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科研论文范例

税收科研论文

税收科研论文范文1

【摘要】

时代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进步需要对《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只有将信息素质教育和《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教学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笔者就该门课程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归纳总结,力求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师资、教学方法到教学管理的创新与改革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信息环境;文献检索课;改革

0引言

信息检索课是高校实施信息素养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报意识、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与信息检索能力。传统的信息检索课程教学内容一般按信息检索概述、图书馆服务与馆藏书刊的利用、事实与参考资源的检索与利用、文献型数据库检索与利用、网络信息的检索与利用、专业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特种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信息综合分析与利用等大章进行教学,每一大章又细分为若干小节;教学方法上一般先讲概念,再讲检索原理与方法,最后让学生上机操作。但是目前《信息检索》课程的授课教师大多是缺乏信息管理背景、缺乏系统的计算机科学的知识,这势必影响到课堂效果、课程实践以及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需调整文检课授课内容及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改革《信息检索与利用》,只有将该课程的教学重点由“如何用”向“如何存”转移是数字化环境下信息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是顺应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过渡的必然。

1《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通过上《信息检索与利用》课发现有些文检课教材滞后,内容未能紧跟时代需求,与专业课脱节,不能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已不适用泛在信息环境下的教学;文检课目前普遍存在地位不高,学校与图书馆领导层面重视不足;学生信息检索能力差,授课教师队伍参差不齐等问题,直接导致文检课已跟不上信息时代,迫切需要改革。只有认清目前存在的问题,才能合理的提出解决的策略与建议。

1.1《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教育存在的误区

教育理念更新慢,教学模式简单化。在课程建设上,教育理念出现重功利轻素质,重专业轻基础,重实用轻人文的现象;理论教学“填鸭式”;有些信息检索课是流于形式,教学与专业学习脱节,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信息检索重信息知识、检索方法的传授和信息检索能力的培训,轻信息素养的教育。个别高校信息检索实验课时少,甚至没有,多媒体课件、网络检索教学更是无从谈起。

1.2学校与图书馆领导对《信息检索与利用》课重视程度不够

毫无疑问,学校与图书馆领导的重视与否对文检课教改能否顺利进行必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首先,领导的支持与肯定能为文检课教改的顺利开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我们都知道,文检课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课,它是一门方法技能培养课。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课程偏重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要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学校(图书馆)必须致力于文检课教学条件的改善。其次,领导的重视必将极大地调动文检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能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投身教学与改革的实践。再者,受到学校与图书馆领导的重视,并在文检课的改革过程中经常得到领导的建设性意见与指导,对于文检课教改沿着健康、积极的轨道顺利地向前发展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1.3学生对《信息与文献检索》课态度冷淡

笔者通过讲授文检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查找文献很陌生,检索信息很少有人使用图书馆数据库,至于科技期刊论文他们从没有看过,检索信息只会求助百度等搜索引擎,对文检课的不了解导致学生对信息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培养的完全无视,更谈不上重视,这也必定会导致学生信息意识淡薄,自主提出问题特别是专业问题的能力较差;信息道德缺失,无视前人的学术成果,论文抄袭严重;信息检索能力较差,分析课题的能力亟待提高;信息利用能力较差,在筛选、评价和利用信息能力很弱。

1.4文检课授课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参差不齐

高校里,文献检索课程教学都是由图书馆负责,开设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大多由图书馆信息服务部的学科馆员完成。目前国内的图书馆员没有严格的从业标准和准入制度,具有学科背景和文献检索能力的比较少。同高校专业学科的专业教师相比,高校图书馆文献检索课教学教师存在学历层次不高、学科专业水平有限、科研研究经验不足等缺陷。

2泛在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设计与改革的标向

泛在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必须改革《信息检索与利用》课,改变以往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大胆革新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对《信息检索与利用》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的提升。

2.1改革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

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倡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过程;倡导以计算机检索为主,手工检索为辅的实验教学手段;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发散式”教学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为辅的教学定位。改变过去重实验操作培训轻实践能力培养、重知识传授轻人文素质教育做法,激发学生信息需求的热情,积极鼓励学生投稿,发表学术论文。

2.2革新《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内容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建设情况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非常重视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既注重教学实践又注重系统的科学研究。主要有以下培养途径:

2.2.1开展专题讲座、开设独立的文献检索课教学课程、在线信息素质教育、新生入馆教育等

就课程名称和内容来看,针对不同学科的“文献检索与利用”、针对提高数据库信息检索技巧的“数据库与信息检索”,针对毕业生的“信息利用与论文写作”,针对提高低年级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图书馆概论、服务及利用”等课程名称。

2.2.2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信息存取原理与技术”等课程

对于高级者(大学四年级、研究生),文献检索课程教学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有较强的信息敏感度、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并能更好的把握本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重点、难点和趋势,缩短科研进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课程内容设计可根据学生需求制定“图书馆前沿科技信息分析与研究”、“论文与技术报告写作”、“求职书设计”等系列课程以前潜入式的专题讲座;对于专业型学习者(研究生),文献检索课程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更好的判断信息、挖掘信息、整合信息、评价信息,使信息增值并创造新的知识,期间的课程内容应该围绕“如何写好开题报告”、“如何写好课题立项申请书”、“国内外核心期刊的投稿技巧”等应对专业学习研究制定课程。

2.3做好《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的宣传工作

高校图书馆必须做好文献检索课程教学、专场讲座、在线培训、新生入馆教育等服务宣传工作。“一小时讲座”、“信息素养”、“专题讲座”等讲座信息通过图书馆主页较醒目的位置提供定期和不定期的公告信息。

2.4充分发挥学科馆员与专业教师合作的作用

在学科馆员不足的情况下,将专业教师加盟于“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来。从专业的角度,让专业教师(或学科馆员)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和课程设计论文的写作。在电子阅览室,专业教师与信息检索课教师(或馆员)一道参与指导学生获取、加工、整理信息过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因此,在文献检索课程教学过程中涉及信息创新、深层次学科专业内容、课题申请等教学环节讲座还需和高校学科专业院系的教师或聘请兼职专业教师完成整个教学任务。而当前高校图书馆文献检索课程教学过程中与院系教师或聘请图情教师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比较少,可以以此为契机,加大图书馆与学院教师的合作,共同开设文检课的教学。

2.5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智慧

让学生自主设计论文课题,馆员参与课题分析、帮助查找信息,形成教学互动。从教师(或馆员)的“演示”中,学生学到信息获取的全过程,学生从模仿、思考分析、亲身体验中得到信息能力提升的满足。教师以身示教,激发学生激情。同时,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了治学严谨的作风。

2.6加强交流、展开讨论、提倡争鸣

在基于网络的研讨式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在课堂、课间、实验课,课余时间则可通过电话、短信、E-mail、QQ、博客等,开展相互讨论和争鸣问难,培植自由争辩的学习氛围。研讨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和空间,增强了师生的联系,激励了大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是考验和促进,起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因此这种双赢的教学效果是融洽、亲密的。

3结语

紧跟形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是《信息检索与利用》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在现今海量信息的年代,大学生具备良好信息素养是今后工作和生活的要求,《信息检索与利用课》在高等教育中显得日益重要,其实施需要长期的实践探索。

作者:刘江宁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

【参考文献】

[1]周毅华.新信息环境下信息检索课相关问题探讨[J].图书馆论坛,2003(5).

[2]李明明.文献检索课教材更新探索[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5(2):108-110.

[3]徐庆宁.关于完善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的思考及建议[J].图书情报工作,2006(11):110-112.

[4]刘彩娥.文献检索课教材改革的几点建议[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6,24(1):32-33.

[5]杨晓兵.网络环境下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改革与实践[J].现代情报,2008(11).

[6]孙会清.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综述[J].现代情报,2008,28(4):205-207.

[7]孙丽芳,刘赞.谈协作式教学模式在信息检索课中的实施[J].图书情报工作,2006,(8):136-138.

第二篇:高校税收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

高校教学目的系为市场需要培养人才。税收课程设计及教学则遵循市场规律,服从并服务于市场,以税收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为基础,以满足企业对财务人才的需求。现就高校税收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改革略谈几点看法。

一、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

目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小企业在贷款、税收优惠等方面,生存、发展环境相对较好。又根据近些年毕业生就业去向跟踪调查发现67.32%财经类毕业生就职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财务部门是大部分高校财经类毕业生职业生涯的落脚点、出发点。

二、市场对财务人才需求分析

企业对财务人员能力的需求大致为三个层面:一是会计核算和涉税事项办理基本技能;二是控制财务风险、涉税风险专业能力;三是统筹运作,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管理能力。由此可见企业需要兼具涉税事项处理技能的财务人员。另控制税负成本已成为企业又一重要管理目标。税收已成为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方面,因此税务知识及涉税事项能力已成为企业财务人员招聘的重要考核部分。

三、高校税收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其教育、教学应立足于市场、以满足人才需求为己任。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课程设计科学性、完整性、可用性不够。二是课程内容混乱、课时少、教学任务重,学生学习难度大,专业性不足。老师教学只能蜻蜓点水,学生浅尝辄止。三是教学实践环节非常薄弱。

四、税收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内容

1.课程系统、科学、合理的设计,系教学质量得以保障之灵魂

首先在课程设置设计上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充分体现税收课程设计的“岗位性、实践性、开放性和规律性”,同时要求课程设计遵循人类对未知事物从“认知”——“操作”——“运用”的自然规律,对课程按照一定的顺序性,递进式的开设课程。将税收课程系统的分为4个学期教学。课程时间安排要在学生基本建立会计知识框架体系之后方可进行,总体课时安排大概为200学时。4个学期的课时分配为48、48、64、36学时。这样的设计可以保障税收知识的连贯性、延续性,也方便学生知识的不断累积、沉淀。避免单一课程下,学过不用就忘的弊病。其次课程内容设计思路以实体法为基础,税务条文的落实为课程设置的核心,保障企业利益为重点。将“税法”内容与税收专业技术职称考试科目内容相联系,与会计从业、职业资格考试内容相联系。一是将《税法》知识分割为税法一、税法二教学,税法一以增值税、消费税等流转税为重点。税法二以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土地增值税为重点。第二在税收实体法学习的基础上,开设《税务实务》课程,并根据税收程序法进行涉税业务的实训,课时安排为64学时。课程内容以如何履行纳税义务为核心,以税务机关要求的纳税程序为依据。如此可帮助学生熟悉税收征管的法律规定,熟知税务登记、变更、注销流程,发票领购、开具、缴销流程,纳税申报、交税流程,同时还将税一、税二单个的税种横向、交叉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办税能力。第三由于学生已经具有较为扎实的税收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办税技能,则可开设《税务筹划》课程,其课程开设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税收统筹规划能力,在依法纳税的基础上,保障企业合法利益。同时还可利用外部、内部的信息资源,通过网络、报刊等信息渠道,引领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更多的接触真实的涉税案例,补充完善税收知识。

2.课程仿真实训、实践,系教学质量得以保障之关键

税收课程,其课程本身就有很强的实践性、实用性、实作性,因此,税务实训要税收实体法为依据,以企业主要税种的纳税业务为核心,以企业办税流程为主线。必须尽快建立仿真性强,能全方位模仿办税流程的模拟实训室,采用纳税申报软件模拟网上申报、网上纳税。其二要有能跟进最新税收政策的实训教材,对学生分行业、分经营业务实训,开设如房地产行业、制造业、流通业等行业的主要涉税经济业务的实训。将课程内容与工作过程衔接,方便学生进行多税种有机联系的学习,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课程灵活多元的教学方法,系教学质量得以保障之核心

在课程设计改革的基础上,引入慕课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将知识点、法律条文转化成工作项目,学生的学习目标即是工作任务目标。对每一个具体项目,老师只作基本的讲解,指出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过程和思路,给定与实际工作相同的原始凭证,由学生判断该项业务是否纳税以及如何申报纳税,最终要求学生拿出根据原始凭证通过核算得出的纳税申报表,完成税务处理,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中处理流程一致。还可将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重点或工作任务中的关键点,以慕课教学的方式予以分解,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同时还可根据税收贴近生活的特征,让学生将税收知识融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使得抽象的税收理论知识通俗化、实际化。

4.创新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系教学质量得以保障之手段

改革教学考核办法,引入社会认证评价体系。可将课程学分考试考核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接轨,参加此类课程的培训及考核认证考试通过者,可以申请相关学分,免试校内相关课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得国家权威机构的认证,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认证培训学校获得更多知识。

五、小结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税收必然更加深入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效益。本文通过对高校财经类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市场财务人才需求分析,揭示当前高校税收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性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改革思路,创新课程教学,提高税收课程教学质量。

作者:周鲲 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方燕.大学会计专业税收课程教学改革[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2]白琳.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税收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财会通讯,2012(5)(上).

[3]顾瑞鹏.高职院校税收实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1).

[4]宁宇.关于高等工科院校开设税法相关课程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7(6).

[5]周宇霞.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税收累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探析[J].

[6]杨则文.高职会计专业税收课程设计的思考与实践[J].会计之友

第三篇:高校体育体验式拓展训练课程设计

摘要: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体育基于体验式学习的拓展训练课程也有了新的内容。其不仅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进行全面的发展,还需要学生从实际出发,对拓展课程具有全新的认识。本文主要针对体验式学习的拓展训练课程设计进行分析,并对优化课程的对策进行全面的探讨。

关键词:

高校体育;体验式学习;拓展训练;课程设计

自新课改全面推行以来,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其重要的组成的部分。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也包含了拓展训练课程的设计。但是在很多高校体育的教学中,其往往容易将拓展课程进行忽略。主要原因还在于高校学习任务还相对紧张,如果学生将太多的精力放在体育课程上,会影响文化课的进程。但是体验式学习的拓展训练课程设计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还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到全面的提高,所以基于体验式学习的拓展训练课程设计十分关键。

一、拓展训练课程设计概况

1.1训练课程现状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目前训练课程设计已经在逐步完善。很多高校在体育课程中,逐渐将体验式的学习方法渗透其中。这样学生不仅能够进行劳逸结合的学习,还能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部分高校在体育课程中依旧沿用的传统的学习模式,其在训练课程设计方面的意识还较为的薄弱,其更多的是以文化课程教学为中心,让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够得到稳步的提升。所以,在国内高校体育基于体验式学习的拓展训练课程设计还存在两极分化的情况。但是高校体育训练课程设计已经逐渐的深入人心,其在以一种稳定的趋势进行完善,让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1.2训练课程设计的意义

拓展训练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不仅有体育学、心理学以及组织行为学。这些学科相互融合,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而且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其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不同的体格进行进行针对性的设计,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较为的贴合实际,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训练课程的了解程度。其二: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其可以利用多种场景的变换模式,让学生在课程设计中感受到独特的创作性。让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够得到全面的开发。其三:训练课程设计还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团队意识,因为在体育课程设计中,很多课程项目都是需要学生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所以,在进行课程学习中,学生之间必然要相互帮助,这样在不经意间,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必然能够得到极大程度的提升。

二、拓展训练课程设计中的问题

2.1投资、训练场地还不足

在进行很多拓展项目中,很多高校依旧存在场地不足以及经费不足的问题。尤其是训练场地的不足,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训练强度。例如:一些百米冲刺课程设计以及长跑等项目在训练场地不足的情况下会极大的影响学生的发挥。但是进行训练场地的扩建对于很多高校也是一个难题。虽然部分学校将操场作为训练场地,同时还改为塑胶跑道,但是其对于训练场地并没有较好的改善。其次就是投资经费的不足,很多学校在体育教学的投资上还较为基础,甚至没有将其作为投资的重点,这就必然会让教学器材出现严重的匮乏。让很多体育器材出现匮乏情况。所以,这也是目前很多高校在体育拓展训练课程中的不足。

2.2缺乏专业师资力量

目前,很多高校在体育拓展训练课程设计中,并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进行专业的教学。并不是高校的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而是在课程的专业设计中,其还有一定的欠缺。因为拓展训练课程在设计中,一般会表现在多个角度,有心理学以及组织学等多门学科的融合,所以这就需要不同的专业教师进行全方位的辅导,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在体育拓展课程设计中的综合能力。

2.3教学课程设计不合理

在进行课程设计中,很多院系没有统一的标准,可谓是“百家争鸣”。这就造成了学生对于课程的认知度有所偏差。例如:在很多院校,只要是上体育课程,体育教师就让学生进行自由活动,学生基本上在这一堂课程上一无所获。如果是进行理论上课,部分体育老师也会让学生进行室内活动,这就让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未能学到实处。所以,让教学课程设计的合理,让体育教师对课程进行全面的教学十分关键。

三、拓展训练课程设计中的问题

3.1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效地挖掘

在拓展课程的设计中,其课程设计一定要合理。这也是课程设计的前提,与此同时。还要对课程进行深入的解析。例如:在进行组织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户外活动中进行组织体验。在笔者高中体育课程中,体育教师曾经在每个学生面前放一个鱼钩,用这个钩去钓饮料瓶。这是对学生耐心以及决心的一种考验,在期间很多学生都败下阵来,但是也有一些学生能够较好的坚持下去。每一次的坚持都有一种美妙的成就感,很多学生都将这种思想反馈到学习生活中,从而使得学习成绩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3.2要加强对拓展训练课程的综合投资

在很多高校,其体育设施好较为陈旧,而且在拓展训练课程方面并没有较好的训练方向。甚至一些学生都没有拓展训练的意识。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极为不利。所以,高校应当加强在拓展训练上的资金投入,并建立强大的拓展训练课程的师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其二:要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拓展课程学习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不断的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四、结语

高校体育基于体验式学习的拓展训练课程设计十分重要。其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训练课程进行综合性设计,然后制定合理的体育训练项目,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在拓展训练课程中的综合实力。

作者:叶平 单位:中国药科大学体育部

参考文献:

[1]李晓婵,曲美儒.浅析拓展训练在我国学校的发展现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12)115-126

[2]王贤峰.试论我国高校体育开展拓展训练课程教学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33)18-23

税收科研论文范文2

摘要: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给企业带来了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许多挑战,尤其是我国经济开始呈现稳增长的新常态形势推动下,社会全方位的新常态呈现也促使着企业在越发艰难的生存环境中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推动企业的现代化管理进程。基于此,本文就内部审计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企业管理 财务管理 内部审计

我国企业在艰难的生产环境中开始认识到加强自身的内部控制,通过建立起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推进会计信息化进程来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通过企业管理机制、财务机制和会计监督机制的相互制衡来对资产财产进行保护,并在保证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真实的情况下为企业提供更多有效的决策依据,从而从内部资源的整合优化基础上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以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并长远发展。

一、内部审计对财务管理起着重要的监督作用

总体而言,企业内部审计与财务管理之间是相辅相成相容的关系,内部审计本身作为财务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其以本身的独立性与财务管理中其它会计实务在法律法规的划分下产生了隔离的分界关系,即在企业财务管理在处理经营活动中的具体事务,对企业资金流入流出、筹投资活动、经营销售活动等进行会计处理时,内部审计作为独立开来的会计部门,在报表编制的过程中并不参与,而在这之后才开始对这一系列工作进行审计复核,通过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的标准要求来对企业财务报表等进行核查,以发现问题来规避企业的法律风险和经营风险。

二、内部审计能促使会计舞弊揭示机制的建立

企业内部审计一方面对财务管理工作起着督促作用,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但由于其审计工作是建立起已经完成的财务报表编制和会计信息基础之上,因此一旦会计人员在编制财务报表和处理会计信息时谎报财务信息,就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也就直接影响着内部审计工作的审计评价结果,对于企业的经营决策无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因此内部审计机制的建立需要与会计舞弊揭示机制的建立相结合,企业通过建立会计舞弊揭示机制来为内部审计提供更多舞弊风险信息,通过建立起有序的获取会计舞弊信息程序和会计舞弊下审计工作程序来完善财务管理体系的健全,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力度,规避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此外,内部审计下会计舞弊揭示机制的建立也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起到了强有力的监督作用,通过加强监督力度和执法力度,以法律法规来约束企业经营活动和内部人员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和工作责任感,从而确保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的进一步推行,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促进企业各部门、各单位、各人员的自我约束。

三、内部审计能够维护财产安全,确保资产增值

内部审计对于企业的监督复核作用以及会计舞弊揭示机制的建立能对企业的资产财产安全起到保护作用,其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审核来得出审计评价结果,能够有效指出企业经济效益、经营活动中的存在的问题、财务管理工作上的问题等,并且能够根据有效的审计评价结果对企业经济活动规律及特点进行分析,揭示经济指标对比间的差异,评价会计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为且内部管理决策提供有利的建议和依据,从而在维护企业财产安全的同时优化企业的管理策略,起到提升企业综合力的作用。此外,内部审计建立的初衷便是通过规范内部财务会计信息处理来迎接法务会计的审查审核,因此内部审计的建立便是依据公平公正、法律法规来展开工作的,以此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能够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来督促其它部门,并通过制定计划性、经常性、突发性的监督检查对各部门的财产物资进行核查,在维护企业财产安全的同时努力实现财产物质的保值、增值。

四、内部审计与财务管理间的关系

企业内部审计与财务管理间是相互促进、相互监督的关系,尤其在大型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内部审计通过定时的审核来对企业子公司和下属公司进行财务审计,才能了解到下属公司在一定时期内在财务收支、资产变化、预算执行以及经济指标完成的具体情况,有利于企业就此作出优化的经营决策和战略发展计划。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依赖于内部审计机制的完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警示了企业管理者在内部控制时要将内部审计部门与其它部门独立开来,并且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具体工作责任,做到一人不可兼两职;此外,要通过加强培训来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技能和素养,通过内部审计部门来督促企业的经营活动各环节,并通过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坚持会计准则和职业道德制约其他部门的工作,真正让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得到优化,确保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健全和完善。

五、结束语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作为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督促机制,在企业强化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机制的建立与财务管理体系的建立相互促进,只有建立起健全的内部审计机制和有序的审计程序,才能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贯彻落实,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

作者:蒋智霞 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晓萍.浅谈系统内部审计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与存在的问题[J].市场营销:营销策略.,2010,03.

[2]马卫红.浅谈内部审计在现代财务管理中的作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05:83.

第二篇: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推进探析

摘要:

为进一步强化国网阿勒泰供电公司(以下简称“公司”)财会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有效提升整体财务工作水平,推动公司可持续发展,公司通过分析财会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财会队伍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一系列工作设想,包括制定《财会队伍建设规划》、优化财务机构设置,落实岗位定编,实施分类别、分层级财会队伍建设机制,创新开展财会队伍培训工作,完善财会队伍成长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扎实推进公司财务财会队伍建设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

关键词:

财务 队伍建设 管理 水平

一、工作描述

紧密围绕国网公司全面深化“两个转变”,加快建设“一强三优”现代企业的战略目标,以服务公司经营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强化各级财会队伍建设为核心,以财务人员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实施分类别、分层级财会队伍建设、创新开展财会队伍培训工作、构建财会队伍成长的激励机制、建立、实施财会队伍约束机制等一系列措施,建立人才队伍长效机制,全面提升财务人员整体素质,推进财务人员职业发展通道建设,促进财务人员结构调整,充分调动财务人员积极性,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涵盖全、管理能力强及结构合理的财会队伍,推动财务管理工作向价值管理型和决策支持型转变,为公司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财务专业人才保障。

二、主要做法

1.制定财会队伍建设规划,明确队伍建设目标

为持续提升财务工作对公司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不断发掘、培养和高效使用北京公司财务专业人才,构建结构合理的财会队伍,公司研究编制了《财会队伍建设规划(2012-2015年)》,在对财会队伍建设紧迫性分析和财会队伍现状进行诊断的基础上,提出了公司财会队伍建设总体思路和规划目标,明确了各级、各类财会队伍建设主要任务,制定了财会队伍建设实施计划,进一步规范了公司财务人才培养工作,为财会队伍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

2.多措并举,落实财务人员定员标准到位

针对公司个别单位存在财务岗位定员标准偏少或岗位人员未能全部到岗的现象。公司多措并举,推进财务人员定员标准到位。一是在做好人员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适度提高新增全民员工中财务人员的比例。二是对获得财务专业后续学历或财务专业技术职称的非财务岗位职工,经考察评估后,确实符合财务岗位标准的,吸收到财会队伍中。

3.实施分类别、分层级财会队伍建设机制

加强财务专责队伍、财务管理人才队伍和财务专家智库队伍建设。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为核心,以服务公司财务管理为目标,建设一支作风严谨、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财务专责队伍,保障公司财务工作长期高效有序运转;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着力培养一批业务精湛、分析研究能力较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权威型专家人才。

4.创新开展财会队伍培训工作

实施全员岗位考试机制,提升人员岗位履职能力。高度重视调考、竞赛工作,以调考、竞赛为抓手,全面提升财会队伍专业素质。多形式开展岗位培训,促进基层与本部、财务与业务交流融合。强化财务相关专业知识培训,丰富财会人员知识结构。强化财务相关专业知识培训,丰富财会人员知识结构。将课题研究纳入培训,提升财会人员解决问题能力。

5.建立、实施财会队伍约束机制

为强化各级财会队伍建设工作,提升各层级财会人员素质,公司将所属各单位财会队伍建设情况纳入年度业绩考核中,考核内容包括各单位财务组织机构定员到位情况、调考、竞赛、培训情况、职称获取情况以及课题研究成果等,通过评价考核,有力保障了公司财会队伍建设工作。

三、特色亮点

1.实施全员岗位考试机制,提升人员岗位履职能力

为切实提升全体财务人员的岗位履职能力,公司实施了全员岗位考试机制。一是针对各层级、各岗位财务人员,制定了专业培训课程和内容,明确了应掌握的各项制度、规章。二是定期组织各层级、各岗位人员开展岗位考试培训。培训由公司财务专家授课,重点强化岗位专业常用知识。三是每年开展全员岗位考试,考试合格方能上岗工作,对未通过考试的人员,实行待岗学习,直至补考合格方能上岗。确实无法通过考试的人员,调整出财务岗位。

2.以调考、竞赛为抓手,提升财会队伍专业素质

公司高度重视调考、竞赛工作,以调考、竞赛为抓手,全面提升财会队伍专业素质。一是明确将各单位在财务调考、竞赛成绩纳入财务专业业绩考核和资产经营同业对标评价体系和个人评价中,加大对调考工作的考核激励力度,提高财务人员参加调考、竞赛积极性。二是开展团队建设,组建学习小组,采取小组评比、学员结对子的管理模式,有效凝聚了团队力量,提升学员团队意识和自发学习的积极性。

四、实践效果

近年来,公司强化财会队伍建设,财务人员素质提升明显,财务管理工作成效显著,基本建成财务集约化管理体系,多次获得新疆公司“财务工作先进单位”,“财务调考优秀单位”,连续十年获得阿勒泰市纳税A级企业。通过强化预算管控、加强财务监督、集中资金支付以及优化工程资产管理等举措,促进公司依法治企经营,资产效率持续优化,有效推动公司经营管理效益和效率提升。

作者:李玮博 彭勇单 位:国网新疆电力公司阿勒泰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安全,陈劲,沈敏跃.21世纪我国员工培训战略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4(12).

[2]王久龙.以培养高端会计人才为目标加强财会队伍建设[J].商场现代化(下旬刊),2011(11).

第三篇:网络财务管理探析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给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但同时也是机遇。尤其是网络技术出现以来,在各行各业中获得了快速发展,也同样被应用在财务管理工作中,改变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方式和方法,提升了工作效率。本文主要对网络新环境下财务管理工作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探索企业如何实现网络化财务管理。

关键词:

网络环境 新形势 财务管理 特点 方法

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给企业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社会环境也更加复杂,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更大的挑战。财务管理是企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财务管理能融入到网络新形势下,积极改变工作方法,消除传统财务管理中的弊端,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保障企业长远发展。

一、新形势下财务管理工作的特点

1.实现了经济全球化发展

当前,互联网已渗透到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工作环境更加复杂,信息获取渠道更加广泛,能获取世界各地的信息,使企业逐步向着全球化方向发展。在这个网络化、信息化时代,企业如果能顺应潮流,将财务管理工作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就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而如果企业不能正确认识网络财务管理,就会受到传统财务管理工作方法的制约,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2.财务信息将更加全面

财务管理中的信息是对企业经营情况的反应,因此全面的财务信息,能使社会人士对企业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从而树立企业的形象,方便群众监督。在传统财务管理工作中,受传播渠道的限制,很多财务信息无法得到传递和。而创新的网络财务管理数据库具有非常大的空间,企业采用网上信息汇报的形式,拓宽了传播渠道,从而使财务信息更加完善。

二、企业财务管理网络化的有效途径

1.建立安全的网络财务管理体系

网络财务管理新模式的出现,使工作方法得到了创新,财务管理人员能实现在线办公、远程办公,使财务管理工作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延伸到世界上任何的一个地点,达到信息传输的目的。但是,互联网的开放性也给财务管理体系带来了安全隐患,如果不注重对网络环境的保护,就有可能出现信息被盗取、数据库遭到破坏等现象。为了能使网络财务管理工作更加顺畅地开展,应提高网络财务管理体系的安全性,注重对系统安全的维护,并配置一定数量的系统维护专员,负责对网络财务管理系统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增加防火墙、杀毒软件等防护设施,防止黑客和病毒的攻击,使企业中的重要数据得到保护。

2.加强财务集中化管理

在网络新环境下,企业不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而是整个市场中的一份子,各企业之间是相连的,成为一个“大企业”,这使得集中化财务管理成为可能,企业可以整合财务管理资源和信息,实现对下属机构的控制,降低运行管理成本,从而提高财务管理效率。首先,应实现会计核算的集中化,将所有核算信息集中处理,从而增强财务数据处理的适时性。其次,应实现财务控制的集中化,减少中间层级的工作人员,采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使信息能直接送达高层,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加快工作速度。最后,应实现财务决策的集中化,由于组织结构不断向扁平化的方向发展,因此所有财务管理资源都能直接上传给高层管理人员,他们可以快速对市场环境变化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3.提高财务团队的信息素质

财务管理人员的个人信息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也是网络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落实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很多单位中,财务管理团队中财务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无法熟练对财务信息录入、下载、传递等基本功能等进行操作,影响企业网络财务管理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发展。因此,我们应重视对财务管理人员信息素质的培养,打造学习型的财务管理团队,使其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并且学习创新财务管理方法,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使自己能在做好财务管理基础工作的同时,实现自身发展。在企业中,也应建立针对财务管理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他们的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充分调动财务管理人员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三、结语

在网络新时代的召唤下,企业财务管理也呈现出新的方法和新的发展态势,作为财务管理人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用网络化的眼光看待财务管理工作,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发展,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最终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作者:边文刚 单位:淄博市引黄供水管理局

参考文献:

[1]郭旭蓉.新形势下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2):43-44.

[2]刘跃,王超.网络经济环境下的财务管理新模式[J].会计之友,2006(4):18-20.

[3]冯冰霞.网络财务——网络经济下的财务管理新模式[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5):837.

[4]范纪清.新形势下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其改进[A].2003年烟草会计学论文选[C].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7.

第四篇: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个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开始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教学工作和会计专业教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其教学方法、教材建设、教学内容上面选择的依然是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文主要对我国现阶段非会计专业财务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学模式构建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

非会计专业 财务管理 教学模式 构建措施

为了能够保证非会计专业学生的财务管理相关知识和素质达到教育教学工作的目标要求,很多高校在“创新性、高素质、宽口径”教学方针的指引下都对其开设了财务管理有关课程教学活动。[1]

一、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选择不够科学

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工作实际教学活动中没有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所安排的教学内容还有待调整和完善。我国现阶段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教学内容、课时量、教学方法和会计专业较为相似,所用的大都是相同的教材,但是,因为二者的学习基础存在显著的差异,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大都只学习过基础会计知识,从而导致他们在日常学习活动中存在一定的难度,长期发展下去必然会丢失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二)教材选择不够合理

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选择的教材和会计专业的相同,但是,这类教材并不适合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使用,由于他们在前期缺乏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以及税法等相关内容的铺垫,自身财会基础相对薄弱。[2]而会计专业学生所用的教材一般都是根据自我专业需求、学生未来工作要求来加以编写,与本专业其他教材之间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相应的联系,课程内容能够达到前呼后应的要求,部分交叉内容会通过其他课程进行讲解。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够科学

第一,网络辅助课程以及网络信息技术没有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出相应的作用,我国现阶段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选择的依然是教师讲授的模式,即使增添了网络辅助课程、网络课程等教学版块,但是,其难以发挥出相应的功效。师生互动平台无法得到全面的运用,学生提出的诉求难以得到回应,从而导致他们丢失交流和学习的兴趣。第二,选择的案例教学效果不够显著,会计专业财务管理教学活动中选择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真实案例教学的引导下,能够通过财务管理事例更好地将自我置身在决策的地位,并让他们做出科学有效的财务决策。这种教学目标的设定并不适合非会计专业学生财务管理的学习,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对二者进行区分,从而导致案例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二、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措施

(一)结合专业需求来组织教学内容

在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能够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对课程标准难度进行调节,非会计专业学生大都为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以及工商管理等专业,他们对财务管理知识的运用大都是通过解决一些非财务问题。[3]

(二)做好教学内容设置工作

首先,财务管理基本理论授课过程中要能够重点讲解财务管理环境、目标以及概念,并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把财务管理的目标和市场营销的目标能够结合在一起;其次,重点对资金时间价值、收益及风险均衡结合在一起,这类内容作为课程教学的基础所在,需要能够讲透、讲细,并结合营销相关案例来加以分析;最后,在对运营资金相关内容进行讲解时,要能够紧密联系市场营销相关知识,不断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教学方法选择

第一,教师要能够通过网络平台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对财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理财理念和思想,提升自我分析和管理能力。[4]还要鼓励学生面对各种问题时,要能够通过网络辅助课程和网络课程平台进行交流,安排有经验的教师在网上解答其存在的各种疑问。第二,做好案例选择,并且保证这种选择能够和专业特点相符合。根据学生专业特征来融合财务管理和本专业关系的共同点,并做好案例选择,保证他们能够通过不同的案例学习提升自我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高校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选择和构建要能够以培养学生利用财务管理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教师要能够从根本上区分非会计专业的会计专业财务管理教学之间存在的差异,并选择积极有效的方式来做好教学方法选择、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框架构建等工作,从而保证在完成基础性教学任务的基础之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作者:陈粤湘 单位:湖南省经济贸易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刘秀琴,徐亚明.高职会计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商业会计,2012,(01):123-124.

[2]张春宇.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25):133-134.

[3]尹汶莉.对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教学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34):273-274.

[4]李辰颖,张卫民.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以会计信息的理解和分析为导向[J].中国林业教育,2014,(04):73-76.

第五篇:财务管理和税收筹划相关性研究

摘要:

税收筹划是如今新兴的研究领域,其与企业的财务管理有直接关系,企业应掌握基本的财务管理理念,方能进行税收筹划。本文具体分析了财务管理与税收筹划之间的关系,同时从货币时间价值与延期纳税、税收筹划的成本收益两方面分析了基本财务管理理念在企业税收筹划中的具体应用,以便企业更为清楚地了解财务管理与税收筹划的相关性。

关键词:

财务管理 税收筹划 相关性

如今,大部分企业中,生产与经营的各个环节都涉及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财务管理已然成为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税收则是企业制定财务决策的主要考虑因素之一,其对企业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财务管理和税收筹划的相关性

(一)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目标的层次递进性

税收筹划是企业理财行为中的一种。从专业学科方面研究,税收筹划为税务会计和财务学建立了一座桥梁,属于边缘性学科。而从其目的及其作用方面研究,税收筹划可划归为财务学研究领域。事实上,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手段之一,税收筹划对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均有影响。税收筹划的方案设计,方式选择及具体实施都将财务管理目标视为中心,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即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直接决定了税收筹划的目标。现今理论界对针对税收筹划的目标提出多种观点,较为合理的观点是税收筹划目标具备层次性,即企业所制定的税收筹划方案在实现企业资源利用最大化这一主要目标的同时,还能实现多元化目标,但目标不可与财务管理脱离。

(二)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职能的统一性

首先,税收筹划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企业决策者利用有关部门所提交的税收信息,通过相关理论知识,针对销售对象制定决策的过程。其次,税收筹划主要负责财务的规划及预算,其会受到财务规划的制约,然而税收筹划还需对财务目标服务与负责。最后,企业税收筹划无法与财务控制脱离,企业税收筹划的实施与落实都需依托企业对财务的控制。

二、基本财务管理理念在企业税收筹划中的应用

(一)货币时间价值与延期纳税

企业资金运转时,所用货币会伴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获得增值,货币所增长的价值被称为货币时间价值,其体现了货币价值具有时间性这一特征。企业围绕货币时间价值制定税收筹划方案,即进行延期纳税,虽然不能大幅改变企业所需缴纳的税款总额,但是企业在缴税初期只缴纳少量税款,之后等待货币价值提升,在缴税后期缴纳剩余大部分税款,便能使缴税金额降低,企业的缴税压力也得到缓解。延期纳税主要体现于资产计提折旧法方面,资产计提折旧法共有两种核算方法:直线法与加速折旧法,其中直线法又以平均年限法为主。我国税法允许企业选择资产折旧计算方法以及资产折旧年限,大部分企业还遵循传统的管理制度,利用平均年限法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计算。现今,我国税率按照比例收取,相比平均年限法,加速折旧法更有利于企业资金支出的减少。加速折旧法的运用分为两步,第一步,企业可以在前期便将折旧费用纳入成本计算,并适当提高费用金额,从而使前期所缴纳的税额相应减少,缓解企业缴税压力。第二步,企业将企业的折旧费用逐渐减少,以增加企业所需缴纳的税金。从缴税的结果分析,缴税金额并未有发生过多变化,然而由于货币具有时间价值,则货币价值得到提升,企业便可少缴纳部分金额。故而,企业在没有触犯法律的背景下,应选择加速折旧法对财务税收进行管理。

(二)税收筹划的成本效益分析

税收筹划既然属于经济活动,那么在其为企业获取利润的同时,企业自然需要支付成本。税收筹划由三部分组成:直接成本、机会成本以及风险成本。所谓直接成本,指企业因减少缴纳税额而使人力、物力等产生耗损,主要涉及制定筹划方案的成本以及方案实施成本。机会成本指企业在面对多种税收方案时,只选择其中一种方案,从而舍弃了其他方案为企业带来的效益。风险成本指企业不能科学合理地设计筹划方案,从而导致筹划失败。企业在设计或选取税收筹划方案时,必须将经济效益作为基本原则,无论是企业筹划方案的选择,还是筹划方式的选择都应遵循这一原则。企业在设计筹划方案时,共有两种方法供其选择:一种是通过支付税务金额,向其咨询如何进行税收筹划,对税务所提供的方案进行取舍。另一种方法,企业可以专门设置税收规划部门,组建队伍研究如何降低税收。企业在选取两种方法时,需对比两种方法哪种支出的金额较少,同时对比哪种方法的税收筹划效率更高。企业设置专职部门,虽然在支出方面要多于咨询税收,但专职部门对企业更为了解,对企业发展需负有一定的责任,且公司可对专职部门的员工进行统一管理,这些是税收所不具备的。因此企业可设立专职部门规划税收筹划方案,从而节约税收金额。可见,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的相关工作时,必须考虑企业收益与支出的关系。

三、总结

财务管理与税收筹划之间关系密切,彼此互相影响,企业如能清楚地了解两者关系,并加以利用,便能够使企业的资金周转更为流畅,从而保证企业能够稳步持续的发展。

作者:章云婷 单位:江苏德邦兴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赵红梅.企业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外资,2012,24:174+176.

[2]孙文婕.企业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的相关性分析[J].赤子(中旬),2013,07:293-294.

[3]杨焕玲.企业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06:40-41.

第六篇:高等院校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探析

摘要: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较为薄弱,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致使其不甚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形势。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进行有效改革,以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最终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

高等院校 财务管理 问题 对策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一直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聚焦在培养优秀杰出的人才,并取得优秀成果,为我国的基础建设提供了大量人才。但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却没有引起重视,导致现阶段部分高校财务状况问题频出。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已成为目前高校急需解决的大问题。

一、高等院校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当前,大多数高等院校都把精力集中在教学与科研中,在新时代强调人才竞争的形势下,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与此同时,很多高校却忽视了财务管理工作,尤其对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的高校来讲,财政管理建设至关重要。高校财务管理淡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成本意识,缺乏资金使用效率的概念,尤其是缺乏节约意识。比如,我国很多高校虽然经费紧张,但在一些不太重要的方面依然出手阔绰,毫不节俭,这使得有限的资金得不到有效利用,学校急需的设备无钱购买,学生无法使用好的仪器来学习,而一些不重要的或不是迫切需要的却过量采购。二是等靠要的思想严重,效益观念淡薄。现阶段,我国高校还不能较好地使用市场经济的环境,缺乏科学的理财意识,在开拓市场、开辟财源等方而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三是小团体思想作祟,一些学院和单位习惯伸手向学校要钱,即使是盈利之后也不会把钱上交,或弄虚作假,使本单位的财务和经营情况没有相对真实的书面材料,也会造成财务管理上的漏洞和资金的流失,限制高校进一步的发展。

2.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内部控制的宗旨是提高经营效益,达到管理目标,而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能较好地保障高校的财产物资安全。现阶段,我国高校内的内部控制虽有所发展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控范围欠广,即有些方面有较为严格的内部控制,但有些方面却没有,如很多高校对财政性资金的内部控制较为严格,而忽视了对预算外资金的内部控制。二是内部控制所涉及的内容不全面,并非所有的活动都有适当的内部控制。三是内控的执行不严格,即使存在相当合理有效的内控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松懈,也会使内控制度形同虚设。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不容置疑,当前许多高校发生的违法违纪现象中,大多与内部控制相关,如西北某大学副校长,主管基建工作,从中收受贿赂。在这桩案件中,不仅体现了个人道德素养的滑坡,也说明高校在很多方面监督管理不到位,容易滋生腐败。

3.预算管理不科学

预算是财务工作的指挥捧,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一般来说,高校各项经费收支应按部门预算来执行,但在实际工作中,我国高校的预算管理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预算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采用最简单的预算方式,即“上年基数+本年增长”,这种预算方式虽然简便易行,但却不科学,无法有效地全面反映高校财务收支状况、高校的工作重点及发展方向。二是预算不全面,高校的财务工作人员担负着财务工作的重任,但他们对预算编制客体的了解并不充分,主要依据上年预算基数和当年发展的需要确定当年预算,但这难以反映整个学校的财务收支全貌,同样也无法体现学校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三是预算管理不科学,对经费的使用无节制、无计划,缺乏统一有效的安排,经费支出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得经费的作用得不到体现,出现教学经费分配不合理、办公经费严重流失等现象;在基础建设过程中挥霍浪费,随意调整,在执行过程中超预算、无预算的现象经常发生。

4.科研经费管理不规范

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经费正在大幅增加,国家倡导对科研的积极支持,但在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中却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如对科研经费认识不足,很多教师将科研经费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认为科研经费是自己挣来的,可以随心花费,不遵守高校的财务制度与规定;或将与实际不符的票据报销套取现金,也有的科研人员在外面承接项目挣钱,其所得收入不进入学校经费,但却利用了学校的试验设备、实验试剂等,导致学校的经费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高校还存在结题不结帐的现象,按照规定,项目完成后,应该定期报送资金的使用情况,并接受验收和检查,但很多高校在实际工作中并未遵守上述规定和流程,导致科研管理混乱。

二、强化高校财务管理的措施

1.提高财务管理意识、改革财务管理的体制

针对高校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十分重要,而最为关键的就是要提高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意识,调动师生员工参与理财的积极性,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强化高校成本效益观念,强调高校应加强成本费用核算,编制和报送成本报表,建立高校成本核算制度,使用合理的方法规定各项活动的成本,准确核算活动的经费花费情况。同时,建立先进、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充分发挥高校财务处的重要作用,为全校范围内的财务管理制定合理的经济决策,并进行全校各类财务的监管。

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强化内部控制,是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有效措施。首先,要保证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这样才能更好地相互监督,因此各个高校要依据国家现有的法律制度及本校的实际情况,完善内控制度,为高校财务管理提供良好的制度基础。其次,要加强对财务的控制,使财务部门能统一管理高校的资金流动和价值转移;强化岗位职责,增强岗位间的约束力;在日常的内部管理中,建立一套适合学校具体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强化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检查和考核。

3.强化预算管理

强化预算管理,要严格执行部门预算制度,部门预算改革要求高校从预算编制开始严格按照部门预算的有关规定进行基本数据收集,并按照有关规定准确地编制部门预算,按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批准的部门预算严格执行、有效控制,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预算调整,防止两套预算同时存在。也要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检查,尤其是对专项经费,应加强跟踪预算执行情况,确保经费专款专用。

4.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

科研经费的管理也是加强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科研经费是高校具有独特性的经费,其来源较广,且伴随科研工作始终,因此需要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管理。在一开始申请课题时,就应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合理的预算。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财务部门也应参与其中,出谋划策。在课题的执行中,严格按照预算办事。而在课题验收之后,按相关规定,科研部门、财务部门、项目负责人应各自做好自己的工作,确保经费合理使用。

三、结论

高校财务管理旨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当前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存在一些显著的问题。因此,改进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与方法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适应新形势和新发展的必然选择,需要高校加强重视,不断创新,努力解决好这一重要课题。

作者:何兴月 单位:三峡大学

参考文献:

[1]吴艳霞.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7).

[2]张建春,盛德号.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21).

[3]王颖.高职院校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为例[D].安徽农业大学,2013.

第七篇:工程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现状以及强化管理措施分析

摘要:

工程企业的发展关系我国的国计民生,从财务管理角度确保其内控措施的有效实施是促进工程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但受我国之前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工程企业的预算管理依旧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将从我国工程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现状以及工程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强化管理措施2个方面对工程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

工程企业 财务预算管理 现状分析 强化管理

一、我国工程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现状

1.工程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管理理念和落实精神缺乏全面性性

全面预算管理主要包括2个方面:第一,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包括企业每个部门在内的全面性、规模性的任务;第二,全面预算管理即生产经营预算,财务预算和资本性支出预算,是包括企业管理各个主要环节的预算。但是在这两个方面,我国工程企业做的都不到位。许多工程企业的预算管理是由财务部门单独落实的,其他部门基本上处于被动参与的状态,积极性较差,导致最终的预算效果并不理想。另外,现在工程企业的预算管理不包括生产经营性预算,只涉及财务预算和资本性收支预算两项,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企业的预算管理在生产环节或者是部门内部未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和组织,单凭财务部门一个部门的力量,不可能全面掌握和把控企业生产环节的所有业务、资金、人力资源等的详细情况。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对企业既有预算规定和实施细则的落实性差,致使企业的规章制度起不到预定的效果,导致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风险重重,全面预算管理想要在工程企业中有效实施还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

2.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需要加强

随着我国工程企业的迅速发展,对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尤其是预算管理人员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实际情况是,预算管理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水平和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水平之间还有非常大的差距。新形势下,财务和预算管理信息化的全面落实需要集企业各个部门的共同力量,这就预示着预算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处理信息化技术的专业水平,并且工程企业综合管理的要求也要随之增高。目前,ERP信息管理系统在工程企业中的使用率已经较为普遍,但是因一线操作人员在日常操作中操作不当引发的ERP技术风险和相关人员违规操作为个人或本部门谋取私利的道德风险还是较为常见。因此,加强财务管理人员尤其是一线实际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3.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全局观和整体把控能力较差

工程企业预算管理中的常见问题之一是缺乏整体把控,许多预算管理工作仅仅针对某一具体项目或者某一流程展开,甚至预算管理对象之间都缺乏必要的联系。如果某个工程企业没有意识到自身预算管理的片面性,盲目地将企业相关的人力、物力集中在这样的预算管理中,那么企业对各个环节和各个部门之间的衔接过程的预算控制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紧接着由此引发的系列技术风险、道德风险等就会随之出现,工程企业预算管理的失控程度便会大大增加。总而言之,工程企业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就是重视编制,轻视执行,控制强度弱,考核制度不健全。另外,削弱企业预算管理对日常经营活动全局把控力,某些工程企业存在预算外开支没有按照规定程序履行审批手续的情况,领导“一言九鼎”,财务部支撑不住;随意扩大项目工作内容;私自提高建设标准;任意调整预算;业务部门现场把关力度差,预算失真情况时常发生等。

二、工程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强化管理措施

1.注重并加强落实企业已制定好的预算管理制度

预算管理制度的制定是预算管理工作开始的基础,而预算管理制度的落实才是各项制度制定的最终意义,没有经过严格落实的制度和“一纸空文”没什么差别。所以,新时期工程企业注重并加强落实企业已经制定好的预算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企业的管理层要高度重视预算管理工作,并且注重对预算管理重要性的宣传教育,尤其是对那些需要积极配个财务完成预算管理工作的部门,各领导非常有必要让他们认识到预算管理是一件和他们自己密切相关的事情,大家都应该为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为了更加有效地确保企业的预算管理制度可以得到全面的落实,企业应该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

2.积极储备和培养财务管理人员

未来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在任何企业的日常运营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因素就是人才。在我国目前的工程企业中,高级预算管理专业人才是非常短缺的,尤其是能够将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和工程企业行业知识有效结合的专业人才更少。所以,企业为了确保自身预算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可先聘请一些有经验的专业人才,同时要加强对ERP系统实际操作人员相关息化知识与技术的后续培训工作。另外,要认识到信息时代技术软件的更新速度是非常快的,软件使用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技术性的问题,所以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储备一定的财务管理人员,防止因ERP实操人员技术不过关引起的一系列风险;同时,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如丰厚的薪资回报、通畅的晋升渠道等),保护那些一直在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中有出色表现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更够更加放心、努力地完成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

3.逐步建立健全工程企业的预算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健全工程企业的预算管理机制

是促使企业预算管理工作更加完善的必要前提。第一,企业要建立健全自身的组织架构,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务必将预算工作和企业的常规财务任务分割开,每一项具体的工作都要进行精确的细分和固化。第二,企业要建立健全自身的规章制度,将工程企业预算管理的每个流程与细节都通过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最好印刷出来,形成清晰可见的章程,防止因为对具体规定要求模糊引起的一系列的预算管理风险。总而言之,一个企业如果有良好的预算管理组织和规章制度做基础,工程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便能大大降低;同时,企业内部常规性的财务部门的工作也能得到有效控制,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4.树立全局观念,明确长期的预算管理目标

一个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框架便是制度与规定,在实际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中,企业的高层领导者必须要对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明白财务预算管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也是内控和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整体运作情况和企业的存亡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企业高层领导人必须将财务预算管理上升到战略管理高度。企业领导人的任何一项具体制度的实施都要着眼于全局,将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目标长远化,对甚至是预算管理工作的任何一个细节都要坚持长远目标规划的原则,通过这样的方式,工程企业的预算管理才能缩短与国际财务预算管理之间的差距甚至是与其接轨,有效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全面实施。

三、结语

工程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事关重大,并且随着我国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工程企业想要保住自己在市场上的一席之地,必须在企业各项成本控制上下功夫。目前,我国工程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发展还不够全面,和预算相关的制度建设、人力资源建设等问题中还有许多不足,但是较之前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相信在未来我国工程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会越来越好。

作者:郭军海 单位:中铁隧道集团四处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陈海军.小议如何加强现代工业企业的财务管理[J].中国市场,2010(35).

[2]董养利.浅议如何加强现代工业企业的财务管理[J].现代企业文化,2010(21).

[3]王淑英.关于加强工业企业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0(31).

[4]李立峰.论如何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14).

[5]刘松青,文明刚.发挥财务管理能动性的有效工具:战略财务预算管理[A].第七届全国财务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8.

第八篇: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分析

摘要:

本文介绍了企业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的概念,剖析了当前企业在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

内控管理 财务风险 防范 措施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不断变革,经济动荡与不稳定因素在全球各企业中普遍存在。企业的内控管理的松懈及财务防范工作的不足,使企业在前进的路上困难重重。

一、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的概念

1.企业内控管理

内部管理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即使企业的主要内容也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有效的开展企业的内控管理工作,为企业遇到重大事件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保证了决策的合理性。企业的内控管理,是指企业采用的一定的制度用来进行自我管理的一种手段,这种管理手段包括对资料的审核、分析以及考核等各项管理过程。

2.财务风险防范

企业在进行资金筹集、利益分配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这些风险不仅影响企业管理目标能否实现还会影响企业的生存问题。所以财务风险的防范事关企业存亡,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企业内控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

1.在内控管理的执行力方面企业缺乏积极性

内部控制是企业通过制定相关的制度和规章来规范和约束自身的行为,达到自身的管理和控制的过程,员工和管理者对规章和制度自然是有抵制情绪的,所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缺乏动力。另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要花费成本的,这就势必会影响企业短期内的经济效益,愈加削弱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动力,但是从企业长远利益来看,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至关重要。

2.企业管理人员的内控管理意识薄弱

内部控制对企业的运营效率和财务信息的质量保证的重要作用,许多企业管理人员对此不仅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认为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发展来说是羁绊,增加企业的工作负担、模糊工作重点,这种落后的观念在当今企业管理人员中大量存在,导致内部控制在企业难以发挥真正效用。

3.财务风险意识不强

盲目投资、资金筹集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常会面对的财务风险。一方面,企业希望通过一定的投资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但是盲目的扩张规模,不但不能带来高的经济利益、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以保障企业的发展,并且多数情况下,反而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另一方面,企业没能通过有效内控管理在筹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缺乏精确地分析和预测筹资组合,以至不能按照预定用途使用筹资。

4.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企业内控管理工作质量的高低与财务人员的素质有直接关系。现阶段许多存在企业财务人员无证上岗,企业内控管理意识缺乏,财务风险防范概念淡薄等问题,对企业财务的基本处理规范尚这些低素质的财务人员不掌握,更谈不上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所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财务人员。

三、加强企业内控管理有效防范企业财务风险

1.强化内控管理

良好的管理制度应基于企业的实际,切勿照本宣科。同时根据内控管理制度的运行情况,实时加以完善,这样才能在企业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内控管理居于企业管理的首要位置,同时良好的企业发展规划与企业文化对内控管理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内控管理方面,要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加强内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2.根据企业特点完善内控管理监督评价制度

独立的监督部门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以及企业制定的相应应急预案,对于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或采取相应补救措施。发生重大突发问题时,企业应快速反应决策,采取相应应急预案,以避免风险扩大,减小公司损失。

3.对于风险的评估要加强管理

加强审核与校对企业的财务信息,以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同时加强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监督管理,打造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高超专业技能的财务人员团队。其次是加强资金风险评估,严格管理资金的投放与回笼,对于筹资和投资都要经过严格缜密的评估才能进行,从而避免资金的风险。

4.提高财务管理人员与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观念

企业可以通过提高财务人员进入门槛、资格审查、提升薪资待遇等措施,积极吸引优秀财务人员为本企业服务;另一方面,企业也要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定期举行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学习班,强化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内控管理理念。

四、结语

我国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仍存在着内控管理体系不健全、内控管理执行力不强、财务风险意识薄弱、企业管理人员与财务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通过健全内控管理制度、强化内控管理执行与监督力度、增强财务风险意识、提高企业管理人员与财务人员素质等措施,以达到加强我国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的目的。

作者:林巧英 单位:中汇华成(福建)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税收科研论文范文3

 

在现代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能否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决定着企业甚至是整个行业的兴衰。而人才的培养来自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能否拥有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决定着国家培养人才的水平,甚至是国家的未来。   一、中外高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比较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所以课程设置是整个教育教学的核心和关键。   我们现以俄罗斯为例简要介绍中外课程设置的差异:俄罗斯某高校金融专业本科阶段课程设置[1]:课程设置国家历史、俄罗斯及国外文学、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基础、宗教研究、政治学、社会学、法律基础、外语、俄罗斯宪法基础、生态学基础、生命安全、国防、劳动保护基础、体育、政治经济、微观经济、宏观经济、经济学说史、经济历史、经济数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信息和计算机技术、企业经济、管理学、市场经济、企业金融、会计、经济分析、保险、投资、经济法、国际经济、财务管理、税收体系、银行程序、金融市场、财务分析、基金市场、货币与信贷、资产定价、国际金融市场、第二外语、国家经济部门和区域金融、区域金融的当代问题、审计学基础、金融风险管理、国家资金目标学期论文政治经济、微观经济、企业财务、保险、国家金融、税收体系、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国内某高校金融专业本科阶段课程设置:公共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大学体育、大学语文、大学生就业指导专业必修课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金融学、中央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经济法专业限定选修课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期权期货与其他衍生工具、金融工程、西方金融理论、公司财务、资本运营、信用管理、管理学、金融英语、财务管理通过以上两所学校课程设置的比较,可以看出国内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与国外存在一些差异:   1.国内课程设置单一和僵化,没有重视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我国金融市场起步较晚、发展比较落后,决定了我国金融专业培养目标的单一性,主要是银行、证券领域,因此导致了课程设置单一和僵化。课程设置主要集中在货币银行、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长期以来课程设置单一僵化,不能紧跟金融实践的发展需要。而现代科技和现代生产的发展,要求大学课程必须加强学科间的交叉和横向联系[2]。国外的课程中涉及到了哲学、心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第二外语,甚至是劳动保护和宗教,这些综合性跨学科的课程设置可以使学生扩大视野,更有利于毕业生很好地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   2.从国外的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到除了基本课程以外,还有一部分就是学期论文。国外高校从大二开始每学期都要求学生就本学期的课程完成一至两篇学期论文。这是列入教学计划并在学期末要进行考核的。这样可以使学生综合运用课程学习中获得的知识,综合阅读文献资料,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比国外,国内在这方面做的稍显欠缺。   3.国外大学四年每学期都安排有课程,并且学生到课率非常高,因此以上的课程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学习。而国内到大四安排课程非常少,大四第二学期基本没有课,而且大四学生由于考研、找工作、写论文等诸多原因,到课率非常低,因此以上很多课程学生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学习。   二、中外高校教学模式比较   1.我国金融学本科阶段课程多,主要依靠教师课堂授课,这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但是有可能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性和创新能力的障碍。教师开设了大量的课程,以统一式的课堂讲授为主,造成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缺乏,自学和讨论的时间太少,使有限的学习讨论流于形式。相比而言,俄罗斯高校教学方式就显得非常灵活。每门课程通常都分为大课小课两种形式。每门课程在每周都设有一次大课,叫做讲授课,这种课程是合班上的,教师统一式的授课,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时每周该课程还设有一次小课,即讨论课,这时要分成小班,由不同教师组织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讨论内容丰富,方式灵活,学生可以与教师自由交换意见和观点。这也是一个鼓励学生提出新观点、新方法的学习过程。   2.国内高校本科阶段课堂时间繁多,课外时间不足。除了安排满满的课堂学习时间外,还有学校规定了早晚自习。而国外的教育是教会学生怎样去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俄罗斯教育一直以来非常注重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启发他们主动学习,不是简单地从老师那里接收知识的单向过程,而是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深入研究,并就所学内容提出疑问,不断思考[3]。俄罗斯高校一般一天时间只有半天是在学校上课,其余时间学生可以自由支配。这就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去阅读和思考,形成自己的问题和观点,然后拿到讨论课上去研究讨论。在这种教育的熏陶下,学生不仅能全面掌握学科知识,而且具备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国内高校考核方式僵化落后,无论考试课还是考查课,全靠一张试卷来考核学生的成绩。其中客观题占40-50分,主观题占50-60分。在这种考核方式下,有很多学生全靠期末突击,不论其是否真正掌握了这门课程的知识,也能考一个不错的成绩。而国外的考核方式就相对较为灵活,教师在考核中的主动性也比较强。考查课有很多不是笔试,而是口试。每个学生接受教师面对面地提问问题,一般为3个问题左右。考查课成绩没有等级,只有过与不过,并且教师有资格对每班学生中的3-5个进行考查课免试。考试课不是出一套试卷,而是针对这门课程,每个学生有3-5个论述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掌握能力。考试课成绩实行五分制。并且有些课程要求完成学期论文,完成学期论文是参加期末考试的前提,否则将不具有参加考试的资格。在这种考核方式下,教师具有比较强的主动性和灵活性,考核了学生的综合能力。#p#分页标题#e#   三、启示与借鉴通过以上对中外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1.课程设置要从社会需求、知识结构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既要学习国外课程设置紧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作出调整,又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开设课程,而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课程设置。比如,虽然我国当前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但我国还是银行主导型国家,银行还是金融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所以在开设金融学课程的时候就要针对这一点,立足于宏观金融,以微观金融为辅,这样才能既适应我国国情又能与世界接轨[4]。   2.国外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国外很多金融学、经济学的教授都是各大银行的行长、保险公司的高层,拥有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国外学生的实践机会也比国内学生多很多。   3.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国内的教学模式给学生灌输了大量的类似“1+1=2”这样的“无用的、绝对正确的”知识,而教给学生的有用的方法太少,这样的学生动手和科研能力都会比较低下,难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我们必须改变现行的教学模式,少讲多做,真正把相应学科的概念、原理、方法教给学生,促使学生形成研究性学习习惯,有更多的思想空间。   4.改革考核方式,赋予教师更多的灵活主动权。让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灵活地选择笔试、口试或是其他考核方式,消除仅凭一张试卷决定学生成绩的应试教育的弊端。   我国金融学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能够适应和满足经济全球化要求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的熟练掌握经济学、金融学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管理、决策、科研能力的应用型、复合性人才。改革那些陈旧过时的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自如应对来自各方面、全方位的挑战,进而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税收科研论文范文4

1将科技期刊国际化纳入“一带一路”总体布局

“一带一路”倡议是国家新的合作发展理念和倡议。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强调,要“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科技期刊是“文化交流”“学术往来”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应在“一带一路”建设实施过程中得到重视和发展。“丝路书香出版工程”是我国新闻出版业唯一进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任务的重大项目,目前,尚未有专门针对科技期刊的项目。设立专门的科技期刊出版与传播项目,将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纳入“一带一路”总体布局中,支持创办或联合主办与“一带一路”主题和国家相关的科技期刊,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举办科技期刊展览和学术活动,向沿线国家的主要图书馆赠送或交换我国的科技期刊或期刊数据库。科技期刊作为我国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宣示和体现,要有国际视野,面向世界,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充分利用我国与有关国家建立的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和区域合作平台,在积极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关系的同时,参与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科技合作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其中的重要体现就是推动我国科技期刊更多地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促进沿线国家的科技交流与发展,将科技期刊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成为我国学术研究成果与学术影响力展示的重要手段。

2为科技期刊“走出去”提供灵活的出口政策与渠道

科技期刊是文化的载体,我国科技期刊在文化出口方面承担着传播使者的重要角色。多年来,我们进口了众多国外科技期刊与数据库,但我国科技期刊与数据库的出口与进口相比还很不平衡,与我国科技大国和科技期刊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为此,必须调整和优化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去”政策和基金支持,打开科技期刊“走出去”的灵活通道。(1)制订鼓励科技期刊“走出去”的出口政策。根据《关于延续宣传文化增值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18〕53号)和《关于延续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13〕87号),自2013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对期刊在出版环节执行增值税先征后退100%或50%的政策,其中大部分科技期刊享受退50%的增值税政策。但我国对期刊出口没有明确的税收减免政策,而德国、荷兰等发达国家对商品出口或期刊出口免收增值税①②。因此,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去考量,我国应对科技期刊出口实行大力度的税收减免政策,推动科技期刊扩大出口规模,增强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2)建立多样的科技期刊出口和交换渠道。我国的进出口公司应加强与国外出版商或商合作,降低出口门槛,打破出口障碍,将我国的科技期刊更便捷、更广泛、更有效地传播出去,使我国更多的科技期刊成为国外图书馆的馆藏以及馆藏数据库的重要内容。鼓励我国的图书馆或科技期刊与国外的图书馆或科技期刊建立稳定的期刊交换关系,或向国外重要的图书馆赠送期刊,开辟更多的途径推动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去”。(3)鼓励参加国际书展。国际书展是国际出版业进出口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在促进国际出版贸易中起到重要作用[1]。在国家层面,依托国际书展平台,增加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曝光度,破除与国际出版商、经销商等合作障碍,加大我国优秀期刊“走出去”的步伐。鼓励科技期刊出版企业积极参与和组织在其他国家举办国际书刊展览交流活动,扩大我国科技期刊出口贸易区域。2017年德国法兰克福书展,我国期刊的首次集中亮相就取得了较好的反响③。(4)办好中国国际书展和期刊博览会。英国伦敦书展、韩国首尔书展在两国政府财政支持下迅速发展为两国出版业出口贸易的重要渠道[1]。在国家层面,建议主办更多的类似于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至今已举办25届)等由国家或地方主办的国际书展和期刊博览会。为此,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我国出版业出口贸易搭建良好平台。通过该平台大力传播我国具有多元化与包容性的文化产品(包括期刊),降低贸易壁垒,促进出口贸易与出版合作。(5)鼓励科技期刊参加国际学术活动。设立专项基金,鼓励科技期刊和期刊编辑参与国际专业学术会议和展会。实现期刊与国外终端用户(作者和读者)面对面,对期刊进行直接的宣传和推广,打造期刊在国际作者与读者群中的良好形象与影响力,从而将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内容与价值更好地宣传和推广出去。

3顺应国际发展态势加快我国科技期刊开放出版

开放出版(OApublishing)是国际学术界与出版界为打破出版市场垄断而倡导的科技期刊开放出版、读者免费使用的一种机制。我国科技期刊开放出版虽然近些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上步履维艰。科技期刊开放出版,有助于打破市场垄断,为全世界读者提供免费阅读、下载和利用的机会,增强我国科技期刊在世界范围的可见度与影响力。开放出版是期刊出版的重要模式与发展方向,也是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去”的重要手段。(1)抓住机遇,适应国际开放出版运动趋势。自欧盟提出“OA2020”后,2018年9月,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11个欧洲国家的主要科研经费资助机构联合签署了论文开放获取计划PlanS,明确自2020年1月1日起,所有由上述11国以及欧洲研究委员会拨款支持的科研项目,都必须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完全开放获取的期刊或出版平台上④。我国科技期刊应抓住机遇,适应国际出版趋势,积极推动开放出版,加快我国学术研究成果的国际传播,提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2)推进高起点、高水平开放获取新刊的创办。从出版政策和基金资助方面,加大对创办高起点、高水平开放获取期刊的资助力度,支持我国的优秀科研成果发表在我国的中英文开放获取期刊上。特别是我国的基础和传统优势学科领域的期刊,创刊时就将开放获取作为期刊的出版模式,增强期刊的传播广度与效度。(3)加速传统期刊向开放获取期刊的转型。传统期刊以图书馆纸本订阅为主要特征。但随着读者需求与阅读行为的变化,纸本阅览正快速被网络获取所取代。作者希望能快速地发表,读者希望能便捷地阅读。因此,科技期刊应加快从纸本订阅型向开放出版转型,尽快将期刊转化为开放获取出版的期刊,从部分开放获取到完全开放获取转变,适应作者和读者的需要。(4)搭建部级开放出版平台。20世纪90年代,为顺应日本科技期刊的发展需要,向世界展示日本的科技成果,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搭建了科技期刊平台J-STAGE。该平台重点推动日文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加快日本国内科研成果的即时国际传播。中国科学院自2010年10月就建立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CAS-OAJ)”,但受制于多种因素,影响力还没有建立起来。我国可借鉴日本的做法,在国家层面搭建科技期刊开放出版平台,向全世界开放地展示我国的学术成果和文化。

4“造船”“借船”并进,打造我国国际化出版与传播平台

近年来,随着“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的实施,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影响力得到很大的提升,但大多数英文期刊选择与国外出版商合作出版[3],可谓之“借船出海”。早些年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借助国际出版商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可以少走弯路,对摸索我国科技期刊融入国际学术交流主渠道的路径与策略,快速带领我国科技期刊实现国际化出版与传播,提升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地位,功不可没;但这也实属权益之举,不能永远依赖国际出版商实现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话语权。为维护我国学术成果的自主权和信息安全,中国亟待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化出版与传播平台,要从“借船出海”走向“造船出海”,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国家战略和国家行为。在科技期刊的发展和国际竞争中,平台是核心,是难点,也是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关键所在。没有自己的平台,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必然受制于人,难以有真正的发展。国内一些机构在国际化出版与传播平台的建设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比如《中国科学》杂志社自主研发的SciEngine平台2016年正式上线,这是我国首个集全流程数字出版与国际化传播于一体的科技期刊服务平台,其实现了对内无缝对接投审稿系统,对外自动对接国际学术互联搜索和第三方平台,实时进行内容资源与各类应用数据的双向流动,实现了快速、优质的出版和准确、及时的推送,提高了期刊内容的被发现能力[5]。总体来讲,我国的科技期刊出版与传播平台起步较晚,要达到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和学术界的认可,现阶段还需要解决很多问题,特别是国家政策支持以及国内优秀科技期刊的参与。

5积极创办更多的英文科技期刊

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阅读学术文献了解最新科技动态,发表学术论文推进国际学术交流,成为促进科技发展的模式和必要途径。英语是世界第一语言,发表英文论文,更利于我国学者与国际学者的交流,利于我国科研成果的传播。截至2017年底,中国大陆英文期刊只有330种,SCI期刊197种,与英语母语国家美国SCI期刊2974种、非英语母语国家德国SCI期刊607种相比,差距甚远。近30年,我国重要科研成果基本都是首发于国外期刊[7]。2016年,我国学者在全球SCI期刊发文32.24万余篇,在我国SCI期刊发文2.24万余篇,30万篇在国外SCI期刊上。2017年我国新批准英文科技期刊25种,2016年12种,2015年12种,这远不能满足我国科技迅速发展的需求。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与国家科学研究的进步、服务能力与科技工作者的期待、发挥的作用与其应承载的社会责任都不相匹配。大力创办我国的英文科技期刊势在必行。(1)进一步推进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自2013年起,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拨专项资金支持我国英文科技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并创办了一批能够代表我国前沿学科、优势学科或填补学科空白的英文科技期刊。受资助的大部分期刊学术水平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国际影响力和显示度明显改善。受资助的期刊影响力提升幅度显著高于未受资助期刊影响力提升幅度[10]。因此,需要进一步推进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加大对已创办英文期刊的支持,支持创办更多的英文科技期刊,支持我国英文科技期刊与国际学术规范接轨。(2)配合一流学科建设,支持英文科技期刊获得更多的国际话语权。报告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科技期刊的发展依赖于学科的发展,而科技期刊又引领着学科的发展方向,促进学科的人才培养和成长,对学科建设的作用不容忽视[11]。配合一流学科的发展要求,创办高水平、高起点、填补学科空白的英文科技期刊,实现期刊引领学科发展;同时,借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学科和学术团队,为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化争取更好的发展环境与发展空间,实现期刊与学科的互动与发展。(3)加大英文科技期刊供给。建议国家有关部门针对英文科技期刊实行更为积极有效的政策,根据国家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的需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相关企业,针对我国基础和传统优势学科领域、空白学科领域和新兴学科领域,主办或联合主办更多高质量的英文科技期刊;简化创办新刊和期刊语种变更(中文期刊变为英文或中英文期刊)手续,保持中英文科技期刊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为支持我国科技期刊“走出去”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6大力译介中文科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有过辉煌历史。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高温铁基超导等以及我国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青蒿素等重大学术成果,都是发表在中文科技期刊上,并得到世界认可的[7]。中文在世界上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文科技期刊要充分发挥平台作用,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办出特色,成为我国科学家的成果展示平台、与西方科技界的交流窗口、最新科技成果的园地、科学传播与普及的宣传媒介。在保证相当多的优秀成果用中文首发、服务国内的前提下,推动成果向国际传播,让我国学者在中国发出的声音被世界知晓,影响世界各国学者追随中国的科学研究与中文的科技期刊。与此同时,中文科技期刊也要增强国际化传播手段,将我国学术思想与成果的精华传播出去,让国际学术界与国际社会倾听中国的声音。为此,可以采取3种策略。(1)撰写详细的英文文摘。将英文短文摘改为英文结构化长文摘,以便更好阅读文章内容。英文文摘的撰写符合国际出版规范,突出研究创新点与结论,便于国际学术界了解我国的科研进展。(2)加入国际数据库。积极、主动申请加入各种重要的国际数据库,拓宽传播渠道,提高中文科技期刊的国际传播力。(3)全文翻译出版。挑选优秀原创性科研成果翻译为英文,实行双语出版;出版期刊的英文年刊,或由学(协)会联合出版该学科领域的英文年刊,集中重要学术成果,主动将重要的学术成果通过国际化语言向全世界传播和展示。

7加强国际化办刊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科技期刊“走出去”是一项巨大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参与和支持,其中拥有国际化的办刊人才最为关键。英文科技期刊的选题策划、编辑、生产与传播,都离不开懂学科、懂专业、懂外语、懂技术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中文科技期刊国际化,离不开国际化办刊人才宽广的国际视野、良好的学科背景、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语言交流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我国要实现科技期刊国际化,打造一批国际一流科技期刊,必须首先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国际化办刊人才。(1)要重视国际化办刊人才引进。加强对科技期刊国际化办刊人才的选拔,不仅要引进我国具有留学经历、拥有国际办刊经验的专家学者,也要吸收具有良好办刊素质和办刊能力的国外办刊人才。制订人才激励措施,吸引更多具有专业背景的科研人员专职或兼职加入办刊队伍,壮大办刊力量。(2)制定战略性国际化办刊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对国际化办刊人才的培养,要立足科技期刊长远发展需要,制定战略性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办刊人才不仅要满足现有的工作需要,也要能适应国际期刊行业的发展趋势,满足我国科技期刊未来发展的需要。设立专项基金,加强针对性培训,增强英语语言能力、国际市场运营能力、熟知并运用国际法律与法规等方面的训练,在科技期刊“走出去”过程中发挥主导和关键性作用。(3)实现国际化办刊人才培养与个人职业发展有效结合。注重国际化办刊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办刊人的个人职业发展。办刊人员与期刊、期刊事业同成长、同发展,改善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待遇和条件,增强职业荣誉感与凝聚力,提高编辑出版行业的社会地位与社会影响。

税收科研论文范文5

【关键词】工程硕士.;专业实践;.产教融合.

0引言

在“新科技革命”和“新工业革命”态势的影响与带动下,工程硕士的培养受到了国家、社会和高校的高度重视。但在工程硕士的培养中目前还普遍存着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同质化严重、实践性与应用性特色不明显、与产业界协同培养机制不完善、与产业界需求适应性差等问题。对此,《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要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2018年5月的《关于制订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校企联合培养是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有效方式,专业实践是工程硕士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还明确了专业实践是工程硕士培养的必要环节,同时强调了专业实践与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同等重要,一般要求学位论文应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可见专业实践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专业实践也将作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工作重点。

1产教融合模式下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的现状与困难

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产教融合与专业实践理念的深化,各大高校逐步意识到了与产业界紧密结合,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工程环境、工程任务、工程训练过程的重要性,但以产教融合的方式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实践过程中仍存在许多困难。

1.1思维固化造成改革阻力大

长久以来,各大高校普遍存在工程硕士与学术学位硕士混合培养的现象。培养单位与导师、工程硕士研究生都习惯了在校内实验室的环境中,由导师指导学生完成科研训练,很少强调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与产业界的合作,甚至很少强调对工程硕士工程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改革中提出的产教融合、专业实践等要求与原有培养模式有较大差别,短时间内难以得到各方的理解。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①校内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大多习惯于全程主导、安排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内容。如果要求学生进入企业开展长时间的专业实践训练,很容易削弱学生与校内导师之间的联系。②企业导师虽然具有很强的工程技术能力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但由于工作繁忙,没有主动培养学生的意愿和精力,很多企业导师只是挂名,专业实践流于形式。因此校内导师担心研究生培养质量受影响,不希望失去对研究生学习内容、进展,以及科研成果和学位论文质量的把控。研究生本人对于工程硕士的认知往往建立在往届学生传递的经验中,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学业的模式已根深蒂固,改变固有模式要求学生进入企业实践训练,容易让学生产生工程硕士不如学术硕士的想法。另一方面,学生对能否在企业中切实得到锻炼与提升,专业实践中的科研成果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学位论文是否能够达到学校标准持怀疑态度,对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下毕业后能否得到招聘单位的认可等都没有信心。

1.2校企合作模式不稳定,专业实践效果难以保证

目前工程硕士的专业实践包括在企业中设立校外实践基地、企业在校内设立定向培养班、企业与高校共建研发中心等模式,从形式上建立了产教融合的通道,但部分合作模式仍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校内导师与企业合作深度不够。如果不是基于校内导师与企业合作课题开展的专业实践,学生在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时很难持续得到校内导师的指导,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之间缺乏良好的对接和沟通,课程教学、专业实践、学位论文3个环节间易出现断层,难以实现产教深度融合,难以促进学生在学术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两方面共同提升。(2)高校与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的诉求和目标不一致。高校希望通过专业实践开发研究生的工程意识、工程思想,让研究生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得到锻炼,提升其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应用能力。而企业基于自身需求,希望学生能够直接为企业创造效益,倾向于让学生从事与其当前能力相匹配的工作,而不注重对其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同时,出于对核心技术的保护,企业也不会将核心技术研发工作交给不能承诺毕业后到该单位就业的学生,学生接触到的仅仅是辅助性的工作,难以达到研究生专业实践的目的。(3)合作层次不高,难以形成规模。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初期,许多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仅仅是为了满足产教融合的要求,企业也有为获得社会影响力而配合高校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的想法。但由于缺乏合作基础,高校、企业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机结合,最终的结果往往只是校内导师与企业内某个部门或某些技术人员之间的小范围合作,企业只能接收个别学生开展专业实践,难以规模化,且缺乏系统管理与支持。

1.3制度保障体系不完善,专业实践执行困难

在国家大力推进专业学位教育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宏观层面的设计不断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理念不断深入,《意见》也提出了相应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分工。但在微观层面,要实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高校和企业的对接,做好专业实践与课程学习、学位论文的过渡衔接,实现对各个环节培养质量的把控,仍有不少关键问题需要解决。实践开始前,要确定合作企业的标准,明确培养目标及培养过程中高校、企业、校内导师、企业导师等各方的职责,避免出现把学生送入企业后无从把控培养质量或专业实践流于形式的情况。实践过程中,要选择校企合作的形式,在确定选题、研究方法、检查分析的过程中保证研究内容的实践性和创新性,保证校、企导师对学生指导的有效性和学生实践学习的有效性。在关键时间节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检查进行过程控制。实践完成后,还要做好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情况的评价,根据评价及时调整培养计划,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逐步提升。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清晰、具体的制度加以规范,需要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实现。

2产教融合模式下开展的工程实践

在过往的产教融合中,大多是高校与企业点对点接触,双方沟通渠道不畅。高校大多占据主导地位,合作中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而忽略了其利益诉求,合作根基不稳,效果不佳。

2.1校企利益融合,建立新型合作关系

企业可以借助高校的科研能力,取得技术研发的进展,吸引培养的学生毕业后继续为其服务;高校可以借助企业的实践资源,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①推动校内导师与企业合作。在目前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导师与企业合作紧密、横向课题丰富,能够较多参与横向项目实践工作的学生,其学位论文内容往往更丰满,评价更好,学生择业时也更受企业欢迎。因此,应鼓励校内导师转变观念,主动与企业进行科研合作。项目可来源于企业的实际应用需求,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学生也能够真正实现在校内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参与企业核心技术的研发。②联合企业开展定向培养。尝试订单式、项目制等培养模式,以企业人才需求或横向科研项目为依托,让企业从招生或导师选择环节开始加入对学生的培养中。以学生就业和项目合作要求为向导,有利于整合校企双方的资源,加强对研究生培养的投入,实现高校、企业、学生三方利益的融合。这种模式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中较为普遍,随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推进,华为、吉利等企业均与不少高校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为订单式、项目制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基础。

2.2搭建第三方平台,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

高校与企业作为两个独立的群体,要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对方在合作中的需求,以及能够提供的实践项目和其他资源,进而建立合作关系,这需要付出较高的沟通成本。在面向企业开展的产教融合培养现状调研中,很多企业反映有意向与高校开展合作,但找不到恰当的合作方式和机会。也有企业反映虽然与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但没有实质的合作内容。通过第三方平台获得供需信息,可以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并监控合作质量。平台须具备以下内容和功能:①权威认证,提升信息可靠性。由行业协会或有关部门牵头,经地方政府认证搭建的第三方平台可以成为校企双方信息、查询合作需求的渠道,这种由行业协会等的信息公信力强,可为合作的建立打好基础。②严格监控,跟踪合作质量。行业协会能够了解企业综合实力,并判断其所提供的项目是否适合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训练。平台可以要求企业提供项目内容、企业导师资质、接收规模、培养条件、专业实践进度安排等详细信息,确立准入条件并严格把关,将优质的企业信息提供给高校。同时,可以要求校企双方定时向平台提交专业实践过程管理材料和阶段性成果材料,定期组织考核与评估,监控专业实践的落实情况。第三方平台工作机制如图1所示。

2.3政府统筹支持,加强宣传引导

为了推动国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战略部署,《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公布了财税、用地和金融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政府作为国家政策的实施推进者,可以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鼓励企业加大对产教融合项目的投入。例如,对企业用于开展产教融合专业实践项目的资金减免部分税收,划拨专用土地用于专业实践基地建设,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学生补贴和购买保险等。政府还可以发挥号召力,宣传成功案例,对先进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营造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使产教融合模式下开展的专业实践被更多高校、企业、学生和家长所理解、认可。

3细化培养制度、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合作模式建立稳固后,还需要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保障制度,使专业实践过程处于有序的安排和严格的管理中,切实发挥实践环节在工程硕士培养中的作用。

3.1推行专业实践课题审核与双向选择制度

在专业实践开始前,要求教师(以校内导师为主)上报项目内容、合作企业、校内导师及企业导师的专业实践课题计划。成立校内专家与行业专家、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课题项目的工程应用性、学术创新性、安排合理性等进行审核,筛选出适合开展工程硕士专业实践的课题供学生选择。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共同对选择其课题的学生进行考核并确认资格。课题审核与双向选择模式如图2所示。建立双向选择机制,可以促使校企双方在专业实践开始前充分沟通,预先安排,为实践的开展做好准备。可以将专业实践的研究内容、具体安排、成果要求等尽早提供给学生,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不能达到专业实践课题设立要求的导师将无法获得指导研究生的机会,这对校企双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校企双方不断优化专业实践的内容与环节设计,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

3.2形成过程管理的系列制度

在原有的研究生过程管理方案基础上,针对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设计更加细致的管理方案,在各个时间节点严格把关。①制定校企导师定期互访制度。校内导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现场了解实际项目环境与需求,企业导师定期到学校了解研究生培养相关要求,双方加强交流,巩固合作基础,共同推进专业实践进行。②制定定期汇报与评估制度。要求学生每半个月或一个月制订一次实践计划,经校企双方审核后严格按照计划开展实践工作。每个时间点计划中包括学生对本阶段工作内容及目标达成的总结,校企双方共同评估学生阶段性工作的效果,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与督促。由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抽查评估结果,加强实践过程中的实时监控。③制定专业实践考核公开答辩制度。专业实践完成后,要求学生对专业实践报告内容进行公开答辩,由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对实践成果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不能进入毕业论文撰写环节,避免了形式化考核降低专业实践效果的现象。

4结语

专业实践是培养工程硕士的关键环节,以产教融合的方式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是推进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改革和产教协同育人的有力抓手。产教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合作模式的构建和管理制度的细化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为提升高层次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焦磊,郭瑞迎.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专业实践绩效管理机制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5):43-47,76.

[2]张志霞,卢才武,范妍.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文汇,2018(9):71-72.

[3]王振洪.校企利益共同体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4(2):78-80,94.

[4]赵丽娜,王传毅.我国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职责、经验、问题、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2):46-50.

[5]李振武.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8(10):49-51,102.

税收科研论文范文6

关键词:协同培养机制;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型研究生;工商管理

自2016年9月中国向世界发出数字经济合作倡议以来,我国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转化便迅速加快。技术颠覆的浪潮推动企业组织变革,新商科、新组织的出现对管理提出了新要求(齐佳音等,2019)。如何培养适应新发展形势且具有竞争力的商科人才,如何平衡学术型人才与专业型人才培养等问题,是工商管理类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和难点。专业型研究生管理与学术型研究生管理并存是国外研究生管理的发展趋势,也是目前我国研究生管理改革的主要方向(胡玲琳和谢安邦,2010)。从已有研究来看,国内外理论界尚无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型与学术型研究生协同培养的直接研究。杜栋等(2013)运用协同学理论,搭建了研究生培养机制理论模型,并从宏微观两个层面探讨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培养协同发展问题,构建了基于多主体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范文静,2015)。当前研究生教育需要以人为核心,以优势学科为基础,以产学研基地为平台,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注重个性化教育,建立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王海君,2012)。目前,学术界在探讨研究生管理时,侧重于对单一研究生管理模式的研究,缺乏两种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以及对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协同培养的分析,造成了实践过程中的含糊性和笼统性。因此,主要以地方财经院校为研究对象,从工商管理类研究生协同培养角度展开研究。

一、现状分析

1.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相分离

工商管理类专业型研究生是我国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类别中较早创立的专业学位之一,其目标是培养务实型、应用型及复合型高层次管理人才。学术型工商管理类研究生则是以培养具有学术素养、批判性思维及学术研究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主要目标。从课程方面来看,国内大多数院校借用了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思路,按照基础课、学位课、选修课的课程设置思路设置专业型研究生课程。目前,我国的专业型研究生课程中的理论学习和应用通常交织在同一门课程当中。但我国运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单一、运用不精、效果不好(黄侨,2015)。相较而言,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以学术研究为导向,注重学习前沿理论及规范的研究方法,而少有必要的理论应用实践课程。从学位论文来看,经管类高校学术型研究生多进行定量研究并撰写实证分析学位论文,专业型研究生则偏重定性研究(葛虹,2013)。这种方法论上的差异也表现在平时的授课及学校活动方面,如学术型研究生参加学术讲座偏多,专业型研究生参加实践类竞赛活动偏多。虽然两类研究生培养各有侧重是必要的,但是以上的培养现状也导致两类研究生培养中的三类问题:一是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直接套用学术型课程体系,但又没有对学员选学课程作相适应的达标要求,既无法真正帮助专业型研究生学习理论,又无法帮助他们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二是在课程体系、论文标准等的要求中,学术型研究生缺乏与管理理论应用的实践接触,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术研究服务实践的初衷;三是以上两类问题导致专业型研究生无法有效学习理论而空有实践经验,学术型研究生则重理论却脱离实践。同时,两类研究生由于培养目标、课程差异及论文要求等差异,缺少衔接和促进学生交流的机会及平台,一定程度上使得学校课程资源浪费、管理成本提高,也就导致了两类研究生培养相分离,既无法实现互补增效,也不利于人才的分类培养。

2.人才质量无法对实践需求做出有效回应

2019年,教育部等13个部门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包括新文科在内的高校学科建设。2020年,教育部等三部委印发相关意见,提出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建设“人工智能+X”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新文科的内涵要求突出体现在学科的交叉融合、与新技术的结合及多学科的协同整合上(王铭玉,2020)。数字时代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如数字化转型等的管理变革,这种颠覆式的改变对人才尤其是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齐佳音等,2019)。在社会大变革之下,人才的需求集中体现在创新能力方面。《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推动科研创新能力,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号召更明确了要提高创新能力。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不足(杜勇等,2017),高校创新培养意识不足、研究生导师责任心不强等都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问题,但交叉学科间的交流、协同培养不足是重要问题。

二、策略建议

在明确培养定位的基础上,结合两类研究生培养的特点提出建设协同培养机制,并从动力机制、运行机制、约束及保障机制三个方面对协同培养机制的细节进行阐述。

1.建设协同培养动力机制

首先,搭建互动平台。一是要组织宣传部门和基层教育工作者在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群体间开展实践教育宣传工作,通过主题班会、问卷和约谈等手段,调动学生群体参与院校实践教育的积极性。各院校可以用项目制开展各类实践活动,鼓励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共同参加活动,合作完成项目,一同出席会议等,在实践教育中给他们营造共同学习、协同发展的机会和氛围,鼓励他们合作、互助。二是要争取校友的支持,通过产学研合作、校企联合等方式,获得社会资源的帮助,以调动两类研究生共同参与社会实践、学术研究和科研竞赛等的积极性。其次,优化课程体系。一是根据现有课程体系改造课程内容。应为学术型研究生适当增加实践课程,倡导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实践课堂教学。对专业型研究生来说,需更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实施鼓励案例开发、案例编写等举措以达成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此外,还应增加研究方法及研讨类课程,让专业型研究生对学术研究形成基础认识。二是重新设计专业型研究生课程体系,以适应案例教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同时,还应适当增设互动式课堂,借用“以学促学”方式增强两类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2.建设协同培养运行机制

首先,联合培养。联合其他院校建立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教育联盟,实现院校内部及院校之间各类别研究生的互动交流,进一步加强交叉合作,帮助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各院校负责人可以举办联合会议,确立院校联合的出发点和共同利益所在,坚持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合作理念,制定教育联盟的相应的规章制度。院校可与企业及地方政府等建立广泛的长期合作关系,与企业达成联合培养方案,建设互动课堂,举行共同参与的竞赛活动。其次,资源互通。一是针对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相契合的课程开设共享课堂,在规定的学分范围内允许选修课程学分互换,促进互相参与感兴趣的课堂,并定期举办收获分享等活动,从而在增强学术型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专业型研究生的科研认识,满足学生个人交叉学习的意愿。二是对专业型研究生,采用“校内导师+企业导师”模式帮助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对学术型研究生,采取“校内导师+校外导师”的联合培养方式,帮助其扩展视野提高创新能力。在研究生协同方面,这种师资模式下的校内导师需要承担重要的桥梁角色,需要大力增加两类研究生之间的交流机会,提供交互平台。

3.建设协同培养约束及保障机制

首先,完善资金保障体系。一是要建立专项资金预算,为研究生协同培养提供经费支持;建议当地政府对经费的支出进行管理和审核,并为院校开拓经费渠道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为向院校提供经费支持的企业和社会团体进行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二是要建立完善的经费管理体制,实践基地的建设、科研场地的维护等作为经费支出重点项目,需对研究生管理经费单独建账,实现资金管理透明化。其次,搭建协同培养平台。一是要在本校内建立同培养平台,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将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的课程、学术成果及生活的管理等结合在一起,用统一的规范促进两类研究生的交流与学习。二是联合其他院校建立协同培养平台,并对实践基地进行分类,促进不同院校的研究生之间进行交流。联合院校要实现协同培养平台的交流互通,及时进行经验交流和管理制度调整,拟定工作计划促进协同培养平台稳定发展。三是建立学生综合评价机制,引导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共同对研究生协同培养的管理制度进行综合评价。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管理制度提出意见和建议,反作用于管理机制,监督和促进制度的优化和改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新形势下中国工商管理类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的现实问题,结合以往研究及当前的教学改革实践,提出工商管理类研究生协同培养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约束及保障机制。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是丰富和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理论,推进研究生教育的理论发展。二是在协同学理论的视角下,理解和认清两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提出地方财经高校研究生协同培养机制。三是为各地方财经院校教师及管理者、政府、企业及科研机构等主体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杜栋,胡慧玲,雷凯.学术学位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3

[2]杜勇,阳海棠,张利军,刘树红,汤启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中南大学中德联合实验室研究生培养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17

[3]范文静.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模式[J].新西部(理论版),2015

[4]葛虹,徐蕾,吴冲,刘鲁宁.经管类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的差异性分析——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

[5]胡玲琳,谢安邦.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

[6]黄侨.高校工商管理案例教学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5

[7]齐佳音,张国锋,吴联仁.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商科教育变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9

[8]王海君.大众化背景下“双轨制”研究生创新教育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

税收科研论文范文7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一流学科

一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背景分析

2015年,国务院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指出: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支持高校优化学科结构,打造更多学科高峰。为贯彻实施好《总体方案》,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及国家发改委制定《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提出:支持建设一百个左右学科,着力打造学科领域高峰。在国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河南等均根据《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先后出台一系列地方“双一流”建设政策。地方“双一流”建设政策的出台,为地方师范院校争创省级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提供契机,从而助力国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发展。2017年9月国家颁布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一流大学42所,其中师范院校2所,占比4.76%,地方师范院校0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地方师范院校1所,占比1.05%,一流学科建设总数465个,教育学一流学科2个,占比0.43%。总体而言,地方师范院校院校教育学学科被边缘化,给其发展带来更大的挑战。

二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问题

(一)管理职能错位

一流管理在一流学科建设中起重要作用,管理理念、管理机制直接关系到一流学科建设的成败。地方师范院校管理层缺乏管理服务教学科研的理念,思维方式固定,管理机制僵化,致使师生缺乏批判精神,无条件接受和执行管理任务,为管理层服务。地方高校重大决策的制定几乎不涉及师生建议,管理者对师生很少进行人文关怀,机械的管理理念使职能错位。高校管理除规范教学科研活动外,最重要的职能是服务教学科研活动。通过对7所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学科36位领导者进行访谈,仅22.2%的领导是教育管理专业的,大多数教育学学科领导缺乏教育管理基本技能,使管理职能错位,这对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二)师资结构失衡

纽曼指出:一所大学是一个人才汇集的殿堂,天下的教师及学生来到这里,以寻求多样的知识。一流师资是“双一流”建设的关键,而地方师范院校存在师资结构失衡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高层次学科带头人。以地方师范院校A教育学院为例,该学院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8人,占比35.44%,省学科技术带头人4人,占比5.06%。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占比偏低不利于各省建设教育学一流学科。二是教学型教师偏多。地方师范院校A教育学院生师比为26:1,与生师比合格标准相差较大,生师比例失衡,使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科研时间偏少,无法对教育学学科建设形成持久性的系统研究。三是未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地方师范院校在发展中往往不惜重金引进一流师资,出现因人设岗,近亲繁殖等现象,对于教师没有设立严格的综合考核机制,低绩效教师识别系统降低教师间的竞争激烈程度,不利于各省建设教育学一流学科。

(三)经费投入偏低

在“双一流”建设中资金投入是重要环节。但是国家在经费投入方面偏向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的高校及学科,其经费投入差异较大。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经费投入方面无明显优势,使得教育学学科发展受限。教育学学科发展周期性较长,而教育政策周期性较短,教育投入与产出在较短时间内难以平衡,由此国家及地方经费投入偏向理工类和综合类高校。2017年“双一流”高校预算中,清华大学投入233.35亿元,北京大学投入193.45亿元,上海交通大学投入140.77亿元;而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分别投入62.19亿元、50.39亿元,其经费投入约是清华大学的1/4,而同样是“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云南大学则投入13.31亿元,约是清华大学的1/17,而多数地方师范院校同期投入不及北京师范大学的1/10,分配到教育学学科的经费则更少。与两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学科相比,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学科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因此,经费投入偏低成为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瓶颈。

(四)学科评估偏颇

开展学科评估是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方式,在大学学科建设中具有突出地位。教育学是统领地方师范院校发展的长期性、基础性学科,学科本身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使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学科评估的灵活性受到质疑。地方师范院校对教育学评估指标存在重短期评估轻长期评估、重单项评估轻综合评估的现象。重论文产出轻科研过程,目前的评估是对学术论文进行量化评价,对学术论文创作过程和创作团队的生命力几乎无涉及。部分地方师范院校对教育学学科评估与理工科采用同一标准,导致教育学学科被边缘化。另外地方师范院校大多对教育学学科评估是一年一次甚至一个学期一次,评估时间过短,出现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地方师范院校对于教育学实时跟踪评估涉及很少,评估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因此,学科评估偏颇不利于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省级一流学科建设。

三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对策

教育学学科发展应遵循省级一流、区域一流、国内一流、世界一流的发展脉络。解决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实施科学管理

教育学学科管理层应牢固树立管理服务教学科研的理念,提高教育学省级一流学科意识,培养学科带头人。定期与教育学一流学科管理专家交流,学习先进管理理念,聘请专家为教育学学科建设“出谋划策”。牢固树立新理念,制定科学管理制度,形成合理管理机制。教育学学科管理中,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和布卢姆的期望理论值得借鉴。首先在管理实施之前,制定各种学科管理小目标,对其进行量化分析,然后把学科管理小目标分配给管理层、教师、学生等,使其发挥管理才能,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灵活进行自我管理,最后对各个小目标进行综合评估。同时,在对教育学学科进行管理时,制定目标激励政策,目标是一种强有力的刺激,人们对目标价值看得越重,期望目标实现的概率越高,目标激发出来的力量越大。目标的激励力量可用如下公式表示:激励力量=目标价值×期望概率。因此,目标管理理论和期望理论,对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一流学科实施科学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二)优化师资结构

地方师范院校建设教育学一流学科,优化师资结构需要重点采取三方面措施:一是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学科在人才聘任时应根据“教学所需、科研所需、学科建设所需”,制定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和个人成长计划,选派优秀学科带头人外出访学,邀请国内外教育管理或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知名专家进行培训并给予指导。二是构建一流教研型师资队伍。地方师范院校利用分类管理的方式协调教师比例,考虑使教学型教师占30%,教学科研型教师占40%,科研型教师占比30%,从而优化师资结构。制定灵活的薪资政策,鼓励教师通过兼任教育学期刊编委、评审专家等提升学科影响力,制定教师学术休假制度,使教师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申报项目。三是建立优胜劣汰的教师管理机制。全方位考查教师,通过淘汰、轮岗、分流等方式优化师资结构,形成灵活聘任、科学流动、竞争淘汰的教师管理机制。

(三)增加经费投入

建设教育学一流学科,增加经费投入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国家增加投入以建设区域一流学科。中央政府要加大对东中西各个区域教育学学科建设投入力度,出台政策,成立教育学一流项目基金委员会,扩大学科建设规模。运用财政、税收等途径加大扶植,着重支持15个左右的教育学区域一流学科。中央财政可在“双一流”建设第一周期内,向中西部教育学一流学科倾斜,实现区域学科均衡发展。二是各省增加投入以建设省级一流学科。省级政府加大对师范院校资金投入,建立配套奖罚动态机制,通过政策引导,进行专项拨款,鼓励组建教育学一流学科团队,推动教育学省级一流学科建设。三是高校增加投入以建设高校一流学科。地方师范院校应优先发展教育学学科,组建一定数量校级一流学科团队,成立项目研究中心,形成校级、省级、国家等项目梯队,不断提高教育学学术产出。

(四)不断完善评估

地方师范院校要综合考虑教育学学科地位和对其他学科的影响,不断完善评估。一是评估内容要全面。地方师范院校在进行教育学学科省级评估时,不仅对其学术成果、学科团队合作力度、学科管理等综合评估,还需全面评估教育学学科对其他师范类学科如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影响。二是评估指标要全面。在教育学一流学科评估中,综合学科特点,将量化评估和质性评估、结果评估和过程评估、短期评估和长期评估、个人评估和团队评估相结合,使得各项指标形成体系。学科建设过程中评估研究过程、个人及团队合作等,进行累计评估。三是评估时间要合理。建议教育学一流学科评估持续两年或三年甚至更长时间,同时对学科建设的过程进行实时考察。因此,不断完善评估,建立长效评估机制,是教育学学科向国内一流及世界一流学科迈进的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德祥.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关系审视[J].教育研究,2016(8).

[2]张茂林.创新背景下的质量提升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C].2011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2011.

[3]梅友松.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与实践[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

[4]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税收科研论文范文8

1河北省科技期刊发展现状

1.1期刊数量实现历史性跨越

目前,在河北省登记注册的科技期刊共有108种,但1977年以前仅有27种,目前的期刊总量比改革开放前增加了81种,是改革开放前的3倍。在108种科技期刊中,省内主管74种(68.6%),中央部委主管34种(31.4%),中央部委主管期刊占比居全国之首。在108种科技期刊中,第一主办单位分布在84个部门,其中高等院校主办期刊36种(33.3%),科研院所主办期刊24种(22.2%),学/协会、基金会主办期刊19种(17.6%),省属企事业单位主办期刊17种(15.8%),信息中心主办期刊11种(10.2%),其他1种(0.9%);主办3种期刊的主办单位共有6家,主办2种期刊的主办单位共有12家,主办1种期刊的主办单位共有66家。在108种科技期刊中,属于非法人编辑部的期刊共80种(74.1%),属于企业法人的期刊共19种(17.6%),属于事业法人的期刊共9种(8.3%),可见,具有法人治理期刊仅占1/4。河北省最早创办的科技期刊是1917年的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河北工业大学的前身)创办的《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校友会杂志》。

1.2期刊覆盖学科比较全面

108种科技期刊中,自然科学综合类期刊8种(7.4%),理学类期刊5种(4.6%),农学类期刊10种(9.3%),医学类期刊26种(24.1%),工程类期刊42种(38.9%),科普期刊2种(1.9%),其他类期刊15种(13.8%)。其中高校学报类期刊26种,占科技期刊总量的24.1%。绝大多数科技类期刊为学术类期刊,也包括一部分技术类期刊,涉及到工业、医药卫生、地质勘察测量、建筑工程、石油煤炭、物理化工、农林牧渔、水利水电、计算机网络和电子技术、材料等领域,期刊覆盖学科相对比较全面。

1.3期刊经营状况尚可维持

108种科技期刊中,单一邮局发行期刊25种(23.1%),自办发行期刊37种(34.2%),邮局发行和自办发行期刊44种(40.7%)。可见邮局发行已经不再是发行的主渠道。108种科技期刊的年总印数为33.169万册,刊均年印数为0.307万册;期总发行数为29.058万册,刊均期发行数为0.269万册。期发行量排名前两位的期刊为科普期刊《少儿科学周刊》(2.1万册/期)和《农村青少年探究》(1.22万册/期)。期发行量最小的期刊多为高校学报,有的甚至不足200册。在108种科技期刊中,自筹自支期刊共15种(13.9%),主办单位拨款与自筹结合的期刊共10种(9.3%),主管、主办单位全额拨款期刊46种(42.6%),主办单位承担人员工资的期刊共37种(34.3%)。对2017年有数据的103种科技期刊进行统计,其总收入为8376.925万元,平均每种期刊的收入为81.329万元,其中年收入最高的期刊为《能源》(972万元),其次为《中国电梯》(505万元)。

1.4编辑队伍数量、质量结构较合理

对108种科技期刊编辑委员会中总编辑(主编)的专业技术职称进行统计,发现正高级技术职称81人(75.0%),副高级技术职称20人(18.5%),中级与其他7人(6.5%)。74家编辑部负责人职称上报资料中显示,具有正高级技术职称的主任(社长)共47人(63.5%),副高级技术职称23人(31.1%),中级与其他4人(5.4%)。108家科技期刊编辑部共有各类工作人员831人,平均每种期刊从业人数为7.7人,但新媒体工作者仅32人。硕士及以上学历343人(41.3%),本科学历402人(48.4%),大专及以下学历86人(10.3%);正高级技术职称180人(21.7%),副高级技术职称195人(23.5%),中级技术职称218人(26.2%),初级技术职称与其他人员238人(28.6%)。

1.5学术质量处于国内平均值水平

通过文献计量学指标和被国内主要核心期刊目录索引的数量对河北省108种科技期刊进行评价。

1.5.1各类期刊的主要文献计量学指标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制的2018年《中国科技论文引证报告(扩刊版)》[5],河北省科技学术期刊具有完整文献计量学主要指标的期刊有91种。统计分析河北省科技期刊整体的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他引率在国内的地位,并按《中国科技论文引证报告(扩刊版)》分类中A类(自然科学综合类)、B类(理学类)、C类(农业类)、D类(医学类)、E(工程类)进行划分,河北省有自然科学综合和理学类期刊13种,农业类10种,医学类26种,工程类42种,统计各大学科的文献计量学主要指标,并与国内大学科进行比较。河北省科技期刊总体文献计量学主要指标平均值低于国内平均值,但医学类、农业类期刊的平均被引频次高于全国同大类科技期刊平均值,医学类期刊平均影响因子高于全国同大类科技期刊平均值,工程类期刊平均基金论文比高于全国同大类科技期刊平均值,自然科学综合和理学类、农业类、医学类期刊平均他引率高于全国同大类科技期刊平均值,详见表1~表4。(1)总被引频次。河北省科技期刊的平均被引频次为2617次,排在前3位的期刊依次为《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2940次)、《中国全科医学》(20106次)和《临床合理用药》(20012次);排在后3位的期刊依次为《人造纤维》(57次)、《中国电梯》(165次)和《水力采煤与管道运输》(169次)。与全国同大类科技期刊相比,医学类期刊的平均被引频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633次,农业类期刊的平均被引频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7次;而自然科学综合和理学类、工程类期刊的平均被引频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分别为-748次和-575次。(2)影响因子。河北省科技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为0.709,排在前3位的期刊依次为《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704)、《中国全科医学》(2.578)和《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459);排在后3位的期刊依次为《中国电梯》(0.038)、《物探装备》(0.085)和《河北果树》(0.110)。与全国同大类科技期刊相比,医学类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81,自然科学综合和理学类、农业类、工程类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分别为-0.179、-0.033、-0.067。(3)他引率。河北省科技期刊的平均他引率为0.916,排在前3位的期刊为《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北方牧业》《河北水利》,其平均他引率均为1.00;排在后3位的期刊依次为《石油地球物理勘探》(0.68)、《中国电梯》(0.70)和《选煤技术》(0.70)。与全国同大类科技期刊相比,自然科学综合和理学类、农业类、医学类期刊的平均他引率高于全国水平,分别高了0.049、0.041、0.029;工程类期刊的平均他引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001。(4)基金论文比。河北省科技期刊的平均基金论文比为0.435,排在前3位的期刊依次为《燕山大学学报》(1.000)、《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科版)》(0.980)和《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0.930);《河北水利》《人造纤维》《石油化工建设》《河北电力技术》的基金论文比均为0。与全国同大类科技期刊相比,工程类期刊的平均基金论文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012;自然科学综合和理学类、农业类、医学类期刊的平均基金论文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分别为-0.130、-0.027、-0.026。

1.5.2核心数据库收录情况

在106种学术期刊中,只有《石油地球物理勘探》被EI收录。17种(16.0%)期刊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收录,39种(36.8%)期刊为2018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10种(9.4%)期刊为2017—2018年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ScienceCitationDatabase,CSCD)来源期刊,其中同时被三种核心目录收录的期刊(即“三核期刊”)共10种(9.43%),同时被两种核心目录收录的期刊(即“双核期刊”)共7种(6.6%)。河北省进入核心行列的科技期刊仅49种(45.4%),不足期刊总数的一半。

1.6数字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

108种科技期刊中除《少儿科学周刊》《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两种科普期刊外,均使用了在线投审稿系统和协同采编系统,采用了学术不端系统,实现了网络办公自动化;98种期刊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超星数据库等收录;50%的期刊编辑部(杂志社)拥有自建网站,30%的期刊建有公众号,实现了App服务,其中《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的融合发展水平在省内、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编辑部和《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等建设了自己的数据库,供开放获取和查询;《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编辑部还注册了独立域名,网站访问量分别达到了200万人次和40万人次。数字化建设对河北省科技期刊整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学术规范的水平有所提升。

2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1集约化程度较低

受体制机制的影响,河北省科技期刊的整体集约化程度较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主管、主办、出版单位分散。108种科技期刊中,三级管理单位比较分散,主管单位中,68.6%属于省内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省科协等部门管理,31.4%属于中央各部委和央企管理。第一主办单位分布在81个部门,主办3种刊物的单位仅6家,主办2种刊物的单位为12家,呈分散状态,没有形成专业或行业优势。(2)法人治理不到位。在108种科技期刊中,74.1%为非法人编辑部,企事业法人仅占25.9%。3/4的刊物缺乏市场运营的自主权,这严重制约了科技期刊的发展。(3)期刊资源利用不充分。如有的期刊是季刊,每期仅72页,双月刊仅40页,在刊号紧缺的今天,这显然是对期刊资源的浪费。(4)精品大刊偏少。大多数期刊编辑部(杂志社)处于“小而弱”的状态,缺乏集团优势,难以形成国内、国际的影响力。

2.2期刊质量堪忧

河北省科技期刊的整体质量虽然在近几年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受科研活动评价、人才评价对论文认证标准的限制,优质论文流失严重,与全国期刊平均水平相比,河北省科技期刊的整体质量偏低。(1)除医学类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农业类期刊的总被引频次略高于全国同类学科平均水平外,其他类期刊的文献计量学主要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被权威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较少,仅1种期刊被EI收录,CSCD收录期刊数量仅占9.3%,中文核心期刊占17.0%,科技核心期刊占36.8%;三核期刊占9.43%,双核期刊占6.6%;(3)学术价值不高,高被引论文数量较少。

2.3经营发展乏力

河北省108种科技期刊中,除少数几种有影响的大刊外,多数期刊经营维艰,何谈发展。究其原因:(1)受新媒体、速食阅读的冲击,期刊订阅群体大量流失,发行量呈断崖式下降;刊登广告的客户转移,收入锐减;(2)教育、科研等事业单位主办的科技期刊,因不允许收取版面费,只能依靠单位补贴;(3)一些出版单位难以维持正常经营,靠减少刊期、页码勉强维持,甚者面临休刊的窘境。

2.4编辑队伍与发展不适应

河北省108种科技期刊在编辑数量、质量和结构上都与科学技术、新媒体的高速发展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1)从总体数量分析,大多数期刊编辑人数未到达季刊3人、双月刊5人,月刊7人的标准配置,少数期刊仅1~2人,难以走出去约稿、组稿;(2)专职编辑质量偏低,具有深厚专业知识功底且编辑技术娴熟的编辑相对较少;(3)从事新媒体的专兼职人员全省仅32人,只有不足1/3的刊社配有新媒体编辑;(4)编辑队伍中缺乏开拓型经营管理领军人才。

2.5数字出版滞后

河北省科技期刊虽然绝大多数使用在线投审稿系统,也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收录,但自建网站并及时更新维护的期刊数量不足50%,建有公众号,实现了App服务的期刊仅占30%,仅《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编辑部注册了独立域名,数字出版建设起步晚,融合出版处于酝酿中。

3发展目标

未来5年,力争跻身国内一流阵营的科技期刊数量达10种以上,着力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组织力、人才凝聚力、创新引领力、国内外影响力;调整期刊布局,盘活存量,争取新创或调整2~5种新兴交叉和战略前沿领域刊物,做精做强一批有基础优势的领域期刊,推动发展科普期刊;实现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推进集群化并加快向集团化转变,形成有效支撑河北省建设经济、科技强省相适应的科技期刊发展体系。未来10年,河北省科技期刊综合实力跃居国内第一方阵,建成一批具有国内竞争力的品牌期刊和若干出版集团,有效引领新兴交叉领域科技发展,为科技强省建设作出实质性贡献。

4对策建议

2018年11月1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指出,“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6]。通过对河北省科技期刊的现状分析,面对科技期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推进河北省建设一流科技期刊的政策建议。

4.1充分提升科技期刊的重要性认识

科技创新能力根植于知识创造、汇聚与传播及其生态环境。科技期刊承载着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的重任,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从期刊数量来看,河北省已成为科技期刊大省之一,但缺乏有影响力的国内一流科技期刊,在全国科技竞争中存在明显劣势。河北省有关部门的领导要充分认识科技期刊对经济、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必须把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科技期刊提高到科技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列入期刊主管、主办单位的考核、考察指标,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发展环境,夯实建设经济、科技强省的科技与文化基础。

4.2加强对科技期刊工作的全面领导

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促进科技期刊发展、净化出版环境的系列方针政策。由省委宣传部、省科协、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组织省内外专家,认真贯彻落实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的精神,坚持优化布局、分类施策,卓越发展、强基固本,引领发展、创新突破,协同发展、开放竞争的基本原则。要以建设国内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制定符合河北省科技期刊的发展规划。省委宣传部应着重系统研判河北省科技期刊发展现状,加强顶层设计,突出发展重点,有效整合期刊资源,分类推进改革;夯实发展基础,构建期刊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生态保障;抢抓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机遇,提升科技期刊规模化、集约化办刊水平,推进科技期刊集团化建设。省科协、省科技厅要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为目标,以推进科研诚信建设制度化为重点,以健全完善科研诚信工作机制为保障,坚持预防与惩治并举,坚持自律与监督并重,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不得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或者伪造、篡改研究数据、研究结论;不得购买、、,虚构同行评议专家及评议意见;不得违反论文署名规范,擅自标注或虚假标注获得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资助。省科协肩负着促进学科建设、学科发展的职能,特别是新兴前沿学科和边缘交叉学科的建设发展,本着学会办刊、专家办刊的精神,大力鼓励、支持、资助所属学术团体办刊,使会议交流与论文交流构成学会学术交流的两翼。拥有较多科技期刊的行业主管部门,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应梳理行业期刊的专业机构布局,选择行业龙头期刊,推进集群化、融合化发展。

4.3突出发展重点,有效整合期刊资源

要以建设国内一流科技期刊、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根据河北省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在未来5年间创办2~5种新兴交叉和战略前沿领域刊物;在现有存量的基础上,突出发展重点,调整整合资源,盘活期刊存量,对那些学术质量低劣、经营不善甚至亏损、半死不活的科技期刊予以停办,或变更到有能力、急需的新兴交叉和战略前沿科技领域。通过行政指导、市场手段对现有期刊资源进行整合、重组,通过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等手段,重点扶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科技期刊出版单位,通过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业态创新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激活科技期刊的发展动力,从而带动全省科技期刊的整体发展。

4.4促进集群化发展,做大做强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应该基于市场形势,转变管理模式和办刊方式,借鉴国内外科技期刊成功的办刊经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找到适合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新思路。若要实现规模效益就得走集约发展与资源整合之路[7]。河北省的科技期刊大多停留在“小、散、弱”的小作坊时代,集群化、集团化建设步伐滞后,市场化程度低,难以获得社会、经济效益,而要实现规模效益必须走集约发展与资源整合之路。科技期刊重要集群化模式是发展学科刊群。应鼓励同专业、同行业期刊,积极探索资源整合集群化出版模式。选择河北省在国内有影响力的期刊作为龙头,从财力、人力、技术上给予支持,加强同类优秀期刊的协同与联系,在自愿、互利、共享的前提下,建立一两个具有学科优势和集群效应的科技期刊集群,实现规模效应与群体优势,强化为学科领域服务的能力,增强河北省科技期刊的传播能力和影响力,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为全省科技期刊发展打下较好的基础。实现由传统出版模式向数字化出版模式的转型。以“共享资源,共享经验,抱团取暖,做大做强”为宗旨,以相同专业为导向,跨主管部门、跨主办单位整合期刊资源后,按照编辑和经营分离的思路,通过联合发行、联合经营广告、举办学术会议和行业展览、开展项目研究等经营形式,开创一种突破主管、主办和地域限制,实现期刊集群化发展的独特模式。

4.5狠抓精品期刊建设,获取优质稿源

为提升河北省科技期刊在国内以至国际的影响力,按照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建设的模式,创立河北省精品期刊建设基金,选择理工农医各学科中在国内有影响力的2~3种期刊列入精品期刊建设项目,重点扶持。通过综合评价并在适当考虑学科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推出省级层面的涵盖不同学科的“顶尖科技期刊”或“精品期刊”集群,通过这些期刊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全省科技期刊的发展和提高[8]。为提升河北省科技期刊在国内乃至国际的影响力,河北省应制定科技期刊精品期刊或刊群建设的项目,选择有发展前景的省内大刊为龙头,从财力、人力、技术上给予支持,打造一二家形态多样、特征明显、手段先进、效果显著、可持续发展能力好、具有一定国内和国际竞争力的学术期刊集群。期刊社应千方百计地获取优质稿源。缺乏优质稿件一直以来都是省级科技期刊面临的最大挑战。(1)科研评价、人才评价导向被公认为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之一,大部分非核心学术期刊的被认可度仍然较低;(2)河北省期刊受限于管理体制等因素,基本上自创刊起就固化了办刊方向和服务对象,很难根据学科发展或出版市场变化进行有效的调整和应对。因此,建议科研活动、科技人员管理部门适度地放宽期刊的要求标准,力争部分优质稿源发表在河北省的学术期刊上;编辑部(杂志社)应制定有远见、可行的年度编辑出版计划,编辑人员要多渠道、全方位地组稿、约稿,争夺优质稿源。

4.6加紧建设新媒体时代编辑出版人才队伍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原有的思维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环境的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使得传统科技期刊严谨求实的编辑工作方式须向形式更加多样的动态思维方式转变,科技期刊编辑知识更新模式才能与迅猛发展的新媒体环境相适应[9]。政府制定稳定编辑出版队伍的政策。科技期刊能力建设的根本在于编辑出版人才,加快编辑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应特别加强对办刊人员的重视和培养。河北省应制定较为稳定的支持政策,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评价和奖励机制,提高编辑队伍的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在职称晋升、薪酬奖励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提升整体编辑出版队伍素质。针对不同办刊模式的编辑部(杂志社),应推进主编、编委会、运营管理、技术编辑的整体队伍培养,带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人才队伍的全面发展。在学术质量提升方面,对优秀办刊人、审稿人进行奖励,支持期刊聘请高水平主编和具有国际水准的期刊编委、审稿人;在运营管理方面,通过省际合作方式进行编辑人员业务培训,组织选派优秀编辑骨干到国内先进期刊社或出版机构进修学习,提高运营管理业务素质;加大举办培训班、研讨会、高层论坛的力度,不仅培养专业学科编辑,还应培养一批技术编辑,加强其对新技术、新媒体、新平台的使用能力。

4.7积极推进融合出版和知识服务

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10]。因此,大数据时代、新型出版模式下的科技期刊必须顺应发展趋势,依托融合出版,提供知识服务。然而,打造一个个性化的高质量数字化出版平台需要政策、技术、人力和资金的支持,这是科技期刊的巨大挑战,也是很好的发展机遇[11]。加速期刊社网站建设。网站形式是最基本的数字出版平台,而目前微信是期刊发展新媒体的主要方式,鼓励所有期刊使用QQ群、App(移动终端软件)、公众号等方式,利用二维码技术,建立公众号平台,实现移动服务。有条件的期刊社可利用公众号,联合同行业、同类期刊,建立集群化平台。固定群内用户之间的沟通交流,推进信息共享。将数据搜索引擎转换为知识服务。期刊网站和全文内容设计应基于搜索引擎最优化,也就是说,科技期刊平台的技术焦点应该是从如何使内容更容易被搜索和发现,转换为如何使内容更有用、更互动、更可用和再利用“增强出版”的知识服务。充分依托现有数据库和自建网站,实现网上知识提供;充分利用第三方网络技术,实现优先出版,增强出版。而大数据知识服务推动下的科技期刊出版,其管理的重点将会转变为“用户需求体验”。河北省科技期刊应该顺应时展趋势,抓住“知识服务”带来的机遇,在与国内出版商合作的同时,广泛开展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大胆创新,推出富有河北省特色的知识服务产品和模式。因此,建议河北省有关部门协同合作,建设“河北省科技期刊数据库平台”,促进期刊发展,创新知识服务。

4.8加强经营理念,增强期刊社经济实力

科技期刊在以社会效益、科学效益为主的前提下,也应注重经济效益。期刊社的经济实力是科技期刊发展的基础。(1)科技期刊主管、主办单位应尽可能多地给予经费补贴,尽量给予期刊社自主经营权。(2)科技期刊要充分利用国家对科技期刊的税赋减免、退税优惠政策,有关部门协助期刊社落实科技期刊出版的税收优惠政策。(3)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协调,放宽教育、科研等部门主办科技期刊收取版面费的限制。(4)促进编辑部(杂志社)更新观念,拓展知识服务范围和能力,鼓励和协助期刊社开展与期刊有关的增值服务,增强期刊的经济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