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械专业学生课程教学探讨

高职机械专业学生课程教学探讨

[摘要]五年制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方向基本可以体现出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随着国家目前面临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方向的改革压力,职高教育院校应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案,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着重阐述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国家、学生、高职院校的积极意义,并根据相关案例分析目前在高职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革策略方案。这有利于未来高职院校培养更多的适合社会发展的创新型技术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创新能力;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细分,对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的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作为培养人才基地之一的高职院校更应该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将创新意识带到日常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1]。并且积极地与相关企业进行对接,从而为社会更好地输送所需要的人才,促进我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为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新鲜力量。

一、高职机械教学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一)符合时展背景和国家政策。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是未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五年制高职院校作为向社会输出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有责任也有义务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职业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国家的产业升级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长远地支撑国家工业科技向更高层次发展。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符合时展背景需要和国家政策引导方向的。(二)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随着产业升级,企业的用人需求也在不断改变。以往我国的产业大多需要的是具有专业技术与职业素养的高级技术人才,但随着我国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以及产业的进一步升级,现今企业需要的是不仅具有良好的技术能力,同时也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创新能力教育有利于学生在未来更好地与职业需求对接,有利于学生更早、更好地确立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这是一种对企业同时也对人才负责任的教育态度[2]。

二、当前高职机械教学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缺乏支持创新的高校教育文化生态。国家以往对于高等教育的关注,更多的是支持本科及以上文化人才的培养,而对于职业技术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以及教育培养方向的引导是相对滞后于社会发展需求的,以往我国的产业发展需要更多偏向于具有成熟技术能力的技术型人才,但随着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当今高职院校教育文化生态是略滞后于社会的根本需求的。当今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职业人才,对技术上的能力是可以满足社会发展的,但是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却有所欠缺。这反映出来的便是当今的高职教育生态环境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支持。

(二)教师在创新教育观念上有所欠缺。创新教育的缺乏,不仅是由于文化生态所导致,也是由于教师在创新教育的观念上有所欠缺,对于社会需求的认识并不深刻所导致的[3]。传统的高职教育更侧重于对职业技能、职业精神等方面的培养,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常仅仅以技术能力作为培养学生的标准,而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案。这是由教师对企业在创新能力上的需求关注不足导致的。所以教师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意识和观念是有所欠缺的,最终这种观念便会反映到学生身上,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力是在传统框架中以技术型为主,而并未体现出更高的创新能力,在未来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这个方面加以关注与重视。

(三)缺乏灵活的人才创新培养机制。我国人才需求和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的人才创新培养机制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无法对接企业的需求,对于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缺乏支持与重视,这是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根本原因。其体现在制度上便是教育的规范性与企业对接的灵活性之间缺乏灵活安排。从教育管理角度来说,要注重教育体系的稳定性和可操作性,但高职教育创新的需求,却是要求人才培养制度可以更包容地看待异质性思维。这两者本身是矛盾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4]。缺乏灵活的人才创新培养机制,还会导致另一个重要问题,便是高职院校对于创新能力改革缺乏必要的执行力。创新教育改革与发展不仅需要明确的要求,也需要相对完善的配套制度和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制度方面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改革的支持力度和效果。但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教育是缺乏相关政策扶持的。

三、当前五年制高职机械专业课程教学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相关策略

(一)构建基于创新意识的高校文化环境。良好的环境对人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怎样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技术性人才?首先便要构建基于创新意识的高校文化环境。高职院校应突破以往的传统教学秩序为内核的教育观念,要建立起适合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方案的校园文化。以更包容的态度看待教育过程中的不同看法,建立更加多元化,更具有包容性的创新思维的校园文化。不仅要不拘一格地吸引更加优秀的人才任教,还要对目前高校中老师的教育方案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且对老师教育学生的创新方案给予更高的自由度与包容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案改革过程中,应在尊重长期办学实践过程中总结出的教育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听取、吸收、借鉴一线教师的建议,以及学生对未来职业规划的看法和企业在培养人才创新能力需求方面的意见,创造性地构建多方参与的开放型的基于创新意识的高校文化环境。一个多方认同、共同努力所创造出来的高职教育文化,可以成为高校未来教育方向的文化内核。多方认可的教育观念,有利于形成高职院校独特的文化精神,从而形成学校培养学生的文化向心力。这有利于形成高职院校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并有利于在未来的职业教育人才市场中确立更高位置的优势。而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高职院校也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为其建设添砖加瓦,形成良好的发展循环。而受过良好创新教育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也有可能会为学校带来更多的创新能力和资源,从而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

(二)注重引导教师的创新意识教育观念。作为培养学生的第一线队伍,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教育观念是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校方应重视引导教师的创新教育观念。积极组织教师队伍参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为优秀的学校,积极吸取同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育方面的经验,注重高校之间的文化交流,注重高校教师的进一步深造[5]。这些方案都有利于一线教师创新意识、教育观念的培养和形成。在引进新一代年轻教师的过程中,应注重青年教师在以往学习教育成果中对创新意识教育观念的注重程度。通过引进新鲜血液的方式反向激励学校教育观念的改革。这样可以进一步减轻学校对引导教师教育观念改变方面的压力,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提供符合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教育。教师作为向学生传输知识和引导学生养成创新意识的主导者,需要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以及落脚点。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发掘社会已有的成功的创新成果的案例,使学生建立初步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观念,在教育方案设计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在教育学习过程中的自主程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认真学习基础知识、提高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充分信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便利,帮助学生参与地区性甚至全国性的创新大赛,以培养良好的创新意识与合作意识。这能有效激发教师对创新教育的积极性,以及学生自主创造的积极性,从而为推动创新产品和产业升级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重视人才培养机制的发展革新。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离不开制度层面的支持与鼓励。对于高职院校整体而言,应注重人才培养机制的不断革新,要充分了解社会现有的对人才的需求方向和未来发展的潮流,有针对性地对人才培养机制做出改革。在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过程中,应充分听取一线教师的基层经验,充分听取学生对未来发展的基本需求以及社会企业对于未来人才培养方案的根本需要。以这三者作为根本出发点,更好地对机制做出改革,这样才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在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中,学校应充分注重社会需求与学生需求的重要性。通过引进、聘请社会企业中优秀的相关人才参与学生的日常教学,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具有引导价值、参考价值的优秀案例。帮助教师更好地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做出调整,使其能够更好地顺应时展的潮流与企业的实际需要。这有利于学生更早地明确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确立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为学生提供根本动力去更好地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与创新能力。在人才培养实践教育过程中,学校应重视与社会上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积极对接。了解他们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对课程方案进行改革,并与企业签订相关协议,积极鼓励学生在进入毕业前的实习阶段进入相关的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进行实习[6]。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将在学校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书本上的创新案例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更好地为学生未来培养创新能力指明方向。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问题,还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解决需要人才的缺口。

四、小结

随着国家对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的不断重视,未来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需求与要求会越来越高。作为教育工作者,高职院校应更加注重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制订教师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对接等方面,更好地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条件与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当今“学生就业难,企业缺人才”的现状,积极改进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明确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还能够及时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旺盛需求,更有利于满足国家产业升级、科技发展的最根本需要。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注入新鲜血液,从而促进国家更好的发展。

作者:王辉 单位:南京江宁高等职业技术学校