广泛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再次,可以采取自我管理的办法,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感。通过学校团委、社团、学生会等组织实施自我管理、自我督促、自我提升、自我评估等。要引导学生开展文明行为的训练,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习惯是一个人成功的起点,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例如做一个守时的人,能按时上课,不迟到旷课;讲究个人卫生,除了自己的着装干净、大方得体外,也要做好宿舍卫生;诚实守信,答应别人的事情尽量要去完成;待人和气、豁达,克己忍让,遇事多替别人想想……经过这些反复教育和行为的训练,让大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得以形成和稳定下来,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结语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高校教育是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最后一站,他们在这一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和文化熏染可以影响他们一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取向。当代大学生是时代青年的佼佼者,他们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道德品质状况。所以对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并提高其道德素养已经不仅仅是高校教育的职责了,同时也是新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文明优雅的校园环境,使大学生们得到一种健康、良性的发展。

作者:张丽 单位:硅湖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石云龙.高校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2009(3):21~24.

[2]王金龙.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探析[J].成人教育,2007(12):81~82.

网络道德意识范文7

当外界新信息被感知后,个体就会对感知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判断,在与原有的价值观念比较的过程中,要么否定新知识,要么暂时接受或搁置,形成道德理性,然后不断寻求信服的依据。因此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如果只一味灌输,就会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学生知道了并不代表接受了,应然结构并不代表着必然,道德理性还需向道德情感转化。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会在现实社会中检验被暂时接受或搁置的新信息。如果社会现象或事件能够对新信息提供足够的实践佐证,新的信息将替换或瓦解原有的价值观念,形成道德情感。如果不能,则反之,或者更为严重,会使个体产生不屑或叛逆的心理。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道德事件,并作出正确引导,突出社会道德模范,增强教育的现实感,在时代背景和现实生活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经过了实践佐证的新信息就会被理性的个体存储在价值观念中,内化为个体的道德信念。道德信念是个体对于外在所倡导的道德规范、价值标准等最深度的认同,并使个体对于社会道德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道德信念一旦形成,社会道德就会转化为个体内在的信念而成为个体道德最深层的根据。其中道德意志是道德信念形成的中介,至关重要。道德意志体现出自觉、果断、坚持、自制的特性,能够排除内部或外部的障碍,使个体表现出坚持精神和坚强的毅力。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学生的道德信念,首先就得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沉重的责任感和光荣的使命感。个体形成道德信念并不是道德内化的终点,而是第二个阶段的起点。成功的社会道德内化是以自觉的外化道德行为逐渐养成道德习惯并最终形成道德品质为衡量标准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行”。只有通过从感知到内化到行为外化的过程而确立的道德信念才更加牢固,对个体行为的自律意识也最强。可见,道德内化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过程,是一个内外界信息交流交换的过程,并非单向流动或单纯的主观建构过程。

二、隐性教育与道德内化的契合性

1.隐性教育的渗透性

隐性教育的渗透性体现在教育环境、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多方面。隐性教育秉承“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热衷于创造和谐灵动的校园环境,用环境去感染和熏陶学生;教育主体“学为人师,行为师范”,率先垂范,用人格魅力去教育学生;教育内容丰富多彩,来源于现实生活,具有时代性;教育手段多样,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和选择判断的权利。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就渗透到了环境、文化、娱乐、网络、舆论等非正式教育载体中,使学生由非认知心理获得这些感性道德信息,不仅排除了学生对道德说教的逆反心理,而且能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意愿。这些都将有利于道德内化过程中感知阶段、判断阶段和培养道德情感阶段的顺利进行。

2.隐性教育的交互性

隐性教育的渗透性使得受教育者获得的信息以感性认识为主,感性认识还有待于向理性认识转化。转化的过程需要教育者的引导和点拨。而QQ、微博、微信、娱乐活动等都是很好的隐性教育的载体,借这些载体,教育者改变了高高在上的权威模样,受教育者也改被动为主动,两者之间成为一种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教育者不仅可以实时对受教育者提供指导,帮助受教育者归纳、总结、升华感性认识,逐渐形成理性认识。更重要的是受教育者会敞开心扉表达真实的想法和看法,很多在课堂上不敢表达的疑惑或不满都可以借这些载体表达出来。教育者还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人生经历,了解学生已有的默会知识,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纠正。隐性教育的交互性使得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时间空间距离都缩短了,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及时对某一现象或热点问题进行及时的分析和答疑解惑,为学生新的价值观念提供更多更现实的佐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道德理性向道德信念转化的关键。

3.隐性教育的实践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个知、信、行的过程。其实质是让学生把外在的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并外化为自觉的行动,行是最终的目的,行更是强化信仰的方式。大多数的感性认识要通过实践获得,而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也需要社会实践来培养或锻炼。同时,受教育者是否具备了核心的道德信念也需要实践来检验。隐性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课堂内的讨论、答疑、演讲,课堂外的参观践学、志愿服务等都能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激发他们的爱国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学生走出象牙塔,深入到群众中开展社区服务、敬老扶困等实践公益活动,能逐渐形成良好的价值认知、判断和行为能力,能使学生在关爱他人中磨练自身的毅力,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和节俭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4.隐性教育的长效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绝不是一朝一夕,或一个学期能够完成的。隐性教育注重引导受教者自悟自省,秉承“水滴石穿”的精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开展将具有长效性和稳定性。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需要多元的教育者,需要学校教育者们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和塑造。隐性教育社会化的特点使得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能成为教育者。核心价值体系内化的两个过程不是一次单循环,他需要周而复始的运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培养道德意志,强化道德信念,规范道德行为,纠正偏差,总结经验并上升为理性认识,然后再实践再总结。隐性教育的长效性特性恰适应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这一要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隐性教育途径

1.创新认知方式,增强渗透性

首先,把隐性教育方式渗透到教育理念中。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体,具有主体性。教育者应充分意识到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了解学生的默会知识、满足学生的需求、解决学生的困惑开始,尽量做到施教于无痕,受教于无形。其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育中。价值观教育不仅只有思想政治课承担,历史、地理、化学、物理等等几乎所有课程都能成为价值观教育的载体。并且由于这些课程非政治性的特点,更容易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最后,渗透到学习、生活的全环境全过程中。环境创造了人,人是环境的产物。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从课堂上拓展到整个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中,用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崇高的道德环境去感染和熏陶他们,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接受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并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2.借助多媒体网络,增强交互性

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发散性的信息传播结构使得政府和教育者对于信息和网络舆情的控制力大大下降。但是,网络的隐匿性消除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即时性缩短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广泛性丰富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最重要的是增强了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教育者可以隐匿在网络中,实时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地对一些片面或虚假的新闻报道作出阐释,扫除社会瘴气,匡扶正气,传播正能量,引导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教育者可以通过创建专题论坛、红色网站,开设微博,建立微信公众账号,通过QQ、微信、邮件等在线答疑等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3.强化体验教育,增强实践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意识,而且价值观也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外化出来。教育者可以开展多层次的体验教育。第一层次,课堂上。课堂上可以通过讨论、演讲、答辩、情境教学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创造“人人参与、人人思考、人人施教”的学习体验氛围,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感知力度。第二层次,社会实践。突出社会实践的自主选择性。社会实践的主题、地点、方式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让大家充分感受到“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的需求我选择”,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理性认知培养出道德情感,并进一步形成道德意志。第三层次,人生体验。秉承“一日为师,终身为友”的理念,和学生互为良师益友,相互鼓励扶持,教学相长,使其在漫漫人生路上,用自身人生历练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悟出人生的真谛,形成道德信念,并激励学生不断地去践行理想信念。

4.发展社会教育,增强长效性

网络道德意识范文8

网路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和虚拟性,它在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和丰富信息量的同时,也充斥着一些不健康的内容,给中学生身心健康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也使中学生的德育遭受到巨大的冲击。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由量到质的积累,经历了“知、情、意、行”的循序渐进过程,即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到道德行为,网络信息渗透并影响到中学生德育形成的各个环节。

1.网络信息严重影响着中学生的道德认识。

网络的便捷性、开放性和虚拟性对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的同时,因包含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也严重影响着他们对是非善恶的辨别。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若德育不能及时跟进给予正确引导,将严重影响中学生的道德认识,在学业压力和应试教育环境下,易使他们在网络上寻求慰藉。笔者查看了受调查学生的手机,在随机调查的20位同学中90%的屏幕保护都是网络游戏的画面或动漫画面,其中一位学生屏幕保护上写着“青梅已枯,竹马已老;从此我爱的人都像你”。显而易见,网络信息对中学生道德认识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2.网络信息对中学生道德情感产生重要影响。

前文调查显示,中学生使用网络十分普遍,网络信息的多元化、虚拟性和便捷性严重影响着中学生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方式,网络视域下中学生的道德情感严重受制于网络信息的影响,2013年《新华每日电讯》报道:一些孩子因迷恋智能手机和电脑等电子设备及其中的虚拟世界,淡化现实的人际交往,社交、语言表达能力退化,回不到现实生活,出现封闭孤僻不愿张嘴、交流障碍少年增多的现象。《中国青少年新媒体运用报告2011-2012》显示,我国近60%的未成年人使用微博“,刷微博”成为学校的流行语。面对网络信息的冲击培养中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3.中学生的道德意志强烈受到网络的影响。

道德意志对于实现确定的道德目标而克服困难坚持下去,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因此培养中学生的道德意志非常重要。由于受网络游戏的诱惑和网络信息的引导,加之家长对子女的娇惯和纵容,中学生普遍表现为不愿意吃苦,学习中遇到困难不愿意动脑筋,喜欢走捷径。笔者在与学生座谈时问及遇到问题的解决方式时,大部分学生回答:去百度一下?网络信息的碎片化冲击着中学生的注意力,兴趣点也是游移不定,让一部分中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感到学习是件吃苦的事情。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学生大部分惧怕器械运动、厌烦长距离耐力跑,而这些训练内容恰恰是培养中学生勇敢顽强和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的最好方法之一。网络正在消磨着中学生的意志品质,正如心理学专家所说:“如果学生长期停留在这种快闪的状态,可能会破坏孩子思维的深度和对复杂问题的理解能力。”4.网络信息通过对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渗透最终直接作用于道德行为。网络已融入到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各方面,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会选择依靠网络,业余时间也主要依托网络来消磨。长时间浸泡在网络中,网络游戏和一些信息会使中学生对道德规范界定产生模糊认识,对信息的甄别能力缺失,同时也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表现为生活语言网络化、动作行为游戏化、头脑思维简单化。德育必须采取适当的应对,这对处于叛逆期的中学生十分重要。

二、网络视域下中学生德育的应对

互联网在给中学生德育带来冲击的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思维和改革创新的机遇。相比较网络的自由和丰富多彩,传统的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和家庭说教式教育日益引起中学生的厌烦。中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德育尤为重要。遵循教育规律,根据中学生心理发育特点,构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杆,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和社会紧密配合的德育网络。

1.创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方式。

中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兴趣广泛,但同时又易受环境的影响,基于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方式。在学校,将政治说教式的灌输教育转换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动漫、微电影、文明小组结对赛等,将中学生中的好人好事制作成数码作品,利用班会、团课和午休时间在校园内进行宣传,评选每周、每月文明之星,把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和道德规范具体为中学生实实在在的行为,把思想品德的课堂内容转化为中学生身边的实际行动,形成道德规范的动力定型,演化为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在家庭,家长要放下架子以平等的姿态做子女的良师益友,悉心了解子女的思想动态,不可一味地禁、堵、罚,鼓励子女利用网络获取有益知识,对于网络游戏也不可盲目禁止,可以和子女一起选择有利于开发智力又放松身心的游戏进行比赛,这既有利于拉近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又可防止子女对网络游戏的迷恋。社会方面,要净化网络环境,完善网络法制建设,对在网络上散布反动、不良信息者进行法制打击和约束,规范游戏编制者的道德规范,防止中学生接触不良网络游戏。

2.发挥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中学生正处于在校求学的关键时期,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对中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至关重要,努力建立以学生为本位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践行素质教育早已是我们办学的宗旨,但是在升学压力下,分数至上仍是不可忽视的事实。要发挥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首先需要真正确立人才培养的标准并具体实施于教学全过程。思想品德课是中学生德育的主阵地,教学内容应富有思想性、针对性和说服力,贴近学生的实际,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教学方法上,除了前文述之,还需要聚焦于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关注的热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言,展示自我的价值观念和情趣爱好;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打造一支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精湛的讲课艺术和优良的综合素养的师资力量。学校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学校人才培养理念统领下的各个环节,学生所学各门课程和课外实践活动也不容忽视。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还受到社会各关系和因素的干预和影响,因此中学生德育在学校教育主导下需要家庭和社会的紧密配合。中学生的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家庭和社会是三个重要的子系统,只有将三者有机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格局,才能产生德育的强大合力,有效抵御来自于互联网的不良干扰。

3.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