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理论论文范例

体育理论论文

体育理论论文范文1

(一)我国体育馆的优势

从整体形势来看,我国体育场馆的发展是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相一致的,其对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次,从分布角度来说,无论是我国的标准体育场分布,还是一些非标准的体育场分布,都极大的带动了我国体育工作的发展,满足了人们接触体育的需求。在我国,标准的体育场馆的战地面的已经突破了十五亿平方米,这个数字是我国体育场馆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而非标准体育场馆也达到了七亿多平方米,从分布角度来说,我国的体育场馆分布相对分散,其与当地的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没有发生太大的冲突,其分布在我国的各个角落。

(二)我国体育馆存在的问题分析

北京奥运会对于我国的体育场馆发展是一个积极的动力,在奥运会的筹办期间修建了诸多的体育场馆,也将一些现有的体育场馆进行了完善,带动了我国体育场馆的发展,从目前来看,我国的体育场馆发展情况还是十分乐观的,其积极的带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为强化国民素质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体育场馆在运营的过程中还不是十分完善的,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我国体育场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馆设施不健全

无论是从我国体育场的分布情况来说,还是从我国体育场馆的整体数量来说,都能直观的展现出我国对于体育事业的重视,但是,随着人们对于体育需求的日益提升,许多体育场馆内的设施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尤其是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由于其经济相对较为落后,经济形式不是十分的乐观,在体育场馆的设施更新上相对落后。体育场馆设施更新速度慢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体育的发展,不利于全面强身健体的整体目标实现。

(2)地区分布不平衡

从我国体育场馆的整体情况来看,其在我国的各个地区都有分布,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运动需求,也极大的促进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诸多原因的限制,我国的体育场馆在地区分布上还是呈现出不平衡的现状。首先,由于经济原因,我国的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较为落后,体育场馆的建设力度不够,体育场馆的维护工作也没有做到位,导致了体育场馆的效用无法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发挥。经济原因是导致我国体育场馆分布不均匀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受地区气候和其人们生活习惯的限制,不同地区的室内外体育场馆的建设有所不同,我国的一些南方地区由于天气热,人们不乐于参与室外活动,导致了这些地区室外体育场馆建设力度不够。

(3)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我国体育馆的不断发展,其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其几乎成为了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目前来看,我国体育场馆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和重视,但还存在着一些人们对体育场馆的重视力度不够,其没有深刻的认知到体育馆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忽视了体育产场馆存在的方式,使得许多体育场馆的日常维护工作没有得到人们的支持和帮助,不利于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具体措施

随着我国体育馆的不断发展,与之相对应的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也需要得到不断的提升和优化,以此推动我国体育场馆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在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优化的过程中,要进行全面的优化,无论是从管理理念还是到具体的管理方法,都需要体现出现代化社会的特点,将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于国际化接轨,不断的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促进我国的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带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同时积极与世界接轨,进而推动我国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强化人才管理

在我国体育馆运营管理的过程中人才的支持是一股重要的力量,没有人才的支持就无从谈及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优化和改革,因此,在优化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人才的管理,使得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优化与人才的优化结合起来。首先,强化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工作。一直以来,我国在招聘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才的过程中,都是采用单一式的引进模式,针对这样一个问题,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工作要体现出多元化,即集合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人才实际情况为切入点,引进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全面化的提升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才的素质。同时,在对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体现出实际操作性,即根据不同地区体育场馆管理的需要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使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才能够真正的掌握管理的技能,并适当的引进岗位的培训,将岗位实际需要与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结合起来,全面的带动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工作。可见,在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工作优化的过程中,以强化人才管理为基础,推动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的整体发展无疑是一种绝佳的选择。

(二)强化政策支持

对于我国的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来说,其需要一定的政策支持,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经济为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管理环境,并提供了多元化的管理手段,这使得我国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如果仅仅依靠市场经济来进行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则无法取得长足的效果,要将市场经济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在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中融合一定的政策支持,并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支持政策和辅助政策,这不仅仅能够有效的保证我国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转,使得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得到良性的发展,同时,一定的政策制定和政策的执行,对于我国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来说也将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使得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中的不良行为得到有效的改善,使得我国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和谐、有序的得到发展。

(三)建立多元化的运营管理方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大多数企事业的运营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其大多朝着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借助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不断的进行自身的优化和强化。那么,对于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来说,其需要借助市场经济的力量,转变体育馆运营管理理念,建立多元化的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方式,如在进行运营管理的过程中要明确运营管理目的,将服务理念融入到运营管理模式中来,使得运营管理工作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加之,随着人们需求的不同,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方式也需要在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深化,深层次的进行改革,带动我国体育馆运营管理方式体现出多元化发展方向。运营管理方式的多元化是在传统的运营管理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极大的借助了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工作的发展目标以及市场经济环境的动力,使得我国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能够从根本上得到转变。

(四)强化自律管理机制

对于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来说,借助政府的规章制度来进行自身的约束和规范是正确的,也是能带动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得到全面发展的关键,但这并不意味着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需要完全依赖于政策和制度,其还需要充分的发挥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的自律管理模式,形成有效的自律管理机制。比如说,体育馆运营管理可以结合自身的竞争环境不同进行不同的战略性的规划,使得战略性的规划工作得到发展,将体育场馆所处的市场环境与当地的政策结合起来,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得体育馆运营管理能够真正的成为满足人们需求的一种管理模式。如果说强化制度管理是对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的一种规范,那么,强化自律管理则是对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的一种二度提升。

三、总结

体育理论论文范文2

1.1研究目的和对象

为掌握体育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理论与实践应用情况,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工程学院、闽江学院、厦门理工学院等10所高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旨在分析影响体育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因素,并提出应对措施。共发放问卷21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95.2%。

1.2调查内容设计

问卷调查量表共28小题目,分为讲解示范、组织指导、课堂纪律、空间利用等4个方面。为便于使用描述性统计及定性统计分析,采用统一正向量化的形式。问卷的测试等级设置为:“A、非常赞同B、比较赞同C、赞同E、有一些赞同D、根本无法赞同”。在“讲解示范”类别中的设置问题:①教学内容讲解精炼,突出重点;②讲解的目标明确、层次清晰;③讲解语言清晰、声音洪亮;④讲解术语正确、语言标准、并具有启发性;⑤教师的示范动作正确规范;⑥教师的示范灵活性较强、重点突出;⑦教师示范的时机合适、示范的位置和方向利于学生学习;⑧合理选择示范方法;⑨示范与讲解有机的结合。在“组织指导”类别中设置问题:①课堂组织积极较高,组织能力较强;②教师的口令准确,队列队形能够灵活变幻;③课堂教学形式多样;④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较强,能够因材施教;⑤能够找出自己课堂存在的问题、组织目标明确;⑥组织具体,指导的时机较为恰当;⑦组织与指导的方法新颖,效果较好;⑧组织指导具有启发性,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⑨教学指导紧密结合反馈信息。在“课堂纪律”类别中设置问题:①课堂规则能够及时的制订和适时调整;②课堂规则能够引导教师与学生的充分讨论;③课堂教学结构合理;④教学环境氛围浓厚,引导学生的课堂行为;⑤能够正确有效地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在“空间利用”类别中设置问题:①操场或教室的教学空间能够得到充分利用;②教学场地器材布置合理,措施得当;③能够留给学生充足的体验空间;④培养学生的课堂空间主人翁意识;⑤给予学生参与课堂空间组织设计与管理的机会。

2结果

学生对高校体育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认可度参差不齐。在讲解示范方面,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师的讲解启发性不强,缺少灵活性,不能够使示范与讲解有机的结合;在组织指导方面,问题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不强;组织与指导的方法陈旧;教学组织指导不能够紧密结合反馈信息;在课堂纪律方面,问题主要集中在:课堂规则陈旧;不能引导教师与学生的充分讨论;学生的学习环境不浓厚;在空间利用方面,问题主要集中在:操场或教室的教学空间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对于学生成功体验的空间营造不足;学生的课堂空间主人翁意识不强;学生没有参与课堂空间组织设计与管理的机会。

3体育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

高校体育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体系与现实工作的联系非常密切,体育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是否过关,直接影响着教学工作的开展,而教师课堂管理能力是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高校的体育教师在课堂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的不足,终其原因,这方面的不足之处与教师的教育能力、调研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因素密切相关。

3.1教育能力

体育教师的教育能力即为知识、技能、学习态度的引导能力和说服能力,新时期的高校体育工作者要求拥有较强的教育能力。

3.2调研能力

调研能力是指教师针对某一问题调查研究的能力,在新一轮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要求每个教师都是一名“调查者”。通过调查研究,才能够使教师能够对自己课堂管理进行“俯视”,使教师的思路更加开阔。

3.3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指体育教师要拥有完善的组织与管理能力,能够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类活动。组织管理能力是体育教师课堂管理的核心能力,在创设教学氛围、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指导时机的选择等方面都需要教师拥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3.4沟通能力

体育教师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思想、行动的交流与沟通。高校体育课程标准要求师生实现有效的互动与对话,要求教师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

3.5创新能力

新时期的高校体育教师不能够“循规蹈矩”,必须对学生工作有所创新,拥有较强的对传统的课堂管理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能力。

4提高体育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措施

4.1学习最新的教育学前沿理论,提高体育教师的基本教育能力

体育教师还要不断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和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积极学习最新的教育学前沿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基本教育能力水平。长期以来,受传统的“三基”教学理论影响,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实行的是“讲解-动作示范-学生模仿-教师反馈”的教学流程,体育教师认为“学生的动作到位、成绩达标”即算完成教学目标。这种作法已不适应新时期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要求。作为体育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知识体系,积极学习“多元认知、多元智能、建构主义”等相关基本教育学理论,并与实践相结合,不但使学生能够在体育技能上有所锻炼,更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情感、态度上得到发展。

4.2积极承接各类课题项目,提高体育教师的调研能力

体育教师要拥有较强的调查研究能力,在工作中要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细致入微的调查研究,找到改善课堂管理的方法。要通过接触、了解学生,找到每个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善于攻克体育课堂管理的重点与难点。通过组织、引导,构建“学习型、研究型”体育课堂。而要实现“学习型、研究型”体育课堂的构建,就必须培养出学习型和研究型的体育教师。体育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练角色”,而要通过积极承接各类体育课题项目,使自己成为学者型的体育教师,不断探析新的教育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得到有效的拓展,更好的对学习空间进行摆布。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积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归纳、总结,找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改进。

4.3探索使用新型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师组织管理能力

高校体育教师要拥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在体育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使学生树立起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摈弃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教学方法,大力探索任务驱支式、游戏式、角色式、启发式教学方法,在体育课堂活动的组织过程中,要提高活动的覆盖面,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加体育活动,使学生“多元智能”得到发展,增强体育教师对课堂活动的选择、方案的制定、活动开展的能力,保障课堂教学活动能够有序的开展。

4.4加强口才锻炼,提高体育教师的沟通能力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向的活动,我国著名体育教育专家、博士生导师毛振明教授指出“要像培养语文教师那样培养体育教师”。在现代体育课堂管理中,要求体育教师能够与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对话”,构建“互动”的平台,这些都与学生的口才训练分不开。要求体育教师不但是一名“体育技能专家”,更是一名“沟通高手”。高校体育教师要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问题,具备与学生“面对面”沟通的能力,能够“俯下身来”和学生进行交流,做学生的伙伴与朋友。及时掌握课堂中学生的心理变化,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进行引导,要与学生“打成一片”,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够听从体育教师的引导与组织。在教学中,能够广泛听取广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与学生们进行有效的沟通,以进一步提高课堂管理能力。

4.5改革传统的评价考核方式,提高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

体育理论论文范文3

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是指对体育场(馆)运营企业服务创造和服务提供的系统进行设计、运作以及改进。而体育场(馆)行为运营管理概念的引入是因为:体育场(馆)运营企业在设计或运作其服务创造和服务提供的系统时,其核心的构成要素“系统中有限理性的行为主体”,以及行为主体的有限理性行为决策被忽略了。事实上,这些有限理性行为主体的决策行为,以及主体决策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才是体育场(馆)运营企业应该考虑的关键因素。因此,本研究的体育场(馆)行为运营管理是指体育场(馆)运营企业为了完成其服务创造和为客户提供满意、优质、高效的体育场(馆)服务(包括公益服务和和市场服务,以下都简称“服务”),而充分利用其所拥有的体育场(馆)及相关的各种资源,所进行的规划、整合、组织、控制等行为决策活动。

2、体育场(馆)行为运营管理系统的构成

从行为科学的视角来看:体育场(馆)行为运营管理系统是由许多体育场(馆)服务行为决策的相互作用构成的。这些决策行为主要指对体育场(馆)服务的各类资源进行规划、整合、组织、控制等。具体可分为服务资源的采购决策、服务资源的集成决策、服务资源的销售决策、服务过程的保障决策这4步相互关联的链式决策行为。

服务资源的销售决策是指对体育场(馆)建筑资源及各种服务资源进行市场开发和销售的策略集合,具体包括:体育场(馆)无形资产的开发与销售策略、体育场(馆)各种服务资源的开发与销售策略如体育场(馆)是否需要冠名,与冠名赞助商如何合作?在体育场(馆)举办的某项大型娱乐或文体活动是否需要赞助?赞助合作协议规则如何设定?是运营团队自身实施场(馆)服务资源的销售?还是通过市场机制引入专业的营销公司实施场(馆)服务资源的销售等等。

服务资源的集成决策是指为体育场(馆)各项服务的整合及价值增值而进行规划、整合、组织、控制等的策略集合。例如,体育场场(馆)运营团队针对体育场(馆)的资源进行招商引资后,需要决定与这些招商的合作单位的合作规则如何,以及可以给予的优惠政策有哪些?都属于服务资源的集成决策。

3、总结

体育理论论文范文4

1.1体育文化

对于体育文化的概念,理论界既有共识,也有分歧。马岳良(2004年)认为体育文化是以身体为媒介,把满足人类需求的身体活动进行加工、组织和秩序化,形成获得社会承认且具有独立意义和价值的文化,是渗透到人所创造出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中的一种特殊的人体活动文化,具体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思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体育市场开发、体育运行规律、体育物质条件等。王振涛、单清华、周毅(2007年)结合物质层、意识形态层和哲学思想层的三层次文化构成理论,认为完整的体育文化也应包含这三个层面内容,具体为:第一层(物质层),为各种体育活动场地等硬件设施;第二层是体育的科学原理、锻炼知识、组织形式、制度等;第三层次则是哲学思想层次,诸如生命观、健康观、寿命观、健美观、伦理观等。孙娟、付常兵(2009年)认为体育文化是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切体育实践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人们为谋求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等手段,以身体形态变化和动作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包括体育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等。结合相关学者对体育文化的定义,不难发现理论界对体育文化虽然在内涵表述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基本上存在一个共识,即认为体育文化是体育物质文化、体育精神文化和体育制度文化的综合体,这三者均是体育文化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笔者对此表示认同,因为文化不是孤立的要素组成,需要物质基础支撑、精神内核彰显以及来自制度的规范约束,体育文化同样也不例外。

1.2体育文化的功能

笔者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归纳,认为体育文化的功能主要聚焦于两个方面:一是体育文化有助于提升国民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而且参与体育文化逐渐成为国民提高个人生活质量的一种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娱乐享受功能,这一点几乎是目前理论界的共识,可以说是体育文化的基本功能;二是体育文化具有感召功能,有助于凝聚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人心,能够推动形成共识从而提升国家和民族的团结力。有学者认为,体育文化还具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塑造公众形象、推动社会进步等功能,其实,笔者认为这些功能依旧是体育文化基本功能和感召功能的延伸。事实上,体育文化还具有强大的社会管理功能,即政府及社会可以借助体育文化来协调社会人际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引导健康、友爱、积极向上的社会道德风尚,从而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而体育文化的社会管理功能迄今没有得到高度重视并被充分运用,也未被理论界进行系统性的抽象总结,需要对此予以挖掘并深入研究,进一步丰富体育文化的功能内涵。

2社区管理中的文化缺位及体育文化契合分析

2.1社区管理中的文化缺位分析

社区是指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社会成员以居住环境为主体,行使社会功能、创造社会规范的行政区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社区是城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可以说,社区是城镇构成的最小组成单元。而社区管理通常是指一定的社区内部各种机构、团体或组织,为了维持社区的正常秩序,促进社区的发展繁荣,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文化活动等特定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自我管理或行政管理活动。结合我国现行法律以及理论界对社区和社区管理内涵的定位,不难发现社区在管理上具有自治性,但是,笔者认为社区也是政府的行政区域,不能脱离政府的行政领导,否则仅依靠社区的自我管理会出现管理“失灵”。事实上,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法律定位,导致我国在对社区管理上出现管理责任不清晰、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大、社会参与动力不足等问题。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在不断加快,据统计,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3.73%,城镇社区的数量也随之不断增多。一方面从社区群众对其生活环境诉求来看,满足社区群众基本生活需要的硬件设施条件一般都会逐步得到政府的重视而被解决,但受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法律定位,社区群众的文化诉求却未能得到较好的满足,即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相对不足。另一方面,从政府相关部门对其行政权力职责履行来看,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社区居民进行严格管理,如国家计划生育等政策在社区的执行,可依然受社区自我服务的法律定位,政府对社区管理的行政指导相对不足,尤其是在借助非刚性行政指令的政策制定及指导上较为欠缺,导致对社区管理效果并不理想,社区文化严重缺位就是体现,社区居民之间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加上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关系不够融洽;社区居委会社区管理职能的履行缺乏居民的积极支持,使得一些政策难以推行实施;甚至由于缺乏正确的社区文化引导,“黄、赌、毒”等不良社会风气在一些社区滋生蔓延,给社会和谐带来了诸多隐患。

2.2体育文化功能与社区管理的契合分析

以文化为载体,加大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力度既是满足城镇社区居民对文化生活诉求的需要,也是社区管理方式的创新。而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构成的一部分,相比较其他文化,在社区管理中具有较多的功能优势,可以与社区管理形成有效的契合。首先,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讲。马斯洛认为人有五个层次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随着社区居民物质生活的日益满足,一方面他们逐渐有着强烈的文化生活需要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而体育文化具有一定的娱乐享受和自我发展功能,可以较好地满足社区居民较之物质生活更高层次需求;另一方面,社区居民还存在社交需要以获得社会尊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而社交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这就涉及到不同文化程度或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融合问题,在融合过程中,体育文化具有较强的优势,可以迅速架起沟通的桥梁,教育背景、能力禀赋、地域差异等内外部因素均不会成为体育文化在社区居民间的沟通障碍,因此,体育文化交流既是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又是促进社区居民沟通的有效途径。其次,从社区居民对不同文化参与的主动性和被动性程度来比较。不可否认,政府越来越重视在社区管理中充分依托文化载体来实现有效管理的目的,为此加大了对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文化进社区活动,但是,面对以政府为主导,通过行政指令性条款推行的模式,或者商业机构以营利为目的,功利性明显的商业化推广方式,其效果并不理想,不仅社区居民的主动参与程度不高,甚至还会引起社区居民的强烈反感进而产生抵触心理。而体育文化具有不可比拟的吸引优势,社区居民基于提升自身身心健康素质等因素的考虑,会积极参与其中,政府如果加大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力度,通过体育文化来辅助社区管理,可以为社区居民的主动参与提供平台,提高社区管理的效率。再次,从体育文化社会管理功能的作用形式来考量。体育文化相比较政府行政指令、刚性的政策规制等社会管理形式,可通过柔性影响来达到社会管理的效果,这与我国社区管理工作的特点也有着较强的契合性。如前所述,按照我国现行相关法律规定,社区是具有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基层自治组织,如果社区管理部门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在社区定期规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符合社区居民文化诉求的文体活动,并辅之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精神文化主题教育,以此来宣传党的政策方针,社区居民更容易接受和贯彻执行。通过参与社区体育文化,社区居民之间的一些利益问题也可以得到更好的解决。

3对体育文化在社区管理中功能发挥的政策建议

结合前文对体育文化的概念界定和体育文化功能内涵的阐述以及体育文化与社区管理的契合分析,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挥体育文化在社区管理中的社会管理功能,必须重视社区体育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方面的建设力度,要形成“三位一体”的强化机制,为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3.1加大社区体育文化的物质资源供给

健全的体育文化物质资源包括体育场所硬件设施、体育硬件配套环境、体育活动用品等,这些是体育文化在社区管理中社会管理功能得以发挥的前提,而当前政府对社区的体育文化物质资源投入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政策支持缺位、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即使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也没有建立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使得体育文化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支撑,从而严重制约了体育文化社会管理功能的实效。同时,社区体育文化基础设施等物质资源呈现典型的公共品特性,具有明显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等特点,使得私人市场由于无法解决“搭便车”问题缺乏供给的动力,因此,政府要承担起社区体育文化物质资源供给的主要责任。在《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拓展投资渠道”,这就要求政府要站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高度,重视社区体育文化的物质资源投入,并建立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确保体育文化物质资源能够长期有效运转。此外,基于政府财力的限制,也应积极吸引个人、企业和社会的主动捐赠,为社区体育文化物质资源建设开辟多元化的投资渠道。

3.2加强社区体育文化的精神文化建设

在社区体育文化物质资源建立健全后,需要以此为载体开展丰富的体育文化活动,发挥出体育文化提高社区居民身心素质、娱乐享受等基本功能,同时,要依托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向社区居民传递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契合政府的社会管理,引导社区居民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观念、心理倾向和价值取向,发挥出其社会管理功能。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要妥善处理好体育文化的基本功能和社会管理功能的关系,基本功能是社会管理功能的前提,忽视体育文化的基本功能,一味追求其社会管理功能只会事与愿违,因为基本功能是社会管理功能得以实现的媒介,因此,社区管理部门要以“为居民服务,为社区服务”为宗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社区群众喜闻乐见,有益于提高居民身心素质的文体活动。在文体活动开展过程中,积极运用各种有效形式和方法,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党的基本路线、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法制等教育活动,实现体育文化社会管理功能发挥的目的。

3.3科学设计社区体育文化的管理制度

具备了一定的体育文化物质资源基础,并以此为载体开展了传递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社区体育文化活动,有助于体育文化社会管理功能的发挥,但是,社区管理既是一项系统性的管理工程,也是政府及社区自身所面临的日常性管理工作,要使体育文化社会管理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还需要加强社区体育制度文化的建设力度,通过健全、科学、长效的管理制度,规范社区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事实上,当前我国社区体育制度文化建设严重滞后,使得社区体育文化杂乱无章,不仅未能较好地保证体育文化基本功能的发挥,甚至对社区规范管理、社会和谐起到了负面效应,因此,相关管理部门要尽快出台规范社区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各种法律和规章制度。一方面要规范社区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场所、时间、内容、形式,避免体育文化的无序开展影响社区居民的正常休息生活;另一方面,要通过规章制度确保社区体育文化活动能够有效开展、长效开展,为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文化提供可持续的制度保障。只有健全、科学、规范有序的体育制度文化作为保障,体育文化强大的社会管理功能才会得以体现,缺乏制度保障的体育文化也只能削弱理论界以及社会对体育文化社会管理功能的认识和重视。

4结语

体育理论论文范文5

1.1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

学生作为教学的对象,课堂管理的主体,课前教师必须要深入了解班级学生的人数、性别比例、兴趣爱好、体质状况、体育基础、学习态度、思想作风等以便教学中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发展个性、培养和激发兴趣从而有助于推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1.2深入钻研教材教法,设计教学程序,编写好教案

钻研教材是在研究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了解教材的意义、学期任务,教学内容等,并根据学期进度表中规定的每次课的教材,深入研究其性质、作用,分析教材的难易程度、运动负荷的大小以及发展学生的哪些身体素质等。钻研教法应根据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来设计教学程序,包括各部分教学的顺序、练习步骤以及教法的运用等的基础上编写好教案。如果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教法,设计好教学程序,会大大提高教师驾御课堂的能力,为课堂管理的优化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3培养体育委员并对其进行管理

根据体育课的需要,有计划的培养和发挥体育委员作用,是上好体育课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一种措施。为了使体育委员在教学中起到桥梁的作用,应对其进行培养。上课前,向体育委员交代本课的内容、任务、组织教法、保护方法和安全措施。体育委员要配合教师完成基本的课堂组织管理,及时反映班级和学生的情况,随时主动地配合教师管理好课堂纪律,体育委员要把教师管理的思想影响到学生中去,同时也要把学生的思想动态反映给教师。

1.4准备场地器材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诚然,上课前如果不认真准备场地器材,便会贻误教学时间,削弱课堂管理。认真准备好场地器材的布置工作,是完成教学任务的物质保证。场地器材的布置要协调合理,整齐美观且注重实际。只有这样的场地对学生才有吸引力,自发的产生学习兴趣。安放器材时必须根据教材出现的先后顺序,以及器材的高低大小、长短与轻重,甚至包括色调的搭配都要合理。各器材的使用和摆放,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而定,如:“一物多用”以发挥场地器材的最大利用,优化课堂管理,保障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体育课的管理过程

2.1在时间上加以控制和管理

课堂中的时间因素也是课堂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经济学家把时间看成是一种资源,心理学家则认为时间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一节体育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怎样在有限时间内抓住可教时机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尽可能的掌握所学知识,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时间上进行管理。在体育实践课准备部分中,一般教学组织模式是上课铃响后,教师发出集合口令,学生才开始集合,教师要等学生全部集合完毕后才宣布本次课的内容,这样简单的集合整队就要用去6min左右的时间,况且体育课中又频繁存在着大量的队伍调换、分组练习、纠正错误、中间休息等很大程度上浪费了许多教学时间,那么一堂课教的内容有多少,学生练习的时间又有多少。如果上体育课时师生都提前5~7min到上课场地,体育委员在上课2min集好队,教师在4min内宣布完课的内容,使学生尽快地进入上课状态,那么一节课的时间都能充分利用,然后安排好讲解示范动作、学生练习、纠正错误动作以及整理放松的时间,这样整节课的时间就安排得恰当了。一节合理的体育课时间安排应是:准备部分6min;集合整队2min,准备活动4min;基本部分:示范动作加上分组练习15min,教师纠正错误动作5min,自主技术练习10min,中间休息4min;结束部分:放松练习4min;最后教师总结评价1min。这样安排一节课的时间,不仅提高课堂时间的质量,而且保持学生专心于技术的练习从而让学生体验运动带来的乐趣。

2.2对教学内容和组织方法上的管理

目前在体育课中普遍开展的教学内容多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缺乏趣味性强的新兴项目,在教授的过程中学生又受个体体质差异、性别、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外界环境等的影响,往往就会出现学生掌握所授内容的程度不同,掌握程度好的学生信心十足,精神饱满;而掌握较差的学生,情绪低落,厌学,甚至会自愿放弃以至于形成自卑感。如在上健美操课时,大部分女生身体协调能力和记忆力强,在课堂都很活跃,领会技术动作的能力较强且跟上音乐的节奏,精神状态较好;而部分男生领会技术动作明显跟不上节奏,表现出浮躁或无所谓的样子,所授动作也难以完成,这样就需要体育教师运用不同的管理方法进行教学。俗话说:“教学有法,贵在得法”,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任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因材因地制宜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用合理的分组教学,把水平相同的学生分在一组,让他们在竞争中得到提高;把水平较差的学生分在一组,这时教师就应对他们进行多辅导和多纠正错误动作,尽早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或者以骨干生带动差生打散的分组,不仅给骨干生一个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还可以避开接触老师的害羞心理。分组教学其效果比在教师统一带领下,一组一组轮流练下去要好的多,进而最大程度地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出现。

2.3对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

在体育课中,学生对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甚至感到枯燥无味;教师的业务水平低、示范不规范、讲解缺乏幽默;体育教学的外界环境影响,场地不平整,器材布置不合理,学生练习互相干扰;学生的认识肤浅,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和动机不端正;有的学生怕脏、怕累等原因难以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行为。这些问题行为一旦形成,如果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就会蔓延并出现其他的问题行为,不仅引起课堂纪律问题还会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为了减少或控制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体育教师应采取针对性的策略,以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开展。首先要严格建立课堂常规,为了使学生能较好地配合体育教师参与体育学习活动,让学生明确课堂常规的要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尤其是从一开始上课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抓好和落实课堂常规,不但要提出要求,而且要讲明道理,使学生从内心深处逐渐适应并形成习惯,以便更好地维持课堂教学秩序。例如课前要求学生必须穿运动服和运动鞋、值日生必须准备场地器材;课中集合动作要迅速,做到快静齐,不交头接耳,听从口令,考核纪律等;课后布置作业和收回器材等都要向学生讲明。其次,及时恰当地处理课堂问题。例如:教师在示范动作时,两个学生窃窃私语不认真看,这时教师不必立即公开处理,可采用眼神、语气、手势或走近方法处理。如果学生为了引起教师的注意,爱出洋相,爱搞夸张动作,致使教学秩序混乱明显干扰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必须立即处理,采取必要的控制或惩罚的方法。总之,在处理课堂问题违纪行为时,一定要处理恰当。

3体育课后管理

体育教师要合理利用课堂时间,尽量在下课前布置完练习内容,避免拖堂,但一定要在下节课落实检查力度,让学生不敢马虎大意、敷衍了事,以在学生心目中留下严谨的态度,树立威信。

4结语

体育理论论文范文6

(一)转型期的界定

对于中国体育历史阶段的划分,国内存在着多种观点。徐士韦、谭小勇、傅企明、赵成等(2009)认为按照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关系可以划分为:体育运动普及化和经常化时期(1949-1957)、曲折发展时期(1958-1965)、严重受挫时期(1966-1976)、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时期(1977-1994)、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时期(1995-2008)、后奥运时期(2009–)。2012)认为按照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可以分为:单纯依靠国家投入的赶超型体育发展阶段(1949-1977)、以市场化、社会化为核心的发展导向型体育发展阶段(1978-2008)以及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进步导向型体育发展阶段(2009–)。认为按照体育发展战略的重点可以划分为:国民体育普及和经常化时期(1949-1955)、普及和提高相结合时期(1956-1959)、以运动训练为工作重点时期(1960-1965)、体育工作十年动乱时期(1966-1976)、侧重抓提高时期(1977-1994)、方针法制化时期(1995-2000)、可持续发展时期(2000-2009)。笔者认为这些阶段的划分,体现了中国体育自建国以来在其结构、功能和管理机制上发生的重大改变,特别是在近二十年内中国体育整体进入了一个转型时期。在马德浩、季浏(2011)的《新时期的三大改革对中国体育发展方式改革的影响》中提到我国社会正处在由生存型向发展型阶段转变的新时期,其中经济体制改革为体育发展方式的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社会体制改革为体育发展方式的改革提供了外在趋动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体育发展方式的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制的改革为体育的转型提供了多方面的保证。而随着奥运会的举办,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都进入了一个空前的热潮期,中国体育无论在物质基础还是意识形态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可以说,奥运会举办过后的中国体育正处于一个加速转型的时期。本文界定的中国体育的转型期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人口老龄化”“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等重大背景下,1995年之后,特别是后奥运时期,中国体育在结构、管理机制等方面发生实质性转变的过渡阶段。

(二)转型期的特点

中国体育的转型呈现出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在结构方面的转变,即竞技至上性体育向均衡性体育的转变;二是在管理机制方面的转变,即由国家包揽型向社会自治型转变。

1.技至上性体育向均衡性体育的转变。这一转变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十二五规划中,国家体育总局于2011年制定并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自2009年开始,每年的8月8日被定为“全民健身日”。二是群众的参与度增加。近年来群众对于体育的参与度明显提高,并且呈上升趋势。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2012-2013年的一年中,北京等10个省市的城乡居民中有49.2%的人参加过体育健身活动,经常参加体育健身的人数比例达到32.7%,与以往相比高了4.5个百分点。

2.国家包揽型向社会自治型转变。国家包揽,即举国体制,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国家对于体育场所的兴建、运动员的选拔培训、体育赛事的举办等方面所提供的技术、财务上的重大支持。现如今,中国在经济建设、科学技术、海陆空军等多领域都显示了强大的实力,利用体育来彰显国力的做法不再举足轻重。历史的发展决定着我国的体育事业正渐渐的由国家包揽型向社会自治型转变。

二、契机和挑战

中国体育的转型是中国政治需求、社会价值导向的外在表现,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转型对于体育事业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而本文的侧重点则是从体育场馆的角度出发,探讨转型期给体育场馆的经营带来的契机和挑战。

(一)契机

中国体育的转型对于给体育场馆的运营带来了很多机会,如大众体育的迅速发展提高了体育场馆的消费空间、社会自治型的管理模式为体育场馆的管理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等。(1)大众体育的快速发展扩大了体育消费市场的潜在空间,特别是公共体育场所的消费空间。选择单位或小区的体育场所、公共体育场馆等公共体育场所的健身的人数越来越多,且占主要比重。这表明,去公共体育场所消费成为了新时期人们进行体育消费的一种趋势,这对于体育场馆的运营来说是一个有利的消息。(2)国家主导型向社会自治型的转变给予了场馆更大的管理空间。在以往的管理模式下,体育场馆的管理更多的受到政府和自身性质的制约,在资金的使用和吸收上更加缺乏自主性,使得场馆的运作往往不够灵活,造成了部分资源的浪费。社会自治下的管理模式更有利于场馆进行自我管理,大大避免了“场馆为赛事而建”的弊端。

(二)挑战

转型期给体育场馆的运营带来了独特的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挑战,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供给相对不足、社会自治型的管理模式带来的融资问题等。(1)群众体育仍处于粗放式管理阶段。尽管我国有100左右的部级体育协会,但面向社会管理和群众实施公共体育服务的却很少,除此之外,整个体育管理模式呈“倒金字塔”状,基层管理十分薄弱,虽然目前的体育工作重心逐渐偏向了群众体育,但如果无法真正从群众角度出发,满足群众需求,可能会导致体育场馆的闲置率仍高居不下。这是体育场馆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2)虽然公共体育场所的消费水平提高,但大型体育场馆受到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制约,难以成为居民进行体育活动的首选。根据2013年20-69岁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质状况抽测工作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人(58.8%)选择距离1000米以内的体育健身场所进行健身活动,只有少数人,选择距离2000米以上的健身场所,如,选择距离在2-3公里的健身场所占8.3%、选择距离在3公里以上的为9.0%。(3)社会自治型的管理模式给场馆的实际运营带来了很大的资金压力。如何从社会上获取资金来源,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场馆和赞助企业的双赢是处于转型期的大多数大型体育场馆需要考虑的问题。

三、南京奥体中心

南京奥体中心总占地面积1345亩,总建筑面积约40万平米,可同时容纳8.7万人,是亚洲仅有的四个A级体育馆之一,世界第五代体育建筑的代表,在2008年以前曾是全国最大的体育场,主要结构为“四场馆一中心”,分别是体育场(含训练场)、体育馆、游泳馆、网球中心、体育科技中心。而在转型期的背景下,南京奥体中心作为一家可以承办国际级赛事的综合性大型体育场馆,通过自己独特的经营方式,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其经验值得借鉴与学习。

(一)SWOT分析

SWOT分析又称态势分析,针对组织的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挑战分别进行分析评估,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做出有利的战略决策。这里把SWOT分析法运用到场馆的经营管理上,可以从新的视角上帮助场馆的内部人员对于场馆进行更好的系统分析。

1.势(strength)首先,先进完善的体育设施和充分的活动空间。南京奥体中心是一个多功能的复合型体育场馆,拥有一个可容纳6万人的主体育场馆,一个可容纳1.1万人的体育馆,一个达到奥运会标准的游泳中心,20个网球场地的网球中心,以及一个拥有国家最先进设施的体育科技中心。除此之外,南京奥体中心还拥有两片冰场,是南方城市中唯一拥有冰场的体育场馆。其次,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从2005年到2015年十年期间,南京奥体中心承办过第十届全运会、第二届亚洲青年运动会、第二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等多场综合型体育赛事以及中超联赛、太平洋冰壶锦标赛、全国青少年冰球锦标赛等大型专业赛事。除此之外,南京奥体中心在建成后,带动了整个滨江地区的城市发展,成为了新城市地区的核心枢纽。在江苏地区,南京奥体中心不仅是一个体育场馆,同时还是一个地标性的建筑。这使得南京奥体中心不同于其他的体育场馆,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因此吸引了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同时也吸引了很多寻求合作的大型厂商。再次,便捷完备的交通系统。除了完善的公共汽车系统之外,地铁系统的开通也为人们出行带来了不小的便利,从市中心到奥体中心仅需半个小时不到,成功的完成了南京交通系统的再一次升级。

2.势(weakness)(1)地理位置偏远并且活动目标单一。根据我们的统计,有60.08%的人把便捷程度作为选择运动场所的重要依据,在所有的选择依据中排名第一。而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位于南京市建邺区河西新城中心区域,在整个城市的西南角。据统计,建邺区的人口为4万多,仅占整个城市人口的5.34%。在实际的调查走访中,我们也发现除了有重大比赛的时段,南京奥体中心平时的人流量比较小并且人们每次去体育场馆的活动目标比较单一,一般多为健身和观看比赛演出等。这也意味着,如何降低场馆的闲置率是在实际运营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2)同质性体育场馆和非体育场馆的运动场地多。南京市作为体育发展较快的城市,到2015年,体育场馆数量已达到了11652个,人均场地面积2.91平方米,位居全省第一。除了南京奥体中心以外,居民可选择的运动场地十分的繁多,同质性的体育场馆和非体育场馆的运动场地和展馆也将给南京奥体中心带来不小的压力。

(二)成功转型的经验借鉴

1.以体为主的多元化经营模式和国有企业管理模式。南京奥体中心目前的几个主要经营方向有:(1)举办体育赛事;(2)大型的文艺演出和展览活动;(3)居民健身;(4)广告宣传;(5)餐饮和汽车服务行业等。以体为主的多元化的经营方式可以最大程度的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同时也拓宽了融资的途径。很多的大型体育场馆一般都是为了赛事而建,故而在后期发展的过程中难以仅仅只靠居民健身来维持场馆的日常支出。但是多元化的管理方式可以保证体育场馆在维持自身公益性的同时,尽可能的多方面的吸收社会资金,比如广告宣传在体育场馆每年收入中就占到了很大的比例。根据统计,南京奥体中心在2012年已可以实现自负盈亏,其中体育主业收入为2858万元,占比达到了1/3多。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南京奥体中心于2006年正式划归到了江苏省国信资产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的旗下,并首次以国有企业的形式出现。而“国有企业管理模式是一种改良型的行业管理模式,其特点是行业管理部门不直接管理体育场馆,只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履行统筹规划、掌握政策、组织协调、监督服务等调控职能,政府通过组建公司对体育场馆实施管理的形式。”理方式使得体育场馆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在场馆拥有更大经营自主权的同时,“政馆分离”的方式也使得场馆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在保证自负盈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实现体育场馆的公益性。除此之外,南京奥体中心有四馆一中心,各个场馆实行馆长负责制,并由中心经营部来制定总指标,使得在转型期的背景下,各个场馆也可以自主的制定计划,向社会各方吸收资金。南京奥体中心的主要机构设置如下:

2.坚持体育场馆的公共性。大型体育场馆作为公共物品的存在,在保证其维持基本的费用支出之外,坚持其自身的公共性是场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大型公益体育活动的举办在转型期来说有独特的意义:一方面推动了群众体育的发展,满足了普通居民进行体育运动的需求,响应了体育场馆的本质要求,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南京奥体中心的社会声誉,从长期来说,坚持体育场馆的公共性有利于场馆建立起自身的品牌形象,培养坚实的群众忠诚度以及形成场馆自身的无形资产。

3.差异化的价格战略。差异化战略是指,通过企业自身在产品、服务、人员、形象上的特色,建立起顾客品牌忠诚度的一种战略。往往适用于这种战略的企业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创造特色,具有较高的转换成本和较低的价格敏感度。区别于同地区其他体育场所,一方面南京奥体中心受到公益性质和维护费用较高的影响,没有办法采用成本领先和集中化的战略的方式,另一方面南京奥体中心又有它独特的优势,如有较高的声誉和完善的设施等,可以满足承办大型活动的需求。除了活动的承办,南京奥体中心在提供居民的日常健身锻炼中也将差异化的观念引入其中,比如说游泳项目和滑冰项目,南京奥体中心的独特之处在于,水质清澈、活动场地大、拥有真冰的活动场所,使得很多居民在闲暇时间慕名赶来。

四、几点建议

(一)自媒体手段的宣传与观赏型体育消费

所谓的自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特定个体传递关于他们自己信息的新媒体。具有低成本、高关注度、高效率、娱乐性等特点。在我国,场馆的营销力度较小,且集中于报纸等平面媒体以及地铁等公交媒体。将自媒体手段运用到体育场馆的营销宣传上,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及时传播信息、增加影响范围;(2)固定消费群体、形成用户反馈;(3)增强人场互动,提高趣味性。那么,如何利用自媒体来进行观赏型体育消费的营销呢?李明(2000)在《对“观赏型”体育消费的初步理论探讨》提出:观赏型体育消费市场的结构分为三类:(1)潜在市场;(2)可能市场;(3)实际市场。在实际的营销中,将潜在市场和可能市场转化为实际市场可以通过自媒体增加体育场馆与群众的互动,以此来形成稳定的粉丝群。从而通过朋友圈口口相传的方式,将潜在消费者和可能消费者转化为实际消费者。

(二)培养民族传统体育和城市休闲体育

民族传统体育是指由一定地区的民众长期所实践所形成的体育活动,通常与现代竞技体育的概念相对。常见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形式有武术、龙舟、气功、舞龙舞狮、赛马、拔河等。长期以来民族传统体育未能成为现代体育文化的主流,原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在概念上把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当做是正宗的,把体育等同于竞技。这样可能导致中国体育的同质化和单一化,甚至将导致僵化,从而失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术层面,设施的不完善、竞赛规则的不全面、技术的不成熟,体育场馆作为一个专业的体育活动场地,相比于其他体育场地更适宜进行类似于赛马、龙舟、舞龙舞狮等大型且专业的体育活动。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民族传统体育由于其自身的性质,兼具了参与性和观赏性,在鼓励居民进行民族体育活动的同时,也可以举办一些传统体育的赛事来形成场馆独特的品牌文化。同时,奥运会之后,人们对于群众体育的消费需求增加了,城市休闲体育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据统计,我国参与体育健身、娱乐、旅游的人数每年以20%的速度上涨。育场馆可以结合自身的优势以及当地的传统文化,形成具有特色的城市休闲体育品牌。这种运营模式突破了以往对于体育场馆的认知,全民健身项目变得更具民族性、文化性和娱乐性。这也意味着,人们去体育场馆的目的不仅是健身、观看比赛,而是可以进行休闲娱乐健身等一体的多元化活动。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体育场馆位置较为偏远而活动目标单一以及同质性活动场地较多的问题。

五、总结

体育理论论文范文7

一、学生站位表的实施案例

今年我任教初一和初三两个年级,我对任教的新初一年级进行实践操作,首先按照高矮给同学们排好队,然后设计了一张像学生课堂座位表一样的小表格。每次上课的时候我都把站位表放入记录学生成绩的夹板第一页,上课体委整队时,我就按照站位表观察学生,看今天哪个位置少了人,再看哪位同学服装没到位,或者某某同学在体委整队的时候,他在下面做小动作等。如果是以前,我可能对很多学生的姓名都不清楚,只能说“第几排第几个,你在说什么呢?安静”这时候,很多同学都会东张西望,然后数数是不是在说自己,反而引起了课堂混乱。但是现在,有了站位表后,我只要数下顺序,就能直接点出这个学生的名字,直接让那个同学知道违反上课的规定了,知道学生的名字,可以让学生明白老师是认识他的,是时刻都在关注他的,以后这位学生就会更好地改正错误,减少违规的次数。通过一阶段站位表的使用,我觉得只是能简单地喊出学生名字还不够,站位表应该功能更多一些。一天我在上跳绳内容时发现,一节课跳绳需要测试很多次,有短时间的速度练习、长时间的耐力练习、固定数目看谁先完成的练习等。我可以通过学生站位表把学生成绩当堂记录下来,以前要记录成绩都只是期中或者期末通过学生点名册记录,体现不出学生平时的学习状态,如果加上平时成绩一起打上分就更有说服力了。这样站位表的新功能就呼之欲出了,可以成为平时成绩的反馈表。又如某位同学比较调皮,上课总是影响周围同学,如果课上不管他,其他同学就会有意见,最后一些同学也会有样学样,带坏整班的风气,以前对待这种情况,老师都只会口头警告,然后下课后再找他谈话批评教育,但是效果不理想。这时候,站位表又可以发挥出新的功能了,它可以作为违规情况记载表,记录学生一个学期的违规情况,在最后学期素质报告单上写学生的评语也可以有的放矢。同样有些同学在课上表现优异,有责任心、爱帮助人,而且在上课练习的过程中比较认真,能起带头作用的,也应该记录下来。所以,我对站位表继续加工,设置了三张站位表,一张记录平时成绩,一张记录学生违规情况,还有一张就记录学生表现优异情况,同时制定了具体的奖惩制度,制度如下:(1)奖励制度,奖励那些表现优异的同学,我引入星星评比的方法,记录在学生优异情况的站位表上,同时说明一学期结束后,老师会按照星星获得的多少来给予学生物质和体育成绩的奖励;(2)加练制度,同样我引入三角批评的方法,只要某位同学本节课违规了,就记录一个三角在违规站位表中,我同时跟学生说,每个人都会犯错,但是犯了错要改正,“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同时给每位同学三次机会,当记录满三个三角的时候,这位同学就要进行加练。这种“大棒+萝卜”的制度一学期实行下来效果很明显。最后,我把这个方法也推广给体育组的其他老师。

二、总结

教师课堂的管理和要求必须要抓住学生,只有对学生熟悉了才能更好地去观察他们,认识他们的行为规律,了解他们的思想意识。这次通过学生站位表的实践研究,首先它为像我一样的一线教师提供了一个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它抓学生的养成教育,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和纪律;通过它可以树立教师威信,提高课堂教学的秩序,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其次,能说出学生的名字,鼓励他们、表扬他们,有时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甚至改变学生的一生。综上所述,巧用“站位表”不只是管理学生的一种手段,更重要的在于教师通过体育课站位表这种载体和平台,来激活体育课堂,实现课堂管理的目标和育人的本质。

作者:龚文雄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娄葑学校

体育理论论文范文8

(一)运营管理水平不高

当前很多高校的体育场馆仅限于校内师生使用,这就使得很多体育场馆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很多社会上的比赛、活动等难以通过高校的体育资源来进行开展,造成了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严重浪费。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现代化的管理水平目前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高水平的专业运营管理人才缺乏,很多高校的体育场馆往往是由学校的后勤处来进行管理的,其管理的范围也仅仅只是局限于校内活动的开展以及一些日常的保洁维护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体育场馆运营水平的提升。

(二)市场经营利用率低

很多高校的体育场馆资源往往只是在周末或者是节假日时间才对外开放,在正常的工作日则只针对校内开展服务,这就导致了体育场馆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的闲置与浪费。由于受到观念、体制等一系列影响因素的束缚,高校体育场馆在宣传和市场化运营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致使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经济价值以及社会价值难以得到有效地发挥。

(三)有偿服务形式单一

目前很多高校体育馆在进行经营的过程中并不是通过有效地宣传手段来主动地为社会提供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高校体育场馆资源难以满足当前社会越来越人性化的服务要求。同时,很多高校的体育场馆资源的有偿服务形式目前仅仅局限于一些训练场地的出租,并没有延伸到社会上的一些大型会议、展览、文艺汇演等方面,综合开发利用能力不足是当前高校体育场馆运营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

二、提升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水平的策略

(一)建立起现代化运营管理体系

在提升高校体育场馆现代化运营管理水平的进程中,首先就要建立起完善的现代化运营管理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首先,要加强对现有的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其充分认识到当前体育场馆资源闲置带来的浪费及其所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改变其传统的运营管理理念,通过定期开展相关的培训使其能够掌握一些体育场馆现代化运营的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其次,要进一步完善体育场馆市场化运营的制度建设,使得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工作能够做到各司其职、权责分明;最后,在管理人才的任用方面要坚持内部选拔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进而通过完善的人才引入机制来进一步转变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理念,提升其运营管理的水平。

(二)加强高校体育场馆的宣传力度

高校体育场馆在现代化运营的进程中要打破传统的观念和体制的束缚,充分利用媒体宣传来进一步提升高校体育场馆的知名度以及影响力。在现代化运营的进程中,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杂志、报纸以及其他的媒体来进行宣传,进而进一步拓宽高校体育场馆为社会服务的渠道,提升高校体育场馆的经济效益。

(三)大力拓展市场经营范围

在高校体育场馆现代化管理运营的进程中,要改变以往的有偿服务形式单一的局面,进一步拓展高校体育场馆的市场化经营范围。例如,除了进行社会化的体育培训业务外,高校体育场馆还可以与一些青少年培训机构来建立起校外合作关系,作为活动培训的基地来进行市场化运作。同时,在保证校内师生有足够的体育场馆使用时间的前提下来进一步拓展体育场馆的业务经营范围,充分与社会上的一些组织和机构进行合作,举办一些大型的会议、文艺汇演等,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使用效率,推进高校体育场馆市场化运营的发展。

(四)促进高校体育场馆的多元化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