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行业审计范例

电商行业审计

电商行业审计范文1

[关键词]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审计;策略研究

一、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审计原则

审计原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随着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阶段和环境变化做相应调整。现阶段,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业务普遍处于起步阶段,但有国家政策的大力引导。内部审计机构应明确以下审计原则,充分发挥正向建设和服务职能。

(一)助力原则

内部审计要树立大局意识,充当参与者、助力者。对普惠金融新战略要从包容、扶持、呵护的角度促进其健康发展,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新业务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咨询顾问原则

内审机构要利用自身的独立性、专业专注性及信息、技术优势,充分发挥建设服务职能,多为经营条线提供经营管理、产品设计、客户营销、内控分析、风险防范等方面的融智服务。

(三)内外有别原则

通常情况下,内外检查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内部审计应多关注经营管理的科学性、内部制度的遵循性、流程操作的规范性、轨迹记载的完整性、风险防范的健全性以及客户信用风险、员工操作风险、公司声誉风险等内容。

(四)持续跟进原则

普惠金融的实施是一个持续深化的过程,会催生许多新模式、新产品、新技术,这就要求内审机构建立普惠金融审计工作长效机制,完善配套保障措施,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内审人员应加强业务管理模式、制度、流程、风险等的研究学习,与业务发展协同共进,为后续开展各类审计项目做好专业储备。

二、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审计要点

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审计范围应根据审计定位、目标和原则的不同,及时做出相应调整。现阶段,根据“助力”等审计原则,应重点开展管理咨询审计、外部欺诈风险审计、客户精确营销审计、合规经营审计等审计项目。

(一)普惠金融经营管理状况调查

1.关注政策理念传导是否到位。了解是否将外部监管、总分行有关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的新精神和新制度,及时、完整地传达到基层机构;员工是否准确掌握全行战略意图和导向,对普惠金融认知是否存在偏差;员工士气是否良好,是否对业务拓展存在“不愿贷”“不敢贷”等畏难情绪。2.关注营销模式转型是否到位。了解数字普惠金融核心是否确立,获客渠道是否以平台线上为主,线上线下融合是否恰当;总、分、支机构间营销定位是否清晰、职责分工是否合理;部门间客户资源共享是否充分,信息传递渠道是否通畅,联动营销机制是否建立;网点布局是否合理,营销团队建设是否滞后,客户经理数量是否充足;目标客户准入是否已将工商、法院等失信客户剔除,是否已自动识别客户关联关系,满足统一授信管理;大数据白名单客户是否精准,重要信息有无缺失等。3.关注产品适配是否到位。了解普惠金融产品体系是否健全,能否覆盖所有需求群体;产品灵活性如何,能否满足不同客户群体个性化需求;产品升级迭代是否迅速,能否满足市场变化;大数据创新产品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同业间有无替代或功能趋同的产品;线上操作的是否便利快捷,产品资金价格是否合理等。4.关注激励约束是否到位。了解是否及时调整KPI、等级行等考核方案,增加相关指标权重;对营业网点是否实施穿透式考核,能否做到任务到点、责任到点和激励到点,相关奖励费用是否存在被截留现象;是否根据不同区域市场环境、业务发展重点或风险控制能力等情况,对不同分行设置差异化的风险警戒水平,并对其授权进行动态调整;普惠金融小微企业贷款容忍率设置是否合理,员工尽职免责、责任认定相关制度是否完善,是否按照信贷作业模式的不同,分别对全流程线上、线上线下相结合、全流程线下三种业务模式制定不同的责任认定标准等。

(二)新产品或新系统风险评估

内部审计对银行新产品或新系统的风险评估一般分为三种模式:一是在新产品或新系统开发过程中,作为重要参与成员全程介入,同步提供专业建议;二是在新产品或新系统完成测试准备试点前,对关键风险点和配套内控措施完备性等内容提供预评估意见;三是在新产品或新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提供后评估优化建议。在实务中,由于受职责权限、人力资源等因素限制,内审部门通常仅提供后评估优化建议。1.从产品定位、操作流程、规章制度等入手,了解产品关键环节和关键风险点,探究新业务模式下的风险管控方法,为产品的制度完善提出专业意见,从源头上构建完善的内控体系,防范后续因设计缺陷导致的系统性风险。2.对业务系统的逻辑设计、主要功能及运行反馈等进行研究分析,必要时可进行穿行测试,检验系统控制的有效性和功能的完善性,提出优化建议。该类审计咨询与IT专项审计侧重于信息技术查证有明显区别。3.提供常态化监测服务。发挥内部审计优势,跨条线、跨系统、跨层级整合资源,编制非现场模型,监测普惠金融产品的关键风险点,定期反馈结果,作为经营管理部门风险防控的重要补充。

(三)客户外部欺诈风险防范

鉴于现阶段普惠金融的核心是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在此以防范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欺诈为例。审计查证要点见表1。

(四)数据挖掘助力精确营销

内审机构可尝试研究客户群体行为特征,识别风险因素,总结归纳客户群体批量挖掘与风险识别方法,将目标客户“白名单”提供给经营部门参考。1.内部数据挖掘目标客户的方法。主要是指利用技术工具和计算机语言,将商业银行内部各业务部门间的不同业务系统数据,通过关键字段进行关联,取得信息完整的数据表,再经过筛选、计算、排序、去重等方式加工处理后,获取结果记录。内部数据挖掘举例见表2。2.外部数据挖掘目标客户的方法。主要是指从商业银行已定期批量引入或线下个别获取的外部数据(如工商、法院、海关、人行征信、万得Wind、楼盘大数据等)出发,通过关键字段与银行内部业务数据搭建“桥梁”,建立客户或业务与外部数据的对应关系,从而起到补充相关信息的作用。外部数据挖掘举例见表3。

(五)业务指标真实性检查

部分银行机构为满足外部监管要求或内部考核需要,采取弄虚作假方式,虚增客户和交易总量,以完成经营指标或套取奖励费用。1.外部监管指标驱动方面。2018年银保监会对普惠金融提出“两个不低于”的监管要求,审计查证可筛选信贷客户规模属性由“大”变“小”或发生多次调整的审计样本,重点审查客户属性变更事项是否经过审批,有无超权限审批,变更理由是否充分合理等。2.内部考核任务驱动方面。在了解审计对象具体考核方式的前提下,重点审查基层机构是否存在月末、季末或年末突击完任务情况,关注是否存在批量客户关键时点前后短借短还;是否存在利用员工、亲属等控制账户虚增交易量;关注是否存在多个借款人取得贷款后并不使用,停滞一段时间后直接归还银行贷款本息的异常现象,查证其贷款利息还款来源是否合理、是否来自银行控制账户等。

(六)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调查

电商行业审计范文2

1.商业银行内部审计。

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第一章第三条对银行内部审计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咨询活动,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审查评价并改善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活动、风险状况、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效果,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健发展。其目标是,保证国家有关经济金融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监管部门规章的贯彻执行;在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框架内,促使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改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运营,增加价值。农村商业银行同样也必须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来进行风险管理,为稳健的经营提供保障。

2.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特点。

(1)对风险管理的再监督。

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农商行”)成立之初便是由经济相对发达,资产条件较好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而成,其主要目标是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服务“三农”,服务地方中小企业和个人。也正是因为农商行的服务目标和对象问题,即其面临的客户群体的资信度、还贷资产、道德水平等风险较大,因此对于风险的监督尤为重要。农商行内部审计的目的就是为了评价和完善经营过程风险管控的有效性,准确识别风险并量化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从而为银行增值。

(2)应对业务更新,提高胜任能力。

近年来,农商行不断由传统资产、负债业务向外拓展,开展信息咨询、企业理财、国际业务、金融衍生产品等新型中间业务,新型业务的发展,对内部审计部门的职业胜任能力提出了极大挑战。与此同时,监管部门下发各种文件要求银行提高对风险的监控,《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要求每年至少一次对营业机构进行风险评估,每两年至少审计一次。2014年4月银监会的《关于加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投资业务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以及7月的《关于加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金业务监管的通知》,12月的《加强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机制建设监管指引》,对农商行开展的银行、信托、证券、保险、基金、资产交易平台等非标资产投资业务进行规范,同时强调对农商行的资金业务的监管。这些文件的对于农商行内部审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防范合规性风险,内部审计部门必须了解关注监管最新动态,对行内业务进行管控。

二、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的职能仍以检查、评价、监督为主。

农商行在内部审计执行过程中,仍以检查监督为主导。以北京农商行、上海农商行为例,其内部审计部门在提高银行风险预测和识别水平方面均有所欠缺,不能为银行增值提供更好的服务。

2.内部审计工作范围不全面。

农商行的内部审计工作基本上是检查财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业务操作是否规范,审查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却反对信贷资产质量、经济效益等内容的审计,更缺乏对银行管理制度、政策法规、监督体系等方面的审计。对银行创新性业务的关注度不足,没有适时作出工作范围的调整。

3.内部审计机制建立不完全。

从各农商行的内部审计建立及工作规范程度来看,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机制,很多银行虽然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但隶属不清,如上海隐含的审计委员会在董事会、监事会下均有设置。此外,我国各商业银行都出台了一些制度来指导内部审计工作,农商行依据法律法规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及可实施性却远远没有达到目标设立的程度,使审计工作有法难依。

4.内部审计手段落后。

目前我国农商行的内部审计主要运用传统的审计理论和实务方法,主要依据审计者个人经验判断的抽样审计方法,无法全面反映银行的真实情况,从而审计效率低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审计技术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现代审计主要工作都借助计算机来完成,银行的全部业务也均需通过计算机来操作,但是内部审计工作却没有跟上步伐,在工作过程中对于计算机数据系统缺乏审计,导致目前很多违法案件的发生。

三、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发展对策

1.转变内部审计职能。

目前我国农商行内部审计主要的职能是对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经营活动的合规性审核、监督、评价,导致内部审计部门忽略了其他重要风险。农商行应强化内部审计管理和控制,及时防范财务风险及金融风险,从而使内部审计职能必须做出相应的转变,向增值型内部审计转变。内部审计部门应全面参与整个农商行的运营,推动风险导向审计在内部审计中的运用,为实现增值发挥作用。

2.健全内部审计工作范围。

现在农商行的内部审计工作还是以单一的合规性审计为主,要逐步扩大风险审计、管理审计、效益审计、制度审计、IT审计等审计方面,重视对银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合规性风险的内部控制审计,对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监督,并注重扩展工作范围。加强对创新业务的审计,包括农商行进行的金融衍生品、电子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等等,在审计过程中要把原来的财务审计扩展到内控及整个业务流程,除原来的监督、评价业务流程实施有效性外,还要为内部控制系统和业务流程的完善提供咨询服务,提供有价值的改进意见。

3.健全内部审计机制。

有效的内部审计机制的建立是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保证,因此要健全农商行的内部审计机制。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建立: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体制,明确内部审计的隶属机构、工作的范围、职责权限等内容;另一方面,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标准,使内部审计工作有法可依。

4.采用先进的内部审计技术手段。

电商行业审计范文3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职能;管理策略

近些年来,城市商业银行不断深化改革,其所面对的市场竞争也在持续加剧,各级管理和监督者越来越重视其内部审计工作。但是,城商行由于受审计认识、审计资源、管理体制、人员配备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其职能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强化城商行内部审计的职能,有利于加强风险管理,把好规避风险的最后防线,从而保证城商行稳健经营与持续发展。

一、内部审计的简要概述

内部审计在组织内为了提高运作效率、增加价值而开展的一种客观、独立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内部审计主要利用系统、规范的方法来管理风险、评价控制和治理的相关程序,从而有效地提高组织的效率,推动组织实现既定目标。

二、城商行内部审计职能与国外先进银行的差距

各商业银行近年来不断加大改革内部审计制度的力度,在内审体系和机制构建、内审功能发挥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然而相比于国外先进的商业银行,仍然具有比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于内部审计的认识存在偏差

一直以来,部分城商银行的管理者还存在一定的错误认识,认为内部审计部门不能为或者不能充分为银行创造利润和价值,没有深刻认识到银行内审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因为错误或者片面的认知以及组织体系建设不完善,导致内部审计对于银行难以形成激励约束,特别是很难把业绩考评和问责机制有机地相结合。另外,银行内部没有构建内审报告线路和制度,致使外部监督部门也难以检查和评估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

(二)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存在缺陷

城商银内审人员工作权威性以及内审的客观性,必须要求其内部审计部门要独立,这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原则。然后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还没有全面实现垂直、独立地进行内部审计,被审计单位与内审人员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利益依附关系,难以独立进行内部审计,更难以客观地审计评价管理层的决策行为、决策程序和决策效果。一是基于公司治理角度,部分银行的内部审计结果没有直接报告给董事会,而是向高级管理层报告,往往回避了一些重要问题;二是基于系统管理角度,内部审计还没有在区域性管理中完全独立出来,在系统内尚未构建垂直的内审体系;三是基于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工作中还没有建立岗位轮换与相关的回避制度。因为内审人员不应该在某一类特定业务或特定区域长期从事审计工作,而且如果存在利益关联和冲突,必须要回避。

(三)内部审计资源存在不足

首先是配备的内部审计人员不足。依据内部审计人员配备的国际水准,一般要占到全部员工比例的2%。而我国只有少数银行业达标,大多数银行只达到了1%的比例,内审人员严重不足,而且在行内的薪酬激励也不足,相对来说地位偏低。其次是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尤其缺乏掌握金融衍生产品、IT和资金营运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审计人才,同时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全面熟悉银行业务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也比较缺乏,导致内审工作与快速发展的银行业务不相适应。再次是内部审计手段比较落后,相关的审计手段与审计技术匮乏,难以适应电子化和网络化银行业务的发展。

(四)内部审计效果差强人意

首先,各类案件没有得到有效防范。相关统计显示,银行业近年来发生的各类典型案件,其中的80%是由于没有严格执行相关制度而造成的,有的甚至经过多次内审都没有被发现。可以说,内部审计的质量不高、效果不佳,是我国银行业案件发生的重要原因。其次,审计检查的深度不够、力度不大。银行内部审计从目前的工作情况来看,还不同程度地处在纠弊和查错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完全做到审计评价银行管理结构与其内控体系和经济效益,不能高效地监督、评价和治理银行的内控体系。再次,保证、评价与改进审计质量的相关制度不规范。相关衡量审计工作的质量和评价质量的标准不完善,难以保障审计工作质量。

三、强化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职能的策略

帮助银行实现经营管理目标,是内部审计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其核心是促进内部审计的增值。因此,尽职尽责地当好管理层的参谋,加强银行内部控制,改善银行内部的经营管理,是内部审计的应然职责。基于此,如何采取有效策略,把城商行内部审计的职能充分发挥出来,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一)基于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增强,切实健全内部审计体制

首先,要建立健全科学、独立的考核机制。具体说,应完全垂直地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由总行提拔、任用内审人员,其晋级、晋职和生活福利发放也均由总行负责,从而使内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没有利益关系,充分体现内部审计人员具有独立性。其次,总行管理层要切实重视和有效领导内部审计工作,完善相关的制度,保证内部审计机构有足够的权限积极依法履行职责,为内部审计机构赋予必要的处理、处罚权,及时有效地解决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切实增强处罚的执行力,为内部审计真正树立权威,以独立的环境和良好的工作条件确保内部审计的高效开展。

(二)基于内审效能的提升,切实规范内部审计流程

城商行应该制定科学的内审章程,突出内部审计的地位,通过科学的审计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在内部审计的过程中要建立问题台账,及时归纳和分析审计出来的问题,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明确相关的责任人,并在此基础上向董事会提出切实可行的参考建议。同时,内审部门针对发现的问题要有专人负责跟踪整改,并在台账上做好记录,推动彻底解决问题。还必须进一步增强内审人员的责任感,使他们在工作中能够保持客观公正独立的态度。另外,要对违规人员加大处罚力度,对于“履查履犯”人员加重处罚,使内审工作始终保持应有的权威性和震慑力,最终促进内审工作效能的提升。

(三)基于复合型内审人才的培养,更新其知识结构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城商行业务的不断扩大和升级,审计人员如果知识结构单一,就无法充分胜任审计工作。因此,城商行管理层要加大内审人员培养力度,通过后续教育、业务培训等途径,合理调整与完善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使他们不仅通晓财会和信贷知识、全面掌握审计理论,而且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和文字表达能力,成为城商行内部审计复合型人才。此外,构建行政和技术两个层面的考核激励机制,激励审计人员不断增强业务素质和能力,以适应城商行持续发展的要求。

(四)基于工作效率的提高,优化内部审计手段

内部审计传统的手工操作方法已不能适应城商行电脑化、网络化的业务发展需要,必须全面实现内部审计电子信息化,以有效共享和配置信息资源。利用网络和计算机逐渐开展非现场审计,把现场与非现场两种审计方式结合起来,使审计时间和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审计效率得以切实提高,从而在日趋复杂的金融环境中有效抵御金融风险。

(五)基于审计范围的扩大,完善内部审计目标

内部审计部门应扩大审计范围,完善内部审计目标,从而为城商行的业务稳定和持续发展出谋划策。首先,应坚持以审计城商行的经济效益为核心,集中开展控制评审和风险控制审计,变以往的事后审计为侧重事前、事中审计,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优势和管理服务的职能。同时,重点关注、持续监督已发生问题的整改。其次,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站在全局的高度,不断对审计理念进行更新,坚持风险导向,科学确定高风险的重点审计领域,通过以点带面,节约审计成本,为提升审计效率和质量奠定基础。再次,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密切关注创新性的金融业务,有效防范业务操作的新风险,切实平衡业务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关系,从而保证城商行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稳,王旭阳.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与对策[J].审计研究,2004,(3).

[2]孟军.服务是银行内部审计重要职能[J].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01,(11).

[3]吴越,胡若涛.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会计监管[J].浙江金融,2007,(2).

[4]季炜.如何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J].企业导报,2011,(13).

[5]常京萍.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战略研究[J].会计之友,2010,(10).

[6]鞠成岩,金山.对完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监督的探讨[J].农村金融研究,2008,(5).

[7]徐秀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6):172-173.

电商行业审计范文4

关键词:大数据;精准营销;企业伦理

研究机构Gartner对于“大数据”进行了这样的定义:“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来适应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高速采集信息、发现或分析问题,获取价值信息。大数据既是企业营销环境的变量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1],通过大数据分析这样的信息化手段,企业能够实现对潜在顾客的精准定位,从而集中资源面向其开展有针对性的营销活动。企业利用这一技术通过挖掘用户数据、推送定向广告及开发数据等为精准营销提供基础[2]。所以,业界普遍认为,大数据精准营销提高了网络营销的精准性、决策的科学性和客户服务水平。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面,大数据带来巨大商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令人担忧的不合理现象。“大数据杀熟”来源于电商平台对于不同消费频次的消费者采取不同的价格,即通过采集客户信息形成大数据,精准分析客户日常行为,然后利用消费者信息定制区别性价格,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大数据杀熟”是一种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恶意溢价的现象[3],在互联网购物等生活服务中常常出现。如对于某电商平台的同一款产品,关注度较高的消费者得到的报价往往高于关注度较低的消费者;酒店预订平台对新老客户也会进行差别定价;打车软件在同一位置对经常叫车的用户收取更高费用。信息技术的进步并没有保证公平公正的交易,反而为一些商家投机取巧牟取私利提供了土壤和孵化剂,这背后反映的是当代电商企业商业伦理问题的失范以及社会思想道德观念和秩序的动摇。目前针对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的研究多集中于其正面影响,且对其负面影响仅限于个人隐私受到威胁,因此本文将从另一角度——企业伦理的方面探讨大数据精准营销的负面影响。

1大数据精准营销产生的企业伦理问题

利用大数据精准营销,能够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并节省消费者的时间成本,好处在于精准、科学、服务水平高。但由于一些电商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利用技术的不断进步深入挖掘分析客户信息,导致用户数据被过度利用,从而引发隐私泄露和价格歧视等问题,企业逐利的天性与其伦理规范及社会责任相违背。

1.1利益相关者层面。利益相关者是组织内外环境中受组织决策和行动影响的任何相关者,消费者和社会整体分别属于电商企业的“connected”和“external”“stakeholder”。1.1.1消费者个人隐私权受到侵犯在大数据时代,消费者的个人隐私很容易丧失。当消费者在进行交易和注册登记时,不可避免要提供个人信息,因此,某些商家就会利用法律法规的漏洞搜集获取消费者信息并在不经过消费者同意的情况下开发利用、买卖交易。互联网存在一种悖论,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实际上是一个受高度管控的环境,然而通过在这个平台上建立的网页、邮件和社交网络地址表达的内容却往往被认为是完全不受管控的虚拟空间,不必考虑规则[4]。在这种不受管控的空间里,消费者信息被完全暴露,其隐私权受到严重侵犯。1.1.2消费者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受到侵犯企业基于庞大的数据库对消费者潜在需求、消费水平、消费偏好等进行分析,针对不同消费者制定精准的营销策略,但这些策略都是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消费者的信息何时、何地、如何被获取,及作何使用都没有得到授权,因此消费者的知情权受到了侵犯。此外,由于电商行业的信息不充分,企业可以根据分析结果对不同消费群体推送不同产品,影响消费者判断,这就侵害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1.1.3社会整体价值观受到冲击电商企业过度开发利用消费者个人信息会造成网络秩序混乱,消解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不断加深商家与顾客的矛盾,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企业自身长久发展,也在挑战着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各种负面新闻的曝光加剧消费者内心的恐慌,从而产生对政府的不信任感,构成社会的精神危机。不法分子利用消费者个人信息进行诈骗牟利等诸多行为,实则在冲击社会基本价值体系的壁垒。

1.2企业内部层面。企业利用大数据精准营销涉及如何把握“度”的问题,一旦超过这个“度”,就会威胁到消费者权益,企业的诚信基石就会受到深刻的影响。这种情况下,是企业将自己推进了道德窘境和公关危机中,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商业伦理问题和舆论压力都将是企业必然要面对与承受的难题。失去了诚信底线就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与青睐,最终只会自食恶果。

2大数据精准营销的伦理失范问题原因

2.1历史传统与恶俗的商战文化。从历史原因来看,我国是一个缺少商业伦理传统的国家,拥有浓重的“重农抑商”氛围。而且,中国从来没有独立的工商运行体制,企业家阶层对自身的身份认同感非常薄弱[5]。同时,恶俗的商战文化也是我国企业商业伦理缺失的重要因素。社会主要灌输给企业的都是以战为主的商业理念,竞合意识十分淡薄。大数据时代的企业在迅速成长的过程中,较少关注商业伦理道德的概念,也就造成商业伦理的缺失。

2.2大数据技术野蛮发展。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大数据的利用渐趋成熟。个人信息可以很容易通过浏览痕迹等途径获取,数据的多、乱、杂等特点给企业垄断数据、不法获取与交易买卖提供了条件。同时,大数据技术的野蛮发展缺乏相应的行业管制,使得对信息的获取与利用没有限制。

2.3用户消费惯性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常常出于节省成本的心理提高对某一产品的使用频率,有学者研究发现消费者习惯是对重复消费行为影响最大的因素[6],商家就可以利用这种消费习惯捕捉到基本全面的个人信息。在长期的交易活动中,商家在应用平台上积累了大量的用户信息,并据此精准地分析出用户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从而制定出相应的营销策略。而消费者能接受到的只是商家分析好、制定好的产品及优惠活动,相对于商家而言,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就为企业进行大数据“杀熟”提供了优势。

2.4法律监管不到位。目前我国在互联网、电商领域尚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这就增大了相关部门在执法方面的难度,给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机,且对电商运营过程中的监管也不到位,容易诱发企业伦理失范问题。

3对策与建议

3.1消费者提高维权意识。作为直接被大数据“杀熟”损害利益的消费者群体,无法从技术上规避风险,只能从自身出发,学会摆脱商家的“杀熟”计划。第一,消费者要树立隐私保护意识,在日常网络环境中警惕个人信息的填写及传播,避免被不法获取。第二,消费者要提高维权意识,当个人隐私权、自主选择权受到侵犯时,敢于向有关部门反映或利用网络发挥舆论效应给商家施加压力。

3.2企业进行伦理审计。伦理审计是对企业伦理项目及绩效的系统性评估。作为一种工具,企业可以用它来鉴定和测量其对利益相关者的伦理承诺。进行伦理审计可以帮助企业评估伦理项目和政策的有效性,更好地遵守法律,展示已经合规的领域较之合规前取得的进步。通过审计报告记录企业状况,如记录下企业合规做法,与之前不当行为对比,避免再次发生不当行为。电商企业为避免营销过程中产生伦理失范问题,可以对自身的伦理项目进行伦理审计。

3.3利益相关者加强伦理治理。“伦理治理”一词最早出现在2011年出版的图书《乡土伦理治理——传统视阈中的家与国》(作者赵炜)中,这里我们将该词应用在企业伦理的治理中。治理的含义在于决策和决策实施的过程,包括公司、地方、国家多个层面。由于企业伦理问题涉及多个学科及领域,单靠政府或者网络运营商是无法解决的。政府是伦理治理的重要行动者,但也包括其他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如压力团体、网络平台运营者、相关学术组织。伦理治理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协调的过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协同合作,帮助企业规避伦理危机。学者们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大数据技术的伦理治理原则的建议,如基本目的、负责研究、利益冲突、尊重、隐私、公正、共济、透明、参与[7]。

4结语

电商行业审计范文5

关键词 :农商银行 ;信贷 ;风险管理

根据中国银保监会公布的最新版《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名单》,截至 2020 年 12 月 31 日,全国共有省级农信联社 25 家,农商银行 1539 家,农村信用社 616 家,农村合作银行 27 家。农商银行是农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今后体制改革的必然方向,是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力军,是立足当地、支小支农的地方性法人银行,能够帮助解决农村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但是在当前整体经济情况下行、金融市场不断开放、金融监管不断加强等因素的影响下,农商银行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尤其是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众多的问题。面对这新形势,农商银行对信贷风险的管理和其他商业银行相比而言要更高。因此,对农商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促进农商银行的平稳发展,解决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

一、对我国农商银行信贷业务风险进行防范的重要性分析

农商银行本身是我国现代经济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组成内容,在普惠金融、乡村振兴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农商银行已经成为推动当地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重要价值的金融机构,同时也是一种具有盈利性质的地方性商业银行组织。农商银行细分市场,采取产品差异化策略,为所在地区提供担保贷款、信用贷款,这恰恰是农商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小额”“流动”“分散”的信贷业务特点,也成为农商银行平稳发展的有效模式。但是在经济环境和监管环境的双重影响下,农商银行暴露出来的内控问题越来越多,尤其是信贷风险问题更为突出。2020 年银保监会严查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全系统共做出 6581 件行政处罚决定,处罚银行、保险机构共 3178 家。据不完全统计,2018 年、2019 年、2020 年农村金融机构的罚单数量居高不下,近三年的罚单数量在银行业中占比始终为第一,且占比例均在 50% 上下。农村金融机构处罚的业务类型中,信贷业务违规仍然是重灾区。当前状态下,金融市场的波动形式和资金回流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对于新形势下加强农商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以提高信贷风险的防范水平,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对其进行细致的研究,能够帮助整个市场经济更加稳定,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状态,确保农商银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各项管理工作能够有序地执行和开展,为普惠金融、乡村振兴做出相对应的贡献。

二、我国农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管理水平滞后

风险管理水平滞后,主要体现在农商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缺乏完善性、有效性。尽管部分发达地区的农商银行一直探讨信贷业务数字化转型,从贷款“三查”方面进行流程优化,建立信贷风险预警系统,但仍存在以下两个共性的问题 :(1)量化测算分析不足。一方面是在信贷总额度管理上还是以头寸匹配、资产负债表作为参照,忽略了资本成本等影响因子。另一方面是在确定客户贷款额度上还是依靠资产作为背书、结合客户需求合度及估摸的客户现金流确定额度,对小额贷款的额度确定基本上都是以行内制度规定的最高额度 20 万或 30 万。(2)无法开展动态性分析,信贷风险防范存在滞后性。根据银保监会披露的罚单,各家银行的贷后管理或多或少不符合监管规定。一部分农商银行没有智能贷款风险管理系统,一部分农商行尽管已经开发自动预警的贷款风险管理系统,但数据来源主要是本行的资金变动情况,因此往往需要依靠人工的方法来完成相应的管理,无法对客户进行动态分析,及时掌握客户的异常情况。通常情况下当利息、本金无法正常还款后才发现潜在的风险,对风险的防范存在极大的滞后性。

(二)信贷机制建设不完善

近年来发生多起银行员工违法发放贷款、骗贷案件等,基本上都是因为信贷机制建设不健全导致的,充分暴露了信贷操作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等缺陷。1. 信贷机制建设存在漏洞。部分农商银行的信贷操作流程本身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比如由客户经理查询其客户的征信报告,这可能会导致客户经理为发放该笔贷款从而利用 PS软件修饰征信报告,如某银行客户经理利用异地抵押房产无法异地查询的漏洞,办理虚假抵押贷款。2. 内部监督重业务检查。农商银行就信贷业务组织了大量的现场检查,但这类检查基本上自上而下的,检查对象主要是针对贷款业务,主要是通过检查信贷档案,了解客户资料的有效性、完整性、审批流程及客户资金流向的合规性等,对客户经理的贷款是否尽职进行核查。本身这类检查很难对客户资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如无法辨别客户提供的银行流水真伪。与此同时,重业务、就事论事的专项检查的方式,导致农商银行缺乏对内在化、制度化、流程化的检查。每次只有出现风险事件,才发现操作流程方面的漏洞。3. 信贷业务制度缺乏执行力。信贷机制对一些关键岗位已有明确界定、对关键风险点已有明确内控规定,但是因为执行起来并不顺畅,导致相关责任人、管理人因为各种原因和借口而大打折扣。比如某行虚假抵押贷款案件,其信贷业务制度对异地抵押贷款已明确规定每年需到房产所在地对抵押的真实性进行核查,但是因为需要双人去异地检查比较麻烦而忽略了,导致员工发现内部监督缺失从而产生邪念。

(三)信贷业务“三查”不到位

根据银保监会近三年的罚单,信贷业务三查不到位几乎成了所有商业银行的共性问题。通过不良贷款倒查机制,绝大部分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都是由于“三查”工作制度执行不力。一方面是因为由于农商银行信贷业务以“小额”“流动”“分散”的特点,主要客户群体是当地的农户、社区居民,大致信贷人员管理的贷款户数比较多,人均信贷人员管贷户数普遍超过300 户,有些农商银行人均信贷人员管贷户数多大 800 户,甚至超过 1000 户。在这种情况下,信贷人员不仅要新增贷款户数,还要做好存量客户的续贷工作,导致部分信贷人员对贷前调查不重视,没有深入客户家里、经营地进行走访调查,掌握客户的实际情况,从而直接发放 20 万~ 30 万的小额贷款。另一方面是部分信贷人员因为工作繁忙,对贷后检查疏于管理,贷款发放后对客户资金流向检查流于形式,仅在系统中留下处理痕迹,后期更是无法掌握客户的动态变化。

(四)部分信贷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有待加强

近年来银行案件频发,基本都和银行从业人员内外勾结、违规有关。根据《中国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犯罪问题研究白皮书(2018-2020)》,2018 年~ 2020 年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犯罪案件审理并结案的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从罪名分布来看排名前 3名的分别是诈骗罪、违法发放贷款罪、职务侵占罪,从机构排名来看银行业从业人员犯罪占比最高。对于农商行来说,信贷人员道德风险是目前信贷风险管理中最大的风险和隐患。道德风险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信贷制度执行不严格、流于形式,甚至为完成贷款业绩和信贷中介、资金掮客合作。如根据裁判文书披露,广州农商行 3 名员工违规发放贷款,仅为了完成放贷任务。(2)发放贷款时以权谋私,信贷人员从中捞取好处,当正常贷款成为不良贷款后采取转贷等方式以保持贷款的“正常”形态。(3)信贷人员思想心态发生变化,为赚取更多的利益利用职务之便与资金掮客一起参与贷款“过桥”。(4)客户经理因为、炒股等情况导致其负债较高,从而铤而走险,采用虚构借款人、抵押物等方法骗取银行贷款金额供自己挥霍、使用。

(五)部分信贷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1. 综合素质较低。结合近几年农商银行对外的招聘要求,不难发现农商银行员工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但是根据一些数据分析显示,当前农商银行中信贷工作人员的第一学历在银行业中普遍偏低。从事信贷行业,不仅仅要求信贷工作人员精通行内信贷业务产品、管理制度等,还需要熟悉金融法律知识、基本财会知识,甚至还要非常熟悉所在地区的行业情况和特点。信贷工作人员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信贷资产的质量,因此信贷工作人员需要的是综合素质和业务素质水平都比较高的复合型人才。2. 信贷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淡薄。由于农商银行的产品主要是以保证贷款、信用贷款的小额贷款产品为主,产品设置相对粗放,业务风险相对抵押贷款较高,同时又存在较多的主观性,再加上当前各大银行不断创新产品,利率下行趋势明显,市场竞争压力逐渐加大,一些信贷人员就放松了风险控制,甚至一些信贷人员过于重视信贷业务总量的提高,认为信贷风险的防范阻碍了自己业务的发展和扩大。3. 当前农商银行信贷人员对宏观环境、金融环境等方面的大环境的认识较低,危机感和紧迫感不足,对新知识、新业态接受程度较低,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

三、我国农商银行信贷风产生原因的客观分析

(一)外部原因

1. 社会环境方面。我国当前还处于摸索和发展阶段,金融体系的构建本身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整体社会信用度较低。尤其是农商银行的客户群体主要是农户、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等,加之欠发达地区金融知识普及教育还欠缺,因此信用的缺失成为普遍的现象。2. 法制建设方面。健全的法律制度是经济健康发展、保持经济活力的基本保障。法制不健全,法规不配套,执法效率缺乏,都会导致信贷风险。比如有些客户利用法律漏洞,有意来债、逃债,比如有些企业以改制之名行逃废债之实,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自身的利益,考虑到社会影响,让法院违规查封房产。3. 经济下行压力。自 2020 年新冠疫情以来,我国积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为经济复苏提供有力的支持,稳住了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但是在县域经济方面,普遍存在传统行业的衰退、中小企业倒闭的问题,面临着十分艰巨的转型升级。而农商银行的客户基本都经营着传统行业,甚至以农户、小微企业为主。4. 外部监管压力。近几年来,人民银行以及银保监会等对于金融行业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严监管”成为常态。

(二)内部原因

农商银行本身的经营管理能力对信贷风险的影响非常重要。1. 偏离发展定位。一些农商行在发展转型过程中,为了扩大规模、追求利润最大化,背离“支农支小”的经营理念和使命,跟风式的发展一批大额企业贷款、域外贷款,从而导致信贷风险的产生。2. 风险管理方面。风险管理定位不准确,重贷前调查,忽视贷后管理,风险预警缺乏连贯性、一致性,难以及时发现问题,对风险的事前控制和防范能力不足。3. 内部控制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基于各种原因和借口有意无意地突破内部控制的约束,使制度流于形式。二是在内部控制方面,部分流程、制度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要,没有及时修订,或者由于业务创新时缺乏制度的约束。三是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重点以信贷业务开展的合规性进行专项检查,还不能较好的满足管理需求。4. 信贷人员综合素质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如果不打造学习型组织,即便员工综合素质较好,也难以适应由于金融创新带来的复杂的外部环境。即便受新冠疫情影响,有些农商行创立了网上商学院等,并优化培训机制建立积分制考核,但是很多信贷人员在缺乏学习监督的情况下容易造成“挂机”现象。

四、我国农商银行信贷风险问题的有效防范策略

(一)打造信贷工厂模式,加强信贷机制建设

首先,农商银行应该要积极利用当前互联网技术、政务信息系统整合等契机,将小额贷款产品标准化,打造信贷工厂模式。信贷工厂模式起源于淡马锡公司,又称“淡马锡”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产品标准化、作业流程化、管理集约化等,可以实现全过程自动监控,从技术层面有了一道防火墙,可以提高内部控制能力,有效防范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这主要是因为农商银行最重要的客户群体是农户、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客户数量繁多,信贷业务工作繁忙且人为因素较大,同时也是新形势下加强风险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其次,信贷工厂模式下需要对业务流程重塑,因此需要加强信贷机制建设,确保信贷业务全流程操作、信贷风险全流程可控。(1)根据当前目标客户群体,通过不同可定量的维度组合精准分类信贷产品体系,如“农户贷”“流水贷”等。(2)建立标准化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的信贷操作程序和较为科学的管理模式,但是对非标准的贷款客户要参考部分可量化的指标,通过人工走访调查确定是否发放贷款以及贷款额度。(3)健全内部治理机制,完善以信贷业务部、合规风险部、内部审计三道防线为基础的内部控制组织架构,建立一套防范信贷风险的实施方案,做到深入揭示问题、使制度贯彻执行,完善流程,控制风险。

(二)建立智能化风险预警体系,完善信贷风险管理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加速互联网与产业融合,数字经济已然成为银行业转型的新引擎。要对信贷风险实现动态的全流程管理,必须要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风险预警体系。(1)制定一套科学完善的信贷风险指标体系。农商给银行要利用前期“整存授信”等传统业务方式获取的数据结合信贷工厂模式,获取大量用户数据,在深入分析和历史统计的基础上,合理设定风险指标体系的数据模型。(2)建立风险动态监控机制,对风险的波动进行前瞻性判断。风险预警体系除了银行内部数据,可以连接人行征信、百融征信、政府信息平台等外部数据,对客户的异常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动态掌握客户情况,把我存量贷款的风险状况,及时控制和化解风险。(3)风险预警系统决策合理。在风险预警体系中,不能仅仅以传统的信贷资产五级分类作为分类标准,而是应该建立合乎实际贷款风险管理的风险分类标准,同时不断加强分类结果的可信度。如可以分为好、一般异常、危险异常等,根据不同的风险登记采取电话回访、现场调查等不同的处理方式,要求信贷人员将贷后管理的相关作证输入信贷风险预警体系中,确保贷后检查执行到位,达到相应的预警管理效果。

(三)坚持农商银行的发展定位

1. 坚持传统定位不动摇。2019 年银保监会《关于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坚守定位强化治理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意见》,提出农商银行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坚定服务“三农、小微、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定位,遏制“离农脱小”盲目扩张的倾向,要“做小”“做微”“做特色”。2. 发挥自身优势,摸清辖内客户情况,由客户“白名单”制向排除“黑名单”制转变,将客户信息导入“信贷工厂”,实施精准、高效营销贷款,坚定不移推广小额信用贷款。3. 优化信贷结构,回归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严禁资金流向房地产、股市等领域,做强做优贷款质量。

(四)加强信贷队伍建设,防范员工道德风险

再完善的信贷机制建设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都需要相关人员去实施,因此信贷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信贷队伍建设 :(1)加强对信贷人员的培养。一是推进持证上岗制度,依照岗位开展业务技能和管理能力的综合培训,同时从实际出发具体分体具体分析,对不同层次的员工因材施教。在建立网上培训体系后,做好学习效果的跟踪。二是要鼓励员工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紧跟时代要求。三是要对加强对信贷人员后备力量的培养。(2)加强合规文化建设。一是管理层要以身作则,加强监控意识,信任不是放任。二是通过案例警示教育、法制教育等方式,立责任意识和风险观念。三是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查实的违规事项,完善问责体系,不能避重就轻,要严格责任认定与追究,严肃处理违规失职人员。

五、结语

电商行业审计范文6

文章基于XBRL会计信息供应链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我国高校在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时,亟需将人才培养模式与XBRL应用紧密结合,具体包括单独课程、内容结合和单独专业三种模式,我国高校应根据自身办学特色选择恰当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加强实训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

XBRL;会计信息化;培养模式;会计信息供应链

XBRL(eXtensibleBusinessReportingLanguage,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是一种新兴的财务信息报告格式,它将财务报告要素分解成数据单元,根据计算机技术语法规则描述数据单元结构,形成计算机可识别的标准化企业财务报告[1]。早在2002年,我国证监会即已将XBRL选定为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标准格式。目前,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已实现全部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XBRL化,财政部了基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通用分类标准,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通用分类标准的应用试点工作。与XBRL的迅速发展及广泛应用相比,我国与XBRL应用相对接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较为落后,几乎很少有高校在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讲授XBRL知识,甚至大部分会计学专业本科生在毕业时尚未听说“XBRL”一词。显然,随着财政部不断推进XBRL在企业财务报告中的应用,我国高校在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时,亟需将人才培养模式与XBRL应用紧密结合[2-3]。

一、XBRL的技术特征

1.信息元素颗粒化。企业的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内容,在传统的纸质财务报告中,其内容仅表现为一个个汉字。XBRL的一项重要技术特征是将企业财务报告内容颗粒化成独立的信息元素,如将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资金、应收票据、应收利息等项目作为独立的信息元素进行存储,计算机能够自动识别其含义,并在需要时单独从XBRL实例文档中抽取。

2.信息元素关系化。构成财务报告的信息元素虽然是独立的,但元素之间实际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包括层级关系、勾稽关系等。层级关系,如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项目并列,且都属于企业的非流动资产。勾稽关系,如企业的资产总额等于负债总额加所有者权益总额。在传统的纸质财务报告中,信息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需要报表使用者根据掌握的财会知识主观判断,而XBRL能够对信息元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定义,使计算机自动识别信息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实现企业财务报告分析的智能化处理。

3.报告内容可扩展化。XBRL在应用时需要制定广泛适用的通用分类标准,但由于企业生成的XBRL实例文档需要报送多个主体,包括:税务局、证监会、工商行政、银行等,而不同主体对于会计信息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此外,银行、石油等特殊行业与其他常规行业相比,业务上有着较大差异。因此,为了适应会计信息需求的多样性,XBRL具有报告内容可扩展化的特征,可以根据特殊信息需求制定扩展分类标准,从而使XBRL财务报告既具有可比性,又能同时满足特殊行业的应用需求。

二、XBRL的技术优势

1.避免数据重复录入。传统纸质财务报告编制过程中,企业需要向不同的外部主体提供财务数据,而不同主体要求的报告格式却有很大差异,导致报告编制时需要一份份重复录入,不仅降低了财会人员的工作效率,还有可能影响数据的准确性。XBRL通过将信息元素颗粒化,企业在生成的XBRL实例文档中嵌入所有相关数据,避免了数据重复录入,财务报告使用者根据自身需求,通过计算机自动读取所需的企业财务数据。

2.财务数据分析自动化。对于计算机而言,传统财务报告所呈现的文字,与其他类型的文字并无区别,不能实现企业财务数据的自动化分析,而必须由报表使用者通过手工加工方式获得所需的财务分析数据。XBRL在对企业数据信息颗粒化的基础上,同时赋予信息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使计算机能够识别不同数据之间的层级、勾稽关系,并根据用户指令对企业财务数据进行自动化分析[4]。

3.财务信息交换高效率。不同主体对于企业的财务信息需求不一致,并且由于不同主体所要求呈报的财务报告格式存在差异,直接导致不同报告使用主体之间进行企业财务信息交换的难度比较大。比如,企业向银行和税务局报送的财务信息数据就很可能不一致,这两个部门也很难实现企业财务信息的交叉审核。XBRL则由于实现了业务层面的标准化,不同报告使用主体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交换,降低企业会计信息使用成本,提高信息使用效率。

三、XBRL会计信息供应链上的会计人才培养要求

会计信息供应链是指会计信息从生产到使用的整个过程。在传统财务报告模式下,企业财会人员根据不同信息使用主体的文本格式要求,通过企业会计记录数据编制相应的财务报告,再分别向不同的信息使用主体进行报送。显然,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财务信息不管是在企业内部管理层,还是外部信息使用主体之间,都是为了完成某种目标的“信息孤岛”,分散在各主体之间而不能形成完整的会计信息供应链。我国财政部正大力推进XBRL在企业财务报告中的应用,基于其技术特征和技术优势,可以将企业会计信息从生产到使用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整合,并全部纳入到统一的会计信息供应链中[5]。当前,XBRL在我国财务报告应用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会计信息化人才相当缺乏,由于企业财会人员在工作前基本未接触过XBRL相关课程,而它又对使用者的专业化技能要求比较高,这导致我国培养的大量会计专业人才走上工作岗位后,当从事XBRL会计信息供应链上的相关工作时,将会产生较为严重的不适应感。会计信息供应链的前端工作主要包括XBRL软件开发和分类标准制定。XBRL软件开发要求开发者熟练掌握软件开发技能,从专业对口的角度来讲,这不属于会计专业人才的工作范围,但是由于XBRL软件直接用于企业财务报告相关工作,要求软件开发人员具备一定的财会知识,在工作过程中能够与企业财会人员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分类标准制定则包括通用分类标准和扩展分类标准两个方面,其中前者主要是国家财政部的工作职责范围,后者主要应用于特殊行业,是特定行业监管部门和企业的工作职责范围。实际上,制定分类标准对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非常高,属于XBRL会计信息供应链上的高端人才,不仅需要精通XBRL软件技术规范,还需对企业具体业务流程及其对应的会计科目非常熟悉。会计信息供应链的中端是以XBRL实例文档为核心,包括使用XBRL软件进行财务数据输入、实例文档编制、财务报告分析等方面。上述工作均由企业内部财会人员操作完成,一方面要求财会人员掌握会计学各类专业知识,包括会计电算化、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成本管理等多层次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求掌握XBRL软件的具体操作方法,包括实例文档的编制方法、存储格式、传递与输出方式等,熟悉企业业务流程及对应的XBRL分类标准,并能使用XBRL软件对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定期生成经营管理所需的各类财务信息[6]。会计信息供应链的后端是企业外部利益相关主体使用XBRL实例文档获取企业财务信息的过程。企业外部利益相关主体包括:(1)政府监管部门:证监会、税务局、工商行政。(2)股权投资人和债券投资人。(3)其他相关人,如市场分析机构等。随着企业财务报告的XBRL化,任何外部利益相关主体都需要有能力充分、有效地使用企业提供的XBRL实例文档获取相关信息,并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自动分析和比对。尽管上述利益相关主体从业人员的专业背景较为复杂,但由于大量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将从事与此相关的工作,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时有必要嵌入XBRL知识的学习。

四、基于XBRL应用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将XBRL相关知识的学习纳入到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体系中,总体上把握的一个原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一定的XBRL原理知识,并掌握XBRL在会计信息供应链上的主要应用途径[7]。一般而言,基于XBRL应用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

1.单独课程模式,是指单独开设XBRL课程的培养模式。当前,绝大多数开设会计学专业的本科院校制定的培养计划大都涵盖了《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编程》、《会计信息系统》等课程,在此基础上可以开设《XBRL原理及应用》课程,介绍XBRL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企业财务报告中的实际应用。单独课程模式的优势是,使会计学专业学生系统学习XBRL知识,并对其原理和应用都有全面的了解。然而,其缺点是,当前市面上合适的本科教材稀缺,并且由于XBRL的应用涉及到财务报表分析等知识,原计算机专业教师或会计信息系统教师不一定完全胜任其教学工作,而需要不同专业教师间的相互合作。

2.内容结合模式,是指在当前开设的会计学专业课程中嵌入XBRL知识教学的培养模式。可以看到,XBRL在会计学中主要应用于财务报告领域,各高校可以在当前普遍开设的《会计信息系统》、《中级财务会计》、《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中嵌入XBRL相关知识的讲解。其中,《会计信息系统》主要介绍XBRL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软件操作,《中级财务会计》、《财务报表分析》则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向学生讲解如果应用XBRL生成企业财务报表并对其进行分析。内容结合模式的优势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于XBRL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且将其分散在不同课程中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XBRL的理论与应用知识。但是,其缺点是,对专业课任课教师的要求比较高,现实情况是大部分财务会计方面的优秀师资对于XBRL往往不太了解。

3.单独专业模式,是指开设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为中心的会计学专业方向。现阶段,已有部分高校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开设“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复合”专业,其目标是培养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研究其制定的培养计划可以发现,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会计学和计算机科学两个单独的学科体系,由会计学专业教师讲授会计学相关课程,由计算机专业教师讲授计算机相关课程,课程设置只是两个专业课程的机械组合,未能将它们融合在一起体现专业交叉特色。因此,对于部分尝试开设“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复合”专业的高校,可以通过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大量开设会计学与计算机相结合的课程,如将XBRL基本原理、软件开发、分类标准制定、软件应用等知识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形成全面的XBRL课程体系,从而发挥“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复合”的专业优势,为我国推广XBRL应用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的会计信息化人才。

五、推进XBRL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政策建议

1.根据办学特色选择恰当的培养模式。由于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大量高校都开设了会计学本科专业,为了推进XBRL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办学特色选择恰当的培养模式。特别是,电子信息学科较强的高校在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上有着天然优势,这类高校可以设置常规的会计学专业,同时也可以设立“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复合”的复合型专业。对于常规的会计学专业,可以选择“单独课程+内容结合”的模式,即开设单独的《XBRL原理及应用》课程,同时在会计学专业课学习中穿插XBRL的具体应用,其教学师资可以由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教师共同合作承担[8]。“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复合”作为单独专业模式,在实践中已经有部分高校正在实施,但在培养计划制定上仍待进一步优化,避免课程设置上会计学与计算机课程的内容分割,并强化XBRL课程体系建设。

2.加强实训课程建设。随着财政部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推广XBRL,就如当前企业财会人员必须掌握会计电算化技能一样,对于XBRL的实际应用能力将逐渐成为企业财会人员的基本工作技能。因此,高校在开设XBRL课程时,应重点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而开设实训课程则是其重要的途径。各高校可以在当前会计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建立XBRL会计仿真模拟实验室,在XBRL教学过程中引入实际案例,包括XBRL财务报告生成、财务数据分析、审计等,使学生全面掌握XBRL在会计实务各方面的应用。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际上,当前高校在基于XBRL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XBRL本质上是计算机语言在会计实务中的深度应用,尽管会计学专业教师对于会计实务方面课程的教学非常熟悉,计算机专业教师对于计算机语言方面课程的教学非常熟悉,但在XBRL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将两者紧密结合,这对当前无论是会计学专业还是计算机专业的大部分教师来说都难以胜任。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导入XBRL课程初期可以采取会计学和计算机专业教师相互合作的方式,共同开设一门XBRL相关课程。但是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讲,必须建设专门的XBRL专业师资,形成相对稳定的XBRL教学与科研团队,为我国推广XBRL的应用培养更多的会计信息化人才。

作者:潘孝珍 燕洪国 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颖敏,潘定,2016.基于语义的XBRL财务报告共享与集成[J].财会月刊(9):113-116.

[2]欧阳电平,王贤平,2007.XBRL的应用与会计人才培养[J].财会通讯(学术版)(3):112-113.

[3]陈潇怡,欧阳电平,2016.XBRL财务报告实施现状、质量风险与对策[J].财会月刊(1):24-27.

[4]丁惠萍,2014.高校基于XBRL技术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性[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6):82-85.

[5]杨小平,谢海娟,李立成,等,2013.基于XBRL理念财会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例[J].中外企业家(3):260-262.

[6]李彦庆,2015.会计学专业开展XBRL课程教学的研究[J].商业会计(3):117-119.

电商行业审计范文7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当前商业银行发展的大势,数字化转型最终需要通过市场营销得以实现。营销成效直接定义了用户对企业的价值贡献,因此平台银行和智能化银行的转型方向大多聚焦于服务用户价值创造。

一、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下营销的特征分析

(一)从用户特性角度看,营销应具备人本性、吸引力和社群性的特征。美国著名营销理论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革命4.0》(2017)一书中提出数字化下营销发展的基本趋势:水平、包容和社会性,用户社区变得愈发重要。具体而言,市场的包容性越来越强,社交媒体打破了地理和人群的界限,互联互通下用户的选择越来越水平化,用户对待品牌市场营销的态度更加谨慎,更多地依赖家人、朋友、及社交圈子提供的意见,从线上、线下两种渠道综合他人的建议和评价。因此在数字化营销时代,首先坚持以人为本营销;其次强化品牌内容营销,以足够的吸引力引发用户好奇;此外,要通过多渠道营销和互动营销,提供社会化用户关系管理(下称“社会化CRM”),为用户带来参与感,以期建立社群品牌亲和力。从菲利普·科特勒的观点中,可以总结出数字化转型下营销的三大特征:即人本性、吸引力和社群性。以往银行商业模式通常是基于产品提供标准化金融服务,而数字化时代需要从用户需求出发(以人为本)实现精准营销,定制化金融服务将成为常态。掌握营销的吸引力其实就是掌握用户流量,通过与用户的交互获取用户最期望获得的利益,诸如专业投资指导、获得服务及关注等,将用户牢牢留在构建的金融生态圈内。数字时代下用户不再是单独的个体,其通过品牌社群相互联系,拥有群体的力量与权利。对于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品牌社群让消费者融入产品开发,增加品牌与用户的互动,共同塑造品牌价值。

(二)从行业特征角度看,营销应该具备多样性、开放性的特征。除数字化下营销的一般特征,结合行业的特殊性,商业银行营销还应具备多样性与开放性两个特征。传统意义上银行客群包括:对公、零售和同业业务。不同客群还可进一步细分,如对公客户包括机构客户、大型企业和小微企业等,零售客户包括私人银行客户和普通客户等。传统方式下银行通过庞大的产品种类覆盖不同客群的特性和需求,而在数字化下需要进一步营销同一客群内的差异化需求,彰显数字化下营销的多样性特征。平台银行的概念源于开放银行,最早是英国和欧盟关于银行业的数据共享和开放数据的探索。根据Gartner咨询公司对开放银行的定义,其指利用API技术与商业生态系统共享数据、算法、交易、流程和其他业务功能,为商业生态系统的客户、员工、第三方开发者、金融科技公司、提供商和其他合作伙伴提供服务。开放银行改变了银行业务模式,从“以产品为中心”的闭环服务转变为“嵌入客户应用场景”的开放型服务。开放性特征使银行营销不再拘泥于单独的金融属性,可充当多个第三方产品连接管道而非直接提供方,营销也可以逐步由单一金融服务营销向平台综合化服务营销转变。

二、商业银行数字化营销策略与成效评价

(一)美国第一资本金融集团(CapitalOne):以数字化驱动战略、差异化的获客策略和不断完善的用户体验快速崛起。CapitalOne成立于1995年,成立26年来快速成长为全美银行业第十大银行①,资产规模已超过3600亿美元。作为数字化营销使用较为成功的银行,CapitalOne前身为SignetBank信用卡部,早在1988年两位创始人就将数据驱动战略作为基础重建信用卡部门。CapitalOne致力于“以合适的价格向合适的用户提供合适的产品”,通过独特的测试与学习(Test-and-learn)模式来分析用户信息、挖掘用户深层次需求。测试与学习模式旨在将公司用户群体分为若干实验组,将新设计出的产品投放到不同的客户群体并进行大量的测试,然后基于用户实验组的反馈信息(对不同价格、不同营销方式的反应等)进行分析与整理,并对公司产品策略、营销方式等方面作出及时调整,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此外,CapitalOne通过人工智能建立智能客服系统,基于其超级计算机里存储的多维客户信息,可以快速实现对来电用户需求的实时分析。电话接通后,计算机会自动分析挑选出可能与来电最相关的原因,并且推测来电客户希望咨询的产品(即使客户致电并不是想要购买产品),并向其推荐合适的信用产品如汽车贷款、抵押服务等。近些年,随着同业竞争加剧、资产扩张受限、资金成本上行及资产质量下降,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优势不再明显。但2004年上市后十年间,CapitalOne基于差异化的获客策略及数据驱动的战略定位,公司取得快速发展、ROE水平领先于同业(2004年之前一直维持在20%以上)。本文认为,CapitalOne是科技赋能银行业务的代表,其早期发展主要受益于领先时代的数据驱动战略、差异化的获客策略和不断完善的用户体验、以及快速迭代的技术创新。

(二)招商银行:以“招商银行”和“掌上生活”两大App建立社群,赢得品牌的亲和力。招商银行的营销策略总结为注重社群,以共同价值观提升用户,赢得品牌的亲和力。招商银行以两款核心APP“招商银行”和“掌上生活”为载体,2018年开始两大APP版本更新至7.0,并开始延伸生活场景;从8.0版本开始构建开放生态。招商银行APP侧重金融自场景,提供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掌上生活APP侧重打通生活、消费、金融,布局生活场景。通过以上两款APP深入到年轻人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覆盖了饭票、影票、高德打车、顺丰速运、生活缴费、公积金查询、掌上商城等功能,通过面向年轻用户开展高频互动经营,招商银行对外传递出独具特色的品牌———“年轻+简单+场景”。2020年6月,招行APP选择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会引起强烈共鸣的“坚持”的话题,传递品牌新主张———“坚持就是财富”,实现理念与情感的嫁接。新的品牌价值观与社区功能相呼应,实现用户对产品的差异化认知。在获得除基础金融产品外的增值服务后,在用户眼中招商银行的品牌形象由金融管家扩展为生活伴侣。正是借助这样的沟通方式,招商银行改变用户对传统银行的品牌形象、服务边界的认知,为将来多方位、全景式、进一步布局泛金融生态圈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间。

三、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下营销策略建议

(一)完成品牌整合,充分运用社交媒体打响关键品牌知名度。不可否认子品牌对于母品牌有促进作用,但银行内部过多品牌往往是由于各部门间相互竞争及缺乏统一品牌管理机制的结果。对此,银行应强化品牌价值管理,做好品牌的全生命周期规划,对品牌下的产品和业务发展情况统一做好定期检视。在注意力稀缺的数字化时代,用户注定只会关注头部的一二个品牌,商业银行应集中力量在社会上树立一二个知名品牌而非追求品类的齐全。对于品牌推广,数字化时代用户对商业广告持更加谨慎而非全盘接受态度,社交媒体是营销更优选择。社交媒体推广并非简单的建立公众号、微博账号等做单方向价值输出,而是通过与用户的互动更好地了解用户的真实意愿,并且为金融领域培育潜在客户群体,这种交流方式的优势是能够带来更高的信任感和客户留存度。印度工业信贷投资银行(下称“ICIC”)是印度第二大银行,针对其国内8000多万Facebook用户,ICIC相信在Facebook上开通金融服务是一个与客户互动、改善银行服务的良好机会。ICIC的一项互动措施为推出iWish服务,用户可以设定储蓄目标,并与朋友家人分享这一目标,其朋友家人可以通过赞助或礼物馈赠的形式鼓励和支持其达成目标。在通过Facebook与客户互动前,在网上提及这家银行的负面信息占比24%,正面信息仅19%;开通2年后互联网上的正面信息占比已提升至49%,负面信息下降至6%。以上改变显示了社交媒体互动对客户口碑的巨大影响。

(二)通过社群聆听、网络志和重点调查发掘用户需求,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联系。人本营销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是通过数字人类学了解用户的人性面,以及通过展现品牌人性化的特点来吸引客户。数字人类学这一分支在人类学中历史还比较短,主要关注的是人性和数字技术之间的联系,探索的是人与数字界面的交互、在技术环境中的行为、技术在人与人交互中的应用。数字人类学为人本营销中的品牌提供了发掘用户潜在需求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包括社群聆听、网络志和重点调查。社群聆听是一种对内容营销的评价,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收集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和线上社区中对品牌的评价,从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网络志概念最早由罗伯特·柯兹奈斯提出,是研究者以网民的身份积极参与线上社区,以反思观察到的内容和作为社区一分子的个人感受。重点调查不同于社群聆听和网络志,需要多学科如心理学家、人类学家、产品设计师、工程师、营销者等组成团队亲自参与用户社区,以观察用户的反馈,最后通过团队成员一系列头脑风暴整合自己的发现。上述调查方式在快消行业使用较多,而商业银行则较少采用。实际上以上方法同样适用于金融行业,对于银行这种稍显“严肃”的品牌而言,温情的内容更容易触碰消费者内心的柔软面。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招商银行和《朋友请听好》合作在自媒体账号上打造了《一招就行电台》,通过综艺形式建立消费者对品牌“倾听者”的认知,再通过无数次倾听与被倾听的交互过程,让招商银行品牌与“倾听”的温情字眼产生强关联。这种模式帮助招商银行建立了情感联系,有助于在年轻客户群体的生态系统竞争中占据优势。

(三)聚焦蓝海市场,关注细分场景内营销。平台概念可以总结为围绕一定的场景构建生态化的服务系统。目前国内部分银行将平台银行建设作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途径,如中国工商银行实施e-ICBC3.0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通过政务、产业、消费互联网三端发力,加快建设开放、合作、共贏的金融服务生态圈;中国建设银行推动智慧城市政务服务项目。从平台市场行业发展特性看,平台市场更倾向于双寡头垄断,遵循“赢者通吃”的发展模式,如电商领域的淘宝和京东、外卖领域的美团和饿了吗,平台的特性决定了银行必须尽早进入并形成规模化,一旦现有场景内形成寡头垄断,作为后来者的最优策略就是发掘新的蓝海市场。从平台企业监管趋势看,目前监管部门已注意到平台经济的负面效应,并出台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2020年11月1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起草了《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2021年4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联合约谈腾讯、度小满金融等13家网络平台企业。预计未来还会推出更多的竞争性监管政策,监管部门的措施对于打破垄断具有重要意义。预计未来监管部门可能会对“赢者通吃”的发展模式采取适度的限制和区隔手段;对区域性的中小银行将会制定若干保护性政策。为此,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不宜追求大而全,而是聚焦细分场景,做好特定场景的平台品牌建设可能是更务实的选择。因为尽管有主流、非主流场景的区分,但是场景本身是可以分解和重构,并生成新的场景以避开既有的场景和平台,从而实现市场渗透。综上,基于社群营销、智能化客户服务等手段,确实能够给商业银行带来品牌价值的提升和客户黏性的增长。但笔者也注意到目前部分商业银行如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已开始注意通过更加符合数字化时代特征的营销手段推广,如招商银行进军圈层,其在B站的粉丝已超过43万,单视频播放量均在几十万以上,最高已近700万。但大多数商业银行对营销仍然采用传统的宣传方式和手段。本文仅是抛砖引玉,希望商业银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更多关注营销策略的转型,从互动中提升品牌的吸引力与亲和力,从而以情感属性增强客户黏性。

作者:殷梦然 陈光 单位:江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分行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篇2

在金融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云计算等技术正在改变整个金融环境,数字化转型在商业银行营销及风险控制领域如火如荼地开展。数字化金融管理及服务对银行业的传统理念和经营模式形成颠覆性冲击,数字化转型不再是可选项,而是成为银行在激烈竞争中生存的必然选择。而目前与银行业务层面数字化转型开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商业银行财务数字化转型普遍滞后,部分管理领域甚至还停留在半信息化时代,已成为银行全面实施数字化转型的短板。财务作为商业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新的价值体系下寻找新的定位,在面对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下展现出更好的应对能力,助力银行价值的提升,是亟须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一、商业银行财务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意义

2021年国家的“十四五规划”中将“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单列成篇,为新时期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围绕这一总体纲领,2022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指出,金融企业要坚持“数字驱动、智慧为民、绿色低碳、公平普惠”的发展原则。商业银行积极响应国家和监管层面对数字化转型的部署和要求,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推动高质量发展。财务数字化变革自然也是实施全面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一环。商业银行财务数字化转型,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未来的财务管理重心将从目前的中后台财务管控进一步前移,运用创新技术和管理方式支持盈利增长,给企业带来最大的战略价值。因而利用金融科技重塑银行体系管理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财务数字化转型路径,对提升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把财务管理从部门级应用扩展到覆盖企业管理更多领域的企业级应用,则是管理规律的必然延伸以及国家鼓励和企业自觉推动的结果。财务数字化转型不仅是系统的改造升级,更是依托新技术实现思维方式的变革,以打破以往的财务定位和模式,实现财务管理从“核算反应型”向“智能决策型”、从“管理控制型”向“决策支持型”的转变。此外,借助转型可进一步扩展财务管理半径,在对内提升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与资产负债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提升运营效率的同时,对外依托财务智能化推动业务发展,使财务渗透到业务环节,为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提供高质量的数据信息,提高业务洞察力,通过为业务赋能,实现财务跨越式转型。

二、商业银行财务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商业银行逐步引入国外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在传统的经营计划管理、绩效考核和财务管控的基础上,逐步引入并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以经济增加值(EVA)为核心的绩效评价体系、管理会计、资本管理、资金转移定价(FTP)、综合资产负债管理等,着力提升银行精细化管理能力水平,与之相匹配的信息系统也应运而生。商业银行先后构建了覆盖全面预算、绩效评价、管理会计、资产负债、财务管理、税务管理等一系列系统管理工具,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相应的管理需要。但随着系统的不断增加和数据量呈几何级数的增长,现有的系统架构和数据缺陷逐步显现,对管理决策的支撑能力也逐步弱化。

(一)底层数据质量不高,数据缺乏融合共享

开展各项财务管理工作的根基是数据,数据也是实施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但目前经营管理中涉及的数据相关问题仍然大量存在:一是数据采集缺乏统一规范,而数据往往又是多头获取,导致采集的数据不够真实准确,并出现同一指标多个口径、多个结果的情况;二是各系统之间的数据缺少横向协调和统一规划,各方数据以竖井形式存在,数据整合效率低,共享成本高,成为各部门或处室的“私有财产”;三是数据产生时效性差,如月度财务分析所需数据往往滞后到月度中下旬才能提供;四是数据完整性不足,特别是与业务端系统数据衔接不足,数据缺失导致相关分析和管理工作受限。

(二)系统建设参差不齐,系统间缺乏互联互通

目前各商业银行均根据管理需要建立了多个财务相关信息系统,但每个系统在设计之初往往按照急用先行的原则搭建,缺乏对整体架构的顶层规划,系统之间缺乏关联性,甚至出现重复建设,“IT烟囱”遍布各领域并支撑着大量的业务管理和分析。系统开发的兼容性不是很高,系统间集成和协作成本高,系统功能复用率低,导致管理需求难以积累和沉淀。此外,信息化建设良莠不齐,部分管理功能自动化程度高,部分还采用半手工或全手工方式,财务人员大量精力投入在Excel中并为了实现数字化运营加班加点,而手工加工必然影响交付物的效率和质量。

(三)财务对业务的赋能不足,业财融合不到位

财务管理聚焦于财务条线内的分析和决策,与业务相对分离。财务数据分析主要集中于传统的规模、质量和效益维度,在洞察产品、客户价值增长点等方面相对缺乏,各经营单位绩效评价的精细度、时效性和多维度方面有所不足,财务资源配置对各项业务的事前引导和事后评价略显单薄。

(四)财务人员技能单一,缺乏专业复合型人才

随着银行财务会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完善,传统账务处理也变得日益智能,大量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可以依靠系统实现,这就使得财务人员不仅应具备财会管理和分析能力,还需具备一定的信息化管理能力和数据思维。而现实中具有相对高水准财务能力的人才较少,具有财务和IT领域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更少,大多数的财务会计人员对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实质并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

三、商业银行财务数字化转型的方向和总体思路

数字化时代,商业银行可通过金融科技手段实现业务及财务各领域生产力的全面提升。为了满足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需要,提升财务管理效能,银行应加快财务数字化转型步伐,实现系统互联、数据共享、流程贯通、为业务赋能、提高管理质效,最大限度地发挥财务数据价值,建立价值驱动型财务管理模式,进而支持银行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总体架构设计上,可考虑搭建大一统的“智慧财务平台”,涵盖底层的数据集市,中间层的管理运营中台,以及顶层的智能决策分析平台。打破系统和数据疆界,整合现有系统功能及内外部数据,通过数据集成和功能提升“双轮驱动”的模式,从数据管理标准化、业财流程自动化、经营决策智能化三个方向统筹推动财务数字化转型。在数据管理标准化方面,建立大财务统一的数据集市,实现内外部数据的互联互通,规范数据标准,提升数据质量,为实现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在业财流程自动化方面,着力推动业财系统深度融合,财务管理要求前置于业务环节,财务处理随着业务流转自动完成,确保用户体验更加便捷,处理效率进一步提升,并加强全流程闭环管理不留断点;在经营决策智能化方面,聚焦财务工作从“职能型”向“战略型”转换,依托大数据及量化模型等先进技术打造“智慧大脑”,通过全场景、全机构、全客户、全产品等多维度智能化预测、分析、评价及展现,确保经营管理更加有效,决策支持更加有力。

四、商业银行财务数字化转型的实施路径

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数据可视化等技术支持,从系统和数据两方面入手,打造统一的智慧财务平台,并辅之以相应的组织保障措施,实现财务管理能力的提升,为银行价值管理发挥作用。

(一)内融外聚,建立统一的数据集市

数据开放共享是数字化的核心所在。应充分融合财务数据、业务数据、风险数据、客户数据和市场数据,把现有的各个相对独立系统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标准进行汇聚和连接,带来“大财务数据集市”的全新体验,以此解决“数据孤岛”的问题,实现数据的共享融合。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深入的数据治理,包括数据体系、数据分类、数据标准、数据感知、数据质量、安全与隐私等,进一步改善数据质量、提升数据价值。一是加强底层数据质量的治理,在数据集市中引入完整、准确、及时、清洁的数据;二是统一数据标准,并制定关键指标标准,明确规则和口径,满足不同层级的经营管理需要;三是在数据集市架构基础上构建数据资产,使数据管理者和数据消费者能够更好地洞察系统数据之间的复杂依存关系,提高数据的可获得性,更好地为决策提供依据;四是研究建立核算中台,引入交易数据、会计数据、核算数据流水,提高数据时效性,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五是丰富全价值链数据、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为管理多维化奠定基础。

(二)聚合提升,构建管理运营中台

可将现有系统按照管理会计、资产负债、财务管理等相应的功能模块进行归集,理顺模块内及模块间各系统的关联关系,对各模块明确不同的功能定位和优化路径。其中,对管理会计、资产负债等决策支持类模块,其核心在于交互分析体系的构建,应以大数据为支撑,着力提供快速、便捷、高效、多维度、多样化的决策分析方法和成果展示,不仅涵盖对成本、效益、业绩、质量、风险等管理信息的支持,还要结合业务需求,以客户为切入点,对产品和服务的效能进行分析和评价,以价值管理为目标,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对财务管理等业务流程类模块,应着力加强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完善。银行的业务流程随着经营管理需要不断更新迭代,需要财务系统建设具有相应的可扩展性和多样性,以适应业务流程的转变。应借系统整合之机进行流程再造,充分考虑业务流程的完整性,实现流程去断点,线上化;流程环节的各节点设计要粗细颗粒度一致,流程上各控制风险点要清晰明确;对标准化、处理简单而重复性高的业务节点,可利用新技术实现流程自动化,降本增效并提高精准度。

(三)智慧引领,提升决策支持能力

智慧财务平台建设的核心是以科技手段为财务提供多场景应用服务和支持。根据智慧财务平台的整体化设计框架,财务应用场景涵盖工作模式、工作内容、业务流程等多个方面,每一个场景可基于多种智能技术实现,如RPA、OCR、语音识别、物联网、知识图谱、业务建模等。同时,要不断优化完善管理驾驶舱,通过定制经营分析、预警跟踪、管理者看板以及建立量化模型等方式,为使用者提供可视化、前瞻性、深层次、多维度的智能决策支持,进一步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和管控效率。

(四)业财融合,高效赋能业务发展

应依托转型进一步拓展管理边界,提供更多地对业务端的增值管理和服务,实现从财务思维到业务思维、从账户思维到客户思维的转变。一是将业务系统数据与财务数据全面对接,支持面向内部用户、面向前台客户、面向外部监管的自动化管理运营;二是财务数据梳理标准拓展到业务数据领域,将数据与业务场景打通,实现大财务管理的融会贯通,聚合并加工业务、财务、风险等各方面信息,通过分析、评价、洞察,从责任主体贡献、客户贡献、产品贡献等方面提出有益建议;三是以业务向数据追溯为主线,以数据向业务延展为辅线,进行持续的分析和模型构建,并将流程优化和再造贯穿始终,迭代前行。值得一提的是,在智慧财务平台建设过程中应与业务部门进行充分沟通,提高业务人员的参与度,通过系统建设聚合业务、财务、风险等重要决策领域,推动管理的优化提升。

(五)加强风险管控和人才培养,筑牢转型根基

财务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涉及的系统多、覆盖的数据广,而相关系统改造升级必然面临一定的风险,银行现有的管理模式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或缺陷。因此要充分评估项目建设风险,完善内控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智慧财务平台建设工作,按照先架构、再重点、后逐步推广的顺序推进并不断优化完善,最终完成整个财务数字化平台的构建。此外,要重新审视数字化时代财务人员的定位和作用。随着大量基础性工作被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所取代,未来的数字财务将以从事洞察力和行动力的人员为主,数据科学家和数字化架构师将在财务数字化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财务人员不仅要完成从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变,还应具备一定的数字化知识和科技思维,积累跨界工作经验,打造业财技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助力银行价值创造和高质量发展。

作者:李光 单位: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篇3

一、数字化转型的背景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2019年的《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调查研究报告》,将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概念确定为银行使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科技技术提供更高效的金融服务。从2015年开始,金融科技概念逐渐兴起,其显著特点为移动化、数字化、互联网化。数字化技术革命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念和商业模式。

(一)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历程

银行数字化转型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70-90年代,银行的业务由手工处理转为电子计算机处理,银行迎来电子化转型。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银行加快建立信息化系统,越来越多的客户通过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等渠道办理业务。第三个阶段是从2010年开始,全面数字化转型进入快车道,国家和监管部门全力推动金融深化和数字化改革。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转型发生质变,金融科技全面渗透到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之中,在银行的产品、服务、支付、结算等各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二)数字化转型的特征与趋势

随着企业数字化建设持续深入,其依托领先的技术、高效的服务获得客户的好评,并不断抢占商业银行的市场,迫使商业银行积极改革以应对新的市场竞争环境。国有银行纷纷组建大数据和数字化管理职能部门,搭建内部数字化管理体系。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都陆续推出数字化产品,在产品端积极创新。中小银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出现以下特征和趋势。一是将数字化转型摆在战略高度。在发展战略、未来发展规划中明确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重塑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二是利用内外部数据源,重视大数据在数字化转型中的作用。三是推动业务全面移动化、互联网化、智能化。除了保留传统的网上银行、电话银行、ATM自助终端外,尽可能地将产品、服务搬到移动手机银行端并引导客户优选手机银行。四是增强与第三方科技技术提供方的合作。通过引进头部金融科技公司提供的全价值链的技术和解决方案,中小银行可以更高效、便捷地提供金融服务,使金融科技与业务得到融合发展。

二、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痛点

(一)内部数据质量不高,外部数据源不足

中小银行由于科技实力不强和数据库底层设计等原因,经过多年发展,虽然积累了一定的内部数据,但数据质量存在诸多问题,如客户数据取值范围不广、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等。近年来,随着监管部门不断加大力度整治数据质量问题,数据治理问题有所改善。在使用方面,中小银行可直接利用现有的数据较少。数据库中的数据需要清洗、过滤和筛选整理后方可使用,这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银行的数字化改革。中小银行可接入的外部数据源也存在提升空间。由于大多数城市未建立数据中心,银行为了获取各类必要的客户数据信息,需要与政府的不同部门对接,取得这些信息也有一定的难度。

(二)缺乏全局管理和统筹考虑

虽然在战略层面将数字化转型摆在高位,但在执行层面遇到阻碍。以浙江杭州某农商行为例,虽然该行早些年就启动了数字化转型,但相比股份制银行和先进城商行而言,其整体进度缓慢,缺乏确切可行的执行路线图,未能统筹考虑和制定规划,数字化转型的层次也不够。数字化转型需要从上而下推动,由银行的前台、中台和后台各部门协调完成。传统中小银行存在显著的部门或条线分割状况,容易造成数字化转型局限在某个部门、某个条线或者某项业务,不利于全局性、系统性地推动数字化转型。部分银行未明确具体的数字化转型的可量化目标,只是不断强调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各部门或条线只能从自身出发,不利于全行层面的资源配置,容易造成资源浪费。

(三)商业模式较为简单,经营区域限制发展

目前,中小银行仍以传统的存款、贷款业务为主,利息收入占比较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长期处于较低水准。在信贷业务范围中,部分中小银行集中信贷资源发放对公贷款,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和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下,银行的规模与盈利增长堪忧。多数中小银行作为本地银行,已经在当地经营发展多年,有较为稳定的客户基础和市场份额,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银行的成长空间有限。同时,经营区域被严格限制,无法跨区域展业,难以发展壮大。

(四)专业性、复合型人才匮乏

数字化转型是业务与科技的深度融合,需要大批既懂业务又懂科技的专业性人才。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需要根据银行自身实际,针对目标市场和客群予以应用,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持续地完善和优化,才能获得预期价值。现阶段,整个商业银行体系都严重缺乏前沿科技专才,各商业银行也都在极力追逐高精尖人才。中小银行在金融科技、业务和流程数字化方面起步较晚,部分中小银行已经在奋力追赶同业先进银行,但专业性人才不足的困境更加明显,尤其是精通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高端人才。中小银行受规模、区域、薪酬晋升等条件限制,在人才市场上还遇到了人才招聘难的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布局与前进步伐。

三、数字化转型给中小银行带来的积极影响

中小银行越来越重视数字化转型,加速在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方面的布局,加快和加大科技投入,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资金和人员的投入可以直观地体现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决心,以浙江杭州某农商行为例,该行在科技投入上从2019年的2000万元增长到2021年的4300万元,增幅115%;科技人员的数量也从2019年的80人增长至2021年的186人,增幅133%。

(一)提高内部管理效能

研发和使用内部OA管理系统,将内部管理流程线上化、移动化,减少纸质流程,在节约环保的同时有利于内部流程处理提质增效。建设智能化数据处理、分析研判系统,例如某行开发数据大屏、数据驾驶舱、管理辅助系统等,银行各类数据、经营指标、营销成果实时呈现并通过对比、分析,供管理层和决策人员更好地进行商业管理和判断。

(二)提升营销能力

通过建立直销银行拓宽银行获客渠道,或者通过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利用其流量优势,实现快速且低成本获客。通过银行和政府的合作,建立数据风控模型,推出线上数字化信贷产品。浙江杭州某农商行利用数字技术,引入社保、公积金、税收、房产、工商、法院等数据并结合人行征信、同盾等大数据风控方式,推出“市民贷”。截至2021年末,该行数字贷款规模达179亿元,信用类数字贷款占比高达80%;基于当地政府采购平台“政采云”,探索“政府信用+互联网采购+银行信贷支持”的信贷场景,推出“政融易”“合同贷”企业信贷产品,受到企业家的好评;通过对客户细分,构建客户信息管理系统(CRM),开展客户交叉营销和精准营销,并以短信推送、电话销售、上门拜访等方式触达客户,销售成功率提升200%以上;上线新的营销渠道,广泛地进行产品宣传与销售,降低了获客的时间、资金与成本。

(三)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

建立业务标准化办理流程,推广线上操作,增强业务处理时效,持续提升交易环节和服务环节的客户体验。新的技术应用提升了银行的产品设计与开发能力,丰富了银行的产品包,满足了客户的各种金融需求。某农商行围绕市民衣、食、住、行各方面需要,接入社保、医疗、交通、培训、农贸市场等生活场景,试点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菜场等项目,完成当地170多家智慧菜场的改造,将“公交云”融入出行场景,打造智慧金融新生态。

(四)提升风控能力

运用内外部数据,完善风险数据集市。杭州某农商行积极研发风险信息查询系统,实现客户风险数据一键查询、风险报告一键生成、风险预警实时推送等功效;采购外部可靠数据并加强内部应用,目前除已接入的工商、诉讼、外部借贷、社保、公积金、户籍、婚姻、房产、车辆抵押、水电缴费等数据外,该行还在不断增加新的数据源;利用机器学习等手段,建立多功能全方位风险防范模型和管理系统,开发客户人脸识别、电子授权、电子和远程面签、电子合同和放款意愿确认等技术,提升客户办理体验,大大降低了客户经理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四、数字化转型的对策与建议

(一)重视数据治理工程,提升数据质量

数字化转型从数据治理着手。一是要加强基础数据的治理,制定各类数据和信息的统一采集标准,形成规范。实时对数据的质量进行监控与管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利用性。二是持续扩大外部第三方数据来源,要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以获得政务类数据,加强与BATJ等科技公司的战略合作以实现数据共享,同时要做好客户信息和隐私保护工作。三是研发统一的信息和数据平台,为数字化转型时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判断以及在客户精准营销、产品研发迭代、服务创新、风险控制与内部管理等各方面提供支撑。

(二)全局考量,统筹数字化转型和资源分配

一是要高度统一银行全体员工的理念与思想,确保认识先行、理念先行、战略先行。加速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转变,根据自身优势和差异化竞争策略,谨慎选择“大而全”的数字化转型发展道路。二是根据所在区域的经济环境、社会发展、同业竞争等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市场定位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数字化转型战略与规划。三是成立数字化转型部门,从全行战略角度统筹协调与推动各项工作。协调和处理各部门、各条线的利益关系,实现前台、中台、后台的联动,做好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统筹安排,避免资源浪费。广东某行2019年就制定了5年数字发展规划,成立总行数字化推进专班,调整组织架构,组建数字银行部、大零售转型项目组、互联网金融项目组、大数据项目组、数字产品项目组、授信项目组等,落地统一授信平台、小额标准化贷款平台、互联网金融平台、企业e融平台、金融专属云等多个关键项目,推动数字化转型高效落地。

(三)加强科技投入,提升技术能力

一是加大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自主研发投入,提升基础技术能力。开发内部管理和应用系统并不断升级迭代,持续提升建模水平。二是加强与外部科技服务公司的合作。一方面,可以采用“银行科技项目负责人牵头+第三方外包服务团队开发”的模式,降低银行的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对非核心系统、辅助类系统可以通过购买外部科技公司的成熟系统并根据自身实际调整的方式,实现相关系统的快速上线。三是研发基础性数字平台,增强内外部数据的整合和处理能力。

(四)加快人才培养,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和关键是人才队伍,可以采用外部人才引进和自我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充实人才队伍。同时,还应注重对管理层的数字化领导力、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从上至下实施数字化转型,推动创新与变革。应设计开放、包容的金融科技组织文化,可以试点建立科研实验室或创新研究室,营造适宜的工作环境。浙江宁波某行组建科技创新观察员、创新管理员队伍,收集单位内部科技创新金点子,学习同业创新实践,结合自身实际提出解决方案并成功上线移动办公等智能管理系统;定期组织业务部门工作人员学习科技需求撰写技巧,从科技部门输送具备科技专业背景的人员到业务、审计、风险、合规、人力等相关部门任职,实现技术的转移和应用,各部门科技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

(五)关注客户信息安全,降低信息泄露风险

夯实制度基础,制定和完善客户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相关管理办法与规定,建立信息安全标准,确保客户数据安全。数据的采集、清洗、应用等各个环节,会在不同部门、不同条线和人员之间转移,要根据数据的使用者和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脱敏标准,加强管理和执行能力,切实保护客户隐私。

参考文献:

[1]王大军,陈清杰,姚赛,等.城市行推进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J].农银学刊,2019(2):21-24.

[2]刘凯,吕思聪,于天.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中大数据的应用研究[J].商业经济,2019(4):147-148.

[3]王炯.中小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逻辑和实践[J].清华金融评论,2020(2):67-71.

[4]江承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路径探讨[J].金融纵横,2021(11):82-89.

[5]韩金凤.城市商业银行关于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的探索[J].金融科技时代,2021(11):46-49.

[6]韦颜秋,黄旭,张炜.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J].银行家,2017(2):128-131.

[7]张淑芬.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挑战与应对[J].审计观察,2021(11):16-19.

电商行业审计范文8

关键词:关联方交易;财务舞弊;雅百特;内部控制

一、引言

关联方是指双方之间存在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关系,或者由共同其他方控制的企业。按照会计准则规定,能构成企业关联方的是该公司的母公司、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对该企业实施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的投资方以及该企业或母公司的关键管理人员及与其关系亲密的家庭成员。关联方交易是指关联方之间的资源转移,无论是否收取价款。关联方交易由于其特殊性,能够以较少的交易成本达成交易,因此关联方交易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但是在现实中,拥有权力的一方往往滥用权利,占据交易的大部分利润,使关联方交易违背平等公正的法律要求,或者利用关联方虚构交易,导致不公平或虚假关联方交易的发生,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通过与关联方的虚构交易,雅百特虚构了收入与利润。雅百特通过资金流转造假,通过操纵6个主要关联方和4家走账公司,虚构国内外交易,2015年的现金流高达10亿元。那么,雅百特究竟是如何利用关联方进行财务舞弊的?促使公司进行财务舞弊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规范关联方交易,防止财务舞弊?本文将以此展开讨论。

二、雅百特及其关联方交易的分析

(一)雅百特公司情况

江苏雅百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雅百特”)于2009年10月在盐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成立,是金属屋面围护系统行业首家A股上市公司,股票代码为002323。山东雅百特科技有限公司是雅百特的前身,2015年改制后,通过盐城市中联电气制造有限公司成功借壳上市,更名为江苏雅百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12017万元。自上市以来,2015年实现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9.25亿、2.66亿,2016年实现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12.85亿、2.41亿,在行业中占重要地位,但是借壳上市的雅百特财务报表很多方面存在疑点,由于未按规定披露信息,2017年4月雅百特被证监会予以立案调查,2017年12月14日官方公告了对于雅百特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将雅百特财务造假的事实进行披露。

(二)雅百特及其关联方交易手段的分析

(1)隐瞒关联方与关联方交易。首先,根据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披露所有关联方及与其交易的相关信息。根据调查,雅百特的7家主要供应商的实际控制人是李马松,同时他也是雅百特的副总裁,由于未签署劳工合同,法律上二者不存在联系,但李马松实质上是雅百特关键管理人员。据准则规定,可以判断雅百特与李马松及其控制的7家主要供应商构成关联方关系。其次,隐瞒关联方交易。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关联方交易的性质、交易类型及交易要素。但自2015年重组上市起,雅百特的定期报告中均未披露其关联方及关联方交易。(2)利用关联方完成虚假交易,伪造收入及现金流。一是虚构国内建材交易。2015年山东雅百特从其关联方(上海远盼实业有限公司等)采购钢材料,随后转手出售给上海桂良工贸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这5家销售客户向雅百特支付销售款,但仅是作为资金周转方,因为其支付的销售款来源于雅百特董事长陆永控制的拉萨瑞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山东雅百特等公司,先将资金转入其主要供应商(关联方),再由其关联方转入这5家客户,最后资金回流到雅百特公司。整个交易过程中,只有资金流转。2016年雅百特从上海森涌等公司采购材料,然后向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虚假出售材料,四创电子再将材料虚假出售给上海森涌等,资金的流转方向是雅百特、上海森涌等关联方、四创电子、雅百特。四创电子在交易过程中只是作为资金流通的通道,收取一定比例的资金,整个交易过程被雅百特及其关联方所控制,只涉及资金往来,构成虚假交易。综上所述,2015年至2016年9月,雅百特通过关联方进行虚假交易共虚增营业收入36277.48万元,虚增利润9279.66万元。二是虚构没有真实交易的建材出口贸易。在李马松的安排下,2015年雅百特通过货运公司将其建筑材料销往安哥拉,实际向海关报关出口了34201万元(含税)的材料。在海关放行后,又通过货运公司(海丰等)将其已报关出口的货物运往香港,最后安排其关联方(罗雄国际)将货物进口后运回公司。山东雅百特实际未发生真实建材出口贸易。因此,2015年通过虚构建材出易,雅百特虚增收入近1.85亿元,虚增利润1.4亿元,通过虚构出易虚增的利润占其利润总额的4.41%。综上,雅百特2015年至2016年6月利用关联方交易虚构利润高达25%左右,特别是仅通过虚构国内建材交易这一项便虚构了近20.66%的利润,伪造了大量现金流,说明其利用关联方交易舞弊的严重性。

三、雅百特关联方交易舞弊的原因分析

动机、借口和机会是企业舞弊的前提,三者缺一不可:(1)动机。舞弊动机是舞弊发生的首要条件。雅百特的动机主是《业绩补偿协议》。在借壳上市期间,雅百特对纳贤投资、瑞鸿投资作出承诺,在未来三年中(2015、2016、2017)净利润需达到2.55亿元、3.61亿元、4.76亿元,而雅百特完成这一承诺存在困难。(2)借口。舞弊者往往通过一些解释将其行为合理化。雅百特以李马松及其控制的企业非雅百特关联方为借口,借助关联方进行财务舞弊。(3)机会。只有存在机会,舞弊才能成功。对于雅百特来说,其机会主要来源于内部控制的缺陷具体表现在:

(一)内部环境方面

雅百特虽为上市公司,但股权主要集中在董事长陆永手中。雅百特44.46%的股份集中在拉萨瑞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手中,而陆永直接持有拉萨瑞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80%的股份,成为该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同时,公司高管存在高管职位兼任现象,如陆永兼任董事长和总经理,多名董事兼任副总或财务总监,决策机构与执行机构重叠,形成“内部人控制”。在监督机构形同虚设的情况下,存在极大的舞弊风险。高管职权的重叠,破坏了企业内部的权力制衡,极易导致企业发生舞弊。

(二)风险评估方面

雅百特在2016年投资1540万收购了3家企业,新设了2家企业,收购或新建子公司本应详细说明,但公司只含糊地说了投资额以及子公司对公司的贡献(增加公司收入和净利润),并且这些投资均使用现金完成,有可能会对企业的现金流量产生不利影响。这些子公司是否能做到盈利?是否能为企业贡献利润?这些风险也未引起重视。事实证明,除山东雅百特外,其余6家子公司并没有为公司贡献多少利润。

(三)控制活动方面

高管层面的职位重叠,致使权利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未对职务进行有效分离;仅通过几名财务人员便得以伪造如此多的虚假交易,说明其会计系统控制失效。对业绩补偿不切实际的高估,致使雅百特在达不到承诺业绩时,铤而走险进行虚假交易,说明其预算控制并没有正确实施。

(四)信息与沟通方面

上市公司的主要责任之一就是在财务报告信息上更加透明并及时沟通,但雅百特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就关联方来说,雅百特没有将其关联方和关联方交易完全披露。由于雅百特高管职位的重叠性,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虽然股东大会是对内对外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但并没有起到沟通作用。

(五)内部监督方面

虽然雅百特设有监事会等监督机构,但少数高管的职位重叠使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弱化了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同时,雅百特的外部审计师———众华会计师事务所并没有发现雅百特关联方及关联方交易问题,未对雅百特关联方这一重大舞弊风险领域给予充分关注,增加了雅百特通过关联方舞弊的机会。综上所述,雅百特内部控制环境混乱(少数高管集权)、风险评估不严、内部控制失效、信息与沟通不完善、内部监督不作为以及外部审计失效是雅百特借助关联方交易舞弊的主要原因。

四、雅百特管理的完善对策

(一)针对“内部人控制”,完善公司的内部管理结构

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舞弊是公司内部控制失效的表现,同时与管理者的素质有关。因此给出以下建议:(1)分散股权结构,完善董事会建设。可以通过逐步引导大股东适当减少手中持股比例,引进新股东,聘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管理企业,提高管理者素质和法律意识,形成良好的公司治理文化。(2)摒弃高管职位重叠的组织构架,割裂董事长与经理层。避免权力过度集中,促进企业监督机构职能的履行。

(二)针对风险评估失效问题,完善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企业应该做好风险预测与评估,设置相关管理部门,认真执行风险控制措施,对于投资、筹资等重大事项要提前进行了解和评估,以此来规避风险。对于未来经营可能发生的风险,应及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努力将损失降到最低。

(三)针对控制活动,完善控制政策与控制程序

控制活动是保证企业目标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制约关联方舞弊的重要方式是健全内部控制,完善控制政策和控制程序。(1)职权分离。业务授权与业务执行、业务执行与业务记录、业务记录与业务稽核等职务应该分离,如仓库装货人员与发货人员分开等,各司其职,互不干涉。(2)建立健全授权审批制度。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如关联方交易)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连签制度,避免一人揽权情况的出现。

(四)加强信息与沟通

如果内外部沟通顺畅,外部人员有时可以观察到企业的舞弊迹象,进而向企业内部或证监会等反映此现象,以抑制企业舞弊行为。加强内外部信息沟通的主要措施是企业主动及时的披露信息,如通过公司定期报告、定期举行股东大会等,完善信息披露和反馈机制。

(五)加强内部监督力度,提升管理水平

企业舞弊风险与内部控制缺陷密切相关,不健全的内部监督机制为企业关联方交易舞弊提供了机会。因此雅百特应健全公司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独立董事制度,构建完整的监督体系,充分发挥监督机构的监督作用。对于雅百特的关联方交易,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应严格把关,加大检查力度,审查交易记录及相关账户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及时发现错误、舞弊及违法行为,监督企业朝良性方向发展。

(六)加强外部审计力度,严查关联方交易

针对雅百特利用关联方舞弊这一案例,注册会计师并没有对关联方采取高度关注,造成了审计监督的失效。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时应注意:(1)关注企业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个别企业造假手段并不高明,往往借助其上下游企业进行造假,对此注册会计师需核查被审单位上下游,核实是否存在虚假交易。(2)严格审查企业现金流水。近年来发生的企业财务造假案大多都存在现金流水造假的问题,现金流水造假具有隐蔽性,企业经常通过关联方虚构贸易循环和资金循环伪造现金流,达到虚增收入和利润的目的。注册会计师可以查阅票据的开具信息。关注大额销售往来企业,深度挖掘关联企业。(3)关注实物流。企业造假很难做到现金流与实物流一致,会留下许多痕迹。注册会计师应该关注企业的存货,检查出库单、销售单、明细账是否一致,以此来确定交易是否真实以及是否存在虚假关联方交易。

参考文献:

[1]邓宏超、毛淑珍:《参仙源财务造假案例———基于关联方交易角度》,《现代商业》2016年第27期。

[2]李克亮:《雅百特财务造假案例分析及启示》,《中国审计》2017年第20期。

[3]郝玉贵、刘李晓:《关联方交易舞弊风险内部控制与审计———基于紫鑫药业案例的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年第4期。

[4]张踩峰:《关联方交易及其审计》,《企业经济》2003年第7期。

[5]王晓明、施建军:《公司财务造假行为的动机及治理》,《现代管理科学》200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