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培训总结范例

生物培训总结

生物培训总结范文1

菌(毒)种和生物样本运输的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菌毒种和生物样本运输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须办理相关审批手续(浙江省指定由省卫生监督审批中心统一审批),运输过程中由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人员办理,并对运输的菌毒种和生物样本进行规范包装。

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是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措施之一。监督检查的形式,一是组织相关专家到各地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二是由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对辖区内的实验室进行监督检查。三是通过实验室的自查和自我评估来发现问题和改进生物安全管理工作。通过监督检查促进和完善、规范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

交流学习利用各种机会为各地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交流学习平台,如在全省生物安全工作会议和全省科教工作会议上开辟经验交流科目,让在生物安全管理做的好有创新的实验室进行专题发言,以此推动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师资培训从2005年开始省卫生行政部门就开始着手全省生物安全培训师资的建设工作,经过2期的重点培训为各市、高等院校、省级医疗单位培养了100多名的培训师资队伍,为各地开展生物安全培训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上岗培训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求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人员,必须事先接受实验室生物安全上岗培训,并经过统一考试合格,持证上岗。经过2008—2011年的4年连续培训,目前全省接受培训的实验人员已经达到11411人。接受培训人员具体分布见表1。除了表中的培训外,2005—2007年由省卫生行政部门直接组织了3期培训,共计培训全省实验室骨干633人。经过连续多年的培训已经基本函盖了疾控和医疗等系统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实验人员,这些人员经过培训考核后均取得生物安全上岗资质。近年各地重点开展了新进人员的上岗培训和强化培训,培训工作在稳步推进。

实验室备案情况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按照浙江省生物安全管理技术规范要求,通过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在浙江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上进行了备案,至2011年12月底前,共有1154个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进行备案,实验室主要分布在疾控系统、医疗机构和个别大专院校(数据采自浙江省病原微生物安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自2005年以来浙江省把生物安全实验室备案工作作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抓手,取得明显效果。至2011年底全省共有1154个不同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了网上备案,其中BSL-1实验室有240个,占20.80%;BSL-2实验室有912个,占79.03%;BSL-3实验室有2个。1154家实验室主要分布在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等,两者占到总数的95.6%。在1154个实验室中有工作人员有5422名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初级2776人,中级577人,高级2069人,人员培训获得上岗证书的有4776人,达88.09%。

示范实验室建设为了推动全省实验室生物安全建设和管理,省卫生行政部门出台了《浙江省二级生物安全示范实验室建设管理办法》,并组织起草了《示范实验室评审细则》。各地根据《办法》要求,第一轮有31个实验室申报,经过资料符合性审核,对5个实验室进行了现场考核评估,重点评估实验人员生物安全知识掌握情况、操作技能、应急处置和防护设备使用等几方面的符合情况,同时对各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现场评估。对经过考核符合建设要求的实验室,将分别授予“省级示范实验室”和“市级示范实验室”称号。

集中由省卫生监督审批中心负责审批。在办理航空运输时由经过民航组织培训并考核发证的人员负责办理,同时严格按照规定要求进行包装。建立的这些审批制度和工作程序不仅规范了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的运输,也确保了运输过程的安全。

监督检查为了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管理和建设,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运行情况开展了监督检查。既有接受上级部门的检查,也有接受主管部门和实验室所在单位的监督检查,检查情况除了及时反馈外,还有以书面形式要求整改,有的还通过信息管理系统进行通报。另外,浙江省目前有2家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委员会(CNAS)的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和卫生部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评估,并还定期接受CNAS的监督评审及相关的安全检查。

交流学习省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利用各种形式组织交流,强化管理,如利用各种工作会议、学术交流等开展交流培训等。浙江省多次在全国会议上进行专题重点发言,得到卫生部和其他兄弟省市好评,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在省内安排在生物安全管理方面做得比较好,思路比较新颖、管理有特色的实验室进行大会专题发言,还利用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信息交流,起到了学习交流,互相促进的目的,规范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生物安全管理既是一项新的工作,也是一门新的学科,在管理中需要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和提高。浙江省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尤其强调结合实际,根据工作特点,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在生物安全管理方面也采取了一些创新举措和创新管理手段,取得很好的效果。浙江省在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世界各地的管理经验,在管理手段上采取了一些创新的举措,如创新的地使用信息网络系统建立了网上备案系统,不仅实现网上备案,也为后期实验室管理提供了技术平台,此项技术深受全国兄弟省份的好评与应用。

另外,浙江省卫生行政部门为了推动全省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创建了二级生物安全示范实验室申报评审平台,将示范实验室建设作为推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主要抓手,取得很好的示范效应。

生物培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医学生物安全;医学教育;防范;分析

生物安全(biosafety)指防范和处理危险生物因子对人体和环境危害的综合性措施[1],涉及医学、生物学、农学、军事科学等多学科。目前,关于医学领域危险生物因子防范的报道和规范较多,主要集中于实验室生物安全[2-5]和医院感染的防控[6]。本文通过总结医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的危险生物因子防范问题,对医学生物安全(medicalbiosafety)的范畴、特征、内容、提升防范的举措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医学生物安全的概念和范畴

医学生物安全指在医学教育、科学研究和实践中,防范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危险生物因子,进而造成工作人员感染和病原播散的综合性措施。除了广泛报道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防范外[2-5],在医学各学科实践中均可能面临生物安全问题。如医护和疾控人员在感染性疾病诊疗和防控中,接触来自患者带病原体的气溶胶、血液及其他体液、分泌物和排出物均有被感染的风险。相比实验室生物安全,医学实践中的生物安全涉及的病原种类多且存在不确定性,致病性强弱差异大,传播途径多样,尤其是面对新现病原流行时,由于对其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缺乏认识,也缺乏特异性诊断技术和防治措施,医务人员面临的医学生物安全风险高且复杂,防范不当极易造成感染,如SARS流行初期造成了多名医务人员感染[7]。医学生物安全范畴、特征和内容的提出和分析以及防范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将有效提升医学生、科研工作者和医务人员的生物安全防范能力,降低接触危险生物因子时被感染的风险。医学生物安全涉及的领域广泛,从时间段上看,涉及每一位医学工作者从初学到医学实践生涯的全过程;从学科领域看,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药学、兽医学等多学科;从工作性质看,涉及教学、科研和医学实践各领域;从工作场地看,涉及实验室、医院门诊、病房、疾病现场等;从防范环节看,涉及样本采集、运送和处理、接触患者、带菌者或患病动物、院内交叉感染等。

2医学生物安全的特征

医学生物安全具有复杂性、普遍性和特殊性、时相性、随时代和学科发展变迁的特征。

2.1复杂性

医学生物安全内涵丰富,针对不同的学科和病原、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和不同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地域等,防范的内容和形式不同,显示出复杂性。如基础医学教学、科研以及临床和疾控检验中以实验室生物安全为主[8-10],而临床及疾控现场以接触患者或患病动物时的安全防范为主[7,11];接触的病原不同以及病原的生物安全分类不同,防范的措施不同[3-5];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员掌握生物安全防范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存在差异;不同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所能提供的生物安全防范条件不同。

2.2普遍性和特殊性

医学生物安全在防范危险生物因子时显示出许多共性即普遍性。如无论是何种病原体,生物气溶胶的防范采用生物安全柜、N95或N98口罩及辅助呼吸设备等;接触患者后的洗手和消毒是防范经接触传播病原的重要环节。但是,不同病原体因其生物学特性、实验室生物安全分类、抵抗力、传播方式、易感人群等的不同,在防范时又显示出各自的特殊性。对于特殊病原体的消毒和隔离需要特殊措施[12]。另外,不同国家或国际组织制定的生物安全政策也显示出一定的特殊性,如我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1、2、3和4类,其中1类和2类致病性强,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4]。WHO根据病原微生物的危险度等级分为1、2、3和4级,其中4级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最高[13]。

2.3时相性

在医学生培养阶段、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研究阶段、临床和疾控实践的实习期、入职初期和漫长工作期,医学生物安全的风险、教育形式和内容有异同,显示出时相性。医学生培养低年级阶段的生物安全风险主要来自于基础医学实验室,尤其是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室,可遇到生物安全分类3类的病原体,因此主要的培训内容包括针对生物安全防护水平(Biosafetylevel,BSL)2级实验室的操作和防护;在研究阶段,如果遇到的研究对象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就需要进行针对BSL-3级实验室风险的操作和防护培训;在临床和疾控实践的实习期、入职初期和漫长工作期,主要进行针对面对患者及其标本时生物安全风险防护的培训。

2.4随时代和医学学科发展而变迁

时代的进步带来了全球一体化发展,许多在国外流行的感染性疾病可通过旅游、工作、交通工具等传入国内[14],因此,医疗机构、海关从事有关检验检疫的人员需要随时学习在全球范围内流行病原体的特征,并就相关生物安全防护进行培训,以应对可能面临的生物安全风险。同时,艾滋病的出现、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等因素使得许多机会致病病原体的感染增多;医学科学的发展带来了诊疗技术的发展,如器官移植、人工导管的植入、血液透析、重症监护、呼吸机的使用等的增多,使得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谱发生了改变,医护人员面对的医学生物安全防范的内容需要不断革新和变迁。

3医学生物安全的主要内容

医学生物安全主要涉及实验室生物安全和医学实践中的生物安全,兽医工作实践中也存在生物安全风险。

3.1实验室生物安全

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尤其是在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和免疫学等实验教学中存在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8,15]。要培养学生了解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分类、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及个人防护要求、安全工作行为、应急状况的处理、实验室的管理等。科学研究中的生物安全因为研究对象的不同,包含的风险内容和防范措施存在差异,尤其是研究对象是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者,必须在BSL-3或4级实验室开展研究,研究者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必要的计划免疫后才可开展研究工作。另外,《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尚未列入寄生虫[16],但是,如果检测或研究对象为寄生虫,且其正处于可以感染人的阶段,在样本采集、运送、检测等环节均有感染人的风险[17],需要做好生物安全防护。在疫苗和新药研发的药效学试验中,也可能面临与科学研究中类似的医学生物安全问题。

3.2医学实践中的生物安全

医学临床和疾控实践中的生物安全防范内容复杂,需要根据常见病原的传播和致病特征,包括针对呼吸道、消化道、血途径、密切接触、虫媒传播、人畜共患等病原,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同一途径传播的病原在不同科室的生物安全风险不同,如在外科、口腔科、急诊科、手术室、采血室、医院和疾控中心检验科等科室的医务人员面临的经血途径传播病原的生物安全风险高于其他科室。因此,应该针对不同科室、不同诊疗技术、不同的病原体制定相应的生物安全防范措施和消毒与灭菌处理对策[5,12]。对新现和再现病原引发的突发传染病、以及灾后防疫中的生物安全也应该有相应的预案,并需要进行演练;应针对实习期、入职前和在岗人员进行侧重点不同的医学生物安全培训。

4提升医学生物安全防范的方法探讨

医学生物安全涉及面广泛,防范复杂。为提升医学生物安全防范,首先要建立医学生物安全培养体系;其次,要重视医学生物安全的宣传、培训、考核和监督检查,同时,要加强防护设施和器材建设。

4.1建立医学生物安全管理和培养体系

当前,国内外已经制定了一系列针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管理政策、法规和措施[3-5,13],也制定了一系列医学实践中面临危险生物因子时的保护措施[18]。但是尚未建立完整的医学生物安全管理和培养体系,缺乏专业的培训队伍;现有的许多措施往往过于针对专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难以应对医院或疾控现场复杂的生物安全风险。因此,有必要在现有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防范的基础上,联合多学科,制定医学生物安全管理和防范措施,建立专业培训队伍,形成系统完整的培养体系。必要时将现有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医院感染防控、医院消毒与灭菌、烈性传染病相关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样本的采集和运送、以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口腔医学等学科的相关内容进行科学归并,逐步建立起医学生物安全学学科,为进一步提升医学生、医务人员和疾控工作人员的医学生物安全风险防范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4.2重视医学生物安全的宣传、培训、考核和监督检查

(1)重视医学生物安全宣传加强医学生物安全相关知识的宣传和事故的警示教育,从医学生、医务人员和疾控工作人员到管理层甚至普通人群均要深刻认识到医学生物安全的重要性,提升学习和遵守相关管理措施的意识和自觉性。(2)重视医学生培养阶段的医学生物安全教育医学生培养阶段是进行医学生物安全教育的最佳时期,一方面是在校学习中安全的需要,同时将在源头上提升今后医务工作者的医学生物安全风险防范能力。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以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为主;进入临床或疾控中心实习前以接触患者及标本等的生物安全培训为主;在实习结束后进行医学生物安全总结。经过上述分阶段、系统、严格的教育,使学生树立医学生物安全意识,掌握相关技能,极大地降低面对危险生物因子时发生感染的风险。(3)强调医务和疾控人员上岗前的系统培训、考核和继续医学教育医院或疾控中心应对各类新入职人员及进修生进行系统的医学生物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培训,并进行必要的考核,督促他们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将医学生物安全教育纳入继续医学教育范畴,进一步强化在职医务和疾控人员对医学生物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的掌握,并不断进行更新。(4)开展医学生物安全监督检查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该组织由从事病原生物学、临床感染病学、院内感染控制、临床和疾控各科室的相关人员及卫生管理人员组成的生物安全监督检查组织定期开展医学生物安全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整改效果。

4.3加强医学生物安全风险防范设施和器材建设

生物培训总结范文3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物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显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新课改的需求。而“电子书包”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技术为手段的教学理念,恰好与生物学科新课改要求相符合,对初中生物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生物;电子书包;知识拓展;主体地位;教学探索

一、“电子书包”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挑战教师备课能力

“电子书包”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对教师的备课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电子书包”的功能较多,如何结合初中生物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开展有效教学,并充分利用“电子书包”的各种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深入地理解生物知识?该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情境、教学活动和生物实验才能让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深刻?这些都是教师备课时需要反复斟酌的问题。

2.知识扩展由课下到课上

“电子书包”的最大优势就是,学生可以利用搜索功能查阅更多的学习资料与课外知识。教师在课前将微课视频通过“电子书包”推送到学生端,学生直接打开“电子书包”系统后就可以对知识点进行预习与观看。比如,在“贫血”一课教学中,教材中仅向学生介绍了简单的基础知识,而学生利用“电子书包”的搜索功能就能查出贫血的原因、种类、临床症状以及治疗方法等拓展性的知识。在以往教学中,这些知识都需要学生在课后自行查阅,而利用“电子书包”在当堂课上就能完成知识的延展。

3.当堂测评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完一个知识点或在课堂结束时,可以利用“电子书包”的测评系统对学生进行测验,学生完成测验题目后,测评系统会立即对学生的解答情况做出评分与解析,全班学生的整体通过率、每道题的正确率都会被系统统计出来。这样,教师就可以从宏观上及时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知识的讲解,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电子书包”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的探索与思考

针对当前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新课改的要求,“电子书包”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书包”在抽象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生物教材中包含了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与现象,仅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真正体会并深入理解,久而久之就会给后续的学习与探索带来影响。为了有效解决该问题,教师可以利用“电子书包”,用生动的动画来展示这些生物知识,让学生近距离地观察和学习。比如,在“鸟类的生殖与发育”教学中,教师首先利用微课让学生思考“鸟儿为什么会飞翔”,接着利用“电子书包”向学生推送多种鸟类的标本,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帮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鸟类的肌肉、骨骼、羽毛等特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比如,在“被子植物的受精”教学中,被子植物的受精过程是一个非常抽象的生物现象,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教师可以利用“电子书包”推送Flash动画和课件到学生端,让学生观看植物的受精过程。并在播放的同时为学生讲解知识点,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植物的受精过程,亲身感受这一奇妙的生物现象。

2.“电子书包”在学生小组探究学习中的应用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目前初中生物课堂中比较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在备课时要明确教学重难点与教学目标,合理设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主题,然后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启发与引导。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电子书包”时,可以同时创设多个讨论小组,将生物教学中的知识点变成多个讨论主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讨论,最后将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或作品在班级的论坛上进行展示。利用“电子书包”进行讨论,给了学生更多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突显,同时还鼓励了平常不敢开口发言的学生,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互动高效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中,使学生的注意力和动手能力都体现出来,促进生物教学良好效果的实现。比如,在“开花与结果”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花与果的关系以及从开花到结果的过程,教师首先围绕知识点设计了以下几个讨论主题:(1)你知道花的各部分名称吗?(2)从花到果需要经历哪些重要过程?(3)果实和种子分别是由花的什么部分发育而成?(4)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然后利用“电子书包”向学生发送讨论主题,让学生以4人为一组,选择一个比较喜欢的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在讨论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与分析,帮助学生得出结论,正确认识花的基本结构。

3.“电子书包”在生物实验中的应用

实验教学是初中生物课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由于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如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实验教学与动手实践,课时就不够了。因此,很多教师就减少了实验时间,并由自己操作代替学生实验,减少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电子书包”能够发挥其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对于比较费时、复杂的生物实验,教师可以结合“电子书包”中的有关实验资源,组织学生对生物现象进行模拟,既直观形象,节约了课堂时间,又保证了生物实验教学的效果。比如,在“输血与血型”一课教学中,教学实验比较复杂且耗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人体的血量及输血与血型、血量之间的关系,教师采用“电子书包”中的虚拟实验功能设计了这样的实验情境:救护车送来三位病人,他们因失血过多而急需输血。医生提示:操作者的工作是检测病人血型并为他们输血。如果操作顺序错误,系统将会给出提示。操作者点击画面中的注射器为病人抽血后,分别与三种血型抗体试剂进行混合,并观察其变化情况,以此判断病人的血型,然后为病人输血。如发生错误,则会提示重新修正,如果正确,则会提醒尝试其他血型是否可行。学生通过对虚拟实验的操作,加深了对实验的记忆。当学生在实验操作时遇到不会的部分,可以反复地进行操作与再次学习,排除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最终熟练掌握实验环节与步骤。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书包”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将成为现代信息化教育的趋势。但在现阶段的实践探索中,电子书包的应用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如何充分发挥“电子书包”的特性,巧妙地避开弊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防止学生迷失在泛滥的教学资源中,消除家长对电子产品给孩子身心带来不利影响的顾虑等。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符合学生实际状况的“电子书包”教学途径,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从而让这种新的教育方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拓出一片天地。

参考文献:

[1]邱秀月.电子书包对初中生物教学方式转变的思考[J].中学生物学,2017,33(1).

[2]刘春玲.电子书包走进生物课堂———《开花和结果》教学案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3).

[3]邱秀月.电子书包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学,2016,32(2).

作者:丁梅 单位:江苏省泗阳致远中学

第二篇:初中生物教学应遵从的三个原则

生物是初中比较新颖的课程,也是实验性极强的一门课。学生在以前没有系统地学过生物知识,也没有接触过真正的生物理论。所以教师在展开教学时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果不及时地解决这些问题,会对教学造成阻碍。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只要遵从以下三个原则,就能以顺利解决这些问题。

一、时刻遵从科学和生活结合的原则

不管是哪一门学科,都要遵循科学性原则,生物是科学性尤为突出的一门课程。地球上的生物本身就具有严谨性,而科学家研究生物所得出来的结论也是科学的,编写教材的人员在选择生物知识的时候,也是秉着认真严谨科学的态度的。因此,我们用的生物教材都有很强的严谨性,教师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课时,也要时刻遵从科学性。很多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喜欢用很随性的语言,这样确实能拉近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但是学生接收到的生物知识就变得没有那么严谨,生物知识一旦失去了严谨性,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生物知识都是从实际的生物中研究出来的,具有很强的生活性,教师可以从生活入手,用科学的思想进行分析,再用朴实的语言讲出来。教师也可以结合生活中生物的应用,帮助学生分析日常中的生物知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生物的科学性原则。例如,在讲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教师从大熊猫入手,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分析其中的生物知识,用科学的手法进行教学,尊重生活和科学结合的原则。教师让学生看了几则简短的视频,分别是介绍熊猫长相、习性、性格的视频,播放完以后,教师先分析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地带。就目前来看,熊猫主要生活在四川和陕西,其他地方也有熊猫,但是大部分都是从这两个地方迁移过去的。讲完熊猫的生存地带以后,教师分析了这些地区的基本情况,发现这些地区都有着丰富的水源和竹类植物,这也刚好符合熊猫的食性。由此可见,生物和环境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指它生活的位置,也包括这个地区的其他生物等,所有的因素共同组成了熊猫的生活环境。从熊猫的生活入手,再利用科学的手段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生物教材中的概念,这样就能利用这一原则解决很多问题。

二、加强实践性原则的渗透

生物有很强的可研究性,很多生物理论都是在实验中得出来的,教师只有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实践性原则,才能保证生物教学的实践性和实验性原则。每一个生物概念都不是凭空出来的,都是科学家经过很多次的验证得出的,在这个验证的过程中,肯定经历了很多失败和挫折,最后才得到我们现在可以用的结论。我们教材中选用的生物知识都是可以直接用的,但是教师要让学生体验这个理论得来不易的过程。可以直接按照教材中的步骤,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因为教材中的实验都是很成熟的实验,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引导学生进行生物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也能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在进行“制作并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实验过程,以此加深学生对口腔上皮细胞外观的印象。根据教材中的步骤,学生先检查相关仪器是否齐全,是否完整,如果有问题立刻向教师报告。在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学生会用牙签在自己的口腔内壁刮几下,刮之前一定要注意卫生,先把牙签消毒,再保证口腔内壁的干净,然后再操作,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安全以及实验的成功。

三、注重创新性原则的应用

创新教学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帮助学生不断提升。生物知识是在不断创新的,教师在生物教学时,也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保证学生及时接收生物知识。当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解决现在的困难时,就应该考虑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保留以前教学手段的优点,加入新型的教学理念,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教师在进行创新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创新教学的作用。在研究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途径时,教师先让学生猜想,而不是直接进行讲解,采取更加新颖的方式进行教学。有的学生认为植物会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然后再利用植物的脉络把水分输送到各处;有的学生认为植物从空气中获取水分,再向下运输,把水分运送到根部。学生的这两种看法都认知到了“运输”的概念,但是说法不是正确的,教师对学生的看法进行了评价和总结,然后再引出正确的运输途径,这样就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时刻遵循生活与科学紧密结合的原则,拉近学生和生物知识的距离,并将实践性原则渗透到生物教学中,让学生深刻体会生物知识的实用性。同时,教师要结合创新性原则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保证生物教学与时俱进,从而提升生物教学效率。

作者:王强 单位:江苏省东台市梁垛镇中学

第三篇:分层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的应用

摘要:分层教学法是根据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探索和总结出来的,主要是基于学生的发展特征、思维能力以及他们平时的一些学习特点开展的。通过开展分层教学法,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本文具体探讨了如何在初中生物中运用分层教学法。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初中生物;因材施教

新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应该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师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就一定要做到分层教学,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优势,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营造一个良好的生物课堂学习环境。

一、学生的分层

简单地说,学生的分层就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在对学生进行分层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遵守几个相关的原则:首先要遵循学生的个性特征结构。在分层之前,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然后再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分层,这样才能做到科学合理;其次要遵守认知结构的原则。在初中生物课堂的分层教学中,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强弱,有的学生可能在心理认知结构方面要更加成熟一些,对知识的了解也相对多一些,而有的学生就可能要差一些了,在心理认知结构等方面还处在一个较弱的状态,所以教师一定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认知能力进行分层;最后要明确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强弱。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分层的时候,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是教师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因为学生的接受能力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水平,所以教师在分层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的不同进行分层。

二、目标的分层

要实现分层教学,就必须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假设将初中生物课堂上的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如在给“A”层的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给学生提出相关的要求,要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完成生物课本上的某些基础的知识。然后再由教师给学生进行扩展和补充,让学生在学习到课本上的知识之外,也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开阔自己的视野。此外,教师还可以积极地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生物知识,并学会用生物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充分地融入生物的学习中去,对生物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教学“动植物生理结构”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学校或者其他地方的一些动植物,这样既能够将生物课堂的学习变得更加趣味化,学生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生物知识的学习。

三、教学的分层

教师始终是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主体部分,所以教师一定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要积极地发挥出自己的引导作用,给学生起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和榜样作用。无论是从教师角度来说,还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课堂的学习和教学都是一个双向的活动,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所以说,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就要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创造能力。在利用分层教学法开展生物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正确地把握教学的方向和目的,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完整的教学系统,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为什么。在具体的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步骤进行教学:首先是复习提问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和提问可以增强学生的印象,巩固和加强上节课学习的知识,另外,提问的方式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胜心,对于课程的顺利开展有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在进行分层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根据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而不是以偏概全,这种有层次的提问才能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是学生自学。在复习完新课以及提问完成之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个讨论的过程就是一个自学的过程,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积极的指导和帮助,给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最后是归纳和总结。学生讨论完成之后就要对自己的讨论结果进行发言,每个小组将讨论的结果说出来之后,再由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对于学生的表现首先要提出积极的鼓励和表扬,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然后再对学生没有涉及的部分和不够完善的地方进行补充,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深入地理解相关知识,对于一些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教师要进行及时的补充,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知识,也给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四、结语

总之,初中生物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故步自封,要努力做到不断创新,要不断思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让生物真正成为有利于生活、学习的一门实用性学科。

参考文献

[1]成继红.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调查与思考[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9):15.

[2]陈冬.初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的调控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02)

作者:曹元萍 刘维瑚 单位:山东省桓台县起凤中学

第四篇:中学生物教学素养提升策略

教育新常态下,区域提升中学生物教学素养已经成为地方教育改革的重点,教学素养不仅是学科课程改革深化的关键因素,也是区域学校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提升初中生物教学素养的策略研究,对深化初中生物教学改革,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从政府、学校和教师三个维度入手,重点分析区域提升中学生物教学素养的策略,以期为相关教育主体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一、政府:结合区域实际,加强业务培训

地方政府要结合区域实际,积极组织开展中学生物教师教学业务培训。作为培训者,要站在中学生物教师的角度,不仅要看到教育理论与教学实际的差距,还要看到不同区域之间的差距,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了解区域中学生物教师的需求,然后开展针对性培训。如此一来,不仅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培训机会,还能够增强教师教学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需要指出的是,培训要分类,因为当前从事中学生物教学的教师,可能有着不同的专业出身,对培训需求自然存在差异。具体来讲,可以按照不同群体进行分类,如生物专业毕业的初职教师、理科出身的初职教师、文科出身的初职教师、有一定经验的专业教师等,要针对不同起点的教师设计相应的培训内容,让处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都能有所收获,真正感受到在职培训的作用,进而确保中学生物教学素养的整体提升。

二、学校:打造多元平台,营造良好环境

教师教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科、学校的未来发展,校园环境与教师专业素养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因此,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为中学生物教师提供良好的专业发展平台和外部环境。首先,区域中学学校要致力于校本教研,为生物教师专业发展打造多元平台。一方面,要创设求真务实的学习氛围,提高校内生物教学资源共享程度,加强学科内部交流,打破传统课堂单调乏味的局面,真正触及教学深层问题,全面调动教师生物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从区域中学生物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如学生合作学习的形式、自主探究的方式、实验创新的指导等,要将其作为生物教研的突破口,切实指导现实问题的解决。此外,学校要成立专门的督导组,确保每次教研活动都能顺利、高效地开展,充分发挥校领导润滑剂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有效促进生物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其次,校本培训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培训缺乏实效性的问题,是提升区域中学生物教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区域中学领导者要采取有效措施,构建完善的校本培训体系,立足本校实际开展民主、灵活的校本培训,通过学科专家指导、校本课程研发和小组教研等活动加以落实。要全面执行校本培训管理与考核机制,不能流于形式,否则将无法发挥校本培训应有的作用。对于中学生物教师来讲,学校可灵活采取师徒结对、网络互动、课堂观摩、专题讲座、小组讨论、实践反思等形式,开展针对生物学科的校本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学科素养。

三、教师:强化自我认同,加强自主学习

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是教师进行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一个动态过程,需要教师在不断的自主学习中推动自身的专业发展。首先,中学生物教师要强化自我认同。中学生物教师要在明确自身角色定位的基础上,对未来职业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注重自身的专业发展,在不断的学习进步中树立中学生物教师的学科信仰,积极实现自我价值。生物学科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养成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认识生物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全身心投入到生物教学工作中,精心设计课堂活动,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创新创造等能力的培养,深入挖掘、利用生物学科社会价值、人文价值的同时,促进自身对中学生物教师的认同。其次,中学生物教师要加强自主学习,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有学者曾指出,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离不开四面镜子:望远镜、潜望镜、显微镜和平面镜。具体来讲,望远镜用来关注学科和社会前沿动态,潜望镜用来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显微镜用来抓住生活和教学细节,平面镜用来观察现实中与学科相关的人与事。因此,中学生物教师要利用上述的四面镜子,不断拓展自身视野,在多学、多做、多想中促进自我的升华,在不断充电中构建完善的生物学知识体系。经常读书对区域中学生物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帮助,尤其是读与学科相关的书能够开阔视野,夯实基础,丰厚底蕴。此外,教师要养成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这样才能不断发现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才能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与重点,才能始终保持生物教学的积极性。

作者:王桂玲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东方中学

第五篇:微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微课教学就是各学科在进行教学时采用短小精悍的视频对学生进行补充教学,这种教学形式的优势在于课时短、接受效率高及可视化等,通过这些教学优势与传统教学模式有了明显的区分度并相互补充。微课教育发展的基础得益于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所推动的教育现代化与信息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微课教学就是完美无缺的,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微课教学在教学形式上的短小精悍使得其自身的课堂容量小于常规教学,但其占据了学生学习的“可视窗口”,使得学生在学习微课时要分散学习精力,对正常的教育教学产生不利影响。

关键词:初中生物;微课教学;应用研究

初中生物的教学过程大致可分为四类,即:新课教学、习题教学、复习教学及重难点突破。不论教师在教学时要应用微课教学形式这四者中哪一个,教师都要明确教学目的为整合初中生物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学习效率。同时,微课作为新的教育形式是符合我国教育创新与信息化教学的大趋势的,教师因势利导利用这一教学形式在传统教学中发挥优势作用,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原则,不仅要合理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及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客观需要,教师也要借助实施微课教学这一有利条件,提高自身现代化教育能力。

一、遵循“学生中心”原则开展微课教学

不论教学形式如何变化,初中生物作为注重实验教学效果的学科注定是要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因此在微课教学情境下依然如此。对于微课教学而言,其内容有效性取决于学生对微课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学生作为学科学习主体与课堂学习主体,同样也是评价、使用微课的主力军。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教师进行微课教学必然要遵循“学生中心”原则,并在这一原则的约束下开展微课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微课进行课前设计、录制乃至课后交流时都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耐受性、学习理解力以及最基本的学习状况,以此为基础选择微课教学内容。前文提及过,微课教学作为一种短小精悍的教学形式注定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这一针对性是在课堂教学中的某一点进行展开的教学的针对,换句话说是要在缩小教学范围的情况下再进一步缩小范围,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例如:在进行光合作用这一课的教学时,学生对光合作用细胞与其他细胞的区别不甚了解,我在此基础上就录制了叶绿体与其他植物细胞在显微镜条件下的微课,并将这些细胞绘制了简图。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微课教学,不仅解答了学生对植物细胞作用发生条件的疑惑,还促进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维持了良好的教学秩序。

二、开展微课教学时要突出学科特点

对于微课教学而言,其教学内容的短小精悍就要求微课教学在开展时必须要有一定的特色,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课余时间对学习注意力的维持。所谓微课特点既包含微课本身的技术特点与参与特点,还应当包括学科特点。如初中生物的学科特点就是可实验性,那么初中生物学科在录制微课教学时就应当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特点,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更为重要的是生物科学是渗透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教学学科,这就为学生学习生物提供了天然优势。当教师想要培养学生能将生物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能力时,就要在设计、录制微课时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在教授学科知识的同时为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打下坚实基础,使学生保持对生物学科微课学习的兴趣与参与度。

三、微课教学要遵循“资源多样”与“简单实用”原则

对于微课教学而言,其制作设计是在多媒体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迅速发展的技术前提下实现的,这就使得初中生物微课教学有着广泛的资源与技术基础,在这样的条件与情况下教师就可以极为便利的方式将网络上的资源整合到微课视频设计与制作中,教师则在这一教学方式中重视对学生视野的培养培育,不能让学生的视野局限在课堂中。也正是由于微课教学资源的广泛性,教师在进行微课教学设计时要维持“微”这一微课的技术特点。即教师在进行微课教学时要遵循“资源多样”与“简单实用”这一双重特点。毕竟微课制作的初衷在于让学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这一时间往往不超过十分钟,在这样的条件限制下教师对微课的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时就要以“微”作为教学基本原则,使学生可以借助移动平台进行随时的补充与学习,这将极大地利于微课教学效果的提升。在信息时代的当下,初中生物教学不可避免地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迈入信息化。信息化“微课堂”教学,有助于明显地缓解教师缺乏时间与精力的问题,使学生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并通过这种微课堂教学方式,来补上自己所欠缺的基础知识。对于教师而言,需要对微课的建设与应用有一个远见,将其认识与研究延展得更为深入与广泛,以促使微课阅读教学更加成熟、系统,通过微课教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促进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双重提高。

参考文献:

[1]刘虹.巧用微课,让学生爱上生物———谈谈微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上旬,2014,(05):33.

生物培训总结范文4

一、拟定培育思路

新课标拟定:生物科目融汇着双重的培育:基本技能培育、更高层的能力。经由生物实验,学会辨识及观察,培育动手操作。唯有详细观察,才会详细予以记录,作为后续的解析基础。拟定新课标时,明晰了实验范畴以内的多样操作。依照渐进思路,培养出更为优良的平日操作技能。经过详细观察,即可明晰探析必备的根本思路,培育探究能力。生物科目特有的探究有更深内涵,它构建在预设的实验根基之上。经由反复观察,才可归结得出明晰结论,深化解析原理。为此,探究起始于平日内的常规实验,应当亲自操作,而非单调予以讲解。学生应被当做这一流程的主体,显示出自主性、鼓励实践创新。自主摸索最适宜的方法,激发潜在兴趣。

二、摸索培养的路径

(一)多接触仪器

生物实验紧密关联着选出来的仪器,唯有接触仪器,明晰多样仪器拟定的规程,才可顺利操作。初步接触时,首先要明晰多样仪器细分出来的机理、仪器运用方式。适当运用仪器,是后续实验必备的根基。例如:接触显微镜时,首先要明晰它的构架、实验中的机理与注重事宜。了解这些以后,后续操作仍可能遇有多样疑难:现存视野偏暗,没能识别目标;视野偏模糊,很难精准辨识设定好的对象点。应当指引思考:反光镜应能精准对应着固有的光源,经由通光孔才可予以反射,视野变得明亮。再如:分辨某一目标,若选用了倍数偏高的放大镜,再替换成偏低倍数,就很难再找寻目标。这是由于高倍镜可查验的范畴偏窄,搜寻区域偏小。帮助学生学着妥善替换高低倍数的显微镜,解析它的机理。

(二)细心归结信息

现有高中生物筛选的实验有些并没能归结得出明晰的实验流程与基本的机理等。如上这些内容,都被融汇至设定好的概要大纲内。这种情形下,就要善于归结,发掘潜在信息。细心识别以后,指引学生辨识它们,然后予以掌握。发现潜在信息、摸索并且归结,是探究培育的必要途径。例如:在解析怎么鉴定物质时,应当细分出多重操作机理、细分流程步骤。构建缜密思路,创设更为严谨的科目思维。初始着手实验,要拟定对照组。细分组别,从而明晰其中规律,揭示潜在成因。经由归结解析以便设定基本流程、选取适当方式。

(三)增添逆向思路

培育逆向思路,提升解析水准。生物实验常常偏重创设出来的结果,忽略流程要素。如果实验失误,也并不侧重归结得出潜在的成因。这种弊病根源,在于没能接纳逆向路径下的新颖思维。提升实验技能,应能培育新颖的逆向解析。透视实验现象,归结各类成因。应能鼓励质疑,学着尝试摸索。归结失败根源,后续实验慎重规避,增添操作技能。例如:提取并分离色素时,分离色素现象不够明显。由此推导成因:从选材视角看,叶片没能被除掉偏粗的纹路,没能除掉叶柄;从步骤视角看,滤纸没能被剪掉边角,层析液在滤纸条两边延展的速率偏快。再如:有丝分裂拟定的实验之中,没能查验细胞特有的分裂趋向。这可能是由于:药液没能被彻底漂洗,染色缺失均衡。此外,载玻片附带着的细胞彼此没能被分散,增添观察难度。

(四)构建新颖思路

实验进展中,要预留足量的思索空间,激发创造能力。经过给定实验,充分思索并探析,师生彼此探讨。细分班内的学习组,让组内范畴的同学互通交流,交换彼此见解。深入探析实验,激发潜在兴趣。授课时段内,有些同学并没能明晰某一实验流程的侧重点;但经由组内探析,就会印象深刻。还要鼓励常常质疑,延展单一思路。针对探究进程,可以添加适宜指引。在这以后,要依靠自主摸索。针对新颖思路,及时予以鼓励。分享成功体会,让学生热爱生物。

三、结语

高中生物不可脱离预设的科目实验。亲自动手实验,才能明晰科目实验的根本机理;在这种根基上,更有利于创新。变更偏旧的应试路径,提高探究能力,就应注重常规情形下的科目实验。侧重初步观察、后续亲手操作。遇有疑难时,应能独立予以解析,师生密切协同。摆脱单调思路,创设多元架构内的新颖科目思维。

作者:张彬 单位:东营市第一中学

第二篇: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落实三维目标校本研究

一、三维目标内涵

生物教学三维目标包括三个方面,依次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程标准要求在生物教学中,要将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注重实验中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和生活态度。这三方面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共同组成生物实验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识是指在生物课本中的理论和经过实践得来的实践经验。技能是指通过学习和锻炼,对生物实验技巧、实验方法、实验操作流程的掌握。要求老师不但要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的培养。例如,让学生准备简单的实验材料,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做实验。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阶段是实验过程中,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要求老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在试验中总结经验,获得提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生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对于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态度,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的现状

(一)实验开课率低

首先,应试教育以学生会做题,得高分为教学目标。我国目前的高考对于生物科目的考核主要为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涉及到的实验操作很少。这就导致了学校和老师重理论,轻实践,影响生物实验课的开课率。其次,学校经费不足,对实验室的建设程度不够,实验器材达不到实验标准。生物教材上涉及到的实验数量多,其中部分实验需要精密的仪器才可完成,部分实验耗时较长,而高中学生的时间很紧张,大多实验不能完成,给实验课的开课带来困难。

(二)实验教学流于形式,没有体现三维目标

首先,学校领导和老师在思想上的重视程度不高,对于生物实验课的开展不积极。为了响应教育改革,各地高中喊着落实三维目标的响亮口号,在实际中的执行力却不高,导致三维目标落实性低。其次,高中生物教师在课堂中要兼顾学生成绩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培养,高中课程内容多,时间紧迫,生物课时少,每节课的时间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实验教学流于形式,三维目标的落实性不高。最后,老师的专业素养是课堂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大部分高中缺乏专业技能高的生物老师,在职生物老师的专业能力有限,对生物实验的掌握不到位,无法深入落实生物三维目标。

三、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的建议

作性低、条件达不到的实验,老师要搜集视频资料,在播放视频的同时讲授实验注意事项。例如,在进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的教学时,由于实验器材比较常见,实验操作比较简单,老师可以在课前通知学生自己准备实验用的材料,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做实验,自己总结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二)编写实验课导学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导学案是由高中生物老师在熟读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之后编写完成。导学案区别于老师的教学案,能够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设置悬念,吸引学生兴趣,利用好导学案对学生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例如,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章的导学案编写中,老师可以在导学案上提出“为什么R型肺炎双球菌可以转换成S型肺炎双球菌?”“转换之后的DNA物质改变了么?”等问题来吸引学生的兴趣。设置在编写导学案时,老师要充分了解三维目标,将三维目标融入到导学案中去,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

(三)改善实验条件,加强老师培训力度

基础设施是进行生物实验的前提。有了完整的实验设备学生才能进行实验。学校领导要提高对三维目标的重视程度,将教育改革融合到学校工作中来。一方面,学校要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试剂,例如,在学习线粒体与叶绿体时,需要高倍显微镜来观察细胞结构,用健那绿来作试剂,这些药品和器材的价格昂贵,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适量购买。另一方面,加强老师的培训力度。老师的专业能力与课堂的效率紧密相连,学校要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对老师进行专业能力培训,组织老师进行教学讨论会,交流实验方法和技能,例如,在进行观察细胞质的试验中,黑藻为稀有植物,教师可以进行探究或者查阅资料,用其他常见的材料来代替黑藻。结语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实验课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必然要求。我国高中目前对于三维目标的落实性不高,各学校和老师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对自身专业素养进行提高,才能够打造生物高效课堂,深入落实三维目标。

作者:乔伟俊 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安宜高级中学

第三篇:高中生物实验演示教学模式实践策略

一、生物实验演示教学

实验教学指的是教师利用实验仪器的帮助来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高中生物实验也同样如此,教师通过实验的辅助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看到所要教学的内容,可以将很多枯涩难懂的知识通过实验的结果展现出来,学生通过实验的过程自然会理解结论。高中生正是好奇心十分强的年纪,而且学生的普遍特点就是对新鲜的事物比较感兴趣,所以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讲解书上的知识点的话,一定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只通过语言来总结知识点的方式学生可能不能很好的理解。而运用实验演示的方法名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肉眼直观的看到教师所做的实验,还可以自己根据实验的结果总结出结论,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优化课堂演示教学模式

1.教师需要确保实验演示的成功率

教师在进行生物实验教学演示的时候一定要保证有足够的成功率,因为一次陈宫的实验演示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一次失败的演示不仅会浪费了课堂时间,还会让学生对教师和生物本身产生一定的怀疑。而且,如果教师在实验演示的过程中出现了很严重的失误的话,也会对学生自己操作没有信心。所以,教师在进行生物实验演示之前,一定要仔细的对课本知识进行研究,要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并且熟练掌握每一个步骤,还要将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都考虑在内,争取提升实验演示的成功率。教师要掌握好课堂的节奏,利用学生对实验的好奇心理,设计好循序渐进的问题,进而为学生展现出一场完美的实验演示。

2.确保演示实验的可观性

高中生物实验一定要能让学生进行直观的观察,否则就失去了实验演示教学的任何意义。所以,高中生物实验演示教学一定要确保实验的可观性。教师要保证学生可以看到实验的任何步骤,从准备到发生到结束,都要让学生看的一清二楚。所以,教师要选择视觉效果最佳的地方,让教师任何位置的学生都可以看的清楚。同时,教师在做实验演示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十分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注意实验的规范性。教师在做实验演示的过程中,要一边讲解知识点一边进行实验,这样可以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合二为一,进而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

3.确保演示实验思想的渗透

教师进行生物实验演示最重要的一点不是让学生仅仅看教师的操作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生物实验后,总结出一定的结论和规律,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的成绩得到提高,让学生对生物更有兴趣。所以,教师在做实验的时候,一定要一步步的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可以通过实验的过程,总结出规律。例如,当教师在教学苏教版高中生物《酶的高效性》的实验演示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问学生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一步步的引导,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观察,试管中的气泡在哪些方面有什么不同;当学生观察到不同之后,再进一步问学生产生这样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当教师提出了这些问题后,学生自然会在实验的过程中格外关注这两点,这样可以确保学生在教师实验演示的过程中不是只是看热闹,而是带着一定的疑问来观察实验,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最终的结论。

三、高中生物实验演示教学模式的实践策略

1.加强学生的预习工作

生物是一门比较具有逻辑的学科,虽然实验可以让学生将所要学习的知识以肉眼的方式观察出来,但是这也是建立在对知识有了相对了解的基础上的。所以,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对课本中的知识做好预习工作,对整个实验的目的和步骤有大体的了解。这样可以确保,学生更好的了解教师实验的目的。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在生物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参与到实验的过程中来。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当自己亲自完成实验的时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更愿意学习生物,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的能力可以得到全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师在实验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完成好实验,在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指点,这样可以更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实验后进行完善的总结

生物实验不仅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当学生可以做到真正独立思考实验的意义和目的的时候,才是真正学会了生物。所以,当教师在每次进行过生物实验之后,都要让学生来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对每个实验步骤加以分析,进而总结出实验的理论。当学生自己总结出了实验理论时,一定会记忆的更加清晰。

四、总结

生物培训总结范文5

“五常法”二级生物安全管理模式内涵

1常学习生物安全实验室检测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经常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制定的《生物安全管理手册》、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管理制度和消毒技术等,接受上级部门规定的检验人员岗位培训、资质培训和业务培训。对学习、培训和考核情况进行评价、如实记录,确保培训和学习有效,并能指导和应用到实际检测和操作中。

2常规范明确管理人员和检测人员岗位职责、行为规范,要求自觉遵守国家颁布和实施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生物安全管理手册》、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并严格按照规定的要求和检验方法进行体检、准入、防护、检测、消毒和记录等,对生物安全柜、压力灭菌器和其他检测用仪器设备按实验室认证认可要求进行检定、校准。让有关人员在工作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确保生物安全规定规范化即完全彻底地执行,使各项操作和管理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和持久化。

3常清洁实验场所、实验仪器、实验物品和实验人员手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按照程序和规定的要求及时清洗、消毒或灭菌,做到清洁和无害化;实验废弃物应该及时处理,减少和防止污染的发生。

4常检查生物安全委员会、生物安全管理科室、科室负责人和生物安全监督员各司其职,切实履行监督检查制度。所有监督检查结果及时、实事记录,以便备查、改进,并对检查结果作出客观、独立评价。

5常改进常改进就是针对BSL-2现场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而展开的不断持续的行为规范的修正改善以及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包括生物安全管理手册、作业指导书、管理制度等)的不断修订、完善的过程,用不断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再来指导实验人员生物安全的行为规范,形成良性的、螺旋式上升的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模式。做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整改,消除隐患,确保安全。

“五常法”二级生物安全管理模式运行

1常学习中心实验室7名微生物检测人员均参加、通过了浙江省卫生厅组织的生物安全上岗培训和考核;压力灭菌器操作人员和艾滋病抗体、肠道致病菌检测人员均经过专业培训并持有有效资格证书;生物安全管理科室--质管科每年组织生物安全委员会、检验科学习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病原微生物、传染病、消毒技术等知识培训,并进行书面考核;检测人员积极参加省市疾控中心组织的检测新技术培训;清洗、消毒辅助人员经过清洗、消毒操作专项培训。2011年全年参加生物安全相关培训共69人次,人均3次以上。通过培训,相关人员不断规范操作,提高了应急处理能力,强化了生物安全意识。

2常规范中心最高管理者—中心主任组织成立了生物安全委员会,明确实验室负责人为实验室生物安全第一责任人,质管科为生物安全管理科室,质量监督员为生物安全监督员,每个实验室落实安全责任人。2006年8月生物安全委员会组织编制了《生物安全管理手册》,目前运行的是第2版,内容包括了组织机构、实验室准入制度、实验室人员生物安全行为规范等17个管理要素。另有生物安全仪器操作规程62个,病原微生物检测作业指导书63个,实验室废弃物处理、清洗消毒、个人防护细则和制度8个,相关记录表格68个。在开展实验室工作前对所有实验室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采集本底血清标本并长期保存,检查项目包括HIV(1+2型)抗体初筛、HAV-IgM、乙肝三系和ALT。安排检测人员每年参加健康体检,实行系统监测。明确规定检测人员必须熟悉生物安全柜、隔离衣、防护服等生物安全装备的使用,并进行操作比赛;熟记实验室行为规范,掌握检测方法和消毒技术;并要求经常对照中心制定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了正确的操作习惯。

3常清洁检测人员在实验过程中做到随时消毒和清洁。如撕开的试剂包装盒及时放入垃圾箱,保持实验台面清洁;用过的滴头放在配有消毒液的盛皿里;实验废弃物按照《实验室消毒灭菌要求》、《实验废弃物管理规定和处置要求》等作业指导书及时进行高压灭菌或消毒、记录。实验结束后实验台面和地面再用合适的消毒液擦洗一遍;实验人员离开实验室按照《洗手操作规程》正确洗手,实验室的空气使用紫外线消毒。对使用中的消毒液进行检测,确保有效。消毒、灭菌过的物品分开存放、标记;消毒过的实验废弃物定点存放、定时运输,专人管理,防止了室内和室外污染。

4常检查检测人员每天下班前按照各自规定的岗位职责检查仪器设备、水、火、电、门窗安全并记录、签名;每个节假日科室自查,着重检查实验室设施安全及防护设施储备情况等;监督员对照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及检测人员具体岗位职责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发现不合格项及时记录、上报,2011年共检查14次;科室负责人重点关注实验室消毒灭菌及实验废弃物的处置工作,质管科着重加强菌毒种管理;生物安全委员会全年集中、全面检查2次,包括人员健康档案、检验人员操作、个人防护、清洗消毒情况,生物安全仪器检定和校准状况、年度计划执行情况、管理体系修订和完善情况等。对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生物安全委员会年底全面总结、评价。

5常改进2011年共发现安全隐患2个,不合格项5个。针对存在问题,中心及时修订了《生物安全管理手册》1.5《生物危险/危害评估》和1.12《实验室消毒、灭菌要求》2个管理要素,完善、修改了生物安全仪器校核规程和生物样本检测作业指导书22个,新编制了《微生物实验室岗位安全作业规程》、分子生物学检测仪器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8个,增加了相关记录和表格10个,明确了使用中消毒剂检测项目和检测频率,新配置了高温灭菌箱、低温培养箱等生物安全仪器和检测仪器设备5台,消除了安全隐患。

生物培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技术;翻转课堂;形成性评价;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2015年1月30日,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推出“精准医学(PrecisionMedicine)”计划,美国正式启动基于个体化基因组学研究,通过利用个人基因信息为癌症及其它疾病患者制定个性化医疗方案的全新治疗模式[1]。随后各国纷纷效仿,投入动辄数亿的资金,开展进准医学研究。目前国内三甲医院基本上都建立了精准医学诊疗中心,精准医疗已然成为当前医疗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精准医疗的快速推进得益于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分子生物学作为一门研究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和规律性的学科,随着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开启了全新的篇章[2]。而以CRISPR/Cas9技术为代表的精准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则使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变得触手可及[3]。技术的发展倒逼临床医生和医学生及时更新知识,提升技能。同时也要求医学院校《分子生物学技术》等相关课程适时改革,适当引入翻转课堂[4],合理运用学习通等APP,促使线上线下有效补充[5]。通过深度融合理论与实验教学[6],促进理论知识与科研能力相结合[7],引导学生主动拥抱变化,适应未来。

一研究生《分子生物学技术》教学面临的困境

目前,《分子生物学》课程在普通医学院校的医学类专业本科阶段的独立开课率并不是很高,大部分医学院校都合并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中开展教学。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中,生物化学部分作为传统的经典内容,常常会格外受宠,而分子生物学部分可能会受到有意无意的忽视。更遗憾的是,在应教学改革要求压缩课时大背景下,分子生物学部分往往首当其冲。在这种培养模式下,普通医学院校医学类本科生的分子生物学知识通常不够系统,理论基础不够扎实,操作技能更是普遍欠缺。这导致了他们进入研究阶段学习时,面对海量更新的分子生物学知识时如临大敌,无从学起。再加上研究生课程学时偏少,这对他们而言,无疑雪上加霜。笔者从事研究生《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教学五年余,对当前普通医学院校医学类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基础薄弱,《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学时少的教学困境深有感触。经过深入思考,我们制定了36学时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改革方案,将理论与实验充分整合优化,具体情况见表1。

二《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设计思路和实施方案

《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提纲挈领,掌握分子生学核心理论,理清分子生物学基本脉络,深度结合具体实验操作,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普通医学院校研究理清思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基于以上指导思想,《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设计了三个部分的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包括4学时的核心理论课,以理论讲授为主,对分子生物学学科的基本理论中心法则进行充分的讲解,理清DNA、RNA和蛋白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和遗传信息流动的方向。讲授过程中注意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遗传信息传递方向是否可逆,中心法则是否完美,有没有诸如蛋白质能否进行自我复制(朊病毒)和遗传信息能否从蛋白质向RNA流动等问题,锻炼学生打开思路,感受到达学科边界的感觉。在启发科学思维的基础上,获得一定量的有用蛋白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刚刚掌握的遗传信息传递理论进行思考,获得获取目的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载体,蛋白质的重组表达和分离纯化,以及表达产物的分析鉴定等系列内容。根据思考内容进行将学生分成3个组,分别负责相关内容,分工合作,查阅相应的实验技术方法并比较,了解其原理及应用范围,为翻转课题做好准备。第二部分包括6学时的翻转课堂,每次课2学时,分别由各个小组对各自负责的内容进行汇报,之后开展讨论,在充分了解和比较各种实验方法原理和优缺点以及应用范围的基础上确定后续实验开展采用的具体方法。每次课结束前任课老师对每个小组的PPT汇报情况和讨论情况进行点评,必要时做适当的补充。经过该部分翻转课堂的学习,同学们都清楚接下来的实验课的全部内容,这对第三部分课程的开展非常有利。第三部分包括26学时的综合实验,需要在三到五天内相对连续地开展完成。根据不同学校的条件,可以2~3人组成一个小组开展实验,但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进行所有操作,全程参与菌种复苏、保菌、感受态细胞制备、质粒提取、重组质粒构建、酶切鉴定、转化、阳性克隆子筛选、蛋白表达、分离纯化、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检测等过程,过程中组内成员如果某些步骤出现问题可以借用其他成员地实验材料继续开展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小组间可采用不同地基因序列,使整体实验内容进一步丰富。

三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一)翻转课堂准备不充分

由于普通医学院校临床类研究生分子生物学理论基础往往偏差,加上资料查找、PPT制作和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等原因,翻转课堂的效果往往不会太好,讨论常常很难做到气氛热烈且全面透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首先任课教师在第一部分的理论课里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包括文献查阅知识等。其次是为翻转课堂留足准备时间,让各组成员做好充分准备。再者是采取积极的鼓励措施,给予积极参与课程讲解和讨论的同学相应的加分激励。最后是任课教师要充分备课,适当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确保核心的问题和内容被充分剖析。

(二)实验部分课程偏紧,难度较大

由于第三部分的实验内容远远超出本科普通教学实验的工作量,为了确保实验能够顺利开展,在第二部分通过翻转课堂充分了解各个小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的基础上,还需要根据实验的内容合理安排时间,尽量安排在比较连续的时间里。另外,邀请高年级研究生为助教,在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经验等方面为课程学习的学生开展全方位的服务。同时引入助教打分机制,凸显助教的地位,促使研究生重视实验操作过程。最后是慎重选择表达的目的蛋白,最好选择比较容易表达,有明显特征现象或容易检测活性的蛋白,如绿色荧光蛋白等,以降低实验难度,提高实验的可观测性,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探索激情的维持。

(三)课程总结撰写效果较差

课程总结作为该门课程的最后一个部分,其重要性和难度却丝毫亚于实验操作部分。由于大部分研究生尚未经过科技论文撰写的培训,总结报告往往思路不清晰、内容结构不完整、分析讨论不全面。针对这种情况,学生需要相应的基础文献撰写等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储备,科研通过学习通等APP在线课堂等形式完成。另外,通过助教指导和保证充分的报告撰写时间也是提高课程总结报告撰写效果的有效方法。

四课程考核办法

本课程强调理论于实践的结合,注重过程的考核。整体考核分成三个部分:分别为理论部分(翻转课堂)30%、实验部分(实验操作)40%和课程总结(实验报告)30%。翻转课堂部分重点考察各组的资料收集能力、PPT制作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和讨论的情况,有其他小组打分之后求平均值,任课教师可根据每个人具体表现适当加分或减分,幅度控制在改组平均成绩的10%以内,且加分上限为该部分满分。实验操作部分重点考核操作过程的规范性和积极性,采取扣分制,如有明显操作失误、没有遵守实验室管理规程或无故缺课未开展实验者按照次数扣分,该部分考核由经过培训的高年级助教和任课教师共同完成。最后一个部分是课程总结,要求每一位学生按照特定科技论文的格式,将课程实验内容写成一篇科技论文提交。该部分主要考察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考核学生对文档处理等细节的态度和能力。该部分考核由任课教师完成。

五课程改革实施效果

2015~2019年的5年间,《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改革已实施完成5届,每届学生在20~30人左右,总计已超过100人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从课程结束后的满意度调查,课程成绩和导师反馈等方面看,大家课程教学效果满意度逐年提高,效果良好。即使一开始认为课程安排过于紧凑效果一般的同学,进入课题研究阶段乃至毕业后,对课程的评价满意度仍在继续提高。整体而言,课程有继续开展的必要性和意义。

六结论

生物培训总结范文7

教学设计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教学成果有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教学设计能力。因此了解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水平现状十分重要,通过现状分析提出提高中学生物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生物学;教学;教学设计;策略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教学技术、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都产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教师的能力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它包括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学科知识理论等,涉及到许多学科内容。所以我们有必要关注一线教师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水平,以及他们对于教学设计知识的需求程度,希望能够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供现实依据和有益建议。

一、中学生物学教师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模糊,未突出目标在教学设计上的核心地位。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对于教学过程的设计能力明显不足,教学过程设计既要灵活设置教学活动、安排教学、对教学进行整体规划,又要考虑学生的情况反映、设计教学的诸多细节。有部分教师直接照抄或部分照抄教学参考书的教学目标,岂不知教学参考书的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依据学生,根据课时预设的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要具体、清晰,如果教师只是照抄参考书,那么,设置的目标对于学生来说就可能是不可达到的或是难以达到,在课堂教学之后,教师也不可能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效果的检查和教学反馈,也失去了教学目标对于教学的指导地位。

(二)教学设计内容局限于课本,缺乏与实践的联系。新课标明确要求要注重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有部分教师的教案只是课本知识的总结,没有给学生提供思考联想拓展的空间,更没有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延伸,这种教学设计怎么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也将会大打折扣。

(三)教学方法单一,没有结合教学过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教学设计的展现形式和实现思路,直接决定了教学设计的效果,合理有效的方法会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的内容更加多样化和形象化,学生也能在完成学习知识内容的同时达到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然而在教案分析后我们发现,教师在方法选择上比较匮乏和单一,甚至有部分教师没有在教案上体现或是直接写明教学方法,这将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在教学中仅仅是些常规的教学方法,没有灵活根据课程需要选择更多方法,也没有根据生物学科特点设计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媒体的使用情况不容乐观。教材中涉及许多信息都是来源于科学探究的实验结果,这些信息都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针对这些信息教师不仅要从原理、探索过程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索、科学实验是一个有意义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借助多种教学媒体展示科学的成果,形象直观的展现了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科学兴趣。但是对于教案的分析结果却差强人意,很多教师只是传授知识,讲授知识,单纯的讲解,忽略了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例如,在高中教材“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要求教师尝试以图解或计算机制作演示文稿、flash动画等不同形式,用模式化的方法模拟和展示人体细胞的内环境,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大致过程。

(五)忽略对教学设计的评价。对教学设计进行课后评价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预期效果的一个总结和反思,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教师犯同样的失误并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达到自我进步的目的。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教学反思或是相关的评价,有的教师仅仅是对学生的上课进行记录或总结。

二、提升中学生物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途径与策略

(一)转变教师观念,加强学生需要分析。在传统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是只关心自己如何去教,不考虑或是欠考虑学生的学,没有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生的能力水平设计教学,这恰恰是与新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格格不入的,只有分析了学生,分析了学生的需要,教师的教学才是有效的,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才能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二)完善培训策略,特别是注重教师对于新教学媒体以及教学方法的掌握。教师培训不仅是国家教育部门对教师的要求,更是教学实践、教学内容不断发展的要求。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学环境的改变要求教师必须及时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学会使用新的教学媒体,如果教师还是以往的课本、黑板、粉笔上讲台,显然是不适应现代教学发展需要的。关注教师的现代媒体的使用及操作能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灵活选择教学策略的能力都是未来教师能力发展培训应该考虑的。

(三)提升教师自主发展的内驱动力。终身学习是教师都应该有的态度,所有外在的提升策略都最终体现在教师积极接受、努力实践、不断提高,教师的能力只有在自我有充分意识和强烈需求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提升。教师应该时时有进步的要求,事事都求进步的态度,才能不断地在实践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产生自我能力的提升。

总结

教学设计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教学成果有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教学设计能力。所以学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要经常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举办教学设计观摩评比等有益于增强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活动。

作者:李贵琴 单位:山西省临汾市隰县第三中学

生物培训总结范文8

关键词:生物药;市场环境;市场战略

生物医药市场作为21世纪最具有前景的朝阳产业,正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不断繁荣,具有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的特点。全球的生物医药行业正在迅猛发展,市场不断扩大,市场需求日益剧增,市场前景广阔,对于提升国家经济实力,调整经济结构,打开国际市场具有重大作用[1]。我国目前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点培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趋势下,加强了国内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与此同时,外资和境外企业涌入国内市场,对我国的生物药产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随之而来的是我国医药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3]。我国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主要停留在产业效益、市场竞争力、国际贸易等宏观层面,对国内企业来说,挑战大于机遇,要想获得稳定健康发展,需要实施合理的战略决策。本文就我国的生物药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详细的叙述,以及针对目前的状况提出几点战略管理措施。

一、基于PEST模型针对我国生物药市场环境分析

(一)政治环境

生物药行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它的迅猛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制定了多项扶持政策,来鼓励生物医药行业,在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及其它市级课题项目,生物医药都被列为优先考虑项目。北美、欧洲、日本等国际市场为生物药行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引导。美国的生物药产业在研发能力、产业发展和国际影响力方面都领先于全球,在国际上享有独一无二的声誉,已经延伸到癌症和糖尿病等目前社会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欧洲拥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使其领先于美国。日本的生物药行业相比于前者,起步较晚,但因得力政策的支持,使其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国际地位。2002年日本政府出台了生物产业立国的国家战略加大各项资金和人才的投入,为国际生物药行业发展树立榜样。面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对生物药行业的支持力度,我国为加强本国的生物产业的发展,也制定并实施了相关政策,《中国制造2025》和“十三五规划”强调了发展生物医药行业,并制定相关方案来促进了我国的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

(二)经济环境

欧美日国家为我国的发展也提供了良好的国际市场,美欧政府不断增加生物医药行业的资金投入;日本近期制定的生物医药产业规划建立生物产品市场。近年来,我国政府也采取了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制定了各项方针政策,加大对生物行业的经济支持。《中国制造2025》强调大量引进外资投入到国的生物医药行业,也鼓励国际上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同时,经济上支持我国的企业与境外的优秀企业进行国际合作。中国政府将生物医药行业定位21世纪优先发展的战略产业,“十一五”期间,中国生物产业产值由0.6万元跃升至1.6万亿元,“十二五”末,生物医药行业将达到3.6万亿元。

(三)社会环境

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增加,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愈发增加,保健意识不断增强,使国家对医药行业的重视程度及投入也随之增加,而生物药因其安全、效果稳定、副作用小、环境友好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人们也随之由化学药转为生物药。另一方面,我国的老龄化现象严重,癌症和心脑血管病呈上升趋势,而目前针对这些病症需要找到更加安全有效的生物药产品来有效的预防。

二、基于SWOT模型针对我国生物药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一)生物药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机遇

1.产业发展迅猛

我国的生物医药行业虽然起步较晚,但依靠自身的发展优势及优惠政策,发展潜力巨大。在我国的一些生物药生产基地,产业的发展呈快速生长趋势,成为促进当地发展重要支柱产业。罗臻[6]总结了兰州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其中介绍了该行业的发展潜力和成绩,2006年期间,16家生物药企实现总产值22.72亿元,同比增长23.38%,完成销售收入17.21亿元,同比增长25.75%,各项收益都获得了大幅度增长。黄成纬对我国景谷县的生物药发展状况进行总结,该县依靠自身发展优势和良好的管理模式,2015年末全县生物药总产量1.76万吨,完成总产值1.72亿元,完成市级任务数1.7亿元的101.18%,人均收入大幅度提升。杨涛介绍我国的墨江县的生物药产业,生物药种植历史从1998年~2016年,种类增加接近2倍,种植面积大幅度提高,达2837.33hm2,成为该县提高人民收入,促进当地发展的标志性产业。

2.资源条件充足

我国拥有众多的生物药材基地,该行业的迅猛发展也得力于自身得天独厚的药材资源。我国是药材资源大国,必须充分的利用和开发资源优势,实现生态和经济发展相平衡。景谷县是我国重要的生物药生产基地,取得了可观的发展。该地区拥有自身得天独厚的气候和林下资源优势。适合多种药用植物的生长,药材植物资源已达2000多种。墨江县经过多年来的发展与调整,该地区在种植区域方面形成了自身别具一格的发展模式,成为我国海拔最高的生物药材生产基地。结合合理有效的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目前该地区的生物药产业初具规模,促进的经济的大幅度提高。徐岩[2]总结了吉林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得力于吉林省长白山的多种药用资源,为吉林省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3.政策优势

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并采取了强有力的优惠政策,制定合理的方针举措,加大资金的投入,引进优秀人才,创新技术能力,使生物药行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2000年,世界的生物药行业吹响发展的号角,推动了各国的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2006年,我国出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指明要重点培育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保障国民健康水平的提升。2008年,提出了“重大新药创制”方针,指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方向,部署各项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颁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生物药行业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吸引大量专业性人才服务于产业的创新和发展。2011年,国务院颁布《十二五生物医药产业振兴规划》,强调对生物药产业的基金补助。另外“863计划”、“97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最优开发项目”等,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我国政府的政策和文件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了制度保障[2]。

(二)生物药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资本机制运作不完善

各项资本运转不完善,投入不足,制约生物药的创新发展。首先是基础建设投入不足。生物药材的种植常会受到管理设施、自然灾害的影响,而企业在药材种植管理的保障体系不完善,导致药材损失量大,影响药材种植户的收入;科技推广不足,在药材种植方面,没有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导致管理不当,产量低;企业的生产研发等各项设备投入不足,难以提高生产效率,制约生物行业的健康发展。生物药产品本身具有市场价格不稳定的特点,导致企业的资本运转出现波动的现象,风险投资较大,影响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2.科技创新能力薄弱

我国的生物药基地虽然在原料资源上占据优势,但由于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创新的研发理念,没有形成自己的产品研发体系。部分员工的文化教育程度不高,缺乏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进而无法开拓思维,使企业发展缓慢,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原因是因为生物药行业的科技人员缺乏培训。生物药产业蕴含着大量综合复杂、学科交叉的理论知识,定期安排培训可以共同学习理论知识、探讨相关问题和技术,另外分享相关生物行业的相关文献和报道,跟进行业的更新速度。二是缺乏科研单位的合作交流。生物药企业需要加强与科研单位或高校的合作,开发出本地特色生物药产品。三是技术无法普及,对于偏远地区的药材种植户,由于交通闭塞,开展技术难度较大。四是研发技术投入不足,以吉林省的生物医药产业为例,产品的代表性和垄断性均不足,因多年缺乏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仅达到销售额的3%,制约着吉林生物药的技术创新水平

3.尚未形成有效的商业模式

我国的生物药产业的发达地区,功能资源分布较为松散,无法实现协作、优势互补,造成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当地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系不密切,产学研结合机制不完善。企业的研发中心对生物药品的研制还停留在传统的基础研究,很少关注最新的研究进展。而科研机构只停留在实验室研究而没有整合到实际生产中。高等院校在生物药行业的理论知识上掌握的更加完备,对国内外文献的大量研读,使他们有了更多的创新思维和方法,然而他们的研究也仅停留在基础研究,与工业化和实际化有很大的差距。科研机构要成果,企业要利益,双方没有建立有效的商业模式,没有找到利益结合点,整个过程的知识、科研和产业互相互脱节,无法实现共赢。

三、生物药市场战略管理策略

(一)以政府为引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生物药企业必须在政府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公平竞争和市场维护的宏观作用下才能健康生存。想在同行业中独占鳌头,必须了解市场发展方向,清楚行业的市场环境,熟悉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生物药产业的发展方向,才能达到产品研发的最终目的。企业来说,首先要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遵从政府的市场调控;也要通过做好市场调研了解大众的需求。尝试寻找解决市场问题的办法,针对产品本身,作出合理的定价机制,选择合适的促销手段。针对市场的调查情况,研发者才能不断完善和改进医药产品,提高创新能力,为更好的适应生物药市场奠定基础。

(二)构建开放式创新格局

生物药行业作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过硬的药类专业理论知识,国内外生物药行业竞争的加剧,我国需要实必须施开放式的创新格局,对内加强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对外大力引进先进的人才和技术,加强国内与外资企业的相互协作。技术创新能力是生物药行业的根本能力和中心要素,是创建自己品牌产品,打造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能力。开放式创新格局提倡“引进来”和“走出去”。引进先进的技术,对重要医药资料和生产工艺加以学习和研究,将国外的先进思维和关键技术加以引进和吸收;对外大力引进医药专业性人才,吸引优秀海外博士、博士后为企业贡献科研力量。实行招商引资,引进海外优秀企业的人才资源、先进的技术资源和基础设备来加强和完善本土企业建设。“走出去”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国际化生物药产品,开拓海外市场,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我国的生物药行业产业集群的整体实力,打造国际化平台。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我国在近几年已经出台了各种政策措施用于加快本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将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放到发展的重要位置,加大资金的投入和人才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行业的进步。上海张江“药谷”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得力于我国政府科技研发的投入。但是仍然存在着研发资金投入不到位,基础硬件设施条件差、创新能力弱和人才缺失等问题。为更好地落实政府的各项扶持政策,政府部门可以成立监督小组,定期对企业进行检查,监督政策的实施;另外,在企业内部,安排专门负责关于政府对生物药企业政策的解读,提高员工内部的积极性。因此,我国政府必须加大扶持力度,做到措施落实,政策到位,真正做好生物医药发展的垫脚石。

(四)建立产学研协作创新体系

生物药产业是一个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涉及庞大的知识体系,复杂的理论知识,交叉的学科理论决定了该行业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想要提升整个产业的发展能力,必须整合还内部资源,协调各个体系的功能发挥,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加强生物药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开发创新药品,促进实验药品成果转化。而产学研协作创新就是整合这些机构的资源,加强合作,发挥各个部门的功能和长处,共同致力于生物药行业技术的创新。为了实现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加快产业园区建设,要重视产学研协作创新体系的构建,由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多方面的合作,对医药产业进行合作研发,发挥自身所长,实现优势互补,提升资源的利用率[2]。目前我国的生物药转化水平低,是因为研发技术水平和能力有限,因此有必要建立生物医药合作平台,将新药研发、质量检测、质量控制、生产、评价体系于一体的合作基地,提供一条线的高效服务。该基地需要与科研院所、大学和企业密切合作,加快促进生物药成果转化进程,是形成专利自主权强有力的举措。

四、总结与展望

本文对我国的生物药产业的市场环境进行PEST和SWOT分析,总结出该行业发展的优势、机遇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市场战略对策,为我国生物药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近年来,国家加大对生物药产业的投入,各地区也将该产业作为战略主产业,随着人口老龄化、国民健康意识增强、宏观经济稳步发展。医药体系逐步完善等因素综合作用,未来几年我国的生物医药行业必定迎来重大战略发展机遇期。生物药企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开放式创新格局、以国家政策为基础、建立新的协作体系。生物药产业要想获得稳步发展必须平衡好“规模与利润、速度与质量、短期与长期、目标与路径”的关系,实现转型升级,突破自我,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明会.生物医药行业营销渠道整合研究-以中生股份为例[D].西南交通大学,2014.

[2]徐岩.吉林省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路径研究[D].吉林大学,2014.

[3]刘民.QHXC药业公司产品营销策略[D].南昌大学,2018.

[4]王丹秋.G生物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7.

[5]顾彦.医药板块有望上演10年黄金成长期[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