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评估范例

生物学科评估

生物学科评估范文1

关键词:生物教学;核心素养;培养方法;问题研究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体制改革,教育部门将学生素质培养作为第一要务,逐渐强调强化学生的基础素质建设。现代教学理论证明尊“重学生个性,根据学生个性进行教育引导能够逐渐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思想意识,养成自主学习习惯”。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尊重学生个性,按照学生的性格针对性教学能够全面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学生核心素养的定义及特征

学生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其核心素养是指在综合调查、研究、分析、测试、评估及诊断形成的一种与个人认知模式及性格发展相符的能力,被学术界认为是学习品格,根据外部环境以及内部心理因素形成的学习素养。从目前教育学发展趋势来看,核心素养培养方法是根据教育对象学习习惯量身定制的一套教学系统,具有系统化、个体化、特殊化等特征,能够满足绝大多数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需要。通常情况下,核心素养是从学生潜能开发、文化素养培养、学历教育、技能培养等方面培养学生形成的思维认知模式,学生能结合特有的思维逻辑以及认知习惯从多个角度学习和认知文化知识以及科学理论,形成独特的学习方法,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二、生物学科的教学特点

(一)抽象性特征

生物学作为一门综合实践学科,在课程机制中包含大量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概念,侧重于学生的抽象思维培养,是从生物微观世界到个体宏观世界的有机联系,需要学习者运用抽象思维进行理解。如细胞概念的抽象性就非常强,知识内容极具抽象化特征,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能从意识角度自主抽象化理解。

(二)复杂性特征

生物知识内容众多,有很多重难点知识内容,需要学生下大力气进行理解和练习。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生物学中的方程式以及理论知识较为复杂,很多学生难以把握住重难点,对知识的记忆不够深刻。比如基因及遗传知识内容较为复杂,很多学生缺乏知识学习复杂性意识,无法清楚掌握知识内容。

(三)实践性特征

与其他学科相比,生物知识的实践性较强,以生物学实验为基础,借助实验学习知识。生动有趣的实验,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的理解知识,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清楚掌握知识概念及原理,形成科学化的思想观念。有一些简单的实验需要学生结合小组动手去做,这就为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机会;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亲手尝试做实验,既增加了学习乐趣,也有助于健全学生的认知思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

三、生物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小组合作探究型课堂

在基础教育机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为了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教师要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要对学生的学习欲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综合评估,根据评估掌握的第一手教学材料作出分析,找到解决方法,优化课堂组织架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利用多元智能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树立清晰的引导目标。对于学生而言,教学目标是导向,是指明学习方向的灯塔,缺少学习目标的指引,学生是难以回归到学习本质目的方面的。因此注重探究教学方法的应用,也就是以具体学科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带着问题独立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来源学生认知思维的健全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完善,以问题探究为导向通过小组合作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二)优化课堂教学情景调动学生兴趣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形成生物核心素养就要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塑造课堂教学情景。教学实践中受到传统教学意识的影响,生物教学工作难以有效开展。要想打破这种现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老师就要加强学生的生物实践训练,注重学生生物思维训练以及习题训练,调动学生思维。一方面,老师要让课堂教学情景立体化呈现在学生面前,将课堂教学由语言引入到知识内容练习方面,增强生物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课堂教学最有效的途径是兴趣,是完全建立在学生个体认知基础上的个性化模式。一方面课堂教学目标要突出学生的个体意愿,激发学习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结合不同的教学理念将兴趣元素融入到课堂组织框架中,健全学生的认知模式。另一方面,老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以教学情景作为知识信息传递媒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生物课堂活动,建立学生与学习目标的联系机制,让学生在相互联系的教学环节高质量的学习生物知识。

(三)完善课程组织架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生物课堂教学本质上是教师与学生双向信息沟通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机制。这种特性也就决定了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不能想当然的对学生进行引导,而是要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让学生借助这种丰富的情感信息交流方式,在与老互动的过程中有所收获,积累情感经验,获得正确的数学情感认知。例如在生物进化和个体演变知识学习中,老师应尊重学生意愿,把握学生心理,创造有利于学生进行思维发散的开放性教学环境注重知识内容的导入,让学生在自由、开放、民主的学习环境中形成自主性学习意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快速学会知识。综上所述,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形成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就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以及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以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认知架构为基础,优化课堂组织架构,塑造课堂教学情景,以小组合作探究方式作为基本教学组织,建立自由开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积极的学习生物知识。

参考文献

[1]蒋桂林.基于高中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生物学科素养的思考[J].中学生物学,2015,31(10):9-10.

生物学科评估范文2

关键词:核心素养;生物教学;生物素养;培养途径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深入改革,在高职教育教学中不仅重视对知识的传播与教授,同时各大院校也开始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核心素养是个人在成长中必须具备的能力与品格。它在学校教育中具有指导教学、评价和革新的作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1],同时也是时代的要求和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学生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要以培养具备较宽理论基础和较强技术应用能力适应社会的优秀人才。他们对生命生活的态度、是否具有对科学技术的探索精神以及是否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理想信念的实现,更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这就要求高职生物课程教学中,要坚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展开基于核心素养的生物个性化教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形成生物学核心素养、形成社会责任感。这不仅有利于生物学科的发展,而且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高职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具体表现

1.核心素养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面对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做所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它是人进步成长的基础和内核。学科素养是一门学科独特教育价值在学生综合性品质上的体现和落实,是学科教育价值观的反映[1]。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公民在参加社会活动和个人决策时所需要具备的生物学知识、科学探究能力、相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核心素养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核心素养是生物学科素养的基础和统领,高于学科知识。而生物学科素养是核心素养育人功能与生物学科价值的有机结合,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所在。高职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科学领域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其内容反映了自然科学本质。它让学生既能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能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高职学生所具备的生物核心素养,反映了他们对生物学中的核心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情况,以及他们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所具备的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2.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了:理性思维、生命观念、科学探索精神和社会责任等。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的,可以终身受益的基本素养。是他们在解决实际生物学问题是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具体表现形式如下所述:

(1)理性思维的训练

从大量生物学事实和研究中形成基本的生物学规律;运用相关的生物学规律预测或探讨生命现象;正确运用文字、图形、模型等表达方式阐明生命相关活动原理;对某一生物学问题或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论证。

(2)生命观念的养成

用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认识并解释生命活动;用生物的进化观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用平衡的观念解释个体和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变化的规律;用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的观解释个体新陈代谢、生物群落和环境的关系。

(3)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

由问题或需求引起对生物学的探究或生物工程的实践;通过观察提出可以探究的生物问题或生物工程需求;依据问题设计出相关的研究方案,用不同的方法探究不同的生物相关问题;依据所手机的数据、资料、信息进行分析、论证形成结论。(4)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用所学生物的基本知识和观点辨别并揭露伪科学;指定并实施健康的生活计划,合理管理家庭成员的健康,配置健康药箱;向他人宣传的危害;参与环保健康建议的讨论等。

三、高职生物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

1.结合生物学科核心四个维度做好学前素养评估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对高职学生开展学科素养的培养,首先要对学生的素养水平进行分析,充分了解学生在学前生命观念发展水平及其科学探究的能力水平;认真分析学生当前已具备的理性思维水平和已有的思维能力;综合分析学生所具备的社会责任意识,并对学生存在的不足进行客观的评定。高职生物课程的教学应从这四个维度把握学习的难度和层次梯度,以便平衡学生具备的学前素养和已形成的素养之间的差距,找到解决办法。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教学。由于高职生物课程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要将知识、技能和情感融为一体,在复杂的情境中利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全面强化学生综合素养。如果只是单纯地结合课本来授课,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感到枯燥和吃力。事实上,生物学科本身是一门趣味性较强的学科,如果教师能采用通俗易懂、开放式的教学方式,结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书本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植物生长激素”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植物生长激素的发现和作用以及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模拟实验,将抽象的知识理论转变成具体可视的图像和视频,这样就能是课本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具体,学生通过从中观察,很容就了解植物的生长素是如何被发现的,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也是十分有益的。

3.加强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高职生物学科的实验性很强,对学习者的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对于生物学的学习来说,具备实践研究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生物教师不仅要重视课本上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思考能力、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而生物实验课程正是训练形成这些能力的有效途径。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问题引导、假设引导等方式,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可要求学生在做好实验准备,在实验过程中分工协作,观察实验对象的变化,并及时记录差异,以便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通过总结归纳、对比课本知识,在实验中寻找真知。这些要求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加强了他们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开展课外探究,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课外训练是生物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较为关键的环节,也是促成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开展课外探究的教学中,可增加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项目。如选取一定的地点,探测水源的微生物物种、植物组织细胞结构的观察等。这样,学生带着目的在户外开展活动,感受美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还可从实验结果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环境,提升他们的生命观念、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等。总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高职生物教学,在结合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下,引导学生养成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感,可以让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

[2]李晓东.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关键[J].今日教育,2016(3).

[3]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9.

[4]林文绩.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教学实践[J].文理导航,2018(1).

[5]姜宇,辛涛,刘霞,林崇德.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6).

生物学科评估范文3

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通过综合调查、研究、分析、推敲及评估等形成与个人认知相匹配的一种学习品格。就当前教育的发展趋势来分析,培养核心素养的方法主要是以学生的学习习惯、性格特征、认知能力、观察能力等为主而制订的一套教学方案,用于满足大多数学生自我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不仅如此,学生通过掌握生物知识还能了解其他学科的内容,并能够将多学科联系起来,以便更好地为学习生物打下坚实的基础。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明确提出生物学科以育人为主。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自身的发展。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学生能够在学习生物学科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科学思维,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生命观。

二、生物学科的教学特征

生物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与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包含的知识点多,涉及的领域比较宽泛。想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就要将生命性原则贯彻其中,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其主体地位,以平等的姿态传授知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生活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现象,发现生命的运动规律,使得学生懂得珍惜生命,爱护自然。生物学具有内容庞杂、理论性强、实践性强等特征。在课程设计中涉及了大量的概念、定义及原理分析,这主要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了解到各种生物的活动规律和生命现象,并对生物世界有个微观和宏观的认识。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生物学中的理论知识重难点多,且很多知识点间的区别不明显,这会导致很多学生对内容把握不到位,对概念记忆不够深刻,进而在学习中容易出现记忆混乱,久而久之对生物的学习失去兴趣。除此之外,实践性也是生物学科的一大特征,主要以实验为基础,运用生动有趣的实验,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直观、正确地掌握概念及原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学习乐趣,健全认知思维。

三、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培养途径

(一)营造有趣的课堂氛围

生物学抽象难懂,如果教师一味地以填鸭式、灌输式的方式传授知识,就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效率低,授课成果不理想。为了更好地在生物课堂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教师应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找到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为学生预留自主学习与思考的时间,塑造一个民主、自由、尊重的课堂环境,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实践中,教师可以将有些在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带到课堂上,通过分析讲解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比如,将生活中的水、土壤以及生长在土壤中的花草带到课堂。我们让学生进行观察,了解大自然的生态系统,发现这些元素间的联系。我们还可以放映一些万物枯萎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进而懂得珍惜生命,爱护大自然。有趣的课堂氛围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知识,还有利于其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在物理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风趣、生动、幽默的语言来授课,以平等的姿态讲授知识,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平台,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与此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讲授完知识点后预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主思考与表达。

(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基于生物学的实践性特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一项重要内容。但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教师会忽略这一点,他们会选择节约课堂时间,单纯地让学生学习和吸收更多知识,以便应付考试。虽然教师的初心是好的,但这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所以教师要改变这一教学模式,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借助这种情感向学生传递信息。生物学科中有很多知识需要通过实验才能进行更好的把握,实验观察作为生物学科教学中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为了保证生物实验的准确性,教师必须认真做足准备,优化实验操作。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时,要重点讲授实验步骤和操作方式,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培养学生实验意识,养成学生正确的操作习惯。若实验失败了,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找到问题,再次验证;若实验成功,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都将有所提高。这种授课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在实验中更深入地掌握基础知识,增强学习自信,锻炼观察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核心素养。

(三)构建合作型课堂

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与当前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能力,让学生主动探究生物特征,深入了解生物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起来,并运用良好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对此,为了增强生物学科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课堂上应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学习,共同探究,并通过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给每个小组分配学习任务,让他们共同讨论,一起学习,合作完成。以“细胞中的无机物”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上先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开展提问环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经过认真筛选,教师将学生提出的相同或相似问题整合起来进行讨论,最后将问题分配给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假设、实验、观察、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教师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仅为学生小组探究创造了机会,也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讨论,不仅为学生创造了交流学习的条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还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能力,对于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完成学习任务以后,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小组的完成情况和学习效果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计划,并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应注意,在小组独立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不能放任不管,还要观察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和小组成员的参与程度,如若发现小组成员参与积极性不高,要及时提醒,让其主动参与进去,这样才能发挥小组的作用,进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转变教学思路

教师要想实现高效的教学课堂,就要在教学中综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虽然很多生物教师对课本内容了如指掌,但是在教学中还是遵循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与学生进行交流。因此教师要认识到课堂交流的重要性,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对学生有足够的耐心,并在课间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况。“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而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传播者,其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只有教师具备较高教学素养才能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师生关系才能融洽,也才能营造出轻松的课堂氛围,学生学习效率也会随之得到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顾及学生感受,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不懂的问题及时、耐心地给出解答。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中,教师还应该将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情景展现出来,这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很有帮助,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要想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的,结合教材内容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在具体的教学计划中,教师要做到以生为本,充分结合学生的个性与兴趣,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并且在传授生物基础知识上结合多媒体等工具进行辅助教学,从而让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比如,生物必修一“细胞的基本结构”中,对于细胞膜、细胞器和细胞核的分布,我们可以用“模型+平面图”的方式做讲解,而对于条理清晰的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并且将重要的知识点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出来。再如,学习“有丝分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动画的方式对分裂过程演示出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些难点和重点。

生物学科评估范文4

生物是最基础的初中学科之一,它在整个初中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互助互动教学理念,不仅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本文简明阐述了互助互动的教学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合作学习模式,以期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

互助互动理念 ;初中生物 ;合作学习

初中是学生学习和接受知识最关键的阶段,初中生物课程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将互助互动教学模式引入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增强师生间的互动,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一、开展初中生物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将生物学科的特点与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有效结合,在生物学习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初中生物学科的学习,并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学习进步,全面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就是初中生物合作学习的最终目标。首先,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科学合理地分解学习任务,让每位组员都参与其中,这就极大降低了个体的学习难度;其次,可以形成小组间的良性竞争,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目的。开展合作学习后,学生可根据自身差异,进行相互交流与合作,感受到彼此间的尊重,从而建立起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望。当今社会,人与人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每个个体只有具备合作技能,才能适应现代生活环境的需要,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

二、互助互动理念下初中生物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策略

1.建立完善互助互动的反馈评估机制

只有建立完善的反馈评估机制,才能有效提高初中生物合作学习的整体效率,不但学生可以思考探究问题的过程,教师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教师还可以制订教学反馈表,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可以清楚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且进行及时总结,提高学习效率。

2.教师对自身进行合理定位

在生物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同时合理定位自身,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才能推进生物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首先,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并且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其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既是引导者又是参与者,不但要引导小组开展合作学习,还要适时地给予学生指导,使合作学习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以合作学习为基础的学习环境可以有效提升师生之间的沟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生物教学的整体效果。

3.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合作学习方式

在进行合作学习分组时,教师必须根据学习内容进行分组,小组成员的主要任务是探究生物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所以教师设置的相关问题必须具备较强的可探究性,合理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这就需要初中生物教师充分考虑学生合作学习时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还需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确保合作学习模式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如在教学《单细胞生物体》时,笔者通过向学生展示草覆虫的相关视频,提出草覆虫的外形有什么特点、草覆虫是怎样呼吸等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各小组则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合作学习,起到了增强生物教学效果的作用。

三、结束语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始终坚持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只有明确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内容与目标,才能发挥合作学习模式的作用,保障初中生物课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作者:唐巧英 单位:江苏省高邮市三垛镇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王瑞珍.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生物学科评估范文5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本选修课;开设;问题

1普通高中开设生物课本选修课的意义

1.1体现学校改革力度,突出学校办学特色:课本选修课指的是一些学校根据当地的发展情况,结合在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而开设的选修课,以此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不同于必修课的硬性要求,选修课更具有灵活性,可以按照学校的办学理念,结合当地的经济、文化以及科技的发展需要,有层次地进行安排,以生物课本选修课为例,应该同现代生物科学相吻合,同时根据当地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来合理地安排,且理论知识一定要同实际情况相结合。这种选修课程的施行模式主要是赋予了地方和学校以选择权,开设的课程资源更加具有选择性,国家、地方和学校三个层面的课程管理模式有效地变革了传统的课程管理特别集中的现象。所以说,开设生物课本选修课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主观能动性,为学校的自主发展提供了条件,更有利于学校体现自身的办学特色和理念。1.2有助于生物老师转变观念:新课改的施行让很多老师面临了更多的挑战,以生物学科为例,生物老师面对新课改的全新要求,首先应该转变自身的传统观念,让自己从以往的教学模式和经验中完全走出来,用新课改中要求的目标和模式来制定新的教学计划,生物学老师应该有帮助研究教学模式、完整制定教学课程以及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意识,这一点对促进老师转变观念起着重大的作用。虽然一些新的教学思想和模式在理论上是正确的,却在实践中不一定行得通,这需要学校领导和相关学科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通过创造性的思考和研究,来拟定相对应的教学体系和具体操作办法。传统的课程模式中,教学内容和研究内容是两个不相干的部分,很多老师只是扮演了执行国家课程的角色。在生物课本选修课的开设计划中,老师可以根据正式课程的要求和内容来对物理课本进行适当的增删和改动,也可以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来营造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生物老师将会成为新课程的建立者和研究者,也会是生物教材的编写人,这种将老师的自身价值和科研水平发挥到极致的做法,可以迅速提升老师的工作热情,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怠倦感,为教师事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注入动力。1.3有助于学生健康发展:开设生物课本选修课的根本目的是宽泛学生的见识,激发学生对于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最终帮助学生能够全面、个性化地发展。每个人都有受到特色教育的权利,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可以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生物老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开发和设计生物课本选修课教材的时候,把重点内容从传统模式的“教”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学”。重点关注学生能够学到什么,以及这些所学知识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能够起到什么作用等,按照学生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以及特长等,合理地安排开放式、多样化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这种“生物自助餐”的形式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各取所需,为帮助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有利的学习环境。

2开设高中生物课本选修课的准备工作

2.1全面评估生物课程资源:开设生物课本选修课的基础是学校和学校所在地区已有的生物课程资源,充分的课程资源是选修课能够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图书馆、教学设备、教材、设施以及经费等都是生物课程资源的具体内容,同时,家长、学生、教师以及社会各界教育者等人力资源也应该列入课程资源之中。这些资源中,最重要和核心的资源就是生物教师资源,生物老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生物课教材和课程内容的开发。课程开发者需要充分了解和评估学校和学校所在地区已有的课程资源,了解开发课程的各种条件限制,勤动手、多动脑去研究课程内容,把生物课程内容和试验内容同社会生产生活联系起来,因地制宜地开设具有学校特色、符合生产生活的选修课程内容。2.2全面评估学生需求:生物课本选修课的开发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发展环境,所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是开发选修课之前需要评估的重点内容。课程开发者可以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各种形式来收集和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对于学生感兴趣的生物知识和话题做重点研究和评估,同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学校实情、同时满足学生不同需求和兴趣的选修课的形式和内容。只有开发以前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全面调研和评估,才能开发出满足生物教学多样化、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程内容,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形式和内容不仅体现了学校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怀,更体现了学校在开发课程方面追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3做好生物教师的培训工作:开设生物课本选修课的重点参与对象就是全校的生物老师,课本生物选修课的具体开设方法、目标以及教材的制定等都是由学校的生物老师来实施。开发课程的过程可以将老师从传统的课程接受者的角色转化为课程决策者,这一转变极大程度上体现出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所以,开设生物课本选修课对于大部分高中生物老师来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事情。学校应该根据现有生物老师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教师培训工作,通过培训让老师从传统的被动执行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实施的思想观念,以此调动他们的开发兴趣,做好开发课程前的各种思想准备和材料准备。学校对于老师的培训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而是要针对性地开展生物专业技能培训,把设计和编写生物课本教材落到实处,把课程制定、实施和评价等落到实处,让老师开发课程的满腔热情和责任心有用武之地。

3小结

国内普通高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教学模式都是应试教育,围绕各种考试开设教学内容和课程,这就造成了很多学校出现了高分低能的学生的现象,这一点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也与教学和教育理念严重不符。一些学校的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一直以来奉行着重理化、轻生物的教学理念,厚此薄彼地开展教学内容,后因为外界压力过大而开设了选修课,这种流于表面形式的开设模式不能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起到作用,也无法体现出学校的特色教学形式。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无论是在专业课程学习上,还是在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方面都能够有所发展。生物学课本选修课的开设前提是认识到其开设的最终目的,学校应该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学生能够有课堂以外的学习机会,能够和自然以及社会直接接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生物学科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懂得生物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学生在亲近自然和走进社会的过程中,能够自己获取更多的生物相关的知识,对其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帮助。开设生物课本选修课是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化为现代的素质教育的重大体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尊重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在学校的选修模式中,学生有权利全选、部分选取或者不选,以此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学习环境。在教学生物课本选修课时,应该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模式,适当地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始终以学生为主要考虑对象,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在生物课本选修课教学的始终。

参考文献

[1]田雪芬.浅议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01).

[2]李波,杨流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分析[J].高师理科学刊.2017(02).

[3]张园.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巧用[J].学周刊.2017(08).

生物学科评估范文6

关键词:虚拟实验;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作用;价值

对于初次接触生物学的初中生来说,生物是神秘而陌生的。生物知识千奇百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实验教学是一种有效的生物教学手段,成功的生物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但是受实验成本、器材以及学生操作能力不足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在实际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其成果并不理想。随着信息化教学的不断深入,初中生物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采用虚拟实验来进行生物教学。

1虚拟实验概述

虚拟实验依托于计算机和多媒体,通过对数据眼睛、数据手套和电子显示器等工具的运用,在虚拟的环境中,将完整的实验流程展现在学生面前[1]。学生通过观察虚拟实验,对实验的结果能够有着真实的体验,从而对实验所揭示的自然规律加以探究。简而言之,虚拟实验就是利用多媒体将真实的实验过程模拟出来。虚拟实验教学需要有专业的实验教学软件以及传感设备,在我国尚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并未普及,但是生物教育工作者已经充分认识到虚拟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独特优势,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当被充分重视。

2虚拟实验应用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2.1构建趣味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正处在人生的特殊时期,有着较强的理解力、认知力和记忆力,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但是抗挫折能力却普遍较弱。初中生对生物学科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课时少、基础薄弱等原因,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容易丧失学习兴趣。实验教学作为生物教学的有效手段,可以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师的演示与指导之下,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能够有效提高自己的理解力与思维水平。特别是虚拟实验教学,它简化了实验教学,突破了实验所需的硬件设施的限制。虚拟实验可以克服不良条件带来的影响,将复杂、抽象的生物知识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在“光合作用”的教学中,真实的实验过程对气温条件要求很高,实验很容易失败,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就会有困难。而虚拟实验是利用计算机将实验结果模拟出来,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观察,可以很好地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模拟实验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2.2节省实验成本,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进行生物实验需要依托于足够的实验仪器与材料,但是部分实验材料不仅价格高而且还具有危险性,所以,在实验之中,教师都会严格要求实验操作步骤,对学生的每一步操作都要进行认真仔细的监督,因此,学生们的实验操作就会显得很机械[2]。这样的实验教学尽管保护了仪器也保证了学生的安全,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难以满足,也无法对实验结果做到真正的理解。而虚拟实验使生物实验变得简单易行,多媒体演示功能将实验的过程与细节呈现在学生面前,在虚拟条件下,学生进行人物转换,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实验进行操作,即使做错了也不必有所顾忌,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实验的印象,从中获取经验,提升对生物知识的认知能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所有学生都可以通过虚拟实验对实验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均衡发展,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共享,这是传统实验教学所不能匹敌的。

3虚拟实验应用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价值探讨

3.1实现了教学资源的节约价值

生物实验需要有大量的仪器与材料做支撑,由于实验仪器价格不菲,再加上初中生比较莽撞,因此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加强对仪器的监管。除此之外,实验器材数量不足往往无法满足所有学生同时进行实验的需求。借助于多媒体的虚拟实验将实验过程进行了全景演示,不受实验仪器与材料的限制,既节约了教学成本,也使教师对生物实验课的管理工作更为轻松。

3.2提升了生物实验的教学效率

环境与时间对生物实验来说十分重要的,比如“种子萌芽”需要很长的实验周期,把变量控制于理想的状态之下是比较困难的;“光合作用”中氧气的产生,对太阳光线以及周围环境的温度有着很高的要求。虚拟实验可以把实验所需的所有条件全部模拟出来,精准地展示出正常实验的过程与结果,而且突破了实验周期的限制,对于提升生物实验的教学效率有很高的价值[3]。

3.3提升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

素质教育与新课改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作用。课堂教学要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虚拟实验可以反复地进行,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感受到生物学的奥妙,感悟生物实验的神奇,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积极性,有益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4结束语

基于计算机与多媒体的虚拟实验教学可以全方位模拟实验的过程,实现教学资源与教学材料的节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提高生物学科的教学质量有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卢世伟.虚拟实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9(1):161.

[2]陈霞.浅析虚拟实验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导学,2018(20):43.

生物学科评估范文7

在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中,高中教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改变。基础教学方式方法不断进行调整,素质教育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高中教学发展的有效途径。高中生物教学创新,需要针对教学做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期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与创造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教学创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在该项措施实施的时候,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教师和学生主体观念等方面进行创新,才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束缚。因此,在此种教学背景下,有必要分析研究高中生物教学创新路径。

一、高中生物教学创新模式的重要性

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创新教学模式对高中生物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对于任何教学活动来说,教学体制与教学模式在高中教学中可以起到积极的引导性作用,能够为学生提供整体的客观环境,对学生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高中生物教学创新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对宽松学习环境,而学习环境可以促进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高中生物知识,在学生学习方面起到引导性的作用。相对于初中生物学习,高中生物在学习内容上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可以促使学生能力充分的发挥。其次,有效促进素质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改革最为重要的就是能够在探索的过程中寻找到一种具有指导性作用的教学模式,即高中生物教学创新模式。学生与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都应当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能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同时这也是高中素质教育改革的重点。素质教育提倡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素质与能力。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创新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中生物教学体制的改革,有助于人才的培养。

二、高中生物教学创新模式的实施

1.重视实验探究学习

高中生物教学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理论学习与实验学习。对于实验学习而言,实验操作是重点内容。教师重视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动手能力。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充分体现出了高中生的素质与能力。如,教学“探究酶的特性”,在实验教学的时候,教师应当让学生按照实验基本的步骤,提出相关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制定出探究计划,并实施计划,进而得出结论,分析并讨论。在整个实验教学活动实施的时候按照这样的步骤开展实验,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实验操作的时候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酶的特性可能会有哪些?随后经过实验步骤来探究。在整个实验实施的过程中要保证每一步的操作必须按照严格的规范进行,防止实验出现漏洞,在实验操作的时候需要采用控制变量法,保证各变量具有一致性。从本质上来说实验操作就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一个过程。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重视实验探究学习,也就是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巩固。促使学生在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的同时,能够熟练应用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所有教学活动的重点,同时也是所有教师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探究精神。如教师在讲解“植物组织培养”的时候,可以将这课的结果告知学生,随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追本溯源,促使学生能够探索植物组织培养的本质,也就是植物的全能性。在课堂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疑难点说出来,并积极寻找方法来解决,这样,有助于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在一定的环境下的变现,促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造力,进而提高自身素质。

作者:邹礼枞 单位:江西于都县第二中学

高中生物教学创新篇2

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东风劲吹的趋势下,自由的数据资源正成为各个生产领域热捧的对象,在教育行业也兴起了信息技术的风潮,大数据正在引领着教学迈向一个更加崭新的领域,实现教育的全面信息化。在高中生物学科的传统教学中,往往是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的知识传授为标杆,以“分数论”为最终目标,难免陷入了“应试”的怪圈,难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趣,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质疑与创新能力极其不利。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生物教学逐渐成了课堂重要的载体与抓手,在大数据海量资源的辅助下,能够实现抽象至具体、呆板至生动、间接至直接的转换,让生物学科变得更加灵动、有趣。

一、教育大数据理论

教育大数据理论是指面向教育全过程时空的多种类型的全样本的数据集合,包括教学行为大数据、教学资源大数据、教学评估大数据、教学管理大数据等。该理论主张运用大数据在课堂教学中构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推动教育模式的多元化,更新教师的传统教学框架与思维,具有分层性、规模性、多样性、预测性、阶段性等特征。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作用,但是传统教学方法中以经验为主的“望、闻、问、切”的方法对提高教师教学力的效果甚微,不能够形成对教学行为、教学效果等方面的有效评判与诊断。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教育模式的变革、重构教学评价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力,教师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大数据理论的重要意义,在教学中不断地采集、分析、加工与处理数据,充分地研究教学现象与学习行为,提高甄别与筛选的能力,优化教学策略,归纳与总结在教学中的普遍性规律,推动教育走向智能化、精细化,真正地适应当代的教育所需。

二、传统高中生物课堂模式存在的“迷雾森林”

传统教学方法中以经验为主的“望、闻、问、切”的方法对提高中学生能力的效果甚微,尤其是高中生物学科,对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逻辑思维的转换都有比较高的要求。然而传统的生物教学中常常存在一定的误区和偏颇,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一堂言”“满堂灌”的问题屡见不鲜,“唯分数论”的理念至上,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未能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良性关系。不仅如此,由于生物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抽象性,一些逻辑差的学生不能够充分地领悟生物的内涵,长此以往,就会在生物的学习上越来越失衡。除此之外,多数的高中生在生物上缺乏创新的能力,更依赖于教师提出问题与讲解问题,以教师为“真理”“正解”的标杆,缺乏质疑的精神。

三、大数据与高中生物课堂案例教学的整合

在新的教育视域下,大数据逐渐走向了课堂。高中生物课堂在设计、授导、研习、评估和辅导五个部分中分别强调“精心”“精细”“精炼”“精准”与“精益”,通过海量的数据资源找到了可操作性与互动性实现的契机,将学习内容与生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以创设接近生活层面的生物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联动线上线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一)基于大数据量,开发猜想性案例,培养学生辨别分析、鉴别真伪的能力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以指数型不断的增长不仅数量大,而且种类十分丰富,各种信息的质量良莠不齐,难辨真假。在海量的数据中如何检索分列出所需要的信息,有效辨别信息的好坏真伪,是人们能够实现高效学习与生活的关键。通过构建猜想型案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明辨真假。所谓的猜想性案例并非教师依据教材所凭空臆想的内容,由于当下技术与认知的限制,导致某些微观物体或现象还不能够被完成解释,专家学者通过构建模型,试图阐释某种实验现象或结论的原理。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往往强调答案的唯一性,猜想性案例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教师教学的“雷区”,囿于其理论不完善、结论多元化,向来饱受争议,许多教师在阐述这一方面的内容时,往往以一笔带过的形式。而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猜想型案例具有传统案例所不能比拟的优势,通过罗列不同科学家的猜想,从中进行分析、对比、优化,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辨性。如,在“细胞膜和细胞壁”一课中,课上所介绍的几乎都是权威的“流动镶嵌模型”,因为其经过大量的实验验证被证实该猜想符合科学依据。而在细胞膜结构的探索中,可谓百花齐放,还包括了三明治模型、晶格模型、板块镶嵌模型、脂筏模型等。在该章节的授课中,教师完全可以通过比较这几种模型的作用机制,来引领学生判断哪一种模型才是优势模型,在这个过程中,无须刻意强调流动镶嵌模型的权威,而应该充分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二)基于现代化网络技术,开发主题性案例,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在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点击次数、时间长短、浏览次数、正确率等内容来判定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把握课堂中的易错点、难点、重点,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实现因材施教,在大数据时代,个性化培养是整体的教学趋势。基于现代网络技术开发主题性案例,能够实现生物教学的科学性、知识性、新颖性与兴奋性。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是用同一个生物案例来阐述生物现象,而这限制了思维的活跃空间,不能有效针对每个学生个体不同的知识广度与兴趣视角。可能利用大数据就能够巧妙地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网络平台,能够有效地捕获学生的浏览兴趣,进而向学生推送相关内容。教师所需要做的就是搜集、整合与开发符合不同学生个性的生物学习内容,将充分用于网络教学中,有效调动学生生物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实现教育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三)基于相关性原理,开发相关性案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在传统生物教学中,教师往往追求通过知识迁移的方式来达到所预设的教学效果。然而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更注重的是基于结果上的迁移,本着“提出案例——设置问题——讨论解决——得出结论——拓展升华”步骤,这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学生在获得了结论或得出了结论之后,将之直接迁移至其他的案例中,实现了所谓的知识迁移,这样一来,他们习惯性地先得出结论、获得答案,再进行知识的推“己”及“人”,与其说是知识迁移,不如说是知识运用。在大数据时代,学生更需要的是基于案例自身的迁移,由于其所产生的价值而导致的迁移。如,在“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中主要包括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教师在这一章节的授课中往往会通过生物学史内容进行案例教学,引用资料来提出问题,将孟德尔的实验结果进行再现,针对这个实验结果提出了假说,进一步采用测交法来验证假说最后获得结论。事实上,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两者之间的维系依赖于假说演绎法。教师完全可以在讲述完基因的分离定律之后,在告知实验方法、不得出结论的情况,抛出第二个定律的实验问题,让学生在两个实验之间寻找关联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设计实验,提出假说,提出测交的方法,真正地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教师在不断尝试着生物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启发,才能厚积薄发。

四、大数据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意义

(一)体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在新课标改革下,高中生物教学被赋予新的概念,要突出基础性、普遍性与发展性。通过大数据这一助推剂的辅助,生物教育的目标内容与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大数据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拓宽了学生获取生物资源与信息的渠道,通过海量的数据资源,能够展现灵动而又有趣的教学内容,为个性化、交互式的教学提供有利的平台,实现新课标个性发展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基本理念。对于教师而言,大数据不单纯是传授知识的“工具”,而且是获取最新教育信息与资源的手段,能够有效地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对于学生而言,以大数据为主的导学比起单纯的说教要更有趣、好玩,除此之外,大数据还可以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通过网络还能够获取更多相关的知识,深化内容的理解。

(二)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

教育方式是动态演化,随着时代的更迭,方式也应该有所改变,而不能拘泥于传统、受制于陈腐。大数据是时代进步的产物,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融合二者能够“过五关、斩六将”地破解生物教学的瓶颈,将单向演化为双向互动,让学生能够置身于大数据所营造的可视化学习空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多维度、全方位地感知生物的魅力。通过方式的革新,可以避免就高谈阔论理论的枯燥乏味,有效地实现“教”与“学”两者的互动。

五、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起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作用,但是传统上高中生物教学中采用以经验为主的“望、闻、问、切”的方法,很大程度上难以激发学生继续往下学习与探索的兴趣。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教育模式的变革、重构教学评价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力、赋予高中生物课堂以更加灵动的表达,就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大数据在其中所能发挥的重要意义,有效优化生物课堂的教学策略,归纳与总结其教学中的普遍性规律,推动高中生物教育走向智能化、精细化,在趣味、可视化的引导下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

作者:王敏 单位:江苏省泗洪中学

高中生物教学创新篇3

高中生物教学是中学教育阶段重要的自然学科课程之一,在传统的各项教学过程中,各个学校普遍重视生物理论教学,重点关注于开展生物进化原理、动植物理论和自然生物知识的教学,往往忽略了其实践教学的开展,导致了学生对于其理论性知识掌握较好,但无法灵活应用所学的生物知识于现实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特别是没有能够将生物科作为一种提升自我生态文明素养的综合课程,将其根据不同的场景开展应用。信息化视野下,各种自然科学课程教学都可以用丰富多彩的虚拟现实形式进行展现,将很多自然界中的生物种类、进化现象和发展脉络,用信息化方式进行课堂展现与讲解,可以不断增强学生对于生物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和逻辑应用能力的训练,以自我综合素质提升为基本导向,创新教学内容,紧贴信息化发展方向,聚焦教学实践,拓宽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展自主生物习的能力,确保学生更好地做好学习准备,为生物知识的积累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认识高中生物教学短板,在信息化视野下有的放矢开展课堂教学

高中生物教学是信息化背景下与素质教育关联较为紧密的课程之一,通过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指导,可以让学生对于课程产生更多的理解。由于生物课程的知识点多,概念抽象,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理解,可以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将课堂内容进行具象化展现,这种信息化的教学工具,在提供学科知识模拟的过程中,还能形成更多的浸入式实践认知,让学生在课程中“触摸”“感受”各种生物的学科内容,从而形成更为有效的学习过程。

(一)信息化对生物课程的挑战,为教学发展提供积极探索

信息化技术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当今世界数字化浪潮席卷各个行业,自然科学作为数字化最为基础的载体,承载着信息化发展的重任。高中教育是学科教育重要的组成,生物是与生活、自然匹配最为紧密的学科,只有不断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深刻认识信息化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才能更好地讲好生物课,达到学用结合的目标。当今数字化课堂采用信息化技术,对各个课程内容、教程演示进行讲解,数字采集、数码存储、高效检索在教学过程中的灵活调用,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效率,促进学科发展,还能更好地节约经济、人力资源,提升可持续发展力。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作为科学类课程,大多数高中并没有从实践应用的角度去开展课程教学工作,往往只是作为基础的理论课程进行教学大纲编制和教学设计,很多授课教师也仅限于传统的理论讲解,对于生物课程的特殊性与实践性认识不足,造成了较多的教学缺失和疏漏。特别是在信息化日益发展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结合的发展也在与时俱进,必须因时而变,用信息化的发展视野开展高中生物教学,通过高效的模拟展示、生态仿真、知识编目、资源检索等信息化课程设计,不但能减轻教师的工作量,还能提升教学效率,较为有效地解决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教学的规范性。

(二)增强生物课程的实践性,并用信息化指导科学教学

信息化教学管理,正是建立在高效、便捷基础上的,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学校教学管理的特征,不但能够方便灵活地采集、获取各类学科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人学习、发展信息数据,同时也能融合相关教学信息,做到细化教学档案类型,减少录入到库的各类中间环节,用标准的信息化流程代替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监管方式,提升效率与教学管理的科学性。作为实践性学科建设,应改变传统教育的弊端,不断用实践的方式提升理论教学的掌握程度,并积极满足学生对于生物科的好奇心和创造力,防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随着高中生物教改的不断深化,如何以学科互补和学生能力提升为现实教学导向,引领广大学生面对生物的难点、热点问题积极地开展实践,提升学以致用的实际应用能力,成为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信息化创新的重要研究内容,也为学生最终掌握生物内涵、达到学科教学要求做好积极准备,为培育具有良好生态文明综合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提供全面信息化教学保障。

(三)重视生物信息化教学的实践效果,防止学非所用

生物科学是现代社会发展高度关注的学科领域,特别是在信息化背景下,高中生物的学科内容、知识体系、应用方向都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必须根据现代生物发展方向和高中生物教学特点进行精细化、信息化教学设计。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提供大量的知识体系,但无法锻炼良好的应用能力。在信息化视野下,高中生物课程的实践教学也越来越多通过实验、实训的方式得以开展,很多高中根据信息化的发展步骤,逐步配备了数字化生物课堂、虚拟化生物实验室等教学环境,学生能够在其环境中开展部分的实际操作,但是缺乏与当前最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应用相一致的交互性实践,有些实验内容还是数年甚至十年以前的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无法保证开展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与学科未来发展方向相互融合。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必须促进高中生物课程实验的信息化发展,将学科教学与虚拟实验这一全新的教培发展路径进行匹配,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生物发展领域准确互动,从而产生更为积极的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目标,学以致用达到积极的教学目标。

二、加强信息化顶层课程设计,用实践导向促进高中生物教学突破

高中生物课程在社会主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已经通过更多的相互辅助不断增强其教学的效果。为了更好地将生物课程内容对接现代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就要不断地更新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策略,让广大学生不断通过信息化课程辅助掌握最新的生物知识,用更新的知识体系发展学习能力和学科知识应用能力。

(一)加强高中生物课程体系设计,用信息化教学提高学生综合信息素养

高中教育更多的是需要教授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自我理解和分析能力,因此在开展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完备教学体系,熟悉当前生物领域的发展状况,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与之对应,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去驱动生物学科建设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研究高中生物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对应学生的学习习惯,积极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变抽象为具象,变概念为实验,根据课程特点明确信息化教学资源嵌入的重点,从而将生物学科的发展脉络用信息化的方式融入到当前的教学工作中,形成以学科素质培育为标准的课程体系。去伪存真地做好教材的信息化资源装载与改革工作,删节老旧的信息化内容,根据时展,增添更多最新的内容,形成更加完善的生物数字实验室,优化课程结构,讲理论重实践,不断为学生借实验学生物做好教学准备。例如,在苏教版高中生物第一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这一课的学习过程中,对于生长素的作用,可以将化学课程中的“催化剂”对无机物的化学反应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搬移到生物课课堂中,让生长素对于不同植物生长的催化作用用多媒体的形式进行展现,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快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认知概念。同时,结合植物的“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生长”,这种植物界特有的生长模式的信息化展现,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认识到植物生长与自然界各种气候、环境因素的相互制约与相互影响,从而从更深刻的角度理解植物生命调节的起源与发展演进过程。这种借助信息技术进行生命科学讲解的过程,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生物学习积极性。

(二)增强信息化教学管理在高中生物课堂的应用,优化学生的学习评价

为了更好地形成适合高中生物教学发展的教学管理模式,应该以信息化教学技术有效地融入学生学习能力及效果评估为教学管理重点,以教学资料、学生发展、实验操作能力等数据为信息化、数字化的高中生物教学效果评判数据基础,从大数据分析着手,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教学过程,从课程教育架构、管理层级、多元教学手段利用着手,构建高中生物课程信息化的教学评价标准,条线清晰地教学迭代过程,用信息化教学数据为底座,形成高效的信息化教学档案管理模式,更为便捷地促进生物课程在教、学、研过程中的水平,为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发展构建完善的信息化基础,确保在新发展理念下,信息化高中生物建设不断进入“深水区”。

三、根据高中生物课程发展,以信息化确保实验过程与教学无缝对接

学以致用是注重实验是高中生物教学的本源,也是自然科学专业课程的教学重点。所以,在高中生物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丰富教学场景和动手实验环境,来为教学做好现实的规划和进一步的指导。

(一)注重实验效果,不断提升信息化虚拟的实操课程体验

高中阶段的自然科学学科学习过程,是为其未来大学专业化、个性化的学术发展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其所学最终的目标是所用。所以,在学科教育过程中,必须将实用性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优化信息化教学的内容和实践方式,将科学教学作为不断提升学生实操素养的一个抓手,确保其实验能力的可持续性和可发展性。在生物实验课程教学环节中,要根据专业特点和学术分析,明确信息化应用目标,引导学生敢于动手、勇于实践、勤于操作。例如,在苏教版高中生物《减数分裂》中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课程学习中,作为抽象的概念,对此学生理解起来有较大难度,通过实验开展其实验的复杂程度也不是一般学生物实验室可以实现的。因此,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用虚拟实验课程让学生浸入式地用“虚拟显微镜”,完成相关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引入学生自主的实验观点,并通过实验过程可以进一步解释血型与家族遗传在生物进化中的起源与成因,这样就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学以致用,走进生物神奇的殿堂,并建立优秀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发展学生的信息化思维,提升生物实践能力

互联网与大数据是信息化社会的特征,数字化课堂发展态势已经成为当代高中教学重要的创新路径,网络化教学、信息化助力,成为高中各个学科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学生为了更好地开展生物的学习,应该树立互联网信息思维,积极融入信息化教学,让更多的学习资源可以同步进入自己的学习过程,优化生物的学习效果。信息化背景下,高中生物的信息化思维发展成为学生专业学习提升的“聚宝盆”,数字化、信息化思维模式将成为未来学生更好建立完整生物学习体系的“敲门砖”。因此,教师要通过不断完善信息化高中生物教学核心内容,构建适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生物教学框架,重点做好学生在生态科学领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站在信息化前沿,优化高中生物综合教学效果,探索出行之有效的信息化高中生物教学路径。

四、结语

高中生物教学需要强化实验、锻炼思维,必须以信息化的视野和学科理解力培养为先导,不断改革信息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总结经验,用实验助力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生物学科评估范文8

【关键词】初中;生物;主体;作用

前言

首先,在初中生物课程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生物课程教学作为生物教学的一部分,因其直观、生动、实用的特点,在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会更加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完善的理念基础,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素养,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使得自身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以及探究的能力,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不仅会对相关的概念知识理解的更加透彻,同时还能使得学生逐渐地掌握生物学科相关的基本原理,形成自己的生物知识体系。

1.更新传统课堂练习观念,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追求生物知识的高效学习需要更新传统的练习观念,凸显初中生生物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生物课堂练习过程中,生物教师“一枝独秀”,是生物课堂的主导者和发言人,学生成为生物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主体性和积极性大打折扣,成为生物课堂的重要阻碍因素,是学生之间练习生物知识的学习障碍。教师应该改变传统僵化的练习观念,树立师生平等的意识或者让学生成为主体,给学生更多发言和表达的机会,减少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障碍,让生物练习过程变成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从而使初中生的生物学习既富有生机又充满兴趣。生物课堂练习过程是师生知识传授、交流思想、共同学习和进步的过程。生物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及时掌握初中生生物学习的进度和状态,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感受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精神和思想。师生应该共同努力,在生物练习和学习中,要相互理解,有效地交流心得,加强沟通,这是师生破除传统师生关系,走向深层的生物知识学习的基础和前提。生物课堂练习,不仅要授之以鱼,也要授之以渔,知识和方法同样重要。初中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应认真体会老师的教导,并切实加以贯彻,完成师生生物知识的学习的双向互动。初中生物课堂练习应该在教师的指导及帮助下,实施生物知识的学习练习相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初中生是生物课堂练习过程中的主体,是生物课堂练习的主要参与者,初中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是生物练习的重要内容,而生物知识的学习练习相结合可以让这个内容成为现实。第二,生物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生物思维的指导、重难点辅导以及适时性启发。第三,良好的生物学习环境与条件是实施生物知识的学习练习相结合的客观基础。第四,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实施生物知识课堂练习、激发学习热情的重要法宝。

2.初中生物课程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根据笔者的实际经验,在课堂上存在这样的现象:该小组的一名成员在整个课程中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工作,从开始到结束,个别学生都很活跃,而其他成员只是随行,特别是学习较差的学生经常只是在玩耍。主体作用已成为个别优秀学生的特权,使得这种主体作用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较为失败。要实现全体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发挥优等生的榜样作用。例如在学习《动物》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动物的种类,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贴近实际生活的例子来进行说明,然后让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思考,充分沟通和激烈讨论,共同学习使主体作用真正成为所有学生参与的探究和交流过程,可以真正成为所有学生的共同课堂,实现真正的合作。使探究活动多样化,认知多样化,更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主体作用成为教学的一个亮点,并且用更少的努力取得更好的成果。我们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不同接受程度来确定如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相反,如果你忽略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的情况,它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动机,也使学生感到课堂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只是一种形式,教学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另外,评估也会影响主体作用的有效性,在主体作用的评价中,采用量化评估方法,不仅关注学生合作的成果,而且更加注重展示的过程,这将使学生能够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在后期学习过程中不断弥补自己的不足,这将激发学生更加强烈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在这门课程中真正学会如何更加有效的学习。

3.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阶段的生物学习对于专业性生物知识的学习要求不高,最主要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学习能力,并且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熟练的应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初中生由于正处于生物学习的初期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生物逻辑思维,因此教师应当培育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从而帮助学生自主构建完备的生物知识网络,并且掌握将生物知识灵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能力,从而让初中生学习到的生物知识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比如讲植物的种类。老师就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现场讨论,这将有利于加深概念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生物课堂要比其他学科有更多发挥主体作用的机会。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学习能力和团队意识,而且满足了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初中生物课程教学中采用主体作用的实施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现状。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侧重于科学探究和合作意识。

4.结束语

总之,新课程改革倡导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教师教学时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进行实际的生物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去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真正地掌握生物知识。

参考文献:

[1]汪小丽.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生物教学模式探析[J].才智.2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