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学情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学科学情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学科学情分析

生物学科学情分析范文1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259-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于各个学科而言都是如此。在传统教育模式下,高中教学中对于高中生物的教学模式显得较为的死板和生硬,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兴趣和教学质量是起到很大的负面作用的。因此,在新形势下,高中生物教师应该在生物教学中加入情感教育的因素,让学生通过生物学习收获到更多的知识。

一、情感教育的基本概述

情感教育出现的时间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世界各地的教育界对于情感教育的解释大都大同小异,综合起来看,情感教育主要是作为一种教育的模式,在教育过程中主要关切学生的情感、情绪和态度,并以这些情感因素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乐趣所在。换言之,通过情感教育,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并在教师情感因素的引导下逐渐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高中生物情感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普遍欠缺生物方面的情感素质。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科技“唱主角”的新世纪,在当今每天都有日新月异的生物技术层出不穷,但是纵观我国高中学生,大部分都对生物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着和一定的偏差。正因为如此,学生对于生物这门学科所保持的情感素质也是相对较低的。造成这个情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社会、学校、教师甚至包括家长都不可避免的应该承担一部分的责任。而很显然,这些各方面的局限性都严重的影响着高中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

2、部分教师的情感教育素质较为欠缺。教学之所以被称之为教学,很显然就是一个教与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偏废都可能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因此,纵观高中生物的教育界,之所以存在着情感教育比较欠缺的一个另外的原因就出在部分教师的身上。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对于新知识、新理念的接收能力较弱,加之长期缺乏相应的在岗培训,直接导致其在教学的过程中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让情感教育的理念形同虚设。

同时,又由于我国长期应试教育的制约,我国很多教师就算已经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其仍然不愿意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将情感教育融入其中。这部分教师认识情感教育是“花架子”,对于最终应试成绩的提升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因此其不愿意在自己的教学环节中加入情感教育。

此外,与其他教学模式相比,情感教学本就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很多教师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这种方法的精髓所在,因此就算他们愿意在教学中使用情感教育,其最终的教学效果往往也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三、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使用情感教育的主要策略

1、教师加强自身修养,提升情感教育的能力。要想高中生物的教学更加具有情感性,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修养。首先,教师应该从源头重视情感教育。不管是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没有爱的课堂都是死气沉沉,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升自己的情感修为,让生物教学的课堂变得生机勃勃。

其次,教师还应该明确情感教学的目标所在,切勿在教学中目标不清,盲目行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情感教学的各个目的进行有效量化,逐渐建立起学生早已经丧失的积极性。

最后,教师还应该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并切忌不能对成绩不好的后进生进行情感歧视,在教学中做到一视同仁,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

2、深挖教材,寻求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内容。目前高中学生使用的新版生物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可以与情感教育进行很好融合的,教师必须对其进行深挖,找出其结合点。第一,生物教材中有很多插图,这些都是与情感教育的结合点所在。在教材中,这些插图,比文字更加直观和简洁,也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教材中一些生动的生物史学图,诸如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细胞学说的建立等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电影镜头,将此情此景的一些情绪和历程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感受这些生物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并逐渐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观。

第二,除了插图之外,还有很多教材中的内容也与情感教育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认真总结教材,将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情感因素进行有效联系。例如,教师在进行细胞分化这一章节内容教学的时候,在其中就有一部分是关于克隆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向学生说明科技其实是一把“双刃剑”的道理,在具体进行生物科技应用的时候应该时刻保持社会责任感和伦理道德,并学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3、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促进情感教育的开展。要想在高中生物的课堂上更好的开展情感教育,教师为教学创设一个恰如其分的教学情境也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教学环节的创设中教师必须深入结合教材内容,切勿生搬硬套,与情感教育的衔接必须自然。同时,要想情感教育开展的效果更加事半功倍,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也是必不可少的。和谐的氛围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情绪变得更加放松,并乐于在课堂上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例如,教师在进行食物链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可以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段“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视频。通过观看这段视频,教师就可以将生物界中食物链的能量传递等进入一个简单易懂的讲解,并教会学生优胜劣汰的社会道理。此外,实验也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教师也完全可以根据实验的内容在教学中适当的穿插一些情感教育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养成勤动手、勤动脑并与他人合作分享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 杨广军.高中生物情感教育的内容与方法[D].山东师范大学,2013.

生物学科学情分析范文2

【关键词】新课程 生物创新能力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7-0140-03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绝大部分取决于创新能力的开发。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在于对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现今的教育教学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已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观念的更新和培养模式的创新将成为规划的亮点。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本文基于新课程视野下,关注现今中学生生物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创新能力的概述

1.创新能力的概念

从心理学角度来审视创新能力,它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引申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方案,从而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教育发展的角度审视创新能力,它是由知识技能、思维和人格构成且相互作用的复杂能力。同时,这种能力具有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新课程的实施有助于学生高水平创新能力的发展。

2.生物学科特点下的创新能力

生物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落实,更尊重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更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考查生物课程的学科特点,主要包括:(1)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科学发展历史上的每项重大突破与其实验技术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因此,生物学科应该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能力有: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2)生物是一门具有创新性、时代性、生命性的学科。21世纪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使得生物领域中的科学发展和科技热点成为生物学科知识应用的延伸与发展。生物高考中命题人员将知识与真实情境相结合,体现了生物学科的时代性。因此,生物学科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3)生物具有其独特的方法论和科学思想。生物历史的发展蕴含着理论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品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方法,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创新能力的构建奠定了发展基础。

3.中学生的生物创新能力概述

根据创新能力的概念,分析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并结合生物课程的学科特点,中学生的生物创新能力可以概括为:中学生在生物学的探究创新活动中,借助个性品质的支撑,根据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和经验,利用新颖独特的方案解决生物学问题,并生发出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成果的能力。而中学生的生物创新能力是根据自身的特色来发展的,其中包括获取信息、搜集和处理信息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综上所述,就高中生物学习而言,学生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对人类已有的生物学知识的发现、概括和运用。具体表现为:(1)在思考生物学问题时的灵活性和多样性。(2)涉及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时,能够善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进行验证。(3)打破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重新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因此,结合生物新课程的特点,要求教师在生物教学目标中进一步灵活处理、拓宽思路,将新课程的理念贯彻到课堂教学中,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二 以《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为例分析生物创新能力的培养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物质跨膜运输及其他实例等内容。通过对问题探讨中的物理渗透装置的学习,学生能够得出水分是从相对含量多的一侧流向相对含量少的一侧。并以渗透作用的原理以类比推理的教学模式来解释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本节内容涉及了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该实验是一个“探究实验”,也是学生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探究实验”,因此进行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等程序性知识需要让学生能够理解。实验本身很简单,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如何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并作出假设,根据所做的假设来设计实验,考虑实验操作的具体细节(材料、用具、试剂的选择,操作步骤,结果预期,设计记录表格等)等,因此该节课将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

2.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联。例如做菜馅时加入一些盐,蔬菜中的水分会大量浸出;萎蔫的蔬菜放在清水中会更加硬挺等,这些现象都会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初中生物中有大量的探究实验供学生学习,因此学生能够较快地进入探究实验的学习,但由于学生在学习中习惯以解决问题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并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现象来提出问题。

生物学科学情分析范文3

以高考为终极目标的高中生物课程教学只关注学生的解题技巧训练,任课教师将学生的能力简单理解为应试能力,只关注具体题目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情分析,远离了实际生活,久而久之,原本应是丰富多彩的生物学科,内容变得单一、乏味、枯燥.纵使学生的应试能力获得了很大提高,但当真正面对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时,往往无从下手,一筹莫展.总之,学习内容一旦脱离生活,学科的实际运用能力就会大打折扣.因此,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将学习内容与生活实践相联系,注重课本知识的实效性,体现在教学过程上便是要求高中生物教师善于在教学中要还原生活.例如,在讲“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时,谈到酶处于最适合温度时活性最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谈到人的正常体温为37℃左右.正常体温下身体比较舒适.如果发热到39℃左右,人就觉得浑身无力.消化不良等,这就是因为人的体温升高,酶的活性下降,细胞代谢速度减慢了.这样真正达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最终目标,更有利于在考试中灵活应用直观的、富有切身体验的知识,应试成绩自然而然能够得到提高.

二、重视生物实验的生活化

没有探究,就没有创新;没有训练,就没有能力.古人也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生物课也是一门实验课程,实验是生物课的基本学习方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重视开展一些生活化的生物实验探究,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各种基本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的发展.例如,在讲“呼吸作用”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对现实生活有指导意义的实验,探究生活窍门.如引导学生做“探究水果保鲜的条件”实验,形成学生亲历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形式.通过学生自主设计探究生活化实验,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使他们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向更高层次升华.

三、增强课外实践的生活化

生物学科学情分析范文4

1.构建生活化、活动化的课堂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生物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的整合,首先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新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则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用心收集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教学材料,在教学时认真分析教材,创设生活化、活动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一节时,我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向着一个长得很丑的大文学家表白时说:“如果我们结婚,那么生的小孩一定会像我一样长得漂亮,同时又像你那样聪明有文采。”而大文学家说:“可是如果孩子长得像我这样丑,同时又像你那样头脑简单怎么办?”然后老师问:“如果说,头脑聪明与简单,长相漂亮与丑陋是两对相对性状,那他们的孩子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会说出孩子可能有四种情况,于是老师问,为什么会这样呢?然后老师指出,这涉及不同性状的组合即基因组合的结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孟德尔的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于是就导入了新课。通过学生对生活问题的疑惑,进人新课的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思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再如,在教学“应激性”和“反射”概念时,我做了一个小实验:故意突然叫一个后排学生的名字,结果学生寻声望去,被叫学生也猛抬头、直身,这一情境创设后,我就分析这一现象,“声音”是刺激,“观望”“抬头”“直身”是反应,这种现象就叫应激性,让学生出概念,这样就很容易理解、记忆。然后老师继续分析,动物(包括人)在完成这一过程时往往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完成的,那么这就叫反射,然后得出反射的概念,指出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学生很感兴趣,能将抽象内容转化为直观形象的东西,比一味地灌输效果要好得多,印象深刻。

2.教学内容应联系实际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根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注重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生物学知识和理解生物学核心概念,在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把高中生物课程中的核心知识通过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但在现实的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许多老师往往比较注重学生解题技巧的训练,为考试而教学,怕联系实际会耽误教学时间,与考试无关的就不讲,而忽视了学情分析,忽略了学科特点,远离了现实生活,远离了学生实践。殊不知,很多生物知识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的健康、学习、生活密不可分,无论升学与否,人必须要生活,要健康,联系实际,学生才能有浓厚的兴趣。事实上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还原生活的过程,因为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这方面,我们生物学科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教师要深入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内涵,在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然后对知识点进行教学,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同时又联系了生活实际。比如,在讲完“酶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时,就提问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变温动物(如蛇)会冬眠?而到第二年春天它又会恢复活力?为什么发烧小孩食欲下降且易消化不良而腹泻?为什么持续发烧温度过高会死亡?煮熟的鸡蛋为何再也孵化不出小鸡?用加酶洗衣粉洗衣为什么最好用温水浸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低温、高温会使酶的活性降低,温度过高酶失活不再恢复,而低温引起酶活性降低但在适宜温度下可恢复,这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记忆就有了长久性。再如,在讲完细胞呼吸过程后,让学生根据各阶段需要的条件,分析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有哪些?然后举实例让学生回答,为什么洗了的蔬菜水果都不能放久?为什么蔬菜水果用塑料袭密封存放容易烂?为什么粮食要晒干存放?为什么新鲜蔬菜水果要放冰箱存放?大棚种植为什么夜晚要降温?等等,这样有效地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学到了知识,从而使知识向能力迁移。在教学致癌因子时,联系实际,指出过度玩手机电脑、吸烟、熬夜、吃垃圾食品等的危害,告诫学生珍爱生命,从小做起,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生物是一门注重实验研究的学科,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亲手进行操作或观察,让其在操作与观察中增强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培养其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实践的精神,这些能力、这些态度、这些精神,于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而有的老师认为,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只有科学家才有必要具备,作为普通的大众不可能当科学家,所以也就忽视了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我认为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我们每个人一定要养成动手做事的习惯和做事严谨的态度。比如,我在教学“DNA的双螺旋结构”时,课前先给学生准备了一些道具,分别代表脱氧核糖、磷酸及四种碱基,磷酸二醋键和氢键,然后让学生拼接,之后,老师再把有关结构的知识内容给学生复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记忆。再如,我在教学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时,老师一边画图一边讲各期的特点,同时师生一起分析了过程中核DNA和染色体数量的变化以及每条染色体上DNA数量的变化,提问学生,引起每种变化的原因,然后我就让学生绘制有关坐标图,学生在绘图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动手能力,也锻炼了思维能力。还有,在讲完生态系统的成分和功能后,要求每个学生自制一个小的生态瓶等等。总之,这样做既让学生参与了教学过程,也加深了学生对相应知识的印象,还培养了学生动手习惯和动手能力以及严谨的做事作风,同时让学生觉得学习并不是枯燥无味、抽象虚拟的。

总之,我认为,只要我们教师抓住新课改这一机遇,努力探索,把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和生活实践有机整合,就能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以及踏实严谨的做事态度,从而引导学生迈入人生命科学的乐园,这样,我们的生物教学一定会迎来新的局面。

生物学科学情分析范文5

一、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要培养学生必备的生物素养,教师应进行新课程理念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

生物新课标不仅对生物知识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

二、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每位教师都必须思索的现实问题。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学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学确定教师的教,要有较强的预见性。要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内容时会遇到哪些问题;要设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这就对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思考:

①对学生学情分析。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我反思,才能科学地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的起点乃至深度和广度。

②对教材分析。要通览教材,有全局意识;要精读教材,重难点意识;要泛读教材,多涉猎。对教材进行必要整合;确定教材的教学顺序。尤其在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时,就要把教材内容的排列顺序适当调整。如选修中“光合作用”与必修中“光合作用”结合等。

③教学过程的组织分析,包括问题设计、组织形式构建,教学反馈策略等。

④教与学评价分析。教学特色、教学效果、教学困惑与改进方案。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1、班级授课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照顾绝大多数同学,课后不仅要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辅导,更重要的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防止整体成绩两极分化。教师要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群体。

2、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有充足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出学生的主体角色。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

3、教学方式多样化。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投影仪、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生命现象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刺激学生感官,增强吸引力,增加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时空上的限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复习内容的调整,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概括、综合、归纳形成知识链,进而构成知识网。还可用问题的形式组织教材等等

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关注生物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基因工程、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等。理论联系实际是指将生物学知识与自然现象、生产和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

教学方法改革的出发点是要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与学活动中去。彻底抛弃一讲到底、一练到底的教学形式,多采用讨论式、引导式、过程式的教学;多采用引导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情景,一步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串成链、连成网。一些跨学科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热点的内容可采用讨论式的教学。对探索性的实验教学应采用过程式的教学。

不论采用那种教学方法,我们都要把落脚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能力上。要以发展学生能力为基础来选择和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四、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反思

1、基础的夯实,学科内的知识联系的建构,知识网络的形成

离开了知识的积累,能力是很难形成的。生物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非常重要。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及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构建生物学知识的网络体系。方法是以一个知识点为中心尽量联系与此有关的知识点,并使它们有机地连成一体。有机地联系起来才是一个知识网。这个网还可与农业生产中作物增产、社会热点问题如温室效应等联系起来。

2、课堂教学重难点处理的反思

要迅速把握重难点和常考点,应该多做练习;多布置开放性练习,要求学生课后讨论,提高学生的兴趣;每节课让学生限时把相关重点知识背下来;想尽办法寻找实物让学生形象地了解知识。让学生了解到我们学的知识就在身边运用;多举例子让学生更明白。“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时,课本上是这样举例的:如果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学生对于“太多”“过多”“十分”“非常”之类的程度词能基本理解,但如果老师在讲课时把这个例子改为:如果适合放牧 1000只羊的草场,你放了2000只将会怎么样?这样学生就加深了理解和记忆。

3、对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反思

高考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实验能力。有改正错误的实验步骤、有设计实验步骤的、有预测实验结果或分析实验现象的等。从方案到结果的分析都是开放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真正是在考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必须让学生真正弄懂实验原理,弄清实验步骤设计的科学依据。让学生掌握中学阶段生物学实验所涉及到的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如对比实验法等。应增加一些探索性的、开放性的实验,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动手操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五、教学课后的反思。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还要通过课后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做不出,可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

生物学科学情分析范文6

关键词:果酒;发酵;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135-02

一、实践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第1专题“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的课题1内容。其中果酒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发酵饮品,制作所需材料多种多样,同时成本也不高,制作并不需要特殊的实验用具或器材,可操作性强,且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原理学生在必修1中已经学习了,因此只要明确实验原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能自主设计和实施实验。

2、学情分析

生物学科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对学习生物学知识和动手操作有浓厚的兴趣。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思维活跃,动手能力较强,想象力丰富,敢于大胆尝试。传统的酒文化和果酒的保健养颜作用,更能激发学生制作果酒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

(1)说出果酒制作所需的菌种。

(2)说明果酒制作的原理。

(3)写出果酒制作的实验流程,并分析影响发酵的因素。

2、能力目标

(1)根据果酒制作原理,设计果酒制作的实验操作过程。

(2)参与制作果酒的过程,分析评价发酵的结果,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并学习相关的操作技能。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结合教学条件,采用课上课下即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课前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自学本课题内容;课上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验建议及参考资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互评,组间口头交流,确定可行性的实验方案;教师对实验方案的设计进行相关评价及建议;课下学生利用家庭资源进行实验操作,并做好观察记录;中期汇报成果,学生之间对中期成果进行评价、师生共同对学生能否在实验中及时发现问题、能否就问题提出可以解决的方法、能否并实事求是记录观察的现象等进行评价;对实验后期工作提出必要的指导和建议;继续完成实验,最终进行成果的展示与交流,并进行最终的适度评价。

四、实践活动过程

1、活动前准备

学生自学本节内容;收集有关果酒及家乡葡萄酒制作的相关资料。

2、学生操作及调控

(1)课上: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谈自己对果酒的一些认识;请学生品尝教师制作的葡萄酒。

多媒体展示制作果酒的基本实验流程: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果酒

指导学生根据流程、原理设计实验方案,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评价。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验建议:如方法、材料及容器的选择、处理;发酵条件的控制;技术咨询(如向家长请教家庭酿制葡萄酒的方法和过程等)等。

(2)课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装置、准备发酵罐、按照课上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操作。

(3)中期汇报(发酵7-8天)。

教师时时关注学生的实践过程的进展,对学生能否在实验中及时发现问题、能否就问题提出可以解决的方法、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观察现象、设计的方案是否有独到之处等进行评价。学生之间对中期成果进行评价,对有创新价值的设计方案进行展示交流。

(4)成果的汇报、展示、交流与评价。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实践的过程,展示其作品,小组间相互品尝和评价,交流制作果酒的经验,总结实践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完成实验报告。

(5)实践活动延伸。

针对个别学生的作品中出现了“酿酒不成变成醋”的现象,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原因分析,并给予解疑和指导,进而引出果醋的制作,并指导学生设计出实验方案,在制作果酒的基础上继续完成果醋的制作。

“果酒制作”实验报告

果酒制作原理:

(1)果酒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反应式如下),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

(2)影响酒精发酵的主要环境条件有温度、氧气和pH。酵母菌生长的最适温度是20℃ ;酒精发酵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 。酒精发酵过程中,要保持缺氧、酸性环境。

实验目的:学会制作果酒,并掌握其原理。

实验材料:新鲜水果、玻璃瓶或矿泉水瓶、水果刀、剪刀、榨汁机、纱布、记号笔、75%消毒酒精、塑料手套。

实验步骤:

1、清洗消毒实验用具,先用温水反复冲洗几次,再用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擦拭消毒,晾干待用。

2、取葡萄一公斤,去除枝梗和腐烂的子粒。用清水冲洗葡萄1~2遍除去污物(注意不要反复多次冲洗)。

3、将一半左右的葡萄放入榨汁机中,榨汁。其余的葡萄用手挤碎(手上套塑料布,以防杂菌污染)。

4、将其装瓶,(将操作3的葡萄浆各装一瓶,但注意注入的果汁量不要超过瓶子总体积的2/3),密封瓶口置于实验桌上(室温控制在18~25℃)。

实验记录:

实验起止日期: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实验结果分析:我们果酒的制作都做得挺成功的,果酒的味道纯正,其中未榨汁的酒味最浓,且有甜味,溶液颜色粉红色,味醇色正;榨汁的果酒酒味较浓,有酸甜味,溶液呈棕褐色。值得庆幸的是,所有瓶中的果酒都没有变成醋!

实验误差分析:未榨汁的果酒酒味比榨汁的果酒酒味纯正,可能是搅拌机里有杂菌。

参考文献:

[1] 朱正威,孙万儒,赵占良.《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教师教学用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 沈 萍等主编.微生物学(第二版).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