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

[摘要]价值观是人们心中较为稳定的思想观念,与道德行为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现如今,大学生在网络领域中频繁出现道德失范现象就是一定价值取向的表现。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进行价值观透视,其深层次原因主要表现为:网络道德价值认识的片面性、网络道德价值标准的混乱性、网络道德价值实践的随意性。因此,文章基于这些因素考虑,积极探索治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有效路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其错位的网络道德行为归位,不断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自觉自信意识和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关键词]价值观;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透析

本文以福建省若干本科高校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在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工程学院、闽南师范大学等几所高校发放问卷1050份,回收1010份。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网络原住民群体中出现了许多诸如:网络信息污染、网络谩骂、网络恐吓、沉溺网络游戏等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究其原因,有制度安排上的不健全因素、利益主体多元化因素、网络道德教育不完善因素等,但其深层次原因是大学生价值观“失序”。曾在重要讲话中指示:“抓住历史机遇,建设网络强国”,这一伟大的历史号召也给大学生网络群体在网络领域中的道德失范行为敲响了警钟。这对我们从价值观层面剖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增强大学生道德自觉自信意识指明了方向。

一、价值观与网络道德行为之间的逻辑关系

对于价值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这是一种关系属性,是现实的个人及满足其需要的客体属性的关系。价值观是人们对于什么是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网络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价值观的支配下在网络领域中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其中那些在网络空间中不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称为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价值观与网络道德行为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一方面,价值观是人们内心深处较为稳定的思想,是网络道德行为的内在体现。另一方面,人们在网络空间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及道德实践活动也是人们在价值观上的表现和反映,一个人的网络道德行为可以折射出他内在的价值追求。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价值观透析

(一)网络道德价值认识的片面性

人的价值具有双重性,从价值的主体来看,人的价值可以分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从价值属性来看,人的价值分为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可是,部分大学生忽略了这一点,主观意见把价值认识片面化,进而导致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偏颇。一方面,割裂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个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是有机统一的,并且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是相互转化的,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只有得到社会的认可才会更加具有人生的意义,一个人为他人和社会做贡献也是他个人价值实现的过程。但是,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有些大学生心中只有个人价值而无社会价值,把社会价值虚拟化,完全割裂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又何谈网络道德?另一方面,割断了人的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有机统一。黑格尔曾经指出:“人生活在两个世界中:在一个世界中具有它的现实性(实在性),这方面是要消逝的,这也就是他的自然性,他的合己性,他的暂时性;在另一个世界中人具有他的绝对常住性,他认识到自己是绝对的本质。”可见,人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是有机统一的,物质价值是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精神价值是物质价值的更高层次。如果只满足于物质财富,那与动物无异。如今,许多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偏重于物质价值的满足,把主要的心思放在沉溺于网络游戏,甚至浏览色情信息上,对信息毫无甄别和筛选能力,有的大学生甚至沦为网络谣言的“二传手”和网络“水军”。

(二)网络价值标准的混乱性

价值评价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客体属性和主体需求关系之间价值大小做出评价,客观对人们的行为做出评价的活动。价值标准决定人们的善恶评价,决定行为的性质。然而,价值标准的混乱却导致了网络道德行为的失序。第一,网络价值评价标准的模糊性。行为的评价体制虽然很多,但是属于社会价值评判标准有且只能有一个。然而,当今社会,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许多大学生对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缺乏明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对于网络上包罗万象的信息全凭个人喜好和主观意见来评估,对于新媒体空间中充斥着的各种虚拟信息无法甄别,甚至出现了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现象;第二,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旁落。在众多的价值体系观念中,核心价值观念是主导和方向,其他价值观念保持与核心价值观念的一致,在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群体中频频出现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正在不断地侵占大学生网络空间中的“集体主义”地盘。当面对“如果您的个人的利益与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您认为应该怎么办?”这样一个在计划经济时代不是问题的问题,如今却有2%的人选择“不管怎样,只考虑个人的利益”,11%的人选择“说不清”,17%的人“选择先考虑个人自身利益再考虑集体和社会的利益”。只有17%的人选择“无条件地服从集体利益”。由此可见,集体主义的式微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三)网络道德价值实践的随意性

网络道德价值实践是在网络道德价值评价和选择后做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巩固价值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坚定网络道德价值信念的关键环节。但是,部分大学生在网络道德价值实践过程中我行我素,无视网络道德规范和准则的存在,这无形中消解了大学生对科学的道德权威的敬畏感。一方面,网络道德自觉性不强。道德发生学认为,每种道德行为的外在表现取决于外在的社会制度规范和内心的个体道德自觉两个维度的有机统一。部分大学生在网路领域中出现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就其价值实践性来看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对于网络道德理想追求的积极性不高,内心深处没有对网络道德情操坚守的信念,自我网络道德责任感不强。另一方面,网络道德实践约束性不够,有些大学生在网络道德践行中任意妄行、放任自由,例如,部分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用不道德言论恶意攻击、诋毁和谩骂他人。有的大学生甚至蓄意打压在网络领域中“真善美”的人和事,例如,大学生网民公然在网络空间中抹黑历史人物,歪曲历史现象,污蔑英雄调侃领袖等“失范”的网络行为,影响恶劣,对于在大学生群体中构建良性的网络话语空间与和谐的网络心态是极其不利的。所以,网络道德价值实践的随意性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应在网络实践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自觉自信意识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论述中提到,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其成为大爱大德大情怀的良好公民,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网络道德状况向良好趋势转向指明了方向。在高校搭建立体化的网络道德教育平台,循序渐进地融合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教育理念,以此来指引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价值取向和网络道德价值选择,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价值观,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网民在网络空间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以网络教学为主渠道,增强大学生道德价值认同感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网民的数量与日俱增,需要更加重视运用网络资源和网络平台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教育。稳定的社会心态、良好的网络道德空间是青年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重视学校网络课堂教学,使其不仅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的主渠道,更是个人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平台,发挥网络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交互作用。一方面,从网络道德课程教学的内部教育入手,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学校要着重完善网络道德教育立体化的体系,建立一支组织纪律意识强、道德情操高的高校网络思政教师队伍和以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为主体的校园网络精英队伍,构筑网上理论教育和舆论危机管理联动协调的网络道德管理体系。此外,高校要依托完善的网络道德教育管理体系融合大学生必须遵守的网络道德价值准则,可以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加强学生对准则的领悟,例如:网络价值伦理知识竞赛、网络微论坛等,使得核心价值观理念和内涵,使文明、诚信、友善、公正等珍贵的价值品格能够在大学生内心生根发芽,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从网络道德课程教学的外部环境入手,健全完善网络道德规范。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规范教育,构建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的网络道德行为规范体系,特别是网络伦理道德教育,让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有所约束、有所畏惧,不断促进大学生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培养网络道德“慎独”“包容”“合作”等网络道德自律能力,增强网络道德“他-我”共同空间的观念。

(二)以网络实践活动为抓手,活化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手段

网络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学习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第二课堂活动,具有十分鲜明的特征,不受教育时空的限定,可以更加灵活地发挥实践教学的“智力背景”作用及发挥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教育功能。一方面,网络实践资源的挖掘可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生活实际接轨,因为“教育是一种导向,但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导向”。在网络实践活动中融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国革命精神教育资源、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教育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践。网络实践课程中可以结合相关的课外教育互动,例如:学术活动、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等,此外,可以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各种关键节点不断拓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达到一种“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完美效果。另一方面,以网络实践活动的灵活性来滋养大学生价值观认同的良性话语场。大学生可以更好地在网络空间中选择自己想要了解的课程、资讯和相关活动,减少了大学生对于面对面理论教育的排斥感和压迫感,可以让他们有个更加轻松的网络活动心情。因此,在良好的情绪状态和积极的心态中形成一种和谐良好的网络语境和社会心态,这是新媒体时代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保证和心理力量。

(三)以网络媒介为重要载体,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渠道

首先,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途径离不开媒介,特别是现在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更应该发挥网络媒介的载体作用。一方面,注重增强微信、微博等“圈子”的粘性,凭借微博、QQ群、微信群、微信朋友圈这些信任度较高的社交平台,搭建与青年大学生思想特征和心理状况相匹配的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新型网络阵地。在大学生刷微信、织微博的过程中受到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另一方面,发挥易班“不一般”作用,可以依托易班中易打印、易服务、慕课等特色平台,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其中,借助这些新媒介,通过制定具体的校园网络道德规范准则、网络技术开发运用准则等不断提升大学生网络主体的网络信息分析、辨别和判断力。让大学生认识到网络并非法外之地,使其内心深处对基本的网络道德规范和准则心存敬畏之心,从而循序渐进地推进大学生对于正确价值观的领悟,达到久久为功的效果。这样,既可以满足当代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要求,同时也更好地提升其道德情操。此外,利用新媒介拓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一是可以在新的网络平台中创建“网络议题墙”,搭建有趣的大学生价值分享、探讨和心理交流、传递平台,让主导价值观占领网络阵地的核心地位和引领主要方向;二是深入挖掘符合青年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价值取向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发挥其网络道德教育的涵育价值和滋养价值,依托新媒体和新技术更好地实现其向生活化转向和思维创新;三是动态跟踪和关注青年大学生发展愿景和价值追求。运用易班、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构建师生、生生的网络互动平台,及时收集、分析和关注青年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情绪波动、思想动态等,及时给予人文关怀和思想指导,让新媒体更好地发挥对大学生的凝聚作用,进而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观教育的实效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者:王秋艳 单位:福建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