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法制管理范例

税收法制管理

税收法制管理范文1

关键词:基层税务机关内部控制税收执法风险

税收执法风险是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法定职权对税务行政相对人作出行政行为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集合。财政部2015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要求全面有效的建立实施内部控制,确保内部控制贯穿于经济与业务两个层面,通过内部控制监督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覆盖权力运行的各个层级。

1税收执法风险的内部控制

1.1税收执法风险的内部控制定义

税务收执法风险的内部控制是指依托风险管理的导向职能,查找、梳理、评估税收执法过程中存在各类风险,针对税收执法业务领域制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加以贯彻实施,通过有效设置流程、确定方法、明确标准,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切实做好税收执法风险的事前预警、事中提醒、事后监督的动态管理。

1.2税收执法风险的内部控制对象

税收执法风险的内部控制对象为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税收执法过程中,因故意或者过失,损害国家利益或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的风险。按照业务领域可以将税收执法风险的内部控制对象划分为七类风险,即税款征收风险、税务管理风险、纳税服务风险、税收法制风险以及其他税收执法风险。

1.3税收执法风险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

内部控制是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切实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通过对权力的制衡与业务流程的监控,营造风清气正的税收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内部控制的建立,实现全流程管理,通过风险提示及时查找管理不足,通过风险防控,提升机关整体战斗力。内部控制的实施是完善监督体系的有益补充。对于行政机关,监督执纪的主要手段是依托纪检监察、巡视巡查、督查审计、执法责任制等,而上述手段偏重于事后问责,一旦存在问题就不是小问题。内部控制的实施可以实现对重要事项、重要环节、重大权力的全过程监控,从环境上给与公正法制税收的条件,将腐败消除在萌芽状态。

2基层税务机关面临的税收执法风险

2.1政策法规方面

在政策法规方面税收执法风险主要体现在,税收政策的内容不够全面,有些问题没有明确的解释或表述模糊。加之,税务机关与纳税人在执行税收政策时的角度不同,在减免税与企业所得税等涉税业务事项方面存在政策解读差异,导致基层税务机关在征管过程中存在廉政风险与税收执法风险。

2.2税务人员方面

一是税务行政主体资格方面。基层税务机关的税务人员主体身份分为四种,分别为公务员、事业编、协税员与合同工,从行政执法资格来看,只有公务员拥有合法的行政执法资格。同时,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又反映了基层税务机关的管理现状,执法资格是摆在基层税务机关面临的税收法制风险之一。二是税务人员岗责权限方面。由于人员与事务不对称,基层税务机关面临着一人多岗的工作现状,这样的管理方式不符合内部控制要求的不相容岗位要分离的岗责设置。三是税务人员法制素养方面。税收执法风险体现在税务登记设立、税种认定、申报征收、减免备案、税务处罚、税收保全、税务注销等税收管理各个环节,对税务人员的法制素养要求较高,税务人员在熟悉掌握相关税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的基础上还要对行政处罚法以及立法、行政复议法有所了解,更要关注规范性文件的有效情况,这对税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由于法律依据引用错误、执法流程不规范、执法文书不标准等引发的行政复议风险。

2.3纳税人方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纳税群体经营方式、结算方法变化更新,加之掌上办税、移动办税的纳税服务升级,纳税人足不出户就可以方便快捷的办理涉税事项。与此同时,税务机关的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控手段如果跟不上,便会造成由于信息不对称使得国家税款流失的渎职风险。

3税收执法风险的应对措施

3.1夯实内部控制建设基础工作

一是科学岗位职责配置。岗位职责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税务机关应当根据职能权限合理设置职能部门,在职能部门的设置中体现出重要业务领域、高风险业务部门的相互制衡。在部门职能合理的基础上设置岗位职责,根据岗位职责匹配人员。在选人用人上应当以德为主,德才兼备。成立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单位一把手任领导小组组长,各分管领导任小组副组长,并设立独立的内部控制管理部门,配备符合独立性要求的人员负责内部控制的管理工作;各业务部门设立专职内部控制岗位人员;配备内部控制监督管理部门与职责追究部门。二是全面梳理部门业务流程。组织相关人员对涉税流程进行全面梳理,构建分类分级管理,风险防控监督,信息化支撑的征管体系。三是确定业务环节。根据税收业务的流程转换,将税务机关的决策、执行、监管机制融入税收征管的对应环节,从流程上明确各自的职能与范围,进而将制衡与防控镶嵌在税收执法过程中。四是选择风险应对措施。对存在的风险按照业务发生节点分为事前、事中、事后,按照风险的影响程度分为重大风险、一般风险、潜在风险。针对风险的触发原因,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设置应对措施,应对措施的设置符合规避风险或者将风险降低在可承受范围之内的要求。五是健全各业务部门内部管理制度。

3.2开展风险评估

一是确立明确的目标,目标的设定要切合单位的职责与使命。税务机关开展内部控制要围绕服务中心工作,提高工作质效,有效履行税收职能,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依法治税,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有效维护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各项税收业务活动合法合规;严格内部管理,规范政务运转,提高行政效能,各项行政管理工作安全有序;规范权力运行,筑牢反腐防线,防范职务风险,促进廉洁从税的四项主要目标。二是进行风险识别。通过业务的梳理,结合日常工作实际,确定风险清单,定位高风险税务征管环节,评估可能存在的风险点。三是开展风险分析。税收分析是税收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税务机关应结合税收风险管理部门的税收风险数据模型,对风险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评价,提出风险应对方案,从而为后期开展风险应对,选择应对措施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分析。四是落实风险应对。税收风险应对应当建立在税收分析的基础之上,根据风险分析给出最优的可行性方案,落实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风险承受中适合的风险应对措施。

3.3强化内控监督

税收执法风险的内部控制监督应当制度化、常态化,监督工作应由税务机关纪检部门、内控管理部门、干部管理部门联合负责,对各部门内部控制制度落实、风险的触发与应对、信息的反馈等内容进行定期监督检查,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3.4加快税收法制化进程

一是加强业务培训。税务系统应当注重对人才干部的培养储蓄,对征管软件的操作、税收法律法规、内部控制制度、风险指引与应对措施等内容开展培训学习,通过学习不断提升税务干部业务能力与风险应对能力。二是强化外聘律师的作用。聘请专家团队是降低风险的有利手段,外聘律师可以从专业法制角度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有效弥补税务干部缺少专业法律人才的不足。同时,专业化的咨询服务可以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三是有效落实“三项制度”的实施。税务机关应当严格按照“三项制度”要求及时公开行政执法事项,通过社会监督完善管理机制,更好的起到对行政执法风险的监督防控作用。四是及时反馈税收政策执行情况。针对税收政策中存在的不足,作为政策的执行者,基层税务机关应当发挥好“传导”职能,及时向上级机关总结反馈执行难点,促进税收法制化建设更加完善。

3.5强化内部控制信息流通

内部控制的信息流通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内部信息流通,税务机关应当定期对内部控制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估,针对一定时期内内部控制风险触发情况、应对情况、后续管理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展示,确保管理层及时掌控税收风险动态,各业务层级通过风险展示强化风险意识,前置税收法制思维,审慎手中的税收执法权力。二是税收执法风险内部控制的信息化建设。通过内控监督平台等信息化内控手段,无缝对接金税三期征管系统,通过数据的分析比对起到对风险点的实时监控。对于信息化平台无法监控的风险,税务部门内控人员应当注重日常监管,并对重大风险向管理层汇报。

3.6严格内部控制评价

税收执法风险的内部控制评价是税务机关内部控制业务活动的重点评价内容,对于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建立反馈报告机制与动态改进机制,针对评价结果发现的重大问题要及时报告内控工作领导小组。内部控制评价应当与税务部门绩效管理、数字人事管理相结合,并占有重要分值,税务机关的评价成果应当体现在绩效管理成绩中,税务人员的评价结果体现在数字人事系统中。对于评价结果确实存在违规违纪问题的应当建立责任追究机制,落实主体责任,将责任大小与问题性质和风险等级挂钩,以便合理的作出责任追究。

参考文献

[1]刘锋.基层税收执法风险的成因与应对[J].税务研究,2017(1).

[2]喻春霞.论税收执法风险的法律控制[J].法制博览,2016(13).

[3]王曙光,胡锴.税收执法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J].铜陵学院学报,2012,11(6).

税收法制管理范文2

摘要:

随着我国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医院单位为了适应时代的潮流和市场的需要,也需要优化其财务会计流程。财务会计流程是一个企业和单位中十分重要的工作流程,它把企业中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联系起来,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直接影响到医院单位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应该加大力度推广和应用医院单位流程再造,这是医院单位优化财务会计流程的核心理念。本文针对这个问题,从四个角度分别对其进行了阐述和研究。

关键词:

财务会计流程;内涵;缺陷;流程再造;优化

近些年,网络技术已经进入到千家万户,并被应用到我国的各个领域中,我国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与此同时,医院单位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在无形中使医院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管理理念收到冲击并迫使其发生改变。在这种大背景下,原有的财务会计流程已经无法满足单位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即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为其提供了很大的发展机遇。为了确保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对传统的会计财务流程必须进行改革,使医院单位在做出决策之前可以参考到完整可靠的数据,促进医院单位在未来取得更大的发展与进步。

一、传统财务会计流程存在的问题

首先,传统流程体系的不先进。原有的工作体系是根据劳动分工思想,事先设定出一套工作流程,然后实际工作中就严格按照这个步骤执行,不能够有忽略或者跳跃性的活动产生,每个核算系统被划分开来,所有的会计信息板块都各自处在一块独立的局面中,使得相互之间无法实现及时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等。

其次,过去流程综合的不精准。单位的运作模式不能够被过去的流程精准的综合展现出来。当单位出现一项新业务时,原有的财务会计体系只能把这项业务中的一小部分内容分析出来,而不是把单位整个运作模式精准无误的综合体现出来,影响了信息的完整性和关联性。

第三,原有流程掌控的不及时。原有的会计流程显示的资金流等信息不能实现与物流等相关内容的同步,使单位的财务和业务之间的信息联系变成一前一后,会计信息的获得往往都是在业务之后,与业务获得的时间步调不一致,然后财务把相关落后的信息进行整合处理排列,再经过多层筛选处理之后要相关人员使用,这些信息却不能在第一时间被需要的人使用,财务对信息掌控在时间上存在严重的滞后性。例如,广州某轴承品牌的经销商,其业务主要集中在华南地区,该经销商不但面临其他品牌经销商的竞争,同时也面临着该品牌其他经销商的竞争,由于传统会计财务流程的信息掌握的不及时,使得应收账款差异大、重复处理的现象比较多,造成在最终账面上的显示赊销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83%,且有上升的趋势,需要对财务会计流程进行再造。

二、财务会计流程优化的核心理念—医院单位流程再造

医院单位流程再造指的是业务流程重组,意思是通过对医院里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建立起一套高效便捷的管理流程,以满足医院单位与供应链体系的高速发展。最早由医院单位的管理大师迈克尔.汉默提出,在20世界90年代得到发展,在90年代末陷入低谷,进入21世纪,尤其到近几年,该理论得到了极大应用。通过实践证明,该理论可以很好的重塑医院单位的流程,促进医院单位的发展壮大,即实用又先进。并且该理论是财务会计流程优化的核心指导理念和原则,医院单位再造流程在实际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对传统流程问题的分析和诊断。在实际应用中,在对相关流程进行再造之前,我们先对原有的流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诊断,找出其中的不足,想办法对这些不足进行改进,从而确定如何再造、再造的范围包括什么、再造的结果要达到什么效果。这种方式,可以使我们清楚的了解到原有的问题,为以后的工作做出警示。

第二,新流程的再设计。根据以上在再造过程中对原流程分析和诊断出来的问题,对新的流程进行再设计。再设计这项活动是非常复杂和繁琐的,我们需要将现代科学的管理理念、先进的技术、合理的工作方式融入到这项新设计中,使信息的综合和监控变的及时和有效,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禁止有手工操作的工作方式出现。

第三,流程再造后的实施。经过对原流程分析诊断和新流程再设计之后,我们就需要将新的设计应用到医院单位的实际工作中,这是医院单位再造流程的最终环节,当然也是关键环节。不过这个环节即艰难又负责,涉及到医院整个组织架构的调整,也关系到员工的变动,也牵涉到医院的信息系统的建立。这个环节如果实施不当,就会使医院单位严重受挫;如果实施恰到好处,则会给医院带来很大的变化,促进医院发展的更加快速和平稳。例如,广西某发动机下属公司以生产和销售小功率的柴油发动机和发动机组为主,客户主要集中在国内和东南亚,除了整机外,该公司还销售零部件,由于客户的种类比较多,使得结算方式也多种多样,在公司中变形成了财务部二级核算和销售内部财务三级核算的差异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该公司经过流程再造实现了财务以记账凭证为准的应收账款的核算,销售部实现了以原始凭证为准的应收账款的核算,然后利用凭证模板技术,实现了以财务确认的原始凭证自动生成记账凭证,传入财务系统,作为最终财务记录。

三、财务会计流程在会计信息化下的优化措施

顺应信息化浪潮所出现的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信息化社会对医院单位的财务信息管理的必然要求,可以促使医院单位的财务管理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会计信息化在我国已经有20多年的发展史了,它对医院单位发展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医院单位的领导通过会计信息机化获取相关信息,以此为依据做出相关决策并改进管理方式和方法,同时它使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与日俱增。因此,如何利用会计信息化去实现医院单位财务会计流程的优化是每一个医院单位都必须要认真考虑的内容,结合实践,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优化财务会计流程:

第一,财务数据的标准化。在实际工作应用中,为了使财务数据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应该在新的财务会计历程中建立一套利用标准编码的数据源。也就是说我们要按照核算软件中数据接口的标准来设置相关数据的结构,这些数据包括账簿、报表、凭证等,同时会计记录的电子化和标准化也要依据核算软件配备的基本功能模块来实现。

第二,核算流程的简便化。在实现财务会计流程的优化过程中,有些环节对于医院单位各方面没有实际的意义,根据医院单位流程再造的方法,结合实际情况,把这些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删减,使财务流程的一体化可以顺利的构建完成,最终达到简化会计核算流程的目的。

第三,业务流程的灵活化。我们发现业务流程如果按照一贯的顺序来执行,不仅会浪费不必要的时间,也会使相关的业务信息等滞后,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要打破原来的顺序化,使业务流程更加灵活多变。这就要求我们实施事件驱动。事件驱动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讲,就是你在电脑上点什么按钮,电脑就会执行相应的操作。事件驱动中的发生的事件就是你点的按钮。这种模式下,我们可以将既有的信息划分为多种按钮,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点击不同的按钮,从而驱动其需要的相应的模型,得到最终想要的信息。

第四,财务业务的一体化。要想实施业务财务的一体化策略构建一体化新流程,我们必须将业务单据通过动态会计平台的IT模型转换为记账凭证,最终使业务信息和财务信息变成的统一的信息平台。因此,为了在会计信息化的潮流下,实现财务会计流程的优化,我们必须提前做很多的准备。首先,要清晰的认识新财务会计流程的内涵及传统流程的缺陷;其次,要对医院单位流程再造的内容和要点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和掌握;最后,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实现其流程的优化。真正做到如此,才会使医院单位更加发展壮大。

作者:黄莉涵 单位: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

参考文献:

[1]陈洪.会计信息化下的财务会计流程优化[J].中国城市经济,2011.

[2]张玉涛.会计信息化形势下财务会计流程优化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21).

第二篇:企业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策略探讨

摘要: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各方面制度都应当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实践证明原有的财务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应当认识到这一趋势,加强内部管理,对财务会计予以管控。文中将对现代企业加强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的意义进行阐述,然后分析当前企业在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利于推动企业进行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深入展开的策略。

关键词:

现代企业;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策略

对财务会计工作予以严格的内部控制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现代企业管理人员应当意识到加强内部财务控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当前的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着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对相关问题的探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企业加强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意义

(一)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加强对财务工作的内部控制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质量,在内部管理的过程中企业能够更好的对财务人员的工作情况予以监督与管理,避免虚假信息的产生与传播,使会计工作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当前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中都不可避免的掺杂着部分虚假信息,如果企业对相关工作的管理较弱,那么企业在决策前就需在核对信息等工作中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影响资金的流通与使用,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加强对财务会计工作的内部控制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企业财务工作的实际效率,使企业管理者能够及时获得一手资料。

(二)有利于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背景之下,企业应当顺应经济发展的趋势进行改革,加强对财务工作的内部控制就是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应当对内部予以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与实力,资金是企业展开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与前提,因而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加强财务会计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交流与传播的速度极快,在这一背景下,企业应当意识到加强管理,提高企业效率的必要性,通过加强内部财务会计管理控制力度,企业能够对相关信息的存储与管理方式予以改革,使财务会计的运算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有利于促进审计工作的展开

企业加大对财务工作的内部管控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审计工作的展开,审计工作对数据的可信度与真实性的要求较高,而内部控制工作能够实现对财务会计信息的有效管控,从而为审计工作的展开创造良好的条件。财务工作与审计工作虽然在目标设置与工作方向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是二者是具有一定的一致性的,加强内部控制与财务审计其目的都在于提高数据的可靠性与真实性,促进企业相关工作的顺利展开。

二、现代企业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现代企业的内部管理当中,虽然部分企业意识到了对财务会计工作予以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但是其制度管理上并不完善,因此整体工作的展开并不顺利。制度上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设施管理制度,当前财务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使用的设备较为陈旧,由于管理制度的缺乏,配套设施与设备无法及时更新,这对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展开造成了极大的阻碍。总的来说,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水平与效率与企业发展的整体情况并不匹配,财务会计信息难以及时、准确的传递给管理人员,致使相关决策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企业发展受到阻滞。第二是工作程序缺乏制度管理致使财务会计工作的展开无章可循,缺乏统一的规范以及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真实性造成消极影响,也会降低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责任感。

(二)会计人员素质水平低

当前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从业人员的能力与素质相对较低,与当前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间存在一定偏差,一方面员工的专业素质与能力不足,现代企业发展不仅要求会计人员具有信息数据处理与管理的能力,还要求他们具有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的能力以及对先进设备的操作与使用能力,但是很多员工并不能对风险事件进行评估与预警,其实际操作能力也相对较差。另一方面,部分员工缺乏责任感与责任意识,在进行财务信息计算与统计时很容易出现错误,有些员工还会因为利益关系而从主观上制造假账,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展开。

(三)资产控制标准缺失

企业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应当对资金的利用情况予以严格的控制,但是当前企业缺乏必要的资产控制标准,为了扩大企业规模、获得广阔的市场空间,很多企业盲目投资建设,甚至出现重复投入等现象,造成资源与资金的浪费,例如某企业在投资建设过程中没有经过全面的考虑与选择,结果引入30万元不符合生产要求的材料,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这些现象的存在影响着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影响着企业资金的安全性与利用的有效性。

(四)监督管理机制缺失

监督机制是保证财务工作顺利展开的前提保障,因此在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中也应当建立起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内部的监督管理机制并不完善,很对企业的监管人员形同虚设,完全以迎合领导为主要工作目标,监督工作并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徇私舞弊、贪污公款等不法现象时有发生。

三、现代企业加强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策略

(一)加强管理制度建设

现代企业要想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就应当对企业的财产与资金予以有效的控制与管理,为了规范管理工作,企业应当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现代企业应当不断更新观念,进行管理体制改革,第一,企业应当完善设备管理制度,对财务会计工作中涉及到的设备与设施进行定期的检查与更新,保证设备运行的效率,促进财务会计工作质量的提升,使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水平与效率能够与企业发展的整体情况相匹配,保证会计信息传递的及时有效;第二,企业应当细化工作管理制度,制定员工工作准则,保证各项工作都由专人负责,保证权责清晰,减少工作失误的发生。例如,某国有控股企业在公司管理中将出纳与会计分开设立,出纳负责报销、采购、取款等工作,会计则负责保管相关的票据,印章有经理亲自保管,企业内部材料采购等工作均需进行相应的审批方可展开。

(二)提高会计人才素质

企业在选择人才时应当对人才的能力与素质进行考察,拥有相关资质且能力素质较高的员工才可录用,企业应当将高校作为人才选拔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于现有的财务会计人员,企业应当给予其培训的机会,并在培训结束后对其予以考核,考核合格方可上岗,对于考核成绩不佳的人员应当不予任用。为了保证工作的规范性,企业应当完善奖惩制度,对于工作认真负责的员工予以适当的奖励,对于工作消极的员工则予以一定的惩罚,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责任感。

(三)加强预算与审计工作

为了避免企业出现不必要的资金、资源浪费,企业在财务会计的内部控制管理中应当加强预算以及审计工作。在投资以前,企业应当对项目的成本投入与收益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估,如果项目的价值较低,则不应继续投资;项目开展建设以前,企业应当进行全面的预算,将投资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并严格按照预算计划完成项目建设,避免出现重复投入与浪费等现象;为了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促进企业在下一阶段的健康发展,企业应当对财务报表进行定期审计,从数据中分析出当前企业发展的状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下一阶段的发展计划。

(四)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为了提高财务会计工作的质量与规范性,企业应当完善内部监督机制,第一,应完善监督制度,明确监督的内容以及相关的奖惩措施,使员工能够自觉规范自身行为,遵守相关制度;第二,企业应设置相对独立的机构负责审计工作,保证财务会计工作流程符合相关标准;第三,企业应当积极配合外部监督机制展开工作,对企业财务会计行为予以监督,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学习,树立法律意识,以法律知识为指导展开相关各项管理工作。

四、结束语

财物会计工作的规范性影响着企业经营生产活动的展开,为了提高各项工作的效率,企业应当对财物会计工作予以控制与管理,但是当前仍然存在制度建设不匹配、人员素质较低、预算与审理工作力度不足、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企业应当从这些角度出发,对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予以调整,完善制度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加强监督,加强预算与审计。

作者:马健 单位:上海达极水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其荣.企业财务会计的内部控制策略探究[J].决策与信息(中旬刊),2013(07)

[2]黄韵若.探讨企业财务会计中的内部控制策略安排[J].财经界,2013(27)

[3]李闯.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J].中国市场,2014(38)

[4]张爱莲.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35)

[5]闫瑾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J].中国经贸,2015(11)

第三篇:企业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措施

为了对企业经济业务更好的核算,需要为会计信息提供依据,使国家的宏观调控更加更加坚实。因此分离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已经成为一种局势。笔者根据相关工作经验,主要探究企业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必要性及措施,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在我国财政税收体制和会计准则不断完善的基础上,企业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分工非常明确。财政部已经分离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其作用不仅只是划分两种会计,通过分离还可以达到更高的目的。财务会计工作的落实有更明确的依据,在会计信息漏洞的处理方面规范性更强,此外对企业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对税务会计的落实更加明确,可操作性更强。面对我国税法的健全和税收管理的严格,计算要求的细化程度较高,需要通过有效措施分离企业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因此企业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必要性及措施的研究非常必要。

一、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必要性

在我国税务体制不断改革的背景下,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已经成为一种必然。以下对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1.税收制度和财务制度的协调要求分离。

企业会计的范畴包括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配合的,准确核算和监督企业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在我国税收和会计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我国的税收制度和会计制度之间的差异非常大。具体来说,会计收入,所得税和应税收入之间的差异很大,在应税利润和会计利润方面具有时间性的差异。根据我国税法的相关规定,需要对会计利润进行调整,调整后的利润就是应纳的所得税。企业对公认会计准则要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对国家和企业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对会计要素的的确认和计量需要按照税法进行。因此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是一种必需。

2.企业对最大化利润追求要求分离。

实现财务目标的有效途径就是追求财务目标。现阶段,我国税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税收制度的变动周期较小。有些财务人员缺乏对税法的深入理解。企业经常会出现不能准确核算的现象。有的企业不能完全掌握税法,税务机关会经常对其以罚款作为惩罚,这对企业来说也是巨大的损失。税务会计机构设立后有专人对税收工作负责,和税务机关加强沟通,对政策变动的有效信息第一时间获取,对企业税款的缴纳非常方便。

3.企业筹划税收要求分离。

企业是纳税人,因此必须履行纳税义务。企业不能盲目追求最大化利润,也不能乱挤成本,扩大费用开支,不能明拖暗抗的现象。如果企业自身法人地位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对税收政策要进行科学、合理利用,将税后筹划工作做好,纳税方案可以在多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制作的决策要符合企业利益,对纳税义务要依法履行,使节税更加科学、合理,保证企业自身税负得到减轻。

二、企业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措施探究

以上主要分析了企业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必要性,既然分离是一种必然,就应该采取措施进行分离。以下对企业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措施进行探究。

1.对税收会计分离带来的影响进行考虑。

税收政策的调整要充分考虑税收核算带来的影响。我国实行新的增值税后,其核算方式是税收和成本的直接核算,通过更科学的方法计税。如果小规模纳税人达到的标准是一般纳税人标准。如果认定审查这个时间期限,就会出现停购和待票等现象,造成的结果是企业经营的终止。我国有的企业通过税收会计的虚假性,使企业税收减少,在以后的税种设计和征管中要对其加强重视。

2.税收会计核算规范的建立。

税收会计核算规范的建立对税务中介的发展能起到催化作用。保证税务会计工作规范化的必要条件是保持健全的组织形式。随着财务和税务会计的分离,企业之间的竞争较快,企业需要加强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的专业化程度。税务会计方面的制度体系也更完善,标准和计量方法的精细程度更高。同时企业征管税收的执法力度很强也很严格,涉税业务存在很大的风险。对企业税务和财务会计的分离,会使他们更加专业化,可以为企业提供税务筹划,为中小企业提供日常税务咨询和纳税申报等业务。

3.加强企业税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

税务会计保持生命力的核心是税务,会计和法律知识。因此对税务会计人员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通过观念教育,规范教育和警示教育等各种教育方式对会计人员进行引导,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进行强化,使会计人员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此外,对我国税务会计职业道德要加强规范力度。税务会计职业道德主要依靠的是会计人员的自律。此外,税务会计人员对职业道德规范要严格遵守,在工作中做到廉洁自津和客观公正,提高我国企业税务和会计工作的管理水平。

三、总结

综上所述,目前在我国税法和税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需要独立税务会计的建立,可以使我国会计学体系不断完善,保证我国会计理论向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对我国会计学科发展来说这是一种必然趋势。文章主要分析从“税收制度和财务制度的协调的需要,企业对最大化利润追求的需要和企业筹划税收的需要”等方面分析企业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必要性,并从“对税收会计分离带来的影响进行考虑,税收会计核算规范的建立和加强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等方面探究企业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更好的开展企业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工作有所帮助。

作者:赵霞 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

参考文献:

[1]秦登秀.小议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分离的必要性[J].企业导报,2012,(06):103~104.

[2]殷华.浅谈企业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必要性以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2,(33):12

第四篇:ERP企业财务会计应用

摘要:

在时代飞速发展过程中,管理手段不断创新,逐渐出现了ERP,其主要内容为整合与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各个方面的信息。实践研究表明,将其应用到财务会计中,具有一系列的优势。本文简要分析了ERP在企业财务会计中的应用,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ERP;财务会计;应用

我国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应用ERP,如今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被广泛应用到企业财务会计中。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在较大程度上规范了理财环境,企业利益相关者需要对会计信息质量不断提升,将企业经营情况给充分反映出来,以便做出更加科学的决策,而ERP显然是不错的选择。

1、ERP管理理念

通过应用ERP,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可以得到强化,企业整体产出得到提升,进而实现企业综合竞争力得到增强的目的。一般可以从这些方面来理解其管理思想:首先,ERP管理思想通过规范信息处理流程,对供应链上所有环节信息进行集成,同时对历史信息、当前信息以及预期信息进行集成,构建一个完善统一的数据库,对业务处理规则进行规范和统一,以便将集成化管理给开展下去。其次,如今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升级到供应链层次,企业除了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之外,还需要在供应链中融合经营涉及各个方面,包括供应商、分销网络、客户等,而借助于ERP,则可以有效管理整个供应链资源。最后,将事前事中控制的思想给体现了出来;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分销资源计划等都属于ERP系统的计划控制系统,并且在整个供应链系统中已经完全集成这些计划功能和价值。此外,系统对事务处理方面的会计核算科目与核算方式进行定义,在事务处理的过程中,会有会计核算分录自动生成,这样能够同步记录资金流和物流,能够对资金的来动去向有效追溯,并且对相应的业务活动进行追溯,以便做出更加科学的控制策略。

2、加快我国企业财务会计中应用ERP的策略

2.1、对已经确定实施ERP的企业

首先,对适合本行业的ERP软件进行购买,或者将在线会计服务模式给运用过来。企业在对ERP软件进行选择时,需要首先调查同行业内企业应用ERP软件的情况,综合考虑企业会计情况和需求,对ERP系统合理购买,一般需要从性能、价格和服务三个方面来进行对比。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部分企业缺乏相应的资金,还可以将在线会计服务模式给运用过来,这样不需要投入较高的成本,也不必开展安装、升级等繁琐工作,每年只需要支付少量的费用,就可以处理会计业务。其次,对ERP应用目标合理确定;安装过ERP软件之后,就需要对ERP应用目标明确制定;要知道,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现,可以对企业整体信息化起到有效的带动作用,因此,企业ERP实施的重要内容就是在企业会计中应用ERP。企业的领导及会计人员需要对其产生足够的重视,借助于ERP系统来改进和完善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制定了应用目标之后,就需要将其贯彻实施下去。然后,实施ERP系统之前的准备;ERP的实施会直接受到前期准备工作的影响,除了要将必须的计算机硬件准备过来之外,还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划,将ERP应用人才给引进或者培养起来;准备相应的岗位人员,包括系统管理人员、账套主管、会计等,都是重要内容;对初始化资料进行准备,将构建账套和基础设置的相关资料给整理出来,在对辅助核算功能进行使用时,需要对明细科目的设置尽量减少。要用超前的眼光来进行基础设置或者构建账套,要明确分类客户和供应商等,在编码会计科目、客户、供应商时,需要多设几级。对常用摘要、常用凭证进行准备,结合企业业务情况,统一编码会计摘要、常用会计凭证等,以便借助于ERP软件,来更快的录入凭证,汇总摘要。在ERP软件财务会计方面,期末结转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应用时,事前需要将本企业可自定义结转的凭证给整理出来,这样期末会计的工作量能够得到减少,也可以更加准确的结转业务。

2.2、对已使用ERP系统的企业

首先,在每一年度初,需要调整相关设置;对部分选项设置进行调整,如对出纳凭证必须经由出纳签字等选项进行选择,可以更加严格的处理凭证,凭证需要经过出纳签字、相关人员审核以及主管签字等诸多个环节;对凭证类别进行改变,如可以用收款凭证、付款凭证以及转账凭证等来替换记账凭证;对部分会计科目的设置进行调整,一般将前述辅助核算给运用过来,并且明细科目尽量减少,以便更好的开展查询和打印等功能。其次,严格落实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会计主管和账套主管的权利职能给充分发挥出来,明确分配各个岗位的权限,各个岗位人员需要对会计制度严格遵守,为了保证安全,还需要对密码及时更换。将期末结转功能给发挥出来,对自定义转账分录事先定义,以便更加快捷高效的开展期末处理工作。此外,还需要将出纳的作用给充分发挥出来,积极应用其出纳管理功能。

2.3、培养高素质的ERP应用人才

企业在ERP实施过程中,对人才有着较大的需求,那么就需要构建一支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人才队伍,从人才角度来保证能够顺利实施、运行和维护ERP系统。我国企业会计中应用ERP,对企业领导人员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具备相应的素质能力,会计人员除了有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之外,计算机网络技术、ERP软件方面的知识都是需要具备的。因此,企业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大力培训,提升ERP应用人员的综合素质。在一些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将具有较高水平的ERP软件使用人才给聘请过来,以便能够将ERP软件功能给充分发挥出来,提升企业财务会计水平。

3、结语

综上所述,ERP这种现代管理模式具有一系列的优势,通过整合相关系统,集成供应链信息,可以做出更加科学的决策内容,促进企业发展。因此,ERP系统如今已经被广泛运用到企业财务会计中;在具体实施中,需要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完善措施,培养优秀人才,提升ERP的实施效果,促进企业获得健康发展。

作者:高静 单位:洛阳洛轴运输总公司

参考文献:

[1]刘勤丽.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中ERP的应用现状及改进措施[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4(10):123-125.

[2]张健.ERP财务系统在企业敏捷化中的应用[J].商,2013,4(12):55-57.

[3]王艳娥.ERP系统在企业财务管理和业务流程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3,5(17):199-201.

第五篇: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管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

我国中小企业如今得到了迅速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对财务会计管理产生足够的重视。结合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促进自身良性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对策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但是在发展中,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财务风险很容易出现。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小企业要想获得健康发展,就需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保证自身经济安全。

1、现阶段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会计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内部监督、外部监督都存在着这个问题,因为企业内部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负责着内部会计监督工作,而企业管理者则掌握着人事、工薪等关系个人利益的权利,因此,会计内部监督的功能就得不到真正发挥。在内部监督实施中,没有严格依据会计法规,而是依据企业决策者开展的。注册会计师为企业财务会计的外部监督执行人员,虽然业务理论考试已经通过,但是在职业道德以及法制观念等方面却参差不齐。此外,因为恶性竞争的存在,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会计报表时,形式化比较严重。

1.2、缺乏相应的财会管理人才,财务会计工作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

调查发现,目前中小企业缺乏相应的财务会计人员,有些企业空岗缺员,内部牵制作用得不到发挥;有些岗位财会人员没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水平,本职工作无法胜任;还有的财会人员是兼职,记账以及报账是其主要任务,这样企业财务会计工作质量就得不到保证,无法全方位管理财务活动,无法深入开展预测、决策、计划以及控制等工作。财务管理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会计核算的形式化比较严重,财务会计管理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1.3、企业内部财务会计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如今,很多中小企业仅仅由少数人记账和算账,以便对外部报账需求进行应付,没有将内部财务会计管理机制给完善的构建起来,这样就无法有效发挥财务会计的工作效能。

1.4、存在着严重的会计造价与违法违规现象

中小企业没有较强的财务会计管理力量,没有构建完善的内部财务会计管理机制,外部监督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导致企业存在着严重的财会违法违规现象。部分企业铤而走险,违反国家的法规制度,开展一些非法投资活动,有弄虚作假行为实施于会计凭证以及账目中,以便满足非法目的。

2、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对策

2.1、成立会计监督局

对于会计造假行为,为了从源头上遏制,需要对企业外部会计监督进行强化,国家可以将会计监督局给组建起来,以便有效监督国民经济中各个经济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主要任务是巡回式再审计注册会计师所做的审计报告,不定期的检查各个企业的财务活动以及会计工作合法合规性,给予企业一些必要的指导,以便更加科学的开展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由国务院来直接领导会计监督局,将分支机构设置于各个省市。

2.2、对会计服务市场规范

地方政府需要充分发挥职能,组建会计服务管理公司,将财会工作服务管理提供给社会,也可以将一些优秀的财会专业人才推荐给用人单位。财会人员需要注册登记于会计公司,经过必要的考核和等级认定之后,就可以作为人力资源储备。这样会计公司可以对当地财务会计人力资源资料充分掌握,各个中小企业可以直接在会计公司选聘财会人员,会计公司和用人单位需要签订相应的合同,对聘用时间、担任职位、费用标准等明确规定。会计公司需要向用人单位负责被聘用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质量,结合协定的收费标准,定期对服务费用进行结算。公司制定一系列的奖惩措施,以便对公司成员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促使其能够将相应的财务会计法规给严格执行下去,更加积极的完成本项工作。

2.3、将管理型的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模式给构建起来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企业财务会计工作采用的是核算型工作模式,财务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为事后算账,财务人员只需要记账、算账以及报账企业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这样只能够被动的反映和监督企业已经进行的经济活动。企业财会只能够事后核算企业资金占用、资金来源以及财务成果等情况,财务预测和决策等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出来。而将管理型财务会计工作模式构建起来之后,科学管理是企业财务会计工作重点,将一系列先进的财务会计管理方法给运用过来,严格监督管理企业财务活动以及会计工作全过程,以便做出更加科学的经营决策,得到真实的会计信息。

2.4、对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大力提升

财务会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会直接决定到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质量,因此,就需要提升财务会计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对企业财务会计管理机制大力优化,以便促使企业财务活动效率和质量得到提升。可以开展定期经常的培训,丰富财务会计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积极学习国家新出台的政策方针等;同时,总结实践经验,努力提升水平。

2.5、构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

具体来讲,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要充分依据财务预算指标,对企业日常财务收支、物料以及人工消耗和费用成本开支等情况严格的控制和规范,它可以促使企业财务预算指标得到有效的落实,并且在企业内部严格贯彻和制定会计法规,进而顺利实现企业理财指标。

3、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发展速度在不断的加快,但是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企业内部机制体系不够完善,很容易有财务风险出现,还有诸多问题存在于财务会计管理中。因此,就需要结合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情况,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完善相应的制度体系,提升财务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构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等,充分发挥财务会计管理职能,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作者:别小莉 单位: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能源保障部

参考文献:

[1]张小兰.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5,4(10):123-125.

税收法制管理范文3

乡镇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桥梁与纽带,它既有城市经济的特点,又有农村经济的特征。乡镇是农村这一特定区域内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是基层的一级政权机构,也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最基层部门。因此乡镇财政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基层政权的巩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县乡政府职能大体分为三类:一是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包括维护社会治安、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普及教育、提供医疗保健等;二是进行收入的再分配,包括实施社会保障、平衡公民个人及地区间收入差距等;三是调节经济运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这些职能的实现只有靠财政来保证。

(一)1994年以来,分税制改革的实质是要通过税种的划分来处理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因此合理地划分县乡政府间税种,能使乡镇有着稳定的收入来源。具体应把与城市建设密切的企业所得税、城建税等确定为县级主体税种,将与农村经济密切相关的农业税、屠宰税、个人所得税等划分为乡级的主体税种。按照人权、事权划分支出范围。一是县级财政主要承担本级政权机关运转所需的各项支出、企业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城市维护建设支出等;二是乡镇政府范围内行政事业单位的公用支出及农村小型农田的基本建设、乡镇道路都由乡镇财政负担,如今后增人增支及政策支出,一律由乡镇财政自行解决。这样可以统筹安排,使其财权、事权、人权得到进一步的统一。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第三产业,建立起多元化的乡镇生财之道。要以农业为基础,坚持强农、活农、兴工、活商的指导思想,科学选择主导产业,长抓不懈。立足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农村基础财源。要以市场要求和资源配置为出发点,以农民增收为载体,建立有特色的农产品基地,这样才能增强乡镇财政的实力。强化基础设施,加快小城镇建设,培植新的财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搞好大农业的同时搞好市场大流通,即工业、农业、流通业三产的有机结合,利用乡镇本地条件,兴办三、四产业。同时加强与科研机构院所的协作,开发潜在财源。走“公司+科研机构+农户”的产业化道路,利用企业资金、销售的优势,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为农民、为地方财政增加收入。

(二)乡镇财政管理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是财政监督不力所造成的,即财政的“缺位”现象。尽管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以财政部门为主体的财政监督体系,但在实际执行中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当前财政监督所依据的法规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没有建立起一套以事前、事中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日常监督机制;处罚仅依1987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及其实施细则,还未真正上升到法律的角度。财政监督机构不健全,人员不到位;同时与税务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之间的关系还未理顺。财政预算管理从编制到决算缺乏一定的制度约束管理。目前,乡镇财政要从综合财政的角度来加强财政的预算管理。一是要规定好综合预算管理的范围,包括预算内、外及其它资金的收支管理;二是完善配套管理制度,即预算内、外收支报表制度;三是切实搞好复式预算,改善单式预算的编制习惯。财政支出结构目前不仅体现在预算内、外,而且具体的资金支出范围也不合理,主要是专项经费和经常费用(人头费用和公用费用等)区分不合理,经常费用所占比重过大。目前,应把“吃饭、要饭”财政支出范围规范化。1)精简机构,对乡镇人员编制进行全面清理,重新定岗定编。特别对九年义务教育教师编制,从严控制。2)实行按人头计算包干的办法,超支不补,结余留用。3)对事业单位,特别是有收入的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应全部与财政脱钩。4)对教师和行政人员工资实行专户储存,只进不出,保证其按期发放后,再开支其它费用。

税收法制管理范文4

 

债务期限结构即长短期债务在企业债务融资中各自所占的比例形成的结构,是企业债务融资时重要的财务决策之一。该结构有两种不同的衡量方法,其一是资产负债表法,根据长期债务占总债务的比重决定;其二是增量法,以债务工具发行的期限判断。不同的债务期限结构对企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缓解冲突,传递企业质量信息等。好的债务期限结构不仅使企业获得足够资金,保证企业的财务安全,更能优化资本结构,降低清算风险。因此债务期限结构的选择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要领域。早期的债务期限结构研究主要从冲突、企业质量、成长机会、企业规模、资产期限等对企业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入手。在此基础上形成四大假说,即成本假说、信息传递假说、期限匹配假说、税收假说。一直以来国内研究均偏向成本假说,其他三者研究较少。近年来,研究方向主要向企业外部制度环境因素转移。   一、目前理论研究成果   (一)成本假说   相对于其他假说,国内外对成本假说的研究更为成熟。该假说认为由于两权分离,企业存在两种冲突,即大小股东之间的冲突、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冲突。各人利益总存在不一致,因此小股东必须对控股股东的行为进行约束,股东对经理人必须加以制约。而负债以其还本付息的强制约束和威胁公司破产的可能性而具有公司治理效应。企业可以通过债务期限结构的选择使成本最小化。短期债务能缓解资产替代与投资不足问题。Jensen和Meckling(1976)[1]认为在股东有限责任作用下,股东选择高风险、高收益投资项目而放弃低风险、低收益项目,这就是资产替代行为。当项目失败时,股东以其有限责任将成本转移到债权人身上,从而导致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矛盾。短期负债约束性强,能降低股东对风险的偏好,从而减少资产替代行为。投资不足是Myers(1977)[2]提出来的。当项目盈利时,债权人的收益远大于股东,因此即使投资项目的净现值为正,股东仍会拒绝投资。选择短期债务,确保债务在投资项目结束前到期可避免债权人对新利益的分享,激励股东投资,解决投资不足问题。此外,短期债务能抑制管理者对自由现金流的随意决定权以缓解投资过度问题。Jensen(1986)[3]提出当企业拥有足够现金流时,管理者可能投资一些净现值小于零的项目以扩大企业规模,即投资过度。   短期债务的偿还压力有利于减小自由现金流收益,若管理者过度投资还会加大企业破产清算可能性,因此能约束管理者的经营。长期债务则能抑制无效扩张。Hart和Moore(1995)[4]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分析认为长期债务的交易成本会减少管理者投资后带来的预期收益,因此管理者在为扩张而投资前必须先权衡融资成本与投资收益。国外实证文献中大多以企业内部特征为研究变量。Myers(1977)[2]认为成长机会越多的企业越应使用短期债务以降低成本。Stohs和Mauer(1996)[5]与之观点相反,认为成长机会与债务期限正相关。Barclay和Smith(1995)[6]发现行业的管制会使企业发行更多的长期债务,因为管制已控制了发行长期债务的不良后果,从而降低了成本。Guedes和Opler(1996)[7]证实企业规模与债务期限正相关,资产价值与债务期限负相关。就国内而言,由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程度和公司治理方面的完善度与国际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为此,国内学者采用不同模型验证国外理论在本国适用度的同时,也力图发现中国背景下企业债务期限结构的特性。   肖作平(2007)[8]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实证说明成长机会与债务期限负相关,这与Myers(1977)[2]相同,与Stohs和Mauer(1996)[5]相反。而对公司规模的研究支持现有理论。毛洪安、李晶晶(2010)[9]在公司规模、缓解投资不足问题上与前人一致,对成长机会的实证与Stohs和Mauer(1996)[5]一致。同时他们引入“股权集中度”,认为股权分散时,为缓解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冲突,企业倾向于选择短期债券。而股权集中时,反而选择长期债务。李峰、杨兴全(2008)[10]以2001~2006年A股上市公司为对象,实证研究发现债务期限只能在非国有控股公司有相对约束,在国有控股公司却无法起到抑制过度投资的作用,反而因为充足现金流恶化了过度投资。商业信用和公司债务在两类公司均无法发挥治理效应。肖坤、刘永泽(2010)[11]以2005~2007年A股上市公司为实证研究对象,给杨兴全的结论以部分支持,同时发现负债虽然不能约束公司管理者,但破产清算风险可防止控股股东“掏空”公司,因此对控股股东有极强约束力。   (二)信息传递假说   信息传递假说是指市场中交易的双方总存在信息不对称,容易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使得信息量少的一方无法信任另一方。因此,信息量少的一方以另一方债务期限结构的选择为信号进行判断,决定己方策略(Brick和Ravid1985[12])。李文群(2005)[13]归纳出:逆向选择是指交易前债权人、债务人双方信息不对称,使得投资者投资给更易造成信贷风险的借款人。融资交易完成后,借款人存在欺骗行为,进行高风险项目或是故意致使贷款不能归还,即道德风险问题。Flannery(1986)[14]将信号传递效应运用于债务市场,认为信息不对称时,所有债务人以公司价值、项目质量为依据传递公司信息以供债权人估价投资。一般而言,证券定价与实际价值有偏差,长期债务被错误定价的可能性大于短期债务,因此选择长期债务的企业传递的信息也可能与企业真实价值不相符。优质企业可以承受短期债务带来的还本付息压力,从而选择定价偏离程度小的短期债务融资,以传递其高质量的信息。劣质企业无法承担短期过重的交易成本而选择长期债务。同时他也提出,信号传递是有成本的,信息严重不对称的企业会选择短期债务,信息轻微不对称的反而选择长期债务。Diamond(1991)[15]以信用等级评估企业质量,通过建立模型分析企业质量与债务期限的关系。他认为信用级别越高的企业面临的清算风险越低,会选择短期债务,而信用等级低的企业存在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的可能性大,无法获得长期债务,只有信用级别居中的企业选择长期债务。12年第1期中旬刊(总第468期)时代金融TimesFinanceNO.01,2012(CumulativetyNO.468)对信息传递假说的实证文献所持态度差异较大。Barclay和Smith(1995)[6]实证发现的确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的企业选择短期债务的情况,这与Flannery(1986)[14]的结论一致。Stohs和Mauer(1996)[5]实证完全支持Diamond(1991)[15]的观点。#p#分页标题#e#   但Berger等(2004)[16]对Flannery(1986)[14]和Diamond(1991)[5]均进行了检验,只验证出低风险企业选择短期债务的正确性,而中等风险和高风险公司差异不显著。Guedes和Opler(1996)[7]则完全不支持信息传递假说。在国内,雷森、李传昭和李奔波(2004)[17]从银行贷款角度分析,通过建立银企间动态博弈模型,指出交易费用低,即信贷配给不存在或较轻时,企业好坏无法区别,只能实现混同均衡,但交易成本高时,低质量企业无法选择短期债务模仿高质量企业传递信息。袁卫秋(2005)[18]证实信用等级高的企业获得长期贷款的几率更大。肖作平(2007)[8]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市场上企业质量与债务期限负相关,但不明显,说明企业无法很好地以债务期限结构向市场传递信息。李文东(2008)[19]支持肖作平的结论,他分析国外啄食顺序理论与中国现状,认为企业内部存在的冲突及外部行政干预使企业无法通过负债融资显示自身质量优劣。齐婧(2010)[20]的实证中以上市公司市净率作为评价企业价值的标准,得出与肖作平(2007)[8]相反结论,与Flannery(1986)[14]结论一致。陈建明(2010)[21]从银行期望收益与贷款利率的角度研究,指出劣质企业支付的利率高于最优贷款利率时,银行期望收益反而因风险而有所下降,因此在给定供给量下,劣质企业无法获得债务资金,只能传递其低质量的信号。   (三)期限匹配假说   期限匹配被Morris(1976)[22]定义为企业资产期限要与负债期限对应,即长期长期负债融资用于长期资产,短期负债融资用于短期资产。这样可以避免资产停止使用后,为资产借入的负债仍需偿还利息的情况。Myers(1977)[2]认为,当企业面临新投资项目时,需要进行再投资决定,发行与之相匹配的债务能建立相应的投资激励,降低成本。实证研究文献基本统一为支持态度。Hart和Moore(1995)[4]分析了企业已有资产与新投资机会,认为长期资产搭配长期债务是最理想的。Stohs和Mauer(1996)[5]、Guedes和Opler(1996)[7]也实证发现企业资产与负债的期限呈正相关关系,为该假说提供经验支持。谭小平(2008)[23]以A股数据论证了中国上市公司的资产期限与债务期限显著正相关。但中国债务市场欠发达,出现了短期“借新债偿旧债”,中长期“股权融资替代债务融资”等问题,导致短期债务远大于中长期债务,债务期限短于资产期限,匹配关系不合理。张静(2009)[24]从资产专用性的角度提出短期债务普遍偏高,反映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不足。段彰乔、王丽娟(2010)[25]以实证研究给予张静(2009)[24]支持,认为固定资产越高的企业越倾向于长期负债融资。同时他指出国内以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计算资产期限存在误差,折旧年限与实际产生收益年限不能等同。袁卫秋(2005)[18]、齐婧(2010)[20]等的实证研究均为期限匹配假说提供了经验证据。   (四)税收假说   税收假说是指负债所支付的利息可以从利润中扣除,使得负债融资具有避税效应,且长期负债比短期负债税盾优势更大。Kane,Marcus和Mcdonald(1985)[26]建立动态模型提出选择债务期限结构要根据税收的利益、破产成本和发行成本之间的权衡决定。还指出债务期限结构与税率负相关。当债务抵税后的收益减少时,企业会延长债务期限以确保该收益高于已经摊销的发行成本。他们也提出在税率的影响下,债务期限与企业价值波动性呈负相关。Brick和Ravid(1985)[12]引入利率收益曲线,认为长期债务比短期债务更能减少未来应付税款的现值,最大化企业价值。因此利率收益曲线向上倾斜时企业选择长期债务,反之,在向下倾斜时选择短期债务。Brick和Ravid(1991)[27]在此基础上扩展研究,提出利率不确定时,企业也会选择长期债务融资。Kim,Mauer和Stohs(1995)[28]从税收时机选择的角度分析,长期债务因有更多的税收时机选择权从而更能削弱利息率风险。实证研究中,Stohs和Mauer(1996)[5]证实债务期限结构选择与税率有反向关系,但该领域实证研究多持否定态度,如Guedes和Opler(1996)[7]、Barclay和Smith(1995)[6]验证债务期限与企业债务无关。匡海波、李延喜和曹雪(2007)[29]实证发现减少短期债务比例,提高长期债务的确会增加公司收益,这支持了Brick和Ravid(1985)[12]的观点。张静(2009)[24]以1998年~2007年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债务期限与边际税率负相关,即边际税率越低的公司越发行长期债务。宁静、宋晓满(2010)[30];黄文青(2010)[31]分别以经典理论的归纳研究和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为税收假说提供证据支持。肖作平(2007)[8]的研究不支持税收假说。他以国债收益差系数不显著证实了即使加大长期与短期债务的收益差,企业也不会发行长期债务以提高税盾。齐婧(2010)[20]文献中整理了Scholes和Wolfson关于边际税率的观点,边际税率越高的企业越倾向发行长期债务,而边际税率低的企业由于税盾效果弱将面临过高的清算风险,只能选择短期债务。同时齐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同样不支持税收假说,认为边际税率的高低对债务期限结构没有显著性影响。段彰乔、王丽娟(2010)[25]支持齐婧(2010)[20]的观点,并指出我国的税收征管政策削弱了负债的税盾作用。因为我国对企业出台了多种优惠政策,带来的收益大于负债的税盾效应,所以企业无须通过选择债务期限避税。   (五)“制度环境理论”   制度环境理论主要是探讨正式制度如法律法规、非正式制度如政府关系、金融发展水平等背景环境对企业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Rajan和Zingales(1995)[32]首先以七国税法、银行、证券市场状况等数据研究论证公司债务期限结构受国家制度环境约束。Demirgu-kunt和Maksimovic(1995)[33]指出法律对投资者的保护程度越高,大公司越选择长期债务,而小公司选择短期债务。在银行业发达的国家,小公司会有更长的债务期限结构。Charumilind等(2006)[34]指出政治关系好的企业能从债权人处以更少的抵押资产获得更多长期贷款。Fan和titman(2003)[35]实证说明法律制度越不完善的国家其企业选择的债务期限越短。中国制度环境下的企业债务期限结构与之有共性也有特性。孙铮、刘凤委、李增泉(2005)[36]证实政府关系在当前制度环境下替代法律降低贷款人的风险预期。自从我国实行财政分权改革后,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影响程度出现变化。层级越低,干预越强。何威风(2010)[37]以地方政府最终控制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发现,政府分权程度与国有企业债务期限正相关,金融发展水平与之负相关。分权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国企获得长期贷款,且能削弱金融发展水平对长期债务的抑制作用,反而使该水平与债务期限结构正相关。朱家谊(2010)[38]同意以上观点,同时提出中央政府同样干预公司债务,但相对于地方政府更偏好干预短期债务。原因在于中央政府能直接补贴、投资于中央政府控股企业,致使控股企业资金充足,短期融资即可。#p#分页标题#e#   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对公司债务期限结构存在不容忽视的影响。不同于发达国家,在政府干预下,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发展水平与债务期限结构呈负相关。肖作平(2007)[39]分析了中国各省份分布的上市公司职务期限结构之间存在的差异,发现中部地区债务期限明显高于东、西部,而东西部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均以短期债务为主。原因可能在于中部金融发展水平不高,且政府干预程度重。徐斌(2010)[40]认为地区金融水平提高虽然使企业融资渠道增多,但公司未来期权投资机会的增加使得公司自身现金流增加,公司对长期债务的需求减弱。且金融发展水平增加企业成长机会,以成长机会与债务期限结构的负相关关系,应该用短期债务缩小成本。在保护力度不足的法律制度下,公司拥有更多短期债务,但江伟(2010)[41]以地区法制环境和金融发展为解释变量,通实证研究证明,法制环境的改善并不能使公司获得更多的长期债务。其原因可能是中国的债务市场发展滞后,股票市场更为发达,且股东相对于债权人对法制环境更为敏感,往往先于债权人为公司提供权益资金。   二、综合评论   通过上述对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   (一)债务期限结构的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企业规模、成长机会、公司质量、资产期限、公司收益、税收、制度环境等。但各因素与债务期限结构的关系不一,目前的研究并不能阐述各因素整合后对债务期限结构的总影响。也就是说,站在信息使用者的立场上,由于各因素没有相应的权重,无法分析影响因素评判出选择何种债务期限结构。   (二)目前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是静态分析,对影响因素的分析也仅根据静态的历史数据,而债务融资的决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该考虑决策过程中各影响因素变动的速率、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等。   (三)研究取样存在局限性。首先,大量文献中均用上市公司数据做实证研究,果然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市场上中小企业数量居多,对他们的关注太少,无法形成全面的研究结论。其次,各文献探讨的债务融资渠道仅限于银行贷款,而保险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贷款、公司债券、商业信用等债务的期限结构没有涉及。   (四)变量的选择并不精确,存在不足。以信息传递假说为例,肖作平(2007)[8]衡量公司质量以市盈率为变量,而齐婧(2010)[18]则用市净率代表公司质量。两者的适用范围本身既存在差异。市净率考虑到固定资产在净资产中的比重更适合衡量制造业等行业的公司质量,而不适合衡量固定资产少的高科技产业;市盈率是当前最广泛的指标,但盈余易受人为操纵以及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波动大,导致市盈率没市净率稳定,故适合衡量需求弹性小,风险小的行业。而市净率和市盈率中使用的公司股价均有高、低估的情况,即使取月平均值以增强可信度,但是否能正确传递工资质量信息仍有待研究。   (五)由于各假说前提仍是在一定的国家背景下形成的,因此部分理论在中国制度下的适用性不强。如长短期债务的公司治理效应在中国背景下就作用甚微。原因在于①长短期债务实质界限弱化。中国债务市场上存在短期债务长期占用、借新债偿旧债的情形,导致短期负债无法约束管理层。②政府的介入。国有控股公司或与政府关系密切的企业由于政府的补贴或投资而并不担心还本付息压力或破产风险。③法律机制的缺失。管理层资产替代、投资不足等行为造成的成本最终会有债权人与股东承担,因此管理层更倾向于选择债务期限以谋私利。   (六)忽略现实经济因素。目前使用的货币政策对债务期限结构选择存在冲击。如应对通货膨胀央行多次调整准备金率,银行可供放款减少,信用规模缩小,利率提高,必然影响信贷配给。且导致借贷双方交易成本上升。   三、未来研究展望   现有债务期限结构理论有待完善,近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理论层面上,一是扩展影响因素,如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公司独立性等;二是通过调查分析,确定各影响因素权重的分配,力图研究由各影响因素组成的系统性结构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三是动态研究各影响因素;四是分析中国与国外存在差异的原因,研究中国企业合理选择债务期限结构所需要的环境与制度安排;五是加入通货膨胀、经济周期波动等经济现实,使研究结论更具实用性。研究方法层面上,一是改变样本选择策略,细分研究区域、行业。且多探讨中小企业债务期限结构;二是更换变量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中国制度下的债务期限结构,对我国企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税收法制管理范文5

关键词:税收风险管理;税收征管体制;数据治税

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本轮改革旨在解决职责不够清晰、执法不够统一、办税不够便利、管理不够科学、组织不够完善、环境不够优化等问题,提出到2020年建成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匹配的现代税收征管体制。2018年国务院提出改革国税、地税征管体制,将省级和省级以下国税、地税机构合并,实行以国家税务总局为主与省(区、市)人民政府双重领导管理体制,由此掀开全面深化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序幕。新一轮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对税收风险管理产生哪些影响,未来税收风险管理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什么,需要关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都是亟需解决的新课题。

一、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的基本问题

(一)税收征管体制的内涵

税收征管体制是处理国家内部机构间税权配置关系、政府间税收收入关系和税收征管关系的基本制度,是税收制度、财政管理体制和宏观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税收管理体制模式、国家机构间税权关系、政府间税收收入关系和政府间税收征管关系等基本要素。在税权配置关系上,税收立法权在人大,税收执法、税收管理则是税务部门的职能。因此,提升税法遵从度和行政效能,降低税收流失率和税收成本,是税务部门的主业。

(二)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的背景

1.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意味着党的执政理念在理论上有新突破,标志着由“治理”取代“管理”,成为新时期深化改革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使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国家治理者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治理国家,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就是要进一步理顺各治理主体的协调匹配,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之间关系;进一步创新国家治理的方式方法。税收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支柱和保障,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已然不仅仅在财税或经济层面,而被提升到国家治理层面。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意。2015年党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战略,着力破解高行政成本、高税费成本和高融资成本这三大供给约束。强调包括经济活动主体、生产要素、要素升级、结构变动、制度变革等在内的“供给侧”因素共同发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强调不仅要调整供给结构的数量关系,而且要推动整个结构系统的转换、升级和质量提升。既包括生产力的调整,也包含生产关系的变革;既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也要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税收征管体制改革要求税收供给侧各要素协同发力,提高行政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3.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税收征管体制主要依附于财政管理体制而存在,其本身的相对独立性不足,这不仅限制了税收征管体制的地位,而且制约了税收征管体制的建设,影响了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党的报告作出了中国已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政治判断。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因而,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是化解经济社会深层次矛盾的迫切要求。

(三)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的目标

按照中央改革方案要求,征管体制改革本着“统一、整合、聚力”的逻辑主线,最终实现征管体制的改革目标:“构建起优化高效统一的税收征管体系,为纳税人和缴费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利的服务,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社会满意度,提高征管效率,降低征纳成本,增强税费治理能力,确保税收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夯实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

二、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给税收风险管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新一轮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既不是对以往国税地税征管体制的修修补补,也不是立足于经济层面的结构性调整,而是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支柱层面的重大变革,必定对各项税收工作产生重要影响,给税收风险管理带来机遇和挑战。

(一)税收风险管理的机遇

1.税收风险管理组织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1994年实施分税制改革以来,国税地税两套机构并行运转,在组织税收收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政府职能转型,服务型政府、效率型政府的观念深入人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中央大力实施简政放权、放管服改革和优化税收营商环境的国策,两套税务机构并存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以往的组织架构已经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迅猛发展,两套税务机构在应对税收风险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税收征管体制改革为税收风险管理的组织创新和管理机制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历史发展机遇。建立适应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要求的、统一高效的税收风险管理体系,是社会诉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2.税收风险管理系统整合的最佳时间窗口。以往国地税各自为战的税收风险管理体系,在两套机构、两套人马、两套数据库和割裂纳税人信息的情况下,不能高效运转,造成大量征管资源浪费,难以集聚有限的征管力量。当前税收风险控制的方式由小数据、人工识别转向大数据、人工智能控制,税收风险管理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借税收征管体制改革之机整合国税地税优势资源,在推进组织创新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税收风险管理系统,对未来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人力资源配置优化集成的有利契机。推行税收风险管理急需大批从事风险管理业务的专业人才,但两套税务机构使本来就匮乏的专业人才资源捉襟见肘,难以形成合力。应当以此为契机,集中国地税各自人才优势,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二)税收风险管理的挑战

1.税收风险管理理念需要转变。传统风控模式更多针对传统经济模式,面对蓬勃发展的新型经济模式已不能适应时展要求。面对电子商务、知识经济、数字经济等新经济形态,需要税务部门同社会多方面协同合作。税务部门要由单打独斗转向社会化治理,引入社会各方力量,打造税收社会化治理平台,运用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实施税收治理,从经验管理转向数据治理,从经验管理和技能管理转向知识管理和智能管理。2.税收风险管理能力需要提升。新一轮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已在税务管理组织架构方面作出重大调整。譬如,专门成立了税收风控局、大企业税收管理服务局和税收经济分析局等直属机构。然而,从税收风险管理的人员结构看,高学历占比低、相关专业对口人员占比低、既有业务工作经验又有专业技能的人员占比低,同时人员配置严重不足;从风险管理层次看,往往把精力放在风险识别、等级评定、应对处理和绩效评价这四个环节上,对税收风险战略管理重视不够;从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看,数据源严重不足,数据挖掘技术尚未得到实质性应用。譬如,对纳税人行为及其风险特征进行画像,并没有涉及深层次的问题,更没涉及战略层面的系统性风险(如产业税收风险、税制风险、体制风险),长期停留在对纳税人广泛给予风险提醒的层面,这显然是不够的。3.税收风险管理体系需要完善。税收风险管理体系应当包括组织体系、数据信息平台体系、风险特征指标体系、风险评估技术体系、部门分工协作体系和专业人才体系等。从目前情况看,组织体系初步建立,风险特征指标体系初具规模,但在数据信息平台体系、风险评估技术体系、部门分工协作体系和专业人才体系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尽快补齐短板,建立和完善税收风险公共治理体系和国家统一的税收大数据库乃是当务之急。

三、税收风险管理发展变化趋势

从管理范围上,需要从现行的一般税收风险管理转向税收风险战略管理,就是将风险管理的视野扩展到税收治理的各个领域,包括税收的立法、执法、司法,以及税收管理服务的全流程。一方面要从纳税风险、执法风险延伸到体制风险、税制风险,另一方面还要将社保费和“五险”等非税收入纳入风险管理的范围。从技术手段上,需要从目前的小数据税收风险管理转向大数据税收风险管理,主要运用数据挖掘和可视化技术。数据类型逐渐多元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是传统分析工具无法处理的,如果没有高性能的分析工具,大数据的价值就得不到释放。在大数据条件下,人们更加关注事物之间的关联关系及其运行变化的规律,从中发现知识,对未来做出预测,形成对决策的支持力量。从数据应用方面看,大数据应用是为日常管理决策服务的,是将自动化的算法和业务规则与税务组织现有的管理体系相融合,以机器自动决策的方式为税务人员提供管理决策指导,区别于传统信息系统关注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大数据应用关注的是基于数据的管理决策整体效能的提升,或许是针对人、组织、文化、系统等不同方面的干预。大数据应用不应该仅仅关注数据分析的角度,而应支撑整个税收征收管理的优化和演进。

四、提升税收风险管理的建议

新全球化和数字经济背景下,未来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更关注和解决系统性税收风险,推进和加强全方位税收风险管理,这需要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加以考虑。

(一)总体战略层面

1.进一步改革完善现行税制。一方面,现行税制已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经济模式和知识经济发展要求,形成新的税收流失,税收风险有不断增加的态势。截至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总规模已超过30万亿元,占GDP总量的三分之一,该比例还将进一步提升。全球数字经济迅速成长,纳税人、纳税地及纳税节点等问题突出。对此,OECD国家给出根据“目的地原则”征税的初步解决方案,但其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需要各国改革现行税制,搞好国际税收协调。另一方面,现行税制本身不合理使实体经济税收负担过重,导致大量偷逃税现象,需要从根本上改革和完善现行税制,构建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匹配的现代税制体系,通过优化顶层设计消除制度性税收风险。如降低财富创造环节税收负担,恢复经济细胞造血功能;强化消费环节税收,通过改变征收环节优化税收收入结构;进一步通过降低税率扩大税基,通过修订税制堵塞税收漏洞来扩大税基,通过完善全球税收治理来扩大税基,最终实现“低税率、宽税基”模式下的大国轻税政策。2.改革完善税收管理体制模式。分税制强调分权、分税、分管,但国地税机构合并之后,分管就变成了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政府分别对税务机关行使不同的管理权,总局主管税务行政执法,地方政府主管税务机关内部行政管理,两者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分税方面需要给地方更多的份额,通过建立完善的地方税体系来保障,使地方的财力与支出责任相符。党的报告提出要建立地方税体系,这样做可以减少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使地方政府更关心和支持税务工作,有利于形成税收共治格局。3.改革完善税收管理的机制流程。从2005年开始,我国引入税收风险管理机制,按照风险类别等级配置征管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征管资源不足的问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显著提升。然而,现行税收风险管理面临转型升级,无论从管理的理念、管理的范围,还是从管理的手段和流程上都需要变革。必须从战略层面全面认识税收风险存在的多样性,了解系统性税收风险发生、发展和影响的全过程;必须依托大数据思维,运用大数据技术手段来化解深层次的税收风险,为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知识支撑和智力支持。将大数据这种新的技术手段与税收风险战略管理高度融合,形成大数据支撑下的新的机制,这将改变以往税收风险管理的工作机制和流程。

(二)具体策略层面

1.进一步提高纳税遵从。树立以纳税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深入分析纳税人的需求,根据纳税人诉求变革管理组织和管理制度,优化业务流程,提供优质的服务产品,打造智能化的税收知识库,将知识管理作为提升纳税服务的重要手段;根据税收风险的类型和等级优化资源配置,为各类纳税人开展精准画像提供有针对性的纳税服务;实时开展风险识别、风险预测和风险提醒,对风险级别高的纳税人群体、行业和管理环节实施重点布防。2.全面推进依法治税。(1)完善税收立法与司法。在改革优化税制的基础上,提高税收立法层级,强化税法权威,降低和消除税收法制性风险;按照税收风险管理的业务需求,进一步完善《征管法》与相关涉税信息的法律制度,为税务机关获取涉税信息提供法律支撑;以《征管法》修订为契机,对政府及社会职能部门、网络交易平台(如淘宝、京东等电商交易平台)、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新兴的支付平台向税务机关提供的信息名录进行细化,明确其向税务机关及时准确提供涉税信息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同时,改革与完善税收司法,建立健全税收司法保障体系,发挥国家司法力量的强制和威慑作用,对破坏国家税收秩序的严重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制裁,可按经济区域设置专门的税务法院。(2)坚持依法行政。在税务行政执法中严格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和权责统一的行政准则,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严格遵守权限法定、程序法定、释法法定原则,依法履行职责,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保持法律底线;进一步完善执法程序、制度流程和制约机制,不断改进税收执法方式,引导、帮助税务干部和纳税人防范法律风险。(3)健全行政监督体系和问责制度。强化税收执法监督,加强税收执法责任制管理,进一步完善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加大税收执法检查和执法监察力度,加强内控机制建设,预防税收执法风险;高度重视纳税人的监督,健全纳税人监督机制,拓宽纳税人监督渠道,依法保障纳税人监督权利;自觉接受其他外部监督,包括人大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审计和财政机关的专门监督以及新闻媒体等社会监督;落实问责制度,严格执行行政监察法、公务员法,坚持有错必纠、有责必问,通过完善制度,明确问责主体、权限、对象、事由、程序和方式,确保权力与责任一致,监督与责任挂钩,有效促进各级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依法行政。3.加快推进数据治税和数字治税。(1)树立大数据思维。面对海量的涉税数据和瞬息万变的信息技术,只有树立大数据思维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应对现实挑战。要在税务系统深入普及大数据知识,培养大数据管理技能,力争营造“用数据来说话、用数据来管理、用数据来决策、用数据来创新”的大数据文化氛围。进一步提升大数据技术水平,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结合区块链技术打造数字化税收治理格局,加强对数字经济的全方位税收监管,实现税收治理现代化。(2)搭建大数据风险管理平台。对各类涉税数据,包括征管业务数据、外部交换数据、互联网情报等进行全方位的主题建模、动态采集、全面整合,从而构建一个可扩展的、稳定的、高效的、全面的数据资源平台。在此基础上构建满足各层级用户需要的风险分析及应用系统,并提供从数据处理到应用展现等一系列功能,支撑基于大数据的税收风险管理业务应用,包括税收缺口风险、大企业税收风险、虚开发票风险、税收优惠风险、重点行业税收风险、非税收入风险、个人所得税、社保等分析模块等。(3)健全数据管理职能部门,完善数据管理工作制度。设立专门的部门履行数据管理职能,由该部门集中管理和监控数据,各有关职能部门协作配合并设立数据处理岗,明确工作职责;制发《数据管理办法》《数据管理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明确数据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工作程序、监控内容、考核奖惩等,建立数据通报、培训等制度,制定信息采集、审核、录入、分析比对、信息传递等相关办法,使数据监管与运用工作规范化。(4)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大数据时代下,随着“金税三期”的推广应用,纳税人涉税信息正在逐步集中,亟需一批全面掌握财会税收、数理统计、数据分析、信息化技术等相关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应具备在数据的海洋中探索发现的能力,从而揭示蕴含在大数据中的税收经济规律和涉税风险疑点,开创智慧税务新局面。同时,税务部门应积极开展专业人才培养,邀请相关专家实施分级分类培训,培养一批在相关专业领域有很深造诣的专家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培勇.财税体制改革与国家治理现代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贾绍华.中国税收流失问题研究(第二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

[3][奥]迈克·兰,[比]伊内·勒琼.全球数字经济的增值税研究[M].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

[4]谢波峰.“互联网+”时代的税收风险管理[J].中国税务,2015(8).

[5]刘军.税收管理战略转型:国际经验与中国选择[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9.

[6]许月刚.我国税收社会化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15.

税收法制管理范文6

摘要:

我国房地产业在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增加就业与当地GDP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特别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缴纳的营业税、所得税等税款,对增加当地财政收入、保证政府开展行政业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地方税务部门通过对各个房地产企业在户籍管理、网上申报、加强税务稽查等方面进行税收风险管理,旨在通过实施专业化、精细化税收管理,增加地方税收收入。本文通过对房地产企业税收风险类型、产生原因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提出若干税收风险应对措施。

关键词:

房地产开发;企业税收;风险;原因;方法措施

所谓税收风险管理是指税务机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对企业风险进行分析、归类,针对不同风险采取税收管理措施,以有限的税收征管资源降低税收管理风险,提高当地企业纳税额,维护当地政府稳定。例如,税务部门通过对辖区纳税企业采取网上申报辅导、风险预警、反避税稽查等手段,以差别化的手段应对不同风险类型的纳税企业,实现税收征管最大化目标。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税收风险表现形式及产生原因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发展和依法治税的逐渐深入,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若处理不当,那么就会发展成为一件危险的事情,而且随时随地都有可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作为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管理层,必须对房地产企业税务的风险管控予以关注和研究。

1.税收风险表现形式。

1.1税收政策变化产生的风险。

例如,由于房地产企业财务人员对新税法政策变化的忽视,导致企业将开发房产作为本企业办公自用时,仍按视同销售处理,多缴纳当期营业税。

1.2违反税法规定产生的风险。

房地产企业财务人员采取坐支销售收入、代收水电费不作销售收入、期房销售收入挂账、关联方转移利润等手段,以达到避税目的。

1.3会计核算不规范产生的风险。

房地产企业在销售地下车库时不确认销售收入实现、以收据等不合理票据作为成本费用报销凭据、期间费用与开发产品成本归集混乱等会计核算行为导致房地产企业利润减少,虚增当期开发产品成本及期间费用,降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2.税收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房地产开发企业为谋取更大的经济利益,通过人为损毁会计账簿、调节收入确认时间、虚增成本费用等手段,以达到避税目的。二是税务部门信息缺乏。由于税收征管工作人员不熟悉房地产繁琐流程、自身管理企业户数众多等原因,无法真实掌握房地产企业应纳税情况,导致对房地产企业虚假申报监管不力。三是政府监管部门信息沟通不畅。房地产企业同时受到工商、土地、房产、财政、规划、税务等部门管理,由于各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及尚无统一规章约束,导致各部门间对房地产企业掌握的经济信息无法实现共享,为房地产企业偷税漏税提供土壤。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税收风险识别方法

税务机关应适时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税收风险进行风险识别,以降低企业税收风险,提高当地税收收入。一是税务机关在掌握国家税收政策变化的基础上,应关注中央近期出台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当地政府出台的相关配套政策。二是将开发企业当期施工成本、期间费用等财务指标与上期、历史同期、行业均值进行比较,以及时发现开发企业税收变化。三是税收征管人员应按照楼盘项目施工预算与承包合同对房地产企业设立税收征管台账,台账应包括楼盘项目拿地、开工、预售、交房、决算等房地产开发全部涉税过程,并根据房地产项目实施过程与税收台账进行核对,及时发现并分析产生税收差异的原因。四是以金税数据库为基础,为本地区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立综合税负、分税种税负模型,定期对开发企业实际缴纳税收情况与模型进行对比,以便发现开发企业在纳税申报中存在的问题。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税收风险应对措施

税务机关应针对已发现的开发企业税收风险采取预防控制措施,以降低开发企业税收风险。

1.房地产企业在树立依法诚信纳税意识的基础上,需要健全完善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对企业各项交易和经济活动真实、完整、及时地进行核算和反映,准确计算、及时申报、足额缴纳税款,健康参与市场竞争。在对交易活动进行调查和合同签订时,要重点关注对方的纳税主体资格,严格审查对方纳税资信情况,了解对方税收信用等级,防止对方转嫁税务风险,认真推敲合同条款,防止税收漏洞,尽量化解税务风险。同时,房地产企业要提高涉税人员的业务素质,树立税务风险意识,加强财务会计人员和业务人员的业务、税收法律法规、各类税收政策的培训,使房地产企业财务、涉税人员意识到提高税务风险意识的重要性,提高运用税法武器维护企业权益,强化房地产企业对纳税风险的规避意识与防范能力,同时也促进企业整体抗风险能力的提高。

2.通过对比情况采取相应的税收风险应对措施。税务部门应对纳税申报异常的开发企业进行跟踪监督,促使开发企业对缴税差异进行认真自查,及时补缴税款。对纳税申报情况复杂,无法查找差异原因的开发企业,税务机关应组织税务稽查部门对开发企业进行纳税评估,以便发现纳税差异原因。

3.利用金税软件数据库建立税负模型。税务机关应以金税软件数据库为基础,针对开发企业规模、楼盘价格分类建立税负模型,计算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占销售收入百分比,以该模型作为考核开发企业税负情况依据,及时发现开发企业税收风险。

4.实现房产开发企业信息共享。我国政府应建立房地产行业数据平台,并将数据在工商、税务、财政、规划、国土、建委等部门实现共享,方便各部门查询相关信息。定期对数据平台进行更新、维护,保证房地产信息具有可比性,同时通过将该系统信息与纳税情况进行对比,可以及时发现房地产开发企业潜在税收风险。

5.辅导开发企业强化税收风险管理。一是税务机关应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督促企业建立税收防范机制,定期对企业进行税收政策培训,指导企业不断完善纳税网上申报流程与复核机制,在税务机关官方网站上及时房地产行业税收政策变化及相关法律汇编,供开发企业查询及下载,促使企业遵守税收规定,形成良好的纳税意识,积极缴纳各项税款。二是企业内部应建立税收风险管理机构或指派专人对企业税收风险进行评估、预警、监督,降低开发企业税收风险。

6.建立社会化综合治税机制。为加强房地产税源信息交换与监控,可开发税务、规划、建委、工商、房管和国土等部门数据交换与共享信息系统,适用于多部门信息互通,实现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该系统应具备各种勾稽关系、逻辑校验和数据交叉对比分析功能,可据以核对纳税申报表的准确性,揭示税收风险可能存在的环节和原因,为最大程度控制风险提供导向作用。

7.指导企业建立自主化风险防控机制。宣传引导企业建立自我税务风险防控机制,是提高纳税遵从度、降低税收风险的最有效措施。要根据房地产企业规模、组织架构和管理风格,因地制宜地指导房地产企业建立税务风险防控机制,将涉税风险防范前移,由事后防范向事前预防转变,形成“二道涉税风险防火墙”。

7.1指导企业完善税务管理机构和岗位。在企业财务和内审部门设立税务风险控制岗位,明确相应岗位的职责和权限,使税务管理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实行内部制约和监督。

7.2指导企业制订和完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和其他配套措施。通过分析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业务流程中税务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对重大税务风险所涉及的管理岗位和资金流、实物流、单证流及信息流,制定包括合法性、真实性、合理性辨认和相互交叉稽核职责的覆盖各个环节的全流程控制措施。

7.3指导企业完善纳税申报表的编制、复核和审批以及税款缴纳程序。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和权限,保证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符合税法规定,并做好纳税申报资料的保管工作。

7.4建立和完善税收政策法规的收集和更新系统。及时汇编企业适用的税收业务资料,网上供企业查询和下载,强化纳税培训和辅导,从源头上控制税收风险。

作者:方芳 单位:沈阳新经济产业园开发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勇:浅论房地产企业税收风险内控管理方法,新经济[J],2014年29期.

[2]艺阳:大企业税务风险[J].新理财.2013(01).

[3]张烈: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税收风险及筹划思考,现代经济信息[J],2013年23期.

第二篇:财务指标在企业筹资风险管理中运用浅析

【摘要】

企业在筹资的过程中都会面临风险,需要采取必要的财务风险管理措施才能够对筹资风险以规避。财务指标是评价企业筹资风险的主要因素,充分认识财务指标对控制企业筹资风险的价值,有助于企业对筹资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本论文针对企业筹资风险管理中财务指标的运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

企业管理;筹资风险;财务指标

一、引言

所谓的“筹资风险”,就是指企业因资金周转不灵而采用筹集资金的方式以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资金偿还困难,给投入资金的股东带来了负面影响,使资金筹集的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暴露出来。因此,“筹资风险”又被称为“财务风险”。可见,企业筹资资金并对这部分资金使用的过程中存在风险性是必然的。企业需要做到的就是对筹集资金中所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具有针对性地提出管理策略,以使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能够持续而稳定地发展。

二、企业筹资中运行财务指标针对风险问题进行分析

(一)企业的负债能力指标分析

企业的负债能力指标分为长期负债能力指标和短期负债能力指标。

1.长期负债能力指标

长期负债能力指标为负债比率指标,主要用于对企业所筹集资金的长期负债能力进行分析,以明确企业是否处于相对安全稳定的财务运行状态。比如,如果某企业在近三年之内的资产负债比例持续上升,就意味着该企业正面临着债务偿还压力,而且这种压力正逐渐增加。根据进一步分析,企业的行业数据以平均每年0.04的指数递增,且所赚取的利息倍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就意味着企业的长期负债能力在逐渐弱化,已经无法按期偿还利息了。

2.短期负债能力指标

短期负债能力指标为变现能力指标,即企业采用融资的方式缓解短期内企业自有资金不足问题所具备的短期偿还债务能力,这些可以通过企业所筹集的资金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就可以体现出来。如果企业在三年之内的资金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都已经超过了当年的平均数据,就说明企业对所筹集的资金具备偿还能力。但是,如果所有数据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就说明企业的偿还能力有限,这就需要企业面临资金周转紧张的问题,有必要积极地采取抵御风险的措施。

(二)企业的盈利能力指标分析

企业的盈利能力是企业对自身所具备的资源能够充分利用,并通过合理经营而获得利润的能力,主要是通过销售利润和资产收益体现出来。如果企业的这两项都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而且平均每年的盈利能力都比行业数据低,就意味着企业的运营能力比较差,经济效益不良,而且在同行业间相比,企业的竞争能力也是很弱的。因此,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就要对企业所能够获得的利润进行挖掘,以创造条件将这一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

(三)企业的运行能力指标分析

关于企业运行能力指标的分析,是对企业管理层以及资产利用效率的分析,即通过对企业资金周转进行计算,分析与其相关的指标以获得企业资产的利用情况。如果通过计算结果明确企业存货周转状况良好,就意味着企业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关于企业存货周转状况,通过存货周转效率就可以体现出来。如果企业存货的周转速度慢,就会影响资金有效流动,导致大量资金被占用。

三、防范企业筹资风险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企业的资本结构要合理,确保负债要适度

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存在负债资本是必然的。如果企业仅仅依赖于股权资本运行,并不存在筹集资金的风险,就会导致企业运行中会呈现较高的资金成本,无法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但是,对于一个发展中的企业而言,如果没有股权资本,也就不会存在负债性资本。随着负债资本的增加,资金成本相应地也会有所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就会随之提高,与此同时风险指数也会提升。所以,要能够使筹集的资金获得最高利润,就要将最为合理的资本结构构建起来,以均衡筹资成本与可能承担的风险之间的关系,以使企业处于适度负债状态。

(二)取缔单一的筹集资金方式为多渠道筹集资金

企业筹集资金多会选用银行贷款的方式。但是,由于银行贷款需要履行复杂的贷款程序,导致贷款时间长,很有可能使企业错过良好的资金利用机会。而且,银行贷款会由于企业需要承担一定的债务负担而导致资金周转缓慢,使得财务风险系数提升。目前国家支持企业采用多种渠道融资,包括股票、债券以及民间融资等等,使周转资金的方式多元化,由此而使企业在筹集资金以及资金运用过程中所承担的风险有所降低。

(三)运用财务指标体系构建财务预警系统

要做好企业的筹资风险管理,就要考虑到企业的负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运行能力,对相应的财务指标进行分析,有助于强化筹资风险防范。通常资金流动比率维持在20%,资产负债率在50%左右,当资金利用所获得的利润超过借款的利率,就意味着企业除了能够将债务偿清之外,还具有其他的资金支付能力。关于企业的盈利能力,需要观察企业的存货情况。如果企业存货数量增长,相应地应收账款周转不灵,就需要对资金利用情况高度警觉。企业的运行能力关乎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只有当企业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才能够获得较高的利润,说明企业具有良好的发展能力。此时,企业抵抗筹资风险的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作者:刘海军 单位:盘锦高升经济区管理委员会

【参考文献】

[1]刘素华.综合财务分析方法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经营管理者,2012(06)

[2]肖树强,赵息.财务分析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1(24)

[3]宋雪娇,牛力.财务分析在企业预算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3(09)

[4]时成.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3

第三篇: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在简单分析应收账款风险概念及风险产生原因的基础上,从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应收账款风险意识较为薄弱以及应收账款内部管理制度缺失三个方面探究新形势下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应收账款的事中控制以及应收账款的事后控制等相关管理策略。

关键词:

新形势;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

新形势下医药集团中的药物流通直接面向市场,依靠市场进行生存,所以各类应收账款较多,而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倒闭等问题时有发生,使得企业需要面临着一定的应收账款风险,加强对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十分重要。文章将结合时展的客观要求,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一些个人观点与浅见,希望能够对医药集团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应收账款风险概念及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应收账款风险概念

应收账款风险指的是市场因为市场经济的自由性、债权和债务关系在解除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因素,所以在赊销企业应收账款回收过程中发生的各类风险因素。应收账款风险主要可以划分为直接风险与间接风险,直接风险指的是应收账款直接影响企业受益,使得企业受益降低,具体包含资金周转风险、机会风险、汇率风险以及坏账风险等等;间接风险主要指的是由于应收账款直接风险而造成的各类企业利润降低、主营业务收入下降等风险。

(二)应收账款风险产生的原因

应收账款风险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来源于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首先在外部环境因素方面,应收账款风险产生主要是由于市场变化条件而引发的各类企业行为造成,比如一些企业以赊销的方式吸引顾客,久而久之便会引发故意拖欠的问题发生[1]。其次在内部影响因素方面,主要是由于企业自身风险意识不足、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匮乏等方面因素所造成,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构建完善的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制度,风险预测与风险评估能力不足[2]。

二、新形势下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风

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新形势下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中,主要存在着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应收账款风险意识较为薄弱以及应收账款内部管理制度缺失等方面问题。

(一)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

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医药集团企业发展过程中会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应收账款风险,然而当前很多医药集团中没有设置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应收账款风险管理活动的重视程度不足。应收账款信用管理工作是一份专业性强同时综合性强的工作,需要结合市场变化条件,注重合作单位综合能力的分析,进而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缺乏信用管理部门的医药集团势必会面临更多的危险因素,不利于医药集团的可持续发展[3]。

(二)应收账款风险意识较为薄弱

医药集团相关管理人员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意识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当前很多医药集团企业管理人员较为注重经济效益,注重销售的过程和药物的研发,然而却忽视了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对合作单位的风险评估意识不足[4]。在这种问题的影响下,医药集团发展中就会产生较多的风险隐患,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应收账款风险水平。

(三)应收账款内部管理制度缺失

完善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能够有效降低企业应收账款风险发生几率,然而当前很多医药集团企业中的应收账款内部管理制度缺失,没有结合医药集团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制度。在这种问题的影响下,就会易于发生赊销审批过程不合理、销售绩效考核不合理等问题,销售人员考核指标完全只考虑销售额而与应收账款的回收毫无关系,这就不能调动销售人员催收账款的积极性,对医药集团企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三、新形势下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方式分析

新形势下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可以通过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应收账款的事中控制以及应收账款的事后控制等方式进行科学管理。

(一)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

应收账款事前控制能够有效降低各类风险分析的发生几率,是新形势下医药集团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的主要方式。医药集团可以建立专门的应收账款风险管理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信用管理政策,进而为医药集团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5]。

1.设立专门的应收账款风险管理部门

医药集团企业可以建立专门的应收账款风险管理部门,对企业中所遇到的各类销售活动进行风险评估。应收账款风险管理部门中的管理人员需要与销售部门、财务部分相互合作,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财务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掌握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在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工作中具有大量的实践经验,能够科学分析市场环境并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为医药集团企业管理人员的科学决策提供更多的数据保障。

2.制定科学、合理的信用管理政策

信用政策是由信用条件、信用标准和收款政策所组成,完善的信用政策能够保证各类活动的有序开展。新形势下医药集团需要重新规定信用审批人资格和权限规范审批流程,明确医药集团中销售人员申请赊销期限、现金折扣、赊销额度等财务部门复核具体情况,各类销售活动需要通过信用管理部门进行综合评估,对客户的道德品性、资本实力以及偿付能力等进行总体评估,并将道德品性作为评价客户的第一指标。

(二)应收账款的事中控制

应收账款事中控制中,主要是通过规范合同管理以及加强应收账款追踪分析等方式开展,将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中的风险降到最低。

1.规范合同管理

规范合同管理主要是在客户下单之后,对医药产品的优惠幅度、产品质量以及产品数量方面存在疑虑的客户进行综合管理,避免客户拒付款或者延期付款等问题发生。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中,需要细致分析销售合同,保证各项活动需要符合公司产品真实性。同时,需要特别注重付款的时间以及需要承担的各项责任等等。

2.加强应收账款追踪分析

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拖欠时间越长,其收款难度也会增加,最终变为坏账的几率提升。所以新形势下,需要加强应收账款追踪分析。医药集团可以定期对应收账款进行账龄、账款的对应分析,逾期的欠款需要特别注意,一旦逾期欠款金额占应收账款总额的比例不断提升,则需要及时与销售部门联系,做好催款工作,及时跟踪账款结算情况,确保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的回收与循环利用。

3.应收账款的事后控制

新形势背景下,医药集团需要不断完善应收账款催款制度,结合不同的拖欠时间、拖欠期限,采取不同的催款方式,将第一催款责任落实到个人头上,将个人催款的落实情况直接与其绩效相互联系。同时,企业还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销售政策,明确规定销售中只有产品质量或包装问题才可以退货,制定完善的退货标准、退货订单以及退货验收制度,通过不同的工作人员进行操作,保证各项活动的科学、合理运行。

四、结束语

应收账款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医药集团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风险,保证医药集团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新形势背景下,医药集团可以通过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应收账款的事中控制以及应收账款的事后控制等方式,真正解决当前医药集团企业应收账款中存在的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应收账款风险意识较为薄弱以及应收账款内部管理制度缺失等方面问题,为医药集团的快速、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降低各类应收账款风险几率的发生。

作者:彭强 单位: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成方.应收账款风险形成及其管理措施分析——以“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4,28(22):213-214.

[2]徐圣洁.煤炭企业应收帐款风险防范对策经验研究——以神华能源为例[J].新经济,2015,20(15):91-92.

[3]王竹泉,孙莹,祝兵.全球化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模式探析——以海尔集团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11,08(17):56-61+78.

[4]陈晓芳,郭健.应收账款风险管理探析——金融危机下确保资金链畅通的有力措施[J].现代商贸工业,2011,12(23):169-170.

[5]周亚东,黄庆涛.完善财务手段统筹应收账款管理——来自际华轻工的经验[J].财务与会计,2011,12(15):27-29.

第四篇:中小企业营销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加工利用是众多中小企业创业经营重点方向。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经营相对灵活,经营范围较集中,对经营者的素质要求不是很高,但由于市场风险存在的必然性,也面临一定的营销风险,必须正视营销风险的管理。通过对所面临营销风险现状的分析,对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营销风险管理提出了风险管理组织搭建、经营决策和过程监控的“三位一体”风险管理策略。

关键词:

资源型;中小企业;营销风险;策略

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是国家建设的重要保障。我国自然资源丰富,通过对自然资源的采掘、初加工等,可以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原材料和消费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当地特色资源和特产资源的加工利用是众多中小企业经营的重点方向。

1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的特征

1.1依托本地特色资源或特产资源

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创业时大多会结合本地独特色资源或者特产资源,通过对这些资源进行开发,从事资源种植或采掘、简单初加工等经营环节,从而开展企业经营活动。

1.2经营方式灵活、决策较迅捷

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较小,依托本地特色或特产资源,企业经营需要的要素不是很高,几个人就可以创办一个企业,投入的资金、设备等要求也较低,因此企业的经营方式相对比较灵活,决策也较迅捷。

1.3企业经营范围集中

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受限于经营能力、经营规模等因素,企业经营范围较集中,一般以当地的线下市场为主,部分企业的创业者因具备一定现代电子商务的认识和能力,也积极开发农村电商等在线平台。

1.4经营管理者素质整体相对较低

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因其创业跟地域有些关系,较多的创业者是当地人员,接受的企业管理的培训和历练还不是很好,经营管理者素质相对较低。

2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现状

2.1营销观偏重销售

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因其体量小,面临的生存压力很大,如何没有足够的销售额,企业很难支撑,所以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的营销观会偏重于销售,营销战略体系上会相对缺失,甚至会忽略企业营销伦理建设。

2.2营销能力相对较弱

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因其经营者素质特点,对营销的专业能力掌握也相对较弱,对营销的调研开展、产品经营策略、渠道开发与建设、价格制定及促销管理等领域认识和掌握也有限,在企业得到一定发展后的营销活动开展更是缺乏认知,企业整体营销能力相对较弱。

3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营销风险现状及问题

3.1认识营销风险不系统

大多数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都意识到市场营销的风险,会来自于如社会经济等宏观环境和如企业内部等微观环境。跟资源型中小企业经营特点有关,受到经营观念及经营者自身素质等因素影响,对营销风险的认识还不是很系统,主要体现在本企业面临的营销风险来源、营销风险的类型及其主要表现等方面。

3.2普遍缺失定位风险

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依托本地独特特产或特色资源,总是以贴上“地方特色”标签为自己的经营定位,如桂林众多中小企业将罗汉果定为“东方神果”,根据营销理论,这还没有真正形成营销定位,真正的营销定位是应更多站在消费者角度来思考的,而不能片面的站在经营者角度。

3.3相对淡看产品风险

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的产品集中在特产或特色资源及其简单初加工,在产品组合上相对较简单,即在产品组合的广度、深度、长度和粘合度上变现不是很突出,相对淡看产品风险主要体现在新产品开发上,很多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上投入不大,对未来产品的考虑较少。

3.4面临较大渠道风险

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因其规模不大、市场集中在当地区域的特点,经营渠道集中在本地,即使有部分企业将线上平台作为主要渠道,也是以自己经营淘宝店或者天猫店为主。尤其是特色产品,一旦出现产量激增或者当地旅游人数大幅下降,会因为没有更多的渠道导致产品的滞销。

4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营销风险管理策略

4.1组织建设———完善营销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风险管理必须要有组织架构上的保证,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营销风险管理亦是如此。风险管理相对来说更是处在企业宏观管理层面,因此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营销风险管理的组织级别要比较高,如风险管理委员会,组织的最高负责人原则上来说最好是企业的老板担任最好,日常管理由企业营销副总担任,其他成员必须是各部门负责人。

4.2经营决策———建立营销风险管理决策流程

营销风险管理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即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处理和风险评估。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的营销风险管理决策流程可以按照这四个阶段进行。如当企业的营销风险产生以后,不是急着去救火,更需要静下心,识别其风险类型及成因,衡量风险后果,形成风险处理措施,最后对风险处理效果进行有效评估。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出现营销风险时很容易犯头痛治头的问题,必须按照科学的营销风险经营决策程序开展。

4.3过程监控———设计营销风险评价指标

过程监控是营销风险管理的关键,做好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风险管理必须加强过程监控,能设计出适合企业特点的营销风险评价指标。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因其经营管理能力不是很强,要设计系统和完善的营销风险评价指标不是很现实的,结合其特点,较适合的做法是设计的营销风险评价指标要简单易管理,以常见的几个重要营销指标如销售合同履约率、赊销比率、供货合同履约率、价格下降幅度等作为资源型中小企业营销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指标即KPI,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保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营销风险得到很好的过程监控。

5小结

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是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经济特色的重要体现,也是能很好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需要。资源加工型中小企业如果能在营销风险管理上得到很好的经营,将会让企业自身及地方经济的发展有更好的保证。

作者:罗志明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云起.营销风险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潘兵.中小企业营销风险管理策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2月:8-9.

[3]罗志明,李超.资源型中小企业营销风险与对策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0月下:20.

第五篇: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现状分析及相关措施研究

摘要: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企业发展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该模式下法律风险的作用尤为明显,如果不能妥善处理企业法律风险管理问题,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本文以当前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开展情况为基础,阐述如何完善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提升管理质效,增强企业经营管理的抗风险能力。

关键词:

企业管理;法律;风险管理

企业法律风险,是指企业预期与未来实际结果发生差异而导致企业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并因此给企业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企业法律风险伴随着企业从设立到运营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能否有效运用法律手段合法经营、防范和化解法律风险,是衡量和评价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市场经济近年来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作为市场经营主体的企业,依法经营、诚信经营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自身的经济管理行为必须要符合法律规范(包括法律、法规、条例、规章及行业管理规定等),才能将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降到最低,也才能确保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但是,大部分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其经营管理行为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规范问题,这就容易产生法律风险。常见的如合同管理法律风险,劳动用工法律风险,对外投融资、借贷、担保法律风险,知识产权法律风险,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产权不明晰产生的法律风险,质量、安全、环保事件引发的法律风险,不仅是经济上可能遭受损失,甚至有可能使企业及相关责任人员面临行政、刑事处罚的法律风险等等。如果不能妥善地解决企业面临的有关法律风险问题,将会对企业当前以及未来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企业法律风险成因比较多,所以相关人员,特别是企业高管人员必须高度关注该问题。

一、当前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开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不足。

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不足会影响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法律风险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占据主要作用,如果企业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不足,必然会影响到企业各项业务工作的有效开展。部分企业的高管人员对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并不是很重视,所以这部分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法律风险管理制度,以及法律风险管理基础本身都相对比较薄弱,导致企业尚未形成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一旦管理人员对风险管理存在抵触心理,将会影响到企业相关制度的执行,势必造成相关工作开展的不顺。企业在对内部文化进行建设时,没有融入法律风险管理方面的内容,加上平时宣传力度不够,企业员工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相对就会比较缺失,导致在对外的经济交往中,发生法律风险的可能性就会相对较高。

2.风险防范机制存在问题。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质量会对企业的运营产生影响,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涉及到企业内部管理的各个方面。所以要通过构建风险防范机制的方式来夯实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质量。企业会受到利益的影响,轻视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容易导致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流于形式。部分企业虽然成立了法律事务管理部,但是这些部门的主要工作除了平时对合同进行审核外,主要就是处理各种投诉案件,并没有将工作范围延伸到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中,所以影响了法律风险管理的全面性和有效性。防范机制是企业发展也是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最基础的部分,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都需要将机制构建以及如何去执行作为中心任务。

3.缺少高端人才。

21世纪是人才主导的世纪,同时科学技术也成为第一生产力。我国企业在进行法律风险管理时,夹杂着感性管理思想。对于风险管理与风险管理工具、管理人才的重视程度不足,所以许多企业都缺乏高端管理人才,尤其缺乏既知晓法律、又熟悉经济、善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也导致法律风险管理的全局性比较弱,有的企业将法律风险以分割的方式平均分配到运营部门、财务部门以及市场部门。这种情况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相对比较分散,并且业务交流方面也没有高效的平台,所以很难形成较为有效的风险管理工作开展模式。企业对高端法律人才的重视程度不足已经成为了影响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所以要将工作中心适当转移到人才引进方面,通过引进高端法律人才来进一步加强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提升对具体管理事项中风险点的识别和防范能力。高端人才对企业发展的助力是不可忽视的,而且高端人才的融入可以让企业之前的工作人员更加关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对提升企业员工整体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尽量挖掘相关专业的高端人才。

二、当前时代背景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开展方式

1.提升法律风险管理意识。

法律风险管理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系统性,需要在优良的管理意识下来打造管理氛围。部分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意识不达标,所以要将企业法律风险优化作为前提,夯实企业内部工作人员法律风险管理理念。企业的高层领导人员应当将工作的重心分配一些到法律风险管理上,通过建设企业文化以及企业运营制度等方式来提升法律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法律风险管理流于形式也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问题,不仅会影响到企业发展环境,还会从侧面加大企业的法律风险,全面影响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企业想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就必须要不断地提升企业全体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落实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加强必要的宣传,提高全体员工的法律风险管理意识,将法律风险管理有效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中,构筑起法律风险管理的思想护盾。

2.构建法律风险管理体系。

法律风险管理体系需要将企业的发展作为基础目标,结合企业发展现状,构建全面、科学的企业管理体系。管理体系要包含管理制度、工作流程以及具体的管理活动。要从根本上构建法律风险管理体系,需要全面的完善法律风险管理内容,使其更加趋于科学化、规范化,以完善管理体系的方式来提升企业的风险防控能力。法律风险管理的所有板块在运行时都是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关系。其中法律风险识别板块的主要作用就是全面的认识到企业日常工作所暗藏的各种法律风险,再通过对风险进行分析、评估,进而确定采用何种控制手段来减少法律风险,提升企业运营安全性。

3.高端法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人才是当前时代背景下企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得一席之地的动力源泉。目前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高端法律人才方面的空白还是比较明显,所以经常出现法律风险管理工作滞后等问题,对企业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负面影响。企业需要高度重视人才管理与人才团队建设工作,根据企业的发展实况来制定详细的职工教育培训模式,将人才建设变为企业日常工作的组成部分,保证人才建设效率。人才引进也是比较关键的,不断纳入新鲜血液才能保证团队的健康发展。企业可以通过招聘会等方式,引入复合型的法律人才,构建详细的、科学的法律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应有的作用,夯实企业内部、外部法律环境。企业在引进人才的基础上,要关注内部文化建设问题,最大程度的将企业文化的作用发挥出来,去引导和规范员工,使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走向正确的道路,形成同气连枝的管理氛围,才能有效发挥出法律风险管理工作的质效。

三、结语

经济的不断发展提升了国内企业的发展速度,同时也对企业内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质量会从根本上影响企业经营效率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如何提升法律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已经成为相关工作人员及部分企业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上文以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开展实际情况为基础,分别提出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不足、风险防范机制存在问题、缺少高端人才三点常见的共性问题,之后阐述了相对应的三点解决措施,旨在通过该方式提升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企业的风险防控能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作者:陈小平 单位:重庆华地工程勘察设计院

参考文献:

[1]郑勇.基于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现状的分析及对策探究[J].法制与社会,2015,15:207-208.

[2]祝宁波.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法律风险与法律风险管理探索[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85-94.

[3]付军.基于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现状的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5,02:10-11+13.

第六篇:完善企业风险管理对策分析

摘要:

风险管理理论为企业提供支持和指导,企业通过风险管理的具体研究和分析,找出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认识到存在的机遇,从而规避风险。确定业务风险管理目标,建立有效的监管框架,增加资金支持,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创新。

关键词:

风险管理;监管;创新

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理论正确的唯一途径,理论指导实践,并作为应用到实践,风险管理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在企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企业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效益,创造价值,使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2006年国际风险管理大会,是一个国际化的大会。风险管理理论一旦被广泛接受,在企业风险管理,积极实施,进行有效的操作,会产生明显的效用。所以,风险管理理论为企业提供支持和指导,企业通过风险管理的具体研究和分析,找出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认识到存在的机遇,从而规避风险,抓住机遇,谋求发展。

一、确定业务风险管理目标,建立有效的监管框架

基于整体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和监督不同的企业的责任,是企业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使得其成为内部企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企业集团公司应该根据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各个部门全部参与风险管理,才能有效避免企业面临的风险,抓住机遇。宏观管理部门要结合整个业务,区域战略,技术战略,投资战略和营销策略制定,以及国家和国际经验的战略。风险管理涉及企业的全部部门,具体包括,采购、客户信用、财务、生产、销售、预算、资金等,这些部门应该建立相应地内部风险管理体系,以便工作人员按照规定的流程做事,规避部门风险,从而整体上降低风险。

二、增加资金支持

首先,企业要发展,必须要有相应地资金保障体系,没有资金,企业就无从发展,当前,国际大型企业都有自己的风险管理体系,并为风险管理体系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如很多企业雇佣注册会计师事物所进行风险控制测试,为很多大型企业设计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审计企业财务报表等,以检查风险。其次,要完善企业风险管理系,企业治理层必须和职能部门、业务部门联合,制定各种监管制度,以提高风险的预防能力,提高企业价值,促进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企业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单靠本企业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提供资金支持,聘请外部专家协助建立内控体系,为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提供物质支持。

三、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1.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作用。

1.1企业成功市场基础。

市场是企业的生命,占领市场是企业前途和希望,失去市场企业将面临衰退,企业。企业做大做强,在市场竞争中不被吃掉的话,必须占领市场,企业必须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成功的市场基础。57

1.2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竞争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是否具有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市场的特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这是企业的一笔无形资产,竞争者也很难复制和模仿,别的企业是无法比拟的,独特的核心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市场长期性的检验之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受到认可,从而长期占领市场,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2.1加强在人力资源风险管理。

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包括人员招聘、职业规划、绩效考核、薪资政策、激励机制、培训制度等很多内容进行风险管理,规避人力资源中的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等环节。企业要不断地进行人力资源的风险识别和评估,同时,注意总结,对出现的风险及时进行分析和改进。加强人力资源风险防范能力,建立事前、事后防范制度。对进入人员实行资质审核、背景调查,同时进行严格的考试、试用期制度。对企业的在职员工进行必要的监督,防止出现懈怠等对企业的不利影响,对员工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聘请培训机构对职工进行培训,提高职工的工作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建立事后处理机制,企业内部应建立风险处理机制,不断进行事件的处理,完善企业内部机制,企业还可以聘请外部公司对在职人员进行跟踪调查。

2.2建立全面,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

企业应该根据COSO,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按照五个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风险管理不仅是建立风险管理机制,业务流程,更重要的是,全面的,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风险管理,传统的报表数据的机制,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负责整个系统的风险分支,以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层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或外部专家进行风险控制体系设计,统一各部门的专职,专业监督实施,统一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以便制定审计检查的实施,负责整个分公司的风险管理,并独立于行政各分局。

2.3建立风险事件的数据库。

通过检查可以防止企业风险的发生,企业风险分析的测试激励自己的风险管理程序,管理发生事故之外的警惕,对企业风险事故进行分析,它发生在分析前,在未来,并且它可以避免事故的危险。

2.3.1统合管理的目标。

企业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的目标。总体目标,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和经营战略决定等经营目标,营业收入,每股利润,市场占有率、安全生产等。财政目标包括销售收入,成本的费用,纯利润,现金流量等。遵纪守法,依法纳税等。具体的目标是与岗位的工作目标达到标准要求。具体的目标细分化、精细化测量,清楚的判断的程度。具体的目标和企业的技术标准,管理基准及定额标准往往融合在一起。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时候使用的是更具体的目标。企业统合风险管理与目标是与传统的风险管理的是有区别的,是在企业战略的指导下制定的企业统合管理的总目标,对于企业的组织机构和各种活动的总目标分解,所有具体风险管理的目标,做到战略目标、总体目标、具体目标和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密切吻合;二要明确具体,将企业的目标/指标进行分解落实,形成各职能部门和各业务活动的具体目标,使员工们看的见、摸的着,随时可测评自我完成度、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

2.3.2加强企业文化。

一个企业的风险管理必须和企业文化结合起来,企业文化对企业的运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风险文化的建立可以有效预防风险,必须将风险文化作为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的组成部分,才能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也就是说,企业风险管理融入企业战略战术的决定和各活动中,是风险管理人们的一项的自觉行为。首先,了解相关企业的目标,通过政策、制度明确企业风险管理的态度、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和企业的合作原则等,提高员工个体的风险意识,将风险和文化意识覆盖到企业每个员工,提高员工的风险管理素质。更加规范员工的行为,使风险文化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其次,形成企业统一规范的风险管理的语言,不同的人和部门,风险的看法和态度不同,例如通常财务计划部门把预定的差异看得很重要。通过教育训练员工知道什么风险,风险管理和企业的风险的类型和管理策略。企业应进行员工的法律知识培训,制定员工道德行为规范,形成高尚的企业文化,对于违法、违背诚实原则,造假等行为进行严厉制裁等措施。企业还应建立风险文化的培训,聘请培训机构对员工进行风险文化的培训,采取不同的途径,加强对风险文化的知识、流程等的培训,加大员工的风险意识,使员工对风险时刻保持警惕,恰当处理各种风险,从而规避风险,提高运营的安全性。

2.3.3建立企业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董事会设置企业风险管理委员会,也就是人人都参加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但是企业风险管理,需要企业全员参与管理活动,风险管理活动需要专业的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所以企业应成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机构,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当建立专职部门或职能部门履行风险管理的职责,还应该建立审计委员会,负责风险管理的监督,提出评价体系,评估风险管理的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企业统合管理要求企业必须得到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和参与,建立符合法律法规的法人治理结构,如董事会、股东大会、监事会等机构,使出资者和经营者明确责任和权利,使企业统合管理和企业战略一致。组织形式是多样形式可供选择。企业充分利用内部的风险管理者,要充分利用企业“外面的智慧”,即利用企业外部的风险管理咨询公司的专家的智慧。

2.3.4健全企业风险管理系统。

全面的风险管理是企业各部门的共同的事,风险管理部门、其他的职能部门和风险管理委员会紧密合作共建企业的风险管理,特别是业务和风险管理人员组合起来有效地工作。企业建立的全面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该结构一般包括风险管理政策决定机构,风险管理职能机构和相关部门三部分。董事会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主要的风险管理的信息收集各重大的风险管理审查和决定事项。设置董事会的企业,总裁办公室会作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下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公司的风险管理议事机关,各单位的经理为单位的风险管理的负责人,本部门负责具体的风险管理,并最终就本单位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向董事会报告。企业设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组织,是全面的风险管理的组织保证。

2.3.5应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必须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大力应用先进科技工具,采用适合本企业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信息采集、备份、整理、分析、交互等的规范,随时对信息系统进行维护和更新换代。比如建立erp/OA系统等。企业应从源头上确保录入数据信息的及时性、完整性等,不得随意更改信息,建立信息使用的审批制度,规定各部门及工作人员的职权。企业应用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对重要业务流程进行对发生的风险进行提前预警,为高级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支持,可以及时调整方向,规避风险。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当涵盖各个职能部门、业务单位部门,使得各个部门共享风险信息,共同应对企业内外风险,提高整体的效率。企业应对信息系统不断地进行维护和更新,确保信息系统本身的稳定安全运行,以便提高风险系统地准确性。企业应将内部控制制度与信息系统结合运用,实现优势互补,避免系统的单一和片面性,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四、结语

总之,风险管理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在企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企业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效益,创造价值,使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企业应从各个方面加强风险管理,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作者:崔伯平 单位:江苏中瑞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学龙,郝斯佳.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运用[J].财会通讯.2015(19).

[2]孙立.基于发展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角色探析[J].财会通讯.2014(13).

[3]季皓.国外企业风险管理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2014(05).

[4]鞠永生.企业实施风险管理审计之思考[J].财会研究.2015(03).

[5]时现,毛勇,易仁萍.国内外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状况之比较——基于调查问卷分析[J].审计研究.2014(06).

第七篇:企业税收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

企业的税收风险管理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条件的重要环节,我国市场环境的变化莫测,市场税收问题的不断暴露,企业的税收处在极大的风险危害当中,很多企业缺乏严格的税收管理机制,导致企业承担了很多财务、名誉上的损失,如何为企业剔除这些影响自身发展和建设的税收风险,做好企业的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使企业的税收做到健康透明,是每一个在市场中奋斗的企业都在思考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

企业;税收风险;管理;问题

一、税收风险概述

税收风险是实现税收征管目标的障碍,是指国家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在系列不确定性因素导致纳税人未全面遵从税法的情况下,形成的税收流失的可能性,使实际税收的征收结果与税收预期之间客观上发生偏差。税收风险除了具有一般风险的共同特征外,还具有其独有的特征属性:隐蔽性和潜伏性,税收风险形成机制复杂多变,使得税收风险不容易被及时发现和察觉并加以管理。纳税人利用技术手段将税收显性风险人为处理为隐形风险,促使风险累积,导致风险压力,形成真正的税收流失;难于化解性,税收风险与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运行、税收制度、税收管理体制、管理能力及纳税遵从度等方面密切相关,使得税收风险的防范、控制、化解的管理难度较大;传导性,税收风险会在上级或下级税收之间传导和扩散,导致整个税收系统风险共担。税收系统又与社会经济紧密相关,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所以,税收风险仍然是最为严重的社会性风险。税收风险的分类:按照风险来源,可分为税务部门税收风险和企业税收风险;按照风险的可测程度,可分为指标性税收风险和非指标性税收风险;按照风险等级评定,可分为一般税收风险和重大税收风险;按风险承担主体不同,分为纳税人风险,扣缴义务人风险,税务人风险,纳税担保人风险,其他税务行政相对人风险;按税收征管过程的具体环节,分为税务登记风险,财务核算风险,税源监控风险,纳税申报风险,信息报送风险,税务检查风险。

二、企业税收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1.影响企业税收管理的外部因素。

1.1国家税务法律法规的限制。

国家官方颁布的税务法律法规是指导我国企业开展税务管理工作、规范税务管理秩序的重要标杆,但是随着企业税务管理问题不断更新换代,国家颁布的税法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需求。早在2009年,国家针对大企业的税务管理颁布了《指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指引》存在的问题显而易见,包括其对大企业概念和规模的界定不过明确,文件由地税局、国税局颁发而引起的指导对象模糊,以及其对税务风险管理组织构建、风险识别、评估与防控内容叙述的表面性。

1.2税收机关执法的局限性。

自由量裁权力是我国税法规定的给予税务机关执法人员的特权,其本意是为企业与执法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一个便利的平台,但是由于一些税收机关执法人员自身素质的低下和执法机关整体的不规范,使得这一项权利弄巧成拙,权利的不对等与使用的不规范给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1.3企业所处环境的复杂性。

市场环境的复杂性是影响企业税收风险的重要原因,市场上的不规则竞争荼毒着企业内部的税收安全,受外部复杂环境的影响,很多企业经常会出现假发票、错发票、票的问题,各种人层层之间的回扣也造成了很大的财务漏洞,给企业财务的风险系数的不断提升带来了机会。除此之外,企业委托人和人之间经常会出现双方意见不合、分道扬镳,使得信息“驴唇不对马嘴”,极大地影响着企业税收管理工作。

2.影响企业税收管理的内部因素。

2.1企业税收控制力度不够。

企业对税收管理部门的建设关心不足,相应的其税收控制力度也远远不够,很多企业并没有设置税收风险管理相关部门,使得企业的税收事务无章可循,无人管理,继而造成税务漏洞百出,风险越发扩大,而对高层管理的问责也经常杳无音讯,税收出现问题的关键环节无从追查,也就无法对症下药解决问题。除此之外,量化指标的缺乏也是我国企业税务风险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至今,国内依旧没有能够精确反映企业税务信息的报表,而财务报告上面记录的各种税收信息又是不全面的,因此导致企业的税务指标无处可寻。

2.2企业税收管理风险意识低下。

国内很多企业的高层以及管理部门对税务风险管理的意识十分薄弱,经常会因为私人关系搞出一些实际上不存在的税费,他们认为一两次这样的状况不足为奇,但是殊不知,一次一次的堆积起来,就成了企业内部巨大的税务漏洞,能够渐渐吞噬掉企业的健康与前途。虽然表面上相安无事,实则企业已经摇摇欲坠。其次,对于税务管理工作,很多企业都没有将其安排到日程上来,没有设置固定的税务管理机制,也没有专业人员进行操作管理。

2.3企业税收风险管理人才数量少、素质低。

专业的税务风险管理人才是企业保证税务安全不可缺乏的重要环节,税务管理说到底还需要人为操作,且当今的市场状况需要高级专业的税务管理人才与之相呼应,但是,现阶段,国内很多企业都是沿袭国外的税务管理方法,没有几家创造出了适合中国市场的税务管理机制,且尽管这些管理机制得到了有效的建立和实施,但是仍旧缺乏合格的管理人才来上岗,使得税务风险管理机制名存实亡,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虽然国内一些企业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后,开始实行定期的人才培训,企图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但是其培训大多只针对财经专业大学生与企业管理工作人员,授课面窄,导致人才数量入不敷出。

2.4企业财务核算的不规范。

企业核算的不规范、不精确也是造成企业税务漏洞的重要原因之一,财务核算关系到企业收入与支出的每一笔财产,需精确到每一分钱、每一笔账,才能够给企业的税务工作提供精准的记录,多一分少一分,都会给企业的税务核对工作带来很大的阻碍和困难,正确精准的财务核算,是企业远离税务风险的基础,也是保证企业健康顺利经营的基本工作环节之一。

三、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

1.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组织的构建。

对企业的税务风险实施科学的管理,必须建立起严密的管理组织体系并设计好完整的管理步骤,企业的税务管理组织各有不同,根据企业的自身经营情况和高层管理的观念程度而定,一般来说,可以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保证其在理事会的监督下运行,将税务风险管理部门分为税务部门和风险部门,实行分别管理。制定税务风险管理计划时,必须明确先关负责人的权责,对各种税务种类都要有所掌握,研究其特点和性质,做好损失的评估,最后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措施。

2.风险识别、评估与防控技术。

税务风险清单是风险识别的有效方法之一,清单由税务管理人才设计,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出潜在的税务风险,其经济性与合理性适合刚刚起步的企业。对风险进行评估是采取措施的重要前提,正确的评估能够使风险的有效防控少走弯路,直戳要害。风险的评估应该基于数理统计知识与概率论,来设计企业税务风险的自检表与评价表,再对税务风险进行量化。税务风险的防控要在评估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控制风险,使其尽量降到最低。首先要树立起风险防控的意识,保证能够第一时间发现潜在风险、采取措施处理风险。其次要有全面准确的企业税务信息库,建立可靠强制的风险管理机制,使其具备可操作性,还可以在必要时选择合适的税务机构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四、总结

综上所述,企业的税收风险需要完善和科学的管理与控制,为此,企业必须打破僵局,强化内部各层级的风险意识,建立起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和反应机制,保证在第一时间发现潜在风险并采取措施处理,使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保证企业的正常经营。

作者:董紫琨 单位:东软集团(大连)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董银.新形势下的企业风险管理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08).

[2]邹克兰.对企业税务风险的探究[J].中国外资.2013(03).

[3]张小红.对企业税务风险的几点思考[J].时代金融.2013(02).

[4]艺阳.大企业税务风险[J].新理财.2013(01).2016年•2月•中期经营管理者学术理论

第八篇: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建设分析

摘要:

通过制度的建设、业务控制流程在造、内部审计的监督,这三道防火墙的建设,堵塞漏洞、控制风险、提升内部控制管理能力,保证企业稳健发展。

关键词:

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监督

有着百年历史的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航道施工企业。公司主营航道疏浚、整治、围堰吹填和航道勘察、设计、测量,兼营船舶修造和疏浚机具、航标制造等业务。公司从黄浦江疏浚起家,逐步走向大江、大海,不断发展壮大,发展至今集疏浚、航道整治、填筑以及勘测设计、工程总承包、等业务为一体的全国最大疏浚企业公司。公司资产总额近200亿元,拥有世界先进的耙吸、绞吸挖泥船等船舶百余艘。现隶属于中国交建,随着集团在境内外整体上市的同时,上航局为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和持续发展,开展了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建立三条防线来开展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一、组织和管理制度的建设。二、业务控制流程在造,特别是高风险项目和资金支付环节的事项重点关注。三、内部审计的监督。通过这三道防火墙的建设,堵塞漏洞、控制风险、提升内部控制管理能力,保证企业稳健发展,可持续发展。2001年起上航局的年营业收入从10亿元开始,以年均增幅超过30%的速度持续发展。当2015年迎来公司110周年局庆时,上航局自豪地站到了企业发展史上的新高点,已突破145亿。在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以优良的设备、技术和精细化的管理,建设国际一流疏浚公司。

一、企业内部控制指引出台背景、必要性

内部控制由来已久,近年来逐步受到关注,尤其是自上市公司如“银广夏”、“科龙电器”、“华源集团“的造假事件的发生,暴露了这些上市公司管理混乱,内部控制薄弱。部分公司为达到融资和完成考核指标等目的大量采用虚计收入、少计费用、不良资产巨额挂账等手段蓄意进行会计造假,导致报表虚盈实亏,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在惨痛的教训下,提升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不仅成为国资委、证监会等监管层,也包括集团公司和上航局经营管理层大家的广泛共识。

二、企业面临经营中的主要风险下面简单说明下企业经营中的主要风险:

(一)战略风险

战略发展不符实际,现在许多企业急于求成,制定雄心勃勃的经营战略,但没有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例如华源就是过于依赖银行贷款,盲目扩张,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加上内部管理混乱,重大投资决策失误,导致企业陷入危机。

(二)组织机构不合理风险

一是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安排不够科学和合理,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之间责权利不明确,那么企业决策容易缓慢或者决策容易失误,失掉市场机遇。二是信息的传递不够真实、不够及时。比如说,公司员工向领导反馈相关意见,通过一层层传达才能到达最高管理层,经过中层管理者时,可能有些不利信息会被过滤或者部分信息会被遗漏,出现不及时现象;三是部门设置臃肿,部门间责任划分不清,导致工作中互相推诿,企业内耗严重。

(三)人事风险

招聘选用“自己人”“听话人”,公司关键岗位被特定人群垄断,相互包庇,产生“小团伙”;专业人员匮乏,难以适应企业发展。

(四)合同风险

合同当事人不合法,没有合同履约能力。条款不严谨:如工程竣工验收,审计结算等节点没有明确时间,造成后续付款条款难以履行或引起争议。应当变更合同的没有变更;应当发出的书函(会议纪要)未发;应当追究的却过了诉讼时效。企业被拖工程款的情况相当严重,但因没有及时诉诸法律,当起诉时已超过两年的诉讼期,超过诉讼时效等于放弃债权主张。应当行使的权力没有行使例如:包方不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进度款,施工企业公司可以行使抗辩权停工,但却没有行使,客观上造成了垫资施工,发包方的欠款数额愈来愈大,问题更难解决。

(五)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贯穿到资金筹集、投放、分配的各个环节,主要表现为现金短缺的支付风险,财务信息失真产生报表风险等。企业的财务风险可能发生在采购、生产、营销、财务、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投资等日常各项经营活动中。这些财务风险都是在企业营运过程中与交易处理相联系的风险,如采购价过高、周期过长,应收款周转率慢、回款率低,货币资金审批流程流于形式等风险。加强财务风险的控制主要是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

三、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立风险管理体制

以上的事件和风险,受到各国政府重视:美国出台了sarbanes-oxley法案来规范上市公司,2006年国资委了《央企全面风险管理指引》,2008年财政部、审计署、保监会、银监会、证监会联合印发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财政部、证监会等五部委联合《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在财政部、证监会力推动下,中交集团实施了全方位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上航局也通过建立三条防线,来开展内部控制工作:一、制度的建设,包括组织保障和管理制度的建设。二、业务控制流程在造,特别是高风险项目和资金支付环节事项的关注。三、内部审计的监督。通过这三道防火墙的建设,堵塞漏洞、控制风险、提升内部控制管理能力,保证企业稳健发展。

(一)积极完善的企业管理架构、制度建设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企业制度主要是指企业设立的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员工必须共同遵守的相

关准则与规定的总称。通常企业制度包含企业组织机构的设计、企业人员的工作安排、工作流程的设计等。一般以规章、纪律、制度、标准等形式来表现的。上航局通过上市改制,建立健全了企业的组织机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党委、纪委监察;确立了决策、管理、执行、监督四个层次的管理架构。为了确保内控制度的推进,公司及下属子公司都成立了内控小组,负责各级公司的内控建设的组织、指导和建设,组长由一般由各级公司领导出任、组员由相关部门长参加,对原有制度和文件进行梳理和更新,以内控为主线,把各级公司原有的文件,企业管理制度、办法、规章,规定纳入到统一的内部控制体系中。

(二)合理的内部组织机构、业务人员分工,建立高效能的业务流程遵循不相容职责分离原则,通过流程化管理提高效能,制定了管理手册,建立业务控制程序,如采购控制程序,工程施工控制程序,内部审核控制程序,信息交流及协商程序,人力资源管理程序等21个管理程序。一是明确流程应该经过的岗位,岗位在流程上应该履行的职责,同时对应岗位职责的工作素质要求.包括专业素质职业道德及业务技能水平要求,二是明确流程,制定流程图。运用IT技术固化业务流程,上航局在浪潮ERP集团管理软件系统平台上,准备通过合同管理模块固化了采购外协付款管理模块、销售收款管理流程,通过网上报销系统固化了费用报销流程。

(三)设立内部审计,确保内部监督质量由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很多,仅仅靠管理部门进行全面管理是不够的,还需要设立专门的审计机构,对企业内部管理的每个环节进行监控,及时发现改进企业在管理与运营中出现的问题,确保了企业的内部管理质量与效率,上航局建立了覆盖全局单位的审计机构人员,下属的主业单位有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下属的支撑保障单位可以根据实际设立专职人员,局公司审计机构人员定期、不定期对各个项目部,下属的各个单位进行检查监督,形成一套覆盖全上航局的监督体系。

四、结束语

在制度化的基础上,加之以流程化精细管理,利用多元化的监控体系。促进上航局的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确保上航局在行业内的地位。但是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开展并非一步登天的事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进步过程,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企业内部机构:做好每项制度的制定、落实;掌管好企业的资金、采购、销售、工程项目、质量、人员的环节;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等等,才能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工作有效进行,从而保证企业的和谐持续发展。

作者:江海 单位:中交疏浚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2]黄益建.企业风险管理:制度与流程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李三喜,徐荣才.全面解析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配套指引•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10.

[4]杨瑞平编著.企业内部控制探索[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9.

[5]企业内部控制编审委员会编著.企业内部控制主要风险点、关键控制点与案例解析[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3.

第九篇:内部控制企业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将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

内部控制;风险管理;预算控制

一、企业风险分类及识别

(一)战略风险

战略风险是指在战略层面上对企业未来发展、经营效益等施加影响的不确定性因素。战略风险对企业的影响较大,影响范围波及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层次。企业战略风险包括战略规划风险、公司治理风险、组织架构风险、企业文化风险、外部环境风险(如产业政策、宏观经济走势、生产环境)等。尤其是在企业的成立或转型阶段,很有可能因为战略定位、目标规划的风险及缺陷,而给企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如长虹在等离子电视市场上的战略决策失误而导致企业业绩大幅下滑。

(二)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财务活动中因为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可能造成的损失。财务风险的来源既可能来自企业内部,如财务结构不合理、会计体系不健全、现金流量管理不善、资产管理和处置盲目等;也有可能来自外部,如汇率、利率等金融市场的波动,外部融资环境恶化带来的融资成本抬升等。在经济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企业过度举债、短期债务成本挤压现金流带来的现金流量风险非常普遍,必须引起关注和重视。

(三)运营风险

运营风险是指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由于内部管理的有限性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给企业带来的潜在风险及损失。运营风险涵盖企业运营管理的全部过程,如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市场营销、供应链及物流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售后服务、合同管理、员工操作等。如锤子科技因为对自身产能估计失误和供应商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产品供销脱节、质量把关不严,严重影响了客户体验,一度酿成严重的品牌危机。

(四)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市场环境包括市场竞争者、技术壁垒、消费者需求、市场消费文化等,这些外部因素都可能对企业的运营活动造成影响,一旦企业应对失当,就有可能会造成相应的损失。其中技术革新引发的风险必须引起企业的重视,许多传统企业在面临市场技术的更新和升级时,没有及时跟上市场发展的节奏和准确把握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最终被市场所淘汰,如柯达胶卷在数码相机诞生和普及后迅速没落。有时企业也会面临一些“伪需求”,如上门洗车、上门美容等,不假思索、盲目轻信就会给企业造成损失。

(五)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企业经营活动违反经营活动属地政府的法律而给企业造成的损失。生产经营活动及外部环境的复杂使得企业可能面临多种多样的法律风险,如未能按照合同要求履责的违约风险,会计舞弊风险,员工管理不善而导致的劳动风险,触犯相关行政法律法规而产生的风险(如证照不齐全、经营活动违规、重大安全事故、偷税漏税等)。此外,对于某些跨国企业集团,还有可能面临多个国家不同的法律风险。

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企业的正常运转,保障投资人的利益,目的是一致的。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来看,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关系。内部控制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对风险的管控必须落实到具体的控制活动上,而内部控制就是通过规范和健全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从而实现和达成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对于内部控制而言,风险管理是其重要内容。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本就是以风险为导向的,坚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机制”的风险管理原则,由此提高内部控制实施效果。

三、基于内部控制的风险防范措施和管理策略

(一)建立起良好的企业风险内部控制环境

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前提。对于企业而言,首要的是建立起同企业相适应的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按照权责相适应的原则构建起合理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同时,企业要在内部强化对风险意识和管理方法的宣传和培训,引导领导班子重视和支持风险管理,并自上而下在内部带动广大职工增强危机意识和风险意识,营造出良好的管理氛围。积极建设和培育企业的风险文化,将风险管理融入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完善岗位设计和责任划分,建立起严密、逻辑的责任网络体系。另外地,针对风险管理,企业还应当建立起专门的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并在各部门和机构配备必要的风险协调员,强化对风险控制的组织管理。

(二)加强对企业风险的评估与分析

企业应当建立全面、及时、准确的风险预警管理系统,对风险进行实时评估与监控。企业应当按照科学的标准对风险进行归类,并对风险进行细化,对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事件和风险隐患进行辨识,分析企业风险的成因、影响因素,并评估风险事件对企业经营可能造成的后果或损失。对企业风险合理排序,明确关键风险、重点风险和一般风险,由此确定不同的风险控制策略。制定和编纂《内部岗位操作风险管理手册》,梳理、汇总企业内部重点区域、关键岗位和重要环节的风险点,为减少和规避员工操作风险提供指引。借助引导式培训、情景模拟、案例回溯等方式帮助员工熟悉和掌握风险识别和分析工具,增强风险控制实操能力。

(三)制定科学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策略

实施和开展全面预算管理,通过财务预算加强对企业内部资金和收支活动的控制,减少和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健全投资决策机制,重大投资项目必须经过调研论证和风险评估,必要时可委托外部专业机构进行调研,规避和减少决策风险。同时,企业还应当引入和建立权限审批和职务不相容机制,加强对内部关键岗位、重要活动、重点区域如采购、库存管理等的风险管理。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加强企业发票、账簿管理,确保账实相符、账账相符,完善会计信息核算与披露,规避财务风险。加强合同管理和合规管理,组织归口部门对合同内容进行法律审查,防范企业法律风险。此外,企业还应当借助供应链同盟和保险等来合理分散和转移风险。

(四)完善企业风险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

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报告体系,加强企业风险信息的交流与反馈。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应当建立和完善信息交流机制,定期召开相关会议,听取关于企业风险状况的报告,同时就各部门的反馈信息作出评价和处理,促进风险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传递与共享。健全风险管理报告机制,定期和披露企业风险管理报告,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管理计划、应对策略、实施成效等方面做出规范、全面、细致的解读。加快内部信息化建设,畅通内部沟通渠道,建立起互联畅通的内部信息传递与交流体系。利用信息技术搭建企业风险信息数据库,并根据需要建立起相应的子数据库,如客户违约信息数据库、员工操作风险信息数据库等,充实和完善企业风险数据信息,加强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指引和规范企业风险管理与防范工作。

(五)健全风险管理内部监督与评议机制

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改进的过程,企业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内部监督与评议机制,来不断改进和封堵内部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借助审计对企业内部经营活动进行全面检视和监督,排查和发现安全隐患,并在审计报告中形成合理的改进建议。定期开展监督与检查,对企业内部管理活动尤其是风险管理活动进行监控,增强风险管理的执行力与管控力。开展风险管理评议活动,对风险管理进行考评。明确考评机构、考评标准、考评办法和考评流程,按照企业风险管理的要求对内部风险管理活动进行全面监督和评议,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将风险管理考评与部门绩效相挂钩,增强风险管理考评的严肃性。

四、总结

总之,企业应当坚持以内部控制建设为前提,夯实风险管理的基础,不断改进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活动,增强企业风险管理与防范能力,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汤淑泱 单位:东盟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孟庆梅.从内部控制角度分析集团企业风险管理[J].时代金融,2015(26).

税收法制管理范文7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选择空间的存在、公司治理及法制惩罚的薄弱使得盈余管理寻租行为难以避免。为有效治理盈余管理寻租,本文基于声誉视角,利用声誉动态博弈模型,分析外部投资者和政府监管者对盈余管理参与主体的多重声誉制约,最后提出声誉机制治理盈余管理寻租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

声誉;盈余管理;寻租行为

一、盈余管理寻租存在的制度空间

近年来,会计寻租愈发受到国内外学者关注。对于盈余管理寻租,国内外研究依旧不足,已有研究主要是从制度角度分析其成因。狭义角度基于会计制度寻租,认为盈余管理寻租行为的空间产生于会计相关准则之“公共领域”,如利用会计政策变更或关联交易方式开展的盈余管理寻租。而Watts(2003)从广义制度角度诠释,认为公司契约、法律诉讼、税收均可视为盈余管理寻租的制度空间。结合我国转型期政策变化的特殊背景,公司契约和法制缺陷都成为企业盈余管理寻租的潜在因素。首先,公司契约的缺陷在于缺乏对盈余管理直接控制和操作人的有效监督。国内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是通过大股东直接控制管理层的操作形式,并未明文规定契约,也缺乏类似于发达国家完善的公开披露信息机制,导致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小股东很难对公司管理层盈余管理进行有效约束。其次,法律制约的缺陷在于现阶段国内企业提供虚假财务报告所承担的法律责任过轻,大多数信息披露违规者仅被追究行政责任,如警告、象征性罚款等。显然,当造假成本远低于造假收益时,企业盈余管理寻租行为势必增加。最后,从税收制约来看,税法规定,在允许范围内企业可采用稳健的会计政策推迟确认未实现的收入和提前确认未实现的损失。税收动机使企业管理当局有动机采用稳健的会计政策和方法,从而达到合理避税或税收递延的目的。综上所述,公司契约、法律诉讼、税收倾向于关注企业内部的局部利益协调,这些制度的缺陷均促成我国企业盈余管理寻租行为动机。可见,已有制度规范的低效性彰显出从非正式制度角度来弥补的重要性,而声誉机制作为关注整体环境均衡博弈的非正式制度,其隐性扩散效应、全面性的优势对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主体的制约具有重要作用。

二、声誉机制治理盈余管理寻租行为的优势

盈余管理寻租是在会计准则等技术规范既定的前提下,各行为主体包括企业管理者、大股东、注册会计师等之间的博弈过程。而声誉机制与利益相关者理论密切契合,从声誉角度治理盈余管理有其独特优势。盈余管理本身就赋予管理者、大股东一定自由裁量权,而在有效市场无法实现的客观条件下,这种边界不明确的自由特性造成盈余管理寻租行为的内隐,因此诸如法律在内的正式制度的制约成本很高,且约束功能有限。而声誉机制的优势就在于通过其隐性扩散效应,声誉信息流可以使得声誉网内每个节点人员参与,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盈余管理难以被发现的缺陷,成为正式机制的弥补,双管齐下。另外,声誉是与利益相关群体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Gotsi等人(2001)提出,企业声誉是随时间积累,利益相关方根据自己的直接经验、企业的行为及相关信息对企业作出的全面评价,声誉机制全面性在于纳入了多方利益相关主体。而现有研究忽视了盈余管理的合谋寻租本质,在分析时只注重寻租方或者监督方,多从企业或者审计师单一行为视角分析,没有全面解析企业管理者、监管者、投资者等利益相关各方盈余管理寻租的合谋过程,忽略了内在的盈余管理租金的博弈分配机制。关于盈余管理的博弈,W•BrainArthur(1988)做出了较好分析,当盈余管理的幅度能够满足双方的约束条件并产生盈余管理租金,公司和注册会计师就会产生通过盈余管理合谋寻租行为。同时,一旦产生盈余管理合谋行为,公司和注册会计师之间就会形成双边垄断,互惠共同体更加固了盈余寻租。而声誉机制作为一种信号甄别、信号搜寻和发送机制,可以拓宽以市场为基础的交易范围。通过外部群体的参与,声誉网络可以形成盈余管理主体与外部投资者和政府监管者之间的博弈制衡,有效增强对盈余管理的干涉和治理。通过将现阶段形成的声誉传递到下一阶段,可对企业盈余管理寻租者形成一种约束力,且声誉机制的动态性优势使得制衡得以持久。为获知声誉机制效应发挥的机理,有必要构建动态声誉博弈模型,来研究声誉机制对于盈余管理寻租中各参与方行为的影响。

三、盈余管理的声誉博弈模型构建

(一)参与方的角色与动机分析

企业盈余管理寻租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管理层、会计人员、会计师事务所、证监会和外部投资者。盈余管理寻租正是管理层、会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合谋,实现财富转移或其他利益。

(1)企业的收益驱动。就企业内部而言,管理层、会计人员和公司董事会的意志基本是一致的,可视为统一体分析。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驱使下,管理者、会计人员和董事会的利益紧密联结,管理者作为企业人,往往直接决定盈余管理寻租是否发生。机会主义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较好地解释了经营者的盈余管理行为。出于机会主义动机,经营者为避免经营不善的责任及抬高经营业绩,往往有动机在上任初期先调低利润,而后调高利润。而从信号传递理论出发,有时企业当期面临短暂的经营业绩下降,但为了向外部股东传递企业未来前景良好之信息,避免因临时业绩不佳而被辞职,直接操作人会选择盈余管理提高账面利润。

(2)外部市场审计方的盈利动机分析。会计师事务所是企业的直接监督人,事务所中的注册会计师则是直接审计执行人,常参与盈余管理合谋。会计师事务所参与盈余管理寻租的动机有:一是非审计收费的诱惑。如今,与企业形成盈余寻租合谋便可获取非审计费用,且非审计服务收入占其收入比重越来越高。二是长期合作关系维系的诱导。审计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一方面事务所为获得客户并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客户变动事务所也存在启动成本且会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因此双方会建立起双边垄断关系。

(3)外部投资者的制衡。企业外部公众包括投资者、市场等,投资者尤其是中小股东常是信息获取的劣势方,受限于专业判断能力,较高的信息搜寻成本决定其很难辨别企业所披露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因此,投资者常被“表象”所欺骗,更多只能用脚投票,他们往往有可能购买经营业绩较差企业的股票。但同时,投资者也是理性经济人,一旦经营者的违规操作被发现,就可以选择退出投资该企业。

(4)监管部门的制衡。不同于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的外部审计,证监会对于企业的盈余管理信息较难。但是,一旦被发现,证监会将对企业施加严厉的管理惩罚成本,这主要通过法律途径来实现,且惩罚的持续效应对企业而言是长久性的。

(二)基于声誉的盈余管理寻租重复博弈模型

关于盈余管理寻租,企业与会计师事务所易形成盈余管理寻租的合作关系。而投资者和监管部门则与前两者形成对立制衡的关系。因此在声誉博弈模型中,主要是解析投资者和监管部门分别与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这两大类盈余管理寻租者的行为动机,从而获得达成诚信盈余的策略条件。(1)企业盈余管理的声誉动态制约博弈解析。由于盈余管理寻租并不是一次发生便终止,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盈余管理寻租不断进行。因此,采用重复动态博弈声誉模型来研究如何促进诚信盈余管理更为合理。动态声誉博弈模型的假设前提是在博弈模型中,企业有两种行为可能:盈余管理寻租(q=0)和诚实盈余管理(q=1);企业无论是否诚实盈余管理,其行为对企业业绩的影响都会被外部投资者观察到;参与人都是基于成本收益的考虑而作出行为,且由于声誉的动态性,需要考虑成本收益的时间价值;一旦企业被发现严重造假行为,其被其他客户选择的机率会大大降低,且会受到证监部门的严重惩罚和事后监管。假设在博弈t期,投资者无法观察到企业是否诚信盈余管理(如果可以察觉,那便回到静态博弈而终止博弈)。但是在t+1期,委托人就会根据企业管理者在t期的行为判断其是否诚实。也就是说,企业管理者至少可以在一期内欺骗外部投资者。如果未被发现,假设将企业管理者诚实盈余管理的数量单位化为1,诚实盈余管理q的单位成本为cq。盈余管理寻租的单位成本为c0(包括一旦被监管部门发现后的法律成本),诚实盈余管理的单位成本(账面利润价值的损失)为c1,很显然,c1>c0。如果外部投资者作为同质的委托人,其签约企业(购买企业股票或债券等投资行为)时的支付价格是pq,则其净收益函数是:Bn=τq-pq,其中,符号τ代表偏好。显然,投资者不与企业签约则Bn=0。这样每期企业管理者可以自由决定是盈余管理寻租还是诚实披露。诚实披露的价格p1?0,违约的价格是p0=0,这样企业诚信披露的利润便是p1-c1。由于声誉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因此时间在这个模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时间因素考虑入内,设每期的市场利率固定为i,则贴现因子δ=1(/1+i)也不变。那么正常情况下,外部投资者和企业之间的声誉动态博弈策略如下:只要企业没有虚假盈余,那么投资者就和它签约(购买股票投资等);一旦企业出现违约且哪怕只有一次,投资者就选择不签约。而企业管理者知道委托人的策略,为了自身的长远利益(在一次性收益和未来损失之间权衡),那么他的战略将是“总是选择诚实地盈余管理”。在这种均衡下,企业诚实披露的利润现值便是:(p1-c1)(1+δ+δ2+…)=(1+i)/(ip1-c1)当然,企业可能会选择盈余管理寻租策略,则它本期的利润为p1-c0,但是以后什么也得不到。这里,得出一个声誉均衡的必要条件,即企业诚实盈余管理的未来收益大于盈余管理寻租的当期收益:(1+i)/(ip1-c1)≥p1-c0因此,从声誉动态性角度看,博弈双方的行为可进行多次。在重复博弈的条件下,如果诚实披露能使企业获取利润的话,企业就有诚信盈余管理的激励,从而构成“双边声誉机制”,这也是一个双赢的稳定均衡。(2)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参与盈余管理的声誉动态制约博弈解析。同样,模型假设:假设在博弈中,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为有两种可能:机会主义(p=0)和诚实审计(p=1);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为选择总是基于收益成本考虑;会计师事务所无论是否诚实审计,其行为对企业业绩的影响都会被外部投资者观察到;一旦会计师事务所被发现严重的造假行为,其被其他客户选择的机率会大大降低,且会受到证监部门的严重惩罚。博弈的分析机理同上,由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存续时间是长久的,也纳入动态博弈模型分析。同样,可以得出双方声誉均衡之间的最终条件,即会计师事务所诚实审计未来收益大于参与盈余管理寻租的当期收益。综上所述,在重复博弈的情况下,如果参与人在某一个博弈中选择盈余管理寻租,则该信息会被快速地在共同体内传播开,致使其他人在与他的博弈中依据该信息,或是放弃与他的交易,或是他被驱逐出共同体。这一后果会促使参与人克制盈余管理寻租行为,从而保持良好的声誉。可见,在重复博弈的条件下,参与博弈的各方形成一个双边和多边的关系契约。如果能够建立良好的信息传播网络和可以置信的惩罚战略,使得企业、外部审计方的声誉信息在外部群体中迅速传开,且所有外部群体都会参考该信息作出是否投资或是否加大监管力度的决定,那么包括企业就会拥有很强的激励动机树立良好声誉,并在单次及多次契约执行中诚实盈余管理。

四、声誉机制的制度安排

综上所述,声誉策略实现的关键便是形成有效的声誉传导机制。张维迎较好归纳了声誉机制产生效用的条件:一是博弈必须是重复的,即多方之间的参与必须有足够高的概率持续下去;二是当事人的不诚实行为能被及时观察,这需要高效率的信息传递系统;三是能对当事人的不诚实行为施加惩罚。目前在中国资本市场,绝大多数的投资者缺乏观察、判断和惩罚企业不诚实行为的积极性和能力,法制监管难以施力。因此,为促使我国企业诚信盈余,就应在建立会计制度清晰边界和加强惩罚力度基础上,借助声誉机制形成对寻租各方的有力约束。

(一)外部正式制度的完善保障

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都是有效控制盈余管理的机制,而正式制度是非正式制度实施的保障。正式制度尽管日臻完善,但是制度空隙意味着需要进一步加强。一方面,需强化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将客观职业道德制度化,引入准强制性惩罚措施;及时修订会计准则,将会计准则等技术规范公共领域控制在一个“满意”的范围内;另一方面,需完善公司治理、税收等相关制度法规。同时,要加强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建设,为非正式惩罚机制———声誉发挥效率的提升提供保障。

(二)企业内部管理当局的声誉约束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可以通过专业中介机构为每个上市公司建立一套类似于评级的声誉数据库。记载内容包括:公司造假、操纵等违规记录、未及时披露重大信息、违规担保、关联方交易的定价显失公允等情况,再根据这些记录制定一套声誉评分标准,以此综合评定企业的信用等级。信用等级越高,企业就越受投资者追捧;而对企业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广大投资者很快就会作出反应,使造假公司付出沉重的代价,且声誉机制的长期动态性决定其在投资者中会形成长久“记忆”,重建信用需要很长时间。此外,监管部门也会加大惩罚力度,事后会开展更为严格的监管。可以说,资本市场上这种由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进行处罚的声誉系统,是抑制盈余管理寻租的有效途径。另外,应健全企业的直接人———经理人市场的声誉激励—监督机制。企业的盈余管理寻租往往与经理人的经营理念相关,声誉作为经理人的无形资产,能够影响到其在经理市场的长期生存。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经理人声誉体系,由相对独立的第三方中介机构定期根据其经营业绩及职业道德,对其进行评定、考核,并将结果记录在案,从而迫使经理人放弃短期盈余管理寻租行为,转而追求企业的长期利益。

(三)对市场审计部门的声誉约束

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应该使其形成违规就会受到处罚的稳定预期,对其产生威慑作用。在注册会计师的选聘和轮换方面,应鼓励事务所提高其专业胜任能力,降低其对单个客户的财务依赖性。关于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增强声誉机制对事务所的约束作用,形成相应的诚信评价机制,如建立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数据库,建立健全外部审计市场的信用评级体系,使得外部投资者能够更好地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由此实现监督制约效果。

作者:张建芳 单位:南通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鸣:《会计政策变更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1年第8期。

[2]邱月华、曲晓辉:《是盈余稳健性还是盈余管理?———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中国会计评论》2009年第7期。

[3]陈炳辉:《上市公司声誉数据库:防范造假行为的重要途径》,《南方经济》2005年第9期。

[4]刘启亮、张雅曼、谈丽华等:《盈余管理寻租的博弈分析与治理》,《财会通讯》2011年第3期。

税收法制管理范文8

摘要:

当下国家经济加快调整转型的发展趋势,对施工企业的整体要求也不断提高。企业要想获得期望利润,必须高度重视成本管理,实现各类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因此,施工企业必须增强成本意识,实施有效的成本控制,提高企业预算管理水平,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堵塞管理漏洞,减少资金浪费,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

关键词:

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成本控制

一、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成本管理理念落后

施工企业成本管理过程中只关注成本耗费的减少与控制。建筑施工企业在日常的经营管理过程当中,成本管理理念落后,目前还是依靠传统意义上的成本管理理论来进行成本管理以及成本的控制,这势必对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企业成本管理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制约。

2.成本管理体制不健全

就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大多数都是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这些企业几乎没有一定的成本管理模式以及理念。他们多数采用的是粗放式的成本管理方式,缺少建立一套合理的、科学的成本管理与控制系统。在日常经营过程中,管理不够规范,各部门成本管理职责不明确,管理流程不清晰,监督考核不到位。

3.忽视事前及事中控制

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时没有把重点放在事前和事中控制上,而是更多的关注事后控制,这就使企业的成本控制环节脱离,减少企业效益。然而成本控制的目的不在于考核,而在于通过事前及事中控制使企业成本控制水平达标,并通过事后控制对制定不合理的目标进行调整,它们相互补充来促进企业实现其管理目标。企业开展成本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防止资源浪费,力图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础上把成本降到最低水平,因此成本控制最重要的是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协调,只注重事后考核的行为只会使企业出现更多的问题。

4.成本核算方式落后

目前成本管理方法中较为流行的现代成本管理方法有标准成本法、计划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先进的作业成本法和战略成本管理法尚未得到广泛的运用,施工企业成本管理还处在一个比较落后的水平上。很多施工企业仍以财务部门提供的决算报告作为依据进行成本核算。而此类财务报告都是已发生的财务数据,这将导致施工企业的成本核算只有事后评价,忽视了事前成本预测、事中成本控制和监督以及事后的成本分析与考核,使企业无法针对自身的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影响企业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

1.强化成本管理理念,提高成本管理意识

建立全面的成本管理理念是实现良好经济效益的前提。提高员工的成本管理理念,重点应放在成本管理上,这就要求项目负责人具有较强的经济观念、效益观念和成本观念,对项目的盈亏负主要责任。只有先把管理人员的观念提升上来,才能带动员工的观念提升,最后顺利完成企业订立的目标。与此同时,只有全体员工参与进来,树立起良好的成本管理观念,才能实现企业订立的目标。

2.完善成本管理体制

制定符合企业的成本管理体制,需要施工企业结合自身的组织架构和企业特点,不断探索,完善成本管理体系。而完善的成本管理体制要明确每个部门或者相关人员的职责权利,有完善的成本控制过程。要强化成本分析,形成完整的成本监控和预测系统,充分挖掘企业的内部潜力,不断减少生产运营成本。在权责明确的同时,还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各项管理制度得到真正落实。

3.建立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事前对材料的预算及采购;事中项目成本耗费的计算;事后对项目的分析与考核。首先,企业事前控制时应制定目标成本,对已确立的总体目标成本按顺序逐级分解,同时依据作业建立各责任成本中心。之后,在施工项目实施过程中对相关活动加强控制,对由于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偏离产生的差异,应及时分析其内在原因,员工自身原因造成的成本支出增加,应查明事实真相并予以修正,促使实际成本在预算内进行施工,防止无缘由的超支。最后,在项目完成后及时办理竣工结算,考核分析项目的成本效益,实施奖惩制度。

4.改进成本核算方式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施工企业受新环境、新因素的影响,其传统成本管理方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据此,我们可以尝试运用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加以应对,如作业成本法,这也为逐步细化和分解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总之,施工企业需在不断挖掘降低成本潜力的同时,创新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模式,以达到减少施工企业生产、流通成本的目的,进而实现成本管理的效率最大化。

三、结语

只有对施工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在最少的成本下取得最大的收益,才能使得企业在竞争中获胜。因此,施工企业必须重视成本管理,把成本管理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切入点,根据每个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建立自己的一套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经营质量,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刘诗羽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第二篇: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弊端及成因

摘要:

在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快速进程中,中小企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中小企业在成本管理上仍存在着各种问题与弊端。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成本管理的概述。第二部分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弊端。第三部分提供相应建议。

关键词:

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弊端

一、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概述

作为现代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成本管理是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指的是生产经营时,企业的各项成本决策、成本分析、成本核算、成本控制等。企业成本管理是把企业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综合起来,以企业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制定的将成本信息贯穿于战略管理整个循环之中,通过对公司成本结构、成本行为的全面了解、控制与改善,寻求长久的竞争优势。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种种限制,如规模小,资金投入少,难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效益等方面。所以,加强成本管理成了发展中小企业的重中之重。

二、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1.企业仍遵循传统的观念和战略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中小企业将企业的产品成本和产品的生产成本对等起来。但在现今的经济发展趋势下企业的产品成本不仅包括生产成本,还涉及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所有成本。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数只重视成本的战术管理,即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本管理,忽视了战略思想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运用。有时候压低产品成本并不能帮助企业提高竞争优势,而是生产出满足消费者要求,适销对路的产品企业才能创造经济效益。配合企业经营发展路线,合理设计产品,正确分配产品构成,确定最优产量,生产过程中避免残次品的产出和材料的不正常耗费,确保产出高品质的产品。

2.企业缺乏成本意识

在对成本管理的职能认知上,有的中小企业认为成本管理不过是对产品生产过程中降低人工成本和材料成本,以所谓的产品的低成本达到企业经营上的高利润,于是造成了在产品的整个制造环节中企业没有按照产品的设计阶段逐一核算各零部件的成本,也没有自下而上地逐层汇总发生了的各项成本支出,而是按照发生了的人工成本、材料成本和管理费用来分摊产品的单位成本;

3.成本管理人才与管理方法的落后

中小企业由于缺乏引进和培养专业型成本管理人才,没能树立起现代化成本管理模式理念,成本管理无法在实际生产中获得运用,自然造成企业成本管理观念和理论落后。大多涉及单个成本管理措施,并未涉及研究方法间联系,无法构建一体化成本管理方法制度。成本管理方法的实践应用联系不足,造成成本管理连贯性不足。

三、解决成本管理问题的具体对策

1.进一步完善有关成本管理的会计准则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推行新企业会计准则,正式实施于2007年1月1日,为企业的成本确认、成本分摊、成本核算提出了规范性要求。实际上,我国现阶段尚无独立的成本管理准则,这显然不利于现经济条件下逐渐复杂的成本管理工作。所以,推行我国成本会计系统化准则非常有必要。一方面要符合国际成本管理发展趋势,另一方面要结合我国特定的经济环境,大型企业、外资企业和中小企业内部结构和成本管理的不同差距、法律法规等条件,使成本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较好地协调,又能在我国不同阶级的会计实务中体现出切实可行的良好操作性。

2.树立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思想

为此我国中小企业需要用长期性和战略性的目光来看待成本管理,树立起战略成本管理思想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让企业站在战略管理的角度上去分析研究成本管理,把成本管理和企业经营战略相结合。这就要求企业要根据市场的客观环境,再联系自身的战略定位,推断出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所处的地位,优化成本目标,确定产品设计方案,保证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3.建立专业的成本管理人才队伍,采纳先进的成本管理手段

首先企业领导必须要对成本管理有着充分的认识,同时重视对经营管理层人员的专业培训。中小企业对各层人员进行再教育培训,有利于内部建立起自主学习的企业文化和企业氛围,员工的学习积极性高涨,使得企业成本管理保持了活力,进入了一个良好控制的局面。公司员工可借鉴和引进目标成本法、责任成本法、成本企划法、作业成本法等国外先进的成本管理思想经验和适合企业经营发展模式的成本管理方法手段,例如建立现代化的成本管理信息电子系统等。

作者:林海风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尚慧丽.关于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几点认识[J].当代经济,2011(18).

[2]王健荣.浅谈加强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J].对外经贸,2012(01).

[3]徐玉芳.浅谈中小企业成本管理[J].财经界,2013(12).

[4]杨晓东.中小企业成本管理问题探讨[J].中国市场,2011(22).

第三篇:港口集装箱企业成本管理探究

摘要:

本文主要对企业成本管理内涵进行分析,后针对港口集装箱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对成本管理措施予以完善性探究,不断实现港口集装箱企业成本高效管理。

关键词:

港口集装箱企业;成本管理;措施探究

传统企业成本管理的目的多为降低企业成本支出,提升企业综合效益。而就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基础而言,传统企业成本管理具有一定的有限性及条件性,因此不利于现代企业的高效化管理。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企业应及时转变成本管理观念及管理方法,采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实现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不断促进企业高效管理。

一、企业成本管理内涵

企业成本管理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采用一系列的成本核算、分析及控制等方法实现对企业成本的控制。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因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企业成本管理目标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引导性思想。企业在传统成本管理中,多认为成本是生产消耗,因此多将成本管理作为节约生产能耗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成本管理理论知识的不断完善性建设,企业成本管理内涵逐渐扩展[1],其扩展内容包含通过成本管理实现对企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不断实现企业成本管理目标,促进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企业成本管理过程中企业成本的核算是其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企业成本管理中,企业成本管理目标的差异性会造成企业成本层次及数据的不同要求,因此企业成本管理中企业成本核算可实现对企业产品成本的体现,为企业发展及决策提供相关产品有效数据,促进企业发展。

二、港口集装箱企业成本管理现状

(一)企业价值补偿缺失。

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生产资料价格逐渐呈现上升趋势,致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其自身企业资产逐渐贬值,价值逐渐流失,因此导致企业价值补偿缺失,港口集装箱企业一般情况而言,若企业物流管理失控,则会导致企业资源严重浪费。我国现阶段的港口集装箱企业发展仅依靠海运业实现自身价值体现[2],因此其产品组成及利润来源多呈现单一性特征,故而海运业市场经济的波动及企业生产成本的波动会对港口集装箱企业造成非常重大的影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没有其他企业业务形式实现企业收益增长,因此海运业的波动性易导致港口集装箱企业长期处于经济波动状态,企业经营风险较高,难以实现高效及稳定性成本管理,难以促进企业效益持续性增长。

(二)成本管理缺乏优化及整合,企业成员成本管理意识淡薄。

港口集装箱企业对于企业成本的管理以及企业工作的开展多建立于企业每年的年初预测报告及前一年的产品业务反馈基础上,按照企业不同部门的相关指标实现对部门业务的独立性下达,因此导致港口集装箱企业内部呈现独立化特征,过分重视企业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相关利益获取,未重视企业的整体性利益,各部门员工在成本管理与控制中,多呈现机械化工作状态,缺乏工作主动性,导致企业成本管理与市场脱离,难以实现对企业成本管理的有效认知,在企业成本管理手段应用中,多以任务及控制为主要手段,未感受到社会发展的竞争压力,难以实现成本管理的积极性提升。

(三)缺乏无形成本有效管理。

港口集装箱企业在成本管理过程中,由于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企业多将其管理工作重心放置于表面基础成本管理以及行政管理中,将企业成本管理的主体多限制于企业发展过程易呈现具体形态的企业成本管理中,而对于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无形性成本则未形成完善的成本管理意识,因此难以实现港口集装箱企业成本的合理性管理。其中,有形成本多表现在企业设备修理费用、材料消耗费用等,无形成本包含企业产品服务成本、企业货物装卸生产率等。

(四)企业成本管理内容各范畴缺乏完善性建设。

企业在成本管理过程中,仅重视对企业生产成本的管理,而缺乏对企业成本的有效控制,对于企业外部价值环境以及企业产品销售等环节的成本影响因素未实现合理性认知,因此现阶段的企业成本管理难以实现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无法促进企业高效发展。

三、港口集装箱企业成本管理措施研究

(一)成本管理理念的完善建设。

港口集装箱企业在实现成本管理过程中,企业应建设完善的成本管理理念,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具有统一性以及协调性的企业部门发展体系,各企业部门之间针对企业的具体事项实现高效性合作,在共同发展,共同管理的基础上,不断实现企业管理规范的严谨性,实现企业部门间的高配合性,同时港口集装箱企业在面对国际企业发展对手时,应针对企业现有的发展优势,将企业利益作为企业的发展目标,在保证企业完善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与国际企业的竞争,在成本管理的基础上,扩宽企业发展途径,促进企业发展。

(二)实现各管理方法的完善性及合理性应用。

(1)战略成本管理方法应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其经济环境会产生巨大变化,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应注重对行业竞争现象的分析,针对现有行业发展现状重新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计划,针对变动的市场经济对其进行相关调整,从而实现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在企业成本管理中可实现对企业财务及竞争优势的分析,将企业内外部结构及环境相结合,企业价值链具有企业内部价值制造及外部价值转移的行为空间,企业是价值创造链中的一部分。因此,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应用可以企业生产环境为背景,实现对竞争对手以及企业所处行业价值链的分析,从而知晓社会发展动态,观察经济发展形势,实现企业战略分析与制定。(2)作业成本管理方法应用。作业成本管理方法在成本管理中具有核算精确性特征,该方法可向企业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基于成本动因成本分析法实现对战略成本管理动因分析,因此将该方法应用于企业成本管理可将其与战略成本管理方法相互整合应用,实现企业成本的高效管理。

(三)企业客户销售贡献价值体系构建。

以成本管理内容而言,企业成本的降低具有一定的条件性及限制性,在一定情况下,企业成本的管理导致企业经济效益降低,但若企业将成本升幅降低,则可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优势性在于,产品生产成本一定的情况下,产品可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价值,因此港口集装箱企业对于企业成本战略的选择直接影响着企业整体的发展。客户价值中对于客户贡献的研究,可通过企业信息的应用,制定战略计划以加强产品价值,因此企业客户销售贡献价值体系的构建可将客户价值评价以及作业成本管理结合,将客户作为评价中心,使企业实现对信息的合理有效分析,不断实现客户高效管理,促进企业内部流程完善,实现企业成本管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成本管理在港口集装箱企业管理及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港口集装箱企业在企业成本管理中仍存在价值补偿缺失、成本管理缺乏优化及整合、成员成本管理意识淡薄以及成本管理内容各范畴缺乏完善性建设等问题,因此针对此类问题,各企业应完善成本管理理念、合理应用各成本管理方法、构建企业客户销售贡献价值体系,促进企业成本高效管理,实现企业高效发展。

作者:陈立佳 单位:重庆港务物流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翼.集装箱港口企业竞争力与竞争策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2]AKPENAMOCTARALANDA.ImprovingPortsEfficiencyinWestAfrica[D].大连海事大学,2013.

第四篇:循环经济企业成本管理策略研究

摘要:

循环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和实践形式之一,对现代社会中的企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与意义。对循环经济导向下的企业成本管理策略开展研究同样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围绕着企业成本管理战略这一中心点,对企业运行过程中成本管理层面上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度的研究与分析,并尝试性地对循环经济导向的企业成本管理策略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为现代企业的成本控制策略起一些帮助作用。

关键词:

循环经济;成本管理;策略

一、成本管理策略对于循环经济导向的企业的概念和意义

(一)循环经济导向的企业成本管理的概念

所谓循环经济导向的企业成本管理即是:在循环经济的大背景下,以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经济因素为对象,通过对多种成本管理的手段进行综合运用与全方位管理,以实现利用更少的资源,创造更多的价值的目标。

(二)成本管理策略对循环经济导向的企业的意义

通过成本管理策略的运用能够有效地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减少各类资源的损耗,实现更少资源、更多产出的高效发展理念,显著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率,通过降低产品成本损耗大大加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除此之外,成本管理策略还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延长和加深生产链,提高企业深加工的能力,减少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创造更多新产品和新价值。最后,通过成本管理策略能够增强企业在循环经济大背景下的生存能力,通过对“再回首再利用”的重新认识能够提升企业二次生产的能力,显著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循环经济导向的企业在成本管理策略上存在的问题

管理成本上升已经成为了当前循环经济导向的企业在成本管理策略上面临的主要问题。管理成本的上升包括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环境管理成本、销售成本、质量管理成本、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战略管理成本。

(一)环境管理成本不断上升

循环经济大背景的一大特征在于对环保的要求空前增大。随着全社会对环保问题的日益重视,企业在发展方式上已经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以掠夺式开采资源、低环保成本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发展方式已经成为了过去。在现代,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将环境放在首要的地位,在资源开采方式和生态恢复上都要巨大的资本,这对于企业成本管理而言是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巨大的压力。

(二)销售成本管理难度加大

企业竞争过程中,拥有新技术或市场优势的企业能够利用这些优势以降低产品价格或提高服务质量的方式来获得竞争优势,从而获得短时的收益,但在循环经济中,传统的消耗类产品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其成本会体现出上升的态势,这会导致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销售成本管理难度不断增加。

(三)质量管理成本不断上升

质量成本管理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而产品的质量是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力强弱的直接决定因素,质量成本管理是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手段。在循环经济的大背景下,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因其生产过程无法做到生产与污染完全分离,故而在如何制定出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产品质量指标、如何提高质量管理效率方面还需要大量的投资和探索。

(四)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显著增加

市场以人为中心,企业的竞争在实质上是人与人的竞争,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识。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包括对人力资源成本的运营、调整、保护以及利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的逐步普及,人力资源成本不断增加已经成为了不可更改的发展趋势。在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因为人而产生的其他开支。

(五)战略管理成本不断上升

战略成本管理已经成为了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企业文化的不断发展,战略成本管理对于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目前我国在战略管理成本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战略成本不断上升是不可更改的发展趋势。

三、循环经济导向的企业成本管理策略

(一)打造强调循环经济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影响体现在各个方面,就总体上而言,企业文化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潜在竞争力,在具体上而言,企业文化影响着每一个企业成员的认识和实践。循环经济理念与企业文化相融合能够使循环经济的要求深深地根植在员工和企业的观念中,保证企业在发展上体现循环经济的思想,在实践中践行循环经济的要求,切实有效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加强法律制度建设,降低守法成本

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法律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仍不完善,法律思想影响力也很有限,在制度保障层面上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科学性有效性的不足,加强法律制度的建设,保证法律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度和监督力度,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的法律意识,降低企业的守法成本。

(三)打造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

降低企业在循环经济大背景下的经济成本,除科学有效的法律制度和坚持社会责任的企业自身之外,还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市场的行为主体在于人,企业的主体同样也在与人,只有身处在社会各个方面的人能够切实地树立绿色环保的消费理念,才能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循环经济导向的企业发展的大环境,才能够保证循环经济的顺利实施和高效推进。

(四)精工减序,提高资源优化效率

精工减序,提高资源优化效率是降低企业成本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时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精工减序能够在保证企业合理运行、产品质量水准不下滑的基础上改变成产工序,调整人员配比,减少不必要的开销,提高各环节的生产效率,能够有效地将资源配置到有需要的部门中,提高资源优化效率,保证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保证在生产成产更低的同时取得相同的甚至更高的经济效益。这就要求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努力寻求资源和效益之间的最佳比

(五)创新成本管理策略

企业成本管理策略多种多样,不同时期的企业对管理策略的要求和选择各有侧重,在循环经济大背景下,企业的成本管理策略的选择应该立足于环境保护之上,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目标,加大对成本管理策略的创新,不断尝试新的管理方式方法,不断推进管理手段的升级和更新。企业应该特别注意利用激励机制,鼓励奖励对成本管理策略做创新性的改变,以通过对成本管理策略的创新来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势头。在创新过程中也同样需要注意激励机制的运用,以推动创新成果能够更快地投入到企业实际的经营活动中。

(六)重视完善的成本管理监督体制建设

行之有效的成本控制策略离不开完善而有力的监督体制,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监督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应该立足于短时间和长时间两个层面上,以保证循环经济导向的企业能够稳定而持续的发展,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和长远化。就短时间而言,应该强化原有的监督体制,严格监督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成本,严格监督企业生产的各项环节以及产品,对不合格不规范的行为或产品进行及时的发现和严格的处理,保证企业在落实循环经济措施方面有好的表现;就长时间而言,应该努力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够体现循环经济思维的企业成本监督体制,保证循环经济导向的企业能够在过程中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四、结语

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加强对企业成本管理策略的研究,不仅直接影响着循环经济导向的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言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康思达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第五篇:施工企业成本管理问题及管理对策

摘要:

国内施工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加强成本管理,采取措施降低产品和劳务成本,这也是企业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及获取更大经济效益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研究,加强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提高施工项目和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对施工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就目前我国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措施。

关键词:

施工企业;成本管理;问题;对策

一、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成本管理内部具有不确定性

施工企业风险意识薄弱,项目管理各项制度不完善,以致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效率与执行力较低;另外,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使得我国施工企业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项目成本过高、投入资金难以顺利收回等。

(二)成本管理观念落后,成本管理方法滞后

当前形势下,国内仍有诸多施工企业未摆脱传统成本核算理念、方法及模式的束缚,以至于施工物流成本具备一定跨部门性、隐形性,易被管理人员计入施工成本中予以核算。另外,当前会计制度背景下,施工企业中并不存在物流成本账户,而是将物流成本计入“管理费用”账户或“施工成本”账户中,造成企业财务人员所获取的相关数据缺乏完整性、真实性、有用性,以致物流成本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

(三)企业投资者短期行为的制约

从理论层面看,若社会投资参与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既能够从根本上打破国家在基础设施领域的绝对垄断状态,又能够进一步强化施工企业的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对增强施工企业服务质量与效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从实务层面看,尽管社会投资企业能够参与到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中,但其施工项目建设管理经验不足,相关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从业技能水平不高,致使施工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成本费用超概算、项目管理混乱等问题。施工企业与社会投资在管理模式方面有所差异,使得双方所派管理人员难以融合,不利于提高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效率与执行力。

二、成本管理视角下完善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几点对策

(1)组织架构。施工企业可依据《岗位职责说明书》与《公司组织架构》科学合理地设置相关机构,并明确各机构职责权限。

(2)人力资源。施工企业应依据《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结合各机构经营特点与需求科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进一步规范人力资源招聘、内部调配及培训等多项行为。同时,施工企业立于《员工薪酬管理暂行办法》之上构建与执行健全的薪酬激励与约束机制,以此确保人力资源高效性使用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3)安全生产。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明确指出,任何施工合同必须附属《安全生产合同》,同时全部施工人员开展各项业务活动之前必须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并缴纳一定金额的安全保证金,这样便能够起到防范施工企业资金风险,保障资金完整性、安全性,推进施工企业各项组织资金活动顺利有序进行。

(4)采购业务。施工企业应依据《行政管理制度》、《招投标管理及实施细则》及《材料设备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落实好采购申请授权审批、采购预算管理、采购付款管理及应付账款管理等多项业务,结合施工企业各机构生产经营需求,不断规范施工企业采购行为,切实规避不合理采购行为的发生,以防施工企业资金流失、浪费。

(5)资金管理。施工企业应依据《资产管理办法》进一步优化调整资产结构,简化资产处置管理程序,合理使用资金,确保对固定资产授权、保管、折旧及转移等一系列活动高效有序运行,从而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6)工程项目,施工企业应依据《工程质量管理制度》、《设计变更及签证制度》、《档案管理制度》、《材料设备管理制度》及《工程资料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协调好各工程施工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加强工程项目质量、投资、安全及进度等多方面控制,不断提高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加快工程项目施工进度,保证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降低工程项目施工成本,从而实现施工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价值最大化。

(7)财务报告。施工企业应依据《成本管理制度》、《会计管理制度》及《资产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规范财务报表编制行为,加强财产清产与会计凭证管理,以确保施工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决策有用性。

(8)预算管理。施工企业应依据《全面预算管理办法》,结合施工企业各机构实际状况,规范预算编制行为,加大预算执行控制力度,做好预算调整工作,确保全面预算管理的积极效应得以充分发挥。

(9)合同管理。施工企业应依据《法律事务管理制度》、《合同授权审批制度》及《公章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加强合同授权审批与印章管理,合理解决合同违约与纠纷问题,以防施工企业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

三、施工成本的管理相关方法与措施

(一)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是指一定时期内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财务表现等方面的总体预测,包括营业预算、资本支出预算、生产预算及财务预算四部分。加强全面预算管理至关重要,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全面预算编制原则。即要求施工企业以一贯性、全面性、科学性、谨慎性及重要性原则为依据开展全面预算编制工作。

(2)全面预算编制目标。即要求施工企业围绕实现公司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价值最大化为中心开展全面预算编制工作。

(3)全面预算编制要求。即要求施工企业除编制年度预算之外,还要做好中、长期预算与季度预算编制工作。

(4)全面预算编制机构。即要求施工企业增设预算管理委员会,由公司总经理出任委员会主任岗位,由公司副总经理出任委员会副主任岗位,由公司部门领导出任委员会成员岗位。

(5)全面预算编制程序。即要求施工企业依照五大步骤开展全面预算编制工作:①各业务部门结合公司发展战略及长期规划编制预算初稿,之后提交至财务部门;②财务部门对各业务部门提交的预算初稿进行审核、汇总,然后编制出讨论稿,之后提交至总经理办公会;③总经理办公会对讨论稿做出分析、审核;④相关部门依照会议决议适当调整修改预算,之后将修改后的预算提交至董事会;⑤董事会对其进行研究核实,待确定无误后予以执行。

(6)全面预算编制的内容。即要求施工企业围绕零基预算、弹性预算及差额预算三方面内容为中心开展全面预算编制工作。除此之外,施工企业还应进一步完善预算控制、预算差异分析及预算修正体系,对预算执行状况进行实时监督,及时发现公司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采取应对措施予以解决。同时,施工企业需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机制与奖惩激励机制,推进绩效考核机制与奖惩激励机制挂钩,以增强公司员工预算意识,激发员工全面预算管理的积极性。

(二)营运资金管理

充足的营运资金是确保施工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针对当前施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环境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营运资金管理。

(1)施工企业为确保各项经济活动正常运行而持有营运资金,所以这就要求公司严格依照《现金管理条例》相关规定使用营运资金。

(2)施工企业应依托于成本分析模式以达到提高营运资金利用率的目的,充分发挥营运资金的使用价值。

(3)构建健全的资金预算管理制度。施工企业结合各部门需求,以季度、年度对投资、采购等规划予以编制,之后提交至财务部门进行审核、汇总得到讨论稿,然后将讨论稿提交至总经理办公室进行审查,最后交与董事会确定执行。

(4)坚持“一支笔”批款原则。施工企业任何资金支出活动均需由总经理批准后方能开展,如此能够从根本上规避营运资金流失、浪费等现象的发生。

(5)构建完善的收支两条线制度。施工企业因经济业务而产生的货币资金财务收支均要尽数纳入账内核算,严禁账外账、“坐支”现金等违规行为发生。

(6)置于银行机构设置多个不同的账户,以满足施工企业资金借贷与结算业务的需求。同时,银行机构应严格依据《银行支付结算办法》定期开展结算工作,加强对公司的监督与管理,以防止出租、出借银行账户事件的出现。

(7)科学合理地利用信用资金。商业信用融资是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环节的重要问题,其中应付账款在商业信用融资中比较大,同时,施工企业获取商业信用时通常会产生成本,而不同类型的商业信用,其产生的成本有所差异,这就需要施工企业科学合理地利用信用资金,在进行决策时需考虑机会成本。

(三)财务组织结构设置

规范的财务组织结构是施工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保证,需要施工企业结合自身实际状况,科学合理地设置财务组织结构,即将会计部门与财务部门分离设置,既要保证二者之间的独立性,又要确保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明确会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职责权限,由会计部门承担起日常会计核算职责,为其他部门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由财务部门承担起财务管理职责,包括财务管理规划、财务管理控制、财务管理决策、财务管理考核等。另外,财务部门还涉及投资科、融资科、审计科及电算化管理科,其中由投资科负责调查考核公司所要投资的项目,实时监督投资效益状况;由融资科负责选取融资银行机构,组织开展融资活动,按期偿还银行机构贷款本息;由审计科负责编制、执行财务审计计划,保证资金使用价值充分发挥;由电算管理科负责开发相关财务软件,加强会计数据管理,保证公司财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决策有用性。

(四)成本管理部门人员管理

施工企业应依据“引进一批,培训提高一批,转岗一批”的原则优化调整成本管理财务人员结构。“引进一批”是指从其他公司或各大重点高校中招募一些具有中、高级会计职称的财务管理人才;“培训提高一批”是指从公司中选取一批潜力人员,派往国内外高水平专业培训机构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其从业知识技能水平与职业道德素养;“转岗一批”是指通过对各成本管理财务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将那些绩效差的成本管理财务人员调至相对不重要的岗位,将那些绩效好的成本管理财务人员调至相对重要的岗位。另外,还需对非成本管理财务人员进行基础财务知识培训,增强其财务管理意识,鼓励其积极参与到财务管理中来。

(五)绩效管理

绩效考核与管理是施工企业的重要业务环节,该项业务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各级成本管理部门员工工作能动性,增强成本管理部门员工责任感,还有助于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

(1)绩效考核可细分为建设期年度考核、运营期年度考核及建设期全面考核,其中前两者主要是针对于施工企业项目的年度管理绩效、管理行为的绩效考核,而后者主要是待施工企业项目建设完成后,对建设过程中的相关行为进行的有效评价。

(2)明确绩效考核内容。首先是建设期年度考核,其内容包括建设管理费用、质量管理、项目工程进度、综合管理等;其次是运营期年度考核,其内容包括净资产收益率、安全生产、净利润等;最后是建设期全面考核,其内容包括工程投资、工程质量与安全、建设工期等。

(3)施工企业应构建健全的绩效考核机制与奖惩激励机制,实现二大机制之间的直接挂钩,以绩效考核结果为依据,对成本管理部门员工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或职位晋升,以调动成本管理部门员工工作主观能动性。

(六)审计管理

(1)施工企业应设立审计机构,组织专业资深人员出任于相应岗位,明确各岗位职责权限,由公司总经理领导开展内、外部审计工作。

(2)加强审计队伍培训、再教育。施工企业内、外部审计工作质量取决于审计队伍的从业技能水平与职业道德素养。首先,把好审计人员招聘关,严格依照公司审计要求招募审计人员,同时做好对审计人员的岗前培训,待确保审计人员达到公司审计标准后方能安排其上岗。其次,加强审计人员培训、再教育,确保其能够及时学习到国内外最新审计知识与理念,保证审计人员为复合型人才,既熟知审计、会计等相关知识,又了解经营管理、计算机工程等相关领域知识。最后,一位合格的审计人员必须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作者:欧阳耀 单位:中铁十一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

第六篇: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企业成本管理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也在快速进步,市场经济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机遇与挑战,而在企业实际发展过程中,企业内部成本控制对于企业至关重要。内部控制制度是在企业进行现代化发展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只有合理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才可以保证企业运行的正常性,同时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进而使企业的资产得以保障。本篇文章主要论述了如何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企业成本管理,进而促进我国企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控制制度;成本管理;措施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企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而在企业实际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如企业内部控制不完善,企业成本管理不到位等,都直接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就企业现在的发展状况来说,内部控制制度的强化对企业管理的总体水平和企业正常生产的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只有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对管理成本的强化给予足够的重视,才可以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同时也使得企业的发展更加持久健康。

1、企业内部控制的概述

现阶段,随着我国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领导者也认识到企业内部控制在企业发展中所起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企业实际发展过程中,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相关领导者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不重视,虽然认识到其重要性,但是不重视构建完善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这样就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其次,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管理时,还不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这样就导致企业内部管理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由于企业还没有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在内控实施阶段带来很大的阻力与问题。最后,内部控制虽然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还存在相关部门监督不到位的现象。通过上述几种表现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还存在严重的不足,因此,构建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就十分必要【2】。

2、企业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我国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因此,企业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就十分必要与紧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提高企业管理力度,减少企业生产成本

通过在企业中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管理力度,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极大的提升企业效益,与此同时,企业通过内部控制制度,还可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这样在发现其中存在问题时,可以进行及时解决。另外,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还可以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效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2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要求

现阶段,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的不断发展,有效地推动了我国企业的进步,同时,随着国际企业之间的沟通越来越频繁,给我国企业带来很大的挑战,而中国企业在市场中往往又缺乏较强的竞争力,尤其是有的企业由于内控制度的完善性较差而影响了企业的综合实力的提升。因此,构建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就十分必要,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同时还有助于提高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度,有效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进而适应国际市场的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2.3与我国的法律法规相适应

现阶段,依据国际市场的相关准则以及我国最新颁布的《会计法》,其中都指出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实际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基础,通过构建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可以使得投资者的利益得到保证,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可信度,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符合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必须要求,符合企业经营利益最大化的要求【3】。

3、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需要注意的问题

企业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是企业的发展的必备,同时也具有紧迫性与必要性。但是,在构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影响范围、如何处理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关系等。

3.1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要尽可能涉及各方面经济业务

因为内部控制有着统筹兼顾的作用,所以很多企业都积极推行。虽然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性质,同一个企业内部的作业单位也不尽相同,但是所有企业所有员工都会追求效益最大化,因此就需要包括生产部、财务部、客服部、企划部、销售部等在内所有部门的统筹协作,让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也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根本目的。我们在制定内控制度时不仅要将企业人事、财务、销售、生产、物质等部门高效结合,还要将各方面经济业务都涉及到,并在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实践中加强内控制度的检验和优化,尤其是应结合实际需要进行改进和完善,才能更好地将内控制度的作用发挥出来,而这就不仅需要得到企业管理人员的重视,还需要在企业领导的带领下,企业全体员工共同付出努力。

3.2注意企业控制环境对控制制度的影响

一般来说,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企业内部的财务预算、员工职责、企业组织结构、管理者的态度等内部环境密不可分,所以我们在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时候要因地制宜,联系实际,切不可以凭空想象设计和实施。只有具备了合适的内部控制环境,我们才可以更好地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相关的措施才可以更好地落实和实施。不然的话,我们即使建立了内控制度,最后没有合适的人、适宜的环境去执行,也是徒劳的,更不可能为企业发展起到多少作用。所以,企业的领导人和管理人员需要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积极认同,进而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4】。同时制定制度时需要全面考虑,因为不同的岗位对不同的职责有着不一样的诉求,制度的制定需要密切结合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

3.3合理处理收益和控制成本间的关系

不管是内部控制还是管理,都要考虑“度”的问题,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需要结合企业实际,比如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就需要根据效益和成本来定。通常情况下,内部控制程序的成本必须要比因风险或错误导致的浪费、损失小,只有这样制定企业控制制度才有意义。企业的领导者在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时需要具有严格的成本意识,寻求收益和控制成本间的平衡点。因为资金风险和其他各种不良因素无法杜绝,同时企业内部总的成本又无法恒定,因此这一控制就要根据相关实际情况来进行。

4、构建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成本管理的途径

我国一些企业在内部控制以及成本管理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不仅有企业内部管理的问题,同时还有员工以及领导自身问题,都会给企业的正常发展带来影响,因此,构建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就十分必要。

4.1在企业中树立成本管理理念

在企业中首先应该树立全体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是企业的灵魂,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必备元素,而成本管理又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企业领导者应该注意培养企业良好的文化氛围,有目的的将成本控制放入企业文化发展中去,通过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对员工宣传企业的成本控制以及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企业员工中形成成本控制的思想。企业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构建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提高企业成本管控力度,促进企业效益的提升。与此同时,还要对企业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进行分析,提高对企业投入的管理力度,在企业能够正常运作的前提下,要不断降低企业的投入成本,最终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4.2构建完善的企业成本管理的责任制

构建完善的企业成本管理责任制,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内部成本控制力度,同时,还可以提高企业运转效率,提升企业效益。而构建完善的企业成本管理责任制的基础,就是要不断提高每一个企业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控制企业费用的支出力度以及分解个人与企业的年终目标,通过制定分发工资定额,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现阶段,随着我国企业竞争强度越来越大,只有严格控制企业成本,加强对企业成本管理责任制的考核,对于表现优异的员工,进行一定的奖励,对于没有按照企业内部成本控制管理制度、随意扩大企业费用支出的行为,要进行一定的惩罚。只有在企业实际发展过程中,构建完善的成本管理责任制,这样才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5】。

4.3推行现代化的成本管理手段

根据现代企业实际发展的特点,现阶段企业主要是利用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和手段,来进行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主要是集成企业的信息流、物流以及资金流,从而使得企业在实际发展中,可以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来经营企业,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在企业的各个方面,包括企业物资采购、生产、营销,以及后期的成本、工资等方面,都要进行管理控制,实行相互整合,这样才可以实现企业成本管理。企业管理人员还要不断了解市场的发展动向、政策以及市场要求,及时把这些信息反馈到上级管理部门。同时,上级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市场的信息,及时调控企业的生产,从市场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完善的企业成本控制制度,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当前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我们在注重传统成本管理的同时还应加强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的应用,及时构建企业营销和成本管理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需要囊括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各项业务流程,并为营销水平的提升和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而实现相互之间资源的整合,最大化的确保信息资源的共享,从而更好地结合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对企业的营销策略进行不断地优化和创新,对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以尽可能地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成本管理的最优化。

4.4构建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

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反而是一项动态而又漫长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开展成本管理工作,我们在注重上述工作开展的同时还应对现有的成本管理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并始终以企业内控制度为主线,建立以企业领导为首,各部门负责人和内控人员为成员,企业员工为基础的三级成本管理体系,由企业领导负责对成本管理目标的制定,由各部门领导人负责成本管理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由内控人员负责对成本管理方案执行的监督,由企业员工为方案的执行贡献力量,从而在企业上下一心的努力下完成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尽可能地促进企业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

4.5提升企业管理人员与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现阶段,在我国企业快速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企业管理者不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员工素质水平的提升,进而导致企业利益受损。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对企业员工的专业素质培养,要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努力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同时,对于管理人员,还要加强他们与一些优秀企业之间的沟通,学习先进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经验,进而结合自身公司的特点,促进自身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提升自我素养。

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日益发展壮大,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企业内部控制不到位,严重阻碍了我国企业的发展,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企业构建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进而发现在构建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措施,不断提升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李利群 单位:湖南盐业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玉.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企业成本管理[J].中外企业家,2014,29:85-86.

[2]樊行健,杨登伟.成本费用内部控制操作指引与典型案例研究[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9,06:7-8.

[3]李喜英.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医院固定资产管理[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4:29-30+43.

[4]刘淑艳.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J].商场现代化,2014,30:179-180.

[5]樊爱萍.关于建立健全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1,06:134-135

第七篇:制衣企业全面成本管理应用研究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在先进技术引领下,制衣企业生产效率也大大提升。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服装的需求出现了持续的增长,同带动了制衣企业的发展。然当前人民币升值、服装纺织类出口配额取消、各种服装的原材料成本、劳动力的成本、租金等不断上涨的多重压力,特别是许多地方中小型制衣企业无法在竞争中取胜,导致这种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成本管理问题。本文从全面成本管理理念出发,分析地方中小型制衣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为地方中小型制衣企业实现全面成本管理的应用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制衣企业全面成本管理

一、全面成本管理的概述

全面成本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成本管理的最重要方式。它是依据现代企业成本运动规律,以优化成本投入、改善成本结构、规避成本风险为主要目的,借助科学的成本管理原理和方法,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实行全过程、广义性、动态性、多维性成本控制的机制和行为方式。全面成本管理,重点在“全面”,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侧重成本管理的“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以及“全要素管理”。

二、地方中小型制衣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广州市增城区享有牛仔裤之乡的美称。目前,增城区单新塘镇牛仔裤批发市场已有3000多家牛仔服装及相关配套企业,80000多名从业人员,1000多个已注册的牛仔服装品牌。产品远销中国香港、俄罗斯、美国、欧盟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新塘镇更荣膺为“中国牛仔服装名镇”。然据2014年不完全统计,在新塘镇牛仔裤产业中中小型制衣企业比重大,中型企业占13%,小型企业占80%,大型企业占7%。中小型制衣企业多以为他人加工为主,产品重在模仿轻设计,小批量、周期短,产品档次低。成本管理方面多遵循传统模式,成本控制的对象主要局限于企业加工制造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缺乏战略性管理的思维,使企业不能形成系统的成本控制方法体系。

(一)原始凭证数据比较模糊

许多企业的原始凭证数据较混乱,比较模糊,尤其是原材料、固定资产折旧、库存成本等相关科目的原始数据往往出现较大的错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相关部门成本意识不强,领用材料未做好登记工作,造成后面成本核算缺乏数据。其次,在生产过程中,部分工作人员严重浪费材料,而且未将浪费的成本进行登记。其次是固定资产管理和固定资产折旧估算问题。制衣企业购置了大量的设备,由于各种因素影响,许多大型设备未使用,造成闲置浪费。另外,企业对机器设备的管理不科学,缺乏完善系统的保养计划,设备的折旧速度较快。许多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折旧,缺乏科学的估计。每年清点资产的时候,都缺乏清晰的原始数据。

(二)记账过程中会计科目不清

在成本计算过程中,财会人员获得了相应的原始凭证就要开始登记入账。但是在实际核算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会计科目登记错误。例如一些企业财会部门,将车间水电费与管理部门的水电费直接统计为水电费,这样是不符合规范的,因为车间水电费是属于制造费用,而管理部分水电费则是管理费用。

(三)报销流程不规范

在许多单位中,报销费用这个环节存在较多的问题,缺乏规范的财务制度。一些单位对于出差报销、采购报销比较混乱,导致出现差旅费过高、管理费用过高等。另外,部门工作人员在实际报销中,依然不够严谨,管理者未对员工的发票、收据进行检查就盲目签字,而财会人员也未进行仔细的核查,无形中增加公司的成本。

(四)企业的各部门的成本意识不强

目前许多企业对成本计算的工作认识还是比较薄弱,很多单位都将成本计算工作仅仅是财会部门的事情。因而,对成本计算对象、收入分割、费用的分摊等方面的无法明确,造成了许多企业仅仅计算到直接费用,对于很多固定资产折旧损耗、营业外支出等都没有清晰计算。

三、地方中小型制衣企业全面成本管理应用对策+

(一)加强培训,树立全员成本管理意识

要加强企业的全面成本管理,首先要树立全员成本管理意识,摒弃过去那种“成本管理不是我的事情”错误观念。单位的财会部门,要先制定简单的成本管理培训方案,给全体员工进行成本控制的思想,灌输节约成本的理念。尤其是公司的采购部门,加强对原材料质量的监控,防止质量不过关的材料投入生产,从而耽误生产,增加生产成本。

(二)完善各项凭证资料,实现全要素成本管理等

对于财会部门来说,制约其成本核算的较大的障碍是各项凭证的数据不清晰,导致最终成本核算不准确,没有科学统计出实际成本,不利于企业的成本管理。因此,要完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以及报销流程。财会部门与生产部门要做好沟通,共同制定出比较规范的领料单、库存单等,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领取物料、使用物料、剩余物料都要做好登记,而且数据要准确。

(三)加强监督,实现全过程成本管理

公司的财会部门与人力资源部门可以共同将成本管理列入到个人的绩效考核。对于制衣企业来说,生产方面的成本是比较大的,因此加强这方面的成本管理是十分必要的。要加强对生产工人的监督,禁止员工上班闲聊、偷懒等现象,甚至可以采用计件制方式,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员工成本的浪费。其次,要加强设备的使用管理,禁止无货生产设备仍在运作的现象。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地方中小型制衣企业,要长期生产和发展就要实现全面成本管理,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当地中小型制衣企业,可以从加强培训,树立全员成本管理意识、完善各项凭证资料,实现全要素成本管理等、加强监督,实现全过程成本管理。

作者:魏尚玲 单位:广州市增城区东方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邹原.中国服装业的发展新趋势[J].中国纺织.2010(06):11-14.

[2]吴建华,王珍义,主编.纺织服装企业项目管理[M].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

[3]孙淑娜.推行全面成本管理实现降本增效[J].现代经济信息.2012(02):23-25.

[4]陈刚.中小民营企业成本管理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3

第八篇: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管理

摘要:

本文通过对基于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管理意义的论述,以及对目前我国基于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管理所面临的经营成本管理模式落后、企业缺乏环境成本管理意识、企业环境成本披露的信息不全面、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工作的缺失、相应环境成本披露制度的不健全等问题的深入讨论,提出了一些改善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管理问题的建议,为我国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管理的改革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企业环境;经营成本;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大小小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呈现。而企业的成长要紧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基于企业环境下的经营成本管理问题的改革也应该提上日程。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应该受到决策者的重视,如何加强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管理控制,优化企业体制改革,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成为一个值得我们讨论的话题。

一、基于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管理的意义

基于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管理的内容包括:对国家相关政策的解读、对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企业环境管理体系、企业环境数据的收集并整理以及企业环境成本经营方法。与此同时,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管理在对企业环境成本进行把控并进行绩效评价的同时,还要准确地计算企业在维护和改善所处环境下经济资本的投入。基于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的管理是指在企业传统意义上的成本管理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到企业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对环境的影响,对企业环境成本加以控制管理,以此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发展和基于企业环境下的经营成本管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只有严密把控企业环境下的经营成本,才能让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符合国家的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我国的国有企业、合资企业以及私有民营企业等各类型的企业都在这一环境下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各个企业也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甚至成为了我国社会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基于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管理工作对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近些年来,基于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管理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各个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企业只有践行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成本管理改革,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才能在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占有一席之地。

二、我国基于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基于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管理模式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企业环境管理不是边污染边治理,而是在牺牲环境的代价下,在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的条件下,先污染,后治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大幅度落后于西方的条件下,这种环境经营管理不能说错。但是,随着近些年以来我国经济条件的大幅度提高,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条件下,企业环境下经营管理模式也应该得到改善。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不能对环境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只有对环境成本进行计划控制与投入,才能使环境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2.企业缺乏环境成本管理意识。

由于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企业的领导决策层对企业的核心关注不是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而是企业的短期经济利益,企业环境下的经营成本管理得不到相应的重视。所以,基于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管理工作因为得不到重视而缺乏有力的支持。殊不知,正是因为这样,企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绝大部分企业对生产原材料的运用不科学,不能完美地利用原材料来生产产品,也是由于对原材料的运用配置方面缺乏环境成本管理意识造成的。这样一来,不但造成了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还造成了原材料的浪费。部分企业由于缺乏对生产工艺的重视,也舍不得在生产工艺的研究上投入经济成本,因此造成了在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得不到充分的利用,造成了原材料的大量浪费。由此可以看出,这部分企业的原材料成本较于其他生产工艺先进的企业较高,不具备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竞争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浪潮下必然会被淘汰。

3.企业环境成本披露的信息不全面。

不同的企业环境成本披露的方式不同,披露内容也不同,企业之间缺乏可比性。同时企业对环境成本的披露,只是披露了过去的时间段造成的既定事实,没有对未来企业环境成本计划做出披露,这也导致了企业未来环境成本的工作得不到科学有效的开展。

4.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工作的缺失。

基于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管理工作需要在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下进行,成本核算工作是保证企业可持续经营与发展的一个主要环节。部分企业由于在进行成本核算工作的时候仅仅局限于常规经营成本的计算,而没有进行环境成本的核算,这导致了企业领导决策者对外部环境缺乏认识,从而使得企业的环境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使企业的环境经营成本较高。

5.相应环境成本披露制度的不健全。

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环保总局对上市公司的环境成本披露有相关的规定,但是由于规定界限不清晰,规定内容不细致,所以企业经常会出现隐瞒的行为。另外,企业环境成本披露制度由于没有明确界限的规定,所以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造成了企业出现环境污染问题的时候无法落实明确的责任人,使得环境问题事件纠纷无法通过法律途径得到解决,从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落实不到具体的责任人,也使得环境污染的治理效率得不到提高。总的来说,由于企业环境成本披露的信息不全面,企业的环境经营方面与环境保护治理单位的工作得不到协同,不利于企业经营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环境的改善,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三、基于企业环境经营成本下改善管理问题的措施

1.改善企业环境下经营成本管理模式,事前规划与事后治理相结合。

因为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成本管理模式不能够有效地对环境成本进行控制,所以,要对环境经营成本管理进行事先规划。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进行之前,对其进行研究规划,从生产工艺的改善、原材料的优选、产品的选择等方面开展,择取生产成本最少、效益最大、环保性最高的生产方案。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根据投入生产情况实时改进生产工艺,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也要进行净化处理之后,才能排放。

2.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有效控制环境管理成本的方法之一。企业要坚持绿色工艺与绿色生产,选择既符合产品要求又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污染的原材料进行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在生产工艺的改进上投入一定的经济成本来改进生产工艺,避免在生产过程中对原材料的浪费,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和企业的发展道路之中,从而有效地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企业的经济成本与环境成本。

3.建立健全企业环境成本披露制度。

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环保总局对上市公司环境成本披露的相关规定的界限应该更加清晰,内容应该更加明确。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需求设立每一个行业的披露标准,细化、具化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样才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完善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工作。

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工作的时候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常规经营成本的计算,还要进行环境成本的核算,这样可以使企业领导决策者对外部环境有充分的认识,从而使得企业的环境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降低企业的环境经营成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借鉴其他优秀成熟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模式,找出适合自己的环境成本核算方法,同时完善企业的环境成本核算体系。

5.完善环境保护责任人制度。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定要完善环境保护制度,明确环境保护的责任人。从而加强企业的环境风险管理,提高企业对环境风险的抵抗能力,减少企业环境下的经营成本。同时,企业的环境经营方面的工作也能与环境保护治理单位的工作得到协同,有利于环境经营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环境的改善,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从整个社会大环境来说,环境污染的治理效率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作者:孙健 单位:驻马店日报社

参考文献:

[1]冯圆.企业文化、环境经营与民营企业成本创新研究[D].南京大学,2013.

[2]张健梅.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4.

[3]李书华.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4.

第九篇:业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

摘要:

一直以来,发展工业都是富国强民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工业企业面临着规模扩大化和市场竞争激烈化的问题,这虽然给工业企业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存在很大的压力,为了使自身企业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成本的管控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已了解到的目前工业企业成本管控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工业企业;成本管理;控制

纵然工业企业一改以往的经营方式,不再仅仅通过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以及巨额投资来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而是将经营的目标放在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方面,但是就目前工业企业经营的情况来看,依旧存在许多问题。部分工业企业虽然打着进行成本管控的旗号,实际上却不曾真正理解成本管控的实质内涵,笔者提出,只有切实解决以下三方面的问题即改变传统的成本管理观念、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完善相关的成本管理制度,方可使工业企业的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

一、目前工业企业成本管控所存在的问题

成本管控是我国工业企业发展的重点,但是就目前工业企业经营的情况来看,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其一,工业企业对于成本管控具有一定的理解误差,他们认为成本的管控就只是尽可能的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期间为了降低成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影响产品的质量以及企业的信誉,不利于工业企业的长期发展。其二,工业企业在成本管控方面缺乏专业的人才队伍,而且相关人员的职业素养也是参差不齐,工作能力跟不上成本管控的步伐,拖累工业企业成本管控的进程,制约企业发展。其三,工业企业在成本管理制度的制定方面不是十分完善,工作人员对于突出情况并不能做到随机应变,只会按照相关制度按部就班的执行,以至于成本管控起不到根本的作用。通过对目前工业企业成本管理现状的分析,笔者对如何加强工业企业成本管理和控制做出思考,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二、如何加强工业企业成本管理和控制

(一)改变传统的成本管理观念

之所以说要求工业企业改变传统的成本管理挂念,是因为工业企业对于成本管控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他们所认为成本的管控就是想尽一切办法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这将影响产品的质量以及企业的信誉,不利于工业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为了使成本管控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工业企业必须要改变对成本管理和控制的错误理解,重新审视成本的管控问题。企业要高度重视成本管控,具体的做法即安排企业员工分期接受相关培训,积极学习现阶段最新的成本管理和控制的科学手段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当然,必须要将学过的知识有选择性的运用到自家企业当中,不断摸索出适合企业的成本管控方式。

(二)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

由于参与成本管控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够,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企业必须尽快的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尤其是财务管理方面的人才。首先,企业要正视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及控制的真正内涵,不要带着偏见来培养人才。财务管理方面,杜绝以往只要会计算就可以胜任财务管理工作的观念,切实培养集计算、分析、预测等功能于一体的高素质人才,成本管控方面的人才如出一辙,同样需要专业的人才来完成。其次,企业要重视到岗员工的职业培训,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企业通过分析目前面临的困难及职工的职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的对企业新老员工进行培训,一定要确保职工的能力跟得上企业发展的需求。除此之外,为了降低后期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成本,企业可以选择相关院校进行合作,相关院校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及实力要求,培养出企业需要的相关人才,这样不仅可以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又提高院校的知名度及就业率,还为企业解决的人才问题,降低了招聘成本及入岗培训成本,可以说是多方获益啊!

(三)完善相关的成本管理制度

成本管控之所以不能取得质的突破,不仅是与企业的错误观念及缺乏专业的高素质人才有关,归根结底还是由于相关的成本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因此,企业可以从以下入手:第一,完善成本管控过程中的相关制度。大部分的企业都做到了前期审核及后期的复查,并且效果不错,但企业都忽略了企业在中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必须要完善管控过程中的相关制度。企业要做到:建立管控过程中的监督机制,详细记录全程涉及到的数据如生产数量数据、销售量、有关会计信息等,记录存档,方便后期分析及当时的纠错,这样在生产当时就可以尽量避免资金超额使用的情况,便于下一阶段成本管控措施的调整和实施。第二,严格控制现金流的支出。严格控制并不代表就要压缩相关的资金支出,而是说要严格监控资金的流出,减少不必要的资金自出。企业要做到:凡是有关资金支出的相关事件都需要经过上级的层层审批,在分析了企业的资金周转状况及经营状况后,确定资金必须要支出,且支出金额在合理范围内时,方可审批。其实这也是对成本管控的过程进行监控的手段之一,可以降低资金超额频率,将投入资金额降低到最小值,在保证企业正常经营的情况下,保证企业的经营利润,又不会降低企业的产品质量和企业声誉。

三、结语

加强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是工业企业的必须重视的问题,文章也就此做出了详细的论证,为工业企业在加强工业企业成本管理和控制方面提供相应的参考价值。

作者:刘宁 单位:江苏船山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秦战广.论工业企业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方法[J].中国外资,2011,02:82.

[2]张妍.对工业企业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方法的浅析[J].中国外资,2013,15:225-226.

[3]朱金娣.如何加强工业企业成本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4,14:159+161

第十篇:企业税收成本管理策略

【摘要】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当前的竞争也逐步走向激烈。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及时根据发展的外在环境以及顾客的需求进行发展战略的转变,从而使企业的发展进入到战略策划管理阶段,以保证企业今后发展战略的合理制定以及发展的质量有所保障。本文从企业税收成本进行深入探究,从而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

企业税收;成本;管理策略

1、企业税收直接成本管理措施

1.1企业税收的产生。

税收即为企业的成本,随着在生产过程中劳动的不断消耗,价值也随之不断的被创造出来,税收的价值即在这些价值之中。因此劳动为税收提供了价值。我国的税收有多种类型,但相同点是都从企业自身所创造出的新增价值中扣除。税收来源于企业的收入,并且在核算方法中具有专业的方法。因此要在运用专业方法的情况下,高质量的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1.2企业税收成本预算及执行情况报告。

企业要在发展过程中,应及时在上半年制定出符合其自身情况的发展计划,并对于成本进行预算,将今后的发展成本计划在一定范围内,并且对于所指定的发展计划,在发展过程中进行严格的执行。并且对于发生的问题及时制定解决措施,并对于原因进行分析,避免该问题下一次的发生。

1.3税负统计与分析。

税负统计表能够很好的对于税收成本进行评估,从而对于发展过程中的不足进行发现,从而进一步的对于问题进行解决。

2、税收遵从成本管理措施

2.1对于自觉纳税意识进行提升,降低遵从成本。

纳税是企业的义务,也是企业受到国家保障的根本保证,因此,企业的税收具有强制性以及无偿性。企业的税收还具有稳定性,在长时间内税收数目的波动较小,不是随意波动。并且需要公民主动的对于税收费用进行缴纳,从而使得漏税行为有所降低。企业对于税收的各方面规则进行遵守,不仅有利于避免企业因为漏税问题而收到的惩罚,也有利于对于国家的财政来源进行保证。

2.2对于纳税人的权力进行强化。

强化纳税人的基本权利,并且组织企业中负责税收缴纳的人员进行统一的学习,从而使得其对于税收的内容得到进一步的了解,并且在今后的工作中对于企业自身的利益进行保障,并且在企业今后的运营中减少税收的成本,使得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2.3正确应对税收政策变化。

税收的政策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不同的时代制订了不同的税收政策,由此可见税收政策处于不断的调整过程中。但该情况下,对于税收的成本管理有了进一步的难度要求。专业的税收人员随着税收政策的变化要对于税收的核算进行相应的调节,给税收人员的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甚至运用不当会造成企业税收成本管理的目标失败,从而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税收成本的管理就是将税收政策与当前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对于政策进行调整,从而找到谁手中的利益最大增长点,使得企业以及国家的利益都达到最大化,促进企业与国家的税收共同发展。因此,专业的税收人员要不断对于经济的发展进行研究,时刻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并且对于统一的财政政策进行透彻的分析,并预测其变化趋势,从而制定出合理的应对措施,将风险降到最低,从而使得企业得到安全的发展,并且得到利益的最大化。

2.4建立税收信息平台。

税收信息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即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当前,税收成本的管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的不断进步日益复杂,并且当前的税收成本与科技水平也有所关联,因此税收信息对于收税管理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税收成本的管理也随着当前的发展有所进步,并且税收的管理随着工作过程中信息的反馈不断的对于自身发展进行完善,并且税收管理工作的发展也成为了当前时展的要求。因此,企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的对于成功的管理经验进行借鉴,并且及时抓住发展的机遇,加强企业在竞争过程中的地位。

2.5强化内部审计在税收成本管理中的作用。

内部税收审计在整个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使整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也有利于将监督的范围进行进一步的拓展。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不断的提升对于纳税审计的重视程度,并且进一步的对于纳税的统计、缴纳的证明收据等加强重视,并且严格的对于国家的法律进行遵守。

2.6与中介组织进行合作。

在使得企业内部税收工作专业化发展的同时,不应将中心只放在企业的内部,还应将风险进行转化,从而促进税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税收工作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较高,并且专业性较强,企业的审计部门在进行监督的同时具有加大的难度以及局限性,不利于发展。

2.7与政府部门建立良好的税收关系。

在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建立政府与企业间的良好税收关系,企业应在固定时期及时的对于税收金额进行上交,从而取得良好的信用,该行为有利于取得政府的信任,并对于税收进行降低,从而实现税收成本降低,并且促进企业与相关部门进行良好的合作,从而有利于共同的发展。

作者:相鳗珊 单位:云南红塔塑胶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宇.基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企业税务管理问题探索[J].经济问题探索,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