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程设计论文(3篇)

高职课程设计论文(3篇)

第一篇:高职文秘英语课程设计探究

一、高职文秘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职业能力就是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时,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处理工作问题的能力,即人们所具有的多种能力的总和。文秘工作岗位综合性极强,要胜任文秘工作,必须要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比如:文秘人员必须要有较强的公关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服务能力等。目前,我国已经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开始更广泛更深入地开展各种国际商务活动。在传统的高职文秘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缺乏专门的文秘英语教材,教师往往只重视听、说、读、写的学习,忽略了对学生语言综合使用能力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缺乏鲜明的职业属性,使学科语言知识和实际运用严重脱节,无法做到学以致用等,这些都为文秘人员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埋下了隐患。因此,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必须要转变高职文秘英语的教育理念,勇于创新高职文秘英语教学模式,将高职文秘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英语教育相结合,全面提高高职文秘的职业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机衔接,这也是社会发展在高职文秘人才培养方面提出的必然要求。

二、职业能力培养视阈下的高职文秘英语课程设计新方向

(一)高职文秘英语教师要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将职业能力培养引入高职文秘英语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而每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的引入,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实践,并最终将之完善。在职业能力培养教育观念的指引下,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和授课时,要重视将职业能力的提高融入到英语教学过程中。这就要求高职文秘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努力学习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集英语知识和专业素养于一身,设计出更加生动、具体、专业而又实用的文秘英语系列课程。

(二)高职文秘英语教师要采用多种手段激发

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首先,高职文秘英语教师要学会利用新型教学工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普遍对新兴事物保持着很大的热情,因此,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尤玉秀2013)。比如,在备课时根据课程内容制作出有关文秘工作的英文PPT,用绚丽的色彩、适宜的图片、相应的文字解释、动听的音效,生动直观地呈现出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外,教师还可以建立文秘英语教学微博平台,通过网络交流,加大与学生的互动,增强学生对英语知识和文秘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其次,高职文秘英语教师要敢于采用新的教学模式。高职文秘英语教学模式多种多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比如,目前非常流行的内容教学法,可以将语言和专业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语言的交流中学到专业知识,在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里提升语言能力。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高职文秘英语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在各种商务环境下熟练运用英语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三)要根据高职文秘的岗位特征来设计课程

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文秘专业带有鲜明的职业特点,只有根据其岗位特征设计课程,才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铺平道路,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宋臻臻2013)。例如,多数高职毕业生在广东、浙江、上海等地区的外贸公司做行政秘书或文员工作,因此,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内容设计时,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文秘技能,还要努力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尽可能多地了解风俗人情、外企经营管理规则等相关知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以根据高职文秘的岗位特征来设计一些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加深学生的理解。比如,将一些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可能遇到的情况编排成短小的英文情景剧,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剧中人物,用参与、互动、轻松的方式展示所要学习的内容。一方面可以改变传统沉闷、枯燥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情景实操,加深学生对商务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四)开展各种活动,营造学术气氛

高职文秘英语作为有专门用途的英语,蕴涵着丰富的文秘专业知识,包括接待访客的礼仪、如何处理往来文件、安排商务会议等。针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学校和教师首先要经常组织举办各种活动,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比如:邀请本校走出去的知名企业文秘工作者回学校与文秘专业的学生分享工作心得;邀请社会知名人士讲解商务知识等,与同学们分享创业经历和先进的经济思想,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使命感。其次要开展各种文秘英语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大胆开口讲英语的机会,营造出良好的学术风气。培养文秘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和职业核心竞争力,提高高职文秘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可以通过举办英语口语技能大赛等活动方式,坚持以赛带学、以赛带考、以赛带练的目标,推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机衔接。

(五)要选择合适的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材料(胡霞2012)。没有专业的教材,教学必然会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2011年,针对9所高职院校的调查表明,高职文秘英语所使用的教材中,97%属于授课教师参编教材,教材更新较慢,知识界定标准不一,理论脱离工作实际需要,实践操作性有待加强。这就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学生对教材的基本满意度只有70%。众所周知,企事业单位招聘文秘人才要求专业性越强越好,英语能力越高越好,社科知识越广泛越好。因此,高职文秘英语教学所选用的教材也必须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实现相关知识的标准化,要具备专业性、系统性、实用性、趣味性及可操作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职业能力,更优质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竞争愈加激烈,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职业能力培养视阈下的高职文秘英语教学也应探索新的方向。因此,高职文秘英语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拓宽教学思路,掌握新型的教具与教法,选择适宜的文秘英语专业教材,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英语知识和文秘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复合型的文秘人才。

作者:周江涛 单位: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第二篇:高职院校冶金原理课程设计改革初探

一、课程设计改革思路

1.分析岗位能力

通过到企业进行调研,对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访谈,完成冶金生产操作岗位核心能力分析表;在企业人员参与的情况下,针对工作分析表分解出任务表。以此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职业成长阶段为主线,以学生认知规律为突破口,以冶金生产过程为项目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依据冶炼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的要求组织教学内容,编排教学情境。以冶炼人员所需要的素质、能力与知识着手,构建行动导向的课程,开发学习领域课程,制订课程标准,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库。

2.制订课程标准

根据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从职业活动分析出发,以职业需求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主线,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作为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依据,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开发和设计,基于工作过程与任务的课程,制订出突出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

3.构建学习情境

利用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法(BAG)的课程开发技术,着眼于冶金生产操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选择典型技术为路径开发项目课程,将典型技术转化为完整的项目,直接针对生产岗位的需要,按照冶金生产操作从业人员对岗位工作内容熟悉过程重构教学内容体系,将专业基础课程导向专业技术,构建能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可拓展性的学习情境。

4.完成项目任务

以钒钛钢铁产业的工作流程及职能为参照,本着理论够用、适度的原则,对“岗位→任务”模式进行设计,围绕钒钛钢铁生产岗位能力需求这一中心,按照“原料准备→金属提炼→粗金属提纯”的生产规律,并参照“简单→复杂”的认知规律,按“基础知识的应用—理论的验证—理论的提炼”的流程实施项目教学。(1)通过每个项目任务完整的工作过程训练,使学生掌握冶金生产过程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将教师科研课题与学生的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既可以丰富学生的实践内容,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完成科研课题。(3)在处理理论内容与实践能力的关系上,强调以能力为中心,理论上够用为出发点,按照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够用为度,同时也要保证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提升的基础和空间。(4)以冶金企业的工作流程为主线构建“工作过程完整”的学习过程。(5)把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与验证性实验、仿真实训及实际生产方案设计等实践操作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课程设计改革要求

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其办学方针要以就业为导向,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择业自由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冶金原理》课程设计改革要满足以下要求:(1)培养目标与能力要求相结合,体现教学过程的可拓展性;(2)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体现教学过程的职业性;(3)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4)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相结合,体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三、总结

根据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结合《冶金原理》课程的特点,为使学生熟练掌握冶金生产过程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而不仅仅只是掌握单纯的理论知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进行课程设计改革,在课程设计时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体现“边理论、边实训”的高职教育理念,以实际冶金生产项目为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载体,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刘韶华 单位: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系

第三篇:学习动机理论高职专业课程设计

一、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特点

(一)高职学生群体特点。

从2013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460万人)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4.5%)来看,我国已不断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其中,高职教育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几乎占据其群体的50%。但高职学生因是高考最后一批次录取,其综合素质相对较低,主要表现为文化课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高;生活常识一般,自制能力稍欠。

(二)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特点。

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

因高职学生很多因高考失利而进入了不理想的高职院校;同时,近年来的高职院校贫困生比例在逐年增加,各种原因形成高职学生学习的多目的性。总体来看,其学习动机主要表现为四大类:一是在经历了并不成功的高考后而希望取得身边人认可的动机;二是步入校园生活、实现社会交往的动机;三是找到工作、获取社会谋生能力的动机;四是有所作为、达到自我实现的动机。高职生这四类学习动机,其实也反映了该群体在高校学习中的不同层次和水平。当然,表现在同一名高职学生,其学习动机并不是单一的,它可能在不同时期表现为不同动机,也可能在同一时期表现为多种动机。

2.学习动机的社会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交面的扩大,进入高校的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都逐渐成熟,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逐渐突出。同时,大多数高职学生以通过考试、避免惩罚为目的,认知性学习动机不强,但是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和操作型人才的目标又使得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所在区域的社会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所以,高职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动机始终占主导地位。

3.学习动机的波动性。

一是高职学生认知的内驱力不足,因此学习动机容易受影响,产生波动。在学习过程中一旦碰到困难,容易激发失败情绪,学习主动性就很容易受到影响。二是由于当前高职教育较侧重于学生技能的培养,讲究有用、实用和可用,对理论学习强调较少,因此,学生在面对技能学习时,积极性较高,而一旦遇到理论学习,就容易产生低迷情绪,学习积极性受挫。

二、基于学习动机理论的高职专业课程设计策略

正因为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存在以上特点,我们可将适当的方法用于课程设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基于“目标激励”,结合就业目标制定课程目标。

目标在心理学上通常被称为“诱因”,目标激励是从长远的角度出发的激励,可促使高职学生保持较为长久的学习积极性。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一是可通过深入开展社会和企业调研、毕业生调研,细致地了解具体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明确其核心能力;二是通过发放问卷、座谈,与企业共同研讨人才规格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明确课程目标;三是立足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为准线制定课程目标;四是开展目标教育,使学生产生认同,将学生的深层动机和内在动机有机统一。(二)基于“职业激励”,结合岗位流程提炼课程内容。对职业的认同和适当工作任务的分配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因高职专业课程大多与当地的经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可通过调查目前课程对应的岗位分工和操作流程,并将教学内容与之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过程中强化职业技能,从而激励学生积极进取。

(三)基于“兴趣激励”,结合课外功课组织课堂学习。

兴趣是人力求认识和探究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如果高职学生能够面对学习时,充满兴趣,形成较好的内部学习动机,那么自然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一是要探索教学组织模式,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不同专业课程各有其适用的教学组织模式,通过实践、探索、总结,形成最有效的、固化的组织形式。如,一些课程可采用“课前功课—方案汇报—点评教学—拓展提升”的“四步法”教学组织模式,通过真实情境、任务驱动、小组单位的课前功课,不仅满足了高职生自我决定学习进程和团队沟通的需要,体现人文关怀,激发积极的心理潜能,更是通过实际动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努力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二是整合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点评、技能比赛、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兴趣。

(四)基于“榜样激励”,结合兼职教师创建教学团队。

榜样的力量能够激发人的内在动力,尤其是同一行业的优秀榜样,可以坚定高职学生的信念,树立他们的理想,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优秀的企业人员参与教学,指导实践,通过榜样示范,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动机、信念和理想,同时拓宽学生视野,弥补专任教师可能存在的欠缺经验问题。

(五)基于“反馈激励”,结合过程评价引入考核体系。

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给予正确恰当的评价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动机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高职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上进心,从而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在进行专业课程设施时,可引入企业评价的机制,建立学生、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参与的多因素、多方面的形成性教学评价机制,做到反馈要及时,多给鼓励,带动高职生的情绪;不仅关注课堂内,还要关注课堂外,营造学习氛围;体现一定的奖罚,调动积极性。

三、基于学习动机理论的高职专业课程设计个案———以旅行社计调业务课程为例

(一)基于人才培养目标设定教学目标。

课程建设的目标必须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并服从于专业总体目标。旅游管理专业(旅行社与导游方向)人才培养目标为具备良好旅游职业素养和丰富的文化知识,熟练掌握旅行社导游服务、门市接待、营销和计调技能,具备旅行社管理潜质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其课程目标尽量做到以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为准线,或抬高或降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挖掘他们的最大潜力。反映到教学计划,《旅行社计调业务》是学生从事计调岗位工作应掌握的必修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导游方向)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也是旅行社计调工作人员须掌握的包含理论和实践技能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旅行社行业特别是计调部门有一个基本的认识,重点掌握计价、报价、地接计调、组团计调等业务操作知识,能够通过学习顺利地完成计调工作,领会旅行社运营、管理的最新理念,培养和提高学生从事旅行社服务与管理的能力,从而为课程专业实习及日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良好的业务基础。

(二)基于工作过程选取教学内容。

通过调查目前旅行社计调人员的业务分工,基于计调岗位三大业务确定组团计调、地接计调、散客计调3个学习情境,基于每种业务实际完成的工作流程,我们选取产品设计、成本核算、确认团队等7个序化的任务。这三个学习情境是并列的,由易到难的,重复的是流程,不同的是内容,通过反复操作,让学生掌握计调岗位技能。

(三)采用“做—验—学”的教学模式。

体现学生主体,采用“做—验—学”的模式:将学生进行分组,引入真实的任务,课前下达任务,课中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各种方法进行成果汇报,教师进行点评分析,融入各知识点,再让各组学生进行修改,实现知识点的回归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通过该模式教学,学生既容易学习新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又能发挥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比较中学习、训练和提升,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四)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旅行社计调业务的教师团队由高校教师和企业一线的计调人员、计调经理组成,除了日常授课,还参与学生的实践指导、教材编写,尤其是他们规范的操作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在学生中树立了计调工作的榜样。

(五)创建“立体式”课堂教学评价。

改革以往单一式主体的评价方式,建立由教师、学生、同行专家、企业人员等参与的评价队伍,即专任+兼任、学生+教师、同行+督导“三结合”;在方法上,自评和互评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改革思路是,引入企业评价的机制,建立企业参与的多因素、多方面的形成性教学评价机制,各主体分别参与课堂评价,进行比例分配,充分体现教师、学生、企业参与课程教学评价的公平性、合理性和市场应用性。

四、总结

总而言之,高职专业课程设计应该以人为本,在充分考虑高职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这样才能最终达到有效教学。

作者:施丽珍 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