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传播必须重视的四个向度

电视新闻传播必须重视的四个向度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关键之年。这一年,不仅多形式、多样态的优秀新闻作品不断涌现,新闻传播领域在顶层设计、融合实践、技术创新以及边界拓展等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和进展。日前,本刊专访了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丽。她就新闻传播领域中的新发展、新现象、新趋势、新要求等多方面问题,分享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一、新闻传播领域在多方面获得新突破

《中国广播影视》:您如何总结新闻传播领域在2021年的新变化、新特点?张丽: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对传媒业来说,更是媒体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关键之年。在传承历史与开拓未来之时,新闻传播领域在顶层设计、融合实践、技术创新以及边界拓展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和进展。一是规划先导,立体布局。2021年,国家广电总局出台《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十四五”发展规划》,从各方面对主流视听媒体的发展作了顶层设计;与此同时,各级媒体逐渐发展出有层次、差异化的媒体融合策略,推进媒体融合实践走向深入。二是紧扣主线,内容为本。2021年正值重大历史性时间节点,如建党百年、“九一八事变”90周年、辛亥革命爆发110周年、冬奥会倒计时一周年等,各级各类媒体开展了广泛而大量的主题宣传活动,打造了一大批“爆款”和精品内容。三是技术优先,平台助力。2021年,主流媒体逐渐在摆脱外部技术依赖,实现技术创新和技术自主,特别是在全国两会、国庆等重大报道中表现亮眼。主流媒体平台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尝试打造自主可控的平台。四是形式创新,体验升级。主流媒体纷纷布局短视频内容,组建MCN机构,内容视频化、直播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在中长视频方面也始终保持原创和专业的活力。在体验方面,主流媒体利用算法和用户管理手段实现精准和个性化服务,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五是功能拓展,协同发展。2021年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媒体也应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比如县级融媒体充分发挥社会治理和政务服务功能,快速实现融合转型,连接地方和用户。传媒业也积极尝试更多的赢利模式,实现跨界、跨地域、跨行业的产业模式。比如央视频2021年凭借东京奥运会的热度和独家直播资源,成功试水会员付费模式,其原创的《央young之夏》等系列节目成功实现了商业品牌、主持人IP与综艺内容的成功结合。《中国广播影视》:2021年让您印象深刻的新闻节目或新闻产品有哪些?张丽:内容方面,央视新闻新媒体中心9月25日在孟晚舟女士抵达深圳前4小时开启直播特别节目《总台独家直播|晚舟,欢迎回家!》,整场直播持续5小时,仅总台下属的央视频、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网等新媒体平台上点赞总人次就达4亿。在阿富汗塔利班掌权报道中,总台驻当地记者第一时间发回的现场报道相关视频播放量超过百万;总台CGTN主播田薇直播对话塔利班政府新闻发言人,其专业表现得到海外网友的认同与点赞。总台CGTN在YouTube平台推出《深度调查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新冠病毒实验室》,推出系列视频《事实真相》(Factstell),引发用户深入思考和讨论,让事实真相不言自明。上海广电“ShanghaiEye魔都眼”YouTube账号新闻《新疆哈密极地产业蓬勃发展》,展现美国制裁之下依旧正常运转的新疆产业经济。技术创新方面,2021年主流媒体不断创新新闻形式和技术,比如实景虚拟场景重现、实时动作采集捕捉系统形成记者与文物互动等,满足用户的信息和审美需求。比如总台《三星堆新发现》直播特别节目,前方公共信号转播团队历时数月设计搭建直播系统,运用多个“利器”让观众如同身临其境。在去年的国庆、东京奥运会以及北京冬奥会的重要报道中,技术创新也为新闻传播增添了新的活力。

二、媒体融合影响新闻传播

《中国广播影视》:据您观察,国内各级广电媒体的融合转型实践对新闻传播、舆论引导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张丽:《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以及《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发展规划》等相关政策文件出台以来,各级广电媒体融合实践继续深入,形成了较为立体的传播格局,逐渐形成以中央级广电、省市级广电、市县级广电为代表的多层次、全方位的舆论引导格局,完成了广电媒体融合转型从零散到有序、从粗放到高效的转变。具体而言,中央级广电继续发挥权威性和专业性优势,一边继续完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自有平台,如央视新闻、央视频和云听等,一边继续做好主流价值引领和舆论引导;省市级广电发挥地域性和差异化特色,建设音频、电商平台,创建MCN机构,发力短视频赛道,打造“网红”主持人,发挥人才优势;县级广电深入基层治理,打造“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县级融媒体平台,重新连接了地方和用户。根据目前的观察,2021年国内各级广电媒体融合转型实践对新闻传播、舆论格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中央级广电媒体来看,主题主线报道掷地有声,多样化报道引发共鸣;入局智能技术赛道,积极拥抱元宇宙前沿技术;发力海外传播,全球报道中主流媒体价值凸显。就区域性地方广电来看,差异化打造平台,音频、电商阵地崛起;持续发力短视频赛道,发挥内容优势;主持人记者“网红”传递正能量。就基层的县级广电来看,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广电媒体是重要力量。实际上,在目前已经建成的县级融媒体中心中,以广电媒体为主导者更多。“新闻+政务服务商务”运营模式是目前县级融媒体中心深度发展的前沿方向,这一模式创新性地将媒体的组织与资源优势转换为服务功能,实现了资源重组基础上的本地用户再连接。

三、做电视新闻节目要重视“四个向度”

《中国广播影视》:您是如何思考电视新闻节目的生存和发展方向的?其中有哪些比较好的案例?张丽:在当前的深度融合背景下,要想做好电视新闻节目,必须重视四个向度的问题。一是内容向度,让节目内容入脑入心。对于电视新闻节目来说,专业且深度的内容永远是赢得观众青睐的关键,并且主流媒体还可以发挥权威性的优势,进一步进行品牌和IP传播。比如总台《新闻1+1》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以其专业的表现快速回应了观众关心的问题,再一次体现了主流媒体的权威性。白岩松连线钟南山和武汉市主要领导人的对话不仅彰显了专业记者抓住关键问题的媒体素养,也彰显了总台的社会责任感,相关新闻作品也成为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二是技术向度,让传播既美观又炫酷。技术为传播赋能,每逢重大主题专题报道,电视新闻节目总能从新技术中找到新的突破口,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和审美感受。《中国舆论场》作为总台推出的首个融媒体节目,运用大数据分析全媒体平台的舆论热点,并通过融媒体模式带动全民参与话题讨论。节目还将电视、互联网、移动新媒体深度结合,引入“在线观众席”,全球网友可以通过手机实时抢票,成为当期节目现场参与者,全程互动。这种即时传播与互动方式,让一向“高冷”的新闻评论类节目更加亲民、更接地气。三是世界向度,用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讲故事。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深入人心,如何向世界友人讲好中国故事已经成为题中应有之义,那种国内、国际传播泾渭分明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近年来,电视新闻节目在国家传播方面的进步有目共睹,可谓立场坚定、有理有据、方式灵活。2019年12月5日和7日,CGTN先后播出了两部以新疆反恐为主题的纪录片——《中国新疆,反恐前沿》《幕后黑手——“东伊运”与新疆反恐》,以罕见的“大尺度”披露了新疆反恐30年中的严峻形势与深层原因,引发国内外观众极大关注。时隔半年,CGTN再次重磅推出第三部反恐纪录片《巍巍天山——中国新疆反恐记忆》。此外,我们的大象迁徙不仅引发中国人“全民观象”,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世人为这群大象所表现出的憨态可掬、团结互助倾倒,也由此感知到一个可爱可信、生动立体的中国。四是大众向度,让节目有意思、有意义。电视新闻节目始终是要抓住观众的,再丰富的内涵和意义,没有观众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而如何转变语态,让节目既有意义也有意思变得尤为重要。电视新闻节目必须坚持内容为王、创意为要,加强节目内容、形式、语态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运用个性化制作、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等方式活化节目外壳,在融合嵌入中提升传播热度,让有意义的内容变得更有意思。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可以充分发挥新媒体或者是短视频的优势,以小见大,让新闻有生气、接地气。比如作为总台“冬奥来了”特别节目之一,《冬奥食堂》从美食这个全新视角报道北京冬奥会,还在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频及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同步进行了直播。

四、短视频是新闻传播中的“轻骑兵”

《中国广播影视》:您如何看待短视频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张丽: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新闻传播形态和载体工具,伴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和内容生产的规范化、专业化,开始呈现出灵活多样的形态面貌。其一是图文播报式/现场直击式新闻。它注重对新闻视听语言的调整和创新,也善于发挥原媒体各自的新闻生产优势,从而呈现出不同的视听结构和语言组合。其中,报纸媒体重视文字在短视频中的应用,以新京报《我们视频》、新华社《15秒》为代表;电视媒体更重视现场画面,突发事件和时事热点中去除主持人和解说的现场直击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以央视网《前线》和看看新闻Knews《看现场》为代表。其二是动画短视频,它也被称作“动态图形”,摆脱了僵化的形式而更为活泼有趣,且能加入音频进行解读。国内最早开始布局动画短视频新闻的当属新京报以及它的代表栏目《动新闻》。目前动画短视频已经广泛应用于健康、科普、法治以及政务等多个新闻报道领域,成为知识分享和新闻解读的重要窗口。其三是数据新闻。数据由单调转向丰富,数据与图像紧密结合并互为补充,不仅有助于提升信息传达的精准度,更消弭了数字在视觉上的单调乏味。其四是微纪录片。微纪录片用微电影的语言,记录现实社会生活片段或再现真实历史,追求短视频内容的艺术化、专业化、精品化,画面精致和高清,有影视化的纪实风格和强烈的人文色彩。在我看来,短视频是新闻传播中的“轻骑兵”,可以发挥时效性强、传播范围广、内容短小精悍的优势,但短视频传播同样要注重专业性和深度性。长短视频实质上只是表达方式和风格上的不同,就好比过去的“绝句”和“文赋”。“轻骑兵”一般都有打头阵或者是深入受众的独特作用,因此只要是用得好、用得巧,不仅可以和长视频相互成就,而且可以发挥独特的功能。

五、元宇宙与新闻传播有密切关联

《中国广播影视》:“元宇宙”是2021年的热词,您认为它与新闻传播是否有关联?张丽:有关联。首先从理论上来说,“元宇宙”作为一种概念,其本身的传播就值得研究——从福柯的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观察“元宇宙”这一概念从产生到传播,再到引起大众的关注的全过程。其次,从应用上来看,元宇宙提及的一些关键性技术或者场景已经在新闻传播领域初见端倪,比如虚拟现实技术、区块链等。另外,元宇宙作为一种技术雏形和世界观也被广泛地应用于科幻类影视作品当中,成为人们想象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新方式。从目前国内关于元宇宙的研究来看,新闻传播领域从最开始的概念辨析已经逐渐上升到了话语的分析。目前主要是两种路径:一方面是把元宇宙当作一种特定社会环境和时空背景下的话语,探究其形成和发展的观念史、知识史,并进一步剖析背后可能隐藏的意识形态问题;另一方面是把元宇宙看成一种集体的技术想象,从而与过往的技术想象产生对话,思考“观念是如何作为一种物质力量”影响并作用于当下甚至是未来的技术发展的。元宇宙有着非常强烈的技术指向和实践导向。传媒行业下一发展阶段将向数字化的全媒体内容迈进,并实现虚拟现实一体化。但与此同时,元宇宙技术在未来传媒行业中应用落地安全面临着巨大挑战,其中既包含飞速发展的技术所蕴含的安全风险,也包含意识形态舆论导向安全风险,以及管理制度、技术人员等方面的不足。因此,提前预测元宇宙在传媒行业的应用场景与发展方向,预判其支撑技术及演进路线,不仅能够辅助以体系化建设为导向的技术创新实施与管理,还能够帮助政府及有关部门实现可信可控的研判、决策指引与监督监管,助力媒体技术弯道超车,助力媒体服务转型升级。

六、新闻传播要兼顾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

《中国广播影视》:在新闻传播方面,您还有哪些观察和思考?张丽:无论新闻传播学界还是业界,都不应忽视在一些重要领域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有这样四个方面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其一,重大理论传播与历史经验的总结。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以及党的历史经验需要得到深入的研究和传播,如何创新理论传播方式以及更好地完成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未来新闻传播的重要课题。其二,进一步提升新时代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2021年5月31日,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举办依然是对新闻媒体国际传播能力的考验,如何打造更好地传播奥林匹克精神、打造可亲可爱的中国形象依然是关键。其三,媒介变革重塑新闻、记者、新闻业边界。随着新闻业的边界逐渐模糊,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一些关于新闻的元问题,诸如新闻的专业性、客观性以及“什么是新闻”需要重新得到界定和阐释。另外,新闻记者的专业精神和职业认同问题也十分重要,新闻从业者必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其四是算法、伦理和平台规制。算法、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兴起,对网络舆论生态、传播伦理及互联网平台治理带来了挑战和冲击,重新思考技术与社会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解决好了认识论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引导科技向善、技术向善。因此,对于不断出现的技术伦理问题以及新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始终应该保持清醒且警惕的姿态。

作者:张丽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