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设计论文范例

程序设计论文

程序设计论文范文1

当前,通过计算机,我们可以完成大量复杂的计算工作,但是这对技术人员的要求较高,很多时候都会用到高级语言编写程序,一旦不能完全掌握,便不能很好地使用,同时,高级语言在编写过程中会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计算结果不能用中文输出。高级语言在编写程序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为代码或字母,很少涉及中文字,这也表明,通过高级语言所编写出来的程序所输出的结果为数字或字母值,不可能出现中文输出。

第二,不懂高级语言的人无法对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进行审查。前文已经陈述,高级语言编写程序要求技术人员具有一定的编写能力,普通技术人员在使用高级程序进行计算时,若计算结果出现误差或错误,则很难从中找到失误之处,更不用说检查整个计算流程以及程序运行本身了。

第三,不能把设计公式和设计计算说明书结合在一块打印输出。当需要时,还需要另外撰写。高级语言所编写出来的程序是独立存在的,技术人员不可能在程序的旁边附加程序计算说明,因为一旦出现其他与程序无关的字词或其他数字,会影响程序的运行。所以,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一般性机械设计人员不可能很好地利用计算机进行相关问题的计算。是否可以找到更加简便的方法,利用计算机完成设计计算问题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Excel程序的出现为人们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可能性。

2针对所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针对高级语言编写程序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人们通过积极探讨,当Excel程序出现以后,因其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为机械设计工作人员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当前,人们对Excel程序的研究也更加深入,不仅可以用来提高计算效率,同时还能够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具有很大的利用价值。Excel程序之所以得到广泛应用,得益于以下两个优势:

第一,Excel程序具有较强的计算功能,和高级语言编写程序不同的是,Excel程序可以直接应用到机械设计计算当中,并且可以完成和机械设计计算的相关任务,其计算能力不亚于高级语言所编写的程序,也就是说,不具备高级语言编写能力的相关技术人员同样可以运用Excel程序进行计算。

第二,Excel程序所使用的表格和其他应用软件所使用的表格有所不同,一般应用软件的表格仅仅能够存储文字、数字等,即便能够存放计算公式,也不可能直接计算结果,Excel程序有效地弥补了这些不足,表格中可以存放图片、计算工作等,其中所存放的计算公式能够对所包含的数据、函数、数值等运算对象进行准确计算。此外,一旦公式中的运算数值发生变化,Excel程序也能对此进行相应的修改,大大减少了技术人员的工作强度。

3Excel程序在机械系统设计计算中的应用

Excel程序是美国微软公司所推出的一种在Windows操作平台上运行的电子表格处理系统,可以通过对相关计算公式、数字等进行计算,为人们节省了大部分的时间。当前,随着互联网以及电脑的普及,Excel程序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财务、金融、经济、行政、统计、审计等许多领域。尽管Excel程序和高级语言所编写的程序相比具有很多的优势,但是由于Excel程序没有高级语言编译程序所具有的循环计算和控制转移功能,所以,我们在计算中,常常需要手动重新输入某些数据,为人们的计算工作带来一定的不便,这是Excel程序最大的缺点。那么,我们将Excel程序运用到机械系统设计计算当中,应该怎么运行,并快速得到准确的计算答案呢?下面将进行相关解答:我们需要安装一个Office应用程序,之所以安装这个应用程序的原因,是因为它包含了Excel程序,当前常用的Excel程序有2003版、2007版、2010版、2013版等不同版本。安装完毕后,再将Excel程序打开,便可以看到由一格一格所组成的工作薄,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可以对A、B、C等单元格进行相应的调整。如:在A列中输入解释性的语句和公式,在B列中输入供计算用的数据和计算公式,并得到计算结果。如需要对公式进行修改,可重新选择数据所在单元格,在Excel区的编辑栏中修改,并在C列中输入计量单位。同时,在公式的输入过程中,如果发现遗漏,只要在遗漏处再插入一行就可以了,对计算结果毫无影响;同样的,如果发现有错误,则可以将错误的一行删除,然后再插入空白行,进行补充便可以了。待所有需要输入的数值、公式、函数等录入完毕后,便可点击运行,计算结果。如果结果正确无误,说明公式的输入是正确的;相反,如果结果错误,则表示输入的公式或其中运算出现了错误,需要及时检查,重新录入。另外,在每一项计算结果的后面,可以利用条件函数进行判断,计算结果是否合格,如果不满足需要再修改数值重新计算。

4结语

程序设计论文范文2

从畜牧养殖业水污染的实际情况出发,收集准确的污染水质水量数据,进行严密的水质分析,制定合理的水污染治理计划。在采用设计方案处理后的污水的各项指标都应该符合《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l8596—2001)的处理标准。污水治理设备的占地面积不应超过总占地面积的1%,布局应该简单而不失美观,而在选购治理设备时应选用能源消耗量低、运行效率高、材料新颖、设备维护简单方便、性价比高、操作简便的设备。另外,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不能产生别的对环境有影响的气体和废物,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整个工程的劳动力使用强度也不能过大。

2、污水治理工程设计进水水质及排放标准

2.1设计进水水质。

在原有工程经验的基础上,将现行方案污水水质情况按畜牧养殖业平均污染物进水水质设计为:COD3000-5000mg/L,NH3-N200-800mg/L,BOD5200-500mg/L,SS1500-2500mg/L。

2.2排放标准。

严格控制排放标准在《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l8596—2001)的排放标准水平上。

3、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设计说明

先将畜牧养殖基地产生的污染类废水(未经处理)排入格栅池中进行固液分离,然后将处理过后的液体排入酸化池中进行水解和酸化,再将一部分酸化液排入沼气池中进行厌氧发酵处理。得到的沼液有两种主要用途:(1)用于种植黑麦草等盈利作物;(2)用于和上一步得到的酸化液混合,用来调节配水池中的水质和水量,得到的液体排放入SBR池除去未被完全沉淀和吸收的碳和氮。经过除碳脱氮处理的液体进入填料沟实行进一步脱氮和除磷操作。SBR产生的剩余污泥和沼气池的沼渣可以当做肥料用于土壤的改良。具体来说,以上整个畜牧养殖基地污水处理系统设计中涉及到沼气池、调节池、混凝沉淀池、一级接触氧化池、二级接触氧化池、二沉池、接触消毒池、污泥浓缩池和污泥干化池等,整个污水处理系统不仅能够使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处理废水,而且利用了生物化学反应来处理废水,经过这些处理池的相互协调配合使用,畜牧养殖基地排放的污水再进行深度消毒后即可到达国家规定的《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l8596—2001)。

4、污水处理构筑物设计参数

4.1沼气池。

沼气池又称厌氧池,通过将来自畜牧养殖基地的悬浮粪渣以及浓度高的有机废水进行厌氧处理达到初步降低水中COD浓度的目的。同时,沼气池的设置还可以降低后续好氧处理的冲击负荷。整个沼气池主体可以利用钢筋混凝土搭建为地下式结构,将配水管设置在沼气池的上方。除了粪渣及有机废水的处理外,也可将沉淀池中剩余的污泥倾倒在沼气池中消化处理。将水力在沼气池中的停留时间设计为100~120个小时。

4.2调节池。

调节池的主要作用是:(1)降低污水的水量波动。未经特殊处理的污水具有相当大的水量波动,不具备调节池的污水处理系统,往往会因为水量波动较大使整个处理环节不受控制。(2)水质均匀化处理。均匀的水质更易于生物化学反应的进行,所以,污水水质的均匀化处理也是必不可少的。将水力在调节池中的停留时间设计为20~24个小时。

4.3混凝沉淀池。

混凝沉淀池的主要作用是去除污染物和污水中的可沉淀杂质。首先,利用污水提升泵将调节过后的废水排入混凝沉淀系统中的混凝反应池中,然后将已经调配好的混凝专用药剂溶液加入混合池中,再进入反应池,使悬浮物聚合成大的、密集的、可沉淀的矾花,继而排入沉淀池中进行沉淀。沉淀池底部的沉泥可利用静压装置导入至污泥浓缩池中。混凝沉淀系统中的沉淀池可一致采用斜管沉淀池的形式。将水力在混凝沉淀池中的停留时间设计为4~5个小时。

4.4接触氧化池。

YDT立体弹性填料是该池中的核心氧化材料,YDT立体弹性填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不仅具有挂膜简便、脱膜快速的优势,而且由于其具有很好的柔韧性,很少会产生结团的现象。生化池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可容量大,采用了耐受冲击的材料具有很强的负荷承受能力,畜牧养殖基地的工作人员能在不需要接受专业训练的基础上,灵活的操作该系统。

4.5二沉池.

同混凝沉淀池相同,二沉池中也设置了斜管装置。不过,二沉池采用了穿孔墙整流布水的进水方式,装置的表面负荷为0.1m3/(m2•h)。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快,生长周期短,在此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生物膜,生物膜会与微生物一同进行新陈代谢,当生物膜生长一段时期后,会由于部分机体的老化从YDT立体弹性填料上掉落下来,被上层水流带入二沉池中,此时斜管装置的使用就可以让这些生物膜悬浮物在二沉池沉淀,使从此系统排放的水质达标。将水力在二沉池中的停留时间设计为3~4个小时。

4.6接触消毒池。

经过上述处理的污水中仍含有大量的有害的微生物或寄生虫卵,接触消毒池中的二氧化氯发生器可以根据水量或水的含氯量变化自动调节二氧化氯的发生量,该系统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还可以保证水中的二氧化氯浓度达到标准水平。在消毒过程中将工作温度设定在5~40℃。将水力在接触消毒池中的停留时间设计为3个小时。

4.7污泥处理。

污泥处理系统中包括两个主要污泥处理池:(1)污泥浓缩池。该池中的污泥主要来自沉淀池和接触氧化池,池中设有便于排出上层澄清液的排水管,池体的可用容积大约为20m3。(2)污泥脱水系统污泥干化池:该池主要是将沉淀池产生的污泥用泥泵打入池中然后自然风干。根据畜牧养殖基地的规模,可以建造两座以上的污泥脱水系统污泥干化池,采用普通的砖砌结构即可。

5、结语

程序设计论文范文3

高一虹等在Gardner和Lambert学习动机变量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将中国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分为三大类:工具型动机、文化型动机和情境型动机。进而又可细分为内在兴趣、学习成绩、学习情境、出国、社会责任、个人发展以及信息媒介等七个动机类型。在日益快节奏的校园生活中,新时代的大学生分分秒秒感受着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社会交往的日益密切。英语学习也呈现出快生活下的“快餐化”、“菜单化”、“即时化”和“数字化”等新的趋势。“快餐化”突出反应大学生群体迫切希望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英语综合技能的快速提升。随着手机、平板、网络在课堂的便捷运用,大学生越来越注重学习对象和学习方式的易得性,网络学习、自主学习对于大学生有较高的动机要求,因此学习的持久性和效度难以恒定。社交平台的引入、网络接入的实时性使得英语学习不再是传统的师生之际的“教与学”,越来越转变成信息的“输出输入”与“接触反馈”。与以往的学生相比较,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数字化”则是体现了数字技术日益成为社会主流的现实情况下,从教学、作业、交流、测试越来越倾向于数字化。学生主动或被动地在数字环境下接受知识,要求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加强学校的数字化改造,尤其是硬件设备和软件互动平台的建立与维护,由传统的面对面交流转向数字接触。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应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具体到大学英语教学,即主体教师对于客体学生之间的激励方式与手段。教学激励制度更多的是通过非物质的鼓励手段,促进英语学习的成长与进步。在新的教学改革中,如何提升学生对于教学的满意度、如何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如何密切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的互补,都需要改革者充分调查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现有的激励机制,促使学生开拓创新。

二、大学英语权重比例的变化

近些年,由于基础英语教育阶段水平的普遍提升,普通高中毕业生已具相当的英语能力。突出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词汇量的掌握较好,口语表达能力较以往大为改观。与此相对应,大学英语的基础课地位受到了极大的挑战。部分高校减少了大学英语的学时数,由小班教学趋向于大班授课,部分学分性质由必修改为选修课。这一轮的大学英语改革的主要方向一是消除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不均衡,实现无缝对接,二是解决学生的客观需求与实际教学之间的脱节,努力实现教学的个性化、多元化、因材施教。在英语的存废问题上,高考英语也经历了“主张取消”到“减少权重”到“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这样一个认知过程。高考英语改革对于基础教育的“反拨效应”日益明显。在这个过程中,基础英语的地位和比重实际上并未减轻,相反多次测试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机遇,对教师予以更大的挑战,其重要性和关注度更是超越以往。新的《课程要求》即将新鲜出炉,许多高校的先行探索表明,在新形势下,深入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大学英语的必然之路。面对参差不齐的教学对象,课程设计必须做到分层、分级、分步。不同的学校可以结合各自学校的办学特点、生源水平、教师队伍、教研力量,有的放矢地制定教学任务,明确教学方向,确保教育质量。多年来,大学英语四、六级一直是衡量学生英语水平、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近期四、六级的频繁革新举措也反应了社会对于其期望值的增大和权威性的认可。伴随着四、六级通过率、优秀率、平均分的不断提升,四、六级考试的“负面效应”也日益突出。一方面成绩总体提升,信度、效度有所折扣,纵向的评价尺度不再那么精确。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课程的要求会有所松懈,缺乏进一步提升的学习动力。这就要求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要淡化应试考试的权重,减少四、六级考试与学分、学位之间的关联度,引导学生从应试到素质提升的观念转变。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加大社会、经济、文化等人文知识,适度和专业方相结合,做到通识教育与技术工具的有机结合。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是沟通世界、了解新知的一座桥梁。在当前的条件下,基础英语应予以适当保留,一方面做到与基础阶段的衔接,另一方面为学术英语与拓展课程奠定基础。从全部学分配置的层面看,大学英语课程的地位应得到巩固和提升,这也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师的个人发展。

三、大学英语评价体系和定位的变化

长久以来,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学成果、教学效果往往是通过期中、期末表现以及四、六级成绩来衡定的。应试技巧并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英语状况。书面考试的客观题比例很大,题型千篇一律,会造成学生学习僵化,割裂语言实际运用的灵活性。教师在有限的课时里安排听说内容本就捉襟见肘,加之学员众多,往往口试分数只能靠教师的“一面之缘”,随意性较大,分数也较为主观武断。新的课程设计改革强调信息化的引入,计算机等多媒体不仅引入课堂,同时在课外也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已先期开展“天空教室”、“在线测试”等引导学生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与此同时,机器记录的分值更加具化,有效性得到极大提升。在新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可适当减少应试考试的比重,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体现学生能动性的课堂表现和课外学分奖励。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也要与时俱进。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语言技能的培养和语言工具的运用,新的课程体系赋予其更多的文化内涵,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树立国际化意识,培养双语人才。与此同时,鼓励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的引入,使得大学英语课的外延与内涵都有所拓展,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语言能力培养。

四、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设计改革的畅想

程序设计论文范文4

需求分析理论是ESP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设置及教学方法选择的基础。ESP的发展经历了语义分析、修辞或语篇分析、目标情景分析、语言技能与学习分析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五个阶段。其中第三阶段(目标情景分析)是对学习者未来使用英语场景以及在此背景下的交际内容、方式、途径及语言特点进行分析,即将学习者的需求分析与语言分析结合起来。目标情景分析即需求分析,是ESP产生并发展的动因,被称为ESP的源泉和精髓。目前在需求分析的大框架下,主要有现状分析法以及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分析法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分析法包括目标需求分析和学习需求分析两方面内容,其中前者是分析学习者学习的目的及未来工作环境中使用英语的状况;后者是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包括学习者欠缺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步骤及方法等。目标需求分析和学习需求分析构成了需求分析的主体内容,是ESP教学的核心。需求分析的关键是找出学习者现有的语言能力和知识水平较之于社会和自身期望值之间的距离,商务英语课程设计必须建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之上。教师应在需求分析环节把目标需求分析和学习需求情况分析两种模式紧密结合起来,对学生本人的外语水平、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需求及期望,本专业的教学培养目标以及语言应用环境等进行需求分析,设置合理的课程大纲,并根据反馈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改进,以确保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二、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在ESP需求分析的理论指导下,笔者对所教授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受试者为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2012级三年制经济管理班和市场营销班的大专学生,时间为2013年9月,共发放问卷58份,收回有效问卷55份。

1.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个人基本信息(年龄、性别、目前的英语水平);对商务英语课程的总体认知(学习目的、课程对实现目的的帮助程度、学习态度);对教学模式的意见(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对商务英语教材内容的意见(满意程度、学习中的突出问题)。

2.结果与分析。

1)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

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听、说、读、写、译能力)优良比例很少,只有6%;听、说方面最为薄弱,占学生总数的84%。因此,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较弱,尤其是听、说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多方面注重听、说环节的训练。

2)学生对课程的总体认知。

75%的学生认为商务英语课程有助于提高其就业竞争力,63%的学生想通过该课程提高英语应用水平,33%的学生对该门课程感兴趣。由此可知,学生大都认同课程开设目的,但是由于自身未将学习与将来工作需求相结合,导致学习兴趣不浓。因此授课教师应该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学生对教学模式的意见。

67%的学生认为需要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学习方法上,84%的学生喜欢观看视频资料,47%的学生喜欢小组学习,33%的学生喜欢个人学习。可见教师对基础知识的详细讲解是必要的,在教学中可采用以职业岗位为导向的任务教学法,另外应适当采取多媒体教学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

4)学生对商务英语教材内容的意见。

67%的学生认为现有的《经贸英语》教材与商务英语专业相关度超过70%,56%的学生认为教材难度适合现阶段自身英语水平,在回答商务英语学习中遇到的突出难题是什么时,有87%的学生选择了“商务术语词汇”,有76%的学生选择了“商务谈判突发情况处理及英文阐述”。这些反映了课程教师应当选择与专业及岗位密切相关的教材,并注重对词汇等教学重难点进行详细讲解、课堂情景模拟等方式。上述调查结果表明,本院经济管理班和市场营销班学生对商务专业英语教育的需求迫切,但大多数学生英语语言基础不扎实、英语听说能力较差。因此笔者建议在学生专业英语学习阶段采用既加固学生英语基础,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突出职业导向的ESP与EGP融合式教学方式。

三、高职商务英语的课程设计

商务英语ESP课程设计是建立在将学生实际水平、自身需求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基础之上。笔者以需求分析理论为指导,以2012级经济管理专业共29名学生为教学对象,在2012级的第三学期进行了商务英语课程实践教学。具体是将外经贸业务洽谈作为专业英语课程,选用《经贸英语》教材;在教学中采用基于需求分析的ESP与EGP融合式的教学方式,融合词汇讲解、文段阅读、翻译、情景模拟等环节。

1.注重专业词汇学习,打牢基础。

在专业词汇学习中,利用构词法知识引导学生学习EGP和ESP专业词汇中具有共核的多义聚合词;对于一词多义的词汇启导学生在专业英语语境下理解其含义。如promotion一词,在EGP中意思是职位的提升,但在外经贸ESP中却表示商品促销。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采用了对比教学法,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外经贸ESP中的词汇和术语进行语义比较,通过了解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释义来加深学生印象,从而熟练掌握。

2.加强应用文写作,提高读、写、译能力。

在商务应用文学习方面,组织学生阅读、翻译并撰写商务英语所涉及的产品简介、招投标书、商务信函、商务报告、合同协议、申请书、报关单、产品或服务说明书等材料,以上材料来源于专业书籍及网络资源,在选择上注重了真实性,满足简单实用原则。在教学方法上不以传统的讲授语法知识为主,而是尽量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使学生乐于接受。

3.利用情景教学法,锻炼综合素质。

在情景模拟方面,采用以行动导向的任务教学法: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通过具体职业情景及任务设定,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合作来共同完成一项任务,从而使学生增加经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针对商务谈判实例,笔者指定一组学生提前一周按照场景做好相关文件及口头表达准备。先给学生提供一些该场景的视音频资料,让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吸收、进而模仿,然后由学生自主在课后参阅专业书籍、网络资料,请教专业课教师,分组讨论等,最后组织课堂实践。在课堂实践中,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商务谈判场景再现。通过场景教学,学生在教师传授、自主准备及角色扮演中培养了资料筛选能力、模仿能力、沟通交际能力以及专业实际操作及临场应变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四、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客观地评价教学情况,并通过反馈合理建议来促进教学活动的良好发展。笔者以学生为主体,采取访谈、问卷调查和对比方式来分析ESP教学效果。

1.访谈及问卷调查。

访谈及问卷调查内容包括采用ESP与EGP融合式教学方式后的ESP课程满意程度,收获之处以及下步教学的意见建议。参加调查的教学实践班29名学生中有24名,即83%的学生满意这种教学方式,认为其紧密结合岗位实际,教材和案例资料针对性、实效性强,能够激发学习热情,提高主动学习意识。10%的学生认为收获一般,7%的学生认为没收获。学生提出的意见主要是英语听说训练中涉及到的商务术语难度较大,商务应用文种类繁多、行文要求不尽相同,不易接受,建议学习和训练材料应尽量简洁,难度适中。

2.教学对比。

程序设计论文范文5

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以小流域为单元统筹规划,以农田基本建设为支撑,以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为基础,沟道与坡面兼治的综合治理,通过实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如淤地坝建设、坡耕地整治、造林绿化、生态修复等措施,达到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在这一类型区,水力侵蚀导致沟壑发育,土地支离破碎,资源性缺水与工程性缺水常常为水土保持综合防治的实施带来困扰,治水保水就显得尤为重要,开发灌溉水源、发展小型蓄排引工程,积极加强雨洪集蓄利用成为首要选择。小型蓄排引工程主要有三类:

(1)坡面小型蓄排工程:含截水沟、排水沟、沉砂池和蓄水池等,适用于雨量较为充沛地区;

(2)路旁沟底小型蓄引工程:含水窖、涝池、滚水坝等,主要为解决人畜饮水和抗旱点水源;

(3)引洪漫地工程:以暴雨、山洪形成的坡面径流为水源引入农田漫灌。三类工程通常与坡耕地治理、造林种草、保土耕作等水土保持措施配套实施,其中蓄引工程是水土保持治水保水最为常用的治理措施。为使工程设计合理、达到因地制宜的效果,本文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几个小流域为例,对水窖、涝池、滚水坝三类小型蓄引工程进行设计研究及探讨。

2工程设计

2.1水窖设计

为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在有足够地表径流来源且清洁卫生的村旁、路旁、场院修建水窖。窖址选地质条件较好处布设,避开填方或滑坡地段,水窖外壁距根系较发达树木不小于5m。以宁夏盐池县新全井小流域为例设计,主要内容如下:(1)供水标准选取:盐池县属干旱地区,按雨水集蓄利用工程设计标准,取居民生活用水30L/(d•人),畜禽养殖用水5L/(d•只)计。(2)年供水量计算:通过用水量、用水人数及所在地区缺水天数计算需供水量。经调查流域内缺水天数按180d(半年)计,每户平均5人,畜禽养殖以养羊为主,平均数量为每户20只。计算后得年需补水量为45m3。

2.2涝池设计

为解决坡面梯田灌溉及苗木生产用水,在梯田建设集中分布区适当位置布设涝池,集蓄荒坡雨水资源,作为补充灌溉水源。以宁夏西吉县大沙河小流域为例设计,主要内容如下:

(1)年供水量计算:通过灌溉用水量确定年需供水量,用公式(5)计算:W=WSF(5)式中:W为年供水量,m3;M为灌水定额,m3/hm2;s为灌水次数;F为灌溉面积,hm2。按雨水集蓄利用工程设计要求及现场调查,所在流域苗木的生产灌水以点浇为主,主要种植果树,灌水定额取160m3/hm2,年补充灌水次数4次,单个涝池控制灌溉面积0.33hm2,计算得年需供水量为224m3。

(2)涝池容积:根据需供水量反推涝池容积,以公式②计算,其中蒸发、渗漏损失系数a取0.07,容积系数k按灌溉工程类取值0.8,计算得涝池容积为192.7m3,设计容积取200m3。

(3)涝池尺寸确定:根据大沙河周边流域施工经验,设计涝池采用混凝土衬砌圆形涝池,具体尺寸确定如下:涝池底面半径4.6m,设计水深2.0m,边坡比1∶1,设计容积200m3,取安全超高0.5m,池深总计2.5m,设计水深以上边坡比1∶2。施工时,池底挖土夯实后,铺土工布,土工布上现浇10cm厚混凝土板,池壁夯实后现浇7cm厚混凝土板,池壁沿池底每隔约3m设置1道伸缩缝,共设置9道伸缩缝。池体挖方产生的弃土,填筑在池体周边,作为涝池的安全超高。设计填方高为0.5m,顶宽2m,内外边坡比均为1∶2。另外,为了洪水过量时的排水,在池体下坡位设置防溢流管,通过2根3m长、内径为30cm的预制砼管,将设计蓄水位以上的水排到池体外侧低洼处。

(4)集流场设计:与水窖设计相同,可通过公式③、④计算。按雨水集蓄利用工程设计标准,灌溉用水保证率取75%,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水文手册》查工程所在地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10mm,查皮尔逊Ⅲ型曲线的模比系数Kp(p=75%,Cv=0.25,CS=2.0Cv)取0.82。因各类集雨面集流效率不同,当地以混凝土作集雨面时,K取0.8;以田间道路为集雨面时,K取0.25;以自然荒坡为集雨面时,K取0.08。经计算,100m3的集雨涝池,当以混凝土作为集雨面时,需集流面积S>375m2;当以田间道路作为集雨面时,需集流面积S>1200m2;当以自然荒坡作为集雨面时,需集流面积S>3750m2。布设时参考地形条件选择适宜集雨面。

2.3滚水坝设计

为充分利用沟道水资源灌溉川台地,改善沟道水生态,制止沟床下切、沟岸扩张,稳定沟坡,通常在有常流水的沟道内建设滚水坝。以宁夏泾源县柳梁小流域为例,拟布设滚水坝的沟道上游集水面积为2.17km2,沟道宽度13~15m,断面呈“U”型,左右岸发育基本对称,平均比降3%,沟道常水流量约为0.01~0.02m3/s;拟建沟道共布设3道滚水坝,其中以沟道上游第一道滚水坝为例进行设计,主要内容如下:

(1)工程布设及设防标准:工程由滚水坝坝体、消能设施、上下游护岸组成;设计标准参考当地经验,确定防洪标准为10a一遇,校核洪水为30a一遇,建筑物等级为五级。坝型选择浆砌石溢流坝。

(2)坝高与蓄水量计算:根据沟床砂砾层覆盖厚度,设计滚水坝坝高4m,其中挡水坝高1.5m,基础埋深2.5m。

(3)堰型及断面设计:堰型采用折线型宽顶堰。具体尺寸确定如下:顶宽0.7m,坝坡迎水面垂直,背水坡比1∶1,铺底宽3.2m(含趾墙0.5m×2)。坝体与土质岸坡采用齿墙连接,齿墙宽0.3m,深入岸坡1.0m。

(4)消能设施:根据来洪量分析,坝址处10a一遇洪量为4.6m3/s,通过计算共轭水深,确定消力池深0.3m,池长2.5m,与滚水坝等宽。施工时,开挖基础铺0.3m黏土夯实,砌筑0.3m浆砌石,再现浇0.2m混凝土。消力池坎为现浇混凝土梯形断面:高0.3m,顶宽0.2m,池内坡比1∶0.5,池外为铅直面。

(5)上、下游护岸:根据滚水坝蓄水高度、沟道比降,推算回水长度为37.5m,考虑蓄水后沟岸稳定,在上游回水20m范围修筑浆砌石护岸,下游护岸长度10m。护岸形式为浆砌石重力挡墙,顶宽0.5m,迎水面坡比1∶0.2,上游护岸墙高度根据溢流堰上水深、安全超高及基础埋深确定。

(6)坝体防渗与坝基处理:上游面板用钢筋混凝土板防渗,厚度0.2m,并设伸缩缝,用橡胶止水带,止水片埋入基岩0.3m;同时根据地质条件,确定坝3/4基处理方式:基础开挖至中等风化基岩,深度2.5m,铺设0.5m混凝土垫层后坝体用浆砌石砌筑。对于坝址区两岸坡度较陡处削坡,坡比选值范围为1∶0.5~1∶1。

3设计探讨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小型蓄引工程在各个地区的使用中也会不尽相同,还需要结合实践经验进一步探讨和优化。本文在前述工程设计的基础上,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设计过程进行补充完善:

(1)水窖与涝池设计本质相同,计算供水量时可根据用水形式灵活使用计算公式;

(2)涝池一般都是敞口设计,暂未考虑到蒸发影响,有待进一步优化设计;同时涝池集雨面采用自然坡面等集雨面,含沙量较大时可考虑增加沉砂池等配套工程;

程序设计论文范文6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问题探究

引言

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了尽快的进行工业的生产与发展,而忽略了环境问题,导致现阶段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最终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身体健康,为了使得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可以得到改善,相应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工作人员引入了园林景观规划理念,尝试让园林特有的生态平衡和回归自然的设计思想可以完好的融入到现代的城市建设当中。只要能够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进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那么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将会变得更为健康。

1可持续发展理念

想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进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进一步改进与完善,首先要对可持续发展理念本身进行一个全面的探讨与深入的挖掘。所谓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指的是在人类日常的发展过程中,按照科学合理的计划方式来进行自然资源的使用,使得相应的自然资源在满足现代人类发展的条件下得以长久持续的存在,使得人类后代也能够有充足的自然资源可以使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关键点在于发展与可持续,换句话说自然资源的使用是为了进行人类社会的发展,倘若不进行人类社会的发展,那么自然资源的使用也就会变得没有意义。但如果一味的追求发展而不为未来进行考虑,那么很可能自然资源会在短时间出现枯竭,使得后期的发展无以为继,因此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两个关键点,要在可持续的状态中进行发展,又要在发展中顾虑到可持续的状态,只有进行可持续发展才能使得人类日常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能够进行正常的生育繁衍,也只有如此,人类社会才能够与自然环境进行和解,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环境当中,进行日常的人类生活与工作。

2现阶段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问题分析

2.1过于注重景观设计的装饰作用

想要使得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就需要对现阶段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现阶段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譬如有,许多城市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理念的引入时,并没有深刻的认知到园林景观设计的深远意义。认为所谓的园林景观设计理念,仅仅是为了进行城市建设的装饰,让城市看起来更具有生命力和活性,但实际上,园林植物本身是具有改善环境,改善人类身体健康的重大作用的,如果仅仅是将园林植物当作城市的装饰品,来进行日常的园林景观设计,那么是无法使得园林景观设计在日常的城市建设中发挥其独到作用的。有些城市正是由于走入了园林景观设计的误区,将园林植物当作是城市介绍的装饰品,因此在园林植物种植完成后,并不会对园林植物的成长过程和状态进行仔细的了解与分析,而是希望能够顺应城市的规划与发展,进行合式园林植物的填充,因此一旦发现有关园林植物的使用和种植不符合现阶段城市建设的规划,那么就会进行相应园林植物的拔除,这样一来,原本城市建设中的自然生态环境,就会由于园林植物的频繁更替而受到负面影响,最终导致园林景观建设无法为城市发展带来正面效应,甚至导致原本的城市生态环境受到十分严重的破坏。

2.2园林景观设计趋同性严重

还有一些园林景观设计师在进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时,过于崇拜西方园林景观设计的思想,不顾现阶段目标城市建设的特征,照搬照抄外国典型的园林设计案例以及园林设计理念,这种园林设计方式不仅无法使得城市特色得到宣扬地域文化与民风民俗得到传承,很可能会使得整体的城市建设面貌产生一种怪异感,最终导致人民日常生活的舒适程度受到负面影响。实际上不同城市会有不同的民族特色以及文化历史,倘若以过于趋同的方式来进行不同城市的城市景观园林设计,最终可能无法呈现出较为良好的建设效果,还很可能会让人民群众对我国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理念产生误解,使得我国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审美无法得到传承和延续。

2.3没有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效果

还有一些园林设计者在进行城市园林设计时,虽然是按照目标城市本身的特征来进行园林设计规划的,但却没能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进行有关园林设计的完成。因此许多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装饰城市,进行文化传承的效果,却无法对城市原本存在的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进行必要的纠正与缓解。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状态并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身体健康也无法得到较为明显的保障,此时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并没有承担起进行城市环境改善与生态平衡维系的作用,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

3有关措施分析

为了让未来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变得更为科学合理,有关技术研究者应当尝试采取必要的手段与措施进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下文将对相应措施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3.1以整体协调性出发,进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务必要注重最终设计呈现的整体协调性,这里所谓的整体协调性指的是,园林景观设计方案制定的过程中需要对目标城市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目标城市的人文历史风俗民情和城市定位进行一个详细的了解。换句话说,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必须与城市发展中的这一系列因素相贴合。从多角度多方位出发,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方案的综合考量,正确使得人民群众在最终的园林景观设计呈现中能够获得较为良好的居住体验,并且,使得整体的园林景观设计与城市的发展完美契合,使得城市在园林景观设计完成之后,能够更具特色和记忆点。

3.2以尊重自然为前提,进行景观设计

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在可持续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提出之前,许多城市在进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都不会根据目标城市本身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来进行个性化设计方案的制定,为了达到最为理想的设计效果,有些城市甚至会通过改变本身的自然环境来进行相应的园林景观设计,这种设计理念是不正确的,园林景观设计的最重要目标是为了使得城市建设与大自然发展能够更为贴合,倘若已改。造自然为前提来进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那么其所设计出的内容就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最初理念相违背,因此想要进行更为优质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就必须要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进行设计方案的修整,只有尊重自然,才能够使得最终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更具生命力,使得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最终功能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例如有些城市其地理位置和环境价位特殊,周边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或是周边有连绵不绝的丘陵。这些城市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就应当充分利用城市先天存在的自然环境,来进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方案的拟定。只有如此,所设计出的城市园林景观才能够更为自然,更符合当地的气候发展条件以及自然生态环境。

3.3使用可持续发展技术,进行资源重复利用

虽然园林景观设计本身带有较为传统的园林审美理念,但这并不妨碍在现代城市中进行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进行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技术使用。譬如有关园林设计者在进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时,可以尝试使用新型的环保材料来进行相应景观的搭建,这类新型的环保材料不仅不会对周遭的环境产生十分严重的破坏,还能够有效的保障城市民众的身体健康。又譬如在进行某些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可以利用可持续发展技术来进行一些自然资源的反复使用。现阶段的园林景观设计研究过程中,有研究者研制出了雨水重复收集系统,在进行景观设计时,相应设计者可以尝试使用这类系统来进行城市降水的收集和反复使用,这样一来城市的水资源利用率就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提升,这也是一种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

3.4尊重地域文化,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传承

由于不同城市会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环境,因此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的文化特征,来尝试将园林设计理念与地域性文化相结合,只有如此才能够设计出较为贴合该地历史文物风俗的园林设计风格。实际上园林设计不仅仅是一种环境保护的措施,更是一种宣扬城市文化与地域文化的重要举措,通过园林景观设计,可以让各地域的城市特色获得更为明显的呈现,这不仅能够让当地的人民群众感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还能够使得各地区城市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城市旅游文化的宣传,这也是一种提升城市经济发展速率,打造城市品牌的重要举措。

3.5改善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陈旧观念

程序设计论文范文7

 

一、我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新旧课程结构的比较   旧课程结构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我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应的课程体系改革为:计算机基础分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其中:理工类建议选择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等,文科类选择VB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等;第四、五学期各专业可根据专业培养需要选择。同时为了使同学们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将《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动漫设计》课程分为两个学期完成,称为《C语言程序设计(1)》《C语言程序设计(2)》,其他课程以此类推。   二、教改具体措施以及效果   (一)全程机房教学,增强动手能力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措施。传统的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教学方法既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也不符合计算机教育的特色,必须改革。   我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由原来的课堂教学,改为全程机房教学,使同学们在边听教师讲解的同时,可以直接上机进行操作,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立刻得到对计算机操作的感性认识。通过三个学期的教改实践,完善了全程机房教学模式,对同学们使用计算机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二)配套教学软件,提高学习能力   本课程组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发了一个《大学计算机基础辅导练习系统》,该系统分为抽题模块、答题模块、判卷模块,本系统为C/S结构,当管理员在服务器端设置好本次模拟练习的题型比例后,系统自动生成一套模拟试卷;所有的同学们可以在客户端进行答题,当答卷完毕时,由服务器端自动进行判卷并将本次练习的结果反馈给同学们;该系统可以提供给学习本课程的同学们经过教师的指导后,在课堂内外自行进行练习。以便同学们完成练习后,自己可以评判自身的学习程度,并在下一阶段的课内外学习中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本系统已经提供给2005级大一学生进行了初步使用,体现了较好的作用。   (三)开发网络平台,整合教学资源   本课程组在调研了周边各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情况,开发了一个本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心教学平台》,在本教学平台上,提供了基础部课程的相关介绍,教学信息的,教学资料的下载等等功能,可以提供给任课教师所任课程重点难点详细介绍。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方便了同学们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本课题的后续时间里,拟设计开发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基于校园网教辅系统,使得同学们可以开展课余时间自由学习。   该平台具有以下优点:①发挥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多种媒体的作用,使教学信息组织超文本化。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②在培养高级认知能力的场合中,因特网和校园网是协作学习的主要形式,实现了协作式教学。③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是多媒体计算机的强大魅力之所在。在教学中可以同样重视教与学这两个部分。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教与学成为两个相辅相成的部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发现式”学习能力,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④在短时间里要获得大量的信息与知识,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是可望不可及的,而以多媒体网络作为传播信息的渠道,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同时传播大量的信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四)编制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吸引力   根据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重新编制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A》《计算机程序设计B》的电子课件,使之更符合我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更符合浙江省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其中《计算机程序设计A》课件获得中国计量学院首届多媒体课件竞赛二等奖。改编后的课件具有以下优点:界面清晰、美观,结构清晰,例题丰富、并附有书本外的课后习题。   (五)出版教辅材料,同步教学改革   根据高等教育中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和结合浙江省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本课题组编制了《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与习题指导》面向21世纪高等院校计算机系列规划教材,该教材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并于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开始投入我校、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使用;根据我校学生应考浙江省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需要,本课题组编制了《C语言辅导与讲义》、《VB程序设计辅导与讲义》,并与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开始投入使用,学生们反映良好。   (六)开发考试系统,改革测试手段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技术学科,主要凭试卷来检测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而且试题类型目前多是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了解,不是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挣脱应试教育的樊笼,严重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现在这种考试方法,使得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这种考试方法与素质教育大相径庭。   本课题组开发了《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考试系统》,本系统具有抽题功能、答题功能、判卷功能、存储功能、输出功能,对其中的实践部分从以前的“纸上谈兵”改为“上机实战”。其中的判卷功能、存储功能、输出功能也使得该课程实现无纸化考试,该考试系统于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开始投入使用。新的考核方法给了学生一个发挥才能的空间,变被动的死记硬背为灵活的实践操作,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人。   四、实际作用与效果   通过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对提高教学质量,效果明显。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学习C语言和准备迎接浙江省计算机二级考试中,选择了我校自行编制的《C语言程序设计辅导与讲义》《VB程序设计辅导与讲义》,取得了较好的成绩。#p#分页标题#e#    在该完成该课题的过程中,陆慧娟老师等于2005年11月在“首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发表了《多科性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教改论文,该文以本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为背景,探讨了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黄俊老师等于2005年11月在“首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发表了《配对编程教学模式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教改论文,配对编程方法是两学生并排在一台计算机上工作,协同完成一个设计、代码编写和调试的新的程序设计学习方法,该文对配对编程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应用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提出了配对编程在程序设计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五、展望   在我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基本确定的情况下,继续加强教材,教辅材料,网络教学等方面的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改项目的建设,争取早日在浙江省、全国获得教改的奖项。   1、针对新课程结构,加强教辅材料的建设;2、加强网络平台的建设,提高网络教学的覆盖面;3、积极开发新课程体系中的各科网络版教学课件;4、积极总结教改中的新成果,多出教改论文;5、积极参加学生学术竞赛,争取获得更好的成绩。

程序设计论文范文8

[关键词]计算思维;翻转课堂;课程改革;

1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改革方向

当前国内外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形成了其核心价值就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以及以计算思维为导向进行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共识。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不仅是计算机专业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核心专业课的前导必修课,更是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思维、编程素养、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专业研究和应用问题的关键环节,但在有限的课时和既定的课程结构内大学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究竟讲授什么内容才能培养计算思维?如何让“计算思维”为学生的能力锦上添花?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如何渗透不同专业的知识结构和应用需求?这些问题都对教学内容、方法、目标及评价体系提出了要求。

2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教”为主的单向模式、且计算机教育多年的“狭义工具论”出现了许多问题,不仅会使学生对计算思维相关学科的认识淡化、更会扼杀学生的探索欲和创新力,无助于计算技术中最重要的核心思想与方法的掌握。产生这种弊端的原因主要在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仅依靠课堂理论教学的信息不公平性,既没有考虑学生入学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对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影响攸关,也没有将计算思维真正融入教学。因此,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充分建设教学资源和丰富教学互动的多元化形式非常关键。

3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当前,作为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课程资源建设亟待以系统性思维全面综合地解决资源数量、资源类型、资源质量以及资源高效扩散与有效利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当下,国际知名的慕课运营平台、国内很多资源开发机构、区域性的校际联盟或校企联盟都已经搭建分布式数据库或是采用分布式资源服务器,这使得课程资源拥有更大的存储空间、更强的可扩展性和更高的并发访问量。能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预习及深入研究的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具备启发性、多元性,更有效地节约了课堂教学,为理论教学和实践实验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和保障。另外,数字化的教学环境方便采集和备份了海量的教学和互动信息。这些数据可以客观的反映出学生的信息技术认识水平和发展潜力。挖掘隐藏在这些数据中的教学规律、学生信息能力的差异性和相关性规律可有效地为教学评价提供数据基础。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数据挖掘、算法和分析软件等分析数据,以发现其中有意义的模式和规则的过程,将其应用于教学评价管理有着积极的作用。由此才能将强调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打破教师作为单一的评价主体地位的教学改革落实到位。借助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必将激发学生潜能、推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4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改革方案

鉴于上文,应改变死板按照教材的章节分布来教学的模式,变为以计算思维为导向,根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运用知识点的思维过程,结合任务型的实例来展开课堂教学。例如,以任务驱动进行教学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精选应用型贴近专业的案例来串联课程各章节内容,并配合深入浅出、形式多样的讲解和教学平台资源,改善教学效果。学生知识储备的不同,需要作为计算机通识基础课程的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深入结合专业需要和实际,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帮助学生掌握各个知识点,且提高在实际问题中解决分析的能力。以“知识点为导向,以教学任务为驱动”分解模块,利用分组讨论、分工实现等一系列方法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知识点的渗透更加充分,更让学生体验到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手段,真正掌握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脱离死记硬背的应试模式,变无目的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积极讨论、灵活实现、互为促进、相得益彰。只有跳出传统教学模式所遵循的按部就班,遵循学习的过程与能力培养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科学规律,才能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不会迷失方向。

5结语

本项目组成员在认真调研、反复探讨并深入推广实践的基础上,不仅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创新能力实现了提高,活跃了课堂,融洽了师生关系,紧密了组内合作,而且在总结和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的论文和教学资料,为相关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形成了卓有成效的新教学体系和模式。在此过程中改革,项目组成员深深意识到一定要摒弃传统教学中的知识驱动,改为思维驱动。通过一些典型案例引出问题,从思维入手,以问题为驱动,提升学生对计算思维的培养效果以及对课程的兴趣。将被动学习转化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按照分工的不同,利用丰富的教学平台资源和手段去探索、去思考、去讨论、去实践,最终转化成对学生终生受益的计算思维和相关课程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兴趣和任务的驱动下主动探索,用理论指导实践,再通过实践将理论融会贯通。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艰巨而复杂的课题,需要较长的过程。顺应技术和时展的教学改革和尝试,将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大数据时代学科前沿技术和方法,更好地完成大学计算机教育与时代接轨,实现高等教育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芬,黄晓涛,张晓芳.《大数据基础》课程设计与构建[J].软件导刊,2016,15(1):182-183.

[2]刘金金,徐天贺,贾美超.大数据助力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6(3):82-83.

[3]赵靖.基于大数据的课程资源建设:趋势、价值及路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4):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