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论文

家庭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论文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

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源起于西方,以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为代表。西方对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与网络技术发展同步,有些方面甚至超前于技术发展,而且研究极具深度和广度,特别是对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很早就开始。美国早在1996年就开设了“伦理学和国际互联网络”课程,同时还探索了社区教育模式、在线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等网络教育模式。其他国家诸如日本、韩国等,在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的同时,也注重法律对网络行为进行规范和保护,同时在学校中开展网络伦理教育。我国的网络道德教育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04年才开始借助多学科开展网络思想道德教育,进入对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摸索阶段。目前,我国网络德育理论观点很多,但从成果上看,国内网络伦理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更多地倾向于对网络社会、网络道德这些宽泛问题的抽象探讨。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对网络首先伦理问题的研究的水平较低、重复较多,指导性理论研究少,实证研究少,实施方案缺乏操作性和应用性,且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尚未纳入到学校的正规教育体系中。目前,我国对于网络道德教育这一概念尚未达成统一认识,大体集中表现为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网络道德教育是传统道德教育在网络环境下各方向的延伸,在这种观点里的网络与道德教育是被包含的关系;一种则认为网络道德教育是在网络社会中的传统道德教育的适用,在这种观点里的网络与道德教育则是包含的关系。然而,网络道德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网络道德教育自从发展成为教育活动的一种形式,就有其独特的性质,必须紧紧围绕网络环境下主体产生的道德问题来分析其教育活动,同时还要注意道德教育本身的特性。基于以上认知,网络道德教育可以被定义为一定社会或集团在网络社会中将其道德行为准则有组织有计划地向网民传输,并使网民将其内化并自觉遵循的过程。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受体则是指高校中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

二、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特点

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网络信息的自由性影响了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知,网络行为的自主性挑战了教育者的权威。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良莠不齐,这就要求教育者要与时俱进,探索学习,及时了解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特点,掌握教育的主动权。

1.教育主客体间的平等性与交互性。

在网络社会里,人们之间的交流具有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特性。由于网络的去实体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客体分别作为个性化个体存在,现实社会中基于教师、学生等身份而发生的人际关系不再起作用,不再受制于教育权威,教育的主客体间的平等性得以充分体现。同时,由于互联网的自由平等性,促进了参与主体之间的多向交流与互动,也就是交互性。在网络平台下,教育主客体间的交互活动不再受到时间、空间、技术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交流起来更加及时快捷。网络社会中这种特殊的平等性与交互性,不仅使得大学生在网络活动中的自主性增强,也使得交流内容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2.教育内容的多样性与开放性。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网络道德教育的信息内容也具有了多样性与开放性。网络社会同时将世界各国联系起来,形成新的“地球村”,不同国家的文化形态、不同民族的风俗文化相互交汇在一起,各种各样的价值观、道德观呈现在大家面前。在这个相对开放的网络社会中,大学生的知识面得以迅速拓展、人际交往范围扩大,其对道德的选择和判断也不再受到现实世界中的法律法规、道德舆论的束缚,而是存在多种可能性和多重标准。但网络社会传播的各类信息和内容不一定是大学生成长所需要的,有积极健康的,也有消极有害的,这就需要对教育内容进行甄别,区别对待。

3.教育形式的虚拟性与隐蔽性。

网络社会的去身体化同时也让网民可以虚拟成多重身份。网络世界中虚拟性和隐蔽性,一方面使得大学生可以消除在现实社会中的顾虑,能以匿名身份展现出自己真实的自我和真实的想法,一方面又使得大学生加大了对交流对象真实身份的怀疑和否定。这些特点需要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及时有效地掌握大学生思想情绪的变化,还要通过除正面教育外,更加隐蔽的方式,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以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工作效率。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网络时代给高校带来了巨大冲击,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网络失范行为频发。探析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寻找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创新学校网络道德教育模式。

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学校应始终都居于主导地位。首先,学校要建立网络教学体系。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正规教育中,充分发挥传统的课堂、第二课堂的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信息素养、网络法制等方面的培养,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网络心理。利用信息技术多种途径创新教育方式,增强网络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其次,学校要巩固管理队伍建设。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需要适应网络发展的要求,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式,提高对自身素质方面的要求。要主动参与学生的话题中,让工作更加贴近实际,缩小师生距离,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帮助大学生提高分辨信息的能力。再次,学校要注重评价监督体系。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应当注重发挥舆论等评价监督机制。通过BBS、校园广播、校园网、主体网站等媒体,加强对网络失范行为的评价监督,充分发挥同辈群体作用,强化校园文化熏陶,引导大学生增强自律能力。

2.建立家庭网络道德教育体系。

家庭作为教育体系的基础部分,也是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延伸。首先,应加强家庭教育引导。家庭教育不仅仅只是教育的起点,而是伴随着青少年整个成长过程中。许多家长对网络道德教育认识的程度不高,没有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家长应当增强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责任意识,正确监督和引导子女上网。其次,应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父母是子女的最好老师。在家庭教育活动中,父母需要鼓励子女不要沉溺于网络,多参加社交活动,与学校与同学保持良好交往,与子女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方式,成为子女的安全港湾,从而引导其对网络的正确认识,增强其对网络社会各种诱惑的抵抗能力。再次,应提高网络管理知识。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大学生交流沟通方式变得新颖和多变。家长如果不能掌握好网络知识,就失去了与子女沟通的有效渠道。家长需要加强对网络等知识的学习,增强适应能力,找到共同话题,实现与子女的有效沟通,进而起到引导作用。

3.健全社会网络道德教育管理。

面对网络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重要责任。首先,要开拓网络文化阵地。优良的环境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应当充分发挥网络道德教育的隐蔽性,将教育工作渗透到整个文化环境中,优化网络整体育人的环境。加强网站建设,不仅注重对时事政治等板块内容的优化,还要注重对大学生生活工作等相关的服务类板块内容的优化,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融入进去,加强社会舆论引导,营造一个积极向上、民主和谐的网络育人环境。其次,要加快网络技术研发。政府必须要加强对网络道德教育的硬件设施的投入,如完善学校及专业技术人员的网络基础设施,加大对网络技术人员、网络建设的资金投入;同时优化网络软件,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开发,积极开发反色情、反暴力等过滤软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大力开发网络信息传播的技术监控系统和网络安全系统,保证网络社会,特别是高校中网络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再次,要健全网络管理机制。我们应当结合实际,与时俱进,进一步建立健全关于网络道德行为的法律法规,将法律法规引入网络空间,完善网络管理监督体制,以减少各种网络不规范行为的产生。同时运用多种途径,对网络法律法规等进行宣传,特别是在大学生中进行法律知识宣传,促使其自觉规范网络行为,从而在客观上实现网络道德教育的作用。

作者:张思 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